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4-05-17

合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合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合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合理的技能人才保障,我局于2010年底组织开展了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本次调研采取普查、抽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召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和企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力求调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一、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强劲,高技能人才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建立和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长,高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贯穿高技能人才不同成长阶段的政策体系得以建成

我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合肥市2005-201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合肥市蓝领人才开发与引进计划》、《合肥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等政策,明确了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交流引进、评价使用等各个成长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多渠道多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与交流引进制度得以建立

我市的技能人才队伍主要通过自身的培养开发和外部的交流引进两种方式来发展壮大:

在自身培养开发方面,我市统筹资源,多向发展,加强各类企业培训机构和院校培训机构的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社会各级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对技能人才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养,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起面对企业在职人员、待转移就业和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劳动者及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制度。目前我市年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15万人,其中通过5所技师学院、1所高级技工学校、26家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人;通过27所技工院校、152家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开展中级工培训,年培养中级技能人才7.5万人;通过156家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年培养初级技能人才6万人。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从2009年起成为民生工程,两年来,我市创新推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券”工作模式效果显著,深受好评,在2009年中央巡回检查组视察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成为我市的典型事例。2010年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在调研我市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省妇联巾帼家政服务中心的时,对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外部交流引进方面,我市充分发挥省内兄弟城市与本市在资源、产业和人才方面共享、相融和互补特点,不断巩固“省会劳务协作圈”、“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九市人力资源联盟”三大人力资源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城市间的劳务协作,优化人力资源跨地区合理配臵和有序流动;2010年卢仕仁副市长亲率我市多家重点企业,分赴河南信阳,湖北武汉、江西南昌等省外城市集体招聘,签订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协议,搭建起与外省市人力资源合作交流有效平台。

(三)全方位覆盖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得以推广 完善政府指导、社会化管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建设,全市已建成职业技能鉴定站(所)41家,主要分布在大型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其中安徽新华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合肥市万众技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已成为质量过硬、信誉良好、认可度高、具有行业权威的品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规模,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鉴定覆盖面,推动企业职工参加鉴定,将新兴职业(工种)纳入鉴定范围,2005年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1.5万人次,核发职业资格证书46.5万人,2008年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开展专项能力鉴定1.7万人次,核发专项能力证书1.5万人,为各层次技能人才提供技能鉴定服务。

(四)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评聘和使用机制得以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们在江汽集团、省建工集团、供水集团、燃气集团等多家骨干企业进行试点,逐步推动我市企业建立起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创立起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评聘新机制,建立起就业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技能人才与技术职称相对应的使用新制度。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在我市,明确被聘任的技师、高级技师可以享受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视为高职高专同等学历,实行同等待遇。高技能人才被纳入政府特殊津贴评审和市拔尖人才评选范围。高级技师退休后与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同等享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有关政策。企业正式录用的外地高技能人才,可直接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在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本市居民同等待遇。2009年起建立技师和高级技师工资指导价发布制度,为高技能人才和用人单位协商工资待遇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五)适应和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得以优化 建立全市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大赛,由日立、海尔、格力、江汽等大型企业承办,面向全市各行各业的在职职工和社会人员开展,有1千多家用人单位近20万人参赛,对竞赛获奖选手授予“合肥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颁发奖金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积极推荐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建立全市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开展全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活动,评选对象为本市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业内认可的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生产一线技术岗位职工。评出的获奖选手分别授予“合肥市技能大奖”和“合肥市技术能手”称号,奖励每人1万元和2千元奖金。

创立“中国·合肥技工节”品牌,从2008年起,每两年举办“中国·合肥技工节”,以 “尊重人才、崇尚技能”为主题,通过院校成果展、技能大师亮绝活、企业产品展、城市之间人力资源签约、技能人才招聘会、校企合作对接会、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高超技艺和先进事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学成果和学生作品,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技工节的举办在我市乃至全国都是首创,它既是技能人才工作交流展示的盛会,也是劳动者的盛大节日,创立至今得到了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获得国家和省市多位领导的充分肯定,在2008年第一届技工节上,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刘丹副司长、省人社厅原朱勇厅长、市长吴存荣等领导亲临活动现场;在2010年第二届技工节上,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道槐、省人大副主任郭万清、省人社厅副厅长林海、市长吴存荣、市委副书记熊建辉等领导亲临活动现场。每届活动都吸引了几十家知名媒体和2万人到场,规模空前,成为我市乃至我省的技能人才品牌展会。

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试点项目,2010年在江汽集团、叉车集团、荣事达三洋、昌河汽车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中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试点项目,选派国家、省、市职业技能竞赛和评选表彰活动的获奖选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及其他有专业特长的高技能人才,集中开展技能研修、技术攻关、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活动,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创新成果的传承推广。

(六)切实有效的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得以加强

组织领导方面,我市的技能人才工作一直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部门牵头,我局具体负责,宣传、财政、教育等成员单位间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技能人才工作。

资金投入方面,基于市委市政府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对技能人才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安排200万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技工院校建设和补贴实训设备,扶持和促进技工教育事业发展。市人才发展资金切块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和奖励。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全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全市就业专项资金中每年用于职业培训补贴不低于1500万。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高技能人才工作,包括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发展力度“培养一批人”,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孵化一批人”,举办技能大赛“赛出一批人”,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活动“树立一批人”,举办技工节“推出一批人”,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一批人”,还有建设蓝领公寓“留住一批人”,建立职教城“汇聚一批人”,等等,多管齐下,百花齐放,有力地推进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高技能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认识不到位、看低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认为技能人才不是人才等问题依然存在。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较低,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导致很多劳动者不愿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愿当技术工人、不愿走技能成才的道路。

(二)技工院校的生源障碍严重制约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

技工院校一直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和合格技术工人的主力军,但是目前在招生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技工院校被拒绝进入生源地的初、高中进行招生,不能进入正常的对口渠道导致技工院校被不少学生和家长误认为是非法办学单位;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没有和职业技术学院一同纳入高校招生范围,不能加入到高考选报志愿的院校行列,严重影响招生和办学发展。

(三)现行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现行的院校教育教学模式和学制单一,教育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跟不上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升级的速度,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产学结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四)企业对职工培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不少企业存在重使用轻培养、忽视甚至不愿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现象,单纯依赖院校和社会提供培训服务,没有发挥企业应有的主体作用,绝大部分企业也没有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职工工资总额1.5%至2.5%)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五)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使用待遇政策执行不到位 为合理确定技能人才的使用和待遇,省市政府部门已在相关政策中予以明确,但在有的用人单位并没有得到落实。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差距较大。

三、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能的人才,是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市经济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重要讲话精神,从我市经济建设对技能人才资源的需求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蓝领人才16条”举措,加强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推动技能人才工作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环境,倾力打造技能人才大市和强市,努力实现技能人才总量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技能人才结构与我市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院校基础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1、进一步加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指导督促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将职工培训列入本单位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职工培训规章制度,努力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中落实。

2、加快在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在大中型企业中择优建立一批培训基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技术工人以及具备条件的社会人员,开展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工作。充分利用企业培训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实习实训服务。

3、建立更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扩大试点范围,在大型和知名企业中新建更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大师掌握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绝技绝活的优势及模范带头作用,有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护和开发我市优质品牌。

4、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面向初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开展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加强技工院校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在现有规模上积极发展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骨干名牌专业。

5、大力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技工院校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推行“订单式培训”、“委托式培养”,实现从招生、培养、实训、就业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使学校的专业设臵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企业为技工院校教师实践、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场所。鼓励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担当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鼓励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和技术攻关。

(二)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6、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改革。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实行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管理体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建设,建成一批质量过硬、信誉良好、认可度高、行业权威的品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规模,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鉴定覆盖面,推动企业职工参加鉴定,将新兴职业(工种)纳入鉴定范围。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完善考核鉴定程序,规范考核鉴定行为。加强命题管理,建立题库,保障考核鉴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7、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考评办法。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原则,推行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考评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考核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突破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条件限制,对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骨干人才,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

(三)加强高技能人才的交流与引进,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

8、大力引进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充实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通过人力资源交流、人才信息共享、劳务协作等方式,促进企业引进外地乃至境外优秀高技能人才。进一步落实企业正式录用的高技能人才享受本市居民同等待遇。

9、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功能,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加强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为培训设臵专业、企业招聘人才、高技能人才合理选择职业提供信息服务。开设专门服务窗口,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鉴证、社会保险关系代理、代管档案等一站式服务。

10、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企业依据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继续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评审和市拔尖人才评选范围,继续执行高级技师退休后与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同等享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有关政策。尽快实现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企业职工享受相应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待遇。

(四)积极开展选拔表彰活动,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11、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和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继续每年举办全市职业技能竞赛,每两年开展全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活动,充分发挥竞赛和评选活动的选拔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爱岗敬业、争当技术能手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12、扩大“中国·合肥技工节”品牌效应,继续举办技工节系列活动,更好地展示技术工人的风采和培养成果,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与引进,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有力地促进校企合作与地区间的人才交流,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省内外的联系,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13、建立首席技师选拔制度。建立技能大师库,定期开展首席技师选拔活动,对象为本市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在本行业、领域中贡献比较突出、影响带动作用大、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一线技能岗位高技能人才。对获选的选手授予“合肥市首席技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在管理期间,每人每月享受政府津贴。

(五)强化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保障机制。

14、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体制。建立全市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部门牵头,人社部门具体负责,宣传、人社、财政、经信委、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参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定期研究解决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开展高技能人才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

1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财政投入。在人才发展资金中安排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和奖励,且资金安排比例逐年增长。市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有一定比例安排用于技工院校建设和补贴实训设备等投入。

1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逐步改变重学历轻技能、重普教轻职教的落后观念,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动员各级各界关心和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社会舆论氛围。

篇2:合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高技能人才指的是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全面了解东胜区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合理的技能人才保障,我局组织开展了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本次调研采取普查、抽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力求调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一、我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现状

一是从总量上看,全区企业在岗技术工人约50500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22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从等级结构上看,在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高级技师226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技师365人,占%;高级工 1631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从行业结构上看,在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机械加工行业人员约777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5%;化工医药行业人员约 52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

纺织行业人员约609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冶金行业人员约8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烟草行业人员约38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 %;其它行业约189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从学历层次上看,在全区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现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的96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大专学历的273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中专(含高中、职高)学历的96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913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0%。从年龄结构上看,在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35岁及以下的196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6至45岁的54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46至60岁的1482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二是从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看,20XX年以来全区累计已有5106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初级工10951人,中级工1789人,高级工1631人,技师以上591人。

二、高技能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规模总量不足。目前,我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为%而据抽样调查显示,企业的需求比例已达15%,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中,35岁及以下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6至45岁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46至60岁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这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有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危险。

三是文化素质偏低。在全区高技能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大专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中专、高中(含职高)学历占高

技能人才总数的 %,初中及以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40%。大专以上学历的技能人才比例低于全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四是流失现象严重。受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原因的影响,高技能人才跳槽现象严重。

以上问题的形成,一方面是与我区地处高原腹地、经济欠发达、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客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区企业对员工重学历而轻培训,缺乏对高技能人才的科学评价与督促激励机制有关。

三、加强我区高技能人才工作措施与建议

高技能人才问题是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区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配套政策,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高端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梯次发展,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大力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根据我区重点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 新技师培养培增计划,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二)进一步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创新模式,改进方法,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总结推广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师成长通道。对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技能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突出的人员,可按有关规定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宽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渠道。

(三)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督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指导企业建立和落实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

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衔接。用人单位要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级技能人才倾斜,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四)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和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

(五)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加快高技能人才法制建设。做

好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交流信息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加强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远程培训和现代培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六)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全面了解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合理的技能人才保障,我局于20XX年底组织

开展了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本次调研采取普查、抽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召开技工院校、职业培训学校和企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力求调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一、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强劲,高技能人才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建立和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快速增长,高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初步形成,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逐步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贯穿高技能人才不同成长阶段的政策体系得以建成

我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市20XX-20XX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市蓝领人才开发与引进计划》、《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等

政策,明确了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交流引进、评价使用等各个成长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为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二)多渠道多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与交流引进制度得以建立 我市的技能人才队伍主要通过自身的培养开发和外部的交流引进两种方式来发展壮大: 在自身培养开发方面,我市统筹资源,多向发展,加强各类企业培训机构和院校培训机构的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社会各级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对技能人才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养,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起面对企业在职人员、待转移就业和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劳动者及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制度。目前我市年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15万人,其中通过5所技师学

院、1所高级技工学校、26家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培训,年培养高技能人才万人;通过27所技工院校、152家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开展中级工培训,年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万人;通过156家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年培养初级技能人才6万人。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从20XX年起成为民生工程,两年来,我市创新推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券工作模式效果显著,深受好评,在20XX年中央巡回检查组视察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成为我市的典型事例。20XX年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在调研我市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省妇联巾帼家政服务中心的时,对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外部交流引进方面,我市充分发挥省内兄弟城市与本市在资源、产业和人才方面共享、相融和互补特点,不断巩固省会劳务协作圈、北城市结对合作和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九市人力资源联盟三大人力资源合

作平台,积极开展城市间的劳务协作,优化人力资源跨地区合理配臵和有序流动;20XX年XX副市长亲率我市多家重点企业,分赴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外城市集体招聘,签订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协议,搭建起与外省市人力资源合作交流有效平台。

(三)全方位覆盖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得以推广 完善政府指导、社会化管理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建设,全市已建成职业技能鉴定站(所)41家,主要分布在大型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其中新华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市万众技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已成为质量过硬、信誉良好、认可度高、具有行业权威的品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规模,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鉴定覆盖面,推动企业职工参加鉴定,将新兴职业(工种)纳入鉴定范围,20XX年至20XX年底全市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万人次,核发职业

资格证书万人,20XX年至20XX年底全市累计开展专项能力鉴定万人次,核发专项能力证书万人,为各层次技能人才提供技能鉴定服务。

(四)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评聘和使用机制得以初步建立近年来,我们在江汽集团、省建工集团、供水集团、燃气集团等多家骨干企业进行试点,逐步推动我市企业建立起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创立起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社会化评聘新机制,建立起就业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技能人才与技术职称相对应的使用新制度。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在我市,明确被聘任的技师、高级技师可以享受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视为高职高专同等学历,实行同等待遇。高技能人才被纳入

政府特殊津贴评审和市拔尖人才评选范围。高级技师退休后与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同等享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有关政策。企业正式录用的外地高技能人才,可直接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在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本市居民同等待遇。20XX年起建立技师和高级技师工资指导价发布制度,为高技能人才和用人单位协商工资待遇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五)适应和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得以优化 建立全市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从20XX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市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大赛,由日立、海尔、格力、江汽等大型企业承办,面向全市各行各业的在职职工和社会人员开展,有1千多家用人单位近20万人参赛,对竞赛获奖选手授予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颁发奖金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积极推荐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篇3: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首先, 要抓紧研究制定《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按照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人才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 结合广东产业发展状况和高技能人才现状与发展趋势, 制订出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 明确到2020年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及重大工程项目, 特别是明确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重点, 统筹协调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统筹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实训、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统筹做好各类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 实施职业培训精品扶持发展计划, 扶持发展一批办学质量较好、规模较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学院, 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 全力以赴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职业培训体系, 夯实培训基础。要针对目前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倾向, 坚持建立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终身培训、素质就业的新理念,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存的办学指导思想, 以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依托, 全面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全面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 采取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培训、就业前培训、在岗培训和下岗转岗培训等多种形式, 对准备进入和已经进入劳动岗位的各类劳动者全面进行一次以上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着力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劳动技能。

第三, 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 搭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平台。在“十二五”期间, 广东要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 强化职业培训资源的综合协调和综合利用, 加大财政投入和运用失业保险基金, 扶持建设一批具备先进性、公益性、规范性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依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和行业培训机构, 加快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重点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同时要建立完善以师带徒制度, 健全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 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或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站 (室) , 为高技能人才开展带徒传技, 技术研修, 技术攻关等活动创造条件。要切实抓好“三个一批”建设, 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夯实基础, 拓宽成长通道。

第四, 要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 增强职业培训的有效性、针对性。认真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从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备、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教学组织等环节入手, 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校企合作, 形成学校与企业, 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多方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机制, 逐步提升合作层次, 丰富合作内涵, 提高合作效果。要鼓励行业、企业根据岗位变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举办职业培训院校, 或委托技工院校开展职工培训。各类职业院校要在开展学制教育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同时, 逐步将工作重心转到为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提供服务上来,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面向在职职工开展高技能培训的力度。

第五, 积极推进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评价方式的实施办法和制度。特别是当前要针对技能鉴定与生产实际脱节的实际情况, 着力扩大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 在全省选择一批管理规范、技能人才密集、鉴定工作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开展试点, 探索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指导各地选择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按照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一致的原则, 开展课程认证试点和预备技师考核试点, 逐步建立预备技师考核制度。并根据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特点, 探索建立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发证实施办法, 以满足农民工转移就业和逐步提升技能的需要。

篇4:山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求突破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国家要求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山西省高技能人才除总量不足外,还存在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尤其是清洁生产、节能低碳等产业的人才十分匮乏;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的经费不足,社会及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技工院校体制不顺;部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的积极性不高,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拟从五个途径予以解决:一是在各级政府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协调机制,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以及相关机构的工作分工和职责,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二是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考核、使用、激励制度,以及高技能人才帶头人制度,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实行向技术岗位和一线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三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委托式”等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四是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内、国际职业技能交流活动;五是为高技能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既要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重奖,又要经常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等活动。

篇5:合肥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

潞安集团公司

高技能人才是潞安集团转型跨越发展的核心人才、核心资源,培育高技能人才就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潞安集团以“打造创新型企业,培育智慧型员工”为主线,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逐步构建了具有潞安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潞安集团被山西省批准为首批“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潞安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于2011年在全省首家挂牌成立,以潞安职业中专为载体,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及潞安集团支持建设,总投资4000多万元,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拥有各类实训实验室23个,200台(套)先进的模拟仿真实训设备,同期可容纳2000人培训。该基地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三个注重”,即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相结合、手指口述和现场模拟相结合,注重实践锻炼、注重岗位培训、注重务实操作,初步实现了培训范围从主体矿辐射至整合矿、培训专业从煤炭延伸至煤化工、培训项目从员工技能培训拓展到员工综合素质提升,有力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内涵式发展的新高度。

一、潞安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是2011年 全国煤炭行业首批命名的17家大师工作室之一。为发挥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品牌优势,利用培训基地先进的实验室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双方强强联合,优势叠加,成立了“潞安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

1、构建“创意—研究—创效”的良性科研循环链

创意产生效益。员工在工作和培训中提出的问题、思路、建议都是教科研基地创意的源泉。教科研基地坚持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工作指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一条“创意—研究—创效”的科研循环链:学校教师与首席技师在基层调研中,收集生产难题,经共同分析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由专业教师在理论上进行论证,由首席技师、专业教师共同在基地实训室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将应用到生产中,使技术攻关真正转化为煤矿的经济效益。

自成立以来,教科研基地先后完成了“立井全自动卸载装置系统及高压电机除尘防护技术与应用”、“对掘进工作面随机电缆自动伸缩装置”等技术改装项目,2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36项取得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创造经济效益近1.3亿元。

2、形成“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技能提升示范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培训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得高深难懂,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科研基地通过整合潞安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创新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形成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技能提升示范教学新模式,实现了员工培训和岗位实践的无缝对接。比如,将井下模拟巷道、卡轨车、立井提升系统等设备按比例缩小,还原井下工作现场,2 采取煤矿标准化的手指口述式现场教学,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培训完就能直接上岗。例如,对王庄矿井下废弃的移动电站设备,经重新修整利用,“搬进”课堂,增加了学员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培训环节中,专门设置设备故障,提升学员发现故障、处理故障的实践能力。

3、建立“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阶梯式递进的立体培训体系

突出层次、因需施教,采取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三个阶梯式培养方案,形成了立体化人才培训体系。对技能员工实施“课堂演练+技能传授”基本功教学,由专业老师手指口述、模拟示范进行实操实训;对高技能人才实施“课堂互动+绝技传承”启发式教学,由技能大师采用案例分析,重点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高端技能人才实施“互缺互补+项目研发”的拔高式教学,由专业老师和技能大师共同指导、点拨启发,引导他们以攻克技术难关为重点,深钻细研、优势放大。在“中国平煤神马杯”第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潞安两名高端技能人才荣获综采维修电工第5名和第8名的好成绩。

二、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潞安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简称“180”项目)是省重大转型标杆项目。发挥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世界领先技术优势,依托培训基地“二级安全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师资力量,双方联合成立了潞安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对“180”项目工艺流程、设备、岗位技能、工种等大量深入的调研,围绕企业需要和岗位需要“量身定制”了相应的 实训和培养方案。建立了化工单元操作、煤化工产品分析检验、管道拆装等六个实训室,购置了800万元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实行“项目+人才”模式,“引进+培养”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集团内部引入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地,与化工专业的19名专业教师形成技术教学力量,以项目合作、难题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带徒传技等形式激发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为重大项目一线人才储备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已为“180”项目培训两期330人。

此外,依托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化工应用技术科研小组,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对煤基合成油示范厂制氢工段的工艺流程进行技改后,每年节约电能700万千瓦时,节约资金330万元左右。

目前,潞安拥有首席技师36名,其中19名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全国技术能手2名,煤炭行业技能大师5名,享受省政府津贴高级技师和三晋技术能手12名),技师、高级技师3125名,高级工以上高级技能人才2万余名,技能人才5万余名,形成了高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队。

当前,潞安正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品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三年,王庄煤矿精英大师工作室教科研基地将吸纳更多矿井、更多大师工作室参与,实现培训范围、培训专业及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全覆盖,成为潞安教科研基地的主战场;潞安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将辐射集团新型煤化工产业,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贡献力量;盘活 4 石圪节煤矿报废的井下工作面,建立井下实际现场教学培训基地;建立并健全网络系统,搭建技能交流、成果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全国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篇6: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以服务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着力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通配置、激励保障等各项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发挥作用的良好平台,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㈡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能动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

——自主培养与开放聚才相结合。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自主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相结合。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畅通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全面提升我市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机制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相结合。着力完善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和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工工作水平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㈢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深入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争取到2015年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发展格局。

——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到2015年底,力争新增加高技能人才1万名,其中技师2千名,高级技师100名。到2015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力争超过3.5万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27%以上。

——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质。大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到2015年底,力争从市外引进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20名,培养50名具有地方特色、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选送海外培训高技能人才6名。

——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重点创建台州市第一技师学院。到2015年底,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8家,建立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市级培养示范基地5家。

——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全方位贯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多元化高技能人才评价和保障激励机制,优化高技能人才结构。

二、组织实施八项重点工程

㈠实施高技能人才选拔工程。加大技能竞赛选拔人才的力度和范围,选择技术含量高、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社会影响大的职业,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技能竞赛,每年安排技能大赛项目不少于5项,对经市委人才办、市人劳社保局批准的全市性技能大赛给予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温岭市首席技工”,每人给予5000元奖励;每年评选表彰一批“温岭市技术能手”,每人给予2000元奖励,以上补助经费和奖励资金在市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对获得各级“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者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以此带动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技能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工岗位津贴制度,对获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应工种岗位上签订劳动合同的技术工人,按月发给一定的岗位津贴。

㈡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集聚工程。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点,每年定期组织用人单位赴国内外产业发达地区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鼓励企业利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有利时机,同步引进专门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在温岭人才网开设高技能人才专栏,收集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定期举办高技能人才专场招聘会和网络高技能人才招聘专场;积极发挥人力资源中介的作用,多途径引进高技能人才。

㈢实施职业院校发展行动工程。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加快职业院校建设步伐,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台州市第一技师学院,到2015年底,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家。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积极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到2015年底,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75%以上。支持职业技工院校突出精品专业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到2015年底,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率要达到100%。

㈣实施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工程。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定期召开学校与企业见面会,及时收集、发布院校、企业的合作意向和需求信息。各职业院校每年要制定校企合作计划,对接企业的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做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职业院校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次须达到该校在校生规模,其中面向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年均达500人次以上。培训补贴节余资金主要用于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改善,同时适当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

㈤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按照“谁出资培训,谁享受补贴”的原则,鼓励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和优化高技能人才素质。对企业选送的技能人才参加高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高级工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市紧缺职业(工种),且与原企业续签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选送前经市人劳社保局审核同意后,分别给予补贴,补贴金额在原基础上2013年至2015年每年按35%递增,至2015年,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所在企业每人次1300元、1800元、2500元的额度内按实补贴,所需资金在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同时,每年选派紧缺型职业(工种)、具有相应技能水平、富有创新潜力和行业国际视野、跨语言交流能力的一线优秀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名师,参加省厅组织的“金蓝领”国(境)外培训工程,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方法。

㈥实施青年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加强青年就业人群技能培训,积蓄高技能人才后备力量。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

㈦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依托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规模以上企业,选择部分技能大奖获得者、首席技师、首席技工以及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大师工作室。到2015年底,建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台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分别给予每个工作室5万元、3万元的经费资助。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交流、传授技艺和实现绝技绝活代际传承的积极作用,基本上形成覆盖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的技能传递和推广网络。

(八)实施高技能人才评价推进工程。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基础,符合市场需要、企业认可、真实客观反映技能人才水平的评价新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考评体系,研究建立以职业技工院校学生为对象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大力推行高技能人才企业评价制度,在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企业生产实际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对在技能岗位上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高级工、技师的考评,参加台州市级一类技能竞赛取得前三名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为技师,参加台州市级二类或温岭市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前三名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为高级工,并对竞赛破格晋升者给予相应等级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奖励。对获得省级以上的“钱江技能大奖”、“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的,给予配套奖励。

四、组织保障

㈠加强领导,严格考核。作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确保完成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㈡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组织部门负责牵头抓总,加强宏观指导;人劳社保部门负责综合管理和组织推动;教育部门负责扶持培育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切实发挥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预算,合理安排高技能人才发展所需资金,确保及时拨付到位;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优势,指导本行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动员组织全市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调动职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参与。㈢加大投入,严格管理。各地要充分保障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全市各类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2%-2.5%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人劳社保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高技能人才建设的资金管理,明确资金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要严格实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资格初审、技能鉴定审核、基础台帐等制度,确保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及各专项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㈣落实政策,保障待遇。要制定落实高技能人才在户籍、住房、培训、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以及跨地区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企业引进的高级技师子女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按该企业所在地学区就近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属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帮助解决到该企业所在地附近的相关幼儿园就读;在外地转入我市学校就读的,根据学籍管理要求优先安排到相关学校就读。积极破除职工身份界限,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应分别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对待;对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用人单位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已实行的企业要及时调整津贴标准。

㈤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工作相关政策,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本行动计划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市委人才办、市人劳社保局负责解释。

篇7:引进高技能人才的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提高我单位技能工作水平,拟引进**高技能人才,发挥他们的理念引领作用、带徒引领作用、创新引领作用, ,不断推进人才强企战略,为我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单位基本情况

我单位位于****路***号,公司的注册地****,法人***,成立于****,为***企业,现有员工***人,其中按学历分本科以上***人。按资格证书分具有高级工以上***人,主要产品或经营范围*****生产能力****,企业的营业情况***收入年缴利税***元。单位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等科室。企业的精神***,企业的发展战略***,及企业发展历史***。

二、拟引进人员基本情况

含学历、工作简历、科研成果简介(包括科研项目获奖证书、专利证书、论文索引、专著目录)、培训情况、考核情况、奖惩情况、单人采取文字式,三人以上可采取表格式

三、单位考察意见

***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我单位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年**月**日,经过***会议研究同意引进***,以发挥领头带动作用,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向**人社局申请办理落户手续。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篇8:战略导向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一体两翼”的组织保证体系建设

从工厂的层面看, 对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统一规划, 缺乏一个导向明确的政策框架;从车间层面看, 车间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用代培, 人才的培养没有专项考虑, 还存在不愿意对大学生下功夫培养的思想, 都想挖现成的人才用。制度的系统性缺少导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处于凌乱的、未经规划的状态, 各类单项措施也未能形成合力, 激励效果较差。在综合考虑现状的情况下, 许昌卷烟厂以系统构建为导向, 通过发布新制度、整合原有制度等方式, 形成了以“一体两翼”为主要构架的组织保证体系。“一体两翼”是指以组织领导系统建设为主线, 以责任目标系统及培养支撑系统建设为主要推进手段所构成的“拉动”机制。主要做法有:

1. 组织领导系统建设。

实际上, 企业的行政组织体系就应该有这样的功能, 但是, 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和长期以来形成思维定势, 比如, 一部分人认为人才队伍建设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 还有一部分中层干部只想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愿意下力气去培养。这些都导致行政组织体系这项功能的弱化。针对现状, 我们建立了《许昌卷烟厂人才队伍建设责任目标》这一制度, 用一系列的量化指标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数量要求, 同时, 梳理、延伸并强化标;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专业职能部门负责规划及协调实施, 以及制度体系建设;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人才队伍建设负总责, 部门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具体实施本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落实厂部各项措施;专兼职人才干事在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领导下, 负责各项具体事务的处置。根据部门的人数多少分别设置专职或兼职人才干事, 正式纳入企业组织体系, 其职责纳入工作标准。在组织领导系统建立过程中, 强调了人数较多 (即有操作类岗位的部门) 的部门, 突出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的策略。

2. 责任目标系统建设。

责任目标系统是一个循环递进系统, 以中层干部履行人才队伍建设职责为依托。由三个主要步骤构成一个循环:第一步, 年初将人才队伍建设指标列入部门的责任目标, 人才队伍建设责任目标对人才队伍进行分类别、分层次设定了当年度目标和三年期总目标, 这些目标是各部门责任目标的组成部分。在11项设定目标中, 其中针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有8项。第二步, 在年末作为中层干部述职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公开述职。第三步, 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专项考核项目进行考核, 其得分占中层干部年度综合考评总分的5%。针对上年度的情况制定下年度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进入下一个年度循环。

3. 培养支撑系统建设。

组织领导和责任目标侧重于从组织和领导干部着手, 充分认识搞好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为员工的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 许昌卷烟厂以六项计划为基础, 以员工的自我成长为导向, 建立了开放式的培养支撑系统。六项计划是:以《员工自学成才激励办法》为主要措施的自学成才激励计划, 对员工取得各类证书、学习专项技能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满足员工个性需求为主的个性培训套餐计划;以满足工厂阶段性人才需求为导向的紧缺人才培养计划;锻炼员工多种能力的轮岗交流计划;为实现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智力共享, 通过工程系列委员会、技师协会等民间学术团体实施的专家顾问门诊计划。以职业资格体系为基础自主开发了包括职业技能鉴定、特殊工种岗位持证上岗、关键生产岗位持证上岗、关键生产岗位晋级认证四项内容的资格认证体系计划, 对企业核心操作类岗位的进口进行了严格把关, 对技能水平的晋升提供的阶梯, 对复合型人才的

●韩立明刘伟

培养提供了制度支持, 特别是关键生产岗位是根据工厂实际情况自行提出并定义的概念, 是有明确界定的岗位类别。

二、“三足鼎立”的成长激励体系建设

人才的成长既有环境的因素, 也有个人的因素。“一体两翼”的组织保证体系更多地侧重外因, 注重组织环境的建设;“三足鼎立”的成长激励体系则是侧重内因, 注重个人的晋升和成功因素。在传统模式下, 管理人才成长通道最为完善, 而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则受很大限制, 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许昌卷烟厂在“以能为本多维激活”人才理念统领下, 以建立“技能人才的弹性宽带晋升通道”为重点, 统筹推进技能、技术和管理三条人才成长通道, 使技能、技术人才的成长通道真正成为与管理人才成长通道相并行的渠道, 构建“三足鼎立”的成长激励体系。

1. 技能人才的弹性宽带晋升体系。

多年以来, 许昌卷烟厂在技能人才成长方面只有职业资格晋升体系, 该体系是传统的等级津贴的模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 津贴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2%, 基本丧失了激励作用。许昌卷烟厂自2008年开展首席技师聘任, 首届聘任了7名首席技师, 但是对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并不清晰, 从一般操作工到首席技师中间有断层, 没有形成一个连续的晋升层级结构。2009年在制丝车间对修理工队伍做拉开梯次的改革试点, 根据技能水平、责任大小和劳动强度等因素将修理岗位划分为三个等级, 并建立动态晋升机制。2010年按考核成绩有的修理工晋升了等级, 有的下调了等级, 有效地巩固了新体系的实施效果。在2010年度, 对卷包车间挡车工和修理工建立分级体系, 分别印发了《卷接及包装挡车工晋级考核实施办法》和《卷包车间修理工改革实施方案 (试行) 》两个文件, 基本确立了关键生产岗位晋级认证的实施模式。对卷包挡车工、修理工和分成一级、二级和三级 (三级保持原待遇) , 以理论水平、实操技能和日常工作业绩三个维度的考核为依据, 每一层级都按不同的比例晋升, 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新延伸的晋升层级, 其收入差距占收入比例达20%左右, 其激励作用效果明显。

经过2009、2010两年的探索, 对关键操作岗位和维修岗位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与首席技师接轨, 使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得到确认, 并形成可操作的制度。至此, 以主体车间为试点, 依托原有的职业资格晋升体系, 对关键生产岗位延伸了成长通道, 初步构建了从一般技能操作工到首席技师的11级晋升阶梯, 在一般操作岗位、关键操作岗位和修理岗位三个分类之间, 具有一定的重合度, 构成了一个弹性的宽带晋升体系。通过技能人才宽带晋升体系的建立, 不仅很好的实现了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功能, 同时也以此为依托, 实现了薪酬分配向高技能高贡献人才的倾斜导向。

2. 技术人才开放式的成长晋升体系。

许昌卷烟厂自1999年对所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全部解聘之后, 直到2008年一直未在聘任, 导致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都严重下降。在这种背景下, 许昌卷烟厂在2008年以工程系列为试点重新启动了技术职务的聘任工作, 重新构建了技术职务体系。技术职务采用的是开放式设岗, 即岗位并不固定在某个部门, 而是从竞聘人员中择优而定, 这种开放式的竞聘模式有利于激发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同时, 这也是在分析工厂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偏少、总体质量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而管理模式则采用专业人员自我管理的思路, 在厂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领导组下分专业设置工程、政工、经济及会计等专业系列委员会, 负责本专业技术职务日常事务的管理。总体上看, 技术职务体系的运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2010年组织发表了学术论文15篇, 通过省级科技鉴定成果3个、市级科技成果3个, 其成绩相当于以往数年之和。2011年在工厂提出了“塑造创新特色”的方向后, 筹划更加灵活的开放式晋升体系, 即将技术职务分成若干层级, 凡是技术成果达到相应的标准即可享受相应待遇, 以此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

3. 管理人才成长体系日臻完善。

管理人才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一套包括竞争上岗、培训发展、业绩考核的完整体系。

《战略导向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项目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 以弥补高技能人才建设这块“短板”为重点, 形成了“一体两翼”与“三足鼎立”的基本构架, 建设了一个全方位的人才队伍推进体系。体系建设的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制定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和中期规划;2011年度《工人日报》以《首席技师上岗探讨绿色节能》为题、《河南日报》以《车间里的首席技师》为题报道许昌卷烟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有力的提升了企业的正面形象。车间设备维修岗位有高级技师5人, 技师64人, 占维修工的35%, 其技能结构不断提高;2010年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增长幅度是2009的3倍有余;2010年设备维修岗位新增高级技师3名, 是河南烟草工业系统高级技师增加最多的生产厂。人才队伍推进机制的发力, 将为许昌烟厂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摘要:在烟草工业一体化重组后, 卷烟厂成为纯粹的生产工厂, 其核心能力体现在卷烟的生产制造方面, 突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提升卷烟厂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许昌卷烟厂以中层干部履行人力资源职责为主线构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保证体系, 以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建设为主线构建了员工激励体系, 通过“一体两翼”的组织保证体系和“三足鼎立”的成长激励体系所构建的立体管控模式的强力推进, 以塑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干”的人才队伍为目标, 确立了许昌卷烟厂在河南中烟乃至全行业的人才比较优势, 为工厂在“十二五”期间的争先创优战略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上一篇:心理协会招新策划案下一篇:读《我与地坛》有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