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赏析实录

2024-06-16

枫桥夜泊赏析实录(精选6篇)

篇1:枫桥夜泊赏析实录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师:同学们,当你们高兴或忧伤时,你会怎样表达?

生1:读诗。

生2:读诗。

师:我们的古人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

(生齐读《鸟鸣涧》、《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师:不同的诗,表达不同的情怀。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夜晚水乡幽美的景色又勾起作者哪些遐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停泊。

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生:夜晚。

师:夜晚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静谧。

师: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一读题目?

(指名学生读)

师:你读出了夜的感觉,读出了泊的情怀。真不错。

二、通读感知,读通读顺

师: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投入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大家。谁愿意做今天课堂上第一个为我们朗读诗歌的人呢?

(生1朗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谢谢你为我们带了个好头。

(生2朗读)

师:只要做到字字入梦,句句入心,一定能读好。

(生3朗读)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4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也想读。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你们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还想读吗?现在,分男女生读。男生读前四字,女生读后三字。

(男女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味道,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的插图,自由读诗歌,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同桌先交流一下。

(生自学自读,同桌交流)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师: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1: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师:你在用心灵思考,你有诗人的潜质。谁再来说?

生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师:好词好句不断从你的心里流出来。谁再来说说?

生3:第一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闭上眼睛,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悟,齐读诗歌!

(生齐读)

师: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时候,本该是干什么的时候?

生:睡觉。

师:诗人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说明了他没有睡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1:难眠。

生2:不眠。

生3:未眠。

师: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这个词。

(生齐读“愁眠”)

师:有点愁,再读。

(生齐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诗人为什么愁呢?

生1:他赶考落榜。

生2:亲人离去。

生3:有烦心的事。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下资料。(大屏幕出示,指一名学生读)

篇2:枫桥夜泊赏析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

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

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

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篇3:枫桥夜泊赏析实录

诗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 无不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或是愉快的, 或是悲伤的, 将此情、此景融入到诗歌当中, 通过富有韵律的节奏, 以言简意赅却又意境深远的文字表达出来, 可以说, 诗歌体现出来的美最直接。然而, 诗歌翻译要做到“三美”兼备绝非易事。闻一多曾提出诗歌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而译成的诗歌也必须同样具备这三种美, 他甚至认为“好诗是禁不起翻译的, 就像一朵花, 采它就是毁它” (陈福康, 2002) 。由此可见译诗的难度, 要形似容易, 要神似可就难了, 两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水总是在不停的流动, 诗虽然不可能流动, 但是译者毕竟不同于原作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 当时的情与景已不复存在, 所以在诗歌翻译的时候, 译者应当仔细揣摩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等相关联的细节, 力求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 达到神似, 体现出情与景的交融。

许渊冲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 他认为“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 (许渊冲, 1984) , “唐诗英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 即‘中为洋用’;而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则是‘洋为中用’。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 (许渊冲, 1984) 。这就是他所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

所谓“音美”指的是悦耳的韵律和和谐的节奏。当听到一首歌, 听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首歌悦不悦耳, 动不动听。诗也一样, 诗歌押韵可以使其更加流畅, 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给人以美感, 引起读者与诗人在情感上的共鸣。诗的“形美”指的是诗的内部结构, 包括段落、字数、对仗、音节数等等给人以视觉美。许渊冲先生认为:“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兼备” (刘季春, 1995) 。“意美”即指的意境美, 许渊冲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提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 但他又同时指出“三美”之中, 最重意美, 音美次之, 最后是形美” (吴岳添, 2005) 。体现一个诗歌翻译作品的成败与否, 关键看是否传达出原文的意境, 译者要挖掘出隐藏在原文后的深刻内容, 反映出原诗的意境, 做到传情达意。虽然中英两种语言有着种种差异, 要做到完全复写出原作是不可能的, 但是通过对原作的分析, 深刻的挖掘, 使译文符合“三美”的要求, 达到“三美”的有机统一, 那么译文也可算得上是显景、传情、达意了。

2《枫桥夜泊》及其译文赏析

(1) 《枫桥夜泊》原文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 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 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所写的这首七绝,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 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前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 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 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全诗有声有色, 有情有景, 情景交融。附近寒山寺传来低沉而悠长的夜半钟声使诗人的乡愁更加深沉。全诗以“愁眠”为主线, 使其中的景物、色彩、音响、环境与夜泊江边客子的心绪和情怀协调统一, 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达到了“音、形、意”的完美统一。

(2) 《枫桥夜泊》两个译文赏析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 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G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

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

The old moon is going down, 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 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 There are maples on the riverbank, And the lights of fi shing boats.

I fall into a sad sleep, 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 It is outside the town of gusu, The sound of its bell, Touches the guestboat at midnight. (王守义, 约翰·诺弗尔)

许译和王诺合译的版本都有各自的特点, 都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但是程度却有不同, 许译更注重情和意境的表达, 让人有种与原作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王诺合译却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偏重直译, 所以读起来虽然明白晓畅, 但总觉得缺少了点“情调”, 对景的表达尤为突出。毕竟英文和中文是存在差异的,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 译文在表达原作那种凄清的感觉时显得力不从心。两个译文对于原作意思的表达时远时近, 许译使用艺术语言译艺术语言, 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文字、意境的美, 而王诺合译的版本则大多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 似乎更符合现代诗的翻译, 作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 好像缺少了那么点韵味。

(3) “音美”的传达

中国古代诗歌历来讲究音律美、节奏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 韵律十足。《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 全诗共四句, 每句七字, 其中一二四句中的“天, 眠, 船”押韵, 许译为了创造性地再现原文的这种韵律, 采用了“aabb”这种韵律规则, “sky”与“lie”押韵, “Hill”与“Still”押韵, 此外译者还运用了头韵, 例如第一句中的“cry”和“crows”, 第四句中的“bells”和“break”, 使全诗呈现出一种音乐美, 原诗颇具节奏感,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对愁眠, 每一个意象都对应着一个节奏, 许先生在译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译成at moonset/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读起来同样节奏感十足。王诺合译的版本对原文的韵律和节奏感的把握也恰到好处, 如在诗中使用相同的韵脚“crows”和“ruckus”, 还有利用头韵增加译文的节奏感, “monastery”和“mountain”。可以说这两个译文通过韵律和节奏感的把握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音美”。

(4) “形美”的传达

首先原文共四句, 许译的遵循原文的排版布局, 也是四句, 但是中英文的差异使得译文不能够完全按照格律诗的样式来翻译, 但是一些符号的运用弥补了这一瑕疵, 例如, 第一句和第三句中借助逗号将全句一分为二, “cry”与“streaking”、“the crows”与“the frosty sky”相对应, 文章整齐, 对仗工整。其次, 倒装语序的使用体现了诗的一种层次美, 原文第一句展现出三种景观, “月落、乌啼、霜满天”, 译文中译者将状语“At moonset”前提, 仅用一句话, 就将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全部勾勒出来, 给人一种紧凑感, 显得整齐划一, 无拖沓之感。而王诺合译的版本在形式上与原文似乎有所偏差, 按照自己的风格将原文译成通俗易懂的形式, 虽然传达了原文的表层意思, 但是其深层意境却由于译文形式的改变丧失了美感, 没有达到“形美”, 看似整齐, 实则缺乏逻辑。总之, 许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性, 达到了诗歌翻译所要求的“形美”, 而王诺合译整齐有余, 美感不足。

(5) “意美”的传达

为什么短短的一首诗就能激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遐想, 关键就在于隐藏在诗中的意境, 当你深刻体会到诗所表达的意境时, 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仿佛那时的景、作者的情, 就浮现在自己的眼前。在进行诗歌翻译创作的时候, 原诗意境的再现是最难的, 翻译不仅要形似, 更高神似, 译诗亦是如此。

首先从题目上来看, 许先生将“泊”译为“mooring”, 王诺合译的版本将其译为“anchored”, 前者指停泊靠岸的小舟, 后者指大船的停泊, 从意义上来说前者更为准确。其次, “mooring”用的是进行时, 是动态的描写, 仿佛小船正在缓缓地靠近, 也烘托出了舟上旅客的思乡之情, 而“anchored”用的是过去时, 是静态的描写, 显得有些刻板了。许译第一句中作者用“streaking”这一现在分词做“cry”的伴随状况, 生动地描绘出乌鹊啼叫着掠过白霜弥漫的夜空的景象, 凄寒的意境呼之欲出。另译本将“月落, 乌啼, 霜满天”用三句表达出来, 每个意象采用直译的用法, 缺乏联想, 但是“old moon”翻得恰到好处, 将那种故地重游, 老年伤感之情表露出来。原文第二句“江枫”与“渔火”一动一静, 一明一暗, 许译中“lit”对“lie”将那种动静结合的感觉表现出来, 再现当时的情景, 同时“dimly”对“sadly”, “dimly”突出的是凄清、昏暗的景色, “sadly”突出的是独居客乡的那种悲凉之情, 情景交融。王诺合译的部分只是将此景象罗列出来, 并未感觉到那种悲凉之情, 感觉有点生硬, 相比许译, 缺少“意美”。许译中, 最后一句“break”一词用得尤为传神, 原文为“夜半钟声到客船”, 深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凄凉, 不仅打破了这寂静的夜色, 也深深撞击着诗人孤寂的心灵, “break”一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王诺合译采用了“touch”一词, 力度不够, 似乎只能感受到游子那种思乡之情, 但是未能衬托出深夜那种静谧和幽静, 情与景不能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3 结语

通过对《枫桥夜泊》两个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 我们了解到诗歌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 更重要的是一种意境的传达, 许先生所译的版本正是对“音美、形美、意美”这三美传达的完美体现, 不仅从形式上、宏观上与原文贴切, 并且让读者感受到了与原文对等的“意境美”, 情与景交融。王诺合译的版本虽然忠实于原文, 但是由于太“忠实”, 丧失了美感, 诗背后所传达的意境未能完全表达出来。

摘要:诗歌翻译要求传达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将此“三美”统一起来, 就达到了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中国的诗歌意境幽远, 情景交融, 当读者在品味诗歌韵律美的同时, 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而读到动情处, 也会像诗人一般忘我地陶醉于情与景之间。在翻译诗歌的同时, 要尽量再现原作的情与景, 达到情与景交融, 人与诗合一。本文通过对《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着重从“音、形、意”的传达来展现诗歌翻译中情与景是如何再现的。

关键词:《枫桥夜泊》,三美,情与景,诗歌,翻译,传达

参考文献

[1]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EB/OL].1995.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吴岳添.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EB/OL].2005.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篇4: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关键词:创作背景 音色呼吸 基本要素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王建民先生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古诗有感而作,描写了张继落榜之后,独对渔火,秋风萧瑟的情景。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诗强调画意,注重意境的传达,这首曲子也一样,整首乐曲行进并不是沿着诗句一句一句弹出来的,而是直接以音乐描绘古诗中的画面,同时反映诗人的心理状态。

一、《枫桥夜泊》之创作背景

1.创作背景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创作于上世纪末,是王建民先生创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王建民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管弦乐创作,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位专业的作曲家。王老师以传统音乐为素材,用独特的创作思想,加上近现代作曲的技法,创作出了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促使民族器乐更加昌盛。

王建民先生的筝乐创作始于民族音乐,又辅以现代的作曲技法,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耳熟能详的传统主题旋律,又有现代音乐的线条。王建民先生的创作既独特又创新,使他的筝曲具有无穷的魅力色彩。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将中国古朴的意韵与现代作品技法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典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中国民族音乐画卷。《枫桥夜泊》这首具意向性的作品是浓缩了中国传统音乐精粹的一首典型曲目,旋律中暗藏着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且叙述性很强,将诗中那种静谧、朦胧的意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诗人张继古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王建民先生正是根据诗人张继的这首著名诗篇创作了同名筝曲《枫桥夜泊》。这首作品不仅在取材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联想有了一定的根据,给人以亲切之感,而且在创作上也展现了古筝传统与现代技法完美结合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古筝曲《枫桥夜泊》用迂回婉转、浅吟低叹的旋律,把深夜孤桥边的一弯残月,几盏渔火、两岸霜枫、数声疏钟和一叶孤舟凝结的愁绪,演绎得淋漓尽致,又用高音区急抹重刮、急切浓重的弹奏,演绎了落第士子的一腔哀怨,彻夜难眠的思乡之情。

2.曲目的音乐素材

在这一时期中作曲家们开始在传统素材的基础上尝试一些作品的创新与探索,他们突破传统五声调式的局限,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而《枫桥夜泊》亦吸取了昆曲、苏州民歌和江南丝竹等音调特色对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进行改革。

二、筝曲演奏中音色的重要性

演奏者需把握的基本音色要求:在高音区时音色集中清晰,有穿透力,清脆,余音长;在中音区时音色衔接要好,不能发散,音质集中,饱满;在低音区是要浑厚,深沉。每个音域要有音色上的对比,才会使乐曲丰富。

在《枫桥夜泊》这首乐曲中,指甲的触弦,乐曲一开始出来的散板,三个音程简短而有力的弹出来,而后出来的泛音则只需要轻轻的触碰琴弦,找到泛音位置即可。

引子部分,比较自由、散漫,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有着演奏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仅仅只是个人的想法。指甲触弦的深与浅,也决定着音色的效果,乐感也决定了音乐的变化,对于整首乐曲的掌握,每一处细节,都需靠自己体会。《枫桥夜泊》描写姑苏城外的景色,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色彩:吴侬软语,一些些小女人的姿态,在行板中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指甲前端触弦时,要做到轻但不飘,柔但不弱,感情基调不是一下从底端突然滑上去,而是慢慢到达顶部但又有保留的那种感觉,最后慢慢的降下去,就像小女人说话的姿态,该拉长的音悠远,该简短的就干净利落,我们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练习,即运用我们的手指尖,用自己手指的力量带动到指尖,而后触碰到琴弦,音色出来会让人感到干净舒服。

实际演奏中,音色的产生与变化所需要的条件是多重的,要想达到好的音乐效果是需要注重很多方面的。只有当触弦角度、位置、过弦速度、力度以及配合好呼吸等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音效。

三、筝曲《枫桥夜泊》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的呼吸

每一首乐曲都有它的故事背景,《枫桥夜泊》亦是如此。从引子开始,作者要求是自由、静谧的,从第一个音程开始时,首先就要缓缓地吸气,利落地落在弦上,接着是轮指,从弱渐强,一连串的音符就像呼吸,当我们接后面的琶音时,需延长呼吸换气,当感情到了,身体的肢体就跟着呈现出来了。

在行板段落,需注意的就是节奏不要太拖沓,如果每一句之间气息衔接的太长,会给人带来呼吸不畅的感觉。

在散板段落,自由发挥,乐句的断句,断得恰到其处,有两处节奏型一样,就要有所对比,整体也不能过于拖沓,会显得没完没了。

快板段落,需注意将开头的呼吸处理干净利落,和钢琴伴奏达成默契,突出重音,结尾慢板跟行板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一个小节,每一句,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呼吸、扩张与收缩。时而弱起,时而强收,把乐曲的这种律动掌握到位,控制好了,呼吸自然而然的就会跟着旋律慢慢的流动起来,旋律和肢体也就相得益彰,增强了舞台表现力。

四、古筝演奏中的要素

1.技法是古筝演奏的基本

古筝演奏的技法源远流长,复杂多样,由最初的单手单线条弹奏到双手的复杂多线条弹奏,从简单的弹拨按弦到复杂的揉吟按滑颤等技法的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的延续与发展,促使了现在古筝曲的欣欣向荣。

《枫桥夜泊》中,主要体现的是右手的摇指,特别在慢板和行板段落时,要注意每次都是由弱渐强,又弱下来,中间的跌宕起伏,使听众有一种似近非远的感觉,起承转合要到位,其次摇指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无论是慢摇还是扫摇,都需让音符具有颗粒性、饱满感,不能感觉轻飘飘、断断续续的,这样乐曲也就不能表现出应有的情绪。

nlc202309090526

在行板与慢板段落中,揉弦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首乐曲只有右手在弹琴时,那我们的左手就是调味品。其次就是《枫桥夜泊》的快板段,有快速指序和点指,快速指序就是需要我们左右手的除小指外的其余四指,通过不断地变换位置,加上小关节的力量快速移动,并且使每个音都很清晰,这样的乐曲会更加的丰富多彩。再就是点指,要求演奏者右手交替出现在琴弦上,音区跨度大,不仅需要速度、清晰度,还得有力量,该乐曲的难度就在于快、准、稳,所以技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2.乐感是古筝演奏的灵魂

古筝演奏的目的是将隐藏在音符里的感情与内涵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不是“照本宣科”,在演奏中要掌握好细节,每个音符既要精确、干净,又要注意速度线条的起伏和音乐美,音符的串联让人觉得自己身临其境。

《枫桥夜泊》在演奏过程中,从散板缓缓进入,放佛置身于此。午夜时分,那一轮明月升起,半夜时便已沉落,整个大地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由于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的栖乌发出了几声啼鸣。月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侵蚀了诗人的孤舟,使诗人感到身外的茫茫寒气中正弥漫着悲凉。而这一切都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理解诗人的感受,加上自己的认知,姑苏城外的钟声,作者的寂寥,用音符带给听众,再加上乐感的融入,筝曲引起的共鸣,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3.风格是古筝演奏的表现

演奏风格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器乐演奏本身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演奏者高度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深厚扎实的技巧,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富于个性的表现手法,是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从筝曲《枫桥夜泊》的表现风格看,引子部分处理得相对自由些,掌握好准确的节奏,注意大线条的控制,使乐句之间有连贯性和完整性,弹奏时表现出悠远的意境,色彩上稍转明亮,引子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在音响色彩上,给人根据反差很大。而行板与慢板,古筝以一种深沉含蓄的韵味,在钢琴单音的衬托下,缓缓的进入,A段主要表现的是开阔而又飘逸的气质,其中的轻慢的揉弦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沉稳,主要以静为主,要求音色的纯净,气息的沉稳。B段静中有动,就像平静的湖面泛起一丝丝的涟漪,掌握好旋律线条,在把握整体分割的同时将古筝特有的色彩表现出来,使音乐情绪表达更加精确。

《枫桥夜泊》融入了比较现代的手法、风格特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哀怨忧愁,无处诉说的痛,需要演奏者充分的演绎出那份韵味,所以说,演奏者的技巧是音乐表现和风格形成的基本要求,而乐感是乐曲能否达到艺术感染力的灵魂,风格是演奏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彰显,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佘艳.如何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J].襄樊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焦力.论古筝的演奏音色[J].出版信息不详.

[3]阎林红.筝的演奏技巧发展脉络[J].音乐研究,1993,(08):21-23.

篇5:《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一)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师:好,上课。生:起立。师:孩子们好。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齐声)听过。师:好听吗? 生:(齐声)好听。师:喜欢听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 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是留连的钟声。师:是留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来的?我们继续看,其实早在200多年前,清朝有一个诗人,他叫王士祯,在他的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我们一起看,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读得不错,注意,这是古诗,你得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谁再来读一读?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师:这味儿出来了,真好!(询问其他学生)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应该是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而令人奇怪的是诗人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梦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异口同声)十年。

师:十年啊,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那是5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诗人,他叫高启,他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师:好极了!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而更让人奇怪的是诗人高启只要经过枫桥,只要经过寒山寺,只要听到夜半钟声,他就会想到一个人,谁?一起说。生:(齐声)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我们继续看。其实还有比高启更早的,那是在800年多前,宋朝有一个诗人,那是谁?一起说。生:(齐声)陆游。

师:他也写过那里的钟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显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年之前陆游曾经到过哪里? 生:寒山寺。

师:曾经听到过什么?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而七年之后,陆游又到了哪里? 生:又到了寒山寺。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是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是七年……我们稍稍改变一下,如果不是七年,加它三年,变成了十年,又如何?注意听,看看诗人还会怎么写?我出上联,你出下联,注意听。我说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好极了。如果不是十年,继续向前推移,而是百年呢。我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我说千年不到枫桥寺,一起来。生:(齐声)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还是—— 生:(齐声)钟声。

师: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读。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师:所以两百多年前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读。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五百多年人诗人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读。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人诗人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读。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个问号,又一个问号。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陆游《宿枫桥》

生1:为什么这四个诗人都要写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师:对啊,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问得好!这是你的问题。继续。(话筒指向一举手学生)你的问题是—— 生2: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对啊,寒山寺枫桥边上有那么多的钟声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会写到,都会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寒山寺的钟声之上呢?好极了,这是他的问题,继续。生3:寒山寺的钟声有多大的魅力,何至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他的钟声? 师:你问的正是我想要问的,这时光流淌了1000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么样的魅力呢?问得太好了!其实所有的问题他都跟一首诗有关,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就叫做《枫桥夜泊》,这个人就叫张继。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好吗? 大屏幕显示: 枫 桥 夜 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生反复自由朗读)

师:好的,停下,抬头,挺胸,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翘舌的,她读准了,再比如“寒山寺”的“寺”平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生:(有感情地朗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王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王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枫桥夜泊,唐,张继。生:(齐读)月落乌啼—— 师:霜满天。生:(齐读)江枫渔火—— 师:对愁眠。生:(齐读)姑苏城外—— 师:寒山寺。生:(齐读)夜半钟声—— 师:到客船。(微笑)这样读,会吗?好,我们反过来,现在每句诗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你们来读,明白吗?好,准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师:“天”这字读得再长点,再来。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

师:好极了!就这个味道。月落乌啼—— 生:(齐读)霜满天。师: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师:姑苏城外—— 生:(齐读)寒山寺,师:夜半钟声—— 生:(齐读)到客船。师:(和着学生读“船”)船——好极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王老师读题目和作者,你们来读诗,好吗?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个韵律,准备,再深深地吸一口气。枫桥夜泊,唐,张继。生:(齐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好,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地已经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去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词,注意一个词,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1:愁。

师:大大地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继续。生2:忧愁。

师:多个一个字,愁,忧愁,也把它写下来。生3:愁眠。

师:愁眠就是愁,因为愁而无法睡觉,是吗?(生3点头,教师询问其他学生)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4:神秘。

师:神秘?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因为他说“霜满天”,然后说“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有那种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好像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很神秘。

师:那种气氛隐隐约约地给你一种感觉——神秘。好,把神秘写下来。那是你珍贵的感觉。(询问其他学生)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5:我的感觉是“幻”。师:是什么?

生5:幻字。幻影的那个幻。

师:幻影的幻,幻觉的幻,幻想的幻,是吗? 生5:因为上面写着“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就是说作者可能还没有看到寒山寺,只是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传出来,这个样子就叫做“幻”,若有若无的幻。

师: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幻”字写下来,会写吗?不要加一撇,那要变成“幼”字。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生6:我的感觉是朦胧。师:朦胧?

生6:我也是从前两句感受到的,从“江枫渔火”和“月落乌啼”感到了朦胧。师:好的,朦胧。把它写下来。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好,把手放下。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感受到了愁,有人感受到的是幻,有人感受到的师朦胧,也有人感受到的是神秘。我们不妨对比着想一想,咱们读过很多首诗,比如你读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神秘的感觉吗?(生摇头)不会,再比如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生摇头)不会,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起来。生:(齐声)春来江水绿如蓝。师:你会感到忧愁吗? 生:(异口同声)不会。

师:那就奇怪了,同样是诗,为什么枫桥夜泊偏偏带给你的感觉是幻,是愁,是朦胧,是神秘呢?为什么?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一看就知道训练有素。(生默读,老师巡视)

(生边默读边做记号,老师继续巡视)(约3分钟后)

师:好,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纸上做了记号,有的划线,有的画圈,有的打三角符号,是这样吗?(生点头)好,把笔放下。你们记下的是符号,但又不仅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你们的感觉和你们的发现,是这样吗?(生点头)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那王老师提一个问题,注意啊,就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注意听,大家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吗?是这样吗?请问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 生:(齐声)没有。

师:为什么?诗中哪个词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他没有睡,他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愁眠。师:哪个词? 生2:愁眠。师:哪个词? 生4:愁眠。

师:把“愁眠”圈出来。(板书:愁眠)圈了吗?看黑板,一起读这个词。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师:再来。生:(齐读)愁眠。师:什么意思?

生: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好极了,还是睡不着觉,找一个近义词。生1:无眠。师:找到一个。生2:失眠。师:找到两个。生3:不眠。

师:三个。第四个在哪? 生4:未眠。

篇6:枫桥夜泊赏析实录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 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

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

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2)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 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 《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

己带来的感受。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 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

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上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200字下一篇:介绍扬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