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制课

2024-06-19

青少年法制课(精选6篇)

篇1:青少年法制课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来给同学们讲授一些通常的法律知识,以便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有所作用。

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收到各种新鲜的事物,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你们是否能分辨得清楚?你们是否想过你们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侵犯的,谁违犯了法律就必定受到法律的惩罚。

那么,什么行为是犯罪的行为呢?要远离犯罪,这是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即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今天在坐的都是小学生,也就是说你们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我国,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因体力、智力已相当发展,并有一定社会知识,已具有分辩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q####j、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是充分考虑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一般已具有事实上的识别能力,但由于年龄尚小,智力发育尚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知识,还不具有完全识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他们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应当受他们刑事责任能力的限制,不能要求他们对一切犯罪都负刑事责任,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有犯以上规定的八种犯罪,才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法律对未成年人加以保护的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惩罚。那么有些同学会说我现在还不到十四周岁呢,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如果你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未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界限,国家法律还是有惩罚的措施的,比如作治安处罚、送劳动教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同时我认为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平时又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在这里,我给同学们举几个说明未成年人由于不知道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懂犯罪概念而酿成大错的真实案例:一个是发生在2002年的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去年的四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将自己买来未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灌入一点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已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已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后该同学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再给同学们讲一个2002年发生的案件,被告人刘某年仅15周岁,原是某中学的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玩了一下,觉得挺好玩,以后就经常到网吧玩,之后一直沉迷于玩网吧和游戏机,但父母不给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向同学下手敲钱,一天,他在某中学操场玩时,看见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给他钱,并威胁方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死你,方某很怕,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以后刘某陆续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其中有一次,刘某逼方某带他到方某父亲那骗借了三十元,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方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敲点同学的钱好玩,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再就是一个发生在2001年夏天的案例:杜某十四岁,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成绩一直很好,在他小学毕业就要升入初中的那个暑假,在与同学玩时认识了在社会上混的李某等一伙人,他见李比自己才大两岁,却比自己潇洒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经常带杜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他很羡慕李某,于是天天跟着李玩,但是出去玩必须要有钱,李某口袋中的钱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对杜说:“我们现在没钱玩了,要玩就必须搞钱”,他们一合计杜某决定到一个他认为有钱的同学家去抢钱,杜某带着李某等三人趁同学的父母上班、同学一人在家之时闯入同学家实施抢劫,同时还将该同学打成重伤。公安机关很快就破了案,将李某和杜某等人抓获归案。到了9月1号,杜某坐在牢房里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多么想背着书包去上学呀,当时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没想到我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后悔呀。”但是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它就要受到处罚。

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只是较为典型的几个案件,我知道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但他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调皮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有些同学喜欢打架,将别的同学打伤;有些同学不爱护公物,故意毁坏公共场所的物品;有些同学以大欺小,没有钱买东西吃、没有钱进游戏室就强行向弱小同学索要等等行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你这一逞强就有可能将自己玩进班房。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特别是马上暑假就要到了,什么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方,同学们千万不要进去,因为那种地方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我们办案实践中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有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就是由于在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后就被带坏,最后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下面,我再同学们讲一讲如何加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法侵害,比如说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我们要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惩罚各种不法行为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罪犯的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面临危险的时候,同学们要机智勇敢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如果畏惧罪犯的话,就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地实施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

第一、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

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样、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例如前面所举案例中的方某,他当时就没有通过正当的途径保护自己,如果他被刘某第一次抢劫时立即向父母或老师报告,就不会三番五次地被刘某抢劫。此外学生之间打架事件也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据调查,一些学生被同学殴打后并不是向家长或学校汇报,而是自己作主到外面找人来报复,要知道报复伤人也是违法的,情节严重的是要构成犯罪的,要被判刑坐牢。

我再给同学们讲另一种自我保护的特殊情形,这也是我们在平时的办案当中常常遇到的情况。举一个案例说明:学生蒋某假期与邻居李某及张的几个朋友在一起玩,一天,蒋某和李某等人坐出租车出去玩,在出租车上,蒋某听李及朋友说:“等一下要将那人的手机抢来,另外还要搜一下他的身看有没有钱”,蒋某听了这话知道李某等人是要去抢劫,他有点想不去,但碍于朋友情面,他跟着去了抢劫现场,实施抢劫时,蒋某站在边上看,李某叫蒋某帮忙搜一下受害人的身,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网络.com网。蒋某就上前搜了受害人的身并将搜到的钱全部交给李某,案发后,由于受害人及时报案,公机机关很快将李某及朋友、还有蒋某一并抓获,蒋某归案后一直辩解说他并不想抢别人的钱,他觉得很冤枉,但是法律规定:帮助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强行劫取公民财物的行为同样构成抢劫罪。蒋某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当你开始与同伴在一起玩时发现同伴有犯罪意图时,你应当制止他,如果你制止不了的话,你就要赶快想办法远离他,千万不能为了哥们义气跟着同伴去抢劫,因为你一旦到了犯罪现场,即使你没有动手,你也难脱干系。因为受害人不管你具体有什么行为,他只说共有多少人实施了抢劫,你们这些去的人即使没动手也都助了威。所以我们的同学以后如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惹祸上身。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以上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违法犯罪的一点基本知识和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方面的问题,我所讲的只是给同学们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学们要真正做到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还要靠同学自觉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谢谢大家。

ww w.Y k j.CoM文

章 来源

篇2:青少年法制课

同学们正处在人人羡慕的青春时期。作家柳青的话:“人的一生中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往往只有几步。”不要辜负了人生的黄金时代,应当多多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特别是法律知识。因为现代社会“法律不是万能的,没有法律却是万万不能的”!自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后,我国的法律法规数量剧增,甚至细化到毛细血管的程度。法律里面包含了大到兴国安邦之计,中到企业的经营之道,小至个人的生存技巧。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将使你的一生受益无穷。

下面以案例形式学习一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案例1:

某校有几名初三学生臭味相投,在校园里结成一伙,整日胡作非为、称王称霸,做一些违反校纪的勾当。为了满足花钱的需要,他们经常威胁、殴打低年级的学生,近一个月内分别抢走近十名学生10—50元不等数额的现金,数额共计二百多元。为了使抢劫的“效率”更高些,有好几次甚至携带刀具进行恐吓。其中有两个被殴打的学生吓得几天不敢到校,还有一名学生受到轻微伤。受害学生家长知情后,立即向学校反映情况,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将涉案的这一伙学生全部刑事拘留,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后向法院提起公诉。依法向法庭发表辩护意见:系未成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系在校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都有特殊的保护﹚、主观恶性小﹙向被害人要钱时,往往是只要了一部分,并没有抢劫完,区别于一般的抢劫罪﹚、社会危害性小﹙积极向被害人家长退赔,并且赔礼道歉﹚等观点。法律是尊重事实的,虽然已经退赔赃款,虽然当时还美其名曰说是“借钱”,虽然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有特殊的保护,但在犯罪事实已经构成时,是法不容情。经过合议庭合议,法院审委会讨论,法院最后做出判决:分别以抢劫罪判处几名被告人一至两年的有期徒刑,几千元不等数额的罚金。

因为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之一,2006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施行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做出了许多细致的规定。

7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刑法263条规定抢劫罪的最低刑期是三年。若有法定的严重情节,最高刑期可以达到无期徒刑乃至死刑,它是侵犯财产罪中最严重的一种罪行﹚。8条: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刑法293条规定寻衅滋事罪的刑期是五年以下徒刑,以上法律规定的两种情形在校园普遍存在。﹚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该司法解释,是因为我国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校园暴力普遍存在。从该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立法本意是对未成年人从轻处罚,但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或者情节严重,仍然认为是犯罪。案例2:

A是17岁的未成年人,辍学后不务正业,整日不是彻夜上网,就是纠集一帮哥们喝酒,父母给的钱早已挥霍干净。一天,他吃苹果时买了把水果刀带在身上。正在街上闲逛时,有个女孩背着挎包从他面前走过。“她的挎包里一定有钱,一个女孩势单力薄,何不吓唬吓唬她,弄点钱花!”于是,他紧随在这个女孩的身后。路上,他又犹豫起来,但又一想:“就干这一会,不会有事吧!”。正在犹豫时,女孩已经走到一居民楼的僻静处。他脑子一热,紧跑几步,掏出水果刀,用刀把架在女孩的脖子上,威胁道:“赶快把身上的钱掏出来,我不会伤害你的。”女孩哪见过这阵势,哇的一声哭了,赶紧掏出了身上仅有的5元钱。事后案发,A因为使用暴力、胁迫方法抢劫他人的财物,构成抢劫罪,被判三年的有期徒刑。大家想一想,尽管A并不想伤害女孩,尽管仅仅抢了5元钱,但因是使用了暴力,已经构成了抢劫罪,等待他的将是漫长的铁窗生涯。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1、未成年人遇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冷处理”,为人处事要依法律为准绳。切记:“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可没有一点责任心,将你带到一个鬼地方后就逃之夭夭,绝不会再与你有难同当,而让你在单独度过“离开亲人失去自由、手里捧的是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的高墙生活。

2、未成年人一定要养成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绝不能花天酒地、挥霍无度,从而成为社会的蛀虫。

我在读初中的的时候,同班有一个个子比较高同学。他经常无故打骂其他同学,而且扬言:“我还不满十六岁,把人打伤打残了是不负法律责任的。”其实,他对法律的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规定,但还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轻微的违法行为,或者是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处罚,或者是要对受害人进行民事赔偿。总之,法律中没有“真空区”,任何违法行为都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

同学们,千万不要把法律的宽容当作无原则的纵容,错误地认为未成年人有犯罪而不被处罚的特权。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平时不注意自律言行、依法办事,最终将会自食其果。再切记三国时刘备所说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案例3:

A某、B某经常骑摩托车在某市火车站附近抢包,大多是乘受害人不备、突然夺取。有一次,二人在骑车时夺取一女士的手机后,立即加油门逃跑,刚好遇到一辆值勤警车。警车发现情况后,立即在后面追赶。B某弯腰捡到一块砖头朝警车上扔,砖头砸烂玻璃后落在警车司机身上。

问题:A某、B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1抢夺罪

2抢劫罪

3盗窃罪

4敲诈勒索罪 详释:

“抢夺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有数额限制﹚

“抢劫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立即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无数额限制,一般是当场劫取﹚。“其他方法”:指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者丧失反抗能力的方法。如“旅馆内麻醉盗窃案”、“熏香迷人诈财案”,这两者在形式上像盗窃罪、诈骗罪,实质应当认定为抢劫罪。

“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有数额限制﹚

“敲诈勒索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有数额限制,非当场,多数是利用被害人的弱点实施犯罪﹚

刑法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威胁的,构成抢劫罪。”该条被称为准抢劫罪、转化抢劫罪。①前提条件: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之一;②目的条件: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③行为条件: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

二、总结犯罪的几大原因。

1、对法律的无知。事例讲解(略)

2、迷恋游戏网络。事例讲解(略)

3、交友不慎;事例讲解(略)

4、哥们义气。事例讲解(略)

三、应对策略

1、认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2、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自尊自律的法律意识。3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4、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3:青少年法制课

(一)传播观念滞后

“六五”普法规划所覆盖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而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又是重中之重,对青少年来说法制观念的确立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六五”普法的很重要的目标即是培养青少年公民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而公民素质培养更在于对法治社会的原则有基本了解,具有公民社会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而目前我们的法制教育更多的是刑法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法制宣传的重要内容则严重不足,对与公民意识社会培养相关的法律如《宪法》和《民法》知晓率低。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虽然一直强调法制教育,但实际上因缺乏激励机制,如:没有列入教学大纲、不将法制教育内容做为学校教育水平与质量考评的标准之一等,故校方并无动力推动此事。尤其是在当前成绩作为教育结果考量的大环境下,法制教育更处于弱势地位。法制教育走过场,在讲课时间和数量上较为随意。没有统一的法制教育的教材,不能给予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法治观念。

(二)传播手段的陈旧

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手段有限、经常大班式的讲座是法制宣传教育常用的形式,讲课内容又枯燥无味。例如:全校师生集中听取法制讲座。除了讲座一种形式以外,极少有学校还有其他更为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法制传播。因此这种填鸭式的灌输,让法制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法制宣传是单向传播,缺乏互动。体验式教学固然好,比如走近监狱、少管所等,还可以举行学生模拟法庭等,但受到的条件限制颇多,只能偶尔为之,不能形成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同时法制宣传不能针对特定年龄层次,做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属于粗放型的宣传,例如在一所学校中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龄对所需要的法制观念有差异,而不分层次的宣教,影响了传播的效率。

二、电视媒体青少年法制宣传的优势

(一)电视媒体覆盖广,影响力大

大众媒体兴起后,尤其是电视媒体兴起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在青少年法制信息传播的通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学家指出,在现代社会里,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1]“在青少年使用媒介的实际情况调查中,显示他们接触最为频繁的大众传媒是电视(50.4%),其次是报刊杂志(38.5%)和课外书(36.3%),再次是广播(30.9%),最后是互联网(27.2%)。”[2]这说明在所有的传播渠道中,电视仍然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电视节目类型的占比来看,法制类电视节目几乎占有整个专题类节目的近19%,播出量占专题类节目的10%。因此电视法制节目也是宣传法制的主要渠道,它是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信息载体。现代青少年从电视上获取的信息并不少于他在学校里所习得的。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对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形成,对法律事件的理解和判断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应更加重视电视媒体。

(二)电视的表现手段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青少年正处自我独立人格的形成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对社会和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在形成之中,学习是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的需要完成的任务,为进入成人的规则社会做好准备。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更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图像化的具象的接受方式是青少年更喜欢也更易接受的方式。而电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声音、图像等视听手段的运用,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力,这是其他的学习手段,如报纸、杂志等所不能比拟的。例如福州电视台《法眼》节目,曾使用情景短剧、案件模拟拍摄、纪实、现场讨论等多种表现手段来制作节目,以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其次青少年有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已有的结论、判断,进行反方向思维,产生动摇、怀疑,进而持否定态度。受众的逆反心理则是指受众受已有意识的支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宣传的观点从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3]对青少年而言,传统的宣教式的法制宣传,使青少年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法制宣传持否定态度,这样传播就可能是无效的。而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天然地具有一种平民气质,因此在法制宣传上,以一种更为平等的视角、双向的沟通来完成交流。这样青少年是主动自愿地接受信息,因此这样的影响产生的效果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替代的。

三、电视媒体法制宣传策略

电视媒体是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另一重要渠道,甚至是学校法制教育的最有助益的补充,因此充分利用好电视媒体的宣传策略,并利用媒体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学校的法制宣传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将会使青少年法制宣传效果达到最优。

(一)选题策略

要传达法制理念,要选题上贴近青少年,要让青少年感受到法律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以福州电视台的《法眼》节目为例,在节目的选题上,控制刑事案件的比例,选题范围涉及到网络安全、交通法规、校园暴力等,更注重节目的贴近性和服务性。许多案例来自于教育局德育处,该部门因掌握了青少年问题的大量数据,能较为集中地反映青少年的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成了我们选题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选题的把握上更倾向于选取那些青少年身边发生的事件,但是却具有法律价值。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与切己利益有关的事件入手,这对青少年的法制启蒙更为重要。许多青少年社会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又充满疑惑,因此节目要因势利导借助青少年感兴趣的事件进行传播。比如《法眼》策划的一期选题,在微博上流传这样一条信息,某学校旁的拌面店故意刁难老人,不收老人的零钱,这条消息经学生们的微博转发引起了拌面店周边学校学生的强烈关注,纷纷到店里讨说法,引起一场风波,后经证实这条微博是一条网络流言。节目组认为,首先这样的选题贴近青少年,就是青少年与己切近的事件,其次案例潮流新颖,新媒体在学生中相当流行,因此这样的选题,会引起青少年的关注,最后如何面对新媒体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网络流言、隐私等,青少年概念模糊,而这正是一次普及法律知识的良好时机。节目播出后,不仅有很好的收视效果,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收益。《法眼》设立专题策划组,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制作法制教育系列专题片,连续5年,每年5期,选题覆盖亲子沟通、交通安全、网络犯罪、公民意识等内容,如:《青春防火墙》、《虚幻竞技场》、《“友情”现形记》、《血色轨迹》、《沟通的方程式》等,为青少年呈现一个多元的、有广度的社会视角,其中有7集专题片被全国普法办收录,作为青少年普法读物,也成为福州教育局网青少年宫中最重要的法制宣传内容。通过电视宣传的正确引导,为青少年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图景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

(二)互动性策略

如今的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强,遇到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希望得到尊重。因此在进行法制宣传时,单向传播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参与性强的节目,有充分的沟通交流更易达到传播效果。《法眼》首先在制作青少年法制专题的节目中就邀请中小学生、家长、教育者、法学专家、社会学者参与讨论,并由警官、检察官、法官结合案例,从不同的角度,结合相关案例探讨青少年教育问题。联合教育局、司法局等部门每年都组织福州市2000多所中小学校100多万中小学生观看青少年法制专题,并连续举办了5届“聚焦法眼、快乐学法”福州市中小学生征文比赛。除了征文比赛以外,我们增加了节目制作之前的问卷调查,对专题节目进行提前预热,同时在节目播出后及时进入投稿选手的家庭进行采访反馈。活动期间每年都有数万多中小学生主动投稿参与,学校方面也积极配合,家长也更愿意接受,法制宣教的三位一体体系———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线下活动策略

《法眼》宣传的线下活动有两个评判的标准:一是宣传效果,二是覆盖面。因此《法眼》整合相应的资源,通过线下活动可以达到法制优质的宣传效果和覆盖面的最大化。2009年《法眼》成立了“法眼服务团”,由律师、媒体人、法官、警察、心理咨询师等构成,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自2009年开始,“法眼服务团”联合教育局和司法局走进抽取的150所中小学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因“法眼服务团”的成员来自一线的工作岗位,他们有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再配合电视台影像制作的优势,所以“法眼服务团”为青少年带去了一场场生动活泼的法制演讲和活动,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这些活动被录制成音响制品,向全市中小学进行二次传播,达到了法制宣传对中小学的全覆盖。

每年的“青春”法制教育系列专题播出时,《法眼》都展开大规模的线下征文活动,一个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学生关注了,就是一个家庭的关注。活动期间共收到征文18多万篇,所有写征文的学生,首先是看过节目,并且认真思考才能写作,因此这非“沙发土豆式”被动接受,而是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对法制事件的思考中去。法制宣传需要家庭、学校和学生的良好互动。而线下征文活动调动了三方的积极参与,节目的影响力也更广,知晓率更高。

四、结语

法制节目的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教育的力量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电视法制节目因其掌握的社会资源丰富,可利用的宣传手段多样,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作为媒体人更应恪守媒体道德,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法制观念服务。

摘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培养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存在传播观念滞后,手段陈旧的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利用好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采用何种传播策略更有效地进行法制宣传做探讨。

篇4:号脉青少年法制教育

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触目惊心,令人扼腕。“我们要像关心水、空气、食品的安全一样来关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关注他们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的养成。扫除青少年思想当中的灰尘、雾霾,关乎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说。

实际上,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已经逐步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与此同时,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法治社会建設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还有很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对法律有普遍认知但结构失衡

5月28日,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首份《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调查报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

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普遍形成了对基础法律知识的整体认知,但在掌握程度上存在结构上的不完整,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对某些部门法知识的掌握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以刑法为例,刑法知识的掌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始终较差,而在高中阶段则有了明显提升。

“青少年对刑法的认知率很低,初中生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等与自身相关的刑法知识依旧掌握较差,正确率只有20%左右,这点应当引起我们关注。”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说,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是青少年由儿童转为少年的阶段,也称为人的初始社会化阶段,这个阶段必须有对罪与非罪的认知。

孙霄兵指出,对于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要有清晰的认识。“未成年人挥刀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这首先是个法制教育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法制教育还没有上升到一个全民的高度。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打架等治安事件就更多了。这都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映其中的问题,分析出原因,并找出对策。”

调查还显示,青少年学生对宪法、行政法和程序法方面的知识整体掌握得较差,而这些公法常识教育在培育公民意识、树立权利观念方面非常重要。课题组建议学校有必要通过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加大对宪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公法知识的教学力度,促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更加完善。

法律运用意识随年龄增长递减

调查报告显示,在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阶段,青少年学生运用法律的意愿反而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愿意选择法律手段的比例却降低了,比如说75.7%的初中生在他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选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到高中时这个比例降到64.2%。”王敬波说。

调查报告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逐渐增多,受到社会影响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而当前社会中类似“中国式过马路”“走后门”等现象势必会对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产生影响,甚至使其规则意识逐渐变得淡薄。

“这与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立法与执法存在落差的现象,如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效率低下等有关。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会对此类社会问题有愈发真切的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用法律的积极性。”王敬波说。

其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与升学压力会逐渐增大,学校、家长乃至学生个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会逐渐降低,学生可能会基于升学压力而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而学校为保证升学率也会压缩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青少年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家庭、学校、社会风气都能在这张白纸上留下印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认为,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青少年犯罪,是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在其身上形成反映的结果。

“处于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年龄段的孩子,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性和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接受法制教育最好的年龄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尚秀云说,对孩子进行教育,正面教育很重要,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更应注重培养法治理念

“我们通过对9个省22个市340多所中小学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刚刚及格,离我们的要求与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所以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空间还很大。”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

调查显示,总体上针对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学校也都没有聘请具备相应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职教师。这些问题都将限制法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今后法制课程的改革、完善过程中加以解决。

“在青少年的教育方式上,虽然现在也有多种方式的运用,但总体上处于比较单一僵化的阶段,与学生信息时代的需求,与学生的要求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王敬波介绍说,从实地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强调互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如模拟法庭等)往往比单向灌输(如法制课)或刻板的自我学习(自主阅读书籍)更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而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也更能强化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法治理念的认同。

“对青少年进行的法制教育,本质上是对其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教育。”对此,王敬波建议,在今后的法制教育中,教育理念应从注重普及法律知识向注重培育法治理念转变。在中小学法制教育中,应贯彻“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塑造学生法律人格——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教学思路。

她同时强调,教育目标也应从一般的“知法、懂法”向自觉的“守法、用法”转变。“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要体现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守法自觉性的增强和法治实践能力的提高上。”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行业处处长杨蔚莉也指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该从现阶段的知识普及转变到法治观念的培养,包括自由平等、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再到守法行为、习惯的形成。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小孩子也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是违反规则的。但为什么只要有人带着就走过去了?归根到底还是守法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杨蔚莉认为,青少年只有在法治观念引导下养成守法的行为习惯,才开始具备用法治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大以后才能成为守法公民。

(来源:《光明日报》 殷泓 王逸吟/文)

篇5:青少年法制10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六五”普法规划和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全国普法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进一步提升全区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现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增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对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以及推动全社会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区各级教育行政、司法行政、综治、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刻认识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水平。

二、把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要围绕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作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和法制教育规律,坚持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深入开展“法治进学校”活动,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与青少年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推进法治新疆、平安新疆、和谐新疆建设。

(二)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大中小学法制教育全过程。小学阶段要重点开展法律启蒙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宪法、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和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初步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初中阶段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了解法治精神,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提高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高中阶段要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懂得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知道法律的作用,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法律以及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了解现代法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格局,统筹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作用。要重视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专门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矫治。要特别重视开展好未成年犯管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等特殊场所内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一)落实相关课程法制教育内容和要求。普通中小学要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按照国家、自治区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好《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疆•民族团结》等课程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落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和要求,会同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高等学校要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法律选修课和法治知识讲座。

(二)深化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试点地、州、市要根据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试点工作指导,提高试点工作成效,做好试点工作成果的总结推广,并适时扩大试点学校范围,推进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其他地、州、市要结合实际,及时启动本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试点工作,拓宽法制教育途径和载体,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推进法制教育课时、计划、教材、师资“四落实”。学校要保证法制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学校通过思想品德和民族团结课程课堂教学、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法治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间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除国家、地方教材外,各中小学还可从《自治区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推荐的法制教育教材和“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普法资源库中选取法制教育内容和素材。鼓励各学校结合实际,编写法制教育校本教材。

(四)深入开展专题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学校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主题团(队)日等形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在民族团结、安全稳定、环境保护、禁毒、国防等专题教育中突出法制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自治区宪法法律宣传月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法制教育主题活动。各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或法治实践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

(五)加强法制教育资源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编写出版符合中小学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法制教育课件、音像资料等法制教育教学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免费提供给中小学校。依托“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丰富青少年法制教育资源。鼓励各地开发网络教育课程,征集法制教育精品课件、视频,推进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生都能够接受到法制教育。

(六)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根据实际,通过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法制论坛、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法制文艺演出、法制图片展览和建立法制教育橱窗、在校园网和校园广播中开设法制教育专栏等形式,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法律事件、法律故事,宣讲法治理念、法律常识,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创新法治文化载体和形式,把传统媒体与手机、微博、QQ等新兴媒体紧密结合,不断提升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感染力。

(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庭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巩固学校法制教育的成效。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以及网吧、电子游戏室、歌舞厅等青少年容易涉足的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地方区域特色、配套设施齐全、教育内容丰富的青少年法治实践场馆,为青少年提供直观、生动的法治实践场所。

(八)加强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法制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在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其他各类教师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加强中小学法制副校长(辅导员)队伍建设,法制副校长(辅导员)配备率达到100%,法制副校长每学期到学校开展法制辅导活动不少于1次。发挥律师、法学专家、法律志愿者的积极作用,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员作为法律顾问,协助学校处理法律事务。发挥各级关工委组织“五老”队伍作用,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各类帮教工作。依托“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立健全青少年普法联络员队伍,实现普法资源共享、信息渠道畅通,不断提升指导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水平。

四、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司法、综治、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法治进学校”牵头单位职责,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成效;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协调、检查和指导;各级综治部门要协助相关部门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各级共青团组织负责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与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及有关活动的组织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一名校级领导主抓学生法制教育,明确学校法制教育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将法制教育落实到相应的岗位职责,纳入工作计划,纳入日常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二)加强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相关经费,支持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支持法制教育基地、教育普法网站建设和教师法制培训、法制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学校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和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少年学生免费提供法制教育资源。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支持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

(三)加强检查考核。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校法制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考核制度,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法制教育纳入依法治校工作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进法制教育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对法制宣传教育相对滞后的学校,有关部门要予以督促和帮扶。

1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普法规划,整体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现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整体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健康成长、参与社会、幸福生活的核心素质之一。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六五”普法规划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

国家实施普法规划以来,各地、各学校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广大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仍然存在定位不够明确、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教育内容不够系统、保障条件不够有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司法行政、综治、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放在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水平。

二、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法律意识需要从小启蒙,法律素质需要系统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为根本目标;要自觉遵循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和法制教育规律,坚持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统筹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作用。

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大中小学法制教育全过程。小学阶段要重点开展法律启蒙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宪法、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和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初步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初中阶段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基本知识,了解法治的精神,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刑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提高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高中阶段要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懂得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知道法律的功能、作用,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法律以及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了解现代法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格局,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要重视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专门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矫治。要特别重视开展好未成年犯管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劳教所、拘留所、看守所等特殊场所内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三、落实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普通中小学要落实好《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要落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会同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高等学校要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法律选修课和法治讲座。支持中小学在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法制教育,在安全、环境保护、禁毒、国防等专题教育中突出法制教育内容。学校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学校要保证法制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

四、加强法制教育资源建设。鼓励和支持地方编写出版符合中小学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法制教育课件、音像资料等法制教育教学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免费提供给中小学校。加快建设好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利用学校结构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场地,规划建设专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各地教育行政、司法行政、综治办、共青团等部门、组织之间要加强协作,推动各类法制教育基地免费对青少年学生开放,并不断增加和完善法治实践模拟内容,完善法制教育功能。

五、增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鼓励学校组织模拟法庭、法制征文、法制绘画等活动。把情感、时尚、艺术元素引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当中,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创造条件,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国家机关、观摩执法、司法活动提供便利。让学生参与学校建章立制过程和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鼓励各地开发网络教育课程,征集法制教育精品课件、视频,推进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生都能够接受到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六、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积极探索在中小学设立法制教育专职岗位。中小学要聘用1-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鼓励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其他教师参与法制教育。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多校共同聘用法制课教师的方式。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培训,将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门的法制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班,在其他各类教师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法律志愿者、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本地高等学校法律院系教师和大学生、离退休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的专长,为学校法制教育服务。

七、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相关经费,支持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支持法制教育基地、教育普法网站建设和教师法制培训、法制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学校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和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少年学生免费提供法制教育资源。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支持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

八、健全法制教育考核与督导制度。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情况纳入依法治校工作指标体系,将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校法制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学校,有关部门要予以督促和帮扶。

九、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各地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司法、综治、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做好相关领域内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有一名校级领导主抓学生法制教育,明确学校法制教育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将法制教育落实到相应的岗位职责,纳入工作计划,纳入日常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引导大众传媒切实承担起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公益法制宣传活动。

篇6:青少年法制安全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如建国以来,绍兴县第一起绑票案作案者陈铁江(当时17岁),因经常逃学,与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染上赌博和玩游戏机,为弄钱以绑票索要钱物2万余元,并将9岁男孩杀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像绍兴前几年也有结帮搞派团伙作案的,如“东街帮”、“城南帮”等。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广泛开展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也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开展了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广泛开展“两法一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来说话、用活动来宣传、实现全方位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

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聘请法制副校长的通知》,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中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并发给统一的聘请书,就象我就是我们峭岐中学的法制副校长,今天在此为大家讲课。并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和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责任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教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教职工员和中小学生合法 权益等。二是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错误现象,从而保障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安徽省科学协会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方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