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2024-06-17

广东初三语文试卷分析(共9篇)

篇1:广东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2018广东中考语文试卷简析

一、命题分析

全卷满分为120分(卷面分值130分,含附加题10分),共四大题,22小题,选择题(共6题)与非选择题(共16题),分值比约为1:7。考查内容是诗词内容、文言文以及名著阅读。

各种题型的数量和权重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占全卷分值的18%;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6分,占全卷分值的36%,其中文言文阅读19分,占全卷分值的15%,现代文阅读27分,占全卷分值的21%;第三部分写作,共50分,占全卷分值的38%;第四部分名著阅读,共10分,占全卷分值的8%.表1:试卷结构及能力考查分布 试卷结构 题量 分值

权重

能力等级考查分布

共2题(1,2)共0题 共0题 共0题 共0题 共0题 共0题 共1题(1)

共1题(3)共11题 6,7,8,9,10,11 12,13 15,16,17 共0题 共0题

共2题(4,5)共2题

19

共2题(2,3)

一、积累与运用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古文

(二)课外古文

(三)议论文

(四)小说

三、写作

四、名著阅读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5 13 3 3 3 4 1 3 24分 46分 10分 11分 10分 17分 50分 10分

18% 36% 8% 8% 8% 12% 38% 8% 题量设置:识记类占14%;理解类占55%;运用类占27%; 分值比例:识记类占13%;理解类占31%;运用类占18%.)不论题量还是分值,能力考查都以理解、分析和运用为主。

一、基础部分

基础部分强调最基本的积累与运用,难度与往年中考题变化不大,总体难度适中。

如名句名篇的默写,着重考查学生对课内优秀古诗文的积累,考察了《与朱元思书》、《约客》、《白雪歌诵武判官归京》、《饮酒》、《左迁至篮关示侄孙湘》;用汉语拼音拼读汉字和词语,着重考查学生对

常见字的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词语运用、语病辨析、语段创作等,都是积极倡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充分积累的基础上的有效能力运用;基础部分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识记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的考查。

二、阅读部分

总体来看,阅读侧重考察能力有两个:一是快速阅读、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深入剖析主题、体会作者文章意蕴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熟练掌握答题技巧,又要培养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阅读的综合水平。

全卷文段阅读分别涉及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说明文、小说等多种文体样式,旨在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和阅读文本的类型。例:课内文言文阅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引导学生把握古代经典作品中的丰富内容。课外文言文选自《晋书》,和往年中考的导向基本一致,考察词语解释、断句、翻译以及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包括信息提取能力,概括能力,语句赏析能力以及标题的作用。加强名著阅读是课标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向,本次考查专门选取了经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断作为文段阅读材料,着重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名著整体内容的把握和,在培养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导向的引导。

三、写作部分

本次作文题是命题作文《恒》,没有太大的审题障碍,但是高分不易。本次作文题目既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又需要多观察自己的生活,从身边的一件事或者一次经历中获得人生的感受,丰富人生成长的财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对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是一个好的导向。总而言之,这次的作文,不但要写好一件事,写好一篇作文,还要写出这件事的意义。

篇2:广东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2017年11月27日

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3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形、字音、病句、标点、文学常识以及名著和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4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诗歌阅读以苏轼《东栏梨花》为考察对象,文言文以《史记.留侯世家》节选张良拜师段落。选文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现代文阅读考察了以议论文和小说。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莫泊桑的小说《小酒桶》属于经典作品。

第三部分是作文,计50分。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较以往不同的是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学以致用。给考生有些“突然”的感觉,因为在初三备考中,受前几年中考作文影响,备考写作训练往往以感悟生活类记事为主,立足教材实际运用的写作比较少。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总体答题情况

初三语文试卷满分120分,客观题6个,每题2分,共12分;主观题五个大题,18小题,共108分。全市平均分67.55,其中客观题平均33.22分,主观题平均34.15分。全市最高分103分,最低分1分,优秀分数96分,优秀率34.7%,良好84分,良好率12.91%,及格72分,及格率46.24%,低分率53.76%。

(二)得分率较低的试题情况

第一部分的语言积累运用题,得分率在51.56%左右。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客观题第5题和第2题,第5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答对率为18.93%,书名号之间不能加标点,可能很多老师强调的不是很多;第2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语的运用,这是学生的弱项,答对率为21.77%。主观题第8 题,得分率仅为23.8%,这是一道名著考查题,《临江仙》赞美的是吴用,很多学生错填成诸葛亮、曹操、周瑜,归咎于对原著不熟。第二问是结合情节分析《草房子》中的人物形象,因《草房子》不在中考20部名著范围,故而部分老师忽略了对这部作品的推荐,多数同学对《草房子》未读或不熟悉,造成失分。由此可见,名著阅读是下阶段教学指导的重要环节。

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难度系数偏大,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38.92%。得分率高的是现代文小说阅读,约为52.2%。得分率最低的是议论文阅读,其次是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得分率仅为28.5%,对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较差,审题不够细致,不能清晰的区分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诗歌鉴赏得分率为30.8%,体现在赏析理解不全面,对诗人情感的分析断章取义,分析不透彻。文言文阅读对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不难,词类活用和“而”的用法都立足于课内,进行了适当拓展,但得分率为44.2%,也是下一步教学的一个重点。

写作部分,得分率为71.4%。实用文体的突破考查打破了常规备考,部分学生审题不细致,只看到“感恩”的话题,未关注到“演讲稿”的格式,造成失分。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书写,整体上不够工整美观,作文的构思组材方面不够重视,有新意的佳作还不多。

三、试卷问题整体分析

1、成绩不均衡,差距明显

学生眼高手低对基础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反复练习与强调的内容,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在试卷上作答出现下笔就有错别字。还有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牢靠导致部分同学失分严重。

2、知识迁移方面不懂灵活运用

3、审题不清

4、学生阅读层次参差不齐,答题规律技巧不灵活,或者只答套路不联系具体文本。

5、作文水平参差不齐,书写水平亟待提高。

四、今后的教学建议

1、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更新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立足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高,上面得分率低的题目也就成了得分率高的题目。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能让学生受益于课外。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研究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建议整体设计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带动和丰富课外阅读。

4、强化作文教学,强化“识字与写字”教学。

篇3:初三语文试卷评讲的若干原则

毋庸讳言, 当前在绝大部分初级中学中, 初三阶段基本上处于复习和考试阶段。初三学生在整整一年的升学复习时间里, 几乎可以说是在复习和考试的不断循环中渡过的。那么多的周考、月考、中段考、单元测验等着学生, 学生感觉似乎是在不断地考试。然而现实状况是, 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运用好了考试这一“法宝”。有的教师只考试而不评讲, 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上对对答案, 有的教师干脆把答案发给学生让其自己纠正。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考试应有的作用, 值得教师深思。本文认为, 教师不但要重视阶段性复习后的考试, 而且要重视考试后的讲评, 并通过高质量的讲评使考试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笔者任教初三已有十年, 在此方面颇有体会, 认为试卷评讲就像饱食后的消化过程, 不可不用心对待。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探索, 我认为试卷评讲有这样几个原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一.夯实基础知识原则

基础知识在升学考试试卷中往往占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分值, 故而平时的测验教师们也大都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一份试卷中, 直接考察基础知识的题目占去大部分题量就不用说了, 阅读题和写作题也同样体现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所以说基础知识是否牢固是学生考试成败的关键。然而在多年的中考评卷过程中, 笔者却发现, 学生因基础不牢而被扣的分数依然不在少数。例如:举例子的“例”字, 学生常写成“列”;铺垫的“铺”字, 学生常写成“辅”;抒情的“抒”加多一撇。如此错误, 举不胜举。如果教师平时稍加强调, 学生是完全可以避免扣分的, 这种现象着实相当可惜。因此在初三复习阶段的试卷评讲中, 教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消除学习隐患, 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

在试卷评讲过程中要求学生积累和巩固基础知识, 这是对初三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为此, 建立一本错题集, 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多年来我任教班级的学生大都做得非常仔细, 认真, 他们不仅把试卷中的错字、错音摘录下来, 而且教师平常强调的特殊字词和他们自己做练习时所出现的错误字词也收集起来并归类。在课堂上, 我经常表扬这些学生, 教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勤奋, 更需要用心。在此驱动下, 许多同学形成了随时记笔记, 随时积累的好习惯, 这为他们语文成绩的提高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试卷评讲中, 教师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归类, 形成知识体系, 能有效指引学生进行升学考试的复习。熟读考试大纲, 研究分析近几年的升学试题, 这是初三教师必做的工作。教师在熟读、研究、分析的过程中, 寻找检测规律, 摸清考试导向, 并渗透到平时试卷评讲中,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考查读音的这一道题, 常出现错读、误读的有广东音读汉字, 非形声字而按“有边读边”的习惯读汉字, 翘舌音与非翘舌的区别等。教师强调归纳后,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 就避免了随意性, 也不会盲目地死记硬背, 而是强化纠正自己的弱点。广东音较明显的学生, 他遇到声母J、Q、X的时候, 会刻意去弄清;不善于翘舌的同学遇到翘舌音节时也会自觉地把舌头翘起来。在阅读题中, 基础知识的积累也不容错过, 如人物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等。学生脑袋中没有这类知识的储存, 就会直接影响答题质量。例如2008年荆州市中考题《不知有花》中的第四小题“从人物描写角度看, 第 (5) 段中的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 这道题已有提示, 是从人物描写角度来思考问题, 而人物描写就有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 学生对此基础知识牢固, 回答这道题并不难。所以, 在评卷中, 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 教师一定要求学生积累, 归类, 形成知识体系。如描写就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人物描写手法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等, 环境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等。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在运用时, 就能快速, 准确的思考出来。

二.强化审题能力原则

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试卷中的血肉, 那么审题能力就是答题的命脉。许多教师平时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往往只着重于作文的审题, 殊不知, 在阅读题中, 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审题能力薄弱而失分。在升中评卷中, 每每看到此情况, 笔者甚觉痛惜。例如2007年佛山市中考试题中的议论文阅读“以歌德说的‘思之犹应为之’这句话为论点, 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或道理论据, 并作分析。”许多考生没有对“典型”“并作分析”两处进行针对性的答题而失分。这自然与平时没有重视审题训练大有关系。因此在初三复习阶段, 教师应在评卷中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使学生在重要考试中不但能正确作答, 而且能全面作答。

认真读题, 了解题意, 是审题的基础。很多时候, 我发现, 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没有仔细读题。这与学生在考试时紧张, 匆忙作答不无关系。考试时间有限, 题量大, 很多同学在整个考试过程中, 显得匆匆忙忙, 匆忙读题, 匆忙做题而导致错误。对此, 我平时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慢节奏读题, 并且边读边采用圈点的方法把关键词语圈出, 例如“找出错误的是”中的“错误”二字等。在评讲试卷当中, 也特别强调读题。先列举出学生的错误答案, 后要求学生读题。反复读, 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通过读, 学生也能感悟到答案为什么错, 错在哪里。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 学生逐步养成了慢读题, 快作答的考场节奏, 从而为成功考试提供了一份保证。

善于把握已知条件, 是审题的正确思维方式。学生做数学证明题, 善于寻找已知条件, 凭借已知条件作出正确推断, 可见他们的思路是清晰的。而做语文阅读题却没有这种思维方式。面对阅读题, 学生的思维处于散乱状态。有的是停顿, 有的是胡思乱想, 结果想不出个所以然。最终弄得词不达意, 牛头不对马嘴, 因而答案的准确率就无从说起了。在试卷评讲中, 我强化找已知条件来启动学生思维。这样做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兴奋度, 而且也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感。2004年佛山升中考试题《遍地黄金》中, “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题目所提供的“生命的本色”就是已知条件, 寻找文中具有“生命的本色”字眼的语段是首要任务, 然后找到第5段“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的答题思路更加清晰了。

找准切入点, 是准确答题的重要保证。思维有方向感, 是基础, 准确答题才是考生能力的具体表现。为了达到准确答题的目的, 找准切入点是关键。例如2006年无锡市中考阅读《江南的雪》中的第3小题“第 (6) 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 并拿它与北国的雪相比较, 指出它的‘不够刚毅, 不够浑厚, 这样写你觉得好吗?”经过审题, 我们应该注意到“相比较”三个字, 再回到原文中仔细分析, 应该可以清楚, 这道题就是考对比的作用。“相比较”是题目给学生的已知条件, 它暗藏着出题者的目的, 也是考生答题的切入点。所以, 出题者想考什么, 他想得到什么答案, 一定会想方设法告诉考生, 只是它的提示相对而言较为“含蓄”, 我们的考生没有留意罢了。而找准切入点, 不论它如何“山重水复”, 最终也会“柳暗花明”。

三.巩固综合技能原则

如果说七八年级是知识积累阶段, 那么九年就是知识运用时期。七八年级积累的知识大部分还是零碎的散乱的, 知识没有形成体系, 就难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刚升上初三的学生不适应初三的考试, 乱成一套, 成绩大不如从前, 往往就和他们的知识没有综合性和系统性有关。他们知道对比, 但不知道它是表现手法;他们知道比喻, 但不知道这是句子的妙处所在;他们知道承上启下, 但不知道这是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因此, 初三复习阶段,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把一个个有型或无型的知识系列化,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 我着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归纳和纵向对比, 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加以梳理, 从而有更清晰的认识, 复习也更有针对性。

所谓横向归纳, 就是同类知识集合, 建立知识系列主干。我们知道, 考试大纲既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求, 也有各种文体的共有要求。不同文体, 也能找出相通、相融、相类似的题型。讲评时教师最好把它们归纳起来, 讲深讲透。例如:2007年佛山中考试题小说《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中的12小题“小说描写了‘我’陪父亲到乡下转转的两件事, 从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我”是文中的人物, “我”得到的启示, 答案肯定在文中找。同样是2007年佛山中考试题议论文16小题“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相当明显, 答案也在文中找。我把此类题目称为“信息类”题型。做这类题, 必须强化“答案从文中来”的意识。第一步, 找准信息区域。第二步, 直接采用文句作答或运用文中词语自己概括。第三步, 根据题意灵活变通。在试卷评讲中, 我把做这类题型的方法归纳出来, 并直接以考题为例子讲深讲透。以后遇到此类型的题目, 这个知识点又再次得到巩固。当然, “信息类”题型只是知识系列主干中的一小部分, 还有诸如“赏析句子”“句子含义”等题型。如果教师在评卷中, 善于归纳, 勤于概括, 积少成多, 有意识地积累起来, 就能形成知识系列主干。

所谓纵向对比, 就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归纳与比较, 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语文试题相当灵活, 所考知识点虽然相同, 题目问法却不尽相同, 何况知识点相当的多。另外, 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来说, 同一道题, 有几个考生, 就可能有几种答案。因此, 这不仅要求学生的基础非常扎实, 而且要求灵活运用知识。在试卷评讲时, 教师如果善于纵向对比归纳,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如笔者在评讲题目时, 发现了这样的题型:

1、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 (3分)

答: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升中试题《雨》

2、品味精彩语言, 回答: (3分)

“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 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是一家人”, 这句话对表现全文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升中试题《我们是一家人》

3、联系上下文, 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 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4分)

答:2006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试题〈〈祖母的葵花〉〉

在查阅资料和查寻近几年升学试题的基础上, 认为可以把此类题归纳为赏析题。赏析的角度相当广泛, 例如修辞、表现手法、人物描写等。在评讲试卷时, 把相类似的几道题都写出来, 让学生比照, 归纳找出回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和答题方法。经过训练, 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篇4:广东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依然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近几年常考的基础知识,在2009年的试卷中依然出现,如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表示(第1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第6题)、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第12题)、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元素推断中的应用(第11题)等。这与前几年的高考命题没有很大的区别,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对这些近年来的常考点,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当非常重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要让学生通过做题,特别是做一些易错题,总结出这些常考点的做题方法及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相对来说,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进行归纳和及时总结,且反复巩固,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在考试中也基本上能够得分。而对于这些不算难的常考点,只要在高考中不

丢分,Ⅰ卷选择题就有了拿高分的保证。

二、试卷命题渗透 “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相关内容

经过高三的多次考试,不难发现,学生比较容易失分的选择题,多是那些对化学学科中与生活、社会相关的知识点的考查题。

2009年的试卷对这方面的考查,选择题中就出现了3处,分别是第2、5、8题,考查的是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活材料如合金和自来水消毒剂等、如何保护环境及采取哪些措施等知识点。这些知识其实并不难,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却反而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在考试中反而容易失分。2009年的《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

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的设置也正体现了新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培养这一方面的科学素养。

所以,我们在复习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对这些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可将其分为四个部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课本知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课本知识、有机物的课本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的课本知识。复习中,我们把每一部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学案的形式列出,并适当地留空白,让学生自己回归到课本中,寻找相应的答案,而学生找答案的过程,正是对教材中一些细微之处的课本知识的复习过程。这部分知识属于记忆型的知识,学生通过这种途径总结并记忆,并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贯穿始终、反复巩固,力求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才能在高考中拿到这部分知识的分数。

三、试卷命题始终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化学,一直都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历年来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化学实验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的各种化学学习能力,因此,每年高考中,实验题的得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化学分数的高低。而今年试卷的结构仍然是三道实验题、三道无机题,但是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无机题也并不是纯粹的无机题,而是以无机化学知识为背景,结合化学实验和反应原理,综合性地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009年试卷对实验题和无机题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往年一样,出现具体的常见仪器、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的考查;第二,结合具体情境设置问题,考查学生提取数据、对图表和图像的分析能力、对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能力。这些能力的考查,在整份试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第20题的转化率-时间图,第22题中的溶解度-温度图,第22题中的流程图和表格数据信息,第24题中浓度的对数(lgc)-pH值图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数据、图表、流程图等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第三,Ⅱ卷中简答成分增加,重视对知识的科学性、实验的严谨性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如实验题第21题考查学生对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提出假设后,设计方案,并让学生描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又如第20题实验题和第24题无机题中都有一个小题要求学生画图。而在其他实验题和无机题中,也多处要求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文字表达。

实验、无机两大板块是我们复习中的重点内容。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感到有较大的困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实验题和无机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高;其二,有些实验题和无机题的背景材料往往比较新颖,学生感觉陌生,有时连读懂题意都有困难,更何况答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实验、无机两大板块的复习备考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在第一轮复习中,以课本中出现的实验素材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书写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课本上的实验素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巧妙地利用这些素材初步训练学生掌握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等基本知识,同时灌输实验设计和方案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并且逐步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科学、准确的语言

文字表达既是最大的教学实际问题,也是高考的“瓶颈”和尖子生夺取高分的制高点。另外,在对课本实验素材的复习中,也要进行适当的引申,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

第二,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后,精挑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答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以前感觉很怕的实验题和无机题,其实“跳一跳也能摘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第三,如前面提到的,有时难的题目学生认真思考也能做得出,最怕的其实是自己陌生的素材。在第二轮的复习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从大学无机教材中挑选几个无机实验素材进行讲解,并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也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关于实验原理的,也可以是关于实验仪器和操作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渐掌握对陌生的题目的解题

思路和方法。其实,高考题中的陌生题,无非就是给熟悉的题目蒙上一层看似陌生的面纱,只要学生不被吓倒,冷静下来,审题和分析,揭开了这层陌生的面纱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设问的方式都是很常规的,无非就是考查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之类的问题。

四、试卷命题中对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考查分值依然较大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选修4为必考内容,并且分值约45%,这就体现出了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重要性。这一点跟新课程理念是相呼应的,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原理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009年的广东卷,有多处考查了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选择题中有6题:第7和15题(对化学平衡的考查)、第9题(对水溶液中微粒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考查)、第10题(对电化学腐蚀的考查)、第14题(对燃料电池的考查)、第18题(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考查)。Ⅱ卷中也多处出现,如第20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第22题考查了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何提高转化率,第23题中考查了电镀方法的本质和优点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高考化学命题的实践性。所以,在复习备考中,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复习是极为重要的。

在具体的备考中,应当以专题的形式对选修4进行复习,可以开展《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和《电化学》四个专题复习,扎实地掌握相关的考点。同时,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等板块中也贯穿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要求学生利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所学的原理去分析一些具体的问题。在复习中,还应特别关注溶解平衡这一知识点,这仍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在复习中应当就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个方面相应介绍一些实际的例子,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试卷命题对“有机化学”的考查有所加深

09年的广东卷中,对有机化学的考查,分别有选择题第4、13题,有机必做题和有机选做题。考查内容比较广

泛,试题难度较以往有所加深。试题中考查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如简单有机物的命名、常见官能团的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等,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题目中所给的陌生信息的理解和提取能力,及其在看懂信息之后,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有机化学部分,是系统性和规律性较强的化学知识。在具体的复习中,以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有机知识点,并且适当地让学生接触一些较新颖、较陌生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机部分的得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高考中是否能够取得高分。

六、试卷命题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巧妙地穿插在选择题和Ⅱ卷中

新课标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3+X+理科/文科基础”高考方案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取消了以往的计算大题,但是这并不代表不考化学计算,只是没有单独的化学计算题。2009年的化学试卷命题中,把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巧妙地穿插在选择题和Ⅱ卷当中,并且分值上有一定的增加。

选择题中,第6题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实际上也是对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这一重点进行考查;第5、20题对电子转移数的计算进行简单的考查。Ⅱ卷中,第19题考查了通过计算确定实验式,第20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常数等的计算,第23题中考查了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等等。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卷中涉及到的计算,基本上都是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只是要求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化学计算能力。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难度大的计算题上,而是按照考试说明上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和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际上,学生“会算”,还不一定“算得对”,所以,虽然现在对计算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具体训练中,还是要求学生实实

在在地动笔计算出最终的结果,而不能停留在“会算”的层次上。而在“会算”之后,就要训练学生“算得快”,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算,而是计算毕竟花时间,在两个小时的考试中,学生往往选择放弃计算的小题。但是如前面提到的,其实这些计算列式并不难,所以只要学生有较快的计算速度,这些分还是完全可以得到的。

总之,09年的高考已经过去,而明年又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不管高考方案如何,试题命题如何,在新的一年的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始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2. 注重化学实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篇5: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1、本试卷题型为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阅读理解题与作文,分值分别为25分、45分、30分。满分100分。试卷总体难度中等,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命题,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一定的分数区分度。

2、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的题目,直接考察学生对书后生字词的掌握,对古诗文的背诵与记忆,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对文字大意的概括,贴合教材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3、注重考察学生多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本试卷中,分为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文体,在期末考试中有所体现,同时覆盖学生比较熟悉的记叙文,考察的课内文言文也是近年来中考的重点篇目,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4、作文题目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不少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叙事手法多样灵活,高分作文比较多。

二、做得较好的试题及原因分析

1、纵观学生的试卷,做得较好地试题为:基础部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以及作文。

2、原因分析如下:

(1)在本学期教学工作中,始终将字词的理解运用和课内文言文背诵作为重点,经常利用早读课给学生听写课后字词,默写课文,利用正课给学生讲解病句,总结积累知识要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字词功底较为扎实。课内文言文也是教学重中之重,让学生反复记忆,并经常以中考原题佐之,使学生如临实景,增加实战经验。

(2)将随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作业中,使学生形成时常动笔的习惯,做到提笔有话说,看到题目之后心里就能有思路。故而此次作文学生整体进步较为明显。

三、做得较差的试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试卷中做得较差的试题为:古诗文默写以及议论文阅读相关题目。

2、原因分析如下:

(1)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古诗文背诵都被作为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始终如法克服懒惰等学习陋习,无法跟进教学进度,个别学生不细心,造成古诗文默写题失分较高,有学生几乎一字未写,有学生个别字出错。

(2)议论文阅读中有道题目考察论证方法,学生失分较高,普遍学生没有读懂原句,将“比喻论证”的关键字“如”看作是“人名”,导致答非所问,南辕北辙。

四、对策及教学反思

1、端正学生态度。有初三学生在进入复习阶段开始出现怠惰情绪,作业得过且过,不能把所有的心思用到学习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这最后一学年的初中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复习阶段学习方法的过程引导。

2、注重重点,提高能力。针对中考的重点,指定行之有效地教学计划,注重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背诵内容一定要熟记,保证会就一定可以写对,同时培养知识的运用能力。

3、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以及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读多写,关注周边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开阔眼界,开阔胸怀。

4、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着手,切实指定计划,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向45分钟要质量,克服自我松散、懈怠的不良情绪,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6:广东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学生答卷情况统计表

学校 十七中学科 语文年级 初二班级1班统计人数 3

4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一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表 学校十七中学科 语文年级 初二填表人李文芹

说明:

1、本表由同学科教师研究讨论后由一人执笔填写,不够可加附页。要求打印,不得报送手写稿。

2、“试题评价”一栏,应写清题型、题量、题度、难度、考查意向等内容。

3、“学生答卷得失”一栏,应分条写清得与失各有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哪些情

况,要有典型例子和必要的数据,并对失分原因做出分析。

篇7:初三语文月考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选题意图:选题力求紧扣教材 面向全体学生 涵盖教材要求

并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着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符合初三年级学生期中检查的要求 力求试卷结构合理 难度适中

既考查课内基础知识 也注意课外的拓展延伸 利于体现学生能力

(二)试题结构:本试卷分为三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二、阅读(43分)

三、作文(50分)(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全卷易中难比例基本控制在7:2:1 易题约占90分

送分到位;中难题约占30分 在难题设计上做到指向明确 题意清晰 看上去不难

答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全卷编排为易中难题交错的波浪式

中难题插在第一部分的第4、第7、第11题

第二部分的第13题、第19题、第25题、第26题 让学生能自如地完成全卷试题的解答

二、存在问题:

1、试题不难 但优秀人数较少

须加强前端学生的辅导;班级平均分有差异 需关注中下等生 不及格人数较多

需提高及格率及平均分

2、基础不扎实 语言表述能力差

默写中错别字依然存在

3、阅读面窄 迁移能力有限 不会灵活运用知识

4、作文挖掘不深 语言乏味

记叙文里缺少描写 一些卷面不整洁 涂改处较多

标点符号的运用也不扎实

后几个考场的文章段落层次安排 语段的连贯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学生作文跑题

5、学科增加

学生学语文的时间明显减少 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低 课后巩固差

三、下步措施:

1、注重对课本的解读 纠正学生“考试不考课本 学不学都一样”的错误观念

2、课堂教学中重视思维训练 尤其要重视书面纸笔训练 锻炼学生“写”的能力

3、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学生具备一定的表述能力 但概括提炼能力较差

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4、文言文翻译要注重字句的落实 加强直译训练

诗歌鉴赏要在平时加以训练 锻炼学生审题能力

5、注重基本功训练

保住基本分;在背诵方面着重培养不但会背诵而且会准确默写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根据经验

很多学生能感知 却无从表达

培养学生能根据语境准确选择词语的能力

6、加强阅读 尽量选取精品 训练到位

同时进一步重视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 既和文本对话又和学生对话 少灌输多点拨 少责备多激励

尤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感悟

7、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审题、立意的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拓宽视野 充实底蕴

丰富素材积累;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同时

篇8:语文考试试卷分析三步曲

一、失分点在哪里

在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还是在写作部分?当然,仅仅只有这种粗放型的失分点的锁定是不够的,还要再细一点:比如字音题错了,你需要分析“分”是失在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习惯误读字的读音上,还是失在方言误读字的读音上:比如字形题错了。你需要分析“分”是失在音近字、形近字上,还是失在音形相近字上;比如标点符号题错了。你需要分析“分”是失在问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括号、逗号、分号、破折号、省略号,还是失在感叹号上等等。正确地锁定失分点是有效分析试卷的第一步。

二、为什么会失分

此步骤是有效分析试卷的核心步骤,抓住失分点,冷静分析,寻找失分原因。

1审题失误。审题是考生通过阅读题目,理解材料的内在关系和出题意图并进行分析的思维活动。审题要求全面、仔细、深刻,既要看清题目字面要求,明确作答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又要准确把握出题意图。很多考生就是因为没有把好审题关,漏看、错看了题目中的条件,忽视题干中的限定性成分而失分。比如命题作文《我左右为难》,有考生就因忽视了题目中“我”的限定,大写特写古人的“左右为难”,结果只得了25分(满分为60分)。再来看一道语言运用的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语脉相通的反驳结束语。注意此处用语的微妙性。(2分)

在美国一所大学里,曾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美国一些人因为误解,曾一度大肆宣扬北京打狗问题,并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不讲人道主义,一些美国学生就此向北大学生张有学提问。

张有学回答说:“北京是打了些狗,但都是疯狗,疯狗是要咬人的。北京打疯狗,正是为了保护人。如果你们说这是不人道。那么我要问,在我国农村,农民最爱的是牛,因为牛是勤劳的。可是你们每天大量杀牛,”对方哑然了。

很多考生因没有看清题目中“反驳”的要求,填写了“你们就人道吗”或“你们更不人道”这样的句子。这样填,乍听起来很解气,却正中了出题者设置的“圈套”。因为你指责对方“不人道”,也就等于默认了自己一方“不讲人道”,达不到“反驳”的目的。正确答案可填“这也是不人道吗?”或“我们可以说你们不人道吗?”之类的反驳结束语。

事实证明,漏看、错看了题目中的条件将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审题时不能放过任何一点有用的信息。

2知识漏洞。许多考生失分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到位。且来看一道题:

读李白的《子夜昊歌》,试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

子夜吴歌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表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正确答案是:《秋歌》寓情于景,由景语和特定的氛围引起思妇的情思,吹不尽的“秋风”更撩起思妇的愁绪,后两句直接表达了思妇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冬歌》寓情于事,通过写赶在“明朝驿使发”之前“一夜絮征袍”以寄远道的情事,来表达女子思念征夫的感情。

有考生这样答:《秋歌》通过夜间的捣衣声,通过秋风吹表达思妇之情,以动衬静;《冬歌》通过一件冬袍引发了思妇之情,运用想象。

这类考生的答法属于答非所问,为无效答题。究其原因是考生知识掌握不到位,将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混淆了起来。《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将“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同归入艺术手法。其中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以视为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白描、铺垫、照应、心理刻画、蒙太奇、象征、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起兴、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寓庄于谐、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明贬实褒、明褒实贬等。而抒情方式则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它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物和寓情于事。上述失分的考生,在分析试卷时,须找出自己诗歌鉴赏考点部分的知识薄弱点。

分析失分的过程,也是知识查漏的过程,找到失分原因。找到“漏”之所在,才能补缺。

3应试技能。考试考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语文能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这些能力在解题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好多考生失分就失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

如现代文简答题的一种经典题型——试分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这样的题目,很多考生会失分,因为他们没有解题思路,就无从下手。正确作答的思路是先判断划线部分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使用此种技巧的作用。再来看科技说明文部分的客观题(选择题),失分率极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答题思路不正确,好多考生判断此类题中选项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想当然”,用自己的头脑中的既定标准来衡量,脱离了文本。这种解题思路是不可取的。主观臆断极易造成失分。正确的思路是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排除无关选项,然后把剩下的选项在文中找出其相关处,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推断,逐项排查,最后确定答案。

再比如语病题的解答,仅仅凭语感是不够的,考生还要学会分析语病题常用的解题方法:缩。且先看下面这一道语病题: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芙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是D。A项句式杂糅,“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两种结构保留其中一种即可。C项不合逻辑,“导游地图”不属于“工艺品”范畴,可将“工艺品”改为“商品”,另外“名人字画”与“古玩”存在概念的交叉,两者不能并列,可删去“名人字面”。

篇9:广东初三语文试卷分析

(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

请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2分)

(一)默写(18分)

1.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

2.,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

3.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4.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5.政通人和。(《岳阳楼记》)6.,饥渴而顿踣。(《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诗中以“ ”指代诗人贬谪之地。(2分)

8.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的人生感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对凄凉处境的无可奈何。B.对仕途受阻的愤愤不平。C.对人生坎坷的豁达乐观。D.对岁月流逝的追悔莫及。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9.课文《公输》选自《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吾义固不杀人。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劝阻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云梯,充分体现了他“非攻”的政治主张。B.公输盘生气地拒绝墨子请他杀人的要求,是因为自己忙于为楚国制造军械。C.墨子并非真心请公输盘杀人,只是借此让他明白“义不杀少而杀众”的荒谬。D.“公输盘服”,除归功于墨子高超的劝诫技巧,也与公输盘本人“义固不杀人”密不可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僧荐重元阁

苏州重元寺阁一角忽陷。计其扶荐之功,当用钱数千贯。有游僧曰:“不足劳人。请..一夫斫木为楔,可以正也。”寺主从之。僧每食毕,辄持楔数十,执斧登阁,敲槌其间。未逾月,阁柱悉正。

【注释】①扶荐:扶,支撑,荐,铺垫。②楔:插在木器的榫子缝里的木片,可以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动。

12.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1)计其扶荐之功 计:___________ .(2)不足劳人 足:___________ .13.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请一个人把木头削成楔子,可以把这作为正确的。B.请一个人为了楔子劈削木头,可以把寺阁扶正。C.请一个人削木头作为楔子,可以把这作为正确的。D.请一个人把木头削成楔子,可以把寺阁扶正。

14.“苏州重元寺阁一角忽陷”,游僧修缮的结果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游僧能够省钱、省力、省 地完成任务,可见他是善于观察、善于 的人。(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3分)

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 ②

梁文道

1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书先要学句读,自己去给文章加标点符号。这○个任务是读者的,而不是作者的。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看来,不只中国,全世界的作者都喜欢折磨他的读者们。

○2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读者?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 ○3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

○4另外,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5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所以分段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

○6很多人问我,如何读得快一点,但其实如何读得好更重要。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他们不是看,是反复地读,慢慢地读,读出声音来。朗读能让人沉浸到书里面去,这样一个沉浸的状态会产生一个重要的效果——这就是修炼的效果。

○7我手中是一本《沉思录》,这本书目前在中国很热,因为温家宝总理在看,克林顿、布什、密特朗都看过。奥勒留并不是为出版而写的,他是写给自己读的——不断研读,修身养性。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修行集,他的写作本身就是修行,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写作,在英文里面就叫Spiritual Writing,所以它的读者也要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修炼来读,不断地读、反复地读。这些领导人一遍遍地读《沉思录》,就是在做精神修炼。古人读《论语》也是这样。所以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变化人格,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一点古人都是知道的。○8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发现今天大家只是把读书当做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是我们已经失落的一个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恢复它,找一本书去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

(选自《城市画报》,略有改动)

2段,完成下列两小题。16.阅读第○(1)不改变句意,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2分)

(2)作者认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是“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不需要读那么快”的理由是A.________;B._________。(4分)

17.第○5段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的话,其作用是。(3分)18.本文的写作思路如下:首先论述,其次论述分段使我们离开精读,最后论述。(6分)

19.对题目“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读古书,才能修炼精神。B.读书,就是精神操练的过程。

C.可理解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D.用正确的读书态度促进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提高。

20.作者认为“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操练”,你同意吗?请根据你的看法完成相应的题目。(5分)

(1)(同意)补充论据(2)(不同意)说明理由 __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5分)

那件事不可饶恕

陈力娇

1我九岁的时候做了一件很出格的事。○○2丁老师是位男老师,男老师也有感情很丰富的,丁老师就是。他教我没多长时间,只短短的一年就给我们这群吱吱喳喳的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个子很高,脸上有疙瘩,穿着深灰色的中山装,很年轻,却有白头发,低头趴在书桌上给我们讲课的时候,白头发更多,我们不敢看,一看就想摸一摸,那是很硬很硬的,比他的黑头发还硬的白头发。

○3丁老师照顾我们,爱护我们,关心我们,我们待他也像亲人一样。可是在一个酷暑即将过去,新学期开学的当儿,他来到班级和我们宣布一条消息,说他从此不教我们了,而是去远方看病。话从他口中一出,我们立即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开始是不多的人,小声地哭,后来就是全班同学一起大声哭。丁老师劝我们劝不住,索性不劝了,一件一件数着放在他讲桌里面的、平日我们拾到的各种各样的小东西。丁老师把这些东西都一一放在讲台上,然后声音很低地说,现在我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这都是大家平日里交给我,我又没闲xiá让你们认领的,你们现在认一认,看是谁的谁领回去吧。

○4丁老师开始一样一样地用手中的东西吸引我们的视线。他说,小刀,谁的小刀?于是我们向他手中的小刀望去。一把绿色的铅笔刀在丁老师手中来回地晃,晃过几个来回,一个叫于力力的小个子女同学说,老师,是我的。丁老师说,你拿回去吧。丁力力就一边抹泪一边走到老师的跟前,把它拿了回来。丁老师又拿出一支油笔,一支黄色的带有小猫头的油笔,丁老师的手又晃了几晃,刘梦君就把它领了回去。

○5领回东西的同学,回去之后立即就不哭了,小刀、油笔占去了他们的心思,这样循环了几个回合,丁老师讲桌上的物品几乎被别人领尽了。这时丁老师拿起一个很精美的皮球,绿色红色黄色形成满球云朵的那种,一看就让人喜欢备至,真不知道是谁拾到这么好的东西,舍得交给老师。奇怪的是,丁老师问了几遍,竟没有一个同学去认,但是大家都巴巴地望着老师的手,这情景很让我动心,一种想得到它的心思让我立即抹去朦朦的眼泪,敛心静气观察同学的动静,怦跳的心早被那个美丽的皮球击中了。就在丁老师想把它重新放回盒子里去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一句,老师,那是我的。为了真实起见,我是边哭边说的,九岁的我那时在做戏,并且惟妙惟肖。

○6老师显然是犹豫了一下,但看到我满脸的泪痕,他相信了我,由于我的座位靠最里面,..所以他把这个球亲自送到我的手里。

○7我得到一个精美的皮球,却失去了一位老师。多少年以后我当了作家,想把这一段写进小说,挖掘一个九岁孩子的心理时,却得知丁老师已不在人世。但是假如他还活着,对一件发生在30多年前的事,肯定记忆犹新,他肯定掌握一个九岁孩子的心理与那个精美皮球的来历。

○8丁老师把那个皮球给我时,他的手抖了抖,抖过之后那只皮球就落到了我手里。也就在这一刹那,我想起了丁老师的女儿秋秋,秋秋来我们班玩时,也曾玩过这样一只皮球,那是和这一只一模一样的、满球红黄绿云朵的、招人喜欢的皮球。

(选自《小小说选刊精华本》,略有改动)

2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闲xiá_____________ 22.第○2段写丁老师的白头发,“不敢看,一看就想摸一摸”,表达出学生对丁老师 __ 和 的情感。(4分)

23.第○6段中,“老师显然是犹豫了一下。”文中与这句话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2分)24.标题中的“那件事”具体是指。“我”之所以认为“不可饶恕”是因为(1);(2)。(6分)25.对于第⑦⑧两段文字的顺序排列,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⑦⑧,因为第⑦段首句“我得到一个精美的皮球”承上“所以他把这个球亲自送到我的手里”。

B.⑦⑧,因为以⑧结尾可以让小说的情节戛然而止于皮球的来历,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回味。

C.⑧⑦,因为第⑧段首句“丁老师把那个皮球给我时”承上“所以他把这个球亲自送到我的手里”。

D.⑧⑦,因为以⑦结尾可以通过“我”的内心独白直接点题“不可饶恕”,并抒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26.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来认领那只精美的皮球,那么,丁老师把球放回盒子里去后,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适当的描写,完成80字左右的内容。(8分)

三、写作(60分)

上一篇: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录下一篇:服务礼仪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