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全传读后感范文

2024-05-07

孙中山全传读后感范文(共2篇)

篇1:孙中山全传读后感范文

《孙中山全传》读后感

通读《孙中山全传》被伟人孙中山的人格魄力和领袖才能所折服。孙中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先行者。致力于中国革命他是付出了艰辛而毕生的努力,他身体力行,规划富国强民的《建国方略》,且号召和付之实践,虽然当时是空想,或者说是不现实的,但多年后人们把孙中山总理的梦想个个都变成了现实,说明孙中山的远见卓识和雄才伟略。

孙中山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一直处于急先锋的位臵。初期,孙中山浪迹和游历海外20年,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停顿过,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民主义”,并贯穿在自己的斗争纲颔中,兴中会、同盟会到国民党。

中期,也就是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打碎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遗憾的是新政权拱手让给窃国大盗的袁世凯,从此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代,直到孙中山逝世也无法辗转结局,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状况下,既要反帝反封建,又要反复辟、反军阀,他仍能致力于推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感染和唤醒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战南北,发动革命,潜心开发和研究实业救国,但是,这种愿望与现实相差太远。孙中山的梦想和努力,以至于使治国方略一次次化为泡影。挫折和失败经常伴随着他,他的亲密战友相继离他而去,宋教人、黄兴、陈其美等等革命义士和领袖的失去,对他的打击最大。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他从没有灰心丧气过,就是这样,他虽身处逆境,也曾多次流亡,然而他的革命意志从未因此而衰退过,反而更加强烈。

后期,他致力于北伐、护法、护国以及民生问题的运动。同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张勋、陈炯明、冯国璋等军阀,甚至一大批革命的败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此同时还要对付革命阵营中的投机分子、旧官僚卖办,丧失民族气节的革命败类。可以说出生入死,面对威胁从不退缩,与政敌、与封建主义、与封建残余,与军阀、与帝国主义、与自己阵营中的动摇分子斗争,表现出他超然脱俗的伟人风采。他缔造了中华民国,并为之奋斗,最后死在斗争的最前列。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忠诚朋友。他的逝世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通过这本书,我认为:他爱读书,学识渊博,口才和表达能力多数人不能企及,具有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与他的学习精神有直接的关系。知识就是力量,是他成就伟业的巨大动力。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振兴中华的意志始终不渝,人格精神和奋斗意志值得我们学习一生。

《孙中山全传》读后感

三 年 二 班

周 宏 宇

篇2:孙中山全传读后感范文

——“三民主义”之我感

一、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二、精彩片段

书中第60页:他的民族主义,就是兴中会和后来的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虽然仅有八个字,但却包含着深刻的战斗内容。……这个带有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的口号在鼓动反清的同路人参加革命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说“假如政权被不同种族的人所把持,那就虽是有国,却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在这样的口号和宣传下,使国内外反清会党组织和受着明末遗臣学士反清著述感召和影响的知识分子,都投入了他的队伍。从实质上说,他的民族主义,并非以反满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孙中山明确的提出:“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他的这条纲领,尽管有着狭隘的种族主义倾向,但却是扩大反清队伍的需要,它已成为辛亥革命前全体反对满清政府的志士的旗帜。

评点:民族主义,首先当然要注意“排满”不是指排斥整个满族,而是要推翻满清政府。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两点:第一,这里的“民族主义”不仅仅是为汉族的民族主义,应该看成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民族主义的目的;第二,民族主义的矛头是直接指向满清政府的,是要推翻清朝政府,这个是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最大区别。就以上两者的关系而言,推翻满清政府是手段,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则是目的。那么,如何理解推翻满清政府与中华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为何我们要赞成推翻满清政府,也就是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倾向于革命派而不是改良派呢?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必然要将反侵略和反封建作为两大任务。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支持一个政府,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政府能不能带领中国完成反侵略和反封建这两大任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民曾经是对清政府给予了厚望的,希望清政府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希望能在清政府的领导下完成反封建的任务,逐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希望能在清政府的领导下完成反侵略的任务。但是,掌握实权的守旧派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表明清朝统治者不可能允许一场真正反封建的改革,不可能自上而下地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不仅已经没有了带领人民坚决抵抗侵略的决心,甚至已经完全成为了侵略者的工具,清政府已经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侵略的任务了。这样的政府,当然不可能指望通过改良的手段来让它实现质的进步。所以说,民族主义的提出,将满清政府作为首要打击的对象,把推翻满清统治,看成是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前提。说明革命派已经比改良派和义和团更深入地认识了清政府是当时中国发展最首要的障碍,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民族主义的缺点或者说不足,也是存在的。首先,从反侵略方面来看,虽然民族主义看到了满清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的工具,但是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大多数人,都简单地认为帝国主义国家会承认一个资产阶级的中华共和国,推翻了满清统治以后自然就能解决中国被侵略的问题,结束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实现民族独立。这种错误认识,使包括孙中山在

2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当时对帝国主义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他们不可能将帝国主义作为直接斗争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反侵略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一缺陷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也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明。从反封建的角度来说,仅仅进行民族革命,并不能完整地解决反封建任务,所以说,孙中山又提出了民权主义。

书中第61页至64页:关于民权主义,孙中山解释说:“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他和保皇党的几起论战,都有关于“民权”的内容,它是孙中山要在推翻满清后建立共和政体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对君主专制政治是深恶痛绝的。他指出,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的皇帝,“把国家的什么权都拿到自己手里”,凭个人意愿主宰一切,“无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人民受苦他总不理会”,他们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要人民盲从他,就要推行蒙昧主义和禁锢的政策,绝容不得有一点异端。所以,君主专制政体也“阻碍着人民在智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发展”。……孙中山把民国比作一个大公司,国民是股东,是主人,官吏是办事者,是公仆,“权”属于人民,“能”是政府具备的,也就是政权归人民,治权归政府。……孙中山在主观愿望上,为了人民有管理国家支配政治的权力,精心创制了这样一套完整的民主共和国政治方案,在古今中外政治史上是个创举。

评点: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仅仅进行民族主义,推翻满清政府,虽然是反封建的体现,但是如果在推翻满清政府以后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那么就距离反封建的任务太远,因此,政治革命实际上可以说是民族革命的继续。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历来凡是革命,政权问题都是革命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了政权的归属问题,才能确定政权的性质,任何阶级,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通过它来将自己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的各种法律、政策来建立有利于本阶级的秩序,保护本阶级的利

3益。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推翻满清政府以后由谁来掌握政权以及如何组织政权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国体和政体问题。建立共和国还是君主国的争论,也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区别所在,民权主义的理论,可以说是革命派一面鲜明的旗帜,其资产阶级性质,使他们划清了与封建势力的根本区别,而共和制的理想,则让他们与改良派泾渭分明。虽然他的民权主义,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和革命性、民主性的战斗精神。但是他提出的民权思想究其本质依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他的民权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一方面他反对封建主义,但只重视推翻清朝廷的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整个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另一方面他提出用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而实际上这种设想是不好实现的。

书中第64页至66页:他的民生主义,反映在政纲上,只有“平均地权”四个字,这是他实行社会革命的根本方针。他认为,“里头千条万绪成为一种科学,不是十分研究,不得清楚”。……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他是这样赞扬社会主义制度的:“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本社会之真理,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而收其利。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矣。予言至此,极抱乐观。”还说:“社会主义为人类谋幸福,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惠泽。”他对将来用民生主义进行社会革命后的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要用民生主义“排斥少数资本家,使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评点:民生主义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的纲领,试图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按照民生主义的观点,核定地价以后,虽然国家不会立刻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也不会强制没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但是由于核定地价以后的土地增值并不归土地所有者占有,所以说,以后土地所有者通过土地获得的收益增长遭到了极大的限制,尤其避免了资本

4主义社会中随着经济增长导致的土地所有者获利暴增问题。而当时中国的主要土地所有者,正是封建地主阶级,因此,民生主义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土地获得的利益将大大削弱。同时,在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内,资产阶级通过经营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农业,可以逐渐增加实力,最后在经济实力上超过地主阶级,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阶级。由此可见,虽然孙中山在主观上是想避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弊端,但是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却没有看到造成贫富分化问题的,恰恰是他要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他把贫富分化归咎于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他没有到民族资产阶级身上去寻找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避免欧美社会贫富分化的弊端。因此,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其说是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不如说是试图用一个相对温和的方法来瓦解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就证明,虽然资产阶级一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封建势力马上对资产阶级发动了有力的反扑,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所以,总的来说,三民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在反侵略、反封建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近代化的主张。但是由于他们力量弱小、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决定了他们在反侵略时不能直接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在反封建时也不能真正认识到直接与地主阶级斗争、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重要性。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表现,也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难免要遭到失败。

三、《孙中山全传》对我的启示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艰难曲折而又宏伟壮丽的事业中,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一百多年前,在黑暗的旧中国,在近代社会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他从

5一个具有朴素爱国主义热情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位坚定执著的革命者,并由此登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舞台。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以政治家卓越的组织才能,倡导建立并壮大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他以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气概,策划并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为保卫共和制度,他又带领人民进行了维护统一、反对封建军阀割据的长期不懈的斗争。晚年,在新世纪曙光——苏联十月革命的映照下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追求真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实行了国共合作,从而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进程。

上一篇:第二届高校联盟新人轮滑赛策划书下一篇:猴年给父母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