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发展

2024-06-19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精选十篇)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 篇1

根据中国工控网 (www.gongkong.com) 的调查,近几年来中国HMI市场都保持了20%左右的高速增长。市场表现出了以下特点:应用领域的扩展、供应商的增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价格的持续下降。

1.规模。

预计2008—2010年的HMI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呈现小额下降趋势,但由于应用行业的扩展、产品价格的下降和应用领域的扩张,该市场仍将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

2.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HMI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户对产品功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技术水平已成为用户最关注的参数之一。

作为显示操作类产品,HMI产品初步呈现向下兼具控制功能的趋势,一些HMI产品整合了简单的控制功能,应用在一些对控制要求较低的场合。但目前主流的HMI仍是控制器的辅助配套产品。

虽然开放式的HMI具有更好的通用性,但发展仍比较慢,目前触摸屏类产品主要是和PLC配套为主,通讯方式和协议都较为单一。

随着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网络型产品会有一定的市场,不过目前尚没有看到成熟的应用,主要是技术不够成熟,来自市场的推动力也不够。

3.产品发展趋势。

2007年中国HMI市场上应用最多的一类产品仍然是小尺寸触摸屏,这类产品多应用于机械设备。随着我国机械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自动化水平更高的大型、精密型机械设备将会得到快速发展,而这些设备上多采用彩色、大屏幕的触摸屏产品。

另外,随着激烈的价格竞争,低端人机界面产品带来的利润已经十分有限,供应商已经将大尺寸、高性能的HMI产品作为主力产品来推动。

4.价格发展趋势。

2007年HMI产品的价格下降虽然不及前两年明显,但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低端产品继续打价格战。主要来自国内和台湾品牌的竞争,新进品牌也给之前的供应商带来了压力,由于低端HMI产品的进入门槛很低,一些原本代理HMI的企业开始自己生产产品,并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提供给用户。

②中低端产品面临着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一些传统的HMI厂商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也相继采取了降价或者变相降价的措施。

③中高端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总体来说,在市场进一步成熟的情况下,未来各类HMI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平稳,主要的供应商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中去。

中国专业市场发展步伐 篇2

第一代专业市场

是专一的摊位制的交易场所,其只负责交易,由众多需求者集中在某个场所来完成某项交易,批发市场就是完成这个功能,供应者把货卖给需求者,需求者再运给生产地和零售商,这是低级的市场形态。

第二代专业市场:

随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采购者或供应者数量的增多,规模的增大,过去的批发市场已经不能胜任这个变化,于是开始出现拥有物流功能专业的第二代批发市场;

第三代专业市场

是专业市场开始成为商品展示为主的场所,这类批发市场往往是规模比较大,以展示为主的交易批发市场,是国内主要发展趋势,其以国际贸易作为背景,为国内众多的企业提供一个走向国际市场的平台,为众多的国外企业向中国展示产品。

第四代专业市场: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四代专业市场——虚拟市场开始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舞台,目前其一方面作为传统现实市场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异军突起的虚拟市场(以阿里巴巴等位代表)突破了区域范围的完全限制,未来必将与传统现实市场形成激烈的竞争,而且网络集群优势一旦爆发出来,那他的能量是传统场所不可比拟的,及时发生虚拟市场经验单位兼并收购传统专业市场也是可以相信的。

第五代专业市场

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第五代专业市场,其是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产业综合性服务平台,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采购中心,国内如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萧山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为典型。

第六代专业市场是

以强大的发达交通路网为依托,以物流为基础,以展示、博览为先导,以设计、研发为后盾,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批量采购、集中供应、厂家直销、接单加工、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位主要经营方式,多功能、全方位、强辐射、大流通、集约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大型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中国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 篇3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股由美国刮起的“外包”之风,逐渐蔓延到日本、欧洲,成为全球企业界的一股潮流。1989年,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得鲁克就注意到了这种趋势,他写到:

“企业、医院、学校、政府、工会等各种大小组织都正在越来越多地把它们原有的文书事务、机器维护和后勤等工作分离出去。……在所有的发达国家,这一趋势正在急剧发展。”

“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

从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信息技术外包(简称“IT外包”)。IT外包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

仅从软件服务外包市场来看, Gartner公司预测,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收益2006年将与印度并驾齐驱,两国均将超过270亿美元。到2007年,中国将成为从事IT外包业务的三个主要国家之一。

为什么企业纷纷撒手将产品的生产交给专业的制造商去做?为何发达国家的软件开发业务纷纷开始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软件公司?为何BPO(业务流程外包)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外包项目管理的最佳实践、技术和标准有哪些?外包业务的相关国际法规有哪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如何能够获得国外的外包业务?外包领域存在哪些难点和热点?……

针对这些疑问,翻开国际上著名机构举办的各种外包论坛,我们不难发现国外的外包市场已经比较规范与成熟。国际上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外包服务用户、外包模式国际专家都在为成熟外包市场的规律和运作模式的研究贡献着力量。

在新的趋势下,国内广大用户、行业协会和组织、业界专家需要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最优化的外包模式和外包运作流程;同时,我们的外包服务供应商尚需挖掘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

中国的IT外包市场现状

IT外包(IT Outsourcing),就是客户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客户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IT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客户对外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IT领域常见的外包大体有系统运营、网络设计/开发和管理、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数据中心托管、安全服务、IT培训、系统集成、信息技术顾问、业务过程管理、用户支持、系统支持/恢复服务及其他(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耗材管理等)。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IT系统外包服务,一类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IT外包成为外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IT外包的研讨在国际上非常踊跃,在国内则显得稍微平淡。但是,很多厂商、用户和专家还是比较看重未来的IT外包市场。

目前,总是感觉中国IT外包市场没有如同国外一样红火,总是处于温而不火的状态。据赛迪顾问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整体规模为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达到18.4%。进入2003年,第二季度受到SARS疫情的负面影响,前三季度中国IT外包服务市场整体规模为28.5亿元人民币,显示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但是,与国际的IT外包市场相比,中国的IT外包市场则显得比较落后。

中国的外包市场为何温而不火

IT外包市场尚未成熟,阻碍外包市场发展的因素还很多。这需要政府、厂商、用户和专家对市场的进一步推动与培养。分析中国的外包市场温而不火的现状,我们认为,中国的外包市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IT外包宏观环境不成熟

从全球外包市场的成熟发展历程来看,其中促使IT外包走向成熟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与IT外包相关的宏观法律法规的健全。全球各地的政府、外包专家都对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非常重视。因为,他们深知,宏观环境的健全是一个IT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能够推动一个成熟市场的形成,必须要树立一个大家都需要遵守的法规。

而从国内的现状来看,对外包市场进行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我们认为这是促成IT外包市场难以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户对IT外包的认知度比较低

从国内的整个外包市场来看,企业用户和潜在用户对IT外包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而认知度不够必然会导致接受度降低。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我们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制约了这种认知度的提高。

首先,宏观环境的不健全促使用户难以下定决心来制定外包战略和策略。其次,各界对有关IT外包的宣传力度还非常不够。目前在国内有关IT外包的大型论坛会从来就没有开过。而媒体的宣传、专家的宣传对于用户提升对IT外包的认识是非常关键的。再次,IT外包服务提供商对IT外包的推广力度很不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例如IBM、HP、EDS等,他们尽管在中国拥有了一些外包的项目,但是他们对IT外包的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同样,国内的一些外包商对IT外包的推广与宣传的力度也是非常不够的。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一个结果:用户对IT外包不认识,因此就对IT外包不能有足够的信任,从而就不能作出选择外包的决策。

具体来说,用户尽管对外包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他们对IT外包战略的制定、IT外包模式的选择、IT外包的项目管理、IT外包利益和优势、IT外包的层次和类型,以及IT外包的风险与控制等都不是非常熟悉。因此,用户就难以形成一种对IT外包的需求(这种需求其实也许客观存在,但是用户自身没有发现,那就不能成为是用户的需求),没有了用户的需求,IT外包的市场自然就难以发展、难以成熟。

IT外包服务提供商实力不够

仅从IT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看,国内的外包服务提供商的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真正有实力的专业IT外包厂商还为数不多。当然形成这种局面,与IT用户的需求不旺盛是相辅相成的。但不管怎么说,IT外包的温而不火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与IT外包厂商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外包市场潜力巨大

尽管在中国的IT外包市场上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对未来的中国IT外包还是抱有很高的期望。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外包市场是非常具有潜力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拉动需求”

中国的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一千多万家,其中一部分已经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也有一部分已经把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而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一般资金实力相对弱一些,其中很多企业其实并不愿意自己来做IT,还是非常希望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因此,只要IT外包市场走向规范化,这些用户还是十分愿意考虑和选择IT外包策略的。而一旦这些中小企业IT外包走向规范,其潜力将非常之大。

媒体和分析机构的深度宣传将“扩大需求”

已经有越来越的媒体开始关注IT外包,一些国外的著名研究机构(例如Gartner等)开始加大对中国IT外包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研究的力度;国内的媒体对IT外包宣传的频率也有所提高。这些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努力,必然会对IT外包市场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研究专家和学者的深度研究将“引导需求”

外包领域的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努力将会助推中国外包市场走向成熟,他们研究的领域将会集中在外包战略、外包模式、外包实施方法论、外包最佳实践以及外包项目管理等主要方面。而这些方面正是很多企业用户感到迷茫的重要领域。因此,外包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会对用户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推荐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学者对IT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克服选择外包的障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服务提供商;从实施方法论、技术、标准来看,外包项目该如何管理;如何在外包实施中导入“治理”机制;外包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控制风险;外包实施的最佳方法论有哪些;IT基础架构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以及呼叫中心外包等不同类型的外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的异同点等等问题上。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 篇4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们先从最表面的问题说起。

中国的电影票价高于美国, 这是一个看起来可笑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中国电影票的票价占人均月薪1/30, 而美国则约为1/400;即使比绝对数字, 美国普遍票价在6至8美元, 仍然低于普遍10美元以上的中国票价。同样是IMAX—3D版《阿凡达》的电影票, 在美国再贵也贵不过14.5美元 (因为是首映票价) , 而在中国上海却要180元人民币, 现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6.8237元人民币, 各位都学过算术, 都看得出来——在美国, 电影票超不过100元人民币。这是为什么呢?

高中时我们都学过一条简单的经济学原理, “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供不应求时, 商品价格就会高于其价值。

根据官方统计, 我们可以看到, 在美国, 每100万美国人就拥有13156块银幕, 平均不到100人享用1块;相反, 在中国, 每100万人都要去争抢那6.75块银幕的资源。这样的供给, 价格想不高上去也难。当电影院数很少时, 电影院之间是鲜有竞争的,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票价 (尤其是IMAX版电影) 会贵得这么离谱, 即使不降价, 商家也不会担心自己的顾客会流失, 因为电影放映资源少, 大部分情况下自己都只是顾客唯一的选择。

我们拿北京的华星国际影城举个例子:华星拥有北京的3块IMAX银幕中的一块, 并且在IMAX-3D版《阿凡达》上映时向观众收取150元的高票价, 但票房仍然火爆非常, 即使是临近下线时, 仍然要提前2天订票, 才有可能买到 (我自己因为买票时晚了一步, 就只能坐前三排了……) , 因为华星知道, 如果观众想看IMAX-3D版《阿凡达》的话, 不选择自己, 要么去票价差不多的万达国际影城, 要么就是票价合理, 但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电影博物馆。显然, 后两者被选择的几率并不大, 所以华星可以依旧坚持自己的高票价, 而观众也愿意掏腰包。

当然, 可能有人会说, 中国人不是人人想看电影, 但即使每100万人中只有10万有看电影爱好的固定观影人群 (这个假设并不夸张, 在美国, 固定观影人群能达到国民的20%左右) , 仅靠那不到7块的电影银幕仍然是杯水车薪。

而反观美国, 影院数量很多, 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IMAX银幕也较为普及, 所以影院是不可能对观众收取高额票价的。

而影院数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众所周知, 中国人均收入比美国低得多, 但由于人口密度大, 地价反而比美国还要贵 (日前迈克尔·杰克逊的豪宅被拍卖, 平均合1.5万人民币一平米, 远低于北京房价。) , 这使得在中国建一座电影院, 要投入更高的成本。

当然原因并不尽在于此。电影院是营利机构, 必须自己养活自己。而想要养活自己,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一场电影“满场”。而内地的一些政策, 严重限制了电影院线的收入。

首先, 有关部门经常忽略市场需求, 盲目排片、撤片, 导致很多应有的票房流失了。

由于市场需要, 电影院总会将最热门的电影排在最大的影厅、最好的时间段, 给最多的场次。而在院线自己的拍片选择上, 国产大片明显是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虽然现在每年国产影片的总票房都能压过进口大片, 但依靠保护政策的成分很大, “以多取胜”, 其中就有有关部门强制性排片、撤片的影响。这种运行机制看似能有效地保护国产影片, 但其中的弊端最终还是会爆发出来, 电影院线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最终受打击的还是国产影片。而对于这种做法, 电影院线是叫苦不迭的。而电影院线缺少拥有巨大号召力的电影, 盈利就成了很困难的事。

再一次拿《阿凡达》举例:2010年1月22日, 《阿凡达》的2D版本被强制撤片, 理由是《阿凡达》的2D版本只占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当然, 这样的理由明显是不靠谱的。消息发布当天, 网上就分析说:这完全是让《阿凡达》为电影《孔子》让路, 否则《阿凡达》2D版下线之日怎么会是《孔子》上映之时?虽然后来并未有官方出来辟谣,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全国掀起了抵制电影《孔子》的浪潮, 最终《孔子》票房勉强过亿, 不及《阿凡达》十分之一。而且《孔子》的票房中, 有很多是公共事业单位组织员工、学生去看的, 具体有多少人是自愿看的《孔子》, 已经无法统计了。

对于这种做法, 首先, 《阿凡达》2D版的收入是白白流失了 (要知道我国很多地区的院线是没有放映3D电影的技术的) , 这种损失体现在院线身上;而反观《孔子》, 有关部门忽略市场需求的做法, 使得它成为了牺牲品。而院线只能眼睁睁看着收入流走。电影院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就很难吸引投资兴建影院 (前文说过, 在中国投资电影院成本是很高的, 故风险巨大) , 进而限制了我国电影市场的扩大。

其次, 我国缺少电影分级制度, 白白流失了市场。

我国的电影分级制度, 是一个讨论已久、并且没有结果的话题。所谓电影分级制度, 就是关于一些限制级内容 (如性, 暴力, 政治, 粗口等) ,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采取限制观看的做法。其负面影响, 主要体现在很多影片因为其限制级内容无法公映所导致的我国内地电影市场作品题材单一上:为了获得公映权, 电影制作者会尽量回避诸如性、政治、恐怖等敏感话题, 使得故事题材减少了很多。而相对于亚洲诸如韩国, 日本等其他国家成熟发达的恐怖片市场, 我国内地的恐怖片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一部分宝贵的收入因为体制的原因而白白流失了。

弊端并不仅限于此。对于我国引进的外国限制级影片, 有关部门通常采取删减措施, 这进一步损害了电影市场的整体利益。大家要知道,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是具备完整性的, 一部好的电影, 每删一个镜头都是对艺术的一种破坏, 而且这种破坏会进而体现在实际利益上。

举个例子:2007年, 一部很好看的动作谍战片《谍影重重3》在中国上映, 我本人当年有幸在电影院里欣赏这部影片。但煞风景的事发生了:上一个镜头, 男主角在与杀手搏斗, 被杀手一个过肩摔扔了出去;下一个镜头, 男主角已经把杀手勒死了。在场的观众自然看得云山雾绕:可以理解这种毫无逻辑可言, 令人不知所云的胡删乱改, 对影片造成了破坏。而观众们不傻, 事后一定会明白影片被动过手脚。花钱买到残次品, 下次谁还会再去电影院里看“阉割版”的电影?

《谍影重重3》在美国上映时是限制的PG-13级 (涉及暴力, 政治内容, 13岁以下儿童须由监护人陪同观看) , 属于轻度限制, 如果我国能够有明确的电影分级制度的话, 删减明显是多此一举。

第三, 地方保护政策, 许多好片子进不来。

将优秀的外国电影拒之门外, 是中国电影保护政策的又一体现。中国在加入WTO时, 将每年引进的美国大片扩充为20部, 并承诺3年后会扩充为50部。很可惜的是, 三个三年过去了, 每年我们看到的美国大片数量还是没有变化。更糟的是, 有关部门将很多叫好叫座的好电影拒之门外。

其中的代表就是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枪毙”当年的全球票房总冠军《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和《蝙蝠侠:黑暗骑士》。这两部电影都是在全球拿下10亿美元票房的票房大作, 市场竞争力不可谓不高;“毙掉”它们, 显示了有关部门仍处在加入WTO前“怕狼”的阶段的事实。

说到底, 这种保护政策真的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吗?我国刚进入WTO时, 曾有人惊呼“狼来了”。禁止外国的产品入境, 一次不让“狼”进来, 两次不让“狼”进来, 但“狼”早晚是会来的。而长期处在保护政策的温室呵护之下的国产影片, 面对外来竞争的寒风, 其结果只能用“一片倒”来形容。

在2009——2010年的“贺岁档票房大战”中, 全国电影放映总票房高达30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同档期翻了一番。但漂亮的数据背后, 难掩国产片的尴尬。在总票房中, 《阿凡达》占13亿元, 国产片“集体亏损”, 成了引进大片的陪衬。诚然《阿凡达》华丽的成功背后是电影院线将最大的放映厅和最好的时间段拱手相让, 但不能责怪院线:首先, 为放映《阿凡达》, 很多电影院花了血本引进3D放映设备, 投资压力大;其次, 像《阿凡达》这样能连续几周甚至几月都场场爆满的电影, 十年一遇, 如此好的商机不抓住, 很可能再也遇不到了;再次, 如果我们的国产影片能有《阿凡达》一半的号召力, 很可能电影院线也就不会在《阿凡达》这一棵树上吊死了。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使得我国的电影市场购买潜力未能得到最大发挥, 电影院线羽翼难丰, 市场难以扩大。而毕竟电影卖的还是电影院里的座位, 电影院线的发达是振兴电影市场的根本前提。没有电影院线, 是谈不上满足电影市场的需求的。只有让电影院线充实起来, 才谈得上市场发展。

窃以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出路在于通过对电影院线的发展, 来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发展出一个庞大的电影市场。而方法, 就是不拘泥于放映影片的国籍, 类型, 放宽引进限制, 制定明确的分级制度, 丰富电影的题材类型, 只要是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片子尽管投放到院线中去。正如邓小平所说:“不管黑猫, 白猫, 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被吸引进电影院的观众, 慢慢地会成为我国自己的固定观影人群, 也就是电影市场消费的主体。而院线的高利润, 会吸引更多的商家投资电影院, 进而慢慢地充沛我国的银幕资源, 并让电影票价降下来。

而对于“外来电影对本土电影的威胁”, 我想是一个需要暂时忍一忍的问题:在与进口大片“正面对决”的过程中, 国产影片是不占优势的。这种情况一旦发生, 国产影片将会长期处于被进口大片压制的状况下。但反过来, 正是由于进口大片比国产影片更具竞争力, 在刺激市场方面有着国产影片没有的能力。这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为刺激市场开始引进进口大片的原因。而观众是不会一味偏好进口大片的, 当市场拓宽之后, 最终获益的还是国产影片。现在我们的贺岁档有30亿的总票房, 《十月围城》可以收到2.9亿, 那么如果有60亿的贺岁档票房, 《十月围城》可不可以拿到5亿呢?

对于中国电影人, 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依靠保护政策, 而是提高自己的水平。既然“狼”迟早是要进来, 那么就要有与“狼”斗的觉悟。在中国电影人抱怨进口大片侵占了自己的市场的同时, 有没有想过自身的原因呢?现在国产影片的粗制滥造已经不是个例了, 中国电影人用来吸引观众的手段通常是绯闻, 噱头或是某个富于争议的明星, 而对于影片本身的硬件追求甚少。正如我国著名导演陆川面对《阿凡达》时所说的:“……我相信它 (《阿凡达》) 会击碎所有这块土地上关于电影所有真的假的制作的炒作的哄骗的哄抬的纪录”, “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这可能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战争, 本质上是美国电影人取代我们民族电影工业向我们中国的观众作的一次心灵接引;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实。因为绝大部分有可能发言有权利发言的我们, 都自觉放弃了通往崇高的道路, 而彻底拥抱了低俗。我们在虚高的票房中裸奔和狂欢的时候, 我们彻底放弃了作为一个电影人, 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者应有的操守。这样的我们被击败, 是活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失败, 才会让我们清醒。”

中国减肥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篇5

针对目前国内减肥产品五花八门、品种繁多的局面,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减肥产品的功效如何却令人深思。消费者认为对国内的减肥产品信心不足,更愿意尝试国外进口的、有信誉、有影响力的品牌。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都体验到减肥市场竞争的混乱。所以眼下减肥市场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总体上还很粗糙、原始。由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而人们不光为了苗条,还为了健康,这使得消费者对减肥药的需求增大,现如今,减肥市场存在着巨大空缺,还有很多潜在的市场机会。于是,减肥方式与瘦身服务可以走创新之路,另辟蹊径——通过构建更顺畅、更完整的瘦身服务体系,达到瘦身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们的创意“体重管理”应运而生,减肥效果如何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最主要因素,只有那些真正有效的、对消费者的身体最小伤害的减肥产品和方式,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我们“体重管理”的宗旨是以服务质量为核心,好的服务水平会令顾客感到满意,赢得好的口碑。管理是以服务型为主的网站,迎合了顾客对减肥产品要求不断提高的的需求。因为当前减肥市场以服务型为主的在线减肥网站还比较少,所以体重管理的推出将会迅速在减肥市场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即使在体重管理服务被模仿时,瘦身服务在在线减肥市场必然已有知名度与一定数量的用户,届时,体重管理将不断创新,完善服务,凭借知名度与忠实用户,再创高峰。专业人士分析,“后西布曲明”时代,只有真正健康、无害的减肥产品,才能主宰国内减肥市场。

体重管理流程:该服务主要是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设置一系列问题参数,有患者提供身体的详细问题信息,由智能体重秤和智能手环等一类高科技产品进行数据统计,然后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屏幕上会生成一个3D图像,之后由专业的体重管理咨询师对该顾客进行问题分析,并列出顾客以后的改进方向。让顾客按照体重管理咨询师设计的办法去进行实施,从而渐渐地达到体重管理的目的。我们体重管理服务的优势:体重管理是由专业的专家团队,对肥胖患者进行针对性私人瘦身方案定制。肥胖者通过运用高科技对患者的运动进行有效监控,如智能手环,(计数每天的运动里程)由营养师设计健康的食搭配与方案,做到健康瘦身。由于一些肥胖患者担心线下买减肥产品或寻求减肥机构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如个人体重,信息方面,不想让他人知道,并且机构一般要价都比较高,而线上瘦身求助比较便宜,而这也是线上体重管理的优势。所以更希望求助线上瘦身,既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又相对实惠。所以我相信我们这种创意是可取的,特色效果不好,机构不好,贵,体验者放第一位 找方法监控饮食。加肥胖坏处,项目主题。策略与方式要改。特色多加

测卡路里,必须详细细节,针对性个性服务,业务流程文字加图 理前中后要加 会员制度是附带,调研线上还是线下好

bim.减肥的作用目的,为了治病

线上不完整 加手表

特色调研 管

产品介绍往上加

实施对象表格

战略拓展

特点:通过高科技分析,营养师或专家制定,需要收费

进行有效监督

减肥市场让人们觉得我们是服务,重在市场

是正规的

线上保护个人隐私

患者各种信息收集

npv 效果

中国减肥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10年10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通知,决定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畅销了十余年的减肥明星产品“曲美”等一系列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产品在中国全面退市。

曲美下架减肥市场重新布局

国内的减肥市场,主要以药物减肥和非药物减肥为主流。以“曲美”为代表的15种减肥药的禁售,终止了“西布曲明”这个国内减肥药的老大地位,药物减肥面临真空时代,减肥市场面临重大转型。西布曲明的退市,在各方人士的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嗅觉敏锐的业内人士立即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机会。在中国,减肥市场正呈几何级增长,肥胖患者已经超过9000万,51%的少年儿童属肥胖者,发达城市有近1/3的成年人超重。减肥产品的年销售额约为100亿元,且年销售额正以每年23%的速度激增。

如此巨大的市场不仅吸引了2000多家国内的中小医药、食品等企业在生产经营减肥产品,同时也有不少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境外医药厂家也纷纷参与其中。据统计,“西布曲明”系列减肥药,占据着超过25%的市场份额,此次的强制下架,为市场的供需关系和商业格局,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内减肥市场,向左还是向右?

目前国内的减肥市场,可谓五花八门,从运动减肥、食疗减肥,到药物减肥、器械减肥、手术抽脂减肥、针灸减肥等等,格局混乱。近年来,随着国内肥胖人群的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减肥负面新闻也频频曝光。一方面是苯丙胺、芬氟拉明等减肥成分的一再禁用,另一方面,则是被减肥市场的高利润所吸引的大批不具备正规资质的企业被曝光,使得减肥市场的负面新闻不断,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都体验到减肥市场竞争的混乱。特别是口服型的减肥产品,以其服用、携带方便等特点,一直占据着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也成为了许多不法商贩的必争之地。然而,高市场份额的“西布曲明”的退市,敲响了人们“健康减肥”的意识警钟,也加速了国内减肥产品市场的优胜劣汰和产品升级。专业人士分析,“后西布曲明”时代,只有真正健康、无害的减肥产品,才能主宰国内减肥市场。

顺应消费者需求,奥利司他逆风飞扬!

减肥药发挥效用的途径有抑制食欲、增加代谢、抑制脂肪吸收等,而在产品的选择上,拥有正规药品批文的产品无疑是市场的焦点。据了解,目前拥有正规药品批文的减肥产品,只有奥利司他。奥利司他区别于其他减肥成分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不作用于中枢神经,不抑制食欲,而是通过抑制肠道脂肪酶活性来减少脂肪吸收,安全性极高,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可用于青少年的安全减肥药品。

奥利司他的代表性药物是瑞士罗氏公司的赛尼可,但因罗氏在2007年将其全球OTC业务出售给了德国拜耳公司,使赛尼可在中国市场基本无货。记者在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网站相关情况时了解到,国内也已经有了奥利司他类的减肥产品。据了解,重庆植恩药业有限公司历时6年,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雅塑奥利司他胶囊,纯度更高,副作用小,其合成工艺获国内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受理,并通过国家十二五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

雅塑可谓是“赛尼可”的升级版,预计年后即将上市。

西布曲明走后,为减肥市场留下了近25亿元的巨大空缺,在这个重新洗牌的时候,谁能真正把握良机,打造出一个迅速崛起的成功品牌呢?在消费者的健康减肥意识被猛醒的当下,任何夸大、虚假的宣传无疑是自掘坟墓,只有严把产品质量的“硬条件”,才是企业的制胜之道。后西布曲明时代,唯有顺应减肥市场需求的变化,方能逆风飞扬!

(信息来源:中国投资报告网)

2011-03-09

一、综述: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痴如故

比恋爱中的女人更痴狂的,是为曼妙身材罔顾一切的减肥女性。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拥有天使般的容貌和魔鬼般的身材,是普天下女人最热切的梦想。限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拥有天使般的容貌;但只要肯付出代价,至少在理论上,每个女人都能拥有魔鬼般的身材!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的餐桌、身姿和钱袋日渐丰盈,以瘦为美的“骨感”渐成社会审美时尚的主流;而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为了一副曼妙身材不惜付出金钱、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一个历经20年蓬勃发展,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强韧生命力的百亿减肥市场,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爱美的女人当仁不让地成为减肥市场的消费主体,而女性爱冲动、易盲从、情感重于理智的消费特点,也在这个市场表露无遗。融合了一点点痴迷、一点点傻气和一点点疯狂的“痴狂”,既是减肥市场最主要的消费行为特征,也是解读减肥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把钥匙。从消费需求的角度分析,这种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痴狂”,具备以下基本特性:

1、急迫性:

消费行为的普遍急切,构成了减肥市场的核心特性。对广大减肥女性来说,这种消费急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急于兑现消费需求:

高度成熟的减肥市场不需要市场教育,进入成本极低。减肥女性们寻求解决之道的心情是如此地焦急、迫切,以至推广者只需振臂一呼,她们就会闻风而至、踊跃购买;哪怕再平庸的减肥产品,只要宣传得法,也能如愿以偿地分一杯羹。减肥之所以成为医药保健品行业永恒的市场热点,之所以如磁石般引得万千厂商竞相为之折腰,原因正在于此。

(2)急于体认产品功效:

减肥女性们孜孜以求的,是立竿见影的减肥效果,在产品功效上没有任何耐性可言。只要产品能够迅速起效,什么样的副作用她们都能忍受,即便为此透支健康乃至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体认到明显的效果感,再安全的产品,她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舍弃。绘声绘色的效果感描述和言过其实的功效承诺之所以成为减肥产品屡试不爽的宣传主题,在产品中私下添加违禁药物之所以蔚然成风、屡禁不止,原因正在于此。

2、盲目性:

消费行为的盲目轻率,是减肥市场的基本特性。对广大减肥女性来说,这种消费盲目性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盲从:减肥女性普遍缺乏主见,有着浓厚的从众心理,在购买决策上很容易被媒体广告所营造的舆论氛围所左右,或受他人影响——往往是哪个产品的广告声势大,就购买哪个产品;哪个产品在销售终端卖得好,就跟风购买哪个产品。减肥产品的运作之所以严重依赖于媒体广告的疯狂投放,“强者愈强、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之所以在减肥市场屡见不鲜,原因正在于此。

(2)轻信:不顾一切的爱美之心和交易双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动摇了绝大多数减肥女性的消费理智,让她们在这个问题上彻底丧失了平常心和正常判断能力,变得幼稚而轻信;以至于连厂商炮制的那些明显有违常识的销售说辞,她们也能照单全收、深信不疑,结果自然是“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不一样”。匪夷所思的奇技淫巧和形形色色的虚假宣传之所以在减肥市场层出不穷,原因正在于此。

3、多变性:

消费行为的复杂多变,是减肥市场的重要特性。对广大减肥女性来说,这种消费多变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冲动性:

绝大多数减肥女性的购买决策并非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一时兴之所致的结果——事先并无购买计划,完全受促销活动现场火暴气氛的渲染,或者受终端销售人员现场推介的影响,出于一时冲动临时达成的购买行为,至少占减肥产品总销售额的1/3以上。终端导购和促销活动之所以成为运作减肥产品的必杀技、重头戏,原因正在于此。

(2)随意性:

善变的女人,有着最难捉摸的心思,消费随意性极强。哪怕已经做出了购买某品牌产品的决策,但在最终购买行为发生之前,她们随时都可能改换门庭,让推广者功亏一篑;所以运作减肥产品,讲究的是“落袋为安”——绝不能只依赖媒体广告,冀期望于消费者的指名购买;必须高度重视销售流程上的每一环节,尤其是围绕销售终端精心设计拦截与反拦截战术,力争全程把握消费者,防止她们在最后关头改弦易辙。

(3)低忠诚度:

一方面因为减肥产品的实际功效和宣传承诺普遍脱节,一方面是出于女人喜新厌旧的凉薄天性,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减肥市场,建立在消费者由衷满意基础上的品牌忠诚和美誉,已濒临绝迹;而在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低下、企业经营心态普遍急功近利的背景下,任何试图建立品牌忠诚的营销举措,都注定风险重重。减肥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之所以只有短短的1-2年,以“短、平、快”为特征的短线炒作之所以占据市场主流,原因正在于此。

4、周期性:

消费行为按照特定时间周期有规律地循环往复,是减肥市场的固有属性。对广大减肥女性来说,这种消费周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季节性:

如同一场周期性发作的热病,每年春风乍起时,当爱美的女人纷纷褪去臃肿冬衣、换上靓丽春装,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季的减肥市场就此轰然开启,并在“五一”前后,进入一年中最红火的销售高峰期。减肥市场的季节性是如此之强,以至错过这个销售旺季,就约等于错过了这一整年的大好商机;而每年一度的“五一”大限,就是这些产品决胜负的分界线、定生死的鬼门关。

(2)往复性:

尽管每个减肥产品都信誓旦旦地保证“绝不反弹”,尽管每位成功减肥的女性都梦想从此永葆窈窕身材,然而,只要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做出重大改变,每年秋冬季节的体重回升就无可避免;次年春季,这些痴心不改的减肥女性就势必再次加入浩浩荡荡的减肥大军,构成支撑减肥市场过半销量的中坚消费群体——这种同一群体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消费的独特现象,正是减肥市场长盛不衰,年年有机会、岁岁出黑马的最大诱因。

基于中国减肥市场的以上根本特性,近年来市场之所以越来越难做,绝非市场萎缩惹的祸,其根源在于日益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引发的过度恶性竞争——大家一味地拼文案、拼整版、拼广告、拼价格,以至“文案障目、不见森林”,陷入营销同质化的窠臼而不自知。面对年销售规模近百亿、多年来稳步持续增长的减肥市场,只要拿出“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痴如故”的劲头苦苦钻营,可供拿捏的潜在市场机会可谓俯拾皆是;而把握机遇、决胜市场的关键,就在于跳脱营销窠臼、放手创新产品。

二、科技:我花开时百花杀

每一次革命性的科技进步,都会引发相关产业格局的颠覆与重整,减肥市场自然也不例外。决定减肥产品能否占据市场特别是处方药和OTC市场高端,并以“我花开时百花杀”的冲天霸气撞击市场生态、重整产业格局的,永远是科技因素。遗憾的是,在这出科技大戏中唱主角的,历来都是舶来的西药成分。自2000年以来,以盐酸西布曲明(Sibutramine)为原料、月服用成本约300元的曲美,和以奥利斯他(Orlistat)为原料、月服用成本近800元的赛尼可,一直分执减肥药市场和减肥处方药市场之牛耳。高端减肥药市场将出现如下变动:

1、盐酸西布曲明:回光返照

历经曲美、澳曲轻等一线品牌为期5年的市场教育,盐酸西布曲明在减肥市场赚得钵满盆满的同时,也取得了近迹于家喻户晓的高知名度。当品牌的神秘面纱剥落殆尽;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除了太极集团的曲美和长澳制药的澳曲轻外,还有太多成分同为盐酸西布曲明,但知名度和价格却远远低于前者的二线减肥药品牌;盐酸西布曲明势必迎来最后的晚餐:一场刺刀见红、惊心动魄的价格战在所难免!

2005年,减肥茶“9快9”打着揭开行业暴利黑幕的旗号反戈一击,以“凌厉的宣传攻势+低廉的零售价格”掀起一场低价风暴,所到之处,几乎把所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尽括囊中。类似的低价风暴必将在减肥药市场上演:手握成本优势的二、三线盐酸西布曲明品牌,完全可以轻装上阵,或者悄悄跟在曲美后面,大打终端拦截的价格战;或者一不做、二不休,发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宣传攻势,树起让利于消费者的大旗,堂堂正正地劫收曲美、澳曲轻等一线品牌可观的市场遗泽。

2、奥利斯他:偏安一隅

作为国际制药巨头罗氏公司的掌上明珠,系出名门的奥利斯他(中文名“赛尼可”)和盐酸西布曲明几乎同步进入中国市场,然而5年过去,和盐酸西布曲明的代表品牌曲美相比,无论现实销量还是品牌影响力,赛尼可都远不能望其项背。尽管如此,随着奥利斯他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期行将结束,国内仍有多家药厂有意仿制。限于奥利斯他的先天不足和罗氏公司市场运作的水土不服,赛尼可仍将偏安减肥处方药一隅;而对国内药厂来说,奥利斯他的产品特性不适合中国市场,并不具备很高的仿制价值。

说赛尼可的市场运作水土不服,是因为罗氏的初始推广思路就侧重于医院临床,冀期望于以肥胖症患者为主的减肥处方药市场;而医院从来不是、也断难成为中国减肥市场的高产区和主战场。虽然近年来罗氏一直尝试着把推广重心向OTC逐步转移,但在江湖气十足的中国减肥市场,乖乖女式的赛尼可注定难有出头天。

让赛尼可举步维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奥利斯他产品特性的先天不足减肥效果慢,且副作用明显。奥利斯他的减肥作用机理在于减少人体肠道对脂肪的吸收,但减少的幅度只有30%,而且服用初期腹痛、脂肪泻的比率近乎100%。在速效第一的中国减肥市场,这样的产品功效并无竞争力可言,也与其近800元的月服用成本不相符合。

3、共轭亚油酸(CLA):方兴未艾

目前最值得关注、最有可能带来市场突破的减肥科技,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生物减肥制剂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简称CLA)。

共轭亚油酸是亚油酸的异构体,可从植物油、牛奶、肉类中大规模提炼。它能够刺激人体脂肪酶分解脂肪,促进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形成通俗地说,就是把脂肪变成肌肉。和盐酸西布曲明、奥利斯他等减肥原料药相比,CLA不但更有利于消费者达到减肥/健美目的,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提高骨骼密度等功能,而且几乎不存在任何副作用。最重要的是:截止2005年底,中国市场上以CLA为原料的减肥产品寥寥无几。对有志于成为减肥市场新一代霸主的企业来说,CLA意味着历史性的市场机遇。

CLA虽然领科技潮流之先,代表着减肥产品的发展方向,但相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它的一些产品特性。比如减肥功效相对缓慢,以及减肥不减重的作用特点,都很难被消费者接受。如果把CLA仅仅当作一种普通减肥产品,按照传统营销思路来操作,不但面临重重的市场阻力和高昂的教育成本,更埋没了产品本身的科技优势;而且稍有不慎,就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市场先烈”。

CLA最有前途、也最可行的市场出路,是和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以及系列化的健康食品工业相结合,通过构建以健康管理服务为龙头、系列健康食品为载体、品牌连锁专卖为渠道的完备经营体系,把它做成一个集减肥、健身、养生、美食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三、功能: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减肥市场上,足以颠覆产业格局的科技突破可遇而不可求,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研发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白热化的减肥市场脱颖而出,还得围绕消费者需求想办法,在产品功能上发掘刁钻狠辣的创新角度,致力于独树一帜的产品功能创新——唯其如此,才能让减肥女性们耳目一新,为之意乱情迷,为之芳心暗许;唯其如此,才能避开那些“拼文案、拼广告、拼价格”的“拼命三郎”,在千军万马中从容不迫、一骑绝尘。

之所以把产品功能创新放在首位,是因为减肥市场属于彻头彻尾的功能市场,而功能性就是减肥产品最核心的属性。对减肥产品来说,怎样的功能定位,决定着怎样的目标人群、怎样的核心诉求、怎样的销售说辞;而一旦产品功能定位确定下来,宣传诉求中的利益点、支持点、记忆点,以及产品的差异优势、理论包装、作用机理,就都随之尘埃落定、眼下减肥市场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总体上还很粗糙、原始,还有很多潜在的市场机会。事实上,减肥产品的功能创新之路完全可以沿着以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是人群细分——从形形色色的减肥消费群体中细分出市场机会最大的一隅,以此来确定产品功能;二是功能组合——发掘与减肥紧密攸关的其它消费需求,将产品的减肥功能与之有机融合。预计:减肥市场,以下类型产品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1、针对青年女性,以保持身材,而非单纯减肥为核心诉求的产品。

在购买减肥品的女性消费者中,至少1/4体重和体形均处于正常范围,而在35岁以下的青年女性中,这个比率更高达1/3。事实上,真正打动这个消费群体的,并非单纯减肥,而是对年龄增长/身材走样的恐惧。针对这个细分人群,以保持身材,而非单纯减肥为核心诉求,不但有“大印象”减肥茶这样的光辉榜样,而且因为这个群体对“速效”并不敏感,企业可以脱离过度承诺的苦海,致力于长线经营、塑造品牌。

2、针对老年群体和肥胖男性,诉求“稳步减肥+保心降脂”的产品。

同样对鼓吹“速效”的过度承诺不敏感的,还有以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和肥胖男性为主体的消费人群。许多人误以为只有中青年女性才会购买减肥品,其实,5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和男性购买者至少占据了减肥市场的1/4,是一只既不容忽视、更大有所为的“市场潜力股”。仅以老年人群为例,考虑到中国正在进入老龄社会的现实,这个消费群体不但基数庞大,而且购买力也毫不逊色,在“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诉求下,将稳步减肥和保心降脂功能合二为一,完全可以打开一片市场新天地。

3、完美融合减肥、排毒两大功能,以润肠通便不腹泻为辅助诉求的产品。

把润肠通便功能作为减肥产品的辅助诉求,是减肥市场的老生常谈。首先,以需求的急迫性和广泛性而论,润肠通便本身就是一个绝不亚于减肥市场的庞大版块;其次,这两大市场的消费人群高度重叠——都以中青年女性为主;而且基于人体生理特点,减肥和通便这两大功能有着不言自明的强关联性。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打着“减肥+排毒”旗号,把减肥、通便、美容等相关利益点一网打尽,已成减肥产品——特别是低档减肥茶的的滥觞;而减肥茶的共同缺陷,则是产品功效差,缺乏价值感;其剧烈腹泻的副作用,更让消费者望而生畏。

曾经火暴一时的减肥茶行将被市场淘汰,最有希望取代其市场地位的升级换代产品,是持水性膳食纤维和甲壳素。以产品特性而论,持水性膳食纤维和甲壳素不但解决了最令消费者反感的腹泻副作用,而且以它们为原料的产品——无论减肥还是通便——产品功效均无庸置疑。以市场行销而论,持水性膳食纤维和甲壳素基于独特原料的功效优势,为市场宣传提供了坚实策划基础;而对市场推广者来说,它们与生俱来的神秘感、科技感和价值感,更意味着丰厚的产品利润、广阔的炒作空间。

4、完美融合减肥、祛斑两大功能,以调理女性内分泌为辅助诉求的产品。

熟悉女性保健品和化妆品市场的朋友都知道,减肥是事关女人身材的第一美体需求,而祛斑则是事关女人容貌的第一美容需求;和减肥产品相比,祛斑产品的市场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抓住以32岁以上中年女性为主的市场消费群体,紧扣调理女性内分泌这个功能诉求主题,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和灵活的产品组合,完全可以实现减肥、祛斑这两大功能的无缝对接和完美融合——同时满足中年女性群体最期盼的两大消费渴望,一举囊括横跨美容、美体两大版块的丰厚市场份额。

对中年女性来说,身材走样和面部色斑,是她们最关切的两大问题。由于中年女性的脂肪通常向腰、腹部,以及四肢上端集中,表现为典型的向心型肥胖,有别于普通肥胖人群,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特点,完全可以把中年女性的肥胖原因归咎于内分泌水平的变化与失调,从而顺理成章地把身材走样和面部色斑问题合二为一,进而水到渠成地提出“减肥+祛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预计在减肥产品中适当添加雌激素成分,或者推出“雌激素制品(也可以是其它调节女性内分泌的医药保健品)+减肥产品”的产品组合,有望成为市场新热点。

总之,通过推出产品组合,而非单一产品,来赋予产品灵活多样的功能定位,必将成为减肥市场的主流。从营销实战的角度出发,在竞争激烈的减肥市场上,哪怕只是把不同剂型的普通产品组合到一起,都可以包装成有助于产品脱颖而出的差异化优势;哪怕只是故弄玄虚,把产品的服用方式复杂化、仪式化,都可以成为打动消费者的美丽缘由。

四、产品:映日荷花别样红

减肥市场每况愈下的根源,是营销同质化引发的过度恶性竞争;而营销同质化的根源,则在于成千上万技术落后、形态单一的同质化减肥产品。回顾中国减肥市场2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以口服成分和化学减肥为基本特征的药品、保健品始终充斥市场,占据了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以外用成分和物理减肥为特征的减肥器械、日化用品,以及低脂低热的普通减肥食品,则长期处于拾遗补缺的市场边缘。

未来,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畸形市场格局将被打破;从最根本的产品形态入手,在传统的药品、保健品范畴之外谋求产品创新,将成为减肥市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基于产品形态的迥然不同,和口服的药品、保健品相比,减肥器械、日化用品和普通减肥食品的差异化优势可谓与生俱来、得天独厚:首先,这些产品的作用过程高度直观,产品机理易于理解,产品价值明确可信,产品功效快速可感,消费者的信任障碍和说服难度要小得多;其次,这些产品独特的产品形态本身就构成市场壁垒,可以有效阻止,或者大大迟滞竞争对手的模仿跟进;最后,这些产品完全摆脱了现行政策法规对医药保健品的重重束缚,可以有效规避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特别是自2005年7月1日《保健食品广告审批暂行条例》正式实施以来空前严厉的广告监管。预计:未来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开发推广以下品类的减肥产品,从此一劳永逸地脱离营销同质化的无边苦海。

1、日化用品:近年来,以减肥为诉求的功能性日化用品,如洗面奶、香皂等,逐渐在减肥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索芙特就是其中的代表品牌和佼佼者。这类产品在保有日化产品原始使用价值的同时,有机融入了减肥功能;由于开创了全新的产品品类,一时间吸引了大批尝试性购买者。然而,限于产品功效的先天不足,一旦产品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流逝丧失殆尽,这类产品也就走到了生命周期的尽头。求新求异、短促突击,是此类产品的运作诀窍。

市场开发方向:早晚使用,利用特异香型压制食欲、增加饱腹感的减肥牙膏,以及饭前餐后配合使用的套装漱口液。

2、减肥器械:近年来引领物理减肥潮流的器械类产品,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分支:一是减肥仪器,以安必信、山浦为代表品牌,已经从20世纪末的气血循环仪发展到今天的精密微电子仪器;二是以婷美为代表品牌,以功能性内衣、腰带为主的减肥服饰;三是以国外进口/国内仿制为主的室内运动器械。专业化、电子化、配套化,是此类产品的发展方向;“大型商场销售专柜+电视广告专题片(电视购物)”,是运作此类产品的不二法门。

市场开发方向:集减肥、香熏、排毒、卫浴、保健为一体的家用桑拿设备。

3、减肥食品: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减肥为诉求的功能性食品饮料,绝对是牢牢占据减肥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主流;而在中国,普通减肥食品却远未取得与其自身价值相称的市场地位。相对于中国减肥市场,这类产品的致命缺陷有三:一是产品不成系列,通常只是单一食品或饮料,没有一条足以覆盖消费者日常饮食的、丰富完整的产品线;二是欠缺服务意识,不能为顾客提供减肥资讯和指导,增值服务一片空白;三是市场宣传不力,从策划、传播到招商,可谓一塌糊涂。随着民众消费意识的日趋成熟,只要运作得当,此类产品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市场开发方向:可为顾客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专业食疗减肥方案,同时提供各种低糖、低脂、低热食品饮料的品牌连锁店。

4、美体沙龙:近年来,针对中高收入的中老年人群体,为之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健康顾问服务的健康管理产业,已成为中国医疗保健市场的新热点。然而,专门针对中青年女性这个特殊消费群体,在提供常规健康顾问服务之外,以美容、美体顾问服务为特色的女性健康管理市场,却还处于一片空白。未来若干年内,将健康/美丽这两大功能诉求有机融合、以贵妇俱乐部为市场感召的高档会所,将取代传统美容院,抢占美容美体市场的高端。

市场开发方向:面向中高收入女性,以美容/美体健康顾问服务为特色,兼具健身、美容、保健、社交、休闲等功能的美体沙龙。

五、推广:后先勿与时花竞

真正的营销,早在产品进入市场前就已开始;所谓推广,不过是在已然铸成的产品宿命中苦苦寻求一条最优路径。然而,面对复杂多变、一贯不可以常理度之的中国减肥市场,即使仅就“推广”而言,仍然有些必须尊重的基本规律不可不提;而对志在决胜市场的推广者来说,只要锐意创新,就总能找到出奇制胜的谋略和手段。下面,将从市场实操的角度出发,侧重于价格策略、渠道体系、整合传播三方面简要阐述。

1、价格:欲擒故纵

在产品同质化和营销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减肥产品的零售价格持续走低、直至卖穿,是行业大势所趋——“九快九”减肥茶的快速成功就是明证。作为市场推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无原则、无策略、无节制的单纯降价并不可取;立足全局、和其他推广举措紧密配合的“欲擒故纵”式的价格策略,才能把价格因素的促销作用发挥到极致。

①先声夺人:抢在对手前面制定最具竞争力的低廉价格,从而最大限度地抢占市场,是低价策略的首要目的。抢占市场的含义有二:一是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二是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消费者的购买数量,而这两大要点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在实际市场操作中,消费者普遍关注的产品的单位零售价格和日均服用成本尽可以放得很低,以刺激尝试性购买;但市场宣传中一定要强化疗程概念,同时精心制定以“疗程装”为核心的捆绑促销政策,力争在销售现场实现单位交易额最大化。

②高低搭配:通过设计不同配方、不同剂型、不同功能的产品组合,赋予产品高低搭配、机动灵活的价格组合。比如推出“速效减肥+保持身材”的产品组合,以“速效”为功能诉求的产品尽可以卖得贵一点,快速收回成本、牟取利润;而以“定型”为诉求的产品则可以价格低廉,以利于消费者长期服用、维系消费忠诚。

③水淹七军:对于实力雄厚的中高档减肥产品来说,完全可以利用“价格”这柄市场利器,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第一阶段,不妨以高价格、高档次的品牌形象高调进入市场,通过高密度、大力度的集中宣传炒作,来达到造势、蓄势的市场目的;等到市场氛围趋于成熟的第二阶段,一举开闸放水——通过高折扣、大规模的让利促销活动,将竞争对手一网打尽,把市场份额一扫而光。

2、渠道:另辟蹊径

长期以来,药店、商场和超市一直都是减肥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近年来,这条主渠道正被日益滋长的两大毒瘤所堵塞:一是终端拦截攻防战愈演愈烈、防不胜防;二是越来越多的传统商业渠道和终端客源枯竭、趋于没落。作为医药保健品市场的重中之重和老生常谈,有关减肥产品如何运作传统渠道和终端的文章著述,早已汗牛充栋;而我们想在这里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因应渠道环境的剧变,大胆创新、另辟蹊径——通过构建更顺畅、更利于终端宣传的渠道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推广目的。

①反客为主:对减肥产品来说,坐拥大批中高收入女性客户的美容院、化妆品店(商场的化妆品专柜)、健身房等等,是既现实可行、又大有潜力的优质销售渠道;而通过优势互补、利益捆绑的合作机制,它们完全可以成为减肥产品的销售主渠道。以美容院线为例,它们的优势在于拥有现成的客户资源,而减肥产品的优势则在于强大、高超的市场宣传能力。对美容院来说,如果能共享减肥产品的宣传资源,不但可以直接带来客源,也有助于增进其自身的品牌形象;所以只要减肥产品的推广者们善于宣传造势,反客为主、掌控渠道的主动权并不难。

②步步为营:限于消费者的盲目和产品功效的先天不足,长期以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寇心态在减肥市场长盛不衰。随着竞争加剧,日益稀缺的消费者资源和越来越高的营销成本逼着企业端正经营心态,老老实实地建设“根据地”——自建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塌塌实实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长期最大化。预计:以品牌连锁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美体沙龙和减肥食品店,将渐成减肥市场的主流。

3、传播:不拘一格

近年来,统统挤在一线大中型城市,把赌注统统押在整版报纸广告上,几乎成了运作减肥市场的唯一定律。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存在即合理”,这个被绝大多数减肥产品欣然采纳的操作模式,固然有其符合市场规律的一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成就了少数成功减肥产品的同时,这种千篇一律的营销手法,也让更多产品陷入恶性竞争、血本无归的市场泥潭。要摆脱这种成本高昂、日趋低效的同质化传播手段,就必须不拘一格、因时而变。对减肥市场的逐鹿者们,有以下忠告:

①重视以中小城市和广大城乡结合部为主的区域市场;

②减少对媒体广告的致命依赖,妥善运用包括现场活动、事件营销在内的多种传播手段;

③正确认识女性平均读报率远低于男性的事实,特别是在阅报习惯较差的北方地区,市场宣传应以电视广告为重心。

资料一:

中国减肥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10年10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通知,决定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畅销了十余年的减肥明星产品“曲美”等一系列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产品在中国全面退市。

曲美下架减肥市场重新布局

国内的减肥市场,主要以药物减肥和非药物减肥为主流。以“曲美”为代表的15种减肥药的禁售,终止了“西布曲明”这个国内减肥药的老大地位,药物减肥面临真空时代,减肥市场面临重大转型。西布曲明的退市,在各方人士的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嗅觉敏锐的业内人士立即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机会。在中国,减肥市场正呈几何级增长,肥胖患者已经超过9000万,51%的少年儿童属肥胖者,发达城市有近1/3的成年人超重。减肥产品的年销售额约为100亿元,且年销售额正以每年23%的速度激增。

如此巨大的市场不仅吸引了2000多家国内的中小医药、食品等企业在生产经营减肥产品,同时也有不少大型医药企业,甚至境外医药厂家也纷纷参与其中。据统计,“西布曲明”系列减肥药,占据着超过25%的市场份额,此次的强制下架,为市场的供需关系和商业格局,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内减肥市场,向左还是向右?

目前国内的减肥市场,可谓五花八门,从运动减肥、食疗减肥,到药物减肥、器械减肥、手术抽脂减肥、针灸减肥等等,格局混乱。近年来,随着国内肥胖人群的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减肥负面新闻也频频曝光。一方面是苯丙胺、芬氟拉明等减肥成分的一再禁用,另一方面,则是被减肥市场的高利润所吸引的大批不具备正规资质的企业被曝光,使得减肥市场的负面新闻不断,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都体验到减肥市场竞争的混乱。特别是口服型的减肥产品,以其服用、携带方便等特点,一直占据着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也成为了许多不法商贩的必争之地。然而,高市场份额的“西布曲明”的退市,敲响了人们“健康减肥”的意识警钟,也加速了国内减肥产品市场的优胜劣汰和产品升级。专业人士分析,“后西布曲明”时代,只有真正健康、无害的减肥产品,才能主宰国内减肥市场。

顺应消费者需求,奥利司他逆风飞扬!

减肥药发挥效用的途径有抑制食欲、增加代谢、抑制脂肪吸收等,而在产品的选择上,拥有正规药品批文的产品无疑是市场的焦点。据了解,目前拥有正规药品批文的减肥产品,只有奥利司他。奥利司他区别于其他减肥成分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不作用于中枢神经,不抑制食欲,而是通过抑制肠道脂肪酶活性来减少脂肪吸收,安全性极高,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可用于青少年的安全减肥药品。

奥利司他的代表性药物是瑞士罗氏公司的赛尼可,但因罗氏在2007年将其全球OTC业务出售给了德国拜耳公司,使赛尼可在中国市场基本无货。记者在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网站相关情况时了解到,国内也已经有了奥利司他类的减肥产品。据了解,重庆植恩药业有限公司历时6年,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雅塑奥利司他胶囊,纯度更高,副作用小,其合成工艺获国内发明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受理,并通过国家十二五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

雅塑可谓是“赛尼可”的升级版,预计年后即将上市。

西布曲明走后,为减肥市场留下了近25亿元的巨大空缺,在这个重新洗牌的时候,谁能真正把握良机,打造出一个迅速崛起的成功品牌呢?在消费者的健康减肥意识被猛醒的当下,任何夸大、虚假的宣传无疑是自掘坟墓,只有严把产品质量的“硬条件”,才是企业的制胜之道。后西布曲明时代,唯有顺应减肥市场需求的变化,方能逆风飞扬!

(信息来源:中国投资报告网)

2014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 篇6

经历了两年微增长后,中国汽车销售在2013年再创辉煌,实现两位数增长。在1月12日以“挑战·反思·创新·前行”为主题的“2014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论坛”上,业内专家预计,促成去年车市高增长的有利因素将继续存在,今年汽车销售有望达到2400万辆,同比增长9%左右,二手车市场有望迎来“井喷”行情,年度交易总规模有望接近1000万辆。

那么,影响2014年汽车销售的因素有哪些?2014年中国的车市情况将会走向何处?是否还有可增长的空间?二手车交易情况又如何?进口车情况又是怎样的?

......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沈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部长侯福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处长李伟利、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等业内专家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2013中国汽车市场运行特点及2014趋势预测

师建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简单回顾一下2013汽车市场的产销情况。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2211万辆和2198万辆,同比增长14.8%和13.9%。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808万辆和1793万辆,同比增长16.5%和15.7%。轿车产销是1210万辆和1201万辆,分别增长了12.4%和11.8%。在经历了两年5%以下的低速增长以后,全国汽车销量增速达到13.9%,回到了两位数的增速,并且再创了新高。

2014年汽车市场如何,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有利于市场的因素,会保证2014年汽车市场的运转。

第一,宏观经济总体稳定,消费者信心增强。去年经济稳中有进,中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为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升了老百姓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扩大消费的信心。

第二,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还是依然存在的。我们国家还仍然处在汽车消费扩张阶段,随着一二线城市对汽车限制条件的增多,汽车的实际消费逐渐转移到了具有巨大刚性需求的三四线市场。而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远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长期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空间依旧很大。

第三,新型城镇化推进会促进需求。城镇化必然会促进消费,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居民生活水平会提高,对出行便利的需求自然会加快汽车消费。此外,新型城镇化基础与公共设施的建设,新住宅项目的建设,农村土地的拆迁,加上城市物流,环卫,市政工程等等都会增加对汽车的需求,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四,消费升级促进我们的汽车需求。2014年国内经济是趋好的,权威的预测是GDP增速将达到7.5%。在这种条件下国民人均收入也会保持平稳的水平,继续支撑居民的消费,在这个背景下随着新一轮新购、增购需求的到来会对今年汽车市场有拉动作用。

我们协会召开研讨会对2014年汽车市场需求进行了简单预测。我们认为,2014年全国市场需求量为2385万辆至2429万辆。中国汽车全年销量为2374万辆至2418万辆,增速分别对应的是8%和10%。具体预测如下:乘用车,首先轿车保持稳定增长,销量为1270万辆至1294万辆,增速是5.7%到7.7%。SUV也是保持高速增长,作为近年热销的车型,市场需求依旧是会旺盛,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销量为385万辆至392万辆,增速是28.8%至31.1%。MPV也将保持快速增长,由于去年车型升级,使得MPV增幅比较大,今年MPV市场将回复到平稳快速增长水平,预计销量是155万辆至158万辆,增速为18.3%至20.6%。交叉型乘用车仍然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预计销量为145万辆至147万辆,为增速为负的11%至负的19.8%。

综合上述细分车型预测情况,2014年乘用车销量约为1955万辆,至1991万辆。载货车应该在360万辆至366万辆,增速为2.9%至4.6%。客车将保持稳定增长,在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客车市场会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销量为59万辆至61万辆,增速在5.4%至8.9%。预测商用车419万辆至427万辆。预计2014年进口汽车会达到114万辆,增速为零。按照中国汽车市场总的需求量等于中国汽车总销量加出口量加进口量关系来计算的话,全年增速为8%,则是2385万辆总需求量等于2374万辆中国汽车销量减去103万辆出口,加上114万辆进口。如果增速为10%,2490万辆总需求增长2418万辆中国汽车销量减去103万辆加上114万辆。

2014年二手车市场前瞻

沈荣(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随着中国保有量不断增长,二手车交易对中国汽车发展也是越来越重要,我们认为未来的中国二手车市场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而这个发展的动力源自于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电子商务对于二手车行业的发展会起到极大的提振作用。第二,金融服务将为二手车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第三,模式创新将引领中国二手车行业有一个快速的提升。

从未来的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上来说,我们觉得未来的二手车市场将出现如下几大趋势:

第一、换将链接新车和二手车市场,而呈现出一个新车、二手车联动态势。

第二、二手车经营呈现专业细分,环节互通紧密的特点。

第三、电子商务在二手车使用中推广加速。

第四、二手车全国大流通格局在呈现。从二手车交易规模来说,2013年给我们留下的是遗憾,尽管出现了9%不到的增长,但是我们所期盼二手车市场爆发的局面并未呈现。2014年我们期待这样的一种爆发式的井喷行情能够在下半年出现,我们二手车市场长期存在的车源不足的状况将有望因此得到改观,而且我们的限迁的政策也有望因为这样的一批新锐力量的进入,而得到一些缓解。按照流通协会的统计口径,我们2013年实现了550万辆二手车交易,突破了整数关口,我们预计2014年最迟2015年我们会迈向一千万辆的二手车交易窗口。

nlc202309051432

2014年二手车市场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第一,贯彻二手车鉴定评估规范,国家标准为契机的二手车行业诚信建设将成为新的亮点。第二,行业内的整合提升将进入新的阶段。二手车消费将成为新的热点。2014年之后,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二手车行业,这个丑媳妇应该可以见公婆了,应该能面向大众消费者,去告诉大家,传达二手车主声调,一种正能量,这就是二手车消费是我们汽车消费的一个新的,一个可以成为大家信赖的消费热点。当然,二手车现在面临的困境和困难还是很多的,包括行业里面现在普遍热议的几个难点问题,二手车临时产权登记制度,税收等相关的难题,能不能在2014年有一个比较好的一种推进?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的出台?这是行业所普遍关注的,但是这样的一份期许,也是我们行业在继续发展追求卓越的新生的内在的动力。

第五,二手车车源将融入新的动力。刚才我提到了欧四将来500-700的车有望进入二手车市场。二手车交易的井喷行情我们预见在2014年下半年之后会呈现比较频繁的,比较热度的交易的出现,最迟在2015年我们会达到,第一个台阶,就是一千万辆的规模。

中国电动汽车的市场化现状与趋势

侯福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部长):

我们把近二十年的电动汽车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在2000年之前,这个阶段主要由国家的,原来的国家科委,科技部来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在一些技术层面上的攻关,重点针对的是纯电动汽车开展的研发工作。

第二、从2001年到2008年,我们把它归纳成技术研发和小规模示范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里面我们国家主要的组织部门还是科技部门为主,研发的重点在之前的工作基础上有了一些调整,应该说在十五的时候是以燃料电池这种电动汽车作为研发的重点,在十五的后期也是结合国际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又把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个研究的内容予以一定程度的强化,到了十一五我们逐渐又对纯电动这块应该说进行了加强。

第三、从2009年到2011年以十城千辆电动汽车推广为标志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组织的部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来的科技部门现在已经有财政、发改委、工信这些产业部门加入进来。

第四、去年开始,应该说电动汽车进入了产业化推进和市场推广的阶段,这里主要的标志还是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出台作为重要的标志,从国家层面来讲也出台了一些更多的措施,包括十二五期间国家的科技计划的支持,还有去年启动的创新工程,以及去年年底,现在正在启动的新一轮示范等等,整体的来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将近20来年发展的历程到现在,我们在电动汽车发展上还是取得了一些比较显著的成果。到去年年底应该说我们累计已经生产了将近九万辆的三类电动车,主要是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包括插电式。

在未来,比如说十年之后,电动汽车普及了,到时候我们市场格局和现在一样的,就是自主品牌还是在低端,中高端可能还是合资的品牌,进口的这些品牌,所以说在这个品牌建设上我们确确实实,在新能源汽车这方面要想一些办法,比如像国外也在做一些探索,像宝马就单独设了一个I品牌,为电动车单独设了一个品牌,当然国内也在做一些努力,像比亚迪跟奔驰合作,我们推出一个新的品牌来,这都是一些值得探讨的途径。

对于整个电动汽车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从国际上来看,应该说产业化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因为它不像之前,国际上电动车也有几起几落,但是这次跟以前完全不一样,大家也看到,国际上一些车型已经达到十几万辆规模的增长,而且从外部来讲,特别是油耗法规等等的影响,迫使我们不得不发展。对于一个迫切性可能比国外程度要更高一些,包括能源安全的问题,包括汽车产业发展空间的问题,汽车产业刚才几位都讲了,还是处于发展初期。如果说到2020年我们保有量再翻一番,我们这些能源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怎么解决?所以迫使我们要走一条电动化的道路。同时,我们也想还是要说明一下,电动汽车培育应该说是一个的过程,不可能三五年产业化普及了,这不现实的。应该说我们认为至少到2020年都还是产业培育过程。

中国汽车市场分析及2014年市场预测

李伟利(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处长):

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2014年的车市。第一,整个市场是受总体的长期规律所影响的。第二,我们的经济会带来在汽车市场在规律的上下波动。第三,政策因素所导致的在这个基础上的再进一步的波动。

究竟2014年我们的情况是怎么样?首先从规律上来讲,我们长期的潜在增长率现在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因为原来是高速增长,高速增长按照国际的发展经验来看,持续比较短,可能五年,增长速度非常高,平均增长30%。而我们国家基本持续了七年或者八年左右,增长速度也平均超过30%,现在基本进入平稳快速增长时期。从长期来看,我们潜在增长速度应该还在10%左右的区间,大概还能增长10年,也就是到2023年时间,汽车高速增长期就会结束了。

从总体上可以看,因为现在汽车已经两千多万辆,美国也没法儿跟我们比。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两千万辆以后还能增长多少,未来我们根据总人口15亿的规模来测算,中国的汽车水平可能存在这么三种情况:

第一,按照目前整体对比条件来看,我们达到6千万辆汽车销售水平,应该说是很有可能的。所以现在判断这个汽车市场还是能够在这个长期规律之下来发展的。

第二,政策与环境方面。虽然天津限购,2014年消费者恐慌性购买会在全年陆续出现,按照这个出台的我们做了一些对比,像天津是已经限购,它千人保有量已经很高了,北京是比较特殊,已经接近200,但是像杭州、深圳、成都,它的千人保有水平都到100以上了。

2014年应该是2010年的购车群体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换车高峰。另外,八项规定,我们可能判断,对于乘用车正向影响可能还会增加。因为现在限制公车购买和使用政策现在陆续已经在出台了,就是公务员购车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而且会有放大效应。就是你买了,会有一种从众心理在买。像这种政策还会深化,这又扩大了一些群体。

nlc202309051432

第三,经济方面,从总体上来看,众多权威机构对2014年判断还是比较乐观的,应该在2013年的基础之上经济略有回调,但是还能够保持7.5%左右的增长水平。未来经济发展还是以增长为主,但是速度低了,因为我们容忍已经从8%调到7%了,2013年7.5%,可能有点着急,但是这不是底线,底线可能是7%的水平,因为如果低于7%,按照人口和就业增长情况,可能有大部分人失业了。

综合考虑,从规律,经济和政策因素影响,我们还是对明年的汽车市场还保持比较乐观,总体汽车内需销售量可能能达到2470万辆,同比增长11%左右,比今年可能速度要低一些。乘用车能达到1860万辆,同比增长14%左右。商用车可能还有一个微增长状态。

2014年中国进口车情况预测

王存(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高级经理):

通过对2013年的分析增速是在放缓的,结构是在调整的,先抑后扬并不能说2014年就起来了,现在仍然处在结构调整时期,所以说从2012年到2014年属于进口车调整期。

对于2014年预测,我们预测乐观一点,7%左右,但是跟以前10%这个增速又有所放缓。7%的可能性大一点。而且还有消费税传言,对高价会征税,这对进口车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我们最近也关注超豪华市场,说去年年底就要实施新的征税,所以都在抢政策出台前的间隙,如果出台对超豪华市场就会有比较大的冲击。

我们统计2013年底和2014年初进口车仍然有54款车进入市场,但是我们看到上量的产品比较少。我们做了分析,2013年和2012年新产品贡献来讲,2012年整个平均新产品销量或者说进口量大概在1200多台,而到2013年1-10月份这个数量降到800多,不到900。我们的意思就是新产品带动新的刺激需求力度是在下降的。刚才说到SUV车型,它的增长也是有风险的,不会再维持这么高的增长,而且市场的竞争,就是国产和进口车之间也存在竞争,我们可以看到从过国产车这边SUV增长也是很快的,40%以上,而且国产SUV更多是紧凑型,可能占70%以上。进口车我们看到紧凑和中型SUV各占40%左右,加起来超过90%。竞争带来的要把紧凑型变为国产,所以新产品的刺激力度减少会是一个长期趋势。所以说我们对整个进口车预测2014年市场只有7%增速。

2014年北京汽车市场发展预测

颜景辉(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

我们对2014年北京汽车市场有一些我们自身的判断,首先政策环境仍然是影响北京汽车市场销量和北京汽车市场调整变化的主要因素。突破传统,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是2014年我们北京汽车市场经营发展的主旋律,同时,整合价值链,联盟全行业,服务车生活,共赢大平台,将成为新一年北京汽车市场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战术的探寻。

北京汽车市场在新一年,利空政策收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需求转变这三重因素的挤压和促动下,将面临新一轮结构探索和转型升级,更加显著的洗牌整合,可能要发生以下几种趋势。

第一,市场竞争将竞价的惨烈,经销商将进入洗牌整合期。这里边实际上息息相关的就是配置指标的减少。新车增量资源的减少,市场销售空间是萎缩的,同时弱势品牌和弱势经销商面临更多的洗牌,今年我们预测北京的销售量恐怕和2008年持平,也就是50万辆左右,但是我们的经销商的数量,品牌经销商的时间已经从2008年的350家现在增加到了,我们还有600家,有的说680家,我们只当600家,也增加了72%,可想而知竞争的惨烈程度。同时,在2014年我们预测京城进口车市场仍然好于国产车市场,改装进口车将成为优胜劣汰的条件。

第二,汽车有形市场将注重搭建新旧车置换平台,推进新旧车业务互动融合。验车的门槛进一步的严格,也是更加加大压力,在动力和压力双力作用下,报废车市场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新能源车将成为车试的关注焦点。还有信息化网络平台,这种发展将促进我们新旧车市场转型升级。另外二手车市场将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渠道建设和转型升级,这里包括了外迁这个状况,可能会进一步的加剧,包括现在松原已经又出台限迁政策了。今年恐怕要出现二手车由过去的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市场的资源供应恐怕从原来的愁收不愁卖转变为不愁收但是愁卖,这个销售渠道就有变化了。认证二手车将有效得到推广,电子商务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2014年我们配置指标收窄了,我们的市场非常的严峻,如果2014年政府跟厂商不出台较大力度的以旧换新,以旧废新的政策,不解决二手车车派分离问题,京城车市我们预判的新车交易量将会出现10%左右的负增长。

我们判断二手车交易仍然会超过新车的销量,进口车销量仍然会好于整个的新车的市场。二手车的销量也会出现3%-5%的负增长。温故知新,适者生存,北京车市的生存考验今年才真正开始。

结束语:

中国汽车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最近几年发展速度已经逐渐放缓,对于一些不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消化能力也在逐渐加强,曾经的各种补贴退出市场后,相关车型销量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

回顾2013我们出乎意料,面对2014我们充满希望,我们希望我们的汽车市场能够在可持续更加美好的环境中得以发展!而上述的一些关于市场的预测是否准确,到2014年底再来证明我们的预测。

未来中国检测市场发展趋势简析 篇7

“商品质量及环保标准提升-检测标的扩大、检测标准提高-检测市场发展-商品质量及环保标准继续提升”构成了检测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而第三方检测行业保证了这一良性循环的进行。

亚太地区检测行业发展增速得益于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已连续多年超过全球平均增速。

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西方绿色贸易法规的不断升级,以及国际贸易的持续复苏,使得中国出口商品检测市场维持价涨量升格局;尽管国内检测市场长期被国有质量监督机构垄断,但国内检测标准与国际对接将推动内销商品检测市场开放化进程。中国2010年检测市场规模已达650亿。

1 中国检测市场容量分析

1.1 检测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2009年经济危机渐远,2010年各国经济显示出明显的复苏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和政府关于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的要求也逐步加强。在诸多产品安全问题中,食品安全一直都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2009年至2010年国内市场陆续出现了以奶粉为代表的多例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更加提升了消费者和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检测认证行业作为制造商和贸易商的服务者,全球市场规模在2010年也显现出了明显的增长。在经济形势好转的预期下,检测认证行业显示出扩张性的发展。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出口1.58万亿美元,进口1.39万亿美元,全年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3%和38.7%。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和各种贸易绿色壁垒的影响,检测市场存在的价值基础会更加稳固,未来的发展势头是向好的。

2010年,国内检测行业的市场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国有检测机构、外资检测机构、民营检测机构仍旧是市场上主要力量,且国有检测和外资检测占据的市场份额较高,民营机构越来越多的承担起了国内检测行业的重任,第三方检测机构因其独立性和公正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企业和行业的认可及重视。

1.2 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于消费品的关注也更多的聚焦到了健康、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迫使制造商必须更多地关注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同时也必须更多地关注各个行业的标准,进而才能使产品符合相关的认证标准,第三方检测的市场影响力将更加不容忽视,国内检测行业的市场化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任重而道远。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加之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出口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和各种贸易绿色壁垒推陈出新,想要成功冲破有关贸易壁垒,帮助大量“中国制造”进入欧洲、美国、日本等市场,第三方检测机构将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国内的制造企业、产品出口企业需要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独立性的检测与验证服务,提供完整的质量解决方案,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010年,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各国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复苏,但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分化明显,尤其是在2011年初,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使2011年的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而检测行业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即便在2008年至2009年恶劣的国际经济危机冲击下,检测认证行业整个市场规模依然有所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出现破产案件,甚至裁员和重组的现象都很少发生。

在美欧日等成熟经济体,除了必须动用公权力的“法检”,一般检测,如食品安全检测,都已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开放。同时,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主管部门来说,既要促进食品产业的发展,又要监管食品安全,职能上存在着必然的对立性。以食品检测机构为例,目前全国具有食品相关检验能力的技术机构近7000家,从业总人数达15.04万,大部分隶属于卫生、农业、质检、粮食、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且绝大多数检测机构的规模较小、检测项目单一、业务范围限于局部区域及所属行业部委。由于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市场服务意识僵硬、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自主扩张能力较差,盈利能力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兴起,鼓励第三方发展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独立公正、专业高效的优势,且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经营体制比较灵活,采用市场化运营手段,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扩大自身的检测范围,扩张能力较强。同时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相对外资检测机构,也具有本地化优势,决策高效,在全国营销网络扩张更为快捷,为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

行业格局的“破冰”,需要体制改革,即打破行政执法和检测机构的从属关系,虽目前尚未有具体日程,但在国家重大会议上,政府报告曾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指明我国检测行业将进一步开放,加快与国际接轨的大方向,如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部署,即强调务必要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共享,并积极推进第三方技术机构建设。

中国检测市场2010年有近650亿的规模,且每年均保持快速度增长,未来提升空间巨大。检测行业虽然存在很久,但新业务不断,原因在于质量和品质、乃至健康的要求,只要某产品开始检测,未来需求不断。法律法规的颁布、国际贸易保护都能够带来检测行业的需求。

目前中国检测行业正经历逐步从政府强制转向独立第三方发展模式,现阶段政府检测主要集中在强制性领域,但将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检测领域向第三方检测机构开放,中国民营检测机构作为其中最大的参与者,必将受益这一趋势。

我们预测,中国检测市场未来几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全国检测市场规模于2011年将达到750~800亿元。比较发展趋势上,我们认为民营检测机构增长速度将最快,超过30%;外资检测机构次之,增长速度近20%;国有检测机构增长速度会相对较慢,维持在10%左右。消费者健康、安全、环保、质量、低碳等理念的发展,中国和世界经济、贸易复苏,以及未来更多检测法案的出台是促进检测行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2 中国检测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从目前全球检测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约束下,其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日益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社会的重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检测格局还是以欧美的检测机构为主导,但在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已呈快速增长趋势。

而国内的检测市场则是以国有机构为主导,但外资检测机构实力雄厚,品牌和市场认知度的强大使得其占据了有力的市场地位,迄今,国际主要的大型第三方检测机构都以合资、或独资等方式进入了中国,并在数十个城市内建立了分支机构,成为中国第三方检测市场的重要力量,不仅占据着近30%以上的市场额,并且依靠本地化策略以年均约20%的速度快速扩张。

下表是我们测算的2010年中国检测市场容量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第三方检测力量已初步形成规模,尤其在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大型城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谱尼测试、华测检测等。中国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技术和服务上,均可以和外资检测机构形成有力竞争,由于起步较晚,相较国有机构和外资机构市场份额小,但非常有活力,成长很快,有迎头赶超之势。

浅析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现状,市场主体,费率,综合化

一、中国保险的发展及现状的一些特点

1979年,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随后的十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保险业蓬勃发展,保险业务收入平均每年递增40%以上。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已基本上渡过了初期的粗放阶段,并开始呈现出成熟市场应该有的某些特征。

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竞争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各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新格局。

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保险职工队伍不断扩大。随着各类提供保险服务、咨询、公估机构的增多,保险中介人队伍在不断扩大,通过保险中介机构和经纪人进行保险品种销售的方式已渐成气候。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初步确立。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保险业发展的自身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保险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不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保险企业进行了较为规范的股份制改选,加快国有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进程,而且按照银行、保险、证券分开经营、分别监管的原则,成立了独立的政府保险监管部门——保监会,集中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资金运用渠道逐渐拓宽,经营环境不断改善。为了有效地解决保险资金运用问题,1998国务院年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后,1999年10月批准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方案。

保险创新开始实施。在产品创新方面,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市场日趋规范,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的经济背景,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保险产品。在服务创新方面,有些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提供险种咨询、保单查核等多方位服务。

二、中国保险的趋势

(一) 保险主体多元化。

1985年以前,中国保险市场上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家,到2005年底,我国拥有88家保险公司。根据我国入世承诺,我国未来设立保险公司将不受经济需求测试或许可数量的限制。因此我国未来保险公司的数量将是多元化的。我国借鉴国际保险市场的经验,应该培育多种形式的保险机构,除已有的组织形式外,将在适当的时候设立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乃至自保公司。此外,还应设立足够数量的保险中介机构和为保险业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公司等,以多种组织形式的保险机构共存,辅之以为保险服务的相关机构,有利于优势互补,发展业务,繁荣市场。

(二) 保险展业的中介化。

现在保险经营的基本特征是两头在外,展业和理赔主要由保险中介办理,而保险公司的重心则是做好保险投资。在2005年底,我国有保险中介公司为1790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301家,保险经纪公司269家,保险公估公司220家,另有兼业代理机构12万家,保险营销员达147万人。目前我国保险业务中通过保险代理人展业已经超过70%,未来保险代理人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其展业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的业务也将随着保险业务的增加、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国民保险意识的增强而增加,整个保险业将呈现展业中介化的趋势。

(三) 保险营销方式全面变革。

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许多知名的国际保险公司纷纷抓住机遇开始抢占网上市场。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开展网上交易的物质条件。今后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进一步增加,保险公司在网上开展营销将成为我国保险市场新的发展趋势。保险营销的另一个变化趋势是银行营销保险,即通过银行销售保单的方式。保险公司通过和银行合作,利用银行强大的分销网络销售一般的保险,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用。

(四) 保险条款费率的市场化。

由于保险商品和费率是保险营销的重要策略,同时我国保险市场发育的日趋完善,各保险公司已经初步具备制订保险条款和费率的能力;保险条款费率由各保险公司自己根据市场需要制订,有利于避免与保险合同争议处理,有利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解释的法律规定相冲突,坚持公平原则,也有利于提供个性化产品,促进市场竞争。

(五) 市场模式的垄断竞争化。

我国多主体的垄断竞争型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而根据入世承诺,我国未来保险公司的巨大数量将是必然事实;而根据保险经营的特点、规模经济和提高民族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我国应当具有少量的巨型保险公司占有市场大量份额,从而保险保险市场的稳定。因此,未来将形成一种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在该模式下,既有利于促进保险竞争,也有利于保险市场的稳定。

(六) 保险业务扩充服务的综合化。

由于保险竞争的加剧和保险消费需求的综合化,导致保险消费需求的综合化,要求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套餐”或“保险超市”,同时要求保险公司提供服务的综合化,因此与金融套餐相配套的金融集团也将成为趋势。保险业的综合化经营实际上也是对保险资金多渠道加以运用的过程。世界各大保险公司在加大业务开拓力度的同时,非常注重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比例和效益。国际保险市场发展到今天,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承保业务利润往往是零利润,甚至是负利润,各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于运用保险资金而产生的投资收益。

未来几年,将从法律上放宽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范围、比例的限制。允许其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情况和对市场的判断来自主进行投资决策;同时将加快国内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的步伐,创造更多的投资空间。

参考文献

[1]、娄树本 王永霞, 未来十年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财经》, 2002

[2]、王绪瑾, 中国保险市场十大趋势, 《汽车与保险》, 2006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 篇9

由于竞争环境最为充分, 日系、韩系、国产已然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在技术、产品链、服务和渠道等方面各擅胜场, 一出精彩的“三国演义”在各大卖场粉墨登场。而中国企业如何在这场战役中取胜, 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一、日系

现在成为电视机购买主力的七零后, 八零后, 绝不会忘记《聪明的一休》、《铁臂阿头目》等经典动画作品, 更不会忘记片头片尾的日立电器, 松下电视所做的童音广告, 这些甜甜的童音已经随着日本的动画印入了那个时代的青少年的脑海, 并曾在那个时代引起过中国有识之士的担忧。而随着电视市场的发展, 日系品牌高质量、高端、高价格的定位也越发深入人心。

近几年, 日系三大彩电代表品牌索尼、松下、夏普三家, 因受中韩国厂商在国际市场的大肆杀价, 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大幅下调全球出货量, 幅度达20%之多。为占领我国平板电视份额, 日系品牌大幅降价, 降价幅度与2010年的幅度持平, 而正是日系品牌的行动, 从2011年十一国庆销售, 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我国平板电视市场的六成以上。从2011年来看, 日系品牌的降价策略相当成功。但从长远来看, 日系彩电所具有的品牌知名度, 可能因为价格降低, 导致品牌印象出现偏差, 从高端品转换成中低端产品, 导致产品形象出现新的概念。

二、韩系

随着韩国游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风靡, 以及韩国影视节目在我国大陆的广泛传播, 韩国文化对我国的方方面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而让韩国的产品在我国拥有了大批的拥趸。纵观现在的平板电视市场, 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系品牌, 凭借着技术实力和设计理念的新颖独特, 取得了相当出色的销售业绩。在年复一年的商战中,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韩系平板电视主要由LG和三星这2个品牌为代表, 近几年, LG和三星这2个品牌其他消费电子厂品在我国市场已产生良好的市场效应, 消费者对韩系品牌的认知度有了极大的加深, 消费者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很容易有一个品牌联想到另一个品牌, 品牌光圈效应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给韩系平板电视的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助力。

从产品品质而言, 韩系电视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内涵上都做足了功夫, 从外观上看, 韩系电子产品的精致与显示效果的出众, 让消费中更多的将韩系平板电视当作艺术品来看。从技术上来说, 韩系电子产品对技术的追求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

但是相对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 韩系品牌的“顶级产品战略”未必能使产品在中国市场长期站稳脚跟。韩系品牌中超过八成价格超过了8000元, 相对其他非韩系品牌其价格依然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尽管日韩品牌掌握了成熟的技术, 但如果一味走高端, 价格昂贵, 最终会输于中国国产品牌。

三、国产

国产电视相对于日韩系来说, 意味着更为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多的功能, 从我国的整体消费水平来说, 对尖端技术和前卫设计的追求远低于对于价格的考虑, 中国消费者是最务实的, 高性价比产品一直是消费者的首选。从国产电视机进入我国消费者生活开始, 国产电视就一直扮演着电视普及者的角色。当外国品牌引领时尚, 以高端的技术和高昂的价格成为国内少部分消费者的专利时, 国产化就成为大部分无力购买外国品牌的消费者的期望。

在CRT时代, 国产电视挥动着价格战利器, 所向披靡, 占据市场七成份额, 成为绝对的主导者, 电视机也成为我国大宗出口的商品之一。进入平板时代, 在国外先期技术领先的情况下, 国内企业的规模效应和价格优势已经失灵, 不得不进行差异化竞争, 通过对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来捍卫市场。

近年来, 国内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成熟, 国产厂家的平板电视质量和设计已经非常过硬, 高端产品也不再是韩日系品牌的专利, 国内一线品牌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精品国货, 但从市场角度来说, 产品素质好并不代表就能卖出高价, 国内企业初期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 且长期为市场用户认同, 一旦冒出几款高质高价产品是不会被市场用户接受的!最后的结果就是高端产品卖不动, 中低端死拼价格牺牲利润!一场围绕技术和品牌的价值战已然打响。近期, 中国六大彩电企业论战江湖在新浪微博窜红, 《海尔兄弟》动画热播, 长虹一贯的民族工业背景, 等等无不显示着国内企业对品牌价值的辛苦经营。

四、展望

(一) 硬件方面———大屏、超高清成为主流

据奥维咨询2014年最新调研数据显示, 消费者对42-55英寸大屏平板电视的购买比例达到五成以上, 搭配了4K技术的大屏电视, 其震撼的画面效果绝非小屏产品所能比拟, 不管是看球赛还是看好莱坞大片, 甚至玩游戏, 大屏的、4K的电视用起来更震撼, 更真实。

从技术层面来说, 国产品牌技术成熟、功能强大, 逐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一些国产的4K电视配备了4K×2K分辨率的专业级U H D超高清显示屏, 创维42E710U还采用4色技术。2014年5月, 国产OLED也以成熟的姿态出现在卖场, 虽然OLED在大屏幕上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难以量产, 并且其生产成本昂贵, 整机价格高;目前市场上一款55英寸的OLED电视的价格在3.6万元, 是同尺寸4K电视的6倍, 但其超薄和弯曲屏幕, 以及逼真的图像效果, 在未来的平板电视发展过程中, 必定不可或缺。

(二) 互联网合作, 内容平台搭建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 电视机和电脑的界限也越发的模糊, 传统彩电企业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千里挑战, 未来平板电视的发展, 已经少不了网络企业的身影。不管是长虹家庭互联网, 还是康佳1+1战略, 或是TCL“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战略, 中国传统六大彩电企业纷纷投身互联网智能领域, 成为彩电行业在智能化、网络化的主导力量。

一根网线的引入, 已经可以满足一个家庭对于外来信息的所有需求。平板电视作为客厅的最大屏幕, 也已经实现与智能手机、电脑的互联。卖场中, 平板电视往往具备强大的视频娱乐平台, 用户不仅可以免费观看超过20万辑内容, 更有5000部可更新的1080P真高清影视资源全面免费开放;内置双频Wi Fi, 支持Wi Fi热点, 内置蓝牙4.0模块等技术, 也成为国产品牌的基本功能。网络作为电视的组成部分, 在未来必将越发重要。

(三) 人机互动重于功能

随着平板电视的智能化发展日趋白热化, 单纯依靠硬件功能的不断强化已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了。除了内容应用外, 大多数消费者还很看重电视的操作体验, 人机交互体验是他们选购产品的关键因素, 简单易用、运行顺畅是消费者对电视的最终诉求。如何加强消费者和电视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各智能电视品牌也开始关注用户体验, 很多品牌通过简化遥控器, 搭建语言控制、手势控制等功能强化用户体验, 操作简便成为智能电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中国植入牙市场有望得到强劲发展 篇10

美通社2009年1月21日讯, 按Millennium Research Group (MRG’S) 公司的“中国牙植入市场2009报告”, 新的私人齿科诊所正在陆续开出, 以满足越来越多中国成长中的中产阶级和老年人牙齿医护的需要。到2013年, 这些私人齿科诊所的建立将使牙植入市场超过1.25亿美元, 反映了未来五年中复合年增长率超过30%。

一般来说, 在中国, 齿科服务是由政府管理的医院提供的, 这些医院要处理的病例数十分巨大。现在随着新的私人齿科诊所的开业, 越来越多的齿科医生提供牙植入治疗, 中国的病人将有更多的机会做牙植入手术。现在全中国私人经营的诊所超过5, 000家, 牙植入业的成功将继续吸引国内和国外的投资。除了新的齿科设备的开发之外, 用现有设备进行操作的数量也在增加, 这使未来5年中的市场能得以增长。

上一篇:幼儿教育生活化刍议下一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