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2024-06-15

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精选15篇)

篇1: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与设施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要求。

(二)功能区域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培养基室和试剂室等。半污染区指连接清洁区和污染区的卫生通道(或室)。污染区包括送检标本存放处、处理室、临床生化检验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分子生物学检验室、临床检验室等。

(三)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和操作区,实验室设计应该便于清洁。实验台应坚固,表面应不透水,耐酸碱腐蚀、耐热、耐有机溶媒。

(四)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

二、医务人员管理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细菌室组长、感染监控人员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熟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二)实验室操作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手上有伤口时应戴手套工作。在进行烈性菌(如霍乱、布鲁杆菌、炭疽、鼠疫等)检验时,实验室人员均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橡皮手套及靴等。实验室衣帽应经常更换,被污染后要随时更换。

(三)实验室内不得存放生活用品,不得有生活垃圾。严禁吸烟、进食、喝水、储存食物和饮料。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五)职业暴露防护:实验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尽量少用注射器针头和其他锐利的器械,必须使用时,应注意勿发生意外针刺割伤。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六)必要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种与实验有关的有效疫苗。

三、消毒隔离管理

(一)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清洁区应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每日定时开窗 1 通风,操作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操作完毕,要对室内空气和环境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二)标本采集、接收和整个检验步骤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本人、他人和环境受污染。采集标本时不能污染容器的外部,运送过程中防止容器破碎和标本外溢以预防交叉感染。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杜绝交叉污染;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四)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吸取标本液时,应使用吸球或机器吸取器。

(五)尽量减少出入实验室的次数。所有操作应尽可能防止产生气溶胶。

(六)已检查标本与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实验室内配有高压消毒锅,对所有的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保养液等进行就地灭菌,以避免在送消毒过程中扩散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可重复使用的容器根据物品性能经清洗消毒或灭菌后备用。

(七)凡必须保留的菌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的规定妥善保存,不得随意发放菌种。

(八)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九)工作台面实验前、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有标本液污染时立即消毒,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湿拖,上、下午各1次。清洁用具标识清楚,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每天使用前后用5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有明显污染时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

(十)医疗垃圾存放在无渗透、无破损的黄色塑料袋中,使用后的损伤性废物存放在利器盒中,废弃标本及其容器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双层污物袋(箱)存放,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暂存点集中处理。

四、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人员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三)各项监测结果认真记录、存档,定期进行分析。

篇2: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布局合理,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设置专门的清洗消毒间并有明显的标识,每个工作区设有流动水和非手接触式洗手设备、手消毒用品,操作完毕后及时进行手的清洁和消毒。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需要配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设备;对于病人的原始标本如痰液进行涂片或接种平板等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生物安全柜位置符合要求。设置门禁开关,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志,限制于实验无关人员进入。

三、无菌间和超净台必须保持清洁,每天清洁、消毒2次。无菌间应配备空气消毒设备、超净台的紫外线消毒灯应每3-6月监测有效强1次,并按照要求记录。

四、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衣、戴口罩、手套,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保洁处理,湿式清扫,遇有污染时立即消毒、清洗,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五、必须使用具有国规定资质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检验用品存放时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柜,使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六、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液每日监测。)

七、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按照规定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

八、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注血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玻片),报告单实行微机打印。

篇3: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的实践探析

1当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随着对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深入研究,其也得到相应的完善,但还是存在相应一些不足,如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本文将会对其进行一一分析,以期在今后医院感染管理防控中起到有效建议。

1.1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当下医院管理中普遍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具体,而且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做到统一规范。因此致使在日常工作中,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难以得到有效的实行,检验科医院感染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1.2监管力度不强:管理者由于对检验科医院感染防控的不重视,即使是有相对较为完善管理制度,其管理作用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因而造成对防控感染方面投入少,监管力度也随之下降。

1.3缺乏自身防护意识:目前,随着医院进一步研究检验科医院感染工作,需要医院全方位加强医院预防控制感染的教育工作,但在医院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检验科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仍然较为薄弱,通常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相应的消毒隔离制度。标本检验后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对其进行处理,而是随意处置,同时不能对检验的仪器、地面以及工作台进行及时的消毒。以上这些的现象的出现都说明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其自身防护意识淡薄,而这些不规范的实验室行为不仅增加医院感染现象发生,还对检验科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

1.4废弃物品处理不当:由于检验科每天需要检验大量的标本,随之就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以及废弃液,其主要是由废弃标本、检验后标本、检验过程中所耗费的一次性用品、试剂以及试药组成,这些物品由于标本进行直接接触,其往往带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和病毒,倘若其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或者是将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液体排入下水道中,就会给极大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2]。

1.5工作区域布局不合理:由于管理者不重视以及资金不足等因素,致使检验科布局往往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不能完全的隔离划分,另外,无法从根本上区分标本检验后的处理、检验区、标本放置区以及采集区等方面,导致医院受到感染的风险有所增加。

2感染控制与管理对策

2.1建立健全感染防控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对于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首先应建立健全相关感染防控制度,其中包括标本管理、实验操作、检验科人员的出入、实验室仪器的消毒、清洁、工作区域消毒、废弃物品处理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处理的具体制度,以此确保在日常工作管理中,有章可依,并严格规范,加强监管力度[3]。管理者还应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监督力度,以此保证防控制度得以有效进行,并发挥最大的作用。

2.2加强自身防护意识:自身防护意识的增强是医院感染防控得以有效进行有利保证,医院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或者是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岗前培训,以此增加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4]。对于未穿工作服者严禁实验室内,反之穿工作服者不得进入生活区,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在工作区域待客出现交叉感染。

2.3合理设计工作区域布局:首先工作区域应保持通风、换气良好以及室内空气清等;其次结合具体实际,严格的对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之间进行划分,并设独立窗口对标本进行采集,同时和专门的标本存放位置对采集后的标本进行存放保管。应设置固定的位置进行废物废液的处理和存放;最后建立独立的更衣室和淋浴室以及进入实验室前的消毒区域等[5]。

2.4处理好医疗废物:医院要想从根本上降低医院感染率,应该做好医疗废物处理的工作,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首先对医疗费用的管理条例、生物安全等方面做特殊处理工作。另外,应该严格分开生活垃圾,最存放位置做严格设置,同时将警示标志设置在包装袋、存放容器以及存放位置等,从而良好的分离生活用品以及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在通过无害化处理以及消毒处理后可以进行排放以及丢弃等工作。

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管理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的效果能够综合评价医疗质量,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于检验科在医院感染发生科室中占有较高的概率,因此,应该加大管理以及控制检验科发生感染的概率,不但能够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得到明显降低,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管理质量。采取针对性的管理以及孔子对策,能够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增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并且还能促进检验科出现感染的情况得以降低,给医患双方的健康以及安全提供保障。因此,对于检验科医院感染,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以及管理,就能有效降低和控制检验科医院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检验科对医院感染控制以及管理措施。方法 调查、分析检验科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结果 通过实行相应的控制措施,其检验科医院感染得以最大的控制,从而保证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以及安全。结论 对于检验科医院感染,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以及管理,就能有效降低和控制检验科医院感染。

关键词: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

参考文献

[1]翁锡泉.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1(35):103-104.

[2]刘鹏.浅析如何加强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2012,9(10):25-26.

[3]赵芳霞,陈经艾.中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及管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0(6):321-322.

篇4:试析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

【关键词】检验科;医院感染;策略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08-01

众所周知,医院感染对于医患双方来讲都是很不利的。一旦发生此项事件,受害最大的应该是检验人员,因为他们每天都要跟患者交流,而且还要接触很多的感染源,像是血液、分泌物、体液等很多标本里都含有可以致病的细菌等微生物,导致感染的发生。作为整个医院感染的高危和监控区域,检验科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如何加强科室内的安全防护,增强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将是检验其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内容所在。关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策入手: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对策来讲,检验科的首要工作就是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指导约束工作人员。通过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操作程序标准及一些可行的管理程序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通过一些控制感染应急预案的建立,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持续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使工作人员明确自身责任,掌握各种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感染状况;通过统一的工作守则,约束工作人员的形体,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二、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除了建立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外,检验人员有没有足够的安全防护意识对于医院感染的控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检验人员刚入职后,要对每个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有效贯彻落实医院方面关于此项工作的各种管理规范。技术守则和安全指导方法十分关键,应在培训中逐渐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各项认识。要督促和指导工作人员增强防范意识,在工作中一定要穿工服戴工帽,而且每进行一次操作必须换一次乳胶手套,进行静脉穿刺时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遵守每个人都只用一根针,一个吸管的原则,止血带也应进行消毒后才能使用。还有其他的利器都应找到相应的专人负责,不能越权行使操作[1]。杜绝实验室内的一切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进食、吸烟等。总之,所有工作要以尽量降低医院感染为前提而进行各项工作。

三、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防止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也取决于医院本身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医院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医院感染工作,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要将医院感染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和指标清晰明确的制定出来,并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具体实施[1]。其次,不管从人员的配备、资金的投入还是一切防护用品的购买等多条通路保持畅通,方便共组人员遇到问题及时跟上级沟通协调。最后,要指导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污染几率。而且要合理安排检验科的位置及其内部结构,要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进行分开管理。总之,为防止医院感染,应尽量完善其管理体系,以达到有效管理各项工作的目的。

四、重视消毒管理工作

由于检验科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各种标本进行培养和提取其中的一部分物质进行检验,而这些物质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治病因子,所以作为检验科来讲,必须重视消毒管理工作。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消毒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按照既定操作流程进行各项操作,每天开窗让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的墙壁、工作台、地面彻底消毒,同时门窗及柜子把手也应该定期进行消毒工作,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及很多的辅助工具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注重细节,减少不必要污染[2]。

五、慎重处理医疗废弃物

在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中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也是很关键的。通常在进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2]。要对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应将生活垃圾同医疗垃圾做明显的区分并分开放置。平常用于检验工作的各项仪器在每次检验完后都应该进行彻底消毒,对于一次性产品如注射器、习惯等产品的选用上一定要注意其质量,而且在用完后应将其分开放置,放置污染。对于可以回收的物品一定要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除此之外,应该对各项垃圾回收工作进行必要的等级,防止因为忘记而出错。总之,检验科要开展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目标性监测,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在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上均应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觉悟,担负起与之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及控制水平,尽量避免一些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其主要目的。

六、规范检验人员手的卫生

对于检验人员来讲,手的作用极为重要,很多细菌都是通过手进行传播,所以对于经常接触细菌的工作人员来讲规范手的卫生非常必要[3]。有数据显示,百分之三十的医院感染都是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所以要维持良好的医院感染制度必须规范检验人员手的卫生,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和速干手消毒剂来规范操作,降低医院感染几率。

七、总结

综合全文,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策略对于医院和患者都非常重要,只有切实有效的控制好医院感染,患者才能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医院才会更好的运作。所以作為工作人员来讲,切实抓好此项工作,让以上的防止感染策略落到实处将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潘桂芝吴慧.浅谈检验科如何预防医院感染[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1,(2).

[2] 程玲娟.浅谈加强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J].基层医学论坛,2011,(23).

篇5: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实验室内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特制定本感染管理规范。

1、实验室根据相关的需要和规定,设置有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所有实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办公区设在半清洁区。

2、管理要求:

(1)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先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5)各种器具应及时进行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同时做好相关的处置记录。

(6)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毛巾专用,每天消毒。(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篇6: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目的

加强临床实验室管理,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防止传染性病原体的传播,加强医院感 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保障群众身体和员工健康安全。2.范围

本制度是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职业安全的基本要求,相关人员必须熟悉本制度内容并熟练掌握。3.定义(无)4.职责

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中必须按照文件要求认真执行。5.标准

5.1 环境要求

5.1.1 检验科工作场所应分区管理,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实验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实验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理室、检测室。

5.1.2 实验室人口处应贴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注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和负责人。

5.1.3 未经许可,非授权人员不应进人实验室。5.1.4 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状态。5.1.5 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应带入实验室。

5.1.6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5.1.7 不应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进食、饮水、吸烟、化妆,不可使用手机及其他移动电器。

5.1.8 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应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5.2 着装及个人防护

5.2.1 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根据生物危害风险,保证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达到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5.2.2 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生物防护级别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5.2.3 进入实验室前摘除首饰,修剪指甲,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着工作服,戴帽子、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工作服每周换洗2次,污染时及时更换;工作衣若有明显污染或从事烈性菌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并用黄色胶袋包装、扎紧袋口标识后及时送洗衣房(污衣收集处)处理。

5.2.4 不应穿着HIV实验室工作服离开实验室。5.2.5 实验室工作服不应与日常服装放在一起,不应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5.2.6 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检验同类标本后再检验另一类标本前应更换手套,更换手套或脱手套后应洗手。用过的一次性手套应丢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内。

5.2.7 工作前、后或检验同类标本后再检验另一类标本、工作结束后均须按规定摘手套并及时洗手。

5.2.8 当有可能受到喷溅物污染、碰撞或紫外线辐射伤害时,应戴合适的护目镜。5.3 清洁、消毒原则

5.3.1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实验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所用洁具分区使用,并有标示。

5.3.2 清洁区和半污染区的消毒要求、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

5.3.3 清洁区所有清洁消毒器具(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实验区或缓冲区共用。5.3.4 清洁区应每天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实验区在每天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拖地1次,遇有污染即时消毒,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1000mg/L,消毒30分钟;拖把用后500mg/L有效氯消毒60分钟,悬挂、晾干、备用;各室每日定时空气消毒机消毒1小时,消毒后记录。5.3.5 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灭菌日期、失效期。5.3.6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应戴手套,不同病人之间更换手套。

5.3.7 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专柜贮存,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5.3.8 清洁报告单防止二次污染,无污染的电子报告单据不需消毒。5.3.9 仪器表面: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5.3.10废弃物缸: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小时。

5.3.11溢出物: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1000mg/L,消毒30分钟。

5.3.12污染的台面和器具: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1000mg/L,擦拭消毒30分钟。5.3.13离心机每星期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消毒和清洁。当离心标本试管破裂,血、尿液、胸水等液体外溢时,应戴手套用纸擦去血渍或污渍,再用1000 mg/L擦拭消毒。

5.3.14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天秤、酶标检测仪、细胞计数器械、积压液系列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冰箱、培养箱等精密仪器局部轻度污染,可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后再清洁擦拭。

5.3.15不耐热的器材用10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再洗涤,晾干; 5.3.16一般血清学反应用过的塑料板可直接浸入1%盐酸溶液内2小时以上;对肝炎检验的反应板可用20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洗净备用。

5.3.17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当接种环上有较多污染物时,应先在火焰上方,把接种环烤干后再缓慢伸入火焰烧灼,以免发生爆裂或溅泼而污染环境。

5.3.18采集标本的玻璃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要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污染的吸管、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片、玻棒、玻瓶、平皿等,应立即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2小时,再清洗干净、烘干、备用。

5.4 废弃标本及其容器的处理:实验室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

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5.4.1 医院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排泄物(尿液、粪便)、分泌物(痰液、腹水等)可直接排入下水道。

5.4.2 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使用纸质容器及其外面包被的废纸入黄色胶袋,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塑料或搪瓷容器,可用1000mg/L有效氯浸泡2-6小时,消毒液每日更换,消毒后用流水刷洗净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采样者,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5.4.3 废弃标本(含病房的血液、血清试管等)入黄色胶袋(保证无渗漏);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HIV阳性标本等高危险性废物经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置。5.4.4 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标本(甲类、乙类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物表污染时,应立即采取阻止感染源扩散的措施,并视污染情况向院感办、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报告。

5.4.5 试剂瓶的处理:所有的商品化试剂盒用完后试剂瓶全部放入黄色胶袋内。5.4.6 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或试剂的处理:小量时放入黄色胶袋内(专门)贴上化学性废物的标志,按医疗废物处理。

5.4.7 实验使用过的一次性材料(枪头、吸头、塑料试管等)分别放入黄色胶袋内。5.5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5.5.1 对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分枝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冒病毒、丝状真菌、烈性传染病的细菌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5.5.2 本实验室内仅能保存标准菌株,它们应存放在微生物室冰箱内并由专人保管和专册登记;乙类或丙类菌种鉴定后灭菌处理不保存;如果在医院范围内检出甲类菌种或毒种,应立即上报院感办并送往上级防疫机构,不得自行保存。5.5.3 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HIV阳性标本等高危险废物,先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入黄色胶袋。

5.5.4 要求菌种和细胞转瓶等,应在100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工作完毕后柜内使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消毒60分钟,每次使用后登记记录。

5.5.5 后勤保障部一年两次检测洁净间或生物安全柜的洁净度、气流分布情况,发现低于标准即通知设备部更换维修过滤器(柜内紫外线每日消毒一次,每次30分钟)。

5.5.6 菌种、毒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要求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5.6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5.6.1 血源传播病原体职业暴露安全保障措施,详见《员工职业暴露管理制度》。5.6.2 伤口处理

5.6.2.1 紧急局部处理:⑴应轻轻捏住伤口,尽可能挤出血液;⑵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检验标本不慎溅入眼睛,立即于洗眼台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5-15分钟。

5.6.2.2 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0.5%碘伏)涂抹,并用防水敷料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在洗眼台用清水(冲洗)。

5.6.2.3 发生职业暴露后请立即上报院感办,由院感办进行后续追踪。

6.流程(无)

7.表单(无)8.相关文件

8.1《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8.2《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8.3《员工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篇7:输血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布局合理,内部划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血液储存、发放处和血液治疗室等应设在清洁区,办公区设在半清洁区,实验室和处置室应设在污染区。

(二)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血液及血液成分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应。

(三)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四)保持环境清洁,台面。地面、桌面每日清洁2次,被血液污染应及时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五)储血设备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七)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篇8: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 国内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现状

目前,在国内医院临床中,各类抗菌药物的应用不断增多,而临床医生根据微生物检验报告给药的比例较小,从而导致各种用药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引发概率不断升高。在医院内细菌感染的患者中,接受细菌培养的也比较少。而在很多基层医院中,由于受到检验人员专业能力、仪器设备配置情况的影响,导致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实际需求。据笔者查阅国内相关临床医学的资料发现:在国内医院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的概率较大,进而导致临床诊断中误诊、漏诊的现象不断增多。另外,在国内医院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还存在忽略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等分离鉴定的现象,而且没有深入进行细菌与感染关系的探讨,从而导致医院感染范围的不断扩大,易感人群遭受感染的概率加大[2]。

2 改临床变微生物检验现状,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中介入诊疗技术、放疗、化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而导致医院感染的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国内医院现阶段的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却相对较差,难以符合临床诊治与感染防控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加强对于相关问题的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具体的措施:

2.1 对于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在医院临床诊治工作中,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引发医院感染,而对于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检验人员应注意各种微生物的正确分离,而且要对分离后的微生物进行科学的鉴定。据国内外相关医学研究资料显示:引发医院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为革兰阴性需氧菌,但是对于其他厌氧菌、真菌、病毒的检验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国内医院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分离鉴定仍然被视为相关检验工作的“金标准”,但是其也存在速度较慢的问题,不符合医院感染控制患者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应将标本的直接检查作为基础,尽可能的提高检验的速度。另外,细菌分型也是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分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分型、分子分型、质粒图分析、噬菌体分型、细菌素分型等,其中分子分型的可靠性最高,根据分型后的检验结果,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判断医院感染的可能性与流行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2 加强对于易感人群、正常菌群的监测

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重症监护室患者、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住院的各类型癌症患者等,上述人群引发医院感染多与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有关,所以,在对易感人群进行合理的诊治与护理时,还要注重易感人群的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并且对于呼吸道、肠道进行正常菌群和环境细菌监测,从而有效控制易感人群的医院感染概率。

2.3 加强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细菌学监测

在医院的临床诊治工作中,经常需要借助各种导管、纤维内窥镜、血液透析机等医疗器械,而使用此类医疗器械多为侵袭性操作,如果不能在使用中进行必要的消毒与灭菌处理,将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损伤、黏膜防御屏障遭受破坏等引发医院感染的问题。同时,为了方便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应用越来越多,如:注射器、输液器、针管等,这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在医院感染的控制中,必须加强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细菌学监测,对于医院现阶段应用的各种医疗用品要定期进行抽样检查,并进行无菌试验、热原筛检监测等,在确定医疗器械与一次性医疗用品符合相关检验指标后,方可发放临床中使用[3]。

2.4 定期总结与反馈病原菌及其耐药的监测资料

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以及临床微生物检验开展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实验室采用列表的方式对于某一段时间的病原菌的耐药性及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医院的监测资料应包括:某种特定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以及某种病原菌对于各种抗菌药的敏感程度变化情况,监测工作应注意连贯性,进而才能为临床诊治中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的依据。另外,在病原菌及其耐药监测资料的定期总结与反馈中,还要注意与合作医院检验科室及检验人员进行交流,有利于医院更为全面的开展各类感染的控制工作。

3 结语

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学科,加强对于医院感染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其中。在现代临床诊断与治疗中,随着介入操作的不断增多,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都客观增加了引发医院感染的概率,为了保证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必须适时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国内医院普遍存在的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问题,要注重检验人员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的提高,并且完善各种检验工作的管理制度,进而实现对于各种病原菌流行趋势及耐药率的有效监测,降低引发医院感染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张秀英.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779.

[2]段巧玲.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6):1021-1022.

篇9:微生物检验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感染控制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在感染的诊断及医院感染的控制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感染的发生通常包括3个环节:感染源的存在、感染的传播及易感人群,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由此可见,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无法离开微生物检验,如更好的发挥微生物学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与临床实际,对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分析如下。

1 微生物检验用于病原学的诊断和分型

各种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各种放、化疗手段的运用,介人性诊疗技术的开展和广泛应用等均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微生物检验,临床上可更为准确的进行病原学诊断,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使医生能更全面的分析和查明感染原因,从而采取及时、有效措施以控制医院感染 。由此也要求微生物实验室不仅能迅速、准确的地分离出微生物,还可以准确的对所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这样在爆发医院感染时,通过微生物检验科对病原菌进行快速的种鉴定和型鉴定。当前,通过微生物分离鉴定可以鉴别病原菌的种。当发现某些耐药菌是,若能立即对该耐药菌进行分子分型,然后根据基因型来判定流行的的范围和可能性,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则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感染。

2 加强对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前,尤其是在国内,临床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滥用现象非常普遍[2],造成了日益增多的耐药菌株的出现,且对不同抗生素产生了多重耐药,具体可表现为:多国家和多地区出现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传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逐年增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增多;出现了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出现了耐青霉索和耐头孢菌素的酿脓链球菌等。作为医院检测微生物的主要部门,微生物检验科室应定期反馈实验室资料,做好各种临床标本的细菌鉴定,随时监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科室常见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特征。另外,还应定期总结分析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将资料及时反馈给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一旦查出具高度传染性的微生物或发现多重耐药菌,应立即报告感染科,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从而避免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3 加强细菌学监测,从多方面阻止疾病传播

3.1 加强对感染源的细菌学监测 医院里的医护人员、患者、医院环境等均是医院感染的感染源,对上述感染源的消毒仍然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3]。医院可通过生物指标法来进行消毒灭菌,作为是否彻底消毒灭菌指标,有效的监测消毒是否达到相应的卫生标准,从而阻断疾病扩散和传播。

3.2 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细菌学监测 医院常见的传播媒介包括空气污染、医疗器械污染、环境污染以及医护人员携带的病原菌等[4]。由于临床上使用的部分器械常为侵袭性操作,如该器械消毒不彻底,则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带入患者体内,使患者被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另一重要媒介则是大量一次性医疗用品,因此一次性医疗用品应严格的按规定抽样进行热原筛检监测与无菌试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供临床使用。而且,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一些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能存活较长时问,若进入到易感患者体内,则易导致医院感染。所以,微生物检验室应各科室的空气进行充分的细菌监测,尤其是治疗室、换药室以及ICU病房等,另外还应特別关注一些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等医院内的重要病原菌,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控制。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细菌耐药质粒酶切图谱分析、DNA序列分析、染色体网谱分析、分子流行病学监测等,充分了解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规律,从而为制定确实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3.3 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细菌学监测 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与医院存在的大量易感人群有着密切的关系。重症监护患者、住院癌症患者、严重烧伤患者、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等均是易感人群,易感人群通常免疫力低下,条件致病菌或者机会致病菌容易成功侵袭该类患者的免疫防线而使患者发生感染。因此应对医院的易感染群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细菌学监测,包括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环境细菌监测、肠道和呼吸道正常菌群监测等。

4 履行微生物检验工作者职责,做到防微杜渐

作为一名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如何促进医院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和特点。严格监测每批医疗器械的灭菌情况,严格检测各重点的空气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感染控制部门和临床联系,及早做出应对措施。此外,微生物检验工作者还应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抗生素的使用指南,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监测,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抗生素处方的审查制度,从而减缓耐药菌株的形成速度。

参考文献

[1]黄金梅.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2O-121.

[2]张秀英.微生物董艳娥.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94,98.

[3]党凤枝.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260.

[4]毛向红,赵惠芬,潘红.留置导管与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90-91.

篇10: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室内清洁、通风布局合理,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洗手设施,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健全,坚持湿扫。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患者的安置应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必须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锐利器械用后进入防渗漏的锐器盒,不得重复使用。开展预防医院感染健康教育。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垃圾至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进行焚烧,不能焚烧的进行深埋达到无害化处理。

篇11:产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产房严格划分非限制区、限制区,标志明确。非限制区应设在最外侧,包括更衣室、产妇接诊区、污物间等,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刷手间。限制区在内测,主要包括正常分娩、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

(二)刷手间应临近分娩室,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配备流动水等手卫生设施,洗手刷、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助产人员按外科刷手法刷手。

(三)配备空气消毒装置,每天2次对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或消毒,地面湿式清扫;产妇分娩后及时清洁地面、台面和仪器表面等,遇有血、体液污染,必须立即消毒。

(四)凡进入产房人员必须先洗手、更衣、换鞋。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要求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

(五)新生儿使用的吸痰管等,应一婴一用一灭菌,吸痰用生理盐水一婴一瓶,不得共用。

篇12:医院洗衣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洗衣房按其工作流程应设污物接收间、消毒间、洗涤间、烘干间、叠衣间、修补间、清洁衣被贮存间、发放间等。

2、应严格划分污染区与清洁区。污染衣物未经洗涤消毒不得进入清洁通道及清洁区。

3、不得在病房走廊清点污脏被服,应直接放置污衣袋内运送洗衣房的污物间清点。清点完毕及时清扫,定期消毒。

4、传染性衣物或被血、体液污染的衣物应单独标记,用蓝色污衣袋运送,分机洗涤。

5、收送被服的路线由污到洁顺行通过,不得逆行。运送车辆应洁、污分开,定期消毒。污衣袋每日洗涤。

6、工作人员在回收污被服时,要戴口罩、戴手套,注意消毒隔离。

7、各工作间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每周大扫除一次。

8、一般衣物,洗涤温度要达到90℃以上,洗涤30~40分钟。

9、传染性衣物应用100℃含有效氯250~500mg/L洗涤液洗涤30~60分钟;烈性传染病衣物,应先压力蒸汽灭菌再洗涤。

10、有明显尿、血、粪便污染衣物,应按传染性衣物洗涤消毒。

篇13: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76例, 按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8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8例;年龄18~75岁, 平均 (37.8±8.4) 岁;住院时间3~11d, 平均 (8.2±1.0) d。研究组男19例, 女19例;年龄18~77岁, 平均 (39.3±8.3) 岁;住院时间2~13d, 平均 (8.8±1.5) d。76例患者中内科23例 (30.3%) , 外科21例 (37.6%) , 骨科32例 (4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常规治疗, 临床根据每位患者体征、病情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给予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期微生物检验:采用ID32试条 (生产于法国梅里埃公司) 行细菌检测;采用ATBG-5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对患者进行确诊试验, 头孢他定30g/片, 头孢他定/克拉维酸10g/片, 头孢泊肟30g/片, 头孢泊肟/克拉维酸10g/片, 试验过程监测患者加以克拉维酸的抑菌环, 直径增大若≥5.0mm, 则定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菌, 临床医师根据其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相对应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医院感染情况:未感染、感染;医院感染轻重程度:Ⅰ级 (轻度感染) , Ⅱ级 (中度感染) , Ⅲ级 (重度感染) [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轻重程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的轻重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医院感染与传染性疾病类似, 需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个重要因素方能实现[3,4]。而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和微生物检验有着紧密联系, 且常见类型的医院感染 (如:术口感染、腹泻、恶性呕吐等) 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 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和医疗经济压力, 同时也增加了医院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浪费, 因此增强微生物检验工作是尽早发现传染源、及时阻断传播途径避免易感染人群遭受感染、监测和防控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5]。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说明微生物检验能够显著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原因在于微生物检验能通过各类分型法 (如:嗜菌体分型、分子分型、细菌分型等) 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菌, 筛选耐药菌株, 并依据基因型判断病原菌传播的可能性及传播范围, 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从而快速有效地控制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的轻重程度优于对照组, 说明开展微生物检验不仅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而且能够减轻被感患者的感染程度, 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减少医疗费用, 容易被患者接受。分析原因与微生物检测能够确定感染源、途径、性质等有关, 通过其明确检测, 可正确指导临床医师对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地恰当选择。另外微生物检验过程还采用K-B纸片法做药敏试验, 为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减轻治疗的疼痛感, 增强临床疗效, 减少医疗资源浪费[6,7]。

综上所述,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微生物检验具有积极影响, 可明确早期感染源, 阻断感染传播途径, 为住院患者的疗效及生命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

摘要:目的 探究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76例, 按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常规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定期微生物检验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医院感染的轻重程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的轻重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交叉感染,微生物敏感性试验,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苗瑞霞.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20 (1) :168-169.

[2] 梁玉金, 何风君.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0) :4-6.

[3] 曾明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6) :72.

[4] 武华, 陈静, 杨秀莲.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4) :626-627.

[5] 董艳娥.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8 (15) :94-98.

[6] 杨彩玲.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24) :113-115.

篇14: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控制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8-02

随着介入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各种现代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医院感染已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也增加了卫生资源的耗费[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微生物检验已日益成为疾病诊断、抗生素合理使用、医院感染控制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微生物检验水平直接关系到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和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所以,充分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发挥其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已成为现代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发挥的作用

1.1对于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在医院临床诊治工作中,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引发医院感染,而对于临床标本进行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据国内外相关医学研究资料显示:引发医院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为革兰阴性需氧菌,但是对于其他厌氧菌、真菌、病毒的检验也是不容忽视的[2]。根据分型后的检验结果,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判断医院感染的可能性与流行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1.2加强对于易感人群、正常菌群的监测。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重症监护室患者、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住院的各类型癌症患者等,上述人群引发医院感染多与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有关。所以,在对易感人群进行合理的诊治与护理时,还要注重易感人群的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并且对于呼吸道、肠道进行正常菌群和环境细菌监测,从而有效控制易感人群的医院感染概率。

1.3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细菌学监测。在医院的临床诊治工作中,经常需要借助各种导管、纤维内窥镜、血液透析机等医疗器械,而使用此类医疗器械多为侵袭性操作,如果不能在使用中进行必要的消毒与灭菌处理,将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损伤、黏膜防御屏障遭受破坏等引发医院感染的问题[2]。

1.4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试验的结果[3]。病原菌及其耐药的监测资料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以及临床微生物检验开展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实验室对于某一段时间的病原菌的耐药性及相关情况进行总结。

2如何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水平

2.1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的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首先,应制定一系列标准的标本采集操作规程;其次,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强化责任意识,对于接收的标本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对不合格标本坚决退回并说明原因;最后,微生物室要对标本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并将统计结果通报给感染控制部门和相关科室的护士长,发挥其督促作用。

2.2标准化的细菌药敏试验。加强药敏试验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获得药敏试验准确性的关键[4]。准确的药敏试验需要合格的药敏试剂和标准的试验方法,而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更应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相关部门亦应积极研究并合理制定我国的药敏试验标准[5]。

2.3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有效沟通。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迅猛发展,新的耐药形式和菌株不断被发现。如何将有限的实验数据变成实用的诊断信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需要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不断地与临床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2.4积极参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对每批医疗器械的灭菌情况进行监测,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及各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位进行空气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与感染控制部门和临床联系。同时应掌握本地区医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概率和趋势,并定期反馈给感染控制部门和临床医生。

2.5发展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对于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的感染性疾病,特别对那些体外难培养的病原微生物,临床迫切需要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目前血清免疫学、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芯片和多肽质谱分析等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疑难病原确诊率。其中应用较多的是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的快速诊断技术PCR。但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基层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水平,是摆在每一位微生物检验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2.6更新检验人员的观念和专业知识。医院微生物室逐渐在细菌耐药监测和医院感染控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检验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医学微生物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向,不断更新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包括掌握与临床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各种检验技术、抗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细菌耐药谱的变更、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的最新药敏规则等。

综上所述,在感染性疾病仍然是人类健康严重威胁的今天,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更应提高理论素养,发挥自身职能,在准确快速做好病原微生物诊断的前提下,与临床医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指导临床诊疗。同时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实施科学的消毒与隔离,从而真正发挥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巧玲.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6)

[2]阙肖东.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

[3]郑其二.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6)

[4]朱庆义.加强临床微生物室药敏试验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5)

篇15:《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组织管理: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的建设,落实三级网络职责。

2.控制规划

(1)法定报告传染病及时报告率100%。

(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院感染漏报率≤10;②医院感染发生率≤10%;③一类切口手术不我感染率≤0.5%;④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⑤抗感染药物应用率≤30%。

(3)感染性疾病暴发的报告与控制措施

①报告制度:发生科时1h内填感染病例紧急报告卡或打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临床微生物是在短时间之内、不同伤病员的同类标本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活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理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1h内电话或书面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1h内向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电话报告,同时报告医教部医疗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非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暴发由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书面报告大学临管处、杨浦区卫生局和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感染暴发除医院感染办公室按感染暴发程序报告外,信息科疫情传报负责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前述上级部门报告。

②处置措施:识别暴发,及早发现暴发对于减少传播非常重要,潜在问题大多先由护士、医生、微生物专家、其他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监测时发现。调查暴发:通过调查确定暴发来源以执行控制措施。控制暴发:控制方法根据不同的因素和传播方式而定,但均应包括隔离措施、环境清洁和患者护理的改进这几个方面。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

生物监测:消毒剂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器械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检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浓度符合标准。

③消毒、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微生物。

④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器(含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器、干热灭菌器、内镜灭菌器均生物检测合格。

⑤内径:消毒后的内镜(如:胃、肠镜、喉镜、气管镜等)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镜),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如膀胱经、腹腔镜等)、活检钳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⑥餐具:细菌总数≤5cfu/cm²,未检出大肠菌群,并且未检出致病菌。

(5)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卫生学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标准

空气(cfu/m³)

物体表面(cfu/cm²)

工作人员手(cfu/cm²)

I类

洁净手术室(含急诊手术室)、洁净病房(含产房、监护室、血液透析中心)、洁净静脉配置中心

≤10

≤5

≤5

II类

普通手术室、供应室的无菌间、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烧伤病房、新生儿室

≤200

≤5

≤5

III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检验室、各类普通病房

≤500

≤10

≤10

IV类

传染科病房

≤15

≤15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比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3.医院感染控制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医院分级管理》的“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要求,建立管理目标、计划、管理制度、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报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审议。

4.负责全院各级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医院感染学习班1~2期。

5.协助和监督各部门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落实。

6.参与全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7.对上述监控指标每年回顾一次。

END

上一篇:医院科教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教育部:重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