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交礼仪的作用

2024-06-13

大学社交礼仪的作用(共6篇)

篇1:大学社交礼仪的作用

系别:通识教育部 姓名:陈荣光 学号:10081135 社交礼仪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 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现状分析: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整个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针对当前南审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探讨了产生问题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期望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目的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整个社会文明全面的、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几乎包括了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所有方面;礼仪是人类社会内部交流的基本语言,是人类与自然界交流的重要内容;礼仪规范了基本的社会秩序和规则,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基本工具和重要内容。可以说,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我国社会正处于价值转型期,某些公民礼仪水准还很低,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优秀的群体,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的骄傲,无论是专业技术知识,还是道德、品格、修养等方面,都应起到引领知识创新和影响他人素质的表率作用,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 大学生的文明修养方面主要存在着那些问题:

盲目追求"新"、"奇"、"特",不分时间、场合地穿着衣服,却自认为

1、衣着

具有个性,自我陶醉;完全不懂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该如何穿戴,如何装饰自己,往往浓妆艳抹、服装怪异地“包装”自己;要么就仪容不整,不修边幅,脏兮兮地走来踱去却自我感觉极佳。

2、就餐

在餐厅食堂就餐不排队;与食堂师傅不时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餐桌上一片狼藉,剩菜、剩饭、剩馒头在餐厅随处可见;就餐姿势千奇百怪,站、蹲、一只脚蹬在餐凳上、倚着餐桌,更有甚者坐在餐桌上。本来餐厅里经常是会放些音乐或电视的,但个别学生却恶意制造一些呼喊声、敲桌子的声音、敲缸子发出的刺耳的声音、甚至发生激烈的争吵,场面一片嘈杂,缺乏基本的待客就餐礼仪。

3、师生间缺乏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之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的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周围在校外甚至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都很难见到。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体现在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我觉得现在我们学校课堂纪律已远不及一般的中小学课堂,睡觉,看报纸,看小说,发短信,抄作业等等,这些现象已经不足为怪了

4、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礼仪

学生之间没有基本的人与人之间尊重,相互交谈中带脏话,粗话,有时甚至随意辱骂对方,同学与同学之间不注意说话方式,不注意说话礼仪,常常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误会甚至冲突。

5、图书馆——藏经阁

我对同学们在图书馆内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发现同学们在图书馆内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占位的现象。有些同学习惯把书放在桌面上占位,但比他或她早到的同学却没有了自习的位置。第二,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噪声污染”相当严重。手机来电没调成静音,高跟鞋拖鞋与地面“缠绵”,这些都对大家的学习环境造成了坏的影响。第三,在借书的过程中没有把借书牌放在书的位置。

 如何通过礼仪课学习来改变这些问题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上礼仪课,对礼仪的学习使我们做到,在衣着方面做一个衣着整洁,有气质的当代大学生;在就餐方面做一个讲文明就餐的当代大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做一个尊师重道的当代大学生;与同学交流方面做个和平使者;在图书馆学习做一个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当代大学生。通过这些改变来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素质,有修养的当代大学生。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采取的措施:

1、上礼仪课

2、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通过看书学习,在网上查阅资料,以此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篇2:大学社交礼仪的作用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交礼仪逐渐成为大学生求职以及与人交往的重点。而且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社交礼仪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社交礼仪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社交礼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交礼仪;大学生;人际交往;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社交礼仪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愈发密切,逐渐成为精神文明中的内容。大学校园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社交礼仪尤为重要。

一、社交礼仪与人际交往的联系

1.社交礼仪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第一,社交礼仪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反映的是人在交际当中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包括知识信息在交流中的需求,寻求理解和友谊的需求,以及自身形象塑造的需求。第二,在社会交往中讲究的是礼貌,进而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友谊、忠诚、合作等关系,并让个人得到群体的接纳,在关心与帮助别人的同时,个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心。第三,尊重需要,通过对社交礼仪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人格、才华、成就等方面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个人会产生自豪感,自身价值得到展现。

2.社交礼仪是借助人际交往而展现出来的在不同的交往关系中需要不同的社交礼仪。良好的社交礼仪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确保各种形式下的社交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会不断对自身礼仪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充。只有在人际交往中,社交礼仪中的道德规范与行?楣娣恫拍懿欢媳辉擞貌⒏镄拢?进而形成和谐、良好、积极的交往关系与氛围,使人在交往中得到升华。

二、社交礼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1.形象塑造功能

当今社会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其中的显著特征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交往是通过信息双向的交流传递,进而实现人与人的互动。在社交礼仪中,首先传递出去的是以个体的外在形象为主的外在信息。人际交往当中要遵守的礼节包括:见面问候、介绍、致意、告别等。在人际交往当中,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同时别人也在利用这一机会“读你”。在社交场合中,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基础之上进行“涂画”,进行补充。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最应该注意的是自己的服装礼仪是否遵守TPO的准则。在当代大学生的观念中,衣着讲究个性化,其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别人的第一影响有可能产生偏差。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最应该注重社交礼仪中的外在形象,并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形式富有美感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做到优雅、婉转,在带给别人良好印象的同时,也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好感。

2.感情联络功能

感情是人际交往中最好的黏合剂。在社交当中,大多数礼仪的含义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通常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借表象掩饰或表达更深的情谊。在人际交往中,人往往会从他人对自己的礼遇判定对方对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而产生一定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社交礼仪而产生的情绪在类别上大致分为两种。第一,感情共鸣,指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对相同的信息产生同样的情绪体验,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对方的情感走向符合自己的心理趋势,这时彼此之间存在的礼仪是相互尊重的。第二,感情排斥,指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完全与共鸣时的状态相反。如果大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展现出的是衣冠不整、精神低迷、傲慢无礼等行为,可能出现感情排斥现象,导致对方拒绝进行交往。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注重社交礼仪,展现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并在与人交往中做到以礼相交。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交礼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中,经验及行为上的缺失容易对大学生的社交礼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此,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始终遵循社交礼仪,在不断的积累中增强自身对社交礼仪的掌握,最终提升自身带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参考文献:

篇3:大学社交礼仪的作用

1、礼仪与礼仪修养的内涵

我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古人云“衣食足而知礼仪”, 孔子提倡六艺, 以“礼”为六艺之冠。在我国古代“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指的是一种制度、规则和社会意识观念, “仪”则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 形成的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制度。现代礼仪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关系基础上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 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修养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涵养, 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 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礼仪的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 从而形成一种境界和涵养。

2、礼仪修养的基本特征

尊重性:“礼仪者敬人也”具备礼仪文化修养的人, 懂得尊重他人, 宽容他人, 理解他人, 自然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如孟子所言:“敬人者, 人恒敬之”。在社会交往中, 礼仪修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还可以避免或化解某些不必要的冲突。

道德性:道德是礼仪的基础和核心, 礼仪修养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德才会有礼, 缺德必定无礼。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 塑造出遵纪守法、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公民, 养成以礼处世、以礼处人的行为准则和习惯。

可塑性:一个人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依靠后天的学习、家庭和学校的培养, 社会健康舆论的引导及良好环境洗染而成的。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礼仪教育, 在实践中不断磨合, 才能理性的辨别是非, 树立做人标准, 为进一步的自我修养的内炼创造了条件。

个体性:礼仪修养是对社会个人行为的规范, 并非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个人是社会的细胞, 个人修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某一个群体。因此, 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二、礼仪修养在大学生求职中的作用

1、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 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论语.雍也》记载:“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在求职面试过程中, 面试官常常根据对方的外貌、举止、表情、谈吐、服饰及应对进退等表面特征, 对对方做出初步的评价和形成第一印象, 形成某种心理定位。因此, 对于大学生求职者而言, 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外, 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仪修养毋宁是保证求职成功的一种角色重塑与形象自审的关键。

2、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

讲究仪表美不只是追求一种外在的东西, 更多的是使人不断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振奋, 培养个人的自信心, 消除在面试中的紧张感、自卑和羞怯心理。具备良好礼仪修养的人通常具有健康的心理, 在面试求职中能够表现的不卑不吭、落落大方、自信从容, 给人留下良好的形象, 能够赢得招聘者的青睐。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 都源于杰出的智慧和健康的心理。”

3、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人民大学的金正昆教授经常说“教养体现于细节, 细节展示素质, 细节决定成败”。礼仪通常体现在我们举止投足间, 面对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的求职者, 招聘方总是于最细微处观察和认定他们的礼仪层次, 进而推断他们的修养。作为一名大学生, 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对个人能起到良好的自律和规范作用, 防止在求职过程中因小节而误事。同样, 在众多优秀的应聘者当中, 可能就是因为你的某个小细节打动了考官, 最终能在众多的优秀者中脱颖而出。正如心理学家奥里·欧文斯所说:“大多数人录用的是他们喜欢的人, 而不是能干的人。”

4、创造就业机遇

一个优秀的求职者, 在求职前必先对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求职过程中也能够按照求职面试的礼仪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教养, 使用人单位愿意与你交谈, 有兴趣和耐心进一步了解你。而且一个具备良好礼仪修养的人能够做到敬人律己, 真诚友善, 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 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 及时第一次面试失败后, 但是你可能与用人单位或者其他应聘者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拓宽了就业渠道。不可忽视的是, 善于人际交往的人一般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能够把握全局, 具备领导者的潜力, 也为升职或者创业增加砝码。因此,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 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摘要:礼仪修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艰苦磨练以及情操的陶冶逐渐使自己具备某一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是一个人的品德、知识、能力、才华的积淀, 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也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而言, 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 有助于个人在求职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遇。

关键词:礼仪,修养,求职

参考文献

[1]王晓梅.不可不知的1000个礼仪常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310

[2]刘胜利.论语.北京:中华书局, 2006;46

篇4:大学社交礼仪的作用

关键词:社交焦虑;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中介作用

Abstract: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inferiority complex in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parents upbringing, selection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540 college students (109 boys, 109 girls), the social anxiety scale,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scale (EMBU) and inferiority complex scale (FIS) measurements.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to test inferiority complex in the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scale of each dime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social anxiety scale, inferiority complex scale score is (0.165 ~ 0.469, P < 0.05); Inferiority of each dimension scores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anxiety scale score (0.133 ~ 0.820, P < 0. 05).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has positive prediction function on social anxiety; Inferiority in social anxiety and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a complete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intermediary effect accounted for 80% of the total effect. Conclusion: inferiority in the parents have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parenting and social anxiety.

Key words:Social anxiety; Parenting style; Self-esteem; Mediation

1 问题提出

社交焦虑在儿童发育期到青春期阶段存在显著增长的趋势,其中在青少年中,社交焦虑方面的问题分布广泛,并且且有极大影响[1];此外,社交焦虑开始于青春期,在25岁后较少见,社交焦虑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青春期,若未得到矫正或指导, 可能会进而发展为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且长期影响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等[2,3]。另外,跨文化相关研究显示,社交焦虑现象在亚洲国家特别严重[1]。据此可见,大学生有较严重的社交焦虑。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和Gekler于1966年提出“社交焦虑”一词。其表现是害怕社交,包括在众人前表演、说话,或参加聚会等。Watson和Friend(1969)根据社交焦虑的定义和特点,认为社交焦虑有两个成分,一个是社交评价焦虑,也可指消极评价恐惧,另一个是社交回避与苦恼[4] 。郭晓薇(2000)认为社交焦虑指在某种或多种人际环境中,个体表现出很强烈的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5]。

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会影响社交焦虑。张莲(2008)对高二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交焦虑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有着显著的影响,且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对社交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对社交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6]。与此结果相似,张秀芳等人(2010)在大学生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显示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分干涉或过分保护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7]。在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中,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与看护人的支持温暖呈负相关,与看护人的拒绝惩罚即过分干涉呈正相关[8]。Mackinnon指出:“早期亲子关系定出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行为[9]”。张文新(1999)研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并且不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是相对稳定的[10]。在已有研究中,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有不同程度相关, 结果还显示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得分高的家长,其孩子自卑得分相对较高[11]。

Adler认为,自卑感源于个体知觉到自己不能达到自己要求的理想的完美标准;在生活中随时都可能产生自卑感,如先天的、生理的缺陷,出生顺序,进入社会后人与人间的利害冲突等都会让人产生不完美、不优秀、比别人差的情绪[12]。有研究显示,引起社交焦虑的主要原因有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13]。另外,Jeffrey Yong认为,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社交焦虑成负相关,即当个人自信心评价过低,其社会焦虑会较高[14]。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有良好的预测作用[15]。

nlc202309082136

综上所述,教养方式与自卑是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但二者如何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却未引起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自卑的中介作用,为社交焦虑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安庆师范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整群抽取教育学院大一学生和物电学院大一学生,共540 名,其中男生109人,女生390 人,发放社交焦虑量表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卑感量表(FIS)各540份,收回有效问卷499份,有效率为92.4% 。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在父母教养方式研究中,有很高的影响性。此量表1980年由瑞典C.Perris等人编制,用于测量教养态度和行为。1993年,岳冬梅等人对原量表进行修订,经过因素分析得出11个维度,共66个题目。父亲教养方式包括六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包括五个维度。量表采用4点计分,1分代表“从不”、2分代表“偶尔’’、3分代表“经常"、4分代表“总是"。EMBU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 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在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6个主因素( F1情感温暖、理解; 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 F5拒绝、否认; F6过度保护) ,在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5个主因素( M1情感温暖、理解; M 2过干涉、过保护; M3拒绝、否认; M4惩罚、严厉; M5偏爱被试),分别由58和57个条目组成。

2.2.2 自卑感量表(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FIS[16])

量表共36 个条目,包括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和体能5 个维度。每个条目1 ( 从来没有) ~ 7 ( 总是如此)7 级评分,总分在36 ~252 分,得分越高代表自卑水平越高。总量表的α系数为0. 92,5 个维度的α 系数为0. 73 ~ 0. 87;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 86,5 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 74 ~0. 94。

2.2.3 社交焦虑量表[17]

量表共54个条目,其中包括躯体反应、回避行为、人际敏感和内心体验4个维度。躯体反应维度有12个条目,回避行为维度有13个条目,人际敏感有14个条目,内心体验维度有1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症状程度进行5级评分:1—5分分别代表从无、很轻、中等、较重、严重。各维度的α系数为:0.864,0.914,0.906和0.929,总分的α系数为0.929。20天后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93、0.618、0.753和0.717。

2.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 0 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考察大学生各量表评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采用Pearson 积差相关考察社交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的相关性; 采用温忠麟和张雷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自卑感的中介效应。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各量表评分比较

女生在父亲的过分干涉,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母的偏爱被试维度上(F3、F4、M1、M5)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父亲的拒绝、否认(F5)上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体能维度及自卑总分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人际敏感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反应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学生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父母的偏爱被试维度,及父亲的拒绝、否认(F1、F4、F5、M1、M5)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在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F3、F6、M2)维度上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城市学生在学习能力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在社交自信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城市学生在内心体验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在人际敏感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独生子女在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偏爱被试(F1、M5)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非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惩罚、严厉维度,过分干涉维度及过度保护(F2、F3、F6、M2、M4)维度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自尊、学习能力、外貌、体能维度及自卑总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躯体反应、回避行为、内心体验维度及焦虑总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表1)

3.2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卑感、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社交焦虑量表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的各维度,除M2(过干涉、过保护)都有显著相关,其中与F1、F3、M1呈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躯体反应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除F4、M2、M5维度外均存在显著相关;回避行为维度与除F3、F4、M5维度外均存在顯著相关;人际敏感维度除与F1、M2外均显著相关;内心体验维度除与F1、F6维度外均显著相关。社交焦虑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均与自卑感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自卑感量表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各维度均呈显著相关,且与F1、F3、M1呈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自尊维度除与F6外,各维度均显著相关;社交自信维度除与F5、F6、M2外,各维度均显著相关;学习能力维度与F6、M2外各维度均显著相关;外貌维度除与F1、F2、F4、F5外各维度均显著相关;体能维度除与F1外各维度均显著相关。(表2)

3.3 自我和谐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nlc202309082136

中介效应存在的前提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显著且中介变量与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显著相关。上述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自卑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显著,并且与社交焦虑相关也显著,这种相关可能反应了自卑感是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中介变量。本研究采用温忠麟和张雷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自卑感的中介效应,具体检验程序如下:

分别以父母教养方式为预测变量,对社交焦虑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著;以父母教养方式为预测变量,对自卑感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著;以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为预测变量,对社交焦虑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著。(表3)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在表3中,父母教养方式的Beta值非常显著(0.363);在表4中,父母教养方式的Beta值也非常显著(0.374);在表5中,自卑感的Beta值非常显著(0.799),但父母教养方式的Beta值由表3中的0.363下降为0.073,并且仍非常显著,说明父母教养方式部分经由自卑感的中介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卑感是部分中介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卑感和社交焦虑均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根据以上中介效应的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产生的直接影响的大小为0.073,父母教养方式经由自卑感中介对社交焦虑的间接影响的大小為0.29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90/0.363=79.89%。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与大学生的自卑感水平显著相关。自卑感量表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各维度均呈显著相关,且与F1、F3、M1呈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此与黄柳开的研究[11]相一致,其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得分高的家长, 其孩子自卑得分相对高。

社交焦虑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均与自卑感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即自卑感越高,社交焦虑越严重。当个体被他人接纳并积极评价时,就会促进自我接纳,提高自我评价,自尊感就会上升。但当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遇到挫折,外部环境变化,遭到拒接或排斥,容易形成自我怀疑降低自尊并表现出明显的人际敏感和交往焦虑[18]。社交焦虑一般是预期性的,即在社交刚开头的时候表现为紧张、恐惧和不安,是自卑心理中缺少安全感、自我否定、自我厌恶、自我憎恨等特征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19]。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社交焦虑产生不同影响。社交焦虑量表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的各维度,除M2(过干涉、过保护)都有显著相关,其中与F1、F3、M1呈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此与张秀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认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1、M1)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F5)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M2)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7]。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尊重与信任,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才会更有自信的、更积极的与他人相处。惩罚,拒绝和否认使孩子形成不完善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感较差,严重影响自信心的形成,从而造成自卑心理,同时参与社会进行人际交往时会形成紧张感和不知所措,产生社交焦虑。过度干涉、保护和偏爱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对父母依赖性较高,对于独自处理人际关系会有一种恐慌感和焦虑紧张。

自卑感水平高的个体,对自己的缺陷感到羞耻,自己通常会夸大缺陷,并且认为别人更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害怕在别人及公众面前展露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社交焦虑。个体对自我的实力品质评价较低,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由此产生惭愧、羞怯、悲观失望乃至畏缩不前,这种自卑感导致他们担心暴露缺陷,尤其是在自己无法掌控的、不确定的环境中,不安全感上升,焦虑感更高。深度自卑的个体可能在童年时,父母总是批评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孩子在无意识中将这种对自身的批评内化,当他们成人后,仍坚定地相信自己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感使他们产生深度的自卑,从而促使他们在社交中产生回避行为,形成社交焦虑。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以及社交焦虑的基本情况,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城乡和独生/非独生上存在一定差异。

2.自卑感在性别、独生/非独生上存在一定差异。

3.社交焦虑在独生/非独生上存在一定差异。

4.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与社交焦虑3者之间两两呈显著相关。自卑感起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通过自卑感影响社交焦虑。

参考文献

[1] 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成因研究[ J] .心理学探新,2000, 20(1):55-58.

[2] Gullone E, King N J, Ollendick T H.Self-reported Anxiety in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 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 2001, 162(1):5-19.

[3] Woodward L J, Fergusson D M.Life Course Outcomes of Young Peoplewith Anxiety Disorders in Adolescenc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 2001,40 (9):1086-1093.

[4]Watson D,Friend R.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J Consult Clin Psychol,1969,33:448~457.

nlc202309082136

[5]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20(1):55--58.

[6]张莲.父母教养方式和高二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3~114.

[7]张秀芳,张淑娟,张顺,张素娟.大学生的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中

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4):481"-483.

[8]龚务,陈旭.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

26(11):12~14.

[9]許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2-64.

[10]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2):43~47.

[11] 黄柳开,陈书人,莫月霞.中学生自卑心理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1(28):1335~1336.[12] 李艺敏,孔克勤. 西方自卑研究述评. 心理研究,2009,2(4):3-11.

[13]都玉芳,乔旺忠.大学生社交焦虑、应付方式及个人评价的相关性的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1):41-42.

[14]Jeffery E. Young, Cognitive-behavior Approach to Friendship Disorders, from Friend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 edited by V. J. Deriega&B. A. Winsdead, Newyork Springer-Veriag,1986:253-254.

[15]刘冉.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淄博师专学报,2012,2:20-23.

[16]蔡溢,许明智,谌红献,等. 缺陷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 1) : 20-21.

[17]赵勇. 社交焦虑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2.1.1

[18]孙荣光,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19]高蕾.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8.

篇5:浅谈社交礼仪在生活中的作用

社交礼仪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它是我们个人发展、事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门必修课。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首先,在社交中个人的仪表服饰对个人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仪表,即外观也。头部和手部非常重要,其他的我们看不到。头发不能有发屑,要梳理整齐,作为长头发女生,如果不选择把头发扎起,就一定要让头发看起来柔顺。注意护理头发、衣领及头上的头皮屑,应保持勤奋护理头发的好习惯,并选择合适的洗发精。一般要先梳理后穿衣服,身上不能有怪味。服饰问题,就是要选择搭配到位。首先要适合你的身份,适合你的地位。其次不要把不同类型的服装搭配在一起,服饰的颜色不宜超过三种,要给人和谐的美感。

篇6:商务礼仪在社交中的作用

摘要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内容中,学习礼仪、应用礼仪便是一大重点。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关乎个人形象,又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行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等。在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商务礼仪,在社交中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进同事间友情,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可以营造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商务礼仪的作用非同一般。

关键字 商务礼仪 人际关系 企业形象 商务谈判

有人说:“长远的目光、睿智的头脑、机敏的谈吐”是商场的三大利器。但是,作为人类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和开展各种活动的桥梁和纽带的商务礼仪,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第四大利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还较其他利器更为重要。因此,可以说,商务礼仪是从事商务活动的必备利器。有人把商务礼仪看作是商务人员的敲门砖,有人称商务礼仪是商务活动的通行证,更有人直言:商务礼仪将决定着商务活动的成败。商务礼仪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具体说,商务礼仪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商务礼仪有助于提高商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市场竞争最终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对商务人员来说,商务人员的素质就是商务人员个人修养的表现。修养体现在细节上,细节展示素质。

(二)商务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商务交往中,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范,双方就缺乏写作的基础。在众多的商务规范中,礼仪规范可以使人明白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利于确定自我形象,尊重他人,赢得友谊。

(三)商务礼仪有助于维护商务人员和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形象是由该企业的一个个员工表现出来的,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而不好的企业形象往往导致一个企业的衰亡。商务人员或者企业员工的形象就是他的形体外观和举止言谈在商务交往中在交往对象心目中形成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是影响交往能否融洽,交往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商务礼仪就是塑造形象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运用商务礼仪,可以在公众心目中塑造出良好的组织形象,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四)商务礼仪能增进商务人员之间的感情。在商务活动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可能都会产生一定情绪体验。它表现为两种情感状态:一是感情共鸣;另一种是情感排斥。礼仪容易让双方相互吸引,增进感情,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反之,如果不讲礼仪,粗俗不堪,那么就容易产生感情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对方造成不好的印象。

(五)商务礼仪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益。众所周知,企业形象的好坏,有两个衡量指标: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通过大量的媒体广告可以提高;美誉度,实质上有员工素质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所决定,好形象源于好服务,利益服务就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规范服务人员的仪容,仪表,服务用语,操作程序等,是服务质量具体化,标准化、制度化,事故科得到一种尊重、新人和感情上的满足,一旦“回头客”的比重大大增加,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商务人员只有具备了商务礼仪,才能够使自己树立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貌修养准则,这样也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力量。在这种力量下,人们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与他人进行商务交往时,就会自觉按礼仪规范去做,而无需别人的提示与监督。如果自觉依据这些规矩来待人处事,就能使大家相处和谐、愉快,交际的氛围也就会更加融洽。反之,就容易使人产生反感冲突。

(六)有利于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没有谁能够与世隔绝,于是就有了交际。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重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学习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满足你走向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培养你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你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七)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你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你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你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课件,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的教会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

(八)有利于强化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你你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

(九)塑造良好形象,推动交易成功。在商务谈判中,交易双方可能并不了解,而个人形象往往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有这样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商务活动中,一方往往通过对方的仪容仪表、举止言谈来判断对方,并通过对方来分析他所代表的企业的可信程度,进而影响与其交往的程度。由此可见,在商务活动中,双方人员的高尚道德情操,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渊博的知识,得体的礼遇,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企业产生好感,减少谈判阻力,推动交易的成功。

(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谈判氛围,增进感情,拉近双方的关系。良好的礼仪氛围是谈判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企业,如果能够热情周到、大方得体地接待客户,想对方之所想,帮助对方解决困难,解决疑问,尊重对方,就会使客户感到你是有诚意的,非常愿意同你打交道。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谈判,就会自然而然的缩短双方的距离,拉近双方关系,使之容易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彼此都可受益的结合点。

(十一)体现着商务人员的个人素养,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形象的载体除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外,还有一个中的方面就是企业员工的素质。每个员工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商务人员在相互接触中往往通过对方的仪容仪表仪态来判断企业的可靠程度。通过对对方来分析他所代表的企业的可靠程度,影响这与其交往的程度。由此可见在商务谈判中,双方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渊博的知识,得体的礼遇,都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企业产生好感,减少谈判阻力,增进交易成功的保证系数。

(十二)有助于加深双方的理解和增进友谊,并为长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商务谈判中注意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是进行交谈的基础。它有助于交谈者在心灵上进行相互沟通,进而发展为相互理解,并最终形成友好合作的关系。而注重礼仪则其中包括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世界上许多国家,乃至一个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地区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理解规范也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各国各民族地区人民之间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他们的礼仪风俗当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名成功的商务人员,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丰富知识,了解双方的差异性,才能在商务洽谈中为自己创造条件,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商务谈判中,双方各自都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企业和企业、人与人之间因商务活动产生的冲突而不是对抗,更不可把交易中的矛盾变成对某个企业或个人的攻击,而要把人和事区分来。在商务谈判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也要注意礼仪规范,通过理解和沟通,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通过谈判交易,双方建立友谊,成为长期的合作。即使交易不成功,但由于待人真诚,礼仪有加,双方也会沟通感情,建立友谊,日后会寻找其他的合作途径。商务谈判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因此谈判的过程又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

(十三)有助于提高谈判的成功率。在商务谈判中,交易双方在不太了解对方的背景时,往往凭借着第一印象来评价对方,而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必须注重礼仪,争取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四)有利于在商务谈判时进行策略上的变通。在表达方式上和使用功能上,语言交际是多变的。对于语言策略来说,同样,有多少种情景就有多少种谋略。比如模糊语言是一种“消极礼貌”策略,但在商务谈判中它还可以是一种谈判策略,促成谈判的顺利进行。在被问及无法精确回答问题时,一种有效的策略就是用宽泛的模糊语言来回答。模糊回答可以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又给自己留出余地。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自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是华夏文明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在商务交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学习好商务礼仪,掌握好商务礼仪的用处,是现今社会个人乃至企业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金正昆.现代商务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风俗作文下一篇:小学生深刻反省自我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