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总结报告

2024-06-15

高技能人才总结报告(共8篇)

篇1:高技能人才总结报告

技师报名请准备好附件

8、附件

9、附件

10、附件

11、附件13,附件10的A3纸打印请从我这儿领取,注意附件9 的业绩内容为10年—12年的业绩,将各份业绩记录表写明序号。请各位准备好于26号11点前交到我这儿。谢谢

篇2:高技能人才总结报告

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桥梁装吊工作,先后参加过成都北编组站、岢瓦线、两伊线、海南东环、平朔线、准朔线等多条国家铁路的建设工作。作为一名桥梁装吊工,时时刻刻的牢记着“安全’二字,不敢有半点松懈;工作中尽职尽责虚心向老前辈学习各种知识与经验,现将任高技工后业绩总结如下:平朔线桥梁架设施工前期,架桥机吊轨电葫芦在启动后,电机不能正常运转,导致不能提起重物;当时,电工进行了线路检查,并且检查是否超载,更换了导线(因可能导线细所致)仍不能使电机恢复正常工作;由于平时自己爱好机械修理,又从老师傅那里吸取了很多经验,便向机长提出自己试试;经一系列检查后发现制动轮与后端盖锈蚀咬死,制动轮脱不开。随即卸下制动轮,清洗了锈蚀表面;安装完成后经调试,电机恢复正常运转,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平朔线铺架过程中,有一次架桥机电葫芦制动相当不可靠,下滑距离超过了规定要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由于当时自己发现的早,随即向操作司机发出停止操作的手势;然后,逐个进行了详细排查:1)检查了制动环磨损程度,因为可能出现弹簧压力减少;2)精修了制动环与后端盖锥面的接触面;3)调整了制动环;4)检查了联轴器的窜动灵敏度;经检查检修后调试,制动依旧不可靠,下滑距离仍不能控制在有效距离内;后又对此进行了一次排查,发现原来压力弹簧过于疲劳,随即立马更换了压力弹簧,经调试,效果良好,解决了这一安全隐患。

有次铺架中遇到桥高、曲线半径小,而且更主要的是桥台处于下坡道上,当时架桥机的制动性能很难准确的停在对位点上,万一出现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有可能会出现机毁人亡的危险。经过对其观察,计算,提出以下方案:

1、把勾备筒里的前后拉条都加长3公分,使闸瓦互对,对车体轮对的塔面增加压力。

2、在对位时上紧手闸预防主机车体快速下滑而失去控制出现危险。

3、在对位点前后5米线路抬高10公分,并在对位点前放好止轮器,通过以上方案我再用缓慢行驶,灵活稳重的觉悟,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稳稳的把架桥机控制在安全范围

内。

平朔线架梁过程中PJ165架桥机2#柱油缸出现不同步现象,无法进行架梁工作。由于在DJ168架桥机上出现过此类现象,随即想到油缸不同步可能有几点原因存在:

1、油缸泄油;

2、系统进气;

3、平衡阀出现故障;

4、油路过脏。于是对此现象进行了逐步排首先查:对外观进行整体检查,发现没有泄油想象;随即对系统进行了排气工作,仍不能满足架梁需求、同步进行;随后又检查和修正了各运动部件的精度,并对油路管道以及平衡阀进行了检查与调整;仍不能正常工作。正当大伙苦思冥想的时候,发现液压油太脏,并且有污物存在,立即报告机长,对油路进行了清洗并更换了新油;后经调试油缸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且能同步进行;为此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有次架梁时,行车在吊梁时出现行车在吊梁横移一头托起,一头卡跑道的现象,看到这一现象,随即向操作司机停止操作得信息;并判断轴承损坏、破裂,行车横移轮架磨损过量不在中心处。经拆卸后,发现果然是有一部分轴承损坏,横移轮架点不在中心上,发现问题后将其改进,更换新的轴承,把原来的轴盒加长了2公分,轮距也加长了2公分,保证了架桥速度。

平朔架梁过程中,有次桥梁已经出了一号车,开始下落的时候,突然一号行车的2号滚筒冒起黑烟,当时经电工检查,电机已经烧坏。而现在桥梁还处于自由下落状态,情况十分紧急,经机组人员共同探讨,必须迅速更换电机,且控制桥梁自由下落。首先把桥梁和大臂用直径40的钢丝绳缠绕八圈,并在大臂上用3吨的手拉葫芦拉紧,将其固定在大臂上,避免了桥梁的下滑,给电工争取了更换新电机的时间。

在铺架中,架桥机二号车的拖拉钢丝绳磨损特别快,需要经常更换,后来经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导致钢丝绳异常磨损的原因是钢丝绳的导向滑轮的位置不对,因为位置偏向左侧,引起钢丝绳摩擦系数增大。后经过改变滑轮的位置后,摩擦系数大大减小,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明显增加了,小小建议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篇3:高技能人才总结报告

八闽工匠展风釆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4月23日上午, 由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组织的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颁奖授牌仪式暨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福州召开, 福建省委组织部、福建省总工会、经信委、卫计委、国资委、交通厅、教育厅、住建厅、林业厅、农业厅和工商联等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大会。大会为获得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的同志颁发了证书、奖章, 冯鸿昌等5位同志还从不同角度真实生动地介绍了他们立足本职岗位, 奋发进取的感人事迹, 以各自成长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风采。据悉, 由冯鸿昌等5位同志组成的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报告团还将分赴全省各个设区市开展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进一步加大福建省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 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福建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

篇4:高技能人才总结报告

一、基本情况

按照部署和安排,研究班在德国期间,共计完成了32个单元的培训任务。我们系统学习了德国社会和经济体系概况,德国的教育体制概况及其法律背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职业培训教师的培养,德国品牌声誉和高技能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高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模式等,专题讲座共64个课时;研究班一行先后访问了柏林州政府教育、青年与科技部,柏林职业教育新科目鉴定机构(ASIIN),杜塞尔多夫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等3个政府部门,以及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ZWH)和杜塞尔多夫-勒沃库森工商会等2个行业协会;先后实地考察了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柏林经济和法律应用技术大学、Martin Wagner职业学校、德国铁路(DB)培训学院、柏林工程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以及德国技术信息、工业电子和能源管理能力培养中心,柏林手工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德国供暖空调手工业联合会(SHK)柏林分会培训中心等3个培训中心;同时,研究班学员还与德国的官方代表及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班做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学习扎实,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二、主要收获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组织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1.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占40~50%。德国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在德国,从总理到一般百姓,无不重视职业教育,能工巧匠备受尊重。据了解,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都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2.熟悉了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视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教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特征,被称为“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类学校也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专科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另一类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的延伸。德国的各类教育之间可灵活互通,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都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3.了解了德国政府、行会和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

德国的政府、企业与行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工作。一是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授权给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和政府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到中等义务教育范畴,在公立职业学校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二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职业教育的招生到受教育者的培训,从职业培训岗位数目到培训计划直至培训的物质设备的配备等,基本上都由企业负责,企业直接决定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行会负责为教育企业提供咨询,为教育企业的教师提供培训,对企业和企业教师进行评估、认证,监督企业开展教育,为企业招收受教育者提供支持,组织中期考试和最终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调解受教育者与企业间的纠纷等。

4.认识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德国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主要行会机构有300多家,各个行会基本都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协会辖区范围内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大事项,以此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德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实现的:企业依据教育合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基于工作的实践训练,并支付给学生生活津贴;职业学校依据《义务教育法》,为学生免费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州政府为公立职业学校提供财政支持。

5.体会到了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与其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遴选、入职、晋升、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德国很重视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应聘教师经过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6.认识到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相当完善,在立法体制方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在为学徒工提供合法培训条件方面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企业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有《培训员资格条例》等。德国通过实施严格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各阶层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二是建立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德国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由公共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三是建立了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类行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共涉及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培训工种。四是建立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制度。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实践技能,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7.感受到了德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德国人严谨认真、遵守纪律、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德国很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企业不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还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学校既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教育,也开展职业意识和素养教育,并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中德不同的工业背景和文化土壤,我们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不能不经选择地移植,而是应取其精华。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我省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教育工作的呼唤和期盼,更是助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特别是对我们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职业教育更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真正解决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强省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经济强省转变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当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2.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借鉴德国的经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健全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等工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办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建议省政府出台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激励政策,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应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的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3.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议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等得力措施,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使中职学校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

4.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议建立健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5.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建议加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力度,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在经费投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要调整普通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招生计划。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要制订有效措施,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6.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议修订《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订《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三是加快推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四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7.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建议加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境)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二是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实施办学项目。三是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培训。聘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到我省任教。

篇5:某市高技能人才调研报告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全力打造医药、机电、化工、船舶等四大产业基地发展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21世

纪。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实现经济社会腾飞的翅膀。

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刚确立的概念,要给出更理性、精确的定义并非易事。2001年4月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李宗尧研究员曾尝试给高级技能人才下过一个定义:即“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动态性,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相对性,即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所谓多样性,即高技能人才既包括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通俗的讲,高技能人才就是拥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技术能手。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他们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我市高技能人才状况分析

**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当前面临很多机遇,也有挑战,也有一些不和谐。但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保持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虽然**是一个老的机电产品的生产基地,有春兰集团、林海集团、苏北电机厂等老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国家大中型企业,汇集了一批高技能的人才。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市工业企业熟练的技术工人普遍缺乏,这已成为制约全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电工、车工、钳工、数控机床等专业技术工人需求旺盛,而技能型劳务市场所能提供的技工只有需求数的五分之一。而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缺乏。高技能人才供需比竟高达1:35,某高级技能人才交流会上,招35个岗位,只有1人报名,审核后此人还不合格。现实是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不足,比例不协调。目前我市高级工以上人才仅占全市技术劳动者总数的8.4%。不考虑死亡、退休、转移省外就业情况,我市目前的技师也仅有5000人不到,高级技师只有182人,这显然不能满足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58%左右,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仅占7%,技师、高级技师仅占1%,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以上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供需矛盾突出,一些企业也曾出价10万至30万元的年薪,招聘身怀绝技的高级蓝领,最后都是空手而归。

2.年龄老化、学历偏低。年龄在45岁以上占高技能人才的86%,青年高级技工所占比例极小,难以形成梯队。随着老一代高级技工逐渐退休,我市高级技工队伍将面临断层。

3.分布不太合理。一方面我市高级技术工人有90%以上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大中型老企业中。这些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面临着产品结构调整,短时期内难见效益。企业内高级技术工人就业状况较为复杂。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在市场中有竞争能力的新兴企业,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紧缺。另一方面,我市高级技能人才多数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相对集中在机关、学校、领导层,在生产第一线岗位的很少,在运输和服务领域的更是少之又少。

4.知识老化,技能单一。在地级**市组建之前,我市大多数高级技工未经过系统培训,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都还停留在传统工艺和传统技能上。在知识不断更新,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大量出现的今天,这些老一代高级技工的知识、技能,就显得老化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5.培训能力差距较大。目前**地区仅有**技师学院开办高级技工、技师班和市劳动局主办的在职职工高级工班。受办学能力、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的影响,每年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也只有几千人,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需求预测

1.根据我市劳动部门相关资料表明,我市高级技能人才约25200余名,仅占30万技术工人的8.4%。与目前江苏省高级技工人才占技术工人11.7%相比,我市有明显差距,反映出我市高级技能开发工作落后于全省其它地区。与发达国家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35%的比例相比,我市就更为悬殊了。要缩小这一差距,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就应使我市高级技能人才占技

术工人比例超过15%,接近20%。如果按此测算到2010年,我市需培养高级工及以上人才2~4万人,平均每年约需培养高技能人才4~8千人。

2.以上数据是在我市技术工人总量为30万不变前提下测算的。事实上,据经济形势分析预测,我市即将进入新的一轮经济高速增长期。有专家分析,全国经济每增长1%,就将带动8万人就业,江苏经济

每增长1%,将带动5万人就业。而我市在今后几年中的经济增长速度必将超过江苏省及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就为我市带来了巨大的就业空间。据此预测,我市到2010年技术工人总量肯定会远远超过30万人。

3.针对我市高技能人才老化的问题。在五年内必将有为数不少的高技能人才面临退休。那么实际需求的人数还有所增加。

三、突破“瓶颈”应对措施

1.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氛围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加之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舆论导向失当(如不恰当地宣传高考状元和以高考录取率论英雄)、收入差距拉大(企业一线人员收入过低)、技术工人实际地位低下等消极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确立“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许振超、邓建军、李斌式的工人专家和技能标兵,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让全社会感觉到一个明确的信号:科学家、工程师是专家,高技能人才也是专家,刻苦钻研技术技能同样是成才的阳光大道。现在,有些省(市)和大型企业集团推出了“金蓝领培训”工程,明确提出高级技工、技师享受工程师待遇,高级技师享受高级工程师同等待遇,政府的导向政策和宏观调控无疑会对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善我国的教育结构、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对生产一线工人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都应予以重奖。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蔚然成风。

优化环境,营造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鼓励技能人才的成长。积极推广一些企业在关键职业工种、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职工”的经验,积极宣传推荐对各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绝招绝技、突出业绩和品牌影响的技能人才。充分利用各媒体,结合评选表彰享受政府津贴的省、市技术能手、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首席技师等活动,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先进事迹,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崇尚和争做优秀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

2.建立健全机制

中国有个难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解决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从法律上、制度上进行根本保障。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市人民政府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1999年制定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引进人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扶持具有产业优势或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春兰集团建成了中国企业界第八个博士后工作站,投资13亿元,兴建春兰研究院、春兰学院。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放大春兰效应,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培植更多的“春兰式”企业,为吸引人才提供重要载体。加大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力度,广泛吸引博士后人才从事科研开发。

多渠道灵活的吸引人才。积极实施项目引才、事业留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供事业平台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甚至采取讲学、开展咨询或科研活动、进行技术合作或技术入股、聘请顾问等“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作贡献。

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逐步取消企业引进人才的审批制度,增加企业用人的自主权。引进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重学历重资格,但不唯学历资格,更重适用,重能力,重实绩,重能解决问题。

做好引进人才的保障工作,筑巢引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好高技能人才的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国的国情现状,是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通过政策优惠、政策倾斜、税金减免、奖励的方式,多渠道灵活解决好这些难题。

其次,调整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引进人才后,要用好人才,留得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保障其待遇。制定与其贡献、能力相适应的分配政策。待遇上要能留得住人,吸引人,有些关键岗位甚至要打动人。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落实高技能人才待遇,规定最低工资收入;根据职工技能等级水平和贡献大小,建立和实行技能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建立特殊津贴。加大奖励力度,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营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的作用。

放手用人、大胆用人。不用“有色眼镜”识别人才,慧眼识英雄;大胆起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敢于委以重任,成为项目牵头人领导者,让其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甚至领导人。在事业上留住人才。

科学评价人才。积极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较为科学、易于操作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

重视培养。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挖掘人才的潜力,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岗位上锻炼他,让其自学,送出去参观进修学习,甚至送到国外最先进的地方。

3.加大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第一,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多渠道解决办学资金。

职业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较大的投入。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实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

加强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绝不能削弱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承诺让人印象深刻:“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今后五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但清华大学教授赵玉芬估算,每年分配到各地基层农村的数额也就是杯水车薪。各级财政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

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够的。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充分发挥现有的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

调动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一些企业缺乏培训积极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没有完全显现出来。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时间长、投入大,还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有影响,企业缺乏对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投入,效益不好的企业无力投入。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鼓励投入,舍得投入。各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在税前列支。

接受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

第二,建立高技能人才教育基地

教育部与财政部商定将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充分依托现有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兴建一批起示范作用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建成后,要实行资源共享,面向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每个基地每年要至少600人次的培训规模,力争在5年内,要为国家培养100万名具备较强职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提高职业教学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也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具体体现。

在**市范围内,建立职业教育学校的梯队。重点建设**技师学院等有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力的教学基地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他县市的技工学校重点培养中初级的技术工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初级的技术工人的培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利用培养高技能人才资源。

校内实训基地是基础,其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工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企业是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熔炉,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两种基地的建设应该同时并举。采取和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提高在职培训数量和质量,让技能人才从职工队伍中脱颖而出。

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就应当是高技能人才。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到行(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技术服务。只有动手,知识才能转化为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

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实训替代模拟,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更多地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缩短在岗位上的适应期,尽快地适应岗位,产生效益。

四、展望

**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地。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力争到2007年,我市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级技工为主体,高级技工、技师为骨干的技能人才队伍,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需要。储备了更多的人才,为经济发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始终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着眼于提升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篇6:xx县高技能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XX县技术创新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幸福XX,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愈加凸显。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幸福XX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了摸清我县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我们对县内9个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研采取普遍发放调查表与电话访问相结合、面上分析与重点企业解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表100余份,实地调查了10多家中大型企业。同时,我们还认真研究XX县“十二五”规划,研究和分析我县产业变化趋势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广泛收集外地先进地区的典型做法,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XX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基本做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较快发展。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进一步趋于 合理,高技能人才队伍数量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逐步增加。高技能人才为我县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状:截止目前,从总量上看,全县企业在岗技术工人约185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650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从等级结构上看,在全县企业高技能人才650人中,技师124人,占19.1%;高级工526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80.9%。从行业结构上看,在全县企业高技能人才650人中,交通运输业277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2.6%;建筑行业229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5.3%;其它行业约14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22.1 %。从学历层次上看,在全县高技能人才650人中,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25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4.6%;中专(含高中、职高)学历的252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8.8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73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26.6%。从年龄结构上看,在全县企业高技能人才650人中,35岁及以下的71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10.9%;36至45岁的191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29.4 %;46至60岁的388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59.7%。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东莞(凤岗)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已初具雏形,企业总量不断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对我县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据统计,全县企业在岗技术工人约185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0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数量更少,全县只有技师124人,且相当部分已不在一线岗位。从队伍建设整体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规模总量不足。目前,我县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为3.5%(全国平均比例为4.5%,西方发达国家现超过35%),而据抽样调查显示,企业的需求比例已达15%,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企业高技能人才中,35岁及以下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10.9%,36至45岁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29.4 %,46至60岁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59.7 %。这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有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危险。三是文化素质偏低。在全市高技能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4.6%,中专、高中(含职高)学历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8.8 %,初中及以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26.6%。大专以上学历的技能人才比例低于全省和全国11个百分点。四是流失现象严重。受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原因的影响,企业改制后很多高技能人才未能得到合适安排而流失。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历史背景和客观因素。我县经济还不发达,产业规模不大,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合理,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吸纳高技能人才的载体、空间和引力有限。

另一方面,我们高技能人才工作本身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现行教育体制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现象;二是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则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三是没有健全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四是社会及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三、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对策

高技能人才问题是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现在开始,我县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配套政策,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高端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梯次发展,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 逐步完善以企业和行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建立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 4 养制度,加大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产业工人的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的青年高技能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

1.发挥企业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指导本行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企业要增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依法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广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行动,结合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定参加技能培训人员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办法,不断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工资分配制度,实施优势产业高技能人才支撑工程。鼓励企业建立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依托车间班组,结合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等形式,提高职工技术水平,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有条件的企业每年组织职工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人数不少于技术岗位职工总数的16%,逐步建立职工正常的职业资格等级晋升机制。对在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方面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2.建立校企合作制度,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各类职业院校进一步规范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需求,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采取灵活学制,增加实习实训 时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促进技术交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企业要结合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为其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学员参与技术攻关,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

3.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实施“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鼓励职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对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攻关项目获得成果的,或在企业岗位练兵、技术竞赛活动中成绩优秀的,可以作为破格晋升职业资格的申报条件。职工参加紧缺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人才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企业可给予相应的培训和鉴定补贴。4.大力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根据我县工业企业以及其它优势产业、重点领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 “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 1.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符合企业生产和服务岗位特点要求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篇7: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用“五动”措施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狠抓人才第一资源,高技能人才工作进展明显。但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技能人才不够用的问题仍为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高技能人才培养数成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核心考核指标。年初市局下达我县高技能人才培养数为560人,其中取证数280人。面对任务,深知艰巨,全体工作人员没有怨言,而是勇于担当。针对我县职业院校少、企业规模小、劳动者普遍技能低等实际,想方设法,用“五动”措施,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努力使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难点转化为工作亮点。今年1~8月,高技能人才培养数已完成42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75%;取证数已完成21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78%;超额完成了序时进度,“五动”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是:

一、政府推动,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一是坚持人才工作优先。

篇8:高技能人才总结报告

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随着各种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 中小企业的环境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所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将目前的资源与互联网相结合, 运用适合本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受访中小企业中, 使用互联网办公的比例为78.5%。受访中小企业开展在线销售的比例为25.3%, 开展在线采购的比例为26.5%, 其中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3.0%。在各类营销推广渠道中, 互联网早已超越报纸、杂志等传统平面媒体, 同时又以多元化的展现形式、相对较低的推广门槛和可评估的推广效果等优势, 超越电视、电台等立体媒体, 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营销推广的首选渠道。进一步调研发现, 在各种网络营销方式中, 中小企业倾向选择电商平台推广、搜索引擎营销、即时聊天工具营销、网站展示广告、邮件营销等较为成熟的网络营销方式, 其他较为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 比如微博营销、论坛/BBS、SNS、视频营销、团购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在快速增长的同时, 目前也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比如应用电子商务的意识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 大多仍停留在促销、销售上, 在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的协同管理也存在问题, 开展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存在不足等。但是目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 电子商务的人才缺口。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到300万, 然而与此相矛盾的却是我国各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对口就业。可见在电子商务发展如此迅速的大环境中, 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为企业所接受,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的, 有行业的, 也有院校自己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还是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目标错位造成的。多数院校在制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面向行业、企业的进行必要的人才调研, 但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 公司和业务不断变化, 同时各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设置也是各不相同, 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多种多样。因而如果学校专业建设过程中不经过认真提炼和细致定位, 必然会导致课程开设无法真正适应企业需求, 培养的学生当然无法被企业所接受。

电子商务是一个包含多学科、多理论又相互交叉的新兴专业, 既涉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又涵盖了经济商务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物流配送、资金支付、客户服务等多环节, 同时信息技术和经济商务活动还需要交叉应用。因此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建设必须顺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求来进行专业定位, 并构建一个校企高度融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

2 浙江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 改革开放30多年, 浙江省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数量已占浙江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已占浙江省的80%以上, 财政税收、出口总额已占浙江省总额的60%以上, 吸纳的城镇就业人数超过90%, 中小企业作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和新的增长点, 为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如何克服困难, 实现产业转型, 电子商务无疑为其提供了机遇与平台。通过参与电子商务, 中小企业可以发挥市场反应灵活的优势, 消除信息不对称性等问题, 因此在中小企业商务贸易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不少浙江企业不可缺少的业务工具, 截至2012年6月, 浙江省开设各类网店80多万家, 约占全国的12%;在各类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210万家 (含个体工商户) , 企业应用比重达65%。浙江省参与网络购物有1500多万人, 成年居民网络购物普及率达49.5%。无论是网络零售平台, 还是企业间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团购等第三方平台都稳步发展;网络零售企业、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等业态也在不断涌现, 浙江已经成为全国电子商务业态最完整、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 浙江省中小企业也经历着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旺盛, 难以招聘到适应企业运营实践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随着各层次高校不断加入到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队伍中, 每年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学生却难以找到适合的岗位。高等职业教育以高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 其职业、高等和区域属性, 更适合培养本区域内中小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通过深化高职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 才能做好专业发展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对接, 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的人才需求情况, 课题组以浙江省为例, 开展了深入调研。本课题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企业走访、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 共发放调查问卷361份, 主要目的是了解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状况及规模,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学历层次和能力层次的需求, 企业对电子商务开展的态度和对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预测等, 用来帮助研究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办学规模确定和课程体系的形成。

2.1 被调查企业类型

为了获取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专业化细分需求, 我们在选取企业样本时, 主要选择以电子商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样本企业的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

当前浙江的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完全以依赖线上生存, 通过主流的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或者自建网站来开展企业主营业务, 另外一类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 通过线上来扩展业务, 提升竞争力。对此, 当前浙江省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方式可以从以下抽样构成中有所启发。目前的电子商务企业很多是从网络起家, 专注于线上经营。对于浙江省这样一个中小企业大省, 传统行业如果能够通过企业应用和平台服务强化电子商务发展, 利用网上协作乃至网络化组织加强企业间的深化分工, 进行“协同商务”, 必将创造不可估量的巨大机会。

图2显示抽样构成中, 企业的规模大多集中在10~50人。调查发现, 通常以一个年销售额1千万元左右的电商公司为例, 其人员大体15~20人, 分工主要是包括店铺运营、美工、客户服务、仓库管理、司机和其他相关人员, 这种分工构成属于这个行业的主流群体, 基本可以支撑一个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司的人员架构。相比较传统行业, 电子商务企业的效率更加高效, 对于人才需求更加专业化和复合化, 这对当前电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显示出电商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行业格局尚未形成, 对于传统企业进入电商也仍存有大量机会。

从企业的所属行业构成来看, 服装和日用百货是最多的, 这一方面又体现在B2C平台上, 消费者对服装和化妆品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消费习惯。

另一方面和浙江的传统行业分布有关。浙江省经济发展多年来形成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 其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 技术含量比较低, 如服装、纺织、化纤、鞋帽百货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深入影响, 产业聚集内的企业和相关创业人员以传统产业内容为主的, 立足于所在区域的特色行业, 利用网络寻找到更多的客户, 这是浙江省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典型模式。B2C平台本身提供了巨大的浏览量, 经营者如果把握区域优势, 找好下游供货方, 再加上良好的网络运营通常可以成功。这也为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方向, 货源和物流可能是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2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分析

从企业使用的电子商务平台来看, 对于当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 在平台选择的时候, 首选是天猫。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在商城运营比较稳定的情况, 因为业务的相似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流量, 一般都会兼顾淘宝C店、京东、亚马逊和当当等其他平台, 从而为自己拓展渠道, 并且可以周转库存。另外虽然有些企业也会在阿里巴巴上开设店铺, 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超过10%企业通常会选择多个平台, 但是业务中心通常更侧重B2C领域。对于线下传统企业来讲,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借助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 比如淘宝, 易趣, 拍拍, 百度有啊等;另一种则是自己建立独立的B2C电子商城。两者各有优缺点, 前者借助电子商务平台, 有大量的潜在用户, 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即可分享平台上的会员用户, 企业没有电商经验时, 这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何真正把平台流量转化为销售额是难题。后者需要商务商城的人才, 做商城不是建个网站, 放上产品那么简单, 需要做出符合产品的电子商城, 考虑如何吸引买家购买产品、提高转化率等。

另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具体方式如图5所示, 当前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注重培养自己的运营团队, 但是对于第三方代理运营也有一定的市场, 这一类型的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 比较有利, 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实践岗位。因此在校企合作建设上,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

2.3 电子商务人才状况

《2012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显示预计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265万人。据2012年4月18日淘宝网淘工作频道数据显示, 仅从2012年4月2日到18日半个多月的时间里, 全部电子商务职位需求数是88870条。而从2000年来, 教育部已经批准了339所本科高校和650多所高职高专设置电子商务专业, 每年大约有8万多毕业生。也就是说高校每年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 只能满足这个产业半个月的人才需求。

2.3.1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岗位情况

当前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最紧迫的岗位, 从图6可以看出, 排名前三位的是店铺推广、客户服务、数据营销类岗位, 同时很多店铺也表示美工设计类人才很难招聘到合适的。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是因为互联网是中小企业最为青睐的营销平台。借助于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流量, 展示产品吸引客户是所有涉足电子商务企业的共同需求。因此熟悉第三方平台工具, 特别是能利用国内市场份额最高的淘宝平台进行网络推广的人才是当前企业最为迫切的。另外淘宝客服人员直接面向客户, 开展销售工作, 维护店铺形象, 虽然门槛不高, 但要求对店铺产品熟悉, 能吃苦耐劳, 这类人才在很多企业流失率很高。由此看来,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从这些方面加强, 特别是店铺推广和数据营销人才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重点。

在调研过程中分别都超过半数的企业愿意支付3000~5000元的月薪, 其中73%的企业对店铺推广人才愿意支付3000~5000元的月薪, 57%的企业对数据营销类人才愿意支付3000~5000元的月薪。

对于美工类人才, 企业需求根据店铺的发展阶段有两个层次, 对于店铺处于发展初期, 企业对美工的要求是能使用图片处理工具进行简单的抠图、美化等模仿操作, 这类美工的需求当前占到美工人才需求39%, 主要月薪集中于2000~3000元, 店铺扩展到一定阶段, 企业开始注重企业整体形象, 希望能招聘到有较强的美术功底及领悟能力, 能设计店铺整体装修风格, 能够全面负责淘宝B2C商城的全套美工设计, 包括:店面整体形象设计更新、对店铺首页、详情页, 商品描述美化、店铺产品图片处理、产品描述文案、促销活动平面支持等, 这类高端人才的需求量目前并不大, 但很有潜力, 调研企业中只有9%有这类需求, 愿意提供的工资水平也很高。

对于客服类人才, 企业的需求很大, 但客服人才的个人发展却会受到限制, 从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企业愿意给客服人员提供的月薪只是集中在2000~5000元, 这也体现了目前电子商务企业中客服人才的职业生涯目前来看, 很难有更高的发展, 如何以客服岗位为行业切入点, 培养学生长期的职业规划, 是高职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

2.3.2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式

在调查361家企业中, 通过社会招聘符合岗位需要人员的占72%, 通过招聘电子商务应届毕业生占48%, 内部培养提拔的占53%, 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占27%, 对比《2012年电子商务人才状况报告》的调研, 其中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接受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占25%, 发现目前来看, 高校电子商务应届生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

3.3企业认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突出的问题 (见图8)

这里企业对我们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抱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二是主动学习能力欠缺。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 可以通过增加实训设备、加大实训课时比例, 加强校企合作, 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来逐步得到解决。而主动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 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 对学生的开发应主要从智力、心力和体力角度进行, 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开发, 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驱力、意志力、自评力和调控力 (心力) 的增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人文、社会和科学学科上应合理搭配;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吸纳, 还应有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理想进行主动引导, 升华学习目的, 培养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

在访谈的中小企业中, 大多数企业表示对于招聘人员的学历并不看重, 而是注重学生能力。但当实际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企业招聘电子商务岗位人员时48%的企业希望招聘高职大专的电子商务人才, 居第一位, 其次是普通本科, 再次才是中专。这说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其层次介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专与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之间的高职大专层次, 是最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3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电子商务属新型产业, 人才存量不足, 再加上高校人才培养输出不足, 从而形成电子商务领域巨大的人才真空。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和特性使得电子商务企业在招收人才时并不会重视文凭, 更加注重实践经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高”, 在于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正好契合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对于高职层次来说,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巨大的机会。高职教育改革推行这些年来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虽然也在前进, 但综合企业的调研分析, 我们发现目前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深层次的问题仍在于下列几个方面:

(1)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专业培养课程层面, 并没有明显针对性的细分, 培养方向模糊, 学生毕业后对于电子商务行业并没有明确职业方向。

高职教育改革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对于高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学者、教师与企业方都一致认可应该是培养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的网络推广活动与网络运营实践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大专生应有的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快速学习能力, 熟悉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的基本理论, 掌握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与政策法规, 了解电子商务活动基本流程, 掌握一定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能力。

这一目标的确为我们指明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一般目标, 但是当前具体如何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来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却并没有任何研究和实践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因而使得当前高职电子商务教育一边是轰轰烈烈的改革, 一边是培养目标与实践脱节, 无法落地, 专业教师与学生一样感到茫然。

(2) 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其知识结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现存知识技能全部来自实践的总结, 并在实践中不断快速更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直接导致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欠佳, 具有很大随意性, 缺乏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浪潮席卷全球, 其主体发展主要是在企业和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中。由于互联网商业特性本身的活力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飞速, 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从B2B、B2C、C2C、P2P、团购、O2O (Online To Offline) , 到各种模式混合微创新, 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电子商务不断向前发展, 每一次创新都直接导致企业业务的增长与变革, 使得电子商务运营、推广等相关人员都非常稀缺。

截至2013年6月根据淘宝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仅只针对在淘宝平台上的电商企业而言, 人才缺口就高达百万, 而整个电商行业未来三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445.7万。这么大的缺口仅仅依靠行业和企业自身是无法解决的。高职院校必须更加密切与电子商务行业的合作。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实际应用的理解和相关行业发展数据, 而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是学校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很大, 大多数学校只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进行一个简单堆加, 完全不具有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

(3) 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 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资源。但由于高职投入经费的限制, 当前高职电子商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不能满足企业所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高”, 在于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高技能人才应该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 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 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 能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的工作, 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因此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 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实践性教学培养成本显然要高于本科院校, 但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思想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尚有偏差, 仍将高职教育看做是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次等教育”, 对于高职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本科院校, 导致高职实训基础建设薄弱,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只能通过偏于理论, 减少相应实操类课程, 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4)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从实践经验上无法有效指导学生。

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如经管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 从校门到校门, 并不具有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专业, 有些专业教师, 大部分甚至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过来, 更多都是靠后来进修或者是自学一些书籍而获得电子商务相关知识, 存在知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所以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本身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 难以有效的指导学生。

4 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思路

鉴于我们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的调研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课题组对于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4.1 根据区域经济细分专业, 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对于培养目标的确立应依托区域政府、行业、企业, 以实地调研结果为准培养区域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网络销售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调研结果基础之上综合专业实践条件等优势, 确立高职院校自身特定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 构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创新实施。

4.2 师生一体服务企业, 企业参与教学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电子商务的实践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直接影响其课程体系实施的效果。无论是基于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践还是进入企业顶岗环节, 核心是通过师生一体服务企业, 企业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 达到融通的过程。

4.3 让校内专职教师走入企业, 企业教师进入课堂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由之路

高职的师资队伍, 应该是兼备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队伍, 这已经为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所证实。而这一点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目前国内并不存在属于电子商务学科的理论体系, 也就难以根据新的理论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更无法由此再确定相应的师资标准。因此“让校内专职教师走入企业, 企业教师进入课堂”由此来培养一支双师型的名师队伍。

摘要:本文作者对浙江省电子商务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调研,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梳理, 探讨了当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校长办公室2008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