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2024-06-15

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共10篇)

篇1: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小蝴蝶

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二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解释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可以对习惯作如下理解: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旦养成就不易改变,是一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

“少年儿童德育的核心是培养良好习惯”这是德育工作者们早已提出的观点。本学期我校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从“养成习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着眼,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指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狠抓养成教育”,还提出要“根据习惯养成三个阶段的理论(强制-认同-内化),订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计划。”

如何将学校的计划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学期我利用作业这块阵地,做了一些尝试。

一、制订养成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养成一个习惯约需要21天,根据这一研究发现,我制订了这学期的养成教育计划,每个月都有侧重点地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到心中有数。三月份制订的习惯要求较多:先做作业,再玩的习惯;每天练一面钢笔字的习惯;每天做一篇读书笔记的习惯;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的习惯;看新闻、记新闻、聊新闻的习惯;主动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的习惯等。四月份在在巩固三月份习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天大声读一篇课外文章,让旁人听到。五月份又增加了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一遍,正确率要高;每天给家人讲一个小故事或是讲学校发生的事。六月份增加了写完作文后读三到五遍,边读边改;养成好问的习惯。

二、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1、常规作业----养成三个习惯:

每天都有三项常规作业:听、记新闻并谈感受;写读书笔记;练习小字。这三项作业是每天必做的,每天必须检查的。设计这些常规作业目的是想利用老师检查作业的威性,实施“强制”手段,这也是将习惯养成三个阶段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做法。这项作业从本学期开学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至今,全部学生已经认同并内化到行动中了,即使我哪一天没有布置作业,他们自己也会问:“今天,除了常规作业外,还有什么作业呀?”甚至有学生在老师没有布置作业的情况下,也会自己完成这三项作业,形成“自动化动作”了。

(1)听、记新闻----关心社会的习惯:

听、记新闻,并谈感受,使学生养成了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习惯,也养成了遇事思考的习惯。

新闻可以是电视中、报纸上看到的内容,也可以是网络中找的内容,还可以写自己观察的生活中的内容。写完新闻后,还要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所写的新闻,范围很广,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还有自己观察生活写的新闻,如有学生曾写了这条新闻:近段时间天气变化无常,班上已经有六名同学感冒发烧了,希望大家注意随着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以免感冒。彭思君同学的家长在习惯养成情况反馈表中写道:“以前从不看报纸,现在学会每天都看报纸了。”刘百锋的家长反馈道:“学会分析新闻中的一些是与非、对与错,并从中学到不少的知识,能够关心时事动态,了解社会的发展。”

(2)阅读笔记----课外阅读的习惯:

做阅读笔记中要摘抄好词、佳句,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认真去读文章,并要拿笔勾划下来。到底勾划哪些词句呢?这又是一个鉴赏好词佳句的过程呀!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时,真正地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又因为作业中要谈“自我感受”,这又“逼”着学生去思考,这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中用的“强制”手段。久而久之,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的习惯也随之养成。本班的邱帝兰同学的家长反映“每天做作业前,她一定会先把读书笔记做完。”陈俊宏同学向大家推荐了《爱的教育》一书,他给大家谈了这本书有很多好词佳句,特别是其中的内容写得很感人,看了后都会感动得流泪。透过他的介绍,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总目标之一。

这学期要求学生每天做一篇笔记,课外阅读量明显加大了。通过座谈了解到班上很多学生都喜欢看书了,有的学生还说:“看书就像是看电影一样,脑海里出现的是一个个的画面。”刘百锋同学的家长反映该生在家经常看书,几乎是个小书迷了。

阅读笔记的作业,使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鉴赏作品的能力。

(3)练习小字----练字的习惯。

学期初,要求练习一面小字,后来听了几个有经验的教师介绍后,改成写一行小字,要求学生要动脑筋“读”完“字帖”后,再练习。

2、片断练习----观察生活的习惯。

作业中,我经常布置写片断练习,并规定了字数。很明显,规定了字数的片断质量要高一些。看来,习惯养成理论中的“强制”手段是很有道理的。每个片断写之前,我都会事先通知学生观察,学会看,学会听,学会问,要投入到生活中去。比如:我在班上开展的心情树的活动,写心情树的故事,学生就必须投入其中,去了解谁的心情不好,不然就没有内容写。后来,这种片断作业多了,学生自己也会观察生活了。有一次,教研员来听课,突然窗外的一栋大楼冒起了浓烟,我临时改变教案,来了个现场作文指导。马上有学生说:“今天的作文片断有内容可写了。” 只要班上发生一点什么事,他们都会注意观察,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会有片断练习的。看来,学生已经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了。作业是一种“强制”手段,“强制”多了,学生也就认同了,认同多了,自然地也就内化到行动中去了。

3、写信作业----与人交流的习惯

上学期,我观察到,多数学生容易关注别人的缺点。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他们写一封赞美的信,并要有回信,一周内完成。有的同学在信中赞美朋友的古诗背得多,有的是向同学请教学习方法,有的是赞美教师辅导学生态度的认真,有的是表达对父母的敬佩之情。这项作业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比如:赵一帆给妈妈写的内容是赞美妈妈不贪小便宜,将别人多找的钱退回去。他妈妈在给孩子的回信中,写道:“真想不到,这件事给你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孩子,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你的作文写得好,字也不错,继续努力吧,孩子!”

这学期,张文浩同学住院近一个月了,很多学生给他写了信,表示对他的关心。针对班上有学生不做作业的情况,我布置了写一封劝告信的作业。全班有13个学生都给张世源同学写了信,王昭琪等同学给他剖析了不做作业的害处,郭桓等同学给他信中讲了刻苦学习的故事,钟维同学谈了切身体会,做作业会让自己多么轻松等。张世源同学看了信后,也受到一定的教育。

三、加强家校联系,督促养成习惯:

开家长会时,我讲明了习惯养成的意义,获得家长认同。每个月,我都将习惯养成表格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对照检查记载,一周或一月反馈一次,须有家长签字。这样加强了家校联系,形成了合力,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督促作用。

通过这学期的尝试,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语文作业这个阵地,利用“批阅作业”这个“强制”手段,完全可以让学生达到“认同”,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____________

这是部分家长写的反馈意见:

1、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定发生过一些小故事,请您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代宇翔家长:孩子刚到这所学校,还是有点不习惯,你们学校对孩子们的发情是全面性的。

邱帝兰家长:现在不用我们每天提醒她写读书笔记了。每天她一定会先把读书笔记做完。

彭思君家长:以前从不看报纸,现在学会每天都看报纸。

苏晓歌家长:每天练字写新闻成了习惯,尤其是先做作业再玩,学习的主动性确实提高了。

刘百锋家长:孩子养成了自愿做家务的习惯,在聊新闻中,学会分析是非,学到不少知识。

2、您认为孩子有哪些不好的习惯需要改进?还应该培养哪些好习惯?请尽量列举。(各方面,例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消费习惯、劳动习惯、做人习惯等,请针对孩子的个体情况谈。)

代宇翔、钟维、郭岩家长:孩子喜欢挑食、少吃西餐、不喜欢吃早餐

彭思君、郑淑梅家长:完成作业的速度要快一点、帮忙做家务

3、关于养成教育,你还有什么想要说的?

代宇翔家长:希望老师教家长怎么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方法。

刘百锋家长:我觉得养成教育很有必要继续下去,这样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郭岩家长:孩子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___________

这是部分学生写的体会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定发生过一些小故事,请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苏晓歌:(先做作业,再玩的习惯。)以前总是玩到七点才回去吃饭,再做作业,一般到九点半才能做完。开始改不过来,后来妈妈发现了,把我拉到课桌旁,要我快点写作业。一开始,我一点也不习惯,老是写一会儿,玩一会儿。后来慢慢认真了,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过了一段时间,我就习惯多了,不到八点就写完了。就这样,养成了先做作业再玩的习惯,也轻松愉快多了,每天再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钟维:(每天做一篇读书笔记的习惯。)不想写读书笔记,因为每次写这作业都要找一篇文章来看,还要找好词好句,又要谈感受,所以写读书笔记很烦。过了几天又觉得不烦了。什么事情只要习惯了就会轻松。

当我忘记带东西向他们借时,他们却不借我,还说走开呀!老师定这条习惯还是有道理的。所以我每天都把东西准备好,现在很少向别人借东西了。

卢春荣:(先做作业,再玩的习惯。)上学的时候,作业要等到快要睡觉时才开始做。现在学校都发了习惯养成表格了,我哪敢不遵守呀?刚开始,我还不习惯,后来慢慢习惯了。养成这个习惯后,就不用做得很晚了,还可以把字写漂亮,又可以早点睡呢!真是一箭三雕。

王昭淇:在习惯养成中,我努力把习惯养成,我不是应付。所以妈妈常常夸我。

[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网友来稿)]

 

篇2: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昆明市寻甸县功山镇尹武完小

吴苑羚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例如:如果要求学生要守时、珍惜时间,而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迟到、早退;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认真、规范,而教师在讲课时却信手在黑板上书写等等……试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板书要简洁、规范;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按时上课、不能拖堂等等。教师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第一,培养好习惯要致力于激发兴趣

孔子曾经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光靠教师的“管”是不行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一旦有了“我要学”的渴望,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全身心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惯的消极作用,这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用一些实验、故事、趣闻,主动与学生讨论,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对沸点的影响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一杯水放到常温下、真空环境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由于压强小了,水会沸腾。为了检验学生的想法是否正确,可以做一个演示实验:用玻璃罩将水杯罩住,将里面的空气抽出,让学生观察在空气不断抽出的过程中有何变化。学生就会看到:水剧烈沸腾一会儿之后就结冰。当学生发现亲眼看到的与自己原先判断有差别时,就会激发他的好奇心,于是积极的思考、分析原因:因为压强小了水剧烈沸腾,又由于剧烈沸腾带走大量热量,所以水会结冰。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好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第二,培养好习惯贵在持之以恒

习惯是经过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动作行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有句话说得好“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成命运。”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的去做是不能形成习惯的,要持之以恒。要学会持之以恒,就要目标始终如一,不能见异思迁。面对每天的预习、复习、测试,单调而又枯燥无味,即便坚持一段时间,测试成绩也不见得立竿见影。如果此时学生气馁、放弃,必然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形成。教师如何在学生最脆弱的时候适时给予帮助呢?我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纠正错误固然重要,但同时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自己学习上的成就更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激励学生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第三,培养好习惯要多表扬学生

篇3: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一、培养作业习惯

1.作业本要有规定草稿的地方。

对学生作业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作业本上。 从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 并且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但是, 常常会发现学生因计算失误而整道作业题都错了, 其情况有: (1) 计算能力不过关; (2) 计算不认真; (3) 没有笔算, 马虎口算。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 我将作业本进行了规定:每页作业纸的右边的或划分出来, 作为草稿区。 每页纸的作业题的横式计算或竖式计算的草稿都在这草稿区完成, 这样就可以养成做题目打草稿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草稿, 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笔算失误的原因 (有的是数位不对齐, 有的是小数点不对齐, 有的四则计算不过关, 有的书写错误, 有的则是从草稿抄正到题目上抄错了等) 。 这样了解了错误的原因, 便于对学生进行纠正, 并且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2.专门的草稿本。

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本草稿本, 对于不能口算的数学题, 要先打草稿, 在草稿本上不要东涂西画, 要层次分明, 步骤清楚, 便于检查验算。 “草稿纸不要太草”孩子对草稿纸往往不太认真, 急急忙忙, 写得乱七八糟。 可不少孩子错题往往就出在这个草稿上。 由于草稿写得乱, 往往计算出了问题, 或草稿过乱, 孩子往作业纸上抄正时常常抄错了, 因此, 管理好草稿纸是很重要的。 有的老师会对学生说草稿可以写得快一些, 草一些;其实草稿写得乱, 表面看是省了时间, 可实际上往往费了时间, 也形成了应付思想。 如果草稿不乱, 就可以减少很多错误, 有了错误也便于检查, 这就等于赢得了时间。

二、讲究讲评方法

1.填空题和选择题的解题要求。

做《优化设计》配套练习、试卷或其他练习的填空、选择部分, 我都要求学生在题目上列出算式, 答案填在空格里。 这样虽然比较费时, 但是如果学生有做错的题目我们根据学生列的式子一下子就知道了, 这样讲评时就能对症下药。 这种习惯的养成便于学生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 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 为教师的讲评省去了不少力气。 例如一道六年级试卷的一道填空题, 一个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的度数比是2∶1, 顶角是 ( ) 度, 底角是 ( ) 度。 学生在做这道试题时, 就出现如下列式:

(1) 180÷ (2+1) ×2和180÷ (2+1) ×1

(2) 180÷ (2+2+1) ×2和180÷ (2+2+1) ×1

(3) 180÷ (2+1+1) ×2和180÷ (2+1+1) ×1

通过学生列出来的式子, 我们就清楚地看出学生错误的根源在哪里, 讲评时就可以更准确地讲出问题所在, 也可以对这些题目更清楚地进行分析和再练习。

2.对于试卷的讲评。

我反对整班一起讲评, 每次试卷讲评我一般把90分以上的同学先“放”到教室外去, 因为这部分同学的知识比较牢固, 学习好的同学自觉性也比较高, 让这部分同学在教室参与讲评, 会滋生成绩差的学生的依赖性。 把剩下来的那部分同学留在教室里讲评, 效果比“全班灌”好。 第一, 他们会听得比较专注。 第二, 没有好的同学可以依赖了, 他们对错的题目会改得比较认真。 第三, 学生比较少, 教师照顾的点也比较集中。

3.对学困生的错题的讲评。

学困生是教师最头疼的, 如何才能提高学困生的理解水平, 帮助学困生提高成绩呢? 在讲评时, 我主要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对于应用题的讲解。 多读题目, 四遍, 五遍……做到熟读。 只有在了解了题意基础上, 对学困生的讲评才感到相对的简单些, 老师问的问题, 他才能回答得准确些。 第二, 相对容易的题目。 学困生把这类题目做错了, 教师讲评后还是订正错了。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发脾气后就把答案给讲出去了, 只要说一句话“错了, 再去改一下。 ”反复两三次后, 学困生就能充分思考了。 如果还是做不出来, 老师再来讲解, 这样既把题目解决了, 又让学困生经过了一番思考, 效果不错。 例如一道数学题: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 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到乙地, 前3小时行驶了3/5, 距离中点多少千米?

这样理解能力较低的同学就会出现错误:

(1) 400-400×3/5 (中点误以为终点)

(2) 400×1/2-400×3/5 (学生跟我说题目错了, 减不了)

对出现错误一的学生要求多读题, 看清题目的每个字, 理解意思后再完成, 果然学生通过仔细读题与理解, 自己了解到错误的地方, 并且自己解决了错误。

对出现错误二的学生, 要求他画出线段图, 并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线段图中体现, 通过几次画图, 学生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画在线段图中, 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出3/5的路程已经超过了中点, 应该列式:400×3/5-400×1/2。

4.讲评试卷时, 要对试卷里的知识做归纳安排, 不要按题目顺序一题接一题地讲评, 这样讲评的效果很差。

要按照试卷中的知识点, 整理成系列的知识, 综合讲评。例如六年级上册圆这单元的试卷, 我们就不要按照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画图题、解决问题等部分依次讲评, 而是应该根据试卷中出现的题目, 把有关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画法、圆的面积、环形面积、组合图形这样的分类, 把相同类别的题目串起来讲评, 这样系统知识的讲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篇4: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关键词:自主学习;物理学科;培养;阅读;置疑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那么,怎样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在物理一线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教师提高认识,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一部分专家认识到,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于是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笔者在实践中认为:相对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尤为突出。虽然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教师这个领路人如果领得得法到位,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那么哪个学生会不乐学呢?领路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教师要把学法研究、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并落实到课堂。

二、学生改变认识,自觉地在课堂上自主学习

没有一个学生是不痛恨“题海”战术的,再勤奋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极限。想要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只有靠自己,自己一旦掌握了物理的思想、方法就会明白“大道至简”是多么美妙。但多数学生的状态是:读了,听了,但不一定读懂听懂,题目做完了就扔了,没有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

三、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物理的学科特点,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要动手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图、照片);在运用方面既有对现象的解释,又有利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进行创新设计;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还要实际应用。声、光、热、力、电各知识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由于物理世界的丰富多彩,让教者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根据物理教材特点,加强阅读指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物理教材中表述手段多样,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图、照片),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活动——(1)浸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会怎样?(2)空中拉着的氢气球,放手后会怎样?讨论——什么力使乒乓球和氢气球升起?这个力是谁施加的?这些问题起点不高,思维含量却不少。讨论——下列情形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由动态的学生活动跳转到理性的思维,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架设了桥梁。

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而且,在课堂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那么课前的自主预习和课后自主的复习就大大降低了难度和提高了效率,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2.悱愤启发置疑,创造学生自学的欲望

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还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而且,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精心设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解答问题的知识与方法的危机,使学生处于“愤排状态”,从而使学生主动自学物理教材和有关书籍中的相关知识和解答方法。

设计问题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是:将教学内容按层次和逻辑关系分解,设计层次性问题,为学生自学过程提供“路标”,引导自学。

3.突出重点置疑,引导学生有重点的针对性自学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说明“疑”是深入学习的“原动力”,无“疑”则无“学的深与透”。当学生有感待解,有难需排时,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让学生自己解惑排难。

当然,针对性自学不一定要在学生有难之后进行,对于教材中的难点所在,教师也可事先预作准备,重点置疑,使学生有针对性自学,从而突破难点。

4.对比综合性置疑,促使学生理解性自学

理解性自学,即指学生在自学中通过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了解知识的整体概况,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规律和公式的成立条件与适用范围,并能灵活应用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5.归纳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性自学

物理知识主要包括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个部分。对于各部分的知识可按一定的条理、层次依次归纳,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性自学。如,为了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某一物理规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层层递进归纳,指导自学:(1)将规律的内容分解成条件(或适用范围)与结论两部分;(2)该规律的大致推导过程(某些基本定律是无法进行推导的,这种情况例外);(3)该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变式;(4)应用该规律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5)与该规律之间具有相似性、相关性、相反性规律的分析比较,从而概括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找出各规律之间的易混点、易错点,便于学生重点区别掌握等等。

6.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确保学生自学欲望的持久性

常言道:“为学之道,贵在于恒。”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自学亦不例外。学生自学时,往往是开始热情高,干劲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挫折与失败的降临,这种热情就会逐渐消失,难于持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盲目追求深、难问题的自学,而又屡屡失败是造成学生自学欲望难于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呢?根据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将高难综合题分解成若干个简易“子问题”,首先弄懂“子问题”。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值得广大物理教研人员及教师探讨的课题,由于能力有限,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恳请物理学界同仁批评指正,共同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为祖国培养更多会学习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5: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一、教学评价语言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的现状分析

(一)过于频繁地使用教学评价语言

凡事适量是最好的,过多了就会适得其反.在“左右”教学中,教师频繁地使用简单的评价语言,在一节课中有100余次肯定评价,学生在课上听习惯了,听得烦了,不起作用了,也就使评价语言相当于“废话”.

(二)过于单薄的教学评价语言

教学中,教学评价语言一般只是对学生回答情况的评价,很少有针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评价的.这与教师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行为没有足够关注有关.在“左右”教学中发现,受到表扬的学生,如“左右是相对的,你听得真认真!”该学生接下来听得更认真,而其他学生也会学着认真地听.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重复揭示而且是对课堂行为的一种评价.所以评价不仅只与学术问题有关,还蕴含着对学生行为的众多方面的评价,但是这种行为性的评价在课堂中不多见,教学评价语言过于单薄.

(三)过于模糊的指向性教学评价语言

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具有指向性的功能.在教学中一般都针对个别,很少针对小组,这与教师对小组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关,影响到小组的组织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小组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如“左右”探究新知中让学生“摆一摆文具”,同桌学生合作摆,但没有很好的分工,小孩子的表现欲强,大家争着摆,把注意力集中于争“谁来摆”,而对“摆对摆错”就无所谓了.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及时贯穿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二、教学评价语言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的支撑性

(一)小学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低段学生仍以直观、形象、具体思维为主,模仿性强,表现欲望强,积极性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会产生动摇.对学习有求知欲,却易分散注意力;特别信任老师,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他们渴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尤其是教师的肯定评价.

(二)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功能

为了使教学评价语言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功能.在“左右”最后一题的练习之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时,大部分学生仍旧埋头苦干,为了让交流效果更好,通过评价语言进行调节,师说:“老师最喜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的小朋友.”通过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马上放下笔端正地坐着认真听,充分发挥了教学评价语言的调节、导向的功能.在听口令做动作的教学环节中,师说:“我们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小游戏,比一比谁最听指挥,做得又快又对.”孩子们听后马上坐端正,眼睛里满是期待,这发挥了积极导向和激励的功能,这样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教学评价语言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的策略性

(一)“巧妙”运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评价语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同时还要发挥出评价的导向、激励、引导等功能.在“左右”教学中,教师多次用“不错!”“很好!”“棒!”这些语言,虽有一定的激励性,但学生听多了会疲倦,感到枯燥乏味,到课的最后已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的评价语言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对错评价,还要对学生回答做出具体的分析,提升发言的品质.

(二)准确定位,增加学生的认同度,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除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也应是学生体验价值、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具有激励作用,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与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思维世界这样的课堂更和谐.对于“左右”中突破“左右的相对性”这一难点,教师需定位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现实意义,而不是简单地着眼于突破这一知识点,以数学结论作为判断生活中左右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不同的参照物为标准判断左右,教师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导向性不明确,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探究潜能.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评价中消除地位差异,增加学生的认同度,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机智应对,培养学生的行为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低段的学生处于课堂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低段的孩子需要保持40分钟良好的行为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巧妙,充分发挥评价性语言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流程,快速反应,机智应对.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智慧的灵光.在“左右”教学中,由于活动比较多,课堂显得有点乱,但为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静下来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在课上教师说:“我左手边的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这样不仅让其他学生立刻安静下来认真听,还能让学生明白上课认真听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从而强化了这一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篇6:立足阅读阵地 培养良好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 默读 朗读 批注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28-01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诸多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是因为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科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一、研读题目的习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此话强调了题目的重要作用。文章命题的方式很多,有以人物姓名命题的,如《钱学森》《郑成功》等,有以人物职务或身份命名的,如《船长》《鞋匠的儿子》等,有以事件命名的,如《负荆请罪》《大江保卫战》等,有以人物语言命名的,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你们想错了”》等。好的题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引发探究欲望。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要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有了这样的思考,就会产生通过阅读来探求答案的心理。再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也要鼓励学生据题质疑:谁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总之,研读题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效拉开探究之旅的序幕。

二、潜心默读的习惯

默读,是学生亲密接触文本、体悟文本的重要方式,因此,课程标准倡导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就要注重培养默读习惯,高年级更不能忽视。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默读方面的要求,即不动口、不指读、有一定的速度。当然这只是浅层次的要求,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有效引导使之沉潜于字里行间,并进行适时适度的指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去探究,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生本中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尽情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情趣之美、哲理之美,进而迸发继续阅读的动力。比如,六年级上册的《爱之链》是一篇构思精巧、洋溢情感的美文。此文篇幅较长,为锻炼学生迅速感知课文的能力,笔者在研读题目之后,抛出了“在这根爱的链条上串起了哪几件感人心扉的故事”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潜心会文,探究答案。在该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默读,归纳出了三件事,即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资助店主,女店主安慰乔依。倘若没有问题的引领,学生就会读无目的,读而收获。

三、感情朗读的习惯

“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此话道出了朗读的作用。其实,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朗读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是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培养语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以情传声,以声传情”的最佳手段。第一学段的阅读课堂以朗读训练为主,第二、三学段也同样不能忽视。在不同学段都要杜绝唱读现象的发生,尤其是要在低年级养成不唱读的良好习惯,否則进入中、高年级就不易纠正了。为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朗读示范作用或借助课文录音给予学生有效的示范和指导。

入选教材的课文体裁是多样的,有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性诗歌、妙趣横生的童话、寓言故事,等等。这些都是进行朗读训练的经典之作。为搞好此项训练,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风格,给学生提出相应的“读”的要求。比如,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要读得绘声绘色,让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于古诗词的朗读,则要追求鲜明的节奏感,读出一种抑扬顿挫之美。

四、感悟批注的习惯

所谓“批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在书上记录下自己的感受。阅读课堂上,笔者常常要求学生标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在标画出来之后,就要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留下自己思考、感悟、评价的痕迹——这是自己思考的结果。比如,教学《爱之链》中描写女店主的那一段文字,笔者要求学生围绕“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女店主”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好批注。学生潜心默读,将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该语段的旁边。通过巡视,笔者看到了许多精彩的批注:“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女店主”,“我读出了一个热情的女店主”,“我认为老妇人走进餐

馆有一种‘家的感觉,因为女店主能够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她。”……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不是教师强加的,也不是照抄资料上的。毋庸置疑,坚持不懈地进行批注实践,学生的感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五、合作交流的习惯

阅读课堂上,不乏“灌输”和“注入”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学生失去了自主感悟与交流的权利。这种方式是封闭的,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对话”活动,这一活动发生在生本、师生或生生之间。当然,这种对话活动也离不开合作与交流,因为学生面对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才能完成;同时,还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成果的分享,进行思维碰撞,完善自己的认识。

当前倡导实施的“学讲计划”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思想。它要求学生“学进去,讲出来”,这里的“学”,包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这里的“讲”,就是一种交流与分享。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交流的勇气和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比如,阅读《爱之链》一文,可以发现在文章开头、中间或结尾部分,都多次写到了乔依家境的贫困,作者的用意何在?在读完课文之后,笔者就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推选代表汇报。

篇7:利用课堂阵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如果没有了反思, 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机会.”可见, 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刚入小学或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有效的良好的反思习惯就尤为重要了.现在我通过“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谈点自己如何培养低段学生有效反思的见解.

一、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 激活学生有效反思

充分挖掘教材, 分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 细致分析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 切实做到“以学定教”, 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广, 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课标中的理念, 认为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 都必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甚至想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贯穿整堂课, 或我要如何制作一个精美的、华丽的课件来迎合新课改的要求, 而不去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新知生长点”, 严重违背了教师备课的基本方法.

新课程理念明确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 设计时教师应知道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 学会了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米=100厘米, 本节课的导入重点应是充分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有效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地得出两个数学概念, 而不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当作一张白纸, 重新回到二年级上册的起跑线上.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起始阶段的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成功的导课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要激活学生有效反思,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科特点, 课时内容, 班级实际, 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有针对性;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效反思.这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提问的:关于“米”和“厘米”这两位老朋友,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仅帮助学生对已有数学知识进行回顾,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以及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促使其思维条理化、概括化.

二、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激活学生有效反思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呢?我认为:1.活动的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学生的“现实”更多的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 发生在他们身边的, 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例如:玩具、文具、食品, 教室里的桌、凳, 等等.2.活动的内容应当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 学生个体或通过合作力所能及的.3.活动的过程应当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思维方法, 有一定思维含量的.4.活动的形式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符合内容的难易程度, 恰当选择个体独立、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5.活动的结果应当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能对新知的掌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 会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 活动的素材不妨从学生自己的手里产生, 通过让学生手势比划、量一量、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估一估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 让一切的活动材料都来自学生自己, 让一切的活动过程都显得顺理成章.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 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 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 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只有不断地有效反思, 才能够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地与数学共同体所拥有的知识靠近, 最终达到一致.本环节, 我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的:

1. 动手操作促有效反思

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时, 因为学生已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 我让学生自己去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学生得出了比14厘米多一点的结果, 从而促使学生去反思现有的知识已不够用了怎么办, 进而引入新课课题, 让学生带着自我的需求探索新知.

2. 讨论交流促有效反思

“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 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因此, 认识相对狭窄和有限.用“厘米”不能准确表示课本的长度时, 有学生提到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这个时候我借助尺子工具给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的时间.学生在不断地集体讨论和交流中, 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 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识差异, 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有效反思, 让他们获得创造性的认识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各自的理解, 不同的侧面, 这样, 有利于学生丰富思考方法, 反思思考过程, 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要重视意义建构过程, 而不是强调记忆.因此, 为了学生正确地建构数学概念, 采用集体讨论、争辩的方法促进个人有效反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综合性的应用练习, 激活学生有效反思

长期以来, 数学留在人们脑海中最多的是抽象、枯燥, 尤其是做练习, 更是乏味.但是练习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练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 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实施后, 数学教师们普遍反映, 练习量大大减少, 但并不意味着数学新课程就不要练习了, 它更突出了“实践与综合应用”, 它要求密切联系实际, 综合应用知识.它要求练习中也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一节课40分钟, 到了练习环节, 早已坐不住了, 所以练习设计更应具有趣味性, 让学生乐此不疲, 激活学生有效反思, 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 并且通过练习, 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

四、自我评价, 激活学生有效反思

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 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认真的总结, 它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 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说说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这节课里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别人学得怎么样, 你从别人身上学会了什么, 等等, 促使学生有效反思.

五、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 激励学生敢于反思

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 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自信,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 当一名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难题时, 教师应当当堂表扬他;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 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 勇于回答问题, 然后鼓励他从多角度去反思思考的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现在谈到激励, 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 不好要说好, 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 只表扬不批评.但是, 一味地表扬将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 会造成学生自我感觉太好, 自以为是, 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

篇8: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一、培养按计划完成英语口头作业的习惯

一直以来英语作业有别与其他科目,它包括笔头作业和口头作业两项,笔头作业完成往往不成问题,可对于口头作业,学生总是“偷工减料”或“忽略不做”。口语的运用只有靠熟能生巧,要不断地强化记忆,只有熟练运用才会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技能,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许多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长性,没有计划性。还有些学生期望记忆一遍就一劳永逸,永不忘记,这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的“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缓。也就是说,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它提醒人们要“及时复习”。

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收集英语的习惯

学校大多要求开发校本课程,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当今学生处在一个纷繁多变的社会里,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英语的学习应该和时代同步,通过英语来了解信息,通过信息来学习英语。学生可通过上网、看外语报纸,听外语广播,看外语电影,读外语课本等渠道来学习英语。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也包括在生活中感受英语,积累英语。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将与英语有关的资料、信息一点一滴收集起来,形成自己的“百宝箱”。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拿到班内进行交流评比。学生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所收集的有汽车名称,如Benz(奔驰)、Rolls,Rovce(劳斯莱斯)、Mazda(马自达)、MG(名爵)。有商品名称,如Adidas(阿迪达斯)、Nike(耐克)、Sportsman(斯波兹曼)等。还有汽车零部件chassis(底盘)、fiont axle(前桥)、tyre(轮胎)。当然也有书报、新闻中常出现的热门词汇discovery(探索)、tsunami(海啸)……通过收集有关英语信息,可使学生们感到英语无处不在,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三、培养书写英语的习惯

“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是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有一部分学生英语书写非常不规范,所有字母连在一起,字母弯弯扭扭,简直像写的“天书”。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学生在开始写字母单词与句子时都应让学生在四线本上进行,要求大小写、笔顺、格式、词句、标点符号正确。同时,要改进学习策略与方法,提高学生写的水平。如加强计划性,循序渐进:抄写——听写——默写——自己写。如学以致用,注意交际性的训练。学到一定程度,应鼓励学生写简单的日记、出英语板报等。学完自我介绍的文章,可以把自我介绍的材料,贴上自己照片,在教室一角作展示。

四、培养自主阅读,获取信息的习惯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培养合作精神,老师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学生会上网查找有用的资料或查字典或参考书了解某个词、词组的读法、用法,通过课外阅读、摘抄来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掌握以上学习策略对学生终生受益。同时英语作业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英语教师细致、有效的指导,规范并监督学生的课外作业,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五、英语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学生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

作业设计既要立足于教材要求,还应放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六、作业的布置要科学、合理、趣味相结合

怎样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的一项改革。注重练习的双基性,不要太深太难,要给学生以成功感和自信心,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不是要难倒学生。所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掘学习主体的内在潜能,激发自主求知欲至关重要。激发了学生的做作业兴趣,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合作,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七、加强作业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往教师布置了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的数量和质量,而忽略了学生在作业方法上的指导,养成学习的依赖性,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新知识掌握缓慢。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式,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关键。

1、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单词识记,突破语言难关。

2、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学习主动权。

3、鼓励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增强合作意识。

篇9:利用作业阵地,培养学习习惯

我国现今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 是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由于个性受到压抑, 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就不敢“为天下先”, 这只会做些别人做过的事, 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有人说, 每个正常生下来的孩子都是天才, 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引导;还有人说, 创造力这颗种子, 必须从小就播下种, 每一个成长的时期都需要精心培育。中学生正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大发展的时期, 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课堂教育阵地大力发现、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要为不同秉赋、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 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也是长知识、增智慧, 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时期, 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我们在平常教学生活中已经体验到, 老师对某件事情的一句不经意的评价, 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 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能力。创新一定是充满个性色彩, 对所看到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而这种想法是跳跃性的、有灵气的。作为教师, 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 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创新;缺乏创新前提的学生要从基本功抓起, 使他们达到“基础等级”中的各项要求。

有人把学生的某种特殊见解或做法看成是“违规”。所谓“规”即规划, 是用于约束, 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定和原则。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规则确实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 如果我们按“规”限制学生不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不去想别人不想的问题, 不越雷池半步, 就会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循规蹈矩”, 就必将严重压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许多学校新生入学前都要学习《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同时还三令五申:不许跑跳, 不许打闹, 不许吹口哨, 不许吃口香糖, 不准跑步等,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在这样的“规则”下, 学生会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吗?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遵守起码的行为规范, 不妨碍别人的基础上, 敢思敢想, 敢想敢做, 敢于动手, 敢于闯,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吃螃蟹”。

另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而“全体”是由一个个组成的, 教师的职责不仅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还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个性, 因材施教。如果仅仅满足于一般要求或共同标准就无创新精神可言。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 贴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诚然, 许多教师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然而, 这种“实际”思考较多地却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 对学生学得怎么样, 采用哪些学习方法、效率如何、效果怎样却没有去思考、研究, 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学生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无限的。要根本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教师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的地位, 对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引导作用。教师更应该注重务实和求新。因为求新是教育教学的生命;而务实则是教育教学中求新的突破。教师自己创新不断, 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有人说,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自信, 敢于怀疑、敢于竞争。目前, 全世界450多位诺贝尔获奖者, 我国尚无一人, 可见创新的自信和意识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首先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独立思考, 大胆想象, 追求真理, 从而使之充满自信。自信才有可能创新!其次是敢于怀疑, 这种怀疑是一种理性的, 有根据的怀疑。在现今教学中, 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余地。只有改变这种现状, 才能谈起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还要求学生敢于参与, 敢于竞争, 有了竞争才会激发学生超越他人的斗志, 而有了这种斗志, 学生才会努力做到与众不同, 别具匠心。有竞争, 才会有创新。

篇10: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接受新知识,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科书时,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搞清思路,抓住要点,解决难点。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检查预习效果的手段,所以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自觉去预习,即使有预习的学生也仅仅是看看教材,走马观花,没有对内容认真思考。并且,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教师在第二天上课会讲授,有预习与没预习差别不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预习的热情。导学案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一个载体。以人教版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二课时的导学案为例,学习目标是:(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解决相关问题。而本节课的重难点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及其应用。在上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这一课时学习目标、重难点,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标,预习时目标明确,能结合学习目标进行思考,利于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显著提高。预习后有相应的习题对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通过完成这些检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带着问题参加第二天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要求提前预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课堂积极思考的习惯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传统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知识是教师讲授的方式传给学生,受教学时间限制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教师就急着把结果呈现出给学生。慢慢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只要记住教师的授课内容就行。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手记笔记的多,动脑思考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思考。造成号称思维体操的数学学习变成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案导学过程中,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对本节学习相关联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具备了探究的基础,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探究,并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如课前预习,我们让学生复习了轴对称的知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预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题,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二探究的基础知识,为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铺平了道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必须认真思考才会有所得。同时,我们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多梯度进行,使全部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能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导学案教学中为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加上教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参与整个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学生由课堂中听众、观众变为课堂的主角,角色的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也隨之改变。

三、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系统性强,知识的链条前后衔接,环环相扣。若在中间缺失一环,那么对新知识的学习便会极为困难,甚至无从下手,因此加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复习显得极为重要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是以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基础为起点来安排教学,所以不可能对关联知识进行全部复习。对知识有缺漏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觉得困难,如果没有及时解决,会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慢慢就成为学困生。导学案非常重视学生复习习惯的培养,在导学案中专门设置复习环节,复习的内容包括前一节学习知识和与本节课相关联知识的复习。在关联知识的复习中,我们列出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复习的重点。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在导学案中列出与本节相关知识有: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线段等。然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列出几题相关复习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复习,学生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对复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在导学案中针对新知识的学习专门设置了复习关联知识的板块,逐步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最终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总结反思的过程是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使自己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导学案中为加强学生反思能力,培养反思习惯对反思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指导。学案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回顾反思的问题,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拓宽思路,优化思维方式;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反思解题途径,使解题经验得到及时的提炼和概括;反思解题规律;反思数学思想方法,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每节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得失,明确努力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从中尝到反思带来的效益,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进步了。渐渐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反思了,逐渐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抓手,不仅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思,还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转变。

上一篇:爆破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下一篇:往事的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