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听课心得

2024-06-11

三年级语文听课心得(精选13篇)

篇1:三年级语文听课心得

低年级语文中心组在仙林小学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活动。这次教研活动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听曹老师讲《花瓣飘香》这一课的体会。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而曹老师的所上的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曹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研读,她让自己被感动了,然后才能去打动孩子。在课堂上曹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穿针引线,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灵,通过读、思、议、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曹老师设计的拓展练习,尤为巧妙:教师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表演练习,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买了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她们会说些什么?作者和她们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从而达到拓展延伸,深化主旨的作用。反映出曹老师扎实训练、拓展有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始始终紧扣文章的主线——“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学生带入文本重点,开展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交流、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在学生充分触摸文本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深入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认为学生们书读得还不够,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感悟课文。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可以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其次,作为一位听者,我感到曹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不轻松,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问题的回答只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课堂气氛较沉闷。

篇2:三年级语文听课心得

一、字词教学,重点突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生字教学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杨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时,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个词语比较难读,然后对该词语进行领读,以达到以点盖面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多音字“爪”的正音,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前爪”(qián zhǎo),而这个“爪”比较难读,学生很容易读错。于是,杨老师特地指出来,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学生一开始就存有正确的概念。另外,杨老师还告知学生,“张牙舞爪”也读“zhǎo”,从课内到课外,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语言具有导向性。

在语文课堂上,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极高,因为教师语言的导向性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方向和准确性。杨老师的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面对学生的回答也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比如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学生从读中知道了赵州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杨老师马上说“你知道了它的历史”。当学生说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杨老师就说“你知道了它的设计者和建造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完第一段时,杨老师便说:“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了。你们想不想呢?”这样的回答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还有在第二段的学习中,杨老师依然用她具有导向性的语言回应着学生的回答。如在感受赵州桥的雄伟时——

生:从桥长五十多米,宽有九米多,我感受到赵州前的雄伟。

师:你从数字上看出了它的雄伟。

生读: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师:用三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这一系列的数字的确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而杨老师毫不累赘的话语简洁又明了地暗示了学生的善于解读课文,为杨老师这样的教学机智而喝彩。

三、借助多媒体突破难点,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李春在设计整座桥时,为什么在大桥洞的顶上还有四个小桥洞呢?这样的设计到底好在哪呢?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杨老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了两张河水上涨时水如何从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流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由于直观的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样设计的原因。

生1: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发大水的时候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出,桥就不会被冲坏了。

生2:这样设计既减轻了河水对桥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3:这样设计,水冲过来时可以从小桥洞里流出,对桥的影响就小了。

因为从图片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是如何哗哗地从四个小桥洞里流过,那么这样设计的好处学生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虽是难点,却被杨老师这样的设计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因此,我们说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抽象为直观,学生就更易于理解。

在了解这样设计的意图时,杨老师还不忘语言文字的训练。先让学生读读“既……又……”的句子,知道“既……又……”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内容,明白前后的内容可以调换,然后,请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话。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则对关联词从了解过渡到运用;二则是语言文字学习中不可忽视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真是一剑三雕啊。

篇3: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这个学期回到离开了八年的学校,对这里一切都很陌生了,尤其是这里的学生,面对十九个张新的陌生面孔,我怎么样才能上好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课呢?于是我对这十九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和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呢?如何抓住学生兴趣点,使阅读教学生动、主动、有效呢?本着光脚踩刺的方法试着从以下方面组织教学:

一、因学而导,顺学定教

课堂上顺应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教学方法和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就题目质疑,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当学生有了解开疑问的欲望,就主动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也可以在初读课文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然后,师生围绕问题,抓住重点,小组交流,发现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初读课文后,有的问题自己能够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当然,教师一定要把握重点问题,在围绕重点,展开阅读、讨论、探究、体验、感悟的过程中逐一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走形式,不能讨论过多。因此在什么地方讨论,在什么地方设疑非常关键。讨论的时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发展了语言。这样做,避免了过去传统的串读串讲,学生在教师的思路上被动地阅读,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动脑思考,又便于教师顺学而导,因学定教。

二、感悟体验,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偏重于感悟体验。学生有了感悟体验,才能读出感情。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四十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教师弄清重难点,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不要掰开揉碎、反反复复去讲,要留给学生感情朗读整篇文章的时间。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讲究艺术,让学生带着情绪读,怀着探索的欲望读。一句话,让学生读了还想读,百读不厌,百读不倦。这里我结合本册教材的教法谈几点做法。

1、引导而不强行传授。过去,我一指导读书,就要学生注意这句要轻读,那个词要重读,其实这样的传授,并不能使他们获得朗读技巧。在这课中这样读,到那课中又不一样了,怎么办?我认为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课文内容与环境来读,学生自然读得好,读得像回事。

2、巧用示范。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怎样用好示范呢?一要尽量让学生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宝贵时间。二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在教学《掌声》一课读英子的来信时,学生多数读不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此时,我发现班内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小女孩,她突然举起了手,果然一试,这个不起眼的小姑娘,一下子征服了全班同学,读得声情并茂,也许溶入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3、要保证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那种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4、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學”。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篇4:三年级数学听课心得

3月20日上午,数学组在三楼教学中心听四年级和一年级数学师范课。耿老师和孙老师分别为我们展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

首先,我们第一节听的是耿老师的“角的认识”。刚开始上课时,耿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已经观察了工地上正在工作的铲土机是如何工作的(耿老师上节课已经布置了让学生课下观察铲土机的工作情景)。进而由铲斗臂上角的大小引出课题“角的认识”。接下来,耿老师让几个同学去大屏幕前指出铲斗臂上有哪些角。学生指完以后告诉学生应该先指出角的顶点,再指出两条边。为了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耿老师让学生伸出食指随着大屏幕上的鼠标指出有哪些角。询问学生铲斗臂的平角是哪个,然后引出平角的概念。耿老师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而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更好地理解各种角的种类,掌握知识更扎实。

然后,耿老师领着学生做活动角。学生摆出各种角度的角,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接着,耿老师找了几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成果,从而让大家随着大屏幕做角,最后引出周角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耿老师让学生拿出练习本画5种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学生画完以后,耿老师展示了学生的练习成果,并且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画角,: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然后两边之间画弧线。

最后,在下课前耿老师带领大家谈了谈了这堂课学生们都有哪些收获。建议:⑴导入部分需理顺一下,引导学生做角,在制作过程中引入平角、周角的概念。

⑵比较角的大小时应减少耗时 ⑶做直角时要注意准确角度 ⑷角的符号要和小于号区分开来

⑸比较射线与角的区别

紧接着,我们去听孙老师的课。孙老师的课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孙老师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活而不乱。作为一年级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首先,孙老师向学生出示情境图:亮亮浇了26棵花,芳芳浇了3棵,东东浇了30棵。询问学生可以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学生提出问题:⑴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几棵花?⑵芳芳和亮亮一共浇了几棵花?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究26+3是怎么得出29的。接着是小组交流,展示成果。最后孙老师总结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与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收获。孙老师讲课生动形象,用活泼的语言采用各种形式传授知识,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形成了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

建议:⑴课堂总结需要简洁一点

⑵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很全面,不需要再补充 ⑶老师讲课语速过快,影响学生理解

通过听课,我收获了很多,如下所述:

一、在规范化的数学习惯中品数学

这两节课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在进行中培养习惯。激励性的评价,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比如在课的过程中,耿老师老师非常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自始至终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不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赞赏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再让孩子学会注意先倾听再讨论,表扬孩子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等。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尽可能的多想几个问题,打开思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生活本身也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得到了体验,同时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营造良好氛围,自主合作学习。

在新课的学习中,孙老师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无序”走向“有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热情,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巧妙纠正错误,大胆提出疑问

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有的同学出现了错误,耿老师先让他坐下,然后提问其他学生是否由不同见解,然后集体探究讨论这两个同学是否都正确。帮助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根源,然后及时的改正,并且提醒其他的同学要警惕发生类似的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减少或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常言道: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学生及时改正学习上的错误,不仅会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和以后的人生都大有裨益。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学有所用。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篇5: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师:小朋友刚背诵的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孟浩然,那你还知道唐代哪些有名的诗人?

生:李白、杜甫、王维・・・

师:小朋友很厉害,知道的很多。那小朋友喜欢旅游吗?(生答:喜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唐朝人旅游写得一首小诗。板书:山行(齐读)

师:通过预习,有谁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生:杜牧

师:同学们学习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杜牧吧。课件出示: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一定有“大李杜”,那我我看谁的课外知识丰富(生:是杜甫和李白,师夸奖),杜牧一生写了很多的诗,原来写1000多首,留到现在的也只有4、5百首。

二、初学古诗之《山行》

师:一起读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指读――齐读)评语:读得真准确,不仅准确声音也很响亮。

师:山行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老师的问题:他看到了哪些美景?

生:白云、人家、枫叶・・・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里面的美景,我们这节课就一行一行的来读,来好好的推敲。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

“寒”说明他是什么季节?(秋――指导是深秋);“径”是什么意思?(小路的意思)

读了这句你有什么问题?(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你帮他(生说了) 出示准确的解释一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要注意停顿。

师:出示 白云生处有人家。生的解释给出,师说这一句是不是很好解释了,谁来尝试尝试(生说――出示准确解释),明白了这一句的意思,谁来把这句读好了。

师:第一行和第二行连着读读。

师:诗人从山下往上看,这属于远景,那我们在来读读争取把这两行背诵下来。

过渡:诗人从山下看到山上深处的景色,那作者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了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解释“坐”、“晚”出示解释)

师:谁能结合旁边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师:以后高年级每首诗都会有一个字是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心情的,这首诗里是哪个字呢?(“爱”)

师:那在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到底有多美呢?

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于”,随文识“霜”这个字,明白二月花是春天里开的花)这句是说打过霜的枫叶比春天里的花儿还要鲜艳。(指读――齐读)

师:现在小朋友清楚为什么作者会听下来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让我们把作者的那份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会背的同学也可以背。

三、生字教学

打开习字册描写本节课的生字。

个人所得

总感觉古诗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座大山,都是特别难的,一个写作是灵魂的,需要很多的知识积淀和文化素养。而古诗则囊括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写诗的人、写诗人当时候的境遇与社会背景、写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和他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的,这些在教学古诗前都要自己做好的准备。一首诗,不一定是一种情,更不会一种解读。

篇6:语文三年级《语文天地》听课报告

雷老师本次执教的“语文天地”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本节课是对第五册教材的前四个单元字、词、句的综合练习。这节课设计了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作为刚进入三年级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点仍在对字、词、句的掌握上,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中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强,枯燥的练习反馈更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此,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将练习反馈和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标”在语文课程评价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因此,雷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1、情景引入;2、有关同音字的辨析使用;3、有关多音字的辨析使用;4、有关ABB词的积累掌握;5、有关象声词的积累掌握;6、有关近义词的辨析使用;7、有关成语的积累掌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达到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练习反馈达到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准确及时的反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有关知识点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雷老师提供教学检测反馈软件给学生使用,学生使用应用程序自我检测,学生运用课件自我练习检测学生自己检测,自我发现问题高效、快速得到答案;教师运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点评,对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篇7:听课三步曲

笔者认为,古今多少事,事无巨细,都离不开物、人和事三要素,一堂课亦如此。物——课堂教学内容化的存在;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主体;事——课堂教学实施。听课者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去全面了解,深入理解和把握,才能在走进课堂后真正地听懂、听清,然后全面、客观地评价一节课,为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把课堂教学的研究称为一场修行,那么,笔者想借用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来阐述以下内容。

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对于“格物”的解释,宋代大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课堂教学之物则是教学内容,这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那么,听课者需要从哪几方面来“格”这个物呢?

1.从课程内容体系入手

课程内容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排列组合,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听课者对所听学科的课程内容体系要有明确而立体、呈网格化的认识和了解。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知识体系中的字、词、句、段、篇、语言、修辞、逻辑、文学常识和能力体系中的听、说、读、写各自组成和相互达成路径,这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所需达成的能力处于这个立体网格中的哪个点位,听课者都要了然于胸。

2.从课程目标体系入手

如果说内容是载体,那么,目标就是其存在的意义。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课程总体目标和相应内容,课程学段目标和相应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之间辨证的整体到部分,部分回到整体之间的联系,听课者都要有所理解与实践。

听课者对课程体系的理解与把握是基本的专业诉求,不是在听课前临时去捕捉,而应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自觉吸纳、整合,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

3.从教材内容目标入手

课程体系与教材和教学具体内容,犹如宇宙与星球,可视作宏观与微观、整体与点位的辨证统一体。那么,在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之后,听课者就要对课堂教学的教材进行分析、理解与揣度。

分析什么?本册教材与课程体系、本组教材与本册教材、课堂教学具体内容与本组教材在目标与内容上的上下、前后的联系。

理解什么?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编者的意图,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开发、重组和拓展教材。

揣度什么?如果我教学这个内容,我会怎样处理教材,目标怎样定位,实施什么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会怎样安排,运用哪些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预期会产生什么效果。同时,听课者要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教学呈现,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课程体系的理,是一本之理,大一统之理。针对课堂教学的理,是分殊之理,针对个体之理。以上过程,笔者称之为格物,原本事物是什么状态,听课者进入其中,探细究微,弄清事物的原本状态。

格人:实践的入手处

要穷尽事物之理,只有人来实践事物,让人与事物产生关系。事物的实践者是人,人是万事万物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主体是学生。

1.从主导者出发回到主导者

当前,课堂教学的教师是什么状态,听课者要作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者的专业素养:教师整体专业素养存在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名师、资深教师和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教师属于哪一层次,听课者要心中有数。

教者的专业修为:教师群体中,有的教师潜心向学,好学敏进,深钻细思,精益求精。有的则是生活型教师,职业要求不高,平常对待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听课者对此要尽量了解。

课堂教学的类别:推门课、观摩课、竞赛课、交流课等。听课者要对各种类别的课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有所了解,以便区别对待,找准看课和评课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当然,教者的个性气质、爱好特长等,听课者如果能详细地了解,那就更好了。

2.从主体者出发回到主体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他们展开。那么,听课者对学生整体要有了解,可以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智能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了解。如此,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在听课者的意料之中。

如,一位特级教师上课,一是给发达城区的孩子上,二是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上,所教的内容相同。特级教师会改变教学策略,因为课堂主体不一样。听课者观这两节课,就要考虑到学生主体的不同带来的课堂教学的不同,就能用客观的思辨的眼光来区别对待。

当然,听课者不能把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主体者割裂开来看,两者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辨证统一体,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

致知:知行的入手处

听课者有了对物和人的充分认知,听课的准备工作就已完成了大半,接下来需要做的是预设:这样的主导者和主体应该呈现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应该出现的状态。教学目标设置、达成方式及达成度,教学程序及教学时间设置,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活动安排及参与度,学生课后智能的提升等,听课者都要有一个完整的预设,以便在实际走进课堂时,能把真实情状与自己的预设分项相互比照,然后还原到完整的观照,从部分到整体,获得最真切、最直观的评价依据。

听课者做了以上功课,便能从宏观课程体系到微观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师生由思想、意识、思维所支配的动态的教学学习行为的转变与完善,从师生课前到课后的成长中,获得方方面面的认知,明察秋毫,听课者便收获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切的知,那么,在之后的评课中,听课者就有源可循,有本可依。

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听课者要从物、人、事三个层面穷尽事理,格物致知,以求更稳健地走在课堂教学研究这条修行之路上。

(作者单位:应城市蒲阳小学)

篇8: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西湖

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

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请学生点击生字FLASH,自主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了解生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

七、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本课之前,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西湖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自己浏览网站,去领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课特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网络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本课,我尝试利用网络使第一课时也出彩。

一、新课导入――教学伊始的第一个高潮

课伊始,利用一段西湖的录像导入,让学生从录像中,亲自体验西湖的美,孩子们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赞叹着,浑然一个旅游者的角色。录像的介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对所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快地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二、读通课文――不经意间所蕴涵的兴趣

学生要读通顺课文,首先要读准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当学生知道点击每小节的后面的小花里藏着难读的词语时,都想试上一试,朗读词语的兴趣浓厚。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或一些常识性的词语,我在文中做了许多的连接,有图片的,有视频的,也有网页形式结合图片、文字的。这些视频和画面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表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当他们碰到学习障碍时,就能点点相关连接帮助扫除障碍,理解词语。

三、自主学字――无形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篇9:三年级语文听课心得

从课堂的师生问候开始,激励性的话语就充盈在整个的课堂中,老师用热情和激昂表扬了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好,接着就一个“玩”字,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玩什么,很自然的就导出了本课课题,围绕课题老师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于是板书就出来了:

谁?

玩什么?

怎么玩?

玩出个什么名堂?

这几个问题其实就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线索,这样的提炼,反映了老师的精心预设,巧妙得不得了。于是就在孩子们悦耳的读书声中、充满童趣的分析中、毫无保留的分享与表达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得到了发展,老师也得到了收获,听课的我们更是享受了这温馨自然的40分钟。

篇10:四年级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一、紧扣重点词,重扩展。

在学习本文新词语时,姚老师先把自主学习权交给学生,借助活动手册读音、说意,并通过找近义词、反义词加深记忆,渐而自然过渡到词语所在的文章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同时分析了文章重难句。汉语虽是我们的母语但小学生在学习较书面的中文词语时,也需要在头脑中形成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并经过反思才能理解、接受。给我印象颇深的时“辗转”一词的讲解,姚老师首先提问句中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寻找相匹配的骨髓的不易,然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和记住这个词,姚老师引导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医生首先会在哪里找,从杭州到全省再到省外乃至整个中国大陆,最后到台湾终于找到。从这个艰难历程让同学深刻理解了“辗转”的含义。这里充分体现了姚老师的教学智慧。

二、重视朗读训练、多样性阅读。

阅读是语言教学的一种重要训练形式,本文又是一篇真实故事饱含真情实感,很适合有感情的朗读。本堂课上姚老师也穿插了很多“读”:自由朗读、快速阅读、单独朗读、细读。学生在朗读—思考—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课文中心思想。

三、抓住重点,注重情景创设。

姚老师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如“静静”、“奔波”、“沉着”等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体会文字背后的情绪。并且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台湾青年自己在余震中会怎么做,入情入境探究人物内心。整个捐献骨髓和送骨髓的路程和时间表的设计很清晰明了。最后在姚老师配合音乐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同学们与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篇11: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是读、写,阅读教学最终的收获仍然是读、写。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启步阶段,抓好读、写,至关重要。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1、导语设疑。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第二自然段中有个关键词——“五彩缤纷”我没有让学生换词理解或者直接读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在课件中,我用黑色为底,把学生找出来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我还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说说菊花还有哪些颜色?并给学生展示出其他美丽颜色的菊花。并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五彩缤纷”。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五颜六色、绚丽多彩、五彩斑斓”,学生对词语理解进一步加深。

2、走进人物内心,加深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抓住“犹豫”一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对英子的自卑、害怕的内心。在出示这一句话时,“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此时她在想什么?引导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感受她此时矛盾的心情。再如:教学《给予树》一课时,抓住“沉默不语”一词体会金吉娅体贴家人的品质。我先让学生朗读感悟其他孩子买完礼物后的表现——“兴高采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朗读金吉娅的句子,找出金吉娅的表现——“沉默不语”。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不难发现他们的表现截然相反。金吉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她此时心里在想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感悟金吉娅因为没有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而感到难过,这就是她体贴家人的表现。

3、表演读、赛读。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达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是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等,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

二、鼓励反复阅读,体昧文本内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内涵总能在不断的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张庆老师说:“阅读课就是读书课。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只有做到反复阅读、书声琅琅,才能領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反之,则难以深刻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之中,教师自始至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生疑、释疑,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进行积极的读书活动,而不必进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

三、加强学生词句段的训练

1、要加强词语训练。三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字词基础,课文里遇到的,多数是熟悉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该怎样深入地理解,应是三年级进行词语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在字面上易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读懂这些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2、要加强句子训练。三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了关键词语,再理解全句。指导学生读懂总起句和过渡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要加强段的训练。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总之,集中识字后三年级阅读教学,要加强词句段的训练,打好阅读基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段的训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主要抓自然段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学生学会了划分段落和划分层次的方法。

四、扩大学生阅读的数量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处理。因此小学生也要与时俱进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认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教师要积极提倡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增大阅读量,扩展阅读面,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必要时指定具体的阅读内容,并提示阅读方法。定期检查阅读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接触新观念,了解世界,认识社会。在丰富多彩的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体验和感受学习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张扬.探讨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

相关策略.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7):

37~38

[2] 李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之我见.新课

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84~85

篇12:三年级语文听课心得

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与童话情境哪个更能建立时间观念?

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三位教师用了不同的导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第一位教师用的是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信息,有车票、电影票等;第二位教师用的是两个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第三位老师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的误会设疑导入。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在练习时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删除了,第二位教师却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在书上用24时计时法写出时刻。

三位教师对与导入和练习题的不同处理,我个人认为学习时间,在情境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时间观念的建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适合的生活情景能够使学生感受到24时计时法是如何表示时间的。中午12时之前的,钟面上看到几时几分,就是几时几分,但是到了中午12时之后,钟面上的几时几分要加上12。学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就要在适合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有真实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几个素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教师也可以用我们生活中的公交车站牌,单行道的禁行标志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问题就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二、让钟面的时间和时间彩条的联系更紧密些。

第一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都将钟面和时间彩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和联系,这一点我很认同。我对于第一位教师对于一天中钟面上时针第二次指向“1”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想个办法区分这两个1时这个教学环节印象比较深刻。学生提出了用下午1时来表示,学生也提出了用13时来表示。我觉得教师的这个问题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用一个办法来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想到24时计时法要用13时,而普通计时法要加上时间词“下午”,就是为了能够区分一天中的两个1时表示不同的时刻。但是教师却没有沟通“下午1时和13时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沟通起来的话,那么钟面时间和时间彩条就有了紧密的联系,学生就能通过简单的推理知道下午2时与14时之间的关系,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就不言而喻了。

篇13: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听课心得

——徐城、下桥片区陈明发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这次是小学语文学会在全县进行识字教学“同课异构”实验研讨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识字教学的能力,探索识字教学的技能及方法,使识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0月26日及10月28日分别听了徐城二小吴红棉、徐城三小杨正屏、下桥中心小学廖静、叶海燕四位教师课堂识字教学展示课,感概很深。

一、风采各异,同放光彩

1、重视“我会读”。

四位教师都能做到在学生对生学会读这一环节分二步来走,①能指导学生带着拼音来读,并且在指导读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点明依据本土方言读准后鼻韵母,翘舌音进行带读,及时巩固拼音知识;②去掉拼音让同学读,并且形式多样:有个别读,男女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之中掌握生字的读音。

2、重视“我会认”。

认字是识字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四位教师在这一环节,都做得很好,能教给学生认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1

使学生喜欢识字。

①常用识字法、也就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如:椅、板、傍等能用熟字加偏旁,能用同形字换偏旁最常用的方法来记。

②猜迷语,是很好的识字方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吴红棉老师执教时,就用课件出示了:“几个人去登山(凳)”,“一个人过元旦(但)”。

③新奇引趣法,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识记中,应充分利用图画、直观、让学生去记住这类生字,如:叶海燕老师,就善于利用傍晚时昏的画面,让学生记住“傍”字,利用“眼睛”记住“瞧”字。

④游戏法,低年级同学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善于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如:三小杨正屏,下桥廖静老师设计的“找朋友”、“叫字排队”“送字回家”等,将这些游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玩中识字,对识字兴趣盎然。

3、重视“巩固”。

低年级学生依据其年龄特点,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在巩固这个环节也极其重要的。

这四节课在这一环节也做得很到位。

①利用多种形式的读巩固生字,比如:卡片认读、比赛

读、抢读、小组读等。

②利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对生字词进行巩固,如二小:吴红棉把生字词藏在板凳之中,一个一个出示,而且一个比一个快,既锻炼同学观察能力及反应能力,又能在兴趣中巩固所学的生字词;三小杨正屏老师,采用反思维方法,出示整个生字,然后一个一个消失,锻炼同学记忆力,使同学精神高度集中,又兴趣盎然,以游戏形式巩固生字词。

③把生字放回课文句中去读,既有利于检查学生对新字词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读通句子,为后面教课文辅设好路子。

4、重视“我会写”。

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电脑、计算机的普及化、人们执笔写字越来越少,因此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小学生要重视书写指导。这四节课中,四位教师对书写指导都很到位。

①敢于放手。在指导书写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所写的字,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说出所要求写的字应注意哪些问题,要提醒同学写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如:吴红棉老师教“采、背、椅、板”时,就这样启发同学,请小朋友们观察所写的字,在正确书写时,应该向小朋友们提醒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后,提醒:“背”字的“月”字底的第一笔是“竖”不能写“撇”;“椅、板”的“木”字作为偏旁时第四笔应写成“点”不能写成“撇”„

②教师范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能在田字格中规范范写,实际就是给学生正确书写的一个范例。

③能引导同学正确的书写姿势。在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时,四个教师都在让同学练习书写前,点明写字的姿势:眼睛与书写本的距离,所坐的姿势,执笔正确方法,二小吴红棉老师,及下桥廖静老师做得很好。

总之四位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过程中,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学生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实现了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写字教学,学生写字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对写好字的信心会越来越坚定,对写字的笔画、结构的观察会由笼统到细微,书写效果会越来越好。

二、春天虽美,但也有小雨恼人

1、注重形式,忽视效果。

转变形式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体现课改的这一精神,我们很多教师上课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本来是一个很大进步,但活动安排欠缺,流于形式,如:下桥中心小学叶海燕老师,在识字这一环节,要求同学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①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交流合作准度大;②时间过于短,根本不容讨论;③参与面不

大,只图热闹、走形式;④活动后只选一、二位“演员”,评议,反馈指导不够。

2、注重全面,忽视重点。

识字教学要把音、形、义紧密地结合起来,但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教师任由学生分析汉字,课堂上看似热闹,其而效果很差。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一篇课文十来个生字,音、形、义各有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擅长根据每个字的具体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抓住音、形、义的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这四节课这一方面完成得很不好。

3、注重个体,忽视弱体。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万能心得下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