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15

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通用10篇)

篇1: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礼仪教学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已为各学校所认可,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又各有不同,存在着某些问题,本文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作 者:徐静 蒋红 作者单位:徐静(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451450)

蒋红(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关键词:实践教学 礼仪课 问题 对策

篇2: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在愉悦的环境中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老师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的进行思考、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说物讲理”的科学,而新课程又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三维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物理新课程在学习知识与技同时,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从大方向讲也就是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教科版物理教材中,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用一些有趣的插图及实验,让学生从课本的表层上感到物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喜欢上物理,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素养在根本上决定着新课改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下面就新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入解决方案进行浅显的解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的较慢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核心理念。虽然每位教师也都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很难做到或做到更好,因为每位教师自身的水平及能力有限,加之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同,发展程度各异,学校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的影响,教师本身在具体实验中则认为这一个工作很难,产生了为难情绪,于是在实验新课改的教学时就大打折扣。因此旧的教学思想又占据的主体地位,导致在物理的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教学相违背的行为。

2、教师对已有教学资源利用不足,不能自制教具完善教学

有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这当然有客观因素。主要是教学设备仪器的配置未齐全。但也有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出现有资源未利用的情况。说到要靠教师自己开发,那更加是如要盲人开眼(难)。如在教学串、并电路电流特点的内容,本该可通过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学生小组实验的方式去研究学习,但教师以担心学生可能损坏实验仪器,而没有让学生去开展动手实验,仅以教师的演示实验来替代学生分组实验。

(3)课堂教学仍普遍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开展物理新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注重过程与方法,更加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可从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时的表现得到证实。例证一:老师提问学生,教师通常关心的是问题的答案怎样?而缺少关心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从只关心答案是怎样而不关心为什么会这样,足可以说明教师仍然偏重结果,未注重过程与方法。例证二: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但上课显得好动的学生问老师:“老师,水银温度计为什么不能插入沸腾的水中测温度呢?”这很平常的问题,你会猜得出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吗?我告诉你,老师是这样回答学生的。老师冷冷地应了一句:“你回去问你老爸啦!”老师的这一句,学生无言以对。从这个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中,它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稍作深思便可知了。它暴露出教师对差生的漠视与厌恶,暴露出教师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忽视,忽视情感的教育。

(4)教师的能力发展提升速度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教师表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现有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表现在教师主导角色仍未得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倾向于知识方面,未

能有的放矢,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仍沿用老一套。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根本没有体验。不懂得运用评价理论,更加不懂得利用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去评价学生学习的发展。评价的导向功能未在新课程教学去发挥。相当数量的教师未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新课程的教学。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得不到强化,缺乏居安思危急,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学习的紧迫感

(1)学生在新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强化

实施物理新课程,既为学生带来了机遇,也是向学生的挑战。如果学生能把握难得的学习发展机遇,勇敢面对学习的挑战。学生将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可惜我们的学生未能把握难得的时机,通过课堂上与教师展开教学上的互动去争取自己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学生们还要将难得的机会向老师拱手相让。他们学习的依赖性强,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非要老师督促不可。学习主动性的欠缺,使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的身份表现不出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地位得不到确认。

(2)学习方式单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体验

学生由于未明白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加上受素质基础的制约,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没有教师的帮扶,就不懂怎样学习。学生不敢自主学习,不敢自主探索,只有老师叫学习才学,指示要学什么才学什么,依赖性很强。个别学生还表现出就算老师如何催促,也不愿学习。肯学习的学生又缺乏与他人合作,没有共同钻研,通常是单打独斗。由于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索的体验,学生素质没有多大的发展提高。

(3)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的社会责任感,求知欲不强 学生生活在社会,容易受社会落后的思想干扰、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实施缺乏热情,缺失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的动机。优越的家庭环境,安定的社会生活,学生没有半点的忧患意识,不会居安思危,缺乏社会责任,贪图安逸享乐,对学习不感兴趣。因而,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他们表现出现象懒观察,问题懒思考,实验懒动手的行为。不仅对新课程教学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还成为了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

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未能深入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横向交流,新课程教学 “涛声依旧”

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再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虽变,但教法、学法变化不大,“涛声依旧”。“穿新鞋走旧路”,“新瓶装旧酒”。这由于担任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得不到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加上周边学校都是同时开展新课程教学,同课程的同科教师之间没有可取之经,故此教师的教法变化不大。加上校本教研气氛淡薄,形同虚设。跨学校跨地区的物理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没有人来组织协调,根本就无法开展,因此不同学校的同科教师未能开展深入的横向交流,共同研究新课程教学的新问题。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

毛泽东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不仅学生学习发展的机遇,也是对我们教师的挑战。怎样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呢?我认为:

1.加大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快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由于新课程未一下子在各年级全面铺开,新旧课程出现同校共存的状况。教师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难以一时就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上政府在推行实施新课程时仍欠缺充分准备,资金投入不足,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费用多多少少都要教师来承担,造成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确立,也成为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阻力。因此,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加大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做到全员参与。通过培训,提高每个教师的思想认识,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使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与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达成共识。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到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状态上来。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探讨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原有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应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要使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满足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教学需要,必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探讨。通过开展研究探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教学,反思教学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能力水平的目的。

3.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提高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开展新课程教学,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懂得新课程教学的设计,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会用评价手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向专业化的方向努力。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学习与人的沟通交流,学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法。尽快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评价教学行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不然,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掌握速度跟不上学生学习新课程表现的能力发展的步伐,教师教学技能的掌握与学生能力发展表现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教师怎能适应新课程教学?又怎样体现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的整合?

实施新课程已是既定的国策,我们广大教师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丢掉幻想,摒弃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积极迈进教师专业化的行列,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坚持新课程理念,我们目前所遇的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篇3: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安全问题是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黑客与病毒的破坏时常让人们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培养训练有素的信息安全人才十分必要。为了加强我国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尽快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

1.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与教学内容定位不准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所涵盖的学科领域广泛, 包括防火墙、防杀毒、数字加密、信息审计、入侵检测、网络监控、身份认证及灾难恢复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 这就使得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很多困难, 什么内容需要讲, 应该讲多深都需要深入研究。此外, 使用的信息安全技术教材也差强人意, 有点理论过于简单, 有的理论太深, 没有实验内容。

(2)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动手能力差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训教材环节,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 但由于教学客观条件的限制, 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实验室。由于实训对机器的要求很高, 在机房进行实训课程比较少。导致了学生对信息安全技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动手能力较差。

1.2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1) 专业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高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本身内容难度较大、技术发展较快, 因此, 专业教师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但实际上, 由于种种原因, 有些教师的知识更新较慢, 知识面较窄, 大多只理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 对实训和实验方面的知识不能更好地把握, 更不能适应教学发展【1】。故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2) 专业调研不够细致

教师虽然在教授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时, 知道课程重要性, 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但没有详细的市场调查, 并且不清楚社会到底有哪些现实需要。对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及学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进行专门细致的调查研究。思想上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课程设计的设置也不尽合理。

(3)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及实验室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教学资金是影响信息安全技术教学质量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4)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在进行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时, 有些教师忽略了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别, 没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 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教师教授为主的方式,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 应采取的对策

2.1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如何根据信息安全技术学科和网络技术的特点, 编写高质量的计算机网络教材, 需要深入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 而不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 因此, 需要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 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以能力形成为目标指导学生学习。

2.2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应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行业跟踪调查研究, 及时了解相关行业对信息安全的要求, 掌握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再根据相关的培养目标制定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处理常见的非法攻击, 排除基本的软硬件故障, 清除常见的计算机病毒, 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 (2) 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 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动态, 掌握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一般方法; (3) 认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 识别需要保护的资源, 计算机经常受到的几种安全威胁, 以及应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

2.3 加强实验教学的开展

在教授过程中, 教师发挥主导地位的同时, 要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与思考。同时教师应精心准备网络课件, 改善单一的教学形式,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效率。多媒体演示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将原本抽象、复杂的内容通过生动的动画和图片表述出来, 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3】。也可以将课件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下载, 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的开展要侧重实用性, 让学生在实验中接触更多的实际操作内容, 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最新的使用技术。在实验环境的选择上, 真实实验环境与虚拟实验软件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真实实验之前可以先进行模拟实验, 以弥补实验设备有限的缺陷;另一方面应尽量选择在真实的网络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让学生有真实、切身的体会。

3. 结语

信息安全技术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一门前言学科, 理论难度较大、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如何正确地把握内容的深浅及如何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看得到, 能操作的内容,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宜兴.网络安全与病毒防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3.

[2]王伟平, 杨路明.信息安全人才需求与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1) .

篇4: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 指挥法 边缘化 课时量 合唱团 建议

合唱是一门集体艺术,长期以来在音乐高师的课程设置中一直作为必修的公共课。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合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跃进,对合唱的认识与追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音乐高师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必须认清当前的社会需求,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对音乐高师教学中的合唱与指挥学科进行新的思考与定位。

音乐高师中的培养目标就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这些学生毕业以后面对的就是社会上不同层次的音乐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需求都是以合唱的形式展现或者以合唱团的形式体现,因此音乐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要会上合唱课,会组织合唱、策划和设计合唱活动,并成为社会合唱事业的带头人。

以往在音乐高师的课程设置中合唱与指挥仅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教学内容也仅仅是学习一些合唱曲目。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合唱仅仅作为一门必修课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教师的另—个名字必须是合唱指挥,因此合唱课就发展成为合唱与指挥学科,音乐教师不仅具备合唱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组织合唱、指挥排练合唱、演出合唱的专业能力。从这一点上看合唱与指挥学科更应该是音乐高师课程学科里面的一门综合学科和核心学科。它涵盖了合唱、指挥、作曲、声乐、钢琴、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与内容。由于音乐教师职业的需要,音乐教师还必须学习与人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承受能力等等,这一系列的要求与目标都可以通过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的学习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音乐教师人才才有可能满足今后社会的需求,为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一、合唱与指挥在课程教学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合唱与指挥被边缘化的倾向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合唱与指挥虽然在音乐高师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但长久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很多音乐院校的合唱与指挥学科课程设置课时量不足,仅唱一些合唱曲目就结束了,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相应的合唱交流演出、合唱教学互动、观摩,学生对于合唱的认识及合唱视野都很狭窄,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热情,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合唱与指挥的学习需求,这直接影响到这一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学科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每周仅仅两课时的课程安排根本不能保证合唱与指挥的教学安排,重视合唱与指挥学科一定要有足够的课时保证,上课形式多样化、表现形式多样化。

在音乐高师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眼高手低。很多学生在报考音乐教育中动机思想不纯,看不上音乐教育,更不愿毕业以后走上教师岗位。他们进入音乐学院是奔着歌唱家、钢琴家、艺术家来的,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不愿意做音乐的社会普及工作者。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很难静下心来进行音乐教师的专业学习。或者他们走出校门后就顺应社会,进入到各种钢琴城、考级训练班。笔者从事音乐高校教师教育多年,几乎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找工作要我给他们补指挥课的,因为用人单位的考核内容就是上一堂合唱课,但是学生不知道怎么上,更有的学生在试用期被要求带合唱团参加合唱比赛,学生完全没有准备。这样的情况屡屡发生,暴露了音乐高师教学中对合唱与指挥学科的重视不足、学习不足。

2.关于指挥的教学问题

(1)不重视指挥法的学习与提高

指挥法教学是合唱与指挥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作为合唱指挥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研究,不是会唱合唱了、会训练合唱了就是一个合唱指挥了,会训练合唱只是合唱指挥的任务之一,合唱指挥还要重视指挥法的自身学习和提高,否则合唱团的水平上去了,合唱指挥的指挥水平却在下边很不相称。

2015年7月中旬,我受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的邀请,在中国国际合唱节暨第九届“和谐之声”合唱指挥研修班进行讲学活动。讲学期间,我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合唱指挥、音乐教育工作者,体会到了这些同我一样工作在第一线的同仁们对于合唱与指挥学科的热爱与热情,同时我也关注到了在指挥法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讲学期间我观看了北京大、中、小学校的合唱团多场演出,其中有些不乏是世界一流的合唱团体,拥有优秀的合唱传统和合唱声誉,但是指挥的技法与合唱团的演唱水平严重脱节,当你听到那么和谐的声音,合唱团纵情载歌载舞的演唱与舞台上指挥拙虏的技法极不相称!这实在是一种艺术上的遗憾与缺陷。这是由于国内的合唱指挥学科严重缺乏,音樂专业院校的合唱指挥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和毕业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的需求;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指挥法教学匮乏;许多合唱指挥都是由别的专业转过来的半路出家,没有受过指挥法的正规训练,只能在学习训练合唱团的时候边学习边摸索。讲学中很多学员问我如何解决两只手的分工问题,我说请你把图示打给我看看。结果他连基本图示都不对,两只手怎么能协调分工呢?基本图示的指挥法要求是准确、均匀、线条清晰。指挥整个身体看起来要很协调、舒展。很多指挥初学者拿着大师的录像去模仿再用到合唱团里其效果看起来很不舒服。指挥的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他一定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把自己融入到音乐中去的,他的手势一起一落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单靠模仿别人的动作是学不来的。要从作品人手深入体会音乐,不断实践相信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必然会有质的突破。当然基本的指挥技能训练是提升的基础。

(2)合唱与指挥法学习本末倒置现象

高师学生对于指挥法的领悟程度直接影响到未来各中小学合唱教育的质量。但是如何学习指挥法、怎么学习指挥法是个大问题。在这次讲学中我发现,很多高师的指挥法教学不经过系统的合唱学习,直接进入指挥法学习,造成学生指挥作品很空洞,缺乏感染力。这就是因为学生在内心储存的音乐太少了,内心缺乏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怎么可能在手势上表现出来呢?

高师指挥法的教学要在有大量的合唱作品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在学生的头脑中首先建立正确的合唱观念及合唱声音意识,在此基础上才是对于手势的学习与掌控。另外要仔细研究合唱的歌词。合唱指挥区别于乐队指挥的不同点在于乐队谱子没有词,合唱有歌词,这就给合唱指挥提供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处理依据,合唱指挥的手势要指挥词、指挥合唱歌词,指挥就是要让手说话,要让手说歌词、要让手表现音乐。合唱指挥要在体会歌词上多加深入,积累丰富的合唱演唱实践经验,这样有了真情实感手势就不会苍白,就能带领合唱团进入音乐的意境,唱出美妙的歌声。所以学习指挥法的重要前提一定要注意合唱作品的演唱积累,切勿本末倒置。

3.合唱团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合唱与指挥学科当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就是组建学生合唱团。建立学生合唱团有助于学生开阔艺术视野,在听觉上建立和健全合唱中声音的和谐与平衡关系,在音乐上建立彼此共同协作的友善关系,学习人与人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合唱团的建立同时也是合唱与指挥学科教学多样化的展示平台。

音乐院校的合唱团在建团上有它独特的优势,但是在组建合唱团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重活动、轻训练;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无长期培养计划、男女声部比例严重失调,这些问题长期影响着合唱团的正常发展,严重阻碍了合唱团的自身提高。

长期以来音乐院校的合唱团一直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生存环境中,疲于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演出活动,为了演出效果经常突击排练,活动一结束合唱团也就曲终人散了。这种只重视演出活动,忽视常规训练的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合唱团的健也严重违背了合唱艺术的发展规律!急功近利没有长远规划,其结果就造成了合唱团这种无序、混乱的现状,更加影响了学生对于合唱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认识,违反了教师教育的初衷!

合唱是一门塑造声音艺术的学科,追求声音的和谐与平衡,在男女声声部关系上要求协调。但是多年来音乐院校都是“阴盛阳衰”的局面,男生少女生多,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由于合唱团对于声音要求的特殊性,也由于教师教育也欢迎更多的男性音乐教师,恳请在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上多给男孩子一些空间以弥补在这两方面的不足。让合唱团男女声部达到均衡、在音乐教师中多增添阳刚之气,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益在千秋。

二、未来发展与应用的一些建议

第一,建立和健全合唱与指挥学科,提高合唱教育在教师教育的合理定位,适时增加足够的合唱教学课时,没有足够的课时量保证,重视合唱与指挥学科就是句空话。合唱教学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必须按照合唱训练的要求循序渐进,每周至少4课时的学习时间是基本的保证。指挥法的学习采取大课加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大课讲授指挥法,小组课进行学生课业回课。这样合唱与指挥兼顾,整体与个人兼顾。

第二,合唱团的训练要纳入教学体系中,建立长期、合理、科学的合唱团训练机制,促进合唱团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重视合唱团的内部建设,学生在合唱团的业绩要进行严格评定。合唱团是合唱课中优秀的学生组建起来的队伍,他们担负着更重要的合唱使命,是学院音乐风采和交流使者,因此他们的训练要单独进行,每周三次的合唱演出曲目训练必不可少。

第三,加强合唱教学法和合唱指挥法的研究,使其更加适合音乐高师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服务于社会做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发挥作用。紧密结合当前的合唱发展趋势,每年深入国内国外高校进行学习、调研,不断吸收新鲜的合唱与指挥教学理念并付诸实践。

第四,為合唱团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能有一个施展的空间,积累学生的演出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这些都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提高他们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将来成为音乐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每年至少一次合唱交流专场音乐会。

篇5: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从教师这个层面来讲,很多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理念,重新规划和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很多教师面临这样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面对熟悉的课堂和熟悉的学生,他们失去了驾驭的能力。面对着扑面而来的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他们产生了迷茫的情绪。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和英语教师面临的最大压力还是高考,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完全不能应对高考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始终不能转变,也无法转变,这使得高中英语教师面临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窘境。另外,还有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师英语词汇量欠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把握不够。新课改之下,高中英语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新单词,节选了许多地地道道的英文文章,这些文章里充斥着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民情。据统计,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些词汇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而很多教师虽然从业多年,但是所掌握的单词量和文化背景了解程度使得他们面对新教材时感到非常吃力。

从新课程改革这个层面来看,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高中生在听、说、读、写、译这几个层面都要表现良好,综合发展,实现语言技能、语言能力、情感把握、文化积淀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高中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决上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还要通过英语教学引导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这给高中英语教学带来了难度。另外,根据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范围使用就会产生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衡量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缺点,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优势的`融合,这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最后,从英语学习本身的特性来看,英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学过程,因为英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汉语学习的影响,因而受到一定的阻碍。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是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的,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也不是每一个学校都有外教的,这给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带来更大的难度。很多高中生对英语学习厌烦至极,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备课再精心,课堂设计再完美,对于学生来说也效果甚微了。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首先,高中英语教师的素质应该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职业的热爱之情,这是对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味着高中英语教师要积极自主地去适应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坚信无论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只要积极分析原因,找到对策,逐个击破,就最终能够实现高中英语教学向着新课程标准的方向靠拢的目的。教师的精神面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鼓舞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重拾学好英语的自信,以饱满的情绪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去应对英语学习。另外,高中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词汇量,不断提升自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教师要不断跟随时代潮流,了解到英语口语和语法的变化,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其次,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是比初中英语教学更高层次的教学,英语学习的认知基础和汉语学习完全不同,语言蕴含了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积淀下的文化基础和内涵。因此,英语学习除了要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单词、语句,还要掌握英、美国家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沿革,为英语学习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高中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摆脱单纯的语法学习和单词学习,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积极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积极讨论、各抒己见,使得每一个学生的英语能力都得到全面

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玉荣。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初探[J]。大学英语,.

[2]刘金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河南科技,.

[3]俞虹。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J]。文教资料,2006.

篇6: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今在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商务礼仪课程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本文从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及考试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商务礼仪;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4-0082-0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商务礼仪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一门与职业需求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以商务职业活动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商务礼仪课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编排应遵循职业性原则,即从商务职业活动和职业需求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顺序。

我们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岗位工作分析,明确了岗位所需能力要求,从而确立了商务礼仪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见图1)。在课程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打破传统的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的模式,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将模块化教学体系分为3个大模块,11个子模块。3个大模块为:商务人员个人形象礼仪,商务人员日常交际礼仪,商务人员常用公务礼仪,每个模块都有为实现能力目标而设计的综合和单项能力训练项目,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这些综合和单项能力训练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支撑知识,实现相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以“讲―示―训―指―评”为基本环节,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验实训室。在真实的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为仿真未来就业岗位,各班成立了6~8个模拟公司,各模拟公司都有具体的公司名称、公司简介、产品(服务)说明、组织机构以及自己制作的名片,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经历在公司任职。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能力训练项目、情境模拟实训都是在仿真模拟公司间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边讲授,边示范,边训练,边指导,边启发,边评价,形成“讲授―示范―训练―指导―评价”环环紧扣且逐步深入的教学环节。教学场所也由教室搬到实训室和形体室。例如,学习商务人员日常交际礼仪中的见面礼仪时,教学场所设在文秘实训室(模仿公司办公室布置),教师边讲授称呼礼、握手礼、介绍礼、名片礼,边示范动作要领等,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指导,然后,要求将称呼礼、握手礼、介绍礼、名片礼仪等在两个模拟公司之间举行业务洽谈会时进行演练,其他模拟公司的学生进行观看、讨论、指出不足,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激发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其职业岗位意识得到训练,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以“教学做”三合一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法已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无法完成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按“教学做”三合一的原则,根据不同模块的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样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示范互动法教师示范与学生个体感受、集体感知训练相结合。采用互动法,可使学生更直观地从教师现场示范的过程中学习,并即刻亲身实践,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学生如何系领带、如何使用西餐餐具等内容时,教师应现场示范,学生跟随实践,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行为训练法在进行商务礼仪的举止和仪态教学时,教师首先对知识要点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礼仪规范的具体做法,再对其进行实践训练,安排学生分组练习、演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为了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纠正不雅行为,这样可促进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商务礼仪的知识。

情境模拟法是行为训练法的延伸和发展,可以将多种单项技能融合在某一个具体的情境当中,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通过模拟,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求得理论的升华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产品推销情境礼仪演练”综合实训时,学生6~8人一组成立模拟公司,就本公司某一产品推销或与其他公司就开发某一合作项目模拟一个场景,将日常见面礼仪、电话礼仪、餐饮礼仪、仪表礼仪、接访礼仪等运用于其中进行演练。此训练项目提前一周布置,学生积极性很高,各组首先进行对白和场景设计,道具准备,再进行排练,上课时在实训室仿真模拟演练,通过学生互相打分和教师评分,选出1~2个优秀小组和6~8个最佳个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

任务驱动法是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教师安排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探求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加强了探索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服饰礼仪时,首先教师布置两个任务:任务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某公司正在举行盛大的商务酒会,时间:下午2?s00~5?s002点,地点:office manager的私人花园内。请问女士将如何穿戴入场,男士应如何穿戴入场?任务二:某公司招聘公关部经理,你去应聘面试,将如何着装?学生通过看书,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完成设计任务,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说明,教师进行评估、讲解、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以做定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改进考试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考核为主

考试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试考核方式必须与教学模式相适应,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必须改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形成性考核,提高技能考核和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但同时应考虑到知识与技能并重,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力求考核项目涵盖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突出能力考核,各项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要求达到的能力目标要用项目任务完成的效果来考核,考核方式要易于操作,对每个学生必须有单独考核的内容;知识考核要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而不是仅仅考核知识本身。本门课程采用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相适应,以考核能力为目的,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要手段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旨在考查学生在课程(技能与知识)学习期间的学习表现,记录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关注学习的总体目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期对学生自觉学习、提高综合能力产生作用。考核内容应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即教什么、练什么就考什么。具体的考核方式和成绩分配见表1。

篇7: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十年课改效果不佳的现实引起学者们深刻的反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理论探究和实践总结的关键期,因此,对“过去与现代”、“西方与我国”,“基础与创新”、“标准与多元”的问题,课程的分科与综合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问题,教师怎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问题进行反思,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问题研究

一、前言

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国家课程标准取而代之。纵观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结构、体例上都是一次全新变革,蕴含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使用,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宗旨。但是,根据在全国三十多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区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领导及基层学校校长对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视度和信任度不高;部分基层教师对新课程缺乏必要的理解、认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积极性不足,等等。就此,本文试图找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希望能在下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或其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的参考和启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认识不到位,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偏差、校际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观念未能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观念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

2.教育管理浮于表面。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浮于表面,存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的情况。为了推进课堂教学,不少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表演和作秀色彩太浓,给人留下所谓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完美印象,失去了课堂教学那种“苦乐共存、暇瑜互见、教学相长”的真实。所以,难怪现在有人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假设计、假民主,课堂教学要打假。

3.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主要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五统一”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提倡并尊重首创精神与个性发展的今天,已愈来愈显得不合时宜。

4.轻“质”重“量”现象严重。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将“量化管理”发挥到了极致,片面的用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名牌大学录取率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时,则采取翻看教案厚不厚、多不多;政治学习评先进,看你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不工整;检查教师对学生是否负责,光看你的作业批了多少本,总共批了多少次;学校搞启发式教学,就观察课堂上提的问题多不多;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种将不能量化的东西想办法量化,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的“一刀切”做法,使不少教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5.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种一以贯之、清晰连续的思路,缺乏谋大局、管长远的规划,缺乏统一坚定的目标,导致“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现象时有发生。

6.重“教”不重“学”。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依然存在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学校的档案材料中,关于教师方面的资料是数不胜数。而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则是寥寥无几;学

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在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

7.“务实”和“务虚”没有有效统一。存在着“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教学管理干部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以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紧抓好就万事大吉了,结果让“务虚”工作缺乏有效抓手,成为真正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8.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不够。一般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其组成要素大体包括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这几部分。

9.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管理效益与管理产出成正比,与管理投入成反比。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许多满腔热情的高投入最后却只有低产出,甚至没有任何产出,效益十分低下。

10.改革的主动意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注重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维持性管理,注重继承、平稳、常规,教学管理维持性色彩浓厚,改革创新性淡薄,导致教学工作逐步走向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很难产生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和突破。

三、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彻底颠覆,要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启动改革,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牢基础。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三)课程体制的发展

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在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

家、地方和学校。国家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纲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四、总结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他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任何社会团体所珍视的价值,其所欲实现的目标,都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无论是国家和政府,还是社会和家庭都把教育首先作为工具来运用。这一不争的事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源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人首先要生存、进而要求好生活的人类普遍性。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是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三个方面内涵居于三个层次,有其各自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需要从整体上对此进行思考和理解。教师需要树立建构主义教学知识观,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使用界限,即它不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组织的知识论根据。在课程组织上,我们需要平衡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知识论,当前尤其是要突出后者在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方面的意义。课程管理者和课程编制人员更需要反省“狭隘”的功利价值追求,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功利价值,在实现知识的功利价值中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选择和制定满足国家与地区以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具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多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钟启泉,崔永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86-288

篇8: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们注重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爱学、乐学,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数学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为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教学情境,数学解题教学层次性不强,课后不反思……上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作为课改的实施者——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

1. 存在的问题: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不可否认,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而,目前很多教师由于没有很好地领会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往往为突出“新、奇、趣”,过于追求情境化,以至出现了所谓情境创设只是给传统教学进行简单“包装”,甚至应用不真实的情境。一些教师为赶时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解决策略:首先,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创设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载体,情境创设要紧扣将要教授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将要掌握的技能,体现它的数学属性,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规律。这样,学生才能够找出创设的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其次,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

2. 存在的问题:忽视因材施教,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层次

学生因为家庭环境、智力水平、基础知识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实施因材施教,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练习题目的设计上,都选择一刀切,导致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决策略: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次应该了解学生,制订学情档案,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比如,设计基础型、提高型、拓展型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目。要求学困生做会比较简单的基础题目,中等生不仅会做基础题目,还要选做一定的提高型的题目,优等生要做会所有的题目。这样教学,有利于全班学生共同提高。

3. 存在的问题:课后不总结不反思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或因为工作时间紧张,或因为懒散不重视,或因为缺乏一定的进取心,不重视课后反思,甚至不反思不总结,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篇9: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4-0038-02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胶南市农村初中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对农村初中各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有了真切细致的了解。其间共听课42节,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有40节,占94.79%,说明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现代教育装备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从中受益。

一、农村初中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问题

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还不够理想,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基本的技术素养

目前,许多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尚不能满足“整合”的要求。有的教师设置幻灯片时字体字号和颜色明显脱离课堂展示的实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幻灯片内容有误不敢随堂纠错;有的教师想跳过几张幻灯片,不知道用“幻灯片放映方式”和“F5观看放映”的不同;有的教师播放幻灯片时杀毒软件突然运行,却不知该如何处置……教师在操作演示文稿时的问题频出和处理突发事件的不到位,说明目前由于资金匮乏、设备短缺、培训不足等原因,农村初中的很多教师连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都没能掌握。

2.缺乏必要的整合深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层次、有梯度的。整合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目前,农村初中多数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仍停留在第一阶段。本次教学实践活动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这40节课中,几乎没有技术含量较高的交互式课件,所有教师使用的都是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来“播放”或“呈现内容”,仅仅能对传统教学产生增强作用,却难以对教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3.缺乏灵活的取舍能力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过于依赖电脑和已有的多媒体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喧宾夺主。一些可由其他媒体完成的环节都一味地交给计算机去做,比如在听课文朗读时,绝不用效果很好而操作简练的复读机;某些演示实验,也不用比课件资源更直观的实物。很多课件装饰性内容过多,常常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图片,界面繁琐、背景花哨;有些教师甚至把一些非常简单,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直接表述的话语,比如“你真棒!”“哗哗哗的掌声”等安排在课件中……这种与教育心理学原则相违背的使用,只能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教学主题的淡化。

4.缺乏先进的课程理念

许多教师未能掌握先进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重预设,轻生成。部分教师备课时习惯于将答案预先制作在幻灯片上,学生解答与幻灯片不一致,即便合理也不敢置评,只管再找人答题,直至和答案接近;有的甚至干脆将早已准备好的内容和盘托出,让学生机械记录。这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双向交流很少,有的课上教师与学生正面交流时间也就10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都是教师全神贯注地点击鼠标,表演课件,只见一屏屏的阅读材料匆匆而过,一页页的习题转瞬即逝,学生连转动眼球跟着屏幕走都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去思考?教学效果是好是坏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提高农村初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对农村初中教师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加强课程理念学习

教育信息化是典型的“校长工程”,凡是领导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其现代教育装备配备得就好,设备应用率就高;凡是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培训和课程理念学习的,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学校领导要加强学习,确立“教学要发展,信息技术先行”的理念,为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普通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正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2.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如果教师自己连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都不具备,就不可能“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使用信息技术。虽然我们以往已经开展过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大部分教师在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时也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学习,但因为目的不同、应用不及时加之时间的推移,很多教师都反映现在想用但已经忘了。后续调研发现,目前胶南市农村初中学校有84.62%的教师非常渴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关键是要不等不靠,积极行动起来,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

3.加强课程整合研讨

要想在学科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除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之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将信息技术有效、有机整合到学科教学中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教师队伍中普遍缺失。正因为缺乏这种关键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才频频出现“黑板搬家”、“机灌”、“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误区。在教师能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条件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的研讨和了解,这种研讨要比单纯的信息技术培训本身更重要、难度也更大。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一直以来,由于配套不足、制作艰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数字化资源极度缺乏,让教师感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或“等到花儿也谢了”的怅惘和失落。但现在这种状况正出现转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网或资源中心的开通,尤其是“农远工程”的启动,让广大农村学校可以直接使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省市电教馆资源库,使众多优秀的课程资源得以随时随地应用于日常教学。如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加工使之“本土化”,形成本校的资源库,必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便捷,并对现有的教学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实践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前进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也是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去提高音乐的教育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校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已经是开始实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之上也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是可以指导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自身特色的音乐风格,促进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因此在本文之中,主要是针对了高校钢琴教学之中的即兴伴奏课程的问题以及对策做出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而提出了下文之中的一些内容,希望可以为同行业工作的人员提供出一定价值的参考。

上一篇:房地产公司优秀员工代表的发言稿下一篇:试卷分析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