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新时期高技能人才

2023-05-14

第一篇:争当新时期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流的技工,一流的人才队伍

每年开春,不少企业都要为用工头疼,除了普通工人难招外,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困扰更大。记者从今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了解到,今年取得技师证的高技能人才的月薪是8000元起步,某些特殊技能的工人即便高薪聘请还不一定能招得到温州技工学校校长孙爱萍告诉记者,温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少都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温州技工学校开设了2个高级工班级,其就业率几乎100%。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是高水平、高层次、高贡献的先进劳动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体现出先进劳动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

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铁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及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搭建培训平台,完善培训设施。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第二篇:高技能人才试题

一、 填空题

1、代化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是推动创新和实现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2、斗精神、重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将激励和鼓舞广大劳动者走上成才之路。

二、 选择题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 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技能人玉的良好氛围,加快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决定,在全国开展学习10位高技能 人玉楷模先进事迹活动,这10位高技能 人玉楷模是()。

A、“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工人专家”李斌

B、“模具新秀”李凯军、“金牌工人”许振超

C、“油井女杰”束滨露、“创新尖兵”罗东元

D、“火班干接巧匠”高凤林、“采机神医”栗俊平

E、“精准操作手”唐建平、“新高手”鲁宏勋

2、在全国开展学习10位高技能人才楷模 先进事迹活动的目标为了()

A、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

氛围

B、加快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C、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意见》([2006]15号)精神

D、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在全国开展学习10位高技能 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中,其中,毕业于技工学校的楷模有()

A、高凤林B、鲁宏勋

C、束滨霞D、许振超

第三篇: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现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苏树林同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鲁昕同志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辽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2月17日

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2月9日)

苏树林

同志们:

这次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在辽宁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五”以来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同时,对我省功勋高技能人才、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技术能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进行表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刚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省长张文岳等省领导亲切会见了会议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对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大家寄予了殷切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从加快辽宁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技能人才的劳动和创造。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作为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业装备和原材料,还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当前,辽宁老工业基地已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去年10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确立了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三项重点任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已有的产业优势, 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着力发展基础装备、通用装备、成套装备、运输装备和国防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使我省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完成好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重振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适应我省新技术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生产、服务领域一线工作,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高技能人才正在成为推进辽宁全面振兴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

在充分肯定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开创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从健全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抓好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等环节工作,逐步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最近,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就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我省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统筹社会培训资源,尽快建立起培养和选拔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标准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格局,为辽宁全面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高技能人才。

第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创新培养方式,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的新局面。要针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所急需的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冶金钢铁、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要以企业行业为主体,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建立技师研修制度,鼓励企业依托车间班组,通过岗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形式,促进职工刻苦钻研、岗位成才。积极支持、推动和弓J导非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调整教育结构,整合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各类培训资源,进一步规范职业院校办学方向和培养标准,逐步适应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同时,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带动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重点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依托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逐步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内、国际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展现风采、提高技能、加快成长。

第三,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加快培养大批适应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需要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现代职业培养模式的建立,促进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带动全省职工队伍技能素质的提高,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整个技能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不拘一格选人用人。要引导企业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实行向技术岗位和一线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实施鼓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目前,我省已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政府奖励制度,对评选出的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给予政府津贴,并逐步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完善技能竞赛选拔制度,为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各市、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

第四,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科学配置和有效保障。在进一步落实好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的同时,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逐步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引导高技能人才向辽宁全面振兴的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配置流动。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坚决摒弃用学历、职称、资历:身份选人的条条框框和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评聘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政策机制。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要认真研究防止高技能人才流失的问题。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由市场机制调节完成的,人才的流动也是正常的。但非正常、盲目随意的流动对发挥技能人才作用、实现技能人才资源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促进高技能人才按需合理流动。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高技能人才盲目外流。高技能人才对于广大职工具有很强的导向示范效应。作为高技能人才,不仅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上要高人一筹,在思想道德、职业操守上也要为人表率。要教育引导高技能人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树立符合时代精神、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理念,培养和弘扬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高技能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坚持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高、建功立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使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的大业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为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从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考虑本地区、本系统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督促指导,做到经常过问、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区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协调机制,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切实发挥好对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等职能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宏观指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个人出资等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筹措机制。要加强舆论宣传,建立高技能人才新闻发布制度,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成果展示、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等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共同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今天下午的会议主题鲜明、日程紧凑、内容丰富,开的非常成功。这次会议结束后,请与会同志及时把会议精神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力量,广泛深入地搞好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本地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在全省加快形成高技能人才层出不穷、活力竞相进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新春佳节即将来监,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服务

(2007年2月9日)

鲁 昕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已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刚才,克强书记、文岳省长到会看望了大家,克强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会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苏树林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五”以来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为主题,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工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培养了一批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初步形成了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1.高技能人才政策有了新突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规定》和《2004—2010年辽宁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将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围绕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各个环节,逐步落实政策措施。特别是明确规定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养老福利等方面,可享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对有杰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实行了政府津贴制度。去年,省委组织部、省劳动保障厅联合表彰了50名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每名高技能人才。将连续三年享受政府奖励,使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2.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上了新台阶。以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计划》为载体,我省职业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统筹协调发展。通过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了过去职业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重复投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与2000年比,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由915所调整到553所,职业教育校均在校生规模由384人增加到1047人。组建了焊接、数控等十大技工培训集团和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师学院增加到18所,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的年培养能力达到了12万人。 3.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更趋科学。进一步完善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体系,以职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新职业国家统考制度,带动了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成长,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总鉴定量达到了130万人次。通过完善政策,做好服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了国家职业资格的引导功能,为劳动者就业成才提供了技能导航,为社会培训和就业提供了对接服务。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发展。实施了.“三年三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改善。实施新职业、新职种国家统考以来,新职业高技能人才数量年均递增50%,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亮点。我省高级技术工人、技师数量比“九五”末期增加了一倍。初步建立了社会培养、院校培养、企业培养和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四条通道,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辽河油田采油高级技师束滨霞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之一,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制齿工高级技师徐强成为最新一期全国中华技能大奖20名获得者之一,沈阳鼓风机集团作为我省优秀培训单位在全国介绍了经验。在去年10月举行的全国铣工大赛中,沈阳金杯技师学院的石满龙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各部门大力支持、协同配合的结果,也是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广大干部职工勤奋工作、开拓创新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目前,我省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1.2%,技师、高级技师仅占2%,与发达国家高级工以上35%左右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达5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缺口10万人。高技能人才分布失衡,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所占比例较大。供需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求不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新的社会热点。二是全社会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尚未形成。从社会层面上看,“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只使用、不培养的情况较为普遍;从政府层面看,高技能人才工作还需摆上更重要位置。在政策和导向上,高技能人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待遇不高现象比较普遍。三是社会及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缺失、缺位。企业教育经费难以落实,依法征缴措施不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逐一加以解决。

二、积极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

“十一五”是我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优化 升级、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向政策更加完善、培养更加高效、选拔评价更加科学、使用流动更加市场化、激励和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方向迈进的重要时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高端启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适应我省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实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培养一大批有绝活的能工巧匠,特别是制造、加工、能源、环保等传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由于高技能人才短缺而形成的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大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人才发展战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抓住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8个环节,落实高技能人才政策,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格局,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科学评价体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

1.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是把我省人口和就业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主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宏观管理层面培育市场、引导市场、纠正市场失灵,营造高技能人才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机制建设和价值导向等方面,认真履行政府职责。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明确工作任务。结合我省高技能人才“十一五”规划,明确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组织按照规划要求,合理确定和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确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要培养高级技工8万人,培养新技师2万人,力争到2010年,我省技术工人初、中、高的比例由2005年的5:4:1达到3:4.5:2.5,高级技术工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00万人,其中高级工达到80万人,技师达到18万人,高级技师达 到2万人,整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市和各部门要按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按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城乡劳动力统筹开发服务、为就业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的原则,制定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保证规划的按期高质量完成。各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计划要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需求牵引、政府推动、社会促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

二是加大公共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导向投入、企业法定投入、个人自愿投入、社会补充投入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投入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将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投入的绩效评估与追踪问责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招聘引进和师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使用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的职业院校给予择优安排,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结合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素质提高计划,建设2个高技能师资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50所以上中职院校、10所以上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高技能人才基础投入,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社会化、开放式、高标准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实训和职业能力评价服务。要落实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教材开发、教研教改、远程培训和现代培训技术开发和应用、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奖励措施。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积极探索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使每个技能劳动者都享有广阔成才途径和平等发展机会。各类企业要大力推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突破年龄、资历和身份限制,创新选拔、使用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参照相关规定确定其合理的收入水平,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个人荣誉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酬时,要充分考虑技能和贡献水平,’实行技能津贴,拉开技能与非技能、低技能与高技能的分配档次。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年金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技师、高级技师和首席技师享受中级、高级技术职称和相应职务待遇,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按照以企业奖励为主、政府奖励为辅、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原则,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引导和督促企业完善高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薪酬、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鼓励办法。允许高技能人才通过参加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获取应得报酬。允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和技能参与分配制度。r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为获得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称号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个人培训账户,主要用于其自身培训深造、带徒传技、同业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建立和完善政府奖励制度,今后除每三年评选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外,还要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学校和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是落实税费政策,完善捐赠办法。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提取政策,对没有能力开展系统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按照《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实行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用于统一组织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培训。要抓紧制定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捐赠免税政策,可不受现行税制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比例限制,取得捐赠收入的机构也可不作为一般经费性收入,同样享受免税待遇。

五是健全评价体系,强化质量督导。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技能人才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始终坚持市场配置技能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为重点,注重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技术开发和运行保障,依法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国家要求修订完善现有职业标准、鉴定规范,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新兴职业和复合技能岗位,抓紧制订新标准、新规范,做好技术基础工作。改革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对不同类 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都应按照科学性的要求,进行全面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能力的考核,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强化综合考核和多技能考核。要搞好院校资格认证,做到学校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的有机衔接,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职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在职业院校中组织开展预备技师试点,强化企业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的责任,缩短人才成长周期。 六是健全工作机制,树立价值导向。各地区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宏观指导、劳动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将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要把高技能人才规划的实施和推进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的责任,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要建立专项工作调度和通报制度,完善工作监督考评制度,强化工作进度考核,保证目标和任务落实。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鼓励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引导人们摒弃鄙薄职业教育、轻视技能劳动的旧观念,树立技能型人才是宝贵财富的理念,像尊重、重视、关心高层次人才那样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七是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环境。服务体系建设是创造、优化环境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间,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合理流动。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服务信息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按市场规律合理流动,扩大高技能人才的同业交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公共服务职能,搭建公共实训平台,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公益性、公共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2007年要以辽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急需、技能含量较高、投入和维护成本较大的培训项目为主,在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好1—2个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师资一流、面向社会、体现公益性、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职业院校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桥梁作用,提供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人才交流服。务,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工资指导信息,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要根据公布的信息,调整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搭建技能竞赛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管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筹规划规范运作的原则,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先进操作方法演示、技能革新项目推广等多种形式,健全竞赛、表彰、奖励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

2.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企业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是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培养和使用技能劳动者的主体,是聚集高技能人才的载体。从本质上说,高技能人才工作是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集教育与经济为一体的活动,企业需要技能人才,又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用武之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强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是最大受益者,企业花在劳动者身上的钱,会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赢利能力的提高上得到回报。维护和保障好劳动者生存权、发展权既是法律的规定和企业的责任,同时又是激发劳动者岗位奉献、保持无限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成长性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是否重视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是衡量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经验表明,注重培养、善于使用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往往都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其次要完善企业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发挥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利用自办技工学校或职工培训基地,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有计划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要依托行业力量,完善社会培训体系,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要通过开展“名师带徒”、设置“首席技师”活动,发挥掌握高超技术或绝招绝技的技术带头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要依托车间班组,在关键岗位或技术攻关中培养和形成一批技术能手。要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等形式开展企业或行业技能竞赛,选拔技术尖子,并为他们创造深造条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第三要形成企业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得利益,保障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正当回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惩戒侵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利益的违规行为,依法保障高技能人才切身利益和有序流动。

二是发挥院校的基础作用。职业院校是技能劳动者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要深化院校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养制度、体系或模式,采用新的培养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办法,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与市场脱节、质量不高、体系不全、体制不活的问题。继续重点建设冶金行业、焊接专业、数控机床操作专业、金杯汽车、模具专业、电工电子专业、交通汽运工程专业、仪器仪表专业、机械加工专业、煤炭行业等10个技工培训集团和10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带动作用。职业院校要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继续发展和创新能力、胜任当前职业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欢迎、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企业使用与院校培养应该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形式,要依托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围绕辽宁产业升级和企业生产需求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与院校合作共赢。鼓励发展“订单培养”,院校要紧贴市场变化、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设置开发专业课程,根据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变化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多渠道选拔充实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各地要在强化现有高技能人才师资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发现、选拔优秀师资,充实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要面向行业、企业和高校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有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要组织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企业成为院校的实习基地,院校成为企业的培训、继续教育基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才率。要通过对毕业生跟踪管理和开展晋级培训等形式,建立学校、企业和学员之间持续培训和密切合作的机制,走出一条有别于学历教育模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子。

三、关于2007年高技能人才工作

1.制定落实高技能人才工作配套政策。继续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高技能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和基础性工作、高技能人才成长氛围等六方面配套政策,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2007年要将配套政策制定落实到位,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同推进普惠制就业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普惠制就业培训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要求,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就业对接为原则,以二产业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以强化实训手段为主要方式,以完善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保障,以增强劳动者市场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市场需求,实施“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能力促创业计划”,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就业导向、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3.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鼓励各类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充分发挥企业培训基地作用,完善企业培养技师办法,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技师培养经验,实现企业培养技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培养预备技师试点工作,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强化教学管理,实现院校培养预备技师经常化、科学化。 4.实施“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活动。完善省、市技能竞赛办法,选择技术复杂、通用性强、从业者多、影响较大的工种,特别要选择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急需的高新技术职业和新职业开展技能竞赛。劳动、教育和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协调,积极组织省级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形成竞赛和评选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省里将组织两次技能大赛,省财政厅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5.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项目”。没有一流的师 资队伍,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各地区、各行业要结合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制定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相关要求。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师资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双型师”教师,并以此带动整个职业培训教师队伍的梯次发展。通过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在制定专业教师在职培养计划时,要具体规定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并把到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2007年要完成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2000人次,重点提高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水平。

6.实施“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研究,重点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及导师制、学分制等培养方式进行研究,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计划。发挥十大技工培训集团作用,重点抓好装备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的开发。加强教研信息交流,开展教学质量督导,总结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学成果,积极推广应用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法。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研工作机制,通过进修、内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研队伍的研发能力。

7.实施“高技能人才实训装备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对标准化设备进行评审、认证和推荐。省市都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扶持46个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现有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设备更新和改造,切实提高设备利用率,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实训水平。鼓励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采用标准化实训设备、仿真模拟设备及相关课件开展技能教学和实训。

8.实施“高技能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以省、市、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信息环境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为核心,以服务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重点,以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以辽宁省人才数据库为依托,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统一软件,整合资源;.统一标准,规范建库”的原则,以省人才数据库为统一规范的建库标准,逐步完成省级、市级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和有条件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与省高技能人才数据库的对接。

9.搞好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基础建设。要引导、鼓励、支持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指导职业培训机构进一步强化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能力训练,打造技能就业品牌。充分发挥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基础作用,将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今年上半年省政府要专门召开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

10.实施“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开设高技能人才专栏,集中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结合职业院校招生工作,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宣传周”活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各地区也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宣传活动。 同志们,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已经明确,各地、各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推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院校基础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辽宁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技能人才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本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及形成原因,重点从职业再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如何作好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技能、人才、转型、职业再教育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人员。他们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更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树立的“大国工匠”典型还是制造产业高端人才供求矛盾均体现对高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大国重器、工匠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不断地激发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本公司当前高技能人才现状

(一)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公司在册员工706人,其中,管理人员68人,占员工总数的9.6%。硕士6人,本科275人,专科202

1 人;高级职称者2人,中级职称者46人;人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专业覆盖管理、财务、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包装设计等领域。

公司管理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3人,中层管理人员23人,基层管理人员42人;硕士0人,本科44人,专科20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均具有5年以上管理经历,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

(二)高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关于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流失的问题

2011年至2014年间厂部员工回流主业或子弟考入总厂,新进员工文化程度较高但专业不对口。受招聘渠道和招聘政策限制,近十年来对外招聘技术人才少之又少;近五年关键技术岗位又有7名技术人员临近退休。由于各种原因,通过对外招聘入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

2 重相继离职,一定程度影响相关岗位工作的开展,尤其近期时值我司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关键环节,而材料理化分析员的离职造成我司国家实验室认定工作的被动,大量科研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归总和交接短时期无法完成。此类现象凸显我司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急需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弥补公司转型发展外部市场技术力量的不足。

2.关于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不完善的问题

公司现有岗位体系是2011年由管理咨询公司根据公司现状设计,分为管理岗、技术岗、工人岗。经过快速发展,现有岗位体系已不能适应员工职业生涯通道的发展。由于职业发展通道单一,缺乏横向和多重职业通道,造成部分员工人浮于事,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

随着公司七期技改、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大量引进,对从业者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诱因。建立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促进企业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二.如何做好本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从职业再教育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制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努力开展实践。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格局。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准确定位职业再教育重要地位

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树立科学的职业再教育理念,倡导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和谐氛围。加强对公司技术人才的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专项培训项目比例。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教学质量。在培训师资方面内部兼职讲师和外聘师资同时启用,优势互补。在专家技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下,逐步引导技术工人建立起正确的职业再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职业技能、方法。

(二)做好职业再教育的培训课程设置

按照职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职业再教育的专业、开设相应培训课程,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专业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与公司转型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不能根据公司转型发展的调整、技术进步的变化作适时调整,仅依托已有的资源量体裁衣,被动地适应社会,培养目标仍偏重于经营管理人员,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化、单一化、偏文化、缺技能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并整合公司现实资源,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专业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具体来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课程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

4 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应突出一专多能的培训课程设置,满足职业再教育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课程体系。

(三)积极拓展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特殊之处是在于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外,需偏重实践环节的培训,主要有如下三点:

1、积极开展与教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交流。双方建立完备的双向交流机制,涵盖了从基础教学到科研创新不同层面的全方位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2、将请进来面授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随着公司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操作人员应与时俱进,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学习,消除知识盲点,提升技能水平,满足操作需求。为此,公司应在现场写实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结合生产经营情况分批组织实施。基本原则是:优先考虑公司内部师资力量,在没有相应内部师资的条件下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前往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专业技能高校、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力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加强与政府部门工作上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各项政策支持,

5 积极组织公司高技术人才的推荐和申报工作。

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宣贯政策信息,受理员工政策咨询,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申报,审核推荐材料,按时完成向上级部门推荐或申报工作。

(四)建立高技能人才职业晋升通道、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搭建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专长的职业平台

根据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结合我司转型发展对职业化团队建设的要求,需培养一批核心技术人才队伍,为激励员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需进一步打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如可设置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管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总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从高级工程师就可以销售中层副职待遇,副总工享受忠诚正职待遇,总工享受副总经理待遇,从职业层级上打通现有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激发技术人才的技术创新,打造属于我司的核心技术人才的职业化团队。

综上所述,培养高技能人才,任重而道远,公司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上下齐心努力为公司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的人才,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企业转型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蔡丽娟 殷忠祥

6 参考文献:

1、王纪安《深化高专高职教学改革努力形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石油教育,2000(6)

2 、教育部高教司.面向21世纪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A].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C]

3、《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校也要出能工巧匠》《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4日第十一版). 7

第五篇:论文高技能人才短缺

本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充分理解何谓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现状与需求,对于职校教师增强使命感、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以及运用社会形势引导学生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现状、成因、改进、完善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泛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自中世纪工厂制度出现以来,高技能人才概念逐步趋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部门将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称为高技能人才。

如今,部分发达国家已逐渐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而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向其靠近。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产业,它迫使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以知识经济社会又是个学习型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有人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认为在各自岗位上具有快速获得信息和加速处理信息的技能和能力,从而保证企业高效运转的工人就是“知识工人”,就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现状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正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1、从数字看人才需求状况

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11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2006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来看,119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344.1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6。表现出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特征:从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的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49.4%。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33、2.

21、 1.93。(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2、从工作实际看人才需求状况

我校毕业生已连续三年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许多著名企业提前半年就到学校预订毕业生,今年的供求比例更是达到1:3,从这些情况可以反映出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

(1)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

从我市高技能人才总体上看,35岁以下占到65%,35——45岁占到25%,45岁上以占10%,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大,多数已接近退休。

(2)高技能人才的文化结构

高技能人才在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分别占0.13%、5.2%、24.4%、69%,文化程度以中等学历为主。

(3)技术等级结构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所占比例分别为88.2%、11.7%、9%,仍然表现出高级人才稀缺的特点。

(4)技术素质评价

基本一人只熟悉一种技能,掌握两种以上技术的寥寥无几,严重缺少复合型人才。

三、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成因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沉旧。

中国长期的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恶劣影响根深蒂固,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始终存在一条社会鸿沟,劳心者是人才、劳力者非人才,重仕途轻工匠、重书本轻实践,这种封建意识至今还影响着育人、识人、用人制度。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轨阶段,一段时间来在舆论导向上忽视了对技术工人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宣传,过分地、不恰当地渲染了脑体倒挂现象,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划分,致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造成大多数人认为学历越高越是人才,因而拼命追求高学历,不愿当工人,认为当工人地位低没有前途,从而导致了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

2、工资待遇偏低。

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上仍然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减员增效,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往往被作为减员的主要对象,如按年龄一刀切等;在收入分配上,经常把学历相对不高但长期在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术工人划在了人才之外,出现技术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干活多,而他们的福利待遇甚至

比普通干部的福利待遇还要差的现象。特别是工人考技师条件的苛刻使考技师成了许多工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顶峰。这种对技术工人切身利益长期忽视的现象使许多技术工人找不到职业荣誉感,严重挫伤了他们钻研技术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3、培养机制不健全。

一些企业领导无长远打算,没有认识到技工在制造高质量产品中的关键作用,为降低成本首先压缩培训经费,使得正常的职工培训无法顺利地进行,严重影响了技术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已超过2万所,年培训能力近1000万人次,但真正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仅300余所。

四、改进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

1.创新培养体制和培养方式。大力实施"三年三千新技师培养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推动,实行企业与院校相结合,加快技师培养。推进"金蓝领”培训工程,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用3-5年时间,重点建设机电、焊接、维修等4-5个设施齐全的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实训基地,切实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2005年内争取建成一处。加快职业培训教育机构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改革办学方式,引导开设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的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科技含量。要采取有别于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培养。2005年内要通过"金蓝领”培训工程和高职、技工学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培养高级工1500人以上、技师800人左右。

2、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制定实施提高职工技能的"梯级培训计划”,创立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培训体系。企业应普遍建立定期技能鉴定考核制度,每年培训考核鉴定人数不少于职工总数的20%,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渠道。要大力开展岗位培训,鼓励企业建立"名师带徒”制度,对带徒名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项目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其费用可列入项目预算。要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加强监督考核。到2007年,市属重点企业高级技工比例要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技工比例要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

3、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市及各市区要逐年增加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财政部门对"金蓝领”培训项目中新达到高级技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每人至少补助500元。各级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各类职业学校的发展。政府办的技工学校经费纳入各级财

政预算,并增加专项投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费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确保全额返还,不能冲抵财政拨款。市级财政每年从人才专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其中50%以上用于技术工人培训。

五.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流动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1、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技能人才。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三大基地”、"五大产业群”建设,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重点行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引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能,带一批高徒,创一批名牌,推广一批先进操作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招聘企业可参照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或实行年薪制。对引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

2、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打破技能人才引进的身份、地域限制和企业所有制限制,对从外地引进的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高级专业人才同等待遇,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解决好户口和就业问题,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等手续。也可采取柔性流动办法,鼓励兼职服务。

3、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信息库,完善信息平台,掌握我市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状况,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各市区职业介绍机构要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实行职业介绍、劳动合同鉴证、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代存档案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对自愿来我市工作的外地高技能人才及时向用人单位推介。

4、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企业要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给予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对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依据贡献大小,参照科技人员办法予以分配。鼓励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企业职工代表中高技能人才要占有一定比例,重大决策应充分听取技术工人的意见。

5.、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企业分配制度要体现技能水平价值,要根据职工技能水平和贡献大小,合理调整工资分配和福利制度,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级时,要充分考虑技能水平。也可采取年薪制、合同工资等分配形式,按规定建立和实行技能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照经营者收入确定其收入水平,也可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建立特殊津贴。在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时,对高技能人才应给予倾斜。

6、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十五”末,凡是国家和省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必须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对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录用。劳动保障、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严肃处罚。

7.、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统筹组织和指导,行业、企业及群众团体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财政安排部分资金,对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给予奖励,并可破格晋升技术等级。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中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项丝毫马虎不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是一项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来完成的宏伟事业,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李宗尧等.高级技能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10-13.

陈宇.从就业市场中灰领群体的壮大看高技能人才的最新发展[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0):15.

何应林等.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1

上一篇:政府部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府机关文化建设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