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青春节拍练习

2024-06-18

把握青春节拍练习(共4篇)

篇1:把握青春节拍练习

内容摘要:训练有素的节拍及节奏感是训练学生乐感的重要环节,对节奏各因素敏锐的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拍节奏感。作为节奏训练步骤,怎样进行节拍感的训练、节奏型的认读听写训练、节奏节拍的音乐性训练等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关 键 词:节拍感 节奏型 音乐性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音乐中节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都将节奏视为音乐最重要的因素,从最初原始的音乐直到最现代复杂而丰富的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可以这样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严格而训练有素的节拍及节奏感,是古今中外许多音乐教育家培养训练学生乐感的重要环节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良好的节奏感呢?就其本质而言,音乐的节奏是人的情感外化的一种方式。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对节奏各因素的敏锐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奏感。它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节奏感的训练就是要培养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节奏感,以达到加快识谱速度,形成节奏意识,获得基本的音乐体验及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的目的。

一、节拍感的训练

人们对音乐节奏的节拍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心体验的律动感。这种律动本来就存在于人们的自身之中。在生理方面,它表现于心脏的跳动、行走、语言、哭泣、呼吸动作等。在心理方面,则表现为种种心理反映和运动觉。这一切就是人内心节奏节拍感的基础,使之进而形成音乐所特有的节奏—节拍体系。节拍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周期性出现的节拍重音,培养良好的律动感及节拍感,并能准确把握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特征。

在常见的节拍中,二拍子和三拍子是其他拍子的基础,二拍子是强弱的均匀出现,体现了节奏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则是强弱弱的不均匀出现,体现的是节奏的动力性和流畅性。因此,节拍训练应从基本的二拍子和三拍子开始。两个二拍子结合产生了四拍子,由于次强拍的出现,使本来相对短小的强弱交替延长了一倍,节奏就会更宽广舒畅,更具有歌颂性和抒情性。两个三拍子结合产生了六拍子,一种是慢的,一种是快的。慢速的六拍子基本情绪与三拍子相似,只是由于次强拍的出现而使音乐的动感更强,也更加流畅。快速的六拍子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每小节两个强拍的二拍子特性及强弱弱规律表现出的三拍子特点,使快速的六拍子既具有平稳活泼的性格,又具有流畅动荡的特点。另外,还有二拍子与三拍子的结合产生的混合拍子及只有强拍没有弱拍的一拍子等等。

节拍感的训练是节奏感训练的初级阶段,可以选用节拍感明确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节奏是规范在节拍之中的,每一拍有几个音,每音之间的长短组合关系怎样,然后通过击拍、挥拍,身体律动等方式来体验强弱规律,从单拍子入手全面掌握常用拍子。在实际训练中,节拍往往是与节奏的训练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节拍感的训练需要贯穿于节奏训练的始终,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在内心逐步形成一个敏锐准确的节拍感。

二、节奏型的认、读、听、写训练

音乐中的节奏形态非常多样,节奏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起来并不很复杂。如果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型,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其他一些较复杂的节奏就不难掌握了。每一种节奏型都有各自的形态、名称、读法、写法。如在音乐中最常使用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组合型、连音型等,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将每种节奏型进行内部组合并让学生加以记忆。例如在参考综合各种方法后,对于基本节奏型,可以分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和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一大拍两类。每一类又有五种划分,即:基本划分、附点划分、后附点划分和特殊划分(各种连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节奏型主要运用于四二、四三、四四等拍子中,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一大拍的节奏型主要运用于八三、八六拍这一类型的节拍中。所有这些常用节奏型,一定要在训练中做到会认、会读、会听、会写。有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单个节奏型反应迟缓,造成顾此失彼,所以一定要强化对节奏型的印象,把每个常用节奏型深深印在脑海里,只有这样才可能发展多个节奏组合的快速模仿与记忆。为了使学生掌握节奏型,首先要使学生从道理上认清各种不同节奏型的基本形态和时值比例关系,然后能读出其音响;其次不管是单纯的节奏练习还是乐曲中出现的各种节奏都能准确地听出来;最后还要求能用正确规范的记谱法写出各种节奏。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节奏记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节奏的记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所谓感性记忆就是学生不假思索,凭借自己对节奏的律动感觉,将所给的节奏快速念出,感性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模仿训练,但对太多的节奏组合,感性记忆则显得力不从心了。理性记忆就是学生将所给的节奏型都做出反应并快速再现,理性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听记,但记忆过程略显呆滞,不利于多个节奏的组合记忆,所以,将两种记忆方式结合运用将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有了一定的节奏基础和记忆方法后,先从简单的节奏组合开始练习,逐渐增加节奏型的难度和节奏组合的长度,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过渡,由基本节拍节奏向较难的节奏节拍过渡,由单声部节奏向多声部节奏过渡。这一切的训练,都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练习,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三、节拍节奏的音乐性训练

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一样,也需要有呼吸感和咏唱感。节奏可以独立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因此所谓的节奏节拍感,并不是机械地表现时值长短或节拍重音,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它们只是节拍节奏感的一部分,它还应该包括如乐句的处理与起伏、节奏的语感、多声部节奏的交错与均衡、各种音符及休止符多种表现意义等等。而这些内容从某种意义讲更为重要,因此,单纯的节拍节奏训练并不宜太多,应主张多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进行技术练习。在节奏与音高组成的综合织体中培养学生的节拍节奏感,使学生在体会到节拍节奏的紧张度和动力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倾向性,逐步提高对音乐的记忆力、鉴赏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充满着生命的节奏活力。这才是节拍节奏感训练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2:力量练习应把握的四要素

一、负荷设定标准

负荷的确定对力量练习而言极其重要, 首先要确定最大负荷, 最大负荷确定后依据练习目标选定练习内容, 这样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建议用间接法测定最大负荷 (R M) :反复举起比最大重量轻的负荷次数, 然后对照对应表进行判断。

利用表1计算1R M方法, 如, 保持正确动作姿势下, 自估选定一个重量, 假设用40k g的重量卧推重复5次, 根据表1中对应数据查询, 5次重复相当于最大重量的87%, 用以下计算可推算出1R M的值为40÷0.87≈46k g。根据队员训练中的表现, 要定期调整最大负荷量。

二、根据目标确定内容

根据训练目标设定训练内容 (见表2) 。

组间休息时可进行静力拉伸、简单体操、慢跑等放松以消除上一组练习造成肌肉的紧张与疲劳。在连续重复练习超过10次时, 可增加负荷。

三、肌肉练习的顺序

在力量练习项目选择上应以锻炼大肌肉群为重点, 同时兼顾全身各部位均衡发展, 对于增肌、减肥等可依据发展目的的不同选择相对应的练习内容。

在初期练习中一般先进行大肌肉群力量练习, 再进行小肌肉群力量练习, 因为小肌肉群疲劳以后, 大肌肉群就无法充分完成练习, 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人体最主要的七个肌肉群进行力量练习的顺序 (见表3) , 另外, 核心力量训练分两种情况:低年级可以安排在训练后半部分进行, 高年级可以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 (热身活动) 进行;最大力量练习和爆发力练习要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

四、力量训练注意事项

女子的身体结构、身体机能和心理特点与男性有较大的差异, 在训练中要区别对待, 训练内容安排要有针对性。

1.在训练强度相同的情况下, 要充分考虑女子生理、运动解剖特点 (见表4) , 训练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和有效性。女性在进行力量练习时, 要保持身体的稳定, 执行标准动作, 规范身体姿势, 在练习中要注意保护, 要先发展腰腹力量, 再过渡到大力量练习。

2.力量训练时应动作规范, 为了优化训练效果, 避免运动损伤, 力量练习时, 动作必须规范, 规范动作要点。

参考文献

[1]有贺诚司.肌肉力量基础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罗凌.现代篮球体能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

[3]罗茜.女军人体能训练运动特点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 2011.13 (2) :149-151.

[4]Niva MH, Mattila VM, Kiuru MJ, et al Bone stress injuries arecommon in femalemilitary trainees:a preliminary study[J].ClinO rthop RelatR es, 2009, 467 (11) :2962-2969.

[5]Gam A, Goldstein L, Karmon Y, et a.l Comparison of stress frac-tures ofmale and female recruitsduringbasic training intheI sraelianti-aircraft forces[J].MilM ed, 2005, 170 (8) :710-712.

篇3: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拍

中国书法作品的创作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都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意思是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在内容安排上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要“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密而不疏,学生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则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活跃的思维。语文教学最忌“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区分详略,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次要内容可“轻描淡写”,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方式应多样变化、有机结合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违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气氛及教学效果上也不甚理想。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各种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这样,多媒体的展示与教师教学语言的巧妙配合,让学生听觉、视觉上的感官与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思路与教师思路、课文思路合拍共振,往往能达到理想的教学节奏,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语言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人的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以及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加强语言的调控,对教学语言进行巧妙的编排与合理的组装。

四、教学态势应动静相宜、融洽和谐

我们常可以在教学竞赛中或是公开课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学过程紧紧张张,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热烈讨论,简单问题答案纷纷得出,较难问题教师穿针引线,深入浅出的分析,然后学生恍然大悟。一堂课就在热烈而紧张的气氛中完满的结束了,这样是否是堂好课?其实未必。

篇4:把握青春节拍练习

组合练习不能违反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循人体生理和心理起伏变化规律,遵循人体技能适应性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使得练习与组合练习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从温岭市展示的水平一(二年级)《技巧:多种形式的滚动、滚翻方法与游戏》单元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把小学低段的“滚动”教材按动作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前后滚动、左右滚动和不同状态下生活应用的滚动。首先从分类上提炼准确,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然后从学生年龄段出发,水平一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发展其柔韧、协调以及平衡能力。《技巧: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一课中利用游戏“穿越火线”、“车轮滚滚”,巧妙地设计了直臂、屈臂、双人合作滚动通过垫子、单人和多人套圆筒滚动等练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意识注重发展学生柔韧、协调以及平衡素质,达到预期目标,能达到这样效果的组合练习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运动,爱上体育课堂。因此组合练习设计的科学性是提升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二、组合练习设计的目标性

组合练习可以是同一个项目内不同技术动作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也可以是单人或多人之间的项目组合,不论什么形式组合练习必须围绕以技术动作复习为基点,增加学练兴趣、促进体能增量和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为目标。不同的组合在目标发展定位上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同类运动项目中的技术动作组合。如慈溪市展示的组合练习:不同的姿势起跑+直线跑、小步跑+直线跑、曲线跑+直线跑。还有温岭市展示的组合练习:直体左右滚动+团身前后滚动,团身前后滚动+前滚翻等,这些同类运动项目的技术组合练习在技术复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更加突出技术的运用能力提升。

其次,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如嘉善团队展示的组合练习:绕圈走+拍击球、四角换位+拍击球、左右摸线+拍击球、蹲跳起+拍击球等,这些都属于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如从“蹲跳起+拍击球”这个组合来看,是技巧与球类项目的组合,根据这两个运动项目特征分析,教师在实际运用这个组合的练习,技术复习的基点不变情况下,考虑的目标侧重点更多在项目组合练习趣味性和体能的增量上。

因此把握好组合练习中练习之间的选择和搭配,为不同单元和课次的目标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三、组合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组合练习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单元教学中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不同的侧重与安排,把握好组合练习设计中不同练习之间的层次性,做到练习手段和方法上呈螺旋式多样化的梯度,让学生的学、练在一定的时间和阶段内保持浓厚的兴趣,达到能力目标发展的要求。例如:水平一(二年级)《技巧:多种形式的滚动、滚翻方法与游戏》单元的练习展示中,直体滚动的练习方法,由单人直体滚动到双人的直体滚动,再到有器械的多人直体滚动,这样的组合练习设计条理清晰,人数由少到多、器械由无到有,保证了合理、顺畅、高效的教学过程。再如“多种形式的拍球游戏、综合游戏”单元组合练习展示中设计了站立状态下的拍击球→转圈+原地站立向上拍球→转圈+单脚站立向上拍球→单脚连续左右跳+拍击球等,练习设计从静态到动态,从身体平衡状态下到不平衡状态下层层递进、由易到难,满足了学生技术与体能发展的双重需要。这样设计组合练习,无论是组合人数上还是组合动作难易程度等方面,都有了一个递进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满足学生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

四、组合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组合练习的有效性基于四个维度的考量:是否提高趣味性、是否提高练习的量、是否注重差异、是否有针对性。比如在《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一课把原本单一的直体滚动练习趣味化,设计了四块练习区域来组织教学,每块区域的练习在基础的滚动练习上,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增加难度的组合练习。比如:在第一区域内设置爬过横绳+滚过横绳的练习,解决学生身体绷直的动作要求,第二区域内设置了“滚草地”、“滚斜坡”、“滚山坡”等让学生体会主要发力部位肩、腰部用力大小的不同。第三区域是利用大小不同的滚筒内进行组合直体滚动的游戏,在要求身体绷直的基础上又发展多人协调合作能力,第四区域则设置不同路线的组合滚动,让学生体会通过对身体肩、腰协调发力来控制直体滚动的方向。每个学生依次到不同区域轮换练习,这样的组合和组合练习既有趣味性又有练习的量,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双脚夹住一张纸片进行滚动或者双脚套在一个橡皮圈内,学生或许会更加注重直体而不是随意翻滚,效果会更好。在《排球:身体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的练习方法》一课中,学生在不同的学练阶段挑战不同形式(蹲下起立后击球、原地转圈后击球、爬行后击球)的练习方式,是组合练习在学练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的表现,组合练习既富有趣味又对主体动作产生针对性的练习效果,假如在练习方式上逐步提升练习的难度相信效果会事半功倍,例如增加学生原地蹲下起立多次垫击球、两人一组跑动互换位置后垫击球等。

五、组合练习设计的迁移性

组合练习的设计与运用同样也应当具有一定的迁移性。迁移理论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迁移能够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得合理则产生正迁移,运用得不合理则出现零迁移甚至负迁移,会阻碍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设计组合时,迁移性的考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黄翔岳编著的《体育运动心理学》中指出: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可分为运动与运动之间的迁移、语言与运动之间的迁移及两侧迁移三类。在教学中用一种已经学会的运动技能去引导另一种将要学习的技能;练习前运用一些简明扼要的口令对技能重点进行归纳强调与引导;从身体一侧学习过渡到另一侧的学习等。例如嘉善团队所展示的水平一(二年级)《排球:多种形式的拍(击)球游戏、综合游戏》单元其余课时的练习中,所包含的7个组合练习,根据课时的不同,每个组合练习都有对下一课时内容的迁移渗透,例如:不同部位的向上拍(击)球+转圈抛接球练习→快速跑+原地单手向上拍(击)球→跳十字格+原地双手向上拍(击)球等组合练习,从抛接到拍击、从单手到双手,无不体现设计者的迁移意图。总体来看又很好地把排球技术的各种身体姿态下的拍击球从易到难的融入到组合练习中,层层递进,步步渗透。这些迁移都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新技能的学习。同样运动技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之间的迁移在教学中也不容忽视。用已知的一种生活活动引导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将运动技能融合到生活活动中去,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迁移理论的运用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前后两种活动的相似性是产生迁移的条件,切不可为了迁移而迁移,将两个毫不相干的技能或者违背生理特性的技能进行迁移。

六、组合练习设计的创新性

组合的设计与运用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是一切事物突破的原动力,在教学中一定的创新也是我们体育教学发展的根本来源。组合应当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重组,所以组合的设计运用必定需要创新。教法的创新、学法的创新、诱导语言的创新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例如:我们将两个已知练习进行合并形成组合,一课时,学生会觉得新鲜,有学练积极性;两课时呢?学生就会觉得平淡了,三课时及更多课时呢?结果不言而喻,没有创新的变化,必将不可持续。如温岭团队的练习展示中,将各种组合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脑子里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迅速地形成动作概念,激发运动兴趣,加速了技能的学习速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M].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2015.4.

[2]杨伯明.规范组合衔接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16(6):42-44.

上一篇:昆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19文件下一篇:经营股份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