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

2024-06-17

贫困县(通用8篇)

篇1:贫困县

中国贫困县现状:一些地区30年贫困未改

中国贫困县现状:一些地区30年贫困未改

摘要

自2001年起,国家开始淡化贫困县的概念,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且许多县市扶贫作假、不愿摘帽现象也比较严峻。

2015减贫与进展高层论坛将于16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这也是自该论坛举办九年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出席并致辞。

这次论坛的高规格折射出的是中央高层减贫的决心。

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已经去过不少贫困地区了: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甘肃特困地区、内蒙古民族地区,今年又去了云南和延安。今年5月底考察浙江时,提到要在既定时间打赢扶贫攻坚战,今年6月考察贵州时专门就十三五期间的扶贫工作召开座谈会。

而去年10月1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享中国减贫的体会。现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于2013年5月去甘肃调研,带着工作队在最穷的县里,进村入户全面摸底,今年3月原班人马回访。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动作显示出:扶贫工作或成为十三五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穷才叫穷人?

中国越来越富,但是减贫工作却必须搞清一个问题,中国有多穷?哪里穷?怎么个穷法?而第一,多穷才算穷?

国家统计局的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这是吃不饱饭。

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比如教育、医疗资源的难以获得,这是社会结构导致的一种全方位的资源缺失。

但不论对贫困做出怎样的定义,最终要有一个硬性的标准,而这个便是贫困标准线。在中国,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称扶贫标准,初步定为1067元,此后经历过多次上调。最跳跃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扶贫标准提升至2300元(2010年不变价),比2009年提高了92%,这也是最新的扶贫标准。

围绕这条标准线展开的话题还包括,中国的贫困标准是否达到了国际标准?然而,统计常常有陷阱,更何况小编这个路人。不过听说最近世界银行将贫困线上调至每日1.9美元,中国也参考该数据进行测算,可能又会有许多分析跟进。但是正如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在回答印度贫困人数时所说,“印度计划委员会给我的数字是10亿人口里有3.5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个数字会变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增加这群人的脱贫能力。”

多穷才是贫困县

我国最早大规模、有组织的减贫运动始自1986年,国家级贫困县的概念也自此始。而在1986年之前,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扶贫意识,更确切地说,当时全国都处在一种“扶贫”状态。在改革开始后,全国农村面临体制的大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的市场化、乡镇企业的兴起等。因而有人称此阶段为体制改革推动减贫。

大多数农村富了,穷地区也就明显起来。1986年6月,国家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时确定贫困县的标准并核定贫困县。第一批贫困县的名单成员有273名,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个名单扩大为592个,这份名单一直连续到2001年。

我国的扶贫工作一直在不断重点化、精准化,1994年扶贫攻坚计划中较大的一项变动则是逐步停止对东部六省(粤、闽、浙、苏、鲁、辽)的扶贫信贷资金支持,重点转向中西部。2001年更是取消了所有沿海省市的贫困县。2012年最新的贫困县名单显示,592个县市全部在中西部,其中中部省份217县,西部省份375县。西藏全境内均为贫困县,云南、贵州、陕西等也都是贫困县数目比较多的省份。

除此之外,河北省的贫困县数目也不在少数,而其中有一些就分布在京城附近,形成了所谓的环首都贫困带。据《21世纪经济报道》,到2011年,以150公里的直线距离运算,与北京接壤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就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其中就包括河北省国家级贫困县赤城县。这个距北京距离不过200公里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一次婚礼“接待”70多名乞丐的事情。正是所谓的,“一条马路相连,界碑内外两重天。”

贫困县的淡出

自2001年起,国家开始淡化贫困县的概念,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且许多县市扶贫作假、不愿摘帽现象也比较严峻。但是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众多的扶贫工作都还要经由县级才能展开,所以还是不能取消。

但下一步扶贫的主战场将转向14个连片特困区。

(图片来源 大公网)

连片特困区并不是最近才提出的。早在1984年的《关于尽快改变贫苦地区面貌的通知》中,已经提到了连片贫困地区。1988年,国开发[1988]2号文件在落实国务院对于牧区专项贴息贷款的同时,在原先14个贫困片区基础上增划和调整,把全国贫困地区划分为18片。

上面两张图片有着极高的重复性,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在长达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都一直处于贫困状态。这些地区往往自然地理相连、气候环境相似、传统产业相同、文化习俗相通、致贫因素相近,整体计划将更加有效果。(文/吴琼)

篇2:贫困县

199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UNICEF)寻找摄影师去中国边远贫困地区拍摄儿童生存状况,希望从国际上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援助。10年来,摄影师曾璜足迹遍布宁夏、甘肃、云南、山西、陕西、新疆、广西、河北、安徽、四川、贵州等十多个省区的几十个国定贫困县,拍摄这些地区有关儿童的教育、卫生防疫、疾病控制等方面现状„„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9岁的云南女孩黄香菜因必须承担家务劳动而辍学。在中国实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后,女童们辍学常常不是经济上的原因,而是繁重的家务劳动。

居住在城镇的孩子不会深究他们日常喝的水是从哪儿来的。水龙头一打开,水就来了。然而,对家住陕北黄土高原山腰上17岁的刘建李来说,每天天一亮,就必须牵着毛驴下到几百米的山脚驮两桶水,以解决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通向水井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晴朗的冬日,这条小道还算好走,但刘建李和他的“伙伴”仍在几个拐弯处扬起了呛人的尘土。雨天和大雪天路况的艰难便可想而知。

15分钟后,他们来到了井边。接着,刘建李用一个1米左右的小钩吊着一个小铁桶从井中打水,约5分钟后,驴背上的两个大木桶都装满了水并用塞子堵上,这时就该回家了。上山回家的路对驮着100多斤重的驴来说本来已很艰难,况且这条驴很快就要下崽了。刚刚还不时憨厚地笑着的刘建李也开始气喘吁吁。返程比来时多花了

一倍时间。

就这样,刘建李每天往返两趟为8口之家运水喝。洗衣服时,往返次数更多。由于劳动力有限,家里种的庄稼只能靠老天降雨,完全听天由命。刘建李每天除了运水,还要背柴、放羊和种地,这让上了5年学的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山区,学生挤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上课。

中国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包括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和陕西在内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干旱缺水问题。虽然自1949年以来政府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但中国有近5000万人面临饮水难题,其中多数人居住在降水量小或因地形崎岖蓄水困难的中西部。

发展经济可以解决环境导致的生活贫困,经济改革使近2亿人脱离了贫困线,但仍有一部分人生活在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即每天不足10元。除此以外,近年来一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返贫现象。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在离中缅边境3公里的云南苗寨里,辍学的女童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贵州省交乐村4岁小波的继父原是当地富甲一方的煤矿主,因为使用高砷煤,不幸中毒致癌,全家也因病返贫,家徒四壁。在山西大营村也有许多孩子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导致砷中毒。原本是富裕了,希望喝上干净的水,没想到花钱打水井,误打到砷超标的水层上,因病返贫。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幸运上学的广西女童,晚上在教室上的阁楼里就寝。从家到学校,她们通常要走几十里的山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网站资料显示:儿童往往从他们的长辈那里继承了贫穷。营养不良的妇女生下低体重婴儿。这些婴儿长到幼儿时期,微量营养素缺乏会使他们发育迟缓,家庭和学校恶劣的卫生状况也导致他们经常生病,学习质量无法保障。成绩不良或家务劳动的负担往往使他们不得不过早辍学。即便辍学后能够找到工作,微薄的收入也会让他们继续在贫困线上挣扎。这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一位5岁的四川女童和她9岁的姐姐帮助爷爷奶奶从五里外的责任田往家背大白菜。姐妹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也许是我们习惯了“家丑不可外扬”,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各地都已相当富裕了。他们常常质疑为什么还要向中国提供援助资金?这种舆论环境可能导致中国儿童的获赠率大大低于周边国家。

篇3:贫困县

1. 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是区域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 据河北经济年鉴显示, 2013年河北省的教育总支出为4 779 069元, 22个贫困县合计教育经费投入为371 661元, 远低于河北省。各贫困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明显,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其政策指标不同, 导致教育经费投入占总预算支出的比重有了明显的差异, 例如, 平泉县的教育经费支出占总预算支出的比重为23.58%, 而22个贫困县中, 教育经费投入最低的崇礼县其教育经费投入仅占总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2.28%。经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教育经费投入的提高不仅需要使教育经费占总预算支出的比重增大, 使经费投入更多的倾向于教育投入, 还需要增加总的财政预算支出, 才能切实的提高人均教育支出。

2. 中小学生师比。

中小学生师比是区域师资力量的重要标志, 也是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如图1所示, 保定市贫困5县的小学和中学师资力量均较差, 廊坊市贫困6县的小学师资力量较低而中学师资力量较高, 整体水平一般, 张家口市的11个贫困县整体师资水平较高, 造成则中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当地人口数量有关。2005年之后, 各地区中小学生师比均衡分布在15左右, 表明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有了很大提升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3. 平均受教育年限。

2000年22个贫困县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不大, 均匀分布在7年左右, 2010年22个贫困县平均受教育年限整体比2000年高, 约为8.5年, 表明整体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质量有了提高, 而且各县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缩小, 几乎处于同一水平, 但总体上平均教育年限仍为男性高于女性, 男女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有所缩小但仍未消除。

二、人口素质状况

1. 文盲率。

即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统计数据显示, 2000年22个贫困县的文盲率分布差异不大, 其中较高的有涞水县和围场县, 其余各县分布在10%~12%之间, 以张家口市11个县的文盲率处于较高水平, 这种现象与该市受教育程度相关。而在2010年22个贫困县的文盲率中, 尤其以张家口市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和赤城县处于较高的水平, 文盲率为12%左右, 其余各县文盲率维持在2%~6%之间, 与2000年相比, 文盲率较大幅度下降, 表明教育水平提高, 受教育人数比重增大。总体水平上, 男性文盲率低于女性, 主要因为教育欠发达地区落后的传统观念。

2. 人才密度与人才资源总量。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们的总值, 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人力资源总量=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平均质量。人才密度是指人力资源占人口数量的比重。统计显示, 河北省的人才密度指数为11.51%, 环首都贫困带的人才密度均低于全省的人才密度, 表示当地的人力资源总量远低于人口数量, 但人才密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紧邻北京和天津的地理位置造成对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源虹吸作用, 大量的高素质水平劳动力流入北京和天津等发达地区。

三、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 22个贫困县的受教育程度很低,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 教育资源有限, 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青壮劳动力减少, 导致贫困县的人口素质难以提升, 这也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但综合2000年和2010年22个贫困县的受教育程度, 2010年总体受教育比重要比2000年高, 这表明时代在进步, 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开放式的变化, 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这也与国家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实施和对教育资源的重点投入密不可分。

摘要: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 能够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关系民族生存与发展。因而环首都贫困带22县的教育现状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究, 这将对研究该贫困带的贫困原因和人力资源开发有重要意义。基于此,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22个贫困县的教育状况及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篇4:“贫困县”政策是否取消?

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发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了17个国家级贫困县。

据《京华时报》记者调查,该机构实为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且该评选多个环节涉及收费。获评“西部百强县”的某西部贫困县官员接受采访时,直呼“这是个笑话”。

其实,这不一定是个笑话。

据专家介绍,我国2001年核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即原来的国家级贫困县),10年来不少贫困县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强县,但它们往往不愿摘下这顶“闻着臭、吃着香”的帽子,因此,贫困县出现在百强县榜单中并不为怪。

1986年至今,我国扶贫开发政策已走过25年,并经历了三次较大调整。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个国家级贫困县。后来将牧区县、“三西”项目县加进来,到1988年增加到328个国家级贫困县。

第二次调整是在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重新调整,国家级贫困县增至592个。

第三次调整发生在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时年出台,纲要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但总数不变,同时将国家级贫困县改为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此为标志,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下一阶段。

在吴国宝看来,“贫困县”其实是一种状态描述,容易引起歧义,“有些非贫困县也比较穷,但由于国家资金有限,不能被划进来。所以2001年扶贫方式发生调整,除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外,也在一些非贫困县推行整村推进等一些优惠政策,这也意味着让非贫困县的人口也能享受到扶贫的资源。”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2011至2020年十年扶贫开发纲要》 (下称《新十年扶贫纲要》)已经完成,但尚未公开。知情人士透露,要等到今年11月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才会公开。

《新十年扶贫纲要》的内容早有所披露。去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在某扶贫创新研讨会上表示,正在制定的《新十年扶贫纲要》,将重点解决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问题。“今后十年政府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完善贫困人口瞄准机制,并把社会扶贫作为国家未来扶贫战略的三大重点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向《中国经济周刊》进一步阐述,新十年扶贫的总方向没有变化。十年前以贫困县为单位,今后扶贫机制已经向贫困村瞄准了。

据了解,未来的扶贫工作会考虑采取集中连片开发扶贫的形式,目前全国确定了十几个大的片区,贫困县基本上都在片区范围之内,每个片区都制定有发展规划,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一起对其进行扶持、规划和引导。

“这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的调整,不能说是根本调整,只能说是更多地瞄准穷人,更好地做好关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做到协调保护式扶贫。” 李小云说。

《新十年扶贫纲要》的扶贫标准是否会进行调整?

陕西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宝通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与十年前相比,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标准有必要重新界定。“要根据新情况,数字要调整,项目也要调整,要不断完善。”

可以肯定的是,多年来,国家级贫困县政策在帮扶落后地区发展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一些疑问也纷至沓来:是什么让贫困县总量十多年不变?“争当贫困县”、贫困县“不愿摘帽”的根源在哪里?贫困县的标准是否应该重新界定?贫困县进退机制是否该重新核定?

嘉宾

吴国宝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宝通 陕西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总数为何十多年未变?

吴国宝:为什么贫困县数量未改变,现在找不出任何一个公开的说法。下一阶段扶贫政策受益县的数量、划分标准和具体名单会有所变化,但是目前还没有公布。

李小云:改变起来难度太大,反对声音太高。我认为将来会逐渐取消,以后区域划分的单元要向穷人瞄准。

孙久文:一是有些县确实相对比较贫困。二是因为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吸引,有些贫困县不愿意摘帽子。我们现在有贫困县进入的机制,但没有退出的机制,或者说退出机制不是特别明确。按理说,国家的扶贫资金是有限的,应该用来扶助那些更需要的地区,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肯定是不愿放弃的。

张宝通:一是国务院扶贫办没有及时更新,二是有些地方不愿摘掉这个帽子。

贫困县为何不愿脱贫、摘帽?

吴国宝:道理很简单。贫困县的问题就像原来的城市户口一样。户口最初就是起一个户籍登记的作用,但是在户口上附加了很多内容使之异化成阻碍城乡人口流动的壁垒。贫困县最初仅仅是国家作为扶贫工作对象确定的,但后来附加在它上面的很多优惠政策使得它可以享受很多开发扶贫以外政策优惠上的好处。一方面,贫困县可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虽然国家扶贫资金不同时间有不同变化,现在每年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大概200多个亿,贴息贷款180多个亿;另一方面,不少优惠政策也与贫困县绑定,只有贫困县才能享受到。从贫困县本身来看,即使它们自己不愿摘帽,但只要标准合理、公开,除非数据造假,不然是否戴帽不是以它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李小云:原来确定的592个贫困县有历史性的意义。当时,贫困地区的现状以县最为突出,但也不完全是县,因为它是一个地域性的东西。贫困县的确立也只是一种计划单元,县是一个执行单元,所以相对来说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不断的投入,加上财政改革,使得相当一些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从瞄准机制来讲,就不合理了。以这个为基础分配资源,就不公平了。这就说明贫困县这个政策有其局限性。另外也说明,随着改革的推进,宏观地来看扶贫的效果,差异也在缩小。而贫困县不愿脱贫、不愿摘帽,这涉及到资源分配。如果进入退出机制不严格,就会激励这些县获得无偿资源。

孙久文:主要是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吸引。国家级贫困县在各级地方政府中会得到重视。与此同时,国家级贫困县还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国际交流,互相借鉴脱贫致富的经验。

张宝通:国家没有进行调整。其实陕西省有些贫困县已经脱贫了,并且主动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比如前年神木县已经不享受政策了,但国家给的帽子没摘。

是否需要建立退出机制?

吴国宝:实际上,在很早的时候,已经这么做了。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就实行了我们常说的“4进7出”,就是人均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进来,高于700元的县全部出去。2001年确定的扶贫重点县选定标准,同样包含着贫困县进退的思想和制度因素在内。

孙久文:国务院扶贫办正在研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进退机制。进入的机制就是以贫困人口的数量占乡村人口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以及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为标准。比如现在贫困地区人均收入大概是1090元。但是标准的指标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贫困县是否需要取消?

吴国宝:贫困县的存在有其内在原因。因为中国的行政体制,县一级是无法跳过去的行政层级。比如资金的划拨和监管,必须通过县才能到村。在西方,是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来资助贫困地区,那就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来监测评估项目的实施情况。在短期内,取消贫困县没什么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村里组织扶贫活动,谁来监管?如果让省级机构去监管贫困村的扶贫工作,成本就更高了。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确定贫困县,而在于应该确定公开、合理的贫困县划分和进出标准,明确、合理确定贫困县应享受的政策优惠边界。

李小云: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贫困面较大,特别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而贫困县应运而生。在当时,以县为单元进行资源分配和集中管理,确实有助于这些地区快速摆脱贫困。经过二三十年发展,贫困在当下不再以整县的形式呈现,贫困问题更突出体现在大的片区,甚至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周边,主要反映在返贫人群身上,所折射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这意味着现阶段贫困县政策需要作大调整。贫困县政策涉及资源优惠分配,贫困县当然不愿“摘帽”,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政策层面取消评定贫困县,让“贫困县”这一概念作古。如果要保留,首先要缩小范围,然后在原来基础上逐渐淡化贫困县的概念(具体到村或人),最后取消。

孙久文:不应该取消。因为县是一个最基础的行政单元,片区的推进还是需要从基层来做,以县为单位进行。

篇5:贫困县

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副书记

魏全元(2016年11月16日)

同志们: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百米冲刺冲关的紧要关头,今晚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专题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排部署脱贫攻坚验收考核迎检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查漏补缺,背水一战,迎接考验,确保5428名贫困对象据实脱贫、6个贫困村顺利退出、贫困县如期摘帽目标实现。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力以赴做好验收考核迎检准备工作

12月1日至15日,省委省政府就将对我市开展第三方评估和考核验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就相关工作提示提醒两点:

(一)明确工作责任。贫困对象退出的评估验收标准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指挥棒”,必须熟知悟透。一要全面理清关系。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三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验收主要政策依据是《四川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实施方案》(川委厅〔2016〕66号)和《四川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验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川脱贫办发〔2016〕87号)。贫困对象退出三者之间有一定关联,贫困人口退出是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的基础,贫困人口能否按期达标退出,将直接影响贫困村、— 1 —

贫困县退出中的“当年贫困发生率”指标。贫困对象退出验收和年度考核两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年度考核主要政策依据是《2016年度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川脱贫办发〔2016〕91号)和《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川委办〔2016〕37号)。贫困对象退出验收更多是定性指标,主要衡量是否达标;而年度考核更多的是可量化指标,主要衡量工作成效,且考核结果将作为“四大片区”评选脱贫攻坚先进县的唯一依据。但二者又有内在联系,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指标完成情况是脱贫攻坚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分值占比达65%。对此,请市级分管领导、各级各部门严格对照责任清单抓落实,确保高标准通过考核验收。二要落实工作职责。《华蓥市2016年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年度考核迎检工作方案》《华蓥市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验收迎检工作方案》已印发。我牵头负责9个指标,其中,顾莹莹、彭晓军、卿堃同志配合,市扶移局负责“减贫人口完成率”“贫困村退出完成率”“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指标;周其彦同志配合,市住建局负责“减贫人口住房安全达标率”指标;顾莹莹、朱斌、彭晓军、卿堃同志配合,市脱贫办、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农业局负责“贫困村‘五个一’全覆盖满意度”“贫困户帮扶措施满意度”指标;顾莹莹、李晓瑜、彭晓军、卿堃同志配合,市财政局、市扶移局负责“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指标。李晓瑜同志牵头负责9个指

标,其中市发改局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年度计划完成率”指标;市政务中心负责“乡乡有便民服务中心”指标;方飞剑同志配合,市发改局、市经信局负责“有生活用电”指标;彭晓军、卿堃同志配合,市金融办、市委农工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农业园区办负责“有集体经济”指标,市统计局、市委农工委负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额”“增长率”指标,市财政局负责“本级财政扶贫投入增幅”指标,市金融办、市扶移局、人行、农商行负责“扶贫小额贷款贷款率”“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覆盖率”指标。黄运江同志牵头负责1个指标,冯涛同志配合,市交通局负责“有硬化路”指标。王晓梅同志牵头负责8个指标,刁志强同志配合,市教科体局负责“义务教育保障达标率”“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指标,市卫计局负责“减贫人口参合率”“减贫人口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达标率(10%以内)“有卫生室””“有达标卫生院”指标,市文广新局负责“减贫人口广播电视达标率”“有文化室(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指标。彭晓军同志牵头,刁志强、卿堃同志配合,市水务局、市卫计局负责“减贫人口安全饮用水达标率”指标。方飞剑同志牵头,市经信局负责“有通信网络”指标。

特别强调:减贫人口完成率、贫困村退出完成率、贫困县摘帽完成率、减贫人口广播电视达标率4个“定性”考核指标,必须100%完成,否则4项指标考核均为零分;4项指标中“减贫人口完成率、贫困村退出完成率、贫困县摘帽完成率”指标也是否决性考核指标,只有100%完成,贫困村“五个一”全覆盖群众满意度、— 3 —

贫困户帮扶措施群众满意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成效3个指标才能考核计分,否则均为零分。对于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额及增长率等7个“相对”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全省贫困地区(或片区县)平均水平对比进行计分。

(二)加强汇报衔接。省委省政府将分三条线组织退出验收和考核工作:一是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等15个省直有关部门将根据《2016年度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考核办法》中的考核指标要求,分线组织开展对应考核工作;二是省质监局牵头,农业部沼科所等省级单位参与,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我市进行考核验收;三是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的第三方评估,将开展包括贫困县退出的复核抽查和年度考核中脱贫成效抽查工作。

因此,市级分管领导与承担考核指标任务的责任单位负责与省级、广安市级对口部门衔接,全面掌握考核要求、考核方式、计分办法、考核时间、考核人员等情况,有针对性做好迎检验收准备,实现“四包”(包达标退出、包验收过关、包问题处置、包分值不扣)目标,确保各项工作得到领导认同。顾莹莹同志牵头,市脱贫办、市工商质监局负责与省质监局、农业部沼科所等省级部门对接,准确掌握省脱贫攻坚验收组对贫困县退出验收工作的时间行程安排、验收方式方法等,确保我市顺利通过摘帽验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市扶移局负责与省脱贫办对接,准确

掌握第三方评估的实施单位,做到提前沟通衔接,确保脱贫成效的相关数据得到上级认可。我牵头,市扶移局负责与广安市扶移局对接贫困县退出的初审工作、贫困村退出的审批及考核工作,确保如期完成贫困县贫困村退出工作,并在年底广安市绩效考核中争得好名次。

特别强调:承担考核指标任务的责任单位要对照《2016年度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川脱贫办发〔2016〕91号)中的职责任务,11月18日前完成各行业领域的《自查报告》,经市级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市脱贫办备案,并同步上报省级和广安市级对口部门;11月20日前,市脱贫办完成《脱贫攻坚工作自查报告》,经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后,上报省脱贫办,抄送广安市脱贫办。

二、千方百计查漏补缺补齐短板

市统计局要尽快汇总分析我市第三方评估情况,11月18日前形成《评估报告》,市扶移局牵头赓即组织人员对不达标的贫困户开展全面复查工作,并同步将问题采取“发点球”方式精准反馈至相关乡镇(街道)和市级部门,限在11月25日前完成整改并报结果至市扶移局。同时,各乡镇(街道)、市级部门要举一反三,全面排查,逐项整改,补齐短板。

(一)已脱贫对象收入算不拢账问题。根据省考核验收指标体系最新要求,2014年度和2015年度已脱贫对象也将纳入复核评估、检验脱贫成效的范围。为此,我们在突出2016年拟退出 — 5 —

贫困人口这个重点的同时,务必重视已脱贫人口达标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五保供养的,在享受原有政策基础上,由市民政局负责在11月底前,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对于“五保”中的无房户或危房户必须纳入集中供养;年收入未达标且未享受低保救助政策的,及时按照程序,将其纳入低保救助、特困供养;已享受低保救助政策而年收入仍未达标的,由乡镇(街道)核实后报市民政局提高其低保享受标准,或采取临时救助、惠民帮扶等方式解决,确保11月底前2014年至2016年退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均达到3100元以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老人户”因其拒不承认收入导致不达标问题:一是由乡镇(街道)、村社干部摸清贫困对象和子女收入状况,晓之以理,引导贫困对象算清收入账;二是通过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动之以情,感化贫困对象说清收入来源;三是对仍不承认赡养收入来源的,要引导其签订《法律援助申请书》,促其认可收入来源;四是对子女有赡养能力而没有真尽义务的,要通过法律手段帮其维权,实现达标。乡镇(街道)、村社要密切关注这类群众,负责向考核验收组或第三方评估组全面介绍解释真实情况。

(二)已脱贫对象住房保障问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达标,但未实现“三保障”的,按照“缺啥补啥”原则,由行业部门归口补短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无安全住房的,由市住建局牵头指导,乡镇(街道)负责组织施工队伍统一规范施工,确保11月底前完成房屋排危加固工程,让已脱贫对象住上质量放心、安全

可靠的房子。对非建档立卡的困难群众,特别是“一人户”在住房保障方面确实存在困难的,由乡镇(街道)负责,采取投亲靠友、租赁房屋、利用村闲置资产改建住房等方式解决。

(三)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度慢问题。广安第三方评估在反馈我市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时,特别突出了易地扶贫搬迁进度滞后这一情况。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按照“时间节点、目标任务、主体责任”不变原则,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2016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度,确保11月底前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的2016年拟退出贫困户全部投用,并同步完成拆旧复垦工作。

(四)软件资料收集归档不完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C/D级危房改造工程、贫困村贫困人口进入和退出所需资料,由各乡镇(街道)负责严格执行“一村一档、一户一档”要求,参照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扶移局下发的资料清单和范式样本,逐项梳理、逐一完善,11月底前整理补齐照片、影像、手续等所需软件资料并归档立卷,且乡镇(街道)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知识的培训必须达到6次以上。特别强调,省“六有”系统大数据平台升级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数据录入阶段,贫困人口退出、扶贫小额信贷等多项考核指标将直接以省“六有”系统中的数据为依据,为此要高度重视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由市扶移局指导,各乡镇(街道)负责务必于12月20日前完成国扶系统数据库和省“六有”系统数据库数据信息核对修改工作,确保“两库”数据信息 — 7 —

准确一致,并与2016年接受评估检查验收的贫困户信息一致。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审核采集录入数据,严把数据质量关,不能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情况。同时,25个贫困村在11月底前要全面完成“一屏显”制作工作并保证正常运行。由王晓梅同志牵头,市卫计局承办于11月底前,将贫困群众医疗报账凭证打印一式2份,分别交村卫生室留存备查和贫困户粘贴在痕迹管理簿中;市电视台负责11月25日前完成《幸福华蓥》脱贫攻坚专题片拍摄制作工作。

(五)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进度滞后。根据《2016年度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川脱贫办发〔2016〕91号)要求,2016年中央、省、广安市以及市本级预算安排的所有到村到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进度将纳入考核范围,并且年底前支付进度必须达到95%以上。从目前情况看,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进度为81.2%,乡镇(街道)拨付进度为55.6%,到村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报账金额54.45万元、报账率仅为4.45%,乡镇(街道)财政到户资金报账金额1363.3万元、报账率仅为67.8%。各乡镇(街道)务必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年底前到户到村项目实施完毕,并完成年度报账工作。由市财政局牵头,市审计局、市扶移局配合,在11月底前负责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跟踪审计,对发现截留挪用、造假套取扶贫资金等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移交纪检监察、监察机关立案查处。

(六)已脱贫对象环境卫生状况普遍较差问题。由各乡镇(街道)、村社负责,11月底前做好已脱贫对象环境卫生工作,确保户户改善、家家整洁。

(七)信访案件调处化解问题。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信访形势严峻,信访数量有增无减、居高不下。据统计,今年以来涉及脱贫攻坚工作方面的信访案件高达980余件、占信访总量的68.3%,并呈由单人上访向家族上访、扎堆抱团上访的趋势。信访诉求主要集中在,要求新建(改建)房屋,要求纳入扶贫对象或返贫对象,享受医疗、低保、教育等兜底政策方面。对此,市级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密切关注,做好政策解释、情绪疏导等初信初访工作,通过“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增进群众感情、争取群众认可,确保矛盾化解在初始状态、化解在基层。对群众合理诉求,各市级分管领导要主动过问、主动研究,督促相关市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尽快解决,确保贫困群众各项兜底政策“应享尽享、不落一户一人”。

三、关于乡镇(街道)反映需要明确的五个问题

(一)计算家庭人均纯收入时,是以建档立卡人数还是家庭常住人口数、户籍人口数为基数计算?

计算家庭人均纯收入时,按照年度锁定的贫困户家庭建档立卡人口数计算。

(二)租赁他人安全住房居住,而本人所拥有的房屋属于危房的贫困户,是否认定为有“有安全住房”?

省上明确答复:“有安全住房”是以现居住房屋的安全状况为准,不考虑是否有产权。

(三)易地扶贫搬迁户需要发展养殖业,是否可以新修圈舍?是否有面积限制?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定居、能致富”的原则,有劳动能力、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应该予以支持,圈舍可在统筹的20平方米生产用房中予以解决。

(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进度考核指标要求“支付进度达到95%以上”,是否含产业周转金借出进度?是否含2014年、2015年财政专项资金支付进度?

含2016年产业周转金借出进度,不含2014年、2015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进度。

(五)产业周转金是否可以用于“五改三建”?

可以用于发展庭院经济,但不能用于改厨、改厕、改水、改路、改院坝。

篇6:贫困县财政经济发展的思索

贫困山区县发展慢的主要特征是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规模小、财政收入基础弱。贫困山区之所以贫困,县域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有其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等诸方面相互交织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是传统的农业发展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水平很低,是一个典型的小而全的传统农业,没有形成强大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规模小。全县没有形成大规模、外向型、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主导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农业附加值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比较短,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以初级化农产品形式出售,通过农产品加工制造的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和邻县的水平。农业的整体效益不高,发展空间日趋狭窄;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过份的依赖土地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影响农民与产业对接、与市场经济接轨进程。

二是工业发展缺乏后劲,很难形成规模经济。贫困山区工业发展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人才、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工业经济尤其是以财源型为主导的工业发展进展相当缓慢,并未对贫困县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县自改革开放后,县级工业企业也相继建立起若干家,但上缴利税超百万元的企业寥寥无几。就以**为例子,县*****股份有限公司,号称**财政的“半边天”,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一半多,全县财政形势基本上围绕化工转。其余的尽是些 1

小打小闹、支离破碎的肢解企业,更谈不上中央、省级企业在此安家落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全县原已建成的37家国有、集体企业,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破产,并导致大量资产闲臵。工业发展滞后,“造血”功能“瘫痪”,是贫困县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一般支出难以保障,对上依赖性较强。滞后的经济发展,带来贫困县财政运行中十分艰难,尽管2006年**县财政收支运行是近年来形势最好的一年,但收支(总收入与总支出)比仍在1:1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提供的可用财力相当可怜,仅***多万元,支出运行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保障。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遗留问题较多,比如财政供养人口比例过高,事权与财权不协调形成的政府债务等,加大了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财政支出的方向主要是保政府运转、保人员工资,即使这样,国家及省制定的一些工资性津贴或补助难以到位,与经济发展快的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并且公用部分形成的显性债务高达5000多万元,进一步增大了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难度。

四是经济建设融资困难。经济发展中,资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劳动力资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县的GDP主要取决于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和资金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然而目前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县经济发展的瓶颈。财政扶持不够。目前,县财政可支配的财力极其有限,基本是吃饭财政,财政扶持搞建设实在是力不从心;银行贷款困难。由于**县多年积淀的企业不良贷

款比重高,信用等级降低因素的影响,企业向银行贷款渠道受阻;民间融资不畅。由于观念守旧,小富即安意识较浓,民间融资困难重重,从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来看,说明居民资金转换成资本的意愿和信心不足,闲臵的资金更多地流入银行;四是引进外资不多。**县属内陆地区,在招商引资上处于劣势,虽然下了不少功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现实需要和计划目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对全县经济建设资金缺口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素质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革命性变化,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由于受区位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校毕业生往往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就业,使得本地高素质的人才更加短缺、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更少。目前的人才状况与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

县域财政经济的振兴是农、工、商、运、建、服务各部门和行业的全面振兴,是各层次经济主体在提高效益基础上的经营机制的改善。笔者认为,在研究县域财政发展战略目标时,必须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基层财政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化。

一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各地地域差别很大,其财政发展战略重点都各有各自的特殊性。贫困县一般来讲,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地区。因此,贫困县必须把农业作为战略重

点来抓,一方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鼓励土地转包,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此外,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后,稳定农村财政政策,吸引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以防止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发展地方经济既要以农业为基础,又要以工业为主导,农业由于受制于自然条件,再生产过程不可能快速地提供资金积累,基层财政要尽快地富裕起来,还不能把“宝”完全压在农业上。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不仅是县级财政致富的关键,而且也是农业能够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适当增加投入,才能加快资金的积累,推动农村工业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提高集约化水平也是当务之急。通过以工业为主的农村新兴产业来消化,吸收剩余劳动力等,也都离不开农村工业的发展。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财源结构合理化。基层经济结构的转换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是对经济运行方式的质变。结构变革必然会提高经济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生产率,增加效益,加快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贫困县经济结构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内部又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以种粮食为主,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农业结构调整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前提。这就必须根据地域特征和资源经济优势,突出主攻方向,实现农林牧副综合经营。基础结构建设。基础结构包括交通、通讯等方面。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不发达,商品经济观念、信息不能输入,优势资源不能输出,开放交流无从实现。因此,增加公路建设投资、改善交通条件、疏通运输网络,对山区县的财政经济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市场体系的完善“无商不活”;商品流通是基层财政经济起飞的翅翼。应从本地工农业生产着眼,从搞活商品流通入手,以开拓地方市场为中心,立足本地,面向外域,开放集市贸易,不断开发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建立多层次的商业体系。以工带农,联动发展。通过发展城镇工业、选择对农业发展具有强大波及力的行业、产品为重点和财源支柱,是财政、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脱贫致富的捷径。发展城镇,带动乡村经济。商品流通、市场信息传递离不开城镇,它是经济开放的窗口。搞活城镇,发挥其辐射功能,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综合发展的重要条件。放宽政策,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乡镇企业是壮大地方财政,减轻上级财政负担,加速脱贫致富步伐的必由之路。这对消化剩余劳动力,减少非农人口,实现乡村城镇化、农业商品化、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财政部门要适当放宽政策,择优扶持乡镇企业,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7:浅析贫困县财政困难的原因及出路

分析发达地区发展的进程和原因可以看到,它们要么交通便利,要么某些矿产资源丰富,要么资金或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要么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方便快捷信息来源。而反观贫困县贫困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几大要素相对发达地区而言或少或优势不足。贫困县的领导和人民是不甘落后的,他们发展的愿望

是强烈的、迫切的,他们为发展当

地经济所付出的努力决不低于某些发达地区。但经济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并不是每一个地区每一阶段都能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贫困县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生之者寡

从产业结构上看,经济贫困县主要体现在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较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的、简单的商品经济在经济总量中仍然处于支配地位。第三产业是服务于一、二次产业的,二产和一产发展落后,必然导致第三产业缺乏大规模的发展空间,难以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应地,总量绝对值不大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下同)在经济总量中就占有较高的比重。

从经济体制上看,农业和非农业的二元结构,两者在其价值的创造和体现上都有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业创造的价值部分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中。

从税收和财政收入上看,其主要来源也是第二、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二、三产业发展的地方,财税收入就多,反之,则少。

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财政收入多少,更直接一点就是:

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财政状况的好坏。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的稳定和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市场方面。所以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二)食之者众

经济的落后并不意味着人口的减少,相反,经济的落后,意味着观念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意味着计划生育的艰辛,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居高不下,意味着低素质劳动力的供给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落后,一方面造成劳动力的快速增加,另一方面造成就业机会的减少。经济落后的直接结果是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就业压力增大。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的必然的,只要适度,也是必须的,是对经济发展有益的。但是,从贫困县的角度看,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利的;从剩余劳动力本身上看,每一个人都不愿意成为失业者。面对非常有限的就业岗位,为了就业,形成众人争过独木桥状况:没有工作的,争取到集体、私营企业工作;在集体、私营企业工作的要求调到国有企业工作;在企业工作的要调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的要调到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机关部门工作。最后,形成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人满为患,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与脆弱的财政不相适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辖区人口数量不相适应。与发达地区相比,原因非简单,贫困地区一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寿命短,职工岗位少,收入低,工作不稳定;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除传统岗位外,其它新生领域就业机会少;三是受由于技术、市场、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自我创业的非常困难;四是相同或较大的辖区面积,相同的行政事业人员,由于贫困地广人稀,财政供人员比例就高于发达地区。

(三)非税性财政性收入较少,调控能力弱

经济的落后,不仅仅体现在税收上,同时也体现在非税收入方面。大家知道,财政收入的组成除税收外,还包括各项基金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收费和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这些非税收入虽然不像税收那样有固定的比例和严格的征收形式,但是其收入的多少总是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是直接相关的。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非税收入明显少于发达地区。这一点从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各种与企业相关的收费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在管理不规范(现处于规范的进程中)和对行政事业收费和基金实行预算外管理的情况下,大部分非税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小金库”,成了地方政府和部门弥补预算经费不足和调节使用的后备财力。

(四)机构运行成本较高

篇8:贫困县

基本情况

合阳县位于渭北旱塬东部,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辖12镇4乡353个行政村, 总人口44万。200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6.93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2335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682元。

合阳县现有中小学校238所, 其中高中4所, 职业高中2所, 初中22所, 小学207所, 民办学校3所;有县教师进校1所、幼儿园59所、乡 (镇) 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16个, 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53所。全县教职工4845名, 在校学生78400名, 在园幼儿14752名。

合阳县是1989年教育部确定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2002年成为陕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工作5年来, 合阳县按照“以‘创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积极开展教研教改, 使教育事业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

合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始终把教育作为兴县富民的奠基工程, 摆在突出位置优先发展。作为国家级贫困县, 在财力相对薄弱的条件下,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使全县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成效显着, 适龄儿少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青壮年非盲率、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率和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本普及了高中段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持久, 农科教结合富有特色, 职成教为农服务网络健全, 成效显著;信息技术教育普及面宽, 作用发挥明显;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得力, 整体素质较高;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运作规范, 成绩突出,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合阳县创建教育强县的成功做法

1. 领导重视, 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战略第一位。

合阳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科技兴县、人才强县战略, 把教育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制定了《合阳县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和《合阳县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实施方案》。把教育工作列入党政领导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了县、乡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责任, 建立了县级领导包抓学校、部门定点帮扶学校的制度, 形成了“一把手”挂帅、党政配合、各方协作的高效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认真履行教育工作职责, 主要领导亲自抓教育, 坚持四个“优先”, 即对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教育经费优先保证, 教育建设优先安排, 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全县重点工程优先督办;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创强”工作, 主要领导经常下乡下校, 现场办公, 解决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定期视察教育工作;教育局党政领导班子齐心协力, 带领全县教职员工进行“创强”;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乡镇政府尽职尽责, 全县上下合力攻坚, 促进县域教育快速发展。

2. 想方设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合阳县建立了教育经费支出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制度, 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的管理、审计制度, 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运行机制。三年来, 解决学校建设用地420亩, 减免税费790万元, 用于学校建设资金达3.65亿元, 其中, 县本级财政和社会融资2.75亿元。教师工资全部收归县管, 专户管理, 按月足额发放。合阳县先后完成校舍建设项目98个, 改扩建寄宿制学校33个, 撤并校点88个, 全部消除了学校D级危房, 中小学校常规部室建设基本达到省颁标准。

高中段学校建设力度大, 高中阶段教育达到基本普及程度。合阳县吸纳社会资金1.2亿元, 建成占地33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合阳中学新校。学校基础设施完备, 内设配置水平较高。2007年9月投入使用, 入学学生7000余名。“创强”以来, 合阳县多方筹资2800万元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与陕西风动公司联建的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投资1000万元, 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条件。

3. 坚持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合阳县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燎原计划示范县, 多年来坚持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合阳县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统筹各部门、行业举办的职成教育资源, 合力开展为农服务活动, 紧紧围绕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年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7万人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000人。合阳县学校骨干体系基本健全, 现有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级标准化高中1所、省级示范初中3所、省级示范小学4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省级示范乡 (镇)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所、省级教育强乡镇7个。

县上筹资128万元, 建成16个乡镇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上挂、横联、下辐射”, 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 乡 (镇) 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 村农技校为辐射点的职成教服务网络。合阳县结合燎原计划的实施, 在全县建成苹果、红提葡萄和奶牛等种养殖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203个, 培植科技示范户429户, 接受绿色证书培训21924人, 获证2528人。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 近3年实现劳动力转移1.8万人。职教中心实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积极探索“双元制”办学模式, 着力打造“洽川技工”品牌, 已向社会输送3100多名职高毕业生。

4.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早在1996年, 合阳县就着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建设, 2005年高标准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前全县已配置计算机5666台, 建成光盘播放室532个, 卫星教学接收室315个, 计算机网络教室146个, 多媒体教室57个。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接入了互联网, 实现了“校校通”;高中建起了校园网;县上建成省级标准化电教中心, 开通了合阳教育专网,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县。通过远程教育应用年等活动, 强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使用率和教师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初见成效。2006年, 在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研究成果评选中, 合阳县有30件作品获奖。

5.重视教育科研,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合阳县所有中学均设有教学研究室, 乡镇设有小学中心教研站, 全县拥有专兼职教研员113名, 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健全。合阳县创新教研模式, 大力开展“城乡互动、联片教研”活动, 注重教师课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培养, 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 教育科研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 承担国家级实验课题3个, 省级课题9个, 已结题8个, 发表教学论文300多篇, 教师课件制作获奖480项, 中小学生在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中获奖620人次, 教育质量连续多年位居渭南市前列。

合阳县创建教育强县的启示

1.领导重视、政府战略决策及其强有力的执行力是创建教育强县的关键因素

创建教育强县, 政府行为必须首先落实, 这是法律赋予我们县领导的神圣职责。合阳县领导干部把抓好教育作为最大的发展工程、最大的民心工程, 强调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第一资源,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后劲, 抓教育就是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把成为“教育县长”、“教育乡长”作为一个理念, 一种境界, 一项追求, 高度重视教育, 亲手抓好教育, 使教育成为“一把手”工程。

合阳县成功创建教育强县, 最大的功劳应归于它们的施政理念, 在于他们重视教育的战略决策;同时也在于县级部门、乡镇各级领导的强有力的执行能力。真正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 不计较个人业绩的事的领导, 就会把发展县域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真正的造福于当地人民。

2.创建教育强县不一定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前提

好的县域经济是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但又不是决定性条件;县域经济欠发达, 同样可以促进县域教育大发展, 建成教育强县。合阳经验打破了那种认为经济发展了教育发展与公平的问题自然会解决的“经济决定论”。

教育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 通常意味着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与公平。但是,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也会提供相反的例证, 如阿马蒂亚·森所言, “问题的关键是: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成果是如何使用的”。经济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和促进教育发展与公平在多数情况下有两个不同质的问题:前者影响的是教育投入的总量, 后者关注的是如何分配和使用确定的教育经费。一般而言, 前者对后者并没有决定性。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教育的发展与公平的指标却超过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其教育发展与公平的表现却很不相同, 这就说明两者虽有联系, 但不是一种线形的、刚性的联系。促进和扩大教育公平, 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 同样大有可为。而且应当看到, 今天的中国教育, 整体上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的短缺状态。无论是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 教育事业都在大发展, 但是如何发展仍然是个问题。许多地方仍在实行“锦上添花”、“劫贫济富”的政策, 不惜代价大造“重点学校”, “树起一根杆, 倒掉一大片”。这迫使我们思考, 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的主要问题究竟是缺钱, 还是缺乏正确的理念?

合阳县是农业经济县, 是国家级贫困县, 率先跨入陕西省教育强县之列, 它的成功, 为国家贫困县推动县域教育均衡、持续快速发展的开了先河, 说明了县域教育的发展, 其决定的因素不一定是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而主要靠的是使先进的理念, 是人的因素, 在于县乡各级领导的重视, 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所以, 任何工作中只要真正发挥人的因素, 就会无往不胜, 创造出人间奇迹。

3. 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综合利用是降低县域教育成本的重要手段教育

合阳县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新途径, 在陕西省率先创建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他们利用撤校并点调整出的教育资源, 投资30万元, 在王村职中旧址建成“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基地建有花卉苗木园、农作物实验园、杂果园和温室大棚, 设有手工操作间、洗衣训练房、缝纫操作室、烹调练功房、德育室、影视演播室、安全教育室和行为养成教育室等, 可容纳400余名学生同时在校接受培训。基地由县教育局统筹安排, 对全县所有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课, 采取分期分批轮训的办法, 对学生集中进行德育专题宣讲, 进行养成教育强化训练, 开展与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技术教育活动。既节约了基建投资成本, 又满足了学校综合实践课教学的需要。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加强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建成以来, 已培训学生2000余名, 社会反响良好。

4.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建教育强县的最根本条件

合阳县十分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推行教师竞争上岗和城乡教师交流服务制度, 初步形成了教师岗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三年来共吸纳高校毕业生260人, 充实了教师队伍。三是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学生、家长、社会评价教师活动, 全面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推进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四是注重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历水平, 2003年以来, 1870名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提高了学历水平。

目前, 全县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5.96%、86.73%;小学专科以上、初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分别占到81.7%、42.47%;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0.7%, 专兼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三年来全县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率98.6%。合阳县拥有省级特级教师5名, 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60名, 省、市级教学能手98名, 教学骨干200名, 教学新秀300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敬业奉献, 开拓进取,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使合阳的教育质量水平及其持续发展况如省级先进行列。所以,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建教育强县的中坚力量和根本条件。

5. 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基础是创建教育强县成功的沃土

领导正确英明的决策, 其实现离不开最广大的群众的支持。合阳是我国黄河文化的发祥地, 自古以来, 尊师重教成风。合阳的经济发展虽然比较滞后, 但是合阳人民重视教育, 重视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积淀却是十分深厚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基础, 是合阳人民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 齐心协力, 团结奋战, 是创建教育强县成功的沃土, 也是县域教育均衡、公平、超越发展强大动力。

摘要:县域经济落后、人均国民经济收入很低、地方财政力量薄弱的国家级贫困开发重点县, 把发展教育放在有发展的战略地位,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经过数年的努力, 在省内率先建设成省级教育强县。陕西合阳县的经验是:领导重视, 群众支持, 县级统筹,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努力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了贫困县创建教育强县的先进模式。

关键词:贫困县,创建,教育强县

参考文献

[1]李东平.中国教育公的理论与现实。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

上一篇:房屋买卖法律服务合同下一篇:职校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