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2024-06-22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精选8篇)

篇1: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电影产业状况辨析

窗外,瑞雪纷飞,室内,春意盎然.又临近岁末,该是盘点一年工作的时候了.翻开报纸,<××报>上竟有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电影怪事多>的文章,竟然还被一份隶属于中央级大报的文摘刊物作了.

作 者:李稚田  作者单位: 刊 名:电影艺术  PKU CSSCI英文刊名:FILM ART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作者:孙若风

07期

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腾飞,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基于文化的特殊属性,中国政府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两者的不同属性和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路径,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政府逐步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被明确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阶段,并且在今后的10到间,仍将持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大大提振了文化产业界信心,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财税支持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研究制定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业和动漫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为缓解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政府部门积极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从信贷、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创造便利条件。

二、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建设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旺盛,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文化产业主要门类都实现快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自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6个百分点以上。各地文化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经超过5%,率先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市将文化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57亿,占GDP比重达9.3%,已经成为当地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重点文化行业实现快速发展。以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门类为例,演艺产业保持稳步上升势头,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以来,全国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20演出市场总经济规模达463亿元人民币。艺术品产业发展迅猛,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114亿欧元,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艺术品市场之一。据统计,工艺美术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000亿元,20以来年均增速超过20%。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消费热点,2013年国庆期间,故宫单日游客量达17.5万人次。

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领域。据统计,2013年中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820亿,同比增长28.7%,高于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其他产业资金出现向文化产业持续流动的趋势。如化工企业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制作全球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大连万达集团于底组建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文化企业;在山西、内蒙古等地,不少能源企业也积极谋求转型,投资兴建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分别达274.1亿美元、95.6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51.3亿美元、51.3亿美元,分别是的2.6倍和3.2倍。文化产品出口主要以视觉艺术品(工艺品等)、新型媒介(游戏机等)、印刷品、乐器为主,文化服务主要以广告宣传服务为主。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市场结构得到了优化,出口目的地已遍布全球约220个国家或地区。部分企业开始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例如,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在柬埔寨投资打造演出《吴哥的微笑》,大连万达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拓展了海外产业链。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不断加速融合,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文化产业链条与实体经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文化元素日益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丰富产业文第一文库网化内涵,提升产业附加值,文化越来越成为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例如,随着文化与科技的加速融合,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新型文化业态日新月异,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动漫、网络游戏产业产值自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3年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突破1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9%。在农业领域,养生文化、乐活理念与农产品种植相结合,近年出现以“定制种植配送+体验种植”为特色的.生态观光这一农业新业态。在商业领域,商业街区、商业活动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出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等一批文化特色街区以及一批有文化特色的商业活动,大大地促进了商业消费。在旅游业领域,演出、工艺品与旅游的结合,改变了旅游“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现象,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旅游线路特色,也扩大了文化消费,培育出印象刘三姐、多彩贵州、九寨沟演艺产业群等知名文化品牌。在制造业领域,文化产业带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大大提升了纺织、轻工、包装、服装等行业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总量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较少、企业竞争力不强、高端人才短缺等困难和问题。只有破解了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顺利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三、文化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思路和举措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专门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层次之高、秘度之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把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大举措,既对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将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和部门行业区域藩篱,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步伐。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确立政策保障。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同时,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较好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3.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做好服务,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就业、创业和创新,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使各类所有制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努力扩大文化消费。把扩大文化消费融入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抓住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带来巨大的文化消费空白,把人民群众对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愿望,变成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市场动力。

5.促进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以文化提升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实体经济相关领域的促进作用。推动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积极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优秀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提高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6.着眼两个市场,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推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快中国优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通过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学习借鉴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有效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北欧数字内容产业高峰论坛为中国、北欧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高层次交流的合作平台,有助于双方了解彼此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诉求。希望中国、北欧以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为契机,谱写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篇3:中国水泥产业状况和发展态势

1 今年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总体来讲, 当前我国水泥工业是一个比较好的态势, 在各工业部门如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比较, 应该说水泥工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去年底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 水泥行业也出现了由高速增长变为低速增长, 曾出现了月增长降到1%左右的情况, 当前有的行业内专家预言水泥工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担心接下来可能是低增长, 甚至是负增长。但是, 今年前九个月的增长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保持了继续高速增长, 扭转了去年年底的低增长的局面, 且是2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月增长率达20%, 1~9月份水泥产量11.85亿t, 同比增长18.2%, 9月份水泥产量1.56亿t, 同比增长25.1%。一个月的产量相当于1986年全年的产量。

水泥工业经济效益同比增长, 统计数字表明, 1~8月份水泥制造业经济效益同比增长23.2%, 利润总额达262亿元, 不但是增长、而且是高速增长, 如果现在还说水泥工业不好过, 简单是睁眼说瞎话。按前九个月的情况来看, 建材工业在各工业部门是个亮点, 按此发展势头, 全年来讲, 水泥行业的效益也会不错的, 企业的日子好过, 员工的收入也会提高, 企业也就更有积极性, 有资金搞好环保, 尽到社会责任。预计服务水泥工业也不会差。因为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 决心非常大, 采取了保增长, 调结构, 促内需的投资40000亿的一揽子计划, 这将对建材尤其是水泥的拉动非常大, 大家知道水泥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国内消费, 水泥出口几年前三季度是下降的。今年水泥的增长主要是来自国家的重点投资和重点工程建设, 同时国家安排的大项目跨季度的较多, 所以明年水泥的需求仍较大。尽管中央保增长、促内需的决心比较大, 但民间资本没有带动起来, 主要投资还是来自于国家一头热。明年国家将采取一些鼓励政策, 能够把民间资本启动起来, 将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更大的作用, 同时对建材行业保增长的促进也会更大。

2 当前水泥工业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十五”以来, 我国水泥工业赢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机遇, 由大变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面对自然灾害, 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形势不错。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 要居安思危, 要有忧患意识, 要看到水泥行业一些深层次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 重复建设出现加剧和扩大的趋势。最近国务院下发了2009年【38】号文, 要求对部分行业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进行整治, 由于产量大, 在建拟建项目多, 因而水泥行业是整治的重点之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水泥也好, 是有增极限的, 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需要了。前几年, 有关部门和人士曾对水泥产量做出了16亿t极限的预测, 现在看来肯定是要突破的, 2009年就要达到16亿t (15.8亿t) , 比2008年增长了1.8亿t。特别是考虑到在建、已建项目形成的生产能力, 则产量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就更大了。产能过剩就更明显了。

(2) 水泥工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水泥工业一方面总产能潜在过剩, 我始终不承认水泥工业已经过剩, 如果是已经过剩, 就不能理解水泥的效益为什么还大幅增长;如果是已经过剩, 就应是供大于求, 很有效益, 价格下降。所以从当前来讲, 只能说是潜在过剩。另一方面, 存在大量的落后产能, 目前全国尚有超过5亿t、近6亿t要淘汰。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全国水泥企业有超过5000家, 平均规模小于30万t。

(3) 淘汰落后的工作有所放松。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部分地区在保持增长的名义下, 对淘汰落后的工作有所放松, 这是事实。在总量已经过剩的同时, 如果不能搞好淘汰落后产能, 为先进生产能力腾出空间是不行的。

(4) 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一些地方能耗、环保严重超标的企业, 没有深刻及时的整治, 有的经过整治不达标的企业仍在继续生产, 至今令人不理解的是, 目前全国仍有400多家无证的小企业在非法生产。由于有些地方监管不力, 执法不严, 这些落后企业的存在、严重地扰乱了经营生产秩序, 一方面我们在淘汰落后, 有些落后的企业毕竟还有生产许可证, 而这些无证的非法企业的存在, 确实使人不能理解。

从当前的形势看, 2009年水泥工业又处在1个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事水泥工业的同志应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一思路, 增强忧患意识, 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将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做为结构调整的重点, 结合行业的特点, 抓紧、抓实, 抓出实效。

3 水泥行业贯彻落实38号文的初步想法

(1) 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制止重复建设。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将联合发文, 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的水泥项目要全面清理, 坚决停止违规违法建设, 当然, 执行中要充分征求各工业部门的意见, 并要结合水泥行业的特点, 例如, 对全国“铁”的政策, 就不一定适合水泥。要严格项目核准制度, 在清理期间一律不核准新项目, 确有必要的新项目, 要按38号文要求上报工信部或发改委, 同时要抓紧制订、发布水泥行业项目的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合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十分必要。前一阶段, 我们发布了1个征求意见稿, 参与度比较高, 几十个单位、主管部门、企业, 甚至以个人名义反馈意见有超过130条, 我们要尽快地消化吸收, 形成正式的部委意见稿。

(2)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38号文明确规定, 水泥工业要在今后3年内彻底淘汰所有落后产能, 水泥行业应继续贯彻国务院2007年关于节能减排的工作方案, 原来规定要淘汰2.5亿t, 现在加码了, 对于彻底淘汰, 要认真研究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的责任在地方政府, 要求各地要抓紧制订3年内彻底淘汰不符合产业的政策, 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指标不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名单。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淘汰落后的力度, 对此,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做出了要求, 2007年财政安排了超过30亿元, 2008年安排了50亿元, 在调整结构的资金使用上, 要充分发挥工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3) 支持企业开展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技术改造。水泥行业在考虑“十二五”的时候, 不能再单纯追求量的扩张, 今后水泥工业发展要重点利用水泥工业自身的条件、特点和优势, 不能单靠做大做强, 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我们现有的企业较大, 但是不强。2009年国家安排的200亿技改资金, 建材行业拿到的很少, 涉及建材的有超过40个项目, 争取到资金7~8亿元, 其中水泥行业只占不到1/2。主要是新型建材和节能环保项目。水泥应该在处理废弃物、环保、矿渣, 利用粉煤灰、垃圾等方面多做工作, 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4) 推动大企业的兼并、重组。继续完善国家重点支持企业的政策, 2007年发布了国家重点支持的60户企业名单, 并要调整、完善。国家工信部要会同国资委多做一些工作, 真正把推动大企业兼并、重组的工作做到实处。

(5) 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 并修订产业政策, 发展规划, 重点发展的领域, 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6) 严格执法检查。

(7) 及时的信息发布制度。

篇4:中国经济状况与餐饮产业发展

中国餐饮最近十年的增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自2010年调整了统计口径后,增长率就由原来20%左右的高位增长下降至13%-15%,甚至低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且差幅在进一步拉大,2013年成为近22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但是中国经济在一段时期内仍会以中高速运行,而我国居民消费率仍处于低位,所以未来中国餐饮业仍将有一个良好的展望预期。

支持中国餐饮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核心动力在于国家的两个“倍增”计划,GDP倍增和收入倍增。此外,还有一个动力来源就是城镇化。在我国1名农民人口转变成1名城镇人口需要的投资是10万元人民币,转移10亿人就会有10万亿的庞大市场。

当然,近些年餐饮产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四高”问题首当其冲:高税赋、高人力成本、高原料成本以及高房租。餐饮企业如何应对?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定位,着力于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对于随时变化的市场,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二,注重连锁化的扩张。研究数据显示,能够做大做强的餐饮企业多数都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而且直营连锁的平均效益远远高于加盟连锁。在连锁餐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餐饮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在直营店与加盟店之间的平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短期快速的扩张,这也是近几年很多企业收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型航母越来越多,标准化就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一个路径,包括质量标准、流程标准等等。

第三,一体化趋势明显,这就需要上下游的整合,按照波特的五力理论,一体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锁定成本,降低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现场管理成本、财务成本以及制作成本。这些年,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例如,嘉和一品的第三代中央厨房,可以支持300家门店的菜品供应,除满足本企业供应之外,还向第三方供应物美价廉的标准化餐饮产品。再比如,和合谷发展“双厨房”运营模式,中央厨房进行烹饪工业化探索,终端厨房探索应用标准化操作、多功能一体的智能化设备。

第四,要做信息化的整合,加速信息内部的集成。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这就意味着餐饮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例如,金百万除了固有的16家餐厅,在北京建立起92万人的“CRM客户关系”会员网络,规划了“利用餐厅的社区优势,实现5公里半径的社区餐饮数字化商圈”的商业模式,实现从坐店到跨界的电子商务。甚至连老字号庆丰包子铺也推出“Transight连锁餐饮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总部、店铺及配送中心的三位一体监督管理模式,如果在一个营业时段内不符合企业标准的包子累计超过出售包子总数的2%时,系统就会自动向店铺发出报警,要求店铺按照企业标准制作产品;同时,总部督导部也会收到此条信息,提醒督导部人员核查。

未来,中国的经济形势审慎而乐观,中国餐饮产业仍会持续发展,中国餐饮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整合,塑造属于自己的模式。

篇5:中国浴霸行业发展状况

浴霸是低投入、高回报的小家电产品,制造的资金和技术门槛不高,受住房条件、经济能力、消费观念的影响,浴霸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随着技术越来越先进,质量越来越完善,浴霸在中国家庭的拥有率也逐年上升。

中国浴霸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由于没有一个统一、详尽的安全指标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造成一些低质伪劣的产品充斥其中,对消费者的健康及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而国家对浴霸行业的各项质量、安全指标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等等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

中国浴霸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大科技创新,构建一个规范完整的价格体系以及销售体系,加强售后服务水平,打造多种推广渠道,对浴霸行业的国家标准进行统一规划,这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消费者观念的变化,生活档次的提高,对浴霸产品的外形、适用性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充满时尚气息,更适合现代家居使用,耐热、防腐、防锈性的新型金属面板将会成为未来浴霸面板应用趋势。

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小家电却在整体增速下滑的国内家电业中独树一帜。08年国内从事小家电的企业前三季度销售额均出现大幅增长。

与传统家电产品不同,小家电在中国的销售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消费者需求增加,小家电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提升,小家电平均利润率高,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也高。未来小家电在中国的利润率和增长率均将提升至30%左右。

★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民办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 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 县卫生事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 中国发展简报

★ 中国个人网站模式

★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论文

篇6: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状况

我们的纪院长是个体户的第一人,当时改革开放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甚至当时存在有钱买不到东西的问题。但是第一批个体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纪老就是中关村个体户的第一人,当时许多人都不理解,以为他们在投机倒把,可是第一批真正的富翁正是这些个体户,他们抢占了机会,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万元户。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先机,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才能发展的如此迅速,人们的思想从保守转向开放,中国的经济开始与外国相互促进,发展。个体户现在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弊端也开始渗出,比如消费者得到的商品太贵,假货不断,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者。

在股票刚刚从外国引进的时候,第一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是杨百万先生,他辞掉了自己的工作,靠买卖国库券赚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的股票一上市就疯涨,很多人一夜之间就莫名其妙的成为了百万富翁,后来人们看见从事于股票存在的暴利,大量的人开始拥入股票市场,和个体户一样,当一个事物达到饱和期的时候,人们想要赚钱,真的很难。因为一系列的弊端出现,比如股票出现了跳楼了什么样的都有,出台法律上封顶,下压低,保证一般股民赚不到多少,也赔不了多少。

很多事物都是从外国引进来的,比如房地产,基金,保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总是先来的有肉吃,后来的连汤都没有的喝,可是那些把握住的人却功成名就,而没有把握甚至是后来的人就很难在里面生存。

非常感谢我们的邓小平同志,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开始向前,不断创新,终于有了中国的今天。可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一个国家,如果中产阶级没有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面临问题,社会中的很多无业游民,还有毕业学生,下岗工人和退伍军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存在危机。所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需要采取政策来安置这些人,只有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股票,才是一支发展潜力好的股票。

篇7: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赖秀萍20080770110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农村金融结构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单

一、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完善问题,农村信用社具有垄断地位,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农村金融环境不完善以及现有的金融机构功能弱化等;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农村资金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大量外流。并对完善农村金融现状提出建议: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业,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银监会加强监管力度,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一方面标志着中国货币化进程开始的农村制度变迁,使得农村贸易条件大大改善,农业产出迅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存款以较快的速度增加,从而农村金融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另一方面,面对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组织形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国家对农村金融制度的供给却与之不相适应。农村金融制度虽进行了多次改革,然而至今为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是整个农村改革最为薄弱的。

1.金融机构单一不完善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邮政储蓄具有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只提供储蓄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其农业发展银行。自1950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系统虽然经历了多次体制性重组,但一直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在2002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款余额约占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的78%。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使用的控制、高额的运营成本以及缺乏赢利的激励等,农村信用社长期陷入困境,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50%以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尽管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官方认为是合作社,然而在1980年到1996年间农村信用社受到农业银行的控制,其后由人民银行管理,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没有决定权,故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重建于1978年的农业银行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企业,农业银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户无直接关系。在1993年和1996年,农业银行分别进行了政策性业务分离和农村信用社脱钩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结构也不断调整,贷款范围逐渐扩大,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至今为止,农业银行仍有部分贷款具有政策性贷款性质(如对供销社的贷款、一部分农业贷款),农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也无法完全避免地方当局的干预,这是其资产质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按照张健华的实证研究,在2000年与2001年中,如果不考虑不良贷款,则农业银行的平均效率在全国商业银行中排第15位;如果考虑不良贷款,则将排在20名以外。由此可见农业银行资产质量状况堪忧。

2.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

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支农信贷品种单一, 以小额农贷为主, 而且中间业务欠缺。此外, 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落后, 金融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设备比较落后。这些都不能跟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形式。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三农”贷款的资金供给不足, 主要表现在: ①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有数量限制, 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要有上级审批;②信贷审批条件苛刻, 贷款程序复杂, 而且贷款审批额度一般不超过抵押物的60%;③“三农”的融资成本很高,“三农”的贷款利率浮动系数普遍在50% 以上, 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利率浮动幅度。农村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大并且相当复杂的市场,其复杂性和多样化在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中,由于国家政策性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使之不能得到满足,非但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贷支持,而且还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同时由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贷款的准入门槛,愈来愈趋向于“非农化”和“城市化”,使得大部分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弱化了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3.农村金融环境不完善。

1)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功能弱化。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的变更,以及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一是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随着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空间的缩

小,农发行粮棉收购贷款大幅下降,而农业开发、科技兴农、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减弱。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向大中城市转移战略,另一方面县及县以下机构贷款权上收,这种情况直接减少了国有商业银行对“三农”资金的投放。三是农村金融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欠佳,支农后劲不足,难以在支农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村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一是邮政储蓄在转存回报率较高的刺激下,存款规模迅速膨胀,大量的农村闲置资金以邮政储蓄的形式流往城市,不能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二是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指导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重点基本放在城市,并且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度减少。现有网点将资金上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致使资金短缺的农村雪上加霜

3)农村融资信用环节薄弱。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信用危机的问题,主要特点有四:一是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低下,缺乏还贷保障。二是由于农村经 济实体在管理制度上存在问题,使贷款的使用和归还存在随意性,潜在的风险大。三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四是由于信用意识薄弱,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农村融资的道德风险。上述种种破坏了农村融资环境,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1.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业

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除了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外, 还应该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要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①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使民间金融合法化;②制定政策, 发展一些小型金融组织, 如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 为农村信贷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③要建立好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和完善的破产保护制度, 强化民间金融市场退出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制度, 保护和补偿中小贷款人的利益, 为民间融的发展提供“外围保障”, 让合法的民间金融更好地发挥作用。

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与大中城市金融体系建设相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市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实行了差别管理的办法,不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以外设立网点,即使是县域经济相当发达地区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在大中城市设立机构,并且将经营触角广泛延伸;而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至今还不能将机构辐射到县级市,这种现状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严重背离的。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抓紧出台措施,允许一些股份制、区域性银行能在坚持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将经营触角向农村延伸,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域设立网点,在当地形成繁荣的金融市场,为“三农”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

3.银监会加强监管力度

为确保实现三年总体工作安排,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发起人按照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网点覆盖和战略布局、自主选点和监督指导有机结合的原则,首先考虑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实行“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挂钩”的准入挂钩措施,对到全国百强县、大中城市市辖区及东部地区的规划地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要求其按照规定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中西部地区挂钩设立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在实施准入挂钩措施过程中,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将严把准入关,加强地区之间横向沟通,系统之间上下联动,确保信息畅通,工作有序。对积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要支持其到发达地区发展,为其分支机构设立、高级管理人员审批和新业务准入开辟绿色通道;对未按规定落实挂钩计划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不得为其新设村镇银行出具监管意见书,不得受理其村镇银行筹建申请

4.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新的金融产品的开发、营销, 都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所以, 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应加强金融体系中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差, 真正懂理论、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改变, 则必将影响农村金融业的长远发展, 影响农村金融业服务功能的提升, 影响新农村

建设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 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应该树立“人才是发展的动力”的概念, 注重对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 注重引进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

[1]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ED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3]程恩江等.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补贴及其政策含义:以江苏为例[J].金融研究.2003.[4] 杨红, 高桂珍, 王春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05(7):30-32.[5] 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D].北京: 北京大学,2004.[6] 张元红.市场化改革: 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选择[ EB/ OL].(2005-11-01)

[7]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 结构、变迁与政策[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 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安合祥,官剑.培育农村金融体系与推动农村互助担保业务发展[J]现代财经2003,(4).

篇8:当前中国钢铁产业运行状况及展望

第一, 当前钢铁行业运行的主要情况。当前, 钢铁行业运行的情况第一个特点是: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国内市场需求减弱, 今年1~4月份全国生产的粗钢1亿7零6万吨, 而生铁的产量是1亿3百76万吨,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18%, 1~4月份平均出钢142吨, 相当于年产5.19亿水平, 三月份5.3亿吨, 4月份5.28亿吨, 生产的总量呈现逐渐上升态势, 钢铁生产总量明显过高。今年1~4月份国内市场出钢消费量是可供的资源量, 是1亿7零43万吨, 1~4月份日平均142.03万吨, 相当于全年出钢量5.18亿的水平, 在国内市场需求明显减弱的情况下, 钢铁生产总量过高资源供应总量增长, 这是造成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

第二, 国内市场钢铁价格全面下跌处于盘整阶段。今年4月份, 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是95.56点,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4.76%, 其中长才下降了34.09%, 板材下降了35.71。去年年末价格两者比较可以看出都处在一个大幅度下降在30%以上, 普线下降了36.14, 最低的无缝钢管35.54, 都是全面大幅度下降的状态。今年4月末和去年年末比较, 钢材综合的价格指数下降了7.49%, 其中长材下降了8.27%, 板材下降了7%。总体来说, 国内市场钢铁价格处于总体下滑的状态, 当前钢材价格已经低于1994年价格水平, 1994年4月份价格指数是100, 现在是95.56, 低于1994年4月份水平。从发展趋势看钢材综合价格指数1月份贸易商补充库存增加钢材采购量, 推动国内钢材价格上涨, 到2月末的时候, 涨了4.25%, 2月份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随着社会和企业库存的增长, 钢材价格总体不断下跌, 4月末以后钢材价格优涨有弱, 总体来说处在低位盘整阶段。

第三, 钢铁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 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在国际市场钢材需求明显减弱的情况下, 今年1~4月份出口的钢材是654.82吨,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9.45%, 出口钢批只有0.24万吨,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7.6%, 1~4月份钢材、钢坯都减少了1033万吨, 接近60%, 是一种大幅度下降。1~4月份进口的钢材484.72吨, 同比减少82万吨, 下降了14.27%, 而进口钢坯达到了157.4亿吨,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6倍。1~4月份钢材整合成粗钢进口总量672万吨, 同比增长了0.44%, 进口处于上升的状态。3月份钢材钢坯进口了4.6万吨粗钢, 4月份进口了88.2万吨, 连续两个月处在净进口的状态。1~4月份钢材钢坯和进口相抵, 进出口只有23.96万吨,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7.86%。去年同期流向了国际市场, 今年1~4月份转为投放国内市场, 占1~4月份国内市场粗钢表消费量增长量的99.07%, 也就是说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 国内市场资源增加量的99.07%是受出口因素的影响, 从而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如果没有这个问题, 我们可能基本上供需是平衡的。另外今年1季度综合平均出口钢材的价格是1150.99美元, 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2.16%, 进口到岸上升了1.5%, 一季度离岸价和到岸差距是12.25%, 去年差距是27.21%, 缩小了15.26个百分点, 如果再把出口和进口的运费和装卸海关的费用包括在内, 12.5基本不存在, 对我国钢铁出口是重要的不利影响。

第四, 降低钢铁生产成本初见成效。在全面钢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 钢铁企业大力开展降低压缩成本只能说初见成效, 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一季度统计的72户大宗性企业, 炼钢生铁制造成本下降了13.75%, 大宗性企业3项费用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34%, 其中销售费用下降了13.27%, 管理费用下降了8.69%, 都是下降的状态。一季度和上年同期比较, 钢铁生产企业, 采购、原材料综合平均费用, 到场的实际费用, 国产金矿粉下降了44.37%, 外购生铁下降了29.62%, 外购废钢下降了22.33%, 这是一季度生产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另一个方面, 今年一季度同比炼焦煤的成本上涨了7.78%, 喷翠煤的成本上涨了15.36%, 炼焦煤采购价下降了10.72%, 从发展态势看影响钢铁成本进一步降低是焦煤和炼焦煤的影响。下一步市场价格进一步调整, 对于降低钢铁成本有利。今年1~4月份我们统计72户钢铁企业, 产品销售收入6060亿元, 同比下降了25.83%, 实现利税154.16亿元, 下降了85.06%, 73户大宗性整体亏损54.1亿元, 1~4月份大宗性钢铁当中有29户处于亏损状态, 比上年同期扩大了23.03个百分点。再就是进口铁矿石大幅度增长, 国内资源供应明显供大于求。今年1~4月份进口铁矿石1亿8千5万吨, 比上年增长了22.78%, 特别是4月份进口铁矿石高达570.34万吨, 比上年同期增长33.05%。1~4月份生产的生铁比上年同期只增加了504.8万吨, 相应高炉铁矿消耗797.65万吨, 多进口了2698.69万吨铁矿石。这些全部成为了增加钢铁企进口铁矿石的库存, 国内明显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从价格上看按照一季度综合平均铁矿石的到岸价是80.48万吨, 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6.98%, 其中以印度矿下降了58.82%, 现货矿下降了58.82%, 由于长协矿的巴西矿下降了30.08%, 澳大利亚下降了18.53%, 南非矿下降了24.75%。我们预计全年进口供大于求有2~3亿铁矿石, 进口铁矿石呈现大幅度下降的态势, 风险在明显增长, 所以我们一直警告钢铁企业, 要考虑过量进口铁矿石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要关注这个问题, 引起高度关注。

2009年, 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大幅度萎缩, 国际钢铁协会最新公布2009年全球出钢的消费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4.9%, 出钢的消费量下降1.88万吨, 是过去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大幅度减产。其中2009年金砖四国出钢表观消费量下降5.9%, 除金砖四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钢消费量将下降22.3%。全球下降14.9%, 欧盟27国下降22.8%, 美国下降33.6%, 俄罗斯下降22.2%, 日本下降20.4%, 韩国下降15.6%, 都处在大幅度下降的状态。国际钢铁协会还公布了今年1~4月份66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的出钢产量是3亿5千零6万吨, 比上年同期下降22.7%, 如果扣除中国, 65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的出钢产量只有1亿8千3百39万吨, 同比下降了39.6%, 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大幅度下降。全球出钢产量大幅度下降是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的重要反应。1~4月份66个国家和地区出钢产量同比, 总量下降22.7%, 欧盟27国下降了44.6%, 独联体的6国下降了32.8%, 俄罗斯下降了31.5%, 乌克兰下降37.9%, 美国下降53.1%, 南美各国下降了64.5%, 韩国下降19.4%。中国台湾省下降了41.2%, 实际产量下浮比国际钢铁协会所预计的需求量降幅还要更大一些。从价格上来看, 4月末国际市场钢材的综合价格指数是126.5, 比上年的年末下降了18.5%。其中扁平材下降21.9%长才下降12.7%, 如果按照地区划分, 北美地区下降26.8%, 欧洲地区下降26.9%, 亚洲下降9.6%, 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从2008年7月份以来已经连续9个月全面下降, 也反应了国际市场需求的明显萎缩。在国际市场钢材需求明显萎缩的情况下, 国内市场的需求下降也十分明显, 说明了国际、国内市场同时出现需求的萎缩, 更增加了我国钢铁行业运行面临的困难。

当前钢铁行业运行面临严峻的态势和困难。从宏观态势分析,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了6.1%, 1~4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 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22.8%, 这些指标说明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好于预期, 经济下行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篮子计划已经初见成效, 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看到, 当前经济运行的数据也说明, 一季度GDP增长6.1%, 其中国内市场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增长了4.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形成资本拉动总额拉动了2.2个百分点, 进出口贸易是负增长0.2个百分点, 这个组成和2007年比较, 2007年消费拉动4.7百分点, 投资拉动4.9个百分点, 比今年分别下降了0.4和2.9个百分点, 进出口拉动2007年拉动GDP是2.3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是负拉动的局面。

把宏观的态势说明了以后, 我们具体看看钢铁, 从钢铁行业来看, 由于多年来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 当前仍然面临严峻的态势和困难, 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钢铁生产总量供大于求, 产能过剩。2007年年底的统计, 全行业炼钢产能是6.1亿吨, 炼铁产能是5.71亿吨。去年增加的炼钢产能在5千万吨产能, 目前炼钢实际产能已经达到6.6亿吨, 产能过剩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 今年1~4月份出钢平均日产142.22万吨, 相当于5.19生产水平, 生产总量大于国内市场总的需求。目前来看, 恢复生产还存在盲目性, 并造成了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这是造成钢材价格大幅度下降, 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困难的根本原因, 总量仍然过高, 产能明显过剩。进一步分析, 从产品结构来看, 今年1~4月份的钢材一共生产了1亿9千6百89万吨, 同比增长只有2.72%, 其中长材增长了9.78%, 管材增长了11.58%, 铁道用材增长了36%, 板材下降了26.23%, 这些数据说明从供需关系来看, 板带材的产能产量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值得我们重视。

二是钢铁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 加剧了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1~4月份出口下降了59.68%, 进口上升了10.44%, 这是明显的反差。1~4月份出口和进口比较, 板材进口157.77万吨, 生铁是95.66万吨, 中国是年产5亿万吨的大国, 还进口生铁99万吨在加上板材进口150万吨, 在国内市场产能严重过剩, 需求明显减弱的情况下, 大量钢铁产品净进口由国际市场转为国内市场, 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这样一个矛盾显得更加突出。1~4月份国内市场表观消费量1亿7千零43万吨, 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05.2万吨。增长6.93%, 拉动粗钢表观消费量增长0.06个百分点。1~4月份进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094.43万吨, 由国际市场转为国内市场, 拉动表观消费量, 增加部分1105.25万吨, 总的增加了6.93个百分点, 生产总量拉动了6.06个百分点, 进出口拉动了6.87个百分点, 这是造成国内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这个因素是非常突出, 非常明显的因素,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外部因素来分析, 为什么我们出口大幅度下降?分析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国际钢材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 全球都在大幅度萎缩。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 钢铁行业受贸易保护冲击的主要行业, 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带来了明显冲击。三是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 并有所提高。按照3月25日和去年比较, 人民币大概升值了7%亿左右, 相关国家地区兑美元普遍贬值, 对我们国家不利。比如俄罗斯货币兑美元大幅度贬值, 他们出口到中国的钢坯每吨只是300美元, 他们螺纹钢出口到中国市场也就是340美元, 韩国国内的钢材再出口的时候, 在国内价格基础上, 减掉了30%向中国进口, 这种态势对我们非常不利。四是自己的原因, 国家有关部门对钢铁产品出口税率的调整还没有一步到位, 这是行业协会一再呼吁的问题, 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在防止经济过热, 防止钢铁产品大幅度出口的情况下决定的汇率, 现在虽然做了一部分调整, 但是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 没有做到一步到位。这些因素是当前我国钢铁产品出口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 也要看到从钢铁行业自身来说, 2008年我国钢材出口和进口的价格比较, 价格差是27.41个百分点, 而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压缩了15.26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说明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已经基本上市, 国产出口价格优势说明我国竞争力削弱, 也是造成我国钢铁产品大幅度下降, 从行业自身看问题作出积极应对措施。国内钢铁生产总量增长过快, 这是一个因素, 再加上钢铁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 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凸显, 造成了钢材价格的全面下跌, 钢铁企业经营困难, 亏损严重, 全行业运行面临严峻的发展态势困难根本原因。

当前, 钢铁企业应当积极应对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第一个意见, 要全面贯彻落实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各项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钢铁行业是受冲击较为严重的行业,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务院制订并颁发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整形规划, 对保证钢铁行业平稳运行, 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升级, 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钢铁企业全面执行规划, 关键在于落实, 落实的重点在于做好控制总量, 淘汰落后, 企业重组, 技术改造, 优化布局等重点要求, 要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切实增强企业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向强转变。

第二个意见, 要控制钢铁生产总量, 努力实现国内市场供需的基本平衡。针对当前钢铁行业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4月2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 要求坚决遏制产量过快增长, 主动调整品种结构,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严禁违规建设国产项目, 加强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 规范钢材和进口铁矿石贸易持续等工作要求, 钢铁行业按照需求组织落实, 努力实现国内市场供需的基本平衡和稳定。

第三个意见, 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保持适当的国际市场份额。当前, 钢铁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 从企业自身来看, 根本反应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钢铁企业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出发, 强化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提高产品的质量, 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努力保持自己在国际市场的适当份额, 并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和方针。从国家来看, 从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保持国际市场份额基本稳定考虑,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的研究并尽快落实和改善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 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关税政策, 出口税率调整要实行一步到位, 进一步实施公平税负, 规范进出口贸易持续, 加强进口的管制和反倾销的力度, 保护国内市场的稳定。对于这些要求, 钢铁工业协会曾经向国家的有关部委正式报告提出了防止钢铁产品出口大幅度下滑的意见和建议, 把这些内容都具体化了, 包括实行一步到位的税率调整, 相关的内容正在进行研究。另外从行业来看, 钢铁产品的出口应该实施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实行出口国家和地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如果欧美市场不行, 就向中东, 向南美, 向非洲, 向东南亚, 向这些国家进行调整, 实行多元化方针。从钢铁协会来说要组织和强化对钢铁产品出口情况的跟踪分析和预警工作, 从行业治理出发, 加强进出口协调工作。最近在上海宝钢专门召开了钢铁行业进出口工作协调会议, 正在落实这方面工作。同时针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协会要强化协调工作, 组织相关企业坚决应对各种对我方反倾销, 反补贴的诉讼, 坚持以法理为武器, 来维护我们的权益。也要对中国市场倾销的行为要进行反治, 也在积极进行。

第四个意见, 要增强信心, 积极面对严峻的态势和困难。钢铁工业经历了过去多少年的粗放型的扩张以后, 完全有必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 这对我们钢铁行业来说, 应该形成共识。目前正好是一个大调整的好时机和一个机遇, 从发展来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很重, 国内需求巨大, 钢铁工业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钢铁工业和企业要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 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全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 企业要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出发, 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 确定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方向, 以适应市场需要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 坚决防止盲目扩大生产, 注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搞好战略性调整的安排, 要适应下半年和中长期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 使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早作调整和早作准备, 把短期和长期结合起来, 有一个定位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

第五个意见, 要积极规范钢材销售和进口铁矿石的贸易持续。企业严格遵守价格法和反不当竞争法的规定和要求, 杜绝定价销售等不正当行为, 钢铁协会积极推动从上下游企业, 上下游企业、下游用户贸易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加强两个产业链, 一个是供应原料的产业链建设, 一个是钢铁产品提供给用户销售产业链销售。从总体上看, 从钢铁行业来说提高竞争力的两个方面加强工作。当前参加钢铁协会理事扩大会议的落后企业, 一致通过了规范国内钢材市场持续的治理公约, 规范进口铁矿石贸易持续的治理公约, 根据理事会作出的两个文件规定, 协会组织企业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各项相关的细则和具体工作要求,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国内市场稳定运行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也是我们正在推进的工作。

上一篇:隐形的翅膀--我的梦演讲稿下一篇:涂磊爱情保卫战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