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2024-06-10

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共8篇)

篇1: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宋正昂

在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的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相应提高。尤其是近些年退耕还林等慧农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现金收入,农村老人的收入相应增加,物质生活较过去保障程度提高。人的需求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因此,在现在有必要更加重视农村养老问题。

一、现在农村养老现状

1、农民养老的经济状况

大量的事实表明,农民养老问题的根源在于老年农民失去了养老的经济基础。调查显示,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年老后依然耕种一点土地或者搞点养殖以此维持自己的日常开支。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普遍,只要自己还有一点能力,总是要减轻儿女的负担,同时这样也比较自立。二是独立生活,但生活来源依靠儿子供应。这样的老人一般是丧失劳动能力而没有丧失生活能力的。但是供应是只限于粮食、煤炭等生活必须品,很少有现金。三是随儿子生活的老人,这样的老人基本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失去自我照顾能力的。显而易见,除了第一种情况有很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外,其它的养老经济基础基本上就已经失去了。如果遇到病或者灾之类的就可想而知了。

2、农民养老的生活照顾状况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加剧,年轻人很多离家打工,根本没有时间来照顾老人。绝大部分的老人出于对儿女生活减轻负担的考虑,也不会同意由儿女来专门照顾自己的。当老人因健康状况失去自理能力时,做为儿女除了面临给老人治病的巨

额医药费用以外,就是如何照顾老人的问题。如果子女中有一个没有出去打工还好处理,其他的出钱,在家的照顾。最难的是子女全部外出,就没有人照顾了。在现实中,子女只好委托邻居照顾,或者委托亲戚或者要好的朋友每间隔一段时间来处理老人生活的一些问题。至于子女一点都不照顾的只是极端。

3、农民养老的精神慰藉状况

这是伴随第二个问题的。很多老人在家,很少有儿女的信息,电话也很少,虽然物质上得到满足,但在生病或者看见别人的儿女回来团聚时难免伤感。老人很急切的盼望有亲情的联系和关心。调查中,很多老人考虑到儿女的经济负担,对儿女长期外出不回来表示支持,但是眼神中流露出凄凉与无赖。调查还显示,孙子在家的,儿女的电话比较多,至少一月有一次,有的一周一次(主要在学生放假的时间),甚至有的天天联系(主要是孩子很小,靠老人帮忙照顾的)。这种情况下老人还有亲人在身边,孙子也是他们的快乐,孤独感并不明显。孙子不在家的,儿女的电话明显减少,有的一年很少联系,甚至根本不知道儿女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觉得很孤独,对幸福失去希望,甚至对生活事失去信心。

4、女性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增强。一般情况下,老人晚年生活比较幸福的,其儿媳一定很孝顺贤惠。在外出务工的人员中,一些极端的例子显示,家庭条件比较好而赡养标准较低的一般都与儿媳的素质相关。但是由女性引发的赡养矛盾也不少。在此介绍两个例子。在一个比较富裕的村,自己的独女不养活自己,每年都要村干部组织周围群众(大多是一个家族的)开会教育,把老人一年的生活费用弄好,其余时间母女不说话。老人有什么特殊情况就没有什么保障。试想,老人现在还有一点能力,还能生活自理,等再过几年老人不能生活自理了,老人怎么办?经过调查,原因就是其女儿觉得是负担,没有任何矛盾,纯粹是素质和意识问题。再一个老同志早年收养一个儿子,现在老人八十多了,那个儿子也有

十多年没有管过了,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找村组织要救助。据查,他的儿子在另外一个乡镇做生意,收入比较高,其儿媳也在银行工作。按理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其儿媳认为是负担,在加又具有主动权,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

二、农村地区养老方式的思考和建议

1、实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与经济实力,我建议实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打造农民养老的经济基础。

重点就是在农村建立全覆盖、低水平、保生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农民个人帐户,以支定收,个人缴纳,国家按比例补贴,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在这里要注意两个数据,一是每月(或者每年)到底交多少可以起到基本保障作用;还有就是基本保障的上限是多少。在这两个数字之间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交纳的数额。作为鼓励,各级财政可以根据农民个人交纳的数额,确定一个比例进行补充。本来现在年轻的农民也能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但是那个数额太死,对于没有稳定来源的农民来说对能否长期有能力交下去信心不足。如果农民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选择交费数额,收入高时多交,收入少时少交,那样从农民的角度就增加了可操作性。再就是很多农民对自己养老的意识不强,可以通过增加国家补贴的比例来吸引农民主动参加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重要的配套制度,就是强有力的大病医疗保障,当前中国农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养老保险,而是医疗保险。农民老了最怕是就是得病,儿女再不孝顺,一般还不至于让老人饿死,但生了病尤其是大病就很难说了。因为大部分农民不是养老金不足,而是根本没有、或者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险,这是

当前农民养老最担心的问题,因此,如果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就必须真正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险,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加大大病统筹的比例,提高专门针对大病的统筹补贴等方法,逐步降低重大疾病的起报点,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让老年农民能看得起病,真正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

2、补充养老的照顾机制和精神慰藉替代方式

按照目前的调查,现在乡镇福利院发展比较好,但是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尽管费用高),但很难替代精神安慰,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把老人送去是不孝,三是老人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居住环境到陌生的地方去。

目前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就是在农民居家、不脱离原生活范围的前提下,对农民养老的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进行补充,一是可以降低准入标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在村中兴建小型的养老院。二是扶持和鼓励农民自己在本村创办托老所,就地解决老年农民的照顾和精神慰藉问题,三是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家政服务业,对投资家政服务业的民营企业从资金、税费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四是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业,并在技能培训,工作开展上给予相应的帮助。多措并举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农民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就业。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措施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农民,尚有劳动能力的农民不论年龄大小在农村对以上需求是很少的。

3、完善农民养老基础的保障机制。

解决了农民养老的基础之后,就是如何保障农民的这些基础的长期稳定,目前主要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在农村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保证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对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按有关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帮助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各级组织在处理赡养问题时,对那些有能力又不主动赡养的,要态度强硬点,通过适当的措施教育,而不能太多顾及面子由村里安排救济。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对农民进行主动敬老养老的教育,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己养老储备的意识,提早着手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还有就是要引导老人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三是强化基层组织的职能,针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特点,加大投入、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组织的作用,协调和调解农民养老纠纷和实际问题。

篇2: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9.1.据预测,到下一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老龄人口将上升到总人口的23左右,到那时候我国将成为一个负担沉重的老龄型国家,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带

来一系列的矛盾。随之而来的赡养矛盾也会日益突出,如不未雨绸缪,将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文明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社会养老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事关全局、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一、家庭养老现状及老人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995年,针对农村的养老问题,我们在富平县进行过一次百户家庭养老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在养老问题上,子女孝敬老人或基本能履行赡养义务的占44,在赡养问题上争争吵吵、有分歧、有矛盾的或尽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36,不尽赡养义务的占17,因赡养问题引起纠纷、告状诉讼的3.以上情况说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副的农村养老现状,逐步地要发展到以社会养老和靠自身的积累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趋势上来。据调查,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青年婚后即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其独立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使赡养孝敬老人意识逐渐淡薄。2.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不再是维系家庭的主要生产对象,一些青壮年从事商业和工副业,常年在外打工,甚至“乐不思蜀”,也给身在农村的老年父母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996年笔者在华阴市检查工作时,对官北乡青山等三个村,以“你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有87的农民普遍关注的是养老问题,其次是医疗问题。3.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独生子女通婚,造成一对夫妇,上养四个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单元结构(亦称4—2—1结构),使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生活照料、精神抚慰更难以顾及。

市场经济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农村老人心态的变化。由于年老多病,贡献愈来愈小,老人在家庭中地位随之受到削弱。经济支配权利十分有限(有支配权的仅占17,无支配权的占46),加之,医疗费用的上涨和家庭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老人在家中得不到应有尊重,甚至受到岐视或虐待。很多老人自卑感增加,自认为“老了、好范文,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不中用了”,“活着是多余的”。他们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叹晚年的凄苦,失去生活信心,消沉忧郁,性情孤癖,同时又怕活着无人养,病了无人医,不能动弹,无人侍候。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为解决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一种储蓄积累式的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规,由政府组织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福利事业。

篇3: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或者叫做社会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年公寓,是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1 养老方式综述

1.1 老年公寓养老

老年公寓养老是一种能够将居家和服务结合起来的方式。从国外发展实践来看,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二是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三是护理型老年公寓养老,四是大型老年综合体养老。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和护理型老年公寓养老实际上基本等同于医院与护理院养老,主要为老年人生命中的特定阶段或者生活难以实现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大型养老综合体养老也是老年人集中居住,但规模较大,老年设施与老年服务齐全。

1.2 居家养老服务

也就是“社区服务加住家养老”,是个人自理加社区援助的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社区内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居家养老”,对我国来说,居家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相比,是一个制度创新。

以上这两种养老方式,现时在我国都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是对于这两种有区别的养老方式,现今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如何;对于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中国人而言,哪种方式更加符合中国的老年人;为了使“居家养老”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实施,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还存在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将就这两种养老方式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2 老年公寓的发展趋势

2.1 独立性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养老方式,是上个世纪70年代在瑞典兴起的一种养老形式,在本文提到的四种老年公寓中,我国现有的是服务型和护理型老年公寓,其实很类似于福利院或养老院,某些配套实施还不甚完备。独立型老年公寓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能够把个人自理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其二,独立型老年公寓采用住宅形式,老年人私密性方面有充分保障。

这种方式其实已经类似“居家养老”了,只是老人们相对集中居住而已。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是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们的首选。

根据2004年的老年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段人口数及其占的比重(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大多是“年轻型老年人”。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年鉴》200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基于以上原因,独立型老年公寓必定是具有最大发展空间的,是以后老年公寓养老的必然发展趋势。

2.2 大型老年综合体

大型老年综合体,就是具有齐全设施和全面服务的大型老年社区,可以划归为房地产市场供给的一种特殊类型。相对于独立型老年公寓,老年综合体有这样的特点,不但具备了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的优势,最主要的是,这种方式具备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公寓养老走向商业化进而走向产业化。因此也必然是今后公寓养老的发展方向。但其对用地以及人口规模有着一定的要求。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这种方式也开始兴起而且具有形式上的创新。

比如北京的东方太阳城、上海的亲和源等都是这种老年综合体具体存在模式,不过具体的操作模式各有不同。

东方太阳城面积234万平方米,地处北京东北五环外的顺义区,其中绝大部分用来出售,对于没有太多钱买房的老人,社区还拿出了2万平米住宅用来出租。因为是卖给老年人,房子定价比同地段同户型的商品房要便宜15%到20%。

东方太阳城里看护式的老年公寓,除了解决吃、住等基本生活问题以外,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太阳城采取的是保证金制,老年人住在这里,先交了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后每个月只需要交几百块钱的生活费就可以了。保证金作为老人的积蓄存在太阳城的帐户里,太阳城用每年的利息来支付老人的一部分开销,当老人离开太阳城的时候,这部分保证金还会如数退回。

亲和源是和北京的东方太阳城相类似又有区别的,亲和源会员制社区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亲和源提出了将“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养老模式,相对于太阳城而言,这是一种制度创新。

3 “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3.1 “居家养老”的特点

“居家养老服务”这种方式,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养老方式,是指尽可能地让所有的老人在退休后继续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度晚年。瑞典是公寓养老最早的兴起之地,可近一些年来,老人公寓养老已不再时兴,一些老人公寓被逐渐改造成普通公寓。可见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自己的家里度过晚年生活。

基于如下原因,“居家养老”更能代表社会化养老趋势的发展方向。其一, “居家养老”这种方式倡导的,是既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相区别,又与家庭养老相类似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它强调的不仅仅是“住在家里”,而且最重要的是,服务照料必须靠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来解决。所以,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堪称是一种理想的养老模式。其二,在当代社会中,传统大家庭的解体或名存实亡使养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在既需要亲情也需要服务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无疑是最佳之选。其三,相对于老年公寓养老的投资,居家养老的投资更低一些。老年公寓的建设,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它既包括住宅的建设,也包括配套设施地建设。而居家养老需要的是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这比兴建老年公寓要省钱得多。

3.2 国外的“居家养老”

目前,作为老年公寓发源地的瑞典,其养老方式已经开始悄悄转向“居家养老”这种更加人性化的方式。瑞典目前实行的有三种养老形式,即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底,斯德哥尔摩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1.2万,占全市人口的14.2%,其中继续居住在自己家里颐养天年的大约为10.27万人;住在疗养院或养老院的有6 400人;此外还有2 900人居住在随时能得到服务的老人公寓。可见,大部分老人还是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享自己晚年的。

在与瑞典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日本,又是另外的一种情况。日本政府从2000年开始实行护理保险制度。国民每年缴纳3 000日元﹙约合120元人民币﹚就可以在65岁以后接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不起无法自理或患有痴呆的老人不用去医院,就可以在家里接受护理。可见,在日本,“居家养老”非常受欢迎,原因就是社区服务周到细致,相对完善,能够让老人发挥余热。

4 保证措施

对于社会化养老事业而言,必须通过社会化的方式,使社会各界都参与才可以解决。大力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尤其大力推动大型老年综合体养老及“居家养老”方式的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养老服务走专业化的道路,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做好理论的宣传和创新,使老人们建立起“投资养老”的理念,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社会化养老的事业中。

4.1 服务体系的建设

老年公寓养老,尤其大型老年综合体养老,对养老服务要求比较高。养老服务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老年人对日常服务要求比年轻人高的多,不仅需要日常生活服务,如做饭、采购、料理家务、饮食起居咨询等服务,同时也需要游览、精神慰藉、家庭护理、娱乐以及康复治疗等更高层面的服务。

在运行环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与社区的共同努力。其一,政府对社区服务应当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对社区服务产业在税收、贷款方面也应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其二,社区服务应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赢利后抽出一定比例补贴养老服务。其三,老年公寓所在社区应通过募捐、第三组织以及公共参与等途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

4.2 理念推广和创新

我国正处于社会化养老的初始阶段,对于老年公寓养老上仍有许多认识误区。许多人把老年公寓养老与传统福利机构养老区分不清,认为老年公寓就是传统养老院与福利院。另外,由于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以及大型老年综合体养老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更多的人把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与独立性老年公寓养老以及大型老年综合体养老区分不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公寓养老的发展。

对于有能力开展独立型公寓养老的城市,可以加强对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以及大型老年综合体养老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老年人以及未来的“老年人”了解这些养老模式,从而做出理性判断与选择。

对于居家养老,我们应当采取加大宣传力度,作好“居家养老”的理念推广。要建立起“投资养老”的理念。居家养老的目标,不仅是为一些特殊情况的老人提供服务,更要引导有经济实力的老人建立“购买服务”的理念,让“居家养老”的覆盖面更广。

5 建议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以上的论述证明了居家养老的优越性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第二,全社会的参与。这直接关系着推行居家养老制度的成败。

老年公寓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大型老年综合体的开发建设,政府和社会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参与才能使其达到期望的标准,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除了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外,还必须建立起全面的“社区服务网络”的体系,如何编制“社区服务网络”这个体系,也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关于中国老年公寓养老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发展,2007(1):35-38.

[2]邰亚娥,于珍.我国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初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52-54.

[3]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J].经济论坛,2006(11):51-53.

[4]刘畅.吉林省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篇4: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推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党中央本着“以人为本”理念执政的又一重大突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依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需求特点,进一步推进新农保制度工作,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农保事业发展步伐的当务之急。

一、新农保制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实施的重要意义

从农村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新农保政策目标明确,覆盖面广泛,缴费额度富有弹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保障需求,保险费用计算方式科学严谨,提高了保障程度,切实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农村子女自身生活条件差,没有能力供养老人,新农保制度可以极大地改变现有家庭关系,增加老年人收入,减轻子女养老负担,提高老年群体的家庭地位。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新农保是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结构转变的有力措施,推进新农保制度,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农民减少对未来经济保障不确定性的压力,缩小地区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帮助落后地区跟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

二、阻碍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扩展的因素

(一)农民参保意愿不强烈

长期以来,传统农保制度中“以农民投保为主,集体补贴为辅”的运行模式在农民心中先入为主,加之欠发达地区老年群体思想陈旧保守,易受生存条件的影响,做出只注重现时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决策,年轻群体对长期性养老保险的兴趣普遍偏低,从而使激发并维持农民参保意愿成为开展新农保工作需解决的首要难题。

(二)人文素质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以老少边穷居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对繁琐的参保程序比较排斥。从地理位置上看,欠发达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给村民领取保费造成不便。

(三)宣传工作不到位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各乡镇广泛采取的信息传达方式通常局限于由工作人员到各村负责人,再到村民。村负责人文化素质有限,很难做到无针对性、无个人感情色彩的宣传,以至于影响宣传力度。与此同时,解释工作不到位等也会对制度推进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影响。

(四)地方财政的财务负担过重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中,政府补贴包括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多,需要的农保基金数额大,但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很难脱离转移支付,拿出足够的配套补贴参与构建新农保制度,因而对制度的实施和推进产生负面影响。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的对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新农保工作的指导

新农保制度能否顺利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决心与能力。比较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保障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政府部门更应加大重视力度,设定明确目标,采取得当有效的措施,总结和借鉴经验,出台指导意见,为推进新农保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二)加强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民政部门人员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由民政人员分批深入各乡村开展宣传工作。经济欠发达地区民众更多地受惠于扶贫等民政工作,因而对民政人员有着独特的信赖。另一方面,民政人员对新农保制度有充分的认识,有与农民群众交流的经验,能够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和透彻直观的方式,解答老百姓的疑问,消除误区,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为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进扫除思想障碍。

(三)加强新农保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新农保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行制度的基础,地方政府在积极规范新农保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人文特征,利用推广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能力,培养专业工作队伍,通过信息系统简化农民群众的参保程序,依靠科技力量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欠发达地区对保障基金的需求额大,这就要求财力有限的地方政府广泛吸纳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中央应依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特点,有比例地调节补助标准,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积极接受各界的捐助,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进行社会福利活动,还可以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民参加农保缴费免税的鼓励政策等方式筹集资金,保障制度的有效施行。

(五)建立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机制

对基金积极有效的运作管理,是提高制度保障金使用效率和活力的重要途径,在谨慎考虑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保值增值是保持制度长效性和持续性的关键。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不愿意承担保险基金投资市场运作所带来的风险,更没有能力根据市场信号和基金效益衡量进退的尺度,而关心的重点就是保障资金能否保持其购买力不降低。现阶段最为稳妥的投资方式就是办理购买国库券或存入银行,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可以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特点,发行相应储蓄利率的专项优惠债券。从长远来看,在农保基金规模总额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民政部门也可以考虑将资金投入到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以实现该部分资金更高更有效的增值。如果管理绩效能够让农民看见参保后的现实利益,无疑可使制度增加內在吸引力。

(六)加强对保障资金的监管力度和发放管理

新农保制度的普惠之处在于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有效性,要想确保制度推进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在养老保险金发放的各个环节,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应严格把关,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软件,确保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并能就近领取。接受重视农民的监督和检举,争取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促进新农保制度推进工作的良性循环。

(七)注重与其他保障制度的整合衔接

在欠发达地区,低保等其他保障制度范畴内的参保对象相对较多,双重保障致使财政负担增加。民政工作者应在新农保工作开展到一段阶段时,对参保人员进行回访复查,既可以了解民生,调整工作规划的动态发展方向,又可以确定有条件退出其他生活保障制度范畴的对象,降低财政支出,防止出现因制度衔接不当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社会化养老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度的推进工作更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新农保工作者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以确保制度长期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余桔云.关于普惠制“新农保”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2、林义.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五大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9(9).

3、彭国胜,陈成文.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J].行政论坛,2009(5).

4、徐清照.关于加快山东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徐峥嵘.欠发达地区农保工作的突破[J].中国劳动,2006(11).

篇5: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班级:12机制1W姓名:谷阳正

本次社会实践的参与者有谷阳正、李康、杨光、陈文。主题是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活动时间从2013/1/25到2013/2/5,地点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和徐杨乡,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等人都到城市打拼生活,不少老人都留守在家。据调查显示农村老人赡养问题不容乐观。

老年人口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项价值主体,一直扮演着权威和被尊重的社会角色。对老年人的敬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涵。而在现代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老年人的赡养的美德正被人们目不暇接的现代观念无情的吞噬着,老年人正成为被边缘化的一族。

农村赡养问题不容忽视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而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项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面临这些情况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目前,我镇农村养老还是沿用一贯的家庭养老模式:大多数依赖自己的儿女。老人们的要求非常低,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儿女们的常回家看看就够了,但这样的生活都不能被满足。调查情况看来,我镇一些老人生活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子女间非常攀比。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卸赡养老人的责任现象比较严重。如钦工镇士銮村73岁的陈某有三个儿子,现都已成家独自生活,老人则住在原先未拆的旧房里。原先三兄弟商量好没加拿出一定的粮食赡养老人,可后来老二以父亲在老三结婚时话的钱比他的多为由拒绝赡养老人,老三媳妇则以结婚时老人怠慢了娘家人为由业不尽赡养义务。老大开始还按时给老人生活费和粮食,后见两弟弟不尽义务,业停止供应。

2、养老体制的不健全。“养儿防老”的的观念在我镇已经根深蒂固了,人们的传统习惯是老人任靠子女抚养,他们年轻是为子女上学、结婚耗尽了全部积蓄,有的甚至把住房业全部让给了子女。由于农村养老制度的不健全,老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年老时在经济上就完全受制于子女,这就使得很多自己尤其是儿媳视赡养老人为负担,老人在家里经常受气。

3、少数子女道德沦丧。在农村有些子女不仅不善待老人还虐待老人,有的子女不体谅老人反而使老人饱受委屈,同时,很多老人收到了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这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

4、非法迷信步入误区。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有些人把养儿防老片面理解成在老人去世后有人送葬,吹吹打打风光一番,以为这就是孝顺,造成薄养老人,厚葬成风。

农村养老问题严重干扰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安宁与秩序,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我镇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在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

1、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分离,子女对老年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有调查表明,38%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发生意外事故或者生病,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担心唯一的孩子因工作或者其他的原因离家远去后,自己生活没有依靠。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着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2、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速,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青年涌入市区工作。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武侠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向子女倾斜,造成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3、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

传统的养儿防***惯使得老人并不具备维持生计的充分收入,他们属于最为脆弱、不受注意和得不到保护的群体。在经济调整时期,老年人尤其面临着风险。在我镇这种情况更为突出。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根据淮安市人口资料(2002年5月)与现在人口状况对比,高龄老人成倍增加,年龄增长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现实各种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随着家庭人口外流,子女在外地学习或工作,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而由于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孝”文化的衰落以及老人自身经济能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

逐渐兴起的多元化农村养老模式

当前,我市农村的养老方式已逐渐摆脱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正在形成。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1、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我市乃至全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我市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目前农村老人中只有6.2%的“五保”老人才能获得集

体养老,其余93.8%的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完全是家庭赡养。但这种模式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养老院和五保制度。近年来,为满足老年人供养和护理的需求,我市建成了一所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的综合性老年公寓,曾被省厅命名为“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同时,五保老人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6个镇的敬老院全部达到省标,设施完备,有3家被评为省文明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5%。

3、养老保险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在我市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全市有12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但由于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还需要一个过程。

4、储蓄养老

我们在农村调查时发现,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我市农村仍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产生疑虑,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手头有钱,才掌握养老的主动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年老之用。但低利率、高膨胀以及高额的医疗费,使得储蓄养老已无太大价值。

5、居家养老

去年,我们分别对红专、英雄、广宁、文化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调查,调查总人数745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占3.9%,独居老人占16.7%,无养老保障占20%,长期患病占0.7%,需要服务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为此,根据老人健康程度和需求的不同,为其提供不同的社会服务的方式:对健康老人提供交通和伴陪、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安全和健康地独立在家居住提供了尽可能满足需求的帮助和相应的保证。

今后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选择

当前我市农村养老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尽管有了许多体制和模式上的创新,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后,我们还应该从以下角度入手,加强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

1、通过宣传教育,浓厚尊老的社会氛围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和范畴。几千年来,孔孟首倡的孝道,历经朝代更迭而日臻完善,成为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2、建好农村老年协会,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农村老年协会,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由于其成员直接来自农村老年群体,因此,他们最了解老年人,最关心老年人。目前,我市6镇(区)均设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各社区村都有老年协会,全市各级老年协会注重抓好自身的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明显增强。为了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我市建立健全了符合本市实际的激励机制,并在全市开展创建敬老模范村、敬老模范社区活动。特别是我市依靠基层老年组织,启动了《家庭赡养责任书》工程,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证明,农村老年协会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农村养老质量,也有利于各种邻里互助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老年人、人人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3、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强化社会的保障职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形势越来越严峻,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是难以支撑的,完全依靠集体养老也是不现实的。只有逐步建立起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负担、农民自我储蓄积累式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才能够有效地缓解白发浪潮的冲击。目前在我市施行的农村基本养老。在资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国家给予适当扶持补助;在保险形式上,可以实行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凡属农村人口,年满18周岁,男不满60岁,女不满55周岁的农民均可投保。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保基金的效益,以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并和家庭赡养相结合,共同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4、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家庭养老仍是我市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方式。我们依托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立了家政服务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将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事务性工作纳入服务范围,八桥镇和英雄、广宁等社区利用

党员、老年协会班子成员及邻里,采用结对的方式,给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空巢老人等予以生活照料、清理卫生等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作了有益的探索。

篇6: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所极为关注、推进的一项重大农村经济工作。在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镇党委、政府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和发挥应有作用,结合金石镇实际,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金石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与成效

金石镇是一个传统型的农业乡镇,全镇人口36700人、劳力19000多人,耕地13251亩。同我市众多的农业型乡镇一样,农业产业结

构多年都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经营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慢。长株潭一体化以来,为适应农产品市场变化的新形势,在上级的引

导、支持下,金石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设施农业为主攻,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长株潭的“茶篮子、花园子”。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确立了改造传统农业(水稻、牲猪)、壮大新兴产业(油荣、玉米、蔬菜、畜禽饲养)、发展特色产业(金银花、晒黄烟等)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倾全镇之力,催生和壮大具有市场优势和发展

前景的农业支柱

产业、产品/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新的局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镇水稻面积31000亩,建立了石坝、文星、益民三村连片

1000亩水稻高产示范片。油荣种植面积9500亩,建立了月形油茶300

亩连片示范区,蔬茱面积4000亩,玉米种植面积1000亩,新开发金银花种植800亩、晒黄烟500亩。苗木800亩,有石坝生态科技园规模特色农产品基础不断壮大,其主要品种有玉兰、桂花、罗汉松等·生猪出栏14.5万头,禽20000羽,全镇新增规模养殖火户14户,小型养殖户60户,农户养殖产

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15亿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对金石镇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金石镇发展经济的需要。

金石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镇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2010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15亿元,井中农业收入占68%以上。我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农业结

构的改变。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关键。

通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进油茶、金银

花、晒黄烟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21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长韶娄高速公路的修建等,金石镇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较好的变化,因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心,坚持开展好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

争优“红五星”工程等活动,同时,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组织进行村党支部负责人届中考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二)筛选与论证产业发展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展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

0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镇党委、政府,把寻求和发现产业项目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是,依

据镇情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

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

(三)科学规划、宣传发动。

对确立的产业项目,镇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组织村干部、农户代表到外地考察,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热情,使之逐步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四)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

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水利、银信、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开展好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

工作。同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

销组织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让其对全镇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

(五)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镇党委、政府适时出台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

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思想观念还未完全转变。

几年来的结构调整虽然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从根本解决。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结

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产业结构

调整的进程。

另一方面,受传统社会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难以接受政府产业结构

调整的信息,小农意识使他们窃于探索、不敢冒风险。同时,文化

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信息灵敏、择业观念强、敢于尝试风险的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务农的主力军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妇女,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这些人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淡薄,导致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结构与市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二)农产品品种单一,质景不高。

从目前来看,我镇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单一,产业逐步趋于雷同,经济作物的种植仅停留在油茶、油茶、金银花等几类上,无法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业生产分散,缺乏规模。

农业生产主体仍然是多个分散经营的农户,势单力薄,缺乏规模,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难以发挥现代农业规模效益,农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四)加工流通路径未建立。

全镇仅有油茶加工、销售公司一家,农产品生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缺乏加工环节,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民收入依然微薄。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不少农业生产仍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当前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有所减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

规划与科学管理。

五、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风险承载能力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重点,切实解决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的建设,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大棚、节水灌溉等生产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组织

提高抗风险能力农民合作组织是联接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户和企业的联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益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结构调研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培育规模经营大户,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户尤其是规模大户组建各类协会,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产业规模集中经营,产品加工、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充分带动分散经营的农户融人市场,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

收入。

(三)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要围绕提高重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一条龙”型经济,探索公司+协会+农户的运行机制,让更多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提高经济价值,进入流通领域。按照“孵化培育一批,择优扶持一批,扶强做大一批”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上级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大型龙头企业。从我镇实际情况出发,主要是培育和发展优质粮、肉猪、油茶、金银花、蔬菜、苗木等产

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户产业

结构调整。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兴办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规范化水平。

(四)推进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把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入股、出租、联营等形式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

优化种养结构,打造特色经济品牌,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同时,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把油茶、肉猪加工业培育成我镇农业主导产业。

(五)加快新型农民培训

篇7:浅析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

浅析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

作者:葛洲 韩蕾

论文论文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障 问题 解决途径

论文摘要:倡导和谐社会,保障问题是基拙。我国农村人口年龄65岁以上的占人口总数的7.5%,这已经超过国际老龄社会7%的比例。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分割造成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几乎空白,占绝对比例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现状的不乐观,给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敲响了警钟。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

1.农村轻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涌出,人口流动加剧,直接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农村轻壮年形成的“民工潮”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进人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导致农村田地无年轻劳动力照料。老年人受到照顾更加困难,家里留的只是老人和小孩,老人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寂寞感,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照料年幼的孙子、孙女。养老问题面临很大的冲击。

2.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增长得到了极大的控制。但同时也为养老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按政策规定,农村一户如果头胎是女儿,可生第二胎。也就是一户按政策规定只能有两个孩子,农村家庭的子女逐渐减少,家庭小型化越来越普遍,核心家庭的数量日益增多。将来,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或两个小孩将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四二一”式的倒金字塔形家庭将给子女实际的经济承受能力带来很大压力,在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下,一旦家庭成员生病,出事故,庞大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将给家庭带来重大的经济与时间的压力。

3.耕地农民收入太少,“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冲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耕地被征用,使得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民靠土地获得养老保障面临危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现如今,农民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的利用率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人比重由91. 5%下降到了57. 2% ,其中纯农业收人仅占总收人的42.9%,其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提高,据统计人均种植业的收人仅是人均消费的1/5,土地收人已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农村的年轻劳力外流,青壮年投人二、三产业,农村的田地由老人、妇女打理。所有这些都决定着我国农村家庭经济实力太小,承受风险的能力很低,很难独自担当老年保障的重任。

4.敬老养老观念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传统的“孝道”不断受到新的价值观的挑战和冲击。现在的农村老年的养老问题决不单单只是经济问题。近几年,农村赡养纠纷不断,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年轻人受外界的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家庭和尽孝道,而更注重追求自己的成功和个人的享受,享乐、炫耀拜金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孝道观所极 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价值观念也日渐淡薄。另外,农村老人缺乏经济积蓄和稳定的经 济收人来源,子女尽孝的成本日益提高,大量农民子女外出打工,除去自己的基本生活开销,一年也是所剩无几,没脸回家的情况非常多,城市生活成本高昂让他们无法满足自身虚荣的需要,更不能反哺家庭,这也直接动摇了个别子女的养老道德观念。老人与子女之间因养老问题近几年内发生过纠纷的家庭占51. 4%.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忧虑,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5.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根据2月全国老龄办的最新统计,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14%,比27年前翻了一倍,并且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60%以上。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1.政府的强力推行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外在手段

第一,农村养老保障工作首先必须遵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必须适应农村居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各级政府通力合作,明确分工。坚持“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的精神,同时明确责任,保障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人财政预算,由县、市民政部门实行专项理财。

第二,鼓励发展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体系,同时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保障,明确农村养老保障的标准和内容的政策依据,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根据统计,20%的城镇居民占社会保障支出的89%,而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占社会保障支出的11%.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城镇人均保障费为455元,而农村人均仅为15元,相差30倍。城乡保障待遇的差距主要来源于二元化经济格局、城乡养老保障管理模式的不同。由于分开管理,导致资金的分配的计算有较大差距。对此政府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障管理模式,缩小城乡老年保障的待遇的差距。 第三,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善于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通过考核,评定等手段择优录取优秀人才。在农村成立村委员会或监督组织,参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实行监督,组织好农村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民政部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底,全国已有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8亿农民来说仍显比例太小,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比较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2.法律手段是健全中国农村养老体系的重要保障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障的复杂性,笔者认为,统一有关的保障法律法规,将有效减少领导干部的随意性操作,促进我国推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第一,当前我国养老保障资金运作由于拆借现象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使资金运作随意性加大。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起有关法规,杜绝部分领导随意拆借养老保障基金,从根本上防范基金违规运作的发生,使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更加流畅。

第二,与有关金融部分合力,由国家推出农保基金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政策,拓宽基金增值渠道,促使更多的储蓄存款流人农保基金运作。鼓励各市、县、乡、村自主吸纳农产品生产资金,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推出养老保障资金由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的政策。

第三、金融部门推行养老储蓄、建立养老基金会、建立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对农村独生子女的家庭和双女户的家庭每月发放一定补助,或以一次性奖励的形式用于农村计划生育夫妇的养老保险费用。

3.传统孝道观念的深入人心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内在动力

老人在对待自己子女不孝顺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点,很多不愿意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就使得法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失灵。我们要极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注意培养敬老观念,将道德教育应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尊老爱幼的传统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并传承下来的。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家庭养老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是老人认为的最完美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子女孝顺,不仅能让老人晚年的生活有所保障,更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慰寄。应发挥孝文化道德优势,让农村老人晚年祥和愉快。因此,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倡导养老、尊老、敬老、爱老观念,弘扬传统孝道观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的观点,“儿”,很多农民只是很狭义的理解成儿子,这也是很多农民逃避计划生育的原因,更是大量农村女孩失学的根源,要大力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改变农村“嫁出的女儿不养娘”的传统观念,营造良好的尊老、助老、养老的社会氛围,真正做到人人尊老。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农村占38.1 %.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农村养老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于子女,因此,传统孝道观念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内在动力。

篇8: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一)农民的参保意识差、覆盖面窄、参保率低

养儿防老的观念仍在影响着农民,另外政府缺乏相应的参保宣传,农民把交保费当作乱收费。因此农民没有积极的参加养老保险,甚至在交了保费以后也不知该怎样实施这一项权利。农村养老保险除了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以外,西部地区的某些农村养老保险能力比较弱或刚起步。有些地区仅仅对五保户实施基本的养老保险,而对有子女但收入甚微的老人很少保障。由此可见在我国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存在不均衡现象。此问题不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谐也不利于我国整体的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和投资模式单一

首先,养老保险基金以省甚至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不能直接用于投资。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由于银行利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贬值。另外农村缺乏其他的渠道来进行筹资,经济条件受限以致单纯依靠国家拨款来解决。其次,由于大多数村集体无力或不愿提供补助,几乎全部靠农民个人交费,性质与商业保险区别不大。集体补助主要是来自于乡镇企业的资金,而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的投入基本为零。

(三)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缺位

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复杂性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其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之机构设置不健全,使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出现了很多漏洞,如由于财务统计制度的滞后性和专业金融财务人员的匮乏,无法通过财务信息了解农保基金运营的真实状况和对基金运营进行有效监控。长期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仍由劳动部门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由人事部门管,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管理。中央调控能力弱,影响管理效率,造成人财浪费,加大社会保险管理成本,不符合管理的效率原则。这一状况虽然近期有所改善,但离预期管理目标尚有距离。由于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在部门内“政事合一”,导致保险基金不能专款专用,挪用、挤占、浪费现象严重,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外部监督。尤其是缺乏参保人(企业和个人)的监督。

二、加强和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建立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提

一是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谋划新农保,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据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44亿人,平均每年增长200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可以想象,如果不从现在起给农民进行物质积累,再过二、三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成为威胁农村社会安定的头号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

二是从农村人口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养老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养老观念需要随之转变。其一,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包括依靠社区、依靠个人、依靠土地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其二,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其三,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二)正确界定参保范围是建立新农保的基础

《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后简称《指导意见》)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强调以政策的优惠吸引农村适龄居民自愿参保,不搞强迫命令。农村居民如果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比如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原则上不参加新农保;农村居民已经参加新农保,又进城务工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以停止缴纳新农保保险费,新农保个人账户予以保留;农村居民因就业和居住等情况变化,在不同阶段参加了多种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将制定有关衔接政策,保障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权益。

(三)合理筹集养老资金是建立新农保的关键

资金问题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问题,资金缺乏也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关键原因。《指导意见》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应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

个人缴费是新农保资金筹措的重要来源。新农保是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不同于济贫扶困的社会救助制度,实行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原则,个人缴费是享受待遇的前提条件。除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经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居民外,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

政府补贴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措的可靠保证。新农保最大的特色,是政府对农村居民参保给予补贴。政府补贴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对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贴,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一半;二是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以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帮助困难群众参保,并增加个人账户积累。地方政府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应代其缴纳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集体补助是新农保资金筹措的必要补充。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其成员所共有,村集体有责任为本村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提供经济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特别是村集体经济改制后的经济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四)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是建立新农保的终极目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能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是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年满60周岁、未按月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按月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是家庭养老传统和相关法律规定在新农保政策中的体现。子女参保缴费记入本人的个人账户,用于自己未来的养老金支付,而不是用于父母。

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

一是基础养老金。可按月支付,同一地区每位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按同样标准领取。目前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长期缴费的参保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水平。

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可按月支付,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这是根据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平均存活期计算出的经验系数。该算法也与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算法相同,这有利于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养老金权益转换衔接。

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领取养老金待遇,由本人提出或其直系亲属代为提出申请,每年对待遇领取条件和标准进行核定。行政村可以指定人员为村民代办参保或申领手续,但必须经当事人签章确认,且不得收取任何手续费。乡镇经办机构会同公安派出所审核参保、领取人的户籍、年龄、生存等情况,县级经办机构核定,并发给参保人参保缴费证明(证、卡)。

(五)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是建立新农保的可靠保障

新农保基金是农村居民的“养命钱”,要把确保基金安全放在第一位。由于新农保尚处于试点阶段,社会保障主要项目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操作方法。为确保新农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无论是政府补贴、个人缴费还是集体补助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资助,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新农保各项养老金待遇均从新农保基金中列支。新农保经办机构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有关经费支出标准合理安排,纳入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提取。全国统一的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将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在此之前,试点县(市、区、旗)要按照国家现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新农保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

新农保基金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如何管理和运作好筹集到的新农保资金,使其能够保值增值,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的一大难题。如果将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是资金的极大浪费,而且也难以保证资金的收支平衡。要做好资金的保值增值工作,通常的做法是将资金投入经营活动,用于各种形式的投资,如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发放的债券、投资国家重点工程等各种经济实体,委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收取委托租金等等。总之,在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进行周转实现其保值增值。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保证领取养老金人数的精确管理和动态管理,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公安、计划生育等部门提供和核对农村居民户籍、年龄、家庭关系等相关数据信息。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通过群众监督,纠正和防止伪造年龄、冒领待遇等行为。除此之外,还应设立社会监督机制及新闻媒体监督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刘昌平,殷宝明,谢婷《中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王金枝《浅议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9(19)

上一篇:工程硕士开题报告表格下一篇:人代会政府正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