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19

科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科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自9月3日至12月10日进行了科学素养培训。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世界普遍运用的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科学对社会影响的理解。下面就理念的认识作一个简要总结。

一、领悟了新课程的理念。

1、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全体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之中,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1.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合作、创造力等。

科学的世界观: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等。

1.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是可以受益终生的;

(2)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3)重过程胜于结果;

(4)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技能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5)科学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

1.3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

技能包括:观察、动手、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撰写报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技能。

1.4科学、技术、社会(STS)

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关注、认识STS之间的关系和科学技能对社会的影响。教学中的STS主要要求把注意力投向学生身边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上。STS也包含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学生个人健康的关注,对家人、社区、社会的关注。STS还包含了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关注,如职业选择、职业引导的教育等。

当今高考的命题原则之一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能力测试是目标,知识的正确理解、掌握和应用是实现能力的基础。

提高科学素养的理念首先还是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强调能够合理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之中。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此理念可以诠释为:尊重每一个学生;“课标”制定的标准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课标”制定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忽视那些优秀的、有特长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因材施教;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每一个学生应该是人本的、公平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学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集中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当属新课标将整个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2个模块,必修模块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选修模块可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愿望。

进一步挖掘“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还应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科学的结论,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3、倡导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动眼看、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及基于实验的、测量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模拟的、模型的、技术设计的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把探究性学习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正如有的专家所说的新的课程标准重视探究性学习,但不赞成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滥用探究,进行科学探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同时也不否定传统讲授的合理性。

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以便有针对性地完成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便于在活动之后检验教学成果。

3.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教学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3.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务实的氛围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3.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单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演示、辩论、模拟、专题讨论等。

总之,收获大,只是停留在理念的转换上,具体到实践中还有很多挑战等待着。

篇2:科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是指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大力推进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发展的要求。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要建设好新世纪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把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完善的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作为终身教育来抓。长期以来中小学受社会、家长旧的评价观影响,一直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打题海战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如何尽快走出误区,与时俱进,对我们都是一种挑战。要有创新与改革意识,尽快树立崭新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加大培养教师科学素养的力度,树立对教师新的评价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积极倡导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教师进行教科研工作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是培养教师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上级部门要把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通道。

举办课件制作、实验设计等比赛。新课标对理科教师动手实验能力、现代的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学校定期可举行课件制作和实验技能、制作、设计等比赛,这对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实验能力等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潜能。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中去,学校可以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成果,要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以充分调动教师内在动力,开发潜力。对于教师取得的成绩,如课件制作、实验设计等比赛获奖可以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比先进的优先条件。

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右很多,譬如:听专题报告或讲座;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个人自学;参加考察;读报刊、杂志;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书;看电视节目;网上查询;听课或做实验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多途径、多方位的,只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师范院校、地方学校积极地为教师创造条件,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和配合,那么,相信教师的科学素养将很快上一个台阶,很快会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篇3:科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教材,数学教师,创新思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 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 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本章对三角函数, 总共三单元, 第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第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了如下分析。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的相异处

与旧教材比较, 本章在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以及在教学要求上都有很大的改变。原来高中教材中三角函数及其相关的内容共有三章, 即三角函数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 现合并为三角函数一章, 由原来的72课时压缩为36课时 (不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举例) 。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1.将三角函数安排在数列之后学习

2.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中, 新教材只出现了三个关系式, 旧教材中有八个关系式。

3.新教材只有正弦和余弦的诱导公式, 旧教材有正切和余切的诱导公式。

4.将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 从旧教材的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这一单元的第一节, 移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节中。

5.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移到诱导公式后, 作为第二单元的第一节, 而旧教材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独立的一章。

6.把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一单元移到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的后面, 删掉了余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7.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一节移到本章书的最后面, 并在这一节中介绍反正弦和反余弦、反正切的概念。

8.删掉了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这几节。

9.把解斜三角形这一单元放到下一章平面向量里。

10.增加了实习作业一节。

11.增加了阅读材料, 小结与复习中增加了参考例题及学习要求。

12.对化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要求降低。

除了以上这些不同, 新教材在例题、习题和内容讲解编写上也有很多改变, 删掉了大量例题和练习、习题, 也增加了原来没有的练习、习题, 出现了一些历年高考题, 如为92年高考题。还增加了带*号的选作题。复习参考题分A、B两种题目, 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二、新教材的特点

在认真学习和比较后, 我认为新教材有以下特点:

1.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旧教材中次要的, 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有困难的内容, 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

2.更新了旧教材中的数学符号, 使用国际通用符号:tg改为tan, ctg改为cot , 调整了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编排顺序。

3.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体系上, 注重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意了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统一性、层次性, 注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 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

4.对公式的记忆要求降低, 减少了20多个公式, 但对推导能力和应用公式能力的要求却有所提高。体现了减负精神, 不再过多强调死记硬背, 而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5.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6.本章书体现了数形结合、转化化归、代换、特殊化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蕴藏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增加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会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的。增加数学史知识及通过对数学家的有关介绍,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激励学生不畏困难, 奋勇攀登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物理学及其他学科上的运用。

三、学习新教材的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四章的编写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的, 与旧大纲相比, 尽管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仍然落实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及个性品质这三方面, 但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新课标作了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与教育教学实际、数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调整。基础知识不仅仅局限于高中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 由此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也界定在数学基础知识之中, 它是显性知识中蕴藏着的隐形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学习, 其思想方法的学识和掌握显得更为重要, 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新课标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则, 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的, 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在数学理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 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倾向。

对三角函数内容的精简, 其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1) 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新技术的发展, 由于计算器计算机的普及, 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三角恒等式的变形就没有必要搞得过多、过难。 (2) 保留基本内容, 仍可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要求适当, 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3) 精简为增加平面向量等新内容提供了保证,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新一点, 知识面宽一点。 (4) 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益。注意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品质,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篇4:高职院校教师的科学发展观学习

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生,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0引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凸显出来,按照学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来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元素,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

1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挑战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家底薄,教师责任大,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素质层次下降且复杂化,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对自身的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并重对教师能力要求高。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高职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职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

面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高职教育也应脱离以前那种以理论教育为只要目的的教育模式,而是应该时刻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例如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等。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对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就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职业要求。因为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实际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本专业的理解仅限于教科书式的理解,很难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到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因此高职教育首先要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重中之重,其次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随时做到以学生为本,保证教育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念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以人为本这样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放到高职教学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并且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

以学生文本,就要在学校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的学生起点、经济条件、家庭背景不甚相同,同样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痕迹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按照每个学生的人才成长规律和成长需要,来优化教学元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放宽思路,不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教育,而是要发展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综合素质,如:素养,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工作,尽量全面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等。例如:很多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不了解,不知道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将来是如何在工作中运用,那么作为教师,有义务给学生解释所讲课程在实践工作中的运用。另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多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相互借鉴研究,便于学生在将来尽快适应社会的多元性。高职教师的角色性质决定了工作任务并不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尽快的成为一个具有高等理论知识的社会劳动者。因此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教学理念。

3高职教师的自我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工作中要始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为学生服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的把新方法新知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在教学中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推进教育创新,使教学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当然,在我院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还应该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要让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是一位工作上手快、专业技能高、有良好人际关系的高综合素质人才。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我会将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当作是对教学工作总要求,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型、高素质型人才。

篇5: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是对发展模式深远的理性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对现实的生动诠释。高等院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要把“以学生和教师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把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关键,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障。

一、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强调发展的多维性;强调以人为核心。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观,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体现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等教育上,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具体来讲应包括:一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二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及教育对象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实践上不断实现创新。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思想上、战略上增强全局意识,既要保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得到兼顾,不可偏颇一方;又要突出重点,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相互协调,高效运转;同时还要确保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二、“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 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没有学生,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但是,没有教师和学校,学生就会缺乏受教育的良好环境,最终也不可能成才。所以,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两大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广大学生和教职工为出发点和归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就是说“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纠正了长期以来不少学校仅仅“以教学为中心”的片面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学校要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和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的更好发挥”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学校的各项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又都要体现尊重每一个人,要为师生营造安全的环境,要充分尊重师生受教育的权力,要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师生的各种权利。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经常深入基层,加强调研,体察民情民意,关心师生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依据现实条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尤其在联大这样的高校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每位教职工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学校更要体察到教职工的辛苦,积极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广大教职工也要转变观念,要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责任感和耐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好务。

三、提升管理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强调管理效能和水平的提高。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抢抓机遇,把握方向,科学管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求质量,求特色,求发展。重点应加强以下六大方面的能力: 一是及时转变和革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能力。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保持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发动机”。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要树立和强化科学管理理念、开放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理念、管理国际化理念、管理现代化理念、可持续管理理念。要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提高的目标。

二是抢抓机遇,善抓机遇,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要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善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规划,积极应对,谋求发展。随着我国进入WTO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教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机遇与风险并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受住考验,必须能够审时度事,善于抢抓机遇,勇于开拓进取。作为旅游高等院校一定要紧紧抓住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提升期,抓住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2008年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关键时期,不断加强市场调研,及时整合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开发市场急需的新专业,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不断提高。

三是依法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重点是加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民主管理。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决策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接关系到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关系到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校领导班子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管方向、谋发展、抓大事上,不断提高总揽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涉及全局的大事,如事业发展规划、校园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与人事改革等,党委主要领导应亲自抓。要注重专题调研,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和院系调整、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工作、后勤工作等,领导班子成员无论是否分管该方面工作,都应分头深入系、部和职能部门进行全面调研。这有利于班子成员摆脱自己分管工作的局限,从全局角度思考和审视问题。要注重集体研究,要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核心,完善组织监督机制。一方面,大力加强内部监督功能,建立决策层面的议事规则和程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共青团组织、民主党派等的监督作用,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四是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的能力。要有效协调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和人才成长的公平、有序、稳定、团结的校园育人环境。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提高掌握、研究、运用和创新理论的能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塑造、提升大学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

五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坚持以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考虑教育发展问题,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联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不断提高把握国际化趋势、对国际局势、处理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 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作支撑,再好的设想和规划都只是空谈。教育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把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和提高办学水平的有力保障。(1)创新思想观念,优化人才成长的氛围和环境。动员教育各方面的力量,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其一,不拘一格选人才。在人才的选拔引进上,按照现代人才的本质要求,破除论资排辈,拓宽渠道,不拘一格。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其二,开设人才特区。大胆在重点学科、重点基地开设人才特区,在教学科研条件建设、人员编制、岗位设置、骨干教师引进培养、生活待遇等方面倾斜。其三,鼓励拔尖人才成长。倍加爱护和关怀脱颖而出的学术拔尖人才,积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人际氛围,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解除各种后顾之忧,学术上委以重任,努力使拔尖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学校和社会的成就感、得到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2)创新工作途径,构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平台,以事业凝聚人。教育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学术水平、学术资源和发展潜能,大力开展人才工作的途径创新,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包容整合,构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持续发展的平台。(3)改革人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人才管理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改革人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对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稳定优秀人才的政策,把人才工作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上。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职务聘任制度和“以岗位津贴为杠杆,向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精辟论断,既简明扼要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也完整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这四个方面辩证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四方面内容,深刻地内涵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位、目的、动力、战略和根本方法,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了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加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中西并重”和“扶持和民族发展”的方针和要求鼓舞人心,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正确处理好继承、扬弃与创新的关系事业,借鉴现代科学的成果,促进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学校中层干部,我们首先要带头学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深入思考教育工作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确保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次学习班的学习与思考,谈谈教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应该处理好的几方面问题的肤浅认识,以期各位斧正:

一.以学生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在高等院校中就应该以老师和学生为本。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最根本的就体现在所培养的大学生的质量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质量高低的基本方面。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授大学生以知识,育大学生之能力,更要成大学生以创新精神,立大学生之民族振兴情怀。学生是培养的最终环节,对学生不仅要关心他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还要关心他学的东西能用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内涵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培养大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认识到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应该把学生人格的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要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来考虑怎么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使得他们成为具备健康人格,拥有社会责任的身心俱健的公民,这一点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教育的学生还有个专业思想巩固问题,着力培养基本功扎实,能临床,德高尚又具创新开拓意识的,全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现代新型人才,这关系到事业的未来。

二.以教师为根本

没有教师就没有学校;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者,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校。教师是学校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在教育工作中,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学者的创造,尊重教师的知识、人格、人品,将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而教师为人、为学的风范、崇高的师德和思想境界,就成为能否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我院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学术梯队青黄不接、教学负担过重、科研水平偏低、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的现状,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统筹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长远建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和长远考虑出发,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队伍建设各个关键环节、作出标本兼治的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并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②统筹业务素质和师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加强师德建设,对于立德树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使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不断提高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教师自身的“科学、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③坚持以人为本,把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有机结合。尊重教师地位,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权益,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三.以学科建设为抓手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科是必然载体。学者的声望和影响总是以一定的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集中体现在教育优势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数量上,同样也体现在学科优势的发展势头上。学科优势作为学科发展的靓点,不仅是优势学科产生的前驱,而且也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形成的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教育发展的明智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条件。目前,南京大学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阶段,各教育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没有优势学科的教育是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主动的。

基础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拓宽学科领域,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学科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基地。具体措施是: ①加强目前2个局级、3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扩大重点学科的辐射能力,集中优势,在1~2个基础性研究方向上,争取重大科研项目。

④加强基础理论学科的建设,以新课标教育为突破口,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奠定良好基础。

四.以塑造优良院风为抓手

院风是教育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院风是必要保证。具有良好的院风,具有历史积淀的富有特色的院风,是一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一个教育的生命线。众所周知,一个教育的院风的形成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随教育的历史慢慢延伸开的,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慢慢确立起来的,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使自己教育的院风完善和完备地确立起来,因此,着力塑造“厚德,勤勉,继承,创新”的优良的院风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目标。

要努力克服人心浮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不良思潮和行为的影响,秉承“团结奋进,继承创新”的校风和“自信敬业”的校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管理,狠抓学习纪律,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创新学习方法。在教风建设上,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到严谨治学,精心育人,强化“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优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环境。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全院教职工和广大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良性发展态势。我们将以学风、教风和工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以制度建设为立足点,以强化管理为突破口,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重点突出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实现“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工作目标,为教育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发展的目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更是基础教育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关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也为新课改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课改的重点,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应该怎样科学地搞好课堂教学呢?课堂教学中的关系主要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挖掘老师和学生这两个积极性,构建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本知识主要是由学生来掌握。所以,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表面上改的是教材,实际上改的是教学思想。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寻求成功、体味成功带来的快乐,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我们的一些老师,不愿意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老是不敢积极投身到课改当中,没有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当好导演;或者是不愿意花费力气研究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新形势的青年学生的需求,总是抱着几十年的老模式、老方法不变。还有些老师担心,一旦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起来,课堂是不是会搞得一团糟,会有失控的危险。我想这还是因为我们的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较差的表现。如果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的每一步变化都在我们考虑之中,那么我们就会感觉游刃有余。所以,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改革我们的教学思想,改革我们的课堂组织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其次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另外,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还要求我们老师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和谐,没有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教师在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积极引导、积极鼓励,给同学们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求知环境,使我们的课堂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除了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外,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尤其要尊重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成绩不良的、有过错的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学生;就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看是不是全体学生参与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就要尊重学生因各人不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牢牢的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去统领,紧紧抓住老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使师生和谐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的成长

新课改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怎样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每个教师普遍重视的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有目标。首先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近期和长期目标,只有方向明确,才能使实施的措施操作性强,切实可行。不仅学校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而且每位教师也都应从个人实际出发,制定了个人专业成长目标。

2、关注不同年龄教师的成长。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求从教师个人的实际出发,从教师专业特长发展出发,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抓住关键时期,及时提出要求,引发教师内在的发展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注重每个阶段教师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采用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是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记录袋。把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资料,包括优秀教案、课堂实录、论文、教学反思、获得的各种奖励等反映教师成长的资料,都存入记录袋,同时定期展出,互相交流,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二是运用课例研究引领教师成长。即对一个个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的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有的围绕某堂课的其中一个环节(或片断)进行分析、研究。这一活动通过对话反思,让教师畅所欲言,表达个人真实的思考。

三、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改中也得到了有效的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一。新课改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十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技能训练入手,以星级评价为激励手段,以体育节、艺术节、电脑节等为载体,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学校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通过高水平的艺术熏陶,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有扎实文化基础,又有高水平艺术特长的学生。

四、用科学发展观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时,教师可以从多角度挖掘、组合不同类型的符合学生心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差异资源,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个性,发挥丰富的想象。在课堂上,一个有创意的设想、一个精彩的问题回影响一片,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感染。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对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同伴也是一种资源。伙伴可以从他那里获得知识与经验,伙伴之间的互动互生接近“最近发展区”。此外,教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也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应该经常用于教学中,与学生分享。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一桶水已远不足矣,教师的教学应该像涓涓溪流一样不断滋润学生的心田。

教育迫切渴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有我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但着眼于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将来,我们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才是老师对学生对国家负责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完这篇重要的讲话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3,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4,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就要抓好“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的基础、提升管理能力的关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使各类人才有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发展的空间。从而达到有力的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

篇6:教师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近期,掀起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我通过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及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结合学校有关会议要求和文件精神,使我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政治和专业理论水平,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高度的责任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到这次以教书育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以下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把握几点认识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发展的本质是为了人,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各个方面的需要,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把提高人的物质需要作为基础,同时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一种更人道,更美好,更能丰富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活理念。

3、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要实现协调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 问题,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4、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5、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举措的新的理论概括,又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和总。它正确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既是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世界观理论,又是怎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论思想。

二、明确几个概念

1、一脉相承:所谓一脉相承,主要体现在它们所着力回答的都是有关中国发展的问题,其主旨都是为了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创造条件。

2、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系统结和进一步深化,围绕新形势下我国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立足国情、着眼当代、面向未来的发展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3、全面发展:是唯物辨证法在当今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4、协调发展:揭示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协调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

5、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将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统筹起来加以考虑的发展理念,它强调的是发展的延续性。

三、谈谈内心体会

当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我们并不仅仅体现在笔记上,也不能只体现在调研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使这次学习成为提高自己政治素质和科学发展观的助推剂,成为自己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展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程序中,把我为人人服务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理论联系实际,构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早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就要做一名兢兢业业的园丁,精心的培育它、传播它。

上一篇:丢手绢游戏的优秀作文下一篇:防震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