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观后感1500

2024-06-15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1500(精选6篇)

篇1:国王的演讲观后感1500

宁静致远,厚积薄发——《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初看《国王的演讲》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了解是什么样的一部影片可获得老板和奥斯卡评委一致的亲睐,当影片播放尾声的时候,却并不如我预想中的那样内心汹涌澎湃,只是一瞬间有种“静”的力量,于是二次打开视频,跟随着乔治六世进行内心世界的“蜕变”。

影片取材于英国历史故事:尚为约克公爵的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口吃,受到外界及自身的压力困扰下愈发的自卑、无助。幸好在妻子的帮扶下找到罗格医生为其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最终打开心结,客服障碍,在关乎民族危亡的时刻发表出振奋人心的演讲。在开片前约克公爵面部抽搐、眼神闪烁的站在话筒前的一瞬间,仿佛看到另一个我,这一眼,让我震撼。

一、面对真实的自己,并战胜他

这是我在影片中收获的第一点。如同约克公爵,他的口吃是语言失调症,是后天受家庭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压力所致,使他即使拥有王室的光环,仍然无法面对强势的父亲,无法面对兄长的嘲笑和社会大众的审视。然而在他最爱的妻儿面前,在他大声宣泄不满时,最真实的自己使口吃瞬间“痊愈”。所以,战胜心里缺陷,战胜内心的恐惧,最重要的就是直视自己,相信自己。

二、明确目标,勇于挑战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为了享乐和自我保护而刻意的将自己安置于最舒适的地方。在面对自己口吃的窘况下,约克公爵甚至一开始对王位的继承充满抵触,在父亲的去世、哥哥的“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刺激下,他才猛然惊醒王位是应该属于他的,于是再度回到诊所,用心中激起的那一份渴望继续治疗。我想,作为现代的社会的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即使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仍旧应该明确心中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

三、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遇事急躁,缺乏耐心,沉不住气,这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在我们这些没有家庭约束、生活压力的80、90身上最为常见,但是处在事业探索路上的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危害。约克公爵在接受第一次治疗的时候,满嘴塞满玻璃球,在医生的催促下,艰难发出几个含糊的音节,在面对医生一次次逼迫下愤懑而走,在镜头的对比下约克伯爵是十分无助与痛苦的,但是谁的成功路上是一帆风顺的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同样,在我第一次走出工厂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不甘心成为一辈子的工人,我该对自己负责了。

在骏景的两年,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但是通过这个影片的影响,才发现原来我也不过如此,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引用愤怒的小鸟的一句话:有时候沉下身心来,是为了飞的更高。我愿做那一只小鸟,更要逼着自己做那样一只小鸟„„

篇2:国王的演讲观后感1500

一、弱者与强者

当国王还是王爷时,伯蒂口吃地一塌糊涂,在公众面前的出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生中贵族的身份以及职责都成为沉重的负担。片中第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伯蒂满口满口的玻璃球,在医生极力的催促下,努力地发出了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继而难过地低下头,又迅速地扬起,无奈焦虑地看了医生一眼,忍耐,忍耐,终于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在这个场景里,医生始终站立,伯蒂坐在椅子上,多个仰拍医生的镜头和俯拍伯蒂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伯蒂其实是极端无助的,他的暴怒既是对这种压力和痛苦的反抗,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所以他才会不时地看向后方的妻子和旁边医生。他像一个溺水者,挣扎呼吸,等待救援。

“无照行医者”莱昂纳尔的出现正扮演着救赎者的角色,他迅速成为伯蒂的拯救者。两人的密切联系由医者与患者的简单沟通开始,进而复杂升华为朋友与知己。在口吃者和治疗者这一层面,莱昂纳多是绝对的强者,他一再地强调:“我的地盘,我的规则。”(一下子想起周董的歌儿,“在我地盘这儿,就得听我的”,酷呵。)伯蒂必须服从。然而伯蒂的身份却赋予了伯蒂凌驾于莱昂纳尔之上的尊严和权利,对于伯蒂第一次的拒绝治疗和第二次的拂袖离去,莱昂纳尔都无能为力。当莱昂纳尔的妻子偶遇已经成为国王、王后的伯蒂夫妇时,这位平时生活中游刃有余、颇能掌控的女人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而伯蒂对莱昂纳尔的信任既给予了后者机会,也给予了后者荣耀。因此,二者的强弱关系始终是双向的。(这点类似于《女人香》中上校和大学生二者之间的双向拯救。)

二、潇洒与责任

爱德华的角色拒绝了对王室责任的承担,选择了自己的爱情,虽然说爱情依然是一种责任,但是影片的浓墨重彩更在于国王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因此爱德华的潇洒率性只在于爱情,伯蒂的隐忍坚持对于大众和人民更具意义。这里,笔者不做进一步的评判。

三、有声与无声

片中的伯蒂对白并不少,他一直在近乎努力地说,正是这种执着,凸显了这位国王的人格伟大。古罗马哲学家塞捏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海明威说:“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毁灭他,但是不可以打败他。”他并非无法发声,而是不能流畅地说,这种断断续续惹人嘲笑,令伯蒂难堪,更严重地是,无法履行王子和国王的责任。影片中对伯蒂紧张时的结结巴巴的刻画以及对那些颤抖到几乎无法发声的细节描绘正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白居易有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结巴的伯蒂和基本不结巴的伯蒂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前者在于努力,后者在于持久地,长期地努力。片尾的伯蒂在莱昂纳尔的“圈圈点点”中略显缓慢地艰难演说,几乎没有结巴,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也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无论前面崎岖坎坷了多久,这最后的高潮总让我等H了起来!所以观众并不厌倦高潮,关键在于片子能不能让大家真正地紧张、纠结、感动。

四、严肃与活泼

小学时校门上左右各书四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当时很费解,团结紧张啥,严肃咋活泼?后来听人说这是毛爷爷老人家说的,再后来才知道这是说的不同层面。《国王的演讲》是部严肃的片子,这点毋庸置疑。对历史的尊重是严肃的,演员的表演是经典级别的,片中所讲的责任与承担、挣扎与成长也是严肃的。能称得上活泼节奏的场景屈指可数,一是36分钟至37分钟莱昂纳尔对伯蒂进行结巴治疗时的肌肉训练,二是莱昂纳尔夫人偶遇国王夫妇的一场,剩下的也仅有伯蒂夫妇重新上门就医并道歉的那句:“等一个国王来道歉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总体而言,这个贵族man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男人”

篇3:国王的演讲观后感1500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 更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视效, 没有美女, 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地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 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 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 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 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 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 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 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 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

毫无疑问, 描述《国王》的故事情节, 怎么说都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 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 换句话说, 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怎么办?靠张力。张力哪里来?一靠表演, 二靠剪辑。

此片一出, 对科林·菲尔什 (Colin Firth) 斩获影帝的呼声又高了起来, 人们似乎都在努力地忘记《A Single Man》里同样出色的他如何一如既往地被奥斯卡不待见。两任达西先生, 英俊高贵、严肃矜持, 菲尔什几乎包揽了观者对这个偶像称谓的一切爱慕。作家Helen Fielding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她把粉丝做到极致:以菲尔什为蓝本, 脱胎达西金尊, 并指明必邀菲尔什出演, 一而再缠红绳, 执着绑定他二人为等价。无论古典或摩登, 菲尔什的达西先生也有过口吃的时候, 比如在彭伯利重逢莉齐, 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在《单身日志》向BJ告白, 吭吭咳咳手臂挥半天。再拎出王尔德名剧《贵在真诚》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菲尔什一本正经, 常被揶揄抢白得够呛。然而这些段落其实涌动着爱情喜悦, 人物语迟皆因心境上近情情怯。你大可不必担心, 菲尔什挂满喜剧细胞的庄严嘴角, 稍稍翕动, 便会冒出一串流畅俏皮的话。《国王》一片, 也不乏掀掀嘴皮逗人捧腹的表述, 不过短炼得多, 因为这一回, 唇齿是高筑铆死的阀, 任随怒火、悲哀、卑怯、耻辱等等情绪像野马一般腾荡冲击, 就是不放行, 菲尔什饰演的英王乔治六氏, 必须背负着身心缺疾, 踏上神坛。半封口、痛苦扭拧面部肌肉、昏眩滴汗, 在技术层次上对演员的要求也许和雄辩滔滔是一体两面的事, 然而于观者, 这种欲言不得之痛出神入化锁加在菲尔什脸上, 效果更令人震撼。

总之, 菲尔什无疑达到了大师级别的表演层次, 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 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 无论他多么出色, 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 而当Jeffery Rush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 当Helena BonhamCarter面带微笑恰到时机地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 当Jennifer Ehle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 你就知道, 这是个可以让菲尔什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 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 举重若轻也好, 信马由缰也好, 怎么演都不会过, 更不会错, 只会愈精彩, 愈精美, 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 反复鉴赏。

另一方面, 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 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 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 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 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 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 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 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 决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 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 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 让我突然正襟危坐, 让我不禁起立鼓掌。

很多时候, 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 但求精致不求大气, 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 这与被商业票房3D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 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 那就成了一部杰出。而一旦杰作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 那就是美丽的了, 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 那就是艺术品。

篇4:国王的演讲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也许是我国历史上最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向每一位民众,不管你们身在何处,传递这样一个消息,对你们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甚至希望能挨家挨户,向你们倾说,我们中大多数人将面临第二次战争,我们已多次寻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们被迫卷入这场战争,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如果希特勒大行其道,甚至文明秩序将毁于一旦,这种信念褪去伪装之后,只是对强权的赤裸裸的追求,为了捍卫我们珍视的一切,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为此崇高目的,我呼吁国内的民众以及国外的民众以此为己任,我恳请大家保持冷静和坚定,在考验面前团结起来,考验是严峻的,我们还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日子,战争也不只局限于前线,只有心怀正义才能正确行事,我们在此虔诚向上帝祈祷,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

——乔治六世战时演讲词

回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历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故事。为迎娶曾有婚史的辛普森夫人,爱德华八世不惜退位,仅执政325天。退位后,他成为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的继任者,正是从小怯懦、口吃的弟弟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

电影《国王的演讲》取材于这段历史,故事主角就是乔治六世。由于拥有一个像爱德华王储这样优秀的哥哥,自小害羞、口吃的“伯蒂”(乔治六世的昵称)看起来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他和妻子伊丽莎白在远离公众的平静生活中逍遥度日,抚养两个女儿。随着老国王身体衰弱,日益增加的公共责任落到了伯蒂身上,也因此,他开始了与口,吃的艰难抗争,并找到了“民间医生”莱纳尔·罗格,两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了终生友谊。

爱德华逊位后,伯蒂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两年后,二战爆发。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克服了口吃,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圣诞节演讲,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成为二战中激励英国人斗志的重要因素。

脆弱的王子

身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能力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孔明“骂死王朗”,拿破仑有“蒙特诺特战役演讲”,金博士有“我有一个梦想”,麦克阿瑟之“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另外还有画了一个圈的“南方谈话”等等。身为领袖,“跟他们谈笑风生”是必备技巧。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统统作废,公爵张口结舌,演砸了一场原本轻而易举的演讲。

其实,王室的成员不过是些演员。套用某朝代某老演员的广告语:“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国王要做的并不复杂。君主立宪制度之下,他无需直抵前线冒着弹雨鼓舞士气,无需振臂高呼、口若悬河,甚至无需直面千万双灼灼眼目,赖现代科技所赐,他只要在麦克风之前,声情并茂地念完几页幕僚草拟的演讲稿,便可交差大吉。然而就这么点“红领巾广播站”的小学生播音员都能完成的任务,恰是乔治六世的死穴。

他做不到几乎所有人能做到的事:顺畅地侃侃而谈。一应雄心、激情、温柔、愤懑、焦切……都被这痼疾桎梏,牢牢封锁在痉挛的两唇中。胸襟里尽有惊涛拍岸,也全被这无形堤坝拦截。

官家有疾。然,疾不在腠理,而在膏肓之间。正如莱昂纳尔所说:没有先天性的口吃。口吃折射了内心的怯懦,而口舌不便,更加剧了自卑与木讷,恶性循环十数年,无药可救。

绷得过紧的琴弦,是无法奏出任何乐曲的。国王他,其实是个可怜人。

他的眼神总是带着忧伤、胆怯。他不快乐。

片中大部分关于国王的镜头,总是将他委委屈屈地搁在画面下角。这场戏没有反派,国王要打败的是自己。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从企鹅到信天翁

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时为约克郡公爵的伯蒂,穿着黑色燕尾服走进育儿室。父亲虽满心忧烦,对女儿仍温存不减:先是学着企鹅的模样走了几步,然后为两位小郡主讲睡前故事:

“从前有两位小公主: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她们的爸爸是一只企鹅,因为他被一个邪恶的巫婆诅咒了。这对他来说太不方便啦,因为他喜欢抱着他的公主们……巫婆让他们去南极,如果不能飞,这可是很长的一段路。他一头钻进水里,只为了能在午饭前赶到,他还让一个过路的摆渡者带他过去,他成功地回到了宫殿里,给了厨师、妈妈一个大惊喜。小女孩们在厨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吻。在那个吻之后,你们猜他变成了什么?”

故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跟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一起神往地笑着,脱口而出:“他变成了一个帅帅的王子!”

但企鹅公爵给出的答案是:“他变成了一个短尾巴的信天翁。”

在公主们失望地“哦”了一声之后,企鹅爸爸张开双臂,解释说:“这下他有了很大的翅膀,可以抱着他的两个小宝贝了!”

然后,他略显笨拙地膝行到小郡主们面前,紧紧地搂住她们,在公爵夫人的微笑注视下,将慈父的亲吻降落在女孩们金黄的卷发中。

——信天翁是鸟类中翼展最宽的,张开翅膀,可达3米以上。

这个“企鹅变信天翁”的故事,初听来只为烘托王室一家亲的美好氛围,以及伯蒂的外冷内热。终篇之后会发现,此故事提纲挈领地喻意了全片:王子殿下英俊儒雅、仪表堂堂,却偏生有这上不得台面的毛病,真有如天降诅咒;“抱着他的公主们”,亦即守护他的臣民;带挈他前行的“摆渡者”,自然就是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至于“成功回到宫殿里,给了厨师和妈妈一个惊喜”,“惊喜”当指他完成了对他来说最艰难却又最重要的圣诞演讲;厨师,可理解为首相丘吉尔——治大国如烹小鲜嘛。

故事结局最耐人寻味:“惊喜”过后怎样?笨拙企鹅是否就此脱胎换骨,变成完美王子?错!没看电影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最终莱昂纳尔医好了国王的口吃。其实,伯蒂的口吃始终未能治好。但是他完成了“圣诞演说”,并因此化成具有更坚强翅膀的“信天翁”——虽然还是禽类。

希特勒的演讲

伯蒂与妻女观看希特勒演讲一场戏,意味更为深远。

先来看看史料记载:希特勒曾专门在一位精通肢体语言的专家的指导下,设计演讲手势,并常常对着镜子和相机反复排练着,以求达到最震撼人心的效果。当时一个追随者说:“为了取得男女老少的无条件的信任,希特勒使用了符咒。”波兰记者阿克塞尔海斯特回忆: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听到了被压抑的激情和爱意,表达这一切的是爱的语言,他的叫喊充满着憎恨和情欲,他的话语充盈着暴力和残忍。所有的语调和声音都受神秘的本能支配;它们如同被压抑太久的邪恶冲动。

希特勒把语言暴力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他纷纷将他们挑落马下。冯,米勒教授回想起某暴动中希特勒的演讲时说:“在我整整一生中,除了那一次,我再也想不起来,在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能让群众态度转变如此神速的情景。”奥匈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儿子奥托,冯,哈布斯堡在一次观察后说:“跟他站在一起的共产党人,在开口之前,就被他打动了,他是个有某种磁性的天才。”作为将领的布劳希奇说:“我和这个人争辩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要窒息了,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埃哈德,米尔希说:“在他面前我就像是做错算术题的小男孩。”凭这样的本事,希特勒不无骄傲的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并且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

说回电影:画面中滔滔不绝演讲的那人,就是挑起世界战争的公众之敌。但他的演说技巧与得到的效果,无可挑剔。伯蒂当有且恨且妒的一念闪现,但他目光随即平和坚毅下来:正义与邪恶之分野,不靠口才来划分。有的人也许言辞流利,擅于煽动,但却可能是恶魔;那些羞涩木讷甚至笨拙的人,却可能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老好温莎与莱昂纳尔

爱德华八世对历史的贡献:一则韵事,一只“温莎结”。

有多少女人曾为这位“多情国王”的故事心旌淫曳?尤其值彼江山风雨飘摇之时,国赖明君,这份本应扛起的责任容不得推诿。他对那个女人多情,便是对自己的国家无情。

曾身为乔治六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私人秘书的拉塞尔斯,对王储爱德华给出这样的评价:“他放肆地追求酒精和女人,而且自私。他以后可能不适合佩戴英国的王冠……他的性格变幻莫测、很不成熟,在精神、道德和美学等方面,停留在一个17岁男孩的水平;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

秘书所下考语,多半是真。有一种“多情汉”实则是世间极自私的人——杨过就是明例,情之字遮天蔽日,于是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宇宙核心只座落在他的爱情上。

电影中的爱德华八世,做为乔治六世的衬托,是位轻率任性的浮华男子。华利斯夫人举筵,伯蒂不得不携妻亮相。在黝暗狭窄的酒容中,弟弟追在兄长身后结结巴巴地探讨国事,而哥哥焦虑的只是找不到情人想要的佳酿。这一场戏剧化得有些过分,不过也完成了对爱德华和华利斯的塑造任务。

而做为软性大不列颠形象宣传片,《国王的演讲》铸起了一尊完美的英伦绅士标本:语言治疗师采昂纳尔。

莱昂纳尔的年纪,当是六十尚不足,五十颇有余。他已经到了永不会觉得尴尬和别扭的年纪,一刘冷静双眸洞悉世事,始终云淡风轻、宠辱不惊,让人对之如坐春风。

莱昂纳尔与伯蒂的交锋,则是贯彻全片的美女少二重奏。两人就像一对反义词:地位一尊一贱,态度一张一弛,情绪一明一晦。然而,尊者常露荏弱之态,贱者并无卑微之心。莱昂纳尔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伯蒂拘谨矜持、暴噪不安。草头郎中对一国之主不谄媚,九五之尊对草头郎中亦不轻蔑。

尴尬的王室

毋庸置疑,《国王的演讲》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就像是无可挑剔的美人:秾纤适中,修短合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国民性决定,英伦影像总有一种克制的情绪,没有欢呼夹杂狂吼,也鲜少眼含热泪地相拥,画面与音乐均委婉而素净,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然而,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不由得觉得这是个讽刺的笑话:堂堂大英帝国,只能在一个多情种和一个口吃儿中选择自己的国王。而演讲这件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影片中却被提到了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当国王的演讲成功结束后,观众们仿佛觉得英国终于打赢了一场大胜仗。然而当电影闭幕,走出影院才幡然意识到:不就是读了篇不是自己写的稿子嘛!适逢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无数人也在思考:这如同戏子与戏台般的王与王室,究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篇5: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2、后天的训练可以弥补缺陷

3、不要因为惧怕而放弃自己的义务

4、伴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段克服自我的心路历程,并为其最终敞开心扉,收获友谊感动。

5、正视自己的缺陷,不逃避,不要放弃治疗啊!

6、没有罗格,会有这样的伯蒂吗?但对多数人来说,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克服自身的弱点,但有这样的朋友更好。

7、缺陷也许无法克服,但可以逐渐改善,总之,努力吧!同时,伙伴的作用更加明显看了。

8、家人,朋友可以带给自己很多力量。

9、对白很有趣,主旨较深刻,在看时想到自己有时的不自信,还是有些感触。

10.人总是存在或是先天或是后天的缺陷,但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并不断努力去克服,大部分缺陷都能转化为闪光点。

11.没有什么做不到,永远不要说自己不行。要对自己有信心。

12、没有特效火爆的场景,整部电影安静祥和,却又处处闪现火花。

13、与别人交流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要懂得向别人敞开心扉。

14、能正确引导的话,阴影和病症是能克服的。

15、看病难,人要表达内心。

16、人世间从平等才能带来奇迹。

17、父母应多关爱孩子,亲力共处。

18、感人至深,深厚的友情,良好的治疗教育方式。

19、社会需要沟通来缓解人际关系,需要平等来创造心与心之间更近的距离。20、世上无难事,anything is possible!

21、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篇6:《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这周美育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有关励志故事的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完之后使我对此影片颇为感触。这部影片主要讲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George VI)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Lionel Logue)的故事。而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风流成行的爱德华为了娶辛普森夫人弃国家于不顾,政府威胁集体辞职,爱德华退位。于是乔治六世(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非常不情愿地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但是乔治六世半辈子一直活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还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却无法逃离公共人物的命运。幸运的是,贤惠的王后伊丽莎白经人介绍,为丈夫找到一位与众不同的语言治疗师莱罗格。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与罗格两人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二战爆发之际,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这部影片和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一直到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终于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观众才会舒一口气。影片的张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他甚至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的描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而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

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国王的演讲》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大奖,我想主要是其体现出来的精神。乔治明知自己口吃,但是还是执意要发表圣诞演讲。因

上一篇:16年春述职报告 汪勇下一篇:小熊砍树(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