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2024-06-11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通用14篇)

篇1: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课程背景:

随着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动争议的纠纷高居不下,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还没有立即转变过来,一直持有违法成本低于维权成本的意识,一直踩在法律的底线上与国家的法律相抗衡。人口老龄化、人口负增长,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难题,如何让社会保障进行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劳动关系的和谐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课程大纲:

一、当前劳动争议的现状与特点;

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区别于联系;

三、发达国家的劳动关系与我国劳动关系的比较;

四、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当前的争议;

五、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理解;

六、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与约定条款的解析;

七、无效劳动合同的解析;

八、企业可以立即员工的情形;

九、企业经济性裁员需要注意的问题;

十、劳务派遣当前的趋势与风险防范;

十一、我国当前社会保障的状况;

十二、发达国家与我国社会保障的比较;

十三、我国社会保险法中关于退休的新特点;

十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十五、关于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的思考

篇2: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探讨宗教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宗教话题一直是当今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团体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我国一直奉行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

篇3: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一、企业体制改革及参加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一)体制沿革情况

华北石油局体制沿革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1997年以前归属地质矿产部石油海洋局管理,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为了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型石油企业,1997年,归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整体转制为企业,并开始按照专业化公司运作。随着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2003年归属中国石化直接管理,为中石化直属的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上游企业。

在整体改制、改组、重组过程中,存续企业按照石化集团关于“保持优势、有序竞争”和“工程队伍专业化”的总体要求,首选油气工程施工主营业务的钻井队伍和录井队伍为突破口,进行重组整合,分别于2001年、2002年成立了西部工程公司、录井公司,有力地推进了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油气工程施工队伍的施工能力和品牌效益的快速提升。上市企业按照石化股份“非法人分支机构”的体制定位和“管理扁平化”的要求,逐步健全了两个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单位、 组建了第一采气厂等7个专业化公司。

(二)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历史上,由于地勘队伍的流动性、分散性的固有特殊原因, 局属各单位分别属于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随着单位体制的变更,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和原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的要求,局属各单位于1997年按照“属地原则”分别参加了当地的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也随之相继参加。五项基本社会保险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按时足额缴纳,并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二、现阶段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012年,根据国家能源战略的新布局,华北石油局作为中石化五大石油天然气会战主力区,史无前例地实施了鄂尔多斯致密油气增储上产大会战。为满足会战对人力资源的规模高效配置, 在全局范围内实施了人力资源的优化,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等各类人才实行了重新配置,单位之间流动频繁。人员的优化配置过程中,由于原参加保险的属地与新用工单位的属地存在着不一致性,加上新用工单位所在地在社会保险转移方面各有当地的政策限制,社会保险管理尤其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属地化社保管理一定程度上带来员工流动积极性不高

我们国家社会保险起步较晚,尤其在社会保险保障程度、基金筹集、统筹层次等方面,正处于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阶段。现阶段,社会保险登记实行属地管理,即由地方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本统筹范围内的社会保险登记工作。这种属地管理,是在加快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实行省级统筹的背景下确定的。1997年,为了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又为了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调剂力度,于1998年颁发了 《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加快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并将铁道部等11个行业的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即属地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就是要改变员工的社会保险由单位自管为社会管理,具体要求有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和政策在一定社会群体范围内实行统一;二是基金的筹资和支付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经办。

属地管理的实质是社会化管理,这是社会保险的一般原则, 对应于我们国家目前的省级统筹这种管理方式或模式。实行省级统筹直至全国统筹是改变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基金调剂力度小、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面,是社会保险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和环节。省级统筹的基本要求,是指包括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计发办法、待遇发放标准、基金管理、基金调剂等内容在内的整个保险制度和体系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行统一管理的方式,是保险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管理方式,它标志一般是“四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

这种以省级为单位的属地化社保管理,固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存在着参加社会保险的地区不同、缴纳保险的比例不同(封顶工资不同)、划转保险账户的比例不同、计算办法不同,使参保人员的账户积累、享受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职工在顺应企业的发展、面临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流动时,即从一个参保属地流动到另一个参保属地时,更注重本人的保险保障程度的高低,主观上流动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攀比的心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企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二)现行转移政策的限制带来员工流动不畅

长期以来影响保险制度完善的最大障碍就是劳动力资源跨省、区流动,保险关系不能转移接续的问题,理论界对于完善我国保险制度的普遍建议是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

2010年1月1日实施的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无缝隙地转移接续,最大限度保护参保人员的利益,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助推器。《办法》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中充分照顾到了职工的利益。《办法》第五条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流动就业的职工退休后养老保险待遇在缴费满10年的地方享受待遇。《办法》第六条规定,跨省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员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的,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办法》上述规定一方面保障了参保人员绝对有地方享受保险待遇,另一方面规定了享受保险待遇地以缴费满10年地确定的原则,有利于保障参保人员利益最大化,也体现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公平原则。然而, 由于各参保地受转移资金的限制,往往在应转移社会统筹资金时,以转出人员较多、转出资金量大为由,仅仅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资金、统筹资金无法落实乃至转移。华北石油局2010年跨地区批量转移的参保人员,时至今日个人账户转移资金的落实仍遥遥无期,更谈不上个人账户资金的合并与计算,甚至存在有部分人员即将面临退休时,退休待遇届时根本无法计算的情况。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的政策上,对资金的转移没有法定明确转移的强制期限及惩罚约束。

在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面,同样存在着转入地政策的种种限制。多年来,随着享受医保人员范围、支付医保费用的急剧增加,各参保地不同程度都存在着统筹资金紧张的客观现实。 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局面,各地都采取了各种措施确保资金的筹集力度,另一方面也纷纷出台了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限制条件。如2012年《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省直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通知》规定“外统筹地区转入人员,缴费年限 (含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男职工不低于25年,女职工不低于20年,并在省直缴纳社会保险费不低于10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缴费年限和在省直缴费年限达到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缴费年限或在省直缴费年限不足规定时间的,可以继续缴费至规定年限,或自愿申请一次性补缴差额年限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后,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待遇。”类似这种在转入地“实际缴费年限” 的政策出台,山西省、陕西省等其他省市比比皆是。“实际缴费年限”的限制,直接造成两个统筹地区的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瓶颈,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带来了障碍,员工流动不畅。

三、解决社会保险转移管理问题的举措

当今,企业的整合重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然趋势, 参保职工在一个参保地终身就业的格局已被打破,对企业而言, 一方面,如何紧跟自身的战略布局实施人力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如何在这种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客观情况下确保参保职工的保险权益?在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前提下,面对华北石油局的实际情况,应创新管理,积极地在社会保险转移管理上予以不断探索。

(一)转移管理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1.参保职工自愿转移的原则。《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可见社会保险关系是否转移在国家政策层面已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即遵循参保人员自愿的原则。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参保职工工作调动后,社会保险关系是否转移必须要遵循本人的意愿,需在原参保地和新参保地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人力资源部门可提供政策咨询,参保职工本人选择,任何单位和组织不得干预。

2.业务经办部门严格程序的原则。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关系到参保职工今后的保险待遇,转移过程环节较多,业务经办管理上必须履行必要的程序,留下各个环节的操作痕迹,对于相关材料要做到及时分类归档。

3.结果自担的原则。目前,由于原参保地和新参保地在保险待遇上存在着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今后政策的演变情况更是不可预知,社会保险关系是否转移带来的结果,应完全由参保人本人承担,调出单位和调入单位不承担责任。

(二)转移管理要履行必要的程序

按照参保人申请、单位办理、结果告知等三个环节管理。

1.参保人申请。当参保职工工作调动时,本人应在次月的5日前书面写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申请(一式三份),对社会保险关系是否转移作出选择。该申请分别转交调入单位和参保职工, 另一份由调出单位存档。

2.单位办理。调出单位在收到参保职工本人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申请后,于当月20日前与调入单位联系,协同办理社会保险关系是否转移的相关手续。对于申请不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 应书面告知调入单位,且双方签订书面协议,约定社会保险关系仍由调出单位代为管理。对于申请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应按照调入单位所属参保地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转移手续。

3.结果告知。调入单位业务经办部门,应在办理完毕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后的次月,书面写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理情况(一式三份),分别转交调出单位和参保职工本人,另一份由调入单位存档。结果告知是现用工单位必须应尽的义务,使调出单位和参保职工本人明了参保的现状,避免因中断参保而造成流动人员社会保险权益的损害,确保转移的实际效果。

(三)转移管理要注意的有关事项

1.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后,要严格执行新参保地的政策规定。 对于需要补缴一定年限的保险费才能享受相关保险待遇的,应由参保职工本人全额承担补缴费用。根据目前各地社保部门出台的政策看,对于需补交一定年限的保险费,仅限于在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上存在,以后其他险种是否存在,需根据当地社保部门出台的政策执行。

篇4: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经济增长

一、本市的人力资源概况

经济的增长问题研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最开始人们认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的投入,后来又意识到科技进步对于促进积极发展的重大意义,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被认可和深化,这说明在经济增长的很多要素中人力资源确实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进而影响到我们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如何衡量某地的人力资源?其中主要的依据有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数量指标指的是某地劳动力的人口数量,本文中的数量人力资源数量以本市的从业人员为依据,主要包括在岗的职工、个体私营业主、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以及其他就业人员等等。同时,以每本地所有劳动力千人中大学生(大专以上学历)数量、在校大学生占年度所有在校生数的比重(在校学生结构)为衡量人力资源的质量指标和结构指标,这些人口代表本市人口受教育状况,反映本市人力资源的文化水平。

2015年,本市从业人数总量达到55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105万人,第二产业 260万人,第三产业185万人,从各产业从业人数的走势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呈持续下降趋势,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呈上升趋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比重逐渐提高, 劳动力的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从业人员结构趋于优化。

二、社会保障支出分析

社会保障主要由国家建立,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民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经济福利性。社会保障的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保障主要分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政府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社会福利和救济,以及社会保障的补助;二是社会保险、福利、优抚以及社会救助支出;三是广义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指政府用于教育、医疗事业的财政支出。随着本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社会保障的资金支出不断扩大,保障的人群范围也在扩展,同时保障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这都得益于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各项社会保障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社会保障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而且可以全面补偿社会的风险损失。社会保障对于经济中的储蓄、劳动力的供给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本市的经济增长。同时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可以为社会保障提供强力的资金支持,提社会保障的水平和范围,还可以促进当地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提升,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人力资源的优化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也可以改善人力资源的外部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利于本地吸引其他地方的高科技人才,同时有效控制人才的流失。

根据对本市近年来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的调查研究可知,推动本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因素已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说明人力资源的优化以及素质的提高对于本地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本市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发明显,但是根据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对于本市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这进一步说明人力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当地的领导加大对相关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高效的社会保障对于本市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具有相当大的作用,进而保证不同收入阶层的利益,有效减少收入差距,保证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还可以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扩大内需,加强居民的消费力和消费信心,这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且社会保障也是对人类资源的有效投资,通过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进而保证人力资源的稳定和优化,进一步促进本市的人口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雷.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以南通市为例的实证检验[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3,01:92-96.

[2]沈燕. 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1989-2008年的数据[J]. 社会保障研究,2012,04:69-76.

篇5: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题中的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制度问题具体阐明和表述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 民生问题 关系 最有效措施

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有效的措施,来自共产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了我们这个事实。

尽管在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说法不尽相同,并且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但就其所包含的主要共同点而言,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做出如下表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它涵盖三层含义: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显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即对处于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

而民生问题,具体的来说分为三个层次。即化解生存危机为目的的社会救助、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险、以及生活更加美好为目的的社会福利。

以就业问题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和谐之基,促进就业和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各国政府必须特别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减,岗位缺口较大;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消化,部分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新的就业矛盾逐步凸显,高校毕业生和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以及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政府要继续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发展经济、改善结构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将城镇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平等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

以收入分配问题而言,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在0.4%,但是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而劳动分配在居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就更低。城乡之间,不同所有者之间,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在工资和劳动收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5—9月在全国的抽样调查显示,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排在第三位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政府公共财产承担兜底的功能,实现国民财富在各类不同群体以及代级之间的转移,从而缩小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我国当前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国有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我国当前正处于各种利益矛盾多发的时期,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一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从而引发心理失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是医疗保险的主要目的,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医疗、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全民享有医疗保险探索经验。但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并且农民在报销的时候遇到了还能多麻烦,而且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家,让人们大病医不起,小病不敢医。对此,我国政府还需继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造福百姓。

此外,关于民生的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房价物价问题等还需要我们社会去关注和解决。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民生问题直接关系着政府与百姓的最本质的关系,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且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在民生问题上处理不当,任何政府都有可能丧失合法性,政府要站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来设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最坚强的堡垒和后盾,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政府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解决民生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我们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贡献力量。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2007/11/09安世银《从战略高度看待保障和改善民生》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刘铁明 《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篇6: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因素关系探讨

为了解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于4月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横断面调查.

作 者:薄娅 作者单位:安徽省工贸学校,淮南,23刊 名:中国学校卫生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年,卷(期):21(1)分类号:B842 B841.7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SCL-90

篇7: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简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它所解决的是世界的物质秩序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所解决的是人类的活动的秩序问题.它们互相依存,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提高民族理论思维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哲学社会科学还具有自然科学所不具备的思想启迪、思想统一、思想解放的功能.

作 者:王海传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泰安,271018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年,卷(期):“”(1)分类号:C05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世界观 理论思维素质 思想解放

篇8: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1 我国农村的贫困现状

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 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由2003年的637元调整为668元, 低收入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882元调整为924元[1]。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 610万人, 比2003年减少290万人, 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8%, 比2003年下降0.3个百分点;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977万人, 减少640万人, 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 比2003年下降0.7个百分点[1,2]。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数量上虽已大大减少, 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不容忽视。更为严重的是, 剩下的这部分贫困人口大多处在不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中, 脱贫的难度系数大, 返贫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2 我国农村贫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农村贫困的客观原因———先天性的自然环境较差

大多数农村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都很差, 尤其是耕地贫瘠, 土地人口承载能力极低, 再加上地理位置偏远,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即使有一些具备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也很难发挥其作用, 难以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另外气候条件恶劣, 灾害频繁, 使得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自我脱贫的能力极低。

2.2 农村贫困的主观原因———思想观念落后

众所周知,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左右, 而且往往越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反而越快, 原因在于许多农村贫困地区还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这既是一种封建思维的余孽, 也是一种现实生活的无奈。而且农村贫困地区养育子女的成本极低, 相反养育子女的收益就显得相对较高, 因此在“经济人”的驱使下,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 从而使得人口和环境的冲突也愈演愈烈, 脱贫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2.3 农村贫困的政策原因———国家层面的制度缺陷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由于历史原因及现实条件的限制, 使得我国政府实行了一整套严格的二元社会结构制度。相对来说, 城市人口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诸多方面较之农村人口占据了很大优势, 其结果是尽管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是生活困苦, 基本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尽管出现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 但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即使进入城市就业, 也很难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机遇和地位, 很多时候只能是城市的过客, 最终还是得返回农村生活, 二元社会结构制度下的“农民”烙印依然根深蒂固。

2.4 农村贫困的自身原因———人口素质普遍低下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下, 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对新事物的认知迟缓、缺乏基本的谋生能力, 因而造成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扶贫资金回报率偏低、脱贫稳定性较差。

3 农村社会保障概述

农村社会保障顾名思义是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 与城市社会保障比较起来在内涵和范畴上应该是一致的。不过应当注意的是,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众多, 农村发展极不均衡,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底子薄、历史欠债多, 因此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状况将直接决定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 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模式和体系建设的时候, 有必要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内涵作出较为明确的概括和阐述。

农村社会保障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同样应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大核心板块。但鉴于我国现阶段农业大国的状况和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的国情, 应当把社会保险板块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作为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以务农为主要生存途径的农民在年老体弱之后即失去劳动能力, 也就基本丧失了生活来源, 衣食无着落, 养老堪忧。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以及市场化浪潮对农村居民思想所造成的冲击, 使得“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制养老模式正在农村逐步瓦解。二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身体机能透支大, 再加上营养不良或久病不治, 因此往往年龄不大就已经疾病缠身, 这种情况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即使暂时脱贫之后也极容易由于患病而再次返贫, 给扶贫工作造成极大的难度。因此, 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中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计划生育国策对农村家庭养老制度的削弱和农村中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现象的严重性, 农村社会保障应当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作为工作重点, 因为这二者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措施。

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福利部分, 即使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城市居民来说也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范畴, 需要坚实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因此, 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近期内社会福利不可能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重点,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解决的是最迫切、最紧急的保障需求, 其他保障内容只有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充实提高。

4 社会保障能够缓解农村贫困的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与贫困问题的存在,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正是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受到贫困问题的困扰, 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才促使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实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面镜子。

4.1 社会保障制度设立的终极目标和基本理念

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尤其是当社会成员遭受灾害或遇到困难的时候。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已经由其最初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逐步发展成为以人的生存权为核心理念的一种现代社会制度, 关于这一点在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总的来说,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社会成员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的顺利再生产;缩小贫富差距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4.2 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性质

一个社会的整体财富一般要进行2次分配, 而且社会财富的第2次分配与第1次分配在原则上有所不同:第1次分配着重的是效率, 突出的是个人能力;第2次分配则强调公平, 注重的是社会公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尤其是处在市场化初期的国家, 往往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竞争, 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个体成员的努力和奋斗。因此, 在共同富裕难以在同一时间实现的情况下, 就只能够依据个人能力的大小来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 惟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从而使得社会财富的总量能够快速增长。只是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一味地强调效率, 导致竞争过于激烈,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大, 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 甚至出现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不予以适当控制, 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长久发展。因此, 为防止或减轻这一现象的出现, 社会保障制度便应运而生, 社会保障的宗旨在于通过国民收入的第2次分配, 使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地流转。相比较而言, 如果说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主要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话, 那么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就主要取决于政府意志。以市场调节机制为基础的初次分配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不利后果, 其中之一便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贫富不均问题。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收入转移支付过程, 也可以说是政府对生产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的先天缺陷和不足, 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必须由国家来加以协调, 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政权力量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 为普通居民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减少社会分配不公, 以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是公平正义

公平是社会保障的本质和核心, 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其建立之日起, 就蕴含着扶危济困的灵魂。当然在谈到社会保障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经济保证, 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铺垫, 再美好的社会保障理念也只是空中楼阁。而且在短期内, 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增进往往不能同步, 一方的增加通常会以对方的一定牺牲作为代价。但是, 如果从长期来看公平与效率却是统一的:没有以效率为基础的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就没有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 而公平的改进也会为经济效率的提高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虽然社会保障的不同内容对公平或效率的侧重和偏向多少会有些差异, 但从总体上看, 社会保障是一种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福利制度,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保障制度的确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一种价值取向。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因此,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也是完善和提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措施。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 有逾10亿农民, 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1978年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举世瞩目, 随之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效。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05年末, 我国贫困人数下降至2 365万人, 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 我国贫困人口有2.5亿人。我国是全球唯一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使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在访问我国时说:“中国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3]。”但是,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剩下这一部分人群的脱贫工作难度是最大的, 因为他们往往同时处在疾病、灾害、愚昧等多重因素构成的不利环境中, 与此同时, 随着农村传统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逐步变迁, 农村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 农村居民的贫富分化也在加剧, 农村的相对贫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问题。

要想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 就必须多管齐下, 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支柱产业结构、实行必要的人口迁移, 同时政府应该向农民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这是因为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在减轻贫困问题方面往往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发生率之所以比农村、也比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低很多, 主要是因为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从食品、自来水、住房、医疗、养老、工伤、生育、教育到社会救助等全面的社会保障, 从而大大缓解了城市的绝对贫困问题, 如果农村也逐步建立了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最低标准的公共设施, 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应当会比现在低很多[4]。

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关项目在缓解农村贫困中的作用

鉴于当前我国总体财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然不可能像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那样较为健全, 但即使如此, 最为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在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方面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主要作用。

5.1 农村养老保险在缓解农村贫困中的作用

农村贫困地区的老年人往往是农村贫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为主要的一部分, 农村老年人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往往只能依靠自己子女的赡养, 这也正是农村地区“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的渊源。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施行, 使得当代农村地区的家庭日益小型化, 子女的养老负担愈加沉重, 而且农村传统宗族制度的瓦解也使子女反哺父母的责任和理念遭到很大挑战。农村老年人所面临的风险不仅是个人风险, 其实更是一种社会风险, 而农村养老保险通过国家政策和立法的形式, 使农民个人和政府共同为农民未来的养老风险买单, 从而使得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可以从社会保险资金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农村居民在年老后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不至于陷入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悲惨境地。

5.2 农村医疗保险在缓解农村贫困中的作用

健康的身体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 对于基本依靠自身劳动获得收入的农民来说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医疗社会化的大背景下, 医院和医生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具有诊断及治疗过度化的倾向, 因此一旦身患疾病, 即使是不太严重的疾病, 对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贫困农民来说所面对的医疗费用都有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 于是在很多农村贫困地区便实际上出现了“小病拖、大病扛、绝症直接见阎王”的现象;另一方面, 疾病同时也严重削弱农民的劳动能力和创收能力, 甚至有可能导致家庭收入的完全中断。更不幸的是, 如果患上慢性疾病, 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家庭收入负增长的结果, 造成长期因病致贫, 即使脱贫之后也极有可能再次因病返贫。相反, 农村医疗保险的建立使农民在身患疾病或伤痛时可以依靠该项互济制度得到医疗费用补偿或者获得长期的医疗保健服务, 保证不至于由于经济能力无法承担而得不到必要的医疗救治, 或者因为治疗费用的大笔支出而陷入贫困, 并得以恢复健康的身体, 为家庭创收提供最为基本的生理保证。

5.3 农村社会救助在缓解农村贫困中的作用

实际上农村社会救助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 早在几千年以前, 孟子就提出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设想。而且就实际效果来说, 农村社会救助的确在减轻农村贫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救助是指当农民遇到困难而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要时, 由政府部门和社会民众向其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的一种保障制度。虽然在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基本完成,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极小, 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基本消除, 社会保险已经取代农村社会救助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 社会保险很长时期内还无法完全取代社会救助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很多时候, 社会救助往往是社会保险的一种有益补充, 因为社会救助有着社会保险无法比拟的优势、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某个农民如果因病或因残而长期丧失劳动能力, 那么他理论上就不符合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时限条件;又如, 社会保险往往采取的是“一刀切”的做法, 在缴费比例和支付标准等方面忽视了社会成员个体的实际能力和需求。诸如此类的一些社会保险的空白地带, 有赖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合理补充。

6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在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时要仔细分析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而对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导致的贫困, 则应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基础性优势来有效缓解我国农村的贫困现象。

摘要:介绍了我国农村的贫困现状, 分析了农村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 概述了农村社会保障能够缓解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其在缓解农村贫困问题中的作用, 以期为有效缓解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贫困,社会保障,成因,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EB/OL]. (2005-04-21) [2011-05-20].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050421_402244388.htm.

[2]杨良初, 张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研究[J].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 2007 (4) :46-61.

[3]董峻.世界银行行长:中国的扶贫减贫成就举世瞩目[EB/OL]. (2006-08-23) [2012-05-20].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8/23/content_4997986.htm.

篇9: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经营绩效相关性

0引言

企业传统的以追求财富创造积累为难一旦的线性经济利益单极膨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以我国为例,仅从2000年以来,山西的黑心煤窑、黑臭毒污的淮河与松花江、数例毒奶粉事件等诸多事实已经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经营不仅要考虑近期经济利润的增加,更需要关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企业价值的不断提高。但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损害企业的经营成果,对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英国产业联合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认识到自己具有公共责任,不仅仅是它们的经济绩效也应为它们所在社区和环境的质量负责”。社会责任国际认为:企业不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获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的目的,而且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这样的传统理念,而更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评价

2.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

我国对社会责任的评价包含以下指标:

2.1.1“三废”处理率:是指企业综合处理“三废”的数量与企业排放的需要处理的“三废”总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三废”处理率=已处理“三废”量÷同期排放“三废”量×100%。

2.1.2环保投资率:是指企业对环保的投资额占当期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对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施投资额÷技术改造投资的比率×100%。

2.1.3环境质量成本指数:是指企业为了维护环境质量而付出的成本。计算公式为:环境质量成本指数=环境质量成本÷成本费用总额×100%。

2.1.4社会贡献率:是指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总额与企业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2.1.5社会积累率:是指上交国家税金总额与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社会积累率=税金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2.2我国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包括企业经济效益的評价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现阶段我国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2.1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一系列指标。

2.2.2资产营运的能力。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资产的产出额和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评价指标包括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

2,2.3偿债能力。通常被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时可以变现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长期债务到期时,企业盈利或资产可用于偿还非流动负债的能力。

3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国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如果以发达国家,尤其是以欧洲发达国家的企业作为样本,研究结论呈正相关关系的较多。而以我国台湾地区或者印度尼西亚的企业做为样本的文献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否有关联性,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3.1指标选取鉴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本文研究的可操作性考虑,文章从上述我国现行对社会责任的五个评价指标中选取企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作为衡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x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收、净利润等。鉴于社会贡献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可比性,在计算企业社会贡献总额时剔除净利润一项。在社会贡献率这一指标中,既包含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同时包涵了企业的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x100%。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分析,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

本文选取食品业10家上市公司2000-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企业社会贡献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3.2两者相关性实证分析就本文分析的食品行业而言,食品行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关系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关系到消费安全和国民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食品业已经成为繁荣经济、活跃市场、扩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样本公司而言,不同企业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并不相同。

4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结论

文章中显示我国有些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相关性并不太明显,但其所属行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4.1中国企业比较重视短期经济效益,不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如今,大多数企业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利润的多少。因此他们会为了利益不顾社会责任的承担甚至做出有损社会利益的事情。所以,经营绩效好的企业未必重视社会责任。

4.2中国企业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多数还是追求广告效应,而不是承担社会责任在年报中多描述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为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促进销售。这本质上是起因相关营销,是一种营销行为。

4.3各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同就食品行业而言,个别企业经营绩效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关系不明显,并不影响整体行业两者的相关性趋势,由于食品行业企业整体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良好,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存在着正相关趋势。

篇10:文明拆迁与社会稳定问题探讨

文明拆迁与社会稳定问题探讨

XX近几年因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城市规划及城市房屋登记管理等引发的矛盾有所增多。据有关信访部门介绍,目前城市拆迁问题已成为群众信访反映的焦点之一。随着近阶段拆迁规模的增大和拆迁步伐的加快,以及商品房价格涨幅过快导致拆迁矛盾突出,其拆迁之痛显得更为明显,甚至由此引发少量多批被拆迁户集体上访上书,使得拆迁矛盾有所加剧。据了解现今引发拆迁户上访的主要原因有政策宣传不到位,拆迁安置补偿不合理,少数工作人员态度粗暴,方式方法简单及评估不太准确等。 XX地区至今为什么一部分居民(农民)长期拖着不肯拆迁呢?从表面上看,城市拆迁是在改变城市环境和市民的居住条件,但许多市民由于现今拆迁得不到眼前的实惠,加之“因拆致烦”,所以对现今拆迁与家庭安置显得十分不满意与行动上的不配合。据观察:由于不少拆迁户从一个长期稳定居住的环境一夜之间被拆迁安置到郊区及边远地区(如铁心桥),从而导致生存成本增加。他们除了为购买新房和家居用品与装潢外,其谋生手段往往也要从头再来,还有交通、购物、子女上学等都成为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有关社会学家指出,城市居民的房产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命脉,它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房屋一旦被拆迁,无疑于为一场“家庭地震”,这就使许多老百姓非常看重自己的房子,一般情况下达不到十分理想的要求而决不轻易搬家拆走的(这种心理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还有许多老年人在原址已经生活了好多年,说要搬迁就搬家走人移址,他们没有想法也是不可能的。 最近省委书记李源朝对拆迁工作作出指示,他指出拆迁矛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利益问题,少数矛盾激化的诱因是具体工作未认真做好,他要求拆迁工作中不能损害群众利益,一定要居者有其屋。笔者认为:为规范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房屋拆迁管理行为,更好地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今房屋拆迁必须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依法拆迁,阳光操作。拆迁单位与拆迁户之间经常心平气和进行友善沟通显得十分重要,拆迁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拆迁政策办事,依法进行拆迁,合理落实补偿安置政策,切实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使广大拆迁户在本地区拆迁中真正受益。此外在拆迁过程中,为避免激化矛盾,拆迁管理人员切忌采取恐吓,胁迫以及声称停水、停电、停止供气等手段强迫拆迁户搬迁。对执法不严、办事不公、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刁难服务对象的或利用工作之便接受拆迁户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的以及其它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等行为的,都应当受到纪律处分与追究。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九华山拆迁(号称XX第一拆)因采取的是“阳光拆迁”与“文明拆迁”相结合方法,由于在短期内有关拆迁管理人员的依法拆迁和文明操作与友情沟通,如今九华山隧道拆迁现场的全部拆迁工作业已顺利如期完成,这个备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关注的.“XX第一拆”,其拆迁全过程正是因为玄武区房屋拆迁安置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的认真努力,务实热情、文明操作而得以预期实现的。据报道,正如在九华山现场的拆迁管理工作人员含笑诉说,其中整个拆迁中的辛辛苦苦真可谓是一言难尽,但辛勤劳动终于换回拆迁成功的好报。据有关拆迁管理人员介绍,在努力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下,相关利益适当地、更多地向被拆迁人倾斜,用明确规定保证维护其拆迁人合法权益,尤其是实行“阳光拆迁”和“文明操作”,最大限度地为解决困难群众的居住和生活问题提供保障,用事实告诉拆迁居(农)民,拆迁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了将来大家生活得更好。采取阳光拆迁和文明操作的方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确确保广大拆迁户在拆迁中房子不吃亏,利益上有保障,我认为最终拆迁居民将被我们拆迁管理人员的真心真诚所打动,一般都会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配合支持。这样,整个拆迁过程才能得以顺利按时进行,若反之操作不当则可能因拆迁的双方争论升级而激化矛盾,造成局部地区拆迁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以及少数拆迁户无休止吵闹或上访。此次九华山地区拆迁引人瞩目,但是由于有关领导层高度重视,工作做得好,宣教做得细,从而破解了拆迁难题,九华山拆迁工作顺当圆满完成,难怪受到中央电视台与全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和一致好评。在此前,一些省市地区因拆迁问题闹出了不少乱子,引发当地社会治安不稳定,甚至一部分人多次去北京上访告状,造成了不好的负面影响,其教训深刻。 文明拆迁是为了维护社会平稳协调发展,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它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对于广大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怎么保护的问题,我以为只有进行阳光拆迁和文明操作,老百姓才会积极配合,双手拥护与欢迎,各项拆迁工作才能够做下去、做到底。近日央视《央视论坛》就城镇房屋拆迁问题专门邀请了国家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的有关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讨论,其中主要的议题有这样几个内容:(1)拆迁的核心问题是补偿和安置问题;(2)老百姓的利益应当在拆迁中得到提升;(3)追求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将导致社会不稳定。由此可见,拆迁管理工作做急了、做过头了将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一旦拆迁矛盾过激闹大了还可能会造成意外性伤害事故,甚至发生人为性的恶性事件。有关拆迁管理单位在今后实施拆迁工作中,应当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事先加以防范以防不测。 今年是XX城市改造、迎接十运会重点工程建设的决战年,政府将投入巨资,要确保XX地区的奥体中心几大项目年底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而整个周边地区的辅助建筑设施也将在明年秋天“十运会”之前全部完工。目前整个XX地区的各项工程与道路建设已排出了严格的时间表,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而拆迁工作又不可避免地关系到被拆迁群众的利益,拆迁过程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矛盾,为此笔者认为,作为拆迁与被拆迁两个平等主体的双方,拆迁管理单位一方应努力采取“阳光拆迁,文明操作”的方式方法,切实全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以热情、务实和体谅的态度来认真对待每一个拆迁户,同时也希望被拆迁方本着充分理解和顾全大局与服从大局的心态,理性地配合完成整个XX地区的全部拆迁工作,大家知道,舍小家为的是大家。

篇11: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瞄准就业问题近忧与远虑-访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

在金融危机之下,无论是如候鸟般迁徙的失业农民工,还是出没于各大招聘会的应届毕业生,都在为求得一份工作疲于奔命;而另一边,身在职场的高级白领们,也在为自己的岗位是否朝不保夕而担忧.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被列为政协一号提案.如何战胜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固然值得探讨,然而,如何战胜这场金融危机背后的失业暗涌,更不可掉以轻心.

作 者:冯洁 作者单位:刊 名:浙江经济英文刊名:ZHEJIANG ECONOMY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篇12:青少年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探讨

青少年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探讨

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个性化有了新的内涵,个性化逐渐成为青少年意识中的`时尚,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观.青少年发展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既有矛盾又可以协调,对个性化和个性化发展观应给以更深入的研究.

作 者:韩振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系,浙江,杭州,310028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4(3)分类号:B844关键词:个性化 社会化 个性化发展 社会化发展

篇13: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的关系探讨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 完善社会功能,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社会工作机构是政府寻求对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和约束的新方式。

以社区青少年为例, 社区青少年是近年来出现在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的没有单位归属的青少年亚群体。与其他青少年相比较, 社区青少年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失管”——失去单位、学校以及共青团组织等正式社会组织的管理。更何况社区青少年中还存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通过一个新的组织载体来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管理、教育和约束。

2. 社会工作机构是政府解决弱势群体面临问题的新方式。

从社会工作的定义可以看出,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大多为弱势群体, 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3. 社会工作机构是政府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需要。

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能够弥补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局限和小足, 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1)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助人职业更加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及需求, 因而能够根据案主的需要来开展工作; (2) 社会工作者所掌握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应用的有效性和服务的成效。 (3) 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一个中介, 将政府的使命传达给服务对象, 同时也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权威性向政府反映服务对象需求, 促使政府制定或修改相应的社会政策。

二、政府在社会工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1.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使命和发展方向是由政府来确定的。社会工作机构的使命在于统筹社会工作的开展, 参与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政策, 维护社会和谐。其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 机构的整体方向由政府操控, 某些细则如社工的招牌也由政府组织推动开展。2.社会工作机构工作领域的拓展也取决于政府的推动。社工机构发展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在其工作领域的扩大和工作内容的拓展, 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推动。政府在这个方面起到决策的作用, 推动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推行促进了社会工作机构领域的拓展。3.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支持也来自于政府。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办公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二是工作者的收入、办公经费等财政支持。三是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支持与协助。

三、怎样才能让社会工作机构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笔者做了以下的对策分析:1.建立与政府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 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内地, 社工机构发展空间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 社工机构运作所需的资源还将依赖于政府。另一方面, 又要保证社工机构的独立自主性。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让社团自主运作, 政府退出其强势角色, 推动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二是推进社工机构的专业性发展, 进一步提高其服务功效, 增强社工机构独立运作的可能性;二是拓宽社工机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 从而有助于机构的独立运作。2.加强专业化运作与内涵发展。社工机构在专业社工岗位不足的情况下, 对现有义工和社会工作人员应采用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形式, 使之逐步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只有拥有了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专业化的项目才能开展起来。另外, 社工机构在项目运作上要宏微并济。既要注重扩大规模, 又要把项目做精做好, 规模效应与精品案例双管齐下, 在项目运作上更加凸显专业特色。社工机构在策划开展活动时, 要在具体的案例上下工夫, 争取做出一批精品案例。3.加大宣传以提高社会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在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提供优质的有特色的服务以吸引公众的前提下, 社工机构应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 使社会工作深入人心, 形成人人关心和支持社会工作的良好公众舆论, 使社会工作能真正成为独立的、受人尊重的阳光行业。

在处理好与政府关系的基础上, 和政府形成一种“伙伴关系”进行合作, 同时保持机构的自我独立性。在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契机之下, 借助资源寻求对策, 使社会工作机构能真正发挥作用, 服务人民。同时带动社会工作整个行业的发展, 使得社工理念深入人心。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政府与作为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 在社会工作服务方面, 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应该建立一种互信、互助、互补的“伙伴关系”。同时, 社会机构应该借助政府的支持与自身力量, 把握时机寻求对策, 争取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独立,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群.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伙伴关系”[J].中国社会导刊, 2007 (18) :62

[2]费显政.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学派述评与比较[J].国外社会科学, 2006 (3) :15

篇14: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控制

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藉由全面融入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来提高其时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研究进入了笔者的视域。社会控制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是维持社会良性、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对现实世界的规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控制之间研究现状的把握是建立二者之间交叉研究的前提。因此,笔者对二者之间的研究现状作以如下梳理。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控制的研究较少,关于本研究方向的论述,多是以针对当代社会现状的社会控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学界对本问题的研究大多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之中:一是包含在关于社会控制理论的综合研究之中;二是包含在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之中;三是包含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价值观重构的相关理论之中。上述几种情况大体上涵盖了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控制关系的研究现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关于社会控制理论的历史沿革、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的干预;当前社会控制的主要问题、社会控制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会控制理论的历史沿革

在历史沿革维度,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观点较为一致,参照杨桂华在《转型社会控制论》中表述的观点,认为社会控制分别经历了社会学阶段、控制论阶段和社会哲学阶段。其中,社会学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尔克姆和罗斯。杜尔克姆以“社会现象”这一概念阐述了其对于社会控制的理解,他认为:“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叫做社会现象。”①罗斯在其所著的《社会控制》一书中,第一个系统论述了“社会控制”的概念,他认为社会控制是与人类自然秩序相对的,带有一定目的和意识的社会规制,并将其划分为舆论、习惯、信仰、宗教、礼仪、伦理等具体手段。社会控制在社会学阶段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由少数人代理执行的管理系统,其只针对社会越轨行为起作用。②

控制论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维纳和汉肯。维纳认为:“法律可以定义为对通讯和对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形式的语言在道德上的控制。……法律是对联系各个个人行为的‘纽带进行调整的过程,它使我们所说的‘公正能够实现,争执可以避免或至少可以得到裁决。”③社会通讯渠道是衡量和决定社会能否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他将社会的失控现象归结为通讯技术的发展。汉肯“根据一个系统中行动者目标之间的关系区分出独裁系统和民主系统,根据个体之间能否相互影响区分出有通讯的集体系统和无通讯的集体系统,根据通讯和决策的形式又区分出协调系统和不协调系统,在协调系统中又区分了简单联合和联合系统,等等。他设立了四条指标,共区分了七种系统。”④他的核心观点是运用控制论分析社会,认为社会控制是从个体行为的微观角度入手的社会控制。至此,社会控制在控制论阶段的特点可以归结为极其重视控制工具的作用,研究方式向数字化、模型化、定量化转变,主要立足点在个体行为之上。

社会哲学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阶段审视的对象是民族国家,它所研究的控制是民族国家的社会控制。“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⑤因此,它关注的重点是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的结构和功能既包括社会自觉结构的功能,又包括社会自发结构的功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自在控制是自为控制的基础,而自为控制是在扬弃自在控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优势互补。

社会控制的历史沿革具有极其清晰的脉络,其作用范围从只针对社会特定人群,到社会的个体行为最终步入针对民族国家的社会控制;控制方式也从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上升到依靠工具的模型化控制最终升华为以哲学审视社会的控制。在这一历史沿革中,理论内涵逐渐深入,控制范围逐步扩大,控制手段也逐渐丰富,而文化,舆论,思想等要素也逐步在社会控制理论中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的干预

学界的观点总体上是一致的,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非常强的制约作用。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的干预作用。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角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的干预。胡德海认为:“就教育活动这一教育形态而言,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教育活动的这个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可以为一切社会,为人的各种社会生活服务,……其次,还必须肯定,在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教育事业、教育制度都是为了适应一定人、一定民族、一定国家、一定团体,总之是适应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的需要的,因此,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学校教育事业都必然具有不同的阶级性、民族性。”⑥张澍军认为,一方面统治阶级总是将德育看作服务本阶级的工具,因此具备阶级性;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阶层或阶级都有自己的德育功能期待,同时也有一些人类共性的、非阶级性的教育,同样影响着德育功能的价值取向。⑦石书臣认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性,尊重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选择,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冲突性、差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互渗性、共性、借鉴性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非意识形态性的内在要求。”⑧

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角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的干预。孙其昂、叶方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稳定有较强的干预能力。在政治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和激励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文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社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有序和谐发展,不断向理想社会迈进。⑨杨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协调利益冲突和化解社会矛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强化风险教育等途径对行使对社会风险的控制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形式维系和保障思想秩序等途径行使对社会思想秩序的控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特有的教育方式,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动,从而保障社会关系的良性有序发展。⑩

可以看出,只要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抓住时代脉搏,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巨大的社会控制功能。因此,需要探寻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路径。

三、当前社会控制的现状

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归纳。一是从社会形態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控制特性以及思想控制在社会主义社会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李德芳认为:“社会控制的特点取决于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社会控制就具有什么特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及一切私有制的社会里,由于阶级的对立,受控者是不会自觉配合的,所以那时的社会控制,就只有依靠强制和暴力,强迫人民接受控制。”11而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上虽然还存在着各种矛盾,但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社会控制的主要内容已不是对付敌对者的反抗,而是帮助广大人民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12因此,社会主义的社会控制在制裁之上,还应包括对社会成员和组织的教育、疏导和协调。这一论点限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通过生产方式这一根源性问题入手,点名了西方社会控制理论中将软控制定义为非正式控制的社会形态原因,同时指出软控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是以当前社会控制弱化的归因角度论述社会控制的现状。李辉认为目前社会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远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提出了环境的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是辩证统一的。13文军、朱士群从社会分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角度侧面论述了分化对社会控制的影响,他们认为,社会分化是当前社会稳定性弱化的主要原因,文中表述“社会结构的分化使整个社会成为具有许多层次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又由许多处于不同地位、拥有不同权力以及担任一定职责的社会群体构成。社会分化使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从而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14周明侠认为:“在转型期社会控制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层社会控制体系与潜层社会控制体系二元并存的问题。……要推动社会控制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关键在于推动社会控制体系由二元走向一元。”15田崔琴认为,影响社会稳定,导致社会控制弱化的原因“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讲,主要是各个领域的发展与转换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缘故,如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控制机制的转换又滞后于社会结构的转型等。其次,从社会转型的过程看,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一些结构性社会问题并由此影响社会的稳定。”16黄敏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控制的问题在于:政治控制过度、法律控制滞后、经济控制失调、社会组织控制薄弱、意识形态控制过多、道德控制乏力、信仰控制失灵。”17

三是从当前中国社会控制手段的运用角度认识社会控制现状。杨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控制的组成部分,能够起到整合社会资源,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故而需要进一步加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控制功能方向的探索。18周明侠认为,尽管当前中国在硬控制手段和软控制手段的建设上都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硬控制手段的运用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强的时期。可软控制手段的力度却处于完全力不从心的状态。19鲍宗豪认为,“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功能特点选择不同的软、硬控制手段,是社会控制模式手段选择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流动性和转化的可能性条件不断增多的时期,注重众多控制手段综合运用艺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20

可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控制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控制必须要在新时期调整控制模式,转换控制思路,在坚持硬控制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软控制手段的力度。

总的来说,尽管学界关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控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但却分别从不同层面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软控制在当代中国社会控制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软控制更好的达到社会控制的效果等论点。这些论点都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控制之间关系研究的理论支撑,为二者之间的较差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①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8年

②罗斯:社会控制[M],华夏出版社,1989

③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商务印书馆,1989年

④杨桂华:社会控制理论的三大历史阶段[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第四卷

⑥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⑦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

⑧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昨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2003年第3期

⑨孙其昂、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J],理论前沿,2013年2月

0杨威:社会控制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

1李德芳:简论社会主义的社会控制[J],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2李德芳:简论社会主义的社会控制[J],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3李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7月

4文军、朱士群:社会分化与整合及其对中国社会稳定的影响[J],理论与现代化·探索与交流,2000年12月

5周明侠: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转型与对策[J],社会发展研究,2007

6田崔琴: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稳定与社会控制[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9年第3期

7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4月

8杨威:社会控制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

9周明侠: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控制模式转型与社会控制手段选择[J],求索,2006年12月

20鲍宗豪:社会控制模式——理论与实践的选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4月

上一篇:新桥中学10下一篇:学习“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