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调查行业发展

2024-06-11

中国市场调查行业发展(精选6篇)

篇1:中国市场调查行业发展

中国游学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20Xx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人数突破50万,同比增加了近14%。中国留学大军早已席卷全球,但是这股热潮丝毫不见减弱。

得益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收入的不断提高,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促进了高收入阶层的家庭对国外教育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能力并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作出投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本文对中国游学市场发展进行了权威报告。

什么是“游学”?

游学(StudyAbroad),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圣经中记载的东方五学士,祝贺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游历,都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而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LearningModel)。大中院校、社会机构和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单位通力合作,面向国内外青少年,开设游学课程,同时承认本校学生在国外及校外选修的游学课程学分,积极鼓励并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到人类不同文明的文化环境中去探访并沉浸,其中,通过亲自体验而学习和理解,非母语或非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同时强化提高外语水平。

实践证明,游学课程通过为青年学生提供,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化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和本土的文化与历史传统,在语言强化训练、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教育界、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已经成为教育与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全球性时代潮流,受到全世界青年学生的普遍欢迎。

游学活动的主旨

“游学”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它的内容贯穿了语言学习和参观游览,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国际视野,丰富孩子的人生阅历,增强孩子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个性以及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还可以训练相对独立生存能力、相对自主理财能力,使他们自己学会和思考怎样与人合作,接受西方先进教育体系、教育理念的熏陶,感受西方独特的教学风格、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外国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质量有感性认识和判别力。并且可以观赏和领略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优美的自然风光。

参加游学活动的益处

1.在纯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快速提高外语水平;

2.入住当地居民家庭,了解国外生活方式;

3.与外国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体验国外独特的学习方式;

4.建立国际友谊,结交外国朋友;

5.提高独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参观国际著名学府,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7.游览世界各地名胜景点、欣赏美丽风光;

境外游学行业的发展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其本质的准确概括。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游学可以增长见闻,扩展心胸、开阔视野、学到不少在书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

在欧美国家,游学的历史已超过百年。在亚洲一些国家及地区,其历史也有30至60年。目前,游学在全球已成为一种潮流,是正规教育的一种大众化补充,日渐进入各国的正统教育体系。

综观发达国家,游学领域都有着较为成熟的行业规范体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游学被纳入规范化轨道:有的国家有相应部门或者协会负责行业管理,有的国家出台相应守则和指引加以引导,一些国家还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质有具体要求。

美国:夏令营老师要持证上岗

夏令营起源于美国。1861年夏天,来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师肯恩率领孩童进行为期两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钓鱼等户外活动,来均衡孩童在学校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早期的美国夏令营强调兄弟式的友爱和简朴的生活,并产生许多不同形式的夏令营,有的夏令营是学生住帐篷、自己做饭的野营,有的则提供当地特有的水陆运动和一些工艺活动,另一些夏令营则以发展青少年的天赋或特殊兴趣为宗旨,如艺术夏令营或其他专门从事棒球、篮球等运动的夏令营。

迄今为止,夏令营在美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相关法律规定、具体操作过程规范都已相对成熟。成立于19的美国夏令营协会承担着全美夏令营项目的认证、宣传、管理等职能。针对每个夏令营活动,该协会都会开展前期的效果、安全等方面的专业论证,对承办方资质、从业人员资格进行审查。此外,整个行业还有专业的夏令营搜索引擎、行业杂志、行业展会、专业的营地管理系统和软件等等。

美国现有两万多家夏令营,按照相关规定,在正规夏令营中任教的老师需要获得专业的认证,负责海外游学的夏令营老师还需要国际的认证。很多美国的夏令营老师和教练为获得相当资质,特意到国外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其内容包括健康与安全,如何与孩子及家长沟通,青少年心理,紧急情况处理等,经过反复的严格筛选才能成为夏令营的老师和教练。

有美国教育学者称,不能保证孩子通过数周的夏令营活动就脱胎换骨,但他们在这个国际多元文化氛围中的收获和体验将会伴随其一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佛大学前校长曾说,“优秀的夏令营是美国为世界教育界所作的最大贡献之一。”

法国:以法律规范派专人检查

暑期送孩子去夏令营体验生活,对于许多因工作分身乏术的法国父母来说是不错的选择。然而,如何让孩子们玩得既充实又安全,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法国上下有着周详的规定和措施。

根据法国最高行政法院规范夏令营接待中心的法令,含住宿服务的接待中心,如果想接待没有父母陪伴的未成年人连续住宿3晚以上,必须设有至少7个属于未成年人的假期居住卧室。每个未成年人必须拥有独立的卧具。另外,接待中心还需配备病员隔离室。该法令同时要求,不少于一半的工作人员必须持有社会教育资格证书。每个活动组织者最多可看管8名6岁以下儿童,或12名6岁及以上的少年儿童。

7月,法国南部加尔省的一个夏令营接待中心迎来了“不速之客”洛朗·奥菲尔。他是法国青年与体育部的技术顾问,专门负责检查夏令营住宿条件,勘察营地实际情况,撰写并向上级机构提交相关报告。在夏令营负责人带领下,奥菲尔逐一参观了团员们的寝室、浴室和活动间。在其中一个房间内,奥菲尔发现天花板有破损情况,存在脱落隐患。对此,负责人解释说,为安全起见,在修缮工程完成之前,他们已经明令禁止任何未成年人在这个房间内活动。

经过细致评估,奥菲尔认定该夏令营的服务设施水平及接待人员的配备符合相关规定。据了解,加尔省有400个注册夏令营活动中心,包括奥菲尔在内的3名检查人员负责不定期巡视。奥菲尔说,暑期内会随时进行类似突击检查。

青年与体育部负责管理和监督暑期开放的各类未成年人活动中心,这一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写进法国《社会家庭法》。这部法典还规定开办未成年人夏令营的基本要求:首先,活动组织者必须事先向政府行政部门提出申报,经审核发现存在隐患的,行政部门有权禁止活动开展。其次,接待机构内所有员工必须签订民事责任保险合同,在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承担相应经济处罚。最后,接待方还有义务告知未成年人监护人与保险公司签署未成年人人身保险合同。

此外,夏令营组织者也会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监管来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英国:组织机构要在网上注册

在英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夏令营学生安全方面的具体法律内容,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活动的组织方学校来承担学生的安全防范工作以及遇到紧急情况之后的应急处理工作。学校通常会安排足够的辅导老师全程陪同、组织和协调学生的所有活动。如果有需要,也会依法购买相关保险。此外,活动之前,学校一定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且详细地介绍安全须知等注意事项。

目前,除英国国内的学校组织夏令营外,也有不少组织会带领学生到英国旅游。为便于管理,英国于5月建立了一个夏令营或冬令营的强制注册系统。任何准备前往英国参加夏令营或冬令营的代理人或组织,首先要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网站上注册,组织机构在注册后会收到自动发出的一个专用编号以及简要介绍。机构递交的所有申请都需要提供该编号及营业执照上的单位名称。任何代理公司如曾经提供过虚假文件、不完整的申请信息或曾有过未遵守规定的记录,则需要进行额外调查而花费更长的时间。以上举措不仅能够督促所有举办英国冬令营或夏令营的机构,要遵守相关规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英国游学市场起到规范作用。

澳大利亚:学生须有监护人陪同

在澳大利亚,学生夏令营必须要有监护人或者临时监护人陪同。通常,在旅行中,学校会安排一位老师做临时监护人,这位监护人需要负责所有孩子的安全、饮食健康和生活安排。在紧急状况下,比如孩子受伤,临时监护人首先要联系父母,在父母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临时监护人可以进行判断和自行处理。澳大利亚监护人制度不单单只对本国的学生适用,对于国际学生来澳大利亚读书,只要他未满18岁,同样也必须要有监护人。

日本:公益机构对活动监督指导

对于不少日本人而言,修学旅行是他们人生最难忘的记忆之一。旅行中,有人交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有人明白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道理。起源于1946年的修学旅行是日本学校最具特色的活动,发展至今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据20的统计,修学旅行实施比率高中为94.1%、初中为97.0%、小学为93.6%。修学旅行中,日本学生在与平时不同的环境中增长见闻,在接近自然的同时体验集体生活,体格和意志都得到充分锻炼。

在日本,公立小学、初中的修学旅行费用的补助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并且数额比重逐年增长。国家财政支持减轻了参加修学旅行活动学生的家庭负担,让普通家庭能够负担起学生的修学旅行费用支出,为日本的修学旅行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同时,修学旅行活动的经济带动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为下一轮修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加大财政支持。

针对修学旅行活动,日本政府部门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文部科学省将修学旅行纳入教学任务中,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修学旅行细节作出详细规定。主要包括:行前必须做好活动规划,要求阐释清楚活动目的和预期的教育成效;活动计划必须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加并确保开支最小化;务必在出行前做好学生的道德指导和安全教育;随行教师和护送人员要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活动结束后要对每个细节进行评价。

日本修学旅行是以单独的学校、班级为单位各自施行。由于日本实行地方自治,日本47个都道府县地方教委关于修学旅行的准则和标准并不相同。每年各地教委出台本年度修学旅行的实施细则,具体包括实施旅行的学年、旅行天数、行程长短、所需费用以及随行教师的人数等,辖区内的中小学校遵照执行。

除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保障外,修学旅行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有一个专业部门进行细致的管理、具体的监督和指导。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和各地区的中小学修学旅行委员会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如量身为学校制定修学旅行计划、设定路线、组织专车运送、联系旅行社等,既减轻了学校的工作量,也保障了修学旅行的规范和成熟。修学旅行要纳入学校年度计划,学校要通过网络向各地区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申请服务、向家长通报等。

值得一提的是,修学旅行研究协会是日本国内的一个公益机构,成立于1955年。它通过各种调查向社会各界提供广泛的修学旅行信息,诸如安全、交通、资金、学习环境、学习经验、理论研究数据等,指导修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监督修学旅行活动的运营质量。

游学在中国的发展

得益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收入的不断提高,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促进了高收入阶层的家庭对国外教育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能力并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作出投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13万人,单位公派1.55万人,自费留学42.30万人。20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6.4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61万人,单位公派1.26万人,自费留学33.61万人。

据中国教育部发布20Xx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状况,20Xx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人数突破50万,同比年增加了近14%。中国留学大军早已席卷全球,但是这股热潮丝毫不见减弱!

从1978年到2014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51.84万人。截至2014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70.88万人,其中108.8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80.96万人,有74.4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以及各国签证简化,使更多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出国旅游。我国出境游人数、境外旅游消费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旅游收入的贡献年均超过13%。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消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16.7%。我国继续领跑全球出境旅游市场,出境游客人次连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旅游业持久动力源。

随着我国出境游市场的强劲增长,以及各国在政策面的持续向好,将带动全球的出境游规模和消费,旅游产业发展正顺势而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的游学市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父母们心中从未改变过,在今天这个社会竞争愈发激烈愈发全方位、对中国教育体系和质量愈发不满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父母们把眼光投向海外教育资源,接触海外教育的人群由原先出国留学为主的高中毕业生或是本科毕业生快速扩展向各个年龄段学生群体。于是,除了留学,中国孩子们多了一个走出国门选择—海外游学。因此近几年每年参加游学的学生人数都在逐年上升。其实对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这类游学大国来说,每年前往这些地方游学的学生总人数相差甚微。随着美国及欧洲国家逐步开放对中国的旅游限制,大、中学生赴欧美游学呈现上升态势。美国是中国学生的第一目标留学国,游学项目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美国,为留学做准备。另外,欧洲游学也是一条新兴线路。于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免学费,而且各项福利较好,各国政府对高学历学生就业也都有优惠政策,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逐年猛增。赴欧洲游学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

根据两厘米国际游学网的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海外游学人数接近35万人次,市场规模近90亿元,预计20Xx年将达到5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120亿元,并将以每年不低于40%的比例增长。同时,参与人群群体不断扩大,学生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覆盖到小学三年级到大学所有年龄段,有47%的小学生有游学打算;白领群体稳定增长;老年群体成为新的增长点。

可见,在中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与国际接轨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国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之广泛和急迫,各阶层人群对开阔国际化视野之敏感和重视。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38%的家庭每年教育支出超过6000元人民币。目前二胎政策放开,将会带来3000万左右的潜在教育人口增量。有专家称,二胎放开后,部分家长会逐步放手让孩子游走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目前游学产业广泛包含了校外教育、教育旅游、户外活动、亲子体验、研学修学旅行、社会实践、营地教育等细分领域,主要是面对广大学生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产品,属于教育和旅游的交叉行业。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游学活动大致可归为两类,在学期内进行的游学活动为研学旅行,在学期外进行的游学活动为夏冬令营。国家对于游学产业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分两批在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启动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底试点地区约574所学校、60多万名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带动了国内旅游增长。但是,有些地方政府配合度不高,在实际的推行进度上还不够理想。主要原因还是考虑到研学旅行项目蕴含着一定安全风险,责任的分配和承担依然是地方政府担忧的重点。因此预计今年5月全面推行的研学旅行试点计划目前被搁置。

总体来看,游学行业市场向好,市场活跃度在近年有了明显提升。相关的游学论坛活动和峰会在不断展开,不少企业也开设游学频道,相关夏令营冬令营项目也被列入教育类排行榜。另一个重要的市场活跃度提升的信号是人才流动性的提升,不少海外归国人士、以及BAT三巨头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骨干人员纷纷加入创业大军,不少人选择了游学产业作为深耕领域。

中国式游学

游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而在中国,家长不清楚、学生不了解,“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国式游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游学历史,让外国人的游学已经建立起来一整套完整的保障体系,学生们往往在一年前就已经定好了营地,在这之前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安全体系,目的是让家长们对此非常放心。

目前,我国游学市场主要由旅游企业以及教育机构两大部分组成,而很多学生家长都对我国游学市场上目前存在的“只游不学”现象表示质疑。

中国很多家长对于游学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并不太清楚。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洋概念的“游学”来到中国,就成为了颇具特色的“中国式游学”。有的家长是看到其他家庭为孩子选择了“游学”自己才这么做,其实是在跟风,是在“被迫游学”,学生并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学项目中来,而是在家长的安排下、抱着旅游的心态选择游学的。

一些海外游学团除了打上“游学”的标签外,安排的日程与成人旅游团并没有太大区别,学生回来只记得一些旅游景点,对当地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没有太大印象,对外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没有什么实际帮助。

整个中国游学市场的混乱状态,首先一个原因是国家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游学市场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游学机构推出的游学产品只是用所谓的“教育包装”来吸引学生和家长。

如果学生参加的只是与成人出国观光团并无二异的游学团,在很短的日子里走马观花,匆匆游览当地的大小景点,此类纯旅游性质的夏令营充其量只能在短期内给孩子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却无法深入了解这些景点的历史、来历、当地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

就旅游企业来看,旅行社普遍缺乏儿童心理专家以及教师团队的支撑,使其不能发挥自身优势来更好地制定“游”的内容,同时又缺乏了“学”的专业化;而在教学机构推出的赴意、赴德等各种“艺术游”产品中,孩子或许能够因其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水平,但家长以及办学单位却都忽略了儿童游学游中最重要的早期教育问题,忽略了“学”的重要性。

随着游学市场的发展,很多办学机构也申办了旅行社的资质,而很多旅行社也不断聘请教育专家来进行规划讲解。旅行社与办学机构强强联合,必会成为将来游学市场的发展趋势。

游学市场潜力巨大正处于爆发前夕

游学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这主要也是由于70年代、80年代的父母,他们的教育观念跟他们的上一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代的父母他们的教育理念更加开放,对于教育的理解也有了新的飞跃,他们更多地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下一代独立的人格和勇于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而非把教育仅仅当作谋求生路讨生活的工具。其实目前已经获得一定发展的亲子游市场也正是受益于当代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父母们更希望能够在更多维度上参与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而将有益的价值观带给他们。另一方面,教育改革依然是推动游学市场发展的一大看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教育部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就可以为游学教育产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基数的客源市场。教育改革是一个被持续关注的议题,未来一定会对游学市场产生强助推作用。

20Xx年近五成家长每年家庭教育支出达6000以上,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家长投入万元。特别是随着家庭整体收入的提高,家庭对教育越发重视,教育投入也越发提高。

游学产业有其行业特殊性。游学项目的实施期间很有限,频次较低,基本上每个项目一年只实施一次,最多两次;其次,游学项目产品的单价较高,批发业务类产品单价在1,800元左右,零售端产品均价在3000-4000元左右,海外游学项目单价更高,会达到1万以上,单价的特点也对客户对公司产品的接受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整个游学产业,产品基本都是非标准化的,同时公司所能够获得的来自客户和消费者的评价都是比较主观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同时,决定购买产品的决策者和实际的使用者也是分离的,公司的产品针对的是青少年群体的体验,项目活动和服务都是围绕他们而打造,而这些产品实际的付款人是未成年人的父母,这也会造成对于项目评价方面的一些偏差。

中国游学市场的现状与国际游学市场相比,中国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据估算,中国游学市场每年约40亿规模,而国际市场每年约能达到100亿,中国市场仍有极大的潜力尚待挖掘。“与美国、日韩等国家相比,中国的游学市场环境也相对落后,在美国,每年有1000万青少年参加夏令营;在韩国、日本,夏令营由国家买单,但国内,孩子们的时间更多地还是交给了补习班。

近年来,中国游学市场的活力正在被激发,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年轻一代的父母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游学产品不再位列高消品,游学的年龄也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不仅仅家长们开始认可游学的作用和价值,相关政府、教育部门也逐渐将研学纳入日常教育,国务院发文“合理安排学校寒、暑假等假期,组织好夏令营、冬令营、研学旅行”。游学行业处于爆发的前夕,游学产品的需求在与日俱增。

市场标准逐步建立游学产品走向规范化

游学市场的火热,使得越来越多企业瞄准这一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学机构加入进来,在丰富了游学产品线的同时,也使得市场出现一些问题。游学产品本身拥有低频、高价、非标、难评价、决策者和使用者分离的特点,游学项目的实施时段很有限,频次较低,基本上每个项目一年只实施一次,最多两次,这对行业及企业发展来说存在一定掣肘。对此,一些企业在基础夏冬令营产品的体系之上,开发春秋游产品等产品,并军事、人文、艺术、体育、科技、游学等主题式、营地式营种和亲子旅行等核心主题为主要载体,专注末端客户资源开发。

此外,整个游学产业,产品基本都是非标准化,游学产品所能够获得的来自客户和消费者的评价都比较主观,评价标准难以量化。

20Xx年12月,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正式立项《中小学生出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同时,国家旅游局宣布设立修学旅游服务规范专家组,积极制定修学旅游服务规范、研学旅行基地规范标准。

海外游学途径有哪些

1、也是目前占据市场份额最高的,是国内学校与国外合作学校直接对接的游学类型,占到整个游学途径市场份额的60%-70%。学校对接的游学途径,优势在于价格相对便宜,与国外名校的学习交流机会多,而劣势在于行程安排、安全保障方面的不专业和不完善。

2、是中介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假期游学项目,目前占据游学途径市场份额的20%。此类游学的优势在于产品线路多,语言课程丰富,劣势在于费用较高,平均在3至4万元,游学内容以语言为主,较单一,旅行服务无资质,需通过旅行社操作,无法把控旅行资源。

3、是通过旅行社组织,占比接近Xx%。其优势在于项目配套多,旅游资源更丰富,家长也能参与其中。劣势在于不专注于游学业务,国外院校资源少,游而不学现象多。

4、是纯游学产品网络平台。纯平台的优势在于各类产品的集中度高,购买方便,劣势在于仅以销售平台形式存在,对产品质量、效果及售后等环节无掌控力。

5、也是新兴的力量,自营产品为主的游学产品网络平台。以两厘米国际游学为例,以具备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出境业务资质旅行社为实体,解决了旅行服务合法性、细节安排专业性、旅游资源丰富性、出行安全性的问题,同时降低了游学产品的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以网络科技公司为技术支持,打造了游学产品的线上平台,集中了自营产品及采购产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购买便利;以教育专家团队为产品开发主体,解决了游学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内容单一性问题,为不同群体开发主题性、针对性强、游与学相辅相成的产品。这一新型的游学途径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将为现有游学市场带来极大的鲶鱼效应。

如何选择游学

“国际游学”怎么选才不盲目?据最新报道,随着美国文化评估测试的推出,跨文化交流能力有望成为赴美留学申请的评估参考因素。美国文化评估测试将于20秋季推出,并在美国的大学试点推广,有专家指出,一些赴美留学生由于缺乏文化适应能力,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导致了心理问题乃至极端行为的出现。国际游学专家建议,留学前先国际游学,全面感受体验这个国家的文化及生活环境,先检验自己的国外生活能力。国际游学对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目的选国家别跟风

资深海外游学专家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国际游学宣传最为广泛的国家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国际游学时,应当多考虑是否去该国留学,从孩子本身向往哪种文化,比如英国是崇尚传统教育,同时追求时尚、优雅、绅士的国家;而美国是宣扬自由、民主、开放的个性释放;澳大利亚文化元素最为丰富……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对于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认识,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国际游学时,可以多询问他的兴趣方向,多考虑他的性格类型,再结合孩子假期的时间长度和自身的经济条件去理智选择正确的国际游学线路。

2、重品牌问清境外各项安排标准

选择诚信的国际游学品牌才能让你真正放心地把孩子托付。具有知名度的国际游学品牌,有能力去完成家长和孩子的需要,即使出现各种问题,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家长在询问机构关于国际游学各项安排时,应当询问该国际游学机构设置行程的各项细节,境外课程安排、活动安排、住宿安排等都是如何执行的,国际游学专家建议是最好能有在国外家庭住宿的经历,因为这种经历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多数国际游学公司主推英、美、澳、加这四国的游学,主要原因在于这四国更受留学生欢迎,游学接洽建设更为完备。

3、切勿草率选择最低价

市面上有很多机构组织国际游学营,大到连锁公司,小到几个人的团队,都在做国际游学营,在这个国际游学盛行的时代,竞争愈演愈烈有个别机构的价格低得惊人,超乎常人想象,家长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国际游学是在国外游学,成本价格很透明,一定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切不可因为价格低就轻易选择,以免到国外后服务标准不够而出现各种问题,使出国游学甚至孩子未来出国留学的道路也成为泡影。

篇2:中国市场调查行业发展

我国花卉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化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关于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的有关资料,绿化专用花木的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50%以上,只有10%左右的面积用于切花、切叶和种球的生产。但随着近年居民花卉消费的迅速增长,鲜切花、盆花生产占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花卉生产种类仍以传统名花、绿化苗木为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的变化,花卉出口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

在花卉进口贸易方面则表现为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速,进口时间由季节性变成近2年的周年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起步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国际花卉生产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几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优质种苗、种球、种子及园林园艺机械都依赖进口。总的来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种类单调且数量少,出口增长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

随着国内外花卉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花卉生产和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花卉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晚,目前在花卉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政策法规不健全,科技较滞后,限制了我国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随着花卉贸易国际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加速,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

1、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据有关机构预测,尽管国内花卉生产逐年扩大,但其中的大中型企业不到20%。总体上来说,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正是目前花卉生产的状况造成国内市场上较缺乏优质花卉产品,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对需求的优质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种苗和种球、成品花

卉及园林机械和园艺工具主要依赖进口,进口金额逐年上升。特别是入世后,关税下调,进口花卉的优质优价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这给民族花卉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2、专业技术人员较缺乏

花卉产业上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全国花卉也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花卉生产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较难,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前要实现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迫切地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3、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世贸组织统计,全球花卉贸易中鲜切花是花卉产业发展的主体。世界上许多花卉产业大国,鲜切花生产占产业的60%以上。近10年来,国内鲜切花和盆花生产虽然受到重视,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国内花卉生产面积是世界总生产面积的13,而切花生产总量仅为国际市场的3%。这与当前国际花卉贸易的产品结构形成很大反差。

4、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花卉生产和需求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特点,花卉消费常处于“南花北调”状态。目前,花卉流通体系尚不健全,花卉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为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花卉产销结合,花卉流通量较小,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加之缺乏先进的花卉采后贮运、保鲜技术及花卉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评估难,优质优价难实现,影响花卉的国内外贸易。

5、缺乏生产标准化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国内花卉生产标准化的有关法规,国内花卉生产方式较传统,生产技术,如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花卉保鲜、贮运及包装等技术落后,加之对国际花卉贸易要求的技术信息缺乏了解,造成我国花卉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花卉生产标准化成为入世后我国花卉国际贸易面临的重要问题。

花卉产业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入世后,国内关税下调,国外花卉优质优价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预计花卉进口还将增加,中国花卉产业面临挑战。从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花卉生产具有由高成本的发达

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由传统花卉向新优花卉发展的趋势,而我国具有植物资源、气候资源和劳力资源三大优势,只要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正确定位花卉产业发展的方向,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花卉市场信息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流通体系,培育规范化的市场,建立竞争有序的良性环境,正确引导消费,解决供需矛盾,抓住发展契机,扩大花卉出口创汇,就能促使中国花卉产业走向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地说,当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利用劳力资源、气候资源及土地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花卉企业进行投资,带动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2)花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将重心转移到鲜切花和盆花发展上来,突出特色产品,创立品牌。还要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

(3)对季节性生产出口的花卉,应加强花卉产业的信息管理,科学地进行市场预测,合理安排生产,了解国外贸易的技术要求和惯例,把握时机,扩大产品的出口创汇,走绿色产业发展道路。

(4)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花卉产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目前我国推行的公司+企业+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5)加强对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育花卉新品种,走花卉产品特色化的道路。

(6)健全花卉产品的流通体系,扩大花卉的市场流通量,加强对花卉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实现花卉市场的公平竞争、优质优价。

(7)建立花卉信息网络,对花卉生产进行指导,规范市场体制,正确引导消费,充分了解国内外花卉产业信息动态,把握市场机会。

(8)加强对花卉品牌的知识产权管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3:中国HMI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工控网 (www.gongkong.com) 的调查,近几年来中国HMI市场都保持了20%左右的高速增长。市场表现出了以下特点:应用领域的扩展、供应商的增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价格的持续下降。

1.规模。

预计2008—2010年的HMI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呈现小额下降趋势,但由于应用行业的扩展、产品价格的下降和应用领域的扩张,该市场仍将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

2.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HMI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户对产品功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技术水平已成为用户最关注的参数之一。

作为显示操作类产品,HMI产品初步呈现向下兼具控制功能的趋势,一些HMI产品整合了简单的控制功能,应用在一些对控制要求较低的场合。但目前主流的HMI仍是控制器的辅助配套产品。

虽然开放式的HMI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但发展仍比较慢,目前触摸屏类产品主要是和PLC配套为主,通讯方式和协议都较为单一。

随着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网络型产品会有一定的市场,不过目前尚没有看到成熟的应用,主要是技术不够成熟,来自市场的推动力也不够。

3.产品发展趋势。

2007年中国HMI市场上应用最多的一类产品仍然是小尺寸触摸屏,这类产品多应用于机械设备。随着我国机械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自动化水平更高的大型、精密型机械设备将会得到快速发展,而这些设备上多采用彩色、大屏幕的触摸屏产品。

另外,随着激烈的价格竞争,低端人机界面产品带来的利润已经十分有限,供应商已经将大尺寸、高性能的HMI产品作为主力产品来推动。

4.价格发展趋势。

2007年HMI产品的价格下降虽然不及前两年明显,但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低端产品继续打价格战。主要来自国内和台湾品牌的竞争,新进品牌也给之前的供应商带来了压力,由于低端HMI产品的进入门槛很低,一些原本代理HMI的企业开始自己生产产品,并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提供给用户。

②中低端产品面临着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一些传统的HMI厂商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也相继采取了降价或者变相降价的措施。

③中高端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总体来说,在市场进一步成熟的情况下,未来各类HMI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平稳,主要的供应商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中去。

篇4:中国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股由美国刮起的“外包”之风,逐渐蔓延到日本、欧洲,成为全球企业界的一股潮流。1989年,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得鲁克就注意到了这种趋势,他写到:

“企业、医院、学校、政府、工会等各种大小组织都正在越来越多地把它们原有的文书事务、机器维护和后勤等工作分离出去。……在所有的发达国家,这一趋势正在急剧发展。”

“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

从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信息技术外包(简称“IT外包”)。IT外包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

仅从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来看, Gartner公司预测,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收益2006年将与印度并驾齐驱,两国均将超过270亿美元。到2007年,中国将成为从事IT外包业务的三个主要国家之一。

为什么企业纷纷撒手将产品的生产交给专业的制造商去做?为何发达国家的软件开发业务纷纷开始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软件公司?为何BPO(业务流程外包)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外包项目管理的最佳实践、技术和标准有哪些?外包业务的相关国际法规有哪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如何能够获得国外的外包业务?外包领域存在哪些难点和热点?……

针对这些疑问,翻开国际上著名机构举办的各种外包论坛,我们不难发现国外的外包市场已经比较规范与成熟。国际上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外包服务用户、外包模式国际专家都在为成熟外包市场的规律和运作模式的研究贡献着力量。

在新的趋势下,国内广大用户、行业协会和组织、业界专家需要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最优化的外包模式和外包运作流程;同时,我们的外包服务供应商尚需挖掘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

中国的IT外包市场现状

IT外包(IT Outsourcing),就是客户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客户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IT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客户对外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IT领域常见的外包大体有系统运营、网络设计/开发和管理、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数据中心托管、安全服务、IT培训、系统集成、信息技术顾问、业务过程管理、用户支持、系统支持/恢复服务及其他(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耗材管理等)。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IT系统外包服务,一类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IT外包成为外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IT外包的研讨在国际上非常踊跃,在国内则显得稍微平淡。但是,很多厂商、用户和专家还是比较看重未来的IT外包市场。

目前,总是感觉中国IT外包市场没有如同国外一样红火,总是处于温而不火的状态。据赛迪顾问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整体规模为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达到18.4%。进入2003年,第二季度受到SARS疫情的负面影响,前三季度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整体规模为28.5亿元人民币,显示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与国际的IT外包市场相比,中国的IT外包市场则显得比较落后。

中国的外包市场为何温而不火

IT外包市场尚未成熟,阻碍外包市场发展的因素还很多。这需要政府、厂商、用户和专家对市场的进一步推动与培养。分析中国的外包市场温而不火的现状,我们认为,中国的外包市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IT外包宏观环境不成熟

从全球外包市场的成熟发展历程来看,其中促使IT外包走向成熟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与IT外包相关的宏观法律法规的健全。全球各地的政府、外包专家都对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非常重视。因为,他们深知,宏观环境的健全是一个IT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能够推动一个成熟市场的形成,必须要树立一个大家都需要遵守的法规。

而从国内的现状来看,对外包市场进行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我们认为这是促成IT外包市场难以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户对IT外包的认知度比较低

从国内的整个外包市场来看,企业用户和潜在用户对IT外包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而认知度不够必然会导致接受度降低。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我们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制约了这种认知度的提高。

首先,宏观环境的不健全促使用户难以下定决心来制定外包战略和策略。其次,各界对有关IT外包的宣传力度还非常不够。目前在国内有关IT外包的大型论坛会从来就没有开过。而媒体的宣传、专家的宣传对于用户提升对IT外包的认识是非常关键的。再次,IT外包服务提供商对IT外包的推广力度很不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例如IBM、HP、EDS等,他们尽管在中国拥有了一些外包的项目,但是他们对IT外包的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同样,国内的一些外包商对IT外包的推广与宣传的力度也是非常不够的。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一个结果:用户对IT外包不认识,因此就对IT外包不能有足够的信任,从而就不能作出选择外包的决策。

具体来说,用户尽管对外包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他们对IT外包战略的制定、IT外包模式的选择、IT外包的项目管理、IT外包利益和优势、IT外包的层次和类型,以及IT外包的风险与控制等都不是非常熟悉。因此,用户就难以形成一种对IT外包的需求(这种需求其实也许客观存在,但是用户自身没有发现,那就不能成为是用户的需求),没有了用户的需求,IT外包的市场自然就难以发展、难以成熟。

IT外包服务提供商实力不够

仅从IT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看,国内的外包服务提供商的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真正有实力的专业IT外包厂商还为数不多。当然形成这种局面,与IT用户的需求不旺盛是相辅相成的。但不管怎么说,IT外包的温而不火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与IT外包厂商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外包市场潜力巨大

尽管在中国的IT外包市场上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对未来的中国IT外包还是抱有很高的期望。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外包市场是非常具有潜力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拉动需求”

中国的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一千多万家,其中一部分已经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也有一部分已经把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而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一般资金实力相对弱一些,其中很多企业其实并不愿意自己来做IT,还是非常希望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因此,只要IT外包市场走向规范化,这些用户还是十分愿意考虑和选择IT外包策略的。而一旦这些中小企业IT外包走向规范,其潜力将非常之大。

媒体和分析机构的深度宣传将“扩大需求”

已经有越来越的媒体开始关注IT外包,一些国外的著名研究机构(例如Gartner等)开始加大对中国IT外包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研究的力度;国内的媒体对IT外包宣传的频率也有所提高。这些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努力,必然会对IT外包市场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研究专家和学者的深度研究将“引导需求”

外包领域的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努力将会助推中国外包市场走向成熟,他们研究的领域将会集中在外包战略、外包模式、外包实施方法论、外包最佳实践以及外包项目管理等主要方面。而这些方面正是很多企业用户感到迷茫的重要领域。因此,外包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会对用户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推荐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学者对IT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克服选择外包的障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服务提供商;从实施方法论、技术、标准来看,外包项目该如何管理;如何在外包实施中导入“治理”机制;外包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控制风险;外包实施的最佳方法论有哪些;IT基础架构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以及呼叫中心外包等不同类型的外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的异同点等等问题上。

篇5: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调查分析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中国低速汽车行业发展策略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预算总投资约15亿元,建设规划占地186亩,可容纳150家左右汽车研发设计企业入驻的汽车研发科技港,日前在位于上海嘉定区安亭镇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动工兴建。届时,这里将建成中国首个国际顶尖汽车研发设计类企业聚集高地,成为中国汽车研发接轨国际前沿的桥梁与纽带。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疲软,欧洲受困于欧债危机,日本受地震海啸与核泄漏打击遭受重创。而中国汽车销量独占鳌头,成为全球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商关注的焦点。中国2010年千人汽车保有量为68辆,相当于美国1924年、日本1967年、韩国1996年的水平,空间巨大。因此,海外汽车研发企业纷纷瞄准中国市场,成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目标。

国际零部件行业的趋势是,来自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战略投资者在汽车零部件全球并购交易市场越来越积极,增长特别迅速,这从德语区(德国、奥地利、瑞士)并购市场的发展中得到明显体现。现在,在汽车零部件任何主要的并购交易中,至少有一家中国投资人参与其中。

篇6:中国橡胶行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橡胶行业是一个有160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它是指以橡胶加工或直接服务于橡胶加工为职业特点的工业门类。因此,橡胶行业属于一个庞大的体系。橡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日用、医用等轻工橡胶产品,而且向采掘、交通、建筑、机械、电子等重工业和新兴产业提供各种橡胶制生产设备或橡胶部件。可见,橡胶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后向产业十分广阔。

一.橡胶行业及相关概述

橡胶按原料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按形态分为块状生胶、乳胶、液体橡胶和粉末橡胶。乳胶为橡胶的胶体状水分散体;液体橡胶为橡胶的低聚物,未硫化前一般为粘稠的液体;粉末橡胶是将乳胶加工成粉末状,以便配料和加工制作。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热塑性橡胶,无需化学硫化,而采用热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成形。橡胶按使用又分为通用型和特种型两类。

常见橡胶及缩写:天然橡胶NR 丁苯胶 SBR 丁基橡胶 IIR氢化丁晴胶HNBR丁晴胶 NBR氯丁胶CR合成橡胶SR

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当这种橡胶树的表皮被割开时,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称为胶乳,胶乳经凝聚、洗涤、成型、干燥即得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制得的,采用不同的原料(单体)可以合成出不同种类的橡胶。合成橡胶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生产不受天气影响,供应稳定,综合性能虽与天然橡胶有差异,但通过并用或选用不同的SR品种牌号,可获得较NB更为优越的制品性能,是当今橡胶工业中不可缺少的材料。SR是化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三大合成材料之一,它与NR一起构成橡胶加工行业的最基本原材料,广泛用于轮胎、胶管胶带、胶鞋、机械配件和日用橡胶制品等的制造中,SR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轮胎制造是SR的最大消费市场。

世界SR工业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丁苯橡胶(SBR,包括ESBR和SSBR)、聚丁二烯橡胶(BR)、聚异戊二烯橡胶(IR)、乙丙橡胶(EPR)、氯丁橡胶(CR)、丁基橡胶(IIR)和丁腈橡胶(NBR)等七大基本胶种的产品体系,还大量生产了苯胶乳和热塑性弹性体,以及量少但价值极高的特种弹性体,如氟橡胶、硅橡胶、聚氨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橡胶及丙烯酸橡胶等。SR生产装置已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SR消费量于1962年首次超过NR,根据世界合成橡胶生产者协会(IISRP)数据,目前SR约占世界橡胶消费总量的53%。

二.中国橡胶行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橡胶行业得到不少发展,已有细分行业稳中有升,新生橡胶细分行业则飞速发展,但同时,橡胶行业也还存在环境、资源、灾害、创新等问题。2004年,全国天然橡胶种植总面积69.62万公顷,开割面积45.19万公顷,干胶产量57.33万吨。其中农垦橡胶种植面积41.1万公顷,民营28.52万公顷,分别占全国橡胶总面积的59.03%和40.97%。

2005年,海南遭遇50年罕见的干旱和百年不遇的台风灾害,天然橡胶生产遭受重创。为挖掘国内天然橡胶种植、加工的发展潜力,增加自给,中国橡胶行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认真贯彻国家安全、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方针,并取得重大成果。尤其是橡胶助剂行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绿色环保型助剂大幅增长,防老剂优良品种产量比例已达80%,促进剂达50%,有毒、有害、高致癌的NOBS生产量得到有效控制;废橡胶综合利用率达65%以上,再生胶及胶粉后加工利用领域扩大。

2006年,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讨论通过并发布《中国橡胶工业“十一五”科学发展规划意见》及橡胶行业“十一五”实施名牌战略规划意见。这是首次由协会组织制订的行业规划。规划表明,橡胶工业“十一五”期间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全行业要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橡胶工业的强国。

中国橡胶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到2010年,中国天然橡胶总消耗量将达到230万吨,橡胶工业的产品结构将有较大变化,新型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增多、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扩大,生产技术有明显进步。

橡胶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当一国的橡胶行业成熟后,该行业的景气状况与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将保持很强的相关性:其发展周期的长度与该国经济周期的长度相当,走势同向;但由于橡胶行业属于基础工业,它的周期变化要略提前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另外,同样由于橡胶行业处于国民经济生产链的前端,其周期波动的波幅要小于产业链末端行业的波幅,也小于整个经济的波幅。因此,从产业投资的角度看,成熟的橡胶行业比较接近收益型投资行业。

三.中国橡胶市场及政策分析

政策因素分析一向是我国商品市场走势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后,国家对于政策制定理念和操作方法趋向成熟。因此,关注政策的制定和走向对把握天然橡胶长期价格有很大的帮助。我国SR产量(含SBS和丁苯胶乳)产量从1998年的61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13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6%,其中七大基本胶种国内产量从51.5万吨上升至98.9万吨,年均增长11.5%。

我国SR表观消费量(含SBS和丁苯胶乳及其它胶)从1998年的106万吨上升至2004年的23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4.4%,其中七大基本胶种的国内表观消费量从66.6万吨上升至150.3万吨,年均增长14.6%。产量和消费量增长率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

国内产量与市场消费年增长率相比,生产量增长低于消费量增长,净进口量增长较快,国产SR总体市场占有率维持在57%左右,其中七大基本胶种市场占有率为65%以上,其中轮胎用橡胶(BR+SBR+IIR+IR)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非轮胎用胶(NBR+CR+EPR)市场占有率较低,在40%以下。从供需平衡来说,各主要胶种市场占有率有较大差别。

轮胎用胶中,丁苯胶、顺丁胶供应较好些,丁基胶供应严重不足,依赖进口程度高,特别是制造无内胎轮胎必须的内衬气密层用胶-卤化丁基橡胶目前尚未生产,可代替NR应用的异戊胶没有生产。非轮胎用胶中,丁腈橡胶和乙丙橡胶

市场供应仍主要依赖进口。目前丁腈胶、乙丙胶和丁基胶产量均已达到其装置设计能力,国内供应量增加有待进行新一轮装置能力扩建。

国内合成橡胶使用比例不到45%。按照IBSG统计数据(含胶乳和热塑性弹性体SBS等),中国SR使用比例从1998年的54%升到2003年的58%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58.6%的差距并不太大。但如按照国际合成橡胶生产者协会(IISRP)的统计模式(仅为七大基本胶种,不含SBS和胶乳),我国SR消费量仅从1998年的66.6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150.5万吨,SR使用比例从43.6%上升到44.6%,仍低于世界52.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国内SR使用比例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国轮胎工业中SR使用比例较高的轿车胎产量低,在轮胎耗胶总量中所占比例小,而耗用NB较多的载重车轮胎产量较大,所占比例高,使轮胎工业耗用合成橡胶比例(49.8%)较世界发达国家低。其次,部分SR品种的国内供应能力严重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如内胎中可广泛使用的丁基橡胶还主要依靠进口,轮胎和力车胎的内胎丁基化率较低,采用NR的内胎还有大量生产;一些橡胶民营私企技术层次低,将传统NB成为首选材料,使一些本该使用SR的领域仍在使用NR。世界73%的NR消费于轮胎工业,即消费于非轮胎的橡胶制品使用NR只占总量的19%-27%,而根据国内2002年的消费数据分析,NR资源用于轮胎制品的只占49%,41%用于其它橡胶制品,说明

我国除提高轮胎SR使用比例外,必须重视非轮胎产品中用SR替代NR的潜力。要提高SR使用比例,就要有超前意识面对市场,与下游用户密切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才能加快产品开发进度,尽快以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扩大市场。国家相关政策

国家储备作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始终保持一项政策,历来备受各方关注。国家储备对稳定生产和价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收储和放储来进行,即在低价时进行收储,在高价时进行放储。在天然橡胶方面,我国储备操作比较少见报端。但在08年下半年,国储的高调行为引来市场各方积极关注。当时天然橡胶短时间内从2万多元暴跌到1万元以下,对农垦系统产生巨大冲击。为稳定生产,保护胶农利益,国家果断采取了收储行动。根据国家物资储备局与海南农垦和云南农垦签署的国家储备橡胶协议,在6个月内将完成10.5万吨橡胶收储计划,其中海南农垦获得的收储数量为5.5万吨,云南农垦为5万吨。第一批天然橡胶收储在4月18日前完成两垦区天然橡胶收储5.5万吨,其中云南农垦2.5万吨,海南农垦3万吨,收储价格为14600元/吨。4-8月,两大垦区将再交储5万吨。此外根据市场环境,若胶价处在低谷时,国储局有意向在09年下半年增加天胶收储数量作为战略储备。从收储具体政策看,这对国内天胶现货形成有效的支撑。为此海胶集团表示,国家的收储计划,无论对稳定橡胶市场、稳固橡胶产业,还是对橡胶生产企业的经营和广大胶农增收,都会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开割后的几个月产量本来就不大,国储收储量几乎将新增资源收走,这极大地缓解了国内现货市场的压力。

四.中国橡胶生产制造业

橡胶加工

橡胶加工一般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或挤出、成型和硫化等基本工序,每个工序针对制品有不同的要求,分别配合以若干辅助操作。为了能将各种所需的配合剂加入橡胶中,生胶首先需经过塑炼提高其塑性;然后通过混炼将炭黑及各种橡胶助剂与橡胶均匀混合成胶料;胶料经过压出制成一定形状坯料;再使其与经过压延挂胶或涂胶的纺织材料(或与金属材料)组合在一起成型为半成品;最后经过硫化又将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制成高弹性的最终产品。

橡胶机械

橡胶机械是用以制造轮胎等各种橡胶制品的机械,包括用橡胶机械、轮通胎机械和其他橡胶制品机械三大类。

通用橡胶机械是制备胶料或半成品的机械,包括原材料加工机械、炼胶机、挤出机、压延机、帘帆布预处理装置和裁断机等。其他的橡胶制品机械有制作胶带、胶管、胶鞋、模型制品、胶浆和乳胶制品所用的机械。

中国橡胶机械行业发展简况

中国橡机工业生产连年飙升,销售扶摇直上,呈现井喷式发展之势。中国橡机正在世界东方崛起,并开始确立大国地位。

2004年,中国橡胶机械行业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26家企业销售收入达45.7亿元,同比增长57%;出口交货值4.53亿元,同比增长171%;产品销售率达到99.2%。2005年,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的增长速度较2003和2004年的“井喷”式行情明显放慢,但利润持续增长,出口创汇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2006年,中国橡胶机械29个主要单位实现橡胶机械产值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销售收入5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以此估算中国橡胶机械销售收入达到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2007上半年,中国25家主要橡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86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7%,表明橡机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

中国橡胶机械产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能力还亟待加强,现有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且主要集中在硫化机、成型机上,在数量上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而实际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有较大潜力可挖。中国橡胶机械品牌意识及影响力不足也是制约其做“强”的一大因素,而且大多企业的国际化步伐较慢,此外,产品的售后服务更是软肋,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全球服务体系。

中国橡胶机械厂家必须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树立全球大市场的观念,加速从“国内型”工厂向“国际化”企业的转换。同时,企业还要树立品牌意识,争创中国的橡胶机械名牌,进而争创世界的橡胶机械名牌。

“十一五”期间,橡胶制品将全面更新换代,这向国内橡机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商机,国内橡机还需进一步跟上和满足橡胶制品技术进步的要求,尤其要注重非轮胎橡胶制品橡机的开发,以实现和橡胶工业的同步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轮胎年总产量将达到3亿条,子午化率将达到70%,其中全钢胎要发展无内胎及公制轮胎,半钢胎要发展宽断面、高速度级别产品,工程胎子午化也势在必行,这些都需要橡机制造厂提供新型设备,同时还要满足橡胶工业安全、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除轮胎设备外,橡机企业还应将目光转向非轮胎橡胶制品设备。

五.中国橡胶行业前景展望

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现在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经过艰苦努力,可以实现很好的发展。

首先,国家高度重视。2006年,为了鼓励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国家启动了天然橡胶良种苗木补贴项目。2007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意见”,明确了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月标,为今后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市场需求旺盛。从200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近几年消费量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而天然橡胶自给率则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44.73%下降到2004年的31.86%,2007年则降到了25%左右。旺盛的需求,为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再次,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一是在提高单产上仍有潜力。制约天然橡胶单产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和树龄老化,中低产胶园面积大,幼龄胶园的抚育管理跟不上。通过加快对全国150万亩树龄在35年以上的老胶园更新步伐,更换优良品种,优化树林结构,提高胶园生产力;通过胶园土壤地力改良、配方施肥、病虫防治、低频刺激割胶等新技术的综合应用,逐步完成对现有低产胶园的改造;通过对2001年之后种植的未开割胶园,在土肥改善、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加强抚管,提高胶园的持续生产能力。三项措施的采用,可以使天然橡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以上。二是在扩大面积上仍有一定空间。我国适宜植胶的土地面积约有100万公顷,目前还有10多万公顷以上的土地可以开发种植橡胶。此外,我国企业还可以依托技术、管理、资金和产业化经营优势,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到周边国家建设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增加我国天然橡胶的有效供给。

综合以上粗浅的分析和回顾,预计今后几年,国内天然橡胶将会进入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时期。到2010年,国内天然橡胶面积有可能达到1400万亩以上,国内天然橡胶产量有望在70万吨左右,加上国外基地生产加工的天然橡胶,产量有望在90万吨以上。到2015年,国内天然橡胶面积有可能达到1500万亩以上,产量有望达到85万吨以上。

上一篇: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字词下一篇:施工总包、分包配合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