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保险法律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现程度、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于促进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由于受教育环境形势复杂、工作运行机制制约、自身影响因素过多等原因影响,高校辅导员中出现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保证保险法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证保险法律论文 篇1:

保证保险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控

保证保险是借款人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由债权人作为被保险人并在债务人违约的情况下享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品种。保证保险具有保障贷款安全的功能,是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个人信贷业务保障措施之一。2003~2004年,由于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风险集中,保监会一度叫停该项业务。2005年以来,保证保险逐步在个人信贷业务领域开展。从各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保证保险案件纠纷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保证保险法律性质模糊不清。从司法实践看,法院对保证保险法律性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是保险性质的担保,有的认为是保险。

基于保证保险具有担保合同性质的观点,法院认为保证保险合同与借款合同是主从关系,因此借款合同无效时保证保险失效。

作为担保性质的保证保险是否属于人保的认识不一致,将保证保险认定为人的担保时,存在物保、人保优先问题,法院认为银行应先从物保中清偿,后从保证保险的人保中受偿。

附加险是保证保险成立有效的基础,附加险未成立时,保证保险也未成立。

保险协议约定不统一,保险条款中设定了较多的先决条件。

归纳起来,银行在保证保险业务中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保证保险法律性质的认定,银行、借款人、保险公司三方当事人之间法律文本和银行处理贷款和保险环节中操作不当等三方面。

保证保险的法律分析

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

从现行保险公司开办的保证保险业务来看,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律概念可概括为: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债务人)的投保人向被保险人(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保险,在债务人不按约定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请求赔偿因债务人未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损失。它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的一种具有非《担保法》规定担保责任以外的连带责任性质的保险业务。在银行发展的个人贷款业务中,投保人是保证保险合同对应的借款合同中的债务人,保险人是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则是银行。银行要求借款人订立保证保险合同,是借用保险合同的形式,实现担保债务履行的目的。

由于我国法律对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未作明确界定,致使理论界对此也各执一词,有“保险说”、“保证说”和“折衷说”三种观点。

保险说。认为保证保险是保险的一种,是保险公司推出的一项特殊的财产保险,其目的是降低或分散风险。

保证说。认为保证保险承担的是履行保证责任,其实质就是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提供的担保,应适用《担保法》的相关规定。

折衷说。认为保证保险属于财产保险的一种但实质是担保行为,因此应该同时适用《保险法》和《担保法》的规定。

保证保险是经由中国保监会批准开办的一项特殊的保险业务品种,保证保险的性质首先也是一种保险,它所具有的担保性质是对借款人履约能力的一种担保,与普通意义上的保证担保在合同的内容主体、权利与义务、合同的性质与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以及在保证范围、保险范围上区别也较大。从银行的角度,优先适用《保险法》解决了同时具有抵押的债权实现问题,却带来其他如《保险法》中诸多免责事由等不利因素,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根据《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对保险合同进行规范,明确约定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一旦涉诉,要善于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法律法规依据加以充分运用,以最大限度保护银行债权,实现保证保险业务合作之初衷。

保证保险合同是否具有独立性

确立保证保险合同是否具有独立性,对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在实体处理和适用法律方面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对此,有人认为基础合同与保证保险合同存在主从合同关系,保险合同从属于主合同。主合同不能成立,从合同不能有效成立;主合同转让,从合同也不能单独存在;主合同被宣布无效或撤销,从合同也将失去效力;主合同终止,从合同也随之终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也有类似规定,“保证保险合同项下同时存在借款合同和买卖合同的,借款合同为基础合同。基础合同无效导致保证保险合同无效,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可以因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履行基础合同中的瑕疵在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中提出抗辩。”

我们认为保证保险合同是具有独立性的,保证保险合同与借款合同的关联性并不能抹煞其在保证保险法律关系中的独立性。保证保险合同与借款合同的关联性表现在,借款合同的还款义务是保证保险合同的标的、债务人违约既是借款合同违约的法律事实,也是保证保险合同中保险事故发生的法律事实,并由此产生了银行对债务人的债权请求权和对保险人的保险金赔偿请求权,可以说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尤其对法院来说可以此作为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与借款合同纠纷合并审理的依据。但就保证保险产品的性质和业务开办的目的来讲,毫无疑问,保证保险合同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它不从属于借款合同,也不应因为借款合同的无效而当然归于无效。这正如在汽车消费贷款中,购车合同和借贷合同的关系一样,购车合同是借贷合同产生的原因,但购车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借款合同仍然有效,否则银行的贷款只能通过以不当得利请求借款人返还,这样对银行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与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险合同纠纷案中认为保证保险合同具有独立性,在其2001年3月14日作出的(2000)经终字第295号民事裁定书中指出:“在保险合同法律关系中,其他民事合同的权利义务虽是保险人确定承保条件的基础,但其不能改变两个合同在实体与程序上的法律独立性,其他民事合同与保险合同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

保证保险方式个人贷款业务

附加险

以汽车消费贷款为例,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一般规定银行督促投保人(即借款人)在保险期内按期不间断对贷款所购机动车辆投保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盗抢险、自然险,上述四种附加险每年一保,若投保人(即借款人)到期不续保或选择别家保险公司投保,则即使银行没有过错,保险公司也有可能免责。

免责事项

除法律规定不可抗力等法定免责事由外,保证保险合作协议和保险单中的免责事由非常广泛。如按照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约定,出现《借款合同》内容有变动或启用新的借款合同文本,应提前通知保险公司,否则保险公司不承担因此造成的损失;自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三个月应向保险公司提出赔偿请求,或从保险公司书面通知之日起一年内领取应得足额赔款,否则视为自愿放弃权益;被发生保险事故后,银行如未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保险公司,并发出出险通知的,则保险人可适当减轻其责任等等。

赔偿金额及利率计算

银保协议一般对保险金范围的约定是“投保人所积欠的与乙方(贷款方)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应付乙方的贷款本息及罚息等债务余额,但以不超过保险金额为限”。另银行借款合同约定:如遇国家利率调整(上调)时,次年按新的基准利率确定贷款利息,如借款合同逾期将执行逾期贷款利率。保险公司确定的保险金额是借款本金及签订借款合同所确定的利率所计算出来的利息(实际仅为正常利息),保单计算出的理赔金额远远小于银行的实际损失。

错误的修改

保险单中约定“本保险单涂改无效”的条款,但由于保险单均为格式条款,在双方银保协议中约定与保险单条款不同时,部分保险公司采取直接手工在保险单上进行涂改的行为。此种行为是否会直接导致经过涂改后的保证保险条款无效,难以确定。

专有名词

保险单中往往出现大量保险专有名词,而又没有对该种专有名词的解释,造成对保险单条款理解的偏差或误解,例如,在汽车消费贷款中,保险公司的保单规定“被保险人发放机动车辆消费贷款的对象必须为购买、使用车辆的最终用户”,“最终用户”究竟为借款人、实际使用人、租赁人还是挂靠单位不明确。

条款冲突

在汽车消费贷款中,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的银保协议规定保险公司放弃先行处置汽车的要求,在借款人出现违约情形时,保险公司即向银行承担保险责任。而保险公司为投保人出具的保单规定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先行条件是先行处理贷款购买的汽车,在余款不足的情况下再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条款内容相互矛盾,必然导致执行时各方发生分歧。

保险合作协议和保险单中约定冲突

为了弥补保险单条款不足,银行通常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双方意思自治更改或完善保险单内容,这就形成保险合作协议与保险单部分约定不一致的事实。如通过合作协议变更保险单规定的保险公司免责事由。实践中仍存在保险公司向法院主张协议非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不得对抗已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备案的保单。上述抗辩对银行个人保证保险贷款带来极大的隐患,诸多问题都围绕此展开。

协议合同的保管

由于保证保险合作协议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签订,并不针对具体保险人(借款人),因此,个贷客户的贷款档案保管中普遍存在缺少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的《银保合作协议》的现象。

防范保证保险业务法律风险的建议

完善保证保险合同内容

银行与保险公司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不论在保险业务的代理上,还是在银行的主营业务中,都存在合作的空间。银行要利用这一契机从维护自身权益出发,根据《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对保证保险合同中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或约定不合理条款予以补充、修改和变更。

确定投保金额。可以将投保金额确定为贷款金额与利息之和的10%,实践证明,正常贷款本息之和的10%基本可将罚息及为实现债权产生的诉讼费等费用涵盖在内。并在条款中指出该10%的具体指向。

明确约定保险事故和免责范围。投保人购买保证保险后未能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欠款,即视为保险事故的发生,被保险人银行即享有向保险公司请求支付保险金的权利,除非因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政府征用、地震等不可抗力及其他法定事由,其他以外的因素都不应成为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应在保险责任条款中予以剔除。同时将保证保险合同与保险公司的其他险种相独立,如将小额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与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独立;将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与附加险独立,解除借款人因为没有缴纳其他险而形成的保险免责风险,建议增加关于保费缴纳条款约定,要求一次性交清;不需一次性交清的,建议将保证保险合同独立,还可以设立一个由借款人和汽车经销商共同承担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账户,专门解决附加险续保问题。

规定保证保险理赔不以抵押物的处置为前提。对于同一债权既有保证保险又有物的担保的情形,要求保险公司在协议中放弃这一抗辩权,如规定“保证保险理赔不以抵押物的处置为前提”,以保证当保险事故发生时,银行首先从保险公司处获得赔偿,后将对借款人债权的请求权和抵质押权的行使都依据《保险法》的规定让渡于保险公司。

银行应在保险人出具《小额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单》前放款。建议根据保险公司承保程序,在合同中合理确定放贷与承保先后,银行放贷在前的,应尽量缩短放贷与出具保险单之间的时间差。

及时补充、修改和变更保险合同中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条款。银行应从维护自身权益角度出发要求对保险合同中未约定或约定不明条款予以补充、修改和变更,对保险单中保险专有名词进行解释。比如保证保险合同中约定“本保险包括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但合同仅对保证保险的责任范围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约定,但对人身意外伤害险的相关内容未涉及。

规范操作流程

注重贷前资信调查。在其他保险法律关系中,对投保人的选择和有关情况的调查是保险公司的义务,鉴于保证保险业务的特殊性,在实践操作中,需明确对借款人身份和资信状况的调查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共同义务。

规范放款程序,加强贷中管理。首先银行应在保险人出具保险单后方可放款,并认真审核保险单是否有被涂改。放款之后如出于客观需要出现变更借款合同主体、延长借款期限、处理标的物等情形,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并征得保险公司同意。同时做好借款催收记录,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赔付前,银行除通知保险人贷款被宣布提前到期外,对违约借款人仍要继续催收,以便使债权追索连续,这也是银行向保险人转移债权所应承担的义务。

规范信贷档案归档。建议对客户放款前应告知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的银保合作协议内容,一方面以免客户或保险公司以此作为免责和抗辩理由,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各方权利义务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贷后管理措施。

重视保证保险纠纷的诉讼救济

合理使用格式合同解释原则。银行在诉讼中应认识到:(1)《保险条款》属于保险人单方制定的格式条款,没有银行盖章,不体现债权人的意思,因此保险条款中对被保险人权利义务的约定对银行所产生的效力有待证明。(2)《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3)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的效力优先于保险条款,力争适用合作协议。

即便保险合同无效,也不能免除保险人的过错责任。如果保证保险合同依据保险法规等被确认为无效时,应根据无效的过错责任由保险公司或投保人向债权人承担全额赔偿责任。在保证保险合同中,投保人(债务人)和保险人是该合同的当事人,而债权人却不是,故保证保险合同的无效一般与债权人无关,不能要求被保险人(债权人)承担保证保险合同无效的责任。

和解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险人无权干涉。进入法院执行程序后,当事人的和解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并非改变或修订原借款合同,因为原借款合同此时已经解除。而和解协议依法由执行法院确认并记入笔录,保险人无权干涉人民法院的执行措施。

另外,银行可采取的应对措施还包括:尽快收集向保险人及时索赔的证据;收集在借款人应当缴纳机动车辆续期保费时,银行已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开始后则不需交保费;全面收集保险人自己追车,或参与银行追扣车辆的证据;将已经执行完毕的案子制作《权益转让书》通过公证部门送达保险人;避免未经执行而与借款人单独达成延期还款协议,或未经保险人同意而与借款人修改借款合同;从车辆挂靠公司或所谓“实际使用人”处,取得“借款人是最终用户,车辆由第三方提供抵押担保”的证明。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新疆分行法律部)

作者:冶生中 何建英 陈 欣

保证保险法律论文 篇2:

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摘要: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现程度、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于促进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由于受教育环境形势复杂、工作运行机制制约、自身影响因素过多等原因影响,高校辅导员中出现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问题。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三)健全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四)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五)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六)丰富思政教育工作载体等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实效性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果。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研究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对于解决现存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特征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基本特征为:(1)复杂性。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较为复杂,辅导员需对学生开展思政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2)主体性。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手段具有主体性,辅导员自身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均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产生影响。(3)无限性。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时空无限性特点,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交流随时发生,每一次接触均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契机。(4)独立性。每一名辅导员都是独立个体,辅导员所采用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具有独立性特点,所选择方法取决于辅导员自身学习经历、知识背景以及行为习惯[1]。

二、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内涵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现程度、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于促进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实效性内涵可以归纳为:(1)内在实效与外在实效。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培养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可以让学生日常行为举止符合政治价值、道德要求。(2)社会效益与个人效益。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培养每一名学生,提升每一名学生的行为准则、道德品质,而学生思想行为又会影响其家庭,进而影响社会。(3)社会低成本与高效益。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在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效率基础上,利用最少资源、时间、人力投入完成工作任务。

三、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育环境形势复杂

1.国际国内环境变化

在国际环境上,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增强,已经逐步渗透至文化、政治、社会多个方面,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思想可能会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人民价值观念,可能会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在国内环境上,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企业趋利性、媒体趋利性影响下,可能会因此影响我国人民群众思想行为,让部分大学生丧失传统优秀思想,如大学生损坏公物、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现象屡见不鲜。

2.网络时代信息影响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互联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但同时,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可能会因不良信息增大国家舆论导向管理难度,影响大学生个人思想价值观念。在此背景下,辅导员传统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逐渐丧失,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可能偏离时代。

3.管理体制改革挑战

大学教育平民化,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也逐步扩大,提高了辅导员工作难度;近几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高校逐步實施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及自主选课制。在此背景下,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渐渐被打破,班级概念、集体概念也在日益淡化,提高了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性;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方式加剧了学生竞争;思想逐步开放,在校生结婚、服兵役等新情况逐步涌现,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4.家庭环境不利影响

每一名大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家庭环境,而不良家庭环境可能会对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甚至让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家庭中存在父母感情不和、对长辈不孝顺、违法乱纪等情况,就可能误导孩子的思想,让子女无法适应环境,出现情感障碍。

(二)工作运行机制制约

1.工作体制制约

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会受到工作体制制约。现阶段,在部分高校中,学生处负责考评辅导员业务、工作情况,并提供有效指导,二级学院负责辅导员日常工作、人事工作、组织关系管理。在二元管理机制下,辅导员被视为行政管理人员,教师角色可能被弱化。

2.工作制度制约

在工作制度上,部分辅导员存在权利义务不对等、付出认可不对称的特点,可能会因此影响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创造性、积极性。例如,部分学校以稳定、安全名义干涉学生对国际国内事件的正常反应,就可能影响辅导员威信;部分学校盲目让辅导员承担学生旷课、斗殴等过错责任,就可能让辅导员责任加重;部分学校将缴纳证件费、资格考试报名、选课、安全管理等管理工作分摊给辅导员,就可能让其工作精力受到分散。

3.工作考核制约

现阶段,高校多会为辅导员工作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以科学评价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具体评价指标包含辅导员走访学生课堂次数、走访学生宿舍次数、一学期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和学生谈话次数等,可能会让其工作形式化,打击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热情。

4.队伍建设制约

现阶段,很多高校依然没有构建合理的辅导员建设长效机制,存在辅导员配备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工作重心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难以让辅导员安心于本职工作,细心研究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三)自身影响因素过多

1.思想转变滞后

现阶段,部分辅导员存在思政教育工作思想转变滞后问题,很多辅导员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其政治理论水平、政治修养较为不足,思想价值观念处于形成期,且工作能力、工作经验较为欠缺,难以在“以学生为本”原则下,针对学生个体价值、个性需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2.教育目标模糊

辅导员思政教育目标模糊问题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辅导员思政教育目标主要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三观,提升学生道德素质,让学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成为社会建设重要力量。但此目标整体较为抽象,且没有具体量化标准,难以让辅导员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思政教育工作。

3.内容较为脱节

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存在与现实脱节问题,所选择教育内容难以指导学生现实生活、日常学习,可能会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厌烦感。与此同时,还有部分辅导员虽然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公民道德规范为基准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但是其日常工作却可能存在事情处理不公正、对学生尊重不足等问题,影响学生道德认知。

4.方法较为落后

现阶段,部分高校辅导员存在思政教育方法较为落后问题,一方面,一些辅导员所采用方法依然为面对面交流,存在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现象,难以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日常化、充分性;另一方面,一些辅导员存在管理粗放问题,以训斥、处罚纠正学生思想错误、行为表现,可能会让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误解[2]。

四、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是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首要工作,首先,辅导员应明确自身是学生思政教育引导者,需要考量学生思想需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开展具体思政教育工作,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感染力、针对性;其次,辅导员应明确自身是学生教育管理执行者,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学校工作现状,针对工作复杂性、全局性开展具体管理工作;再次,辅导员应明确自身是学生学习生活服务者,应帮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此同时,辅导员还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开展高效自我管理;然后,辅导员应明确自身是学生心理健康保护者,可采用QQ、微信、微博、邮件、电话等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最后,辅导员应明确自身是教学科研承担者,积极研究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自身思政教育能力。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为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支撑,首先,高校应提高辅导员队伍准入严格性,对队伍成员进行合理配备,针对招聘辅导员,高校既要考核人员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同时也应关注其道德素质,对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进行优化;其次,高校应开展辅导员培养工作,一方面,应开展岗前培训活动,可以让经验丰富辅导员召开讲座,让新聘辅导员清晰思政教育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提前制定工作计划,另一方面,应开展在职培训活动,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新形势制定培训重点,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问题。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组织辅导员开展轮训活动,进行日常工作经验交流;再次,高校应积极强化考核力度,让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变得更为健全,重点考核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基础工作、重点工作与创新工作中的工作行为、行为品质以及工作实效;最后,高校应促进辅导员队伍合理流动,让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学科教研能力的辅导员融入教师队伍,让高管理能力水平的辅导员融入学校管理队伍,提高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热情[3]。

(三)健全思政教育运行机制

健全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为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保证,首先,高校应健全辅导员思政教育预警机制,在信息收集子机制下,利用网络沟通没接开展问卷调查、利用面谈观察等方法去跟踪调查校园热点问题,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信息分析子机制下,去计算、提炼原始信息,提取典型性信息,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分类分层,在信息沟通反馈子机制下,将有效信息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必要预防引导措施解决学生现存思政教育问题;其次,高校应健全辅导员思政教育合力机制,既要让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后勤部门得到协调管理,帮助辅导员完成思政教育工作,也要让社会、家庭、学校之间形成互相配合,以产生思政教育合力;再次,高校应健全辅导员思政教育渗透机制,一方面,应健全环境渗透子机制,营造良好校园风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另一方面,应健全管理渗透子机制,在管理中全方位育人;然后,高校应健全辅导员思政教育评估机制,既要制定科学评估标准,重点评估辅导员能力技能水平、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质,也要构建互动评估体系,让社会、教师、家庭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让学生对学校、教师进行评价,并开展自评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改进评估方法,利用线上线下评估结合、事前事后评估结合方法,保证评估充分性与科学性。

(四)改進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首先,辅导员可使用灌输式、渗透式教育结合工作方法,灌输式思政教育方法可以让引导学生思想正向发展,让学生了解当前思政教育主要内容,渗透式思政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中学习思政知识;其次,辅导员可使用隐性教育、显性教育结合工作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谈话、讲座等方法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再次,辅导员可使用双向互动柔性化教育方法,在思政教育中形成沟通交流,针对学生反馈结果调整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最后,辅导员可使用信息化教育方法,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校园贴吧等平台进行日常化思政教育[4]。

(五)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

1.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会影响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效果,为优化校园环境,首先,高校教职工、各个部门应共同努力构建学生成才良好氛围;其次,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发展历史,对校园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并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再次,高校应做好校园文化宣传工作,对警语牌、文化墙予以精心设置,以校训、学风建设内容感染学生;最后,高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多元校园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文化中获取思政知识。

2.优化家庭环境

首先,高校应优化辅导员家庭环境,以良好家庭氛围激发辅导员形成思政教育工作动力,在日常管理中,应关注辅导员个人成长、住房、子女教育、伴侣工作等问题;其次,高校应尽可能优化学生家庭环境,应利用远程沟通等方法,向学生家长传递正确家庭教育观念,为其普及大学生思政家庭教育先进理念。

3.优化社会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参与到校园周边环境优化工作,联系市场监管、公安部门对周边娱乐场所、摆摊设点、无证经营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另一方面,高校应参与市场监管工作,通过举报等方法,对周边传媒环境、文化市场予以净化[5]。

(六)丰富思政教育工作载体

为丰富思政教育工作载体,首先,高校应积极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党支部、团支部与学生社团等组织应积极配合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让党团组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开展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学习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其次,高校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法律援助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让大学生在社会中获得个人成长;最后,高校应积极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建设思政教育传媒素材库,利用宣传调研等方法了解学生思政水平,利用分析学生关注热点时事等方法,提升思政教育时代性[6]。

结语

综上所述,受教育环境形势复杂、工作运行机制制约、自身影响因素过多等因素影响,可能产生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问题,通过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全思政教育运行机制、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优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以及丰富思政教育工作载体等方法,可以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邵晨.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0).

[2] 王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7).

[3] 路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法制博览,2020(20).

[4] 馬琦.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初探[J].大陆桥视野,2020(6).

[5] 高睿婧.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的路径选择[J].长江丛刊,2020(14).

[6] 王琛.浅析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J].福建茶叶,2020(4).

作者简介:杨雅琴(1982—),女,汉族,山西省太原人,单位为太原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

(责任编辑:董惠安)

作者:杨雅琴

保证保险法律论文 篇3:

关于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的法律性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享受型”消费,如贷款购车,贷款购房等越来越多,消费者、银行及保险公司之间形成了贷款保证保险关系。但是,在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尚未健全的市场环境下,由于立法相对滞后,银行、保险公司的该项业务不尽规范,因而造成了大量的纠纷出现,本文根据汽车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纠纷的现状及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的审理情况,对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

一、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汽车贷款保证保险纠纷案件介绍

2001年7月某银行和某财产保险公司签订了《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议书》,双方约定:银行为被保险人和第一受益人,保险公司为保险人,所有将在银行申请借款的借款人为投保人;保险责任范围是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借款本息,则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应向银行偿还剩余部分的贷款本息。2002年6月借款人李某在向银行申请汽车消费贷款时,依照该银行要求同时向保险公司投保了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贷款发放后,李某未能按借款合同约定如期偿还借款本息,银行依据《保险合作协议》向保险公司索赔,遭拒绝后起诉至法院。

案件审理中,银行认为《保险合作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并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合法有效,该协议是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协议约定无条件承担赔偿责任。而保险公司辩称,《保险合作协议》只是一般的意向、预约性质的普通民事合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保险合同,理赔工作应当按照保险单和保险条款的规定进行,保险公司有权审查投保人、被保险人是否履行了约定和法定的义务,有权审查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是否属于免责事由。该案因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和被保险人银行资信调查义务,保险人依约、依法免除保险赔偿责任,故拒绝承担保险责任。

该案一、二审法院均认定,原、被告签订的《保险合作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合法有效。因此,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该协议约定承担保险责任,被告所称银行资信审查不严属于免责事由,证据不足,依法不予采信。判决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借款人李某所欠本金及利息。

同类案件全国屡屡发生,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对一起类似案件《保证保险协议》作出定性:《保证保险协议》与保险单均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保证保险协议》是当事人之间以将来确定的保险标的为条件,就未来一定时间内交付的拟投保财产预先订立的一个意向性、总括性协议。由于协议的订立具有事先性,且并不具备保险合同订立时的必备条款,无法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力,故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保险合同。

上述典型案例,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司法观点。一种认为《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书》是保险合同,当借款人不按照约定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应按照《合作协议书》的规定承担保险责任。但最高法院的判决则表明了另外一种观点,即认为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书》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保险合同,不能够用来约束保险合同当事人。

基本一致的案件事实,竟然在法律面前出现的如此迥异的结果,这其中反映出的不只是各级各地人民法院的一般认识差异,而是在保证保险问题上,尤其是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问题上,从理论界到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巨大混乱。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对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

二、正确界定保证保险

正确分析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协议的性质,首先应正确界定何谓保证保险。

保证保险的定义和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的性质属保证担保,是由保险人为被保证人向被保险人提供的担保业务。保证保险虽然名义上是保险,但实质上是担保业务。第二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是具有担保性质的保险,既具有担保法意义上的保证担保性质,又具有保险法意义上的财产保险性质,是保证担保和财产保险竟合的特殊保险产品,如中国保监会认为,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保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最高人民法院(1999)经监字第266号复函认为,保证保险虽是保险人开办的一个险种,其实质是保险人对债权的一种担保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一种行为要么是保险行为,要么是保证行为,它不可能是兼而有之的两种行为的混同或竟合。保证保险的性质属保险,是纯粹的财产保险产品。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是保险人开发的纯粹的商业财产保险产品,与保证截然不同:

首先,从概念的逻辑结构上分析,保证保险属保险范畴;其次,从法律性质分析,保证保险具备财产保险的所有法律特征。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它是以有形或无形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类补偿性保险。保证保险作为保险业的一种新业务,分析其主体、责任财产和责任形式可以看出保证保险未脱保险业的常态。再次,从险种开发本意分析,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新型产品。

因此,保证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被保险人的要求,请求保险人保证自己信用的保险,是在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需在约定的条件和程序完备时方能向保险人提出索赔而获得赔偿的一种保险方式。保证保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保证保险是指保险人“应义务人要求向权利人保证其信用”的保险;广义的保证保险是指保险人“应权利人的要求保证义务人的信用”的保险,二者的保险标的都是义务人的信用风险,但是二者有严格的区别,前者叫保证保险,后者称之为信用保险。

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保险人通过开展保险业务化解和分散商业风险,换取商业利润,而被保险人要求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金时,必须按保证保险合同条款约定的程序向保险人求偿,保险人应当依保险条款支付保险金。保险保证人不是担保法意义上的保证人,那种认为保证保险是一种约定不明的保证行为,进而推出保险人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或者认为保险人承担保险法上的赔偿责任是第二位的责任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保证保险的功能在于有条件地转嫁被保险人的风险,作为一种保险手段,是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保证保险不是保证,保险人不能享有保证所产生的先诉抗辩权或物的担保权优先的抗辩权,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就应当按照保证保险合同的约定有条件地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金。

保证保险的载体是书面的保险合同,即保险单和保险条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就是贷款合同的借款方和贷款方,保险人是依据保险法取得经营保证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保证保险合同是由《保险法》调整的特殊合同,保证保险合同作为保险合同的一种应当符合《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的一切规定。

三、《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书》的法律性质

根据上述保证保险的定义和性质和我国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应当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并在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中载明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经投保人和保险人协商同意,也可采取前款规定外的其他书面协议形式订立保险合同”的规定,保证保险合同的法定签约主体只能是投保人和保险人,而被保险人只是经投保人指定,使其财产受保险合同保障并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其不具有签定保险合同的主体资格,因而以被保险人为一方主体与保险人签定的《保险合作协议》并非保证保险合同。

1.《保险合作协议》的订约主体,不符合保险法对保险合同订约主体资格的要求。保险法第十条明确了保险合同的订约主体只能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即:“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保险合同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而《保险合作协议》的订约主体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这与保险合同的实质及保险法中关于保险合同定约主体的有关规定不符。因此,《保险合作协议》的缔约主体不具备签订保险合同的主体资格,该协议的性质不是保险合同只是一般预约性的普通民事合同。

2.《保险合作协议》与保险法中对保险合同形式要件的约定不符。保险法第十三条规定:“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应及时向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并在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中载明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据此规定,保险合同的法定形式应由保险单、投保单、及其他保险凭证组成。因此,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书》不具备保险合同的形式要件,再次证明了《合作协议书》的性质不是保险合同。

3.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对《保险合作协议》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保险合同也予以确认。判决认定:《保证保险协议》与保险单均系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保证保险协议》是当事人之间以将来确定的保险标的为条件,就未来一定时间内交付的拟投保财产预先订立的一个意向性、总括性协议。由于协议的订立具有事先性,且并不具备保险合同订立时的必备条款,无法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力,故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保险合同。

4.《保险合作协议》与保险合同约定不一致时应以保险合同为准。我国合同法规定,后合同效力优于前合同。以合同签订的时间顺序来分析,《保险合作协议》签订在先,保险合同签订在后,后合同构成对前合同的变更和补充,保险合同的效力应该优于《保险合作协议》;从《保险合作协议》的性质来看,其只是一个意向性、总括性的约定,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保险合同,协议的约定无法具体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当然也就无法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力;从《保险合作协议》的内容来看,其对保险条款作出了明显修改。而保险条款是保险行业测算风险,控制风险的屏障,在过去是带有一定行政色彩的,保险法律法规以及规章不允许随意修改条款。此外《保险合作协议》是银行利用其优势地位签订的明显对保险公司不利的显失公平的协议。以免赔率为例,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设定不低于10%的绝对免赔率,该协议取消了保险公司法定的免赔率就是显失公平的例证,因此笔者认为,协议的部分规定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而无效。

保证保险,尤其是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在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问题,甚至曾被中国保监会叫停,但从该险种对我国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来看,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社会功能,因此,正确认识《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对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行为、保护和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

作者:曹亚茹

上一篇:桥梁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通信网络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