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

2024-06-18

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精选6篇)

篇1: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当前,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区域文化的作用,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让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

1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识、习惯、道德等的复合体。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经过很长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人们某种性格和特质。所谓的区域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人群所拥有的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民族艺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人类生产水平以及长久的历史积淀所决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区域文化观念,它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人们普遍只重视技术、资本这样的有形要素,却忽视了对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分析和运用,这样的结果往往都事与愿违。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1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及数代人的共同选择所最终形成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地域发展的深厚底蕴。它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激发出了各种活力,营造出了一个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我国广大疆土里的不同地域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地域经济总是藏着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如长江三角洲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这是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完美契合的必然结果。又比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是岭南文化和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的产物。

2.2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德鲁克曾说过,今天的真正优势资源不是资本、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不可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来说都是不容小觑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文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影响体现在许多地方。一是作为经济发展之重要基石。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就提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样的形象说辞。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利用自身文化来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民俗文化、自然景观都能够为招商引资、经贸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如江西的庐山、井冈山,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丝娃娃、肠旺面,重庆的火锅以及广西的桂林山水和刘三姐文化等都成为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二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资源能够给产品带来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也越来越看重。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不断打造和升华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3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而创新是一个社会性和地域性的互动过程,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底蕴。经济文化能够对创新的模式起到促进作用,并以此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当代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创新,它能够将劳动和资本这些物质要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篇2: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

它的区域文化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自古就有的农耕和游牧文化;二是中原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三是外来的宗教文化。这三种文化的交织导致西部地区的文化呈现多元性特性并且还带有宗教主义色彩。该地区的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有一定的抵触,并且很多人还在苦苦追求宗教。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吴越文化成为了这个区域大家普遍认同的文化。吴越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进而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各种文化能够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它的开放性结构和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是江浙地区各行业竞争力的源泉。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功的诞生。另外,吴越文化的开放性让各种技术和生产条件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和交流,各行业相对公开透明的对外合作,这为企业创新营造了一个很好地条件。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地从自身出发不断地进行管理方式、技术、资本等各方面的创新,所以这也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5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5.1充分发挥文化整合的作用,以文化认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是各国实现共赢的选择。通过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将资源共有和市场共享落实到实处。通过文化的传播,增加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感、管理理念和科技认同感。此外,我们更要利用文化的认同感来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打破市场体制的阻碍,做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体系和规则;第二,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加深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打造一个文化和经济共建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比如,中国打造长三角经济圈目的就是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带动长三角甚至是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要加大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认同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5.2以区域文化为基础发展特色经济

在文化整合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求我们把区域文化灵魂带入经济里面去。利用各区域的相对优势,设计出一个特色区域经济模型。再者,要根据区域文化的特点生产和创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打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建立一个别具一格的经济格局。

5.3文化建设要向产业化迈进

文化作为一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宝贵战略资源,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建设这方面。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的宣传和运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及产品的行业总称。文化为这些行业或者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推动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全世界越来越强调经济竞争本质上就是文化竞争,如:美国的好莱坞文化渗透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每年都要上映十几部好莱坞的大片,这些大片除了给美国带来票房也就是带来了经济增长以外,美国的文化也随之被带入了各国,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点。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加强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塑造成一个产业走出去。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求文化成为一种经济,这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文化是我们普遍追求的东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依靠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先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文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敦之.论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8).

[2]李明波.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3]侯景新.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生产力研究,(1).

[4]李本和.区域文化心理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建设,(01).

篇3: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

1. 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组成部分可划分为三大产业:(1)地区专门化产业相当于比较优势产业;(2)与地区专门化产业直接协作配合的产业;(3)具有区内意义的产业。一个区域首先要选准比较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围绕核心根据各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依次安排其他产业的发展顺序。上述第二类产业构成核心外的第一圈层,其发展规模、速度尽可能与核心产业协调。上述第三产业中的基础结构部门构成第二个圈层,其发展规模、速度尽可能同上述第一、二类产业的发展相协调。现代物流业是区域有重大意义的产业,属于上述第三类产业,其发展与第一、二类产业相协调,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证,又可带动第一、二类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属于服务业性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后发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是区域经济中的支撑系统,它连接区域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在区域经济中,各部门、产业、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互相依赖程度错综复杂,现代物流业是维系这个关系的纽带。因此,物流是区域经济运行中不可缺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区域经济高度发展,才能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人才合理流动,产业结构合理组合,区域贸易发展,区域物流现代化。

2. 区域经济竞争力与区域物流的关系

区域物流的能力与水平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密切相关。首先,区域内的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物流需求,当一个区域能比其他区域更好地满足这些物流需求时,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就会比其他区域更富有效率和效益,其经济竞争力就较强。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系统都是一个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原材料、产成品、信息、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由此也会产生大量区际物流需求。当一个区域的物流比其他区域物流更富有效率时,该区域就能够比其他区域获得更多资源优化配置和商品交换的机会,可以抢占先机、加快流通速度、减少成本,获得更快发展。

3. 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对区域物流的要求

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要求物流产业尽快形成区域性的物流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区的区域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所谓泛珠三角9+2的体系和环渤海的区域合作体系,都预示着区域经济强大的生命力。在目前的区域经济格局下,要完善全国性的物流产业体系。第一点应该在一个大区的范围内,与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第二点就是把传统的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进行组织,形成一种有效利用区内资源的服务体系;第三点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物流体系。

二、区域物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城市或经济区域综合实力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城市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物流、人流、商流和信息流作为纽带,并且通过这些“流体”的相互作用强弱显示出城市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间的影响力的高低。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掌握物流即掌握市场。

1. 区域物流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物流可通过显著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从交易过程看,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这是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的长期性而尽量协商解决,从而避免了经济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从交易主体行为看,区域物流的发展将促进合作伙伴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识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

2. 发展区域物流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而区域物流发展正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的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所以物流业的发展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区域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它还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各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它们的发展,会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区域物流的发展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区域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区域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区域现代物流赋予区域物流运行全新的、为物流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概念。发展区域现代物流既涉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又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进出口、信息管理、通讯等许多服务性行业,同时,还将向保险、金融、餐饮、商务、旅游、商检等行业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也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从而开拓了区域的“第三利润源”,大大增强了区域对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吸纳能力。

3. 发展区域物流可以促进区域市场形成更好介入国际分工

区域内较多集中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它们紧密结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控制,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过程中,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和零售商、用户组成的网链结构模型。显然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优势互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市场主体,具有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的有机整体,这些都促进了区域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4. 发展区域物流有利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并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供应链概念,把一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流与信息流延伸到一系列相关企业,由核心企业掌握关键的物流与信息流的制造过程,其他企业提供必要的协作。这种模式不仅使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从传统的竞争关系变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共赢”关系,在协作、整合的基础上获得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和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供应链物流模式也带来了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在地理上的集中,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可见,发展区域现代物流有利于利用供应链联盟和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在区域内缔结起既合作又竞争的企业网络,进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系统。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高级化,现代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论述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等区域经济因素和物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重点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重点探讨了现代物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说明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物流,区域经济,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马立宏,张文杰.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贸经济,2002,9:45-47.

[2]孟宪玲.物流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J].中国城市经济,2002,4:56-58.

[3]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2,1:23-25.

篇4: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本文在梳理总结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专任教师数”、“每万人口中在校生人数”作为教育指标,以“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三产业贡献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标,运用新疆数据对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教育指标的关联度最强,教育指标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强。

关键词:教育 经济发展 灰色关联度 新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一方面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将成为改善教育投入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可以通过改善人力资本,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然而,教育作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如何使其逐步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调整教育发展状况,进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尤其是在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要在19省市对口支援下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弄清楚新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为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将是学术界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

(一)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教育发展也会较快,而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教育也相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客观需求,即要求教育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与人力资源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和质量,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程度。对教育的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个方面,然而无论是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往往都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仍是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基础提供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投入水平和规模,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决定了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进而影响着教育培养人力资本的规模、层次和结构。只有当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时,教育的规模才会随之扩大,对人才的层次、专业结构才会有新的需求,可见两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新疆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邓聚龙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相关信息少,数据不完善以及数据量不足的问题现象,揭示少数据、少信息背景下事物的演化规律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1]。即通过计算系统特征变量数据序列与相关因素变量数据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建立灰色关联矩阵,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大小,并确定出主要的影响因素[2]。

(一)影响指标的选择

教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新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专任教师数”和“每万人口中在校生人数”三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衡量新疆教育发展的指标;选择新疆“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三产业贡献率”作为因变量来衡量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关联度的测算

1、确定原始数列,选取测量数据

设X0i={X0i(k)∣k=1,2,...p},i=1,2…5为关联序列(见表1);Y0j={Y0j(k)∣k=1,2,...p},j=1,2,3为特征序列,样本观测值选取《新疆统计年鉴》中2001—2012年新疆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2、通过初值像对原始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三)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计算资料,可以发现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分别是X03>X01>X02>X04>X05,即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新疆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后依次是生产总值、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第二产业贡献率和第三产业贡献率。反之分析新疆教育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分别是Y01>Y03>Y02,即新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后依次是每万人口中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数。

三、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大居民对教育的需求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反映了居民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教育支出仍然是家中的一笔巨大消费。历年来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因此要促进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大居民对教育的需求,应当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支持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手工业,加快构建起农民多元化增收的新格局,尽而增大农民支付教育支出的能力[3]。

(二)优化教育事业支出,重视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改善教育投资状况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社会生产力在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的同时,也给教育提出了客观需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新疆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力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是制约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当从维护新疆长治久安和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实情,优化教育事业支出,重视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工作,为新疆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疆第二、三产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弱,体现了新疆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与教育发展的协调程度还比较低。在新疆的产业结构中,多为技术含量低、底子薄、效率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形成新的社会分工,从而强化社会经济对教育事业的需求,通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4]。

(四)加快高校转型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高校应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由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集中力量办好新疆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促使高校更好地与自治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接,与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統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切实增强新疆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军,陈翰林.数学建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72—173

[2]沈永跃.河南省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技术经济,2009(7):105

[3]新疆兴农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2]1号)[DB/OL].http://www.xjxnw.gov.cn/zx/snzc/xjwjhb/2012n/10/914705_2.shtml,2012—10—08

[4]白黎东.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水平[DB/OL].http://xjrb.xjdaily.com/xxfk/846977.shtml,2013—1—31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36305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010113C11)阶段性成果〕

篇5: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

一、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发达区域对人口吸引力以及落后区域对人口的推出力共同作用,导致了人口的迁移。大规模的中西部人口流向东部,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在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了大量中西部人口。在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不足。

2、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人口迁移究竟能否促进迁出地与迁入地共同发展,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有观点认为人口往发达地区迁移,为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为其城镇化节约了成本,而在迁出地,由于人口的流出,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种负面影响远小于对东部迁入地区的正面影响。因此,总体来看是有益的。也有观点认为人口迁移会对迁入地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大量的人口迁入使地区人口剧增,城市住房、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还会导致人口分布失衡以及计划生育管理难度的上升。从对迁出地的影响看,人口迁移不利于农业发展,并且加快了农村老龄化速度。

二、人口迁移存在的问题

1、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部地区,但经济发达省份大都位于东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东部地区在出现“用工难”的情况的同时中部地区失业率却持续攀升。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中西部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大量劳动力的流出导致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2、就业结构不合理。在第一产业,尽管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但绝对量却在增加。而且第一产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流向了一些技术门槛低的产业。大量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国民经济没有产生足够的贡献,这说明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率不高。

3、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与国外相比,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劳动力的素质可能会成为在将来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但当下东部地区迁入人口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均存在不足,而且存在供需结构失衡。

三、政策建议

1、科学管理人口迁移。通过分类引导、合理调控和加强管理,来促进城镇流动人口市民化。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保证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次,要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镇和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减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2、提高迁移人口人力资本水平。首先要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确保农村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发展,提高我国劳动力队伍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强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政府通过投资各种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劳动力降低流动成本。

3、确保人口有序流动。近年来,由于产业的集聚和技术的进步,沿海地带传统的产业趋于饱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并完善区域间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减少盲目和非理性的人口流动。要采取不同的就业政策,东部地区在吸引人才时要以需求为导向,做到有针对性,而中西部地区则要政策和环境的优惠力度来吸引人才。

篇6: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1102班1137150211牛垠皓

摘要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投资和制度创新。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制度创新这一重要因素。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经济主体不断获取自由权、平等权,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而这些又需要一定的制度给予激励和约束,也就是需要一定的制度前提。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致力于创新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在制度这一因素被忽略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不能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进行完整的解释。后来诺思发现了制度创新这一重要因素,才较完整的解释了影响区域发展的各大因素,并且较大程度上肯定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增长因素„„„„„„„„„„„„„„„„„„„„„„„„„„„„ 二:制度创新的分析„„„„„„„„„„„„„„„„„„„„„„„„„ 三: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五:参考文献„„„„„„„„„„„„„„„„„„„„„„„„„„„

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绪论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得益于资本、劳务投入以及技术创新。1970年197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专家、新制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和美国另外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在《经济时评论》上发表《西方世界成长的经济理论》和《庄园制度的兴衰:一个理论模式》两篇论文,指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这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和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近代工业就发展不起来。所谓的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实际上指的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变革。因为,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果。

一、增长因素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古典经济学家们就试图发现经济进步的根源,并分析

经济变化的过程,提出了劳动、资本和土地数量决定一国的总产出。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把区域经济增长看作是劳动力(L)、资本(K)和技术进步(T)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源(H)概念的引入,把外生的技术进步内化了。新制度经济学继续向前走了一步,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

一。统计资料表明,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尤其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投资和制度创新。通过界定产权,以高效率的经济组织替代低效率的经济组织,建立分担外部性风险的制度,即使在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也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二、制度创新的分析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对制度创新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制度是重要的”。“制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

诺斯的两大“历史发现”:一个是对1600—1850年世界海洋运输业生产率变化原因的考察;另一个就是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考察,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论地位。在1600—1850年的2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出现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要技术进步,但是,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就是说,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根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诺斯认为,出现解释不了的“剩余因素”的原因,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忽视了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交易所产生的费用,而这交易费用是制度建立的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降低费用,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致使经济增长。1973年,他与托马斯合作发表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则在对欧洲经济史重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了那种把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是产业革命结果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产业革命所包含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发展和资本积累等等现象,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或者说,产业革命并不是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而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是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

三、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D·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构成了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社会工具”或“社会资本”,这种工具的好坏,这种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类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中进行的制度所建立的基本规则支配着社会中所有公共和私人的行动,即从个人财产权到社会处理公共物品的方式以及影响着收入的分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从资源开发到资本积累,再到技术创新,无不受制度安排的支配。有效的制度安排,鼓励并促进着社会的资源开发、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因此,制度决定着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从而决定着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就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是因为制度的变化具有改变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改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当引入一种新的制度后,就为每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规定了约束条件,制度的变迁也意味着约束条件的改变。因此,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为区域经济增长创造条件。187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案》规定,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10年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土地;1877年3月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如果移民在产权申请登记后3年内灌

溉了土地,即可按每英亩25美分的价格购得640英亩土地。这两项法案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拓荒者的积极性,推进了开发进程。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由最初的“极化”向“扩散”转化构成了经济增长的过程。正如佩鲁指出的那样,“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最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第一,制度创新可以改变激励机制。制度创新通过改变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一方面反映了个人工作努力程度和报酬的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不同制度安排形成不同的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把个体的努力程度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紧密结合,在增进个体福利的同时增进社会福利;而差的激励机制要么使报酬与努力程度脱节,要么使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脱节。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就来自于不同制度设定的不同的激励机制。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指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成一种激励,使得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刘易斯说,“制度促进或者限制经济增长取决于制度对努力的保护,为专业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所允许的活动的自由”,指出制度对经济努力所起的激励作用。

第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资源配置。制度创新把资源从非生产性或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性或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制度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设定新规则,把人们的努力及资源引导到生产性的创造财富的部门,这种创新虽然不能改变资源禀赋的状态,但却能向外移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不改变资源总量的情况下,增加产出与积累。创新的作用是把人们的努力从争夺既定财富分配的斗争引领到争相创造财富的有序竞争中,这种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制度创新孕育出新的社会生活秩序。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挖掘制度的效率潜能,使社会制度体系不断接纳新的变化,从而使其更具有弹性和活力,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共同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第三,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创新可以减少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优化交易行为来提高产出增长率。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新古典理论关于理性经济人和零交易费用的假定:一是采用了西蒙“有限理性人”的假定,有限理性人的行为特征是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二是提出了正交易费用的假定,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现实交易活动中获得信息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该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它们区别于生产成本为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成本,交易成本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会随之不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节省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地促进产出和经济增长,即交易费用是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由于交易费用主要用于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易行为的协调,不用于直接生产过程,因而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交易费用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的效率。落后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制度不稳定,交易风险增加,机会主义盛行,无形中增加交易费用,使人们没有动力去寻求有效的产出。因此,对于落后国家来说,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减少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出和增长。

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知识和技术存量规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决定在这种限度内人类如何取得成功。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率。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引导和确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与非激励。17世纪欧洲各国出现不同的经济增长率,从每个国家建立的产权性质中可以找到答案。区域开发的制度结构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区域开发的法律制度;二是区域开发的激励制度;三是区域开展的约束制度。法律制度涵盖了区域开发的目标、程序、路径、产权保护、市场

秩序、交易规则等;激励制度则包含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的机制;约束制度包括了区域开发中的一些限制性行为和开发的条件。

一种制度的确立并非永恒不变的,制度能刺激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促进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建立了一个制度变迁模式的分析框架,即在现行制度结构下,当外部性、规模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在化时,一种新的制度创新可能应运而生。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是在创造性破坏中推进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幼儿园植树节活动策划文案下一篇:安全健康环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