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标准

2024-06-02

小学科学教师标准(通用6篇)

篇1:小学科学教师标准

【比赛专用】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要素

分值

实验教学目标

1.实验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有依据;

2.确定实验内容前是否做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3.实验内容是否符合目标要求。

1.实验原理呈现;

实验方案

设计

2.实验方案逻辑清晰;

3.实验对象、实验仪器、实验装置的选择与创新;

4.实验主要仪器和装置原理分析。

1.实验仪器与装置布置;

实验操作要领

2.实验仪器与装置连接与调整;

3.实验操作步骤;

4.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5.实验观察与数据获取。

1.实验现象记录或数据呈现方式;

实验数据

处理

2.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

3.实验结论获得;

4.实验效果或误差分析。

1.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2.是否具有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评价

环节;

3.是否具有该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

4.实验内容是否体现重点或难点的突破;

5.实验教学方法是否有创新。

合计

篇2:小学科学教师标准

(一)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意填。)

二、简答题。

1、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论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2、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

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三、案例分析

1、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好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说明: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以下提供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 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C、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

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

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需要客观精神,为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的有效性,观察与实验必须要规范。在观察与实验所遵循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控制变量,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实验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在《沉与浮》一课这一实验中,土豆的密度应该保持不变,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因此要避免任何影响改变土豆密度的因素。教法部分参考书目

1、《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2、走近新课程丛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科学试题库

小学科学部分

(二)一、简答题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

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 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二、辩别题:

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答:以上所述是对的。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它由蛋白质(为外壳)和核酸(为核心)构成。它不能独立生活,却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的繁衍。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10、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若有关,是什么关系?

答: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周日运动有关。

潮汐的涨落交替存在于地球的任何地方,是月球的引力以及较少程度的太阳引力引起的(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地球上海域、湖泊的水平面每天涨落两次,离月球较近的地面上的水域受月球拉力最大,水会朝向正对着月球的那一点聚集,而在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对地的拉力要比水的拉力大,因此水域在离月球最远的一点也形成凸点,这样地球上就有两个新的最高水域点。因此,当地球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自转,几乎地球上的每一点都有过两次潮汐。

(以下是“大潮”、“小潮”的成因,可以不作答,供参考:任何一点最高的涨潮和最低的落潮都会发生在新月和满月,在那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同时作用向同一方向位,这就是“大潮”。当月球位于1/4位相时,太阳的引力刚好作用于月球的引力,就形成了最低的涨潮,称为“小潮”。)

11、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答: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1)提出问题——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如“是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制定计划——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4)观察、实验、制作——观察和实验,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及取证的探究活动。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或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5)搜集整理信息——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6)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或结论。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7)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案例分析

18、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判断:这一天的日期大约在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因为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说明太阳的直射光照正移向北回归线。又因为这一天太阳升起比前几天更偏北,说明这天只能是夏至日或临近夏至日的日期,不可能是夏至以后的日期。所以判断这一天日期为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2)描述:这天的太阳从东北方升起,然后慢慢向西偏南移动,逐渐移向北回归线上空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的上空,中午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纬线),下午太阳逐渐向西偏北移动,傍晚从西北方落下。

20、某一天傍晚,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渐渐变暗,一观测者看到月亮高挂在东南天空请描述此时的月相(月亮的形状),并判断这天的大致农历日期。

答:这一天大致在农历11—12日。月相为上凸月,即月亮西边大半部分亮,东边边缘暗。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科学试题及答案

(三)(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概念、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成像、聚光、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杨利伟。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叶片、叶柄、叶脉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温度、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 温度计_。它是根据

液体热胀冷缩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袁隆平_。

8、沉淀 过滤 消毒 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 风_。(二)、选择(10分,每题1分)

1、A

2、D

3、C

4、A

5、B

6、A

7、C

8、D

9、C

10、C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A、鸟类B、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A、白糖、油B、食盐、沙C、氧气、白糖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A、先看后闻再尝B、先看后尝再闻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B、折射现象C、辐射现象D、直射现象

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A、五种B、六种C、七种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B、中间或两端C、两端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三)简答。(40分,每题8分)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答: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答: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试卷(四)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30分):

1、空气的组成一般说来是比较固定的。按体积计算,空气里约含氮气百分之(79),氧气占百分之(21)。

2、人体共有(神经)、(循环)、(运动)、(泌尿)、呼吸、消化、内分泌、生殖等八大系统。3、脑由(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组成。其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的运动。

4、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常见的传染病按传播途径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5、按顺序写出农历上半年的12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6、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从内到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约等于365日(6)时9分10秒。

8、地球是倾斜的,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夹角为(23°26′)。

9、池塘中的植物中,茎叶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的植物称为(挺水型水生)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的植物称为(浮叶型水生)植物,整个植株完全沉在水中的植物称为(沉水型水生)植物。

10、人的一生分为胚胎期、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衰老期几个阶段,人类快速生长的阶段有两个,分别是(幼儿期)和(青春期)。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有些植物的地上茎,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茎叫变态茎。如黄瓜上的(②),山楂上的(③),仙人掌上的(①)。

①肉质茎 ②茎卷须 ③枝刺

2、玉米的花属(②),桃花属(①),桑树的花属(②)。①两性花 ②单性花

3、给下面动物分类:

①乌贼 ②蝗虫 ③蜗牛 ④蝼蛄 ⑤蚰蜒 ⑥蛞蝓 ⑦蚯蚓 ⑧虾 ⑨蜘蛛 ⑩蚂蝗

属昆虫的有(②④)

属环节动物的有(⑦⑩)

属软体动物的有(①③⑥)

属节肢动物的有(②④⑤⑧⑨)

4、下列各种物质中是纯净物的有(②④),是混和物的有(①③)。

①糖水 ②蒸馏水 ③空气 ④氧气

5、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③);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①);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②);

①升华 ②凝华 ③汽化

6、冬季南部天空最引人注目的是(④);春季是观察(②)的好时机;秋季是观察(①)的好时候;夏季南天最有名的是(③)。

①仙后座 ②狮子座 ③天蝎座 ④猎户座

7、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约是每秒(②)千米。①300 ②30 ③3

8、“天狗食月”(月食)现象可能发生在我国下列哪个传统节日(④)。①春节 ② 端午 ③重阳节 ④中秋

9、在图1中,闭合开关后,a.b.c.d四处的电流(①)。

①a和d处最大 ②b处最大 ③c处最大 ④d处最小

10、现有下列变化现象: a.冰融化成水;b.白磷自然;c.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色;d.海水经日晒后析出食盐晶体。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③)。① ad ②ad ③bc ④cd

11、如图2所示,三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分别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处于不同的状态:甲静止,乙以5m/s的速度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丙以5m/s的速度向下作匀速直线运动。则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是(①)。①F甲 = F乙 = F丙 ②F甲〈 F乙〈 F丙 ③F乙 〉F甲 〉F丙 ④F丙 〉F甲 〉F乙

12、下列因素中,对电磁铁磁性强弱没有影响的是(②)。

① 电流的大小 ②电流的方向 ③是否带铁芯 ④线圈的匝数

13、图3所示的的“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的若干操作,根据此图填空:

(1)若选用的操作是①③⑤或①④⑤,可研究浮力大小与(①)的关系; ①液体的密度 ②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③物体浸在液体的深浅

(2)若研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可选用的操作是(①②③④)

16、在青春期,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男女体形出现明显差异。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①);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身体上还会产生其他的外形差异,称为(②)。①第一性征 ②第二性征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为探究铁锈蚀的原因,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三枚无锈铁钉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如图4),数天后,只有试管Ⅰ中的铁钉在水面处生锈,其他两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发生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什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既有水存在;又有氧气存在。

(2)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

答:1.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2.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1)在铁制品表面涂矿物性油、油漆或覆盖搪瓷、塑料等物质。(2)在钢铁制品表面用电镀、热镀等方法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3)用化学方法使铁制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以防止铁制品生锈。

2、绿色开花植物由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组成,请写出哪些是属营养器官,哪些是属繁殖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菜豆的种子是双子叶,而玉米的种子是单子叶。它们的子叶有什么不同?

答:菜豆种子没有胚乳而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种子子叶有2片而玉米种子有1片。

4、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哪些器官组成?

答: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5、计算:要把50克98﹪浓硫酸溶液稀释成20﹪硫酸溶液,应将这些浓硫酸加到多少克水中?

50克×98﹪÷20﹪-50克=195克

6、装有水的铝壶在火上烧,不会烧坏。如果不装水就会烧坏,为什么?

答: 因为铝壶和水之间会有热传递,水吸走了火的一部分热,铝壶和水之间会保持热平衡。水的沸点是100℃,铝壶和水的最高温度维持在100℃,没有达到熔点,所以壶不会坏。没加水的时候,没有热传递,当铝达到熔点的时候铝壶就会烧坏。

7、有人画了下面的关于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各问题:

①这个图有无错误?如果有错误,指出错误在哪里,并说明改正的方法。答:有错误。

错误一: 试管口向上倾斜。改正的方法是: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所含湿气变为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爆裂。

错误二:水槽里盛的水太多。当排水集气时,集气瓶里的水进入水槽会使水溢出。改正的方法是:水槽里盛的水减少到半槽。

错误三:加热的位置错误。改正的方法是:酒精灯的火焰应对准试管中放药品的位置加热。②实验完毕后,应该先移去酒精灯还是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来?为什么?

篇3:小学科学教师标准

一、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 教师的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要诚实, 做一个诚实的人。在学生面前, 教师不是装出一副样子, 而是如实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师生之间坦诚相见, 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其次要接受, 无条件地接纳学生。教师要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 无论学生的想法怎么样, 甚至是荒谬都不足为怪, 都能接受。最后要理解,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学生, 以同情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所感所想, 随时把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还应以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种子里有什么》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 刚上课, 学生看到桌面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种子, 心里很快产生了“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教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种子, 你最想研究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种子里面有什么?”“种子怎么发芽?”“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植物?”“为什么种子开花、结果后会结出更多种子?”“种子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 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和关注, 引领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撕一撕等多种方法观察种子外面的情形, 大胆猜想种子里究竟有什么, 促使学生带着预测去寻求答案, 激起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然后每位学生自选一种种子, 仔细地撕皮再剥开, 看种子里面有什么, 比一比谁发现得最快, 从而揭开种子的内部构造秘密。在这里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 更多地应关注学生是怎样观察研究的, 了解研究情况, 把握研究时间, 并及时调控进程, 不时地给学生进一步发现的动力, 保证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二、民主平等的参与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包办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者。课堂上,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与学生一起寻找答案。老师面对一些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 除了轻松地说“我不知道”外, 还应该再补充一句“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与学生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一课时, 上课伊始, 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制电磁铁装置吸大头针, 然后汇报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结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电磁铁, 一节电池, 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却不同?”“用两节电池, 一个电磁铁去吸大头针比用一节电池吸得多?”“电磁铁吸铁的本事大, 秘密在哪里?”这时学生大胆提出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线圈匝数、电池数量多少、铁心等有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 让自己也当一个“无知者”, 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探究, 通过改变线圈匝数、增加电池节数进行实验, 从中发现“串联电池数量多, 线圈匝数多可以加大电磁铁的磁力”, 然后师生比一比, 谁制作的电磁铁磁力最大, 把整节课推向气氛的高潮。在这种互动参与的课堂里, 教师既是组织学生学习这一幕戏中的导演, 又是戏中的一个配角, 一边指导学生怎样排演, 一边跟着学生一起演, 与学生一起交流, 与学生一起活动, 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从而体现了教学民主。

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

科学课堂是由许许多多的活动组成的, “材料引起学习, 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 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美国的科学教育专家劳伦斯教授说:“准备好最精练的上课材料, 并且思考材料出示的次序和步骤, 这是我们老师在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因此, 在科学探究前, 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 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 根据学生需求在材料的选择上力求体现趣味性、生活性、直观性、结构性、代表性、适量性, 在材料的呈现上合乎时间, 体现层次性。比如, 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一课时, 我先提供给各小组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 要求各组利用这些材料, 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在此基础上, 我再分给各组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1根导线, 问学生:“你们能否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再点亮一盏小灯泡吗?”各组同学纷纷动手组装了一个串联电路。最后又给各组提供1根导线问:“能不能添加1根导线, 改装出一个新的电路?”各小组同学兴趣非常浓, 全身心投入思考、操作, 终于组装出一个并联电路。

由此可见, 教师适时、分批提供所需的材料, 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随着材料的不断提供而向前推进, 材料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 牵引学生走上认知、发展、探究之路。当然, 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 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 教师可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 使他们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 高不可攀, 它其实就是研究自己身边的事物。

四、谦虚好学的学习者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我想, 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广泛的今天,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 “一桶水”远远满足不了“一碗水”的需求, 更何况桶里的“水”极易成为“死水”。如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静”下心来读书, “动”起手来实践———让认识变成实践;“静”下心来思考, “动”起笔来写作———让实践变成认识。只有这样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 不断研究、反思,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变革。另一方面,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虚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 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这样, 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 将会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比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 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地震资料, 课堂上通过模拟岩层褶皱实验、岩层断裂实验, 分析地震的成因。老师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波”“震源”“震级”“地震裂度”“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情况”“地震的前兆”“最早的地震仪”等资料, 通过师生间的互教互学, 资源共享,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达到所谓的“教学相长”。

特级教师李镇西常对自己提这样的要求:有追求、有激情、有理想、有阅读习惯、有写作习惯。这也是本人需要学习和坚持的目标。只有把教学当作事业而不是职业, 不断拜师求学, 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只有充满激情, 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开拓许多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只有多读书、多读教育理论, 才能以最新的理念来更新自己陈旧的思想, 与时俱进;只有善于思考, 坚持写好教育手记, 才能及时将教学中的点滴汇成精神的洪流, 在教学行为中处处闪烁智慧之光!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要依据实际, 灵活把握教材,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以教材为参考, 不迷信教材, 不停留在教材上。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开发教材, 选择教材, 修正教材, 注意吸纳时代生活的课程开发资源, 为教学注入生命的源泉, 让教育教学活动洋溢着青春与时代精神。开放教学时空, 让我们的教学活动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区、走向学生可以求知的每一个角落。比如, 在教学《蜗牛》一课时, 我先提前一个月的时间, 组织学生在家饲养蜗牛, 在一个月的饲养过程中, 对蜗牛进行认真观察并且设计实验。如蜗牛的进食情况与排泄的关系, 蜗牛的趋光性, 蜗牛在冰箱里能否生存等。然后开发社区课程资源, 在家长的帮助下, 从书店购买关于蜗牛的书, 研究发现蜗牛身体的构成、蜗牛进食方式“用舌齿吃东西”、蜗牛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蜗牛的种类、蜗牛的运动方式等信息。最后开发学校课程资源, 学生将养的蜗牛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 组织蜗牛赛跑等活动。再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一课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油菜园, 先整体观察一株油菜的结构, 再重点观察、解剖一朵油菜花, 仔细观察油菜花的构造, 最后观察整株油菜上的花, 了解花与果实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充分利用与开发大自然的资源, 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到学生感兴趣的实事、科技等课程资源, 为教学提供广阔、生动有趣的素材。

总之, 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 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 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毋庸置疑, 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科学教师要以实际行动走进新课堂, 扮演新角色, 培养更多新型人才。

篇4:小学科学教师标准

一、关注科学教师培养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与文学和艺术相比,科学产生较晚。科学学科进入现代教育系统更晚。科学学科进入基础教育系统比进入高等教育系统的时间滞后。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学科地位相对低下,科学教师素质不高,这在各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人才,尤其是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不能忽视。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并关注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甚至将其列入国家的竞争力计划。2006年1月31日,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实施《提高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计划》明确指出,“鼓励中小学学生学习更多、更大难度的数学和科学课程,以提高竞争力”。但是,这需要更多和更加优秀的科学教师来实现,因此美国将“在今后5年内培训7万名高中教师,以从事数学和科学的大学预科(AP)课程教学。在今后8年吸引3万名数学与科学专业人员到中小学兼职任教。”为此,美国愿意在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中“为这些项目增加共计3.8亿美元联邦拨款”。

美国将科学教师的培养及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列入国家竞争力计划,并设专项资助。这预示着科学教师未来专业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朝着高层次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事实证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受重视程度与国家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通常国家经济实力越强,越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于是,规范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科学教师入职和不断发展提供必要的评价依据,成为许多国家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制定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规范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业与非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职业的专业标准。如果没有专业标准,就意味着该职业入职无专业要求,至少没有统一的可供遴选的专业标准,往往会造成该职业从业人员素质没有保障,该职业社会地位低下。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就会沦为空谈。只有以标准为基础培养和评价专业人员,才能真正提升职业的专业地位,促进就职人员的专业化发展。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是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起点和重点。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判断哪些人员有资格成为科学教师,现任的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否达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问题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1998年11月,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会(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NSTA)和科学教师教育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Science,AETS)联合出台了《科学教师培养标准》(Standards for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这是美国第一份全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标准。该标准经过试用,美国学校和教师发现其不适用于教学实践。问题在于,标准设计的范围过于宽泛,但是每一部分的内涵都不十分的清晰,各种培训和评估项目无法将其改造为评价的标准。于是该标准在实行5年后,即2003年美国修订并出台了新的《科学教师培养标准》。

美国2003版的全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共分为10个部分:内容、科学的本质、通过探究进行教学、科学情景、教育学、科学课程、科学教学的社会情景、评价、教学环境和专业实践。显然,就10个部分内容的设计而言,标准并非按照达标的等级进行设定,而是从学科内容和教育学两个方面出发,以问题域作为标准内部结构划分的基准;10个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互相支撑,以非线性结构共同组成标准整体。

美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制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化运动。2002年,澳大利亚全国科学标准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Standards Committee)与科学教师协会(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ASTA)联合发布《高度胜任的科学教师全国专业发展标准》(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ly Accomplished Teachers of Science)。澳大利亚在借鉴美国的标准的基础上,将本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定位在培养“高度胜任”科学教师的目标上,而不仅仅是“合格”。澳大利亚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具体分为3个部分11项标准:“A.专业知识:科学知识与科学课程知识(标准1);科学教学知识与科学教学评价知识(标准2);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学生是如何学科学的知识(标准3)。B.专业实践:设计协调一致的教学项目(标准4);创造和管理教学环境(标准5);使学生从事科学探究(标准6);拓展学生对科学(学科)主要思想的理解(标准7);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进行决策的能力(标准8);评价和监测学生学习(标准9)。C.专业属性:分析、评价并重新定义教学实践(标准10);对科学教学的专业贡献(标准11)”。

三、构建合理的标准研发机制还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话语权

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以致“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将《科学教师培养标准》改编为评价标准用于评估培训机构的培训效果,其成功的重要因之一素在于构建了良好的标准研发机制。《标准》研制是由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会”与“促进科学教师教育协会”联袂而成,遍邀商业界、科技界和教育界,乃至教师参与;而且明确要在科学家、教育家和教师之间搭建合作的平台。事实上,跨领域间的合作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就科学教育而言,联合国曾召开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与教育家衔接的国际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非常关注科学教师培养的问题,认为世界上普遍存在科学教师培养低级化倾向,应该改变科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并努力为科学教育家与科学家之间建立广泛联系,寻求建立两者之间的连接的机制。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就制定了今后两年科学教育家与科学家对话和交流以及相互衔接的国际论坛计划。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师专业化标准研制工作机制的建设,尤其是研制主体的广泛性和科学性问题。与美国相比,澳大利亚的科学教师标准制定过程更加强调科学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和科学教师参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决策权。澳大利亚号称“科学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标准”,还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话语权。

这种标准研发和制定机制的构建,为研发后研发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具有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教师始终处于被动专业发展的困境。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标准研制过程中如何获得话语权,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确立合理的专业发展地位,的确是一件比标准研制本身还要重要的事情。因为良好的机制是研究工作成功的保障。科学教师乃至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是否符合国情,是否与本国的教学实践相契合,是否能够成功有效地指导本国科学及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一线教师的参与和教育决策者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更有赖于合理可行的研发机制的构建。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篇5: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52

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52

三、案例………………………………………………………………… 57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50 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51 教材编写建议………………………………………………………… 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 评价建议……………………………………………………………… 4 教学建议……………………………………………………………… 3 《 标 准 》简 介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编写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 科学素养提高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 索和革新,其主要特点是: 1.时代性 1.时代性 本《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 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 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 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 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 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 体素质。2.系统性 2.系统性 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指导文件,本《标准》不仅给出了目标、具体内容要求 与一般的教学建议,而且对这门学科的改革理念、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课程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队伍建设、科 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 了有关的建议。因此,它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对教学结果的规 定性,而且对取得这些结果的方法、策略、条件、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系统 的、全面的指导意见。3.前瞻性 3.前瞻性 本《标准》编写组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 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 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充分阅读,仔细研究、比较它们各自特点与长处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 本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改革理念与思路,使得本学科的改革具有一 定的前瞻性,同时又考虑到我国学校存在的实际差距与教师状况,按最近发展区 的原理,对前瞻性作了适当的限制,保持在广大教师可以实现的水平。4.灵活性 4.灵活性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 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死,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本《标 准》较好地把握了目标的规定性与过程的灵活性。对目标,我们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 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对过程,我们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 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以较大的灵活性。5.可操作性 5.可操作性 本《标准》不仅在叙述上注意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他们熟悉 的、可接受的语言,把话讲具体,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还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帮助教师理解并举一反三,增强了可操作性。

二、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1.学科名称 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 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 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等等,而且还包含 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探究的过程以 及结果。把“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同样应该包含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两 大部分,而且这种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应该涉及有关 的态度与价值观。这与原来的以自然现象和事实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 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2.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 原来的“自然”学科在培养目标上以让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虽然也提到要让 学生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 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但一方面这些目标提得过于简单、笼统,没有具体展开,教师很难把握与落实; 另一方面大量的具体内容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展开的,教师不知道应该怎样把情感、态度与方法的培养渗透 其中。本《标准》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在目标上涵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 力等构成科学素养的主要成分,并且进一步分别给出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分 目标和具体内容标准,还在活动建议和案例中给出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以及如何以主题活动方式与科学知识内容相结合的实例,大大降低了教师理解和落实“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难度。3.内容选择 3.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本《标准》在原有教学大纲的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补充与现实生活密切 联系,符合小学生生活经验,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新面貌的知识,如:材料、能量、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与预防、健康生活等内容。另一方面也删去了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如:四季的成因、叶绿素 与光合作用、益虫和害虫、形态分类学的生物学知识框架等等,并建议将它们移至初中的“科学”课程中。与原有大纲相比,本《标准》的知识内容减少了 13% 左右,加上总课时数每周增加两节,因此在很大程 度上缓解了教学时间上的矛盾,给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保证。4.知识体系 4.知识体系与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本《标准》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尤其是以结构框图的形式,给出了各 目标领域知识展开的主要线索与相互关系,使整个内容标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知 识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便于教材编写者与 教师按不同的主线或思路,设计与编排教学内容。原有教学大纲只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线索,按教材单元 的顺序排列,割断了有些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教学过程也规定过死,抑制了教材编写者在教学内容组 织编排上的创造性,教师也无法根据实际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取舍、综合或调整。5.科学探究 5.科学探究现行的“自然”学科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教学大纲也对教师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培养的建议,但因过于简单、抽象,缺少可操作性,教师实际的教学过程还是以教知识为主。本《标准》 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它不仅通过分目标、具体内容标准与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 式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明确告诉教师,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 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 活动将成为本《标准》实施的主要形式。6.教育评价 6.教育评价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起鉴定、选拔等作用,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与反馈。本《标准》强化 了教育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由于评价功能的转换,其形 式、方法都需有相应的变化。本《标准》不仅给出了评价指标与方法,而且通过实例,提供了教师可模仿 学习的样本,便于教师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结合,这也是原有教学大纲中没有的。7.教学建议 7.教学建议由于本《标准》汇集了科学课程改革的众多先进理念与做法,与教师现行课堂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着一 定的差距,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标准,我们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十分详细的建议,包括如何设计每节 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认识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如何设计科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如何驾驭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等。这些建议为教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提 供了操作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8.案例运用 8.案例运用 本 《标准》 与原有教学大纲的又一个区别是大量运用生动的案例。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操作除了叙述外,通过典型案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感性认 识,理解这些新观念,而且还能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以启示与借鉴,启发他们通 过模仿、改造到创新,共同参与本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完善。第一部分 前 言 今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 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持续并加速。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的人都必须具有科学素养。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将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 更加公正和谐,个人生活更加理性,并且多姿多彩。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科 学教育,为此,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正在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同时科 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又给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此次小学科学课 程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此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蒙课程 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 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 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 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 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 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着的 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 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 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 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 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 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 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 要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 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 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 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 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 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 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我们将依据以上的改革理念来规划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之成为新世纪培养小学生科 学素养的实施蓝图。部分: 标准共分 5 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前言。简要说明标准产生的背景;科学素养的内涵;小学科学课 程的性质、任务以及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列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并对它们之间 的相互关系作了简要说明。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通过框图反映各层次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 每一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目标以具体内容标准的形式进行说明,同时给出关于教学 活动的具体建议。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 发以及教材编写建议,对课程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第五部分,附录。界定《标准》具体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的含义,介绍科 第五部分,附录 学课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提供科学教学活动的部分案例。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1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 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了 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 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 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 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2.2 分目标 1.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及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 结论作比较,了解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5)能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认识到使 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6)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 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7)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 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2.情感、态度、2.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1)保持与发展小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发现周 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 索,科学不迷信权威。(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 论与活动。(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 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3.科学知识 3.科学知识(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 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 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 理。2.3 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 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 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分别单独实现,它们是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共同达成的。因此,在实践中,以上目标必须作 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运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标 准》把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成五个 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 开。每一方面开头用一段文字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 其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具 体内容标准展开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本《标准》将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 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小学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考虑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应伴 随着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 标准中,对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不一定代表一个课题,也不一定占用一个课时。一个好 的教学活动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如学生在以“土壤”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同时习得有关土壤的性质、土壤和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以及相关的 探究的方法,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 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 新设计。3.1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 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 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有 多种形式与方法,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合理怀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等。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 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 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 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 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1.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1]][[/center]] 2.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1)认识科学探究 具体内容标准 1.1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 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1.2 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1.3 体验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1.4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1.5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 的。1.6 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 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1.7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1.8 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2)提出问题 具体内容标准 2.1 在给定的几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探 究的课题。2.2 能够针对周围的事物提出从简单的到有可 能进行探究的问题。2.3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找出可供探究的 问题。(3)猜想、假设与预测 具体内容标准 3.1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3.2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假设事物之间的某 种联系。3.3 能根据假设,对事物的结果或发展趋势提出 预测。活动建议 认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参 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实 现的,因此在每一次具体的 科学探究活动中,都需要关 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某些观 念的体验与认识。活动建议 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安排 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进行比较时,找出多数学生 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活动建议 见附录三: 关于科学探究的 案例 1.1。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 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如:在做物体的沉浮实验之 前,先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 浮与什么有关,然后对给出 的几种物体的沉浮做出预 测。(4)制定计划 具体内容标准 4.1 在教师指导下,对给定的一个简单问题做出 科学探究计划,并能说明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4.2 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对自己提出的简单问题 提出研究步骤、采用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制 定科学探究计划。(5)搜集整理信息 具体内容标准 5.1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图片和文字资 料。5.2 能够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搜集数据,对 物体及其属性进行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5.3 能对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 选。5.4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数据。(6)思考与结论 具体内容标准 6.1 能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6.2 能对探究中的实验结果或观测记录提出发 展趋势或变化规律。6.3 能说清楚实际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7)表达与交流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 案例 1.1。活动建议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 案例 1.1。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并画出曲线图。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 7.1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多种方式表 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2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7.3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 换意见。情感、态度、3.2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 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 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 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小学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 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1.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情感、态度、[[center]][[image2]][[/center]] 2.情感、态度、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情感(1)对待科学学习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1.1 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 法解决。1.2 大胆想象。1.3 重证据。编科学幻想故事。画科学想象画。讨论外星人的存在是科学的假设还是科学的结论。讨论迷信为什么站不住脚。1.4 坚持性。1.5 愿意合作与交流。(2)对待科学 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月相、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等。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 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具体内容标准 2.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学分享。活动建议 搜集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故事,与同 猜测 10 年以后会有哪些科学新发现和 2.2 认识到书上讲的并不都是对的。(3)对待自然 具体内容标准 3.1 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 理。3.2 珍爱生命。技术新发明。活动建议 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广场鸽、从伐木英雄到植树英雄、建立野生 动物园等问题。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观察、研究小动物后放回大自然。参加欣赏、赞美家乡美的活动。用图画、诗歌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美好 情 感。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 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具体内容标准 具体内容标准 4.1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 活。4.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活动建议 调查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搜集有关科技新产品信息资料,并与 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 相结合的实例。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同学分享。4.3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 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 并提出相关建议。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料袋,估算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3.3 生命世界 小学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会发现每一片树叶 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 趣。“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的共同特 征” 这部分内容是为了重整学生对生命肤浅的、支离破碎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的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 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1]][[/center]] 2.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多样的生物之一: 具体内容标准 1.1 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 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活动建议在校园和社区中观察常见的树木。认识当地典型的植物。说出它们的一些典型特征(包 括形状、颜色、气味、花的形状、颜色等)。在校园内为树木挂标牌。1.2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1.3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 世界的多姿多彩。1.4 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珍稀植物。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参观植物园;观看图片、多媒体资料。在教室里布置生物角。进行插花评比。多样的生物之二: 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 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2.2 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2.3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 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4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 世界的纷繁复杂。参观动物园,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 行分类。举办动物种类图片展,观看多媒体资料。2.5 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5 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 物的重要性。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物的宣传活动。多样的生物之三: 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具体内容标准 3.1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 两方面的作用。3.2 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 于动物的一类生物。3.3 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搜集资料并讨论人类的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活动建议做验证细菌存在的实验。尝试做酸奶。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特别是食用菌种类。(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 具体内容标准 1.1 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 长的过程。1.2 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 物生长的大致过程。1.3 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 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 多样。察记录。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来认识动物的一生。活动建议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 查阅多种生物生命周期的资料。自制展示典型生物生命过程的标本。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3 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 式。广泛查找各种生物不同生殖方式的资料来验证生物 具有繁殖的特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收集有关人工授粉、杂交水稻、无籽西瓜、克 2.4 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 题。隆等资料。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充分表达各自的 观点。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之三 具体内容标准 3.1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 器官的作用。3.2 探究根、茎的作用。3.3 观察哺乳动物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 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3.4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图谱。活动建议观察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具体内容标准 4.1 认识到生物维持生命都要从外界吸收 水分和营养。4.2 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4.3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 活动建议做根毛吸收水分、茎运输水分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一些探究活动,研究具体动物的食性。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讨论动物和人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用于干什么。4.4 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 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讨论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5.1 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5.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 一。举例说明一些生物的遗传现象。活动建议(3)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生物与环境之一: 生物与环境之一 具体内容标准 1.1 观察植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结果和它 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1.2 能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同时能将观 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1.3 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 的具体事例。1.4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 光性、向水性、向地性。1.5 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 眠、保护色、拟态等。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搜集这方面的具体事例,例如鱼的洄游、鸟类的 1.6 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 方面有影响。迁徙等。如调查植物、动物是如何过冬的,从具体事实中 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用生态瓶实验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 的平衡。能以一种动物为观察对象,探究它是如何寻找合 适的栖息地的。讨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 态平衡的重要性。讨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尝试画出所观察动物的显著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猜测它的生活习性。活动建议 1.7 懂得食物链的含义。1.8 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既 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 物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二: 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2.1 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2.2 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 过程。2.3 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料,探讨生命起源、恐龙灭 绝、鸟类起源、人类进化等有关进化的问题。对自已的影响。活动建议阅读介绍达尔文的书籍,讨论达尔文的科学精神(4)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健康生活之一: 具体内容标准 1.1 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活动建议会从分析营养成分出发,设计一份营养全面 合理的一周午餐食谱。1.2 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 饮食卫生习惯。1.3 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 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1.4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1.5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计量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开始,讨论呼吸 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 中毒、大气污染等和呼吸有关的问题。1.6 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 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1.7 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 面的作用,是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总指挥 部”。健康生活之二: 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具体内容标准 2.1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活动建议可以联系植物、动物方面的情况,作出比较。2.2 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测量统计全班同学身高、体重数据,并作分析。2.3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分男女同学讨论对青春期的认识和注意事项。健康生活之三: 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具体内容标准 3.1 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3.2 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 性。3.3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 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活动建议从用药、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讨论人们 如何克服这些影响。制定自己的作息计划。从健康的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3.4 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 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物质世界”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 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 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 的简单机械。“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 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 分应该充分体现出与技术的关系。1.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1]][[/center]] 2.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1)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具体内容标准 具体内容标准 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活动建议 搜集、观察各种物体,描述这些物体的特 征,并加以比较、讨论。如,哪个重?哪 些是透明的? 1.2 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让学生介绍自己对物体所作的分类或排序,说明分类依据。1.3 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重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 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在此经验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 高测量的准确性。1.4 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 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具体内容标准 2.1 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 类。2.2 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是否导电、是否 溶解、是否传热、沉浮性等),根据这些性质 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 用途相联系。2.3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 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 材料。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3.1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 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 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3.2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 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应属于哪种变 化(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物质变化情况。活动建议 调查有关新材料发明、性能和用途方面的 信息。画一幢房子,说出各个部分应该用什么材 料,根据是什么? 活动建议 3.3 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的利弊。讨论铁生锈的原因、过程和防止办法。讨论水的污染与净化。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具体内容标准 4.1 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认识 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活动建议 讨论如何保护当地的资源。利用自身经验和所搜集的各方面资料,讨 4.2 意识到物质的利用对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 方面以及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注意安全与 健康,知道一些常用的防范、安全和健康措施。论各种物质(如酒精)的利用对人有利的 方面(如治病)和有害的方面(如酗酒)。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包括实物、图片、录像带、学生自己的小文章、漫画等),举 办一次小展览。4.3 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 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调查白色污染,讨论防治方法。调查当地主要污染源。写一份给地方政府的建议书。(2)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游戏:我在哪里?(根据相对于不同物体 1.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 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 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或人的情况描述自己的位置,并画出示意 图)评定学生的观察能力、相对意识、方 向感、距离感以及描述能力。1.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 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 时间的关系。分组进行合作测量,如测量一个玩具汽车 的运动。通过操作测试仪器使用情况,测 量精确程度,配合是否默契,图表或图形 的设计是否合理。描述一个玩具汽车不同时刻的位置、运动 方向和快慢。1.3 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具体内容标准 2.1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2.2 能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 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 3.1 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3.2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 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 轮等。(3)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标准 1.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 声音的大小与高低。活动建议 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制作土电话,或做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 1.2 了解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物质中的传播情况。判断在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讨论对各种声音的感受,以及减小噪音和 1.3 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 治方法。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要大声 喧哗、在吵闹场所捂耳朵等。提出在公共场所防止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2.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2.2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 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2.3 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 物体温度相等为止。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 法。活动建议 举例说明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调查材料的导热性能。解释棉被为什么既能保暖又能防止冰糕融化。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具体内容标准 3.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3.2 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 线。3.3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 活动建议 做彩虹实验。象。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具体内容标准 4.1 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4.2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 路;知道开关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 一个简单电路。4.3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 导电。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5.1 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 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5.2 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 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列举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生命世界 6.1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以及地球与宇宙中所涉及的能量。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说出一些常见物体工作时需要什么形式的 能量,输出什么形式的能量。6.2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讨论各种能量转化的例子。如电灯、电热 器、电磁铁、电话、电动机、电池等。制作指南针。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 调查家用电器,说明各种家用电器的用途。分组实验,用干电池、开关、灯泡和导线连接电路,并能演示开关的作用。做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3.5 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级,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小学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 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 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 “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 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 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 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1.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1]][[/center]] 2.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1)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1)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地球的概貌 具体内容标准 1.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1.2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 分水域构成的。1.3 知道地球内部是炽热的岩浆。1.4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1.5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 用。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具体内容标准 2.1 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 分类。活动建议 将各种不同的石头混在一起,尝试用 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如颜色、形状、质地等)。搜集资料,想象人类怎样知道地球 是球体。活动建议 观看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观看地形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地图。2.2 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 其提炼物的名称。2.3 知道土壤的构成。2.4 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 实验。观看矿石及其提炼物的标本。种植豆类或洋葱,考察不同土壤对植 物生长的影响; 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 问题。编一份尽可能多地描述岩石用处的手 抄报。调查沙在建筑中的作用。观看滥采岩石、滥施化肥、乱砍树木、滥埋垃圾的录像资料。讨论保护岩石、沙、土壤的措施,并 与人类已有的措施相对照。2.5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 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 性。地球的物质之二: 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观看地形地球仪。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调查所生活的地区饮用水的来源情 况。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做水的溶解性实验。讨论如果没有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世 界。3.3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观看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及枯黄庄稼 的照 片。3.4 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观赏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 水域景观的影像图片。观察生物生活在不同水质中的生存质 3.5 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量。实地调查当地水体的污染源(如废水、垃圾、清洁剂等)地球的物质之三: 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具体内容标准 4.1 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活动建议 自行设计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4.3 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4.4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收集资料,交流分享。联系空气对植物的作用,体验大气层 对地球生命的意义。观看月球及其它行星上的环形山,猜 测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有的措施进行对照。4.5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 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讨论保护大气层的措施,并与人类已(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 具体内容标准 1.1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 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 量、云量等)。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 数据得出某些结论。1.3 探究雨或雪的成因。活动建议 讨论天气预报术语的含义;自制简单 的风向仪、雨量器。1.2 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 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一天、一周、一 月的天气状况,绘制气温曲线图,交 流有关发现。观察水受热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 遇冷凝结成水滴的实验; 讨论自然界 雨或雪的成因。1.4 探究风的成因。1.5 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 据是非常有用的。1.6 欣赏美丽的天气。1.7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影响 的实例。1.8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 响。讨论最喜欢的天气;讨论谁最关心天 气。观看灾害性天气的图片或影片录像。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讨论 自然界风的成因。讨论某大型运动会的时间安排。观察并绘制有关天气的图画;欣赏有 关天气的美文;找和天气有关的谚 语。2.1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在自 为一天,需 24 小时。转。2.3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 白尼的贡献。2.4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 响。搜集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 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观察花草、昆虫、家畜、家禽的昼夜 行为变化。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展示对某些山地的科学考察的发现,猜测其以前可能的地形。观看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猜测两 3.1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板块以前可能的情况。观看溶洞、石蘑菇的图片,猜测其形 成原 因。模拟火山实验,如加热用厚土豆泥覆 3.2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盖的番茄酱,直至番茄酱喷出。观看唐山地震、神户地震的图片或录 像资料。3.3 了解地震的现象。讨论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模拟避震演习。观看天然的石蘑菇、石拱桥,猜测其 3.4 认识风化对地表改变的作用。形成原因。做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观看鹅卵石、钟乳石图片,猜测其形 3.5 认识水的侵蚀、水流搬运对地表改 变的作用。3.6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 响。成原因。用沙盘、喷壶模拟雨水冲刷、河流搬 运对地表改变的作用。查阅有关资料或访问当地老人,了解 居住地地表的人为变化。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4.1 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4.2 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 关。活动建议 搜集受季节影响的动植物资料,用各 种方式(如绘画、撰文、歌唱、图片 剪贴)表达并交流。(3)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天空中的星体之一: 具体内容标准 1.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1.2 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1.3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1.4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1.5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 动有关。1.6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1.7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查找各种资料,分专题向同学展示有关月球的 各种知识。假想到月球旅行需带的物品和可能看到的现 象。活动建议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温度并加以比较。查找有关太阳能的资料。1.8 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具体内容标准 2.1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九大行星的 排列顺序。2.2 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观看夏夜的银河系或有关银河系及 2.3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 系。宇宙的 录像。设计向外星系介绍地球情况的信息 卡。天空中的星体之三: 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具体内容标准 3.1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活动建议 搜集资料,交流讨论。活动建议 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用各色大小不 一的橡皮泥排出行星的位置。3.2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 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 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3.3 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 出的艰辛。搜集并交流探测宇宙奥秘的工具及其 功能的有关信息。观看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录像片。搜集有关宇航员的图片或邮票,与同 学交流或分享。3.4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为我国载人飞船设计太空实验项目。4.1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 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 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 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2)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 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三 个目标分别用“知道”“会用”“体会”、、,明显地区分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3)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因此,最好把“热爱大自然”这样的 目标,分解为“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或“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小学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 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1)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 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 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 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 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 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 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2)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 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 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正在成为世界 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热点。(3)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 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 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所以 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4)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 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 的行为。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 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 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 的过程。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 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 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一个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 动的配合。建议教师参考附录第二部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类型”,从中选择合适的活动,组织 教学过程;或按照活动设计要素与基本过程,自己创设新的活动类型。4.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 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的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 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建议:(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 施。(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不 仅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而且为不同文化,不同地区、城乡、学 校的不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 广阔天地。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 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 动。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 又反省自己的答案。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 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 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参见附录三 案例 1.2)建议:(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 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2)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 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3)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4)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5)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 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6)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 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7.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 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 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 学信息; 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 天地。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 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2)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 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 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 用文字处理和 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 的软件(课件)(见附录三案例 2.3)。(3)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 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 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见附录三案例 2.2)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 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 生学习科学,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亲手饲 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8.评价伴随教学过程之中 科学教学过程由于其活动性与开放性等特点,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 应,给予及时的评价与调控,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可控性与质量。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以教师的观 察评价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表现,给予适当的鼓 励性、指导性、批评性或矫正性评价。实施这种评价需要教师熟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活动过程 与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善于观察学生,随时把握课堂教学动态,只有这 样才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建议:(1)教师在课堂上不说学生不行,以鼓励性评价为主。(2)可用教学日记的方式对重要信息做必要的记录。(3)适时地反馈与矫正,不要等问题成堆以后再解决。4.2 评价建议 1.评价功能的变化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教学评价应突出两个转变:(1)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 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2)从单纯通过考试给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 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2.评价指标与方法的重新设计 由于上述评价功能的变化,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指标与方法需重新设计。(l)评价指标:依据课程总目标,评价指标可从以下方面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兴趣与动机; 大胆想象与创新; 尊重证据,严格严谨; 善于探索,能够坚持; 乐于合作与交流; 关心科学技术,参与有关活动。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 发现与提出问题; 假设和预测; 制定研究计划; 搜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现场操作能力; 理解科学探究。(详见课程内容标准)(2)评价方法:依据上述指标的特性,小学科学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观察与轶事记录:即教师将观察到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对反映上述评价指标 观察与轶事记录 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创意、独特的见解等)及时记录在案,供期末总评时参考。测验与考试:要改变以往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 测验与考试 要求,采用口试、书面考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定量表:即教师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定。这种评定可以是描述 评定量表 性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量表、等级量表和等值量表。作业法: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作业 作业法 法从形式上可分为短周期与长周期两种。短周期作业: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其完成作业的速 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某些方面的水平与能力。例: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句话,“堆肥是有机物腐败的结果” 让学生提出一个研究题目,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提出猜想。长周期作业:指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从设计、实施到报告可以经历一段时间(从几天 到几个月),其间教师参与全程指导,并根据学生对指导的依赖性和表现,对其有关方面作出评 价。例:针对居住区周围的环境提出一个研究题目,实施之,并报告你的研究结果及其价值。评议法: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除上述方法外,还需采用评议法,即 评议法 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考试与作业情况,作出综合评定。3. 评价方案案例 . 从单一检查功能的学科考核到学科教学质量的全程评价,教师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不一样 的。以下给出一套四张的科学学科评价用表,供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评价时参考。有条件并想 进行教学质量全程评价的教师,尽可能四张表全用,条件不够的教师可以作简化处理。简化方案一:凡需文字记载的地方可改用鼓励性记号或印章,如: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有 突出表现,给予探索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突出表现,给予创新章;在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有突出表现,给予博士章。简化方案二:省略表

一、表

二、表三,只做表四。表一 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自 轶事记录 评 评 互 教师评定 情 感、态 度、价 值 观 教师评语: 勇于探索,能够坚持 乐于合作与交流 关心科学技术,参与有关活动 学习兴趣与动机 大胆想象与创新 尊重证据,严格严谨 表二 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考核成绩 轶事记录 单元 1 物质世界 科 单元 2 学 知 识 生命世界 单元 3 单元 1 单元 2 单元 3 单元 1 地球与宇宙 单元 2 单元 3 期末考核成绩: 教师评语: 表三 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轶事记录 作业法 评定 发现与提出问题 假设与预测 科 学 探 究 制定研究计划 搜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动手操作能力 理解科学探究 教师评语: 表四 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评语 考核成绩 学年综合评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4.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 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 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 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 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1.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 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 景点等等。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注意校藏书刊的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育设备;(2)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 站、饲养园地等);(3)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 等);(4)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2.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 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2)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 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3)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 社会实践。3.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 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 所等。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2)与 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3)聘请科技 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4)(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4.4 教材编写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编写小学科学教材的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 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教材编写者也需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满足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生的需要,编写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小学科 学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是教材编写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涉及与教材编写有 关的理念和相关技术。对此,《标准》提出如下的原则和建议: 1. 关于内容的选择 《标准》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 与宇宙五大部分,并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这些具体内容标准说明了 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状况,而不是教材的具体内容。教材编写者的任务 是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去帮助学生努力达到这些水平。建议:(1)选择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 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小学科学教材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动手探究的欲望,利于发挥他们在 学习中的主动性,适合于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并便于开展观察、实验、栽培、饲养等活动的有关内容,以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2)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要 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 动。这些内容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考虑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和具有适合于他们心理生理 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3)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 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基础和基本的原则进行精选。注重基本的科学事实和原理,科学 领域中对学生后继学习和终身学习最有影响的概念和对他们形成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的方法 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为他们长大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4)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小学科学课程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也需要具有相应的活动设计和要求,因此在选择教学内 容时,要有意识地关注那些蕴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因素的教学内容并充实到教材中去。(5)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要注意摒弃那些已经陈旧和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 新成果、新话题,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 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6)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 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内容能够整合小学科学教育的多个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贴近于真 实的生活,对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丰富 多彩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教材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多领域学习目标的 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关于教材的组织 《标准》只给出了学生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 宇宙五大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没有规定所应落实的年级,更不是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这些具 体内容标准是教材编写中的基本要素,可以由教材编写者按照一定的构想自由地加以组合和构 建。建议:(1)体现小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 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组织科学课程的教学,是此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教材内容 的组织,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 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 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2)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教材要以小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从他们熟悉的具体事物中展开学习内容,并帮助他们 逐步发展认识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性规律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 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 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3)有机地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的各项目标 教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统盘考虑《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目标,将相关内容以综合主题的形式有机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4)为小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 教材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例如:要有 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生发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 解。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也要允许师生选择,并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进程,在课时安排上留有 余地。(5)教材要具有科学而合理的逻辑结构 教材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主要设计思想,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应 引起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目前世界各国小学科学教材的逻辑框架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其特点,在编写教材时可作为参考和借鉴。以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到组织都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以努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 展为目的,强调探究活动的连续性。以儿童生活经验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儿童的视野组织材料。按照他们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逐 渐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按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分别找出与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特 点相对应的学习材料,把这些材料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最终形成一定的知 识体系。以提供学习素材为特征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提供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 容中具体的事实或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由教师按照某种教学目的自行组织。以科学概念体系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出发,按照逻辑体系推演出定理、原理、法则、规律 等,作为组成教材内容的主要线索。以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以若干基本的、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组织,如物质、能的转换、系 统、守恒、结构与功能、演化等。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强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 理解自然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突出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通常围绕一些基本的科 学研究方法组织材料,如观察与实验、比较、参照、归纳、推理、联想、模型与模拟、感受规律、认识规律、计划、分析、探究等。3.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 小学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小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采取何种呈现方式可以由教材编写者自由选择,《标准》只作如下建议:(1)需要从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科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 是沿用成人的角度、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2)要用描述的方式阐述科学的概念和事实,避免出现抽象的定义。科学探究和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有机结合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从参与、体验和探究中去内化,而不作为一种 结论去记忆和背诵。(3)一般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而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小学 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4)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富有儿童特点并且多样化,如童 话、诗歌、谜语等。体例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插图、实验、练习的相互 配合,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4.5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 1.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要,因此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不能再让上不了语文、数学课的教师 教科学,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当前,首先要做的是在中等与高等师范教育中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以保证新任的小学科学 教师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要设立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设计培训课程与教材,分期分批实施上岗培训,建 立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持合格证上岗。争取经过 3~5 年的努力,使小学科学教师的水平上一 个台阶,能基本胜任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为此,各县区级及以上的教育机构,必须设专职培训 教师和专职教研员。2.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师的工作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科学教师一般 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议以一定的课 时数计入工作总量。因此,科学课教师每周上课时数以不超过 16 节为宜,这样,可以保证他们 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教学和辅导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校长应充分认识 科学教师的工作的重要性,不要把科学课当成副课,应在排课、进修、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 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支持科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时几课时连上的要求。4.6 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小学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 活动。因此,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乡镇中心以上小学要按 国家仪器配备目录一类标准配备,村级小学也要达到二类标准。为落实 《科学课程标准》 的要求,学校应为教师自制教具和学具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支持教师搞好教学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原有自然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或改建为科学教室,其间设置科学参考 书籍、图册、图片;各种常用工具和制作材料;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废旧包装容器;小生物角、沙 盘模型、学生制作的各种标本。此间科学教室既作为实验室,又作为学生“动手做”的活动场所,也是工具库、材料库及成果展室,是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天地。附 录:

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1.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意识 涉及情感、态度、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指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它强调学生亲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体验 意识 指学生知道某一概念及其价值,并把它纳入判别标准,用于指挥或规范自己的 行为。2.涉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 涉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指学生知道规则、方法或程序,能正确操作,大多用于技能目标。会 指学生掌握规则、方法或程序,胜任操作,大多用于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能够 3.涉及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知道、理解 涉及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知道、指学生能说出、写出或识别所学的内容。知道 指学生在经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反应。认识 指学生懂得所学内容的道理,往往表现为可以举例、类比、解释、概括或应用。理解

篇6: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梁才学校 卓之洪

2011年10月我参加了四川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在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回校后,我又从新读了《3-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新修订的《1-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再结合学习中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德。

(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进展及问题

1.实施进展

2001年7月,全日义务教育《盗版党(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地根据(标准)编写了8个版本的教材,分别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南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我们所使用的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使用至今也经历了几次修订。

2.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从课程目标看,“三维目标”落实缺乏整体性,不协调。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科学三个领域的目标整体化,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体化。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以“科学知识”的落实为主,而别外两方面却被淡化了。

(2)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误区1:不能区分科学课堂中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误区2:只要学生参与 了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就能得到落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合格的甚至是成功的科学课;误区3:只要学生能考好测试,科学素养就提高了,科学教学目标就实现了;误区4:所有的科学课都必须以科学探究展开教学;误区5:探究式教学太花费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一种十分不经济的教学方式;误区6:探究式教学与以往教学方式是对立的。

(3)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实践偏差

一些科学教师不愿意使用探究式教学。一方面是教学难度太大,教师自己不熟悉,对教师实施有挑战。探究教学设计比较困难,工作量大,还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另一方面,学校实验仪器的教学设施缺乏严重,班容量大,耗时较多,效果还不一定好。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无法关注所有学生。这样导致一些学习被动的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自我放弃和自我退缩。

(4)鼓励学生探究,但忽略指导程序,不指导具体方法

教师自己尚未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随意“放羊”或是按部就班。有的老师把自主探究理解为自流,认为控制学生的活动就是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给予筛选,学生愿意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该讲的也不讲了。有的则怕学生偏离主题,严格控制,把学生套牵在教师既定的条款中。

(5)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充分,科学探究没有真正落实。设计活动零碎,探究不深入。活动时间太少,走过场。

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对科学探究教育价值的认识,要掌握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与策略,要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

(二)“课标”实施的调研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关于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有“多、高、难”的现象,即内容偏多教不了,要求偏高学不了,操作偏难实施不了。建议修订一部“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的课程标准。另外,现行标准的内容既有与其它课程的重复内容,又存在着与其它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如“品德与生活”、7-9年级科学课程等与小学科学课标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又如与数学、语文等课程内容的脱节。

(三)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一)恢复1-2年级的科学课,以便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衔接,这也是美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教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把科学课列为核心课,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对待。

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始于上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教育和中华民族强国之旅相伴相随。无论在清末,还是在民国时期,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教育在低年级都占有一定比重,其受重视程度不亚于算术。文革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于1992年得以通过,重新又确立了科学类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无论是国际组织如欧盟,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提出的明确建议;还是在西方美、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韩国、南非等国的国家标准中,科学课程的安排都至少从5岁儿童开始,连续进行到12岁。从我国多年《自然》课实践和七年多《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情况看,小学一、二年进行科学教育完全是可能的,而且对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有益。

(二)小学科学科课程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 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

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分目标上,除“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外,将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订为“科学态度”,并补充第四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较全面地阐述科学课程的目标。

(五)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内容

选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突出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作具体活动动建议),帮助标准使用者理解和实施。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三部分,以弥补我国小学缺乏技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删除原课标中“情态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将“科学态度”方面的目标渗透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等过程中体验和培养。

(六)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

从科学探究五个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得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顺序逐条展开分解并附举例说明,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上一篇:手脑速算手指示数教案下一篇:不再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