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2024-06-24

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精选7篇)

篇1: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虽然孙中山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在我们心中依然是永垂不朽,是他创造了中国!有关孙中山的作文内容详情如下。

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他,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奔走;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惦念的依然是未尽的事业。他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 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他早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但祖国的衰败,让他痛心疾首,他觉得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因此投身于革命。从此,孙中山走上了为复兴祖国而努力的革命的道路。就在这一年,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194月,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失败。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要求“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和建设”。孙中山到北京后,继续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的卖国政策进行斗争。但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起共和而终帝制”孙中山先生用他那坚定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同时,他也用他的生命来创造了中国,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先辈们用血肉铸就新中国,我们也应该回报他们,让新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联系现在的国家军事,日本要占领钓鱼岛,我们要好好学习,研制新武器对付他们,我们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国家,我们要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国”,让那些瞧不起中国的国家,看看我们中国的实力!

岁月在流逝,事物在改变,可孙中山先生在我心中依然是永垂不朽,是他创造了中国,我会永远记得他。

 

篇2: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XX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XX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从小就讨厌古代的陋习。

孙中山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姐姐一点也不怕吃苦,挑柴、做饭、插秧,样样活都干。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的到妈妈在给姐姐缠足,姐姐很痛苦,眼泪直往下流,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问妈妈:“你为啥要让姐姐受这份罪呢?”妈妈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啊。”从此孙中山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孙中山,一届伟人,为祖国做出了许多。他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篇3: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因为他的伟大,在他逝世后,香山县即以他的名字易名为中山县。现在又由县制改为市制,更名为中山市。因此香山县——中山县——中山市,这些不同时期的名称,都是孙中山的故乡。

孙中山的出生地香山县,原是孤悬于珠江口岸内伶仃洋上的岛屿。其境域仅为今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以“地多神仙花卉”,故名香山。县制早在南宋时便设立,但因人口稀少,可耕地少,经济落后,历宋、元、明各朝,均被列为下等县。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因农业、商业和交通逐渐发达,而且“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从此被朝廷定为大县。到孙中山生活的时代,香山县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落后到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近代转型的阵痛。

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是香山南部的一个小村落,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挺秀,村前清溪潺潺流过,村内绿树成荫,蕉林摇曳,四季花香。它西北距县城石岐30公里,南距澳门大约15公里,东南方隔着水域与香港遥遥相对。当时村里居民约六七十户,大都是从外地迁移而来的。孙中山的先祖就是从东莞迁到香山南朗再移居翠亨村的。

少年成长的足迹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父亲孙达成16岁就到澳门当鞋匠,到32岁时才攒了一点钱回乡,与附近的隔田乡(今崖口乡)杨姓女结婚,相继生下了孙眉、孙德佑(早夭)、孙金星(早夭)、孙妙茜、孙中山、孙秋绮6个子女。其家无田产,只租种位于村子东南的二亩半公尝田地,难以糊口,因此,孙达成不得不在村里兼做更夫,夜夜打更报时,以增加一点收入补贴家用。

孙中山幼年时没有鞋子穿,光着脚走路,米饭也不常有,番薯成了他的主食。狭仄破烂的小屋已经容纳不下他们几个逐渐长大的兄弟姐妹,孙中山5岁那年,大他12岁的哥哥孙眉随舅父远涉重洋,到香山人聚集的檀香山(夏威夷)的农场当雇工。小小年纪的孙中山和大他3岁的姐姐妙茜也成了家里不可缺少的帮手,上山打柴,下地割草,四处拾取猪粪,到村外塘边捞塘漂养猪。年纪稍大,便下田插秧、除草、排水、打禾,甚至随大人驾船出海去捕鱼捞蚝。直到快10岁时,孙中山因哥哥从海外常有余款汇回,才有了上学读书、接受相对正规的私塾教育的机会。后来孙中山感慨地说:“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

孙中山七八岁时,村中有一名叫冯观爽的太平天国老兵,时常在家门前的榕树下给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孩子们个个听得入神,尤其是孙中山,他曾感叹地说:“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老人听了很惊奇,对他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也当洪秀全吧!”从此孩子们都把孙中山叫“洪秀全”,他也自称是“洪秀全第二”。或许,反抗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种子,就这样悄然深埋在孙中山和他的小伙伴的心中。

孙中山在村塾里,读的课文是《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老师姓王,有一天,在读《大学》这门课时,老师领读了两遍后便教学生背诵,又不作任何讲解,孙中山感到很枯燥乏味,便站起来问王老师:“我们天天读这些书,书里讲的道理一点也不懂,这有什么意思呢?”又说:“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请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好不好?”王老师板起面孔,厉声喝斥:“你年纪尚小,圣贤之书,你只管用心读,书中圣贤的大道理,你年幼学不懂,日后自然会晓得的。”但孙中山不甘心,还是想弄明白书中的道理。放学后,他就向村中的老儒生求教,直到把课文的内容弄懂为止。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孙中山保持了一生。

在孙中山日后的革命活动中,他的大哥孙眉曾给了他巨大的帮助。1871年,年仅17岁的大哥孙眉因家境困难,飘洋过海远赴夏威夷谋生。从在菜园里当雇工干起,后又垦荒,经营农牧业兼商业,数年辛苦打拼,终成当地首富。1876年孙眉回乡结婚,在村里开设了一个移民事务所,以完成夏威夷政府希望他“多找华人来檀(香山),大兴垦岛”的愿望,孙中山不免也跃跃欲试,却没得到父母的允许。

1878年,还没有读完四书五经的孙中山,终于有了赴檀香山看望哥哥的机会。他和母亲随着去檀香山谋生的人群从澳门出发,乘一艘英国轮船跨越太平洋。第一次远行,浩瀚的大海,巨大的轮船,给孙中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开启了他心灵的窗户。他后来追忆这次从乡村走向世界的情景时说:“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的确,檀香山的一切对于年少的孙中山来说,都是新奇和新鲜的。孙眉发现弟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好的领悟能力,于是便把他送入当地学校读书。在这里,他迅速地学会了英语,克服了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因而很容易感受到了欧美文明社会的繁华,也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衰败与落后。此时,他竟然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一度想受洗入教,大哥孙眉因此强迫他返回家乡,重新接受最严格的中国文化教育。

然小鸟一旦放飞,就不会回到原来的巢穴。受过5年多海外生活和西式正规教育的少年孙中山,对中国和世界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认知与评判。这时的孙中山在家一边帮助父亲继续干些农活,一面自修中文。在村里,他还建议修桥、筑路、设街灯,并组织青壮年夜巡防盗。他在乡政建设方面的努力颇受村民称道。然而,他与好友陆皓东后来为破除封建迷信而毁坏了村里“北极帝君”(古代道教神名)神像的事,却遭到村民的反对。孙中山不得不离家赴香港读书,自此离开了翠亨村。

萍踪点点家乡印

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到澳门、广州及家乡行医,在一边闹革命一边行医的日子里,孙中山因医德高尚,找他求医者众多。

在为乡亲们治病的过程中,他对清贫的病人不但赠医,而且赠药。后来,为方便乡亲们求医购药,他与同乡好友程北海合资,在石岐西门,即今天中山市孙文西路一侧,开设了一间不大的药店,孙中山亲题“中西药局”牌匾,下著孙文名号。牌匾高挂店前,极大地方便了家乡父老乡亲。1895年重阳,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程北海刚回乡闻此消息,即赶往石岐,叫工人师傅将中西药局牌匾中的孙文二字除掉,工人为难地说:“二字铲去了还是有痕迹呀,怎么办?”程北海无奈只好把孙中山亲题的牌匾毁了。

1895年春,孙中山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部,同时部署在广州发动起义。为组织兵源,孙中山和陆皓东等分别在东江、西江、广州郊区等地发动绿林和义军。孙中山认为应该组织自家香山的武装,于是携陆皓东回到香山石门乡,发动并组织三合会员参加起义,客家人的会党首领叫甘彩。孙中山老家翠亨村旁边的山门村,有三合会首领陈昆耕也积极参与其事。后来香山的队伍秘密开到广州外围,准备配合起义,不料事机不密,加上叛徒出卖等多种原因而使起义流产了,香山的队伍只好各自回家。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的逃亡路线也是经由家乡走的。因史料不全,具体路线有三说。一说孙中山乘一小汽艇经顺德去香山唐家湾,找到他同学唐雄,得到他的帮助,改乘双人肩舆去澳门,又得一葡萄牙朋友照顾,改换装扮一起赴香港。一说孙中山乘汽船从香山崖口登岸,探望其姐妙茜之后,才乘船离开。另一说法是孙中山从顺德乘船至小榄,得会党人士掩护,在祠堂隔宿二日才离去。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职后,到各地演说,宣传他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大办铁路及工厂的主张。当年5月27日,孙中山乘轮船在随行秘书宋霭龄陪同下,从澳门返回故里,船泊崖口四东口海滩。香山父老乡亲搭起欢迎牌楼,倾门而出欢迎。

当时,孙中山身穿黄斜衣裤,头戴道帽,面对乡绅和学生组成的欢迎队伍,走上台去讲话,感谢乡民热情相迎。随后回到翠亨村,早有大哥孙眉提前三天回来筹备迎接,是夜,在家门口空地上,宴开数十桌,请来翠亨及石门九堡60岁以上的男女老人欢宴。孙中山即席致词,谈及在奔走革命期间,得到乡亲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谢意;又为清兵骚扰,使家乡父老蒙惊受怕而表示慰问。当晚尽欢而散。

随后几天,孙中山先后到石门乡、南朗圩、左步乡等青少年时期活动过的地方走亲戚,看望乡亲,还到他的好战友陆皓东烈士墓前悼念,并看望其家人。至5月30日,孙中山方结束在故里访问,启程前往广州。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组织军政府,实现国共合作。这期间,曾几次计划携妻子宋庆龄返翠亨省亲,但几度准备都因军阀陈炯明重兵威胁广州,而不得不放弃。屈指算来,孙中山走出香山投身民主革命后,至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的那次回乡,应该是他最后一次返故里了。

一个人的成长,总离不开特定的生活环境,孙中山的成长,同样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岭南文化和香山县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风貌,是孙中山思想孕育、人格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从这意义上说,翠亨村和所在的香山县,赐予孙中山的不是贫瘠的土地和经济落后的乡村,更是开放兼容的环境和文化多元的社会。

孙中山并不是孤立的思想者和行动人,在他的身后紧跟着的是追随他的一大批海内外的香山人和爱国的同胞。本来香山人可以用更多的话语来表达他们对孙中山的无限敬仰之情,但他们更愿意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和革命建设事业。在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起步阶段,香山同乡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显然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宽松融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相对富裕的生活条件,孙中山不可能离开翠亨村,走出香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没有香山移民社会的物质和文化构成,就没有香山人的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孙中山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时代英雄。

也因此,从中山(香山)才走出了中国伟人孙中山。

篇4: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伟人孙中山面相

一、长的浓眉且长 显示了武贵的格局 加上眼睛特别有神就有大贵的征兆

所以成就了一代伟人。

二、额角略陷 鼻孔也小这都是无财的兆头 所以是一个不贪名利的好官 清名的以流芳百世。

三、他眉毛和眼睛挨的很近所以的到兄长的帮助很大。

四、额头略尖 是为火形 火见火必见克夫克妻 所以父亲早逝 妻子晚娶

因为眼白很明显显示金旺金者少女也 所以合起来妻子会很小

五、眼白浓眉俱是金旺 火又较弱到了鼻子运后土来生金 必然克木 如此不但寿命不长 而且木被克权势也受到威胁 所以其人一辈子名声在外而难以控制实权

何况眉也有点压目 种种皆是不能制服部下的态势

伟人面相秘密

篇5: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编辑出版 任课教师:王*

摘要:孙中山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20世纪第一次巨变。他在国民党一大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民主革命走向成熟。同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推动了旧民主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同时,因为辛亥革命的巨大鼓舞,在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难得的、短暂的春天,这样一来,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逐步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间接促使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然而他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救国的道路走不通。同时,他的身上也具有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总之,孙中山先生功大于过,的确是一代伟人,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父。

关键词:孙中山 革命 中华民国 一代伟人

一、孙中山传奇的一生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883 ~ 1885 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1894 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 年 11 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905 年 8 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 12 月下旬回国,即被 17 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 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 月 11 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 1912 年 2 月 13 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 月 1 日正式解职。1913 年 3 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 7 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出亡日本。1919 年 10 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2 年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 年 5 月,孙中山在广州

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1924年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11 月,离广州北上。12 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 年 3 月 12 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二、对孙中山的评价

(一)、孙中山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着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

(二)、孙中山是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三)、对于让位袁世凯事件,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然而,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安排、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中国之所以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先进,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行者,更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功臣。

孙中山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直到他死时还忠告战友们同盟们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时势造了孙中山这个英雄,同时孙中山这个英雄

也造就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打开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大门,让人们了解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认识到了封建主义的腐朽与堕落,对解放人们的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伟人手创山高水长-看中山大学春秋八十载

巍巍中大-- 伟人留名、历史添香 依白云山,伴珠江水,中山大学自创立就迄立于中国南海,是中国学术和文化在南方的`重镇.众所周知,中山大学是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所高等学府.八十多年来.中山大学不负先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殷切嘱托,遵循先生亲笔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在提升学术、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作 者:龙波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刊 名:高校招生英文刊名:COLLEGE AND UNIVERSITY ADMISSION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篇7:有关孙中山的作文:走进伟人-孙中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专家在芜湖二院为市民义诊

“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状况严重,已引起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群众的关心,发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今年初国家卫生部首次启动“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项目,选派三家全国著名的部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国家医疗队”,深入内蒙、新疆、云南、青海等十八个省(区、市)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医疗援助,以一流的医术造福当地百姓,并为当地医院“造血”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9月2日,作为国家医疗队三家组成医院之一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专家组一行9人来到芜湖,医学专家们将以芜湖二院为基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义诊活动。9月3日上午,国家医疗队专家在二院门诊大厅进行义诊活动,为近300名市民进行了诊治,受到了江城百姓的热烈欢迎。9月5日,国家巡回医疗队专家组成员深入芜湖二院各门诊科室与病区开展坐诊与查房等工作,医疗队专家还将对繁昌县、无为县、泾县县级人民医院开展巡回医疗工作。作为中山医院的协作医院,芜湖二院积极为医疗队专家做好前期准备,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后勤服务,芜湖二院周到细致的保障工作获得了国家医疗队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9月2日下午,芜湖二院召开了隆重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疗队专家欢迎会”。欢迎会由芜湖二院副院长葛艺东主持,芜湖市政府副秘书长黄锦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汪昕、芜湖市卫生局副局长杜荣昶、芜湖二院副院长田亚非、芜湖二院纪委书记张仁虎、芜湖市卫生局医政科汪家明主任以及国家医疗队9名专

家、部分临床科室负责人、护士长、职能科室负责人共80余人参加欢迎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汪昕副院长在会上充分肯定了芜湖二院优良的硬件设施和技术力量,并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将芜湖二院作为今后的医疗基地,中山医院通过组织第五批国家医疗队,深入了解芜湖地区的疾病谱,并与芜湖二院建立一个医疗对接的长期机制。中山医院骨科专家姚振均主任也指出要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中山医院和芜湖二院的感情,为以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采访中,芜湖二院葛艺东副院长表示,芜湖二院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十分感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给二院的这次机会和帮扶,芜湖二院是中山医院的协作医院,中山医院一直是二院外出进修学习的主要医院,为二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的各级领导多次不辞辛苦亲临二院指导工作,2009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还在二院建立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养学员55名,二院还先后派出14名医生、11名护士前往中山医院进修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二院医疗技术力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要求各科室主任积极主动配合中山医院专家,建立长期学习渠道向国家级医院学习技术和管理。

据葛艺东副院长介绍,专家们将在二院分别开展手术示教、教学查房、危重病人抢救、专题讲座、学科发展与建设规划、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系列指导,连续一个月的时间。相信通过这一个月的深入指导,一定会对提升二院的医师队伍医疗技术水平规范管理起到积极的影响。葛艺东副院长表示,二院将积极的配合各位专家,做好工作和生活安排。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对二院的不足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正。他十分感谢专家们为芜湖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健康带来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本次国家医疗队队长姚振均主任介绍,自9月5日起至9月30日,国家巡回医疗队专家们将把芜湖二院作为此次安徽巡诊的基

地,在芜湖二院工作两周时间。另外,还将在繁昌县、无为县、泾县开展巡诊活动。在此期间,国家巡回医疗队将深入开展手术示教、教学查房、危重病人抢救、专题讲座、学科发展与建设规划、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系列工作。

上一篇:月考总结与反思下一篇:在2010年全市公路系统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