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使职权 促进民生改善

2024-06-17

依法行使职权 促进民生改善(精选3篇)

篇1:依法行使职权 促进民生改善

依法行使职权 促进民生改善

市人大代表白下区一、二组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近期,市人大代表白下区代表组围绕“坚持民生优先,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主题,重点对白下区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促进民生改善”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几年来,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法行使职权,不断提高履职水平,较好地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支持政府破解发展难题,夯实民生事业发展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破解民生难题首先需要破解发展难题。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人大履职与助推发展的结合点,监督和支持政府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合力推动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贯彻区委重大决策,凝心聚力促发展。重大事项是本行政区域内全局的、根本的、长远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在工作中,白下区人大常委会注重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努力改善民生与做好人大工作的结合点,认真 行使法定职权,使作出的决议决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力促各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根据白下区委九届七次党代会确立的战略目标,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关于全面推动“打造五大中心、建设品质白下、实现全面跨越”的决议》,将区委战略部署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意志,精心组织决议的宣传落实,专门印制宣传画向社区和驻区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组织区人大代表走进选区宣讲,通过白下人大网站向社会公布,动员全区上下为实现“三个发展”目标任务凝心聚力,共同奋进。

2、围绕全局重点工作,多措并举促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是区委、区政府全力推动的中心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密切关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重点项目,及时跟进,通过专项审议、集中视察、代表调研等多种形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着力加以推动。近年来,白下区人大常委组织代表调研、视察熙南里、水游城、朝天宫西侧绿地、朝西古玩城、金城科技大厦、内桥东、解放1948工业设计园、南理工教育科研大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听取工作汇报,督促区政府抓好项目的前期审批、跟踪服务和加快落地工作,力求早投资、早启动、早见效。为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常委会抓住服务企业这个关键环节,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审议区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邀请部分驻区企业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提出了具体明确、针对性强的审议意见。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讨论,经区政府常务会议 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增强了全区服务区域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合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常委会组织视察了部分科技型企业,听取审议区政府科技创新专项工作报告,建议政府在政策扶持、机制完善、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形成人才和产业集聚,推进全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常委会注重发挥代表助推经济发展的智力优势,组织市人大代表白下组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3、加强计划预算审查,全程跟踪促发展。审查批准计划、预算,监督计划、预算的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白下区人大常委会把保民生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审查,督促区政府把重大民生问题列入规划和当年发展计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可靠保障。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全程监督。提前介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编制工作,严格审查和批准程序,按时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督促政府将财力更多地投向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使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二是监督重大民生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管理。2010年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区政府关于区经济适用房一、二期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专项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加大前期招投 标和工程决算的审计力度,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控制建设成本。三是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深化对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查监督,支持区审计部门对教育、社区事务、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五类专项资金支出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二、依法行使人大监督权,把改善民生事项落到实处

近几年来,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选准议题,不断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民生法律法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1、谋划监督思路,关注民生。在监督思路上把握“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列入工作要点。白下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组织开展对教育、卫生、食品安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百姓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和视察。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焦点,白下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深入农贸市场、餐饮企业、食品小作坊等进行明察暗访,找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要求区政府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大食品安全法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着力完善政府统筹领导、各部门联合分段监管的体系,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常委会还依法按程序向市人大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制定地方法规,细化监管责任,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放心、安全的食品环境。二是坚持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近几年主要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开展了重点监督,努力在群众“最盼”、“最急”、“最怨”的问题上促整改。督促区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白下区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改造薄弱学校,有效缓解校际矛盾,促进了教育均衡与公平。三是坚持把人民反映最直接的问题作为监督切入点。如针对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为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主任会议听取区政府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建议加强对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助老养老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养老服务组织网络,统筹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切实促进“老有所养”。

2、创新监督方式,保障民生。人大监督,人民寄予期望。近几年来,白下区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广泛公开,致力于服务和保障民生。一是审议前深入调研。把平时了解的情况与集中视察调研结合,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网上征集意见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形成有观点、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为常委会审议提供较为全面客观的依据。去年开展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中,采取“一问”、“二查”、“三公开”、“四座 谈”的方法,发放了249份问卷调查,梳理出14条意见建议;深入部分企业现场检查;通过白下人大网站公布执法检查计划,征求意见建议,公布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书;分四个层面听取区政府和区安监局等4个职能部门、部分街道、社区负责人以及6家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全面掌握实情。二是审议中提高质量。注重发挥常委会整体效能开展监督,在常委会会议召开七日前将需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送达常委会组成人员,以便有充足时间熟悉审议事项,做好发言准备。会上组成人员围绕议题充分发表审议意见,力争把议题议深、问题找准、建议提实。对每个议题的审议意见认真归纳整理,以审议意见书的形式送达“一府两院”办理。三是审议后跟踪问效。要求“一府两院”两个月内向常委会提交书面处理情况报告,相关工作委跟踪督促承办单位落实审议意见,确保办理效果。同时通过白下人大网站等渠道,及时将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书以及处理情况报告向人大代表通报,向社会公布,使常委会监督工作和“一府两院”相关工作置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

3、增强监督效果,惠及民生。人大监督是代表人民的监督,白下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不做表面文章,不走过场,坚持跟踪问效,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是深入视察调研,直到问题解决。常委会围绕城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惠民医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学校改造、体育健民设施等工作进行视察,并根据视察中发现的情况提出了 意见和建议,有效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是常委会一直关注的民生难点,结合全市推行物业管理改革,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实地考察了街道“两站一中心”工作开展情况和部分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实施情况,听取审议区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从加强宣传引导、完善体制机制、打牢软硬基础、顺应市场规律四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建议,推动全区物业管理改革的顺利开展,不断改善老旧住宅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二是主动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跟踪监督离不开与“一府两院”及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区人大常委会抓住审议意见办理的时间节点,将被动听取汇报转变为主动沟通协调,及时了解“一府两院”在整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并通过座谈会、联席会等方式帮助协调,做到了在监督工作中互相配合和支持。常委会在审议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工作情况时,针对区政府在后续整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专门向市人大提出建议,得到市人大的关心和重视,并建议和督促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分级投入的补偿机制,有效推进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工作。三是提高监督效果,直到群众满意。人大监督是否提高了实效,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非常关注。为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整合,白下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组织一次检查、视察和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白下区政府积极筹划启动教育联盟工程,2011年1月,火瓦巷小学挂牌为游府西街小学分校、马府街小学挂牌为五老村小学分校、汉中门小学挂牌为石鼓路小学分校,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放大,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三、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紧紧围绕强化代表培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加强载体建设,为代表履职提供服务,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力度,较好地发挥了代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1、完善保障机制,提升能力水平。白下区人大坚持每年举办区人大代表培训会,学习代表法和有关政策规定,对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进行指导,交流代表履职经验;编印《人大知识问答》书册,发给全体代表,打牢履职基础。同时,积极拓宽民主渠道,为代表有效参与和深入了解常委会工作创设多种途径,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地保障代表的知情知政权,丰富代表依法履职、行使权利的载体。发挥人大网站作用,与手机短信平台相结合,将常委会和“一府两院”工作更加充分、及时地通报给代表,保障代表知情知政。采取代表自主选择与常委会邀请相结合的方式,请区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专门征求代表意见建议,交“一府两院”研究处理。结合专业特长邀请代表参加常委会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人代会前都组织代表对全区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民生工程进行集中视察,为代表审议大会各项议题,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作 好保障。

2、创新活动载体,反映民生诉求。为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和选民的联系,充分发挥代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白下区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在选区”主题活动。组织代表在选区宣讲“十二五”规划纲要,用共同愿景凝心聚力,全力推动“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组织代表在选区走访选民和驻区单位,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组织代表在选区接待选民,反映选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组织代表在选区向选民述职,主动接受选民监督;组织代表在选区办实事、办好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白下区人大常委会把“人大代表在选区”活动与“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与发挥代表作用与关注民生结合起来,把集体组织和代表自觉开展活动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石鼓路小学程洁代表、5中张志超代表深入选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为学生冲刺高考免费辅导;省中医院史人杰代表到选区义务开展专题健康知识讲座。南京中宁机电吴艰代表在征求选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范家塘地区老城改造的建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给予了答复,群众的心声能及时上达政府有关部门,选民很满意。房产经营公司王建华代表为困难群众免费修理房屋,银都集团张杰代表为2名下岗居民安排工作。孙帼强代表从“金翼181孙帼强帮困基金”中拿出4000元,为10户困难党员家庭送上了慰问金。泰誓工贸何烈胜、市博物馆宋燕、南京药业唐建中等代表大力开展社会公 益事业和扶贫帮困等捐助活动,赢得选区和选民高度赞誉。

3、加大督办力度,解决民生难题。白下区人大常委会对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加强与政府主要领导的沟通协调,建立了人大与政府办理代表方案工作程序,确保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紧密衔接。区人大建立了领导重点督办、人代联委统筹督办、各工作委分工督办、代表参与督办的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办理进度,推动办理工作有效落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2011年1月,诸绍林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已售公房季节性维修及消排险费用的建议》,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督办下,区财政局结合白下区公房售房款项管理情况,商讨明确售房款专户收缴、核算和使用的办法,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设立专项维修基金,制定操作细则,保证了费用落实到位。马智代表提出的《关于尽快维修瑞金新村社区健身器材的建议》、周丽代表提出的《关于增设市民卡副卡业务办理点的建议》、虞露露代表提出的《关于在苜蓿园大街、紫金路交叉路口设立行人过街信号灯的建议》,区体育局、人社局、交警二大队都积极采纳,并予以解决。

篇2:依法行使职权 促进民生改善

依法行使职权 服务发展大局

1月21日下午,资阳代表团围绕市人大常委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审查。代表们一致认为,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和“两院”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依法履行职责,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振宇代表认为,过去的一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为我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律建设,发挥了突出作用。今后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民本意识,在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绿色益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做出贡献。要进一步创新监督工作,做到监督方式多措并举,监督领域不留空白。人大代表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

张建华代表认为,当前,加快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要在党委的 1

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区域经济超常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是要一切为了发展。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依法行使职权,要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跟踪问效。要敢于支持和推进有利于超常跨越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人大在审议、视察、调研等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出来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向党委积极建言献策。二是要一切为了人民。要着力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对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多深入调研,多拿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督促“一府两院”及时解决;要办理好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严肃认真地督促“一府两院”办理;要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影响稳定的各类群访事件,做到维护人民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

肖神保、罗建辉等代表认为,发挥好代表作用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因素,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要进一步加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落实力度,健全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责任制,加大办理情况反馈和督办力度。调动代表履行职责的积极性。要更多地开展代表活动,丰富代表活动形式,组织代表广泛开展集中视察、社会调查、走访选民等活动,为代表履行职务、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进一步畅通

代表知政议政渠道,扩大代表和选民的知情权。

彭兴跃、段孟良、谭星明、肖圣贤等代表认为,当前乡镇人大工作还存在工作欠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对乡镇人大工作的认识,加强工作指导。规范工作程序,提高会议质量,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白峰、匡春生、郭志光、陶国权等代表认为,去年“两院”在维护司法公正、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法院“执行难”,破解诉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群众的一致肯定。希望“两院”正确处理好依法办事和特事特办关系,又好又快地处理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贺章明、彭小平、肖佳宏、李时惠等代表认为,过去一年中,法院、检察院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法院仍然存在个别法官公正意识比较淡薄,少数案件审判质量不高,个别案件裁制不公的现象,“执行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检察院仍然存在法律监督作用不到位、执法不文明、不规范等现象,建议“两院”要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确保司法公正;要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从制度上规范

干警执法行为;要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法律素养,提高整体素质。

篇3:依法行使职权 促进民生改善

关键词:程序法,实体法,依法审判,法官的主动性,当事人主义,程序保障,法的空间

一、正确认识依法审判原则

(一) 程序法与实体法

要正确认识依法审判原则, 我们首先应当摆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如果简单的认为程序法是为实体法服务的, 认为实体法是程序法的目的, 那么就无法正确理解司法过程, 不能认识法官如何行使职权。

从法律发展的历史来看, 在人类早期, 在没有出现实体法的时候, 诉讼就已经产生了, 两大法系的早期:罗马法和英国法就是如此 (当时有公平, 正义的理念, 但是这并不是实体法) 。实体法的出现, 发展和体系化应该是长期的诉讼审判中产生的[1] 。英国的法治是离不开大量的判例的, 这点在日本的法律体系中也是同样可以应证的, 日本的六法全书经常用判例作为讨论的前提[2] 。实体法沦为程序法的“助法”, 或者说是诉讼法的结果也是符合逻辑的。

在现实中, 实体法的内容总有欠缺, 实体法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而通过诉讼, 不仅可以完成从一般到具体的法律适用, 还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实体法上权利的扩充, 进而进行累积, 再完成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 程序的创设和对司法过程的推动变现的更加明显。

(二) “依法审判”原则

“依法审判”原则并不是简单的可以理解成:法官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推出对纠纷处理的结论, 或者法官就是“自动售货机”。这样至少会导致两个问题, 一是把法官是否愿意或者是否能够这样做看作产生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 二是, 法官成为众矢之的, 失去一切主动性, 主观性, 否认个体智慧, 第一个后果是, 忽视当事人诉讼权利, 没有了程序保障, 必然会产生司法不公, 第二个结果是, 法律出现僵化, 滞后, 法律无法保障权利。

“依法审判”原则的历史渊源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是在主权在民, 社会契约的背景下提出的, 即人民通过民意代表所制定的法律以及反映在法律中的民意必须得到尊重和实现。一般情况下认为, 此处的法律是实体法, 但是, 程序法难道就不是民意的体现吗?民意代表也参与制定程序法, 这说明诉讼法也是有独立的价值, 也体现了民意, 法官裁判权本身的行使也要受到民意的宪法化约束, 其本身就是民意, 而不仅仅为了反映民意或者是实体法的内容, 当然, 在设定程序时, 主要构建方向就是为了最优化的体现实体法, 但在特定时期后, 程序本身就是宪法的体现。

二、适用法律

(一) 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涉及到的最重要的方面包括:思维方式, 审判制度, 诉讼程序设计。作为法官, 首先要区别的就是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 而不是在现实生活的物理空间甚至政治, 社会中。同时还要存在一个“纯粹的法律审级”, 作为适用法律的纠错, 而不是针对事实的。程序设计是说, 要从始至终的设计过程, 要适应诉讼的全部需要, 而不是仅仅在“依法审判”的过程中, 这也是程序保障的要求。这一点, 将在第三部分中展开。

(二) 法官的主动性

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 法官几乎可以在“依法审判”的同时, 为从一般到具体, 再从具体到一般命题获得正当性, 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法官在审判时脱离本体的意愿和智力差异, 做出“符合民意的判决”, 只有符合民意的判决才是最接近正义的判决。

总之, 法官的主动性地位应当得到承认。我们说司法的被动不应当包括对法的解读, 适用, 主要体现在对事实的认定上, 对证据规则的约束下的证据的有限性和当时人的处分权上。具体来说, 无论法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实体法判案, 还是进行法律的充实, 法官都在不断地进行信息的重整和判断。卡多佐将法官参与司法的过程形象地比作为一个“酿造一种化合物”。法官的职业习惯是寻求的是从逻辑的角度出发, 遵循法律的结构。这种职业习惯应当控制在哪些范围, 何时让让某些与之法官的职业习惯不一致的社会习惯或者其他有关社会福利的考虑因素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进入法官的视野, 在何时遵循他个人的或者普遍的关于正义和道德的标准, 这些都是法官要投入法院的大熔炉中的。这个过程由时候是有意识的, 有时候是潜意识的。在很多情况下, 正是由于这些意识的力量, 法官才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前后一致, 并始终保持了与司法人员之外的人的不一致, 甚至法官们之间的不一致。法官终其一生都是在一直同他们未加命名, 无法控制的一些力量——遗传本能、传统信仰、后天确信——进行较量;最终获得一种对生活的看法、一种对社会需要的体会、一种普遍的整体的压力感”的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随意的、任意的, 是一个法官在长期的生活中经由各种因素而得。[3]

不仅如此, 法官还有更多的工作, 即要猜测立法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点, 但最难的工作却是想到:如果立法者想到, 立法者可能怎么做。上面论述的过程中, 适用法律成为一种有创设作用的工作, 但又是发现实体法真实意思的应有之举。也反映了民意, 获得了正当性。

(三) 法官的主动性是正当的但应当受程序限制

在诉讼过程中完全摒除法官的主动性, 个体化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权力被滥用, 就不赋予权力。这就好像实际的立法者“深谋远虑的程度和文字论理的能力不足以替一个广大社会错综复杂情形作详尽的规定。”但我们仍然给与其权力一样。实际上, 程序保障正是用来限制法官,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 获得正当性实现正义的体系。

三、程序保障

司法以及司法中的法官和宗教神学中的神一样, 总是以消极, 自我节制的一面示人, 法官的特殊地位与其说至高无上, 不如说特殊更恰如其分。法的空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将其可以调整的对象用法的语言表达, 经过法的空间的过滤解决纠纷, 这个空间的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自我认知, 自我抑制的能力。程序保障也反映了这一要求, 也维持着法的空间的结构。突出表现在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保护方面。

(一) 什么是程序保障

程序是指为了形成一定的结果或者状态, 人们伴随着一定的时空。程序保障的定义与内容十分广泛, 要简单扼要的理解程序保障, 可以从与我国诉讼法制度的比较角度理解, 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设计, 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保证当事人在诉讼过程本该拥有的主体性和自我管理, 自我处分, 从而又保证了司法的被动, 法官职权受到约束, 结果就是诉讼过程和审判的正当性。因为这一审判过程和结果是当事人积极主动地追求的结果, 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判决没有受到怀疑的逻辑基础。

(二) 当事人如何制约法官的职权

当事人是诉讼的推动者, 程序设计的主要依据保障当事人诉权, 法官职权的行使要受到当事人行为的约束, 并且法官不对审判结果负主要责任, 这就是程序保障对法官地位的认定。程序保障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的正当程序的价值理念的最佳体现。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是以处分权原则, 辩论原则, 举证责任等为主要内容, 逻辑的起点在于意思自治, 对行为负责的原则。以辩论原则为例, 辩论原则就充分体现了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 按照通说, 只有当事人主张的事实, 法院才能做出裁判, 当事人未在辩论中主张的事实, 法院不得作为裁判的依据;当事人自认或不争执的事实, 无须举证, 法院直接予以认定并作为裁判的依据;认定争议事实所需要的证据, 皆由当事人提出。一旦程序保障不充分, 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审判监督权的扩张与当事人诉权的萎缩, 并由此影响到司法公正的实现。在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当事人及其律师向法官行贿的现象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反映。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 自程序保障的诉讼结构中, 更多的诉讼行为在当事人中作为权利将法官的职权进行了约束, 这种得约束不仅是在事实的认定上, 也体现在对法律问题上。按照谷口安平的描述:“诉讼的开始, 当事人按照自己的追求内容划定了了判决的范围, 而一旦诉讼的争议点经过证据交换的程序后确定下来, 法官的判决不能在争议点之后做出判断。”[4] 一旦进入辩论阶段, 法官只能作为倾听者, 在以查清的事实基础上做出事实清楚的判断或者无法进行真相查明时应予的判断。不再进行增减的裁量。

四、总结

至此, 一个“法的空间”形成, 判决具有了既判力和不可逆性。这样一种程序结构在每一个案件处理中得到具体实现后汇聚起来, 成为司法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5] , 从宏观上看, 法的规范和从事法律的群体能和国家社会联系起来, 使“法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具有客体化特征, 从而具有了自省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才可以说, 法官的职权无论在具体案件中, 还是在保护当事人权利方面, 甚至在法的运作方面都得到了正确的行使。

参考文献

[1]王亚新.民事诉讼中的依法审判原则与程序保障[J].咸宁学报, 2011, 31 (8) :16.

[2][日]江草忠敬.判例六法全书[A].东京:有斐阁, 1995:356.

[3]刘作翔.遵循先例:原则、规则和例外——卡多佐的司法哲学观[J].判例与研究, 2002 (01) :55.

[4]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 1994, 1:14.

上一篇:英语演讲稿大纲写法下一篇:妈妈别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