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2024-06-11

英汉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精选8篇)

篇1:英汉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英汉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商标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任何商标词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涵义,因此商标词的翻译必须注重英汉文化差异,使之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民族语言特点、人文地域风情等.

作 者:张卫萍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顺德,528300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商标词 文化差异 翻译

篇2:英汉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英汉商标词翻译-中外文化差异的镜子

本文以中外文化差异为视角,借助语用等效翻译观等理论,探讨英汉商标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从而增强商标译名的广告效应.

作 者:汤静燕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7)分类号:H3关键词:商标词 文化差异 等效翻译

篇3:浅谈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差异

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立足于商标词的文化属性, 分析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内涵, 着重探讨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差异。

1 商标词的文化属性

与普通词汇不同的是, 商标词是一种工业产权, 是制造商或商人为了使他人认明自己的商品或劳务, 从而与其它竞争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所使用的文字、名称、符号或图案 (袁志远, 郭克玲:2007) 。可以看出, 商标词的使用者是制造商或者是商人, 是产品和服务的标识;运用商标词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吸引消费者, 从而销售产品;“文字、符号”等信息表明任何商标词都有自身的文化涵义。

商标词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文化作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商标词的理据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应当说, 虽然不同英语商标词各有其独特之处, 但都具有较相似的且较为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比如他们之中有的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 有的来自西方各领域的名家名作、有的甚至本身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名和地名等。如Dyane (汽车) “狄安娜”, 是罗马神话中月亮和狩猎女神的名称, 是个传统的商标词, 有上等、漂亮的象征意义;Eden Vale是英国生产的一种乳制品的商标词, Eden是《圣经》中人类始祖居住的乐园。用它作商标带有质朴动人、田园牧歌式的风韵, 使人联想起纯美的自然风光。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 文化积淀丰富, 如“孔府家酒”、“杏花村”、“竹叶青”等, 就有很丰富的文化内蕴, 体现在商标上, 也显现出浓重的东方文化色彩。

可以看出, 采用具有文化因素的专有名词作商标, 是利用这些词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商品带上浓厚的人文气息, 从而最大程度地吸引消费者, 达到营销的目的。

2 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精髓在“跨”, 换句话说, 正是由于不同文化各自具有异质性, 翻译过程中才会产生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特殊形式语言之一的商标词往往能够折射出有关国家与民族的独特文化、风俗、经济、宗教乃至人文美学的内容。正因如此, 商标词的翻译不能忽视彼此的文化现象, 而更应当加以充分考虑。

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 商标词是商品的标识, 而文化又绝大部分通过商品来传播, 同时商品又通过文化而增值, 这就使这几者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正因为这种联系, 商标词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媒介, 应尽可能将商标制作者的意图传达给不同社会、传统、文化等背景下的读者。并且需要注意的是, 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文化”和“跨”的有机结合——如果缺乏跨文化意识, 只是进行不同文化下的单纯双语转换, 而不考虑对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义做相应的转换, 译名就缺乏文化意义和联想意义;而因为跨文化因素改变文化内涵也是不行的, 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准确地传达文化内涵, 更不用说实现商品的增值了。

3 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外的一些著名品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 它们给中国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切实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其中较为典型的品牌产品有可口可乐 (coca-cola) 饮料、福特 (Ford) 汽车、惠氏产品等。与此同时, 中国的知名品牌产品也不断地打入海外市场, 并崭露头角, 如海尔 (Haier) 冰箱、海信 (Hisense) 电器、方正 (Founder) 电脑等。因此, 探讨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差异应包含英译商标词和汉译商标词两个方面。

(1) 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心理差异

商标词的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而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所以在进行商标词翻译时必须考虑目标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例如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 音标为[naiki:], 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 但若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姬”之类的, 很多中国的消费者便会十分费解, 不知其意。译者在翻译时根据发音, 并考虑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损的特点, 将它译成了“耐克”, 既有坚固耐穿的含义, 又包含了克敌制胜的意思, 这样与原意胜利女神也不谋而合 (马骁勇:2004) 。美的电器原商标词为M D, 系“美的”两个汉语拼音字首字母的简单组合, 虽具商标词功能, 缺乏新奇创意, 近年被改为M idea, 懂英语的人立刻就会联想到My Idea (我的想法) 或My Ideal (我的理想) , 这一改变能与国际接轨, 利于产品外销。

(2) 商标词翻译的民族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的适用性以及使用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商标词的翻译也能发现这种民族语言差异。例如, 用Blue Bird作商标的轿车通常直译为“蓝鸟”。Blue Bird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作家Maurice Materlinek的童话剧Blue Bird (1911年) 。剧中Blue Bird象征“未来幸福”, 用作轿车的商标, 转意为“幸福之源”。在西方, 它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遐想。而在中国, 唐朝李商隐有诗云:“蓬山此去多无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乃蓬山仙境的使者, 且汉语的“青”与“蓝”均可等同于英语的“blue”。可以看出, Blue Bird译为“蓝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龙”是吉祥的神物, 是中华民族的标志, 因而不少商品以此命名。而龙的英译词“dragon”却是西方传说中“有翼、能喷烟吐火的巨大怪物”, 是“魔鬼和罪恶”的象征。因此, 在对外贸易中, 我们不能直接把中国的“龙”译成英文dragon。我国一知名的客车制造商把“金龙”译成Kinglong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较符合西方国家的语言习惯。

(3) 商标词翻译的人文地域差异

中西方具有许多不同之处, 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种族渊源、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程度等, 这些都是构成文化背景的诸多要素, 它们决定了东、西方人们在认知角度、思维方式、观念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较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 决定了商标词的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心理、民族语言差异, 还要考虑人文、地域等差异。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联想”是我国著名的电脑品牌, 但在翻译过程中, 如单纯按字面意思译为“association”, 则显得平淡无奇, 没有什么亮点。而译为“Legend”就具有了好几层意思——字面意义“传奇”与“联想”的含义不谋而合, 赋予原文更为深刻的意义, 更有助于体现联想集团“有联想才能创造传奇”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 如果要想让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商标词与目标语意义和文化涵义尽可能对等, 就必须注意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相应手段将译名尽可能的“本土化”。如Unilevel (联合利华) , 寓意为“中外合作, 利于中华”, 一方面利于国人接受, 另一方面有益于该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4) 商标词翻译的政治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会制度不同也会给商标词翻译造成阻碍, 尤其是反映国家政治文化特色的词语, 容易对不熟悉国情的民族造成信息传递障碍, 引起更大的误解。这就要求商标词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规避政治因素, 即使非用不可, 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避免政治上有特别含义、容易引起负面联想的词语。

如OPIUM男用香水是法国塞诺菲公司的著名香水品牌, 在推向中国市场时, 该品牌被直译为“鸦片”, 其初衷是希望该香水能像鸦片那样一经使用难以忘怀。然而由于鸦片在我国历史政治上的负面作用及影响, 人们对该称呼深恶痛绝, 该品牌香水遭到了我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和强烈抵制, 也被我国工商部门裁定为违法而禁售。究其原因, 就是这家法国公司忽视了“鸦片”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意义, 因而遭遇商业上的滑铁卢。

摘要:商标词是一种工业产权, 是人们精神领域创造的文化符号, 与文化有紧密的联系, 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商标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往往折射出有关国家与民族的文化、风俗、经济、宗教和人文美学, 应树立跨文化意识, 关注商标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心理、民族语言、人文地域和政治文化等文化差异。

关键词:商标词,翻译,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艾·里斯, 杰特劳特.广告攻心理战略——品牌定位[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4.

[2]马骁勇.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104.

篇4:英汉商标词翻译的文化处理

【关键词】商标翻译;文化传递;消费者文化心理;产品促梢

在进行商标的选用和翻译时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既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对等,在译人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域文化在译人语中再现,又要迎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以达到促销目的。具体来说,在进行汉语商标翻译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尽量传达原商标的文化内涵

语言学家注重商标译名的语言学特性,要求译名响亮悦耳、易记,词法简洁,有积极的联想寓意,与原名有联系(如音似)更佳。因为品牌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所以译者倾向于保留商标名原名的特点以保护其价值,音译类译法往往成为译者的第一选择。许多商标名是姓氏名或新造词,本身并无太多含义,就可以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保留原商标名的语言形式特征,以达到价值保存或品牌名“洋化”、“异化”的效果。如将“MOtorolS"译为“摩托罗拉”," Elizabeth Arden”译为“伊丽莎白·雅顿”," Mentholatum”译为“曼秀雷敦”," Est-ee Lauder”译为“雅诗兰黛”等,这些品牌特意向读者传递一种“异国情调”,满足了人们追求异国情调的心态,因此它们在中国的销售都很好。同样,一些中国品牌也可以直接采用音译法保留其中国特色。如安踏(ANTA)、利郎(LILANG)、拼牌(PIN)等。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采用变通的方法,有时可采用意译法,尽力传达原商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杜康”的音译Dukang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我们不妨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好酒的联想。“芳芳”不如译成" Fragrance(芳香)”,效果要好得多。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识,因此也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中文商标“皇朝”葡萄酒,英文译名是“Dynasty",不仅使人一下就联想到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酿造了数百年的陈年好酒,还会让人禁不住诱惑想去品尝一下美酒的味道。“飞鸽”牌自行车有令人喜爱的英文商标“Flying Pi-geon,它是和平的象征,而Flying更是把自行车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优先考虑消费者文化接受心理,服务于商品推销

音、形、意等只是商标的表层符号,而真正能深刻影响读者的是其精神、文化、审美等深层次需要,如马斯洛提出的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因此,商标译名应在音美、形美及意美的基础上揭示产品的价值、功能与特点,译名应符合其品牌形象定位,迎合读者在文化、审美及消费心理方面的需求,做到与译语文化及其价值体系有亲和力等。

如果译者过分拘泥于音译或直译,不仅难以传递汉语原文寓意,有时还会译出不良的英语词形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在音译与意译法无法照顾到受众文化接受心理的时候,要优先考虑受众心理,服务于商品推销的目的。

商标翻译者可以采用借译或改译的方法,迎合读者在文化、审美及消费心理方面的需求,这种方法也叫“音义结合法”。“音义结合法是传达商标神韵的有效手段。又称为谐音取义,即并非严格按照音译,而是取与原商标名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赋予译名实际意义,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文化信息,诱导接受信息者产生种种联想和遐想,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如“雅戈尔”服饰商标借译为Younger,英文意思是“更年轻”,译名富有神韵,给人一种“穿上它会更年轻”的美好暗示。“乐凯”胶卷,其汉语商标叫起来朗朗上口,易识易记,音译成“Lucky",增添了受众国的文化信息,词美意好,诱导接受信息者购买“Lucky",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又如,与“长虹”商标的纯音译不同,“海信”采用了改译的方法,注册了“HiSense”的英文商标,它来自high sense,即“高灵敏、高清晰”的意思,这非常符合其产品特性。同时,high sense又可理解为“高远的见识”,体现了品牌的远大理想,具有全球战略眼光。

有时宁愿用一个无具体意义但不带任何负面效应的品牌名。即生造一个音韵性质较好且在多种文化中无明确含义,因此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商标名。例如索尼(SONY),不论是中文名还是英文名,都没有具体的内涵,不会带来任何负面效应。当然,此类译名在使用之初常会遇到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会得到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

三、译名要因地域而异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禁忌语。如果我们把商品投人市场时,商标的翻译违背了当地的禁忌语,就会造成不堪想象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做好调查研究,对同一商品在不同文化地区采用不同的译名,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

在对英语国家推销产品时,不要把“白象”方便面的商标译为White Elephant,因为英语中white e1-ephant是“大而无用的东西”。也不要把中国传统出口产品“帆船牌”地毯的商标译为“Junk",因为英语中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还有“垃圾破烂”的意思。

商标的作用就是让消费者能对商品的种类及特色一目了然,商标本身就是一则最为简洁有力的广告,给消费者的感性认识更为直接,更容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目的之一是诱使潜在的消费者对商品产生兴趣,激发其购买欲并使其采取购买行动。因此,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商标翻译不应单纯地以“忠实原文”、“形式对应”为衡量标准,而应立足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译名不但要能较好地体现产品的特色,使原商标承载的信息的多重意义及功能最大限度地通过翻译体现出来,还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的文化接受心理和审美心理等,依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篇5: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Some Writing Skill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MET 2 歧义的语用研究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for Yangzhou City: 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4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 5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A Feminist Reading of A.S.Byatt’s Possession 8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9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11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 12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14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 15 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18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 20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 21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22 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探讨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24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25 大学生上网调查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 27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28 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 29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 32 从《卖花女》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34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35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38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39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43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 45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47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48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49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50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51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52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54 论视觉小说中的西方神话形象重塑——以《命运之夜》系列为例 55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57 物欲与爱情的搏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启示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59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 61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 62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64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66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67 比较研究广告中中美文化差异 68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70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71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 72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74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 75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试分析《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模式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 79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新解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83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苔丝的反叛精神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86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 89 对《灿烂千阳》中姐妹情谊的分析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91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9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 94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96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97 英语新词的形成特征 98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99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100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102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 103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04 《等待戈多》的荒诞色彩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106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108 Olympic Economy 109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 11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商务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翻译 111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113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4 英语中显性和隐性的性别歧视 115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1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An Analysis of F.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118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120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121 简析比喻在《围城》中的运用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23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24 从现代性角度浅议商标名的改写技巧 125 论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127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29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美国梦”的再探讨—以《推销员之死》为例 131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132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33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13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37 论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的二次创作 138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 139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141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 144 从人格结构论视角看《红字》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145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 147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 149 怎样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151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152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153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154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55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56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157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58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59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 160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161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62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 163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164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65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 166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167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68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69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

170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171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

172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73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

174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175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

176 Humor as Perceived from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77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

178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179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80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181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182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183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研究 184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185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186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

187 家庭教育对保罗的影响:品读《儿子与情人》 188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89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190 《当幸福来敲门》之美国文化价值观分析 191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192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193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94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 195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196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97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198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 199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篇6:汉英商标词之交际翻译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日益增长,因此大量的汉英商标词需要翻译.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与反映,强调信息产生的效果,因此它是翻译汉英商标词的.最佳方法.交际翻译法对我们从事商标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 者:张新民 杨国燕 ZHANG Xin-min YANG Guo-yan  作者单位:张新民,ZHANG Xin-min(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上海,00)

杨国燕,YANG Guo-yan(石家庄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801)

刊 名: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7(4)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汉语商标词   英语商标词   原文   译文   交际翻译  

篇7:谈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

例如单词charge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指“电流”。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

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义多词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下面介绍两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

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以下我们通过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

“In short”,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s we call it,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

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in short 简言之 school 学派 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

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 所谓的

第三个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 a series of 一系列 instruments 器具、仪器

第四个意群:expand 拓展 reach 影响范围 innumerable 无数的、数不清的 direction 方面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orderly,systematic,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本句可以分三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 branch 分支 intellectual enquiry 知识探索

第二个意群:seek 力图 reasoned 理性的 dispassionate 冷静的,客观的 in„manner 以„方式

第三个意群: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学家

B.词语搭配构成词组小语境,可以藉此确定相互间的意义:

1)express the idea:表达 e.g.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2)advocate the idea:鼓吹、维护 e.g.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3)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袭 e.g.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4)spread the idea:传播 e.g.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5)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 e.g.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6)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 e.g.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7)have the influence:具有 e.g.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8)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 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二、通过语篇语境确定词义

翻译过程中,语篇不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对译文的构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译者要将语篇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局限于词、短语、句子,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现译文。

The man,who,in old age,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And if,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weariness increases,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B.Russell).译文:上了年纪而能这样看待生活的人就不会遭受怕死的痛苦,因为他所关怀的事物将继续下去。同时,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我倒愿意工作不息,死而后已,因为我知道别人会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新概念英语》第4册)。

粗略一看,译文似乎没什么可挑剔。但是,如果考虑一下上下文,将整个句群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译文与前后文都不呼应。因为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in old age,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与最后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题是死亡问题,“rest”的含义是“长眠”而非“休息”,但译文却与“死亡”无关。而且,这里的“rest”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死亡的这类委婉语还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难道应该将其译为“沉默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显然,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顾文章的整体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语句,忽略了篇章整体信息的参与。合理译文应该是: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

杨绛先生在她的文章《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多处用到了“痴气”及与“痴”相关的词组,来描绘钱种书先生异于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语境下其意多有不同。凌原先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英语词汇来翻译“痴气”及相关词组,请看以下两例:

1)钟书写完《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2)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

篇8:英汉动物词的文化意象及翻译

在英汉语言中,表示各种动物的词汇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词汇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所传达的文化意象。由于动物词的意义从原来表示某种动物派生出许多新的意象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意象,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1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意象

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尽相同。同一个词虽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义,却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联想———相同、部分相同、无任何联想或更为丰富的联想,乃至于失去或淡了概念意义。而文化意象还可能包含着不同民族人民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甚至还可能浸透着一种文化精神,蕴藏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1.1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文化意象多有不同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因而同一个动物词在中英文常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现实生活和英汉互译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喻义相同而喻体各异,或是动物的指称意义不同而语用含义相似的现象俯拾即是。

1)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国人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习语,诸如龙吟虎啸、龙凤呈祥、龙马精神、人中之龙、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却被视作凶恶的猛兽,象征残暴的恶势力。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the Old Dragon指代魔鬼。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以免引起误解。

2)社会心理的差异和审美价值取向造成人们对动物的褒贬不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尽相同,也使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褒贬形象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递语言信息中,对动物喻体的取舍也有别,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形成了独特的动物文化。

例如: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用来形容值得同情或信赖的人,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很显然,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他们视狗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当作“人类忠诚的朋友”,如as faithful as a dog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可是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引起“卑贱、恶劣”等联想。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

又如:英文化中的鱼文化丛以其丰富多样、短小精悍,其中以贬义色彩居多。a cold fish(冷漠的人),a poor fish(可怜虫),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等等。汉语里的“鱼”,有多种民族文化意义,“鱼”表示坏人,如“鱼龙混杂”,表示关系十分亲密的“鱼水情”,比喻得到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的“如鱼得水”;利用“余、鱼”的谐音,产生“年年有余”的吉祥用语。

1.2 中英文中有部分动物词的文化意象相同或相近

虽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英文在动物词的应用上各有特色,然而由于人类对动物产生的感觉联想所引起感情变化的共通性以及文化的交融,中英文中有部分动物词的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及文化重合现象。

例如,英汉都以“蜜蜂”比喻忙碌勤劳“as busy as a bee”;以蜗牛比喻缓慢“as slow as snail”;以孔雀来比喻人的高傲,目中无人“as proud as a peacock”;以驴子比喻那些愚蠢、没有头脑的笨蛋“make an ass of oneself”。汉语“披着羊皮的狼”即源于英语的“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英语的“paper tiger”来源于中国的“纸老虎”。

2 翻译方法

翻译作为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语言的转换,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尽量消除两种文字间的文化交际障碍,达成不同语言与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因而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也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之一。

既然动物词的文化意象在中英文具有感情价值并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象,那么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它们的字面含义,更重要的是要翻译出它们的文化内涵。

2.1 直译

由于文化共性的存在,英汉两种语言有时可能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或含义。

(1)直译大量运用于动物词没有文化意象的文章中。

白马饰羈,

连翩西北驰。

A white steed harnessed with golden reins

Is galloping northwest across the plain.(by王榕培)

(2)另一方面,直译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还能直接再现语言背后的原文文化信息,同时既然中英文中有部分动物词的文化意象有着共同性,那么我们在翻译时只要译文在具体上下文中不致引起误解,同时有较好的可读性,应尽量采用直译法,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例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混水摸鱼

A lion at home,a mouse abroad.在家如狮,在外如鼠。

虽然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可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统一动物词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含义,或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直译很难保证传达出中英文词意微妙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作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2.2 换词

有时汉英两种语言会使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语义,为了既能正确传达原文用词所包含的意义,又能保留原文的修辞色彩,我们可以套用语义相当的动物词。

(1)有时英汉用不同的动物词来形容同一个物体。

gooseflesh鸡皮疙瘩

lion’s provider走狗

(2)同义表达套用法

由于文化共性的存在,有时汉英两种语言会使用不同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或含义。为了既能正确传达原文用词所包含的意义,又能保留原文的修辞色彩,我们可以套用译语中的同义表达。

have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like a drowned rat像只落汤鸡

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to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老鼠。

2.3 释义法

一些富有中英文化特色的动物词,或是由于其文化差异和接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信息含义不清,或是由于形象已经淡化而只留下联想意义或语用意义,如果采用上述方法翻译可能会导致误解。此时,就要对原作做相应的释义处理。

“望子成龙”一般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child will become somebody”。

“狐假虎威”意译为“a company of evildoers”。

“汗马功劳”意译为“achievements in war,war exploits,one’s contributions in work”等。

2.4 直译加补充信息法

尽管直译是保持原文文化氛围和修辞特点的最佳选择,但在多数情况下单纯的直译常常会使人费解或误解,而释义法又往往会失去原文包含的重要文化信息。这时直译加补充信息法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He i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他真是家族里的黑羊———有辱门楣。

2.5 不译

有时在汉语中的动物词在一个词中起修饰作用,而英语中的同义词的表达方式并没有使用动物词,此时就不必画蛇添足将动物词译出

鱼饵bait

牛毛雨drizzle

马鞍saddle

3 总结

无论是直译、换词释义法还是直译加补充信息法都与文化意象有密切的关系,而文件意象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传达的。但是毫无疑问,翻译首先要做到忠实于原文。

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化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翻译正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的目的之一是要传达原文的意义与风格。译者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本文仅就中英文中的动物词的文化意象的差别及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初浅的探讨。除了本文中所提到的动物词外,翻译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冲突、文化差异和交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M].福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77-180.

[2]刘宏,周巍,等.实用汉英成语辞典[M].山东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

[3]杨巳炜.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策略[J].科教文汇,2011(1):123.

上一篇:中行渠道业务开展方案下一篇:暑期车间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