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行发展思路措施

2024-06-19

支行发展思路措施(精选4篇)

篇1:支行发展思路措施

x年,全市人民银行系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x大、十x届x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分行、南昌中支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总量调结构,推动金融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全市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一、从严治行,在强化党风行风建设上动真格

(一)严格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两个责任”问责机制。领导干部要从严治“己”,坚持“一岗双责”,把担当扛在肩上,做出榜样,做到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严格制度执行,把“执行制度无借口”变为全行的行为准则,严厉查处违反制度和纪律的行为,用“他律”促“自律”。进一步严格公务活动支出管理,稳步开展公车改革,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巩固办公用房清理成果。

(二)严格教育。纪委监察部门要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召开专题学习,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的放矢完善反腐倡廉教育体系。要发挥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支行和科室负责人要加强员工的日常教育引导,增强大家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加强央行文化建设,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严、实、真”的价值导向,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忠职尽责的基层央行队伍。青联、团委要创新性地开展青年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青年思想引领作用。

(三)严格监督。进一步抓好“两检查一排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加强对重要领域、要害部门、核心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操作规程和监督约束机制,深入推进廉政(岗位)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明晰风险防控职责。内审部门要加大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对重点业务、重点项目、重点岗位的内部审计,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落在实处等方面的审计力度,健全人、财、物全过程监督机制和制度。

二、强固基础,在加强金融服务与管理上下功夫

(一)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加强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切实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健全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信贷模式,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围绕去库存和城镇化建设做好金融支持工作。

(二)推进辖区金融改革发展。扎实做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组织工作,认真开展保费核算和缴纳工作,依法有序开展现场核查、风险警示和早期纠正工作。继续做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各项工作,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好辖区利率定价秩序。进一步加强各项改革措施在辖内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与反馈,推动改革措施落实到辖内经济发展实际中,提升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金融统计和研究。继续推进全市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做好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业务统计制度、理财与资金信托专项统计制度的启动实施工作。认真抓好企业景气、民间融资、物价、银行家问卷等制度性调查。加强辖内金融运行分析和特色调查研究工作,切实发挥调查分析参谋作用。继续开展铜产业特色监测工作。继续丰富和活跃金融学会工作。

(四)加强支付体系建设与科技保障。加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进一步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改进农村支付服务方式和手段,大力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加强支付结算监管,规范支付机构经营行为,进一步建立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环境。继续做好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和指导工作。加大网络安全监控和信息安全检查,强化系统运行维护、灾备建设和应急处置,确保辖内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加强国库和现金发行管理。继续夯实国库会计核算基础,深入开展辖内国库会计标准化工作。继续开展国库信息化建设。加强国库资金风险防控,按上级行部署完成国库事后监督系统推广应用,强化国库业务实地检查和业务辅导。认真做好国债发行工作。加强发行基金细化管理。落实全额清分和冠字号码查询管理。做好反假货币宣传与培训工作,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鉴伪反假货币能力。推进硬币自助服务环境建设。加强发行库安全管理,坚持发行库主任、副主任监督检查及每月现场跟班操作制度。

(六)加强反洗钱和征信管理。深入推进反洗钱市县联动协调机制。做好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报送和反洗钱线索移送工作。加强新形势下反恐怖融资、反腐、禁毒等反洗钱活动。继续加强征信业监督管理和征信查询管理。继续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应用。推动两类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开展。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做好接入征信系统申报工作。

(七)加强外汇管理与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新政宣传、培训、跟踪、评估和反馈,积极落实简政放权各项改革措施。强化外汇形势分析研判,加强重点领域非现场监测以及事中事后监管,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加强与海关、税务、商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强化与公安、反洗钱等部门的监管合作。继续实施外汇管理综合柜台服务工作模式,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三、创新驱动,在提升基层央行履职能力上动脑筋

(一)创新履职要审时度势。上级行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很多重大课题、工作要求和部署都需要强化金融服务与创新,各部门、各支行要组织干部职工加强对会议讲话中的新判断、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的学习,紧紧围绕如何深化金融改革、金融如何支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等方面来开动脑筋,找准切入点,谋划好、设计好、落实好创新项目,为区域金融营造发展空间和创新舞台。

(二)创新履职要因地制宜。创新履职既要站得高,以前沿理论引导方向,还要接地气,用成果转化解决问题。只有对实际工作产生效果,才能让人信服和肯定。如货币政策方面,抓住贵溪市入选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区、余江县入选为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的契机,从制度层面、操作层面入手,加强创新,破解“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难题;在金融服务方面,创新支付结算、科技、货币发行等领域服务方式和手段,为金融部门对外服务提供有效支撑;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创新对各类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分析和评估手段。

(三)创新履职要坚定信心。任何创新履职都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性,切不可因一时的困难,或一方面的阻碍而停住脚步,要清醒判断和把握创新履职的进度、难度和尺度,做好与各方面的协调沟通,只有获得支持和理解,才能赢得主动和效力。如中支x年创新开展的铜产业监测项目、国库业务联合监管机制、金融消费者教育有效评估等项目,已在上级行具有一定的影响,x年,还要继续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协调,在x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确保创新项目结出硕果。

四、务实增效,在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发展上做文章

(一)着眼于宏观大局找准履职定位。x年,党中央、国务院站在谋大局、管长远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上级行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提出了尽快学习消化,加强调查研究的工作要求。中支各部门要坚持有为才能有位的工作理念,对上,要积极联系上级行对口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研究透,把文件精神理解透,把工作措施落实好。对下,要管理和指导辖内县(市)支行,结合地方实际,做出细化的安排部署,切实把政策用活、用足、用好,有效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二)着眼于地方实际找准履职重点。县(市)支行和中支各部门要结合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找准履职重点和工作重心。一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问题,找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坚持小而有为,要结合对自身优势劣势的客观清醒判断,力争打造一个本行(科)的特色工程、亮点工程或品牌工程。三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推动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和健康发展。

五、和谐安稳,在形成金融大安全格局上聚合力

(一)抓区域金融稳定,强化风险监测与处置。

一是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运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评估系统》,做好辖内金融风险的实时监测,及时向上级行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和隐患。

二是健全完善风险处置预案,一旦发生风险,要按规定程序依法妥善处置,防止风险蔓延和扩散。

三是积极做好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协调配合,及时提示风险,配合其依法合规进行风险处置。

(二)抓干部队伍平安,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干部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有效提升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金融改革、金融服务与管理的把握能力。

二是着力提高职工权益保障水平。加强民主管理,定期组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积极落实职工代表提案。完善全辖人民银行系统特困职工档案,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对困难职工、退休老干部、生病住院职工做好关怀慰问。

三是着力提高红线意识。要摒弃“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八项规定要求,持之以恒地改进工作作风。

(三)抓法制央行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大依法行政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意识。继续实施《关于开展“学习+培训+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中支执法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两管理、两综合、一报告、一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工作,把控央行金融管理。依法开展执法检查,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建立健全随机抽查机制,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做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运用和12363电话建设。着力实施法治后勤建设三年规划(-x年),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依法保障。

六、争先进位,在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上见成效

虽然x年中支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行要求、与先进中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各业务科室在上级行的业绩考核中成绩还不是很理想。因此全辖干部职工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意识,争取*年在上级行工作业绩考核中名次有所前进。

一要早谋划,全辖各支行、各部门要把职责内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并提炼出重点工作、亮点工作,形成整体工作思路,争取早谋划、早部署、争主动。

二要促落实,各支行、各部门要明确重点工作目标、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层层落实,严格督办。

三要抓考核,要完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办法,对表现突出的干部,在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形成“比、学、赶、超”的正能量。

篇2:达州蚕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1 历史与现状

蚕桑生产在我市是一项助农增收和出口创汇的传统优势产业, 曾有着辉煌的过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全市 (含巴中市和邻水县) 桑树面积发展到50万亩 (1亩≈667m2, 下同) , 年养蚕54.21万张, 产茧900万kg, 创外汇900万美元, 蚕农茧款收入7200万元, 位居全省第8位, 成为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受国际茧丝绸市场行情和经营管理体制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蚕桑产业遭受严重冲击, 出现连续下滑的局面。2005年底, 全市桑树面积仅2.34万亩, 年养蚕2.1万张, 产茧45.1万kg, 是我市蚕业发展最困难的时期。

2006年以来, 我市蚕桑生产出现新的生机, 多年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 并呈现恢复性发展势头,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2006年, 全市桑树面积达到3.1万亩, 年发蚕种3.2万张, 产茧近92万kg, 蚕农茧款收入达1518万元。全市单张蚕种产茧量已由1996年的18.3kg提高到28.3kg, 增长54.6%;同时收购均价由8元/kg提高到16.5元/kg, 亩产值增长一倍以上。2007年, 全市新栽桑3150亩, 全年发种3.5万张。单产提高到30kg以上, 产茧达到105万kg, 蚕农茧款收入和副产物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

1.2 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蚕桑生产开始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良种良法”的科学化生产过渡, 蚕种改良和重点实用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 全市以嘉陵20号及农桑等桑品种为主的嫁接良桑推广面积达到85%以上, 其中1.4万亩为2002年以来新栽植的优质成片良桑。全市以洞庭×碧波、871×872、两广二号等为主的优良蚕种使用率达100%, 基本实现良种化。各地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养殖、方格蔟自动上蔟和蚕病统防统消等重点实用技术, 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有效地改善了蚕农的生产生活条件, 而且显著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茧丝长由900 m提高到1050 m, 增长16.7%, 蚕茧上车率和茧层量也显著提高。

1.3 规模发展有效进行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蚕桑生产格局正开始形成, 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由单一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达县在建设双庙、福善、赵家等10个蚕桑基地乡镇的基础上, 已将双庙、南岳和石桥建成首批省级5000亩蚕桑标准化示范乡镇。全县已培育年养蚕500张以上的村16个, 100张以上的社35个, 10张以上的户200户;养蚕收入突破20万元的村13个, 5万元以上的社22个, 2万元以上的户2个, 1万元以上的户8个, 6000元以上的户43个。大竹县已逐步建立起庙坝、牌坊、欧家等蚕桑重点乡镇和高硐、黑水等8个大型蚕桑农场, 养蚕大户不断涌现, 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1户, 2万元以上的2户, 1万元以上的36户。姚市乡楼户村一社廖学林, 2007年养蚕60张, 产茧2100kg, 总收入36750元, 成为闻名全市的养蚕专业大户。

1.4 生产加工企业较快发展

近年来, 蚕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得到恢复发展。目前, 全市已有大枫树丝业有限公司、达县美好丝业公司等4家蚕茧加工企业, 现拥有2400绪缫丝设备, 具备年产生丝300吨的加工能力。其中大枫树丝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蚕桑生产、缫丝和外销为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年产茧总量只能满足其生产所需蚕茧的1/3, 每年需从省外调入大量蚕茧。2008年, 基地乡蚕农户均茧款收入可达到6000元, 企业有望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 利税300万元, 出口创汇150万美元。

2 困难与问题

2.1 对蚕桑产业发展重视不够, 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蚕桑是传统经济产业, 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特色产业, 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交织的转型期。其产业性质和省内其他市州蚕桑的发展经验都说明, 如果缺乏政府的强力组织、引导和扶持, 蚕桑产业将很难持续稳定发展。我市目前还未将蚕桑产业列入特色产业予以重视, 缺失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坚实有力的政策支持。

2.2 未能建立起持续稳定的蚕桑发展投入机制

茧丝行业过去实行以工补农, 以贸促农政策, 仅征收蚕改费一项每年就可达100万元用于发展生产。该项政策取消后, 各项基础性、公益性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严重制约产业发展。据了解, 南充市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 凉山州财政投入200万元, 用于蚕桑产业发展。而我市目前尚无蚕桑发展专项资金投入, 直接影响到全市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2.3 发展不够平衡, 总体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 我市蚕桑产业仅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 总体生产水平仍然较低。2007年, 全市发放蚕种仅3.5万张, 亩桑养蚕不足1张, 社平养蚕仅为3张, 现有桑叶利用率不高。全市年产茧约100万kg, 仅为历史最高产量的20%左右。除部分重点乡镇、村社和专业大户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养蚕外, 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为分户零星养殖, 产量、效益较低,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 大枫树丝业等龙头企业虽有较快发展, 但与其它地区先进企业相比, 其加工能力、工艺水平等均有较大差距, 需立项进行技术改造, 以提升质量和效益。

2.4 重点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 我市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等重点实用技术在大竹、达县等部分重点乡镇、村社和专业大户得到快速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大面积生产上, 尤其是分散零星养殖地区, 还未得到推广和普及, 成为蚕桑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示范推广步伐。

2.5 管理体制不顺, 制约产业健康发展

蚕业管理机构过去为事企合一部门, 机构改革后, 生产和蚕种管理重新划归农业部门, 蚕茧收购归口经委。达县建立了独立的蚕桑局, 强化了管理。但有的县市至今未实行对口管理, 职能错位, 上下业务脱节, 工作不能完全对口, 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影响和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组织领导, 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党政要充分认识蚕桑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及增加出口创汇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抢抓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真正把蚕桑产业纳入各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内容,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骨干经济产业来抓, 抓出实效。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发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 组建领导机构, 制定发展规划, 确定发展目标, 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促进和推动全市蚕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2 坚持科学规划, 突出规模发展

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 突出规模抓重点, 集中连片上水平, 依托龙头带农户, 创新技术求突破”的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三个优化”, 即优化品种品质, 优化区域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抓好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和重点乡镇、专业村社及专业大户建设, 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 使全市桑树面积达到5~6万亩, 年产茧量达600万kg, 总产值达到1.2亿元。在全市建成年养蚕1000张, 产茧3万kg的优质蚕桑基地村150个;年养蚕200张, 产茧6000kg的优质蚕桑基地社500个;年养蚕10张, 产茧300kg的专业户5000户, 实现蚕桑产业区域布局和规模发展。

3.3 实施科技兴蚕, 提高养蚕效益

一是狠抓“种子工程”, 桑树要主推湘7920、嘉陵20号等优良高产桑品种, 蚕种在继续推广“871×872”、“洞庭×碧波”等品种的基础上, 积极培育或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二是进一步加大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自动上蔟及蚕病统防统消等重点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加强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蚕台育、地面育及条桑育等省力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积极示范推广“滚动式养蚕”等实用技术。三是加大蚕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把对农民栽桑养蚕技术培训纳入各地农业部门、劳务开发部门, 扶贫技术培训统筹安排, 采取科技下乡, 送教上门等形式, 大力提高蚕农科技水平。通过科技推动, 提高蚕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3.4 强化机制创新,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实践证明, 大枫树丝业公司等所建立的“公司+基地+农户”、“反租倒包”及“工厂化养蚕”等生产经营模式和七大惠农措施成效明显, 应进一步总结完善, 示范推广。此外, 应结合实际, 积极探索“蚕桑专业合作社”, “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及建立蚕业协会等产业化运作模式。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扶持政策, 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企业技改及生产用地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业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供求信息等咨询服务, 以扶持和壮大龙头加工企业。

3.5 理顺管理体制, 形成工作合力

鉴于目前全市蚕桑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议开江、万源等县、市按照省、市蚕业机构改革中实行蚕桑生产、蚕种管理归口农业部门管理的模式, 将蚕桑生产和蚕种管理职能划归农业主管部门, 做到上下对口形成工作合力。

3.6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产业发展

篇3:支行发展思路措施

一、现有条件下,县支行有效履职的方法和手段

一是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县支行工作。当前,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人民银行县支行仍然具有许多优势,也是其他单位和部门所不具备的。基层行都立足实际,积极进取,在风险防范、工作机制、优质服务、内部管理、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认真做好基层行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高质量促进高效履职。

二是在货币信贷管理方面,依托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抓好货币信贷政策贯彻实施,提高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近年来,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民银行各级行认真履行货币信贷管理职责,加强组织推动,开展银企对接合作,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肯定。特别是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增强了银行业的服务理念,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民银行基层行更好地履行职责。

三是加强探索创新,推动基层行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征信管理、反洗钱等职责。当前,基层行大力探索,积极做实金融稳定、征信管理、反洗钱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抓手,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特别是反洗钱和征信管理涉及面广,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人民银行基层行包括县支行积极探索,从加强检查督促、实施处理处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了反洗钱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四是认真做好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夯实工作基础。当前,中央银行诸多新系统运行后,作为远程终端的县级支行面对业务缩减,职能进一步弱化的现象。但人民银行基层行还是从实际出发,坚持按照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原则,认真做好县支行经理国库工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做好服务,也为履行其他职责提供了支撑。

二、县支行在履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

一是职责与权限不对等。职责较重、责任较大,但是权限较少、手段缺乏。依据现有的职责分工,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但人民银行基层行缺少必要的履职手段,职责与权限严重不对等,不利于基层行履行职责,更不利于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二是工作抓手不实。当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务虚工作偏多,沟通协调性工作较多,工作抓手不够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履职效果和履职效率。比如: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方面,强调宣传多、强调银企对接多,但是考核评价较少、窗口指导效果缺乏应有的效果。

三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员结构与岗位结构方面。由于人员年龄偏大、连续多年没有进新人,县支行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加之履行县支行职责经常要调研、撰写调研材料,致使人员结构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此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各项业务系统不断上线,但是工作量不降反增,对人员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致使县支行人员压力加大,不得不聘用临时工人员,现有的县支行临时人员占在编人员的三分之一还多。

四是经费较为紧张。随着地方规范津补贴工作逐步到位,地方不少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已赶上或超过人民银行县支行职工,加之近年来县支行存在工资总额计划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的情况,县支行干部职工还存在一些反映,过去曾经的优越感明显下降;另外基层行临时人员较多,要保证工资、福利正常发放、购买社会保险、因没有专项费用,只能从支行的公用经费中支出,造成支行公用经费紧张。

五是人员管理难度加大。多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在编人员长期不变,工作人员危机感不强、活力不足,常存在人浮于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给县支行日常管理带来难度。由于对一线人员数量有刚性要求,县支行人员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临时人员较多,又没有实现同工同酬,还有遗留问题,如:临时人员的组织关系等问题没有落实,造成管理难度加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赋予县支行制定和实施县域信贷指导政策的职责。着力推动县支行围绕货币信贷政策,紧密结合县域实际,切实抓好落实,切实搞好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和实施。人民银行基层行要站在全局角度上加强对县域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监测,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县域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完善与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报刊媒体的信息沟通机制,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做好货币信贷政策效应评估,提升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进一步明确赋予县支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着力推动县支行积极主动地依据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县域金融风险的防范、监测和掌控,维护辖区金融安全。特别要关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对突发事件、特殊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确保当地经济金融稳健运行。加强横向和纵向沟通协调,建立央行与政府部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涉及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的政策措施。

(三)加强人员管理,进一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认清形势,立足实际,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以各项工作的高质量促进各项职能的有效履行。二是建议人总行在可能情况下,尽可能进人指标向县支行倾斜,调整和优化县支行人员结构,对个别业务能力低、无法适应岗位的员工,可采取待岗、下岗、内部退养等制度,实行区别对待,合理的分流,逐步改变目前基层央行干部职工队伍结构不优的局面,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和忧患意识。三是建议人总行加强业务系统整合,探索推行综合柜员制,尽可能缓解人员压力。

(四)立足实际,积极帮助县支行解决实际问题。一是针对县支行工资、福利待遇相对偏低等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基层行倾斜,尽可能提高收入待遇,坚定其做好工作的信心。二是建议以中心支行为单位,加强对县支行的领导、指导,统筹帮助其解决办公环境、硬件设备等方面的困难。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合同制用工的经费列支渠道,缓解基层县支行经费不足的压力。

篇4:支行发展思路措施

关键词: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思路,措施,江苏丰县

为发展丰县中粳优质稻米, 生产、开发和稳定高产、优质、多抗、市场竞争力强的中粳水稻品种, 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 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优质稻米生产发展思路和关键措施, 现总结如下。

1 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优质稻米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 以调优品种为前提, 以改善环境、减少污染为基础, 以技术调整和机制创新为手段, 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目标, 积极发展无害化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 打造丰县无害化优质稻米知名品牌, 开创丰县稻米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按照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2003—2007年) , 结合丰县水稻生产情况, 制定了丰县优质水稻发展总体规划:在水资源不断改善的前提下, 力争在3~5年内, 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和稳定在1万hm2左右, 明确和稳定主推优质高效中粳品种1~2个, 使丰县优质稻米生产比重达到95%以上, 能在市内处于领先地位;努力建设高标准的生产基地6 700 hm2以上, 实现规模化种植, 在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的复新河沿岸的欢口、顺河等镇, 培育形成5个660 hm2以上无公害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从而带动全县优质稻米生产。为实现上述目标, 主要从主观意识和客观措施2个方面入手, 统一和提高基地农民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思想意识, 重点抓好与品种相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 树立优质稻米生产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优质米的价格越来越高, 有时还供不应求, 市场上甚至出现以劣质米冒充优质米的坑民现象, 因此稻米生产的市场化、优质化日益明显, 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开发步伐已迫在眉睫。因此, 要提高市场意识, 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一是树立优质第一的观念。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 水稻生产要转变过去以高产量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思想, 要考虑首先提高稻米品质的前提下, 达到优质高产。二是树立市场农业的观念。稻米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 优质稻米生产的成败, 说到底是能否把握市场, 能否提高经济效益、树立大农业 (规模种植) 、大流通的观念。三是树立生态农业的观念。生态环境的恶化、农田污染是直接制约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 农田环境整治不好、水源污染控制不住就无法谈及稻米的无害化优质生产。因此, 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农业和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意识, 必须采取水质、土壤、生物、大气立体综合防治措施, 在工业下乡的同时要防止“送”污染下乡,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四是树立加强引导和服务的观念。大力引进优质中粳水稻新品种, 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积极做好优质新品种的更新和储备, 培育第2、第3梯队的“接班”品种,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 注意品种的相对稳定, 不断加强优质稻米引种栽培应用技术的研究, 组装配套保优节本的技术体系。

3 优质稻米生产的主要措施

优质稻米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 优质稻米的质量标准综合指标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外观品质, 即整精米率高、垩白度低、透明度高等;二是内在品质, 即适口性好、营养成分高等。稻米品质是受品种遗传因子和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决定的, 品种是内因, 环境及栽培因素是外因, 在选用优质品种的条件下, 综合优化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稻米品质也十分重要。因此, 发展优质稻米生产从技术角度而言, 必须形成一套优质高产的品种选用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即无害化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1 调优品种

重点要引进、筛选和选用适应性广的优质、高产、多抗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全生育期150~155 d中粳水稻新品种, 如徐稻3号、连粳3号、徐稻4号等, 淘汰产量低、适口性差、市场竞争力弱的品种, 适宜稻麦两熟, 又有利于水稻优质高产;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三级互动的产业化开发要求, 依托项目载体, 实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1], 以品种生育期长短、栽插早晚, 确定1个或2个品种, 达到“一村1~2品”或“一镇1~2品”, 稳定主推品种及其种植面积, 实行连片集中规模化种植, 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3.2 适期播栽

水稻播栽是否适期, 主要是看能否在最佳抽穗期内抽穗。适期播栽的目的是为了使该品种在当地最佳时期内抽穗、授粉、灌浆, 达到抽穗整齐, 授粉率高, 劣质米粒少, 使该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达到最大值, 实现高产优质的目的。具体讲, 中粳品种要求最佳抽穗期白天的平均温度为25~29℃, 而丰县近几年白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5~29℃的时期为8月24—28日;然后应根据上述最佳抽穗期来安排播栽期, 即全生育期150~155 d的中粳品种, 在丰县应在5月5—10日播种, 6月中旬栽插, 才能确保在8月24—28日的最佳时间内抽穗, 到10月5—10日成熟。掌握好播种时间, 充分发挥上述品种高产、稳产优质的特性。

3.3 合理密度

根据不同品种的分蘖成穗特性和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栽插早晚以确保适宜穗数为前提, 使单株成穗数既能增大穗型, 又能提高穗型和粒重的整齐度, 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上述品种, 一般要求栽插行距为23~27 cm, 株距12~14 cm, 确保栽足28.5万~33.0万穴/hm2, 每穴2~3个基本苗, 基本茎蘖苗达105万~135万根/hm2, 最终成穗375万~450万穗/hm2。

3.4 科学用肥

肥料使用不当或缺素均会导致稻米品质的下降。目前生产上氮肥普遍施用过量, 使水稻群体质量下降, 诱发病虫危害, 抗倒伏性能力下降。尤其是后期施用氮肥过多, 导致精米率、充实度以及适口性等指标都明显降低[2]。鉴于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的状况, 增施有机肥是提高有益微生物活性、促进作物矿物营养代谢和水分吸收利用的重要措施, 也是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稻米产量的重要方面。增加有机肥的具体措施是:通过大力发展沼气, 利用沼气让秸秆“回归自然”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途径, 力争耕地前增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30~75 t/hm2, 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在化肥的使用上, 推行测土施肥, 尽量少用氮素化肥作基肥, 以减轻地下水污染。并坚持节氮增钾添微, 控制化学氮肥用量, 增加钾肥用量, 注重锌、硅、镁、硼等中微肥的施用, 提高稻米品质和档次, 不断向保健型稻米发展。氮、磷、钾施肥量, 一般肥力田块全生育期施纯氮225~255 kg/hm2、五氧化二磷105~120 kg/hm2、氯化钾不少于150 kg/hm2。化肥施用的分配原则:以单一肥料而言, 氮肥作底肥、返青分蘖肥、穗肥3次施用, 磷肥可全部作底肥施用, 钾肥作底肥和穗肥施用。

3.5 精管水浆

由于这几年麦秸麦茬直接还田, 灌水后在沤制过程中泄放出有毒气体, 污染栽插后的稻苗根部, 影响新根的发生, 甚至毒害新根, 造成僵苗。栽插活棵后必须脱水晾田, 放毒促根, 并结合喷灌生根剂, 防止僵苗的发生[3,4]。从水稻整个水浆管理而言, 要做到排灌自如, 在稻田配套沟系上下功夫, 大力推广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根据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 结合降水情况, 提高定额精准补灌用水水平。提倡前期浅水促蘖促根;中期适期搁田、分次搁田;肥力高的田块, 当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的75%~80%时开始自然脱水搁田, 一般肥力的田块, 当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时, 才能开始自然落干脱水搁田, 有效地控制高峰苗, 减少无效分蘖生长, 提高成穗率;后期坚持湿润灌溉和干湿交替, 提高根活量, 养根、保叶、防倒、防早衰, 不宜断水过早, 坚持养老稻。实践证明, 养老稻能明显提高稻谷灌浆充实度, 不仅能提高产量, 而且还显著提高米质。

3.6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一是提高病虫测报准确率, 掌握最佳时间用药。二是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药性质, 认真操作, 提高防治水平。三是运用综合防治手段, 包括保护利用天敌、调整播栽期、轮作换茬、科学水浆管理等方法, 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四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做到病虫草兼治、一药多治, 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大力开发微生物农药、基因农药和微生物除草剂等, 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农药污染, 确保稻米产品的质量安全。五是避免水稻生育过程的环境污染,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使优质稻米在无三废 (废水、废气、废土) 的优化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 不断提高优质稻米的卫生品质, 促进优质稻米生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莲, 李贤勇, 周正科.重庆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南方农业, 2007 (3) :30-32.

[2]张立祥, 曹志强, 周继恩, 等.寒地水稻生产技术中存在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7 (9) :4.

[3]王鹏.浅谈滁州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 2007 (8) :17-18.

上一篇:湘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下一篇:县机关单位关于2021年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