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2024-06-19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精选8篇)

篇1: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自然环境污染

1、水污染

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三门峡市以黄河为水源,由于受市区污水排放的影响,源水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藻类大量繁殖生长,“三氮”含量严重超标,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近年污染也明显加重,90年代的水质监测表明,氯化物、硫酸盐、化学耗氧量、“三氮”含量显著高于80年代。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也存在一定问题,全国水质普查全项合格率很低,约在10%。我国目前还有1.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卫生条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南方仍有部分地区的农村饮用沟塘水、河水,其“三氮”含量高,与上消化道瘤高发密切相关。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2、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1)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一大环境问题。

3、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我国废渣和垃圾缺少分类,有些垃圾烧不得,埋不得,处理又缺少较好方法和完整的体系,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国际上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二、室内污染

自然环境污染固然不可小视,但室内环境污染同样威胁着人类健康。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和装饰材料、个人活动、化学品的应用和室外污染气体的进入。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装修材料仍存在较多的卫生质量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市场装修材料甲醛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人造板及其缺口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样品超标率达56%。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对100多个装修后的家庭或单位检测,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物超标率高达92%。现状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美国专家研究表明,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要比室外空气严重二至五倍,在特殊情况下可达到一百倍。

三、其他污染

(1)光污染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建筑外墙使用镜面、瓷砖等高反射系数材料日益增多,使城市在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眩目夺彩;而夜晚的城市灯火通明、霓虹闪烁,已成为明符其实的“不夜城”。再加上近距离读写使用的书本纸张越来越光滑,使人们几乎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强光弱色”的“人造环境”中。(2)电磁波辐射

电台、电视台的各种发射塔、雷达、卫生通讯系统、变电站,还有各种电子设备如办公室的电脑、电话、复印机、传真机,家庭的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以及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话等使我们随时可能处于电磁辐射的不良环境。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由环境污染所引发的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能源问题、水资源短缺等日趋严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企业也更应该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按照国家污废处理要求处理企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国家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继续扩大。同时加强科研投入,更好更有效的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能有效改善。

篇2: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摘要:从污染场地的概念出发,介绍了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从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污染场地的管理现状,并对我国污染场地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主要包括立法方面的支持、新科技的研发和税金的预提留等措施.作 者:赵娜娜 黄启飞 易爱华 王琪 ZHAO Na-na HUANG Qi-fei YI Ai-hua WANG Qi 作者单位:赵娜娜,黄启飞,王琪,ZHAO Na-na,HUANG Qi-fei,WANG Qi(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易爱华,YI Ai-hua(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712100)

篇3:我国媒体对环境污染报道的现状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大气环境;二是水资源和水环境;三是固体废弃物;四是环境噪声;五是乡镇工业污染排放惊人;六是土地资源;七是草原资源;八是森林资源;九是海环境;十是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十一是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在这11种环境污染状况中, 其中大气污染、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是目前中国环境污染的三大主要问题。据悉, 我国在1998~2006年共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14742起。这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大多数是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现实客观存在的环境产生的后果。未来10年, 工业源污染物产生量持续增加、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生活源污染物排放持续上、非常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进入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 新的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治理形势不容乐观。

二、目前我国媒体对环境污染报道的现状

第一, 随着媒体的发展, 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报道的种类增多。这一系列环境污染报道影响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人们无法在现场知道环境污染的程度和伤害, 只有通过媒体的宣传, 从报纸、网络、电视等上去了解。在环境污染报道中必须严格要求三点, 客观性、及时性、真实性。任何环境污染事件的报道必须要具有客观性, 不能盲目判断、任意推测, 这将扭曲人们对该污染事件的认知。在环境污染发生时, 许多人都会关心污染程度, 报道的及时性将避免人们恐慌、造谣、害怕等心理和行为。环境污染报道引导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了解, 报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人们可以通过环境污染报道了解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有潜在的危险, 也能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中国环境报》社长许正隆认为, 环境新闻即“用新闻手段传播人们关心的种种环境信息, 是变动着的环境事实与新闻的表达或传播方式的完美结合……它应该具备环境问题本身所包含的科学性、连续性、多变性等特点”。在环境污染报道中主要有三类报道方式, 正面报道是指新闻中含有对报道主体有利的内容, 报道态度积极向上, 多使用赞许、颂扬等褒义词;负面报道是指新闻中含有对报道主体不利的内容, 以批评、揭发为主, 表述时多使用含有质疑、抨击等意味的贬义词;中性报道是指新闻以客观描述和介绍为主, 报道中没有明显的反对或赞成, 语义倾向比较模糊、不可分辨。

第二, 在中国环境污染报道中, 大多数是对环境污染事件本身的报道, 而对环境污染事件后期处理措施的报道很少, 环境污染的后期处理关系着污染事件是否会再次发生。一个环境污染事件背后的治理至关重要。不能够只有对事件发生时的一些报道, 还要加强对事件的后续报道。这种报道包括事件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后期措施等。这样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消除人们的紧张、恐慌、害怕的心理;二是防止事件的二次发生, 降低事件的发生率;三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环境污染报道存在的不足

第一, 我国环境污染报道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就是发生了才报道。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新闻媒体才对事件做了一个报道。新闻媒体不能只针对严重的事件报道, 还应该对一些潜存的环境问题进行宣传报道引起受众的注意, 这样新闻报道就具有对受众提示和引导的作用。山东大学威海环境新闻与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张威教授认为, “环境新闻学是有关环境报道的学问, 它探求环境报道的独特规律, 聚焦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重在将人类环境的现状告知受众, 引起社会的警示。”

第二, 在环境污染报道中, 媒体也必须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完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预警机制。这样在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中, 受众就可以通过对媒体应急预案的了解, 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在突发事件中把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中, 自己也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面对这一切。其次, 在对环境污染报道时, 肯定会影响到受众的生活和心情, 媒体也必须做一些对受众心理有安抚和疏导作用的举措。防止因环境污染事件而造成内心恐慌与不安, 让受众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及环境污染的后期处理等。

第三, 媒体在报道环境污染时, 必须尽到自己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报道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理性, 对其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并赋予其意义。正反两面都应顾及, 不能偏听偏信, 要随时发布消息。对社会大众需要知道的最新消息要做最充分而周全的报道, 使大众能透过报道对污染事件了解和认知!

四、我国环境污染报道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美国学者、环境新闻记者Michael·Frome认为环境新闻是“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 以严谨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反应环境问题的新闻;它要求理解传播的目的和性质, 具有研究能力和简洁的语言, 它不仅回答是谁、何事、何时、何地、为何, 还要有一种广阔和综合的眼光纵览全局”。媒体在报道方面, 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对污染事件报道, 更应该提高受众在对环境污染报道方面的认识, 消除受众的误区, 对一些环境污染报道的常识受众必须足够地了解, 特别是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我国环境污染报道还有许多的不足, 但这些不足必须进行改进。不光要对发生污染的事件进行报道, 而且还要对未发生潜存的污染进行报道, 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然后制定相关措施。正反两面都应顾及, 不可偏听偏信, 要随时发布消息。对社会大众所需要知道的最新消息要做最充分而周全的报道, 使大众能透过报道对污染事件了解和认知, 这样媒体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但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生活, 甚至危害到人们的生命。现在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也是形式多样、层出不穷, 但是我国媒体对环境污染的报道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关键词:环境污染,受众认识,媒体责任

参考文献

篇4: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21-01

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农村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可持续发展要求鼓励社会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促使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必然选择。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现农村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而现今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这一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稳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村容整洁”将无从谈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坚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农村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不把这块短板补上,城市再怎么现代化,都是漏洞的,相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结合农村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实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找准农村环境保护的切入点,以城市环境保护带动农村环境保护,消除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工作重心一直都在城市。而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以及相关监管和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农村环境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脏、乱、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也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堪重负的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生活垃圾主要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塑料袋、废旧日常用品、废纸、煤渣、废旧衣物、废旧电池等。这些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在很多农民都不再用菜篮子买菜,都用塑料袋,一些废旧衣物到处乱扔,平时产生的煤渣随意乱倒,没有一个固定的垃圾堆放场所,所以严重影响农村生活环境。

(二)日益严峻的水污染。

1.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主要是工业生产工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工业废水的毒性和污染危害较严重,且在水中不容易净化。随着乡镇、村工业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一些污染严重的冶金、建材、化工及造纸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落户农村,大量污水直接排入,给农村河流造成严重污染。

2.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混合物如各种洗涤水和人畜粪便等,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农村自来水普及程度不高,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进入河流、湖泊,直接造成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洗涤污染和人畜粪便污染。

3.农业退水污染。

农业退水是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污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使用的农药、化肥量日益增多,在喷洒农药和除草剂以及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只有少量附着于农作物上,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通过降雨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三)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

1.工业废气污染。

由于城市环境监督体系相对比较严格,一些需要排放废气的企业开始向农村转移。在农村,限于经济、技术等原因,一些小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太少,废气随意排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大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基本做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这几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废气排放也处在高增长态势。

2.焚烧秸秆导致大气污染。

秸秆露天焚烧是农村大气环境污染主要因素。秸秆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同时秸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和炭黑,循环到大气环境中,还会加剧温室效应,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意识淡薄。

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些地方领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政绩。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动下偷偷排放废水、废气。此外群众环保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

(二)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 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 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三)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到位。

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和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就会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使制定好的环境规划成为一篇空文。

(四)农民不科学的生活习惯。

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环保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农村环境污染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因而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五)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原则性规定,概括性强,实践中难以操作。如针对有关畜禽养殖污染和面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四、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环境,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技术、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方面面。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重在农民参与,充分的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及时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共同推进农村环保的良好氛围。

(二)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单纯依靠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下,构建适合我国新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防治法的基础上,制定农村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使农村环境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长效化。

(三)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应该逐步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可以在重点村镇试行“政府支持一点, 集体筹措一点, 个人拿一点”的办法, 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还可以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

五、结束语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实现农村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建新,邓一鸣,吴家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国家环境总局.中国环境报社主办出版.《中国环境报》. 2011-4-11

[3]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中国环境报》. 2007-5-11

[4]国家环境总局.中国环境报社主办出版.《中国环境报》. 2011-4-13

篇5: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环境污染所导致的.健康危害正变得日益严重,在某些地区已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持久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建立环境健康管理机制与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 者:刘志全 禹军 徐顺清 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司,北京 100035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4)分类号:X5关键词:环境污染 健康 管理机制

篇6:关于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研究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基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自身发展和审计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环境审计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达到促使我国更快、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审计 对策 可持续发展

一、绪论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审计的开展无疑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就现在的国际形势来讲,我国现在所施行的审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来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环境审计人员等诸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一)环境审计的概念

作为绿色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生态环境审计可以被称为资源环境审计,当然绿色审计也是它的一种别称。而在一九九五年首次把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大会的主题。把绩效性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都归类于环审的范畴。大会认为在环审中应依据每个国家的国情来展开,对于被审计方的环境、管理等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规范,必须接受最高审计机关的监督和审查。同时,要对环境管理责任进行评估,揭示其在工作中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和鉴定。

(二)环境审计的研究背景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被允许并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这必然衍生出很多的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亟待解决。像渤海湾漏油等此类造成水体污染的严重事件,全国大多数地区空气质量不好并长时间出现雾霾现象,森林草原的退化致使土地沙漠化更趋严重,野生动植物种类与数量锐减等等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日益上升、对此政府针对环境治理的支出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环境审计的研究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区域之间的竞争,各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逐渐加大,从而带来的环境的恶化程度也愈演愈烈。过去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只能被动的通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这一恶性模式来发展经济,但是这种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飞速增长,而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稳速增长。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畸形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在当今资源的节约与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下,加强环境审计对于企业规避因环境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履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深化改革与技术革新,加强企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在我国推行环境审计存在的障碍

(一)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教育和生活模式致使很大一部分公民可持续循环发展意识薄弱,而在掌握国家发展大方向的政府管理者中也不乏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失环境保护责任感的。而国家对于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进度缓慢,一直走着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道路,审计部门对于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开展的环境审计的重大意义不够明确,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对于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明确。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导致了我国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滞后,无法更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的工作重心没有向这方面倾斜,更加制约了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和依据

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但是目前还缺乏对环境审计的目标、审计主体以及审计范围的界定,原有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无法有效地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和控制。在目前开展工作时所依据的审计准则和规范里,均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环境审计的评价标准与规范。环境审计应当向着在事前确定目标,并对审计目标进行控制,对环境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减小或规避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规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

三、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并强化环境审计意识

我国开展环境审计不仅仅需要政府、企业及相关审计组织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全民的积极配合。我国环保工作是在近年内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公民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很多人甚至从未接触过环境审计这一新兴的概念,并且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该项工作存在疑惑。

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书刊等各种传播沟通渠道来宣传环境审计,增强国民的环境审计意识,促使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人员重视和支持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使环境审计在我国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增设环境审计专业,并将环境审计作为会计、审计、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以此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我国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和依据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与环境有关的大部分问题无法直接运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所以在开展环境审计时,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环境类型和审计项目,在坚持特殊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我国审计署在建立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依据时可以按照表1中的指标进行评价:

表1 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而在评价期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于一些实在难以量化但同时又会对被审计项目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的指标,可以考虑采用美国的优先权原则来量化指标。

(三)加快环境审计的资源建设

(1)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专业环审人员的严重缺失直接制约着我国环审的发展,为此我国需要大力培养一支专业知识夯实的环境审计团队。审计部门也可以引荐优秀的环境领域、经济领域及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作为环境审计的专家顾问,邀请他们一同加入到环境审计的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环境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也可以督促环境审计从业人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环境审计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的空白。在发展我们自己的环境审计的同时,不能闭门造车、盲目的追求环境审计开展的速度,应把学习的目光积极投向拥有先进环境审计经验的国家,积极参加国际上的学术研讨会,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修订适合我国的有本民族特色的环审体系,使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稳健、快速的发展,适应国际上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2]毕颜杰.环境审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3]周洋,王兴平.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新构想[J].山东审计,2003.[4]刘建英.论加强我国环境审计的迫切性[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创新审计体制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作为一个监督机关,审计机关也同其他监督机关一样,处于被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对立面”的位置上,因此,如果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工作是无法开展的,而我国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同时,在审计法中却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双重管理体制,是审计机关缺乏与其职能相等的独立性。因此,一方面,要进行改革,把审计机关从政府及机构中单列出来,增强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坚持权责统一、依法明晰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审计组成员权责边界,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审计治理结构。

2、建立健全审计问责制度,提高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应建立一套公正透明、程序合法的问责制度体系,将审计与问责有机结合起来,把出现的问题与应该承担的责任挂钩,依法开展问责审计,保证问责的程序正当和结果透明,杜绝问责的主观随意性和不彻底性。要明晰岗位责任,从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审计人员,从上至下层层负责,从下至上拥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有举报的权利。同时,审计组长应当接受审计组成员的监督,审计组成员有权拒绝执行审计组长的无理要求,对其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廉政建设的行为具有举报权。对违规的审计人员实行问责,实行审计结果终身负责制。对情节严重的调离审计队伍,终身不得从事审计工作。

3、完善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依法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是转化审计结果、增强审计监督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审计公告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把《审计法》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改为“审计机关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也就是说,审计结束,审计报告被批准后要在被审计单位通过媒体通报,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提出异议的地方,要进行二次审计,再次通报审计结果,直至群众没有反映为止。这不仅仅能促进审计人员廉洁自律,保护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同时也在审计客体中起到威慑作用。对公告信息不完整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承担审计机关的公告责任。

4、加强审计宣传教育工作,预防各类不正当活动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宣传:一是日常的宣传。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监督制度,让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表率,主动接受审计监督;让审计工作者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战略高度,依法、有序、独立、诚信地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实施审计前的宣传。为防止审计客体对审计主体的贿赂,审计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在被审计单位开一次审计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会议,提醒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在审计进行中的纪律要求,严禁行贿受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是审计“免疫系统”的细胞,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审计机关纪委部门要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意识、公仆意识、廉政意识和法律意识进行培训和监督,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其次,要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专业能力。择优选择同时具有审计和其他专业交叉的综合性人才,改变审计主体专业知识相对单一的不足,使审计主体掌握更多与从事工作相适应的技能。防止审计出现技术性的风险漏洞。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把廉洁自律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积极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做到管住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从制度上促进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用党性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守住清白,筑牢反腐倡廉底线。

6、加速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整合,提高防治腐败的合力

要提高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相互协同监督效果,建立纪检、审计信息联席会议制度,由纪委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协同办案,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拓宽案件线索来源。纪委要采取从信访举报件中筛选涉及重点领域、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类疑难问题,移交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审计机关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委核查。与此同时,上级纪委监察部门要定期对审计机关进行走访调查,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跟踪监督并对审计机关纪检组进行工作督察。审计机关要定期向纪检监察机关报送审计结果,使信息成果共享,提高防腐,反腐的工作效率。对违纪违规的审计人员要备案。

>参考文献:

[1]康健.审计监督与反腐败斗争[J].湖北审计,2003,(5):36.[2]马艳玲.对加强审计监督建设廉洁政府的思考[J].管理科学,2013,(10):69.[3]刘杉.审计组长制现状分析与完善策略[J].中国审计,2014,(3)

篇7: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投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对我国来说任重而道远。所以继续搞好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仍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关键字:投资环境 经济 改善 对策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一)我国的“硬环境”

“硬环境”指那些具有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如东道国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供气、供水、环境保护、社会生活服务和旅游设施等。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本身的配套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好坏是吸引投资的基本条件。

中国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吸收外资第二大国。今天的世界,一方面是存在着巨额资金在 全球寻找投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依然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又处于激烈的吸引资金的竞争中。这样,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就 成为备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从我国地区来看,东中部地区投资快于西部地区,地区不平衡矛盾有所加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无法和沿海相比。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外部物质条件,投资者是不可能到一个能源供应短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投资的。例如,在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传统产业中的五成、高科技产业中的八成是加工装配出口型的,一定要在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制约因素。

今年,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谈到西部投资提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国债投资对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是逐年加大的。以国债投资为例,2000、2001、2002和去年,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比例分别为22%、41%、42%和43%.去年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确实比东部地区要慢一些,不是因为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慢了,而是因为东部地区增长得更快。由于东部地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较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的投入更多地流向东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随着祖国大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台商投资方向也将逐渐向大陆中西部进发,2005年可望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祖国大陆市场的开放,台商进入西部地区发展将在大陆广阔的内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独特的行销渠道。这是推动台商投资中西部的最大动力。另外,西部地区的西安等城市拥有非常雄厚的科研实力。把台湾企业行销能力和生产能力与当地雄厚的基础研发能力结合,使中国大陆成为市场进入标准的制定者,将为台商进入内地带来可观的利益。

简而言之,今后要双管齐下,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广开资金道,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但是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一状况会有较快的改善。

(二)我国的“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那些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如政策、法规、文化社会风俗、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年以来,中国西部各地在转变观念、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让投资者尴尬、使项目搁浅的事件仍屡见不鲜。西部大开发是与改革同步进行的,必然要与旧的思想观念以及既得利益群体发生直接碰撞。大开发实际上是对旧秩序的一场伤筋动骨的革命。中国西部大开发须先“软开发”。

有投资商感叹,在西部跑不审批不仅要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还要“车跑烂,腿跑断”。政府太过强大而市场功能有限,官员地位膨胀而企业及企业家缺乏尊严,正是西部地区错乱的综合表现。

“软件”问题:一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政府办事程序多,一方面背离市场秩序的“潜规则”、“人情规则”等人为因素重,这些均加大了交易成本,滞缓了发展节奏;二是“官”的意识强,权力更多的是与管、卡划等号,而不是服务;三是局部眼光和短期行为普遍存在,或许是因为发展的迫切,对于投资者更多竭泽而渔,却很少放水养鱼。市场机制下的西部大开发,生产要素的流动不是靠政府调拨,也不是靠一个倡导或号令就能“应者云集”。哪里有利润,哪里有效率,资金和人才才会流向哪里。另外,今年两会期间,代表提出资金缺乏仍是目前制约西部经济发展主要瓶颈之一。西部地区目前在吸引投资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西部地区产业聚集度严重不足,缺乏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这无形中加大了外来企业投资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

二、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对策

(一)改善“硬环境”

首先要改善西部的投资硬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综合全面的市场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广泛的原材料供应及产品销售渠道。基础设施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设施系统,更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国家还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也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多种途径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改善“软环境”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软环境”建设,我们要做的是:

(1)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要有健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健全的外汇市场,健全的资本市场,帮助外商投资企业解决外汇平衡问题。投资环境的差距就是现状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差距,改善投资环境就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习惯、方式。

(2)完善法律环境。曾有外国投资者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认为绝对不要把尖端技术带到中国去,这将极大地阻碍我国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保护投资者的技术和知识产权,我国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需要形成和完善一个尽可能综合的政府监督机制,以及对触犯法律者有效的惩罚手段。我国一定要创造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规范的法律环境。

(3)改善政府管理。在原有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政策招商的基础上,我们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透明、稳定、高效的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引资机制。

(4)西部地区需建立融资新机制。要吸引外来投资,就必须要优化地方投资环境,完善西部投资机制。投资环境需要适应跨国投资的新形势,努力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因为投资的软环境成为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最后,要使投资软环境、硬环境相互促进。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投资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资环境的这种状况是远远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所以我们应当重视投资环境的建设,从“软环境”和“硬环境”同时改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投资有关的法规,加强司法体制建设并协调规范政府职能部门,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推动金融体质改革,改善金融信息服务水平,建设融资新机制。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另外还要促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私营企业的市场参与程度。参考文献:

[1]高婧.杨乃定.祝志明.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西部地区项目投资环境风险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2期

篇8: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1 汞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汞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岩石、土壤、植物、河流、大气中都普遍存在汞,但其含量很少,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可称其为自然含汞量。汞在自然界中以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的形式存在,常见的无机汞主要有硫化汞、氧化汞和氯化汞,有机汞主要有甲基汞、乙基汞、苯基汞。汞单质极易与硫磺发生反应,生成红色的Hg S,俗称朱砂。汞在空气和水中稳定,不与酸(浓硝酸除外)和碱反应,导热性和导电性良好。汞几乎能与除铁以外的所有金属形成合金,称为汞齐[2]。金属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世界上约有80多种工业需要汞作为生产原料,主要用于化工、冶金、电子、轻工、医药、医疗器械等多种行业,汞还可作为核反应器的防护剂和冷却剂[2]。自然界中的汞与无机汞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机汞,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进入人体而危害健康。任何形式的汞对人体均会产生毒性,且不能被分解或降解成无毒物质[3],而其中甲基汞的毒性最强。但汞及其化合物在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也由于环保措施不当或事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2 我国汞污染的分布

造成环境污染的汞来源分为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两大类,自然排放主要是由于火山喷发、地热活动、自然风化、植被释放、森林火灾等引起的汞排放,而人为排放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汞排放,包括汞的使用、物质中含有的汞杂质、废物处理引起的汞排放3大类[4]。自然排放引起的汞污染非人力能左右,通常只占到汞排放总量的1/4[5]。而人为排放是汞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第3大产汞国[6],也是需汞大国,许多企业都与汞密切相关。我国汞的主要供应源是汞矿开采[7],其中尤以贵州汞矿多,贵州万山地区号称中国汞都,是中国最大的汞矿区,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环保措施不足等原因对汞矿周边地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汞污染,许多学者都对该地区的汞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丁振华等于2002年发现贵州万山地区汞矿及其周围环境(土壤、大气)汞污染相当严重。

此外,在我国的吉林、陕西、湖北,辽宁和重庆等地环境汞污染现象也较为严重。其污染来源有汞电解法生产烧碱、含汞矿石和金矿的开采冶炼、燃煤、医院、电池制造、仪器仪表生产、垃圾焚烧、氯碱工业等生产行业或部门。它们通过排放废水、废渣、废气等方式将汞及其化合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周边地区空气、水体、土壤、植物等的污染,再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尤其是神经系统方面的危害。

2.1 大气汞污染

大气汞污染的来源除了自然来源外,还有燃煤、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工业、生活垃圾焚烧及填埋、石油燃烧等,其中有色金属冶炼、燃煤、垃圾焚烧是大气汞污染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全球人为污染源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汞量为1 900~2 200 t,其中燃煤与垃圾焚烧排放的汞量占70%[8]。清华大学同美国阿贡实验室的合作研究指出,2003年,中国各种排放源共向大气中排放汞650 t,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燃煤的大气排放量最高,分别占总排放量的52%和39%[9]。汞在大气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化学形式有单质汞(Hg0)、二价汞(Hg2-)和颗粒态汞(Hgp),其中元素汞(Hg0)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总量的90%以上[10]。元素汞的反应性弱,溶解性低,能在大气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约为0.5~1.5 a),参与全球大气循环,进行大范围长距离运输;二价汞(Hg2+)包括二价无机汞化合物和甲基汞、二甲基汞,具有较强水溶性,极易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地表系统;而颗粒态汞在大气中存在时间短,浓度低,也易沉降,进而进入土壤或水体当中。如冯新斌等[11]研究表明垃圾填埋场不仅向大气中排放气态单质汞,还排放甲基汞和二甲基汞。

北半球气态总汞背景值为1.7 ng/m3[12],武汉2002年城区大气平均汞含量为15.9 ng/m3[13],长白山地区大气平均汞含量为(3.22±1.78)ng/m3[14],厦门市大气平均汞含量为11.037ng/m3[15],均高于大气平均汞浓度,表明这些地区的大气受到了汞污染。

2.2 土壤汞污染

土壤中汞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土壤本身含有的汞之外,大气汞沉降(干湿沉降)及污水灌溉、污泥堆肥、有机汞农药的使用、含汞废弃物的堆放或填埋等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也是土壤汞污染的重要来源[16]。如王应刚等[17]研究表明,大气含汞污染物的干湿沉降造成了太原土壤的汞污染。含汞废弃物中的汞及其化合物在雨水冲洗和地表径流的冲刷下,可进入土壤中,造成土壤汞污染。

汞及其化合物进入土壤环境后,可在吸附、交换、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生物化学等物理及化学作用下,通过不同的方式,一部分长久的存在于土壤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循环,一部分以气态形式释放到空气中,一部分通过降水或径流冲刷进入水循环系统。按汞的形态可分为金属汞、有机结合态汞和无机结合态汞3种形态,其中金属汞的含量极少,但其可直接由植物根茎或叶片吸收。除此之外,土壤中含有的可溶性有机质(DOM)、腐殖质、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都对Hg2+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18],可形成结合态汞。Cl-对Hg2+有很强的亲和力,可形成易溶解的无机化合物(Hg Cl2),其可通过植物吸收的方式进行生物迁移,进入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危害。植物对汞的吸收能力不同,表现为:针叶植物>落叶植物>水稻>玉米>高梁>小麦>叶菜类>根菜类[19]。而且植物的不同部位汞含量也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植物中的汞经土壤吸收时,地底部分要高于地上部分[20];植物中的汞经大气吸收时,地上部分要高于地底部分。张仲胜等[21]研究表明汞含量在土壤-植物、植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这一食物链过程中逐渐富集。一般情况下,植物中含有的是无机汞,动物中含有的是有机汞。不同的土壤中汞含量是不同的,其影响因素包括p H值、温度、有机质、土壤组分等。李永华等[22]研究指出,土壤总汞及各形态汞含量随土壤p H值升高而增加。除此之外,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汞污染的趋势表现为:工业区>居民区>风景游览区>农村[23]。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规定的一级标准为0.15 mg/kg,某金矿区农田土壤汞含量为0.21~20.3 mg/kg,均值为2.23 mg/kg24,葫芦岛市土壤汞含量为0.055~14.575 mg/kg,均值为1.435 mg/kg[25],桂林土壤汞含量为0.076~2.336 mg/kg,均值为0.288 mg/kg[26],太原土壤汞含量为0.043~0.297 mg/kg[17],均高于0.15 mg/kg,但污染较轻,属于轻度汞污染。而万山矿区土壤汞含量范围为24.31~347.52 mg/kg[27],远高于0.15 mg/kg,表明贵州万山汞矿地区土壤汞污染严重。

2.3 水体汞污染

水体汞污染的来源有水气交换、在雨水冲刷等的作用下土壤中的汞及其化合物随水流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含汞工业废水的排放等。我国的水体汞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的排放引起的,许多汞相关行业,如矿山、化工、化纤、化肥、农药、冶金、电镀、仪表、颜料等工业都会排出含汞污染物的废水,从而进入水循环系统中。在20世纪60~80年代,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的汞中毒事件就是由于化工企业排放的含高浓度汞的乙醛生产废水引起。人们通过饮用受汞及其化合物污染的饮用水或食用受污染的水生动、植物而发生汞中毒。

水循环系统包括上层水体和下层底泥,而水体和底泥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水体的汞含量。汞及其化合物会累积在水体底部污泥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鱼体内,导致人体食用后发生汞中毒。如我国贵州百花湖曾受到汞法生产醋酸企业含汞废水的污染,但目前水体总汞含量平均值为33.2ng/L,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水标准(100 ng/g)。鱼体总汞平均含量为28.0 ng/g[28],低于我国水产品食用卫生标准规定的汞含量安全限值(300 ng/g)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食用鱼类汞含量标准限值为500 ng/g,汞污染对百花湖的影响已不明显。松花江流域自70年代发生汞污染开始,经过彻底切断污染源等20多年的治理,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消除汞污染,江水汞含量为150~380 ng/L,高于背景含量,并且部分鱼体总汞含量超出了我国食品卫生标准[29]。黄浦江江水中的平均汞含量为400 ng/L,高于贵州百花湖与松花江的平均汞含量[30]。葫芦岛市五里河水中汞含量为84~10 446 ng/L,平均值为1 395 ng/L[31],远高于Ⅲ类水标准100 ng/g,污染非常严重。

3 我国汞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现状

环境汞污染所引起的汞中毒多为慢性汞中毒,2010年12月20日卫生部发布的《重金属污染诊疗指南(试行)》中将环境污染引起的汞中毒分为慢性轻度汞中毒、慢性中度汞中毒、慢性重度汞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目前世界上已有环境汞污染所致汞中毒病例的报告。我国环境汞污染的形势较为严峻,如吉林松花江流域、贵州万山地区等都曾受到过严重的汞污染,给周围人群带来了严重危害,并在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后,污染尚未完全消除,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也依然存在。70年代发生的松花江汞污染事件中,有甲基汞中毒的病例报告。发汞是判断体内汞蓄积的重要指标,用以了解受污染的程度。据调查,1975年松花江沿江渔民发汞含量均值为17.50μg/g,1990年发汞均值为3.82μg/g,2000年发汞均值为2.15μg/g[32],发汞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美国环境保护局制定的1mg/kg的发汞限值,表明经过20多年的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明显改善,对人体的危害有所减轻,但却依旧存在汞蓄积。而贵州万山汞矿地区居民的发汞含量平均值为837μg/g[33],可见该地区汞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较高。宁波市居民发汞含量均值为1.8 mg/kg[34],而成都、苏州、长沙、上海、杭州等地居民的发汞含量平均值均高于1 mg/kg[34],表明居民体内有汞蓄积,存汞暴露的健康风险。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城市目前都面临着汞污染的威胁,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一些地区存在汞污染的情况,但尚未被发现或数据尚未发表,因此本文只有部分城市的汞污染状况分析,并无法代表我国的整体情况,只是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使人们了解目前己知的汞污染状况,重视环境汞污染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进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减少汞污染物的排放,如减少汞矿开采、较少含汞原料的使用、替代含汞或使用汞的产品和工艺、加强汞废物的管理等。

摘要:通过对我国大气、土壤、水体3种环境介质中汞污染的来源、形态、迁移、分布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各类介质中汞的超标情况和对污染地区人群健康的影响,了解我国目前的汞污染现状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上一篇:就业市场与就业程序下一篇:关于当前21实际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