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试卷分析

2024-06-23

初三历史试卷分析(精选6篇)

篇1:初三历史试卷分析

初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试卷内容总体分析:这次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和对试题研究,特做以下分析:就试卷内容来看,题量比较适宜,难易程度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没有偏题、怪题,覆盖面比较广,知识点多且灵活,更能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密切结合。这份试卷考查了学生的双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分析:

(一)选择题20个,共占40分,得分较高,平均分在34分,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学生掌握不错,出错较多的有3.8.10.12.题。

第1、2、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出错很少。第3小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失分率高,有的学生把这次变法选为查理马特改革。第8小题是考查学生对中古阿拉伯作品的认识,有个别学生选了A,分不清希腊和阿拉伯的作品。第10小题考查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故选错.第12小题资助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国家是西班牙,失分较多。

补救措施.上课时对难点多讲解,多举例子,多做练习进行巩固,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记忆。

(二)材料解析题。

第2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英国的历史基础知识,一般就两件知识,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二是英国工业革命,由于比较简单,并且复习时作为重点复习,因此出错很少,其本是没有失分。第22题主要考查法国方面的历史知识点,第(1)小题是《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比较简单,失分较少,第(2)小题很简单,学生都会。第(3)小题应该是三个问号,有很多学生丢掉其中一个问号,因此失掉2分。

第23题主要考查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压榨与无何止的掠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也引起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3个问题都比较简单,并且复习时当重点内容复习,因此失分很少,不过有个别学生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字写错。

第24题主要考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金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失分较多的是第(2)问很多同学回答不全面,导致失分。其实这一小题是单元达标测试题的原题,由于学生掌握不够扎实。

三、考试反映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3、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措施:

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要深入了解。

3、注重开发性使用教材,做到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

4、加强应用题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加强集体备课。

四、考后几点感想及值得坚持的做法

1.尊重赏识学生,鼓励激发学生

初三学生可塑性很强,我们还是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教学上应多激励,少指责,不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都应认真听取,如果学生回答不了,要听他说说什么地方不懂,并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也应留有余地做出评价。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决不能鄙视他们,而是更要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又要看到他们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进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被承认,精神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学习自然感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刻苦程度也会得以提高,学习成绩必然提高。使他们自觉自愿努力学好历史。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减少走弯路的机会。

2、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明确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并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设问或例题等方式进行落实。在教材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知识角度寻找到教学的起始点。把华师版和人教版有机的结合起来。

3.注重课堂教学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生物学科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4继续进行学法指导。怎样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如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教会学生列举内容提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教材中设置的讨论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做习题时指导学生审题,挖掘题目中隐藏的信息等都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学生就会获得真正意义的学习主动权,自觉地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

5、规范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规范化训练,注意多给学生留有消化的余地,做到稳扎稳打,狠抓知识和能力双落实;注重强化训练,不仅仅是在学生答题出现错误时,纠正过来就完事,而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必要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训练;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总之这次考试,发现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学习方法不当,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今后应加强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秀人数有待提升,今后应多做练习,指正学习方法,杜绝不及格现象,提高优秀率。

篇2:初三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共有6218人,最高分73分,最低分8分。其中60分以上845人,占13.6%;50分以上2767人,占44.5%;45分以上为3743人,及格率60.3为%;均分46.58分。

二、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题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范围进行命题,集中考查了初中历史的重点内容,试题思路清晰,能将当前的热点与课本重点知识充分结合进行考查,是一份成功的试题。

1、试题立足基础,以中等题为主,适当考查了一定量的能力题。

2、试题形式多样化,题型分为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分析说明题,探究题五大题型,完全按照中考题型设置。几点商榷:

1、试题的分值分布有点不妥:中国近代史的分值少,仅有6分;世界史比重大,占44分。

2、有超标试题:如选择题的2小题;简答题的16小题,“先秦”这个词,课标没出现。

3、尽量避免出现大量原题。对于这次省里的调研考试,教师的期望值很高,而这份试题主观题部分,所选试题95%是省里复习研讨会的试题,很多教师已经让学生进行了练习,从而导致考试出现大面积原题,使学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训练机会。

三、试卷分析:(1)选择题,本试题共3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22分左右,容易出错的是2、3、5、9、11等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如:第5、9、11小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未能掌握考试的技巧,不能抓住关键字来审题,导致出错,如第3、9小题等。(2)简答题,这个试题共12分,得满分的同学很少,大部分同学得分在5--9分之间。错的较多的是16小题,排年代顺序,80%的同学都做错,统一时期,做对的占10%;其次是17小题第三问,大部分学生人物答成“孟德斯鸠”,“天赋人权”只有5%的同学答对。

(3)材料分析题,本题答的较好,2/3的同学都能得满分,失误主要在1、2、4、6小题。1小题,多数学生答成珍妮机;2小题,个别学生答成电学,不准确;4小题答成蒸汽机,珍妮机,电能等;6小题答错较多,学生答不出作用。总之,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学生审题不清,没有认真的阅读材料,不会从材料中找答案,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4)分析说明题,本试题出错较多第1、2、4小题。1小题,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最大不同点,90%的学生不会,主要还是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牢;2小题中的《国家工业复兴法》的作用,有20%的学生答成“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学生把此题的作用与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混淆,属于知识没掌握;4小题改革的背景的相同之处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但是对于改革的背景学生回答不规范,没有能说明背景的语言;5小题的启示,50%的学生不能从材料出发,答题随心所欲。(5)探究题,1小题列举古代世界人民交往的事例,由于题干上没有强调要答出两种交往方式,所以80%的同学只列举了和平交往的事例,而没有战争征服的事例;2小题列举14--17世纪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事例,80%的同学都能写到新航路开辟,少部分学生审不清题意,还有一部分学生回答的不全导致失分;3小题举例说明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大部分学生没认真审题,没有举例;4小题20世纪的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80%的同学都不会回答,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把“多极化趋势”,写成了“多极化”,错误的原因还是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没掌握造成失分;5小题的三点认识,大部分同学都能答对,少部分同学回答的是与本试题无关的内容。

四、教学建议: 1.依据《课标》进行复习

《课标》是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距中考仅有50多天的时间内,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要依据课标进行有效复习。

2.夯实基础知识

在历史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一定要重点落实,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反复记忆,重检查落实,一定不要忽视基础,不要让学生应得的分失分。另外,现阶段教师应重视对知识的查缺补漏。3.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转换、整合,应训练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4.进行专题复习

今年省里的中考复习研讨会,重点强调要以单元复习为主,其主要目的还是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要进行专题复习,重点的几个专题还是有必要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有效复习的,如: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串联历史知识,进行专题复习,突出历史的整体性。按照历史复习总的安排,下一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但应注意专题一定要少而精。还是应以单元知识的落实为主,专题一定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5.精心筛选试题

现阶段教师的手头资料较多,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紧扣课标,必须适时精选与中考历史试题类似的优质练习题,根据新课改形势下中考历史试题注重“材料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教师应适当选择一些材料精炼、图文并茂的习题以强化训练,切实起到对学生的训练、提高作用,一定避免题海战,让学生做很多的无用功,从而浪费时间,收效不大。6.提高答题技巧

篇3:初三历史试卷分析

一、从各类题目分值分布来看, 彰显国家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

选择题部分, 第1~8题为中国古代史, 分值16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32%;9题为世界古代史, 分值2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4%;第10~12题为世界近代史, 分值6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12%;第13~18题为中国近代史, 分值12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24%;第24~25题为中国现代史, 分值4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8%。其中中国史部分共32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64%;世界史部分18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36%。 (中国史、世界史选择题分值分布请参考表1) 可见, 选择题部分, 重点考查的内容为中国史, 世界史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史部分。另外, 从具体分析可见,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涉及到的题目最多, 这三个部分的分值比例占到选择题的76%, 其中又以中国古代史所占分值最高, 整整有8个小题共16分的分值考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下面, 我们换个角度来分析选择题的分值分布。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来看, 考查政治史的题目共12小题 (具体为3、5、8、9、14、15、17、18、19、21、23、25题) , 分值24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48%;考查经济史的题目共9题 (具体为4、6、7、12、13、16、20、22、24题) , 分值18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36%;考查文化史的题目共4题 (具体为1、2、10、11题) , 分值8分, 占选择题分值比例16%。 (选择题各个模块分值分布请参考表2) 可见, 政治史为考查的重点部分, 其分值比例接近一半;文化史部分分值比例最低, 仅4个小题8分;经济史部分居中。

材料分析题必考题部分, 第26题为中国古代史, 分值13分, 分值比例为34.2%;第27题为中国近代史, 分值13分, 分值比例为34.2%;第28题为世界近代史, 分值12分, 分值比例为31.6%;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现代史没有出题。 (材料分析题必考题, 中国史、世界史分值分布请参考表3)

综合来看, 中国史部分共2题26分, 分值比例为68.42%;世界史部分共1题12分, 分值比例为31.6%。考查的重点为中国史。

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来看, 考查政治史的题目共1题13分, 分值比例为34.2%;考查经济史的题目共2题25分, 分值比例为65.8%;文化史部分没有出题。 (材料分析题必考题各个模块分值分布请参考表4)

可见, 经济史为此部分的考查重点, 政治史次之, 文化史则直接被忽略。与选择题的政治史比重最重、经济史次之相呼应。两个部分的考查中, 文化史处在同样不受重视的位置。

材料分析题选考题部分, 在5个题目中任选1个作答, 均为12分, 分别涉及到5个选修模块。

从以上试卷客观的角度分析, 凸显中国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与我们国家意识是对称的, 这也是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特有的特性。其实这样的分布特点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大相径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社会中起到明显变化的是政治和经济, 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我们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要汲取世界近代以来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更要全面反思明清以来我国经济转化的路径, 所以经济史在高考试卷的比例居高不下。

二、试卷特点分析

1. 题目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重点突出。从上文的分析来看, 2014年高考海南历史试卷设计面非常广泛,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均有考查内容, 但同时重点也非常明显, 中国史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史的比例, 必考部分中国史分值58分, 分值比例近66%。另外, 从模块内容来看,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均有涉及。从整张试卷来看, 必考部分经济史的分值为43分, 接近一半。可见, 经济史为考查的重点。

2. 命题内容从课本出发, 又超越课本。这两年的历史试卷出现了回归课本的倾向, 情境材料不再一味地求新求异题目的设置基本都与课本所学的历史知识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题目设置的历史问题。应该说,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因为历史试卷毕竟不应该同语文的材料解读沦为一类。但是回归课本并不意味着完全取自课本, 题目的设计往往又是超越课本的。首先, 材料情境的设计绝大部分不是来自课本。其次, 许多题目的设计本身就不是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如第11题考查的洛克的政治思想, 第12题考查的太平天国对清朝财政体系的影响第26题考查的清朝前期的垦荒政策, 第27题考查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第28题考查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题目, 均超越了现行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尤其是第27题考查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在中国近代史中更是极少涉及到的内容, 估计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一名词。

3. 题目设计从能力着眼, 凸显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结合。根据2014年海南省历史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 要求考核学生几方面的能力, 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各类题目的设置充分地体现了对这些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材料分析题, 更是直接地综合地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有效的历史信息, 进而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 从而解决题目设计的历史问题。如第27题考查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需要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相关知识, 提取材料中提到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相关信息, 进而分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其实, 说得简单点, 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可能没有听说过, 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绝对是老师讲解的重点问题。因此, 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迁移”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是基本可以拿到满分的。

4. 勇于面对社会热点, 考查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2 0 1 4 年的历史试卷并没有回避社会热点, 而是采取了勇敢的态度来面对社会热点。如第6题涉及到了丝绸之路 (习近平提出重新构建丝绸之路) , 第13题考到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1864年失败150周年) , 第16题考了民国初期鼓励竞争的经济政策 (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鼓励私企) , 第17题和19题涉及到了十月革命 (列宁逝世90周年) , 第21题和第31题考了美日冷战政策 (美国重返亚洲) , 23题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00周年) , 29题考了改革开放 (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 。最能够体现关注时事热点的题目是27题, 考查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当前中日关系日趋复杂, 两国在钓鱼岛、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争执不断, 尤其是安倍晋三别有用心地将中日关系比做一战以前的德英关系, 倚重美国、拉拢菲越以对抗中国, 特别是2 0 1 4 年又是甲午中日战争1 2 0周年, 又触动了两国的敏感神经。在这种情况下, 第27题直接涉及了抗日战争, 但又没有考抗日战争的普通常识, 而是考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可谓匠心独运。

5. 试卷布局暗藏玄机, 考量学生心理素质。2014年试卷的布局, 其实暗藏玄机。一开头, 第1题、第2题即以两段文言文开头, 第3题又给了偏长的材料, 且绕来绕去, 使人不容易抓住重点。这三个题如同当头棒喝, 足以使多年苦读、已经在高考考场厮杀了两天的精疲力竭的考生神经崩溃。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 可能后面的发挥就要大打折扣了。也许, 命题者命题的时候本来就将心理素质的考查计划在内了。

三、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 不可盲目指导和断章取义。历史知识非常庞杂, 古今中外几千年, 脉络也极其复杂。要进行很好的历史教学, 前提是教师要首先明了古今中外的基本史实, 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理清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关系。有些老师根据自己知识理解水准, 指挥学生对材料选作题的选择。这样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事实上对一些孩子是不利的。如2014年选作题第32和33题, 材料是较为容易读懂, 问题也较为明朗, 答案也较为清晰, 学生得分容易些, 但是选择的学生不多, 较多学生选择第29题, 所以在选作题上, 学生的分值差距较大。

2. 积极关注历史研究现状和社会热点, 用历史知识来诠释社会。命题专家基本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他们的学术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对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社会热点, 命题专家应该是非常熟悉。因此, 题目的设置自然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社会热点。所以, 高中历史教师, 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师, 必须对当前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相关的了解, 甚至对新的历史理论和研究方法都要进行了解, 同时积极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 尤其是对历史研究现状和当前社会热点交叉的部分更要重点关注。

3. 历史复习中要注意“通”和“贯”, 强化知识间的勾连。历史的本身是毫无间断的、通畅的, 如同流水一般的发展过程。历史复习要尽可能的回归传统的通史, 帮助学生将历史“贯通”, 从而建立起中国史、世界史两条线索, 将分散的知识点像珍珠一般串在这两条线索上, 进而将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 融会贯通。这样, 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学生的历史素养也会不断地提高。再结合2014年的试卷内容来说, 上文所说的超出现行高中课本的第27题考查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通史的角度看, 绝对是重点问题。

4. 突出对学生解题技巧进行训练, 提高中等考生的成绩。要特别对学生强调注意, 看到题, 一是要马上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定位, 联系题目的历史背景。二是不需要对材料每个字都搞清楚什么意思, 尤其是对文言文来说, 不是考字词、不是考语法, 考的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不懂的字词要大胆地放过, 大致明白材料说了几层意思就可以了。三是结合历史背景和有效信息解答题目, 要大胆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篇4: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关键词】分值比例;追踪热点;考查主干

2015江苏卷秉承了历年传统风格,注重新情境,创设新问题。所选材料阅读量适中、注重理解。体现出厚重的历史学科特色,难度设置上,梯度明显,区分度较高。

一、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各模块分值比例略有变化

各模块分值相对2014年不太均衡。表现在选择题必修3只有21分,而必修1则40分,占1/3,必修2与去年持平。选择题有创新,第2题考查史学理论,以往只有主观题的某一小问涉及。一方面,与两位出题者的研究领域有关,另一方面,这更加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大趋势。选择题第11题凸显心态史观,彰显人文精神。主观题部分出现新现象,以往纯粹必修1、2、3,但今天第21题第(1)是政治史,第(2)(3)则为思想史,一方面说明根据命题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设问上微调,另一方面说明出题者想弥补专题教材时序混乱、前后断裂的不足,凸显通史的大趋势。2015年主观题继续发扬了以往传统,中国史偏爱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偏爱近代史。

二、题目设计主要考核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

材料基本沿袭传统,文本为主兼有图表,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秉承了2014年取消组合题的做法,但恢复逆向选择题。主观题尤其小论文进一步开放。学生普遍反映有点难,有几道题目的答案拿不准。主要因为这些题目无法在教材上“点对点”找到答案,需要充分发掘材料和深入理解才能判断。这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导向,因为历史思维比记住知识更为重要。第1—5题均为文言文,占1/4江山,主观题5题中有3题涉及文言文。历史试卷的“语文化”趋势非常明显,教材史实仅仅作为知识背景衬托,要求学生在提供的“新材料”下,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如第21题第(3)问“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题(A)“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三、题目设计追踪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功能

2015年江苏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曾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今年第21题第(2)考察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2014年9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子目录一《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子目录二《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江苏卷第22题:(1)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高考命题与报纸内容何其相似,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以上两例说明了历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试卷重点考查主干,论证题(小论文题)相对2014年容易上手

今年主观题依旧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考查内容均是主干,没有细枝末节,如5个大题目分别考查:选官制、理学;唐太宗甲午中日战争、工业革命、明治维新。考点虽常见,但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答案设置体现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开放性。第23题为论证题今年相对“温和”,学生普遍感觉有东西写。

五、试卷命制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情怀,凸显文明传承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是今年江苏卷的一个“亮点”。她属于精神层面,很难量化,但试题设置巧妙,通过阅读材料让考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高考是特殊场所,能让考生感觉到试卷材料的人性美实属不易。不管是必修试题还是选修试题,都弘扬了人文主义情怀。如选择题第11题通过两幅漫画“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使学生感受到“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主观题第23题(3)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第24(B)第(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这些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性。这就改变了单一从知识和能力评分的方法,通过高考试题的导向性,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落脚点在情感方面主要是考学生能否心态平和回答问题;态度方面主要衡量考生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价值观方面主要是鉴别考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程度。

试题除了高举人文旗帜外,尤其凸显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融。如主观题第21第(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B)(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这两则主观题分别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的交融。文明传承如此,学习亦如此,求学者可在探讨交流中放宽心态,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汲取对方的合理之处,这对治学处世都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民主理念。

篇5:初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一、考情分析

1、题型:主要包括两类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通过此试卷达到了全方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等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符合新课改题型要求。通过这些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彰显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

2、难度:试题难度适应中考的要求,本份试卷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3、范围:本次考试范围是初中四本历史书的内容,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主体内容,且重点突出。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基本达到了一致:既反映了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又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成绩 :本次考试共有54人,最高分95分,最低分25分,,多数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角度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结果导致失分过多,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题型分析和总体评价(一)、选择题:

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的能力。从总体来看,本次考试选择题难度适中,其中,失分率最高的是第14、16、19小题。在解答这几道题时,(1)严重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2)学生未能掌握考试的技巧,不能抓住关键字来审题,导致出错;这证明光靠死记硬背和单一的学习历史事件,而不注重对事件的理解和联系是不可取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

(二)、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所给的材料是否理解与认识,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概括性的点题,得出观点。从考试实际情况看,本题答得普遍较差,(1)严重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2)审题不清,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28题的第一个问题尤其明显。(3)第29题第二问、第三问丢分严重,大多数学生未做,不明题意,或思维模糊,当然无从答起。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措施:

历史是中考考试类学科,因为是小科,学生在平时学习是不重视,这种教学现状,已经长期存在。如何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如何使学生既不用机械的死记硬背,又能很好的理解知识掌握要点?

1、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注重与同科教师和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工作。

2、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复习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4、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①加强书写规范化训练,讲究字迹工整,格式符合要求。

②加强审题能力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③加强记忆训练,重视基础知识掌握。

④加强表达能力训练,用词准确,阐述问题要紧扣要点,条理清楚。⑤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概括性大,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与材料分析题。结合问题谈感想,使学生立足本国国情,增强使命感。从这不难看出,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已提上初中历史教学的日程,这不能不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总之,通过这次考试,我会吸取教训,弥补不足,争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6:初三历史周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经过9个多月的争论和酝酿,今年3月29日英国政府宣布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英国“脱欧”将由此迈出标志性一步.这表明()A.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B.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各种文明的共存与融合 C.经济全球化正在重新校正

D.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1978年夏,广东宝安县就在引进外资,办来料加工;1978年冬,安徽小岗村群众签字画押要搞联产承包。这表明()。

A.农村改革已全面推开

B中国迫切需要改革开放 C.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

D.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A.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技术

B.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

C.电磁学理论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D.揭开知识经济时代的序幕

4.《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戴上神行马甲,能日行八百里,《封神演义》出现了千里眼、顺风耳,表达了古人超越自我的渴望。这些渴望今天都已实现,其中实现最晚的是()。A.筋斗云

B.神行马甲

C.千里眼

D.顺风耳 5.科技创新改变世界面貌。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改良蒸汽机的出现——“电气时代”的到来 B.发电机、电动机问世——工业社会的开始 C.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铁路时代”的开启 D.计算机网络技术诞生——信息社会的到来

6.2016年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会标用20根形似光纤的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篆刻隶书印章。该会标的寓意有()。

①经济全球化下构建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②中国融入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③两极对峙使世界局部“热战”此起彼伏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世界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的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凭借“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继续主宰世界

B.美国已经不能凭军事力量解决问题 C.冷战后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D.亚非拉国家已经成为多极化的一极 8.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使许多代表相信了他是一个心怀善意、通情达理而真挚诚恳的人,并相当成功的使人相信了共产党中国奉行和平的政策。周恩来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C.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这充分反映了()。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②国际社会互联、共荣、共存 ③和平发展仍是世界主流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重视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他的主张是()A.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D.顺其自然,无为而冶

11.在下图所示的两部史学名著中,下列人物的有关活动都有可能查阅到的是()。

A.黄帝

B.汉高祖

C.隋炀帝

D.唐太宗

12.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13.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圆钉)、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沦丧

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 ③爆发于1856年 ④美俄两国为帮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5.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16.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17.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胡适从另一个侧面评论此事:陈派军人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动,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 “叛逆”等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说明胡适()。

A.被陈炯明收买

B.反对旧道德

C.否定三民主义

D.提倡白话文 18.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19.照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右图的照片可以用于考证()。

A.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发展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D.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0.右图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A.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B.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C.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D.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

21.二战后欧洲逐步走向联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成立

②20世纪90年代欧盟成立

③2002年欧元在全欧洲使用

④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美国本土生产的香蕉虽然仅占世界总产量的0.02%,但其水果跨国公司却控制了世界66%的香蕉供应。20世纪90年代,欧盟委员会给予欧洲生产商的香蕉优惠政策,使美国公司的香蕉进入欧洲面临关税、配额和销售的障碍。对欧盟的这种做法理解正确的是()①欧盟要保护成员国利益

②欧盟成员国之间步调一致,互相帮助 ③欧盟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

④欧盟不愿与美国进行经济交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蓝瘦”“香菇”是2016年很火的网络流行语,意思是“难受”“想哭”,1919年,有一国际会议的召开让中国人民很“蓝瘦”“香菇”,它是()A.巴黎会议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慕尼黑会议

24.为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历史纪录片《西安事变》于2016年12月26日起登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该片是国内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还原、再现与解读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下面不能作为研究“西安事变”的第一手史料的是()A.蒋介石的日记

B.史学家对“西安事变”的研究成果 C.当时的新闻报道

D.“西安事变”的遗迹遗物

25.“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开放之初,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全球资金与技术到中国去;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的是()A.原子弹

B.飞机

C.杂交水稻

D.核潜艇 初三历史周测三答题卷

班别: 姓名: 考号: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3分,27小题12分,共25分)26.综合探究: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两国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某校九年级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系列探究,请你参与。【20世纪初】

材料一:参加对中国出兵的有英、俄、法、美、日、德、奥等国……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向一个落后国家发动战争,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0世纪40年代】

材料二: 1943年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和繁荣。” ——《科德尔·赫尔回忆录》 【20世纪50年代】

材料三:美国占据台湾和干涉中国解放沿海岛屿,造成了远东的紧张局势。这是中美之间的国际问题。中国人民行使主权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人民日报》

【20世纪70、80年代】 材料四

【21世纪初】

材料五: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致辞

(1)材料一中,英、美等国发动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美国通过这场战争在军事上获得了什么特权?(2分)

答:(1)镇压义和团运动。(1分)

允许美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美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1分)

(2)材料二中,哪一文件的签署推动中、美两国“联合作战”?美国承认中国为“主要大国”是基于中国对世界作出什么贡献?写出“战后组织”的名称。(3分)

答:(2)《联合国家宣言》。(1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1分)联合国。(1分)

(3)据材料三,可以得到哪些关于中美关系的信息?(不得照抄原文,2分)

答:美国占据台湾和干涉中国解放沿海岛屿,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每答出一点给1分

(4)为什么尼克松称其访华七天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材料四体现出1979年之后中美两国间的交往有新的发展,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的握手被称之为历史性的握手,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分)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2分)

(5)材料五中,当今世界,推动中美两国走向合作的因素有哪些?中美合作有何意义?(3分)

答: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国与国之间应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1分)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2分)

27.近代以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欧洲曾是世界中心,英国曾是世界霸主.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一个普通的炮兵上尉到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从统治法国到征服几乎整个欧洲大陆.拿破仑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屹立于法国和欧洲政治舞台20多年.1815年6月,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拿破仑被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打败,被流放到大西洋的一个荒岛上.他回顾过去,仍不无得意的说:“我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选自北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某时期欧洲形势图

材料三: 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越来越多,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严重后果.一选自北师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 英国虽然加入了欧盟,却与之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由于各种利益分歧明显,2016年6月英国开始“脱离欧盟”的全体公民投票表决,并获得通过;2017年2月,英国议会批准“脱欧”法案;2017年3月,英国首相特雷莎• 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脱欧”程序(如图示意图).--摘编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为什么能够屹立于法国和欧洲政治舞台20多年?(3分)答:原因:杰出军事才能;

高超政治手段;

《民法典》的影响.(2)指出材料二图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4分)

答:名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或者同盟国、协约国);后果: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一体化产生的影响.(3分)答: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发展;

提高了欧共体的国际地位

(冲击了两极格局;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4)依据四材料,指出英国处理和欧洲大陆关系的根本出发点.(2分)

答: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初三历史周测三答案

1-5 CBBCD

6-10 BCCAC

11-15 BBDBB 16-20 DBBCA

21-25 DBABC 26.(1)镇压义和团运动。(1分)允许美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美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1分)

(2)《联合国家宣言》。(1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1分)联合国。(1分)

(3)美国占据台湾和干涉中国解放沿海岛屿,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每答出一点给1分,共2分)

(4)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的握手被称之为历史性的握手,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分)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2分)

(5)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国与国之间应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等。(1分)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上一篇:最难忘的事 - 写事作文700字下一篇:2016 年度学校综合检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