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2024-06-09

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精选8篇)

篇1: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为您推荐】社旗县律师 屏南县律师 建水县律师 龙口市律师 船山区律师 玄武区律师 邹平县律师 中宁县律师

员工进入公司,公司有可能会提出要求员工写一份保证书,婚姻中的两个人有可能提出婚前或者婚后向对方写一份保证书,房地产开发商会给购买者出示一份住宅质量保证书,那么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律伴为你解答。

一、保证书指的是什么?

保证书是个人、集体、单位,为响应上级号召开展工作、完成任务或做错了事,犯了错误并决心改正面提出保证时使用的专用书信信或文字材料。

二、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保证书分为个人、单位和集体保证书,以下分别说明。

个人保证书是民事上的承诺,即一种民事行为。我国法律规定,凡是与法律相抵触的民事行为无效。同时《民法》以胁迫手段迫使对方实施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如果是被胁迫写保证书,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段都是违法的,也是无效的。

住宅质量保证书是房地产开发商将新建成的房屋出售给购买人时,针对房屋质量向购买者做出承诺保证的书面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开发商应依据《住宅质量保证书》上约定的房屋质量标准承担维修、补修的责任。鉴于房屋的特殊属性,为了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对住宅质量进行了专项规定,要求开发商建造的房屋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并要求开发商承担一定期限的保修责任。通常房屋保修的事项应该由开发商企业亲自负责维修和处理,如果,开发商委托物业管理公司等其他单位负责保修事宜的,必须在《住宅质量保证书》中对所委托的单位予以明示,保证购房者权益获得实际保护。《住宅质量保证书》是开发商对销售的商品住宅承担质量责任的法律文件,可以作为商品房预、出售合同的补充约定,与合同具有同等效力。中国房地产法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商品房交付使用时向购买人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工程质量保证书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所售商品房承担质量责任的法律文件,其中应当列明工程质量监督单位核验的质量等级、保修范围、保修期和保修单位等内容。《住宅质量保证书》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所售商品房承担质量责任的法律文件,其中应当列明工程质量监督单位核验的质量等级、保修范围、保修期和保修单位等内容。开发商应当按《住宅质量保证书》的约定,承担保修责任。由买卖双方自行约定。房屋在保修期内出现质量问题,如经保修单位维修后导致房屋使用功能受到影响,或因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给购买人造成损失的,开发商应承担赔偿责任。购买人认为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的,可以向《住宅质量保证书》中注明的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申请重新核验,经核验确属不合格的,购买人有权退房。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综上所诉,关于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这个问题的解答,要分析具体情况,保证书是否当事人或者公司、集体自愿写的,保证书保证的内容条款是否合法的,有没有和我国法律相抵触的地方,如果内容或者手段是违法则是无效的。合法的保证书具有一定法律效力。更多相关知识您可以咨询律伴淮安律师!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篇2: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丈夫写保证书是否有法律效力

[案情]黄琳(女)与李裘自2002年5月登记结婚后,因家庭生活琐事,双方时有矛盾,李裘往往动不动便对黄琳施以拳脚。经亲朋好友多次劝解,李裘虽一再表示痛改前非,但常常事过即忘,黄琳渐渐对李裘失去了信心。

2008年7月,李裘再一次对黄琳进行打骂后,见黄琳提出离婚,为挽回婚姻,李裘向黄琳写下了一份保证书:“我保证今后不打黄琳。否则,如导致离婚,全部夫妻共同财产均归黄琳一人所有。”

2009年8月,李裘在酒后又将黄琳打得头破血流,黄琳遂愤然向法院起诉离婚。事情至此,李裘对离婚并无异议,但认为保证书是为了挽救婚姻才写的,没有法律效力,而且将20余万元的财产全部给黄琳显失公平。

[审判]法院审理认为,该保证书是李裘的真实意思表示,符合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属的约定,它的产生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违法行为,也不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具有法律效力,遂判决支持了黄琳“全部夫妻共同财产归其所有”的诉讼请求。

[点评]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本案的关键也正在于,保证书是否属于夫妻对财产归属的约定。

首先,黄琳与李裘符合约定夫妻共同财产归属的实质要件。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实质要件包括:(1)缔约双方必须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

(2)缔约双方必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约定必须双方自愿;

(4)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利用约定规避法律。

很明显,黄琳与李裘系夫妻,彼此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当初双方均无异议,也不违法,即完全与之吻合。

其次,保证书应视为夫妻对财产约定的书面形式。鉴于针对书面形式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或强调怎样的格式、方式,也就表明书面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双方的共同签约行为,也可以是单方作出意思表示,为对方所接受。

同时,黄琳并没有对李裘实施欺诈或胁迫等非法行为,并因此导致李裘作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对李裘的单方表示,黄琳愿意接受。

此外,本案并不存在显失公平。

在婚姻自由的前提下,基于李裘不断实施暴力,黄琳提出离婚,并非是一种优势。从李裘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当时的情形并不是非得出具保证书不可上看,李裘也不存在缺乏经验、判断力或紧迫、草率问题,更何况系李裘自己出于维持婚姻而写保证书,但黄琳并没有要求李裘必须这样做。

篇二:关于承诺函(保证书)的效力问题

影响单方承诺保证函法律效力的要件不外以下两种:

第一,是否具有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从合同法角度而言,任何一个合同的订

立,都要由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尽管单方承诺保证函系一方当事人单方面出具,但是如果在承诺保证函中明确无误地表达了类似“愿意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的意思表示,另一方当事人也表示了接受,那么保证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应当视为已经具备。

第二,第二,单方承诺保证函形式与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担保法》

司法解释第22条规定,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

案例一中,当事人在承诺书中所作出的承诺符合《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要求,因此被法院认定担保合同已生效。而在案例二中,当事人承诺的是其“将在银行提出要求之日起的14日,为借款人提供保证责任,并签订保证合同”,因此,该承诺书尽管已具有明确的提供保证责任的意思表示,但却同时表明将另行签订书面保证合同,即意味着该承诺书只是一份立约的要约,而不是已生效的保证合同,据此法院认定该保证合同不成立。银行在接受客户为落实保证责任而提供的文件和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担保合同的形式。根据《担保法》第13条和《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2条的规定,保证合同的形式包括“保证人与债权人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保证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保证人在债权人和债务人签订的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者盖章”等。第二,保证担保合同的法定内容。根据《担保法》第15条的规定,双方签订的保证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数

额;

(二)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

(三)保证的方式;

(四)保证担保的范围;

(五)保证的期间;

(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依照《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2条的规定,当事人单方出具的保证承诺函中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当同时明确“本承诺函系依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22条出具,具有担保合同法律效力”。

此外,安慰函是近年来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资料中包含的经常性法律文件之一,其是指发函人给债权人的一种书面陈述,表明发函人对债务人清偿债务承担道义上的义务,或督促债务人清偿债务等。安慰函在国际经济法中也称“意愿书”,通常是指政府或母公司分别为政府下属机构的借款或子公司的借款向贷款方出具的表示愿意帮助借款方还款的书面文件。有学者指出,意愿书虽然在广义上为国际融资信用担保形式之一,但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条款一般不具有法律拘束力,而只有道义上的约束力,即使明确规定了它的法律效力,也由于其条款弹性过大而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权利义务。从我国法院判例实践来说,大部分法院的意见是倾向于认定安慰函不能构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保证,不具有保证担保的法律效力,也是目前银行在审核安慰函的法律效力时的倾向意见和观点。

鉴于此,商业银行在接受单方保证承诺函时,应注意该承诺函措辞不能含糊不清,而应明确表达担保的意思,同时该承诺函应载明担保合同所必须具备的内容要素。

案例启示

日常信贷业务中,银行常常会遇到一些大客户以公司内部制度或董事

长不在国内为由,拒绝按照银行内部管理制度或流程办理业务,如不愿意和银行签订保证合同而只愿单方出具保证担保函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应尽可能要求客户按照银行的常规做法操作。另一方面也需要站在客户立场思考问题,如确系客户合理要求,应在做到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避免风险。

篇三:丈夫出轨后写的 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丈夫出轨后写的 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一般来说,常见的男方出轨后写的保证书大概内容都有例如:本人以后再也不和某人(即婚姻第三者)来往,否则共同财产全部归妻子所有。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如果丈夫所出具的保证书的内容未超出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也未违反强制法的规定,则属于该丈夫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受女方胁迫的情形,可以认定为离婚财产分割的依据,且附条件生效。篇四:出轨后写的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出轨后写的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要知道,为什么520除以3除不尽?因为爱情的世界里容不下小三。如果老公婚后出轨,面对“除不尽的小三”,你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还是让他写份保证书?比如:保证今后不会再犯,否则净身出户等。那么,这样的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三问保证书:

一问:有没有法律效力?

我国《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对双方婚内财产或婚前财产的归属方式进行约定;

第46条规定,因重婚、与他人同居等情形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主张损害赔偿。因此,婚姻保证书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但这不等于其一概有效。

二问:哪些约定受保护?

判断婚姻保证书的效力,应针对签署背景、设定条件及处分的权利,结合法律规定及公序良俗综合判断。

以下三种情形写的婚姻保证书,一般认为其不具拘束力:

1、保证书系出具人在被胁迫下(如在酒店被亲友团捉奸)签署,且出具人及时向法院提出了撤销请求,此时保证书会因被撤销而失效;

2、保证书有关抚养权归属的内容无效,法院仍将以有利孩子成长为原则处理;

3、保证书剥夺人身权利的内容无效,比如以一方提出离婚、与异性通话或交往为成就条件,或保证离婚后不再婚等均属无效。

除上述情形外,以重婚、出轨、家暴等为条件,以财产权利为处置对象的保证书,在判决离婚时一般应认定有效。

三问:“净身出户”能否兑现?

法院一般尊重当事人的有效约定,但若财产的处分明显失衡,法院也可适当调整。比如法院有时可支持“净身出户”承诺,判决所有财产归

无过错方所有;但如过错方因此将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法院也可酌情保留其一定财产份额。

面对另一半的出轨,原配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保证书作为离婚案件中的常规证据,学会正确书写,使其有效,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篇五:婚内保证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婚内保证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14-08-27 10:19:4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夏小洁

【案情】

张某(女)与王某(男)于2008年3月结婚,2009年4月生下一男孩王某某,为照顾小孩张某从单位辞职,张某担心自己辞职后以后生活没有保障,遂要求王某出具一份保证书,保证书中写明若因男方的过错而导致离婚,则男方自愿放弃一切财产,净身出户,并且放弃小孩的抚养权,王某考虑后同意了张某的要求写下具有以上内容的保证书,2014年7月因为王某外遇,张某要求离婚并按照保证书中的要求净身出户,放弃孩子的抚养权,王某同意离婚,但不承认保证书的效力,张某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对保证书的效力予以认可。

【评析】 笔者认为,保证书中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处分是具有法律效力,但对小孩抚养权的约定则不具有法律效力。理由如下:

一、保证书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保证书是一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2、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3、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二、关于保证书中关于财产条款的约定,《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权属进行约定,但是其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由此看来,当事人一方在保证书中约定有“净身出户”的条款也并非全都为法律所禁止。在上述案件中,保证书是经过王某考虑后同意签署的,是他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对财产的归属有明确的约定,没有违反公序良俗,那该条款就可视为夫妻双方对其所属财产的约定。因此,这部分关于离婚财产处分的承诺,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在离婚诉讼中应当予以认定。但是,若书写该财产处分条款的当事人有证据证实其在做出该意思表示时有被胁迫等情形,依据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及公平原则,该条款亦属可撤销情形。

三、保证书中“自愿放弃孩子抚养权”的承诺条款,是否合法有效,受到法律保护这个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笔者赞成自愿放弃孩子抚养权不具有法律效力这一种说法。婚姻关系具有人身关系,不同于仅限于调整财产关系的《合同法》所说的合同关系。放弃抚养权的承诺并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但因为《婚姻法》并未赋予婚姻当事人在离婚诉讼之外的其他阶段可以对离婚后子女抚养权进行协商或作出单方承诺的权利。笔者认为对孩子的抚养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就像公民的受教育权一样,不能被剥夺,但也不能放弃,因此该保证书关于自愿放弃孩子抚养权的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

篇3: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我与同村村民李某之间存在土地权属纠纷,上访多年后,乡信访综治办组织乡司法所、乡林业站、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调解处理,于2015年1月13日下达了调解处理意见,并于2015年2月10日交到我手中,我和李某都没签字,参与调解的单位只有签字,没有盖公章。这份“处理意见”中说可在3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和通过司法途径主张权益。请问:这样的文书有法律效力吗?我该怎么办?

读者:田某

田某读者:

当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大抵通过两种方式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一种是受理后直接出具处理意见,另一种是由“人民调解组织”予以调解解决。

篇4:婚内保证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一、保证书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满足3个条件:

1.保证书是一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2.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3.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二、保证书中关于财产条款的约定:

《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双方可以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权属进行约定,但是其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所以,当事人一方在保证书中约定有“净身出户”的条款并非为法律所禁止。

如果保证书是经过当事人考虑后同意签署的,是他的真实意思表示,且对财产的归属有明确的约定,没有违反公序良俗,那该条款就可视为夫妻双方对其所属财产的约定。因此,这部分关于离婚财产处分的承诺,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在离婚诉讼中应当予以认定。

但是,若书写该财产处分条款的当事人有证据证实,其在做出该意思表示时有被胁迫等情形,依据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及公平原则,该条款亦属可撤销情形。

三、关于保证书中“自愿放弃孩子抚养权”的承诺条款:

这一条款是否合法有效且受到法律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婚姻法苑赞成“自愿放弃孩子抚养权不具有法律效力”这一种说法。放弃抚养权的承诺并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但因为《婚姻法》并未赋予婚姻当事人在离婚诉讼之外的其他阶段,可以对离婚后子女抚养权进行协商或作出单方承诺的权利。对孩子的抚养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就像公民的受教育权一样,不能被剥夺,但也不能放弃。

篇5:夫妻之间的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2008年7月,李裘再一次对黄琳进行打骂后,见黄琳提出离婚,为挽回婚姻,李裘向黄琳写下了一份保证书:“我保证今后不打黄琳。否则,如导致离婚,全部夫妻共同财产均归黄琳一人所有。”

2009年8月,李裘在酒后又将黄琳打得头破血流,黄琳遂愤然向法院起诉离婚。事情至此,李裘对离婚并无异议,但认为保证书是为了挽救婚姻才写的,没有法律效力,而且将20余万元的财产全部给黄琳显失公平。

[审判]法院审理认为,该保证书是李裘的真实意思表示,符合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属的约定,它的产生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违法行为,也不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具有法律效力,遂判决支持了黄琳“全部夫妻共同财产归其所有”的诉讼请求。

[点评]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本案的关键也正在于,保证书是否属于夫妻对财产归属的约定。

首先,黄琳与李裘符合约定夫妻共同财产归属的实质要件。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实质要件包括:(1)缔约双方必须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

(2)缔约双方必须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约定必须双方自愿;

(4)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利用约定规避法律。

很明显,黄琳与李裘系夫妻,彼此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当初双方均无异议,也不违法,即完全与之吻合。

其次,保证书应视为夫妻对财产约定的书面形式。鉴于针对书面形式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或强调怎样的格式、方式,也就表明书面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双方的共同签约行为,也可以是单方作出意思表示,为对方所接受。

同时,黄琳并没有对李裘实施欺诈或胁迫等非法行为,并因此导致李裘作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对李裘的单方表示,黄琳愿意接受。

此外,本案并不存在显失公平。

在婚姻自由的前提下,基于李裘不断实施暴力,黄琳提出离婚,并非是一种优势。从李裘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当时的情形并不是非得出具保证书不可上看,李裘也不存在缺乏经验、判断力或紧迫、草率问题,更何况系李裘自己出于维持婚姻而写保证书,但黄琳并没有要求李裘必须这样做。篇二:婚内保证书法律效力的浅析

婚内保证书法律效力的浅析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发生矛盾后,有过错的夫妻一方,为了和好,自己主动或者应无过错方及其近亲属的要求,向另一方出具保证书。该保证书内容通常主要涉及夫妻双方婚姻关系是否解除、子女抚养权归属及抚养费多少和夫妻财产如何分割处理等问题。在双方协议离婚未果,进行诉讼离婚时,无过错方往往以此为据,要求法院按照保证书上的内容进行判决。因此,如何认定婚内保证书的法律效力,对于公正处理离婚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婚姻关系是否解除的保证

婚姻自由既包括结婚的自由,也包括离婚的自由。对于离婚自由,《婚姻法》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二条分别就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作了专门规定。其中,夫妻双方协议离婚除了有离婚的合意外,还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取得离婚证,双方的夫妻关系才能正式解除。因此,即使夫妻双方中的过错方违背了婚内保证书上的允诺,但之后双方并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或登记离婚未果,而是进行诉讼离婚,人民法院也只能依照《婚姻法》第三十二条以双方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为标准,查明案件事实,判断双方是否达到法定离婚条件,判决是否准许离婚。

(二)关于子女抚养问题的保证

虽然民法坚持意思自治的原则,《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第三款也允许夫妻双方对哺乳期后的子女抚养问题,自行协议解决,但是此时的“协议”由于已经进入到了诉讼程序,人民法院应依职权对双方协议的结果进行审查。如果夫妻双方就子女抚养问题协议的结果,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和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可不予准许。例如,1993年《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0条规定,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育费。但经查实,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不予准许。因此,夫妻双方在诉讼前关于子女抚养问题的保证并不当然具有法律效力,只能作为人民法院在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的一个参考因素。

(三)关于财产如何分割处理的保证

除了直接以损害赔偿的形式所做的保证外,还存在夫妻财产约定或以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生效的条件不同。以离婚为条

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只有在夫妻双方离婚后,才能生效。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十四条规定,当事人达成的以登记离婚或者到人民法院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双方协议离婚未成,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财产分割协议没有生效,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而夫妻双方的财产约定并不涉及离婚,更不以离婚为条件,按照《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第二,财产标的不同。夫妻之间对双方的财产约定范围,既可以是婚前的也可以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而以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的财产范围只能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应排除在外。如果涉及到一方婚前的个人财产,只能视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赠与,对于这部分婚前财产,应当做夫妻财产约定来处理。按照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六条以及《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综上,婚内保证书中关于婚姻关系是否解除和子女抚养问题,在诉讼离婚中,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关于财产如何分割处理的保证的法律效力,则要就是否属于损害赔偿,夫妻财产约定或以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篇三:丈夫出轨后写的 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丈夫出轨后写的 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一般来说,常见的男方出轨后写的保证书大概内容都有例如:本人以后再也不和某人(即婚姻第三者)来往,否则共同财产全部归妻子所有。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篇6: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一般来说,常见的男方出轨后写的保证书大概内容都有例如:本人以后再也不和某人(即婚姻第三者)来往,否则共同财产全部归妻子所有。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篇7:夫妻保证书法律效力

(1)保证书系出具人在被胁迫下(如在酒店被亲友团捉奸)签署,且出具人及时向法院提出了撤销请求,此时保证书会因被撤销而失效;

(2)保证书有关抚养权归属的内容无效,法院仍将以有利孩子成长为原则处理;

(3)保证书剥夺人身权利的内容无效,比如以一方提出离婚、与异性通话或交往为成就条件,或保证离婚后不再婚等均属无效。

除上述情形外,以重婚、出轨、家暴等为条件,以财产权利为处置对象的保证书,在判决离婚时一般应认定有效。

婚姻保证书要想有效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婚姻保证书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满足3个条件:

(1)双方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约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

(2)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3)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什么是婚姻保证书?[2]

从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来看,婚姻保证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仅限于婚姻当事人双方知晓、无任何第三方介入情形下的婚姻保证书。

在婚后的生活中,夫妻难免会产生矛盾,在出现危机时,当事人双方首选的解决途径当属私下协商,以达成婚姻保证书而重归于好的情况屡见不鲜。

此时的婚姻保证书中会就夫妻相互之间的忠贞、家庭责任、孩子问题及惩罚措施进行约定,其中类似“净身出户”、“背叛婚姻方不得探望子女、不得做孩子的父母亲”等条款并不鲜见,可能其中还会夹杂着有关财产权属的内容。

(2)有第三方介入情形下的婚姻保证书。

主要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夫妻双方的家庭义务及一方对自身过错行为的改正决心等,其保证内容多是就事论事,但是,多是具有象征性意义。

婚姻保证书有什么作用?

保证书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保证书中关于该方存在过错行为的记载,可以作为另一方主张感情破裂和对方存在过错的直接证据,在离婚诉讼中具有重要的证明效力。

如果这种过错符合《婚姻法》四十六条规定的“重婚”、“同居”、“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情形的,无过错方还可以据此请求损害赔偿。

保证书的效力[3]

问:

沉迷网游,输了钱。

为了挽救家庭,写了保证书,以后不玩了,再玩房子归孩子和老婆。

请问,保证书能否作为有效证据?

答:

“保证书”从文义上理解,是为了保证某件事情或协议得到实行而订立的文件或写成的书面材料。

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书证,主要是看其文字、符号所记录或反映的内容和需要证明的事实的关系、联系。

一般来说,保证书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保证书是一方真实的意思表示;2、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3、保证书的内容没有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关于保证书中关于财产条款的约定,根据《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权属进行约定,但是其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篇8:要约法律效力探析

(一) 要约法律效力的内涵

关于要约法律效力的内涵, 学界现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 要约法律效力包括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的拘束力。 (1) 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另一种观点, 认为除了对要约人、受要约人的拘束力之外, 还涉及到对第三人的效力。 (2) 虽然在现代民法上的效力在某些情况下可延伸至第三人, 但在此问题上应将要约与合同区分开来。要约关系应只存在于要约人与受要约人之间。目前学界通说认为, 要约的法律效力主要涉及要约生效后发生的两种拘束力, 一是对要约人的拘束力, 其被称为要约的形式拘束力, 即指要约一经生效, 要约人即受到要约的拘束, 不得撤回、撤销或对要约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二是对受要约人的拘束力也即实质拘束力, 指受要约人在要约生效时所取得的承诺的权利, 学说上亦称为承诺适格。 (3)

(二) 要约法律效力的来源

英美法上的合同法, 是建立在允诺说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合同与允诺是等同的, 合同是具有对价关系的允诺, 为合同成立而进行的要约当然是要约人对合同一旦成立后自己所要为的行为而做出的允诺, 这个允诺的实现, 需要有对方当事人的某种行为或许诺作为它的报答。 (4) 相比之下, 大陆法系的合同法是以传统契约论为核心,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要约和承诺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体现。如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 “要约系以订立契约为目的之须受领的意思表示”。 (5)

二、要约法律效力的内容

(一) 要约人的义务———要约的形式拘束力

1. 要约形式拘束力的概念

单独的要约本身并不具有使相对人受拘束的效力, 但是, 接到要约的相对人为了决定是否承诺, 通常会作一些准备, 如果承认要约人可以随意撤销要约, 则不免会对相对人造成不当损害。因而, 对要约的撤销有必要作一些限制。所谓要约的形式拘束力, 指要约一经生效, 要约人即受到要约的拘束, 不得撤回、撤销或对要约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 学说上亦称为要约的不可撤销性。 (6)

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此乃合同成立的一般规则。采用口头形式订立合同时, 受要约人即时承诺, 合同当即成立, 若受要约人当即表示不接受, 要约失效。而在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时, 由于距离遥远、形式复杂, 通常需要经过反复的磋商。单独的要约本身并不具有使相对人受拘束的效力, 但接到要约的相对人为了决定是否承诺, 通常会做一些准备, 如果承认要约人可随意撤销要约, 则不免会对相对人造成不当损害。 (7) 因而, 在法律上有必要对要约的撤销作出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2. 要约形式拘束力的比较法

要约的形式拘束力, 并非是要约本身固有的属性, 而是各国在学说、法典或判例上予以的规定, 因此各有不同。在英美法系国家, 要约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日起, 到被受要约人接受之前, 都一直处于可以被承诺的状态。但同时, 即使在要约人已对外公布其准备受要约拘束并接受承诺的情况下, 要约人仍旧可以在承诺前的任何时候撤销该要约。这是因为英美契约法极为注重双方间之权利义务平等关系, 契约之有效成立, 必须具有约因关系, 无约因之契约, 契约即不生效力。 (8) 要约原则上不具有拘束力, 要约人在相对人承诺前视为无约因。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 英美合同法是建立在允诺的基础之上, 允诺区别于意思表示, 没有法律上的意义与效力, 只在受要约人作出承诺后才产生拘束力。所以, 英美法上要约的拘束力最弱。在法国, 要约人未表示受要约拘束且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的这段期间内, 要约是否能够被撤回、撤销或变更, 在民法典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国合同法的传统理论不承认要约当然地具有法律约束力, 认为债务须由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产生, 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对当事人不发生约束力。法国现代合同法学者则认为, 要约对于要约人不具有约束力是极为不公正的。法国司法实践原则上确认要约人在一定期间要受要约的约束, 尤其是当要约确定期限时, 法庭总是通过案例明确地或暗示性地采用该处理原则。 (9) 罗马法中认为要约并没有拘束力, 在德国的普通法上也持相同的观点。德国民法在制定时, 国内学界就该问题争论甚烈, 最后认为要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及促进交易的便捷, 要约宜具有约束力。德国民法典第145条规定:“对他人为缔结契约的要约者, 因其要约而受拘束;但预先排除其拘束力者, 不在此限。”瑞士法上也采用此原则。 (10)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比较法上各国对于要约拘束力的规定各有不同, 英美法在判例上予以否定, 德国及瑞士采肯定说, 而法国则介于否定和肯定之间。

3. 我国关于要约形式拘束力的规定

我国原来的民法理论是承认要约的形式拘束力的, 11目的在于保护受要约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然而, 《合同法》并没有采用德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要约效力的方式而是参考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CISG) 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PICC) , 以要约可以撤销为原则, 例外地对撤销作一些限制。

我国学者对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有着各自的解读。有学者认为, 我国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是大陆法系关于要约有拘束力的传统原则。12也有学者认为, 从《合同法》第16条要约生效的规定来看, 可以推知是承认要约对要约人有拘束力的。13笔者认为, 虽然《合同法》并没有明文规定要约的形式拘束力, 但要约不可撤销的例外规定已经使要约在很大程度上实质具备了形式拘束力。另外,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合同的拘束力与要约的拘束力是不同的。合同的拘束力意味着合同规则对于缔结合同的人的拘束力, 包括了合同的不可撤回性以及不允许单方面解除合同。但如果对要约撤回的声明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那么要约人不受该要约的拘束, 因为该要约根本不产生效力。14

(二) 受要约人的权利———要约的实质拘束力

1. 要约实质拘束力的概念

要约对受要约人的拘束力即要约的实质拘束力, 是指受要约人在要约发生效力时, 取得其承诺而成立合同的法律地位, 受要约人有权在要约有效期间内作出是否承诺的决定。15要约一经受要约人承诺, 合同即为成立, 这是要约的本体的效力, 学说上亦称为要约的实质的效力或者承诺适格。16

2. 要约实质拘束力的性质

对于受要约人的这种承诺资格的性质, 学界中存在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 受要约人有为承诺以订立合同的权利, 只需受要约人单方的意思表示即可生效, 故此项权利为形成权。17但学界对此种观点存在不小的争议, 如德国学者拉伦茨在《德国民法通论》中的阐述:“……这种情况被不少人认为是一种形成权, 受要约人可以单独通过行使这种权利而使合同的法律关系成立;然而, 这确实值得考虑的, 因为合同绝不可能只以承诺的意思表示为基础, 而是始终基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而他们每方都只是这种共同行为的一个因素而已。”18笔者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 受要约人所享有的承诺权利符合形成权的基本特征, 即相对人无义务之存在, 一经承诺即可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也即合同成立。但形成权的相对人“须容忍实施形成权后的法律后果”, 19也即形成权的相对人需无条件地承受形成权人对法律关系进行改变的法律后果。因而, 若如此定性, 就有承诺权与要约人撤销权存在冲突之嫌。事实上受要约人所具有的承诺权更多地可被认为是一种资格。受要约人接到要约便被赋予作出承诺的资格, 且该种资格不能随意的转让或继承。这样认知可以更为巧妙地避开学理上的冲突与矛盾, 对受要约人所取得的承诺地位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定性。

三、几种特殊合同中的要约法律效力分析

(一) 强制缔约

笔者认为, 强制缔约并非意味着合同成立不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 事实上, 在强制缔约关系中, 订立合同的模式与程序与一般的要约承诺模式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要约人仍需要通过发出要约来启动合同订立程序, 受要约人也仍需要通过作出承诺完成缔约。因此, 要约效力的理论仍适用于强制缔约。但与一般的缔约模式不同的是, 强制要约和强制承诺分别更加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的义务加以强调, 成为要约效力的内容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这也是出于保障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弱者权益等目的的考量。强制缔约的根本在于, 根据民法、合同法的原则来平衡双方的权利义务, 以更好地维护公序良俗。需注意的是, 无条件的义务也将打破这种平衡, 无法达到维系稳定的目的。如果不论要约人提出何种缔约要求, 都要求受要约人承担承诺的义务, 则必将会对受要约人的合法权利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因此我们需要对此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以保证权利不被滥用、义务得以履行, 负担缔约义务的一方仅对另一方的合理的缔约请求履行义务。笔者认为, 在“合理”的判断标准上, 应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考量。第一, 要约人的缔约请求不仅需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还应符合社会伦理道德、不违反公序良俗。第二, 受要约人的服务范围、服务能力等决定了其是否有能力且是否有必要对要约人的要约予以承诺。对超出上述限制的缔约请求, 义务人有权予以拒绝。

(二) 交叉要约

各国在交叉要约能否成立合同这一问题上有着各不相同的规定。英美普通法传统上也不承认交叉要约可以成立合同, 这很大程度上与其约因制度有关系。因为传统英美合同法理论认为合同是一个允诺, 只有存在约因才能使合同成立。我国对交叉要约的效力也并未作明确规定, 学界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从要约的法律效力的层面进行分析, 交叉要约中的要约在本质上并未改变, 在形式拘束力方面与一般意义上的要约不应有根本上的差别。但值得讨论的一点是, 若认为交叉要约能够成立合同, 那么在要约人的撤销权上是否存在冲突与矛盾。尽管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之间, 对于生效要约能否撤销的问题存在不尽相同的规定, 但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立法中已经呈现出承认要约人在一定程度上的撤销权的趋势。而在交叉要约中, 要约人的撤销权却极大地受限甚至无法行使。下面将分三种情形分述之:20

1. 交叉要约最为典型的一种形态为:甲乙双方别向对方发出内容一致的要约且要约均同时到达对方。若认为此时即便没有承诺, 合同已成立, 则甲乙双方均不享有要约撤销权。此种合同成立方式与一般要约承诺程式相比, 合同成立的时间大幅提前, 甚至可以说是在当事人意料之外。从当事人收到对方发来之要约的时刻起, 双方不仅丧失了撤销要约的权利, 同时也不能对要约予以拒绝。由此可知, 在该种情形下, 要约生效将直接导致合同成立, 当事人全无更改的余地。

2. 甲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乙发出要约的同时, 乙以快递方式向甲发出内容相同的要约。当甲发出的要约已送达乙时, 乙发出的要约仍在途中。此时仍不可以推定双方互相作出承诺, 则甲仍可以基于某种原因或考虑在乙方要约到达之前撤销甲自身所发要约。而对于乙来说, 在甲不撤销要约的情况下, 乙所发要约一旦到达甲方则标志合同成立, 在整个过程中乙丧失了原本应该享有的要约撤销权。权利义务在甲乙双方失衡。

3. 在例 (2) 中, 设若甲果然发函撤销己方要约, 而在该函送达乙的同时, 乙之要约亦到达甲, 此时究竟是承认甲之撤销函有效, 还是认定合同已成立?若不加区分地认定合同成立, 于甲而言未免太过有失公允;若概然认定此属交叉要约成立合同, 则显然违悖甲的意思, 况且甲之要约撤销权的行使难谓不当, 如此对甲未免达于苛刻。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若在以上三种情况下认定交叉要约可以成立合同, 则必然会对当事人双方的要约撤销权的行使造成一定的限制———这与传统的要约在要约的形式拘束力上有很大的区别。

且无论是否认为交叉要约可以成立合同, 共识的一点是在交叉要约中存在两个要约人而没有受要约人, 双方均无法从交叉要约中取得承诺的资格和地位, 因此可以说其在要约的实质拘束力上存在缺失。

四、结语

要约是启动缔约程序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要约也就无法成立合同。传统的学界通说认为, 要约的法律效力也即要约的拘束力包括两方面———要约的形式拘束力以及要约的实质拘束力。但该传统的观点有忽视要约人权利及受要约人义务之嫌。由此, 本文将要约的法律效力的内容加以细分, 并对受要约人的义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要约的形式拘束力上, 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的探讨分析了不同国家对于要约法律效力的不同规定并总结了我国的模式。在要约的实质拘束力上, 本文选取该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即受要约人承诺资格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而后, 本文又将要约法律效力这一抽象概念置于实践中的三种特殊合同中进行分析, 以期增加学术研究的实益———这也是本文中的一个创新之处。从选题到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笔者翻阅、下载了很多文献, 但笔者的学识见识仍是有限, 本文如有不当, 敬请方家指正。

摘要:谈到合同效力时, 一般将合同的成立作为节点进行讨论和研究, 也即合同成立之后才产生的法律效力问题。对于缔约过程之中、合同成立之前的行为, 常常为人所忽视。而要约作为合同订立程序中的启动事项, 其重大意义不容小觑。要约的法律效力如何, 对于合同的效力也具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学界对于要约法律效力相关内容的争论一直未有间断。本文将从要约法律效力的基本概要出发, 释明其内涵梳理其来源, 对要约法律效力的内容提出新的观点, 并结合实践对常见的几种特殊合同中的要约法律效力进行剖析, 以期为要约制度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上一篇:我的母亲心情随笔下一篇:生产车间生产计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