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会展分析报告

2024-06-03

合肥市会展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合肥市会展分析报告

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现状

1、简介.......................................................................................................2

2、合肥市会展产业的现状......................................................................3

1、合肥市会展产业的优势................................................................3 1).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3 2).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3 3).会展场馆设施不断加强,会展产业发展迅速.....................3

2、合肥市会展产业的劣势................................................................4 1).企业主体弱小,缺乏知名品牌.............................................4 2).从业人员素质不均,普遍较低,且人数不多.....................4 3).酒店和场馆建设相对滞后,接待能力不足.........................4

3、合肥市会展产业的机会................................................................5 1).世界会展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以及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5 2).客源市场广阔.........................................................................5 3).培养会展专业人才.................................................................5

3、合肥市会展产业的水平......................................................................6

1、简介

一个城市的魅力源于本身的底蕴和时代的完美结合。安徽省省会合肥乃“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历经岁月的沉淀积累,其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自不必说;同时合肥更是结合自身的优势把会展业这个时尚的宠儿发展的风声水起,成为会展城市新锐,跃居国内二级会展城市之列,并且博得“2003年最具魅力会展城市”的称号。

合肥会展经济起步于二十世纪末,1998年,合肥共举办了9场展览会,档次普遍较低,全年成交额才98万元;2001年,全年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已上升到25个,达11个类型,成交额3.2亿元;2002年合肥共举办了50余个展会,涉及20多个类型,参展商达6,000多家,展会成交额及协议金额近100亿元。但真正具备国际水准、有规模、有影响的展会却不多,缺乏地方特色的专业展,市场竞争力不强,2002年7月,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会展的会展项目数量从200个发展到270个。仅去年合肥共举办了200多个各类展览活动,有400多万人次专业观众参会,展位总规模超过12万个,投资、贸易总成交额高达上百亿美元。但是,合肥会展产业的现实状况与前景并不乐观,与北京、上海大城市相比,合肥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何在目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克服自身的不足,应付同类城市的竞争,找准合肥市会展产业的发展定位及战略选择将是一个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2、合肥市会展产业的现状

1、合肥市会展产业的优势

1).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泛长三角”战略规划,2009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报告,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和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优势。同时合肥是中国著名的家电和汽车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合肥会展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基础。

2).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安徽在空间上靠近国内最发达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合肥居皖之中,素以“江淮明珠,包拯故里”著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古代文物。同时合肥又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另外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已于2012年底投入使用。

3).会展场馆设施不断加强,会展产业发展迅速

合肥在2004年,共举行会展总数突破200个,成功举办了“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全国农机展”等大型展会。合肥已被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会展新锐城市”,近年来,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迅速,综合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上升。

2、合肥市会展产业的劣势 1).企业主体弱小,缺乏知名品牌

目前,在合肥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有会展业务的公司有100来家,但有开展展览策划与管理业务的会展公司只有十多家,这些企业注册资本少,高级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的人才不足,会展组织、策划能力较弱。而且在合肥的会展企业中,90%是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积累期。

2).从业人员素质不均,普遍较低,且人数不多

目前合肥市在会展产业这方面的会展人员素质偏低,名牌展览公司匾乏,造成会展的组织和管理混乱,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使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佳。此外,合肥市的会展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

3).酒店和场馆建设相对滞后,接待能力不足

合肥现有酒店规模较小,大部分酒店会议设施少,配套设施不足,制约了高级别、大型会展活动的开展,难以满足会议举办的需要。

3、合肥市会展产业的机会

1).世界会展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以及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近十年来,我国承办的国际会展却越来越多,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内中国将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会展中占据很大的份额,在这种良好的宏观背景下,合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顺应潮流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

2).客源市场广阔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旅游业最繁荣的金三角,是全国最大的客源市场。而合肥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地的交往更加密切,互动更加频繁,融合更加深入。同时正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给合肥会展产业也带来了契机。

3).培养会展专业人才

具有经济、管理、国际交往、组织策划等方面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是会展产业所需要的,而现在操作会展的人员,大多数是原省市外贸单位的工作人员,市场运作能力相对偏弱。因此,尽快培养和充分使用会展专业人才显得极为紧迫。

3、合肥市会展产业的水平

如果说资源优势和政府的支持是合肥会展业驶入快车道的两个轮子,那么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的应时而出则填补了展馆缺位的空白,使合肥会展业迅速发展的新神话降临世间。

1999年11月11日,安徽省政府做出决策:正式确立“安徽国际会展中心”这一重大项目。2000年3月15日至17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设计方案招标会在合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会议室举行。7月20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工程监理招标工作顺利完成。2001年2月10日,合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安徽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的主体。3月18日,象征着安徽会展事业崛起的安徽省重点形象工程--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开工典礼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举行。2002年3月18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筹备组正式注册成立。5月底,会展中心已初步建立。同年7月18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管理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标志着安徽终于有了自己实现会展事业的平台。

现如今的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是集国际会议、展览、展销及商务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会展中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国际会议、展览展销和商务服务三部分功能组成。拥有会议厅、大型多功能厅、同声翻译系统,设有2000个标准展位的四个展厅和300个泊位的地下停车场。

篇2:合肥市会展分析报告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合肥的会展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 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会展的会展项目数量从200个发展到270个。仅去年合肥共举办了200多个各类展览活动, 有400多万人次专业观众参会, 展位总规模超过12万个, 投资、贸易总成交额高达上百亿美元。但是, 合肥会展产业的现实状况与前景并不乐观, 与北京、上海大城市相比, 合肥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何在目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 克服自身的不足, 应付同类城市的竞争, 找准合肥市会展产业的发展定位及战略选择将是一个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下文将通过SWOT模型, 从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动态结合中分析合肥市会展产业, 据此选择合肥发展会展产业的最优战略。

二、合肥市会展产业的SWOT分析

1. 优势

(1) 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泛长三角”战略规划, 2009年1月, 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报告, 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和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优势。同时合肥是中国著名的家电和汽车生产基地,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合肥会展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基础。

(2) 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安徽在空间上靠近国内最发达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合肥居皖之中, 素以“江淮明珠, 包拯故里”著称, 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古代文物。同时合肥又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另外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中, 预计2012年底投入使用。

(3) 会展场馆设施不断加强, 会展产业发展迅速。合肥在2004年, 共举行会展总数突破200个, 成功举办了“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全国农机展”等大型展会。合肥已被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会展新锐城市”, 近年来, 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迅速, 综合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上升。

2. 劣势

(1) 企业主体弱小, 缺乏知名品牌。目前, 在合肥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有会展业务的公司有100来家, 但有开展展览策划与管理业务的会展公司只有十多家, 这些企业注册资本少, 高级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的人才不足, 会展组织、策划能力较弱。而且在合肥的会展企业中, 90%是民营企业, 大多处于创业积累期。

(2) 从业人员素质不均, 普遍较低, 且人数不多。目前合肥市在会展产业这方面的会展人员素质偏低, 名牌展览公司匾乏, 造成会展的组织和管理混乱, 只重形式, 不重内容, 使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佳。此外, 合肥市的会展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 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

(3) 酒店和场馆建设相对滞后, 接待能力不能满足会展发展的需要。合肥现有酒店规模较小, 大部分酒店会议设施少, 配套设施不足, 制约了高级别、大型会展活动的开展, 难以满足会议举办的需要。

3. 机会

(1) 世界会展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以及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近十年来, 我国承办的国际会展却越来越多, 有关专家预测, 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内中国将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会展中占据很大的份额, 在这种良好的宏观背景下, 合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顺应潮流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

(2) 客源市场广阔。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是旅游业最繁荣的金三角, 是全国最大的客源市场。而合肥与长三角地缘相近, 人缘相亲,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 两地的交往更加密切, 互动更加频繁, 融合更加深入。同时正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给合肥会展产业也带来了契机。

4. 威胁

(1) 国内城市会展竞争的压力。作为我国四大会展中心的北京、上海、广州和大连, 无论在展馆水平、办展质量, 还是知名度上都优于合肥。在中东部的省会城市中, 合肥市还会受到来自周边邻近的省会城市如武汉、南京的竞争冲击, 合肥市作为一只新打入会展市场的队伍, 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2) 替代品的威胁。网络展示正是一种对在现实展览进行替代的产品。与传统会展相比, 网络展示成本低、展出时间24小时不间断、场地规模不受限制等优点将会对合肥会展中心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

三、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的对策

1. 依靠安徽省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强制启动, 申办国家级的展会, 开拓、培育和带动安徽的会展市场。

对于会展经济这一新兴的产业, 因此在发展起步的前期, 要与政府并肩作战, 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 做好会展项目的开发, 使合肥的会展市场尽快达到成熟。

2. 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组织策划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类自办展会, 培育会展市场。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我市会展市场可利用的资源之一, 依托合肥本地资源的优势, 以农业、科技、旅游为特色, 构建集风景、民俗和文化、经济“四位一体”的合肥会展业。

3. 加快会展产业的设施建设和会展配套产业建设, 努力提升合肥会展品牌。

加快会展场馆设施建设, 以适应国际性、高规格、大规模会展活动的实际需求。同时, 应努力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会展产出效益最高的几个产业中, 如旅游业、餐饮服务业及邮电通讯业, 为会展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4. 培养会展专业人才。

具有经济、管理、国际交往、组织策划等方面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是会展产业所需要的, 而现在操作会展的人员, 大多数是原省市外贸单位的工作人员, 市场运作能力相对偏弱。因此, 尽快培养和充分使用会展专业人才显得极为紧迫。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的现状, 然后运用SWOT分析当前合肥市发展会展产业的优势机会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合肥,会展产业,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 2007, (2) [1]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 2007, (2)

[2]王树华:南京会展经济的现状与SWOT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9) [2]王树华:南京会展经济的现状与SWOT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9)

[3]邢以群:会展业是城市经济的发动机[J].浙江经济, 2002, (2) [3]邢以群:会展业是城市经济的发动机[J].浙江经济, 2002, (2)

篇3:合肥市会展分析报告

关键词:合肥会展业;设计类毕业生;就业

1 合肥市会展行业发展现状

跟着会展行业飞速发展的步伐,合肥的会展业发展也取得可观的进步,既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之后,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承办了许多大型博览会,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更是拉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增长、彰显了安徽资源和产业优势、快速推动了区域会展市场的起步和发展。

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设计类人才缺口递增、需要有较强的会展营销手段、协调能力的会展策划及会展经营的应用型人才,以及会展管理、会展设计与布置、會展接待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各种新兴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事件策划、管理运作人才。使得会展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会展业吸纳就业人数增加,职工薪酬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会展业活动企业,从业人员数为949人,同比增长33%。

2 关于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调查

2.1 调查案例(如表1)

2.2 案例分析

(1)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接触社会,在外实习寻求工作机会,积攒工作经验,因此部分2016年毕业生毕业后相对较早适应社会,及时调整找到对口工作。而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应聘的公司有难熬的3~6个月的实习期,实习期间没有任何工资补贴,不乏坚持不下,频繁跳槽,重新求职,对工作方向迷茫,最后转向其他行业。原因:此类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对比,在于在校就读期间是否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自身表达能力。

(2)工作2~3年的设计类毕业生,与社会有一定的接轨磨合、比较明确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找到对口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适应,能够较好的胜任,生活相对较为稳定。

(3)工作5年以上的设计类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和市场,在公司里有一定的工作地位,工资稳定,但提升空间有限。此类毕业生有一部分被公司自身发展所局限。

3 合肥高校设计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

3.1 设计毕业生就业心态需要调整

高校应届毕业生存在着自身职业定位过高,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又缺乏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就业心态,导致有岗难就。

3.2 设计类毕业生普遍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

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经过了长期的艺术方面的学习,教育投入远远高于其他普通类专业的毕业生。这导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期望通过就业得到更好的回报。

3.3 设计类应届毕业生很难达到岗位要求

艺术设计类工作有其鲜明的特点,优秀的设计方案不仅仅体现在设计方案画面是否优美,更为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的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等。

4 会展设计类本科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人才供求不对称,降低了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在会展企业看来,会展人才可分为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人才,其中会展核心人才可从事发展战略、高层策划、市场营销、业务管理等工作,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有限,而且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会展辅助人才主要从事会展物流运输、展示设计、展台搭建、器材生产与销售等工作,会展支持人才则主要为会展活动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

第三,目前会展企业招聘的多为招商专员、销售专员等岗位,而学校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侧重于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与搭建等。

5 结语

对于学会展的毕业生最大的困扰就是书上的理论知识拿到工作上很难运用。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会展业,所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小,但是上海等大城市会相对较好点,因为会展业相对比较成熟。所以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往往用人单位要的不是学历多高,而更看重的工作经验。而企业嫌弃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接地气,专业性不高,不能招之即用,不能吃苦。高校方面自我感觉良好,扩招政策之下,教学成果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就业导向以及对业界缺乏了解导致无法甄别优质劣质企业。而毕业生恰恰就成了市场角力的最终“受害者”,两边不讨好,就业形势堪忧。

参考文献:

[1]殷雯君.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篇4:合肥市道路拥挤分析

由于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合肥近年来发展迅速,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道路交通拥挤问题。在非节假日时段, 每当上下班高峰期来临时, 道路都会出现堵塞现象, 在节假日的时候, 有些路段成了名副其实的龟速路, 这大大的降低了道路的运输效率, 不利于经济的高速发展, 同时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时间, 带来了交通隐患, 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人们怨声载道。交通拥挤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2 形成原因分析

1) 老城区道路拥挤, 是由于其历史原因和早期规划考虑不足, 导致路网的结构设置有很大的不合理性, 存在很多的错位交叉路段和断头路, 仅三公里的长江中路上就存在多处“丁”字路口, 部分节点交通拥挤状况更为严重。

2) 在道路建设时由于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致使路面的质量不高, 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损坏而导致经常修补, 降低了车辆通行的单位流量, 从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交通拥挤。

3) 道路规划时未实地研究, 车道数设置不合理, 主干道的车道数目偏少, 不能满足高峰时段的交通需求;主干道的交叉口设置过多, 破坏了主干道快速通过的功能;没有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进行分流, 降低了车辆通过量, 产生堵塞。

4) 由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分布过于密集, 具有群集效应, 比如商业中心和交通客运站以及医院学校彼此距离较近, 使得交通吸引量过大, 同时这些地方也反过来作为交通的发生地, 使得交通发生量过大, 这些都会直接造成交通拥挤现象的出现。

5) 道路管理设施落后。没有合理的设置绿信比, 使得通往某个方向的车流等待时间过长;没有进行交通渠化设置合理分流, 车流在交叉点选择通过方向时等待时间过长;部分交叉口摄像头的数量过少, 驾驶员违规驾驶人为造成交通拥挤。

6) 停车场的停车泊位严重不足, 停车供需矛盾尖锐, 那些无停车位可停车的驾驶员经常会选择在路边停车, 人为减少了道路的宽度, 使得本来就拥挤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 大大降低了车辆的通过速度, 使得单位道路通过时间变长, 容易引发道路拥挤。

7) 公交线路设计不合理、站点过多、车速过慢, 严重影响了交通流, 特别是在人流密集的地方, 人们上公交时的拥挤会增加公交车停留时间, 影响后面的车辆通过, 可能造成道路拥挤。

8) 人们的素质不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不高, 翻越栅栏, 随意穿行, 不按规定过马路, 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有的道路上小贩过多, 吸引人群, 占用路面面积, 造成车流行驶道路变窄;部分驾驶员违规驾驶或者驾驶技术不过关, 驾驶的随意性较大, 不考虑他人, 容易引发交通拥挤现象。

9)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已经进入了汽车时代, 小汽车的保有量增幅过快, 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与落后的道路设施和管理水平形成巨大的矛盾, 道路上的私家车数量过多, 使得道路的通行不畅通而造成道路的拥挤。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种种原因, 我们应该从原因出发, 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并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只有这样交通拥挤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3 解决措施

1) 道路建设部门在建造道路时, 应该合理规划道路的布局, 避免出现断头路, 尽量减少交叉口;在交通流过大的交叉口可以考虑建造地下通道或者修建立交, 将交通流在空间上进行分离;也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绿信比, 将车流在时间上进行分离;在交叉口的地方要进行渠化设置, 提前进行分流, 加快车辆通过速度;要根据当地交通量的大小合理设置车道的数目, 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 避免其相互影响而降低车速延长通过时间;交叉口适当增设摄像头数量, 使得驾驶员自觉遵守交通秩序;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 形成绿波带,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2) 城市规划时应该合理分配商业网点, 同时将商业网点与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分开, 避免人流和交通流过于密集, 减少交通的吸引量。对商业中心的道路要合理规划, 避免节假日由于交通流密集而导致交通拥挤。

3)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车辆拥有控制政策, 提高车辆税、停车费, 增加道路拥挤费, 实行单双号出行、牌照限制等相关政策。

4) 地铁的显著特点是其载客量大, 能在分担客流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而且由于地铁的清洁舒适而广受市民所喜爱, 所以政府应该大力加快城市地铁建设, 减少地面交通压力, 充分应用地下空间, 缓解交通压力, 能够有效降低交通拥挤。

5) 应该大力提倡公交优先战略, 实行快速公交, 由于快速公交路线相对独立, 其行驶速度快, 应该鼓励市民公交出行, 建少私家车出行。

6) 建造立体停车库, 充分节省占地面积, 能够提供更多的停车位, 同时合理设置停车带, 可以缓解路面乱停车的现象, 这样就可以提高车速, 缩短通过时间。

7) 应该加大处罚的力度, 对超速、超载、超高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对夜间行车时不会灯现象进行处罚, 依靠法律手段提高驾驶者的素质。

8) 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 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让他们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不乱穿马路、不翻越栅栏等等。

交通拥挤问题关系到合肥市的发展前景, 要想获得更高的发展水平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部门和交通参与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去营造一个畅通的交通环境。道路的运行效率提高了, 资金的流动速度也就加快了, 这样合肥市能够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关注交通拥挤问题, 合肥才不会成为一座拥挤的城市。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城市建设正阔步向前, 道路拥挤问题应运而生, 结果使得公路运输效率降低, 增加人们出行时间, 也随之带来交通隐患。道路拥挤问题的解决亟不可待。本文分析其成因, 并且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道路拥挤,运输效率,交通隐患,成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戴东昌, 蔡建华.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对策[J].求是, 2004 (23) :61-63.

[2]李枫, 沈嘉栋.城市交通拥挤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1999 (2) :37-40.

篇5:合肥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消费结构;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恩格尔系数

中图分类号:F713.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46-04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更是具有决定意义,据有关专家测算,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一般在60%以上。本文运用扩展线形支出系统模型对合肥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为制定启动消费市场的政策提供建议。

我市将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按用途划分为8大类,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按照不同收入分组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见表1),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分别以上述8类支出为因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各类消费品的恩格尔函数,得到表2的回归结果。

根据表2计算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2004年合肥市居民将新增收入的63.57%用于消费,并且主要用于食品、居住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占新增消费支出的60%)。由各类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食品最大(0.1741),这说明我市居民在食品消费上仍处于主导地位,符合徽州人讲究饮食文化、重视饮食消费的特点。居住次之(0.1244),这说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将扩大个人居住面积,而且质量档次也有所提高。娱乐教育文化服务(0.0843),衣着(0.0793)也比较大,这说明我市居民将增加衣着的支出;同时,居民在追求精神消费的同时更多地注重通过教育培训获得自身的发展。

根据1998—2004年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表3),从纵向方面计算和分析消费指出构成(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从1998年的0.514逐年下降到2001年的0.400,但近两年恩格尔系数又有所回升,这是由于我市居民开始注重和改善饮食结构,饮食逐渐向多样化、营养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住房支出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投资性购房需求比例过高、投机炒房现象较多推动房价快速上涨。根据2004年不同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构成(表5)情况来看,最低收入户有59.5%的支出要用于满足基本的食品消费,而用于居住仅占总支出的3.9%,说明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讲,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离小康生活和发展型消费还有一段距离。最高收入户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31.8%,而用于居住的支出却占21.2%,说明这部分人群已经步入小康,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较大。其他收入户在消费支出结构方面差异不大,这是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掩盖了不同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量。

根据(3)、(4)和(5)式计算出各类消费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从表6中的收入弹性,我们可以看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这说明收入变动1%时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都超过1%,这几类商品的消费增长率超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这是因为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个人居住面积的扩大,对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必然增加,高档现代化的家庭设备、优美的居住环境越来越成为居民心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快速增长,说明我市居民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财富,以谋求个人和谐、全面的发展。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的增加说明我市居民的个性化支出正在快速上升,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和美观,其中旅游消费也是居民消费的一大热点。表4列出的价格弹性中,每一行数字反映的是其他各列商品价格变动对该行商品消费需求的影响。从各行数字来看,各类商品的自价格弹性最大,说明居民的消费需求主要受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自价格弹性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0.7663)和居住(-0.7076)的自身价格弹性比较大,其次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0.5743)、衣着(-0.5419)、杂项商品和服务(-0.5363)。这几类商品价格的变化将会对居民的消费产生较大影响,虽然居民对这几类商品存在需求欲望,但受价格的约束很大。每一列数字反映的是某列商品价格对其他各行商品消费需求的影响。从各列数字来看(自价格弹性除外),第一列食品的价格弹性最大,说明在所有消费品中,食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各类商品消费需求的影响最大。食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其他各类商品需求的大幅度下降,这是由于食品消费在我市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实际情况造成的。

根据ELES计算的居民每人每年对各类消费品的基本需求总额为4 109.86元,可将该数字定为居民的基本生活线。将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的各项消费指标与各项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2004年居民消费低收入户(4 402.91)才刚刚达到基本需求水平,各类商品的消费指标也都在基本生活线左右,其中居住这一项增长最快,超出基本消费水平104.96%。而最低收入户除了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两项超出基本消费水平32%外,其他各项消费指标都远未达到基本需求水平。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更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较强的基础和动力。届时,我市经济将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会不断提高,加大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更多考验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重消费结构的升级,解决新的消费热点与新的消费领域的选择和培育,使得消费增长与产业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消费政策,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针对前面对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娱乐教育文化及旅游休闲服务业

我市素来重视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将会逐步上升。因此,在继续加大对不同层次教育投入的同时,着重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打造“学在合肥”的城市品牌。合肥市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在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推动与长三角旅游资源合作,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积极推进“园林科技、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

(二)推进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各项改革,使各项支出趋向合理

其中住房改革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虽然政府不同程度的施行了一些价格补贴措施以应对房价日益飚升的问题,但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规范房地产经营活动,完善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引导理性投资和消费。其他各项改革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较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线以下者的消费支出构成情况。

(三)改革支持消费的金融政策,鼓励信贷消费

由于消费信贷供给主体集中,只有很少的几家银行提供,信贷业务发展不均衡,资金规模和来源也有限,信贷范围和品种较少,手续烦琐等。企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不良债务比过高,个人信用制和政府保障体系的不到位,无法确认消费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银行惜贷。政府应进一步出台鼓励使用信贷的相应政策,推行信贷供应主体多元化;鼓励平等竞争,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信贷规章;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供针对当前具有消费热点的消费信贷,使消费信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信贷市场的发展。

(四)改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引导合理消费

我市居民在传统的消费观念作用下,量入为出,不愿超前消费,从而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也加剧了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支出,使边际储蓄倾向提高。应加速经济发展,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社会大环境的稳定和经济的进步有助于稳定居民心态,消除悲观心理预期,同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加速初次分配合法化、全部劳动货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35.

[2] 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合肥市统计局.合肥统计年鉴(1999-2005)[K].

[4] 张仁寿.广州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及预测[J].消费经济,2002.

[5] 周建军,王韬.近十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管理科学,2003.

[6] Frank Caliendo, David Aadland. Short-term planning and the life-cycle consumption puzzle[J].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7] Stephen J. Turnovsky, William T. Smith. Equilibrium consumption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 in a stochastically growing e

conomy[J].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篇6:合肥市重点人群吸烟现状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15家医疗机构的医生700人(主要是各级医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中医科门诊和病房的一线医生),15家学校的教师452人(主要是各级学校任课的一线教师),10家政府部门在岗公务员258人。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医生、教师、公务员等重点人群与吸烟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控烟能力等相关信息。调查前将调查对象名单发放给被调查单位,约定调查时间。2名调查员为1组,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

1.3 质量控制

监测相关人员由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组织培训,调查过程中,严格换样原则,依据换样条件进行换样。机构换样:在未抽中的同类机构中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的被调查机构作为换样,调查对象的换样由本项目负责人员按照抽样时放大的20.0%样本量进行换样。

1.4 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 3.02录入调查表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 410人,其中男性801人、 女性609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6.8%、43.2%。公务员258人、教师452人、医生700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18.3%、32.1%、49.6%。学历中专以下6人、中专60人、大专271人、本科888人、硕士及以上184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0.4%、4.3%、19.3%、63.0%和13.0%。平均年龄(38.9±10.2)岁,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20岁;男性(39.8±10.1)岁,女性(37.7±10.1)岁。公务员中办事员占36.8%、科级占44.2%、处级及以上占19.0%;教师中未评职称的占5.8%、初级职称占15.0%、中级职称占46.0%、高级职称占33.2%;被调查医务人员高级职称占38.1%、中级职称占22.4%、初级职称占33.0%、无职称的占6.5%;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各个医疗机构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其他科室,分别占调查对象总数的32.5%、28.0%、10.9%和28.6%。

2.2 吸烟情况

2.2.1 吸烟人口学特征分布

被调查者中373人有吸烟史,占调查总人数的26.5%。其中吸烟者30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42%;有71人已戒烟,占调查总人数的5.0%。调查对象中,吸烟人数为302人,吸烟率为21.4%,其中男性吸烟率(37.0%)高于女性吸烟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27,P﹤0.01)。不同学历、职业、年龄和工作时间的调查对象吸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被调查者中吸烟时间在1~5年的73人、6~10年69人、11~15年55人,分别占吸烟人数的24.2%、22.8%和18.2%。

2.2.2 吸烟数量和支出

目前吸烟者中,199人吸烟花费6~20元/包,85人花费21~50元,分别占65.9%和28.1%。302名吸烟者中,271人平均吸烟量为(12.1±7.6)支/天,其中,男性平均吸烟量为(12.3±7.5)支/天,女性平均吸烟量为(11.2±8.0)支/天,两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325,P﹥0.05)。不同学历、职业调查对象每天吸烟量无明显差异,而每天吸烟量随着年龄、吸烟时间和工作年限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F年龄=7.935,F吸烟时间=11.453,F工作年龄=9.187,均P﹤0.01)。

2.2.3 吸烟时间和环境

吸烟者中吸烟调查:上班时从不吸烟(14.6%),有时会吸烟(64.2%),会经常吸烟(21.2%)。主要的吸烟场所依次为办公室(70.9%)、楼外(59.7%)、楼内指定的吸烟区(51.2%)、洗手间(49.4%)、走廊(27.5%)、其他(4.3%),而吸烟的教师中无人在教室内吸烟。

2.3 戒烟情况

吸烟者中57.9%从未认真戒烟,19.2%曾经有过1次认真戒烟史,17.9%曾经认真戒过2~5次,只有5.0%曾经戒烟5次以上。调查发现,有71人已戒烟,占调查总人数的5.0%;平均戒烟时间为(5.4±5.9)年;最长的24年,最短的只有0.1年。戒烟的主要原因是94.4%考虑自己的健康,74.6%考虑家人的健康,62.0%考虑自身的形象,28.2%考虑单位的规定,认为其他原因的为1.4%。对于下一步有无戒烟打算的询问,吸烟者中41.7%回答近期有戒烟打算,48.3%近期无戒烟打算,而9.9%回答不知道自己近期有无戒烟打算。

2.4 工作中控烟相关行为

2.4.1 医务人员帮助吸烟者戒烟情况

12.9%从来或很少主动询问病人的吸烟情况,主要原因依次为病人的病情与吸烟无关、没有规定必须问病人的吸烟情况、诊疗时间有限没时间问等。但95.5%的医生表示,如果知道病人吸烟会建议其戒烟;65.2%的医生听说过戒烟药物,但给病人使用戒烟药物的仅有0.9%;90.6%的医务人员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戒烟方法培训。

2.4.2 教师控烟相关教学活动调查

见表2。

2.5 知识和态度

2.5.1 吸烟相关知识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80.0%以上的人都认识到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认可公务员、教师和医生应当成为不吸烟的榜样;并赞成在政府机构、学校和医院所有范围内禁烟。被调查者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见表3。被调查的医生中, 70.1%认为劝烟龄长的病人戒烟不如劝其减少吸烟量更现实,85.7%不同意即使不直接接触病人的医院员工可以在医院内吸烟,56.9%认为医生应主动向病人提供戒烟服务。

2.5.2 禁烟情况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0.4%所在单位不能在室内任何区域吸烟,32.8%只能在室内某些区域吸烟,16.6%所在单位没有规定或限制,只有10.2%回答不清楚。对于有禁烟规定单位的调查者,27.4%回答所在单位的禁烟规定执行很好,59.9%回答一般,9.9%不好,2.8%不知道。对于是否可以在家里吸烟,46.5%的被调查者回答不能在家里任何地方吸烟,40.9%回答只能在家里某些地方吸烟,10.4%家里任何地方都能吸烟,2.2%回答不知道。

2.5.3 对公共场所禁烟的态度

在被调查者中,赞成在医院全部禁烟的人数占91.0%,赞成工作场所全部禁烟的人数占72.0%,赞成在会议室、餐厅、公共交通工具、学校和政府办公机构全部禁烟的人数分别占90.5%、66.2%、93.3%、87.9%和73.2%,赞成在酒吧全部禁烟的人数仅占36.7%。经卡方检验,三类人群对医院、工作场所、餐厅、酒吧、公共交通工具和政府办公机构是否应该禁烟态度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本市公务员、医生和教师三类重点人群的吸烟率低于全国人群吸烟率平均水平[2]。90.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会议室、学校和公共交通工具应全部禁烟,60.0%以上对工作场所、餐厅和政府办公机构要求全部禁烟或部分禁烟,而对酒吧只有30.0%以上认为应该全部禁烟。调查结果显示70.0%以上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都有室内全部或者部分禁烟规定,但是只有20.0%以上的人所在单位规定执行较好,有10.0%左右的人不知道所在单位有无禁烟规定。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控烟法规,防治环境烟草污染,切实维护公民健康。通过积极创建无烟环境、公共场所禁烟等各种控烟措施保护人群健康,防止烟草危害。

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导致肺癌、冠心病、肺气肿等严重疾病已被大多数人所了解,但仍有部分被调查人员不知道吸烟与被动吸烟会造成前列腺炎、骨质疏松、婴儿猝死综合征等其他疾病,对烟草的危害认识仍待提高。控烟成功国家的经验表明,医生、公务员和教师等重点人群吸烟行为的改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政府特别是卫生部门今后应加大控烟知识的传播,特别是对重点人群的宣传,创造无烟环境,提高人们的控烟能力。教师和医生不仅要以身作则不吸烟,还要传播吸烟危害的知识,教授拒绝吸烟的技能[3]。调查显示,40.0%以上的现在吸烟者近期有戒烟的打算,在调查的医生中, 95.5%的医生表示如果知道病人吸烟会建议其戒烟,但是90.6%的医务人员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戒烟方法的培训。为更好地帮助吸烟者戒烟,特别是近期有戒烟打算的人戒烟,必须加大戒烟方法的宣传,为医务人员和教师提供戒烟方法培训。

参考文献

[1]孙桐,侯家祥,李斐斐,等.山东省重点人群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3):237-239.

[2]马冠生,孔灵芝,栾德春,等.中国居民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5):195-199.

上一篇:教师岗位放弃申请书范文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