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4-09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班级:11东旅游姓名:刘君成今年寒假我和村中的几个同龄人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居条件及现状,健康状况,精神状况,医疗保障状况和文化体育等几个方面在九龙村展开了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巨大变化。这就是全世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五岁以下婴幼儿。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这无疑将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超负荷的负担。然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到上个世纪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80%。目前,我国农村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人口的7%以上。这些确凿的数据深刻地揭示了人口老龄化正日益逼近我们。如何解决好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必须关注,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农村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和谐。

一.老年人生活来源问题

该村老年人生活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的子女供养,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和自己的儿子、孙子生活在一起,并承担部分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小孩等等。二是少数体格交好具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自己还拥有土地,土地的收益基本归老年人自己支配。据调查该村正常家庭中基本不存在老年人生活困难的问题。另外该村有少数五保户,他们居住在大岗村的敬老院里。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由财政局、民政局提供生活费用。生活在家里的老年人每月可以领到10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保障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二.老人的医疗问题

医疗问题在农村问题中应该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村民的经济条件一般,只可以承担老年人非重大疾病的费用。我们去的时候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该村实行,也能为该村老年人减轻了部分医疗负担。按规定,每人每年只需要10元,就可以根据不 1

同的数目医疗费用享受不同比例的报销数额。此项政策在该村得到了很好的推广,绝大多数人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尽管有村民反映合作医疗存在报销手续繁琐,且必须在定点医院看病等各种不便,但合作医疗为大家带来了明显的补助,所以村民都对这项制度表示肯定,并希望未来能在此基础上改进,更进一步的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合作医疗制度给村民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在现目前,医疗费用主要还是由老人所在的家庭承担,当老人出现重大疾病,无钱看病,因病致贫的情况仍然存在,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社会普遍问题,在医疗保险还未能在农村实行推广之前,这基本难以彻底解决。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发现有现遗弃重病老人的现象,就算遇到了重大疾病,家庭还是会尽力为其医疗。

三.老年人的休闲活动

由于现在农村的大多青壮年子女都外出务工以赚取比留下做农活更多的酬劳,所以该村的老年人要承担一些日常的简单田间劳作和家务劳动,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照看小孩,因此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并不算太多。在我们随机抽查的老年人中,部分老人偶尔观看电视节目。原因有多个:一是为节约电费。二是给家里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三是现在的电视节目除新闻和极少的电视剧外,老人们都不喜欢。该村还没有设立图书角,原因是考虑到光顾的老年人不会太多。这与农村老人受教育的程度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与城市的老人不同,这里的老人对国家大事也不太关心。对精神生活关注相对较少。

四.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我们随机抽取了几十个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超过了80%。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现状都表示满意对未来的预期都充满乐观,这里的老人更多的体现出了与世无争的清淡。由于该村老年的生活比较充实,生活中有琐碎的伙计,家里有孙辈的孩子,所以笼罩在城市老人中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在该村很少见。该村被调查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他们并不迷信于鬼神。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晚年生活幸福安康。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率为 94.4%。调查中,有 63.3%的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31.1%的老年人感到基本满意;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不太

满意的占 5.6%。调查中,有 96.6%的老人对子女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是满意的;感到非常满意的占 24%;感到比较满意的占 53.1%;感到基本满意的占 19.6%;感到不太满意的仅有 3.4%。

这一代的老年人都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生活磨难的一代,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在过去经济困难、社会**的日子里受尽了各种痛苦,相对平静稳定的生活已经使他们感到非常的满足。这就是中国农民非常质朴可爱的一面。他们的儿女虽然大都在外打工,给以他们的关怀不够多,但他们都对此持理解态度,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老人们都支持子女出去闯自己的世界,而子女基本都能在物质上履行赡养的义务。而在精神上,老人们多依靠老年间交流活动排遣寂寞。人老了有好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来自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今天,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当然这也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不过这些矛盾都是可以通过家庭内部的和谐温暖来解决的。

面对未雨绸缪的心态,有关专家已经建言,无论中国将来养老保险体系的结构如何,现在的当务之急都是恢复养老保险体系的信誉和资金的可行性。毕竟“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不可能放弃养老保障”,如果人们普遍对养老金能否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表示怀疑,那就说明这项改革还没到位。

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文行也,德之本也。”可见,儒家思想以“孝”为先,“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因此,孝的道德伦理观最初是用于协调父与子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并列为三纲五常之首,凡是以孝为先,封建统治者正是依据此统治来缚着劳苦大众的思想灵魂,进而进化上升到“效”、“忠”的意识形态高度,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维持。这个转变过程本质上包含着“政治”和“伦理”的双重含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中国统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华夏农耕民族“顺从、软弱”的农耕民族性格代代延续,成为农耕民族根深蒂固,顽固不化的传统思想观念。因而,在这种崇尚儒家封建文化的氛围中,农耕民族总是认认真真地尽孝道。于是孝顺父母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便逐渐成为农村家庭养老的核心因素。

中国有句俗话: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现在说“活到七十不稀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不断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的需要日常护理,这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总而言之,养老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问题,因为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目前,我市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建设,逐步构建了公办、民办、居家“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一是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服务。二是稳步发展民办养老服务。三是发展居家养老。面对社会老龄化,我市的农村养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正确解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才能让大多数的人生活安康,才能全力助推“双提升”。

篇2: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12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活动形式: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中国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09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10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篇3: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陕西老龄化发展的严峻形势

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最新数据, 截止2015年7月, 全省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557.87万人, 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4.83%, 高于14.3%的全国水平。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的59.92%。全省老龄化表现出四个特征:

(一) 规模扩大——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11月1日, 陕西60岁以上人口为479.7万人, 老年人口占比为12.85%。到2012年底, 短短的两年增加了68.7万人, 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14.61%, 年均增速达到4.06%, 快于全国3.04%的增速。同时, 陕西人口老龄化水平全国排名迅速上升, 2000年, 排名全国第22位, 到2013年已经排第14位, 十年晋升8位, 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二) 未富先老——老龄化程度快于经济发展步伐

将陕西的主要经济指标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可见 (见表1) , 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均GDP十年间前进了八位, 然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前进了4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前进了1位, 全国排名第27位。“未富先老”在陕西农村尤为突出。 (见图1)

(三) 城乡倒置——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市

2000年陕西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就已经略高于城镇, 到2013年, 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加剧, 按“六普”数据, 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9.3%, 已远高于城市8.23%比重。

(四) 空巢突出——养老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

城乡空巢老人数量都在增加, 而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增加更快且生存更加艰难。六普数据显示, 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使青壮年人口从农村聚集到城市。“六普”显示, 仅陕南三市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就达148.53万。全省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按户计算达到22.8%。按人口数量计算, 岚皋县空巢比例甚至达到50.6%。

二、陕西农村养老的现状

(一) 农村养老取得的成果

“十二五”时期是陕西历史上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五保供养机构建设加快发展;老年优待及高龄补贴制度建立并有效落实;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生活条件。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从2006年起, 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全部减免, 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免费, 而且出台实施了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利民措施, 这些政策的施行, 减轻了农村家庭负担。随着陕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5763元, 许多农村家庭脱贫致富,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居住条件全面改善。伴随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村住房条件大幅度改善。80%以上农民自建了新房。全省通过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灾后重建、农民安居工程等措施, 解决了上百万户农村人口的住房问题。仅永寿县近三年实施“三告别”移民搬迁, 累计搬迁5948户2.5万人, 建设新村90个, 有效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条件。

3、基本生活有效保障。全面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 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能够领取55-120元养老金;全面实施了高龄老人保健补贴, 成为全国仅有两个将高龄补贴年龄下延到70岁的省市之一;农村低保标准不断提高, 困难老人每月平均可领取114元的低保金。这些政策的落实, 提高了农村老年人收入, 有效保障了困难老人生活。

4、医疗问题初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覆盖, 使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困难老人的医疗负担得到很大缓解;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 使农村低保对象在医保之外, 还能够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救助, 农村老年人不愿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大幅减少。

5、五保老人较好保障。全省15.2万名五保对象, 全部纳入了供养范围, 其中78.7%为60岁以上老年人。农村敬老院建设不断加快, 2007年至今, 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和“十大领域民生工程”, 已建成农村敬老院518个, 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227个, 床位5.9万张, 集中供养4.8万人, 集中供养率31%;供养标准逐年提高, 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5200元和4700元人/年, 五保老人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 农村养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客观地分析, 陕西农村养老的状况与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是相一致的。总体来看, 农村整体养老质量还有待提高, 空巢家庭养老基础发生动摇, 除“五保”老人保障较好以外, 农村机构养老发展滞后, 尤其是高龄、贫困、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生存已逐渐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急需着手解决。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困难和问题:

1、收入水平低, 劳动负担重。调研中发现, 农村老人体力衰退, 收入减少, 年轻时的积蓄已多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 养老储备所剩无几。以铜川为例, 在随机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中, 37%依靠子女赡养, 36%务农自养, 还有27%完全依靠政府补贴自养。除去政府各项补贴, 年收入5千元以下的占92% (2千元以下的占71%) , 5千元以上的仅占8%。大量青壮年外出, 使耕地种田、管理果园、照看孙子、养羊喂猪、操持家务, 都压在老年人身上, 让老年人不堪重负。

2、身体条件差, 就医水平低。现阶段的农村老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壮年时期, 正是农业合作化、学大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中坚力量, 许多人年轻时过度透支身体, 健康状况不佳。六普数据显示:全省65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中有多达19.51%的人属于不健康但生活尚能自理, 还有4.3%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不少农村困难老人由于住院自费部分难以承担, 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 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尤其是空巢老人, 除费用负担外, 生病照料更加困难。

3、子女赡养少, 生活无依托。铜川市受访的988名乡镇干部和青壮年农民中, 73%的人反映由于经济差、工作 (打工) 忙等原因, 加上赡养意识缺失及代沟因素, 对老年人的赡养照顾十分有限。多达26%的农村老人对子女赡养状况不满意。子女赡养不足有的是因够不着, 外出打工距离远, 鞭长莫及难照顾, 往往象征性地寄点生活费就算尽孝;有的是管不了, 子女自身收入低、生活压力大, 往往只能“舍老管小”保一头;有的是不想管, 多个子女互相推, 养老变成“墙头记”。在岚皋的调研中发现, 有的儿女为了“公平”赡养老人, 甚至将老父母拆散供养。

4、空巢老人难, 生活问题多。调查显示, 高达87%的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无助, 长年累月生活在“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的环境中, 76%的空巢老人仍然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过去人们印象中农村老年人身居田园、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幸福景象越来越少见。空巢原因, 部分是子女出远门打工, 常年不归。还有的子女分家另过, 感情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空巢打转转, 严重缺少亲情关爱和精神慰藉。

5、权益受损害, 安全无保障。在农村,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情比较普遍:有的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 造成部分老人老无所依;有的干涉老年人婚姻, 造成少数老年人再婚难;有的侵犯老年人财产权, 只管索取, 不顾死活。大量的空巢老人给不法份子以可乘之机, 他们利用老年人善良好客、辨别能力差的特点, 经常到农村诈骗。今年4月, 商南县三天内连续6名农村老人被杀案, 就是农村空巢老年人失去依托, 生存安全难以保障的典型案例。

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矛盾突出,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 使原有家庭形态发生变化:六普数据显示, 2010年陕西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22人, 人口老龄化与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与空巢化叠加, 对养老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2、敬老孝老风气不彰, 养儿防老经受考验。由于社会经济急剧变革, 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过去依靠宗族纽带协调家庭关系的作用弱化, 传统“孝道”受到挑战。一方面许多儿女对老人感情淡漠, 另一方面, 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 不愿轻易依附年轻人养老。

3、社区照料发展缓慢, 困难老人生活艰难。目前, 社区日间照料已经成为城市养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老年餐桌、日间照顾等多种形式, 城市老年人可享受到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而在陕西农村, 社区照料尚处在零星试点探索阶段。这些单独居住和生活不能自我照料的老人明显缺乏居家养老的条件, 需要社会照顾。

4、养老投入严重不足, 机构设施欠帐过多。受传统惯性思维影响, 政府公共服务中对农村养老重视不够。许多人将重点保障五保对象的农村敬老院等同于农村机构养老。而事实上, 陕西目前的敬老院也只集中供养了五保对象的三分之一。其供养人数只占到农村老年人口的3.6%。五保以外的农村老年人主体难以得到养老机构的有效保障。而即使是农村敬老院, 从2007年至2012年, 省级投入也只有6.8亿元, 截止2015年12月底, 陕西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为32.3张, 目前的养老床位数量尚无法满足所有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受资金制约, 全省23%的敬老院没有取暖设施, 其中包括当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过的商洛市商山敬老院。相比农村人口结构显著变化带来的挑战, 农村养老公共服务设施远远滞后。

5、敬老院保障能力有限, 边缘群体保障不到。目前, 陕西统计的敬老院入住率为76.1%, 而实际上除陕南三市外, 其余基本都在50%以下。一方面是床位总量不足, 大量高龄、贫困、空巢、病弱边缘群体, 难以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是全省仅有1.45万名失能、半失能五保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 不到这类对象的20%。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农村敬老院按政策只接收五保对象, 其它老人因生活费、护理费没有来源难以接收。二是现有机构保障水平不高, 对有能力自费养老的老人缺乏吸引力。三是敬老院经费及人员不足, 保障能力有限, 普遍存在无力接、不敢接的问题。

三、外省创新做法和陕西各地的探索实践

目前, 农村养老的难点主要是空巢老人及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近几年, 全国各地及陕西一些地方对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一) 外省的创新做法

1、河北:探索出“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肥乡模式”。目前已利用农村旧学校、乡镇旧场地和租赁空巢老人住房等方式, 在全省1.1万个建制村建成幸福院20136所, 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1%。

2、浙江:2015年3月27日, 印发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计划》, 明确到2015年, 1/3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养老服务站。

3、黑龙江: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针对贫困失能老人的护理补贴制度。低保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每人每月领取150和100元的补贴。

4、吉林:确定2013年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推进年”, 推动全省新建“养老大院”2500个。长春市对入住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农村五保对象、低保老人, 按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每人每年分别给予1200、2400、3600元的补助;

5、江西:从2014年开始, 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日间照料) 服务中心。计划到2015年, 建设4500个, 并新建100所光荣院, 新建改扩建1500所农村敬老院。

6、广西: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老龄新闻”, 全区已建成乡镇敬老院1181个, 五保村9171个, 实现农村养老机构全覆盖。

(二) 陕西各地的探索实践

1、彬县—“肥乡模式”:借鉴河北做法, 在6个乡镇26个村, 利用学校布点调整后的校舍和闲置民房, 试点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计划到2015年覆盖60%的村, 实现农村社会养老全覆盖。

2、泾阳—“结对帮扶”:采取“四定四促”的工作方法, 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倡导、两委会支持、老协承办、志愿者参与、结对帮老”的居家养老模式, 2011年试点, 2012年全县推广。

3、榆林—“购买服务”:2008年在横山县韩岔乡东沟畔村建立首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小组”, 选聘农村妇女, 就近照顾空巢、半失能老人。2012年全市所有县区的120个村推广, 市上每村补贴2万元。并给村老协3-6万元经费。

4、米脂—“民办公助”:农村妇女艾树英办起全市首家家庭敬老院, 收费供养高龄、空巢、病残老人20余人, 省、市给予适当资助。

综上可见, 农村养老在包括西部在内的多省已迈出坚实步伐, 陕西各地也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现在需要尽快借鉴外省经验, 总结各地做法, 结合陕西实际, 形成统一有效的政策措施, 整合全社会力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四、解决陕西农村养老问题的路径设计

目前, 陕西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328.6万, 按平均空巢率40%计算, 约有空巢老人131万人。据抽样调查显示, 空巢老人中, 由于高龄贫困、身体疾病、精神空虚等原因, 既有需求又有意愿借助家庭以外力量养老的大体占20%, 约26.2万人。政府农村养老保障的重点要聚焦这部分人, 争取通过3-5年推动, 形成“92224模式”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即, 92%的农村老年人依靠传统家庭养老;其余8% (26.28万人) 采取三种方式解决养老问题:2%约6.5万人依靠幸福院互助集中养老;2%约6.5万人 (含部分五保老人) 依托日间照料养老 (包括农村社区照料、敬老院辐射照料、幸福院日间照料) ;4%约13万人 (含五保老人) , 依靠机构 (包括公办和民办敬老院) 养老。需落实三方面十项措施:

(一) 健全农村养老的管理体制

民政部在2016年全国民政工作会上提出, 到2016年底,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要基本覆盖我国100%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计划达到30.8张。陕西农村养老起步晚、欠帐多、困难大, 需要采取果断有力措施迎头赶上。

1、纳入社会发展顶层设计, 实施农村养老专项规划。一要统筹城乡资源, 在加快推进城市养老的同时, 以政府为主体, 全面加大农村养老投入, 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二要纳入顶层设计, 尤其在新一轮城镇化发展整体功能定位中, 将农村养老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规划落实;三要实施专项规划。拟制并实施《农村养老专项规划》, 出台《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力争在“十三五”末, 形成健全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2、加强养老工作组织领导, 形成部门合力攻艰克难。一是主要领导挂帅。把农村养老工作列为民生优先课题, 摆在与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同样的高度,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强力推动;二是相关部门联动。协调宣传、发改、财政、卫生、司法、编办、体育、扶贫、残联、民政、老龄等多个部门合力推动;三是依托活动推开。广泛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 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形成共抓养老的氛围。

3、培育壮大涉老民间组织, 加强农村养老社会力量。通过大力培育民间组织, 有效承接为老服务。一要普遍成立老年协会, 专人负责协调老年人大小事宜。永寿调研显示, 凡是农村老年协会组织健全、工作扎实的村, 养老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二要普遍建立老年志愿者协会和老年权益保障法律援助会, 开展结队帮扶活动, 健全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三要普遍兴办老年福利事业发展基金会, 拓宽农村老年福利事业筹资渠道。四要鼓励普遍成立民办非企业的农村敬老院, 采取“民办公助”模式, 发挥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的补充作用。

(二) 完善农村养老的保障机制

由目前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 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为依托, 农村互助幸福院和敬老院集中供养为支撑, 民办养老机构和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多极养老模式。

1、传承敬老孝老社会风尚, 夯实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家庭养老是最节约社会成本, 也是最能提高老年人幸福感的养老方式。一要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广泛评选宣传敬老孝老先进典型, 营造“孝老光荣, 虐老可耻”的社会正能量, 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二要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 提高老年人维权意识, 依法惩处损害老年人权益行为, 减少歧视、伤害老年人案件的发生。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推广家庭农场模式, 提高农民收入, 把青壮年留在当地, 恢复传统“养儿防老”生态。山阳县漫川镇水码头村将全村28户266亩土地全部出租给产业大户经营九眼莲和池塘养鱼, 既解决了农民就业, 提高了收入, 又解决了养老问题。

2、加强敬老院建设管理, 发挥公办机构辐射带动作用。由于农村养老机构无盈利空间, 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 因此必须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一要有效落实养老机构建设规划。确保落实“十二五”新增集中供养床位8万张, 使全省敬老院床位达到14.3万张, 农村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3%。二要切实保证敬老院运转经费。改变目前大多数农村敬老院东挪西凑解决经费的窘境, 将敬老院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给予稳定保障, 逐步提高工作人员待遇, 吸引高素质护理人员。三要采取符合实际休疗模式。根据家庭需要、季节变化、老人习惯, 让老人自由选择常住式或休疗式养老, 提高老年人的归属感, 提升床位使用率。四要在确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的基础上, 为有需求的农村失独老人和其他老人提供有偿养老服务。

3、加快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提供农村养老有力支撑。农村互助幸福院模式, 既有机构养老的特征, 又有居家养老的性质, 可以有效实现“子女安心、政府放心、老人开心”的目标。在铜川和岚皋的调查数据均显示, 88%的老年人对“互助幸福院”的社区照料模式表示支持和欢迎。从2016年开始, 中央财政将安排28亿元支持各地老年养护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拨付10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3.3万个农村幸福院项目。陕西需要尽快争取资金、积极行动。可以推广彬县“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模式。幸福院由中、省、市、县、乡、村六级筹资建设管理。中、省筹资负责建:省政府将农村互助幸福院列入“十大领域民生工程”重点保障。每院投入5-10万元, 每年至少改建1500个 (投入约1亿元) , 五年建成8000个;市、县、乡、村筹资负责管:大的幸福院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

4、充分利用农村公共资源, 发挥日间照料依托作用。一要发挥农村社区日间照料功能。参照城市日间照料模式, 发挥全省4121个新型农村社区作用, 为社区农村老人提供文体娱乐、日间托管服务, 解决老年人文化活动和精神空虚问题。二要发挥518个农村敬老院 (227个五保供养点) 辐射照料功能。除吸收部分符合条件老年人集中养老外, 发挥敬老院设施优势, 为周边半小时步行圈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日间照料服务。三要发挥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功能。幸福院除保障集中居住的高龄老人互助养老外, 同时为附近其他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四要发挥老年志愿者的辅助作用, 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三) 强化农村养老的支持措施

1、实施农村养老补助政策, 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一是实施失能半失能老人补助政策。由于农村失能老人机构照料的负担重、难度大, 目前主要还得依靠家庭照料。应该借鉴东北三省做法, 给农村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老人 (全省农村6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约15万人, 其中低保家庭约10万人) , 每人每月发放100-150元护理补贴 (全省每年约需1.5亿元) , 减轻困难家庭养老经济负担。二是实施入住敬老院老人补贴政策。降低农村敬老院入住门槛, 充分利用现有床位资源。对独居、家庭养老困难但生活能够自理的70岁以上低保老人 (养老金+高龄补贴+低保+土地出租收入约300-350元) , 如有意愿入住农村敬老院 (公办或民办) 的, 财政可给予100-150元/人/月的补贴, 使其总收入能够达到敬老院430元的平均供养标准, 帮助其实现集中供养 (根据六普数据, 全省65岁以上纯老人户数为42万户。其中, 同时满足70岁以上、低保、单身、生活自理且愿意入住敬老院的农村老人约有4万人, 全部入住后, 全省每年补助费用约6000万元) 。三是鼓励社会爱心人人士兴办家庭敬老院, 政府按供养老人数量给予每床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同时, 按照公办敬老院标准给予老人生活补助。四是实施入住互助幸福院老人补贴政策。参照河北肥乡做法, 由市、县、乡、村四级统筹, 给有意愿入住幸福院集中养老或日间照料的70岁以上低保老人, 给予每人每天一元的生活补助。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充分发挥政策社会效益。

陕西陕北、关中、陕南生活环境、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即使在同一地域, 村落结构、经济状况、空巢水平都各有差异, 这就需要各地立足实际, 探索发展适合当地老年人需要的养老模式。关中:特点是大村量多、居住集中、交通便利、农产丰富, 空巢比例相对少, 但总量较多, 适合发展彬县模式, 以改建大型互助幸福院为主, 结合社区日间照料,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陕北:农村居住相对分散, 域内交通不便, 但整体县域经济水平较好。适宜发展榆林模式,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民办公助为主, 建设小型家庭互助幸福院, 辅以社区日间照料;陕南:未实施移民搬迁的村落, 村小人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空巢比例高、赤贫数量多、适宜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幸福院。已经或正在实施移民搬迁的村落, 应该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日间照料功能。此外, 陕南整体上敬老院数量多, 床位使用率高, 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 提高敬老院容纳能力, 同时, 发挥其辐射周边的日间照料功能。

3、加强农村老人医疗服务, 改善农村老人健康水平。有效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可以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一要适当提高农村老年人药品报销范围和医药费报销比例。 (从2016年1月起, 西安市22种大病可报销。此项政策可适时向全省推广) 二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老人患大病医疗救助的限额。在中省每年7.4亿元医疗救助的基础上, 市县加大配套力度。三要重视提升农村老年人日常医疗保健服务。开展医疗队伍定期下乡活动, 为农村老年人送医送药上门。开展预防疾病知识宣传, 减少老年人患病机率。

结束语.人口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 人口问题在时间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作用的强度度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 当我们明显感到问题的存在时, 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农村养老, 我们需要马上行动!

摘要:2016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指出, 中央财政将安排28亿元支持各地老年养护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拨付10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3.3万个农村幸福院项目。力争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预计达到30.8张。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了100%, 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超过了50%。当前, 面临日益加速的老龄化趋势和“未富先老”的现实局面, 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 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陕西作为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省份, 面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老龄化趋势及城乡二元结构, 如何在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同时, 统筹解决好农村养老的难题, 有效弥补农村养老公共服务这一民生工程的“短板”, 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篇4: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0.背景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现象也越加严重,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多年以来,国家开展的社会保障工作多集中在城镇地区,相关学者对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而对于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致使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城乡之间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农村社会保障领域的欠缺,使得“三农”问题越来越凸显,城乡之间的矛盾增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方面,针对具体试点县市的跟踪研究较少。本研究则深入试点市县地区,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加直观地对当前张家港市新农保试点工作状况进行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实际操作方法,这对于解决张家港市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有一定的操作性,同时结合国外典型国家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对新农保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提出借鉴意义。

1.项目研究的目的

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调查。探究现阶段试点的新型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农村老年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使农村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投保对象的担忧

以张家港市为例,市里再发布农保实施具体措施,要求村干部组建工作组挨家挨户,通过村广播等方式宣传,鼓励村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宣传过程中,村民的提问反映出对新农保的担忧。首先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可靠性。距离老农保不到几年的时间推行新农保,国家政策能否长期有效,关乎到农民能否安稳的拿到养老保险金。其次,质疑“保险”能否保住资金。因为养老保险是长线投资,农村对经济金融不熟悉,但是人们却了解通货膨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成本上的改变,担心几十年之后的每年几千元会贬值得厉害而变成废纸,折损现在利益投资长远是否合算。最后,看似自愿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变相强制参与的性质。60岁以上老人如要拿到基础养老金的前提是,子女参保养老保险,这让本想持观望态度的子女不得不参保。好在新农保缴费档次要求的缴费金额比较低,对年轻子女造成的负担不重,选择100元最低档次的较多,造成了低档次缴费占大多数的现象。

2.2农民普遍投保低,筹资难度大

虽然参保率高,但是农民的投保一般都在100元的档次,这个档次的特点是个人占比低,政府补贴所占比重较高,给农民的错觉是农民能享受到更多政府补贴。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担心风险,认为这样的固定长线投资不如把资金结余出来做现在事情来得保险,宁可自己把钱存进银行,也不乐意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由此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水平低,基金规模小,基金效益的增值受到影响,这严重危及农村养老保险存在。

2.3经济发展快对基金增值要求高,基金运营管理难度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十一五”期间的GDP增长率在11.5%,但是通货膨胀也毕竟严重,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8亿,1.96万亿元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的收益率只有不到2%,如何能跑赢通货膨胀达到保值甚至增值的目的,对养老基金而言是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初级阶段的养老保险金的保障水平较低,基础养老金平均每年才660元,500元档次的平均每年才1300元左右,而我国贫困线是1196元,将来养老金能否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能否提高相应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同样是个艰巨的任务。

本文提出的几条主要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强新农保管理体制建设。

二是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来完善新农保的外部环境。

三是建立科学的新农保筹资机制,核心观点在于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并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四是建议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进程。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改善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不足之处,使之早日成为惠及全体农村居民的又一重大社会保障政策。 [科]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8.

[2]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篇5: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来了,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 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生活,了解生活,我们特地开展了假期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主题是关于农村老人的养老及日常生活等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也越来越需要人们的照顾.但是他们的养老方式比较单一,除了儿女的养老就是国家的帮扶。所以我们针对老年人的问题展开了实践活动,总结来说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并且,有的家庭主要以务农为主,家庭条件没有多大改善,老人们的养老问题更不能达到保障.二:政府帮扶的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对老人提供了养老帮助,每个月都会发放补贴.但是随着物价的上涨,国家的财政补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且老人容易患病,有时候需要大量医药费,而国家办的合作医疗大部分都只是在乡镇医院才可以报销,而很多情况乡镇医院是无法治疗的,所以只能去城市的医院,这就面临着昂贵的并且无法报销医药费,对那些无儿无女的老年人,是没有办法缴纳这部分医药费的.三: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调查显示,孤寡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孙子上学及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 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但是面对这些问题的同时,政府也在尽力的优化政府的职能,进行健康讲座,预防老人患病;对待孤寡老人,政府会定期的派发一些生活必需品帮助老人更好的生活;同时村子里也会为老人提供一些断为老人提供方便:政府会不定期的去给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并且进服务,使老人可以生活的更好.同时我也希望政府可以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医保范围,提高低保、医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低保、医保待遇。同时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对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高龄老人,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

篇6:关于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郑思宇

简介:

课题研究背景: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面积5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下辖7个街道、3个乡。乡:红旗乡、民主乡、柳毛乡。1992年,恒山区 鸡西市管辖的市辖区。位于市境东南部,东、南与鸡东县接壤,西与梨树区毗邻,西北与滴道区分界,北与鸡冠区相连。区政府驻地距市中心鸡冠区11公里。全区共辖大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子、桦木林、张新、奋斗、柳毛等7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乡。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万人;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朝鲜族主要居住在红旗乡张鲜村。区政府驻地中心路。材化学院20111011班已经与恒山区取得很好的联系,已经多次组织“三下乡”队伍前往调研。

关键词:恒山区三下乡 农村养老问题调研

1.课题研究背景: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2.课题研究目的: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与人民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对这个问题作很多研究,这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有很多研究对于农村老人的心里问题、年龄比例、农村老人的性别比例以及农村老人的幸福快乐指数的问题,而今天我们组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因素是什么。在这个这么严峻的问题上,我们的研究着重实地考察,实地地发问卷作调查。进一步更详细地了解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把农村老人养老方面特征与城市里老人养老方面特征的差异的对比,找出两者的独特气质,我们还尝试着去结合真实情况,规划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积极鼓励和带动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好五四精神,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了解我国国情,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3.课题研究意义:

3.1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首要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当前农村由于老人养老问题引发的矛盾则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极不和谐的一幕。目前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令人堪忧,能否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90后额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国情,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3.2锻炼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走进社会,了解我国的农村老人的情况,增长知识。走进真实。况且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能为我国研究农村老人养老的问题作一分贡献,能为推动创造和谐社会而出一份力,我也觉得我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起码能为推动和谐社会尽了一份绵力。

3.3了解真实问题,积极规划解决问题的办法

农村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与人民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对这个问题作很多研究,这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我们的研究应着重实地考察,实地的发问卷作调查,进一步地了解影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我们还将尝试去结合真实情况,规划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农村老人对当前国家政策的不了解。我们大学生是当代最有活力的一个大集体,我们有义务去让农村老人知道社会是关注他们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服务农村,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4.调研概况:

4.1课题调研时间:7月16号至8月5日

4.2课题调研地点: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

4.3课题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两个方法进行。2012年7月16日至8月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1011班队员分别对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的几个村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分发调查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24%。回收问卷后,我小组将所得调查统计如下统计情况。

4.4优势和特点:我组的研究具有真实性,实地考察;我们的研究在结合真实情况下,在综合多种情况之后才开始下结论,不会只着重于单方面,而是综合分析;我们采用了很有权威性的调查问卷,所以这个问卷的结果很可信,由这个问卷结果得来的结论是很可靠的;我们的研究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这样会比较多变通性,会更有创新性。

综上所述,我们会坚持真实性,创新性,变通性,完整性,能更真实地反映结论

5.课题调研数据统计及调研结果分析:

我小组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105份,回收105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问卷后,我小组将所得调查统计如下:

1. 对养农村养老问题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知道52%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C项(不清楚),3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B项(一般),仅有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A项(了解),可见人们对于农村的养老问题及养老政策不是特别了解,关于养老问题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普及。

2. 您或您家人的养老方式是:

有44%的人们选择了A项(与子女同居),46%的人们选择了B项(与老伴同居或独居),有10%的人们选择了C项(敬老院),D项无人选择,由此可见空巢老人占了大多数,那样的话,我们不帮助他们,他们能否生活下去?

3.您认为农村养老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有34%的人选择了A项(社会关注度不够),11%的人选择了B项(政府关注不够),12%的人选择了C项(物质生活缺乏),43%的人选择了D项(精神生活缺乏),那么这样可以看出,虽然政府关注,但是宣传的程度还是不够,导致社会关注的程度不够,而大多数人们只是注重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但是却极大程度的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并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才能从根本提高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4.一般情况下农村人民会选择什么养老方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47%的人们选择A项(家庭养老),42%的人们会选择B项(社会养老),11%的人们选择了C项(土地养老),可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占了绝大多数,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为普遍些。

5.目前农村人民均收入

有21%的人们选择了A项(好),有37%的人们选择了B项(一般),42%的人选择了C项(差),可见,有将近一半的人拿不到认为满意的收入,更何况这么低的养老金,农村的老人们要怎么生活那?

6.您了解在农村有()人交养老保险?

A项没有人选择,有27%的人们选择了B项(50%)左右,而剩下的人都选了C项,根据询问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的人们工资较少,有的家庭三代人同居,还有大部分的教育支出,没有空余的钱去交养老保险,导致大多数的人到老没有自己的养老保险,只能靠政府和家庭的救济勉强生活。

7.您认为应重点关注农村长者晚年生活的哪个方面?

有84%的人选择了A项(饮食及医疗),有14的人选择了B项(休闲与娱乐),有2%的人选择了C项(家庭生活),D项无人选择,虽然国内已经很注重农村人民的饮食与医疗,但是从调查数据看来,吃饭难,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8.是否愿意让您或您亲人到养老院接受基本养老保障?(忽略经济成本,如果你要工作„„)

选择A项(愿意)的人数占23%,剩余的人都选择了B项,可见,中国的亲老子养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没有多少人愿意让自己或者亲人去养老院接受基本的养老保险,根据询问调查,原因有二:1.认为父母养自己一辈子,照顾父母是自己的义务所在。2.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院会让邻居好友瞧不起。

9.您对现在农村养老问题做一个总评

7%的人选择了A项(非常糟糕),29%的人选择了B项(比较糟糕),64%的人选择了C项(一般),可见我们国家的农村养老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社会能更多的关注农村的养老问题,那么前景是非常好的。

10.您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对缓解养老压力的作用如何?

根据调查数据看,12%的人选择了A项(帮助不大),83%的人选择了B项(有一定帮助),5%的人选择了C项(帮助很大),这样看来,农村的养老政策还没有得到农村大部分人们的认可,我们的任务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得到社会上更多人们的关注,使得这些政策能够真正的为农村人们谋福利。

6.解决办法:

第一,充分发挥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模式,在农村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让有子女的老人在经济赡养、精神慰藉、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等方面能够得到基本满足。“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力不住”《新约.马可福音》如此告戒人们。我们就要营造一种“父慈子孝、婆惠媳顺”的和睦家庭氛围。即使有个别问题发生,也能及时调解、帮助、教育,使之得到圆满解决,使“老无所养”、老人状告儿媳要求履行赡养等现象不再发生。

第二,充分发挥我国法律机构的作用

1、尽快制订农村养老基本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农村养老保障法可以作为我们正在制订中的《社会保障法》的部门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农村养老的形式、农村养老的种类、农村集体养老机构及其性质、家庭养老的内容、集体养老的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及其性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法律责任等等。

2、根据《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制订如下部门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农村家庭养老示范法》等等。

篇7: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养老形式在中国的的发展,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利用暑假的时间,针对我们家乡来的养老问题做了一些了解。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

一、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新蔡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口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的新特点,新蔡县各级党政部门对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县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老龄委等部门在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与改革、加强医疗救助以及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是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条件逐步改善。

新蔡县农村老年人中的“三无”人员已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设敬老院18所,“五保”户集中供养达41%。今年,新蔡县提高了“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分散供养标准达1200元,集中供养达2000元,并将“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农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从根本上保障了“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是农村计生政策型养老普及千家万户。

新蔡县计生部门对农村社会养老工作进行了探讨,推出有关计生家庭老人养老新政策,规定凡是未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夫妻双方年满60周岁即可享受每人每年840元的养老补贴。

三是农村低保救助养老辐射全县。

在低保救助方面,新蔡县从2006年起,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并逐年提高救助标准,逐步提高救助比例,由2006年的每人每月20元提高至2009年的每人每月50元,低保覆盖率由占农村人口的2.6%提高至4.5%。

四是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不断加快。

随着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虚化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和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机构蓬勃发展。该县还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五是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文化生活有了较好基础。目前,新蔡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老年人健康档案制度已经建立,村级文化大院等为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我县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比城镇更加沉重,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也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与挑战。

1、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农村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县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有于财政困难,推行“个人、集体、财政共同筹资”的新型农保模式积极性不高。从总体上看,全县农村还未全面建立老年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据调查,通过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救助方式保障基本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很小,90%的老年人无法通过社会养老渠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

2、家庭养老压力逐渐增大。我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主要是靠家庭养老。目前,家

庭养老压力主要有:

一是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老年夫妇、单身老人大量聚增;

二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结构形成“四、二、一”格局,导致家庭养老承受能力削弱;

三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给农村老年人养老、照料带来困难;

四是子女敬老意识淡化。农村老年人作为家庭的创业者,为子女上学、盖房、结婚耗费了毕生精力,当失去劳动能力后,要靠子女赡养。多数子女能够尽到赡养义务。但是,有一部分家庭子女把老年人当着“包袱、负担、累赘”。

在一些家庭中,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小轻老”、“重葬轻养”、儿媳“重父母轻公婆”。

3、“空巢”孤、困老人养老保障亟待关注。全县农村有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远走他乡,家里留下老人和小孩,有的连小孩也带出去就地上学,家里只有留守老人,农忙时有的子女能回家一趟,多数子女只有春节才回家与老人团聚。老人平时患病无人照料护理,有时只有邻居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感到很寂寞。他们感叹:“整年难见子女面,老了活得真受罪!”一部分孤独、特困老人家庭缺乏起码的劳动力,经济条件差,生活更加困难,经济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已成为这些农村老年人的殷切期盼。

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维护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权益,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精神愉快、安度晚年,这是关注民生、推进“和谐老龄化”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工作一些对策及建议。

一是把农村养老保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切实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战略意义,从健全制度、优化服务、落实各项老年优待政策等方面,做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工作。同时,动员组织各部门和基层相关单位,在全社会营造养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尽快改革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拓宽筹资思路,提高保障水平。结合新蔡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笔者建议:(1)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率先实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按照“原有生活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用征地补偿安置费为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不足部分由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中解决,以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2)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村(居),积极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可采取“三个一”的办法,即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个人缴纳一部分、社会赞助一部分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险问题。(3)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建立了这种长效的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三是大力推行农村老人养老救助制度。由政府安排一定资金,建立对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特困老人的生活养老补贴制度,这是对农村养老能力不足的补充,也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目前,新蔡县已落实了对百岁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的政策。普会寺乡已实行对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的办法,以90岁为界限,年长一岁每月增加10元钱,并计划扩大至向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加大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生活救助力度,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此做法社会反映良好,建议予以推广。

四是积极维护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作用。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仍将是不可替代的。大批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使当前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孝道观念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日渐淡化。若要孝道传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建议在全县继续深入开展敬老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农村提倡和推广签订《家庭赡养老人协议书》,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使赡养协议书真正发挥作用,把家庭养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外,对农村老年人在生活赡养、精神慰藉、住房、财产、再婚等方面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给予强有力的维权保障,对虐待或遗弃老年人的案件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要绳之以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由国家、各类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按一定比例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义务,为解决农民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对广大农民同胞的公平权及生存权的关怀,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安全阀”和“减震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城市的和谐,还包括乡村的和谐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和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这样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是我国大多数居民生活聚集的地方,农村不繁荣,就不能说我们整个社会生机勃勃,农村不稳定,就不能说我们整个社会处于稳定的状态。

因此,农村的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只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广大农民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顺利过渡到国家养老,才能从实际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造性实践,对推进农村的全面改革,发展农村生产力,维护农村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

200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鲜明地提出了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能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这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的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逐步缩小城乡及区域差距,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接轨,让城乡在社会保障制度上一体化,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老有所养的权利,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使社会稳定发展,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相统一的。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必要手段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课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但旧中国留下的工农矛盾,城乡差距仍然突出。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仅仍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而且其差距亦呈逐年拉大的趋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值由1990年的2.2:1达到2002年的3.1:1,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合理的收入差距与消费梯度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差距与梯度过大会加深工农矛盾,导致农村贫困化,同时还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实行“最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模式,其中个人账户归集农民缴费与集体补助,体现收入再分配和国家责任的财政补贴机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由参保农民缴费与财政补贴提供等比例资金支持。在待遇水平上,通过采取“保基本+供款基准制”的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消除老年贫困的目的,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国家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也利于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基本养老制度的衔接,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和迁移提供便利,有效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篇8: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我国农村的非城镇人员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后, 在年老不能从事生产劳动时, 从国家和社会取得的帮助, 享受养老金, 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所需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当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诸多学者也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 为进一步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关于新农保与老农保区别的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称为“新农保”, 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 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

胡晓义 (2009) 认为“新农保”和“老农保”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筹资的结构不同。“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 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个筹资渠道相结合。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 是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第二, “新农保”借鉴了目前城镇职工“统账结合”的模式。“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 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障支付的, 我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根据“十二五”规划, 将于2020年前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

薛惠元 (2012) 认为, 财政补贴机制是新农保与老农保的最大区别, 财政保障能力能否可持续是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通过模拟预测2010~2030年中国农村人口、财政收入、新农保人口覆盖率、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以及最低缴费标准等数据, 对中央、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年补助数额分别占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做出仿真测算。结果显示, 在未来20年中, 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中央和

本栏目由陕西省财政厅社保处支持开办

地方财政都可以负担得起新农保的财政补助。通过长期动态分析, 他认为:尽快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 完善基础养老金调待机制, 加大中央财政对东部农业人口较多省份的财政支持, 适时提高地方政府缴费补贴标准, 落实好“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财政补助政策, 个人缴费适时改为比例费率制等都需进一步完善。

二、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研究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一大显著特征, 在各地发展不均衡的前提下, 如何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农保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陈俊 (2009) 认为一个好的制度的设计, 有利于制度的实施和推进。老农保之所以难以推行, 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本身, 政府财政缺乏投入, 养老保险待遇较低, 制度缺乏吸引力。新农保制度的设计既要兼顾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又要体现公平性;既要体现各级政府的责任, 又要体现参保人的义务;既要体现制度的合理性, 又要体现制度的吸引力;既要体现农民参保的自愿性, 又要体现制度的执行力。

周莹 (2009) 在对“烟台模式”、“青岛模式”、“苏州模式”和“苏南模式”这四种典型模式逐一分析后认为, 烟台模式是以政府倡导和扶持为特征的准商业保险模式, 青岛模式是以政府扶持和有限补助为特征的行政支持模式, 苏州模式是以政府高补贴为特征的福利社保模式, 而苏南模式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 社区保障为核心, 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多元模式。进而指出, 它们的发展路径应该是:烟台模式应该被淘汰, 青岛模式和苏州模式可以作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两个阶段的不同模式, 而苏南模式有其独特之处, 对社区的经济要求比较高。由此可见, 这些地区在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新农保制度规定情况下, 依据本地实情建立的地方新农保制度, 各具特色、差异明显, 在实践中经验和教训并存。它们的先行探索, 为《指导意见》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也为其他地区开展新农保试点起到了借鉴作用。无论这些模式未来呈现怎样的发展走向, 它们作为新农保试点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地位全国公认、不会动摇。

韩俊江 (2009) 总结了经济发达地区在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创新的模式。虽然各地做法不完全相同, 但是其核心内容、基本的制度框架具有诸多共性的特征:一是参保对象由原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干部、民办教师、复员军人等为主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主。二是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这是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 也是新农保和老农保的一个根本的区别。三是确立了合理的筹资基数和筹资标准, 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四是建立新农保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

三、关于新农保存在问题的研究

由于新农保是一项新制度, 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再加上其他客观原因,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这其中既有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 又有实施层面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王慧娟 (2012) 通过分析辽宁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情况后认为:新农保制度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和个人缴费低档起点偏低, 老年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作用不明显;新农保覆盖面较窄, 参保档次低, 个人账户积累少, 不利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补赔资金的压力大, 保障工作难度大;新农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对接尚未实现, 制约新农保制度的全面实施;新农保经办工作平台建设滞后, 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孙文基 (2012) 在分析了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后, 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农保制度不完善。表现为缴费水平低与部分地区缴费办法不规范, 待遇较低。根据2010年江苏的情况, 农村居民多数每月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标准虽然各地有差异但大多数为60元/人·月, 2011年没有调整。同时存在重复参保的问题。二是与其他保障制度衔接迟滞, 存在政策盲区。三是基金管理不健全。四是经办机构能力不强。人员配备不足且专业素质不高、办公设备不到位、信息系统不完善。

张思锋 (2012) 在对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和商南县、河南省通许县和西峡县、江苏省常熟市和高淳县开展新农保试点调查的基础上, 指出我国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为追求快速扩面而制定的捆绑缴费政策不合理。在新农保制度推行过程中,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已经出现了快速扩面、待遇水平攀比的趋势, 以及频繁调整政策的现象。捆绑缴费政策的实施客观上提高了新农保参保率, 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农村居民产生误解。激化了一些农村家庭的内部矛盾。影响了部分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二是新农保低水平起步, 难以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三是综合配套政策与服务滞后, 影响新农保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新农保基金无法投资运营, 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李伟 (2011)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尽管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迁, 但是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仍在许多农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他们对新农保的认识仍比较浅显, 农民的现代社会保险意识还比较薄弱。第二, 农民的参保能力强弱不均。从农民能够接受的最大缴费额度看, 选择高档次缴费 (每年500元和600元及以上) 的被调查者占到46.3%, 选择中间档次缴费 (每年200元、300元和400元) 的被调查者占到27.3%, 选择每年100元及其以下的被调查者占到26.4%。第三,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政策, 新农保制度本身仍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无论是政府补贴还是集体补助都与农民的期望有相当的距离, 而且目前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第四, 农民对政府和集体养老作为的期望具有多样性特征, 除了补贴养老金之外, 他们还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 建立养老院和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 由此可见, 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还任重而道

陈永志 (2012) 在对黑龙江省巴彦县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后指出, 现行新农保制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存在大量“户在人不在”无法参保人员, 前期工作经费不足, 年轻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基础养老金较低, 县级财政压力大等问题。

母赛花 (2012) 以滇东北巧家县为例对贫困地区新农保持续推进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论述:部分农民参续保意愿弱, 参保率的保持和再提高难度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资筹困难, 集体补助实现难持续推进新农保, 资金筹集是难点, 也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经办能力有待提高难;对养老金发放监管不够, 稽核力度有待加强;乡镇上报参保材料质量不高, 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刘新宇 (2012) 指出新农保存在以下问题:新农保退出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死亡人员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冒领问题严重;个人参保档案转移规定不明;基层经办人员队伍薄弱;乡街、村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乡街、村落位于偏远地段, 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新农保工作的需要等。

石美遐 (2010) 认为新农保试点方案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的可持续性问题。由于我国立法滞后, 基础养老金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二是基础养老金的收入替代率不高, 农民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三是新农保与其他制度的有效转换与衔接存在着难题。四是个人账户中政府补贴资金具有非私有性, 负面影响较大。五是资金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缺乏创新, 保值增值仍是难题。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 我们发现, 新农保存在

本栏目由陕西省财政厅社保处支持开办

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第一, 制度设计仍需完善。第二, 亟需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第三, 不断完善配套措施。第四, 切实加强宣传力度。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农保的研究

新农保作为一项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 需要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明晰工作思路并加以完善, 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

赵殿国 (2008) 提出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几点思路:一是要转变观念。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 从以城市经济建设为重点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从以城镇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为重点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二是要有制度安排。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项重点保障中, 医疗保险和低保已经有制度安排。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重点和难点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要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华迎放 (2012) 提出完善制度设计的探讨与建议:一是关于农民个人缴费问题。农民养老保障本质上属于基本生活保障。随着城镇化、工业化, 农民务工、经商或被征地而进入非农产业或城镇, 应当尽可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而不是享受农村养老保障, 只有未参加城保或虽已参加但不具备享受城保待遇的农村居民, 才通过兜底性的农保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老年基本生活;二是关于捆绑参保问题。捆绑参保的初衷已经实现, 取消捆绑的条件基本成熟。为促进农民连续参保, 防止中断参保, 完全可以通过将享受养老金与本人义务捆绑, 而不是与老人捆绑来解决这一问题。弱化领取待遇与子女参保之间的联系, 实行基础养老金普惠制。即明确劳动年龄以上的老人, 不论其子女是否参保, 均可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础性养老金。三是关于城乡制度衔接问题。制定城职保与新农保衔接的具体政策, 应体现两个原则:一要公平, 不因制度衔接使参保人权益受到损害。二要简单易行, 方便参保者和经办机构操作。

李伟 (2011) 基于实证分析结论对完善新农保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对新农保的政策宣传, 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是二, 政府要加大补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力度。是三, 提高新农保公共投入的效率。

史维良 (2010)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对陕西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 认为陕西省农村居民的养老宜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同时与社区 (集体) 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保障形式;家庭保障仍然是该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主要方式, 同时应赋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坚持“低水平, 广覆盖”的进入原则, 本着“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 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工作;本着被征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先行和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的“两个先走”的原则, 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的进行。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我国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所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通过整理分析理论界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着重对于新农保与老农保的区别;新农保实施的理论基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等几方面做一探讨综述。

上一篇:庆祝中秋发言稿下一篇:三件事八个字 搞定考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