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2024-05-02

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通用14篇)

篇1: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11月6日下午在栖梧小学举行的校本研修顺利落下帷幕。这次感受到的震撼比前一次还要强烈。

1、教师方面。于凌华老师个人综合素质极其高,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于老师始终保持微笑面对学生,温柔的声音传递着关心与体贴,对学生的评价语也很到位,作为一位男教师,这是难能可贵的。一言一举中有种儒雅的风范,难怪学生都喜欢这位老师。

2、参与方面。这次是一个学校自己组成一个观察团队,组员根据拿到的表格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研究,然后进行汇总讨论。这次参与培训的教师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一位参与者,也不再是以表格论表格,而是根据表格所呈现出来的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讨论内容上就已经上升到另一层面。

3、讨论方面。这一次教师们参与讨论的热情高涨。每个学校派出两个代表根据本校所完成的观察表来进行报告,每个学校的老师们都纷纷向专家抛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讨论的问题有“是每三天休息一次,还是每四天休息一次”、“教学环节要如何安排”、“引导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教师机智”、“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课堂时间的分配”。

4、在这场讨论热烈的交流中,对我启发很多。

(1)教是为了不教,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一位引导者,由师生互动转向生生互动。比如;是每三天休息一次,还是每四天休息一次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举例说明是从12月份1号开始,讲解说明从1、2、3工作,4休息,然后抛出问题给学生。

(2)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学环节的安排,课堂导入要多少时间,重难点突破要花多少时间,练习讲解要安排多少时间这几大块都要考虑清楚。

(3)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指明方向,要具有针对性,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能真正进行深层次地思考。

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知不足而后勇,所以自己还要更努力!

篇2: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花瓣飘香》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小姑娘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而曹老师的所上的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曹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研读,她让自己被感动了,然后才能去打动孩子。在课堂上曹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穿针引线,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灵,通过读、思、议、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曹老师设计的拓展练习,尤为巧妙:教师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表演练习,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买了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时,她们会说些什么?作者和她们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从而达到拓展延伸,深化主旨的作用。反映出曹老师扎实训练、拓展有度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始始终紧扣文章的主线——“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学生带入文本重点,开展个性化阅读。学生通过交流、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在学生充分触摸文本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深入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篇3: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 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让学生担当角色, 可以引导他们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 也能让他们读好课文, 培养朗读课文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去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一、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会文章情感

1. 范读

小学生的模仿力强, 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 融情于声,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喜、怒、哀、乐, 或高昂、或低沉、或凝重、或愉悦……学生从中体会语音、语调、语速以及感情的变化, 从而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 正确表达人物内心世界, 帮助学生进入角色, 用角色去感受课文, 感受生活。

李老师的范读很到位, 把公鸡的骄傲、啄木鸟和小蜜蜂以及青蛙的冷、老马伯伯的睿智读得有声有色, 带给学生一个活灵活现的童话世界, 同时也给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人物情感铺平了道路。

2. 自读

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的范读固然重要, 学生自己的朗读同样可以使他们入情入境, 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对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各人的体会不会完全相同, 朗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在朗读时, 学生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就是精彩的, 应该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二、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角色情感

许多篇优秀作品并不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蕴含于字词句之中, 让读者充分想象, 从不同角度深度体会其内涵, 如描写神态、情感、语气、动作等词语,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美丽的公鸡》一文中, 公鸡三次比美, 三次对话中分别对啄木鸟、小蜜蜂、青蛙的称呼是“长嘴巴的啄木鸟”“鼓眼睛的小蜜蜂”“大肚皮的青蛙”, 这充分体现了大公鸡的傲慢、无理, 李老师在教学中就抓住了这点, 让学生思考从公鸡的话中, 看出了什么?继而追问, 面对公鸡的提问, 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并让学生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来读, 学生读得兴致盎然, 从读中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内心情感。

不仅如此, 李老师还请学生上台表演文中人物的动作, 如:大摇大摆等, 更使学生情绪高涨, 对文章人物加深了理解。

三、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联想和想象, 再现人物的神态, 推测人物的内心, 设想人物的语言, 例如, 公鸡说啄木鸟是长嘴巴的啄木鸟时, 啄木鸟是“冷冷的”回答, 为什么用“冷冷的”?说明了什么?教师再次启发学生想象:别人对你说话很不礼貌, 而你又在忙着干自己的工作, 那时你心情怎样?学生马上就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继而读出感情。

篇4:听课三步曲

笔者认为,古今多少事,事无巨细,都离不开物、人和事三要素,一堂课亦如此。物——课堂教学内容化的存在;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主体;事——课堂教学实施。听课者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去全面了解,深入理解和把握,才能在走进课堂后真正地听懂、听清,然后全面、客观地评价一节课,为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把课堂教学的研究称为一场修行,那么,笔者想借用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来阐述以下内容。

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对于“格物”的解释,宋代大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课堂教学之物则是教学内容,这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那么,听课者需要从哪几方面来“格”这个物呢?

1.从课程内容体系入手

课程内容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排列组合,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听课者对所听学科的课程内容体系要有明确而立体、呈网格化的认识和了解。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知识体系中的字、词、句、段、篇、语言、修辞、逻辑、文学常识和能力体系中的听、说、读、写各自组成和相互达成路径,这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所需达成的能力处于这个立体网格中的哪个点位,听课者都要了然于胸。

2.从课程目标体系入手

如果说内容是载体,那么,目标就是其存在的意义。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课程总体目标和相应内容,课程学段目标和相应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之间辨证的整体到部分,部分回到整体之间的联系,听课者都要有所理解与实践。

听课者对课程体系的理解与把握是基本的专业诉求,不是在听课前临时去捕捉,而应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自觉吸纳、整合,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

3.从教材内容目标入手

课程体系与教材和教学具体内容,犹如宇宙与星球,可视作宏观与微观、整体与点位的辨证统一体。那么,在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之后,听课者就要对课堂教学的教材进行分析、理解与揣度。

分析什么?本册教材与课程体系、本组教材与本册教材、课堂教学具体内容与本组教材在目标与内容上的上下、前后的联系。

理解什么?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编者的意图,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开发、重组和拓展教材。

揣度什么?如果我教学这个内容,我会怎样处理教材,目标怎样定位,实施什么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会怎样安排,运用哪些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预期会产生什么效果。同时,听课者要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教学呈现,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课程体系的理,是一本之理,大一统之理。针对课堂教学的理,是分殊之理,针对个体之理。以上过程,笔者称之为格物,原本事物是什么状态,听课者进入其中,探细究微,弄清事物的原本状态。

格人:实践的入手处

要穷尽事物之理,只有人来实践事物,让人与事物产生关系。事物的实践者是人,人是万事万物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主体是学生。

1.从主导者出发回到主导者

当前,课堂教学的教师是什么状态,听课者要作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者的专业素养:教师整体专业素养存在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名师、资深教师和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教师属于哪一层次,听课者要心中有数。

教者的专业修为:教师群体中,有的教师潜心向学,好学敏进,深钻细思,精益求精。有的则是生活型教师,职业要求不高,平常对待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听课者对此要尽量了解。

课堂教学的类别:推门课、观摩课、竞赛课、交流课等。听课者要对各种类别的课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有所了解,以便区别对待,找准看课和评课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当然,教者的个性气质、爱好特长等,听课者如果能详细地了解,那就更好了。

2.从主体者出发回到主体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他们展开。那么,听课者对学生整体要有了解,可以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智能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了解。如此,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在听课者的意料之中。

如,一位特级教师上课,一是给发达城区的孩子上,二是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上,所教的内容相同。特级教师会改变教学策略,因为课堂主体不一样。听课者观这两节课,就要考虑到学生主体的不同带来的课堂教学的不同,就能用客观的思辨的眼光来区别对待。

当然,听课者不能把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主体者割裂开来看,两者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辨证统一体,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

致知:知行的入手处

听课者有了对物和人的充分认知,听课的准备工作就已完成了大半,接下来需要做的是预设:这样的主导者和主体应该呈现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应该出现的状态。教学目标设置、达成方式及达成度,教学程序及教学时间设置,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活动安排及参与度,学生课后智能的提升等,听课者都要有一个完整的预设,以便在实际走进课堂时,能把真实情状与自己的预设分项相互比照,然后还原到完整的观照,从部分到整体,获得最真切、最直观的评价依据。

听课者做了以上功课,便能从宏观课程体系到微观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师生由思想、意识、思维所支配的动态的教学学习行为的转变与完善,从师生课前到课后的成长中,获得方方面面的认知,明察秋毫,听课者便收获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切的知,那么,在之后的评课中,听课者就有源可循,有本可依。

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听课者要从物、人、事三个层面穷尽事理,格物致知,以求更稳健地走在课堂教学研究这条修行之路上。

(作者单位:应城市蒲阳小学)

篇5:三年级数学听课心得

3月20日上午,数学组在三楼教学中心听四年级和一年级数学师范课。耿老师和孙老师分别为我们展现了生动有趣的数学课。

首先,我们第一节听的是耿老师的“角的认识”。刚开始上课时,耿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已经观察了工地上正在工作的铲土机是如何工作的(耿老师上节课已经布置了让学生课下观察铲土机的工作情景)。进而由铲斗臂上角的大小引出课题“角的认识”。接下来,耿老师让几个同学去大屏幕前指出铲斗臂上有哪些角。学生指完以后告诉学生应该先指出角的顶点,再指出两条边。为了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耿老师让学生伸出食指随着大屏幕上的鼠标指出有哪些角。询问学生铲斗臂的平角是哪个,然后引出平角的概念。耿老师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而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更好地理解各种角的种类,掌握知识更扎实。

然后,耿老师领着学生做活动角。学生摆出各种角度的角,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接着,耿老师找了几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成果,从而让大家随着大屏幕做角,最后引出周角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耿老师让学生拿出练习本画5种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学生画完以后,耿老师展示了学生的练习成果,并且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画角,: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然后两边之间画弧线。

最后,在下课前耿老师带领大家谈了谈了这堂课学生们都有哪些收获。建议:⑴导入部分需理顺一下,引导学生做角,在制作过程中引入平角、周角的概念。

⑵比较角的大小时应减少耗时 ⑶做直角时要注意准确角度 ⑷角的符号要和小于号区分开来

⑸比较射线与角的区别

紧接着,我们去听孙老师的课。孙老师的课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孙老师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活而不乱。作为一年级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首先,孙老师向学生出示情境图:亮亮浇了26棵花,芳芳浇了3棵,东东浇了30棵。询问学生可以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学生提出问题:⑴亮亮和东东一共浇了几棵花?⑵芳芳和亮亮一共浇了几棵花?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究26+3是怎么得出29的。接着是小组交流,展示成果。最后孙老师总结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与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收获。孙老师讲课生动形象,用活泼的语言采用各种形式传授知识,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形成了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

建议:⑴课堂总结需要简洁一点

⑵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很全面,不需要再补充 ⑶老师讲课语速过快,影响学生理解

通过听课,我收获了很多,如下所述:

一、在规范化的数学习惯中品数学

这两节课的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在进行中培养习惯。激励性的评价,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比如在课的过程中,耿老师老师非常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自始至终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不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赞赏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再让孩子学会注意先倾听再讨论,表扬孩子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等。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尽可能的多想几个问题,打开思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生活本身也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得到了体验,同时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营造良好氛围,自主合作学习。

在新课的学习中,孙老师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无序”走向“有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热情,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巧妙纠正错误,大胆提出疑问

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有的同学出现了错误,耿老师先让他坐下,然后提问其他学生是否由不同见解,然后集体探究讨论这两个同学是否都正确。帮助错误的同学找出错误的根源,然后及时的改正,并且提醒其他的同学要警惕发生类似的错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减少或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常言道: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学生及时改正学习上的错误,不仅会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和以后的人生都大有裨益。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学有所用。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篇6: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公绪兰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蚂蚁》是一节观察课,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公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在公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公老师准备相当充分,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教学中,公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较多的运用激励语言和评价。如:你真棒、你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等等,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公老师 还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特征,并总结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总之,听了公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要从学生角度备好每一节课,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要不断的学习,特别科学学科更要研究学科特点,要以课标和策略为依据,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学科。

百度文库

篇7: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合作展示

1、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

3.学生汇报、集体交流。“震后,中国政府„„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当堂测试

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

4、投影出示相关图片。

5、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

6、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提升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看图片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

教师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听课反思

1、重视了识字新词,用多种形式识字读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2、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是贯穿于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是一篇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理解词语的意思。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适合低年级诗歌的朗读,课文读的非常充分,借助课件、板书让学生试着背诵。

篇8: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卢老师还是沿用了上半年的方式,让我一天半的时间全程参与学员的培训。上午听苍南县的两位老师的此课说课做出设计点评。下午是这两位老师的《我的早年生活》的教学观摩,做出教学点评。明天上午由我再一次执教这课,再做讲座。这样的培训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我不仅要点评他们的教学,而且还要进入课堂,参与同课异构。说好说,课难上,上半年的《春酒》就是这样逼出来的,只是不知道丘吉尔的自传我是否也能拿捏准确?唉,我就是在折腾自己,逼迫自己。殊不知两鬓已是星星点点白发醒目了。

总是在接受挑战,却忘记我们最不能挑战的是时间和健康。“我的早年生活”,这个题目让我唏嘘长叹,未来的我们是否能在健康悠闲的时光中回忆我们自己的早年生活?我的早年生活是什么?苦难和贫瘠,风沙和冰雪,泥路上的追逐,雪地里的玩耍,快乐的校园,纯真的思想……“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丘吉尔是这样评价自己。我呢?从未想过自己是萤火虫,不求有多少光彩,有多少亮丽,只愿我的早年生活不负我的一生,回忆起来能证明自己实实在在地活过一次,我就心满意足。我最近总想到死亡,看着父亲越来越木然的表情,看着母亲日益佝偻的脊背,我总担心有一天我只在回忆中触摸生我养我的小小昆虫。不想了,还是看看青年教师的课吧。

朱勇老师。

“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小游戏,猜猜他是谁?”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跳出“丘”字,老师还在说着他的人谜。朱老师是想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激趣后导入课文。可是,学生早已经知道要上这课,老师的这套教学把戏学生已经识破,悬念没有,有必要这样“热身”吗?这个“猜猜”还能提起多少的兴趣?倒不如直接进入文本,多点时间读读书来得更实在。

“自传,要求写出真实的自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PPT展示了自传的特点。自传的特点为什么要先提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出是不是更符合认知心理?

“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毫无意义和毫无乐趣的时期,……生活中尽是不舒适,限制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又一张PPT。

找一找,到底是哪些事情让丘吉尔产生“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朱老师是借由这行评论,进入文本的阅读,这样学生进入了默读环节。可是一分钟后,教师就问“找到了吗?”。再快的跳读也不可能读出这样的效果,我想起钱梦龙老师经常提醒我的“让学生读得充分”。读书,是不可以做样子的,读的时间充分了,产生的思考就深入细致了,读得敷衍慌乱,你就别想学生能说出什么有个性的见解。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它的质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障,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朱老师走得这样快,我对后面的教学多少有了担忧。

果然,老师问学生“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学生回答得很“尴尬”。没有时间去沉浸文章,不在文字中去发现去咀嚼,慌张窘迫都是因为那一分钟仓促的读书。

我记下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生:“总是占上风的”,“总是”这些词。

生:“偏爱”“喜欢”。

师:考试的结果怎么样?

生:场场考试,失败。

师:还有哪些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

生:第三段。

生:第四段,第五段的第一句。

师:真的是倒数第三吗?

生:倒数第一。

师:为什么不说我就是倒数第一?

生:不清楚。

师:没关系,再想想。

生:说明他乐观向上,

生:不诚实。

生:风趣幽默。

师:怎么体现?

生:语言。

师:读读看。

你觉得幽默要在哪个句子中体现出来?

生:“最遗憾的”这句话。

师:我觉得你读得还有个表情动作。

生:无奈的表情。

大致的对话我极了下来,再复原一下,感觉这个时候的教学老师有点纠缠在内容梳理和语言品析间。朱老师此时的教学不够干净,本来问的是“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而在教学过程中他既要讲“不舒适”又要说语言意味,也就是内容的梳理还没说清,又要把语言的特色全部融入,这样的分析,容易让学生绕道。

“丘吉尔毫不避讳自己的尴尬处境,体现了自传的真实。”

再来找文章当中能够反映丘吉尔优秀品质的句子。小组讨论。

生:第五段,学英语,

师:你能不能读出来。同学们说说读得好吗?

生:好,她把“光荣”读出重音,爱国。

生:英语是国语,聪明的孩子学习拉丁语,

师:他们不爱国吗?

生:谦虚的表现。

师:英语是国语,还有哪些地方读得好?一起读读。

这应该是课堂的第二个主问题,也就是奔着丘吉尔的精神气质来的。但老师的“优秀品质”之说,让学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老师是想引导学生挖掘丘吉尔成功的因素,如自信、乐观、坚持、有毅力等等,但学生受“优秀品质”影响,一开始就说出“爱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只把“爱国”作为优秀品质,我觉得也是教育走极端的一个侧影。当然,朱老师可以问问,丘吉尔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推动他走向了成功,这样问得更明确,避免学生在大空套的思维情绪里酝酿。

师:还有哪些优秀品质?

生:第六自然段。背诵特别好。记忆力好。(你看,记忆力好,也成了优秀品质)

师:那么好的记忆力为什么前面逢考必败?(这个反应很机智。赞一下。)

生:感兴趣。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很认真。

课堂还是杂乱,学生的梳理很勉强,这就是读书的功夫不到。也就是教师有效指导示范不够,学生朝向问题的角度就偏颇。

师:运气?

师:除了真实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生:只要付出才有收获。萤火虫。

生:语言幽默,洒脱。

师:还有吗?

生:谦虚,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这样的思考还是失之偏颇,瞎蒙)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读。

既谦虚又自豪。最后在萤火虫中结束。

课堂一直处在在交织状。教师要求找“闪光点“,学生则是游离“闪光”,逃了一会,老师又想起把他们拉回来。本来这个题目,教师是想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来支撑,教师引导和总结的不够到位,如果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他的优秀品质,学生就有了概括的理念。

篇9: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1、理解关键句、段,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2、朗读课文。

3、展示收集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警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吧。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2、上一节课大家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予以归纳引导、板书)

学生A: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

师肯定:“对,作者和快要落山的太阳赛跑,(板书)就是和时间赛跑,这?刻,他跑赢了太阳就是跑赢了时间,他在太阳没下山前到了家,节约了一部分时间,就是延长了人的生命,他成功了一次。 学生B: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

师引导:和西北风如何比赛,想象一番。

学生C:赶在西北风刮起前回到家。

学生D:和西北风比,看谁跑得快。……

师肯定:对作者勇敢地与大自然的狂风比赛,(板书)在比赛中赢得时间,赢得胜利,赢得生命.作者还怎样和时间赛跑。

学生E: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板书)

师肯定:赶做作业就赢了什么?(时间)赢得了时间就可以继续干什么?(学习、工作……)这样快速、超前地工作就会怎样?(获得成功,胜利) 作者还怎样和时间赛跑。

学生F: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师肯定c三年级能做五年级的作业,(板书)做作业又赢得什么?(时间)作者赢得时间就超过`了同龄人,就获得了什么?(成功)

3、下面我们分组读读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句子。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赛跑完了,现在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生说,师生补充)

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

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篇10:小学三年级英语听课笔记

听 课 记 录

Step

1、Warming-up

1、Greetings.2、Revision

教师出示图片并运用:What’s this? 来提问,引导学生用:It’s a …It’s…来回答。

Step

2、Presentation

1、Leading-in

出示多媒体,教师创设Lingling回中国的情境引出本课课题。(板书课题)

2、Listen and answer.多媒体出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学生听录音再回答。

3、Look、listen and say.(1)、多媒体呈现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There is a T-shirt.But it’s too big for him.There is a football.Can he play football? No, it’s too hard for him.(2)、板书:It’s…for… 并带读。

4、利用图片学习句型。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表达句子:Lingling buys a red cap and a dress for her friends.2、Game.请2位学生示范:一个表演动作,另一个猜。必须用:It’s…for…来表达。

3、生一起朗读,师板书。

Step

5、Homework

板书设计

Module 5 Book 6

Unit 2 It’s too big for you.It’s…for…

1、教学情境有创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就是来源于生活。

篇11:语文三年级《语文天地》听课报告

雷老师本次执教的“语文天地”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本节课是对第五册教材的前四个单元字、词、句的综合练习。这节课设计了一系列与主体课文紧密配合的字、词、句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作为刚进入三年级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点仍在对字、词、句的掌握上,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中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强,枯燥的练习反馈更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此,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将练习反馈和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标”在语文课程评价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因此,雷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1、情景引入;2、有关同音字的辨析使用;3、有关多音字的辨析使用;4、有关ABB词的积累掌握;5、有关象声词的积累掌握;6、有关近义词的辨析使用;7、有关成语的积累掌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达到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练习反馈达到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准确及时的反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有关知识点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雷老师提供教学检测反馈软件给学生使用,学生使用应用程序自我检测,学生运用课件自我练习检测学生自己检测,自我发现问题高效、快速得到答案;教师运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点评,对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篇12: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从课堂的师生问候开始,激励性的话语就充盈在整个的课堂中,老师用热情和激昂表扬了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好,接着就一个“玩”字,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玩什么,很自然的就导出了本课课题,围绕课题老师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于是板书就出来了:

谁?

玩什么?

怎么玩?

玩出个什么名堂?

这几个问题其实就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线索,这样的提炼,反映了老师的精心预设,巧妙得不得了。于是就在孩子们悦耳的读书声中、充满童趣的分析中、毫无保留的分享与表达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得到了发展,老师也得到了收获,听课的我们更是享受了这温馨自然的40分钟。

篇13: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今天,学校教研活动,我听了张青红老师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感受颇深。

一、学习目标明确。

首先,张老师复习两位数与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再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二、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的动力。

张老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楼房作为信息载体,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体现出教学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

三、生本教学彰显课堂魅力。

这节数学课,都采用了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依据课前小研究自学—小组交流——班内汇报——质疑评价——归纳总结——练习提升的流程。在汇报环节,张老师采用每组选取最优方法汇报,其他小组补充的方式。使更多的小组有展示的机会,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张老师这一方式,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利用有效的引导,使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能够理解掌握。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性高,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四、恰当运用评价,激发课堂活力

篇14:三年级听课心得体会

一上课,范老师就用多媒体出示宇宙画面,说宇宙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让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并说明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地球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并说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大约时间是 365天,也就是一年。然后,范老师让学生提数学问题:一年有几个月?一月有几天?一年有几天?一年有多少小时?并把有用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即让学生利用年历卡,自主统计31天的月份有哪些?30天的月份有哪些?二月份有几天。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小组交流,从而找到共同点:年份不同,但31天的月份和30天的月份完全一样,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有30 天,是小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范老师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30天,平年二月28,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范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范老师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范老师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范老师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很好。

在讲解平年和闰年的区别时,范老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具体讲解地球绕太阳一周,也就是一年的实际时间,讲解为什么每过4年会多出来一天,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在教学中,范老师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无论是问题的提出、结论的获得,尽可能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本课中,范老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材料,如对不同年份的年历大月、小月的探索,对平年、闰年的探索等,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有与同伴进行交流、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

范老师教学的思路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发现大小月和特殊月,以及平闰年的规律。我感觉这种设计思路是可取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小组合作意识。

这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确定工作重点的要求下一篇:青春碎碎念、成长声声慢7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