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2024-06-17

社区民主监督制度(通用9篇)

篇1: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为增加社区居委会办事的透明度,强化居民的社区自治职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监督内容: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和指示的落实情况社区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 居民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办理发放情况;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决定的落实情况;社区所办经济、社区服务项目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社区其他重大事项和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居民委员会的干部要自觉接受居民、居民代表大会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三、居民代表会议定期所取社区的工作报告。居民代表对社区的工作可以提出质询。社区对居民代表的质询,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

四、居民、居是代表监督社区干部是居民的民主权力,在监督中,对居民委员会干部提出意见、批评和罢免要求的居民,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打击、报复。

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为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努力做到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实现社情民意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有效对接,使工作任务得到落实,特制定如下居民走访制度:

一、根据社区管辖的户数或楼院数,将社区居民划分成片,通过分片包楼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入户走访居民。

二、入户走访人员必须主动热情,任劳任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时记录入户走访情况;建立居民信息档案,实地动态管理,做到社情民意早知道,重大事件早上报,矛盾问题量解决。

三、社区对走访中收集的舆情认真研究分析,归纳梳理问题,帮助解决困难,并将解决情况及时反馈给居是。

四、入户走访主要内容为及时了解和收集居民需求和困难,排查调处人民内容矛盾,征求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对于居民的需求、困难和意见等重要事项应及时提交给社区,由社居委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解决或答复。

六、入户走访中要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为全面构建和谐社区,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社区居民公约

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社区,促进城市基层稳定,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社区实际,经居民会议讨论,特制定以下公约,望全体居民严格遵守执行。

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认真履行公民各种义务,团结一心为构建和和谐社区作贡献。

二、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见义勇为,同一切坏人坏事和不良行为作斗争。

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不看淫秽书刊、录像等,不参与赌博、吸毒、不做伤风败俗的事。

四、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做到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力,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五、搞好公共卫生,自觉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为净化、美化绿化社区作贡献。

六、提倡晚婚、晚育,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反对男尊女卑思想观念,树立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的婚育观。

七、扶贫助困,为下岗职工、无业居民、计生困难户帮扶服务,送温暖、献爱心。

八、团结互助,搞好邻里关系,争做“五好文明家庭”,共建文明社区,人人争取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里做个好家长,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区做个好居民。

九、尊老爱幼,在社区内努力创造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幼有所托、贫有所济、残有所助、病有所医、难有所帮的社区环境。

本公约与2011年5月30日经社区居民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社区居委会负责解释、监督和执行。

本贾社区居民公约

(补充)

为建设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生产方便、团结互助的文明社区,维护居民共同利益,增强广大居民群众素质,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结合社区实际,特补充完善制定此公约:

一、房屋出租户在出租房屋后10日内必须把租房户信息交社区登记,对不按公约统计租房户信息上交社区的居民处违约金1000元;单位、企业每个月月底要把本单位、企业人口变动信息情况报到社区登记,对不报送的单位、企业处违约金2000元。

二、对于计生育龄妇女、大小手术对象

1、属于妇检对象的已婚育龄妇女90天内自己妇检一次,不按归妇检的处违约金500元。

2、小手术必须平产90(剖宫产210)天内完成,不按时落实手术的处违约金1000元。大手术必须平产90(剖宫产210)天内完成,不按时落实手术的处违约金1000元。

3、社抚费小孩出生当年交清,否则按5%滞纳金收取;过去未交清的社抚费必须在2015年底交清。

三、社区企业、单位、居民必须保持房内及房屋四周整洁、干净,对不保持房内及房屋四周整洁、干净 的企业、单位、居民处违约金1000元,对乱乱乱倒垃圾,处违约金500—1000元;路上车辆抛洒泥士、砂石等又不及时处理的罚款1000—5000元。木贾辖区内有污染的企业应向社区缴纳一定卫生费。

四、早婚早育者处违约金1500元,并按社区抚养费征收办法收取社区抚养费。

五、凡是不执行以上公约的单位、企业、居民,社区将停办任何手续。

六、此公约2012年5月1日起执行。

木贾社区居民委员会

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篇2: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第一条 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工作由开发区党工委具体组织。民主评议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民主评议对象为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成员。

民主评议一般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评议和测评。

评议前,先由评议对象作述职报告,回答社区居民代表提问。再由评议人员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进行无记名投票评定,评议结果及时汇总后,报开发区党工委考核认定、备案,并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

开发区党工委、办事处应根据民主评议的结果,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社区干部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评议结果应纳入考核,并与社区干部的使用和绩效报酬挂钩。

对被评为不合格的社区干部,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成员的,应进行教育,如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应责令其辞职,不辞职的应启动罢免程序。

第二条 民主生活会制度。社区居委会班子的民主生活会由开发区党工委统一部署,有计划地安排居委成员参加社区党居委会班子的民主生活会。

会前应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谈心活动,并将群众反映的意见反馈给本人。

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应根据民主生活会的主题、群众所提意见,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对居民小组长、自己及班子其他成员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对于民主生活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应逐个落实好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并将民主生活会情况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向党员群众通报。

第三条 社区财务日常监督制度。社区财务日常监督工作由社区居民理财小组负责。

民主理财活动要坚持“事前理财,按月进行”的原则,实行先理财,后记账,理财程序按有关规定进行。

社区居民主理财小组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当事人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按规定提交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社区居民有权对社区集体的财务账目提出质疑,有权委托民主理财小组查阅、审核财务账目,有权要求相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作出解释。

第四条 社区财务审计制度。社区财务审计工作由开发区管委会处负责,并在所在开发区管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实施。财政、审计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支持、指导对社区集体财务的监督、审计工作。

财务审计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定期或抽查方式,对社区财务进行全面或专项审计。

审计内容包括:集体资产管理使用,财务预决算、财务收支、工程建设项目、集体债权债务、上级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使用等情况,以及群众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规定进行查处。审计和查处的结果应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

第五条 干部任期届满和离任审计制度。干部任期届满、离任审计工作由开发区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由直属财政所、会计委托中心主要负责,社区居民主理财小组积极配合,必要时可请有关部门参加。

社区干部在任期届满或提拔、换岗、离职退位前必须进行审计。

审计结果应向社区居民公开。

审计发现的问题,应按规定进行处理。审计和处理结果应在政务公开栏中公布。

第六条 奖励和惩处制度。社区组织应对开展各项工作、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奖励和惩处。

对积极开展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组织的各项创建活动成绩突出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侵犯社区居民民主权利,违反民主管理制度,但情节轻微的,应责令其停止侵犯行为,作出检查,进行批评教育。

对用非组织活动拉选票,破坏选举,妨碍选举人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对正当行使民主权利的检举揭发人进行打击报复的;对有意阻挠有选举权的人参加选举的;对违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程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对有其他严重侵权行为、破坏民主管理制度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社区组织侵犯社区居民民主权利或违反民主管理制度的,应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应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篇3: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一) 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 制约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矫正对象多、人员分散、辖区面积大、交通不便是当前基层院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现状, 在现有检力条件下, 绝大多数检察机关仅向社区矫正办公室派出检察室, 并依托该检察室搭建平台, 开展各项社区矫正监督工作。

(二) 人财物投入保障不足, 影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整体效果

囿于“重监内监督, 轻监外监督”的思想观念, 社区矫正的办公设施、场地、技术设备、经费保障等方面投入相对监所监督明显不足, 专职检察队伍力量明显薄弱, 难以胜任社区矫正工作迅速发展的需要。

(三) 社区矫正监督法律规范滞后, 造成检察监督的实施难以适从

由于刑罚执行法、社区矫正法尚未制定, 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法律依据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 监督主体的权利义务、工作程序、责任追究等有待明确。

(四) 宽严尺度难把握, 导致检察监管中出现降低法律标准的弱化趋势

社区矫正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理念, 对矫正对象要做到思想上疏导、心理上矫正、生活上帮困, 推进人性化管理健康发展。

二、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 社区矫正检察室监督方式的构建

随着社区矫正对象的不断增多、流动性不断加大, 检察机关普遍以派驻社区矫正检察室的方式, 代替了以往巡回式监督方式。

(二) 形成较规范的社区矫正监督流程

制定了《矫正对象考核制度》、《矫正个案制度》等十多项工作制度, 用于规范监外执行罪犯的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活动。督促各社区矫正责任单位及时将监外执行罪犯纳入矫正, 建立工作档案。

(三) 强化工作措施防范脱管、漏管

针对发现矫正对象未及时纳入社区矫正单位管理的问题, 及时下达检察建议, 督促社区矫正单位将矫正对象纳入监管, 并举一反三, 积极建章立制, 堵塞管理漏洞。

(四) 建立健全规范矫正活动巡查机制

通过巡查, 重点检查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律文书、档案资料、统计报表, 对矫正小组的建立和帮教情况进行调研。

(五) 积极预防和查处社区矫正中的诉讼违法行为

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区别管理, 将矫正对象根据其改造程度以及日常表现, 结合社区矫正部门的意见, 分为宽管、普管和严管进行区别管理。

三、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 加强立法, 完善法律依据

应对社区矫正工作加量提质的新常态, 尽快出台《刑罚执行法》和《社区矫正法》, 解决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通过立法, 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和任务, 规定开展检察监督工作的环节和程序, 增强法律监督的刚性和可操作性, 避免实践中流于形式。要完善立法技术, 保证法律、法规、法律解释之间的衔接配套, 形成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的法律体系, 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完备的检察监督法律体系是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在现有法律体系框架内运行, 社区矫正监督工作才能步入依法、规范、有序的轨道。

(二) 搭建平台, 构建监督网络

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 把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与基层检察室工作结合起来, 形成全院参与、集中管理与分散监督结合的检察监督工作格局, 统一规范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结合检察机关实际和社区矫正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 可以在街镇广泛设立检察联络服务站, 由相关检察干警兼职担任工作人员, 以此为阵地加强规范化管理,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检察监督工作网络。把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与基层检察监督有机结合, 形成合力, 增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 管控结合, 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协作配合制度, 促进社区矫正顺利进行。二是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争取上级院支持。三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为社区矫正健康运行提供纪律保障。四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制度, 体现公正性和长效性。

(四) 转变观念, 加强能力建设

一是切实转变司法观念。二是加强专业化建设。三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把司法为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要求贯彻社区矫正工作始终, 保证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公正和权威, 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心理疏导。要求社区矫正检察干警依规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 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咨询和测评, 介入心理矫治, 帮助其重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其身心健康, 切实增强专项管理、教育、改造工作的实效。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是公正司法的核心要义。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善监督的问题, 努力提高依法监督、规范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刑罚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 也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尽管检察机关普遍以派驻社区检察室的方式代替了以往巡回式检察监督方式, 但在实践中暴露出矫正对象流动性大、法律监督工作机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体系, 努力实现社区矫正监督效益最大化, 是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治本之策。

关键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制度,问题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4:浅析社区矫正制度中的检察监督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检察监督;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72-01

在世界刑事法律注重保障人权的新形势下,刑罚执行不断趋向于轻刑化、文明化、社會化和非监禁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分子“教育、感化、挽救”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也是顺应国际社会行刑社会化的潮流,更体现了刑事法律的保障人权原则。将社区矫正制度写入《刑法修正案(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也成为了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一种相对于监禁矫正的行刑方式。我国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社区矫正主要是由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裁决,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实行依法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进而,通过社区矫正进行社会化教育,使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即为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同时,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达到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

二、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监督地位

针对社区矫正我国采取“先实践后立法”的方针,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正式法律对社区矫正进行具体的、确定的规范,检察机关是否有权参与及行使何种权能,缺少立法定位。但是检察机关监督社区矫正的执行是符合宪法精神和顺应国际潮流的。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作为检察机关业务职能机构之一的监所检察部门,其主要的工作任务便是依法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实行监督,查办监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惩治在押人员犯罪活动,维护监管场所的稳定,保护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其工作重点是刑罚执行监督和监管活动监督,查办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也是刑事诉讼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所检察部门职能广泛,在我国实行社区矫正之前,检察机关对刑法执行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监督权能,是对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非监禁性刑罚的执行实施监督,即监外执行检察。现在我国实行社区矫正制度后,监督工作更应该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检察监督在社区矫正中的运行缺陷

第一,检察监督的立法不健全,缺乏明确具体的检察权。我国现行有关检察机参与社区矫正监督的法律法规大多都是宏观的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程序规定。缺乏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典,导致社区矫正很难融入刑事、行政等各个部门法中,导致司法过程中主体不明,各个部门相互推诿,执法不到位。这样以来,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有哪些应尽义务和监督权,通过何种途径对何对象行使权力以及矫正对象如何行使权利救济也都缺乏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在一些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过程中面临无法可依,无据可循的局面,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等待,制约着检察监督的效果。

第二,事后监督,措施乏力,手段单一,监督缺乏刚性。目前我国的对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多采取事后监督,对社区矫正前的监督不管不问,使得社区矫正监督难以依点进行。同时,这方面的监督财政投入少,监督装备难以有保障,监督方法为定期或不定期的巡视监督,发现违法违规的大多采用检察建议、通知书等方式对矫正对象进行单一的批评教育管理。然而这些措施缺乏强制力,使得监督刚性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监督职能部门人员不足,缺少与执法、司法等部门的联动配合。一方面,社区服刑人员在基层人数多,分布广,而基层监所检察部门却是长期人员不足,呈现老龄化,加之工作量的大增,队伍建设缓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软件问题,使得监所科负责社区矫正监督工作时力不从心,难以发挥监督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更需要法院、公安机关的参与。但因制度的缺失,基层公检法部门缺乏相应的参与配合机制,出现了,检察机关监督其主要作用,其他机关相互推诿,很少参与并将问题推向检察机关使得其陷入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不能进一步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四、完善社区矫正中检察监督的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立法,明确社区矫正中的检察监督权,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一是,从立法层面,明确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义务,细分检察监督权的内容,合理设定合理的、可行的检察监督执行方式。为开展社区矫正监督工作提供明确、具体、系统的法律保障。二是,从国家层面,加快社区矫正的立法步伐,形成以刑事部门法为基础,行政部门法为补充,《社区矫正法》为核心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明确公安、法院、检察院、监狱机关以及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权限和问责制度,进而,建立工作对接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完善社区矫正各个环节的检察监督,确保监督信息全面具体,避免工作上的推诿扯皮,使得社区矫正工作高效、顺利、健康的开展。

其次,加强监所科的队伍建设,增强社区矫正监督力量,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执法力度。一方面,科学设计监所监察部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关硬件措施,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减小执法阻力。另一方面,加强监督队伍的新增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性、科学性和知识性,以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执法。

篇5:社区民主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社区居务会工作,促进社区居委会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委会和谐发展,确保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有章可依、有制可循,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我社区建设实际,制定以下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

一、依据《居民组织法》规定,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是居民发扬民主的组织制度和民主决策的组织方式,是实行自治的决策机构,真正的权利属于居民会议。

二、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18周岁以上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本居住区居民或者没户派一名代表组成;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3人组成。本居民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或居住在居民区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当然代表,享有户代表或居民代表等权利和义务。

三、居民代表应热心社区工作,办事公道,代表居民意愿发表意见、表决;了解、监督居委会工作。建立居民代表联系居民制度。居民代表由居民小组组织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三年,与居委会同时换届,可以连选连任。

四、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召集,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下情况应当及时召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1)讨论决定属于居民会议职权范围的问题;(2)需要听取居委会的工作报告;(3)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提议。

五、居委会应当在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召开前三天通知出席对象,并告知议题。必须有相应的会议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

六、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议,必须由出席会议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得生效。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由居委会负责实施。

七、居民会议听取并审议居委会的告知报告和资金筹集的收支情况报告;选举、撤换或补选居委会成员;讨论并决定居民区社区建设规划建议、居委会工作计划及实施项目;讨论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八、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在讨论和决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2)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原则;(3)体现居民意志和利益的原则。

《社区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成员制度》

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成员是对社区成员实施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监督和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评议的对象为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及招聘的专职工作者。

二、评议的形式和时间。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采取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方式进行,评议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1—2次评议。具体时间为每年的6月和12月。

三、评议的内容及标准。内容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德”是指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能”是指领导能力、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勤”是指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为民办事,联系群众;“绩”指工作成绩;“廉”坚持原则、办事公道、廉洁清正。

四、评议的基本程序。评议采取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街道办事处派人参加会议并进行指导。

1、社区居委会主任报告工作,并进行个人述职,其他居委会成员依次向社区成员代表汇报半年或一年的思想和工作并向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成员代表递交书面述职报告;

2、社区成员代表对社区居委会成员进行民主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无记名投票测评。测评工作由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主持进行,测评表由街道统一印制、发放和汇总。测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4、及时公布测评结果,同时对测评结果为优秀者,由街道予以表彰,对基本合格者进行诫勉,对不合格者可依法进行罢免。

《社区重大决策听证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科学民主决策,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听证是指街道党工委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以社区为平台,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并为决策重要依据的有效形式。

第三条 党工委根据需要,在研究涉及社区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项时可采取社区听政。

第四条 社区听证应遵循合法、公平、民主、便民、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举行社区听证,由街道党工委负责组织并提出听证方案,确定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听证的人员组成和人数。

(一)参加听证会人员主要包括: 人和听证书记员;

(二)听证当事人,包括听证参与人、邀请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听证邀请人和拟定重大决策方案的听证作证人。

听证主持人、作证人由街道党工委负责确定;听证书记员由听证主持人确定;听证当事人一般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由组织听证会的单位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定,报明者应当向组织听证会的单位提供身份证明。

听证会主持人履行以下职责:

(一)主持听证会议;

(二)决定是否终止、终结或者延期听证;

(三)签署听证笔录、听政报告;

(四)维持听证持续;

第六条

听证当事人享有以下权利:

(一)参加听证并获取听政的相关资料;

(二)对听证事项提出意见、进行质证和辩论;

(三)按规定的程序参加听证会,遵守听证会的规则;

(四)听证当事人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出席听证,其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其参加正常劳动并支付工资。

第七条 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举行听证会,组织听证会的单位应当在举行听证会10日前发布听证公告。听证公告应当明确以下内容:

(一)听证的具体事项;

(二)听证当事人的产生方式;

(三)听证的时间和地点;

(四)应当公告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每次听证会的听证当事人一般不超过20人。举行听证会,公民可以按规定向组织听证会的单位申请旁听。

第九条 组织听证会的单位应当在举行听证会5日前将听证事项、相关材料和听证通知送达当事人。听证当事人因故不能出席听证会的,应当在举行听证会前3日告知组织听证会的单位。

出席听证会的听证当事人未达到应当参加的听证当事人的三分之二的,听证会应当延期举行;若特殊情况,经组织听证会的单位决定,可以取消听证会。

第十条听证会主要程序: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规则;

(二)宣布听证当事人、听证主持人、书记员名单及产生方式;

(三)听证作证人通报听证事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及其他 相关情况,回答听证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询问;

(四)听证当事人及有关参加人员陈述,对有关问题进行质证和辨证;

(五)听证主持人对听证会进行总结并宣布听证结束。

听证会会议应当按规定制作听证笔录,并应当在听证会结束后3日内整理完成。听证当事人可以在组织听证会的单位规定的时间内查阅听证笔录,对其听证笔录有异议的,可以要求更正。

第十一条 听证会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及时主持草拟听证报告,提交街道党工委。

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主要工作程序

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主要工作程序

(一)议题提出和受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五分之一以上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户代表、三分之一以上居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议题。议题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统一受理。

(二)形成初步意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召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联席会议,对受理的议题进行讨论,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对影响本社区发展全局或涉及居民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要报街道工委审定。

(三)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听取党员对议题的意见、建议。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就议题广泛征求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涉及社区单位利益和需要社区单位参与的事项,要征求社区单位意见。

(四)会议决策。根据征求到的意见,由社区居委会对议题进行修改完善并主持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社区居民会议进行民主表决,形成会议决定。召开社区居民代表或社区居民会议必须有应参会人员的过半数参加,方能举行;会议的决定,必须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

(五)公告。会议所作决定,要及时在社区居务公开栏内张榜公布,保证居民群众的知情权。

(六)组织实施。决定形成后,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按照会议决定组织实施。

(七)公开落实情况。社区重大事项的实施情况和完成结果要及时公开,接受居民代表的审议和社区党员、全体居民的监督。

社区居委会要及时做好决策事项有关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社区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的会议记录、征求意见情况要保存备查。

在决定执行过程中,如确需更改决定内容,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应及时召开“两委”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并以书面形式将拟更改内容报街道工委审定,然后由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或社区居民会议重新进行讨论决策,并向社区居民公开,说明理由。在重新作出决定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与原决定内容相违背的行为。

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为增加社区居委会办事的透明度,强化居民的社区自治职能,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监督内容: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和指示的落实情况社区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 居民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办理发放情况;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决定的落实情况;社区所办经济、社区服务项目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社区其他重大事项和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居民委员会的干部要自觉接受居民、居民代表大会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三、居民代表会议定期所取社区的工作报告。居民代表对社区的工作可以提出质询。社区对居民代表的质询,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

篇6:社区低保民主评议制度

一、民主评议的原则

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原则。

二、评议小组的人员的组成

成立由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城市低保工作人员、片警、热心社区事业的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评议小组。由社区负责组织开展评议工作。

三、评议小组的人数

评议小组一般为7-11人组成,其中社区负责人和低保工作人员3-4名,居民代表等。

四、参加民主评议的居民代表条件

熟悉本社区居民家庭情况、热心公益事业、原则性强、办事公道、愿意为居民服务。

五、评议小组的职责

1、接到辖区内居民申请,社区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对申请户进行入户调查、实地查看、邻里访问。入户调查时不得少于2人,并在调查表上共同签名以示负责。

2、在入户调查基础上评议小组召开评议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形成会议记录。对不符合条件的要给予明确答复,对符合条件的要进行张榜公布。

篇7:「推荐」社区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民主评议党员,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对党员开展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精神,制定本制度。

一、民主评议党员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末,结合党支部工作总结进行。

党员的民主评议等次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二、评议内容:

(一)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党主义信念,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三)是否站在改革的前列,维护改革的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四)是否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纪、政纪、国纪,坚决做到令行禁止。

(五)是否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具体的评议过程中,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对党员的要求,可调整和增加民主评议党员的内容。

三、基本方法

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要在党组的指导下,以支部为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学习教育。要与形势教育结合起来,对党员普遍进行在新形势下坚持党员标准的教育。学习内容以《党章》、《准则》和党中央有关文件为主。

2、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照党员标准,围绕评议内容,认真总结个人一年来思想工作学习和作风情况,并在小组会上汇报。

3、民主评议。一般是召开党小组会或党支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评定为“优秀”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4、组织考察。支委会对党内外评议的意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综合,形成组织意见,转告本人,并向支部大会报告。

5、表彰和处理。对民主评议的好党员,党支部进行表彰;对评议中揭露的违法乱纪问题,要严肃查处;对经评议认为不合格的党员,要提出妥善的处理意见,并交支部大会表决。同时要做好思想工作,继续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6、抓好整改落实。针对查摆和评议出的问题,党支部委员会要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事项和整改措施、整改时党员要作出整改承诺。党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委员会整改第一责任人,向上级党组织和党员大会述职时要报告整改落实情况。

四、几点要求:

1、每个党员要提高对民主评议党员的思想认识,自觉参加评议工作。

2、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篇8: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内涵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因此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主要是指检察机关对判决、裁定、决定监狱外部执行的罪犯, 综合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 以及行为矫正的综合过程中对整个过程的法律监督。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执法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因此, 目前执行社区矫正的是司法行政机关, 同时也是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对象。

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范围

根据社区矫正操作流程以及法律法规,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范围主要是从社区服刑人员的接受开始、到人员管理、矫正过程、定期考核、再到最后的解除矫正等具体环节。笔者针对重要的三个社区矫正环节的监督内容进行具体探讨。

首先是交付执行监督。交付执行主要的监督内容是针对监外罪犯的交付衔接是否顺畅, 以及相关手续是否合法完备, 人员是否一致, 坚决避免因为交付程序不连贯以及对执法人员监督不完善导致的罪犯脱管或者漏管的现象出现。

其次是矫正监管监督。当罪犯被判处裁定执行社区矫正, 并顺利交付完毕之后, 就由当地的执行部门进行社区矫正的具体过程, 矫正监管监督的主要内容就是保障社区矫正依法实施, 保证矫正过程的合法性, 并保证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最后是解除矫正监督。矫正的解除是由检察机关判定, 并由执法机关执行, 对于罪犯依法解除或者释放的相关法律流程。矫正解除监督的具体内容是监督执法机关是否按时对期满释放者进行释放, 并解除管制, 恢复罪犯的政治权益和相应的法律权益, 并监督当地执法机关切实保护刑满释放者的合法权益。

三、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主要缺陷

社区矫正是一项新型的针对符合条件的罪犯对象进行的改造行为, 因此在国内没有一定的实践可以参考。目前社区矫正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并在发展中进行创新。因此相对应的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也需要按照社区矫正实践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 进行摸索和及时创新。笔者针对当前的社区矫正的监督监管具体情况, 深入调查研究, 并发现以下主要问题。

(一) 社区矫正监督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目前, 针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督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刑法修正案 (八)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及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等一些主要的法律。笔者分析这些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 总结得出这些法律基本上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当地执法机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的基本责任以及基本原则。但是相应的监管程序、监督内容、监管职权以及具体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都不够具体和详细, 尤其是关于检察机关在实行监管的过程当中的职权和义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 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

按照我国的具体机构设置, 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主要是由监所检察部门进行代管。因为内容形式的区别, 监所检察部门的法律监督主要是以监狱禁刑为中心进行开展, 因此面对社区矫正, 监所检察部门并没有经验也不够专业, 而且往往对监督工作不够重视;最主要的是因为具体的罪犯性质以及改造方式的不同, 监所检察部门代管社区矫正的监督工作往往在方式方法沿袭监狱监督的方式, 并不适合社区矫正的具体实际。

四、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一) 设置专门的矫正监督机构以及专职人员

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部门并安排专门的专职工作人员, 彻底改变目前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由监所检察部门代管的现象, 并且加强对于检察人员以及社区矫正监督专职人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工作, 提高监督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按照政府统一领导, 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 设立专业化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部门, 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 联合各个相关机构包括司法、行政、法院、检察院、公安、教育、民政以及财政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各组织体系。

在此基础之上, 规范社区矫正的监督以及检察工作, 并且基于当前社区矫正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刑法修正案 (八) 》、《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 综合社区矫正相关的法律法规, 专门制定一部《社区矫正法》从而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程序, 具体内容以及方式措施等等健全完善社区矫正的实践工作。根据《社区矫正法》, 制定相应的系统化的《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监督实施细则》, 基于社区矫正法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的主要监督对象是司法行政部门, 社区矫正的主要实施机构是社区。

(二) 重点健全矫正管理制度, 逐步实现矫正管理信息化

社区矫正机构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等级一级风险等级,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对象的报到、会客、请假、销假以及政治权利等等相关的管理监督和控制范围,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重点治理内容是严格避免与彻底改变以往缓刑在公安机关执行中的“放羊”现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 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建立健全司法信息化管理平台, 对矫正对象进行定时定期并且不定期的定位监督, 创新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的方式, 提高社区矫正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体系

首先,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检察的信息数据库。当地检察院以及专门的社区矫正监督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化的社区矫正检察台账;省级检察院以及社区矫正监督部门根据地方的台账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库;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网络化的社区矫正检察信息数据管理以及查询系统。

其次, 完善社区矫正违法情况的发现机制:建立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双轨制。按照《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监督实施细则》的具体规定以及实际情况安排一年定期2-3次进行社区矫正专项检查以及系统化的监督工作, 从而及时发现执法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违法问题, 并及时进行纠正。

然后, 完善社区矫正违法情况的纠正机制:建立严格的追究机制, 基于社区矫正违法情况的发现机制发现的违法问题, 严格调查社区矫正、交付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变更执行以及终止矫正这些环节具体存在的问题, 并严格追究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 深挖违法情况背后的具体违法行为以及违法环节。并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执法以及矫正程序和环节的社会治安以及综合治理考评机制, 从而进一步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宿腾飞.新形势下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问题与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 (01) :25-27.

[2]葛晨亮.论我国社区矫正中的检察监督[D].昆明理工大学2013:101-102.

[3]李芸.我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78-79.

篇9:社区民主监督制度

关键词:民主视阈;城市社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很关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此,而对于一个基层自治组织也是如此。早年,罗马史学家波里比阿透过罗马的强大军事,将帝国的崛起归因于优良的共和制度的安排。今天,许多研究大国兴衰的学者也特别强调制度同化力的重要性。像俞可平教授说,“民主是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整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比作一栋高楼大厦,那基层民主应该是这栋大厦的地基,没有基层民主这个地基,那高楼大厦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了根基。因此,对于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发展,制度建设非常重要。

1、制度建设的环境基础:经济、社会和国家等基础性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在政治制度建设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基础建设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没有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居民就不会有谋生以外的时间、精力和兴趣关心和参与政治活动。二是努力培育社区的中产阶级。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政体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1]中产阶级相对于位于贫富两端的人来说最为稳定,这有利于社区的社会稳定。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原则也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也会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精神。

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建设的社会基础性建设,要求大力培育公民社会,保持社会的秩序和平衡。公民社会对于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建设尤为重要,政府与公民社会积极合作,共同管理社会政治生活,扩大公民自我管理的范围,提高社会自治的程度,是民主自治的方向。公民社会有利于具有民主价值内涵的公民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秩序和平衡,从而為民主制度的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城市社区自治的制度建设中,基层民主建设要适应和符合国家层面的民主建设总体要求,做到由下及上和由上及下双向互动、双向建设。基层民主的建设需要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和法治方面的有力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2]十八大报告中讲“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没有党内民主,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将是一句空话。因此,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全社会的民主,包括基层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

2、我国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制度建设

民主选举,普选制作为社区选举制度的基础。选举制度从来被当作民主制度的一大基础。选举是民主的直接体现,是民主最基本和重要的实现形式,人民的统治只有通过选举才有可能实现。但是若保证民主的实现,必须保证选举本身的民主性,也就是普选制。城市社区自治作为一种城市居民直接管理社区事物的民主形式,普选制是社区居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合法性来源。城市居民选举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权利要遵循普遍性原则、直接性原则、透明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

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直接民主、多数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统一。直接民主在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现实实践中还没有完全实现,有时要以间接民主加以补充,但是有学者已经论证过在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中实现直接民主的可能性非常大,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被萨托利称为“民主原教旨主义”的直接民主形式将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方向。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意见,而多数民主是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但是多数民主不代表“多数人的暴政”,民主是代表多数人的意志,但是也要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的城市社区自治的制度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民主权不再集中于一个集体之中,不再集中于联合起来的公民的有形的在场,或者他们的聚集起来的代表,而是实现于具有理性结构的协商和决策之中。”[3]哈贝马斯称这种协商为交往行动,所有人能够平等的参与对话,体现了人们的参与和人民主权。我们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也需要这种协商的对话,形成一种民主协商决策和管理的方式。社区协商议事会议的建立是协商民主的体现。

民主监督,权力制约和法治的统一。在我国的城市社区自治的实践中,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化的倾向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已成为政府的下属单位,居委会的组成人员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显然与社区自治的本质相悖。当居委会滥用职权,侵害到居民的权利时,居民会议有权“用强力对付强力”重新选举居委会。居委会有权就一般日常事务进行决策和管理,但是涉及社区的重大事务当然是由居民会议全体决定,多数人的意见会获得通过。要发挥议事会议的作用,既对居委会的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又要避免居民会议的决定对少数人的权利造成侵害。而议事会议归根结底是由社区内不同身份的居民代表组成,自然会受到居民会议的制约。法治原则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柱。此外,在城市社区自治的制度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法治的原则,做到“依法治社区”。

3、政治价值的培育: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建设的精神层面

民主价值是民主制度的精神层面,在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制度建设中需要培育哪些民主价值呢。

自由。“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自由是城市社区的民主自治制度不可或缺的价值因素。平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5]。在社区自治中,居民都是生而平等的,有着同等的人权和政治权利,有权实行自我统治和自我管理。当然,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过度的崇尚自由和平等会导致自由变成放纵,平等走向极端。参与。在城市社区自治中,政治参与是个尤为重要的因素,社区自治的程度与政治参与的程度成正相关,政治参与程度低也就意味着自治程度低。宽容。城市社区协商议事会议很好体现了宽容的民主价值,不同身份的居民代表通过协商讨论,以更好的管理本社区的共同事务。责任。在城市社区自治中,责任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居委会的组成人员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程度,二是居民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性。

以上是蕴含于民主制度中的价值因素,这些价值因素对于民主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些价值因素,也就不能称其为民主制度了。

4、结语

当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还要走很长的路。我国的城市社区自治的民主制度也正处于建设阶段,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民主制度建设应该和政治教育与动员的程度协调一致。因为根据塞缪尔·P·亨廷顿的理论,政治动员如果超前于制度建设,人们的政治参与欲求与日俱增,但是体制却无法容纳,这样会造成政治不稳定和动乱。⑥这是我们建设城市社区自治,推进基层民主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特别警醒的一点。(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8页

[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9页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上一篇:保险协议下一篇:员工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