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课程改革小结

2024-06-17

孙中课程改革小结(共8篇)

篇1:孙中课程改革小结

肥西县孙集中学课程改革小结

(仅供参考)

近年来,我校利用业务学习会议时间,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广工作的意见》,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我们学校素质教育,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和肥西县有关文件精神和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结合我校现有基础和学校特色,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入课程计划,成立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等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任组长),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负责课程的设计、开设、实施和管理。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推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健康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督促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转变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本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课程结构要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发挥评价的教育和促进发展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组、教师、学生共同参

与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学校具有一批业务素质高,教学观念新,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20%的教师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教科研气氛浓厚。

三、主要做法

1、课程改革的师资保证和培训

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其次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导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

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师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我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新教材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国培计划、英特尔培训等各项培训,切实抓好培训工作。在课堂教育方面改变了一些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会了学生掌握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学改革,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造就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观念新、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教师队伍。

2、教研制度贵在落实

我们坚持教研组每周集体教研一次,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教师。我们进行了“师生的沟通与合作、如何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关于新课程的备课研讨课、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的师生关系、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优补差”等主题的教研活动,许多老师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3、学会并做好反思

学校教导处统一要求教师每节课要有反思,并把反思写到备课笔记上,交流教后记、教学手记、典型个案、教学问题、研讨课情况等记录到教研手册上。自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论文获国家、省、市、县级表彰90余次,学生各类获奖200余次,学校10余次获各类集体荣誉奖。

4、制定计划 检查落实

教研组集中教研活动应根据主题指定教师准备书面发言材料,全体教师交流教后记,学期末把有关材料交到教务处;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写一篇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装订成册,并由教导处会同各教研组评定等级。

5、校本课程 课题引路

校本研究,即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在校本研究中,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的主体。我校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深切体会到校长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我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充分调动教导处、教研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以校为本”的工作,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出成效。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初步形成规范的《孙集初级中学校本研究课题管理制度》,确保每学科每学年至少有一校级课题,并有实施过程的完整资料或阶段性成果。县级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已结题,《农村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市级课题研究正在有序推进。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①、育人为本,各科教学渗透德育。每学期教导处都要组织人员查阅教师的备课手册,通过座谈等方法了解此项工作的效果。

②、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文体(科普)活动。音、体、美等学科除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课时外,每学期要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文体、科普活动,有活动方案;参与活动的面达40%以上;资料齐全(如秩序册、节目单、图片、获奖通报等);有总结表彰。检查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卡和挂钩。

③、贯彻《守则》《规范》,重视养成教育。每学年上学期开展“学《守则》,讲《规范》”主题活动;下学期开展“学守则、学规范、讲文明、讲礼仪”文明礼貌月活动。

④、教师备课与学生课业。依据上级对各科作业的要求及实际情况,学校依据校情统一制定了《孙集初级中学教师备课、学生课业基本要求》。

⑤、建立师生成长档案。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统一制定师生成长档案,并定期在校内集中展示。

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每学年学校都要开展全校性的“金点子”创建活动,每个班级都有创新实践活动的方案及活动过程材料和终结性成果。

四、课改体会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百家到共同发展。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学习,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念,用“心”施教;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模和特点去开展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时施教,因材施教。要在实施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加强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全校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试验与推进的舆论氛围、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建立健康的教师评价体系,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更好地提高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教研资料、教具设备的建设,督促教研组长按规范要求,抓好教研组工作,把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与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要坚持把师资培训工作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把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重建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2、教研组应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按教学规范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标、研究分析教材,保证每位教师都能较好地把握教材,并能较科学地运用教材,把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3、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因此,要求广大教师:一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二随着新一轮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努力把推进“三个转变”(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始终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努力求索。

篇2:孙中课程改革小结

参观孙中山廉政思想及实践图片展览

活动学习小结

为加强党员的廉政教育,增强廉政自律的自觉性,2010年8月20日下午,我办党支部共22名党员(包括建党对象、入党积极份子)到镇廉政文化建设基地参观了《孙中山廉政思想及实践》图片展。在活动过程中,大家认真观看了展出的有关孙中山先生廉政思想的珍贵历史照片及孙中山先生的廉政思想言论。展出共分为“抨击腐败、立场救国,激浊扬清、箴言流芳,建立制度、反腐倡廉,身体力行、廉政一生”四个内容版块,重点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官为民仆”的廉政思想理论,“法律为纲”的依法治国构想,“主权在民”的民主监察制度等廉政思想及实践事迹,大家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看学习。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大家纷纷表示,孙中山先生从自身做起,当好表率,在行为实践中躬行实现廉洁政治,为后人树立了丰碑,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认真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事迹,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端正党风党纪,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反腐廉政意识,打造我办“廉洁自律、为民服务、依法行政”的良好机关形象,为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3:孙中课程改革小结

关键词:平均地权,地租法改革,比较

孙中山和金玉均是中朝两国近代化的积极开拓者, 他们为实现自己国家的近代化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虽然, 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改革方式截然不同, 但是在打破专制和建立民权, 通过一系列改革让国家迅速富强, 维护国家主权, 重视对日关系, 采用联合的态度来抵制侵略、维护区域和平等方面却表现出了很多相似点。但是,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他们的平均地权和地租法改革, 总结其相似点和不同点。

1 平均地权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 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时期, 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是令人惊叹, 但随之产生的种种祸害却加大了社会贫富分化和对立。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祸害的孙中山为了避免这种资本主义垄断的危害在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发生, 提出了“平均地权”政策, 这是当时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是民生主义的核心部分。

孙中山认为中国在当时没有大资本家和显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所以只要土地国有, 大地主不能利用地租、地价之高涨牟取暴利, 便可以直接实现“社会主义”, 预防资本主义的“弊端”在中国的出现。平均地权的办法通过核定地价, 革命后增长地价归公, 在适当时机按原价收买的办法, 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 可定价为一千, 或多至两千;就算那地因将来交通发达, 价涨至一万, 地主应得两千, 以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 当归国有, 这与国计民生, 皆有大益。” (1) 他在地价上涨时, 国家按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 实现“土地国有”, 但不立即收回土地使用权, 国家只是收取地租。到那时, “私人将永远不用纳税, 但收地租一项, 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 “肇造社会的国家, 俾家给人足, 四海之内无一夫不得其所” (2) 。因为, 在孙中山看来土地增价归公是国家昌盛, 人民幸福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是解决民生问题, 消除贫富悬殊, 消除社会积弊的根本措施。平均地权对于防止土地兼并和集中, 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对土地的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反映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从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 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迫切愿望, 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及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揭露, 也反映了民主革命派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出境的同情和渴望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土地国有措施, 能使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传统的农业结构向资本主义的工业结构过渡, 从这点讲具有更大的意义。但也存在的本身的局限性, 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的内容, 不是采取剥夺地主土地收归国有的办法, 没有与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 因而找不到实现“平均地权”的物质力量, 不可能发动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革命, 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一次又一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2 地租法改革

地租法的改革在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环境下与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国家财政的收入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 因为在当时地租法极度紊乱, 一些王族、戚族等两班官僚占有了大部分土地, 而且也造成了大量的脱税地, 免税地。因此开化派主张消除过去所盛行的所有脱税地, 免税地, 实施以地价为基准一律的地租法, 改善农民的生活处境, 进而试图开启近代化经济建设事业的开端。

一方面, 金玉均为了国家财政改革针对外国的地税制度和租税制度进行了研究, 并且在《治道略论》中讲到了要把丰富财政制度看作是确保道路和桥梁的整备所需的财源的决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际是要扩大税务。 (3) 汉城旬报第16号中则通过介绍欧美帝国的税制, 强调了国家财政的根源是国民。尤其介绍了国民顺应国家的税收制度纳税的理由是因为“对于赋课的方法而言, 他是以对国家有利, 使国民的生活富裕为目的的, 因此即使国民不喜欢纳税, 也决不能强制执行赋课。所以政府每年都拟定出一份一年的出纳预算表供给人民, 询问可否同意后在进行增税, 而且因为政府拟定出一份一年的出纳预算表供人民参考, 因此税金再多也没有不情愿缴纳的人” (4) , 国家或政府不应以命令的形式向他们增收, 而是经过国民的同意后增收的以国民为主的税制, 所以国民顺应国家的税收制度纳税。

3 两者之比较

为了抵制列强对国家主权的破坏和领土的瓜分, 孙中山和金玉均都有着共同的思想出发点, 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让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上, 二人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金玉均的地租法改革的出发点是基于维护王权集中, 并致力于适应国家向现代化转向的社会改革思想。而孙中山则是平均地权, 并由政府来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这则是一种明显的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 即对国家财富利益的“再洗牌”。孙中山的思想是基于推翻清王朝统治后, 如何组织建设新民主国家制度的美好愿景, 他和金玉均经济思想的不同即在于不是基于如何维护建设国家, 而是“破坏”之后的重新建设。

对于二人的异同, 究其原因, 也许出于这样的可能性:金玉均所处在的李朝, 其国家的前途命运之走向主要是富国强兵后谋求国家的独立, 即从清朝的藩属国地位中摆脱出来, 使朝鲜能够加入现代化国家的序列, 因此金玉均的经济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如何在封建国家的既有体制内进行改制, 以削弱官宦氏族经济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可见金玉均具有维护现有王权制度, 并促使国家像君主立宪制度的西方国家转向, 表现出一定的务实性。这便是金玉均经济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与朝鲜不同, 孙中山所生活的时代, 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摇摇欲坠的腐败朝廷已经没有了挽救的必要和进行体制内改革的可能性, 清王朝的推翻已经成了必然。既然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 那么在这种条件下, 孙中山的着眼点则更多地在于未来, 即在民主共和的国家里如何组织经济建设。

孙中山和金玉均都在打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 进行社会主义式或资本主义式的近代经济形式的构建而努力着。从这个角度上看二人的经济思想, 无论是民主共和体制下还是君主立宪, 都是具有着现代指向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东柱, 金玉均.改革思想, 最高管理者课程论文集.庆尚大学, 1996.

[2]金荣作, 金玉均的思想与行动, 社会科学研究院, 2003.

[3]慎镛厦, 金玉均的开化思想, 韩国近代社会思想史研究.一志社, 1987.

[4]王爱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述评[J].宁波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3 (4) .

[5]滕先轩.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初探[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88, 8 (3)

篇4:孙中课程改革小结

关键词 孙中山 教育思想 启示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对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孙中山思想体系极为宏大,涵盖了社会革命与建设的诸多方面,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朵奇葩,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理念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中山对新式教育、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做过精辟的论述,他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指出明确的道路,孙中山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当代教育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特色

孙中山关于创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教育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时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这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根本目标。当代教育事业发展也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孙中山创建新式教育的理念突出了新式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而当代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办学特色。

二、当代教育要重视发展社会教育,推进全民教育发展

孙中山主张发展社会教育,各地当设公共讲堂,书庠夜学,为年长者养育知识之所他主张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认为只有靠宣传,使人心悦诚服,情愿奉令去行。孙中山主张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行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当前社会处于知识爆炸时代,人们需要不时充电,以跟上社会发展潮流。孙中山倡导的发展社会教育对当今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孙中山倡导全民教育。认为实施全民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当今全民教育发展仍然不理想,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教育以及人才教育培养结构欠缺……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全民教育任务十分艰巨。

结合孙中山教育思想和当今教育发展现状,全民教育发展应当首先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入学率,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给予农村教育尤其是对偏远贫困地区要重点扶植,体现“学有所教”的原则,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保障民生的核心问题之一;还是要科学配置现有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化,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问题;更是要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提倡远程教育,在城市和农村构建当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

三、当代教育要贯彻落实“德育为先”理念

思想品德教育是孙中山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它极大的提高了当时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素养,推动了革命的胜利。当今德育依然是育人最为重要的先导要素,当代教育应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德育工作也受到了很多挑战。必须以进一步推进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网络化、结构化,使得社会文化蕴涵德育、网络文化承载德育、学校、社会、家庭贯通德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搞好立德树人的重要方略。贯彻落实“德育为先”,教育过程中应当优先确立德育意识,切实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理念为我国德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野,是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当代演绎,“德育为先”理念的贯彻落实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更多思想品德优良的合格人才提供保障。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孙中山主张在普及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他希望“广东必要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要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或几百万者,那才于中国有所大益”,认为“不能受高等教育者,亦按其性之所近,接以农工商技艺,使有独立谋生之材,卒业以后,分送各处服务,以尽所能”。孙中山指出:“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知识之外,当注重于双手万能,力求实用凡能助双手生产之机械,我当仿造,精益求精,务使我能自造,而不依靠于人,必期制造精良,实业发达,此亦学校所有事也”。

孙中山教育思想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创新,又是吸取并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集中反映,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胆识,通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时中国需要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当今我国教育建设和深化改革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对于中因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是中国近百年来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之一,是卓越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思想家。孙中山一生对教育事业是极为重视的,他不但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巨大的社会意义,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主张和方案,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办学。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树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初探[J].教育探索,2008.

[2]张玲,戴伟伟,朱鹏.2015年全民教育:一个正在实现的日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8.

篇5:新课程改革小结

1.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对于新课程,新理念,反复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增强课改实验的自觉性,把课改工作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根据课改方案,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符合课改精神的师生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

3.加强学习教育,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篇6:孙中山的英语作文:孙中山

孙中山的英语作文:孙中山

sun yat-sen (12 november 1866 or 24 november 1870 – 12 march 1925), also known as sun yixian, sun wen, sun itchisen/sun itchiyama(japanese) and sun zhongshan (originally sun deming), was a chinese revolutionary and political leader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a. sun played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overthrowing the qing dynasty in 1911.

he was the first provisional president 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was founded in 1912 and later co-founded the kuomintang (kmt) where he served as its first leader. sun was a uniting figure in post-imperial china, and remains unique among 20th-century chinese politicians for being widely revered in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篇7:古县中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结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切实推进,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次课程改革是一次涉及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评价体系等方面内容的全面改革,自从2004年秋季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为此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真正做到舆论先行。1.组织发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科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对县教育局下发有关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在教师大会上认真传达,并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报刊杂志上有关文章,引起了教师的关注,激发教师投身课改的热情。2.前期培训。师资队伍的培训是实施新课程的根本。通过师资培训来切实转变教师观念(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等)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师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周密设计。在教育局教研室和进修学校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采取了“分层分级培训、全员积极参与、打造共同的教育新理念”的行动策略。新学年开学初,新初一所有任课老师分学科参加了上岗培训。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帮助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了解,具体指导了老师如何开展新课程改革,使老师们受益非浅。培训结束后,校内还组织各教研组进行教研活动,谈体会,说设想,提高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水平。所谓“理念”即是信念加行动。我们认为当前最为主要的共同的教育新理念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加上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的行动。3.科研先导。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扎实的工作,我校努力用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的质量。首先,我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把课改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每个教研组都有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将为有效实施新的课程提供理论保证和实践借鉴。其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理念下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制订学习、研究的方案,自己实施研究,自己总结研究的成果。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性学习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选题给予引导、支持、帮助。遇到教师不熟悉的其他学科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积极提倡师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是实施课改的一种形式。4.利用课堂。我们认为,教学工作仍然是课改实验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毋须多述。我们提出了“只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的改革思路。重点抓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转换这二个变量。学习方式转换的目标是——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从认知学习转向体验学习、从决定性学习转向交往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创新的过程。教学方式转换的目标是——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成为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技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我校组织了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活动。通过此次历时几周的活动,令全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听课热潮,参赛教师都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初步展示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转变了教育的观念。意识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倡导全人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大赛中教师们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二、不把新课程改革作为任务,而是把之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手段 1.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常做检核工作 一个优秀教师一教学过程十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时时刻刻对自己做教学上的检视与改正,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老师中倡导反思性的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学习和实践教学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方法;建议老师“自主反思、合作创新”,有力的促进了课改研究工作的开展。例如:(1)建立个人教学档案及学生资料档案:教学者可以在固定时间拿出来做检视与比较的工作,即可以看出自己教学过程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的成果。(2)利用影音媒体:利用电化设备把课录制下来,随时都可以观看,反思一些师生互动的情况以促进教师改进课堂艺术。(3)促进教学团体的专业对话:让教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教研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4)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5)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6)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录。上学期我校共上交论文和反思录60篇。其中《浅谈在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分别获二等奖。2.着力实施校本方案 如今,课程改革已经在我校开始实施,学校制订了校本实施方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新课程是一项新生事物,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机遇。如何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想,张扬职业生命,是老师们应该认真思考且必须付诸实践的问题,因此,学校首先要求教师要主动学习报刊杂志上有关新课程文章,对自己的每一节课要写教育小结,进行教学反思,自我主动进行探究。另外,适当的专业引领也很重要,学校将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分析教学案例,评议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二是注重利用各种媒体和家长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对课改作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宣传,为课改赢得宽松的社会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鼓励教师对课程标准作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已习惯了遵循大纲组织教学,而新课程只有课程标准,这是课程走向民主化、开放化、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提出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追求个性化、创造性地教学,使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其次是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传统观念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甚至教材,现代观念认为“课程是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我们在分析研究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决定大力推进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我们的学校课程是指“对学校的部分课程进行计划”。具体开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我们将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初一级还选用本校增加的教材或增加一些符合学科特点的课程。

三、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努力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从单纯地“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评价的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了评价学生的“将来”。总的来说新课程需要的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我们在与老师的交谈中发现,他们最关心的是这样的问题:1.怎样的课才是优质课?2.在教学评价中,如何做到“三维”唱标的整合?3.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与阶段性水平测试、终结性选拔考试的关系如何处理?4.如何设计“多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5.如何认识教师在发展性评价中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的评价观,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这方面的探究,申报了十多个区、市级课题;开设了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定期举办各种比赛,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们还开展了各类的研究性学习,让40分钟的课堂得以延伸。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多元化,建立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各方面的表现追踪表等。总之,我们不可对发展性评价作片面、教条地理解,评价主体多元化也不是学生的每份作品都要由本人、同伴、家长或教师多个主体同时评价,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还可能使评价成为大家的负担。因此,运用何种评价方法?何时需要哪个评价主体参与?都要考虑评价的目的,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是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四、目前实验工作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1.一线教师的教改存在信息渠道不畅不广问题,亟待加强经常性的培训和再培训。2.教师素质的提高还需花大力气,课堂教学的改革还需深入。3.对实验年级的学习及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构建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学校课程开发及整合工作任务艰巨。4.教辅材料缺乏、课前准备工作量大、教具不配套、新课程管理与旧模式有冲突等。尽管课改工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校将需继续坚持和创新,因为我们知道:学校是课改的第一线、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我们将要引导教师大胆创新、注重经验积累和升华、注重个案资料积累和处理、加强搜集信息的能力;要把课改看作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争取将新课程实验工作更扎实的开展下去。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参加课改,我们就要积极创造课改的历史!2005年11月13日 为学生创设一个驰聘的天地 给老师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 ——古县中学课改实验总结 从2004年秋季,我校开始实施新课程,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师都十分珍惜这次课改良机,纷纷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和研究的态度投身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现对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一、领导带头参与,专人具体负责 学校领导全员参与保改,既扮演探索者的角色,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因此,我们成立了由分管校长挂帅、教导处具体规划、各学科组长、骨干教师共同参与,起始年级任课老师人人参加的校级新课程研究小组。每学期初,制定了研究课题及研究计划,确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或专题探讨;每月组织一次学科课堂研究和教师论坛;并组织落实好参加新课程的培训人员,把学习、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为领导干部不断配购课改学习资料,领导干部必须先学习,先把握课改新动态,并深入课改一线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课改工作,给老师以有益的指导。

二、立足校本培训,制定学习制度 我们订立了《校本培训计划》。坚持了“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规定、购买了干部和教师必读的书目:《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等,发放到干部、教师手中。还通过网上下载、书籍摘编,印发了大量学习资料供干部、教师自学。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请课改专家县教研室理论室主任分别作了“发展性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行为的转变”等讲座、组织全校教师利用寒假的假前教育周的时间学习了科研方案以及科研报告的撰写、观看了《师德启思录》等。为了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我们还积极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新课程改革,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印发《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等资料宣传课改理念。

三、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安排教师任课时有意识地将骨干教师安排在课改小组中,并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开展学科教学。我们学校的规模并不大,其中,承担课改课任务的教师就占了学校全体教师的三分之二。在这群人中,学历不同,教学的水平也有高低,为使新教师尽快成才,我们安排了新老教师结对,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经常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探讨,先要求骨干教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然后要求其他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以利于新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2.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光是教材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改变。广大教师对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纷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模式,还学生一个乐学、好学、善学的课堂。学校把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和校级公开课的重点放在起始年段,要求凡是起始年级的任课教师每个月必须开设一堂新课程的公开课。特别是我校一、二年级的“跨越式”(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验研究)课题的引进、开展,更是使全校掀起了新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高潮。在实验研究的过程里,我们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等,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尝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自由跨越而又极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首先,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日俱增。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渴望上跨越式实验课,把学习由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从思想上实现了“跨越”。其次,学生们的学习能力逐日提高。通过训练,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飞跃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比其他非实验班的同龄人强。教师的教研水平实现了跨越。实验教师都以高涨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参与跨越式课题研究,他们不断地学习研究,不断地制作课件,不断地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总结。通过这样的锻炼,大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四、狠抓校本教研,力促课程改革 1.建立校本教研领导组织机构,培养校本教研骨干教师 从我校的实际出发,以校本教研的方式深入开展新课程实验,探究热点,实践理念,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提升,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①建立了由各学科组长组成的学校中心教研组,由主管教学的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学科组建立由2-4人组成的学科备课组,由科组长任组长;选出年级备课组长,形成层级管理。②选好校本教研课题,以科研促课改。在选题过程中,我们结合祁县教育强区和我校办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课改的热点问题重点研究。如研究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正确使用实验教材;研究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及发展性学生学习评价等热点问题。③认真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各学科在选好校本教研课题后,制定出有利于本学科发展的校本教研计划,交到教导处。④落实了校本教研时间、内容。我们深知要使校本教研能有效地开展,必须做到定时问、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为此,我们每月安排两次科组教研、两次级组集各、一次中心教研组教研。教研内容安排为:每月的第一段时间为理论学习(科组);第二段时间为热点课题研究(科组);第三段时间为研究学生学习质量问题(级组);第四段时间为中心教研组或专题组研究和汇报课题实施情况。⑤注意探究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定期开展听课、评课和对话活动:定期切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定期交流教学随笔,反思教学案例;定期研究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多元发展。⑥及时总结校本教研成果。各学科各年级在原来研究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及发展性学生学习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校的学生日常学习评价表、学生阶段性学习评价表、学习综合测评表等一系列评价体系:建立起了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在开展学校性和学科性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和探索成果,形成有质量的教学论文。各学科各年级把完善后的评价表及时上交到教导处,教学论文于期末交到教导处。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教师论文评比,召开教育教学论文年会。2.发挥校际教研作用 我们与邻近学校结成校际教研学校,定期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探究教学热点,实践教学理论。如“跨越式”课题组的教师积极地观摩其他学校的课例,从中学习优秀经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如王小玲等老师积极到其它学校听有关跨越式教学的课例,吸取其他老师的宝贵经验,认真聆听专家的评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加每一期的培训学习,使我们对资源的收集、媒体的运用、课件的制作、综合课例的设计和制作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我们开展跨越式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注重与兄弟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听课、共同聘请专家作相关报告。

篇8:新课程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小结

探究性实验是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实验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体验实验的魅力。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一些难度稍小的演示实验。实验时要特别强调注意观察,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对实验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补充。此过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与观察的能力、探究问题的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 或将演示实验改造成探究性实验, 以增加学生探究实验的机会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二学习选修课四中, 我曾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课题的探讨, 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实验目的:探究H2O2使酸性KMn O4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 再加入2ml0.1mol/LKMn O4溶液和5ml3%H2O2溶液, 混合均匀,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最初几分钟, 没有明显变化, 但后来溶液颜色在一瞬间迅速变浅, 直至褪去。

这个实验的现象需要学生耐心地等待, 而等待之后的突然变化给了学生一个惊喜, “为什么后来褪色很快, 这和我们平常实验现象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 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精心设计的探究问题:探究该反应的速率变化的本质原因。

学生应该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发现影响速率的四大因素中, 溶液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和实验结果相反了, 而压强对于这个反应没有影响, 可能造成速率突然变化的只可能是温度和催化剂, 而如果是温度的话, 可以设置一个恒温的反应条件来对比观察;而如果是催化剂的话, 可以先引导学生考虑在这个反应体系中, 哪一种物质最可能是催化剂, 可以回顾自己学过去的常见的催化剂来确定一个最可能是催化剂的物质生成物硫酸锰, 最后设计一个这样的一个合理的对比实验来证明:

实验操作1: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 再加入2ml 0.1mol/LKMn O4溶液和5ml3%H2O2溶液, 马上加1m L蒸馏水混合均匀, 观察现象, 记录产生现象的时间;

实验操作2:再取40ml 3mol/LH2SO4于小烧杯中, 再加入2ml 0.1mol/LKMn O4溶液和5ml3%H2O2溶液后, 马上加入1m L硫酸锰溶液混合均匀, 观察现象, 记录产生现象的时间。

实验现象:实验1中的紫色变化不明显, 实验2中紫色的高锰酸钾很快褪色。

实验结论:硫酸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通过实验比较, 很容易证明探究假说。设计实验时, 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其他影响速率的条件, 学生在初次探究时候, 往往会忽略加入的硫酸锰溶液导致混合溶液体积变化而造成反应物浓度发生变化, 所以实验1要加入等体积的水。值得一提的是, 该实验是新教材中新编入的一个实验, 教材上都没有再对实验结果现象进行细致描述, 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探究来得出结论, 这就是新教材带给我们的乐趣, 而且在各省的高考题中多次出现这个实验的探讨, 每年高考实验探究是必考题, 学生需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而非结果。

做好探究性实验, 应做好以下3个环节。

⑴实验前, 明目的、树信心、精心准备。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对实验所需的一切作好充分的准备。另外, 有的学生虽感觉化学有趣, 但真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做, 却又缩手缩脚。对此, 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领头羊”, 以学生带学生, 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 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⑵实验中, 多留意、细观察、详记录、稳操作。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这也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一步, 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多留意、细观察, 同时还应详细记录下实验中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异常的现象。其中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又可成为学生探究的主题。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各组学生自行讨论后回答“随读随想”提出的问题, 相互交流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采用必答或抢答的形式进行检测,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实验中学生的操作不要求完美, 只要没有科学性的错误, 一切都应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不要把化学实验“妖魔化”或“神圣化”, 让他们放开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⑶实验后, 善思考、勤讨论, 探索创新。实验的结束, 恰似探索创新的开始, 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设计实验进行反思, 集体讨论, 分析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提出改进意见, 使实验获取新的突破。教师根据以上环节反馈的信息, 有的放矢地分析、评价、整合, 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示范性, 然后配以针对性的训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所选题目, 不仅要有课前精心准备的, 还有根据学习情况当堂现编的。

上一篇:2010年启航五华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活动总结(20100605)下一篇: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