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观后感总结

2024-05-23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总结(精选9篇)

篇1:国王的演讲观后感总结

宁静致远,厚积薄发——《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初看《国王的演讲》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想了解是什么样的一部影片可获得老板和奥斯卡评委一致的亲睐,当影片播放尾声的时候,却并不如我预想中的那样内心汹涌澎湃,只是一瞬间有种“静”的力量,于是二次打开视频,跟随着乔治六世进行内心世界的“蜕变”。

影片取材于英国历史故事:尚为约克公爵的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口吃,受到外界及自身的压力困扰下愈发的自卑、无助。幸好在妻子的帮扶下找到罗格医生为其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最终打开心结,客服障碍,在关乎民族危亡的时刻发表出振奋人心的演讲。在开片前约克公爵面部抽搐、眼神闪烁的站在话筒前的一瞬间,仿佛看到另一个我,这一眼,让我震撼。

一、面对真实的自己,并战胜他

这是我在影片中收获的第一点。如同约克公爵,他的口吃是语言失调症,是后天受家庭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压力所致,使他即使拥有王室的光环,仍然无法面对强势的父亲,无法面对兄长的嘲笑和社会大众的审视。然而在他最爱的妻儿面前,在他大声宣泄不满时,最真实的自己使口吃瞬间“痊愈”。所以,战胜心里缺陷,战胜内心的恐惧,最重要的就是直视自己,相信自己。

二、明确目标,勇于挑战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为了享乐和自我保护而刻意的将自己安置于最舒适的地方。在面对自己口吃的窘况下,约克公爵甚至一开始对王位的继承充满抵触,在父亲的去世、哥哥的“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刺激下,他才猛然惊醒王位是应该属于他的,于是再度回到诊所,用心中激起的那一份渴望继续治疗。我想,作为现代的社会的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即使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仍旧应该明确心中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

三、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遇事急躁,缺乏耐心,沉不住气,这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在我们这些没有家庭约束、生活压力的80、90身上最为常见,但是处在事业探索路上的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危害。约克公爵在接受第一次治疗的时候,满嘴塞满玻璃球,在医生的催促下,艰难发出几个含糊的音节,在面对医生一次次逼迫下愤懑而走,在镜头的对比下约克伯爵是十分无助与痛苦的,但是谁的成功路上是一帆风顺的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同样,在我第一次走出工厂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不甘心成为一辈子的工人,我该对自己负责了。

在骏景的两年,曾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但是通过这个影片的影响,才发现原来我也不过如此,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引用愤怒的小鸟的一句话:有时候沉下身心来,是为了飞的更高。我愿做那一只小鸟,更要逼着自己做那样一只小鸟„„

篇2:国王的演讲观后感总结

一、弱者与强者

当国王还是王爷时,伯蒂口吃地一塌糊涂,在公众面前的出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生中贵族的身份以及职责都成为沉重的负担。片中第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伯蒂满口满口的玻璃球,在医生极力的催促下,努力地发出了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继而难过地低下头,又迅速地扬起,无奈焦虑地看了医生一眼,忍耐,忍耐,终于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在这个场景里,医生始终站立,伯蒂坐在椅子上,多个仰拍医生的镜头和俯拍伯蒂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伯蒂其实是极端无助的,他的暴怒既是对这种压力和痛苦的反抗,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所以他才会不时地看向后方的妻子和旁边医生。他像一个溺水者,挣扎呼吸,等待救援。

“无照行医者”莱昂纳尔的出现正扮演着救赎者的角色,他迅速成为伯蒂的拯救者。两人的密切联系由医者与患者的简单沟通开始,进而复杂升华为朋友与知己。在口吃者和治疗者这一层面,莱昂纳多是绝对的强者,他一再地强调:“我的地盘,我的规则。”(一下子想起周董的歌儿,“在我地盘这儿,就得听我的”,酷呵。)伯蒂必须服从。然而伯蒂的身份却赋予了伯蒂凌驾于莱昂纳尔之上的尊严和权利,对于伯蒂第一次的拒绝治疗和第二次的拂袖离去,莱昂纳尔都无能为力。当莱昂纳尔的妻子偶遇已经成为国王、王后的伯蒂夫妇时,这位平时生活中游刃有余、颇能掌控的女人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而伯蒂对莱昂纳尔的信任既给予了后者机会,也给予了后者荣耀。因此,二者的强弱关系始终是双向的。(这点类似于《女人香》中上校和大学生二者之间的双向拯救。)

二、潇洒与责任

爱德华的角色拒绝了对王室责任的承担,选择了自己的爱情,虽然说爱情依然是一种责任,但是影片的浓墨重彩更在于国王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因此爱德华的潇洒率性只在于爱情,伯蒂的隐忍坚持对于大众和人民更具意义。这里,笔者不做进一步的评判。

三、有声与无声

片中的伯蒂对白并不少,他一直在近乎努力地说,正是这种执着,凸显了这位国王的人格伟大。古罗马哲学家塞捏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海明威说:“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毁灭他,但是不可以打败他。”他并非无法发声,而是不能流畅地说,这种断断续续惹人嘲笑,令伯蒂难堪,更严重地是,无法履行王子和国王的责任。影片中对伯蒂紧张时的结结巴巴的刻画以及对那些颤抖到几乎无法发声的细节描绘正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白居易有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结巴的伯蒂和基本不结巴的伯蒂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前者在于努力,后者在于持久地,长期地努力。片尾的伯蒂在莱昂纳尔的“圈圈点点”中略显缓慢地艰难演说,几乎没有结巴,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也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无论前面崎岖坎坷了多久,这最后的高潮总让我等H了起来!所以观众并不厌倦高潮,关键在于片子能不能让大家真正地紧张、纠结、感动。

四、严肃与活泼

小学时校门上左右各书四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当时很费解,团结紧张啥,严肃咋活泼?后来听人说这是毛爷爷老人家说的,再后来才知道这是说的不同层面。《国王的演讲》是部严肃的片子,这点毋庸置疑。对历史的尊重是严肃的,演员的表演是经典级别的,片中所讲的责任与承担、挣扎与成长也是严肃的。能称得上活泼节奏的场景屈指可数,一是36分钟至37分钟莱昂纳尔对伯蒂进行结巴治疗时的肌肉训练,二是莱昂纳尔夫人偶遇国王夫妇的一场,剩下的也仅有伯蒂夫妇重新上门就医并道歉的那句:“等一个国王来道歉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总体而言,这个贵族man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男人”

篇3:国王的演讲观后感总结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 更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视效, 没有美女, 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地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 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 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 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 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 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 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 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 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

毫无疑问, 描述《国王》的故事情节, 怎么说都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 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 换句话说, 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怎么办?靠张力。张力哪里来?一靠表演, 二靠剪辑。

此片一出, 对科林·菲尔什 (Colin Firth) 斩获影帝的呼声又高了起来, 人们似乎都在努力地忘记《A Single Man》里同样出色的他如何一如既往地被奥斯卡不待见。两任达西先生, 英俊高贵、严肃矜持, 菲尔什几乎包揽了观者对这个偶像称谓的一切爱慕。作家Helen Fielding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她把粉丝做到极致:以菲尔什为蓝本, 脱胎达西金尊, 并指明必邀菲尔什出演, 一而再缠红绳, 执着绑定他二人为等价。无论古典或摩登, 菲尔什的达西先生也有过口吃的时候, 比如在彭伯利重逢莉齐, 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在《单身日志》向BJ告白, 吭吭咳咳手臂挥半天。再拎出王尔德名剧《贵在真诚》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菲尔什一本正经, 常被揶揄抢白得够呛。然而这些段落其实涌动着爱情喜悦, 人物语迟皆因心境上近情情怯。你大可不必担心, 菲尔什挂满喜剧细胞的庄严嘴角, 稍稍翕动, 便会冒出一串流畅俏皮的话。《国王》一片, 也不乏掀掀嘴皮逗人捧腹的表述, 不过短炼得多, 因为这一回, 唇齿是高筑铆死的阀, 任随怒火、悲哀、卑怯、耻辱等等情绪像野马一般腾荡冲击, 就是不放行, 菲尔什饰演的英王乔治六氏, 必须背负着身心缺疾, 踏上神坛。半封口、痛苦扭拧面部肌肉、昏眩滴汗, 在技术层次上对演员的要求也许和雄辩滔滔是一体两面的事, 然而于观者, 这种欲言不得之痛出神入化锁加在菲尔什脸上, 效果更令人震撼。

总之, 菲尔什无疑达到了大师级别的表演层次, 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 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 无论他多么出色, 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 而当Jeffery Rush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 当Helena BonhamCarter面带微笑恰到时机地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 当Jennifer Ehle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 你就知道, 这是个可以让菲尔什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 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 举重若轻也好, 信马由缰也好, 怎么演都不会过, 更不会错, 只会愈精彩, 愈精美, 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 反复鉴赏。

另一方面, 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 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 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 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 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 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 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 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 决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 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 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 让我突然正襟危坐, 让我不禁起立鼓掌。

很多时候, 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 但求精致不求大气, 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 这与被商业票房3D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 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 那就成了一部杰出。而一旦杰作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 那就是美丽的了, 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 那就是艺术品。

篇4:国王的演讲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也许是我国历史上最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向每一位民众,不管你们身在何处,传递这样一个消息,对你们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甚至希望能挨家挨户,向你们倾说,我们中大多数人将面临第二次战争,我们已多次寻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们被迫卷入这场战争,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如果希特勒大行其道,甚至文明秩序将毁于一旦,这种信念褪去伪装之后,只是对强权的赤裸裸的追求,为了捍卫我们珍视的一切,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为此崇高目的,我呼吁国内的民众以及国外的民众以此为己任,我恳请大家保持冷静和坚定,在考验面前团结起来,考验是严峻的,我们还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日子,战争也不只局限于前线,只有心怀正义才能正确行事,我们在此虔诚向上帝祈祷,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

——乔治六世战时演讲词

回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历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故事。为迎娶曾有婚史的辛普森夫人,爱德华八世不惜退位,仅执政325天。退位后,他成为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的继任者,正是从小怯懦、口吃的弟弟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

电影《国王的演讲》取材于这段历史,故事主角就是乔治六世。由于拥有一个像爱德华王储这样优秀的哥哥,自小害羞、口吃的“伯蒂”(乔治六世的昵称)看起来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他和妻子伊丽莎白在远离公众的平静生活中逍遥度日,抚养两个女儿。随着老国王身体衰弱,日益增加的公共责任落到了伯蒂身上,也因此,他开始了与口,吃的艰难抗争,并找到了“民间医生”莱纳尔·罗格,两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了终生友谊。

爱德华逊位后,伯蒂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两年后,二战爆发。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克服了口吃,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圣诞节演讲,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成为二战中激励英国人斗志的重要因素。

脆弱的王子

身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能力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孔明“骂死王朗”,拿破仑有“蒙特诺特战役演讲”,金博士有“我有一个梦想”,麦克阿瑟之“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另外还有画了一个圈的“南方谈话”等等。身为领袖,“跟他们谈笑风生”是必备技巧。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统统作废,公爵张口结舌,演砸了一场原本轻而易举的演讲。

其实,王室的成员不过是些演员。套用某朝代某老演员的广告语:“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国王要做的并不复杂。君主立宪制度之下,他无需直抵前线冒着弹雨鼓舞士气,无需振臂高呼、口若悬河,甚至无需直面千万双灼灼眼目,赖现代科技所赐,他只要在麦克风之前,声情并茂地念完几页幕僚草拟的演讲稿,便可交差大吉。然而就这么点“红领巾广播站”的小学生播音员都能完成的任务,恰是乔治六世的死穴。

他做不到几乎所有人能做到的事:顺畅地侃侃而谈。一应雄心、激情、温柔、愤懑、焦切……都被这痼疾桎梏,牢牢封锁在痉挛的两唇中。胸襟里尽有惊涛拍岸,也全被这无形堤坝拦截。

官家有疾。然,疾不在腠理,而在膏肓之间。正如莱昂纳尔所说:没有先天性的口吃。口吃折射了内心的怯懦,而口舌不便,更加剧了自卑与木讷,恶性循环十数年,无药可救。

绷得过紧的琴弦,是无法奏出任何乐曲的。国王他,其实是个可怜人。

他的眼神总是带着忧伤、胆怯。他不快乐。

片中大部分关于国王的镜头,总是将他委委屈屈地搁在画面下角。这场戏没有反派,国王要打败的是自己。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从企鹅到信天翁

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时为约克郡公爵的伯蒂,穿着黑色燕尾服走进育儿室。父亲虽满心忧烦,对女儿仍温存不减:先是学着企鹅的模样走了几步,然后为两位小郡主讲睡前故事:

“从前有两位小公主: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她们的爸爸是一只企鹅,因为他被一个邪恶的巫婆诅咒了。这对他来说太不方便啦,因为他喜欢抱着他的公主们……巫婆让他们去南极,如果不能飞,这可是很长的一段路。他一头钻进水里,只为了能在午饭前赶到,他还让一个过路的摆渡者带他过去,他成功地回到了宫殿里,给了厨师、妈妈一个大惊喜。小女孩们在厨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吻。在那个吻之后,你们猜他变成了什么?”

故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跟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一起神往地笑着,脱口而出:“他变成了一个帅帅的王子!”

但企鹅公爵给出的答案是:“他变成了一个短尾巴的信天翁。”

在公主们失望地“哦”了一声之后,企鹅爸爸张开双臂,解释说:“这下他有了很大的翅膀,可以抱着他的两个小宝贝了!”

然后,他略显笨拙地膝行到小郡主们面前,紧紧地搂住她们,在公爵夫人的微笑注视下,将慈父的亲吻降落在女孩们金黄的卷发中。

——信天翁是鸟类中翼展最宽的,张开翅膀,可达3米以上。

这个“企鹅变信天翁”的故事,初听来只为烘托王室一家亲的美好氛围,以及伯蒂的外冷内热。终篇之后会发现,此故事提纲挈领地喻意了全片:王子殿下英俊儒雅、仪表堂堂,却偏生有这上不得台面的毛病,真有如天降诅咒;“抱着他的公主们”,亦即守护他的臣民;带挈他前行的“摆渡者”,自然就是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至于“成功回到宫殿里,给了厨师和妈妈一个惊喜”,“惊喜”当指他完成了对他来说最艰难却又最重要的圣诞演讲;厨师,可理解为首相丘吉尔——治大国如烹小鲜嘛。

故事结局最耐人寻味:“惊喜”过后怎样?笨拙企鹅是否就此脱胎换骨,变成完美王子?错!没看电影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最终莱昂纳尔医好了国王的口吃。其实,伯蒂的口吃始终未能治好。但是他完成了“圣诞演说”,并因此化成具有更坚强翅膀的“信天翁”——虽然还是禽类。

希特勒的演讲

伯蒂与妻女观看希特勒演讲一场戏,意味更为深远。

先来看看史料记载:希特勒曾专门在一位精通肢体语言的专家的指导下,设计演讲手势,并常常对着镜子和相机反复排练着,以求达到最震撼人心的效果。当时一个追随者说:“为了取得男女老少的无条件的信任,希特勒使用了符咒。”波兰记者阿克塞尔海斯特回忆: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听到了被压抑的激情和爱意,表达这一切的是爱的语言,他的叫喊充满着憎恨和情欲,他的话语充盈着暴力和残忍。所有的语调和声音都受神秘的本能支配;它们如同被压抑太久的邪恶冲动。

希特勒把语言暴力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他纷纷将他们挑落马下。冯,米勒教授回想起某暴动中希特勒的演讲时说:“在我整整一生中,除了那一次,我再也想不起来,在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能让群众态度转变如此神速的情景。”奥匈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儿子奥托,冯,哈布斯堡在一次观察后说:“跟他站在一起的共产党人,在开口之前,就被他打动了,他是个有某种磁性的天才。”作为将领的布劳希奇说:“我和这个人争辩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要窒息了,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埃哈德,米尔希说:“在他面前我就像是做错算术题的小男孩。”凭这样的本事,希特勒不无骄傲的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并且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

说回电影:画面中滔滔不绝演讲的那人,就是挑起世界战争的公众之敌。但他的演说技巧与得到的效果,无可挑剔。伯蒂当有且恨且妒的一念闪现,但他目光随即平和坚毅下来:正义与邪恶之分野,不靠口才来划分。有的人也许言辞流利,擅于煽动,但却可能是恶魔;那些羞涩木讷甚至笨拙的人,却可能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老好温莎与莱昂纳尔

爱德华八世对历史的贡献:一则韵事,一只“温莎结”。

有多少女人曾为这位“多情国王”的故事心旌淫曳?尤其值彼江山风雨飘摇之时,国赖明君,这份本应扛起的责任容不得推诿。他对那个女人多情,便是对自己的国家无情。

曾身为乔治六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私人秘书的拉塞尔斯,对王储爱德华给出这样的评价:“他放肆地追求酒精和女人,而且自私。他以后可能不适合佩戴英国的王冠……他的性格变幻莫测、很不成熟,在精神、道德和美学等方面,停留在一个17岁男孩的水平;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

秘书所下考语,多半是真。有一种“多情汉”实则是世间极自私的人——杨过就是明例,情之字遮天蔽日,于是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宇宙核心只座落在他的爱情上。

电影中的爱德华八世,做为乔治六世的衬托,是位轻率任性的浮华男子。华利斯夫人举筵,伯蒂不得不携妻亮相。在黝暗狭窄的酒容中,弟弟追在兄长身后结结巴巴地探讨国事,而哥哥焦虑的只是找不到情人想要的佳酿。这一场戏剧化得有些过分,不过也完成了对爱德华和华利斯的塑造任务。

而做为软性大不列颠形象宣传片,《国王的演讲》铸起了一尊完美的英伦绅士标本:语言治疗师采昂纳尔。

莱昂纳尔的年纪,当是六十尚不足,五十颇有余。他已经到了永不会觉得尴尬和别扭的年纪,一刘冷静双眸洞悉世事,始终云淡风轻、宠辱不惊,让人对之如坐春风。

莱昂纳尔与伯蒂的交锋,则是贯彻全片的美女少二重奏。两人就像一对反义词:地位一尊一贱,态度一张一弛,情绪一明一晦。然而,尊者常露荏弱之态,贱者并无卑微之心。莱昂纳尔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伯蒂拘谨矜持、暴噪不安。草头郎中对一国之主不谄媚,九五之尊对草头郎中亦不轻蔑。

尴尬的王室

毋庸置疑,《国王的演讲》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就像是无可挑剔的美人:秾纤适中,修短合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国民性决定,英伦影像总有一种克制的情绪,没有欢呼夹杂狂吼,也鲜少眼含热泪地相拥,画面与音乐均委婉而素净,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然而,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不由得觉得这是个讽刺的笑话:堂堂大英帝国,只能在一个多情种和一个口吃儿中选择自己的国王。而演讲这件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影片中却被提到了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当国王的演讲成功结束后,观众们仿佛觉得英国终于打赢了一场大胜仗。然而当电影闭幕,走出影院才幡然意识到:不就是读了篇不是自己写的稿子嘛!适逢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无数人也在思考:这如同戏子与戏台般的王与王室,究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篇5: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2、后天的训练可以弥补缺陷

3、不要因为惧怕而放弃自己的义务

4、伴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段克服自我的心路历程,并为其最终敞开心扉,收获友谊感动。

5、正视自己的缺陷,不逃避,不要放弃治疗啊!

6、没有罗格,会有这样的伯蒂吗?但对多数人来说,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去克服自身的弱点,但有这样的朋友更好。

7、缺陷也许无法克服,但可以逐渐改善,总之,努力吧!同时,伙伴的作用更加明显看了。

8、家人,朋友可以带给自己很多力量。

9、对白很有趣,主旨较深刻,在看时想到自己有时的不自信,还是有些感触。

10.人总是存在或是先天或是后天的缺陷,但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并不断努力去克服,大部分缺陷都能转化为闪光点。

11.没有什么做不到,永远不要说自己不行。要对自己有信心。

12、没有特效火爆的场景,整部电影安静祥和,却又处处闪现火花。

13、与别人交流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要懂得向别人敞开心扉。

14、能正确引导的话,阴影和病症是能克服的。

15、看病难,人要表达内心。

16、人世间从平等才能带来奇迹。

17、父母应多关爱孩子,亲力共处。

18、感人至深,深厚的友情,良好的治疗教育方式。

19、社会需要沟通来缓解人际关系,需要平等来创造心与心之间更近的距离。20、世上无难事,anything is possible!

21、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篇6:《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这周美育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有关励志故事的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完之后使我对此影片颇为感触。这部影片主要讲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George VI)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Lionel Logue)的故事。而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风流成行的爱德华为了娶辛普森夫人弃国家于不顾,政府威胁集体辞职,爱德华退位。于是乔治六世(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非常不情愿地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但是乔治六世半辈子一直活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还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却无法逃离公共人物的命运。幸运的是,贤惠的王后伊丽莎白经人介绍,为丈夫找到一位与众不同的语言治疗师莱罗格。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与罗格两人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二战爆发之际,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这部影片和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一直到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终于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观众才会舒一口气。影片的张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他甚至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的描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而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

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国王的演讲》之所以能获得奥斯卡大奖,我想主要是其体现出来的精神。乔治明知自己口吃,但是还是执意要发表圣诞演讲。因

篇7: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是的,自从那次不完整的演讲之后,公爵夫人一直在帮他寻找治疗口吃的方法,已经是近十年了。可是找到的医生们的循规蹈矩总是令这位脾气暴躁的公爵忍无可忍。

“答应我,再也没有了,这种令人崩溃的治疗。”在夫人面前,他就像个受委屈的小孩,郁闷的抽着烟。

公爵夫人只是默默地看着他,她只是尝试着,只是愿意为他尝试,就算还有一丝希望,她也会紧紧地握住——这便是她去见罗格的原因。

对于全国和世界的民众来说,他是高贵的约克郡公爵,对于他的一双女儿来说,他只是疼爱她们的爸爸。让他说话是对听众的一种折磨,更是对他本人的一种折磨。然而在自己女儿的要求下,即使说话让他感到多么痛不欲生,他还是会咬着牙,为女儿们讲一个她们企鹅爸爸的故事。

罗格是一个特别的医生,他指望的不是为皇室医治可以得到多少好处,他只是强调一件事:他需要他们的信任与合作。他要求公爵叫他罗格而不是罗格医生,而他叫公爵公爵家人对他的昵称——Bertie。他有着很独特的治疗方式,不是那些拥有无数阅历和超高学位的皇家医生学得来的。

在罗格那里治疗的第三年,这个国家的国王,Bertie的父亲,去世了。Bertie的哥哥与一个已婚女人厮混在一起,不理国事。就算当了国王之后,成天也只是开开派对,喝点酒,这让Bertie很是恼怒。希特勒正在蓄意挑起战争,而大英帝国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国王。

Bertie潜意识里已经将罗格当做自己的朋友了,在失去父亲的沉重打击,他最脆弱的情况下,他来到罗格的家里——也许这也是他现在唯一可去的地方。他褪去了那层庄严地外壳,他只是一个需要父亲的儿子。在罗格的家里,他第一次对一个人袒露心胸,在他并不像他的外表看起来那么坚强的内心里,他需要一个朋友。

就在Bertie的生活几乎接近正常时,他的哥哥宣布退位——为了那个结了两次婚的女人。这就是说,Bertie继承了整个大英帝国。可是由于对王位的恐惧和没有因为他一时任性而赶走的罗格的帮助,他任然失败了,在他的就职演说上。他的生活再次充满了恐惧。

在妻子面前,他只是她的爱人,他不需要坚强,或假装坚强:“我不是统治者,我不是国王……”他哭着靠在妻子的怀里,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

“上帝救救国王吧。”国家贴满了这样的告示。国家的人民很难相信一个连说话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的国王可以领导他们走向未来。

篇8:国王的演讲观后感总结

著名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这样定义戏剧:选取任何一个空间, 称它为空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 足以构成一幕戏剧1。由此来看, 任何在公开场合的、拥有受众的社会活动都是表演, 任何带有社会身份的角色都是演员。影片中, 带有口吃的约克公爵被推到麦克风前, 他的任务是靠话语的力量来鼓舞子民, 需要优秀的感染力和人格魅力。他是王子, 更是演员, 他的舞台不在剧场里, 而是在公众的视野中。

用舞台表演来考察个人在日常工作环境中如何表现自我、完善自我, 这是社会表演学关注的重点。它立足实践、着重分析, 帮助设立各种社会角色的规范2, 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适合该社会角色生成的训练体系。《国王的演讲》正是用社会表演学的视角来进行国王角色和演讲技巧培训的成功范本。

本文将以该片为例, 分析影片中莱诺对治疗国王口吃、帮助其塑造国王形象实施的种种方法, 尝试建立以社会表演学为指导的职业培训规范和训练体系的构成。

一、社会表演的规范

社会表演学认为, 人的社会行为都是社会规范和个人自由表演的对立统一。一方面, 一切人的社会行为都可以被当成表演;另一方面, 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考察, 这是在社会表演领域必须建立的学术规范。3让我们在这种规范的引导下来分析国王这个角色。

1. 自我与角色

莱诺和约克的第一次见面, 莱诺问应该怎么称呼他。约克公爵给了诸多选择:尊贵的殿下、公爵、乔治王子、伯蒂。前三种是对皇室成员的尊称, 只有最后一种代表的是卸去所有社会身份后的“人”。公众面前的王子形象和私下里伯蒂的个人形象是割裂的:面对公众, 王子是一枚皇室符号, 所到之处必然万众瞩目;私下里的伯蒂正背负沉重的压力:老国王把整个家族、国家甚至世界的责任都推向儿子, 向他施压却没有丝毫的鼓励与支持;面对女儿, 他不善言辞却充满爱意, 他无法给孩子讲故事却会像企鹅那样给予女儿大大的拥抱;面对一次次的公众讲话, 伯蒂深深地为口吃自卑不已。影片塑造了一个矛盾的、多层次的国王形象, 伯蒂肩负着王子、儿子、丈夫、父亲等多重身份。莱诺称呼国王为伯蒂, 与其平等相对, 用尽各种方法让伯蒂描述童年经历, 这种类似心理治疗的举动并不只为了寻找造成口吃的心理动因, 更是在寻求一条让伯蒂自我与国王角色相契合的途径。只有从内心真正地认可自己的国王身份, 融合伯蒂的个性于国王身份之中, 缩短自我与角色两者之间的差距, 才是塑造成功的社会形象的重要一步。

2. 前台与后台

较常见的舞台表演形式有两种, 一是用“第四堵墙”隔开观、演的“镜框式舞台”, 另一种则是允许观、演直接交流的互动舞台。社会表演的舞台形式大多类似“镜框式舞台”, 法庭辩护、讲台授课、政治家演讲、推销员传销等皆属此种;此外也存在一些相对开放的、需要观演互动的交流表演, 如心理咨询、医患对答、餐饮服务等。国王的演讲, 是以一对众的传播, 它要求前、后台的界限相当清晰,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塑造一个成熟的意见领袖的形象。

伯蒂父亲老国王面对公众慈祥温和, 对儿孙却严苛专制。成长中的焦虑导致了伯蒂的口吃, 并随着焦虑情绪的拓展和蔓延, 伯蒂把在后台生活中的自卑不安带到了公开的前台, 安全感的丧失导致了其前台表演的溃败。成功的社会表演需要创建安全、隐蔽的后台区域, 社会表演者在观众看不到的区域充分休息, 做好表演前的充分准备, 并在后台调整自我, 以最佳状态投入前台表演之中。

3. 脚本与即兴

国王的演讲有着严格的脚本部署, 不仅演讲内容反复修改斟酌, 更需考量到稿件字数、演讲时间、环境氛围、语气身段等各个细节。然而政坛风云变幻, 充满戏剧悬念, 这让政治家们不仅要对按部就班的表演流程熟捻于心, 更要有面临突变即兴反应的能力, 甚至能够胜任在突然之间产生的角色互换。

伯蒂自幼对父王言听计从, 而兄长戴维却不惜为了和美国女人结婚放弃王位, 这让伯蒂从王子突然变成一国之君。面对角色的突然转变, 伯蒂无法做出即兴反应, 在圣诞讲话和登基典礼的双重压力之下几乎崩溃。随后莱诺对其的劝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治疗, 他是心理咨询师, 不断鼓励国王;他是现场导演, 按规定脚本培训国王;他更是成熟的社会表演培训师, 帮助国王胜任在多重角色间突然转换。

二、社会表演训练方法的构成

当今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职业培训, 其培训方式大约有二:一是靠专业知识和辛勤劳动来换取职业形象;二是靠完美包装塑造专家形象。媒体时代, 对于职业生涯适当的包装是必要的, 但过分炒作就会流于作秀。如何在以上两者间找到平衡?社会表演学认为, 理想的社会角色应该试图控制自我与角色的矛盾, 缩短两者间的差距, 尽量做到形神合一。而训练社会角色的理想方法, 不仅依靠戏剧, 还需要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形体训练、表情展示、行为控制等各种方法。以《国王的演讲》为例, 社会表演学的训练过程和体系构成大致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 教、受双方尊重信任

影片中, 莱诺与国王治疗交流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这三句台词:我要像家人那样称呼你为伯蒂;我和你之间是平等的;请让我做你的朋友。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伯蒂自然不愿与民间语言治疗师相提并论, 但莱诺让他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念出了流利的莎士比亚。至此, 培训师与受训对象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关系达成了。随着治疗的深入, 伯蒂渐渐可以胜任小型的演讲。面对新王的登基和对国家事业的不屑一顾, 伯蒂是不满的, 却又担不起谋反的罪名, 莱诺质问他:你为什么不能当国王?莱诺不仅是为伯蒂鸣不平, 也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当一个失业的戏剧演员突然拥有一位高贵的病人, 并成功治好他的口吃, 莱诺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也相应地得到满足。当莱诺建议伯蒂登上王位, 治疗师对受训对象的要求超越了语言治疗本身, 教、授双方平等尊重的原则被打破, 治疗被迫中断。所幸莱诺及时反省登门道歉并得到了伯蒂的谅解, 培训才得以继续。

社会角色的培训过程不是流于表面的演技训练, 而是需要用心的交流探讨, 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不同培训方案。这取决于教、受双方彼此的深入了解, 这种认知建立在双方平等、尊重、信任的前提之上。

2. 心理咨询的介入

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前提下, 运用心理学方法衡量培训对象本人和社会角色之间的差距, 探求造成差距的动因根源, 是社会表演训练方法构成的前期准备步骤。

心理学看重对童年特殊经历的分析解读, 这对于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莱诺设计了不同环境让伯蒂放松身心, 回忆童年。强迫性的父亲形象自童年开始被不断扩大, 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恐惧。第一任奶妈的虐待, 让一个孩子在牙牙学语阶段无法用语言来倾诉痛苦, 这种伤害的阴影让伯蒂自懂事起就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而另一个重要人物哥哥的形象, 对伯蒂来说实际是缺失的。哥哥戴维对皇室的违背让伯蒂实际上已经承担起储君的职责, 但由于规定长子继位, 这让伯蒂有了逃避之心。既然当不了国王, 那就要为自己找理由:国王怎么能有口吃呢?怎么能连话都说不清楚呢?显然, 这个理由让伯蒂纵使再讨厌口吃, 也不可能下定决心彻底治疗。

造成伯蒂口吃的心理根源, 既有童年的痛苦经历, 也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潜意识心愿的逃避。莱诺的几次心理试探都惹得伯蒂勃然大怒, 但也在这攻守对抗中, 师生间的亲密和信任联系加强, 治疗联盟进一步巩固。

3. 表演训练法的设计

造成口吃的心理动因梳理清晰, 莱诺为伯蒂设计了一系列治疗方法, 进入到实战训练步骤。它以传统戏剧表演技能法为基础, 分为内因治疗和外部训练两个部分。

授课地点在莱诺家的书房, 空旷的镜头里只有一张沙发, 伯蒂在那里或坐或躺, 就像西方古典的客厅剧, 封闭的舞台空间里上演精彩的人生。外部训练包括发声技巧、躯体训练、放松练习、难音突击等等, 伯蒂每天跟着莱诺说绕口令、唱歌、蹦跳, 放松下巴的肌肉、加强舌头的锻炼、扩张胸腔的力量, 还学习一些避免发音错误的花招窍门。这些演员的必修课让伯蒂达成一件最重要的事:解放天性。两人的初次见面, 莱诺让伯蒂在音乐声中朗读哈姆雷特, 当音乐盖过朗读的声音, 伯蒂的阅读非常流利。克服曾经的自卑和恐惧, 在公众注视之下仍能流利自信的表达, 非常重要。让伯蒂成为舞台的主角, 有成功演讲的经历, 并树立自信, 逐渐习惯公众表演——这种对于内因的对症下药, 对伯蒂来说有着更积极的治疗作用。

4. 戏剧情境的导演

通过莱诺的表演治疗, 伯蒂渐渐克服了口吃, 并有了小型演讲成功的经历。登上王位后, 伯蒂要面临的难关是登基大典, 同时适逢二战爆发, 面对麦克风的宣战演讲成了又一个重要的挑战。这时, 语言治疗师莱诺成了现场导演。他来到大教堂, 陪着伯蒂一步一步沙盘推演, 适时提点表演的过程, 包括语言和对肢体动作的建议, 还对国王的心理作出放松和调适。而面对演讲, 相对封闭的播音间里只剩下莱诺和伯蒂两个人。莱诺事先把演讲稿的每个重音、分段都做了标注, 观察整个播音环境, 把可能引起国王紧张或错误的环节一一化解。演讲开始前10秒, 伯蒂呼吸沉重, 莱诺站在对面, 麦克风隔在他俩中间。他对他说:排除杂念, 想着念给我听, 只念给我这个朋友听。然后, 他做出开始的手势, 再然后, 一场精彩的抗战演讲带着凝重而坚毅的音调传送在空中, 流传在整个英国历史。

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设置不同的戏剧情境, 帮助受训者身临其境并克服相关弱点难点;在关键场合陪伴于受训者的身边, 像个导演一样引导他们成功表演, 这是社会表演学所提倡的职业培训法。

通过《国王的演讲》, 社会表演学视野下的职业培训规范和方法体系呼之欲出:结合外部表演技巧的训练和内在心理动因的探寻分析, 通过戏剧情境的设置引导演员 (受训者) 一步步化解困难, 进行完美的演出。通过不断的深入交流, 建立师生间亲密的培训同盟, 在充满信任和友爱的培训中不断调整社会角色和演员自我之间的差距, 最终使两者形神合一, 完成优秀的社会角色塑造。

参考文献

[1]孙惠柱.社会表演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9.

篇9:国王的演讲

而Plan B则通过相互关联的一首单曲、一张专辑和一部电影表达了对去年夏天英国那些暴乱者的担忧。

在这儿,这位本名Benjamin Ballance Drew的歌手与《Q》聊到了贫民窟故事、大卫·卡梅伦、普世启蒙、性、毒品还有Ray Winstone。现在,他的时刻到了……

011年的全英音乐奖颁奖礼因为两个瞬间而令人难忘:首先是Adele忘我演绎“Someone Like You”,其次是在Take That与Plan B的演出中,一群打扮成防暴警察的舞者手持盾牌,怪异地出现在舞台上。这场音乐盛会上,Plan B赢得了英国最佳男歌手奖。在他的个人演出中,Plan B精选最新专辑《The Defamation Of Strickland Banks》中的“She Said”和“Prayin’”,在伦敦O2体育场喷火的炫目舞台上玩了一把“流行乐暴动”。六个月后,一群“热血青年”实实在在地引火上身,在英国各地的街头上演了真实版的暴乱。

“我在推特上看到有人留言说:‘我敢打赌你现在一定为自己的演出感到内疚!’”北伦敦的一间摄影棚里,现年28岁、本名Ben Drew的说唱艺人Plan B正站在窗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这什么话啊,那分明是社会的问题。那些家伙大概是这样想的:(气喘吁吁地说)暴乱这事嘛……是什么原因呢,哦对了,Plan B在‘全英’上那个演出!嗯嗯,一定就是这个原因!我说拜托啊,这些人也太脱离现实了,他们就这么一门心思地以为,什么事儿都赖我们这些搞说唱的,就是我们把孩子带坏的?(激动得脖子根开始发红)还有人说我的‘ill Manors’MV鼓动那些孩子去搞破坏。他们指的是什么孩子?这些孩子根本就不是受hip-hop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hip-hop本身!”

《Q》本想以开玩笑的方式把暴乱与今天的被访者搭上关系,没想到他对此这般在意,一句话就引得他爆出如此宏篇大论。

不管怎样,排在Take That后面上场,是有点恼人吧?“我他妈才不在乎呢,我自己知道《…Strickland Banks》是独一无二的就行了。”

Ben Drew不是个爱开玩笑的人,至少今年不是—单曲、专辑加电影,他名为“ill Manors”的三部曲计划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这些作品执拗地讨论着同一个话题:“被妖魔化的下层阶级”。2012年,他自诩“全才”(说唱艺人、灵歌歌手、电影导演、剧作家和著名演员),然后又主动请缨,委任自己为“一代人的喉舌”(因为当今的畅销艺人无人有此担当)。他说,那些将舞台作为战场的斗士受迷幻剂摧残,在上世纪90年代大概已经差不多死绝了。Plan B的意图是英雄主义的,而他的手段也是粗暴的—“ill Manors”是一首充满朋克精神的hip-hop曲,铺陈着一派险恶景象:毒品、酒精、刀枪以及破败的社区中心。“喂!”曲子的副歌部分这样唱道,“喂!看什么看,你个富二代,这里是贫民窟,你还是滚回家去锁好门!别再来这里瞎晃了,小心碰上打劫!”Drew表示,这支MV中的那些施暴的孩子、竖起的中指和截取的新闻画面是一种“讽刺”,而英国《每日邮报》则不出意料地将其定性为“对纯粹犯罪行为的美化”。

这种指向不明的行为,是否会反而加深人们对于青年一代刻板的负面印象?

“不,因为大家本来就很恐惧啊,光头党30多年前就被妖魔化了,这么说我就火上浇油了?不,因为这一切早已存在。青年人一直被排斥,被嘲笑,被人骂成禽兽,这些都是前提。所以当你看完‘ill Manors’的MV,你应该做的就是发出反对的声音。暴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你也不应该随随便便用‘chav’(含义广泛,多指打扮招摇却粗俗的中下层英国青年)这种词给人扣大帽子,你应该对那些野蛮的偏见态度说不!我以前上的就是一所主要是黑人和亚洲人的学校,我一个白人在那儿就是弱势的。我以前整天被黑人同学追,就因为我是白皮儿!他们抢我的烟,抢我的钱,成天欺压我。你明白吗?我没有因此就去加入极右翼的英国国家党,我转而努力地试图去理解他们。我看到我的一些朋友住在廉租房里,家都不像个家了,我就开始明白了。”

Ben Drew是个激情昂扬的顽固演说家,说起话来实心实意、滔滔不绝,令人望而生畏。对于任何打断他冗长独白的人,他只管兀自提高至两倍音量,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话说完。不过他的话也确实值得聆听。今天,他一改新专辑中的闪亮西装打扮,换上白色T恤和蓝色夹棉外套,侃侃而谈刚刚过去的不眠之夜—他首执导筒的电影版《ill Manors》进入了再次加工的阶段。“之前需要修补的漏洞实在太多,我从没做过这么艰难的工作。”这部电影的拍摄地点就选在Ben Drew的老家、东伦敦的Forest Gate,它以冷酷的视角讲述了一群英国下层青年的生活,暴力、毒品、枪械、监狱、皮条客、嗑药妓女,这些都是片中的关键词。电影传达的中心思想就一句话:我们是环境的产物。

如今,作为一名吃苦耐劳的专业演员,Ben Drew已经通过低卡饮食和重量锻炼疯狂减重超过15公斤—因为他将和英国老牌警匪剧男星Ray Winestone搭档,出演《ill Manors》中的探长George Carter。这个说唱歌手拨弄着快餐盒里的土豆香肠,脸上几乎出现一丝笑容:“我以前的模样,好像是不太像机动小组的警察……”

Oi!还有人记得英国朋克乐队Sham 69吗?《Q》就记得!这次采访我们也是有备而来,带来了一首Sham 69于1978年发行的一首 B面歌曲“Hey Little Rich Boy”,这首歌的歌词和“ill Manors”形成了颇具意味的对比:“嘿,有钱小子,好好瞧瞧我,我不需要跑车,公车就能载我去小镇另一头;我也不识几个大字,这让你觉得不能和我说话……可我为什么要为这些事烦恼?我永远都不会认为你过得比我好。”

nlc202309032031

Drew点点头说:“嗯,挺有趣的。”于是我们就聊起了这首歌与“ill Manors”之间相距34年的态度差异:过去工人阶级的自豪自信,现如今已经被下层百姓暴怒的自我憎恶取代。Drew嘲笑地说:“那些人才不是工人阶级,他们都没有工作啊。他们被政府抛弃了,也就谈不上什么尊严。听着,我签下第一份唱片合同时,只买得起政府提供的廉价毛坯房。我心想,我才不想和隔壁的廉租房住客做邻居。他们不用花一分钱,我却要累死累活地工作。现在的孩子怀个孕什么的多方便,有些女孩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获得住处。”

自由派人士对此也许会十分吃惊,因为这是无党派人士Drew的又一则大胆言论—他将福利制度也列入了造成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

“没错,这跟国家的福利制度也有关系,”他点了点头。“如果一个15岁的女孩宁愿用她的前途去换一套公寓,那其实就说明她根本没有前途可奔。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说她完全无法评估自己的未来,也不用去工作,更不用说有什么野心了,反正国家把一切都给你准备好了。所以,你看那些未婚妈妈们自己都还是小孩,就推着个婴儿车走来走去。她们唯一需要的,就是被动接受社会强加的生活方式。属于自己的公寓啊、宽屏电视啊、微波炉啊什么的—她们眼中的世界也就剩下这些了。没错,政府可以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福利,这没什么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福利唾手可得,滋生了很多寄生虫,这对那些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很不公平—拜那些傻逼媒体所赐,人们想都不想,就直接把屎盆子扣在了底层阶级和小混混头上。”

他踩灭了烟,看上去很失落。

在我们谈话的第二天,英国政府成立了光听名字就让人无比郁闷的“暴乱受害社区和受害者事务委员会”(Riots Communities and Victims Panel);而在我们看来,与其成立这种火上浇油的“痿”员会,还不如让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首相直接跟Drew聊一聊。因为在与我们的对话中,Drew曾多次谈及暴乱背后的真正原因:首先是对暴乱中问题来源的思考,比如年轻人就业机会的缺失、警察的粗暴执法、以及破败不堪的教育系统等等,他认为大家都从根上被耽误了,因为“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传授与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关于物质主义的解读,他认为“整场暴乱被原始的冲动所操控,缺乏任何思考,孩子们只是本能地冲上街头,抢夺那些社会告诉他们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应对此负责,因为是整个社会系统亲手缔造了对物质的过分渴望”;另外,他还谈及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英国右翼报纸在暴乱中的推波助澜(最微妙的是,在英国政府的总结报告中,以卡梅伦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对此只字不提),Drew对此事有自己的看法:“政府对这些傻逼报纸(如《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放任自流,让他们肆无忌惮地表达对底层阶级的偏见与仇恨。”最后,他还对英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提出了质疑:“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作为父母,你不能用一个固定的价值观去约束他们。比如说一个从小在亚马逊丛林里长大的小孩,你能要求他在吃饭时守规矩、懂礼貌吗?他知道‘规矩’和‘礼貌’这俩词咋写吗?当然,我这个例子有些极端,可你看看人们对暴乱中那些小孩的批评,其实是一个道理。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对生在底层家庭的小孩横加指责,说他们没礼貌、没教养,可问题是,这些孩子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尽管在《ill Manors》中,Drew坚持认为卡梅伦就是个“傻逼”,但Plan B音乐所传达的信息却与卡梅伦发表于2006年的一次讲话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这次讲话中,卡梅伦首相提出了“拥抱小混混”(hug a hoodie)的理念,即鼓励雇主通过雇佣无所事事的小混混来解决社会矛盾。我们今天正好把这次讲话的讲稿带在身上,于是便应Drew的要求念了其中一段话:“我们这些身着西装的‘体面人士’通常对小混混们充满敌意,觉得他们随时会揭竿而起并摧毁整个世界。但对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之所以选择做小混混,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接下来,讲稿长篇累牍地分析了为什么我们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小混混,并鼓励社会对年轻一代重新燃起信心。“否则的话,整个英国将永远挣扎于眼前的矛盾,而无法找到长久的解决办法。我们要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

“读完了?”Drew问道,“你们的意思是,我跟他的想法有相似之处?我不这么认为。没错,与孩子们沟通并试图感同身受,的确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关键,这点卡梅伦说得没错。但问题在于,他这些所谓‘观点’明显是被迫发表的,他本人肯定不这么认为。不过这也没什么,我就从来没指望政客们能真正改变什么。现在这年头,人们经常在压根不认识另一个人的情况下,仅通过报纸上的只言片语,就开始妄加评判。我不想当政客,我更相信人。假如你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利,相信我,社会就会把它的想法强加给你,拦都拦不住。其实道理挺简单的。”

道理是挺简单,但也很虚幻。完全脱离媒体的轰炸,对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非常困难。而对Drew来说,他不仅试图过滤掉媒体的声音,还对政治毫无兴趣(这倒是与大多数hip-hop音乐人不同),并对法律嗤之以鼻:“玩儿蛋去吧!再好的法律被这帮官僚一搞都成软蛋了。”归根结底,Drew对社会的看法倒是和摇滚乐所秉承的公正与正义的原则不谋而合。

“我的这些想法,都来自比政治更高深的领域……比如说,佛教啊之类的。”他总结道。“这是一种意识……也不能说是意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启迪,就是突然开窍的感觉,你明白吗?”

第二天下午,Drew来到左轮手枪娱乐公司(Revolver Entertainment)的会议室拍摄宣传照,并与公司高层们商谈电影《ill Manors》的发行事宜。他身穿蓝色的帆布运动上衣,脸上打了粉底。由于前一天晚上睡了个好觉,他今天脸色不错。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墙,洒在他帅气的脸上。此时此刻,他看上去更像个演员,深邃的眼睛很像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硬汉巨星Steve McQueen。

nlc202309032031

Drew的演艺生涯最近走势不错。除了这部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之外,英国硬汉派演员Ray Winstone还于近日宣布,Drew将客串警匪系列电视剧《The Sweeney》(由Winstone本人和导演Nick Love共同打造)。据Winstone讲,他之所以选择Drew,是因为“这小伙子看上去不仅能一脚把门踢开,而且连吃了门的心都有”。当我们把这句话反馈给Drew时,他大笑道:“吃门就算了吧!”

在网上随便看看,你会发现人们对Plan B的形象有着诸多误解。其中传播最广的一条就是人们认为他根本不像个工人阶级的硬小子,而是个中产味十足的波希米亚。人们之所以这么想,有诸多原因:首先,Drew的原名Benjamin Paul Ballance-Drew看上去实在太贵气了;其次,他母亲是个建筑师(其实就是个在北伦敦政府的一个环境部官员,之前是做城市规划的);另外,他弟弟还有个更响亮霸气的富贵名字:鲁伯特(Rupert,跟默多克一个名字)。

“我的姓氏中间之所以有个横杠,是因为我其实是个私生子,”他坦然地对我们说。他的生父叫Paul Ballance,当年是个朋克乐手,在Drew出生五个月后离开了他们娘俩,并在他六岁时杳无音讯。“所以说,我的姓里既有Ballance,也有Drew,也就是我母亲Heather的姓。”继父是个意法混血,当年是他母亲的房客,现在也不在了。“我弟的名字是继父起的。因为鲁伯特在法语里发音是“鲁伯(Ruper)”,法国有好多人都叫这个名字,挺正常的。只不过拿到英语里,大家一听到这个名字才会想起默多克。”

Drew还有个教父,也是他童年里唯一的男性角色。当母亲Heather成了人们眼中典型的“有教养的单亲妈妈”时,这位教父却酗酒成性,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将家中闲置的房间租给外人以填补日常开销。“当时我们家基本就是一酒馆,”Drew回忆道。

一般来讲,这样一个身份复杂且性格古怪的小孩通常会跟街头小坏蛋们搅在一起、会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进而被送到问题学生收容所(pupil referral unit),跟那些家境比他更惨的小孩相处—Drew的童年完全遵循了这个轨迹,而且就是在这家位于伦敦东北部的收容所里,他慢慢发现了自己的音乐天赋。

现在的Drew已经非常清楚,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至关重要。他出生并成长的Forest Gate地区位于伦敦东北部,民风彪悍且曾多次发生街头枪战,在这种地方生存,即使你是个软蛋也得装得很强硬才行;而已快到而立之年的Drew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频频劝说周围的朋友们戒掉各种不良的生活小癖好。“我有个朋友在伦敦郊区长大,他挺天真的,总想用海洛因找点刺激。我就跟他说,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小时候我们家附近就有个瘾君子,当时他也觉得自己挺酷的,可现在十年过去了,丫彻底完蛋了。”而面对另一个爱好街头抢劫的朋友,Drew是这样谆谆教诲他的:“我当时跟他说,‘哥们儿,你这样可不行,街头抢劫最他妈傻逼了。我小时候就经常被一群臭傻逼抢。’最终,我通过友谊感化了这哥们儿,他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不过很不幸,他18岁的时候还是被人捅死了……”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

“说实话,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认真的还是在演给他们看,”他沉思了一会儿,双手交叉,像个外交部发言人。“我小时候经常会被一群大孩子堵在墙角里,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凶狠地瞪着他们,然后大声喊道‘我操你大爷!你们这群傻逼想打架是吧?那就来吧,我非把你们耳朵给铲下来!’其实我心里挺害怕的,但他们看我这样就觉得我不好惹,以后也不敢欺负我了。直到三年前,我开始练拳击,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力。因为在拳击场上就是一对一,人家不跟你整那些没用的,只要比你壮比你快就是能把你打个满地找牙。对我来说,意识到这点很重要,因为在这之前,我一直都有自己很强大的幻觉。而拳击让我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走了狗屎运而已,顶多就是比较会演—所以你看,我现在就开始当演员了。”

Drew非常尊重他的母亲。在他的首张专辑《Who Needs Actions When You Got Words》里,他就在内页里感谢了妈妈,并保证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诺言,那就是“给妈妈在乡下买个大房子,还是带游泳池的那种。”

“听着挺温情的是吧?其实不是那么回事……”Drew写道。“我跟我妈说这事的时候,她立刻开始取笑我,跟我说别净做白日梦,赶快找个正经工作,为社会做点贡献之类的。不过我还是没找正经工作,而是整天呆在家里写歌。我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我妈的支持,那所带游泳池的大房子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除了人生计划,Drew的母亲对他在毒品方面的教育也很彪悍。她曾经跟一个吸毒的人约会,希望通过这样让Drew了解毒品的危害。“当时经常看到那个人像个僵尸似的胡言乱语,我就我问我妈他怎么回事,我妈就告诉我,孩子,他是个瘾君子,你要是不想像他这样就别玩毒品,”Drew回忆道。不过Drew又笑着说,“经历了才不稀罕。”

话虽这么说,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Forest Gate除了瘾君子和暴力之外,也是诸多演艺明星和艺术天才的聚集之地:施瓦辛格曾在这里一家叫Wag Bennett的健身房锻炼,最终成就了他世界健美先生的美名;The Who乐队在这里创办了传奇的摇滚俱乐部The Upper Cut Club;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也在这里写出了旷世名曲“Purple Haze”。

这些闪亮的名字和传奇深深影响着Drew。“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我觉得,操,别人行我也行,不都是住在Forest Gate吗?”他的音调突然升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讲,Forest Gate也挺有意思,虽然犯罪率高,但也有傲人的音乐历史,有好的学校、公园,自然景观也挺美。这一切都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再加上当时辣妹组合特火,我就觉得这几个傻妞都能成功,我怎么就不能?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是挺幸运的,不过毕竟我还是有才的。”

“你一直都觉得自己会成功吗?”我们问了一个很励志、但回答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字的问题。

“对,一直都这么觉得。”他回答了好多字。

Drew目前居住在伦敦东北部的Dalston地区,另一个以艺术家聚集而闻名的区域。他是阿森纳的球迷,而且特爱看带字幕的欧洲电影,还是个优秀的厨子,拿手菜是意大利肉酱面。在人际交往方面,他是个挺没耐心的人,对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不感冒。“我经常不回哥们儿的短信,也不喜欢回女孩的短信,尤其写歌的时候更不愿意回。比如有个妞给我发信息,说想我,问我干嘛呢,你说我该回什么?我也想你?你干嘛呢?我已经跟工作结婚了,所以要是有个女朋友的话,那我就不出轨了?”

“可你不会想念跟女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我们问,“灵魂伴侣啥的?”

“我还没遇到过什么灵魂伴侣,还在找。我的创作能带给我足够的温暖。当然,我也可以撒谎,跟一个女孩说你真是我的灵魂伴侣啊,可那是绅士做的事吗?我不光对女性同胞们充满敬意,也对整个你妈逼人类充满敬意,所以我不能欺骗他们。”

再过不久,Drew将会成立自己的慈善组织,专门保护那些“维持社会治安的社会工作者”和那些受欺负的孩子。“钱这个东西最好的一点就是能让别人快乐,”他说。“开一场慈善演唱会带给我的快乐,要远远大于买辆新车的喜悦。但钱也能腐蚀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被铜臭腐蚀了心灵。”

“所以从心底里讲,你还是一个很老派的人道主义者?”

“人道主义者……可不吗?我们不都应该这么做吗?”

电影《ill Manors》将于6月6日在英国上映。同名专辑于5月14日发行。

上一篇: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下一篇:教育脱贫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