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2024-05-13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精选十篇)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1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 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 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 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 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 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1、从全局入手, 读通整册教材。要上好科学实验课, 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 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列出清单, 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 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 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 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 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 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 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 做到心中有数, 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 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 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 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 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 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 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 哪些材料需要自制, 哪些材料需要购买, 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 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 轻松自如, 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 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 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哪些现象不够明显, 哪一项器材要换, 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 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 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 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 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 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 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 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 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 那麻烦就大了。因此, 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 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 导课有很多的方法,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 无论是操作实验, 还是观察实验, 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 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 用科学实验的方法, 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 一种科学素养, 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 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 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 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 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 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1)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 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 每一句, 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 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 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 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 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 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 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 才不至于囫囵吞枣, 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 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 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 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 安排得井然有序, 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4) 、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 种凤仙花、养蚕等等, 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 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 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 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2

本学期,我扎实开展科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宗旨,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努力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立足课堂,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能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五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恰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堂总结弱化现象浅探 篇3

一、课堂总结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学习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让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中的沙,滴水穿石中的水。”这段话,充分说明课堂总结存在的必要性。课堂总结就是对一节课的简单归类,是对学习进程的归纳反思,是学生通过把观察、思考、实践、探索的内容从感悟到认知,归纳提升为理性的体现,把朦胧的表象认知变成深刻的记忆理论。而这一理性的认知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每节课的每一个小目标。通过小结,可以使目标更明确,落实到更位,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二、课堂总结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要讲究在课堂总结阶段的评价艺术,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课堂总结的兴趣。教师的评价要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乐于帮助,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课堂总结,给他们不断地赞赏和鼓励,要相信他们能行。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总结中的自我评价,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等。

三、课堂总结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许多老师总认为,这种概括性的语言,精炼化的内容,只有教师才能完成。很多老师总是把教师参考书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照本宣科的读出来,也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因此,一但下课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时,许多孩子很难说出或说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语言。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时,我想印象或效果要比教师强硬的告诉他们要好得多。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科学课标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分目标第七条中说“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第八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在科学课标的第四部分建议中第五条也明确说明,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我更觉得这还能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信任。所以说课堂小结不能仅是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点化、补充等作用。

1.借助表演进行课堂总结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有一个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小实验,就是将一块干纸巾塞入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垂直倒立于水中,再垂直将杯子拿出,拿出杯子底部的纸巾,纸巾没有湿,杯子已明明没入水中,但为什么杯子底部的纸巾没有湿呢?这是让学生感受到非常惊奇的一个小实验,学生在学习时兴趣很浓。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谁愿意当小魔术师给大家表演:杯子入水,纸巾不湿的小魔术,这一引导使学生在课尾的学习兴致再次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求表演这时指几名学生上台表演,既复习巩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举多得,是《水和空气》单元进行总结的有效方法之一。

2.通过体验进行课堂总结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土壤的成分》一课时,让学生总结土壤成分的概念,在这里采用体验式总结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使学生对土壤的成分,不但有理论上的认识,还有感性上的认识,从而对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借助板书进行课堂总结

如何板书,既不复杂繁长,又要简明扼要,利用板书进行总结,对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内容起很大作用。如《空气》一课的板书:

压缩空气→有弹性

占空间→能压缩

这一课的的板书,只用了一幅图十三个字便形象地表示出了空气的特性,概括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压缩空气,有弹性等几个主要知识点。

4.通过填写实验报告进行课堂总结

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实验报告的填写能起到对课堂进行总结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实验结束后把印好的简单的实验报告表格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总结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的填写中,强调实验报告的内容必须反映实验的真实性、客观性,不能凭主观设想,随意捏造。

小学科学中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策略 篇4

一、“浅入深出”策略

教学环节的“浅入深出”主要体现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控好知识的梯度,即每节新课的导入要“浅”,浅到每个学生都能从生活的角度对这一知识有所接触,或在生活中对这一知识有所体验。对于实在抽象、生疏的知识,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研究新知。

例如,在进行《拧螺丝的学问》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挑选班上一名个头最大的男孩与一名个头较小且瘦弱的女孩站在讲台前,让大家说哪位同学的力气大。大家都说男孩力气大。提问:“大家能想办法让女孩的力气变得比男孩大吗?”同学们想了想,说可以,但要借助工具。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轮轴“道具”让大家想:“女孩抓哪一端力气能比男孩大?”我先让女孩挑,让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对她的选择进行评价,最后再通过“比试”进行验证。这样的“浅入”让学生通过体验知道了轮轴——轮带轴转动能省力,为后续的“拧螺丝选择怎样的螺丝刀”作了铺垫。

这里的“浅”不仅仅是浅显的“浅”,还包括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科学问题。

“深出”,是指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对新知有了理解后,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教师要刻意地设计有点深度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视野才会宽阔,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把新知与生活现象接轨,才能用科学知识解释、解决现实问题,才有利于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学科更浓厚兴趣的产生。

例如,在教学《拧螺丝的学问》一课的“知识延伸”环节时,我出示了“一”字水龙头,让学生知道这是形变轮轴。我又出示了工人师傅拆卸汽车轮子的图画,让学生帮助工人师傅想办法怎样比较省力地把车轮上的螺丝拧下来(往扳子的一端套铁管)。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还学会了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像针对《简单电路》《研究磁铁》《它们是什么做的》等课的探究学习,教师都可以采用“浅入深出”的教学策略。

二、“化零为整”策略

在这里,“零”是零碎的意思,是学生对某一科学知识的前概念,即学生课前的碎片知识。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有的是模棱两可的,有的是用儿童化的口吻描述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基于学生的前概念,以此为起点,帮助学生甄别、验证他们的前概念,让学生碎片化的知识通过科学课的探究与学习,通过自我反思,最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光的行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发光体,并让他们将这些发光体写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用光源的知识自己区分这些发光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说出理由),把非光源划去或擦掉。接着,再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区分这些光源,哪些属于自然光源,哪些属于人造光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碎片知识进行了修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知识。

像针对《生命之源——水》《固体和液体》《物体的运动》等课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采用“化零为整”的教学策略。“化零为整”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整合知识、修正错误,使其科学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三、“自主取证”策略

科学是重证据的学问,让学生学会取证并通过证据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取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会合理使用教材,要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在进行《蜡烛的变化》一课的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看书做实验,而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说蜡烛点燃有什么变化(写在黑板上),再让他们点燃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当有些学生说出有烟冒出时,我让他们出示证据让大家看,用证据说话。学生自己想办法找证据,最后有的学生用易拉罐、小刀等物品放在蜡烛火焰的上端,一会就被烟熏黑了,他们高兴地跳起来,举着“证据”说:“我们找到烟啦!我们找到烟啦!”

这样的教学效果与课本中“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的教学效果看似相同,实则不同。“取证”不仅仅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取证的过程。因为,取证的过程是学生活跃创新思维的过程,取证的过程是学生对科学产生情感态度的过程,取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价值充分体现的过程。

在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用教学智慧变验证试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取证、自主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能力在教师智慧的教学中不断得到提升。

四、“研发教材”策略

科学教师要有新的教材观。科学教材只是给师生提供了科学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素材,它不是科学学习的全部,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材的内容远远不够,再加上地域之间的差异,就更需要广大科学教师因地制宜、因课而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研发教材,使科学教学更加本土化、生活化、情趣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身边就有科学。

在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五课《地表的变迁》一课中,关于“岩石的风化”有“岩石遇热再遇冷破裂”的实验。教材对于“水随季节的变化对岩石破坏”只注重了雨水的冲刷,忽略了水变成冰后体积会膨大同样会对岩石造成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我研发了《瓶子为什么会破?》一课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比试验证明“冬天装水的瓶子会破,不是瓶子被冻脆而破,而是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把瓶子撑破”。这一教材的补充,让学生知道了存在石缝中的水在冬季会对岩石起到破坏作用。

我们在物质科学领域研发的新课教材有《怎样晾衣干得快》《一杯水怎样凉得快》《铁钉在什么液体中不生锈》《我们周围土壤的调查》等,这些自己研发的新课教材不仅补充了原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延伸了学科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更加密切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以上关于在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的一些策略,是我们近年来进行“做中学”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积累与探索,工作中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如何提升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策略”,我们要让更多的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 篇5

科学课又进行一个学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收获很多。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张把课堂教给学生,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现对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充分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发散性提问训练,使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做出多种预测,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另外创设探究问题情境,以问题为核心开展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使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认真备课、积极听课、参与教研、善于反思。

按照学校要求,做到先周备课,且努力做到符合学生实际,这让自己做到了上课胸有成竹,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不管什么科目的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模式的展示,各种细小微节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

三、差强结合,全面推进。

本学期,我抓紧学生作业的检查和批改,课堂上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利用小组形式进行检查,使自己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心中有数。另外,调整教学,根据学生情况,对班内一些学困生采用个别

辅导,一帮一扶以及思想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信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四、重视动手、动脑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科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科学课的教学要求动手教学和内容教学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我并于学校的课改要求进行训练,注重让学生由想到做、会做会说,给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做和说的欲望。

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并立身于科学事业的人,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一个学生也是这样,要想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必须有探索钻研的精神,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科学习惯的养成,必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简析小学科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教学;学有所用;好奇心

一、创新教学

许多教师循常习故,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四大法宝”。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已经对这些方式不感兴趣,“触电、触网”已经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此时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手段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成了光、声、图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自然成为教师的首选,已经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为教师创设教学场景提供了便利,化静止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死板的图片变成了跳动的画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立体、形象与生动。

二、学有所用

教学《变废为宝》一课时,预先留下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查询有关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有关资料,并收集一些资料中可以再利用的家庭废品带到课堂上。此外,可以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根据远程教育平台获取的知识,自行分组确立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推举组长,利用已有资料,对家庭废弃物进行二次制作,例如,可乐瓶二次利用制作成花瓶,废弃纸箱制成美观纸巾盒等。最后,由全班学生对这些小作品进行打分,并在班级内展示,鼓励学生热爱环保,并带动学生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将环保理念贯彻始终。诚然,远程教育平台是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科学教学中要将远程教育平台物尽其用,用尽其能,为打造“民主、开放、活泼、高效”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

三、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观察、实践,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如,教学《环境污染与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冬天雾霾天气对人身体造成的危害,详细介绍空气污染带来的影响。授课时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冬天戴口罩的人很多?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讲都能回答出。这时教师可以点燃一颗香烟,将瓶口向下的烧瓶罩在烟上收集一部分烟,然后封闭,让学生来观察空气污染后与教室里没被污染的空气比较。这一实验既简单又适用,让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探究。

总之,让科学课堂活力充沛,让学生好学不倦,教师做舵手不做推手,要做引领人不做命令者,长此以往,我们的科学课堂一定魅力永存、芳香馥郁。

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7

一、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素养又称科学素质, 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参与社会的公共事务、个人决策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

(一) 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指人们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二)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能应用的思维方式、策略行为的具体体现。

(三) 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指人的科学精神、科学行为、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

科学素质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都必须时时处处关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从兴趣入手, 让学生热爱科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 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 进而激活科学兴趣, 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应该抓住儿童好奇、爱探索、爱发问、爱动手的特点, 引导学生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和自然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动手实验的探索、亲历自然的感受”来丰富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 从氛围入手, 让学生保持问题意识。

发问是儿童的天性, 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学生的问题就越来越少, 以至到后来学生课堂中不提问不发言。这样, 谈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 老师要创设和谐的氛围, 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敢发问, 想发问。

因此, 小学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 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的心境, 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 质问自己和同伴, 甚至是质问老师,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首先, 我们要积极创设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 真诚对待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所表露的情感与想法, 理解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组织教学, 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其次是努力创设愉悦、民主、和谐、幽默和情感氛围,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 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诱发学生的内驱力, 让学生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第三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具、环境布置、座位组合等手段,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和表现的环境氛围。

(三) 从实验入手, 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

1. 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 这种兴趣, 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 成为爱好和志趣, 以至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所以实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 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 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 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还能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 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 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 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

(四) 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 让学生大量探究。

1.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 使学生乐于探究。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 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 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2. 正确引导和训练, 使学生善于探究。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 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 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 这时, 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 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小学科学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提问,实验,教学设计

科学课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教会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极高的孩子怎样认识事物、认识世界, 影响孩子一生的学科。《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 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 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同时,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 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 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 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布置好课后作业, 作业不要求多, 但要抓住重点, 不一定是书面作业, 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二、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 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应从不同的角度, 力求新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他们的注意, 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 关于蒸发的概念, 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 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 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 学生对蒸发就有了感性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描述, 学生对蒸发有了理性的了解。这时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 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三、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一 ) 实验前的 指导是保证 一节课成 功的前提 。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 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 实验过程中要适 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 引导学生注意操作顺序, 观察产生的现象, 记录产生的数据,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 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 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 这些挫折和失误可能会打击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面对这些挫折和失误, 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 鼓励他们, 失败是成功之母, 要敢于尝试, 不怕失败,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设计的优化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 小学科学充满趣味性、生活性和活动性。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保证小学科学课堂组织有序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如果课堂没有控制好, 教学组织将陷入无序状态,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要做到可操作性和全面性, 既包括知识性目标, 又包括非知识共有目标。教学流程的优化:科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生活性, 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实物教具等展示。例如, “月相变化”一课中, 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月相变化的图片、3D动画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 加深印象。“课堂来源于生活”, 教师要创造条件, 使课堂更贴近生活, 开展科学探究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 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 补己之短, 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 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做到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 尊重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 使学生学有所得, 不断提高,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科学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发智能。小学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没有实验, 就无法讲述科学, 做不好实验, 就难以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把实验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绝对不能有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只要背下实验方法步骤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思想。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篇9

一、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表现, 是小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智慧的重要来源.科学始于好奇, 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可以这么说, 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宏伟目标的实现, 起始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我们学习要做到“五到”, 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 通过多种感知的渠道, 提高观察的效率.例如“一杯水的观察”教学, 学生用眼睛看, 发现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会流动的物体;用鼻子闻时, 了解到水是没有气味的;用舌头尝时, 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再用手去摸时, 感受到水的温度;这样就比较全面的观察了水, 综合的了解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而经常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去观山观水、观树木庄稼、观花鸟鱼虫, 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生活, 激发观察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使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具备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如以前在教“冬季星空”时, 在讲清观察星星可以知时间推移、知季节更替, 是一项有趣又有用的科学活动后带领学生在晴朗夜晚, 在分清星座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了大熊星座、小熊星座, 织女星座、牧夫星座、天狼星、北极星…….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兴趣高, 收获也很多.只有通过经常地这样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从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零散的观察逐渐养成了系统、全面、细致的科学观察习惯, 这不仅可以使观察更为有效, 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使他们从小养成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 在将来的工作中, 能够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学生提问表明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 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也是学生思维的开端.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大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尽量独立思考, 不盲从, 不迷信, 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提出独特的见解, 鼓励学生去发现.例如, “寻访小动物”一课,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寻访?对小动物的观察为什么叫寻访?为什么要访?到什么地方去访等一系列问题.在学习“蜗牛”一课后, 有学生会问:蜗牛的身体外面为什么长有坚硬的壳?蜗牛的头上为什么会长两对触角?蜗牛的眼睛为什么长在长触角上等.面对这些提问, 教师一方面要做好解答更要进行鼓励.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好问是智慧的摇篮, 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秘, 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 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发展.除了鼓励学生好问外, 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些探索活动, 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思维.如学过“我们给大自然记日记”后, 带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 观察当地四月份的物候现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绘制出四月份的自然历, 并对四月份的气温、雨量、太阳高度进行统计, 绘制出曲线图, 得出本地区四月份气温、雨量、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形式, 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三、培养操作能力

作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培养小学生动手能力的习惯, 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知识的理解、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机械”时, 我辅导学生做了3个实验. (1) 把10千克的重物提高0.5米, 先用手提, 再用杠杆提, 比较两种方式用力的大小; (2) 先用自行车车把改变车的方向, 再直接用手转动轴把改变方向比一比谁省力; (3) 两个同学用同一种锤子分别把有尖钉和截掉尖端的“钉子”钉入木头看谁用力少.通过操作体验, 使大家认识到杠杆、轮轴、斜面都有省力的作用, 并且都学会了一些简单机械的操作方法.科学的本质就是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特别是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亲近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 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是科学课对我们的要求.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机会, 通过动手操作,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 在科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科学创造能力.因此, 我平时就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做实验、开展种植、养殖、制作活动, 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操作过程, 培养了操作能力.

四、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最高形式, 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谐优异发展的综合表现, 它是革新、创造、发现和发明的第一要素.面临着世界性的国力竞赛、科技争雄的形势, 从小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意识和创造力能力, 是我们科学教师刻不容缓的工作.我在教“制作叶的标本”时, 组织学生采集37种484张植物的叶, 指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 动手制作标本.这些标本制作十分精致, 不仅符合要求, 而且各具特色, 有独创精神.“小画家”王小丽同学用叶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标本展览会上大获赞赏.从此, 美术小组便增加了叶画这个项目.她的叶画作品还在市的儿童画展上荣获一等奖.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 特别是发展中小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科技人才的需要,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是科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 也是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还要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 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 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 探索, 去进行创造性劳动.科学课上教师就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幻想.青少年爱幻想, 我们要珍惜这一宝贵财富.因为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 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 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目的之一.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篇10

小学《科学》教材通常都图文并茂, 色彩美丽的图片都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但科学课始终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 书本的认识仍不够让学生通透地领略学科知识, 所以教师要加强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会, 笔者在此分享在课堂上使用过的一次情境教学。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纸”这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比较书写纸和卡纸的不同, 待他们回答后提问更深一些的问题继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哪一种书的纸要厚, 哪一种书的纸要薄?然后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 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 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会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设置具有梯度, 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难易度, 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抽象, 无从下手, 而且还让学生在变化中学会比较和总结, 更给学生一种在生活中以小见大, 体会生活中的科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启示。

二、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疑问。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疑点才会引起思考, 进而去探究。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应用知识。如, 在学习“纸”这一课, 我故意在桌上倒了一点水, 然后请一位学生帮忙用卫生纸把它擦掉, 向他提问:这说明纸具有什么特性呢?引导他说出纸的吸水性后我分别把挂历纸、报纸、卡纸、卫生纸放在桌上, 当我说道:“同学们说的没错, 纸具有吸水性。”时, 有一位女生突然举手说道:“老师, 卡纸好像不怎么吸水的, 我妈妈说它具有很好的耐水性, 所以经常把它垫在餐桌上。”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每种纸张的吸水能力, 看看哪种纸吸水性最强, 为什么吸水性有强有弱。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 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兴趣, 提高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然科学课是自然、物理、化学的初级结合课程, 想要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就要从生活出发, 紧密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物理或者化学知识举例展开。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生命离不开水”这一课时, 我引入了一段小诗:“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 鸟儿齐声高唱;因为有你, 花儿开得鲜艳;因为有你, 牛、马长得肥又壮;因为有你, 世界才这样美丽。请同学们猜猜这诗中的‘你’到底是谁呀?”这样的小诗不但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美的认识, 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受有花有草、有山有水的美妙滋味, 进而跟紧老师的思路主动思考, 很快, 学生们说出了一致的答案:水。随后我趁热打铁, 紧扣主题地举起手中的小草并追问:“我们知道人、动物、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有了水才有生命。那你们知道人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吗?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老师手中的这棵小草一天要‘喝’多少水?”用诗歌和猜谜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用设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学科整合, 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上一篇:水污染控制分析下一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