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2024-06-18

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共10篇)

篇1: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社区福利院实践报告

摘要:

福利院简要情况:福利院位于郊区安静地带,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都较好。该福利院是前几年刚扩建,但在我们看来它较为简陋,地面潮湿,墙上的墙灰脱落不少,铝合金窗户的纱窗已破损不堪,许多老化的电线没有被更换等等。但设施还较齐全,配有电视、收音机、洗衣机等。

关键词 :

福利院 生活 老人 资料 孤寡老人 清醒 老婆婆

实践目的:因为我所学的专业有关于社会工作,所以我希望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锻炼我的实践能力,来增加我的经验,更多地了解福利院中老人们的实际情况。

实践计划及过程:我每天调整计划,每天写下日志,以求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前一天我们便联系福利院,刚到那里时,就有阿姨们热情到接待,当我走上二楼时,三个老人坐在灰色的旧沙发上,正看着电视剧《新版水浒传》,在我简单自我介绍后,其中一位老婆婆说了一句话,“谢谢你们,你们爱戴我们,我们也一样爱戴你们。”她朴实的话令我记忆犹新。

第一天的计划是通过交谈与多个老人们认识。实践第一天早上8:30,我便骑车到福利院,当我上楼后发现许多老人也早起了,上午依计划而行,在倾听与交流中我认识很多老人。下午,在与老人互动中,我和老人先后唱歌,使得老人们的心情非常愉悦。

第二天的计划是由对二楼的老人大体交流了解,到逐步确定重点对象。对生活态度消极的老人进行耐心地交流和开导。早上我到达时,看见老人们正亦步亦趋地下楼来。原来当天上午当地的派出所等机构派来了慰问团。我刚把几位老者扶下楼梯,让老人围坐在一楼大厅,与老人们短暂地叙了些话。门口忽然一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我便很快离开了。下午,我来时大部分老人还在午睡,在刘婆婆的室内却有数位老者聊天,我也加入其中。随后我陪护着刘爷爷,李婆婆下楼到河边晒太阳。其实,也有很多老人闲坐在绵远河河边享受着这暖冬的阳光。

第三、四天的原本计划利用2月3日寻找一、二个老年人工作方法加以运用,可惜没能找到。所以工作主要还是与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两天的工作中也有新事务,像张婆婆与我们交谈后心情似乎有所改善,让我帮她买了两封国际信封和填写寄往国外的英文地址。唐爷爷让我帮他捎口信给他的家人,尽管我前去反复询问路人和寻找他所言的标志,我却未能找到他亲戚家。

第五、六天我与老人几乎无话题,此时我有了个同伴李红却为我们的活动增添了活力,他带头为老人做起了卫生,搽窗、抹灰、扫地、拖地。除了陪老人聊天,这两天新事也不少,如给李婆婆包咸蛋,给唐爷爷钉纽扣。第五天下午因为市消防队慰问福利院老人,我们又早早离开了。

第七天我们依然和老人聊天,而且我们很高兴地看见有四位中学生也来到福利院看望老人们,她们的到来不仅让老人心情快乐,而且也让我们这些青年感到“后生可畏”。

第八天是我们活动的最后一天,李红和老人聊起了家常,而且聊得非常欢畅,老人们对其赞不绝口。最后我们和老人们依依惜别。

感想:与老人交谈是一种阅读,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阅读到他们的人生,一本本厚重的人生之书,同样是丰富的经验,却是不一样的经历。尽管老人的话常常是支离片语、罗嗦重复,甚至是语不达意,但如果你耐心地倾听,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会是一次巨大的收获旅程。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老人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医疗费用和药品质量。尤其是一些补钙的药品,老人深有体会,以前此类的药品价廉物美,而现在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药效下降,老人们用后不见效,于是有老人把这种情况归咎于市场改革、私营药厂代替了国营药厂,甚至于某些老人非常怀念计划经济时代。可见部分老人的思想观念还难以适应时代变革。不过,这也说明目前国家应加强药品的准入和质量监管,让老百姓不仅吃得起药,而且吃药更要有效。

该福利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员存在较大矛盾,部分工作人员会对老人恶语相加、背后漫骂,表面原因是该院工作人员人手少、任务重,老人又常常因为身体健康问题,事情不断,比如老人失禁,工作人员不理解认为是老人与其作对故意所为。又比如老人身体疼痛不做下楼端饭等事,工作人员便认为是老人懒惰,老人很想自己动手却实在是有心无力。其实,除了双方缺乏交流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该院工作人员工资太低,如全日护工蒋叔叔,待遇是包吃包住月薪200元,洗衣工的月薪是350元。年轻的炊事员“小胡”也有意要离开福利院。我想长期存在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势必让老人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不和谐的关系也会不断消磨着工作人员耐心和热情。

仅仅在我们作实践的八天里,我们所见到的社会各界对福利院的关心很多,他们送来了营养品,也送来了关怀和温暖。在目前,老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已经令他们满意,而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正如2月2日慰问团请来了鼓乐队,刘婆婆高兴地说道,“我们老人更喜欢你们带来的热闹”。我们惊喜地看到,中学生已主动走进福利院来关心老人,尊老感恩得到很好地传播,爱心的接力棒在不断传递。很多同学和亲人愿意加入我们,因此希望社区有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方便志愿者提供服务。作志愿服务者,虽然短暂,但我们的绵薄之力星火之暖依然让老人倍感温暖。

篇2: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学校:阜阳师范学院

系部名称:文学院

活动名称:服务基层儿童,普及科学知识

服务地点: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石门山行政中心小学

人员:宋晨宇.陈超.李长振.李进.沈林森

服务时间:2011年7月15号——2011年7月22号

大学生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们明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良好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我们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我们从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同时最重要的是发现并改变自己的不足!走进社会我们难免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俗话说得好:‚见什么人讲什么话‛!这可以理解为阳奉阴违。但是最多的理解还是与别人交流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很大的可能上提高我们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最重要的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学到了在学校里面无法学到的东西。要求的不仅仅是关心关爱的几个词而是认认真真的将它付诸于实践中去。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爱的所在!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为了进一步改善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环保意识,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量。同时让大学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进一步认识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将服务基层的意识植入同学心中,鼓励同学们到基层去锻炼和深造自己,同时也进一步发扬五四精神,去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感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特开展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

得到了小河溪镇镇团委领导、小河溪镇石门山镇中心小学学校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及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得以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10日至20日,文学院‚关爱农民工子女实践服务团‛以太和县大新镇李小洼小学和颍上县十八里铺镇宋洋小学为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实际行动之后,我们服务基层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爱心小分队前往凤阳县小溪河镇石门山行政村中心小学。

小溪河镇是凤阳县东部重镇,距县城24公里,2007年4月由原小溪河镇,石门山镇,燃灯乡撤并而成。现镇域面积206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人口5.4万人。辖3个社区、12个行政村。省道307线、该镇现有56个党支部,1445名党员。

该镇矿产资源丰富,拥有高品位的石英砂、石灰石、花岗岩、钟家山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省道307线、南(京)-洛(阳)高速公路和京沪线铁路穿镇而过。该林业和山场资源丰富,还是全国闻名的黑豆种植和销售基地,年黑豆种植面积4.5万亩、产量6500吨,远销韩国、日本等地。诚可谓交通便捷、物阜民殷。

关注和谐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奉献一片爱心。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来到小溪河镇后,从7月15日至7月22日,在石门山行政村中心小学,开展了7天的支教活动。队员们给小朋友们辅导功课,普及防雷电、数

学趣闻等日常生活学习小知识,并开展各种小游戏等才艺活动教学。‚小老师们‛和学生们都满怀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之中。经风吹日晒粗糙黝黑的脸,因听了我们的来意而笑逐颜开、欢迎不止,那是农村的老伯和阿姨们,家里的孩子都在放暑假,但十之八九却不听管教、不愿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看书写作业,眼看着这大半个暑假就完了,心里干着急;仍记得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神情的眼睛,因听了我们的活动而欢呼雀跃、不停鼓掌,那是农村的小弟弟、小妹妹们,自己本来也想在暑假里面好好补习一下功课,可是父母老是逼的太紧,以至于自己兴趣全失,只感枯燥无味,但看着这暑假如往年一样即将虚度过去,心里也确实有些遗憾。并不是说我们的到来就可以让他们完全对自己的暑假放心,但我们的尽力确实可以让他们分别拥有一个与往年不同的假日。

通过七天短暂的学习,孩子们的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同时也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法,相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转眼之间七天的支教生活就完美画上了句号,7月22日,这天是特别难忘的一天,心情由惊喜到快乐到感动到哭泣…百锦交集,我们有缘相聚在石门山行政村这片土地上,也许是冥冥中注定,我忘不了孩子们天真的微笑,忘不了那一双双充满天真快乐的眼神,由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喜欢看着她们笑,听着她们唱,感受她们的快乐,她们一次次把我们带回到童年的快乐时光,尢其是那双出双入的孩子们,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与好朋友一起上学,上课,弹琴,唱歌,跳舞吹笛…手

拉手站上舞台的点滴……!

不可否认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度很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可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在许多地方父母都选择到外地去打工,把孩子交给亲戚朋友照顾。他们和父母一年基本上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相聚!随之而后就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就是‚留守儿童‛!把关心关爱带给留守儿童也是我们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7月15日至7月22日,我们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到达石门山行政村中心小学开展义务支教活动,而参加支教活动的小朋友中大多数也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他们不喜欢与别人交流,胆子小,性格有点孤僻!于是在接下来的支教中,我们都十分关注这些小朋友,时刻鼓励他,给他们带去关心和关爱。让他们慢慢打开自己的心结!不在那么沉默,不在那么孤独!不再那么自卑!希望他们能勇敢面对困难,变得坚强起来。留守儿童之所以害羞,自卑,是因为他们缺乏爱,而我们做的远远不够,社会给于更多的关注才行。

七天的时间过得很快,看看刚来的时候对我们还生疏的孩子,现在对我们的离去恋恋不舍!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建立了真真切切的友谊!关心留守儿童是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儿童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还要靠他们去建设,我们应当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给予我们能够给予的温暖,使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爱,同时也呼吁其父母亲早日回到他们的身边,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更加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加健康茁壮的

成长,为我国未来更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文化普及,共建和谐家园!为贯彻‚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卫生下乡‛的主旨,我们为此次‚三下乡‛活动做了充足的准备,此次的科学知识下乡普及活动不仅为小溪河镇石门山行政村的群众们带去了实用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协作、沟通、交流能力。

短短七天的社会实践就这样结束了,但记忆还是那么的深刻。回想着:支教期间学生与老师共学的情景;石门山小朋友的笑脸还清晰可见,游戏中你争我抢的场面犹在昨天;那依依惜别的场景……一份份鲜活的记忆会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共同朝着‚使活动顺利开展‛的目标共同的努力。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强大于可贵。我们的下乡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与汗水。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累并快乐着。让我们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收获友谊、收获成功、收获一份人生难得的经历。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明显能感受得到教育在中国的不平衡性!尽管国家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免一补等政策‛!可是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性!在一些平困地区可以真切的看到学校的简陋,教学资源的差距,老师的待遇等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地区之间存在不公平性。这是近代才比较凸现的一个现象。不同地区人们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不同,不同地区长期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因素造成了学校分部的不平衡性,再加上社会政治原因,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缩小,反而越来越有扩大的趋势,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于是一轮一轮的教育改革方案就不

断的被人们提出来。却最终多是为了维护关系自身或本阶层的利益。招人议论。

最受关注的还是经济收入高低者的孩子受教育存在不公平性。过去讲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目不识丁,为有钱人有权人所愚弄。一直是忆苦思甜中永恒的话题。现在这种状况虽有改善,但还是强差人意,有待于加大力度,使之更加完善。让更多的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实在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但又出现另一个问题,现在的高收入者可以把孩子送出国外,中产阶层通过定向培养,多交学费使自己的孩子享受到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教育。收入低的家庭只能依赖国家的好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归结来说还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差异!要避免教育公共资源为少数人拥有的局面!在对于由于收入差别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性。在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政策基础上,国家继续采取很多的方法,如助学贷款、减免学杂费,划拨专项教育支持资金,在落后农村举办好的学校等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们缺乏原有的关爱!面对祖国的未来,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办? 其实寄宿制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和集体生活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可以降低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通过寄宿制,也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单亲扶养’和‘隔代扶养’问题。‛张新实认为,集体生活更容易使孩子们觉得充实。

篇3: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服务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 并从经验的反思中获得新知识, 同时学生在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富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服务性学习不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公民教育方法。

学校始终立足于儿童发展,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 开设了以自我服务、家庭服务、学校服务和社会服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 进行服务性学习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们设计了“童年经验, 60件小学生亲身经历的事”这个项目。下面笔者主要从项目设计的主题阐述、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设计框架、项目实施进度和项目愿景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项目设计的主题阐述

1. 主题假设。

(1) 经验孕育生命, 滋养生命, 童年经验是最好的生活教育、生长教育、生命教育。

(2) 经验使儿童探索自然、亲近社会、理解自我。

2. 主题描述。

(1) 通过生活体验活动, 形成体验式生活综合实践体系, 整合家校、社区与地域资源, 促进学生健康、自然成长。

(2) 选择60件事是因为, 希望儿童从一年级开始每年有机会经历10件对其成长有益的事情, 六年累计下来就是60件事。

二、项目的设计背景

现今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而忽视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 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重甄别证明而忽视诊断和改进。我们学校基于儿童, 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 做了一些符合校情的尝试与研究。

我们希望结合综合实践课程进行该项目的实施、探索和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简便易行的义务教育评价制度, 引导学校、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项目的具体实施

学校综合社会实践课程 (体系) 是在学业课程外 (非学业课程) 的。这个体系体现以下特性:实践经历中累积童年经验, 操作活动中丰富童年体验。为了引导学校、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我们主要从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个层面来着手。

首先, 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适用于低、中、高三个年段的题为“那些年, 爸爸妈妈做过的事”的访谈记录样稿。这样的访谈记录不同于一般的调查报告, 希望家长和学生一起配合完成, 尤其是要求家长用心帮助学生完成。为了更好地传递访谈的意图, 我们还贴心地对家长进行指导, 给每位家长写了封信。信中, 我们温馨提示了访谈记录的填写方式:低年级可以用词语来记录, 中年级可以用句式, 高年级则以叙事的方式。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设计样稿, 希望为访谈记录的填写增加些趣味性。最为特别的是提到“为了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 希望能够饶有兴致地讲给孩子们听”。要求家长“饶有兴致”地讲给学生听, 不仅是为这60件事提供素材, 更是希望家长在讲述时可以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童年经验……这样一来, 访谈记录的填写就不仅仅是一项“作业”了, 而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踏上的童年之旅。家长或许就会对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甚至是恶作剧多些宽容。

出于上述考虑, 我们把老师聚在一起, 也做了一份题为“那些年, 你做过的事”的访谈。“翻墙”、“养蝌蚪”、“逃课采桑叶”、“在墙壁上涂鸦”、“烤梧桐籽”……教师在完成访谈的同时, 记起童年趣事和囧事的那一刻, 与学生引起了共鸣, 唤起了老师对学生调皮和淘气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 我们对学生的访谈记录进行汇总, 并请来家长志愿者进行汇总。通过这种形式, 加深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

我们请家长志愿者来汇总, 是想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有的选择自己来完成, 有的会在班级的qq群里进行讨论, 有的则是三五人小聚, 一起完成汇总。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很重要的, 因为后续的一些活动都是需要家长积极配合的。

四、项目设计框架

框架共分三个板块, 人与自然 (探究、坚持、细心、求实等) 、人与社会 (亲和、合作、友善、秩序等) 和人与自我 (自我认知与自我悦纳等) 。其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个板块分别从四个层面来设计, 分别是家长做、学校做、伙伴做和自己做, 契合了我们关于服务性学习的研究。

我们结合家长和教师完成的访谈记录汇总表, 并参考了兄弟学校和国内外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初步完成了“童年经验, 60件小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的初稿。

篇4: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关键词]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213-03

儿童卫生保健属于较为基础的一项工作。针对0~3岁的婴幼儿,其属于体格发育以及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并且此阶段会对终生产生影响。在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属于较为基本并且重要的一项内容,属于社区健康服务工作中的关键工作。为了探索新路径促进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主要针对我竹村社康中心所辖社区0~36个月儿童,采用“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进行健康管理,最终获得的管理效果极为明显,现将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竹村社康中心所辖社区面积总达5.8平方公里。总人口共约4万人,流动人口占比95%。选取我社区2012年1月~2013年1月年龄为0—36个月的儿童实施常规管理,儿童平均年龄为(17.7±2.1)个月。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年龄为0~36个月的儿童针对其实施全程健康管理,儿童平均年龄为(17.6±2.1)个月。两个期间的儿童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儿童均为正常生长发育的健康儿童,排除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的儿童。

1.3方法

2013年2月开始,对本社区流动儿童采取新的儿童健康管理措施,为期一年,具体如下。

1.3.1主要参考《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准备实施健康管理 具体的健康管理流程、随访流程、管理程序和管理内容、管理技术以及健康档案格式全部按照管理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准确执行。

1.3.2创建社区儿童健康管理团队 要求社区每一健康服务中心需要安排对应的儿童健康管理人员。可以选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等人员担当此项职务。有效创建社区儿童健康管理团队。团队主要由全科医生、产后访视人员以及计免护理人员组成。

1.3.3统一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管理进行明确规范 针对社区儿童健康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完成1周的实习后,允许工作人员上岗。每年对所有工作成员进行为期2次的培训。对全科医生以及社区护理人员针对儿童健康管理理念进行不断提高,将最终的管理技能有效提高。

1.3.4健康管理同计划免疫工作捆绑操作的有效实施 同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进行比较,计划免疫工作要提早开展,使儿童家属有一明确认识,因此在对儿童实施接种的当天同时对儿童进行体检。当家长带领儿童于社康中心准备实施免疫接种过程中,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为儿童准确建立健康档案,在准备对儿童进行接种前,为其进行体检。

1.3.5畅通儿童保健双向转诊渠道,实现健康管理的无缝连接 针对流动人口儿童,在准备进行预防接种过程中,有效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一经发现异常情况,对儿童进行有效处理或转诊。

1.4评价方法

以2012年1月~2013年1月流动儿童健康管理情况为研究对照,对2013年2月~2014年1月本社区流动儿童健康管理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选择模糊数字评分方法对健康管理满意度进行评分。评定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针对健康管理满意度越高,并同实施前进行对比。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6.0完成本次研究临床数据分析,以(x±s)形式表示级联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童健康管理率变化情况

“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开展,我竹村社区儿童健康管理质量获得显著提高,儿童健康管理人数获得显著增多,流动儿童有效纳入到系统管理范围,在儿童保健技能以及健康管理意识两方面,提高程度明显;在儿童系统管理率以及保健覆盖率两方面,均表现为明显提高。见表1。

2.2健康管理评分比较

抽取30名儿童家属,通过模糊数字评分方法对健康管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同实施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社区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有效保证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医务人员具有的保健意识和全科知识获得了有效强化。能够积极开展进行儿童保健的相关工作。此外,儿童家属的思想观念和保健意识也获得了有效转变和提高。

对儿童完成体检后,儿保医生可以对儿童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对儿童家属详细介绍儿童当前的发展情况。针对儿童的营养喂养以及日常护理等系列工作均进行详细指导,从而有效确保儿童家属针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程度获得了显著提高。

此外针对社区居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其心中的地位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医患关系获得了有效改善,居民针对社康中心的满意程度获得显著提高。项目的顺利开展,保证流动社区儿童能够有效进行社区儿童的健康管理,有效反映出社区健康服务具有的公平性以及方便性,最终有效确保社区儿童的健康安全。

本次研究中,“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有效应用,我竹村社康中心所辖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质量获得显著提高,儿童健康管理人数获得显著增加,流动儿童有效纳入到系统管理范围,在儿童保健技能以及健康管理意识两方面,提高程度明显;在儿童系统管理率以及保健覆盖率两方面,也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效证明‘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价值。

篇5:儿童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2016儿童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篇3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个暑假里我认真履行了学校要求进(法学社会实践报告)行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积极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了解了国家大学生要求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投身社会实践的各项指令,深入学习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刻的实践经历,在实践中收益良多,体会深刻。

这个假期里,我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去孤儿院当义工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许多。回家后因为离孤儿院比较近,加上社区干部的大力宣传,我和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此次公益活动。孤儿院的孩子们从四岁到十五岁不等,父母大多双亡,只能被孤儿院收留。我所在的孤儿院是7月初才成立的一所孤儿院,也是本县历史上的第一所孤儿院,收官孤残儿童共50余人。

由于孤儿院是7月初才成立,我很有幸参与了孤儿院的筹备和入院工作。在工作中虚心向工作人员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迎接来自全县各地孤儿入院的过程中,通过与孤儿及其监护人的交谈中获益匪浅,也使自己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孤儿院将孩子分成两个区,一区是六到十岁,二区是十一岁到十五岁。我带的是二区。

有时候看着她们的快乐和满足让我久久不能忘记,这些寻常人家无比简单的满足在这些缺少爱和关怀的孩子们身上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护工门平时除了陪伴孩子们玩耍大多数时间是要照顾全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和安全,所以分给每个孩子的关怀就少的又少,如何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所需要的关心和爱的滋润,她们无疑是可怜的,没有父母的爱在孤儿院里生活成长。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失去了他们最重要的感情依靠,我无言以对,只希望那些草率把孩子生下来的父母不要这么不负责任,让一个无辜的孩子白白承受着不公平的对待。 孩子们午休时间总是不安宁喜欢哭闹,好不容易安抚了这个,另一个个又开始折腾,最后弄得我手足无措,通过向护工虚心的学习,自己慢慢地也能熟练而紧凑的完成安抚他们睡觉的任务,这些孩子们是她们见过的最可爱的孩子,可是却有着这样的遭遇和命运。

这些孩子在没有父母之爱渐渐长大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时期特别的古怪,他们怀疑自己不好,十分的敏感多疑,看着直叫人心疼,好在这些孩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衣食无忧的生长,给孩子们提供的条件都是最好的,让他们在没有爱的基础上得到一些补偿,能顺利安全健康平安的长大,孤儿们是可怜的,这个年纪的孩子本应娇生惯养受尽疼宠,可是他们却没有这个福气享受这些本该属于他们的感情,我们平常不光只顾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健康长大,而是要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修养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两个月的实践生涯过得飞快,我和这里的孩子相处得非常愉快,比如带着她们出去野炊,一起玩游戏,一起上课。

看着每一个孩子开心快乐着,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义工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开心,能感受到被需要,能帮到这些孩子,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变得开始有了特殊的价值,和孩子们的感情也是真实而美丽的。这些孤儿无疑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抹色彩,和他们一起度过的这五十多天,充实而充满了意义,让我学会了如何爱和关怀别人,如何让身边的人因为你而感到快乐幸福,那些最真诚最可爱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报。

真心希望那些父母们在决定生下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毕竟这是一条生命,她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无辜的,她并没有任何错误。既然决定带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对她好,不要因为残障而狠心抛弃自己的子女,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因为,这意味着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缺爱的可怜人,她的人生将永远不会圆满。所以我呼吁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慎重,负责。不要让他们因为你而接受不公平的一生,这是一个孩子的一生啊,多么重要啊!同时孕妇一定要慎重服药不要让孩子在发育的时候因为你的一时疏忽大意而产生先天性发育残障,我希望父母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多一些疼爱,多一些不舍,少一些狠心和无情,既然是父母,就要负起责任,你选择把他们生下来,就要对孩子一辈子负责,狠心抛弃他们是多么残忍的一个决定,他们多可爱,不该受到这样的伤害。我们要用最真的爱关怀这些可爱的孤儿们。

在这五十多天的义工生涯里,我觉得学会的远不止这些,我们这些九零后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和平年代。对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总觉得理所当然,对别人的付出当做是应该的,从来就只知道索取很少付出和为别人着想,心里大多也都只有自己一个人,天生的自私无情。但是,我们似乎忘记了,别人对你好疼你爱你并不是应该的,这是付出,这是爱,是人间难得的真情,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些看似来的容易其实来之不易的感情,感激社会政府感激党给我们带来的和平年代,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这一切,都是幸运的恩赐,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感激报答每一个对你好的人,感恩父母亲人,多关心体贴他们,有的时候你不经意的关心会让他们像个孩子似的欢心一整天。

篇6: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我的社会实践单位是xx儿童福利院。工作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促进民族团结,关爱哪些孩子们,工作内容是给孩子们上课,指导他们上晚自习,给他们安排各种活动让他们开心,我的工作内容还有一项对社会,对福利院得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进行一次调研。我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尽能力满足我们的需要。

我们住在福利院,被褥床单被单等都是他们提供的,他们能做到这样我已经很满足了。这次实践,我们同学彼此之间的友谊又增进了不少,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大家能够互帮互助,干什么都没有任何怨言,大家表现的都那么积极,及时再苦再累,大家都能够坚持下来。

社会实践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步入,社会而做贡献的,这也是一中投入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加深我也社会阶层人的感情,拉开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才之路。社会实践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得到了体现,为了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社会实践培养了我,锻炼了我。社会实践成为了我们大学生锻炼自己的大舞台,在这舞台上我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这样的舞台上我们尽情的发展我们青春的姿态和敏捷的思维。

篇7: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

关于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X年4月29日-X年5月1日

实践地点:XX儿童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东莞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于1998年3月,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239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65名; 8-17岁,41名;3-7岁,133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十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她)。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

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篇8: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的加重, 极大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要使人类认识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必须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 是我国能否逐步走上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 提高他们生态道德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亲近吊兰, 美化校园”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由此孕育而出, 其目的是通过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实践, 充分感受植物对环境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从而萌发珍惜、爱护植物的情感, 提升生态道德意识及绿色生活理念, 美化环境, 绿化校园。

二、拟定活动方案

1.项目组成员分头对吊兰科学栽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查找收集学习;

2.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吊兰栽培技术专题讲座及现场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 自主实施栽培、观察、记录、分析、研讨;引导学生做对比观察实验;

3.就吊兰对居室空气的净化作用进行分组监测, 得出相应的科学数据;

4.以“绿植小分队”的形式, 深入街道、社区、家庭等地, 将吊兰栽培技术和方法教给身边的老人及家长, 进行植绿爱绿宣传;举办“植绿小能手”成果展。

三、活动实施过程:

1.领导重视, 专人负责, 组织策划。

2010年年初接到任务后, 及时确定项目, 策划跟进。

2.落实参与实施学校、地点及对象:

南京市科技特色校凤凰街小学, 五 (1) 班的全体师生, 共26人。

3.联系专家顾问:

确定为江苏省农科院院花卉园艺所陈尚平副研究员。

4.收集查找资料, 自主实施栽培。

全体成员分头收集、调研, 集思广益, 对吊兰科学栽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查找收集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 按照陈研究员的现场指导, 自主进行吊兰的科学栽培及管理。

5.邀请专家现场指导, 引导学生做对比观察实验。

特邀陈研究员到校, 在该项目基地就吊兰的科学栽培进行现场指导, 并认真辅导学生做吊兰分组对比测量、观察实验, 从不同土壤基质、肥料配比等方面进行跟踪观察、记录。5月底至9月在老师的精心安排和带领下, 分别组织学生进行了6次跟踪观察和记录。

6.暑期加强管理, 并进行爱绿宣传。

暑期在老师的带领下, 学生冒着高温轮流到校, 对基地吊兰进行科学的施肥、浇水、修剪、扩盆繁殖等项管理。于此同时, 以“植绿小分队”的形式, 深入街道、社区、家庭, 将吊兰栽培技术和方法教给身边的老人及家长, 进行爱绿宣传, 带动周围的人一同种植吊兰、爱护植物, 践行绿色生活。

7.开展吊兰对居室空气净化作用的监测实验。

利用专业监测工具及暑期期间, 分别3次邀请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刘工程师, 到新装修居室进行吊兰对居室空气净化作用 (吸收去除室内甲醛及综合挥发性有机物) 进行分组监测, 得出相应的科学数据。项目组老师及2位学生代表参与现场监测。

8.举办“环保知识”“吊兰栽培技术”专题讲座。

监测实验后, 为了及时引导学生, 9月份特邀江苏省环保宣教中心王工程师到校, 给学生举办“植物对居室空气的净化作用”专题环保知识讲座;同时邀江苏省农科院花卉园艺所专家就吊兰栽培技术给学生作“了解吊兰, 种植吊兰”专题讲座。两场讲座通俗易懂、上下互动, 现场气氛活跃, 同学们受益匪浅。

9.举办“亲近吊兰植绿小能手”成果展, 召开参与人员座谈会。

辛勤的付出, 换来盆盆硕果, 10月底, 项目组及凤凰街小学特为每一位参与的学生举办“亲近吊兰植绿小能手”成果展, 通过展示带动全校的师生植绿爱绿, 美化环境, 绿化校园, 并于当日召开参与人员座谈会。

四、活动成果

1.培养了学生通过书籍、媒体、网络等途径, 对相关知识及信息进行收集查找调研学习的能力。

2.同学们通过亲自参与、动手实践、资料查找及专家多次现场指导, 掌握了吊兰选苗、基质、浇水、施肥、扩盆繁殖等科学栽培的基本技能, 初步了解吊兰喜温暖、半阴和空气湿润环境。

3.活动组全体成员在自主参与、探索实践过程中, 提高了探究式学习能力,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并得出相应的科学数据, 为科学种植吊兰提供依据。在专家及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按小组自主做吊兰栽培技术对比观察实验, 从不同基质、施肥种类等多方面对吊兰生长影响做进一步探究, 通过学生观察记录、后期数据整理及专业软件分析得出了试验结果。

4.通过吊兰对居室空气净化作用监测实验, 到查找相关资料论证, 让学生认识到, 吊兰不仅是极佳的悬垂观叶植物, 而且也是一种很好的室内空气净化花卉, 尤其是对甲醛的吸收, 效果尤为明显。

5.在吊兰对居室空气净化作用第二次监测实验中无意发现:要降低新装修房给居室带来的空气污染, 仅开窗和放置植物是不行的, 还必须保持居室内的空气对流与流通, 否则连栽培的植物也会受到影响。这进一步说明, 夏季, 吊兰在栽培管理上应防暑降温, 注意通风。

6.活动立足学校、面向学生, 有效提升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及绿色生活理念, 让学生充分感受植物对环境及人类生存关系的重要性, 萌发珍惜、爱护吊兰, 关爱植物的情感, 逐步养成植绿爱绿的良好行为。

7.以“植绿小分队”的形式, 深入街道、社区、家庭等地, 将吊兰栽培技术和方法教给身边的老人及家长, 家长们在后期“本项目执行小组”下发的调查问卷中写到:通过参与该项活动, 发现孩子的责任心与吃苦耐劳精神变强了, 对植物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且是家中种植吊兰的技术能手。

五、活动后的思考与反思

1.“亲近吊兰, 美化校园”少年儿童道德实践活动, 以自主参与、探索实践的模式开展, 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2.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在不同基质对吊兰生长最大叶片影响的试验中, 存在普通土壤叶片生长肥大可能的原因:①试验用土壤本身含有较高的氮肥;②学生记载有误。这是在以后的对比试验中需注意的问题, 从这个问题中也充分说明, 无论做何实验, 都必须细致、规范、严谨。

3.在本项目吊兰对净化空气的监测实验中可以看出, 吊兰在新装修房对致癌的甲醛有着极强吸收净化功能, 但它对所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 吸收净化作用并不明显。因此, 在新装修居室内摆放植物只是缓解污染的途径之一, 更主要的要宣传号召大家在新装修房屋时, 选用环保绿色材料。

4.生态道德活动增进了学生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加大在这方面安排。就像刘校长在座谈会时说的, 活动让该校五 (1) 班的学生能同专家零距离接触, 接受专家面对面专业技能指导, 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5.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寓意深远, 希望活动能不断延续。江苏省环保宣教中心的王工程师在座谈会时说道, 很高兴能为本次活动作“环保知识”讲座, 也很乐意为少儿环保教育进行宣传指导。

6.在教育生源方面, 校外教育因没有自己的学生, 所以, 我们的活动必须依托学校, 立足学校, 以学校为主体, 面向广大少年儿童, 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 活动才有受众面, 这是活动开展的基本要素。因此, 校内校外要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通力合作, 相互促进。

7.在教育资源方面, 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 积极主动与科研机构联系, 充分利用社会科研机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 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是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活动的顺利开展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8.在师资力量上, 校外教育机构也很有必要配备和培养专业的行动研究人员及师资队伍, 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激励教师树立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思想, 造就一支具有过硬专业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以利于行动研究及少年儿童生态道德实践活动能有效更好地开展。

篇9: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调查目的是期望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自闭症服务行业、社区儿童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接纳程度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其现状,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调查范围以中国武汉地区为主,调查对象包括家长、社区儿童、机构从业人员。调查方式包括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以及电话访谈。

自闭症孩子的现状

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家庭为双亲家庭,42.49%的家庭为非常住户口,46.90%的家庭租住他人房屋。家庭常住人口中,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占42.56%,超过一半的家庭与其他亲属或保姆共住,见表l一10、表1一11。有79.29%的家庭月收人为500trj元或以下,而每月孩子的康复训练费用支出占月收入一半及以上的家庭则超过50%,甚至有24.39%超出家庭总收入。康复训练费用完全由家庭承担的占73.63%,由政府、机构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只占14.15%,见表1—14。只有36.69%的家长已经接受过机构培训,41.56%的家长偶尔会参与机构活动,而21.75%的家长则完全没有参加培训。

自闭症孩子表现的评价

对自闭症孩子表现的评价中,85.25%的家长表示孩子社交有困难需要协助,63.29%的家长觉得孩子有情绪控制问题;而37.89%的家长则表示,孩子有自己的兴趣或专长,其中以画画和音乐居多,见表1—8。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发病于儿童早期,所以又称儿童孤独症。目前认为,自闭症的病因机制可能和遗传、感染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有关。三大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刁‘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

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我国自闭症儿童的人数约为336.3万,已居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約占60.66%,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患病比例约为6-9:1。

自闭症儿童家长面对的困境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存在也导致了自闭症儿童家长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每个不幸的家庭都有他们不幸的理由,自闭症儿童家长生活的道路漫长又艰辛。笔者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访谈,了解了他们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和困境,并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1.2.1 自身困境

经济困境

在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中,家长是唯一的支撑主体,一方负责照看孩子,另一方负责提供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提供整个家庭的基本物质需求,还要筹措子女的康复和治疗的费用。

家庭内部矛盾

x:他爸说孩子的问题是我造成的,因为孩子是我生出来的,说什么就算再想要一个,也不敢要了。听他那么说,我也感到自责,但是这生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我也气不过。

Y:我在家带孩子,他在外面打工,我长期跟孩子在一起,孩子的康复、生活起居都是我照顾,看到孩子那样,我也愁。家里又有琐事,我有时候就跟他爸急,他在外面干一天活回来也累他就跟我抱怨,我们俩也就常常拌嘴。

Z:有一次,我要洗衣服,让他爸看他着他喝牛奶,结果我进屋一看,孩子把奶给撒床上了,他却在那打电脑,你说我能不急么,我这还没出去干什么呢,他都不管孩子。

X是因为孩子的自闭症,加上孩子爸爸的责备,把责任都推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因此产生了罪恶感,两个人就会面对情感上的危机。Y觉得自己带孩子,父亲也没帮上什么忙,关于孩子的康复教育都是自己操心。父亲觉得自己在外面工作为了整个家庭劳累,也是有功劳的,两人心存抱怨就互相吵架。Z认为孩子的爸爸没能帮上忙,自己更没有私人空间,感到恼火。自闭症儿童成为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加深了家长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自闭症儿童家长面对这千差万别的困境,经过笔者的归纳和梳理,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精神两个方面。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访谈不难发现,他们对自身的困境都存在着悲观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存在,不但不利于自闭症儿童的问题的改善,更对家庭内部的功能正常运作产生影响。

三、分析结论

我们以武汉地区为基础,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社会群众调查了他们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看法。对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目前普通大众对于自闭症儿童了解较少,甚至对自闭症儿童产生了误解。有关部门相关政策设立不到位,自闭症儿童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能够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能够切实帮到自闭症儿童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 3: 110-111

[2]原文Wadeson H. The art in art therapy, Art Therapy,1983.50 - 51.转引Steinhardt L.Six starting points in 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Wadeson.Durkin J.& Perach D.Advances in art therapy,P.339.

[3]泰莎·达利.艺术作为治疗—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精神分析、美学与心理治疗的整合「M].孟沛欣,韩斌,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50.

[4]转引白Rubin J A.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children through art Child Art Therapy 1987 235-240.

[5]土辉,白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诊断与评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853-855

[6]杨晓玲,白闭症研究进展.中国医疗信息,2006, 21 (21): 12-15

[7]Williams JH, Waiter GD,Neural mechanisms of imitation and `mirror neuron functioning in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J].Neuro psychologia.2005,Sep:1

[8]戴旭芳,白闭症的病因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6, 3: 84-87

[9]张继永,等.儿童白闭症213例病例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11 (2 ): 84-7

[10]土瑞珍,周西笛,儿童白闭症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07, 22 (17): 2436-2437

篇10:儿童福利院社区服务实践报告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年月日至月

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

“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四: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五: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后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上一篇:房屋管家工作总结教学下一篇:在创新中激发制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