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发展轨迹

2024-06-18

江西发展轨迹(通用6篇)

篇1:江西发展轨迹

●2002年4月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率江西省党政代表团120余人赴浙江学习考察,共签订经济合作项目924个,项目总投资205.36亿元,合同引资额达202.58亿元。其中,浙江省投资额为90.68亿元,占洽谈合同引资总额的44.9%。

●2002年6月江西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省委提出《关于学习浙江经验,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的4个配套文件。

●2002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柴松岳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到江西访问,达成赣浙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38个,项目合作金额达106.11亿元,内容涉及工业、农业、科技、旅游等方面。●2004年10月12日江西(浙江)经贸合作洽谈会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共签约项目205项,签约资金124.8亿元。

●2006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访赣,于3月30日在南昌举行赣浙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共签订赣浙经济合作项目130个,合同总额150亿元。●2006年11月15日江西(浙江)经贸合作洽谈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共签约170个项目,投资总额110.1亿元,其中引进资金100.2亿元

篇2:江西发展轨迹

高二(1)陈彦宇 王 岚 郑洁芝 蔡育英 李元杰

郑春涛 陈海钊 陈奕霖 陈壮城

指导老师: 方庄澈 王锡澍(潮州市金山中学)

一、课题提出

潮汕地区,既有灵秀山川的孕育,又是“十相留声”之地。二千多年来文明历史的沉淀,使其拥有丰富的古典建筑。潮汕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专家名流的赞誉。例如我国美学学会会长王朝闻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考察潮汕时,就对潮汕民居给予高度的赞美:“原以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点。”地灵人杰的潮汕大地,虽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沧桑,但至今仍保存有一大批珍贵的民宅建筑。其中有被专家们誉为国内罕见的府第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附马府:有潮州木雕堪称一绝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略黄公祠;有石刻艺术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的从熙公祠;有清代爱国政治家丁日昌和清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故居德安里等大型建筑群。历史上的潮州,曾经有过辉煌。它是9个县的先民一起奋斗创造出来的,作为它的后人,我们有权利共享它那骄人的荣誉,也有责任探究和弘扬它那神奇的底蕴。

二、活动目的

许多人可能对古建筑知之甚少,然而当你走近它们,就象再次经历那些沧桑岁月,听它们倾诉过去的风风雨雨,犹如翻阅一本史书般抱着敬畏去看待。它们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漫漫历史的见证,在时光的长廊中显得庄严又质朴。以往我们从没如此贴切地感受,因此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去感知那座座古香古色的居所,获得更多课外知识。

- 1 -

三、研究进程

(1)开会讨论,确定课题,分配任务;(2)到图书馆、上网找资料;(3)筛选出有用的资料;

(4)写总结论文,先介绍一下潮汕建筑的总体情况,再根据现状探讨、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并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四、研究成果

(一)潮汕民居的历史沿革

潮汕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期,潮汕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已渺不可考。

汉代龟山遗址为现存较古老的古建筑遗址。它是澄海一处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其中F1建筑基址的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中间为夯土隔墙和柱础,似乎是条状排屋;F2建筑基址平面为圆形,垒石墙;F3建筑基址已破坏,但依然可辨出是一处三合院式建筑,后部为一堂二室,隔着过道,前部两侧是廊房,中间是庭院,整座建筑夯土作墙,出土柱础石较多;F4建筑基址长方形,用隔墙分成东西2间,建筑的外墙和隔墙都是夯土墙,同时还出土有地砖、瓦当、瓦顶、筒瓦等。上述出土建筑基址表明了汉代的建筑水平和中原建筑文化已向粤东传播,其中的三合院式建筑可以说是后期潮州民居发展的雏形。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岭南地区进入了国家版图。从这一时期起,汉文化直接进入本区,本区开始有了隶属中央政权的县郡建置。汉文化的输入,必定造成本区地理景观的变化。晋代的建筑遗构,今也难见实物,揭阳新亨镇九肚山发现的晋代全木构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竖木为墙,屋顶盖木板覆以粘土。这可说明这一时期潮汕民居建筑形式和用料工艺已不亚于岭北地区。

唐宋两代是潮汕建筑迅速发展的时期。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发现的多座唐窑中,仅春光窑上埔就有26座,窑址出土了建筑陶瓷印纹砖、瓦当、筒瓦、板瓦。出土的印花瓦当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类,表面模印莲花瓣和菊花瓣纹,图案规整,手法熟练,竟与西安大明宫出土的瓦当一样。潮州唐墓曾出土一块莲花纪年砖。刻有“仪凤四年”(639年)铭文。北宋苏东坡《与吴子野书》云:“岭外瓦屋始于宋广平,自迩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信如张燕公之言也。”从唐窑出土和东坡的描述,虽宋广平之说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采用砖瓦,且烧制水平已不亚于中原,宋代能见到实物且得到保护的最早期潮汕民居建筑要数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许驸马府,该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然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构造特点和建筑风格。其平面布局明显是明清时期驷

- 2 - 马拖车的雏形。

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两代曾经重修。现在的许驸马府,整座建筑面阔42米,进深47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主体建筑采用

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据说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顶,大概是原来采用蝴蝶瓦砌盖方式。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胶结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蝴蝶瓦屋顶的透气性强,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客家围屋的瓦顶还采用这种形式。采用这种营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则瓦顶受大风雨或其他外力影响,容易发生溜泻危险。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该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1981年列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蔡泽民的《潮州风情录》对“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格局和功能作了详细描写:“‘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洞,俗称‘门楼肚’。进大门,中间是过渡厅,有道‘反照’挡在正中。左右各一间房子,称为‘前房’。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通廊前端各有一门通火巷,左廊的门便叫‘青龙门’,右廊的门称‘白虎门’俗称为‘龙虎门’。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厅的前后各由八扇禅门隔起来。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爿南北厅,南北厅前后两端都有‘厝手间’,相接前后进的大房。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库左右有门通后包。主体建筑两边各有一列与它平行的房子称作火巷,由龙虎门及厝手间的内外子孙门连接主体建筑。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建筑走向成熟。由于大量的八闽、江西移民迁居潮汕地区,活跃于全国的潮商带来了各地的建筑文化,使潮汕民居建筑走向成熟,民居建筑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 3 - 形式趋同、恪守礼制,讲究实用,突出兼容、轻巧通透、工艺精致等自己的诸多风格。这个时期的实例在潮汕遍处皆有,成为中华建筑文化一颗璀璨明珠。清代后期,因潮汕地区、濒临东南亚,跨国商贸活跃,潮州是著名侨乡,侨民甚众,且旅外潮人有于外创业,回乡建屋的习惯,在回乡建屋同时他们带来了侨居地的建筑文化,民居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东南亚和西方建筑的因素并逐步趋向现代化。这个时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是我们研究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的证例。

近代潮州骑楼建筑是中西合璧、美观实用的典范。是根据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参照古人以架木为巢,后发展为吊脚楼等檐廊式建筑借鉴开埠后传入的西洋券廊柱式建筑,并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融合,加上大批华侨从南洋带来的大批建筑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骑楼建筑一街、二面,底层部分架空;沿街连续建造而户界不断,集商业性与居住性为一体;注重商业步行街和人行空间的整体设计,可遮阳避雨,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形成和谐统一、丰富多彩的街景。它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遮阳避雨。方便商贸和行人,上世纪20~30年代在潮州大量兴建,使之成为主要街景而蜚声中外。

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昔日一度辉煌的潮州近代建筑,已渐渐被日新月异的新建筑所代替,有的早已遭受灭顶之灾,剩下的只是人们的昔日回忆。然而每当人们站在这些残存老建筑下,在深深的庭院间,在静悄悄的街巷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抹浓浓的怀旧色彩都渲染在古城淡雅而幽深的文化画卷上。透过它们苍老的颜容和岁月的留痕,依然能感受到蕴藏在它们背后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生活积淀。潮州近代建筑,是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典范。潮州近代建筑,为人们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记忆。

(二)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

“潮州厝,皇宫起”,这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这句俗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建筑规模和建筑格局上看,潮汕民居与京城皇宫宅院有相似之处。潮汕人多地少,华侨众多,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潮人大多聚族而居,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寨格局。特别是富贵族望之家尤为重视此风,以建立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为荣。故清乾隆《潮州府志》云:“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为壮丽。”民国三十三年《广东年鉴》曰:“粤有华侨,- 4 - 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

潮汕“府第式”民居基本格局则千年未变,对潮汕人民心态和民性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府第式”民居最大特点是以大宗祠为中心,附属建筑按尊卑顺序围绕大宗祠展开,形成一个既抱成一团又可向外辐射的建筑整体。这种融血缘宗亲和建筑布局于一体的“府第式”民居,造就了潮汕人民重宗族、重乡亲、重家庭的传统伦理观念,富于凝聚力又勇于开拓的性格。潮汕人民崇尚谦直、中和、稳重等儒家所推崇的高尚美德,也与“府第式”民居的中轴对称、排列整齐、形体端严的感觉模式相一致。

总之,潮汕民居无论是从建筑格局、规模和内外装饰上都与京城皇宫有相似之处,“潮州厝,皇宫起”并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表述。

在边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制约,经济条件也较差,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村子又小,那里的村寨民居格局与平原有别。砌石为基,土砖作墙,上压金字架,再上瓦或草篷。砖石屋、土砖屋、石卵巷道,是山区民宅的特色。潮汕土楼的兴建年代,大多数在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这同樟林寨早期民居建筑形式一样,与当时多山贼海寇侵扰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潮汕土楼的外观有圆形、八卦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几种式样,圆形土楼数量最多。潮汕土楼的建筑规模一般不大,占地三四亩,24~28套二层房间环拱建成一围。规模较为宏大的,有饶平县三饶镇的道韵楼,东山镇的潮教楼,上饶镇的镇福楼。道韵楼外周长323米,内周长135米,共有56套三进堂屋和“套角屋,堂屋深29米,墙厚1.6米。土楼房间的后墙即为楼寨的外墙,厚度一般都超过1米,既坚实牢靠,有防御功能,又防潮隔热,使房间冬暖夏凉,居者安适。土楼显示出潮汕山民的气质,也显示出潮汕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和建筑匠师们的创造能力。饶平县还保留数百幢明清时期建造的土楼寨,是饶平县民宅的一大特色。

(三)潮汕民居的工艺特色

明清以后潮州民居建筑进入了成熟时期,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建筑装饰手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其一是实用与艺术和谐结合,在关系到建筑结构、特别是屋面上最显眼部位,如屋脊、墙头、不同墙面的转角处、细部收口等部位,通过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而且更加坚固。

- 5 - 潮州乃多雨地区,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防漏要求很高,屋脊做得较大,在最为突出的屋脊饰以灰塑、嵌瓷、彩画,不怕日曝雨晒,历久如新。在大面积的外墙面墙上嵌以石雕,墙头饰以彩画,避免了单调的直角,丰富了立面。大中型祠堂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结构,多数采用彻上露明造以求建筑空间敞大,同时在梁架、照壁、额坊、柱头斗横、雀替等部位精雕细琢,使这些举目可见的部位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了防潮、防洪和防白蚁,潮州民居一般采用石构柱础,而且比北方明显更高,因而将柱础雕刻成复杂的几何形状,造型饰样几乎逾百种。室内一般追求良好的采光、通风,采用精致的通雕屏风、隔扇。同时,潮州民居十分注重门面装饰,集中对石柱、屋脊、外墙门框、匾额楹联、檐头、抱鼓石、石狮乃至门前之亭子、旗杆等均予以精美的装饰,使建筑物门前徒增华贵之感。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土、火五种不同的造型。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连同山墙、屋檐都用瓷来镶嵌。嵌瓷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一些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除了嵌瓷,还有雕刻,在建筑物的一些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其二是装饰题材广泛,潮州民居的装饰题材几乎囊括传统的民间题材,如历史故事、神话、戏剧题材、吉祥图案、虫鱼鸟兽、亭台山水、以至名人名家诗书画,同时善于表现地方特色,如潮州八景、岭南佳果等地方题材,晚期尚出现了一些西方花纹图案。

其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博采众长以为我用,最突出的是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琉璃、彩画等工艺。

其四,精益求精的营造思想,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内容使潮州艺人大显身手,注入了竞争机制,使明末以后的潮州民居装饰日显细腻繁复。

(四)潮汕民居形式的发展

潮州古城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文物古迹700余处,古桥、古寺、古塔、古祠、古府第、古民居遍布老城区,可谓“步步见古、步步有故(故事)”,建筑和人文景观基本上都保留着唐宋时期的遗风。老城区并不大,依次是打银街、西平路、太平路贯穿南北。而东西走向的从北到南依次是中山路、西马路、开元路。而那些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府第,大多位于甲第巷、铁巷、义察巷、灶巷。潮汕民居建筑,古今城乡均有差别,贫富差异甚大;但相沿成习,无论大格局与小单元,既有个性,更有共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民居形式

- 6 - 不断发生变化,近年变化尤大。

潮汕城市,都是从原来县城、圩市、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内按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纵横列成直线,也有依地理环境或某些人为原因而弯曲的。大街多为店铺,小巷多为民宅。临街店铺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多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顶瓦屋,上有阁楼,后半为客厅或卧室,前半为店面,店铺人家也多有小巷内的住宅。小巷里有许许多多的建造单元,富户人家建三厅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户建二厅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点金)或一厅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户单间或多间连体的“竹竿厝”。城市宅地难觅,往往难以统一规格。潮汕各城市旧民宅墙体多为三合土夯筑,均较矮,砖砌楼房极少。潮州、揭阳、潮阳等旧城和开埠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汕头市,二三层以上的水泥结构楼房,多是在清末民初时间出现,汕头市少数四五层以上楼房是30年代才兴建的。民宅多是一二层平房;此一情况,一直延伸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城市和一部分镇,多层建筑日增,高层建筑(10层以上)逐步出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住进了楼房,都是配套组合。住宅装修、布置,其特点是重厅面装饰,阳台多装上花架。城市扩大之后,原来城郊都成了市区,出现一些城中村。村里民宅改建很不统一,有些为楼房,有些仍是旧屋,巷道狭窄,旧祠堂多无拆除,这是城中村的特有现象。近年受城市楼房居室配套的影响及钢筋水泥的普遍应用,农村出现许多中西结合的住宅楼房,多是三合院的楼房化,二、三、四层均有,有厨厕配套,有的有庭园,相似别墅。

近代潮汕建筑的类型亦十分丰富, “中庭式”的布局及其组合则显示出潮汕侨乡建筑的地方特色。需要强调指出,装饰装修艺术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最大特色。而其装饰艺术的特色和风格乃至近代潮汕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和文化地域性格的形成,又是近代潮汕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近代潮汕建筑的装饰艺术反映出时人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炫富心理。特别是一些有钱有势的富家望族,相竟豪奢,争夸壮丽,不惜破费。故在潮汕地区,素有“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民谚。近代时期,潮汕建筑装饰继承了传统的手法,以木雕、石雕、嵌瓷和彩画四种工艺为主。无论木雕还是石雕,都讲究“勾勾、杂杂、通通”,构图饱满,虚实有致,精雕细刻,形神兼备。庆瓷和灰塑更是就地取材,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独特工艺。

其次,近代潮汕建筑的装饰艺术表征了时人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长年累月的商贸经营培育了潮汕人的务实品格和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潮汕建筑在技术上的务实性是这种文化地域性格的写照。潮汕地区林木资源不丰,采用石材、泥土、贝灰,表现出取材上的因地制宜。

潮汕地区临海而多台风,往往使用硬山式山墙以减小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脊饰多用嵌

- 7 - 瓷而少用砖雕灰塑,既增强了的气势和美观,又适应了海风侵蚀的气候特点。在民居、饲庙等各类建筑中,广泛采用石门框、石门脸、石柱、石台阶、石梁架,增强了建筑的稳固度,也大大抵御了海风的侵蚀。此外,为了强调通风透气、抗风防震的效果,潮汕建筑的结构方式亦很有特点。在一些大中型堂屋采用了两端山面穿斗式、中央诸间抬架式的混合结构法。这样既宽敞实用又防风抗震。

再次,近代潮汕建筑反映了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潮汕建筑的开放品格表现在对外来建筑文化的逐步吸收融合,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明中叶以前,主要受阅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明中叶以后至清前朝,受江南文化影响;近代则较早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在近代潮汕众多庭园中,钢铁、混泥土等材料以及西方柱式、外廊式建筑、地下室等一些外来形式得以广泛采用。如建于1898年于1909年竣工的潮阳棉城西园,大门西向,进门就是开阔的水面,布局明显区别于传统造园手法。水面上设一扁六角亭正对大门,左侧为两层高的钢筋混泥土居住用房,平面为外廊式,正立面饰以四根多立克叠柱。右侧庭园布置亭台楼阁,假山真水,情趣盎然。山上建有圆亭,山下造有水晶宫。园内景点处处,题名极富诗意。

整个庭园意境高远,小中见大,展现了中西合壁的庭园风采。又如汕头市市中心道路系统的扇形扩散布局,卫异于传统棋盘式街道格局,呈现出吸收西方城市建筑规则设计方式的新型商埠城市面貌。

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县处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表现出不同的人文品格和美学特征。潮汕侨乡建筑面对“中西之争”在城镇和乡村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抉择。前者更开放、更主动,融合性更强;后者相对保守,行动迟疑。这正好说明了潮汕侨乡建筑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了近代潮汕建筑进行理性选择和文化轻型的矛盾性、复杂性和艰难性。潮汕侨乡建筑的性格特征与商贸繁荣及从商心理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潮汕建筑装饰艺术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潮人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和对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博采众长的开放融通品格。

五、现实建议

潮州市作为一个已有160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光游览。为引客入潮,潮州市一方面对城内原有的一批省级重点文明保护单位开元寺、韩文公祠、古城墙等景区景点进行修缮改造,一方面又增建潮州八珍楼、潮州名茶馆、潮州商贸城等10个“休闲度假好去处”和“假日观光新亮点”。据了解,开元广场投资8600万元,韩文公祠一、二期工程投资3000万元。另外,还在一些新增景点,如百鸟长廊、神奇果园、明鸿山庄等等。这些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

据潮州市旅游局统计,截至今年10月止,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5.5万人,比去年同

- 8 - 期增长19.8%;全市旅行社有组织接待海内外团队6796个,人数17.66万人,旅游业总收入8.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对潮州旅游今后的发展前景,潮州旅游局根据潮州自身的特点及文化特色,提出“全面建设古城风貌,积极开发建设新区,尽快把潮州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古城风貌,侨乡特色旅游胜地的繁荣、整洁、文明、优美的新型城市”的建设要求。经过几年的名城建设,潮州恢复一批又一批的景点,使其风貌日新、风华重著。但潮州古建筑的修复开放,必须与潮州古民居文化的整理弘扬同步进行。希望我们这次研究能进一步推动着人们对潮汕文化了解、研究和需求热潮,从而发掘潮汕民居的内在潜力,加大对其修葺力度,保护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古城的文化古迹将不断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应该依靠自身优势,开发旅游资源,使这座城市更富活力。那些扎根于潮汕大地中的传统艺术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它将会以传统、完整的历史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进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建设的需要,考察研究古建筑历史文化及其艺术价值已成为当代人的一大课题,潮汕古民居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已不单单是简单的古民居,而是考古学家眼中的艺术品。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资源,始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托。一个失去文化依托的族群,是没有精神家园的“吉普赛人”,是注定要没落和没前途的。潮汕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积淀,这是潮汕重树形象、再创辉煌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必须继承、发掘和发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方针,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探索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机载体,始终保持潮汕地方文化的先进性和创造力,为潮汕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潮汕经济的振兴仍然有实际的意义。还有一些要争取、抢救的急切工作,像樟林古港的景观摄影、说明、编撰成为专著,其价值不在徽州等地之下,不要游移因循不前,过一些时候环境变迁,宝贵仅存的遗迹,归于澌减,岂不可惜!如饶平城内的古建筑、南澳及柘林的明代海防遗物与南明碑刻都应编写成为引人入胜的报告,对于目前尚存的文化遗产,做出有意义的整理工作。

【文献信息】

《潮汕文化源流》黄挺 《广东文化地理》司徒尚纪 《潮汕考古文集》陈历明编 《潮州日报》

《汕头都市报》 潮汕民俗网

篇3:电商:从发展轨迹看未来趋势

一、2015年双十一当天交易额为912亿元

业内人士龚文祥认为, 这算是2015年中国电商第一大新闻与最大电商事件, 从这个数字可以预测出2016年中国电商的格局, 即双寡头的电商格局形成:中国电商将只剩下阿里 (淘宝天猫苏宁易购等) 及腾讯京东系 (京东、微商等) 两个电商垄断之寡头格局且3到5年内不会被改变。这个事件对传统企业2016年做电商具体启示是:中国传统企业做电商, 第一步还是要做好淘宝天猫京东;第二步做全网电商渠道, 第三步才考虑微电商及社交电商。由于中国电商垄断的既定格局, 做电商要用改良的思路来做, 千万不要用电商革命思路来做电商, 绕过了中国90%现有电商人群来做电商, 不会有什么大的收获。

二、2015年大的生活服务电商纷纷合并

从2015年出现的美团与大众点评、携程与去哪儿、滴滴与快的、58与赶集等生活服务电商纷纷合并, 还有BAT对生活服务电商的投资, 如百度投资糯米, 阿里扶持口碑来看, 龚文祥表示, 2016年中国生活服务电商也将出现垄断与寡头趋势。要保证电商的平稳发展而不被实体店所代替就需要开拓一个新的电商市场。生活服务的传统实体店要拥抱互联网及电商, 首先用新渠道思路来做, 即入驻这些生活服务电商平台巨头, 这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利用其流量然后将电商作为新市场来做, 既要用微博、微信等手段来做新市场, 也需要专业的电商平台去推广。

三、2015年O2O行业的冰与火及线上线下融合

2015年上半年, 是O2O火爆的上半年, 各种O2O获得融资的消息不绝于耳;但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 各种O2O电商倒闭的消息纷纷传来。龚文祥说, 2015年电商与线下实体零售融合趋势很明显, 从阿里投资苏宁、融合银泰, 京东投资永辉等来看趋势, 电商要发展, 需要越来越往线下走要流量, 2016年线下将成为电商流量的最大入口之一。以后像这种晚会的电商新宣传形式也会越来越普遍, 意味着电商会成为一个全民互动的节目。

四、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思潮之争

2015年前, 凡是传统思维与互联网之争, 都是互联网思维胜利, 传统思维失败, 而2015年是个转折年, 龚文祥认为, 我预测2016年后, 传统思维与互联网思维之争, 都将会是传统思维胜利, 互联网思维失败。2015年双十一排名, 类目前3名, 80%是传统品牌, 淘宝品牌及电商网络已经完全没落。而2015年前, 双十一各类目销量排名, 都是80%是淘宝品牌胜利, 只有20%传统品牌入围。即2015年是个传统品牌与电商品牌的分水岭;淘宝品牌也许会继续壮大, 但传统品牌绝不会甘于落后。

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说, 2016年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与电商, 加上互联网思维的翅膀。以后电商及互联网全部是传统企业的天下, 但前提是要用新渠道思维做, 再用新市场思维做。做大做强才有机会把传统品牌推广出去, 让大众接受和了解。

五、移动电商时代已经来临

2015年双十一, 移动电商已经达到69%, 而京东唯品会等移动电商已经占80%左右, 即2015年是移动电商与PC电商的分水岭, 以前80%PC电商, 20%移动电商;而到了2015年, 就变成了80%是移动电商, 20%是PC电商。因此龚文祥指出, PC电商已死, 新的变局时代已来临。目前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数量比重优势, 但是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冲击, 不管哪个行业的传统企业几乎都或多或少的遇到了这些难题。销售渠道的单一导致产品越来越难卖;房租人力等成本的飞速上涨;营销方式上不得其法以致于浪费到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传统企业抓住时代发展的命脉, 寻找到一个专业的互联网营销策划公司, 助力自己向互联网、移动电商或者O2O转型可谓是大势所趋, 迫在眉睫!

六、2015年电商投资:产业投资趋势与VC投资之式微

观察2015年中国电商行业的投资, 龚文祥认为, 浮在表面的是VC投资的消息, 其实更多的融资并购发生在产业资本层面, 即传统企业或传统上市公司投资与并购电商微商项目很多。随着2016年传统企业受到大资金刺激, 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大举进攻电商微商, 收购投资将成为主流, 而这个趋势对传统企业做电商与微商的启示与行动是:见到一个电商团队或微商团队或项目, 就花点钱收购吧, 毕竟新的时代, 人与团队才是第一位的。

七、B端电商化是最大机会

龚文祥分析说, 中国的互联网化与电商化几个大概数据是:中国传统企业电商化比例是8%左右, 消费者电商化比例是50%以上, 企业老板的电商化比例估计只有1%;而美国传统企业电商化 (互联网化) 比例已经高达80%左右, 而消费者电商化比例估计比中国还低;即中国消费品产品与生活服务电商比例够高、发展够快, 全球第一, 但中国传统企业应用互联网工具及电商系统的比例还很低;

中国电商前端强后端弱, 大前端, 小后台。这就是商业机会, 即未来中国传统企业的电商化比例很快超过80%, 人人电商、每家企业都电商的时代很快来临。其中隐藏的电商服务机会很大———做B端市场, 深入到企业流程与电商柔性供应链, 这个机会越来越大。而这个对于传统企业来讲, 2016年只有做好后端的电商柔性供应链、电商整体系统思维才能最后取得整体胜利。

八、电商环境管理趋严, 走正道是出路

篇4:美的西方发展轨迹

翁贝托·艾柯的《美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关于美的发展轨迹。既然美在西方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那就说明美是存在的,至少在西方是存在的。而且,不仅存在者是存在的,而且决定存在者的存在也是存在的。那么,在全球化的时代,西方的美也肯定会在全世界传播。尤其非常确凿的是翁贝托·艾柯的《美的历史》依据的就是西方的艺术作品,他从西方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了“美”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规律。这样,美的历史就变得是可触摸的、感性的、具体的,那么,“美”就更加是存在的了。

读完翁贝托·艾柯的《美的历史》,我们对于西方从古至今的美和美的观念就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轮廓,也可以归纳出一些相应的规律。诚如翁贝托·艾柯所说:“美随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而转移”,“美向来并非绝对、颠扑不破,而是随历史时期与国家而异”。经历了这么一番美的历史的巡礼,我当然更加深信:美是存在的,美的存在者存在着,美的存在也存在着,美的观念同样存在着;美和美的观念,不仅存在着,而且变化发展着,随着历史、民族、国家、文化、政治、道德等等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着。

翁贝托·艾柯的《美的历史》在编排和制作上也有着鲜明的特征,显得不同凡响。其一就是,翁贝托·艾柯的《美的历史》编辑了大量的艺术图片。在目前这个“读图时代”,这些艺术图片无疑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读者的兴趣。不仅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所配发的艺术图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艺术珍品,对于理解相应时代和国家的美和美的观念具有直接的直观价值。其二则是,翁贝托-艾柯的《美的历史》在书的前面着意安排了一个“比较表”,把“裸体的维纳斯”、“裸体的阿多尼斯”、“穿上衣服的维纳斯”、“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维纳斯的脸与发”、“阿多尼斯的脸与发”、“圣母”、“耶稣”、“君主”、“女王”、“比例”等项有关人体美及其观念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形象化的排列,读者就可以从这些相关的典型形象的观赏、分辨、体验,领悟到西方主要的人体美及其观念的发展演进的过程,还可以使有心的读者从这一系列典型形象的比较之中总结出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三便是《翁贝托·艾柯的Ⅸ美的历史》把说明一种美和美的观念的文献资料,包括神话、传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历史记载、科学文档、圣书经文、学术著作等等,附在正文的后面,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阐释相关的美和美的观念,使得作者的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这大约也恰好反映了翁贝托·艾柯的一个基本的符号学、诠释学的观点:开放性阅读必须从作品本文出发(其目的是对作品进行诠释),因此它会受到本文的制约。也就是所谓的“本文的意图”。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离开了话语和文本(即本文),任何理解、诠释、解释都是不可能的,如果强以为之,就必定是任意的、无根的、天马行空的“过度诠释”。其四是《翁贝托·艾柯的Ⅸ美的历史》编排了一个别致的“索引”,这个索引,不仅有各种文献的“作者索引”,而且还有“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索引”,这样就更加方便读者的查阅。如果再有一个术语索引,那就更加完美无缺了。

《美的历史》

作者:翁贝托·艾柯彭淮栋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2月

篇5:潮汕民居的发展轨迹(定稿)

一、课题提出

潮汕地区,既有灵秀山川的孕育,又是“十相留声”之地。二千多年来文明历史的沉淀,使其拥有丰富的古典建筑。潮汕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专家名流的赞誉。例如我国美学学会会长王朝闻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考察潮汕时,就对潮汕民居给予高度的赞美:“原以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点。”地灵人杰的潮汕大地,虽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沧桑,但至今仍保存有一大批珍贵的民宅建筑。其中有被专家们誉为国内罕见的府第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附马府:有潮州木雕堪称一绝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略黄公祠;有石刻艺术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的从熙公祠;有清代爱国政治家丁日昌和清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故居德安里等大型建筑群。历史上的潮州,曾经有过辉煌。它是9个县的先民一起奋斗创造出来的,作为它的后人,我们有权利共享它那骄人的荣誉,也有责任探究和弘扬它那神奇的底蕴。

二、活动目的

许多人可能对古建筑知之甚少,然而当你走近它们,就象再次经历那些沧桑岁月,听它们倾诉过去的风风雨雨,犹如翻阅一本史书般抱着敬畏去看待。它们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漫漫历史的见证,在时光的长廊中显得庄严又质朴。以往我们从没如此贴切地感受,因此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去感知那座座古香古色的居所,获得更多课外知识。

三、研究进程

(1)开会讨论,确定课题,分配任务;(2)到图书馆、上网找资料;(3)筛选出有用的资料;

(4)写总结论文,先介绍一下潮汕建筑的总体情况,再根据现状探讨、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并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四、研究成果

(一)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

“潮州厝,皇宫起”,这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这句俗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建筑规模和建筑

格局上看,潮汕民居与京城皇宫宅院有相似之处。潮汕人多地少,华侨众多,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潮人大多聚族而居,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寨格局。特别是富贵族望之家尤为重视此风,以建立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为荣。故清乾隆《潮州府志》云:“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为壮丽。”民国三十三年《广东年鉴》曰:“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 潮汕“府第式”民居基本格局则千年未变,对潮汕人民心态和民性的形成有深远的影

响。“府第式”民居最大特点是以大宗祠为中心,附属建筑按尊卑顺序围绕大宗祠展开,形成一个既抱成一团又可向外辐射的建筑整体。这种融血缘宗亲和建筑布局于一体的“府第式”民居,造就了潮汕人民重宗族、重乡亲、重家庭的传统伦理观念,富于凝聚力又勇于开拓的性格。潮汕人民崇尚谦直、中和、稳重等儒家所推崇的高尚美德,也与“府第式”民居的中轴对称、排列整齐、形体端严的感觉模式相一致。

总之,潮汕民居无论是从建筑格局、规模和内外装饰上都与京城皇宫有相似之处,“潮州厝,皇宫起”并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表述。

在边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制约,经济条件也较差,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村子又小,那里的村寨民居格局与平原有别。砌石为基,土砖作墙,上压金字架,再上瓦或草篷。砖石屋、土砖屋、石卵巷道,是山区民宅的特色。潮汕土楼的兴建年代,大多数在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这同樟林寨早期民居建筑形式一样,与当时多山贼海寇侵扰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潮汕土楼的外观有圆形、八卦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几种式样,圆形土楼数量最多。潮汕土楼的建筑规模一般不大,占地三四亩,24~28套二层房间环拱建成一围。规模较为宏大的,有饶平县三饶镇的道韵楼,东山镇的潮教楼,上饶镇的镇福楼。道韵楼外周长323米,内周长135米,共有56套三进堂屋和“套角屋,堂屋深29米,墙厚1.6米。土楼房间的后墙即为楼寨的外墙,厚度一般都超过1米,既坚实牢靠,有防御功能,又防潮隔热,使房间冬暖夏凉,居者安适。土楼显示出潮汕山民的气质,也显示出潮汕民居建筑的多样性和建筑匠师们的创造能力。饶平县还保留数百幢明清时期建造的土楼寨,是饶平县民宅的一大特色。

(二)潮汕民居的工艺特色

明清以后潮州民居建筑进入了成熟时期,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建筑装饰手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其一是实用与艺术和谐结合,在关系到建筑结构、特别是屋面上最显眼部位,如屋脊、墙头、不同墙面的转角处、细部收口等部位,通过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而且更加坚固。潮州乃多雨地区,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防漏要求很高,屋脊做得较大,在最为突出的屋脊饰以灰塑、嵌瓷、彩画,不怕日曝雨晒,历久如新。在大面积的外墙面墙上嵌以石雕,墙头饰以彩画,避免了单调的直角,丰富了立面。大中型祠堂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结构,多数采用彻上露明造以求建

筑空间敞大,同时在梁架、照壁、额坊、柱头斗横、雀替等部位精雕细琢,使这些举目可见的部位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了防潮、防洪和防白蚁,潮州民居一般采用石构柱础,而且比北方明显更高,因而将柱础雕刻成复杂的几何形状,造型饰样几乎逾百种。室内一般追求良好的采光、通风,采用精致的通雕屏风、隔扇。同时,潮州民居十分注重门面装饰,集中对石柱、屋脊、外墙门框、匾额楹联、檐头、抱鼓石、石狮乃至门前之亭子、旗杆等均予以精美的装饰,使建筑物门前徒增华贵之感。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土、火五种不同的造型。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连同山墙、屋檐都用瓷来镶嵌。嵌瓷是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一些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除了嵌瓷,还有雕刻,在建筑物的一些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其二是装饰题材广泛,潮州民居的装饰题材几乎囊括传统的民间题材,如历史故事、神话、戏剧题材、吉祥图案、虫鱼鸟兽、亭台山水、以至名人名家诗书画,同时善于表现地方特色,如潮州八景、岭南佳果等地方题材,晚期尚出现了一些西方花纹图案。

其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博采众长以为我用,最突出的是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琉璃、彩画等工艺。

其四,精益求精的营造思想,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内容使潮州艺人大显身手,注入了竞争机制,使明末以后的潮州民居装饰日显细腻繁复。

(三)潮汕民居形式的发展

潮州古城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文物古迹700余处,古桥、古寺、古塔、古祠、古府第、古民居遍布老城区,可谓“步步见古、步步有故(故事)”,建筑和人文景观基本上都保留着唐宋时期的遗风。老城区并不大,依次是打银街、西平路、太平路贯穿南北。而东西走向的从北到南依次是中山路、西马路、开元路。而那些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府第,大多位于甲第巷、铁巷、义察巷、灶巷。潮汕民居建筑,古今城乡均有差别,贫富差异甚大;但相沿成习,无论大格局与小单元,既有个性,更有共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民居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近年变化尤大。

潮汕城市,都是从原来县城、圩市、港口发展起来的。城内按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纵横列成直线,也有依地理环境或某些人为原因而弯曲的。大街多为店铺,小巷多为民宅。临街店铺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多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顶瓦屋,上有阁楼,后半为客厅或卧室,前半为店面,店铺人家也多有小巷内的住宅。小巷里有许许多多的建造单元,富户人家建三厅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户建二厅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点金)或一厅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户单间或多间连体的“竹竿厝”。城市宅地难觅,往往难以统一规格。潮汕各城市旧民宅墙体多为三合土夯筑,均较矮,砖砌楼房极少。潮州、揭阳、潮阳等旧城和开埠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汕头市,二三层以上的水泥结构楼房,多是在清末民初时间出现,汕头市少数四五层以上楼房是30年代才兴建的。民

宅多是一二层平房;此一情况,一直延伸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城市和一部分镇,多层建筑日增,高层建筑(10层以上)逐步出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住进了楼房,都是配套组合。住宅装修、布置,其特点是重厅面装饰,阳台多装上花架。城市扩大之后,原来城郊都成了市区,出现一些城中村。村里民宅改建很不统一,有些为楼房,有些仍是旧屋,巷道狭窄,旧祠堂多无拆除,这是城中村的特有现象。近年受城市楼房居室配套的影响及钢筋水泥的普遍应用,农村出现许多中西结合的住宅楼房,多是三合院的楼房化,二、三、四层均有,有厨厕配套,有的有庭园,相似别墅。

近代潮汕建筑的类型亦十分丰富, “中庭式”的布局及其组合则显示出潮汕侨乡建筑的地方特色。需要强调指出,装饰装修艺术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最大特色。而其装饰艺术的特色和风格乃至近代潮汕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和文化地域性格的形成,又是近代潮汕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近代潮汕建筑的装饰艺术反映出时人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炫富心理。特别是一些有钱有势的富家望族,相竟豪奢,争夸壮丽,不惜破费。故在潮汕地区,素有“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民谚。近代时期,潮汕建筑装饰继承了传统的手法,以木雕、石雕、嵌瓷和彩画四种工艺为主。无论木雕还是石雕,都讲究“勾勾、杂杂、通通”,构图饱满,虚实有致,精雕细刻,形神兼备。庆瓷和灰塑更是就地取材,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独特工艺。

其次,近代潮汕建筑的装饰艺术表征了时人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长年累月的商贸经营培育了潮汕人的务实品格和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潮汕建筑在技术上的务实性是这种文化地域性格的写照。潮汕地区林木资源不丰,采用石材、泥土、贝灰,表现出取材上的因地制宜。

潮汕地区临海而多台风,往往使用硬山式山墙以减小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脊饰多用嵌瓷而少用砖雕灰塑,既增强了的气势和美观,又适应了海风侵蚀的气候特点。在民居、饲庙等各类建筑中,广泛采用石门框、石门脸、石柱、石台阶、石梁架,增强了建筑的稳固度,也大大抵御了海风的侵蚀。此外,为了强调通风透气、抗风防震的效果,潮汕建筑的结构方式亦很有特点。在一些大中型堂屋采用了两端山面穿斗式、中央诸间抬架式的混合结构法。这样既宽敞实用又防风抗震。再次,近代潮汕建筑反映了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潮汕建筑的开放品格表现在对外来建筑文化的逐步吸收融合,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明中叶以前,主要受阅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明中叶以后至清前朝,受江南文化影响;近代则较早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在近代潮汕众多庭园中,钢铁、混泥土等材料以及西方柱式、外廊式建筑、地下室等一些外来形式得以广泛采用。如建于1898年于1909年竣工的潮阳棉城西园,大门西向,进门就是开阔的水面,布局明显区别于传统造园手法。水面上设一扁六角亭正对大门,左侧为两层高的钢筋混泥土居住用房,平面为外廊式,正立面饰以四根多立克叠柱。右侧庭园布置亭台楼阁,假山真水,情趣盎然。山上建有圆亭,山下造有水晶宫。园内景点处处,题名极富诗意。

整个庭园意境高远,小中见大,展现了中西合壁的庭园风采。又如汕头市市中心道路系统的扇形扩散布局,卫异于传统棋盘式街道格局,呈现出吸收西方城市建筑规则设计方式的新型商埠城市面貌。

篇6:自然法学派的发展轨迹

09343232徐涛

自然法学说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贯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过程。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无不涉及自然法问题。或者说,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自然法学说是西方法学中一脉相承经久不衰的理论。因此,认真研究这一理论,对分析、批判和借鉴资产阶级法学具有重大意义。

自然法学异源于古希腊哲学。著名的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到自然法与人为法,并认为法是战争的产物,将法归结为永恒的产物。(公元前六世纪)他甚至初步指出自然法与人为法的区别,但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证。但后来,诡辩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又对此作了阐述,认为法律起源于自然状态,是正义的表现。苏格拉底在此基础上,正式把法律分成两种:一是制定法,一是不成文法。并指出法是市民的行为准则。不成文法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神的立法,而人的立法必须服从神的立法。他的学生柏拉图,尤其是他是徒孙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正式从法学的角度提出和论证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但不系统。率先把自然法系统化的是古罗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他的名作《法律篇》是系统阐述自然法理论的代表作。他不仅给自然法下了定义,而且把它同理性、正义联系起来,并指出理性与正义均源于自然。他认为,自然法永世长存,万古不变,是绝对正确的;而人定法(制定法)则有两种情况:凡符合自然法原则的人定法是正当的法律,否则就不是法律。西塞罗把自然法理论推向其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而是古希腊思想家、法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一时期的自然法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最后把自然法与神联系在一起;二是没有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尽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在他们对自然法极为重视,而仍然是“空中楼阁”,从而使他们的自然法理论只能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中世纪是整个法学的衰落时期,与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法学成为神学的“附庸”与“婢女”。但神学家们没有忘记自然法这一概念,经过他们的精心设计,毫不掩饰地把自然法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公开提出自然法从属于他们所讲的上帝创造的永恒法,大大降低了自然法的地位。在他们看来,只有永恒法彩色至高无上的法律,它渊源于神的智慧,就是说,只有神才能使法律、正义、理性统一起来。

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阶级斗争的新的要求,自然法学派逐渐被历史法学派所取代,分析法学派也随之兴起。

但到20世纪,自然法学派又出现“复兴”的局面,德国法理学家斯塔姆勒提出“内容可变的自然法”学说。他认为法律在逻辑上应先与社会和经济现象而存在,不是经济决定法,而是法决定经济。他把法区分“正当的法”与“不正当的法”,并认为“正当的法”是由“不正当的法”演变与发展而成。他所谓“正当”与“不正当”,不在于法的内容,而在于法的形式。只要法的形式与所定的标准相适当即为“正当的法”。“复兴自然法学派”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法学家信奉天主教义,亦称新经院主义法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里旦,他认为私人占有财富属于自然法,而“自然法之为法,是因为它是对于永恒法的分有。”另一部分法学家虽不公开站在宗教立场上,但提倡理性服从信仰,把自然法解释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正义,如意大利法学家迭尔维寇。

二次世界大战,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进一步被重视,尤其通过几次大论战:如富勒与哈克,哈克与德沃金,使自然法学派威信大增。

自然法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大致经历了自然主义自然法学、神学自然法学、理性自然法学和新自然法学四个发展阶段。

自然法学的复兴严格地讲,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有下列特点:

一、强调人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新自然法学派有两个支派或者说有两个发展方向,即世俗的与神学的,但他们都强调人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如威玛政府的司法部长拉德勃鲁赫认为,法律必须有绝对的价值准则,否认人权的法律是“绝对错误的法律”。他指出实证主义有利于法西斯政权对权力的滥用。他这些法律观点,德国战后审判法西斯分子起了重大作用。但拉德勃鲁赫毕竟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是一个典型的不可论者,这当然应予以否定。马里旦是新自然法学神学派代表,提倡以基督教教义改造社会。他们突出特点是强调人权,并专门写了一本《人权与自然法》的名著,认为应用人权制约国家的权力。

上一篇:成人中专总结下一篇:《我有一个梦想》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