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老师感想

2024-06-14

实践老师感想(共14篇)

篇1:实践老师感想

心的凝华

提着要离开的行李,来到路边,也许是偶然,旁边的商城放着离别的歌。。那时那景,心中百感交集,一个月在这里生活,舍不得这片我已熟悉的土地,舍不得在身边互帮互助投缘的和我一样的四位同事,更舍不得天天叫我老师的孩子们,那讲台,那黑板,每一个角落都围绕着我和他们的快乐回忆,现在牵动着我的思绪。

今年暑假是我过的最辛苦但最有意义的一个月。我没有去劳累的电子厂,一因为我体验过了,不能因为挣钱而挣钱,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应该是进步的,不要为了打工而打工,是不断学习的,不断积累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二因为当老师算我一个特长吧,从小在班里也都讲讲课,参加这样的活动,算是我的一个梦吧,一直想着做家教当老师,这次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梦。

当我看到招聘信息的时候,我就决定了这次暑假的具体去向。面试是一节试讲课,应聘的人还挺多,可谓各具特色,多才多艺。感到高兴地是我还是被录用了,一共要了我们五个,也算前五名吧,表明我还是能够得到认可的。来到隆尧后,发现这个暑期辅导班条件确实挺艰苦,没有床没有窗户,就是一排新房子。在这里设有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我被分配到初一数学,上午四节课,下午辅导。等有了床之后,用纸板当作窗户,就这样开始了工作。

第一篇与上司的相处

提到这个话题,要说的东西是比较矛盾的。在那带领我们的是曹老师和张老师,当然以下内容绝无针对性与挑剔性,是从别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助自己成长。说实话我们在那吃了一个月土豆,前几天还吃不饱,我们五个人甚至七个人围着那一小盆菜,那种场景谁看了都哑语无言,有时候人家还说对我们怎么怎么好,让我们吃,自己也吃不上。当时听了我很气氛,想一下你为什么吃不上,你做饭做多点不就好了么,又不是我们给你做饭没让你吃上这是我们的错,你给我们说这些有什么用,这不是你愿意的么。一个团队要想以后发展壮大,做一次买卖怎么能行呢,你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即每一个员工的努力,怎么让员工努力,怎么让你的员工给你卖力,首先给他一个温暖的感觉,这是任何金钱高工资都不能代替的。一个领导整天对他的员工发脾气,感觉我就是雇佣你的,你就得给我干,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高工资你能真心实意的认真干么。这是一个人性的社会,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拜金,更多的人要的是尊严。想要团队发展,想要获取更大的利润,那就要舍得投放成本。有追星的那就有追领导的,做一个出色的领导不容易,只具有专业战略才能远远不行,还要懂人情味啊,学会与人,与上一级的,与同事之间,与部下相处啊。

当然在与曹老师的相处中,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课堂管理,与学生相处的注意事项。他交给我们的确实非常有道理,他有好几个厚厚的本子都是不断积累如何教学的,遇到怎样的情况怎样做比较好。他也是比较成熟的,在一些处理问题上确实稳重不冲动,看的比较远。比较得意的是他儿子特听我话,别人拿东西诱惑不走的哦,我交给他小猪老师和老鼠老师,嘿嘿,现在想想也挺好玩的。

第二篇与学生的日子

篇2:实践老师感想

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天,又出现了新的状况。期初安排孩子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进行上色,出乎意料的是,大家在一个小时内完成来了任务。于是便出现了不能控制的状况:孩子们之间出现矛盾,嫌弃组织的活动太过无聊以至于最后有个别孩子闹着要回家,不合群等等。真的觉得无能为力了,可是防止孩子们出事,耐下心来去安抚他们待在活动室里面。最后还是社区的阿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些状况。一上午下来,还是有点筋疲力尽,想到这些状况可能以后再工作过程中都会遇到,现在可以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方法,一下子就找到了继续下去的动力。加油吧!

时间不知不觉的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暑期社会实践也只剩下一半不到的时间了。不由得慨叹时间过的真的太快了。今天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那些问题已经能够熟练的回答而不是支支吾吾不知道如何解释,画画剩余的时间已经可以和他们打成一片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聊天什么的也都可以啦。其实也还有有点感情哒,毕竟相处了这么长时间,对于我们提出的任务他们也都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很是让人感到欣慰。

今天脱离了在室内教学的局限性,转而到室外进行活动课。室外活动比室内真的轻松很多,可是还是要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幸好社区的阿姨帮助我们管理那些孩子们,年龄的差异比较大,到了活动场所便相应地抱堆儿活动。还好一上午孩子们玩的都很开心,确实可以加强孩子们课外活动的时间,劳逸结合,也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习的效率。明天,就是暑期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天啦,说实话还真是有点舍不得这群小孩子,和他们在一起玩耍也很开心,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真是让人怀念!

篇3:实践老师感想

一、满足学生的本能需求

在高老师这节课中, 他让学生尽情地击打排球, 这是一种直接兴趣。学生对排球的兴趣不是垫球、发球、扣球, 而是自由自在地击打球, 这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满足了学生对排球的好奇心。但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击打球不是无目的、无要求的, 而是在学生击打球的过程中, 经过学生地尝试与探究, 教师地引导与启发, 使学生明白了手的什么部位击球会既有力又稳定, 明白了击球的什么部位会决定球的飞行方向。这样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 培养了学生学会动脑探究学习的能力, 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这是一种间接兴趣, 由对活动的结果而产生的。学生的学习主要应靠目标激励, 也就是用间接兴趣来维系。在课中, 高老师运用了2米、5米、7米三个不同远度的击球过网游戏, 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 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练习难度, 努力争取更高层次的练习目标, 积极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练习, 没有了一刀切的评价标准, 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条件,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努力超越自我, 从而达到相应的练习目标, 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

真正有效的学习当然需要快乐, 而真正的快乐只能在“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中被收获, 学生的基本需要就是对知识的摄取, 没有知识含量的课程安排恰似旱田之上有云无雨。在课中, 高老师通过问题情境地设置, 以具有梯度性的问题串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任务驱动的形式,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掌握动作技术, 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性。这样的练习, 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对动作技术进行分析、思考、验证, 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 使学生达到“会学”的境界,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地发展, 提高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篇4:实践老师感想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生活;学习习惯

谈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琐碎感想。

一、教师的教学实践现状

大多仍是“课堂灌,课后练”的模式。虽然教师们也绞尽脑汁在课堂上用些“小动作”“小花样”来进行“探究性”教学,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体现出素质教学的要求。这犹如在一张黑白照片上涂上颜料,充当彩照一样,看起来很是别扭,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初中化学新课程目标要求不仅是了解或掌握课本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截体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学生终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而目前社会、家长关心和重视的仍是升学率,评价学生和老师能力的标准仍是考试和分数。分数的多少决定能否升入重点高中。分数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成果的好坏和奖金的多少。学生的科学素养、情感和价值观的优劣又怎能仅靠一张试卷客观和全面地得到评价呢?例如,在上“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时,要想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现状,就应更多地让学生去实地调查乃至取样实

验,对水的状况形成自己的感知,这样才会有真情实感。若为了应付考试,大可不必,只要让学生多记、多练习一些“水资源及防治水污染的措施”的相关习题,考试时去“活搬活套”便能奏效。多讲、多练仍是现今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有着时间短、见效快的功能,提高分数几乎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唯一目的。

二、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

我们青少年从小学到初中大多在家长和老师的宠爱和督促下,生在高楼里,长在教室里。课余时间大多被课后作业和虚拟的网络所占有,不了解自然,很少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对大自然中鸟语花香、风霜雪雹、春花秋月、热胀冷缩等自然现象缺少体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日常现象和自然规律缺乏应有的好奇心。比较感兴趣的是电脑游戏、动画片、明星、歌曲等。平时我有过这样的调查:

①你平时是否留心过食盐包装袋上的说明书?(全班只有两位同学说“是”)

②你会烧开水吗?你知道点火开始时锅底会有什么现象?(全班有一半的同学未烧过开水,知道现象的占23%)

③你见过生石灰吗?“发”石灰时有何现象?(能较好回答的占10%)……

自然科学的“根”源于大自然和生产生活的实践,而把学生的学习与活动空间最小化,学习是从知识到知识,不知道知识从哪里来,也不管知识到哪儿去。没有一些自然规律和日常生活现象作铺垫,对学习更高级的知识缺少相应的表象,想象力就不够丰富,理解上也会很吃力。例如,“氧气为何可用排水法收集?”因为学生缺乏对“有的气体能溶于水”这一日常生活现象的感知。所以一半的学生回答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教学中我设问:通常情况下,有没有气体的密度会小于水的密度?没有,那任何气体都可用排水法收集吗?再让学生去思考,这样教和学很是费劲。多媒体的应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便利。使用多媒体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而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画面替代不了真实的客观世界。在家看看风景片,就不需要外出旅游了吗。十多年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理论和概念及计算都比现在的深,大纲考纲的要求也高的多。那时教学方式基本上靠老师的一张嘴,学生也能够轻松地接受和理解。因为那时的学生贴近自然生活,也就亲近了化学。鱼养在鱼缸里,再多的营养、再好的呵护,也只能供观赏而已。

三、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关于水的第一节教学后,我设计了《水污染调查表》,让学生课后完成,一周后收上来,又跟踪调查。结果是80%的学生抄袭或凭空撰写。如:“铁生锈的深究实验”我十天前布置,检查时很是惊讶,全班仅有三组(6人)做了准备……可以说目前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实验的情感与新课程标准中的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很不吻合。课堂上喜欢沉浸在老师精彩的讲述中,课后忙于应付老师一张张练习卷。习惯于抄抄写写,不会探究,不想探究,信手可得的小实验也懒得动手。下课时老师整理着演示实验的仪器和药品,喜欢围着问这问那东摸西看的学生也不多了。这些现象说明些什么?给我们何种启示呢?知识就是财富。阿基米德探究出浮力定律后,兴奋地光着身子奔跑在大街上,而我们的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后,没有一点兴奋而是增添一份负担,因为会有一堆相关习题在等着他,又怎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这也许是危言耸听吧!但愿这种感慨只是个别现象,而不是新时代孩子们普遍的现状。

素质教育某种程度上是在返璞归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少些成人化刻意的“精心”设计,少些纸上谈兵。不要动辄达到这个目的,培养那个能力。

篇5:老师成长感想感想

认真听了小学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的成长案例后,很欣赏她在成长中归纳出的四个环节,也就是要抓住一个“早”字;贵在一个“爱”字;注意一个“宽”字;重在一个“用”字。我对“早、爱、宽、用”这四个字的理解,我有如下的体会和感受:

一、教师应在教学中趁早提早学习,充实自己。早一点学习是好事,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这样做的,趁早学习,学习得越早,获得的新知会越多,也不会闭塞,知识链接就不会断绝。对于教师来说,有助于教学,对于孩子来说,有助于成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是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这有利于将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要求早一点学习。

二、关爱学生。在学校,我们好比是孩子的父母,在我们的教学中,对我们的学生要爱,要用心去关爱,不是挂在嘴边的爱,我常说:“爱学生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比如给他们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一句热情的问候,一句“你好”的回应,一次次用心的备课,一堂堂生动的课,一次次认真的批改作业等等,都是对学生的爱。我们只有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关爱,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幸福的成长,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成长,引领我们的专业成长。

三、不断学习,专业成长。李吉林老师说的 “宽”是指教师学习的范围要宽泛,作为教师什么知识都要懂一点。“用”就是学以致用,认真践行。是说我们要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做一个专业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

篇6:老师毕业感想(范文)

老师毕业感想

随着毕业钟声的临近,我也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毕业前夕的各项工作,习作扫尾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读着孩子们的最后一篇习作——给老师的一封信,我的心底泛出了许多滋味。

“吴老师,您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优点就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管您经历了怎样的喜怒哀乐,只要进入了课堂,它们就都立刻烟消云散了,您总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来面对我们。特别是在处理班上钱俊达和别班同学在体育课上发生碰撞事件的那段时间,特别是那次面对对方家长无理取闹地对你发泄,跟您吵。课间我们路过办公室走廊时都听到了,都感到很气愤,与您毫不相关的事,而且您也一直不知道发生了那样的事,为什么要指责您呢?不过,我们也都不自觉地收敛了平日里的小放肆,预备铃一响,就都乖乖地坐在座位上等着您来上课。根据我们推测,这应该是一节随时可能暴发“大地震”的课。可随后走进教室的你,依然是那一贯的温和的微笑,那仿佛是春日花园中的一股亲切的香风,很快扫去了我们心头的阴云。整个课堂上没有任何的借题发挥,更没有预期的暴风骤雨,你和善地向我们提问、睿智地引导我们,还是那样地幽默风趣,还是那样地言语精练,最重要的是您脸颊上那和善的微笑一直没有消退。不知不觉中一节课结束了,课后有同学还借用周星驰演的电影《功夫》中的一句话形容您真是——万中无一。想到您平时常教育我们说,只有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才能从容理性地做事。特别是您在我们初识您的开学第一课——预备课上就严肃郑重地送给了我们新学期礼物——“容”,并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包容,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到以往的点点滴滴,我真心地佩服您,向您学习,向您致敬,吴老师„„”读着班上孙晟同学的这段文字,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那段闹心的日子,面对莫名的指责和荒唐的要求,我克制着、尽力圆满地解决事情,在本着公心、良心的同时,我也会感到委屈和烦心,但我始终知道班上的同学绝不是也不该是我倾吐发泄委屈的对象,回顾那段日子,所幸我一直能笑对孩子们。身教重于言教,我想见证着和他们相伴走过的这两年历程,我应该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善”的种子、“容”的种子。

“吴老师,我发现自从上了您的第一节课起,我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爱笑的女孩,几乎连生气时也快收不了那笑了。您的沉稳从容,让我在见到您的第一眼,就不由得敬畏起了您,猜想您一定是个不苟言语的人。可一上课您就用善意的玩笑提醒走神的同学,用幽默的话语点醒犯错的同学,用精练的话语引导迷惑的同学„„”文弱的秦子凌同学如是说。

“老师,还记得最初的我做事总是那样胆怯吗?课堂上,我明明对您提出的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却总是犹豫着,迟迟不敢举手。虽然您刚开学就说语文上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有的只是好和更好的区别。您似乎很快就发现了懦弱不前的我,于是课堂上我常常能看到您含笑的眸子注视着我,我渐渐地从中读到了鼓励和期待,更重要的是我从国汲取了力量。在一次次的犹豫之后,某一次我终于勇敢地举起了手,呼应我的又是您含笑的眸子,您会心一笑,点一点头,并当场表扬了我。当时的我,心里可真比喝了蜜还甜,整个身心似乎都轻快了许多。老师,正是您无数次细微的关爱,让我深深地深深地爱上了您的课,更爱上了您这个人。”班上的小画家林静文字不输画笔。

读着这串串文字,我的思绪又不禁飘向了前期的“六·一”联欢会,班长丁振轩说要唱首歌送给我,随着音乐响起——“是谁照亮我内心深处的角落,是谁能为我燃烧冬天不寂寞,是谁愿意用深情双眸拥抱我„„有你我就会快乐,放阳光到手中,你的笑容是我温暖的所有 „„”不知是谁先开始了和声,很快教室里好多同学都在深情地唱着这首经典的校园歌曲。

篇7:老师家访感想

老师家访感想

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并耐心倾听家长对自己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在这次家访交流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如何更好的鼓励孩子,同时多进行交流,相互信任、合作,我们的教育成果才会更精彩。

8月16日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我和同事深入几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感受颇深。通过交流化解了误会和心结,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大部分家长的热情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汪宇(化名)同学是我特别挑选的家访对象,记得在美术社团颁奖会上,我注意到他眼圈发红,显然对自己的奖项不太满意。放学后不久他的妈妈还打来电话询问,是不是孩子画得不好,没有进步……。事实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展示活动的开展,许多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最高奖毕竟数量有限,可能是他对自己的进步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感动失落吧。我也注意到他这一学期很少缺课,特别是在制作剪纸的时候,看到别的学生都制作高难度的“单面剪纸”,他也很是羡慕,并主动挑战制作出自己的第一幅单面剪纸作品《春牛》,但我感觉他的作品精度与其他孩子相比略显粗糙……所以我很想到他家走一趟。

对汪宇(化名)同学来说对我们的到来,他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我给他的家长简要介绍了自己学习美术的经历,强调了学习美术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详细汇报了孩子美术社团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我是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面对面促膝畅谈,家长对我们教育引导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鼓励,还谈到自己孩子的作品每次分享的朋友“微信圈”中。都能得到大量点赞。特别是孩子前段时间学习的国画——《青蛙》,生动可爱的造型,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我听后是满满的幸福。我对在开展活动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敬请家长谅解,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特色教育建设真诚的征求了家长的意见。

家长对老师的到来,接待的非常热情,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家访中我们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诚恳地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表示积极配合。

篇8: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感想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热带鱼,学生主体

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虽然强调“研究”, 但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形式上是“研究”, 实质上是学习, 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经过多年的实践, 目前, 学校已面对全体学生开设了研究性课程。学生先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一些感兴趣的未知领域中提出研究专题, 再由各科教师分别指导与本科相关的选题。

而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其知识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在探索和总结中得到发展, 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所以, 学生提出了很多生物学科方面的选题, 根据实际情况, 最终选择了热带鱼的养殖为课题。

一、可行性分析

怎样选择一个有探究性又有可操作性还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是研究性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选对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一半。学生选出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 这样在课程进行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众多的选题中, 有些课题范围太大, 一次研究性课程不能完成, 有些课题内容太少, 二到三节课就可以结束。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 要根据学校的器材条件, 课程时间安排, 会有什么样预期的成果等情况, 选出实际可行的课题。

而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热带鱼的养殖也渐渐走入了平常家庭, 很多人希望了解相关的知识。热带鱼品种多样, 异常美丽, 同学们选择它不是因为了解它, 而是因为除了它的美丽其他一无所知, 这才是吸引学生的地方。其次, 根据了解, 学校有一个水族箱无人管理, 可以提供给课题小组。所以, 这个选题具有可行性。

二、制定计划

本小组成员共有十位, 都是在年级中报名进来的, 相互之间并不熟悉, 所以难以沟通和配合。而研究性课程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 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一些活动, 让成员相互之间熟悉起来, 并初步了解每一位成员的特点, 以便安排分工。有些成员有条件上网的, 负责查询和下载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有些善于交流的, 负责去鱼店调查访问, 不善交流的可以负责做访问记录和拍摄照片;有些成员很有组织才能, 负责资料的分析和整合;还要挑选一位成员代表本组进行交流讲解。每项工作要安排到人, 每天的工作也要安排到人, 并把安排制成表格, 这样使得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教师在安排分工时,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同时要照顾到每一位成员, 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所长, 又能团结合作。

三、实施计划

理论与实践总是会有差距, 在实施过程中, 有些地方与计划会有出入, 也会有一些没有预计到的问题, 教师在这时候要和学生一起研究对策。在真正开始养殖热带鱼后, 本组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 课程时间。

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是每周固定的一节课, 而养殖热带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从第一步养水开始, 就出现了时间不协调。养水主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出硝化菌, 一般三天完成, 三天后把鱼放入水族箱, 这就和课程时间有冲突。开始养鱼后, 每天都要进行日常管理, 一旦发现水族箱中有异常, 也需要及时处理。通过和教务处申请, 本小组的课程时间就改为弹性时间。

2. 课程经费。

购买器材、水草和鱼都需要经费, 而每个课题组的经费都是有限的。在实施过程中, 如何在有限的额度内合理的分配, 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做一些调整。

3. 实际操作。

由于老师和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热带鱼的养殖, 也已经做好了理论知识的准备, 但真正在动手的时候, 就发现了很多操作性问题。如种水草种得浅会浮起来, 种得深根部又不好伸展, 换过滤棉和滤材时水管的装卸等问题。这时, 需要向水族店请教, 并耐心的摸索和练习。

学生是课题实施的主体, 在实践中不断的遭遇问题, 在问题中主动的探索解决方案, 在探索中不断的累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小组成员的相互补偿, 集体智慧的结晶、分工合作的交流会使每一个课题轻松解决。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是小组的参与者, 同时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当小组成员间出现意见分歧时, 也需要教师及时的调解。

四、交流和评价

在研究性课程的汇报课上, 本组成员分工合作,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有热带鱼的图片, 有简洁的文字说明, 有成员操作时的照片, 有每位学生的感受, 最后是一段视频, 里面是热带鱼欢快的游着。这是整个课题组劳动的成果, 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 终于养出了一缸美丽的热带鱼。

学生的付出是希望得到肯定的, 而且为了促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课程更为注重对研究过程的评价, 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平时要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原则, 使用鼓励性语言, 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不求结论的标准化、惟一化。评价的关键看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学生在整个课程的进行当中, 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他们通过主动探索、体验、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在养殖过程中, 不断的出现问题, 同学们都会查资料, 分析和整理,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培养了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给学生一些指导意见, 全程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在独立或团队工作、计划设计、时间安排、实际操作、成果展示等方面发挥各自潜能, 完成每一个项目。在情感上, 学生的收获也是很多的, 他们分工合作, 查阅资料;热烈讨论, 制定计划;动手操作, 任劳任怨。克服了一个个困难, 努力完成计划。为鱼的健康开心, 为鱼的死亡难过, 学生在体验这个过程, 而不再看重结果, 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这样的经历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很有助益的, 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也是今后学习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付钟.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研究, 2011, (218) :130-131.

[2]王雪松.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 (118) :112-113.

篇9:“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片段一:学生活动——猜测猜想

1.猜测准备的很多种材料中,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物体不能导电。

2.学生预测、记录。

3.学生汇报猜测结果。

片段二:学生活动——实验探究(一)

1.学生验证,边验证边做记录。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共同小结:你们的实验结果与猜测结果完全一样吗?不一样的没关系,科学家的实验也往往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与成功才完成的。今后我们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仅仅靠猜测是不科学的,必须亲自实验。

片段三:学生活动——实验探究(二)

1.猜测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2.学生验证,边验证边做记录。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片段四:学生活动——交流探究成果

1.小组讨论:根据物体的导电性能,可将物体分为几类?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举例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片段五:学生活动——“PK”赛

1. “PK”赛:辩一辩导体、绝缘体谁的本领大。

2. 分组:根据学生认为谁的本领大,分成甲、乙两大组(导体、绝缘体)。

3.同组讨论。

4.甲、乙两组学生开始“PK”赛。

5.师生共同总结,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导体和绝缘体都很重要。

教学反思:

1.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科学课中的具体体现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探究学习重过程而非结果,因此,课堂上应主张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这要求教师把施教的光芒辐射到每一个学生,并努力培养他们的才能和兴趣,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发现的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在参与解决问题、小组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这样,才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真刀实枪地搞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与交流,这些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与他人交流,倾听他人想法和向别人说明自己的想法。

3.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除非通过亲历探究,否则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与实践,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这些知识才在学生心中获得新的建构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教师可把探究中的细节、体验讲出来给学生听。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挖掘科学探究活动深度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发展,拓展思维的深度。只有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只有体验,获得的思想和知识技能才能深刻理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篇10:对授课老师的感想

老师丰富的学科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其人格魅力,对我们的理解,以人为本、语言幽默风趣等,对课堂气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让我们觉得这节课上的轻松有趣。通过不时地在教室里走动,关注我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我们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参与教学活动,能否做到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也就是人在心也在,认真思考,积极热情。认真倾听我们的想法让我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反思自己的想法。

老师讲课时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极富表现力,饱含的激情感染着学生;不断地走动、总是使用丰富的手势、不断的微笑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与学生通过眼神的交流,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引导所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还不断拓展大家感兴趣的内容,使我们受益匪浅。

我觉得真正高水平的老师上课不仅是教知识,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是那句老话:“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有兴趣去看书,自己就会去学习知识,自己就会去找书看。

篇11:实习老师的听课感想

姓名:李铃

学号:1111000048

日期:2012.11.30

上了大学后回到高中听课真的有许多感想。

我是回到我的母校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听的课,讲课的老师是教过我三年的数学老师,他姓黄,也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课程内容是高二的数学,解析几何部分抛物线的复习。

我到学校的时候还是下课的时间,一走进办公室就看到很多捧着书本问问题的学生。这让我一下找到了高中时学习的感觉,因为这种情况在大学极少发生。听完课后第一大的感受就是高中的课堂和大学的真的太不一样了,身为一名大学生,我对此也深有感触。在我听的这堂课上,学生的课堂表现很积极,当老师问到一个知识点时,很多学生会去回应老师,还有讲习题的时候学生会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而大学的课堂气氛虽然不能说截然不同吧,但是也与高中的差了很多,我的亲身体验是这样的。当然了,这与具体的学校、老师、班级和现今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可是这样的一个反差也是值得反思的。为什么大学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为什么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的现象这么普遍?在我认为这是大学生普遍没有目标的表现。高中生都有目标,那就是考大学。那么考上大学之后呢,目标又是什么呢。对于高中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是“以后可以不用学习了”的代名词,好像高考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了。其实不然。上了大学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它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为了不荒废大学的时光,我们大学生应该给自己树立目标,并为之而努力,使目标实现。这个问题因为涉及的面比较广,而且我自己的见识也有限,在此就不再深入展开讨论了。

此外,作为一个未来要做人民教师的人,我还特别关注了老师授课时的讲课方式和课堂表现。我听课的这位黄老师也有八年的教龄了,他上课时的精神状态特别饱满,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因此他教过的学生也都很喜欢上他的课。我听课的时候,黄老师正要讲一道前一天布置的习题,是一道选择题。他对学生说,这道题,就是这道题你们肯定都做错了,不信你们就说说。然后学生异口同声的说选第二个,黄老师嘿嘿一笑,说到,就知道你们会选这个,再好好读读题目,人家那题是那么说的么。这时有个男生做恍然大悟状,他说,噢,这题和给的这个曲线没关系啊。慢慢的很多学生都有了和这个男生相同的反应,此时黄老师说,哎,对,仔细读题很重要啊,你看,不好好审题,就错了吧,高考的时候这可是大忌,细节决定成败啊。后来老师把这道题完整的讲了一遍,讲完了又问“都明白了没”,确定没人提出疑问才继续讲下一道题。

篇12:老师的毕业感言感想

招呼他们到领操台照合影,照顾他们合伙回家,叮嘱安全,预定他们到了高一的聚会,已经6点多了。留下人大附中的历届学生吃饭,03届2个,02届4个,00届4个,尤其是00届,他们是初中在人大附中,高中又考到本校,都是人尖儿。领他们到学校附近的多味居,孩子们一人点一个菜,一人一碗米饭,一人一碗过桥米线,几大桶可乐雪碧就吃啊聊啊。都大了,装得个个都成熟稳重的样子,有的胡子拉茬的,有的满脸青春痘,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心思细密周到,还不停地照顾我。那滋味!

听着他们自豪的讲自己的经历,或是互相调侃,或是讲述现任老师的奇闻趣事,我觉得幸福极了。在他们的成材中有我的一分汗水一份耕耘,成就感油然而生。

不止是顶尖学校的人才,所有的孩子回来都想让我看到他们的进步,其中有几个孩子给我写了厚厚的信,夹在礼物中递到我手里,信里讲了现在最让他们自豪的:学业的,成长的。外向的孩子更是急着告诉我:当了什么官,排到了学校前多少名,某科考试多少分,得到了老师怎样的赞美。

篇13:老师积累教育智慧的实践

一在不断重复的教育实践中去积累教育智慧

实践出真知是永恒的真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有效比有道理更实在, 我们需要改进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需要可以在具体实践中活学活用的一些技巧。

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办法, 完全可以照搬、照抄过来。只是在“搬”“抄”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学会思考, 复制之后还要学会“粘贴”。急功近利的照抄和模仿是不行的。对于先进经验, 我们不仅要学会借鉴, 还要学会在实践中反复检验, 才能成为自己灵活运用的教育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来源于教育教学经验, 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况和事件的关注和反思, 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进行提升, 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什么一些老师碰到一些复杂事件时能够举重若轻?就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看“穿”了事件的本质, 掌握了事件处理的基本规律, 于是智慧就有了。在工作中要化“堵”为“疏”, 巧妙处理“堵”与“疏”的关系,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兵法。

二在不断学习中积累教育智慧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更是能力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 自己的眼界才能不断开阔, 认识才能不断深化, 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学习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和积累。

优秀教师的形成有三种途径: (1) 天生就具有教师的才能, 这些人哪怕不经过教师学院的培训, 也能把教师工作做得有滋有味, 魏书生老师就属于这一类。 (2) 对教育有着自发的喜爱, 因为喜爱而不断钻研教育的艺术, 最后终成教育大家, 李镇西老师就属于这一类。 (3) 教育天赋一般, 原本对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很热爱, 但除了这个工作他们别无选择。他们改变不了环境就只有改变自己, 不断学习新知识, 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丰富自己的教育艺术, 我们身边的许多优秀教师多属于这一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魏书生、李镇西等无法具有复制性, 但我们身边的许多优秀教师, 却是我们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三在不断反思中积累教育智慧

智慧来源于对经验的总结和梳理, 我们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工作技巧,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智慧仓库, 在教学中, 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反思的过程中, 探索教育智慧的奥秘, 提升个人的教育智慧, 积累更多的教育智慧。例如, 教师第一次处理某个问题不是很得当, 就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处理得当, 应以怎样的智慧去处理得当。通过反思, 为自己积累更多、更好的教育智慧。

有个成语“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比喻两个事物互相依存, 一个灭亡, 另一个也将不复存在, 类似于唇亡齿寒的道理, 引申为两样相互依存的事物缺一不可, 即基础的东西没有了, 建立于其上的东西也无法继续存在, 表示两者的关系紧密, 既有连带关系, 也有因循关系。我们的教育反思与教育实践类似于皮与毛的关系, 教育是皮, 反思是毛。

教学实际上是学生与老师进行交往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在发生着动态的变化, 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也在发生着动态的变化, 这个变化过程相当复杂, 是动态发生的。教学反思就是对这个动态过程进行综合、总结、分析、提炼。写教学反思不是专门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 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写教育教学思想行为过程的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没有教育实践的反思, 是没有意义的, 教育反思要依托于丰富的教育实践才有价值。

在工作中, 我还认识到了, 教师要想让自己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 就必须具有仪表美, 必须拥有浓郁的人格魅力。但浓郁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呢?从学生对老师的审美期望中来。很多老师不注意自己的穿着举止, 总以为教书无非就是严肃认真, 穿着朴素大方, 甚至很多学校领导禁止老师们穿华丽的衣服。但是, 我经过深入反思, 得出了一个真切的认识——教师的穿着也是生产力, 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穿着洒脱美观, 是对学生审美要求的一种尊重;穿着优雅得体, 是对学生审美情感的一种尊重;穿着丰富多彩, 就是对学生生活环境需求的尊重!从服装到举止, 教师的仪态就是学生的成长环境, 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篇14:骨干老师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一、骨干教师培训内涵的理性认识

首先,骨干教师是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讲,骨干教师本身就是他们自身工作领域的专家,拥有十分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他们带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进入培训项目,这些经验既是他们自己学习的基础,也是其他教师的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也就是说,骨干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将培训内容与骨干教师所拥有的先前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引出他们的原有知识经验,并促使其隐含的、缄默的知识经验外显化。这也要求骨干教师培训必须给予作为学习者的骨干教师充分的表达交流的机会。

其次,骨干教师是成人学习者,其学习以生活为中心,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他们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观,特别关注知识的即时应用,而不大关注知识的延迟性应用;其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实践的需求,很少會因为知识本身而产生兴趣,因此他们不大接受学科为中心的学习,需要知道学习内容的用处。因此,培训要面向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创设直面真实任务的情境,体现递进性要求,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原则。

第三,骨干教师之所以为骨干,关键在于他所应具有的辐射作用。实际上,作为一个骨干教师,其最核心的特征应当在于骨干教师在共同体中的影响力。而要使得骨干教师对周围的教师产生有效的积极影响,骨干教师必须具有合作对话的能力。传统上骨干教师的功能被窄化,通常被界定为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个人成就的教师,而其应有的教师教育者作用则经常被忽视,对周围教师积极的有效的影响相当有限。骨干教师需要个体的发展和进步,更要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成为教师教育者。这需要骨干教师具有很强的合作对话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就应当成为骨干教师培训的重点之一。

二、骨干教师培训实施基本构想

基于上述认识,骨干教师培训必须基于他们自身的实践,引入他们自身已有的经验,并强调多方的协作对话。这决定了骨干教师培训最合适的模式就是互动式的,即通过创设一种鼓励合作对话的氛围,促进教师的参与,使他们能在互动、协作、分享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发展指导其它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进而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一)培训必须基于骨干教师自身的反思研究

骨干教师个体的反思与研究是互动式培训的重要基础,因为学习共同体的协商对话必须以骨干教师个体的反思研究为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共同体中的协商研讨就不可能真正开展,也不可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骨干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审视自身的实践及其背后隐含的信念和理论,积极探索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必须对自己所处的情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骨干教师要审视自己行为背后所隐含的理论和假定,尤其是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和长期的生活经历中所形成和积累下来的隐含的、缄默的信念。反思的内核在于反思者对自身实践和实践背后的信念、理论的距离感,为引入距离并保持距离,教师需要将自身的实践客观化,并找出隐含于其中的信念和理论。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教历、教后记、自省日记:记录自己的感悟、体验及思想火花,实践中 “个案” 的剖析与思考,个人成长的回顾与教学活动的叙事分析等将自己的实践呈现出来,从而摆脱个人利益、偏见等的束缚,实现对自己实践的批判性反思。

(二)培训课程要平衡骨干教师当前的实践需要和专业发展需求

培训活动起源于实践的需要,因此培训的课程和内容也必须要反映来自于实践的要求。培训的课程不应只是各学术领域专家所提供的“内容”,而是通过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管理者及专家共同开发的内容。这种内容必须在培训过程中、在相关主体互动及与外界信息交流之中不断生成。在这意义上说,骨干教师应当被视为培训课程的建构者。换言之,培训机构确定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及其内容必须基于骨干教师的需求,不能采用封闭的、刚性的培训内容框架,而应当设计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供骨干教师选择。这样的课程设计既有助于将骨干教师的经验引入培训课程,更有助于骨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但这并非说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只能由骨干教师的需求决定。无可否认,骨干教师的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但同样不可否定的是,骨干教师的需求往往源于自己个人的实践,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需求通常指向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具有比较明显的个人偏好,有比较明显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因此很难说教师的这些需要总是合理的,就此而言,将骨干教师的需要作为确定培训内容的唯一依据会导致培训丧失标准。

如同其他层次的培训一样,骨干教师培训不能放弃引导性,也就是说,骨干教师的培训不仅仅是满足骨干教师的现实需求,更应当起到引导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骨干教师培训必须把握好大方向,这个大方向主要应当反映社会或者教师专业群体对教师专业的要求,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现出来。值得庆幸的是,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研制工作已经进入决策者的视野之中,这一标准的出台必将能为骨干教师培训课程及其内容的确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必须有效促进多方互动

1、基于情境促进意义建构

置身恰当教学情境容易激发骨干教师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并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如果教学情境的创设只着眼于学科知识获得,而对教学情境如何影响着骨干教师的实质缺乏深入的思考,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学习者只能消极地对待培训中的学习,而不能以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身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将学习置于一个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的、适度复杂的、较大的情境中,才有可能使学习者获得可以广泛迁移的、真正活的知识。在实践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课堂交谈、案例教学、团队活动等方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

习者主动的参与讨论、猜测、探究、解释、评价活动,从中尝试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建构自己的知识与意义,进而通过与他人(包括教师教育者、其他教师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拥有者)的交流、协商、合作,实现意义的社会建构。可以说,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嵌在各种活动的情境中呈现的,也正是在活动情境中,学习者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

因此,骨干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能否获得深层的,具有认知灵活性的意义建构,而这样的意义建构依赖于情境化的学习。

2、任务驱动寻求突破

骨干教师具有清楚的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是由任务驱动的,他们所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主动参与。他们需要与培训者一起设计任务,并要求培训者起组织、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而不是以权威或领导的姿态出现。基于问题和基于课题的学习就是任务驱动的学习的重要形式。这些学习应当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合作性的學习环境,实施基于表现的评定,在这种学习中培训者扮演促进者、推动者的角色,为学员创造活动、合作、解决问题和执行真实任务的机会,使学员成为探索与反思的实践者。

自学指定的文献资料、撰写读书笔记,开设研究课、完成一项市级或以上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上一节有较高质量的汇报课、完成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承担所在的学校开展本学科教师的校本培训任务,所有这些任务都可以镶嵌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能够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都是真实的任务。这些任务对教师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因此要让这些任务贯穿于整个培训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最易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实现自身经验的提升,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3、构建平台促进互动

骨干教师培训的一项关键就是为培训者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构建一个平台。除了指向于多种讨论互动的培训课堂外,在区域性互联网络上构建的针对骨干教师培训的网络论坛也是一种重要平台。在这个环境中,针对不同的主题,开辟学习讨论专栏,利用网络的便捷、开放、交互、虚拟等特点,使培训者(包括培训管理人员、导师)、学员可以平等的姿态在特定的主题区域内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能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即时地被参加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由此,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培训功能的延伸。

三、构建和谐的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

组班教师负责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组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通常意义下的班主任,也是培训具体实施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是培训基地联系教师(导师)、学员、学员所在的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纽带,培训的实施需要组班教师依据培训的总体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通过培训机构与学员所在县(市、区)分别选派理论与实践导师,实行培训学员“双导师制”。导师之间虽有分工,但更多的是通过合作来共同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建立培训全程管理与考核机制。从培训开始,就要建立参训学员的个人档案,对各人的基础、特长、需求进行全面的摸底,了解学员的共同需求和个别需求,及时进行诊断性评价。从而使培训工作的明显的针对性。培训过程中随时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培训内容,对每位学员的信息均要采取追踪记载,如:集中培训表现、理论课程学习的考查考试成绩、交流研讨发言情况、教育教学考察报告、研究课课堂录像、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指导本校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情况等不断充实到个人档案,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建立培训工作交流与反馈机制。首先,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或问卷调查,收集参训学员对培训工作和培训效果的情况反馈,召开各学科组班教师、培训者(导师)工作研讨会,交流与总结阶段性培训工作经验,商讨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其次,培训机构加强与参训学员所在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任职学校沟通,一方面,向他们了解学员在任职学校的工作表现和履行职责情况,另一方面,定期向他们反馈骨干教师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就培训基地来说,培训的管理与考核是双向的。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也要对培训的具体实施者、管理者加强管理,进行目标考核,出台有利的政策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培训机构和地方双重管理机制。骨干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必须与使用相结合,形成培训机构、地方教育行政、教师任职学校联动。骨干教师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培训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履行岗位职责或严重违犯培训管理规定的学员,取消培训资格。

和谐的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能使骨干教师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上一篇:党员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的研究下一篇:工会创建慢病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