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2024-06-14

关于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13篇)

篇1:关于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我在这段好书漂流的日子里读到周国平的《善良 丰富 高贵》,不禁迷上了周国平的文字,此后又看了《妞妞》、《安静》、《守望的距离》等书。在看似平实的文字里,我第一次发现散文可以写得如此有内涵、有深度;第一次发现读散文可以学到通晓明畅的人生哲学;第一次发现一个男人的情感可以这样的细腻与丰厚;第一次发现朴素的文字也可以产生这样大的心灵震撼。在他的散文里有孩童的率性天真、女性的平和细腻、男子的气魄大度、老人的雍容高贵。我惊奇一个人怎么会对生命有这样一种从容、淡定的态度,怎么对人生有如此睿智与深刻的想法!

周国平是哲学博士,所以他的散文可以看作哲学散文,他的着笔处总是生活中最平凡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寻常事。在他的笔下宏大的人生课题总是与生活中的些小琐事密不可分,宇宙的浩瀚无垠与触目皆是的小花小草紧紧相联。哲学不再是晦涩难懂、高不可攀的教义,而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思维是那样开阔与深远,又是那样细密与雅致,无论你处在人生哪个困境,他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你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对自己微微一笑:是啊,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生活,不是一种完美的幸福么?

周国平的散文涉及面很广,但多数的文章是在探讨人生存的意义、生命最终的价值,人该寻求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才不辜负这不能重来一遍的人生?人生有千百种滋味,最后只留下了无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的凋谢都不可挽回,面对只能是无奈结局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态度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哲学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科学与物质高速发展,让人停不下脚步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亲密关系的丧失,人生存的意义仿佛只剩下无休止的工作与消费了。房子一天天大了,车子越换越高级了,可是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迟钝了。这是为什么呢? 周国平的诊断是“灵魂缺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灵魂缺场,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是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成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那么什么是“灵魂在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与精神享受”,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健康高贵的人生, 这种健康与高贵不是抽象、空泛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所有的这一切的生活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多少都害怕寂寞、孤独,而周国平认为孤独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独处的时间,人们才能够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品尝精神的快乐。每个人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关注自己生存状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求一种健康高贵的人生。

篇2:关于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在散文中解释这简洁的哲人之语:其意,人如芦苇,漂泊世间,唯贵思想。看来,芦苇亦不一样,我倒想这样说:人如芦苇,经历枯与荣,生与死,像芦苇留下根死去,人留下思想;像芦苇往深处扎根,向高处生长,人应认识真相,依旧追求善良。

根在蜿蜒,思想在生变。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欣赏着每个孩童降临时仍有的天真,便知道上帝对人类还没有失望。凭借这份寄予希望的天真,我曾相信人性善良。那是一个相信美好的年纪。既然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性不是善良的?——因为黑夜里天空是暗的。与其纠结人性是善,是恶,不如说人性是真实的。有人说,心里阳光,整个世界都是阳光的,心理阴暗,整个世界都是阴暗的。其实不然,世界只是这世界,阳光与阴影从来共存,“她不很漂亮,她不涂胭脂。”“当你面对阴影时,请不要忘记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当你面对阳光时,请不要忘记你的背后有阴影。

记得龙应台的一篇散文《相信不相信》。当时不懂龙应台的迷失,因为知道的少,所以对已知的格外相信。“知道的越多,越无知。”苏格拉底这句话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知识愈丰富,愈认识到知识的无穷,从而相对于所有知识而言,感到自己无知,就如同达芬奇说:丰实的麦穗总是低下头颅。二、即周国平说的,开卷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蒙田称之为“书殛”。书多易无主见,西方哲人有“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一比喻。比如,读了江南味的文章,信了命数;读了佛系,改了在意。知道的多了,反而迷茫。人贵思想,思想何贵?我想就贵在:看见了真相,依然追求善良。可惜,物以稀贵,于是大多数迷茫。

“给你一个假期,你愿意到热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江南水乡?”

“有一场散步,你愿一人欣赏,还是与人同行?”

“一切问题都有两个答案。”这是辩证的开始,也是迷茫的起点。尼采说:“若人不能拯救生命,我何以忍受为人。”一言中,人高贵,人可厌。认识到人可厌的真相,依然追求人的高贵,不被同化,不为所累,这或是思想。如果善是主流,我愿化身而入;如果善是支流,我更愿融身流入。不是不知世俗,恰恰是因为看见了世俗。每当注意到黑夜里仍有月光,我就知道人应追求善良。邪恶的力量来自利益、欲望,善却可以在没有利益甚至失去利益时发出力量。当罗马不在罗马,成其伟大。当我不在我,成我善良。我关注如何死胜过如何生,因为为之而死,借之以生。

但“一切问题都有两个答案。”人性是真实,世界只是这世界,阴影与阳光从来共存。所以阴暗不可缺少。正如《战争之王》的台词:“世界就是这样运转。”周国平在散文里说:“如果一个教派的教义是去除一切烦恼、疾病、邪恶,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它是迷信,而不是宗教。”如果到达极善,紧接着或许就会是极恶。这无关乐观与悲观,这只是真实。我们难以改变这世界,却可以认识世界的真实,在这份真实下,让追寻善良走在路上。像晨昏线平分昼夜,夜里的人依旧欣赏星空,欣赏明日依旧的光亮。

篇3:关于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著 定价:29.80元

作家出版社 2012年6月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到今天,国家富强了,人们富裕了。但当我们忙忙碌碌了一天、一年以至几年坐下来小憩的时候,往往觉得金钱的富足并没有使我们过多的愉悦。究其原因或许是,作为有思想的人,在有物质享受的同时肯定会有对生活品位的追求,“文化”应该是很好的对象。本书以“人生感悟”“情感体验”“精神追求”及“文化品格”四辑收录作者散文精品八十多篇。

一句话点评:作者散文蕴涵并折射出一种内在精神,是一个有品位追求的人的文化读本。

《马克思的事业》

韩毓海/著 定价:39.00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本书作者在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卢梭、黑格尔、康德等思想大师的渊源,并分析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创新性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年来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程,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伟大、鲜活的马克思。

全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观察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

书中雄辩地论证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马克思的方式”来思考和表述现实世界,中华文明正在找回它失落了百年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正在东方找回它曾经失落了的体制自觉,并提出:今天的中国引来了阅读和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时刻。

一句话点评:本书既引用经典文献又大胆吸收最新学术成果,内容丰富但语言鲜活生动,形式多样但逻辑十分严谨,理论阐释通俗但不庸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异兽志》

颜歌/著 定价:26.80元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2年8月

永安城里,生活着九种兽。悲伤兽:因双手灵巧而成为了纺织工人,一笑则亡;喜乐兽:寄居在幼童体内的神兽,神秘莫测;舍身兽:本身生命力旺盛而喜自残的兽种,被保护在舍身兽研究中心;穷途兽:性温顺怯懦,以吞食人类的绝望为生;荣华兽:只有雌兽,以栽种亡兽尸体而自行繁衍;千里兽:传说中因能知天命而亡了族,其实却隐匿在地下,随成长而失去记忆。

它们貌若凡人,而身体发肤细微处有异形,以此区别于人。人与兽各自谋生于世间,相安无事,但对于兽之种类繁多而人知之甚微。

一句话点评:作者在她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纯净的语言,构造出一个又一个奇异的想象世界,拓展了奇幻文学的空间,将小说的另一种面貌带给了我们。

《五光十色说历史》

张鸣/著 定价:29.80元

线装书局 2012年9月

本书分为:历史照进现实、民国的忧郁、官场的黄赌毒、我们中国人、别处的生活六个部分。在本书序言中,作者回顾自己自由、“不正经”性格的养成历程,以及形成其独具风格文风的原由。正文中,作者放下专业研究姿态,以平常人的眼光把玩历史和生活:新軍脑后的辫子,小站练兵的风波,会过日子的西太后,面子的变迁,饥不择食谈读书,消失的边陲古城……

一句话点评:作者谈自我、谈民国、谈面子、谈现实、谈旅游,放下架子,文笔生动,行文流畅,诚为普通人写的好玩文章。

《西方的掠夺——当法治非法时》

【美】乌戈·马太 劳拉·纳德/著

苟海莹/译 纪锋/校 定价:39.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9月

长期以来,法治都被美国奉若神明,它是捍卫公民自由与美国式生活方式的利器。没人能说出其确切含义,但所有人都对其大加赞成。而在这本充满战斗性的新书中,两位作者向法治这一神圣而被广为推崇的信念发起了强烈的挑战,毫无畏惧地揭露了其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了的阴暗面。他们探讨了法治与掠夺之间相互勾结的关系,即强势政治行为体以牺牲弱势者的方式行事对其进行的暴力压榨,从而为当前西方文化与经济的主导地位服务。

一句话点评:这是一本充满战斗性和勇气的著作,在两位作者广博的实际经验和理论视野下,该书独辟蹊径地揭露了法治的阴暗面。

篇4: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有一次,我在无意料读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之后,我久久不能忘怀。写的真是太好了,下面就让我和你一起来分享我的读书这感吧!

《周国平散文》散发出的浓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读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资见面的老友。说初次见面,因为我平生第一次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称老友,由于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证,我感到似曾相识,产生一种发现的喜悦。

“寄至味于平淡”,苏东坡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周国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国平先生的散文读起来非常舒畅,他追求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实非易事。在领略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后,周国平先生步入了一种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再担心错过什么。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平淡”的气息。

除了精神函养,周国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讲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难了。而周国平先生却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始终奉行三个原则:第一,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心中无真感受,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鲜鱼,就得讲究烹调,须保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着意雕琢,不堆积词藻,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渐接近一种自然的文风;第三,只有一条鲜鱼,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锅的鱼汤,这样既而冲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炼。正因为这样,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散发出“平淡”的魅力。

透过“平淡”,我在书中感受到了周国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哲学家的思考。旅行、等待、书籍、季节、家庭,“琐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们的心思,使我们无暇想及死亡。我们还可以用消遣和娱乐来移转自己的注意力。事业和理想是我们的又一个救世主,我们把它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归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却早已将之看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却不让他像自己一样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兽,将渴望不配的灵魂和终有一死的肉体同时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这更加恶作剧的构思了。”当我们终于放身一切,为自己的宿命而叹息悲伤时,周先生却依然享受着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问:“可怜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却笑:“我没有忘记。这又怎么样呢?生命的害怕单调甚至死亡,仅此就保证它不可战胜。

篇5: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等的滋味》的文章。文章以“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开头。的确,从我们成为胚胎的那一刻,我们就等着出生;从我们出生后我们就等着长大;从我们长大后,我们就等着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无时无刻在等。

等的滋味同样也是不同的。或幸福,或悲伤,或烦闷。但唯一相同的是,等的人都是处于被动的一方。等的可拍就在于此,对于自己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

等在不同的角度上也不同。等在命运之门面前,等的是生存和死亡;等在生计之窗面前。等的是柴米油盐。因此人们对不同的等的感觉也不同。

其实,我们等的最终就是死亡,但是人们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使自己在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有是可做。

所以,等不仅是排着队向前走,它同时也在催促着我们去做更多的事。

篇6: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没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偶然的结果,就像周国平说的,在我们的父母想遇、相识、相爱、结合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现在的你就不存在了。正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坚强,不断地是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是自己在苦难、精神的悲伤中得到解脱。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张晓风在《只因为年轻》一文中也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与周国平认为的爱的反面是冷漠不谋而合。爱的反面应该是与其完全对立的一种情感,而恨只是爱的另一种极端。爱也好、恨也罢,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无法让人忽视。唯有淡漠,才有不以为意之意,无所谓,可有可无。

“青春就只是一笔不可靠的财富,很容易被挥霍掉。”青春,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我们在这个时期体验着爱与被爱,执着地追求着所谓的真爱,感受着世间最美妙的情感。我们在这个时期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地以我们所不希望的速度成长着。开始认识这个社会,发现并没有小时候了解地那么美好。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只要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可能误入歧途。青春,就不再完美。青春很短,只有我们真正的珍惜了,它才能是一笔保值的财富。不要等到,挥霍得一无所剩才懊恼叹息。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很快发现只剩下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很少人会陪着你走一辈子,哪怕最亲的人也好,总有离开的一天。在你生命的每一段时期,你都会发现有一两个朋友陪着自己度过,或长或短,有些是自然流失,有些是误会、矛盾等导致。有时候想起他们,会有些许的遗憾,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有谁会希望自己是孤独的呢?

篇7: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1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2我读周国平写的文章,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去享受我们的人生,这中间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快乐。生活中不免有许多困难挫折,对待它们,我们当然要选择乐观的面对,而不是痛苦的不敢面对。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这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周国平写道,他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是啊,我们总是想到以后会幸福,只要现在付出自己的全力去苦苦奋斗。生命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为什么总要一味地把幸福向后推,而要放弃享受现在生命的美妙呢?我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拒绝幸福的做法。人只有一个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快乐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整天荒废生命,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快乐也充盈在我们每天奋斗的那份充实感中。这就牵出了第二条指导思想,那就是“可持续的快乐”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悲伤”了。“可持续的快乐”就要求我们既要珍惜真实的今天,也要适当的考虑快乐的持续性,如此,我们必须靠我们的双手来打下我们明天快乐的基础。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不但是快乐,而且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什么叫做更多的快乐呢?它应是精神上的享受,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好书。我们倘若能够通过读书、艺术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身上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种快乐时不会变成虚无,它始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两条指导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顺便提到了读书。如何选书,愉快是基本标准。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书就是好书,而无所谓它是不是畅销书。

篇8: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向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职责感”。但是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但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就应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到达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篇9: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例如在《旅+游=旅游?》一文中,有这样三个问句“恬静的陶醉在哪里?真正的精神愉悦在哪里?与大自然的交融在哪里?”,从一个旅游的现象而引出这样三个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其实不仅限于旅游,而是我们的生活。

他的文章不仅是故事加感想的散文,也许是我有短时间看了太多的《读者》,基本上对一个故事加上就是论事的一点评论的八股格式,而大多是些信念、注重细节之类的,写出某个具体的道理,而读者很难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他的散文至少也是事情加思想,而给读者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

他的散文融合了生活和哲学。有他的散文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深刻,但是不干涩。前几日看了几页《苏菲的世界》,虽然把哲学放在了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之中,但终究是有“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基本哲学命题,需要集中的思考,也许也有一些对思想的压力,这样的思考是有味道的。但是在周国平的散文中,借生活事件和寻常的命题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轻松的思考体验。既有一种思考的快乐,又不至于有思想的压力,在我看来,这也是他的一个成功之处。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的现象相违背。《何必名校》便是如此的一篇,记得陈丹青有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主题显然一致。但是陈丹青是借中美教育之差异而同批中国教育体制,也许是因为此文作序的需要,而《何必名校》则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描述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周国平散文,甚至包括今日在看的随笔集《人与永恒》,都是从自身出发,通常用第一人称(我在摘抄中有一段评论),更具主体性,而少一些排他性。也许有对现实的.坦然。

篇10:周国平哲理散文读后感

每个生命都是孤独的,无论你身在何方,心在何处。有人习惯了在人群中的表演,妙语连珠,插科打诨,抑或故作深沉,悲天悯人。当独处的时候,都会感受到深深的孤寂。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会离开你;与你相守一生的爱人,会离开你;你的亲生骨肉,也会离开你。你赚来的万贯家财,最终不会属于你……,这个世界上,属于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活着,快乐的活着的是因为我们有爱,有希望。

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又不可避免的要离去,孤独是生命的根本境遇。为了战胜孤独,社会性、爱,才有价值。

爱我们自己吧,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对于我们的肉体,我们一生中,不得不花很多的精力来伺候他,喂它,洗它,替它穿衣,给它铺床,有时候,还需要让它挨一刀――――-为了美容或者为了让它康复继续伺候它。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饿着、冻着,不要生活的恶劣的环境中,不要放纵自己的肉体,声色犬马,纵情狂欢,每天要好好休息,养好血气,有个健康的身体,让我们的肉体更好为自己服务。

不管如何爱惜自己的身体,生命还是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老和死亡,最终,我们的肉体与我们的灵魂一道走向不归之路。除了爱自己的肉体,我们还要善待自己的心灵。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真正的救世主,是我们自己。认识爱,欣赏爱,守住爱,做个清明宁静的自我,仰不负天,俯不愧地,守住自己身上的灵性,让自己的心处在平和、善意之中,也就不会沉沦于世,随波逐流。

爱我们大自然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失去了大自然的庇佑,人类将无所依靠,无法生存。近些年,汶川、舟曲……,一个个让人窒息的自然灾害事件,让善良的人们痛心疾首。那是我们自己虐待环境后,遭到的惩罚。光爱自己,不爱大自然,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那不是真爱,更不是大爱。

张炜在《你的树》中写过,一个中年男人,因为他喜欢的一棵树被砍伐了而哭泣。我相信。我童年时也曾因为母亲把燕子在我家房檐上做的窝捅坏了而哭泣,燕子虽然会有排泄物落在我家地上,但是,她们的家,却没了。我们无须标榜自己是环保主义者,自己道德高尚,情操高雅,只要看看你如何对待自然的,就知道,你的心灵是否纯净。岁月磨砺着我们曾经纯洁的心灵,成年人的心会很粗糙,上面落满岁月留下的印迹、伤痕、瓦砾……,有些人,还保留着一颗童心,心中还有爱;有些人,已经找迷失自我,永无回首往事,找回自我的希望。

爱护路边的一棵树,爱护脚下的一方草,朝霞初升的时候,聆听鸟儿的轻啼;夕阳西下的时候,远望归家的羊儿……,每个人都应该记住,爱护自然,不会给你带来金钱的回报,却会赢得自然的馈赠,脚下的大地会更加坚实,头顶的天空会愈加明艳……

爱我们的社会吧,社会是什么?初入军营,首长交待要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苦练本领,不要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带到军营中来。校园里,老师叮咛要认真学习,不要把社会上的小流氓习性带到校园里。似乎谁都不承认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我看来,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类活动和聚居的处所,是遥远的山村、繁华的市镇,是山间小和尚脸上一丝清癯的笑,是校园里学童一个庄严的队礼,是母亲离别时轻轻挥动的手,是老板高兴时一句“辛苦了”的鼓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江湖中,我们都是一份子,我们制造着自己的“江湖”,也为别人设下陷阱或者奉上鲜花。

爱社会,不是盲目的爱,不知所云的爱。而是一种带着责任意识的爱,有明确指向的爱。每个人活着的机会只有一次,没有人能提待自己重新生活一次。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再无翻牌的机会。爱社会,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要求和体现。一个人唯有对自己有要求,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自己选择和承担对社会的大爱。我们虽然无法像陈光标一样一掷千金的去做慈善事业,却也可以从义务献血、做志愿者,学雷锋做好事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实际行动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奉献对社会的爱心。

爱,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之一,爱可以是沙漠变成绿洲,让严冬不再寒冷。活在世界上,如果知道没有任何人爱自己,会很失望,甚至绝望。不过,我们还可以爱自己,自爱,自助,自强。周国平的散文大量的内容是叙写他的对爱,对生命,对人生,对家庭,对不幸的感悟。负有激情,且多哲学思辨。周国平在痛失爱女后,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作品,《周国平散文》中《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等文章讲述了写作《妞妞》时的故事,他对生命的体察刻骨铭心,对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思考深刻,哀而不伤,读来让人收获良多。

生命个体是弱小的,爱是柔弱无力的,但却坚硬无比,无力可摧。生命的旅途望不到尽头,终点随时可能降临。而爱,让人生变得开阔和明亮,是人类永续生存,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终极信仰。爱的价值,不是马诺们所能理解的,爱是无价的。

篇11: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3篇

范文二:

范文三:

一直觉得哲学是门高深的学问,研究哲学是男人的事。女人,只需走进在哲学引领下的某门子科学。

在朋友的启迪下,走进了周国平。现在正读着他的第五本书,以后还会读他的第六本、第七本&&本想等读完他的全部著作再来写这篇文章,但一股激流在心中涌动,就像地下奔突的岩浆急需找到一个喷发口,只有喷射而出,才会感觉到自我的放松。

周国平的散文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大家都把他的散文称作哲学散文。如果但让你去读哲学,你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把哲学的道理寄托在散文里,你就会觉得在品味文化的咖啡,不仅不厌倦,而且会进入亢奋。每天读着他,都能从他的思想里获得一些光明。有他的文章陪伴着我前行,在生活里没有了悲伤、没有了厌倦。那些文章安抚着我浮躁的心,是一剂疗伤的心灵良药,哪怕正歇斯底里,它都能搀扶着你走进平静。

沉稳的、凝重的哲学力量在散文这条长河里缓缓流淌,在河的两岸,你会领略到绿色的原野和守望原野的人们。乘着他给你带来的诺亚方舟,去发现生活,发现自我,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他载你前行的旅程里慢慢成长。

他让我懂得了孤独和无聊的区别。无聊是无所事事的空虚,孤独是不断思索的充实。走进孤独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走进孤独的人生是最丰富的人生。在孤独里,你会静下心来,进入书的世界,与一切高尚的心灵对话。虽然你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你已触摸到他的脉搏,你会在不知不觉里让自己的脉搏和作家的脉搏一起起跳、一起奔流。在那种境界里,你已经忘却你是作家,还是作家是你。在孤独里,你会沉思人生,不用像解答难题一样去苦思冥想,一个生活的细节涌上心头,一个深深的哲理便随之诞生,你悟出的这个哲理就不只是对这一生活细节的解释,而是对你人生里想不开的诸多事的诠释。在孤独里,你的思索会挑拨夜的灯芯,在倏然一亮之间,光明会带你走进豁然开朗。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自我正向你走来,一个成熟的自我正向你走来。如果你是一棵茁壮的树,他的思想就是你树根下的一泓清泉。

他的散文让你发现永恒。人,只是茫茫宇宙里的一粒微尘。风飘过,落在何方就在何方,没有人找到你落定的方向。但只要你在飘逸的过程里,留下飞逝的痕迹,就像流星划过天空,留下它优美的弧线,你就获得了永恒。从艺术家的角度看,永恒就在他们的作品里,那里留下了他们深邃的精神思维;从平凡人的角度看,永恒就在为社会留下的财富里,这种财富就是你给他人带来的人生启示和影响。在他的散文里,我发现了人生的方向,发现了往永恒去的通道。

他的散文会让你守护好人间真情。对于爱情,他没有传递给你从一而终的概念。人心是块调色板,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全在你的心手之间。心灵则手巧,你可以在心里绘鲜花烂漫的爱情之春,也可以描摹雨后的彩虹之夏;你可以在心里珍藏枫叶醉人的爱情之秋,也可以铺展粉妆玉砌的纯情之冬。虽然你不一定拥有,但允许你期待,允许你放一只爱情之舟,到心的彼岸。在放舟的同时,他的散文又牵引你走回真实的世界,这里有和你同床共枕的爱人,有相拥而寝给你带来安全感踏实感不离你不弃你的爱人。你会看到孩子盛开的笑颜,活泼的身影。家是一部百看不厌的演片,每一组画面都可以带你回到美丽的从前。没有矫揉,没有造作,每天都在演绎着生活的真实和生动。

篇12: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1000字

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

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

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周国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

在中国最**的十年,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突破。

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独的价值》、《智慧和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都是我赞赏的篇目。虽不是通篇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周国平在这本书中一贯的人文追求。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篇13:周国平散文

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时候爱是一种错觉

你翻阅他的人生履历,追寻着他的足迹,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并为着他的开心而开心,为着他的忧郁而忧郁。

你以为这就是爱了。

你读他的文字,欣赏着他的才气,喜欢听他的言谈欢笑,喜欢贴近他的感觉,甚至为着他愿意与你说话,而欣喜异常。

你以为这就是爱了。

你对自己说你是愿意做他的新娘的,愿意与他携手百年,愿意为他置一处温暖的家,让他从此不再漂泊,愿意为他生儿育女共享天伦。

你以为这就是爱了。

不可否认,你的确对他动情动心了。

只是,某一天,当他离你而去,最开初,你有过思念,有过失落,甚至有过惆怅与痛楚。

但是,随后的日子,你忘记得很快。

另一处风景闯入你的视野,代替了先前所有的思念,你觉得相形之下,你更爱眼前的风景。

你欣赏着眼前这个他,喜欢着眼前这个他,并时常幻想着与这个他共结连理。

亦如当初对先前的他,感觉是惊人的相似。

这个时候,偶尔想起先前的他,你只是笑笑,笑自己当初的幼稚与天真,你说,那不是爱,那只是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情网,你喜欢垂钓爱情,钓的是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的血肉。

可是,你又如何把握眼前这一份感觉,就真的是爱了呢?

或许,你喜欢的只是他头上的光环,喜欢的只是打败身边那些仰慕者的感觉。

因为年轻,你耐不住寂寞;因为年轻,你争强好胜;因了年轻,你酷爱着征服。

你用征服男人,来见证着你的魅力;征服男人,也带给你作女人的快乐。

正如某人所说,你爱的不是他这个人本身,而是恋爱的感觉,你需要有一种恋爱的味道恋爱的气息恋爱的热闹充斥你年轻的生命过程,消耗你过剩的精力。

因此,你不断的制造着爱的对象,制造着爱的感觉,你爱着爱他的感觉,爱着想念他的味道,爱着为他写情书的激动,同时还爱着被他冷落被他粗暴的教训的酸涩,爱着因为他喜欢众多女人和众多女人喜欢他而引发的醋味。

你沉迷在这种爱的痛快之中,无法自拔。

这,其实是爱的错觉。

爱的错觉,让你忽略了一样,最现实的一样,那便是与他真实相守一辈子,那些平平淡淡岁月里,柴米油盐的琐碎;那些风霜雪雨来临时,生命要承受的刀光剑影。

对这些,你没有想过,或许你想过,却只是轻描淡写的以为那很简单。

在你看来,有爱就够了。

可是,有爱是绝对不够的。

纸上谈兵似的恋情,无异于画饼充饥;只沉浸在甜言蜜语中的恋情,是经不起时间和霜雪考验的。

爱的错觉是一场爱的作秀,在某个时候,会切割青春,会捣碎你美好的理想,然后把灰暗的色泽涂抹在你生命的天空,以至于影响到你以后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

更有甚者,你或许还会把这种错觉变成一把利刃,在你自以为爱着的人身上,留下深深的创口。

是的,爱的错觉往往在你的爱没有得到你渴望得到的回应时,变成怨恨,既而在某一段时间,那个你自以为深爱的人,会沦为你诅咒的对象。

大凡成不了恋人,便成为仇敌,都是爱的错觉下的畸形产物。

爱源于一种感觉,这感觉有些像海市蜃楼,美则美已,却太虚幻。

是的,说爱是很容易的事情,写一封情书也不是很难,作出一个爱的口头承诺也仅仅是开出一张空头支票。

或许你精于的其实只是恋爱的技巧,你自以为成熟的只是将爱写成词,谱成曲,然后非常张扬的放声歌唱。

可是,你是否知道,爱的过程却是长久的跋涉,除了花前月下,除了卿卿我我,除了肌肤上的亲吻爱抚,还有义务、责任,那些东西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浪漫,甚至是沉重的,却需要你付出毕生的精力;你是否知道,最真实动人的情书,不是写在纸上,不是唱在嘴里,却是付印在你每天为你和他组合的那个家的操劳之中。

因此,真正的恋爱,是从组合了家才开始的`,开初的一切,都只是爱的序幕,厚实而精彩的内容,在以后的章节。

那么,当你以为自己爱了的时候,不妨让自己暂时的远离,把心里升腾的爱火人为的灭一灭,然后重新打量你自以为爱着的对象,看看自己是不是具有足够懂得他的能力,至少是不是愿意努力的去了解他、理解他,并始终欣赏着他。

然后,你还需把他所有的优点全部抛开,只看他的缺点,并尽可能放大他的缺点,再问问自己,你能不能够包容?

在今后的岁月里,你会不会因了他的这些缺点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膨涨,而轻易的离弃?你是否愿意无论贫富、疾病、环境恶劣、人生失意失利,都一心一意忠贞不渝地爱护他,在人生的旅程中永远与他心心相印相依相偎,直至白头偕老?

请把每种情形都好好的思虑一遍,并认真的在心里演绎一次。

然后你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了。

周国平散文精选: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

所 以,珍惜往事的人便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 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

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

由于这 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是的,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

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 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

他根本没有想到要留下。

他只是貌似在看、在听、在生活罢了, 实际上早已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珍惜往事的人也一定有一颗温柔爱人的心。

当我们的亲人远行或故世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们的好处,悔恨自己的疏忽和 过错。

然而,事实上,即使尚未生离死别,我们所爱的人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离我们而去呢 ?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 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

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延续下去。

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地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 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

于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劫掠。

你还 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

在这样一个 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里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 ,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对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 ,世界别具魅力。

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

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 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

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 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 这样一口水井。

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 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

我要补充说:在乡村中 ,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 字。

在城市里,光阴是停滞的。

城市没有季节,它的春天没有融雪和归来的候鸟,秋天没有落叶 和收割的庄稼。

只有敏感到时光流逝的人才有往事,可是,城里人整年被各种建筑物包围着 ,他对季节变化和岁月交替会有什么敏锐的感觉呢?

何况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活得愈来愈匆忙,哪里有工夫去注意草木发芽、树叶飘落这种 小事!哪里有闲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 钱和花钱。

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是浪费。

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 没有生活。

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

怎么会不短呢?没有值 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

就在这样一个愈来愈没有往事的世界上,一个珍惜往事的人悄悄写下了她对往事的怀念。

这 是一些太细小的往事,就像她念念不忘的小花、甲虫、田野上的炊烟、井台上的绿苔一样细 小。

可是,在她心目中,被时光带来又带走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写给人间的情书,她用情人的 目光从其中读出了无穷的意味,并把它们珍藏在忠贞的心中。

这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这本《人间情书》。

你们将会发现,我的序中的许多话都是蓝蓝说过 的,我只是稍作概括罢了。

蓝蓝上过大学,出过诗集,但我觉得她始终只是个乡下孩子。

她的这本散文集也好像是乡村 田埂边的一朵小小的野花,在温室鲜花成为时髦礼品的今天也许是很不起眼的。

但是,我相 信,一定会有读者喜欢它,并且想起泰戈尔的著名诗句--

“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周国平散文精选:失去的岁月

上大学时,常常当我在灯下聚精会神读书时,灯突然灭了。

这是全宿舍同学针对我一致作出的决议:遵守校规,按时熄灯。

我多么恨那只拉开关的手,咔嚓一声,又从我的生命线上割走了一天。

怔怔地坐在黑暗里,凝望着月色朦胧的窗外,我委屈得泪眼汪汪。

年龄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

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

蓦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昼夜,它们都已经不知去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们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

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

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

当我回想很久以前的我,譬如说,回想大学宿舍里那个泪眼汪汪的我的时候,在我眼前出现的总是一个孤儿的影子,他被无情地遗弃在过去的岁月里了。

他孑然一身,举目无亲,徒劳地盼望回到活人的世界上来,而事实上却不可阻挡地被过去的岁月带往更远的远方。

我伸出手去,但是我无法触及他并把他领回。

我大声呼唤,但是我的声音到达不了他的耳中。

上一篇:职场精英挑战大赛活动总结下一篇:理化检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