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教案1

2024-06-13

自然灾害教案1(通用12篇)

篇1: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育

张 红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分类

1、自然灾害按成因分类(高一必修下册自然灾害分类)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2、自然灾害按成因及分布圈层分

天文灾害: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地面通讯和磁场产生影响。

气象灾害:台风、干旱、寒潮、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啸等 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

三、几种主要的自然灾害:

(一)气象气候灾害:

1、台风: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度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干旱: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3、寒潮:寒潮是我国冬春季节的主要灾害天气,由快行冷锋所致,可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大范围地剧烈降温,特别是春、秋季节,农作物成熟期及生长期产生的冻害,危害最大。

(二)地质灾害: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从而导致人类生命物质财富造成损失的灾害事件,统称为地质灾害。

1、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2、板块学说:

3、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现象。地震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威胁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4、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弊:火山爆发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破坏山林、田园和建筑,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

利:火山灰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附近地热资源丰富,可以开发成旅游资源。

5、滑坡、泥石流:

(1)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的地质现象。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2)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3)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4)措施:预报、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自然灾害。2009、3、28

篇2:自然灾害教案1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人 激发互动: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 发现探究 合作交流: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

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互疑互问,思维创新:

/ 2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回顾概括,反思延伸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 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篇3:自然灾害教案1

1 监测时间

调查分两个年度开展,时间分别为秋季、春季和夏季,共11个野外调查工作日。

2 监测范围

以月亮湾自然保护小区为范围开展种子植物调查,其中对乔木树种全面调查,对草本分区域设立10个样方(1 m×1 m)及3条样线开展调查。

3 监测统计

月亮湾自然保护小区目前发现种子植物31科44种,其中乔木19科24种(裸子植物2科2种),灌木1科1种,草本14科19种。具体见表1。

生态监测的结果表明,月亮湾自然保护小区植物科数占江西的14.49%,占全国的9.2%,种数占江西的0.94%,占全国的0.16%,总体较单调,以单种科为当地区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植物种类保护显得较重要(见表2);植物区系分布类型广布种占41.94%、泛热带占35.48%、北温带占22.58%,具有明显的过渡型特点(见表3)。

参考文献

[1]陈圣宾,欧阳志云,徐卫华,等.Beta多样性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0,18(4):323-335.

[2]金孝锋,丁炳扬,郑朝宗,等.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05-618.

[3]徐敏,骆争荣,于明坚,等.百山祖北坡中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4):450-457.

[4]沈泽昊,胡会峰,周宇,等.神农架南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J].生物多样性,2004,12(1):99-107.

[5]朱彪,陈安平,刘增力,等.广西猫儿山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树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04,12(1):44-52.

[6]朱彪,陈安平,刘增力,等.南岭东西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树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的比较[J].生物多样性,2004,12(1):53-62.

[7]唐志尧,柯金虎.秦岭牛背梁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04,12(1):108-114.

[8]唐志尧,方精云,张玲.秦岭太白山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梯度格局及环境解释[J].生物多样性,2004,12(1):115-122.

篇4:自然灾害教案1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洪水形成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篇5: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案(一备)

主备人:张明镜

成员:热孜古丽、萨尔赫特、张君、陈春秀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教案(二备)

主备人:张明镜

成员:热孜古丽、萨尔赫特、张君、陈春秀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教案(三备)

主备人:张明镜

成员:热孜古丽、萨尔赫特、张君、陈春秀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教案(一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文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能结合实例区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3、结合我国地形与气候知识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4、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

2、通过资料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通过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培养因地制宜发展的经济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分布地区和造成危害。

2、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

三、教学难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及原因。

四、学法指导:本节知识和前面所学内容联系密切,温故知新法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要在课前复习板块构造学说。我国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等内容。本节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可以结合生活中所看、所想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

五、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教材,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2010年8月甘肃舟曲泥石流的视频资料):同学们观看视频,讨论这种自然灾害一般在什么地形类型发生较多? 学生:山区。

教师:对,这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如若我们遇到自然灾害就能从容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推进新课(1)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视频):我国遇到过一些灾害,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自然灾害,那究竟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4—55页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分为哪两类?各包括什么自然灾害?

3、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派代表展示成果。

【师】同学们找到自然灾害的概念了吧,让我们来齐读自然灾害的概念。

1、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我们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3、读图教材第54页图2.46。图2.47。分组讨论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4、交流自己见过的自然灾害及造成的损失。(分组探究:完成第56页活动。)

5、学生派代表展示成果。(略)

转承:我们已经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和类型,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师: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文字内容总结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学生派代表展示成果。(略)

教师:读教材第56—57图2.48和图2.49,完成第58页活动。学生合作探究,分组合作完成。各小组展示成果(略)转承:面临如此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

(三)防灾减灾

教师: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8—59也图文资料,总结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自组学习,总结我国政府为防震减灾采取的措施。学生代表展示成果。教师精讲点拨(略)完成60页活动。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分布广,并且受灾严重。了解自然灾害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有效防灾减灾。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我们自身也要提高灾害自救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一、常见自然灾害

1、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灾情(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分布:

(1)、气象灾害:干旱(华北春旱)

洪涝(南方)

台风(东南沿海)

寒潮(全国,除青藏高原)

(2)、地质灾害:地震→(全国都有地震带,台湾、西南多地震)

滑坡 →(中西部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

2、特点:

(1)、种类多(2)、分布广(3)、频次高(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4)、受灾严重

三、防灾减灾

四、防灾减灾的环节

1、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

2、建设防灾工程

3、做好灾前准备工作

4、及时救援与救助

篇6:1.走进大自然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大自然的各种各样事物。

2、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成为爱护大自然的一员。教学重点:激发对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身边周围处处都有大自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大自然。(师生自由谈话)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大自然,还有大自然有什么吗?让我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感受看看吧。板书:走进大自然

二、探究合作

(一)、认识大自然

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现象)

2.观察:分组观察大自然现象,交流各自的发现。

(二)、感受大自然

1.通过视频看到了许多的大自然,那你们能不能说出大自然中有什么吗?

(学生自由回答)

2.演示图片:利用图片来对大自然更加深刻印象。

3.提问:大自然中有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4.交流:针对某个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爆发,河水是从哪里来的

5.让学生说说各自已有的自然知识。

6.归纳:对大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普及大自然的知识。

三、师生小结,收获无限 1.自由畅说收获与感受。2.小结:

大自然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奥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要努力学习,去了解自然,去探索自然,为人类造福。

板书:

走进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有河流、山脉、海洋、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篇7:《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查字典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

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范读第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第1、2自然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篇8:自然灾害教案1

1 数据与方法

笔者收集、查阅了历史地震研究的相关史料和文献,特别对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进行了详细的查阅、分析,整理了这一地震对山西省破坏的史料。同时结合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等震线图,对山西省的各影响烈度范围内的破坏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华县特大地震的破坏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对总结大震应对经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深入开展地震应急和地震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2 华县特大地震对山西省造成的震害

2.1 从华县特大地震史料记载点上说明山西遭受严重震害影响

山西祁县: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地大震。

山西宝德州(治今保德):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地震,房屋有声。

山西临汾:嘉靖三十四年冬地震,有声如雷,坏城垣房舍,压死百余人。

山西襄陵(今襄汾西北襄陵):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地大震。有声如雷,自西北来,坏官民庐舍,压死者九十余人。汾河两岸,地裂成渠,宽尺余,或涌沙,或涌水,自后频震无时,累月乃息。

山西曲沃:光绪《曲沃县志》作:十二日夜地震,有声来自西南,屋舍倾,人有压毙者。

山西汾西: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有声,房舍倾颓,人有压伤死亡者。

山西蒲州:三十四年十二月蒲州地大震,有声如雷,地裂水涌,城垣房舍倾圮殆尽,人民压溺死者不可胜记。

山西临晋(今临猗西南临晋),猗氏(今临猗)、万泉(今万荣西南古城)、河津: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地大震,有声如雷,地裂成渠,城郭庐舍尽覆,人民压死不可胜数,三年余不止。

山西荣河(今万荣西南荣河):三十四年秋大水,黄河溢,水至城下,漂沫禾稼。冬十二月十二日地大震,声如雷,坏城垣及官民庐舍万余,压死者甚多,地裂泉涌,平地水深三四尺。绵绵震动不息,至次年方止。

山西猗氏(今临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地大震有声,坏城郭庐舍,人有死者。

山西万泉(今万荣西南古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地大震有声,坏城郭路段和,人有死者。

山西河津: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地大震,有声如雷,城堡官舍崩塌,人民压死千余口,县北干涧、东长、僧楼、故(古)镇等尤甚。

山西解州(治今运城西南解州):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地大震,有声如雷,城垣庐舍倾覆,居民压死不可胜数,至次年春未息。

山西安邑(今运城东北安邑):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地震,安邑县衙门尽塌,民房约倒八分,压死人口万余,头畜其数;城西办里崩出水泉十数余眼。荣河县地裂成沟,泉水如河。

山西夏县:嘉靖三十四年地震,蒲、解、夏为尤甚,城催隍湮,土涌井沸,儒学及温公书院、乡贤祠俱圮(pi)毁,惟文庙正殿独存,压死人民殆及千数。

山西平陸: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平陆县十二日狂风大阵,夜更时分,炮响三声如鼓。十三日子时,震,声响如万雷,摇塌房屋,山崖、平地崩裂,涌出黑水沙泥,压死人口数多。

山西稷山:时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地震,始自西北,有声如雷,地形侧摇,房舍尽覆,压死人民多寡不齐。

山西绛县: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十余次(原注:房屋倾塌,压死者千余人)。

山西霍州(霍县):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有声自西南如雷。房屋倾倒,人多有压伤死亡者。

山西乡宁: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地震,庙学俱坏[2]。

记录到此次地震的地方还有芮城、永和、汾西、洪洞,霍州、灵石、汾州、孝义、平遥、石楼、临县、离石、中阳、柳林、太原、清徐、交城、文水、祁县、太谷、榆次、忻州、代州、定襄、保德、岢岚、兴县、平定、昔阳、左权、长治、潞城、壶关、黎城、晋城、高平、阳城、沁州、武乡、沁源等。

所有记录中,记录到人口伤亡的有17条,该地震对山西省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很多地方特别是运城地区死伤人数不可胜数,如解州、蒲州、荣河等地。综上所述,足见山西省受灾范围之广,灾情之惨重,人口伤亡之多。

2.2 从华县特大地震分析山西遭受震害分布特点

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影响到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和河北省等。华山山前断裂和渭南塬前断裂是华县特大地震的发震构造[4],这两条断裂走向为近东西向,华县地震等震线椭圆长轴即为该方向,山西省的影响区正好位于椭圆的右侧长轴方向,波及范围极大。而且该地震烈度衰减符合典型的椭圆衰减模型。该地震对山西省的影响范围、程度极为深大,山西省绝大多数地区都遭受到5度的破坏,最大影响烈度10度。10度区分布在运城的永济和蒲州,占华县地震10度区总范围的1/4;11度区分布在运城的芮城、安邑、解州、临晋、荣和等地,占华县地震11度区总范围的近1/2。而8度区主要分布在临汾市,也有少部分分布在运城市的平陆,6度以上影响区域占到山西省面积的1/2;5度影响到山西省的绝大多数地区,从南部的运城市到北部的朔州市。

3 结语

本文广泛收集、查阅了有关历史地震研究的相关史料和文献,特别对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史料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分析,同时结合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等震线图,对山西省的各烈度范围破坏分布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大震的破坏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对总结大震应对经验,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深入开展地震应急意义重大,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历史地震研究。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60-161.

[2]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63-209.

[3]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山西地震等震线图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64.

篇9:赈灾1+1,自然堂再献爱心

截至5月16日。累计向灾区捐款1204935.5元

5.12汶川地震,自然堂在四川的伙伴也未能幸免于难,268家加盟店遭受严重损失。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自然堂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以“忠、信、礼、义”为本,展开了一种全新救灾模式,联合事业合作伙伴共同支援灾区重建。

5月14日,伽蓝国际美容集团在接到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与中国红十字会共同主办的慈善募捐晚会邀请时,董事长助理白荣涛亲赴现场,代表伽蓝国际美容集团捐款10万元;15日,伽蓝国际美容集团董事长郑春影率领全体伽蓝人开展了一场爱心捐款活动,募集抗震救灾款104935.5元。自然堂作为伽蓝旗下的主力品牌,在此次抗震救灾捐款活动中展现出了大品牌的社会责任感,仅自然堂和自然堂上海分公司捐赠款项就达24865元;16日,伽蓝国际美容集团积极响应由全国妇联、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等11个机构联合举办的“情系灾区,爱心呼唤大联动”活动的号召,向灾区再次捐款100万元。至此,伽蓝集团在短短4天时间向灾区捐款1204935.5元,并第一时间向公司在灾区的员工家属邮递帐篷、防潮垫等救灾物资。

实施赈灾1+1计划,多种渠道并轨救灾

5月25日,自然堂一线品牌战略发布会于上海隆重举行。面对全国近百家媒体,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郑重承诺实施“赈灾1+1计划”,即凡订购活泉补水新品、晶莹提亮保湿粉底液及冰泉活力唇彩的伙伴,每订1支产品,加1元爱心,自然堂公司将再多加1元钱,“你加1,我加1”,自然堂人共同将这部分爱心善款捐给受灾伙伴。

7月17日,四川遂宁自然堂一线品牌发布会上,自然堂全国营销总监安丽英女士及集团领导一行不仅为四川的自然堂伙伴带去了全体伽蓝人的特别慰问,更带去了切实的物资援救:对在地震灾害中亲人罹难的加盟店给予6万元现金救济,其中德阳尊道女人世界的廖香女士在地震灾害中失去了两位亲人,给予4万元现金,自贡荣县佳丽日化店的刘勇先生失去了一位亲人,给予2万元现金;对在地震灾害中造成亲人伤残的加盟店给予3.5万元现金救助,其中自贡荣县佳丽日化店的刘勇先生1.5万元,德阳拱星自然堂专卖店曾小英女士1万元,绵阳亮都精品日化店罗亮先生1万元对在地震灾害中受伤的绵阳亮都精品日化店的店员龚翠英和林秋两人分别给予3千元现金救济对在地震灾害中店铺受损无法正常经营的加盟店,在其,恢复正常营业时,无偿给予1万元产品作为救济,同时公司根据加盟店的类型及装修档次无偿赠送柜台;对受灾加盟店,公司无偿给予调换产品。

篇10:《大自然的色彩》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采用学生(小组)学会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能运用色彩知识去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并进一步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多种文化艺术内涵。

(2)过程与方法:活动——欣赏——学习——动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丽色彩现象的主动感觉和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知感受并运用简单的色彩手段表达自然界的色彩关系。教学难点:使学生比较准确的把真是景物或事物概括为简单的色彩关系。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这几首诗我们很熟悉,诗中美景令人神往,那么自然界中真的有这样的美景么?

2、创作、体验 课件演示:一组图片

日月轮回四季交替 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魅力无穷。让我们来分析图中出现的几种主要色彩:近、中景秋天树叶的金黄、橘红,夹杂着一些灰紫色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湖边有墨绿色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淡灰紫色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

提问:大家感受到这些丰富和美丽的色彩了吗?平时你们注意过身边的景色变化和色彩现象吗? 看看上面两幅例图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在黑夜里没有光线的情况下,这些色彩还有吗?

色彩产生的原理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因为物体具有吸收和发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彩色。

“练一练”

自选工具简单画出荷花的色彩关系:主要有大面积的绿色和粉色,但绿色右上角深一些,莲蓬稍发黄,下面的花蕊是土黄色的。花瓣尖上粉色稍重,下方浅色调,是指色彩运用的总体倾向。如红色调的晚霞、土黄色调的高原风景等。

(“调子”原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现一首音乐作品的“音高”,是支配乐曲的音调标准,如D大调、C大调等。绘画借用这个名词,是因为它很方便,可以准确地表示一幅作品的画面综合观感效果、色彩、明暗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综合效果。如冷调、蓝灰调、金黄色调等。色调常见于生活中且常用于设计和绘画中。)

分析教材右页的四幅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深化对色调的理解。

3、课堂练习

在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或作品,任选工具材料,简单画画色彩关系。

用简短评述的形式来描写自己画出的色彩作业,或写出对自然界美好色彩现象的感觉和印象,或是评价一幅绘画、一幅摄影作品。

4、展示作品

鼓励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分组或全班欣赏作品。总结自己的制作方法。自己评价,后师生共评。

5、评价与拓展

对学生作业的点评,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针对不足提出恰当的建议。评价应充分肯定。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色彩,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后会接触更多的色彩知识,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色彩这个工具,描绘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体会色彩带来的各种感受。

篇11:自然灾害教案1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自然灾害与人类》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学会分析诱发洪水灾害的种种因素。2.能力目标:

(1)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校的高一属于分层次教学,学生基础有差异。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课下要求要有所区别。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自然灾害与人类,完成预习学案。

(1)分析是洪水?洪灾?你能说出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吗?(2)列举洪水有哪些危害?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找学生进行解答和讲解,学生总结。(课堂实录)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较为掌握,学生可独立完成。探究三: 探究三.洪灾的形成原因?

让学生仔细读教材本部分内容,教师多媒体展示问题:(1)你能总结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吗?

(2)你认为流域的汇水速度与地面坡度、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分别有怎样的关系?(3)河道的顺直程度、通常程度、纵向坡度与河道的排水速度有什么关系呢?(4)列举一下人类活动哪些行为也能引起洪水?

(5)思考人类在流域破坏植被和围湖造田常能引发洪水的原因?

先组内讨论探究问题,再组间进行交流意见。引导学生先宏观后微观对其认识,可先总结洪灾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再具体细化补充,如自然原因有哪些?具体怎样影响的?学习小组交流完后,逐一讲述问题。教师讲评总结。最后多媒体出示98年我国长江流域洪灾有关资料,让学生再次思考,用总结出的思路去验证核实。

设计意图:该部分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是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方法有所差异。A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思考,总结洪灾成因以及理解。并能够应用到具体事例中。对于其他层次分组合作,教师提示引导。最后用案例可以帮学生突破难点。探究四、五 展示问题

(1)找出泥石流的发生具备的条件?(2)你能描述出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吗?

(3)想一想泥石流易在我国哪些地区发生?你的理由?

(4)你能总结出防洪减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各有哪些吗? 组织学生在教材材料中找到相关信息,并简单总结。

设计意图:该部分易于理解,重要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篇12:自然灾害教案1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 8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载途(ză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

纬度(wĕi)

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多音字:

zăi(登载)(转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载人)

qiáo

(连翘)

qiào(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 8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展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

/ 8 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 8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

/ 8 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

/ 8 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 8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上一篇:幼儿园门口温馨提示下一篇:初中散文:制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