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恰当选择

2024-06-19

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恰当选择(精选5篇)

篇1: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恰当选择

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恰当选择

邱英汉 张文淼

论文来源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在现阶段,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选择,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类型有两种,即家庭经营型和集体经营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进一步发展非农产业,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制订倾斜政策扶持农业。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时期与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根本转变,即:体制上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适度规模经营是恰当的选择。

一、适度规模经营是现阶段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

经济增长方式,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实际上指的是经济发展方式或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本意是指经济总量扩张以及经济总量扩张所引起的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因此,实现经济增长就有不同的方式。如果是追求增量的扩张,即依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被称之为粗放型或外延型增长方式;如果追求存量的调整,即生产要素有机构成的提高或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实现的经济增长,被称之为集约型或内涵型。但不论是采取哪种方式实现的增长,其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可以被认为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或者说是资源总体配置方式。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从实质上说,就是要改变已有资源即生产要素使用方式,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走集约型增长的道路。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生产要素的分配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提高,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作为工业,集约型的增长主要体现在:技术装备的大型化、自动化和生产工艺的连续化,对体力劳动和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幅度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上。作为农业,与其他产业在生产上的显著区别是:土地要素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手段,对土地的改良与改造,既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但更主要的是依赖于“自然的恩赐”。因此,农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就主要体现在适度规模经营上,即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的集中实现较高程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大市场、大批量、低成本的规模效益。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中。通过有限土地及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进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第二,社会分工的精细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越精细,协作和联合也就越密切,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能大大提高。马克思将这种协作和分工产生的新的生产力称之为“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第三,产品的大批量、低成本和大市场。产品的大批量可以将一定量的成本分摊到大批量产品中,实现单位产品的低成本。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不高、土地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形式。

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增长方式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未来的15年,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工业化将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人口的增长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据有关资料测算,到2000年和2

010年,我国人口将分别达到12.94亿和13.94亿。假定今后15年人均农产品的需求量仍保持在1994年的水平不变,那么在2000年和2010年,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47878万吨和51578万吨。这就是说,到2000年和2010年,由于人口的增长,将会造成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比1994年分别增长3428万吨和7128万吨。

另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需求量也将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同食品需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在人均收入达到高收入水平之前,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增长率会随收入增长愈来愈快;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食物需求增长率升至极限;当跨入中等收入水平时,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便进入最快的转换阶段,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所有食品消费中,人们对植物类食品的消费需求由快变慢,而对动物类食品的消费需求却由慢变快。这种变化意味着在人均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上升过程中,人们对粮食的间接消费(即通过粮食转化而成的肉、蛋、奶、鱼等食品)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在我国,收入水平变动与食品需求增长间的关系也与国际经验颇为相似,伴随着温饱生活向小康生活的转换,人均收入水平在增长,我国居民对食品消费在总量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虽然从食品消费结构分析,进入90年代初,人们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其增长已停滞,但对粮食的间接消费增长却越来越快。食品消费的这种变动趋势还将继续下去,特别是今后15年的经济发展,将使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像上述的国际经验那样,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需求增长将达到最高峰,那时我国城乡居民对食品需求增长可能要比以往快得多。因此,人口和收入的增长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发展的现状,尤其是农产品的产出量已远远不能适应这一需求,这就客观要求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农产品的产出量,来满足人口增长与收入增长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来支持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推动我国农业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后,连续几年出现了停滞徘徊的局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过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其主要原因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还不能适应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原有的以70多万个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的统一经营被现在的2亿多个农户的家庭分散经营所代替,除去占我国耕地面积2%左右的国营农场与少部分城郊农业及发达农区外,我国农业分散经营在80—90%的程度上属于传统小农经济。目前,全国农民人均经营4亩土地,并且被优劣搭配分散在4—6块土地上,这种插花式的地块格局,使农业生产只能以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粗放式的家庭经营。这种分散的粗放经营,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2亿多农户,3.4亿农业劳动力,在产出上每个农业劳动力仅生产粮食1300公斤左右,1个农业劳动力仅能生产供养3个人的食物,这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造成单位产品成本高,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是指生产或经营规模变动而引起的效益变动。随着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变化有三种情况,即递减、不变和递增。只有成本递减,才是规模经济,其它两种成本变化被视为规模不经济。近些年来,随着农用资料价格的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业劳动投入效益接近零,分散经营规模不经济。此外,分散经营还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协调性,造成农业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低下。这些情况不仅使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处于分散和利用率低下的状态,根本谈不上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而且客观上造成了农业生产率低、效益低、投入高、成本高,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大市场、大批量、高效益的矛盾十分突出。国外经验表明:任何一种产业都必须有一定的规模,都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度,通过这种集中才能实现专业化。

只有专业化分工,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德国、法国、日本等都曾长期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战后转变了这一状况,实行了集中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不仅使农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也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因此,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转向适度的规模经营,是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从世界各国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允许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二是非农经济有较大发展,能够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两个条件的根本点,就在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土地在农业生产中性质的改变。当农村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土地还是农民实现温饱生活的社会基本保障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当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土地作为社会基本保障的职能逐渐弱化,作为发展商品性农业的必要要素的职能不仅提高并且占据主要职能地位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才算成熟。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这两个条件已初步具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可能。第一,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有政策保障。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农村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农民的土地经营提供了相当大的自由权。中央明确提出,允许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这又为农民的承包权和使用权再次分离提供了政策依据。这种“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政策导向,使各地农村和农民能够根据当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明确界定土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并按照市场要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二,农业劳动力已经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国城乡居民正由温饱生活向小康生活迈进。农民的责任田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唯一保障,劳动力已经大量流向非农产业。实践证明,当70%的农业劳动力相对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农户家庭经济总收入中70%的货币收入来源于从事非农产业的经营时,农民才有自觉退出承包责任田的要求和可能。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所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增加,很多市、县的农村,就业于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经超过了70%;他们的收入来源70%以上是从事非农产业,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农民主业之外的兼业劳动,由兼业劳动到基本脱离农业,也已经成为农民越来越普遍的选择。

三、适度规模经营在现阶段的主要类型

在我国,适度规模经营的“度”该是多大,取决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经营者管理水平。经营单位拥有耕地的多少,并不是衡量适度与否的根本标志,重要的是规模经营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要高。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土地产出率未提高的,不能算是适度规模经营。据此,在我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适度规模经营的类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凡是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农业经济巩固与发展的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都可以并存和试行。就目前来说,适度规模经营的类型主要有五种:即大户承包、由集体或社区统一耕种后分户承包管理、股份制经营、合作农场、专业队集体承包经营。现阶段比较适宜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是家庭经营型,包括种田大户、家庭农场、联户农场等。这种类型的规模经营具有组织形式比较简单、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便于经营管理等特点。集体责任田通过采用“两田制”(耕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的承包制)和投包制的办法,实行专业户或联户承包,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采用农场式的经营管理,在自家劳动力参与生产经营的同时,依靠雇佣劳动力进行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50—100亩。经营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规定承担上缴国家的任务,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必要的社会服务和物质扶持。联户承包有明确的内

部职责,实行有效考核。这种形式,吸收了联产承包制的“合理内核”,优点是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机制灵活,农民较为欢迎。但一家一户势单力薄,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若不能借助社区集体组织提供的服务,没有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就无法保证。

二是集体经营型,包括村办农场、站办农场、农业车间等。这种规模经营的特点是由社区集体把全部或绝大部分土地集中起来,并由集体统一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机械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专业化、企业化、机械化的经营管理。具体有三种形式:①村办农场。即一个村的责任田分别由一个或几个农场承包,场内实行统一经营,按劳或按组联产承包,其规模一般为每个劳动力负担20亩为宜,产品归场,联产计酬。②站办农场。即把责任田交村组综合服务站承包。由于服务站具有农机、农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之具有综合经营的基础,经营者的队伍一般较为稳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形式。③农业车间。即一些经济实力强的乡镇企业把农户不愿承包的土地、弃管撂荒的土地以及本企业职工承包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归集体支配,务农职工的工资由乡村企业承担,保证不低于务工人员,年终联系生产实绩计奖。集体经营有利于增加投入,以工建农,统一调配社区的劳动力等资源,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但如果内部责任权利关系不明确,承包关系处置不当,容易产生管理不善、政企不分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端。

四、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思考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的又一次“飞跃”,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积极稳妥、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

1、进一步发展非农产业,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以便更多地吸纳

农业剩余劳动力,带动农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比较效益低,并且还在继续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过多,经营规模狭小。因此,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出去,使农业务农劳动力数量不再增加并逐步减少,以促进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①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国家应在税收、投入、信贷、人才、产品贸易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举办食品加工、轻纺、服装、建材、日用消费品等工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②大力发展小城镇,鼓励乡镇工业适度集中,这既可节约资源,又可更多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③要逐步放开大中城市的劳动用工市场,允许农民根据市场供求规律进入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④打破区际间的种种行政关卡和壁垒,逐步开放并建立区际劳动力市场,调剂区际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关系。

2、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社

会服务保障。

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风险。而且,在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度规模经营,更需要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去支持。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可靠保证。当前,主要是抓好农机、农艺和服务三配套。一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服务,通过种植大户自己购买农机、乡镇集体建立农机服务站、鼓励发展一批农机专业大户等多种途径,保证种植大户的农机服务到位。二是搞好科技服务,主要是乡村集体组织出面,建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推广稳产、适用的优良品种和优质栽培方法,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并帮助种植大户解决流通、产品销售问题。三是组建种植大户的行业性协会,互相交流技术、经验和市场信息,也可以代表种植大户向商业、供销等部门反映意见。

3、制定倾斜政策,为扶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是基础产业,但目前我国的农业还比较脆弱,因此,农业规模经营应该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首先,要从推进这项工作的要求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

议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原则的规定,以便统一认识,精心组织,加强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其次,要从建立有利于规模经营者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机制出发,研究制定扶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倾斜政策。一是资金方面的扶持。规模经营所需流动资金的投放量比较大,因此,在资金投入上要适当倾斜,政府除了要为种植大户承担一定数量贷款的担保外,还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一定比例的补贴。二是在抗灾保险方面予以支持。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尤其是实行规模经营,更是面临很大风险。因此,要开展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户的生产保险业务,以保证其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的基本收入。再次,要及时提供购销服务,并在基本生产条件方面予以照顾,商业、供销等部门要为规模经营大户提供粮棉销售、农资供应等各种方便。

(作者 本院哲学经济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

篇2: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恰当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跨越阶段,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抓手,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工作,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财政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财政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以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为目标,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运用支农政策组合拳,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丰富适度规模经营形式、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增添新动力,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

财政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财政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方式,创新支持机制和措施。二是坚持以粮为先。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确保农地农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政策和规划引导作用,依靠市场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四是坚持统筹整合。立足现有资金渠道,统筹整合资金,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倾斜力度。五是坚持利益共享。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其自主参与规模经营,健全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机制,让农民分享经营收益。

二、进一步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倾斜力度

(一)建立鼓励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补贴政策。经国务院批准,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资金,加上支持种粮大户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补贴资金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也可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二)构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机化扶持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根据粮棉油糖主要农作物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和补贴资金规模,选择部分关键环节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对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机合作社,优先给予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农机作业补助,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鼓励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承担国家指定类型的作业任务;开展农机新产品中央财政资金购置补贴试点,引导和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围绕适度规模经营需求加强研发创新;鼓励开展大型农机金融租赁试点和创新农机信贷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满足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购机和用机需求。

(三)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资金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等扶持农业生产类资金,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效好的省份重点倾斜,加大绩效奖励力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上述资金时,要将资金的增量部分和绩效奖励部分主要用于支持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等。中央财政安排一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围绕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支持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安排一部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引导各地统筹安排相关涉农资金,专门用于解决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着力促进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适度规模经营能力

(四)推动财政支农项目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明确条件,扩大范围,规范程序,将更多的财政支农项目交由新型经营主体承接,使其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参与财政支农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新型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在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中,鼓励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参与项目建设管理。鼓励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独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逐步推动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征信体系,为市场运作和政策扶持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五)创新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从事粮食等规模化生产的合作社发展。系统总结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经验,充分发挥创新试点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与金融社会资本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措施,探索和推广财政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扶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发展。研究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发展。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年轻人务农种粮。

(七)支持农垦发挥适度规模经营排头兵作用。大力支持农垦改革发展,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推进资源资产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四、支持引导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创新

(八)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支持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

nlc202309021550

(九)创新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以“订单农业”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进一步创新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承包农户开展联户经营,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扩大生产经营面积,解决土地碎片化和产出能力低下等问题,推动集约规模经营。

(十)加快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总结推广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促进供种供肥、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统一化,提高区域规模经营效益。积极支持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落实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各项政策,提高其为适度规模经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十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规模经营。围绕发展地方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规模经营者向二三产业延伸,推进农牧结合和草畜配套,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通过扶持产业化企业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市场导向和农民规模生产的趋同一致,使农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的规模收益和增值收益。鼓励各地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及其他支农资金,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将财政投入所形成资产量化折股给贫困人口,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十二)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合作。推动组建以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完善银担合作机制,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灵活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创投基金等方式,帮助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开展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订单抵押、保单抵押、营销贷款等试点。加大对现代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研究将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效提高对适度规模经营的风险保障水平。

五、改进和加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

(十三)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把用于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各项资金落在实处。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成绩突出的地方和经营主体的奖励力度。

(十四)加大财政支农信息公开力度。将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各类政策制度、资金项目、实施绩效等信息,采取网站、电视、广播、板报、公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公开公示,将政策信息准确地传达至政策对象及有关群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推动形成支持多种适度规模经营的强大合力。要按照上述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主动牵头或配合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要加强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财 政 部

2015年7月9日

篇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研究

摘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没有固定模式,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实现路径都不相同。本课题以河南省扶沟县为载体,主要对本区域现有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方式、方式特点、典型个案、实施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限制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结合外区域经验及本地实际,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形式;河南省扶沟县

课题来源: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三重”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4-DC-225。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0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长期以来深受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指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其核心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农业的规模经营未必要以土地的大量兼并为必然前提[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增收不仅取决于产量上的增加,更取决于价格条件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市场力量对比。

1扶沟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现状

扶沟县地处豫东平原,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通过调研分析,扶沟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大致包括以下类型。

1.1产地批发市场型

批发市场具有较强的集散和辐射能力,产地批发市场贴近农民,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场所[2]。以扶沟县吕潭乡、大李庄乡为例,农户推广“小麦+西瓜+西葫芦”、“小麦+西瓜+花生”等多熟套种模式,套种面积达到1.98万亩,夏秋两季在当地形成大型的瓜果批发市场,亩均效益4000元以上。

该模式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产后销售环节的规模化,土地种植仍以家庭承包制经营为主。产地批发市场型模式在这两个乡发展的比较成熟和完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质好,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多。农户通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合理套种,能够实现较高的收入,因此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意将土地租赁出去,个别农户向外出租土地,所要租金也会比较高。因此在这些区域采用大面积整合土地的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可行。

二是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少。由于人均土地面积多,通过种地能够获得不错的收入,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户不会选择长期在外务工,但是季节性的外出务工比较普遍。比如在秋收结束,小麦播种之后,年轻劳力会选择去外地务工,等春天西瓜育苗的季节再返回乡里务农。

三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两个乡紧邻国道和省道,农产品的运输非常便利。

四是乡政府扶持、引导合理。在形成瓜果批发市场之前,当地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棉花。由于长期种植一种作物,使得土地中营养元素严重缺乏,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乡政府通过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员上门服务,产后联系销售等环节,开始引导农户种植西瓜。农户在获得较好的收益后,西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外来商家收购西瓜也形成规模。

批发市场型经营模式除了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场所,还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推动农产品向优质化和专业化发展。吕潭乡与大李庄乡都形成了完善的瓜果批发市场,但两个批发市场不完全相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吕潭乡瓜果批发市场以批发晚熟厚皮西瓜为主,该品质瓜果具有耐运输的特点,主要销往香港、广州、深圳、广西、湖南等地。而大李庄乡瓜果批发市场主要批发早熟薄皮西瓜,该品质西瓜不耐运输,主要销往省内各地。

1.2企业+农户型

该类型特点是龙头企业已经形成完善、固定、可复制的合作模式,与农户有全面的合作与收益分配协议,龙头企业掌控生产经营核心环节,统一供种苗及生产资料,与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3]。

以包屯乡、吕潭乡的药菊种植为例,菊花晶生产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为农户统一提供药菊苗、农药化肥以及技术服务,农户以8元/公斤的价格卖给生产企业,其中种苗免费供应,技术服务免费,农业化肥低价销售。药菊种植面积在第一年推广面积达到150亩,第二年达到400亩,每亩收入达到2000元。

该经营模式选择包屯乡、吕潭乡作为第一年推广试点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农户意识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该区域农户除了种植小麦粮食作物外,都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已经尝到种植新型经济作物的甜头,所以在推广药菊种植时,农户敢于尝试。

二是企业厂房处于该区域,便于管理服务农户。农户在种植期间,遇到作物培育、病虫害防治等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在产后收购时便于交易。

这种“企业+农户”的模式,在推广之初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农户不能确定本年的收益,所以会有部分农户领了种苗不栽培,甚至已经种植一段时间,把种苗拔掉更换其他传统作物的情况。也有的农户在菊花苗中套种花生、芝麻等作物,影响菊花的产量。因此企业在提供菊花苗时,会要求农户交100元押金,等秋季采购菊花时再返还给农户。技术员也会做农户的思想工作,要求农户尽量不要套种其他作物。这些问题在推广的第二年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1.3种植大户

该模式是指种植大户租赁他人土地,专业从事某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或经营,投入和生产以家庭人员为主。种植大户形式很简单,只需进行土地流转,不需配会计、出纳。

以曹里乡、崔桥乡为例,种植大户租赁他人土地,土地规模平均达到5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大户集中在该区域的重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该区域土地面积多,土地平整,便于机械化作业。大规模种植是提高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机械化程度高,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政府对农机采购有一定的补贴。endprint

二是该区域地理位置偏僻,土地租金便宜。崔桥乡地处扶沟县边沿,远离国道与省道,农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农户人均收入低,大部分的年轻劳力选择在外长期务工。而曹里乡的土质较差,农户主要靠养殖鸭子收益,并且已经形成规模,土地闲置严重。因此种植大户在该乡易于租赁土地,且土地租金低,平均租金300元/亩。

1.4 家庭农场

该模式需要租赁他人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需要注册登记,接受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不定期的检查[4]。

以包屯乡为例,家庭农场以1000元/亩的价格租赁农户土地,土地规模达到千亩以上,主要种植红薯、红萝卜、白萝卜、白菜等经济作物。土地管理主要实施机械化,同时雇佣村里的农户进行技术管理,让农户在自己门口打工赚钱。

对比种植大户与家庭农场两种经营模式,可以发现,家庭农场是专业大户的高级组织形式,培育家庭农场要优先从专业大户中选择。

1.5 农场、林场依托型

农场与林场的形成与我国的国情息息相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农场与林场在土地规模、机械化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远远超过周边的自然村。

以吕潭乡林场为例,该林场主要种植桃树、苹果树、李子树等经济林,规模庞大。林场农户已经掌握了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在果子销售环节有自己的渠道。周边农户依托林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桃树。具体做法是在林场购买桃树苗,林场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果子销售环节依托林场。据统计,目前该林场周边农户桃树种植面积达到上千亩,收入达到5000元/亩。

2 推进扶沟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

扶沟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多,但离现代农业的要求仍然有一段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农业技术进步不明显;农业政策体制不完善;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产品品质品牌不突出;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等方面。依据本区域情况,结合外区域经验,从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2.1 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扶沟县各乡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各有特色,这与各乡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因此政府要充分分析各地情况,在引导时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生搬硬套。

同时,政府要在各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规范发展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引导带动能力比较强的农业主体,往更适度的规模发展;引导农村能人、专业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普通广大农民,自愿地成立或加入到新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呈台阶式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2.2 完善政策保障和支持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在接受新的经营模式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实现多创收,尤其是在新模式推广的头一年,因此政府一定要在政策方面给与保障与支持。

具体包括:农业风险管理支持;农民培训与教育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基础性与公共性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支持。

目前扶沟县出台了多项富农及利农政策,包括农机购买补贴、农资化肥补贴、新型作物种植风险补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优惠等。

2.3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吕潭乡、大李庄乡形成的产地批发市场型经营模式客商反应良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瓜果品质好,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规模经营推广中,一定要加大农业种子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户的种田思想与时俱进,使农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

3 结论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其最终是通过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而提升农业产出率与资源的利用率,以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只要是在法律范围内和政策许可下,只要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就应该大力倡导并积极支持。

参考文献

[1] 蒋同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01).

[2] 白小明.河南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12,(04).

[3] 刘爽.家庭农场经营体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J].农业经济,2014,(01).

[4] 蒋和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01).

篇4: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恰当选择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连片治理土地为基础、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提高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试点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经营规模,不贪大求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的试点探索。

——正确引导,农地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约束,确保适度规模经营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支持发展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发挥优势,综合开发。立足农业综合开发职能,找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发挥综合开发的优势,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联合开发,积极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注重实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项目扶持方式,探索民办公助等管理模式,调动项目主体建设、管护的积极性。

二、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三)集中连片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要继续重视和扶持普通农户发展农业生产。以乡、村、组为单位,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规划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地平整、田肥沃、渠相通、路相连,为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统一农机化作业、推广良种良法、生产管理以及产品销售创造条件。

(四)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支持力度。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试点阶段,主要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项目区域范围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对个别流转耕地面积较大的,也可以在项目区域范围以外单独立项扶持。降低合作社等申报主体成立时间和单个项目治理面积等“门槛”,简化项目申报程序;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扶持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照谁申报、谁实施、谁管护的原则,将项目建设和管护权一并移交;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财政资金除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对育秧设施、粮食晾晒烘干设备、仓储物流、农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进行适当补助;放宽具体措施投入比例限制,可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农、林、水、电、路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中的某些环节或单项措施进行扶持。

(五)建立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管护新机制。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六)吸引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垦集团、龙头企业等法人实体以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取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中央财政予以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除政策性银行外,把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纳入贴息范围。允许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自筹资金“三位一体”、贷补结合方式,吸引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七)发挥部门项目行业优势和示范作用。把部门项目纳入到农业综合开发全局和各部门工作大局中统筹考虑,推进部门项目与地方组织实施项目有机结合,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同步发挥效益。进一步调整部门项目扶持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八)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继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政策,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体系等环节的扶持,形成全产业链生产,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心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九)完善扶持政策。放宽立项门槛,将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扶持范围,实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全覆盖。合理引导工商企业到农村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加工、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以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聚度。

nlc202309042042

(十)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探索利用股权投资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共同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贴息扶持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建后补”试点省份,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十一)推进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试点工作。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要求,推动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将两类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组合实施,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集成和示范效应,着力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十二)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各类合作组织的作用,支持其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鼓励项目区农户组建用水户协会,合理收取水费,为农田灌排用水、设施管护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加强部门项目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推动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土地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建设。

(十三)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支持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在项目区大面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品种技术,把科技推广与规模开发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选择科技示范推广依托单位,推动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直接合作,实现供需对接、“研技推”有机融合的科技推广模式。

(十四)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仓储及冷链物流设施,向乡镇和农村延伸生产营销网络。探索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信息化建设。发挥供销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与农民开展合作式、订单式生产经营服务,搞好产销对接、农社对接,提高服务的规模化水平。

五、有关要求

(十五)加强组织落实。各地区、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中需突破现行政策规定的,需报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同意后予以实施。

(十六)及时总结经验。要密切关注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归纳总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及时报送国家农发办。国家农发办将通过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简报》专刊、《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专栏等形式,定期发布各地区工作开展情况。

(十七)强化激励考核。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因素,资金分配向工作积极性高、试点成效明显的地区倾斜,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农发机构,国家农发办将予以表彰。

篇5: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恰当选择

【关键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民;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农业生产经营方面也不例外。农业生产,已经逐渐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逐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规模逐渐增大的重要标志,对于社会农业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分析

当前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是有两种基本的发展途径,分别是土地集中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合作服务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两种经营形式,都是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探索,其中都体现了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理念。土地集中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是将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行了紧密结合,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到最大水平。而在实行合作服务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时,主要通过了产业化经营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以及社会化服务带动型等不同的类型,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农民的要求

第一,知识性。知识改变未来,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民在进行各项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都能够掌握到足够的知识,其中包括具体的种植技术知识、作物生长知识以及相应的各项知识等。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优势作用发挥到较大水平,就需要农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积极应对各项技术知识,由此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保证农民们及时掌握全面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

第二,技能性。培养农民的专项技能,能够有效增强农民们的生产经营技术,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应用各项先进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各项具体的生产经营当中。在提升农民们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能够采用一些专门培训的方法进行。为农民们开展一些专门的讲座,邀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同时还能够让农民们掌握到一些微量元素和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方法。

第三,经营性。新型的农民,应该具有相应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社会的激烈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市场经济对于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市场意识的新型农民,才能够有效适应现代的农业经营,将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水平。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接收和选择能力,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有着自身的辨识度。

三、新型农民的培养途径

1.改善农民的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会影响到农民们不断改革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不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的传统观念,加强农民的教育和文明建设工作,从而不断增强新型农民的培养策略。思想观念,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思想观念的变革更是行为变革的先导。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能够有效培养出一大批的优秀新型农民,从而为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发挥重要作用。

2.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

完善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新型农民的整体经营水平。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也能够有效增强农民的生产经营意识和能力。创新现有的培养机制,不断推出一些适合新型农民发展的市场机制政策,为促进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完善的培养机制之下,农民们能够直接选择到适合自身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使得培养机制能够为提升农民的自身能力做好准备。

3.加强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影响到农民的自身情况,影响到农业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的具体实施情况。因而,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工作,将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增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优势作用。各级政府在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作为重要的制度支持时,应该积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具体发展状况,针对农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工作,从而为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4.创建“数字农户”,培养新型农民

通过计算机等相关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得先进技术的优势能够有效发挥,从而为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发挥良好作用。创建“数字农户”,真正将现代化的各项技术,积极引进到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信息的查询、收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

四、总结

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直接影响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角度出发,能够有效增强新型农民的培养效果,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体发展情况。全面更新新型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农民的品德和整体的精神风貌,从而还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守法意识,从而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提高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夏益国,宫春生. 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5):56-64.

[2]贺书霞.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J]. 江西社会科学[J].2014(2):60-66.

上一篇:读书的故事作文650字-叙事作文下一篇: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