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2024-06-23

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共9篇)

篇1: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面对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让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心理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多年对全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学习压力感、应试心理紧张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就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心理知识。

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后,就能按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注意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记忆规律,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思维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决学生生活中和思想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情感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青春期的心理问题知识,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就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就可以同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交往,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除此之外,心理学知识还渗透在各行各业中。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现在学习、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都是必要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所以中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大有裨益。

二、引导学生朝着心理健康方向发展

对于“健康”一词的理解,许多同学存在模糊认识。他们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这是一种误解。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评价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也不贬低丑化自己。能悦纳自己,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形成自我调控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2.人生态度正确。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与时俱进。

3.人际关系融洽。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交往,既对他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他人的感情,因而能与多数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所以他是快乐的。

4.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的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5.人格和谐完整。“和谐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结构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协调一致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适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说法不一,但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就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多方面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渗透到思想品德课中,还应渗透到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中去。不仅学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家庭、社会也应多方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健康、愉快地成长。

首先,教师要把心理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突然出现的“偶发事件”,要学会“冷处理”,用宽容和关爱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从心理危险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回想曾经发生的刘海洋“泼熊事件”和马加爵为打牌小事而残忍地杀死同学的恶性事件,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敏锐地观察到他们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疏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其次,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比如,开设心理健康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定期培训,鼓励教师自学、钻研,建立一支专业知识精、教育观念科学、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充分发挥好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特有的优势作用,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第三,家庭教育的侧重点要转移。据我了解,多数家庭的家长强调和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注意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没有意识到健康的心理与健全人格对孩子在成长中有重大意义。这需要家长们转变观念,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心理变化及心理需要。学习一些有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和技巧关心、教育孩子,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灵快乐成长的“绿色空间”。在这方面,学校也应与家长携起手来。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心理咨询案例,指导家长了解心理疏导的方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第四,社会要努力营造一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广泛、持久、复杂的影响。社会各界力量应多方面地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少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开通绿色网吧,禁止一些不健康的垃圾文化进入各网站,一些图书馆、展览馆、娱乐场所定期向中学生开放,等等,都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前途,关系到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承担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我们的学生就会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市第七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

篇2: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汨罗市长乐中学 何 洁

摘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工作

正文:我以前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因为我连自己的尊严都保护不了。我觉得自己四周都是魔鬼,在家里常常被妈妈打,加上这种压力,头脑里便产生了一种想死的念头。

经举报,吴X同学在回家路上偷偷吸烟,教育后,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每当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然而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

刚开学一个月,有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也能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上课不认真,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但面对处于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青春发育时期。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表现,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及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 都隐藏在心灵深处,由此诱发了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

一、学生的逆反心理

1、成长期的必然规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

2、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合理疏导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网瘾青少年”便是范例。

3、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03后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加之留守的缘故,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心中的纠结没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严重的可能精神崩溃。

三、现行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阳光招生”的进一步实施所带来的激烈升学竞争,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2 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对学生实施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怀柔”政策,然而对学生的一片良苦用心,有时好象泥牛入海一样毫无作用。我一直在考虑: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学除了批评教育、请家长协助教育,我们老师还能做些什么?

自第三次全教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于19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任务、实施途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等提出了要求。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怎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起来呢?。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家长,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教师。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因此,心理辅导首先从教师开始。

二、学生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三、进一步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例如:营造宽松的氛围,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开展公平的竞争等。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的“施工”中,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为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这就犹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育人的长期功效在点滴的培养中收到成效。

篇3: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 互相嫉妒, 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 太娇而自卑, 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 暗里嫉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的, 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 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 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宣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

爱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只有将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这学期新接了个班, 发现这是一个很爱玩的集体, 很活泼的集体, 四十几个孩子, 各个可爱。几十张小嘴一刻不停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见解。在他们的身上你总是能感受到纯真、率直, 也尽可以去享受他们带给你的无偿的爱与无时无刻不发生的、可爱的笑话带来的无尽快乐。但是没几天有一个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孙洁小个子、小娃娃头、小脸……平时很少说话, 是个文静、内向的小姑娘, 成绩不算出色, 其他各方面也不突出, 实在是一个容易让人遗忘的角色。让我记住她的是上课她从未举起手要求发言。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她。

开学没多久就到了教师节, 我向同学们要求找出自己的优点作为礼物送给老师。第二天, 同学们纷纷交来了“礼物”:“我开朗大方, 对人热心, 大家都喜欢我”;“我讲话声音洪亮, 语言表达能力强”;“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情不会忘记”……可是到孙洁了, 她站起来, 红着小脸, 结结巴巴, 几乎是耳语地说道:“我……我……没有优点。”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她的脸更红了, 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那样子好象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顿时, 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谁拿走了本属于这个花一样年龄的活泼与自信呢?

课后我把她找来, 亲切地和她聊谈。我了解到原来由于父母的贬低、祖父母的冷落以及长期来老师和同学的忽视, 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 不断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 认定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她终日生活在这自卑的阴影中, 难怪很难看见她的笑容了。我不禁自责起来, 接班这么久, 竟到今天才发现这文静、听话的小姑娘背负着这样沉重的心理包袱。我和蔼地说:“你知道吗?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假如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 那怎么让别人瞧得起你呢?其实, 每个人都是各有长处, 也各有短处的, 现在你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其实你只要用心寻找, 就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老师就已经发现了好几个, 现在我先不说, 看你自己能不能发现, 老师给你一本小本子, 你把自己的优点记下来, 好吗?”看着她终于露出了笑颜, 我感到对这样容易被遗忘的学生实在应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第二天早晨, 我特意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 夸她上课自觉守纪律, 认真听讲, 从不随便和同学讲话。听着我的表扬, 她文静的脸上上泛起了红晕, 我又接着说:“如果孙洁胆子大一点, 多举手发言的话, 老师相信她表现一定也会很出色。”语文课上, 我留意着她, 她坐得很端正, 听得很专心, 只是小手犹犹豫豫的, 几次举起又放下。我用微笑向她示意, 终于她鼓足了勇气举手了, 我赶紧叫起了她。可没想到她站起来后, 脸一下红了, 结结巴巴的半天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发出了哄笑, 她的脸更红了, 低下了头, 一声不吭。我走到她身边说:“孙洁, 老师知道你通过努力找到了答案, 可是你有点害羞, 这样吧, 你悄悄地告诉老师, 再由老师说给大家, 好么?”她点点了头, 小声对我说出了答案, 我立刻兴高采烈地大声说了出来, 并对同学们说:“孙洁同学真聪明, 她说得完全正确, 大家要向她学习, 认真听讲, 认真思考, 就能学懂课文, 学到知识。”同学们哗哗地拍起了手, 我看到孙洁挺起了胸脯, 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神采。

看到她的进步我实在高兴, 课后我对她说:“今天, 老师看到了一个挺出色的孙洁, 你今天的表现一点也不比其他同学差, 对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吗?”她点了点头。我接着说:“现在, 老师给你的‘闪光点簿’上不会是一片空白了吧?继续努力, 你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越来越多。”

渐渐地, 孙洁变了, 脸上的笑容多了, 与同学的交流也多了, 看着她开心地与同学一起做游戏, 我也舒了口气:“真诚的关爱和积极的鼓励终于使她走出自卑的阴影, 扬起了自信的风帆。”现在, 孙洁已能初步地学会赏识自己、激励自己了, 相信她会较自信地走她以后的人生道路。

篇4: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健康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策略

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家庭、学校、社会给予许多的厚望,在成长过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据报道: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五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健康的心理,培养健康的学生呢?

一、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值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2)学校环境,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3)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不良的社会环境,严重地影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影视剧中黑帮称王称霸的镜头,游戏中的置人于死地的“斗狠”,都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留下不良记录,为他们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榜样”。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上容易冲动,紧张事件的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来看,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亦出现厌学情绪。据统计表明,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部分学生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挫折适应等问题也在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是先决条件。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教师应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和家长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成才极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教育的真谛。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要适度地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多一点帮助,让学生心中多一份阳光,多一份驱走心灵黑暗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

[2]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

[3]徐鸣.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N].重庆日报,2000.

[4]达文.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实施[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论文集,1999.

篇5: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乐凯中学一直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是: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创建了以发展性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充分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心理花絮

上学期我校和保定京南心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两个实验班配备四位咨询师,免费为学生家长及老师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这学期河大心理系的四位在读研究生也将介入初一十七班的心理咨询工作,并从十一月份起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上午8:30---11:00开展一次家长接待日活动,为家长遇到的亲子问题给予心理方面的指导。同时保定市京南心理咨询公司也会竭诚为我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服务热线:3131363、2290800(京南个别化教育中心)。

活动花絮

我校与保定京南心理咨询公司签约仪式

保定市京南个别化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李勇为心理实验班家长做讲座

京南心理咨询师为家长作现场心理辅导

篇6: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震惊全国的女孩摔男婴事件让我们认识到,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人认为小学生不懂事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疾病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向,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这些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如今的小学生,他们大都是独身子女,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同时他们又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对任何新事物感到新奇,电视游戏的惊险刺激,他们都想去尝试模仿,但他们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与同学的交往上也存在着难以相处的局面。其实,学生碰到问题而产生的忧愁苦闷,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篇7:关注学生心理 促进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 促进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健康成长 八路镇中心小学吴荣刚 在学校中总有部分同学因各种因素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学生,由此形成了“后进生”这个群体,关注并转化这个“弱势群体”应该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重要课题。而只有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以尊严 在许多班级里,后进的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各方面正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在老师眼中,他们是让人伤筋的包袱,是班级的累赘,荣誉往往因他们而失之交臂,心血往往因他们而白费,在学生眼中,他们是可有可无的一群,“缺了你,地球照样转个不停”。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他们实际上已游离于整个集体之外。因此,权利没了,义务没了,最基本的做学生的尊严也快没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了,又何谈健康发展及其它。记得一作家说过:“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所以正如前苏联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应把理解、尊重学生当成首条的金科玉律。”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严,这是一种恒久的动力,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温暖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在个性品质各方面和谐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更为脆弱,要加倍呵护,恰恰是越是后进的学生其内心越渴望被肯定,哪怕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甚至教师的只言片语,都可能经他们的心灵以最强烈的震撼。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后进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受压抑状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晒不到阳光的角落”。可见,教师的关爱就是一剂良药。 对于他们而言,长时间的被否定,受压抑,无异于一种漫漫无期的精神刑罚,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其自卑,下意识地关闭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心理又时时燃烧着渴望,渴望改善自己的境遇,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是以幻想的形式存在着,因为毕竟希望显得太渺茫了。这时,教师如能适时地给以关爱,不吝惜自己真诚的期望,那对学生而言,是阴霾中透出一丝阳光,是滋润心扉的滴滴雨露,将有力地鼓励他们奋起,激励他们前进。班中有两个女生,个子高高的,但心理特别压抑,自卑感严重,平时连抬头直面黑板的勇气都没有。同时,与老师间的情感交 流也几乎为零。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把她们作为平等的个体一视同仁,但有一点,我时刻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让她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也是有希望的,并非天生如此,同时,在课堂上时时以亲切的目光给以鼓励,该给予的毫不吝惜。一学期下来,她们的成绩慢慢进步了,更可贵的是她们的上又重新洋溢着自信。 三、激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 后进生也有强烈的情感需要,激励他们,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是转化的关键,为此目的,就要让他们正确地审视自己,能充分发掘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具体如激励学生放手解决自

[1][2]

篇8:关注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正确对待挫折———关注活动中的失败者

有竞争就会有失败, 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学生在心理上都会体验到挫折感, 挫折感的强弱要依个体的耐挫能力高低而定, 挫折感的消失在不同个体上也有不同表现, 有的学生随着时间能够比较快地摆脱掉, 而有的学生却会积淀在心中, 在日后特定环境下出现在情绪反应中。不管怎样, 挫折感都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冲击, 不可忽视。下面这篇作文, 是一位六年级学生参加县里的作文竞赛时写的。

写给评委的心里话:评委老师, 也许您看到这个题目会感到有点奇怪, 我有什么话要对您说呢?这是我第三次参加作文竞赛了, 前两次我榜上无名, 这次也不会有太大的希望。作文怎么就这么难写好?我已经很努力了, 可还是不行, 到底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我真是越来越糊涂了。

以前, 我可是我们老师的“得意大弟子”, 每次有去办公室取作业本、到别的班办事这样的“活儿”, 老师总是让我去, 我总是乐滋滋地飞马前往, 保证任务圆满完成, 老师总夸我能干, 可自从两次作文竞赛名落孙山, 老师对我大不如以前了, 有什么“活儿”也不叫我去干了, 就跟没看见我似的。

我的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上次单元测试, 我才得了个“良”。就连我的朋友也不像以前那样和我要好了, 有一次我上同学家里玩, 刚走进院儿, 同学的妹妹就抄起泔水舀子, 把泔水泼了我一裤子, 我觉得特别委屈。她还说:“滚出去!再别上我们家来!”她怎么能这么对待我呢?难道是因为我作文竞赛没获奖, 不够优秀吗?

评委老师, 我根本也没敢想这次获奖。本来我不想参加了, 可又怕老师批评我。我选这个作文题目就是想说说心里话, 获奖与否无所谓了, 反正把话说出来心里舒服多了。

这篇作文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考:都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可在这篇作文中, 这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不好, 这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注意。这个学生, 因两次在竞争中受挫, 而且挫折感没有及时得到疏导, 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这是我们教师只重视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造成的。

这个例子很典型, 有比赛活动就有竞争, 有竞争就有被淘汰者, 这样就会产生一批“失败者”, 我们要关注他们, 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首先, 要让学生诉说, 学生诉说了受挫的感受, 就像淤塞的河水开始宣泄, 倾诉后会舒服很多。其次,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挫折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是正常的。再次, 要引导学生在挫折中正确归因, 从挫折中反思, 获得经验教训, 使挫折成为成长的起点, 从而提高耐挫力。

二、正确对待失落感———关注活动中的“弱者”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 各个班都在加紧排练节目, 为“六·一”文艺汇演做准备。我给六年级二班代班, 就让他们在班长带领下排练节目, 我坐在一旁。我注意到班长做了一些布置后, 一些学生在教室前边的讲台上练起来了, 我没抬头, 但能感觉到强烈的节奏和飞扬的动作。过了一会, 我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前边排练的学生兴致勃勃, 后边没节目的学生却不是兴趣盎然地观看, 他们有的在低头看书, 仿佛没看见一样;有的在写着什么, 也不抬头;还有的虽然在看着表演, 但是没有什么表情, 显然没有被这激情洋溢的舞蹈所感染。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有点迷惑, 但稍做思考后我明白了:没有参加节目的学生是一群被失落感笼罩的学生。六年级二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人人都追求上进, 而在此时, 没有节目的学生在热热闹闹的场面中成了“弱势群体”, 他们在默默地体会着“我不行, 瞧他们多棒”的滋味。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并不是全员参加的, 这样就将学生分成两个群体, 一群在体验参与的乐趣, 一群在咀嚼着失落的味道。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上去努力:第一, 搞一次活动尽量让更多学生参加, 可以给没有正式任务的学生分派一些辅助工作, 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找到角色位置, 避免产生被抛弃的感觉;第二, 做好没有正式任务的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基于以上认识, 我在休息间隙对全班学生做了一次心理疏导。我先问没有节目的学生刚才有什么感觉, 要求他们说真话, 一开始他们都不吭声。在我的鼓励下, 有几个学生带头说了。有的说, 看着人家表演, 自己在那不得劲儿;有的说, 感觉有些失落。这与我的分析正对号。接着我问:“在运动会上你们也有这种感觉吗?”这时有几个男生来劲儿了:“在运动会上我们没有这种感觉, 光顾着上项目争第一了。”我问:“在运动会上你们是参与者, 而且还很棒, 不会有失落感, 那么谁在运动会上有失落感呢?”有几个有节目的学生说, 自己在运动会上没参加项目, 体会过这种感觉。我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 每个人都不是全才, 要正确看待自己、看待别人, 欣赏自己, 欣赏别人, 在为别人喝彩的时候, 我们自己不也活出了一份精彩吗?”学生都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三、正确对待成功———关注活动中的优胜者

有人会说, 关注活动中的失败者、未参与者, 这是应该的, 怎么还要关注优胜者呢?要注意的是心理教育中容易出现一个误区:我们可能会被优胜者成功的光芒所蒙蔽。优胜者也会有心理问题, 他们的问题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很多人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 但却被成功击倒。小学生认识事物水平还不高, 在成功面前很容易骄傲自满, 从而把成功变成了滑坡的起点, 接着就会体验从成功到失败所带来的强烈反差, 这种把成功作为衬底的失败, 更容易使他们一蹶不振。

我辅导的两个学生在去年的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 荣誉和掌声包围了她们。在今年的赛前辅导中, 其中一个学生表现得很散漫, 不太愿意吃苦了。我批评了她, 一开始她不服, 认为凭之前的经验足可应付。在我对参赛对手进行分析后, 她不吱声了。我又给她说明了很多人能经受得住失败考验, 但却被成功击倒的道理, 告诉她, 面对成功要冷静, 把成功当做新的起点才是正确态度, 靠吃老本儿是不对的。在今年的竞赛中, 她仍得了第一名, 但她却明显地感受到了压力, 回来跟我说:“老师, 我觉得我没有去年好, 别的学校许多学生进步得很快, 我以前真错了。”

四、正确对待竞争———关注学生的竞争技能

在现代社会,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竞争的意识和技能, 敢于竞争, 才能在社会上和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反之, 如果害怕竞争, 不去竞争, 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 今天的学生要想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 就必须适应竞争、敢于竞争。

首先, 我们在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敢于竞争, 引导学生看到竞争存在的意义, 认识到有竞争才有活力。其次, 要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掌握竞争的技巧:一是具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二是具有灵活多变的创造力。再次, 要注意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公平意识和合作精神。公平与合作是维系人类情感的纽带, 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 它对现代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必须对学生进行公平与合作的思想教育。最后, 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竞争, 培养学生以平常心对待竞争。要引导学生认识到, 竞争是会有优胜者和失败者的, 但同时也是你追我赶, 共同进步的过程, 胜者要看到败者也在进步, 败者要看到自己虽未取胜, 但在竞争中进步了, 也有收获。不管胜者、败者从竞争中获得多少, 只有真正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 有信心, 有毅力, 才能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找到自己的位置。

篇9:中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教师;家庭

正文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但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同样面临学习竞争、升学压力,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所以,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创设优美校园环境,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古时有“孟母三迁”的典故,由此可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里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优化

目前,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对学生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是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学生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教师的说教难以见效。于是,我们因势利导,创设课桌文化,采取统一形式,让学生在课桌右上角粘贴纸条,内容为“今天我是不如你,明天我要追上你,后天我要超过你,期中(末)追赶目标为xxx”,这样既消除了乱写乱画现象,又使学生自己创设学习追赶目标,接受自我教育。我们在楼道设置安全警示语、在水房设置节水展板、在学生卫生区设置保洁提示等,处处对学生进行提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既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强化教师学习教育,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聘请专家来校讲座,请心理教师日常答疑,共同探讨。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

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引导,培养阳光、健康心态的教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会发生情绪传染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踢猫效应”,任何一方不好的情绪都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师,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自己的情绪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去,我任教师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在学生面前,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形象出现,以良好的心态带动学生。今天,作为校长,我同样以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出现在教师、学生身边。但烦恼之事,人皆有之。父母、孩子生病住院,工作不顺心,或遭遇到别人的误解等等,这样的事谁都会遇到,但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我们引导教师绝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发泄到学生身上,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强化班主任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们认为,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能算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班主任不但自己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乐于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的成长,有博大的胸怀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为人正直、坦诚、乐观;为事公正;善于学习、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而且要交给学生一把维护心理健康的金钥匙。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3.学会倾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校曾对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所以,我们教育引导教师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一次全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总结时,英语教师何崴的发言,在老师们当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大家深受启发。她所教的班级有一名偏科较为严重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总在九十分以上,而数学每次测验成绩都超不过十分。班主任找其谈话问其原因时,他说:“数学老师厉害,不会就批评我,上数学课就紧张,会的也不会了。英语老师和气,对我好,上英语课我特别高兴、轻松,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我们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教师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我们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更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知识,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家长信任自己的孩子、赏识孩子、“做好孩子的表率”。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从而保证了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兴衰。所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意义深远。只要我们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导方法,不断整合各种力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合力,就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蒋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上一篇:红领巾广播室主持稿开场词下一篇:高三数学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