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衔接语文教材

2024-06-18

中小衔接语文教材(精选10篇)

篇1:中小衔接语文教材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衔接和编制依据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概念和衔接

1、语文教材概念内涵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及文化教育的综合教育读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过程中衔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介体。教师应用教材传授教材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教材接受教师的教授,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语文教材是教学三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内容的衔接应该根据大纲要求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

2、衔接原则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应该按照这几个原则进行:(1)科学性。要做到正确性,即教材必须科学、严密、准确;适度性,即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等安排内容;循序性即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规律衔接教材内容。(2)统筹性。初中教学是阶段性教学,要求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统筹、设计、衔接。(3)教学性。教材衔接要满足教师的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创新性。要独具特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文言文衔接的意义

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衔接体现在:(1)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对于阅读能力的定位是阅读习惯养成和理解阅读基本内容,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享受文言文的文字美、思想美;(2)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提高写作能力,还要提高口头交流、表达能力,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衔接概述

1、衔接的现状

苏教版共有31篇文言文,其中75%左右是记叙体。议论体主要有《马说》、《孟子二章》、《出师表》三篇。说明体有《活板》、《核舟记》及《<梦溪笔谈>二则》三篇。主要以记叙体为主,主要是因为该体裁类文章学生容易接受、有兴趣学习。说明体文在七年级上册开始,议论体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

2、衔接的优缺点

(1)优点: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以新语文课标作为指导,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从衔接上看,体现了全面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教学要求,以记叙体为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缺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数量相对较少,且衔接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文言文语感培养。

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的对策

1、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科学合理衔接

文言文内容衔接的要求:(1)文章年代由近到远。年代近的语言成分和现代语言成分交叉较多,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幼时记趣》(清代)在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再如《口技》、《核舟记》等都是明清文章,包含现代汉语成分较多,学生易理解,适合在初学阶段学习。(2)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由少到多。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古文衔接上,应该严格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初学期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应该较少,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古文的难度,比如《赵普》有十几个实词和七个左右的虚词。因此,衔接上应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逐步增加实词和虚词的数量和难度。(3)文章内容要由浅到深。古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越容易越熟悉,接受就越快,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都是熟悉的寓言故事,较为简单。

2、丰富教材的导读体系,增强学习指导

苏教版主要以主题形式组成,在每个单元前有“开启语”,具有导读作用,但是只是在每个单元的前面设置,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指导不够具体、系统。可在每一篇古文前设置一个导读,简单的导读可以给学生留下感染力强、生动有趣的印象。要注重从三个维度,特别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导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丰富教材文言文的导读,有利于学生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征,增强教材梯度

语文的教材具有审美价值,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言文衔接上应该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可按照文章的描述插入一些图片,增强直观性和美感,比如苏教版七年级《刻舟求剑》就配有彩图。在八年级、九年级则可适当减少插图,加入一定的文言文注释、补充内容等,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按照一定的梯度,设置教材内容。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材的衔接和编制应该考虑到各个方面,不管是知识的安排、能力的培养及教学方法的指导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衔接应该立足于学生,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要求,做到科学、合理、系统的衔接文言文内容。

篇2:中小衔接语文教材

宝华里小学 丁伟俊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一般给学生很大打击,中学试卷明显难度要大。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

目前,语文新课标已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少小学教师已着手做新课标教育的前期工作,向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进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展示广阔的精神天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入初中后,学生有了升学压力。在教学上,一些中学教师容易把语文教育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忽视了它是一门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尤其初一上半学期是学生的“过渡期”。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和适应。

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工作的衔接,我观看了崇文研修学院网站上的一节小学语文《桃花心木》和一节初中语文《散步》。

针对以上问题,我学习了一些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针对各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措施的策略 就语文科而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由一般学习习惯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过渡衔接。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在初一上半学期中教师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从打好基础向增强自信心过渡衔接。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3、展开读写双翼,帮助学生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过渡衔接。读写被称为语文的两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或称“八股文“。老师一让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自己的伞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内容陈旧、形式模式化的作文,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封闭和僵化,从而导致了学生思维灵性可能被扼杀的落后状况,这和应试教育求稳、求折中、不求创新、反对出奇的弊端是一路货色,我们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的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1)向口头作文适当倾斜。首先做到口心一到。即“我口讲我心”,课文演讲、短剧表演、专题竞赛、趣味辩论等口头作文,学生可以克服对书面作文的畏难情绪更有兴趣。当然也可以说是向书面作文的一种过渡。口头作文同传统作文最大的区别是“由笔写”到口述,这种方式的变化要求学生从“静”到“动”,从个人写作到当众叙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情感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或学到方法或理解内涵,再延伸到写作或谈感受,或学技巧,把两者结合的比小学时再紧密些,树立读是为了写好,写能更好地读的“双翼思想”“比翼双飞”。

(3)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记日记是小学时形成的良好习惯。需要在中学巩固好发扬好,使它成为学习语文助推器和个人的小天地。其次,再看看数学这门学科。

(三)针对中、小学教材教法不同的特点,采取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的策略

篇3:中小衔接语文教材

关键词:中小学教材,数学教学,衔接,研究

从实践中来看,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但到了中学阶段, 其数学成绩则明显有所下降, 甚至对数学产生了厌烦心理. 究其原因, 除了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科目增多、学习环境的改变以及内容知识上的拓深等因素有关最重要的就是由小学向中学过渡阶段的衔接出现了问题. 因此, 在当前的形势下, 加强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教材内容关系分析

首先, 数与代数. 新课标要求在结合生活情境条件下对负数意义进行了解, 生活中会利用负数表示基本问题. 实践中可以看到, 六年级与七年级教材中所包含的课后习题有重复现象, 但都有相应的例题和侧重点. 六年级设计初步渗透数轴概念, 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数轴, 体会正负数排列规律, 而七年级课文中也引入了同样的问题, 同时也给数轴下了定义、说明了画法. 基于此, 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数、代数教学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中学阶段更多的是要对规律进行探索,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 空间与图形. 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对直线、圆以及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相互关系进行学习和探索, 从而丰富学生的空间感.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而言, 只是给出了平行线、垂线以及垂足的概念, 并且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到了初中阶段, 则要求对平行线概念、性质进行全面的理解, 能够独立识别同位角、同旁内角以及内错角等,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断方法.

二、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 虽然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重复, 但二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做好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衔接,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数学概念上的衔接

对于数学中数的概念, 虽然小学阶段已有两次扩展, 即引入0和分数, 但是学生对数学中的概念为何要扩展并不了解. 初中阶段又会引入负数, 这与学生的生活表面联系看似无关, 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传统的升高、下降等说法, 若将“下降10米”变成“升高负10米”, 显然非常的不习惯, 甚至难以接受. 基于此, 新的数学概念教学成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关键和难点.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在正式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 应当先将小学阶段的数学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 引导学生注意新概念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出现的, 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比如, 自然数集加上数0就扩大了自然数集的范围, 有了非负整数集, 从而为数系再次扩展准备好了条件. 再如, 引入负数概念过程中, 可采取如下措施:温度测量过程中, 当气温升高到零摄氏度以上, 或者测量高山海拔时, 能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来表示, 而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测量海水深度时,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就不能满足要求了, 那么如何采用简单数据将其意义表达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

2.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范围 、形式以及几何拓展能力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中小学过渡阶段, 学生通常会遇到很多新问题, 如数的范围、表现形式等, 基本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由正数到负数, 由有理数至无理数. 同时, 虽然几何问题已向小学阶段延伸, 但是仅靠该阶段对图形的最直观认识还远远不够. 比如角概念形成时, 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观察、抽象以及总结, 最后形成一个意识上的角概念. 从角是由OA和OB两条射线组成, 到∠AOB与∠ABO的相互比较, 得出以∠AOB来表示更为合理一些. 基于数学的确定性, 以点O为顶点的射线有3条时, 角必须用∠AOB或者∠AOC来表示. 采用该种教学方法,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都实现了中小学之间的有效衔接.

3. 几何知识上的有效过渡

在小学阶段, 几何学习只是初步的, 只是让小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或者拼拼折折, 对基本的几何概念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 从本质上来讲, 这是实验几何的范畴, 重点在于 计算, 没有逻辑上的论证. 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 应当适当地安排一些推理论证性较强的练习题, 比如下图中两个阴影部分面积相等与否?

在中学阶段的平面几何学习过程中,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以及论证能力. 而在小学阶段, 该方面是薄弱点. 从传统的实验几何到现在的论证几何有效过渡, 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以及论证能力的开端.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过程中, 应当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 培养学生检验、预习以及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研究, 任何学习都是自主建构的过程, 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作用, 有意义的接受是自主建构, 而有意义的探究也是自主建构. 学生先读了课本, 知道了结论, 但往往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 预习之后仍然存在探究的空间, 只是提高了探究的起点, 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促使探究的深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衔接, 很多程度上是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方式方法的有效过渡, 只有加强对过渡期特点、教学规律的研究, 才能找到衔接的有效措施,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考试周刊, 2011 (70) .

篇4:中小衔接语文教材

[关键词]语文教材 作文写作 资源利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15

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一定的典范性,都是名家名篇,不仅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而且其选材、构思、立意、语言都有许多玩味揣摩之处,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提炼出写作元素,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两者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话乐说。近几年,笔者致力于探索语文教材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巧用教材,激发思维,衍生写作话题

语文教师常常为作文话题的选择而犯愁。题目的选择既要避免选材的重复,又不能陈旧老套,最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而语文教材一个学期就有20多篇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从真善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学生学了这些文章之后,记忆之窗由此打开,联想到曾经被遗忘的许多动人瞬间。教师就可以利用阅读教学的动人之处、深刻之点深入挖掘教材,衍生出许多作文的话题,以此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比如,七年级上册学习了冰心的《成功的花》之后,笔者就此让学生以《成功的花》为题写一写自己通过努力之后获得成功的经历,并把对诗歌的领悟融入写作之

容所以迁怒,缺乏自持所以贪婪。当群体中的多数为物质所惑、为声色所迷时,那么短视、狭隘、急于求成的消极心态就不再是个例。”又如《个性》一文中笔者这样写道:“经历了十年文革抹杀个性的浩劫,如今我们迎来了多元化的世界。大街上穿着露脐装的叫个性,广场上梳着爆炸头的叫个性,教室里说着‘喵星语、用着火星文的叫个性,一时之间,满世界的个性,似乎说你有个性就是夸你;你酷、你拽、你狂,你就是牛人。可是,这个性张扬的背后,不禁让我们感慨‘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到底要坚持什么样的个性呢?是奇装异服,还是怪诞行为?是非主流,还是引领主流?繁华的深处,是乱象,乱象的背后是深思。” 这段文字长短错落,整散结合,用长句严谨精确地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用短句简洁灵活地罗列现象展现观点,连用短句形式整齐而有气势,运用长句韵味深长而表意精确。

三、标点

标点符号不仅能表示句子的语气、结构、性质,而且还能帮助语言文字更加确切地表情达意;不仅可以在文字语言所不能及的情况下独当一面,也可以在需要强调语气、烘托气氛的句子中“挺身而出”。

比如笔者常在文章中用顿号舒缓语气,拉长过程,增强气势,使文句具有画面感和现场感。如下水文《缺席》中:“面对社会阴暗面,头脑的会场中缺席了理性,那么人们就会盲目、冲动、短视。”“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犯错、纠错、失败、成功、扶持、自立的漫长过程,而现在的那些缺乏理性的人却恨不得这个叫‘社会的孩子一出生就会跑了。”如《人生路上的小门》中:“若沧海桑田,以爆炸、沉积、挤压、裂变的苦难证明成长的历程,坚定强者前行的脚步。”再如《笑对人生》中:“那么,不如,笑着面对吧,让郁结的伤口处长出深刻的思想;如果人生注定有悲欢离合的苦痛、注定有成败得失的轮回,那么,不如,笑着面对吧,用从容、乐观、自信、坚强,把人生笑到波澜壮阔。”

以上都是用标点制造短句或罗列词语,有时我们还可以故意不用标点,创造一个长单句,在某个成分上故意繁琐,起到强调作用。如“老师解着一道又怪又僻又新颖的极难极难的需要绕好几个弯才能解出的习题”。通过延长句子的某个成分制造陌生化的效果,通过视觉上的阅读艰难,使读者心理上也产生艰涩之感。

总之,语言是衡量一篇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文章风韵若三分,二分亮色在“言”值。用比较让语言深刻、用比喻让语言生动,引言使文章华彩、典故使文章凝练,对偶以求整饬、排比以求气势,句式交错表意才能灵活,炼字标点可使神传言立。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用来谈议论文也很恰当,思想是根,但思想之根深植于土壤之下,需要语言的苗叶、声韵的花朵来展现。议论文若止于贫乏的说理,终究“行而不远”,提升议论文的“言”值,当注重语言的锤炼。

[ 参 考 文 献 ]

[1]王白云.高中写作教程七十二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罗晓晖.高中写作新教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何明.写作语言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5: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之我见

贾益群

从事了多年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拙见。第一、小学高段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订正错误的习惯,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若是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的话,那么升上初中就能更快适应初中繁重而快节奏的学习。特别是就象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反思学习: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反思;分专题抓好知识整理和归纳、语段阅读整理等。总之,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组织学生来当小老师,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作用。我上的《索溪峪的“野”》就是采用了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来教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力都很强,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就编排了小短剧,学生也非常喜欢,同时还借入了辩论和法庭的环节,把内容进一步掘深,而学生听说读写中说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培养,思辩能力得到了锻炼,上完之后,学生一直惦记。最关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升华。或许中学的有些课目也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第三、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多联系生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以写作教学为例,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和情感体验,最主要的就是脱离了生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曾经说过: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一、提倡写生活随笔,最好一周两次。或者鼓励有灵感就写。不框定范围和题目,有感而发。张扬学生的个性,爱惜学生的灵性。相信这与写日记也是一样的。

二、老师大力表扬那些留心生活细节,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注重文章中可贵的点滴细节和感人的瞬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心皆语文。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与父母亲人多交流,与同学朋友多相处,甚至去大自然放松自己。从生活积累点滴,写下心灵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篇6:中小衔接语文教材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

篇7: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1、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2、教学模式的衔接。

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4、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考试结果出来后做好质量分析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心理上的衔接。

篇8:中小衔接语文教材

一、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现状分析

2003版译林初中英语教材语音教学情况: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 没有对音标、语音知识的讲授安排, 2003年审核通过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也未对语音板块做出长期的、系统的教学设计, 加上初中英语教学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并没有针对音标和语音知识设计单项考试, 因此许多学校便将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阅读、写作和语法上, 而忽略了语音教学, 或是匆匆的一带而过。这种匆忙、不重视的教学步骤, 导致学生到初中毕业时仅有的语音知识仍停留在对英语音标单个音素符号的辨认上。不会拼读新单词, 特别是多音节的词, 读不顺或者根本不会读, 读起文章来更是吃力。另外, 英语学习的另一大难题是单词的拼读和识记。我们最常见的情况是:学生机械地朗读单词, 死记硬背单词的拼写, 其结果往往是记得快、忘得更快!老师责怪学生不努力, 课后不花功夫背, 但实际上大多数起始阶段的学生并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 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 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 这样忘了又记, 记了又忘。

二、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新的课标、新的教材, 必然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教材中新增了语音教学, 就把它当成任务来完成, 必须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语音教学在课堂上的真正落实。首先, 加强语音教学是新课标下英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课标中已明确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于语音的掌握程度, 英语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落实。其次, 加强语音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拼读单词和记忆单词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听说水平。有效的单词朗读、记忆、获取都离不开正确的语音知识, 一旦掌握了扎实的音标基础和字母组合规律, 实现从“音”到“形”的突破, 便能在英语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 加强语音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差异, 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语音知识, 便能在单词、句型等方面大大提高自学能力, 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的自信心, 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新教材下实践语音教学的初步效果与体会

随着2012版译林教材进入第二年的使用, 对比2011、2012、2013三个年级在入学时使用不同版本教材和同一版本教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学习以后, 我体会到了语音教学的初步成效。

教师方面:1.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版教材。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对教材编排顺序作适当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和活动进行替换、删减或补充。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 如果只根据教材的顺序按照元音字母发音、单元音、部分辅音、双元音、字母组合这样的顺序授课, 虽然可以将语音知识细化处理, 但是由于学习战线拉得过长, 学生很难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语音知识。分三个阶段的处理, 配合课本教材中出现的语音板块, 可以更好的达到从整体到个别, 再由个别集中到整体的系统性学习过程,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2.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语音教学步骤和策略。在新教材增加语音教学板块之前, 很少有老师系统化的去传授语音知识, 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较为零散的指出语音现象。现在随着课标、教材的更新, 教法的升级也是势在必行。在一年多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 慢慢形成起来的较为系统的语音教学步骤和策略也为学生系统性的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接受到了语音学习的学法指导, 为进一步的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重视了语音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与实践功能。课标要求教师在语音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单纯追求单音的准确性, 而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注重语言实践,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堂和课外, 应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随着课标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在努力尝试着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语音教学对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中小衔接阶段, 更应该突出其作用。怎么样有效的突破教学瓶颈, 培养纯正的语音素养, 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思考和实践。

摘要:继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推出之后,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也全新编订, 于2012年投入使用。新的英语教材对语音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安排, 这是较以往教材的突破。面对这样的新版块, 如何在中小衔接阶段分步、分层落实好语音教学, 成为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尝试的重点。本文分析了目前语音教学的现状, 介绍了笔者在语音教学中尝试的分步实施策略, 并总结了初步的效果和体会。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标,语音教学,中小衔接阶段

参考文献

[1]刘根月.英语习得者如何学好语音[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

篇9:浅谈中小学语文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状况长久地存在着,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一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成为需要迫切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初一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特殊的阶段,初一教师应瞻前顾后,找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使初一学生平稳过渡到中学的学习环境中。衔接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中,要充分研究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现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想法记录如下,以期与更多的专家、学者达成共识。

1当前初一语文教学存在的两点问题

1.1初一新生学习情况不易掌握。 初一学生天真幼稚,带有浓厚的小学生气息,进入初中后感到学语文不象以前那样轻松:感到词语多、课文长、较深奥、阅读时抓不住中心,上课时抓不住老师所教的重点和难点,不会作笔记;即使读课文,也只是唱读,不会朗读,不会归纳段落大意,学生做习题时,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只期望老师先说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首先是学生没有预习语文的习惯,也不会预习语文,思维未得到应有的训练,其次是教师没有具体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进行语文预习;老师也没有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不仅如此,教师更没有重视在讲、读、练中着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创造思维能力而造成学生不适应的过程。当然初一学生好动、好奇,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不高,这些非智力因素,造成了学生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适应学习语文的能力。客观上我们也得承认;学生身体素质差,以及家庭环境不好,这对学生的影响也大,也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不得法而跟不上初一语文学习的步伐。

1.2教师在教法上不得法。 从语文课堂教学看,有些教师在教法上有脱离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现象。教师在教法上就不应搞注入式,把知识死板地、机械地输入,在思维训练上不应过窄、过严,如果这样就会把课堂上的教学变成死气沉沉,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就随意教一通,这种不看对象而讲得过细、过多的方法,的确叫学生感到厌烦而不想学,对这些现象,初一语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指导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在当今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语文教学就要科学化、现代化化,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将是每个初一语文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故抓住初一学生的心理、身理特征,打破学生对语文难学的神秘感,交给学生学好语文的金钥匙,交给他们学好语文的得当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2针对存在的问题已形成的经验

2.1预习语文的方法。 预习语文不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而且是提高课堂40分钟效益的积极措施,更是从非智力因素上培养初一学生不依赖老师,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这可使学生终身受益。预习语文的具体方法,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教学生动手查工具书进行词汇解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新课,了解课文内容的梗概,对课文中的难点作标记。通过预习使学生感到:在你讲课时,好象只是微微打一条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留下来,鼓励学生到知识海洋里去游泳,让学生养成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习惯。

2.2教会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 圈点批注法是学生最好掌握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和听课过程中对字、词、句、段意的重难点,打上圈点符号、进行批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学生作笔记,深化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2.3在阅读课文时,要求初一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尽可能调动他们所有的器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真阅读、背诵文段、默写课文,记住所学的知识,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2.4情感投入,实施成功教育。 在深钻大纲,通晓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实际,制订出恰当的教育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与要求,这是教师走上讲台,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这是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坚持的原则。所以,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既要给学生一些学法指导,又要在发现学生闪光点时,就及时表扬,对学生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人格。在教学中,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精讲、点拨、设疑、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也可以在课外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敞开心扉,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语文教学仍存在的困惑

语文应该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学科,对提升人文素质非常有用。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语文教学表现得非常无奈和矛盾。

表现一:是语文教学难以得到像数学、英语一样的重视。在应试体系里,数学对于学好理科非常有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成绩是考试能力的集中反映,是获得理科应试成功的前提。但事实上,除了从事基础研究外,数学到了社会上基本没有太大用途。英语是通过后天努力就能提高成绩的学科,所以备受重视。而语文就不同了,既使付出努力,也不见得取得成功。事实上能写一手好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更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取成功的重要能力,远比数学能力要强很多。

表现二:是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试。写作在语文应试中分值占40%,但教学实践中,课时被大量压缩和挤占。语文教学的更多时间花在基础知识上,这些基础知识的训练并不以学以致用为目标,更谈不上应用到写作中去了。所以,本该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的语文教学变得味同嚼蜡,令人视为畏途。

篇10: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文/肖 虹

近些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从取消严格的小升初考试以来,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感到不适应,甚至不少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到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致使语文成绩严重下滑。其实这就是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育尤为重要。然而,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出现的种种脱节的现象,到底该如何传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接力棒”并争取实现“无缝对接”呢?笔者认为必须冷静地进行思考探究其原因,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究其“因”

1.教材未贯通

教材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的凭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进行。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是实行“两纲两本”的政策,即中学、小学各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根据各自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语文教材。就拿苏教版张庆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来说,张氏教材突出“新、实、科、简、美”,洪氏教材则以“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独树一帜,两者风格迥然不同。并且在内容方面,无论是体例、形式,还是知识能力链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能力的,初中还得从头开始;而有些小学语文反复强化的习惯到中学却消失了。这些都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过渡、衔接。

2.教法未贯通

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教法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小学衔接的困难。相对内容而言,小学教师上课更注重形式,存在信息量不大的问题。而中学课时紧张,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由于信息量膨胀,导致“消化不良”,原先走得好好的,现在步子就慢了渐渐掉队了,有些甚至根本不会走了。

3.评价未贯通

现行语文课程评价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断裂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考试无论是考试的题型、题类,还是具体的考试内容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如,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要求:5、6年级要求:“听他人说话耐心认真,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中考的答题规范,则要求学生:“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尽管这是由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特点所决定的。但在小初之间,考试的跳跃已经远远超过了学生的知识增长速度。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是一种启蒙教育,其考试应该是调查性的,而中学语文教育是典型的基础教育,其考试应是诊断性的。所以,由于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评价的差异,出现学生到初中后语文教学成绩与小学的成绩相比出现“陡降”的现象便不难解释了。

二、寻其“法”

针对中小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现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教材教法的链接与贯通

尽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制定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是相承的.,但无论是体例、形式,还是知识能力链上都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有意识地向小学教材延伸。预先准备一些较为简短浅显的同体文章或语段作为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在感性认识之后,理性分析文章,这样使中小学语文的内容得以贯通。

2.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毋庸质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沟通,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联系与沟通也极为重要。无论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阅读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图书、报纸,不要中学的不看小学的,小学的不看中学的,生生地将中小学语文教学割裂开来,人为制造鸿沟。除此之外,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听课、评课、互相熟悉对方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内容、方式等,这样全方位的交流沟通定会减少中小学语文在衔接上存在的教法问题,必定会使中小语文教学衔接的“接力棒”接得更好。

3.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过渡和融通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除了在教材上衔接贯通、教学上联系沟通外,关键还是要落到学生学习的融通上。一进入初中,就要把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教给他们自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为最终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目标增加后劲。

虽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但究其因、寻其法之后,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直面现实,拿出切实的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能将中小语文教学衔接的这个“接力棒”传好、接好,真正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下一篇:停车位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