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2024-06-21

湖南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共6篇)

篇1:湖南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2月24日 水规计[1999]27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堤防工程建设设计计划管理,进一步管好用好堤防工程建设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利产业政策》及国家有关投资计划管理法规,结合堤防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计划管理是指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的职责划分、基本建设程序、投资安排原则、计划管理、检查监督、工程验收和后评估、奖惩措施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各类堤防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复建以及堤基处理、穿堤建筑物、堤岸防护、崩岸治理、险工险段处理等范围。

第四条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全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务必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计划管理机构、完善计划管理制度,充实人员,明确责任,保障计划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 职责划分

第五条 水利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各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负责组织制定全国防洪规划、堤防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组织拟定一定时期内堤防工程建设的管理措施和建设重点。

第六条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力争三年内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干流的1、2级堤防工程,配合使用其他防洪设施,达到能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标准,其中重点地段的堤防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第七条 堤防工程建设应优先保证水毁堤防工程修复、堤防基础防渗处理、重点崩岸治理、险工险段治理、堤身断面未达标堤段加高培厚和病险穿堤建筑物除险加固等确保安全度汛的项目建设。

第八条 堤防级别为1、2级,以中央投资为主体的堤防工程,国际界河和跨省重要支流等堤防工程,按基本建设程序,由水利部组织审查、审核,国家计委审批确定投资规模。以中央参与投资的3、4级堤防工程,按基本建设程序对工程项目立项,可研报告由流域机构组织审查报部审批,初步设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审查,报流域机构审批,水利部各流域机构负责计划管理。

第九条 其它堤防工程建设,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流域防洪规划总体任务要求和建设目标,提出建设方案,组织审查,报送流域机构提出审核意见后,按基建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条 管理职责。1水利部各流域机构计划管理职责。负责组织编制本流域的防洪规划、大江大河和跨省重要支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代表国家对1、2级堤防工程、以中央投资为主体的3、4级堤防工程、国际界河和跨省重要支流等堤防工程实施计划管理,掌握堤防工程现状、工程建设内容、工程形象进度和质量严格控制投资,保证建设重点,搞好效益跟踪。负责组织编报本流域堤防工程建设中长期计划、计划,编制、审查单项工程施工计划和工程建设形象计划,并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负责组织审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的其它重要支流堤防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加强堤防划等号建设投资政策研究,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堤防工程建设投资机制,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

2、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计划管理职责。负责本省堤防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计划、单项工程计划、工程建设形象计划的编制、申报、下达和组织实施。负责对本省堤防

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章 基本建设程序

第十一条 堤防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按照隶属关系和计划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第十二条 基本建设程序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扩大初设)、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估。

第十三条 堤防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分为四个阶段,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堤防工程建设项目必须首先提出目建议书。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对要求列入计划的项目,应有批准的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并且编制计划、单项工程计划和形象进度计划。

第十四条 按照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计建设

[1996]673号),堤防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有关文件,必须由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负责组织编制,并承担相应的前期工作费用,完成相应的前期工作量。

第十五条 堤防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等文件的编制,由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堤防的级别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承担。对不同等级堤防工程设计单位的资质按《堤防工程勘察设计资格分级标准补充规定》(水建管[1998]541号文)执行。

第十六条 堤防工程设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堤防加固的规程、规范、标准及各流域规划制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高设计质量。

第十七条 要强化设计单位资质审查,按堤防级别明确相应的设计资质,严禁越级设计。设计单位的级别不能满足相应工程级别的设计要求,上级主管部门不予审批其设计方案。堤防工程项目要开展设计单位的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

第十八条 单项工程设计编制严格按已确定的初步设计总规模和标准编制。堤防各单项工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

1、建设缘由和工程概况;

2、工程地质、地貌基础资料;

3、采用的规程规范和主要设计、技术指标(其中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

4、工程布置及方案设计;

5、施工组织设计;

6、工程施工及建设管理设计;

7、工程预算及效益分析;

8、工程设计各类资料(如地质资料图、工程布置图等)。

第十九条 在堤防工程建设中,工程概算 确需调整,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有关规定报批。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投资建设的堤防工程,调整概算后增加的投资按原批比例共同分担;中央补助项目和地方项目调整概算后所增加的投资原则上由地方承担,中央不再增加补助投资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审查或审批后,三年内未能按规定报送下一阶段设计文件的,原报告必须重新编制报批。

第二十一条 项目建议书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要求按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水规计[1996]608号)执行。

第二十二条 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具体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要求,按照1993年电力部、水利部联合发布的《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5020-93)执行。可研阶段必须在充分做好现状堤防断面、水下地形测量、堤防基础勘探和堤防稳定、渗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堤防断面设计。

第二十三条 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或总体布局设计)文件的编制具体内容和深度要求按照电力部、水利部1993年发布的《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执行。初步设计报告在报送主管部门审批时,除技术文件外,还应附有如下有关材料: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的批准书,资金筹措文件,已建设外部协作配套工程报告,已达成的协议,环

境影响评价报告批准书等。

第二十四条 堤防工程初步设计编制的概算静态总投资原则上不得突破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的静态总投资。由于工程项目基本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工程规模、工程标准、设计方案,工程量的改变,其静态总投资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值在15%以内时,应对工程变化内容和增加投资提出专题分析报告。如超过可研报告概算静态投资15%以上时,必须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十五条 水利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申请开工必须具备国家计委《关于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开工条件的规定》(计建设[1997]352号)中所要求的条件。

第四章 投资安排原则

第二十六条 堤防工程建设中央投资来源主要有:国家预算内非经营性基金、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各类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以工代赈、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及其它用于堤防工程建设的资金。

第二十七条 堤防工程建设地方投资来源主要有各级地方财政性资金,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债券、银行贷款、以劳折资、各类地方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及地方其它用于堤防工程建设的资金等。

第二十八条 堤防工程建设贯彻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利产业政策》安排投资。

第二十九条 在七大水江河干流上,为提高本地区的防洪能力,并承担上游(或其他省)泄洪任务的主要防洪堤防,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受益部门共同负担。中央直属堤防工程由中央负责投资建设,地方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第三十条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重点圩垸和重要支流堤防工程,所需投资以地方为主、国家适当补助。中央补助投资视工程规模、受益范围和保护对象等具体情况确定。

第三十一条 国际界河和省界堤防工程建设,所需投资根据其重要程序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

第五章 计划管理

第三十二条 堤防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第三十三条 要按照保重点、保度汛、保续建的原则,分轻重缓急,编制堤防工程建设的投资计划、单项工程施工计划,对不符合基建程序,不具备开工条件的新开工项目,不得列入基建计划。水毁工程及特殊紧急项目需出具报告,可简化程序,急事急办。

第三十四条 在编制堤防工程项目基建投资计划时,要审核、总结上一工程建设完成情况,对中央投资或补助地方项目、由流域机构负责组织总结上地方投资落实情况、工程建设内容、完成任务工程量、形象进度和工程质量,根据流域堤防建设规划及地方本投资计划安排情况,审核编制计划。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不得列入计划。

第三十五条 基本建设计划编制的内容为:项目名称、设计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建设起止年限、投资来源、总投资、设计批复文件;设计工程量、概算单价;已完投资和实物工程量、形象进度等建设内容;本施工内容、计划工程量、工程形象进度,计划投资等。编报时必须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表格和工程位置(桩号)及工程形象进展断面图及示意图。

第三十六条 每年8月份水利部根据国家计委要求,组织各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水利(水电)厅(局)按照规划和总体设计方案编报下一堤防工程建设投资建议计划。流域机构负责对本流域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建议计划进行严格审查和平衡后上报水利部。水利部对流域机构上报的建议计划进行综合平衡后报送国家计委批复实施。第三十七条 各流域机构在组织编报下一堤防工程建设投资建议计划的同时,编制本流域中央负责投资的大型重点续建工程的预拨款和一季度用款计划,由水利部审批实施。第三十八条 水利部负责汇总、编制中央投资全国堤防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的审批、调整、检查、监督工作,负责组织评价相关单位计划管理工作和计划管理考评工作。

第三十九条 各流域机构负责组织汇总、编报本流域中央投资堤防工程建设计划及实施计划调整的意见,并负责检查、监督工作,对工程项目计划提出建议意见报部,由水利部审定,负责检查地方投资落实情况、工程质量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督促中央和地方资金同步同比例到位,监督工程实施。

第四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单位,负责本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的编报及水利部或流域机构安排的堤防项目的投资计划管理、检查、实施及建设情况反馈、统计资料如实上报等工作。

第四十一条 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按初步设计和单项工程计划批准的施工内容组织工程建设,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更改设计内容,不得擅自扩大基建规模,不得提高建设标准不得提高或不合理压低工程单价,不得越权调整计划,更不能将基建投资挪作它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某一计划项目内单项工程之间的投资计划进行调整时,要报流域机构审批,原则上计划项目内的各单项工程及实物工作量不得变动。

第四十二条 计划需动用预备费,建设单位要按基本建设程序报请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四十三条 各建设单位根据上级批准的计划和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做到设计、计划、验收四个环节相互衔接;建设投资、工程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力量,设备材料五个落实,严禁出现资金不落实的工程,堤防工程中属度汛急需兴建的单项工程必须于当年汛前完成主体工程,确保当年发挥效益,保证度汛安全。

第六章 检查监督

第四十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计划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工作。检查工作的内容包括:

1、建设单位计划执行情况;

2、工程投资使用方向、完成情况等;

3、工程量完成情况和工程建设形象进度;

4、工程质量情况;

5、国家补助地方堤防工程项目,着重检查各方面资金的落实情况,工程质量情况;

6、其它计划、建设、施工、管理等情况。

第四十五条 水利部委托流域机构代部全面负责规划计划监督、检查本流域内堤防工程建设规划计划执行。流域机构要充分发挥代表国家行使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严把规划计划关。第四十六条 各单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并及时上报上级规划计划主管部门。对严重违纪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七章 工程验收和后评估

第四十七条 工程验收是堤防工程建设的重要程序,它将全面检查完成工程是否符合批准的设计文件要求,评定工程质量,审核概、预算执行情况,并考核建设工期和工程管理措施是否达到投产运行要求。做好工程验收工作,对工程及时投入运行,发挥投资效益,总结建设经验都有重要作用。

第四十八条 工程验收依据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变更、修改文件和国家及部颁技术规程、规范、标准、法令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项目的隶属关系参加验收工作,并着重对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和遗留问题等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十九条 各单位要十分重视工程建设的后评估工作,要及时做好工程总结和效益跟踪工作,并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工程效益跟踪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规模,设计防洪能力考核成绩的发挥,保护耕地、人口、城镇、工矿企业,减免社会财富损失,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等。

第八章 奖惩措施

第五十条 对不执行基建计划,擅自扩大基建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变更建设内容、提高工程单价,违反国家基建计划管理有关规定的单位,要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并调整该项工程投资计划,直至停止拨款。

第五十一条 中央补助地方项目,当地方或部门资金不落实时,部将调减直至取消基建投资计划。

第五十二条 堤防工程建设各有关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在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如违反本办法,视其程度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整两度计划。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9年2月1日起试行。

第五十四条 各流域机构、根据本办法,结合本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电)厅(局)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办法,报水利部和各流域机构备案。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水利部。

篇2:湖南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各市(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水务)局,各委、厅直属单位:

为了加强和规范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水利厅制定了《湖南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湖南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

湖南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国家关于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申请中央和省两级投资(包括借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全部由地方(含市、州及以下,下同)投资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各地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水利建设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二章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类型划分与事权划分

第三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按其功能和作用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

公益性项目指具有防洪、排涝、抗旱和水资源管理等社会公益性管理和服务功能,投资者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水利项目,如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除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人饮解困、防汛通信、水文设施及必要的水利管搞设施等。准公益性项目指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水利项目,其中以社会效益为主,如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水库工程、灌溉工程等。经营性项目指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水利项目。如城市供水、水力发电、水库养殖、水上旅游及水利综合经营等。

第四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按其对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为中央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中央项目)、省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省级项目)和地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地方项目)。

中央项目是指对国民经济全局、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的防洪、水资源配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等被中央确认应当由中央直接投资的项目。

省级项目是指对全省国民经济全局、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防洪除涝、灌溉排水、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配置及保护、水库建设等项目。

地方项目是指局部地区受益的防洪除涝、城市防洪、灌溉排水、河道整治、供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配置及保护、水库建设等项目。

上述项目的分类应在规划中界定,在审批项目建议书中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明确。

第五条 水利项目按投资来源分为五类:中央参与投资项目,中央补助投资的项目,省参与投资项目,省补助投资的项目,一般地方项目。中央参与投资的项目是指由中央审批立项,并在立项阶段确认中央投资额度的项目;中央补助投资的项目是指省审批立项,中央根据有关政策给予适当投资补助的项目;省参与投资的项目是指由省审批立项,并在立项阶段确认省投资额度的项目;省补助投资的项目是指地方审批立项,省根据有关政策给予适当投资补助的项目;一般地方项目是指由地方审批立项并全部由地方投资建设的项目。第六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根据建设规模和投资分为大、中、小型。堤防工程:

1、2级堤防为大型,3、4级堤防为中型,其余为小型; 水库:总库容1亿m³以上(含1亿m³,下同)为大型,总库容1000万m³以上1亿m³以下(不含1亿m³,下同)为中型,其余为小型; 水库灌区:灌溉面积3万亩以上为大型,灌溉面积3万亩以上30万亩以下为中型(其中湘西地区2万亩以上),其余为小型; 水闸:流量1000m³/s以上为大型,流量100m³/s以上1000m³/s以下为中型,其余为小型。

排涝机埠:总装机容量1万KW以上为大型,总装机容量1千KW以上1万KW以下为中型,其余为小型;第三章 水利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报批程序和审批权限 第七条 水利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报批程序一般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开工报告的上、办理审批和审批。

第八条 原则上大型 大型报中央审批,中型项目由省审批,小型项目由市州审批。

1、枢纽建设:新建大中型水库报国家审批,小型水库由省水利厅提出审查意见,省发改委审批。

2、病险库除险加固:大型病险库(水闸)除险加固项目报中央审批;中型病险库(水闸)由省水利厅组织安全鉴定后报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准,初步设计经流域机构复核后由省发改委审批;争取中央投资的小型病险库由市州水利局组织安全鉴定,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提出审查意见,省发改委审批(每立方米单位库容建设建设大于4元的须先报流域机构复核),不争取中央投资的小型病险库前期工作由市州负责审批。

3、灌区续建配套:争取国家投资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应在规划报告的基础上编制应急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水利厅审查,省发改委审批,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审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直接编制可研报告,由省水利厅审查,省发改委审批,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审批。

4、排涝泵站:争取中央投资的大型排涝泵站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投资概算评审中心复核后由省发改委审批。

5、江河治理项目:申请中央投资的江河治理项目报中央审批,其它项目按一般程序进行。

6、争取国家投资的安全饮水、节水示范、水土保持、机电提灌等工程,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限额之内(3000万元)由省水利厅提出审查意见,省发改委审批,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审批。大于3000万元按中央有关规定审批。

7、水利工程升型项目,需扩建的按大中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立项报批,只需规模复核的由省水利厅核准后报水利部和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8、利用外资项目的报批程序,除按上述条款要求编制文件、申报立项外,同时要编制利用外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执行国家现行相关规定。

9、省水利厅直属事业单位基建项目需申请中央或省补助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在1000元以上的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由荐主管单位组织编制,按基本建设程序由水利厅审查后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总投资在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项目可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水利厅提出初审意见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初步设计报告按现有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审批。

第九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按事权划分,由相应水利部门或项目法人组织编制。第十条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等前期工作技术文件的编制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条件具备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设计单位。第十一条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以国家的水利产业政策、已批准的流域综合规划及专业规划、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为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为依据(依据本规定可简化者除外);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依据本规定可简化者除外)。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应执行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布的编制堆积规范。

第十二条 需报国家审批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水利厅进行初审后报国家审批,并抄报流域机构。省际边界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须报流域机构审查。需报国家审批的专项规划和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由省水利厅组织初审后报国家审批。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未能在3年内按条件报送下一程序文件的,需重新编报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四条 初步设计编制的概算静态总投资原则上不得突破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估算静态总投资。由于工程项目基本条件发生变化,引起设计方案、工程量及单价的改变,其静态总投资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应估算静态投资在15%以内时,要对工程变化内容和增加投资提出专题分析报告;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估算静态投资15%以上(含15%)时,必须重编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原程序报批。已批初步设计项目需调整概算的,必须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程序报批项目修正概算报告。

第十五条 项目建议书报批除了市州发改委、水利(水务)局(可省级项目法人)各自申报的请示文件外,还应具备以下必要文件:

1、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外部建设条件。涉及其它地区、部门等利益时,必须附具有关地区和部门意见的局面文件;

2、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签署的规划同意书;

3、需新征建设用地的,须出具国土部门用地预审意见;

4、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审批文件;

5、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初步方案;

6、项目建设资金铁筹措方案及投资来源意向。

第十六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除了市州发改委、水利(水务)局(或省级项目法人)各自申报的请示文件外,还应具备以下必要文件:

1、项目建议书的批准文件;

2、当地政府上报的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及资金筹措各方的资金承诺的文件;

3、项目建设及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落实方案,管理维护经费的落实方案;

4、使用国外投资,中外合资和BOT方式建设的外资项目,必须有与国外金融机构、外商签订的协议和相应的资信证明文件;

5、其它外部协作协议;

6、需新征建设用地的,须出具国土部门用地预审意见;

7、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审批文件(其中包括水土保持);

8、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水利建设项目,要附具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局面审查意见及经审查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9、对影响防洪的项目需编制防洪影响评估报告及审批文件;

10、相关法规确定需提供的其它文件。第十七条 初步设计报告报批应具备的必要文件

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

2、项目建设及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管理机构批复文件和管理维护经费承诺文件。

第十八条 中央审批立项的大型项目开工报告,报国家审批;省级审批立项的项目开工报告,以投资计划下达确认。

第十九条 使用省预算内水利基建投资开展规划、项目立项和重大科研等前期工作,实行项目任务书审批制度,项目任务书由省水利厅规划计划部门审核并据此提出前期经费安排建议计划,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下达。第四章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安排原则

第二十条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安排坚持以“保安全、保重点、保效益”为目标,衽分级负责原则。根据项目类型,其建设投资分别由中央、省、受益地区和部门等承担,同时鼓励企业、集体及个人筹资兴建。第二十一条 省级项目的投资以争取中央投资和省投资为主,受益地区按受益范围、受益程度分担部分投资;地方项目的投资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主要由地方、受益区域和部门按受益程度共同投资建设,省视情况或根据相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或申请中央参与投入或补助。省对西部地区、省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水利建设项目给予适当照顾。

第二十二条 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补助以下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大、中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1、中央投资计划安排的病险库治理、灌区配套、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水利枢纽等项目的地方配套;

2、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3、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4、大、中型灌区(含抗旱泵站灌区)渠配套工程;

5、水利厅直属单位基建工程;

6、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7、其它重要项目。

第二十三条 对水利基建投资项目,省投资采取定额补助的办法,在可研审批时确定投资补助额度,按本办法直接审批初步设计的项目,省补助投资额度在审批初步设计时由省水利厅商省发改委确定。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省补助的比例为:

1、大、中型水库除险保安工程,小安排投资比例不超过50%;

2、大、中型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省安排投资比例不超过公益性部分40%;

3、大、中型灌溉工程,省安排投资比例不超过40%;

4、中央安排投资的项目省配套按中央有关文件规定。

5、重要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省投资补助在审批立项时确定。

第五章 投资计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 投资计划管理主要包括投资建议计划的编制、上报和投资计划的下达与检查监督。投资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的计划管理机构负责归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向国家申请投资计划,应根据国家政策与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全省水利发展规划以及项目前期工作情况、荐轻重缓急和工程建设进度,依据市州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门联合编制上报的建议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水利厅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并抄报流域机构。

第二十六条 省预算内水利基建投资计划编制程序为: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和水利部门按照省确定的水利建设重点、投资规模和项目前期工作情况,联合编报水利基建投资建议计划,省水利厅审核提出全省计划安排意见,报省发改委审批下达。第二十七条 编制投资建议计划,要对上一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随建议计划一并提交。

第二十八条 投资计划编制的必备内容为:项目名称、地点、建设性质、建设起年限;建设规模、设计工程量、总投资、投资来源、前期工作情况;已完成投资、形象进度;建议计划投资量等。第二十九条 编制投资建议计划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说明地方资金的具体来源,确保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省投资同步安排;地方配套投资不能落实的项目不列入中央和省投资计划。第三十条 凡申请中央投资计划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已批复初步设计报告;

2、市州上报的建议计划,或对于具体项目提出的当年申请中央投资补助的请示报告;

3、应急项目要有批复的应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应急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

4、符合中央投资事权范围。

第三十一条 凡列入省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已批复初步设计报告;

2、已列入市(州)上报的建议计划,或具有市(州)申请渌年省预算内基建投资补助的专项请示;

3、应急项目要有批复的应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批复的应急初步设计报告(或实施方案);

4、符合省级投资事权范围。

第三十二条 中央安排投资的项目计划,地方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主管部门要尽快下达。

对中央安排补助投资的项目实施计划,由市州水利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联合审批下达,并报省水利厅、省发改委备案。

第三十三条 实施建议计划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建设标准、工程规模和施工定额等编制,在实施计划中不得以挂靠等形式安排设计外项目。专项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名义滞留、克扣和挪用。

第三十四条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计划或实施计划因各种原因不能按计划执行而需要调整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及时提出调整意见,按程序报原计划下达部门审核批准。对擅自变更计划的,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将协调财政部门对回拨付资金,并停止安排下一所在地区同类资金计划。

第三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利部门要严格计划管理,加强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管,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处理。

第三十六条 计划检查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计划执行进度与工程量完成情况,是否越权调整投资计划、擅自更改设计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及不合理压低或提高工程单价等。

项目法人每月未应及时将工程建设进度、投资完成情况上报水利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水利部门发现问题要及时出具整改通知,督促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进行整改,整改情况应及时上报。对未按要求整改、地方配套投资到位不足和不及时上报进度的,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可调整计划和停止安排计划。

第六章 项目后评估

第三十八条 项目竣工验收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建成后,项目法人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水利部门按有关规定会同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及时组织验收。

第三十九条 项目主体工程投入运行后,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效益的跟踪,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勘测设计、施工、生产运行、效益进行系统评价,综合研究分析项目实际状况及其与预测状况的偏差,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第七章 附则

篇3:湖南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 把发展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平台,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种子种苗、农药、兽药、肥料、农机以及民族特色产品、地方特色产品等科技开发与应用推广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第三条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 负责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报认定条件

第四条申报认定条件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在本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二)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良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年度总收入不低于200万元;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须科技服务业绩显著, 会员年度总收入不低于200万元。

(三)对当地农民增收具有较大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可靠、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拥有会员50户以上,农户年度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四)具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建设目标和科技工作计划,并具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示范、服务方面业绩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优先认定。

(五)组织负责人科技意识强,注重科技创新,服务意识强。 组织负责人为科技特派员、科技辅导员的,其所在组织优先认定。

(六)管理规范、信誉良好。 内部章程、财务管理、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等规章制度健全规范。

第三章申报认定程序

第五条凡符合上述申报认定条件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均可申报。申报认定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一)《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申报书》。

(二)登记注册证明:民政部门核发的登记证明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需提供其相关经营机构的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近两年财务报告;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服务业绩及相关证明。

(四)组织章程、技术、财务管理制度和与农户签订合同文本复印件。

第六条各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初审推荐。申请、认定材料由推荐部门初审同意后,一式六份统一报送省科技厅。

第七条省科技厅受理材料后,委托中介机构,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按本办法规定的申报、认定条件进行审核,提出推荐意见。经省科技厅业务主管部门审核、专家组评审、省科技厅厅长办公会审定通过后,由省科技厅行文,对认定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3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正式授牌。

第四章扶持措施

第八条对于已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省科技厅给予5万元至1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主要用于该组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 发展业绩突出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申请省科技厅的滚动支持。

第九条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申报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由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项目的组织申报。

第五章组织管理

第十条省科技厅常年受理申报,每年组织一次评审认定。根据申报、认定条件的要求,按规定程序受理申报、组织评审,以专家组评审意见为重要依据,择优认定。

第十一条获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省科技厅签订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发展任务书。

第十二条各州(市)科技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获认定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每年11月底前,向省科技厅提交经州(市)科技局审核的本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十四条省科技厅对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每两年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 经核实,取消称号,公告并收回授牌。连续3次考核通过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除发生重大情况外,以后将不再考核。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考核不合格:

(一)年度总收入、服务业绩、 带动农户数量等指标严重下滑的;

(二)在经营运行中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其它信用问题的;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解散、注销的。

第十五条主营业务范围有较大变更或发生合并、分立、迁移等情况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需重新申报。

第十六条加强经费管理。 对省科技厅支持的云南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费实行专款专用,按《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2009年5月22日起施行

篇4:湖南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本刊讯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8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出台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涵盖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部门及职责、建设标准与要求、实施计划申报与制定、社会捐赠管理、出版物选配、农家书屋管理、验收与检查等内容。

《办法》明确规定,每个农家书屋配备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配备的出版物必须在全国农家书屋必备出版物目录和出版物推荐目录以及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目录中选择,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书屋建成后,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组织逐一验收,验收合格后交由当地村民管理使用。

《办法》明确提出,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将加强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检查不合格的农家书屋,必须按照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对于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地区,将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相应核减或停止拨付下一年度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起,农家书屋工程进入加快推进实施阶段,中央和地方加大了投入力度,以确保完成“十一五”时期在全国建设20万家农家书屋的目标。可以说,任务非常艰巨,工作十分繁重。现阶段,在广泛调研和总结各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出台这个办法,就是要在各个环节上规范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有助于指导各地统一标准,规范操作,使工程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质量。

即日起,《办法》将下发至各地新闻出版部门,并开始执行。

(来源: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总署将继续加大农家书屋工程督导力度

本刊讯为加强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新闻出版总署于2008年5月~6月期间组织了首批8个督导组,分赴吉林、陕西、安徽、江西、湖南、海南、云南、甘肃、新疆、河北等10个省(自治区),深入186个行政村,行程数万公里,对使用2007年度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建设的衣家书屋进行检查验收。近日,结合本次督导情况,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督导工作的情况通报》。通报从检查验收情况、存在问题、整改要求三个方面对督导情况进行了汇总。

督导组此次采取抽验的方式,对上述地区使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建设的农家书屋进行了验收,并对部分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农家书屋进行了检查。督导组按照总署制定的验收评分标准,对农家书屋的出版物及相关设施配置、书屋的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了量化评分,共有141个农家书屋达到了总署制定的验收合格标准。

此次督导总体情况反映,上述地区对农家书屋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工程的顺利实施。多数地区能够认真把握农家书屋工程的选点布局、出版物选配、管理服务、监督检查等重点环节,基本保证了农家书屋的建设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出版物选配方面,多数地区在总署推荐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版物推荐及配送目录,并按照目录进行采购。

在管理服务方面,各地都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出版物借阅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等,一些地方还制定了考核制度,并且做到制度上墙,接受村民的监督。已建成的农家书屋基本都对出版物进行了统一编目,分类陈列,并配备了出版物登记本、借阅登记本和图书需求登记本,保证了农家书屋规范运行。同时,一些地区还在探索建立农家书屋长效发展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但另一方面,各地农家书屋在资金、出版物质量、书屋管理以及认识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新闻出版总署已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

据悉,总署将继续加大督导力度,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工程督导工作机制,使督导工作日常化、常态化,加强监督检查,以保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质量。

篇5:湖南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2016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目录

专题一 科普专题..........................................................................1 专题二 县域经济发展专题..........................................................4 专题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题.................................................9 专题四 众创空间建设专题........................................................14 专题五 技术市场发展专题........................................................16

专题一 科普专题

一、申报重点与条件

1、科普活动(1)重大科普活动

申报重点:重点支持2016年科技活动周系列重大科普活动。主要包括开幕式、2016年全省科普讲解大赛、第五届全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科技下乡活动、科普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以及重点专题科普活动包括健康科普行动、农村基层科普行动、水环境科技宣传系列活动等。

申报条件:重点专题科普活动必须有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主题明确、形式新颖,受众广泛,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2)主题科普活动

申报重点:优先支持市州及省直管县市科技局主导的,省级科普基地、高校院所或企业合作开展的示范性科普活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各类科普讲座、论坛、技术咨询与培训、竞赛、会展等主题活动,重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向选题:

①面向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等重点科普人群,开展健康养生、环境保护与节能、食品安全与健康、核安全、婴幼儿养育、青少年教育等系列科普活动。

②面向我省贫困地区,结合科技脱贫有关举措,开展农村 卫生知识宣传、多发病和高发病防控、民俗文化保护与宣传、农业实用技术普及与培训等系列科普活动。

申报条件:优先支持纳入2016年市州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的有关特色主题活动,要求有具体的工作方案,有较好的科普工作基础,有专业技术团队。

2、科普能力建设(1)省级科普基地建设

申报重点:支持省级科普基地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宣传培训等。

申报条件:主要面向省科技厅认定的“湖南省科普基地”,重点支持第十批省级科普基地。

(2)科普作品

申报重点:支持反映科学发现、科学传播、科学史、博物、科学探险、科学文化类的原创科普图书和(微)视频,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等重点科普人群,通俗易懂,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的科普作品。

申报条件:科普图书必须有明确的创作方向和目标,优先支持与出版机构联合申报的项目。科普(微)视频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或创意,优先支持与传媒机构尤其是新媒体联合申报的项目。

3、科普传播与科普基础性工作

申报重点:支持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公众传媒通过联合举办专栏、开设科普节目、制作专题片或其他方式,进行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度。开展科普资源调研和科普产业发展研究、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等工作。申报条件:申报科普传播项目的单位要求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创意策划科普宣传的能力。

(二)申报条件

1、符合科普专项计划对申报者的主体资格要求;

2、热心科普工作及公益事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申报项目的目标任务;

3、具有完成项目必备的人力条件和技术装备;

4、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5、具有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4、实施期限

科普项目的实施期限一般为1-2年。专题二 县域经济发展专题

一、申报重点与条件

(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

1、申报重点

择优支持县市区加快支柱特色产业领域的成果转移转化。

2、申报条件

(1)县市区政府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度重视;(2)拥有国家及省级科技园区、基地、产业集群;(3)产业优势突出,属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优势产业领域;(4)产业链和产业创新链初具雏形,产学研协同基础好;(5)产业领域拥有若干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6)产业领域拥有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

3、实施期限及资助额度

择优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15个左右,实施期限3年,统筹安排园区、基地、平台、项目、人才经费。

(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含农业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企业科技特派专家)

1、申报重点

择优支持省市派科技特派员(含农业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企业科技特派专家)和县域产业专家服务团,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申报条件

(1)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在岗的科技特派员(含农业科技特 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企业科技特派专家);

(2)项目申报主体必须是科技特派员(含农业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企业科技特派专家)创办、领办或服务的企业或社团服务组织。科技特派员(含农业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企业科技特派专家)、科技特派员所在单位、服务企业或社团服务组织签订科技服务合同或协议;

(3)项目技术先进适用,对当地产业发展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场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实施期限及资助额度

项目实施期限1-2年,支持经费10万-20万元。

(三)农业“星创天地”建设

1、申报重点

“星创天地”是新型农业创新创业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方式,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促进农村创新创业的低成本化、便利化和信息化,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动农业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湖南省“星创天地”试点建设,支持以农业科技园区、涉农高校院所(新农村研究院)、农业骨干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其他农村技术服务组织等为载体,立足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资源禀赋,提供融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为一体的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服务。

2、申报条件

(1)具有良好的产业背景和明确的实施主体。“星创天地”要立足我省农业产业或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骨干企业等实施主体,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施主体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单位,并确立首席专家制度,落实 责任。

(2)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孵化基础。“星创天地”建设,要有创新示范场地、创意创业空间、网络信息平台等软硬件条件。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能够为农业创新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平台体系。

(3)具有良好的专家团队基础。“星创天地”,要有协同创新意识强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或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组成的涉及科技、教育、市场营销和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创新性企业的技术骨干队伍。

3、实施期限及支持方式

项目实施期限1-2年,支持经费10万—20万元。实行先认定后补助方式。

(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1、申报重点

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发展方向明确,成长性好,通过引导和支持能较快建设成为符合科技部相关认定要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支持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专业孵化器,围绕特定技术领域,在孵化对象、服务内容、运行模式和技术平台上实现专业化服务,形成专业技术、项目、人才和服务资源的集聚,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申报条件

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中注册的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

3、资助额度

对孵化器的管理运行费用给予后补助补贴,补贴范围为自2015年以来发生的以下费用:以自建、购买、租赁等方式发 生的场地使用费、场地改造费;无偿为入驻企业提供宽带网络、公共软件、公共技术、培训、法律、财务等服务的费用;设立的种子资金投向入驻企业的投资费用。

单个项目按照孵化器实际运行经费的50%给予后补助,后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50万元。

4、申报材料要求

(1)申请单位基本资料: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

(2)《湖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申请表》;工作绩效自评报告(围绕评价指标重点总结2015年开展的工作,3000~5000字);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等。

(五)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1、支持重点:围绕湘产特色中药资源种质创新、优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与种植推广、中药材产地加工、提取物、饮片生产提质研究与示范、大健康产品创制与示范、中药材物联网与市场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特色中药材长产业链研究开发与示范等,具体详见各项目、课题。

2、申报条件:方向一、二、三、四、六优先支持在51个贫困县增设种植基地的省内外企业,方向五支持为湖南境内中药材拓展销售市场的各类企业,项目由企业或种植合作社牵头、与专家支撑相结合形式进行申报。2016年重点支持农民以资金和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项目的企业。(六个申报方向详见附件)

实施期限及资助额度范围:2016年项目实施期限为3-5年,单项资助额度一般为10-20万元。

二、相关要求

(一)按属地化原则推荐申报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和县域科技园区基地申报,以县市区本级人民政府为申报主体,按照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程序申报推荐。每个市州推荐的县市区总数不超过2个。省直管县(市)直接报送省科技厅。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信息表和三年规划。

其他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申报,按申报通知规定程序进行申报推荐。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信息表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工作要求

1.注重质量。各地在组织项目申报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注重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体现产业导向,组织推荐一批技术水平高,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富民强县有支撑作用,对提升经济质量效益有带动作用的好项目。

2、明确目标。各地要深入基层摸清项目现有基础和实施现状,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设计,做到项目总体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可行,技术经济指标可分考核。

3、严格把关。申报主体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负责,县市科技部门要认真履职,切实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核把关,并对审核结果负责。专题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一、申报重点和条件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补助资金

1、申报重点

加大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通过加强服务和后补助等形式,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培育一批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强度大、注重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2、申报条件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重点选择具有较好的创新基础、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入库培育。基本条件为:

(1)企业主营业务或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2)企业注册1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非高新技术企业;

(3)企业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5%以上;(5)近两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湖南省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 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两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6)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40%以上;

(7)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及规范的财务管理,已设立研究开发费辅助核算账或专账。

(8)企业具有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销售和总资产成长性指标良好。

同时,凡是当年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综合评分在60-70的企业,当年自动转入省高企培育库。

3、支持方式和资助额度

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入库企业按逐年降低的方式每年择优给予后补助经费5-10万元,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培育期内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3年期满仍未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自动出库。后补助资金用于补助企业知识产权获取费用及研发费用等。

4、申报材料要求 企业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1)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知识产权证明材料、研发立项证明材料、产品检验检测及生产证明材料;

(4)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的比例说明;

(5)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两个会计研究开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实际年限不足两年的按实际经营 年限),近1个会计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

(6)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两个会计的财务报告(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两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

(二)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项目

1、申报重点

围绕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在储能材料、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北斗导航、智能电网等领域,支持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带动全产业、全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2、申报条件

(1)申报企业必须是我省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

(2)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项目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已进入产业化开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

(3)项目成长性好,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较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4)项目研发投入过1000万元;

(5)企业资产及经营业绩良好,市场开拓能力强,管理科学规范,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具备较强的筹资、信贷能力,能为完成项目任务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3、支持方式和资助额度

采取贷款贴息与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相结合支持方式,每个项目事前立项后贷款贴息不超过50万元,2-3年验收后后补 助不超过50万元,用于补助企业创新项目的产业化贷款贴息和研发费用。

4、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单位直接在“计划管理系统”填报申报书。

(三)科技企业上市(挂牌)补助资金

1、申报重点

积极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和再融资。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

2、申报条件

(1)申报企业必须是我省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

(2)完成股改工商变更登记,与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主办券商等签订推荐挂牌新三板服务协议,按协议履行费用支付,并于2016年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

3、支持方式和资助额度

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的,补助资金50万元,用于补助企业创新研发费用和挂牌相关费用。

4、申报材料要求

(1)《专项资金申请表》;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上审计报告和申报前最近1个月的会计报表;

(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4)股改工商登记变更等证明材料;与法定中介机构签订的股份改制顾问协议、上市辅导协议、费用支付凭证等证明材料;(5)股权交易中心同意企业挂牌的批复文件等证明材料。

二、相关要求

1、按照《湖南省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湖南省科技发展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湖南省科技计划(专项)后补助管理试行办法》以及资金后补助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组织实施。

2、省科技厅负责项目的论证、立项、评估验收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协调解决专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情况,按照择优、均衡的原则,按程序予以立项和后补助经费支持,并按财政国库管理规定拨付资金。

3、专项项目属于后补助项目,全部纳入省级科技计划管理。获补助单位要切实履行法人责任,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财政规章制度及相关政策,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后补助资金的核算和管理,行使财务监督职责。各地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获补助单位后补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省科技厅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或委托获补助单位所在地科技主管部门检查等方式,对后补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同时,资金使用单位应主动接受审计、财政等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专题四 众创空间建设项目

一、申报重点与条件

众创空间指包含工作空间、网络空间、交流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具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特征,集成用户参与、互帮互助、创业辅导、金融支持等功能。2016年湖南省众创空间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综合性众创空间两类项目。

1、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建设众创空间;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支持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先行先试,针对产业需求和行业共性技术难点,在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高新区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众创空间。

2、综合性众创空间:能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二、支持方式和资助额度

实行先认定后补助方式,对众创空间的管理运行费用给予后补助支持。补贴范围为众创空间上一发生的以下费用:以购买、租赁等方式发生的场地使用费;租赁、使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其它社会单位的闲臵厂房、楼宇建设众创空间的 场地改造费;无偿为入驻企业和团队提供宽带网络、公共软件、公共技术、培训、法律、财务等服务的费用;众创空间设立的种子资金投向入驻企业和团队的投资费用。

专业化众创空间项目,按照实际运行经费的50%给予补助,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综合性众创空间项目,按照实际运行费用的50%给予补助,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三、相关要求

1、按照《湖南省科技计划(专项)后补助管理试行办法》、《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湖南省科技发展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资金后补助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组织实施。

2、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情况,按照择优、均衡的原则,按程序予以立项和后补助经费支持。专项资金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拨付至众创空间依托单位。

3、专项项目属于后补助项目,全部纳入省级科技计划管理。获补助单位要切实履行法人责任,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财政规章制度及相关政策,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后补助资金的核算和管理,行使财务监督职责。各地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获补助单位后补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省科技厅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或委托获补助单位所在地科技主管部门检查等方式,对后补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同时,资金使用单位应主动接受审计、财政等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专题五 技术市场发展项目

一、申报类别

(一)技术转移交易类

包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输出(转让)补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补助。

(二)成果市场服务类

包括科技成果登记服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技术转移培训服务绩效补助。

二、申报重点与条件

(一)技术转移交易类补助

1、支持重点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输出(转让)补助(技术输出方):重点支持我省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输出方),以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和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技术秘密转让等形式,将本单位的应用科技成果在湘进行转移转化的活动。根据其2014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实现的技术交易额和进行转移转化的区域,给予适当补助。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补助(技术受让方):重点支持我省企业(技术受让方)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方式承接省内、省外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和产业化的活动。根据其2014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合同或技术转让合同实现的技术交易额,结合经认定登记后,技术成果的转化成效(形成的销售收入、上缴利税等),给予适当补助。

2、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输出(转让)补助的相关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1)《湖南省技术市场培育与发展专项申报表(技术转移交易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输出补助)》。

(2)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书(全省统一制式,含合同项目名称、登记编号、合同类别、技术交易额等,认定登记时由登记机构审核盖章后交卖方留存)及合同复印件、合同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收款发票(或银行进账单)复印件;

(3)本单位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其他说明材料。——申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补助的相关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1)《湖南省技术市场培育与发展专项申报表(技术转移交易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补助)》。

(2)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书(全省统一制式,含合同项目名称、登记编号、合同类别、技术交易额等,认定登记时由登记机构审核盖章后交卖方留存,技术承接方可向技术转让方索要)及合同复印件、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收款发票(或银行进账单)复印件;

(3)成果转化效益(销售收入、上缴利税等)相关证明材料;

(4)本单位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其他说明材料。

(二)成果市场服务类补助

1、支持重点

科技成果登记服务:重点支持全省15个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服务点,综合考虑其2015科技成果登记的总数量及 有转化需求的成果征集数量等,给予绩效补助。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重点支持全省15个区域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与统计服务点,以其2015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的份数、实现的技术交易额及相比2014登记份数和实现技术交易额的增长幅度为基础,综合考虑其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与统计工作绩效,给予绩效补助。

科技成果评价服务:针对我省获批的国家一期、二期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机构,以试点机构2015按标准完成科技成果评价的总数量、出具的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项目和奖励申报、成果转化项目库、技术交易、产品推广、市场投融资等方面的采纳应用情况为基础指标,综合考虑其全年试点工作成效,给予适当后补助。

技术转移中介服务:重点支持我省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含创新驿站)促成境内外科技成果向我省企业转移转化的服务活动。机构须与科技成果卖方或买方签署委托协议、并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认定为技术中介合同。综合考虑其2015促成的经认定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实际发生的技术交易额以及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技术转移、技术对接活动成效,择优给予适当后补助。

技术转移培训服务:重点支持我省经认定的专业从事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机构2015开展非营利性的技术经纪人培训、技术转移业务培训活动等,根据其培训场次、人数、成效等,给予适当后补助。

2、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科技成果登记服务的相关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1)《湖南省技术市场培育与发展专项申报表(成果市 场管理服务绩效类)》。

(2)组织开展科技成果登记业务培训、深入企业对接服务等工作情况及佐证材料、典型案例等。

(3)申报主体为市州科技局委托的下属事业单位,须提供市州科技局与之签订的业务委托协议书。

——申报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的相关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1)《湖南省技术市场培育与发展专项申报表(成果市场管理服务绩效类)》。

(2)组织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业务培训、深入企业对接服务等工作情况及佐证材料、典型案例等。

(3)申报主体为市州科技局委托的下属事业单位,须提供市州科技局与之签订的业务委托协议书。

——申报科技成果评价服务的相关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1)《湖南省技术市场培育与发展专项申报表(成果市场管理服务绩效类)》。

(2)上一本机构受理评价的所有项目的业务委托合同(协议书)、评价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等。

(3)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跟踪服务等工作情况及佐证材料、典型案例等。

——申请技术转移中介服务补助的相关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1)《湖南省技术市场培育与发展专项申报表(成果市场管理服务绩效类)》。

(2)与技术供需方签订的委托服务协议及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认定的技术中介合同。(3)促成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证明书及实际发生技术交易额收款发票(或银行进账单)复印件。

(4)本机构从事技术转移服务活动的其他说明材料。——申请技术转移培训服务补助的相关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

(1)《湖南省技术市场培育与发展专项申报表(成果市场管理服务绩效类)》。

(2)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技术转移业务培训活动的工作情况及佐证材料、典型案例等;

(3)技术经纪人培训、技术转移业务培训活动的会务材料(培训手册、签到表等)、培训成效证明材料(资格证书原件或复印件)等;

(4)本机构从事技术转移服务活动的其他说明材料。

三、其他要求

1、各补助类别申报机构应为独立的法人治理机构,具有规范的服务程序,健全的内部人事、财务管理制度,并能够提供相关的、真实可靠的服务业绩和工作绩效佐证材料及单位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人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等。如有造假,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并纳入黑名单,限定3年内不得申报省级科技计划。

2、上述项目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统一评审,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以及资金后补助管理试行办法与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予以后补助支持。

技术转移交易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输出补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补助)按技术交易额比例进行补助,单个机构补助额最高分别不得超过80万元和100万元。

其他类在综合考虑服务成效的基础上,按照分类分档的原 则进行补助,给予单个服务机构的补助总资金不超过80万元。附件:

县域经济发展专题

中药材全产业链项目支持方向

 方向

一、特色中药资源种质创新

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着眼中药材产业长远发展,实施中药材种质资源创新与种苗繁育等应用基础研究,为持续脱贫提供源头种质保障。申报单位要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有省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参与的同时,鼓励与省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协同攻关。

项目1.特色中药材品质性状与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创新中药材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选择有重大市场前景的湖南特色中药材品种生产上重要的生物学问题,解析产量、品质等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深入开展重要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应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克隆主要中药材外观品质、药效品质、加工品质和健康功能品质等性状的基因及调控元件,明确其对品质性状的遗传贡献,解析其功能及调控网络,阐明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发掘10个以上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品质性状基因,并应用于育种;应用转录组、表观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等方法,阐明生物碱类、多糖类、黄酮类和挥发油类等品质成分生物合成关键路径,解析品质形成这一重要生物学过程的调控网络;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种质资源评价,探讨栽培环境因素对中药材有效品质含量的影响,结合人工调控方法,研究遗传、生境和人为干预的品质调控规律,从50多种湖南省地方种植的 中药材资源中筛选10种示范药材,形成10套基于品种选择、适宜栽培环境与田间管理的协助调控技术。

考核目标:构建3~5种中药材基因组精细图;挖掘10个品质性状关键基因,阐明3个活性成分重要生源合成途径;探索10种示范药材基于遗传、生境和人为干预三个方面的品质形成的调控技术;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获得发明专利20项;帮助贫困山区种植药材既保证品质,又能提高产量赢得市场,为持续脱贫提供技术保障与可持续发展,并为整个专项其他项目研究提供基础与技术支持。

项目2.特色中药材高品质高产量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以我省主要栽培或加工企业急需的特色大宗中药材为主要对象进行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与评价,筛选特色育种资源,建立相应的种质资源圃;重点关注药用植物的定向育种研究,育种途径包括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以及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开展品种特征特性研究: 包括种子、植物、药材等三者的特征性状,生长习性,生理特性,适应推广区域等;开展品种鉴定研究: 包括物种鉴定、药材性状鉴定、药材化学成分特征鉴定(主要参考《中国药典》或部、省、地方标准),主要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特征鉴定和 DNA指纹图谱特征鉴定;开展抗性分析: 包括抗病、虫性,如抗当地主要病害、虫害的程度,依各药材主要的病虫害种类而定; 开展抗逆性研究,如抗主要逆境环境的程度,依在产区推广可能遇到的主要逆境环境确定。

考核指标:完成50种湖南特色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和活体标本库建设,做到省内每县1份,省外分布地域每地级市至少1份;筛选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地方品种纯系和导入系100 份,创新50份目标性状突出且综合性状较好的优异种质,适应推广栽培的新种质资源5-8种,定向选育新品种3-5种并每种推广栽培面积10000亩,申请专利10项,制定有关标准或规范10项。

项目3.中药材生物转化与代谢工程研究

研究内容:从我省特色中药材中选择确切功效成分基于组织培养、悬浮培养、器官培养、新型植物生物反应器、内生菌与组织共培养等技术高效率获得目标产物;克隆活性成分合成途径中关键功能基因并构建工程菌进行生物转化;筛选高产细胞株和利用生物转化生产活性更好的药物;利用工程菌或生物反应器对与活性成分生源关系相近或结构类似的成分或低活性成分进行生物转化;探索有价值中药材的发酵加工生产技术,阐明其发酵代谢机制并开发中药发酵产品;构建药材低成本组培及生物反应器技术方法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中药材发酵产品技术2项,通过组织细胞悬浮培养或微生物代谢工程实现生物制造,获得不少于2个有成药性价值的天然产物;创新3个菌类药材菌种提高品质与产量,申请或获得专利15项以上。

项目4.特色中药材种苗繁育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我省特色中药材为主要对象,开展种子育苗、扦插或分株等营养繁殖育苗、组培快繁、无毒苗生产、种质退化与复壮等中药材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建设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我省中药材栽培提供优质种子种苗,推动我省中药材种业的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服务。

考核指标:突破5种左右中药材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建立10种左右中药材种子或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在武陵山片区 和罗霄山片区建设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技术示范和优质中药材种苗供应基地50个,每个基地优质种苗生产与年供应优质种苗能力达到20万株以上;申请专利5项,制定有关规范或标准10项以上。

 方向

二、优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与种植推广

申报要求:湖南省中药材产业联盟牵头申报,涉及中药材原料的企业、种植合作社、高校或科研单位参与实施。课题由企业或种植合作社牵头。地方政府和省扶贫办的扶贫资金不低于80%直接用于补助解决贫困人口参与本专项所需土地租金和种苗、化肥、设备实施等,并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省扶贫办按预算分别与课题承担单位协议列支,并接受对应管理部门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采用公司(中成药、饮片、提取物生产企业或中药材营销企业等)+技术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等)+生产基地(合作社或中药材种植企业等)+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等合作形式,形成产-销直接对接体,在质量安全上采用生产溯源体系,减少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充分保护生产环境,实现安全化生产,实行专项内对接销售的订单农业方式,实现精准扶贫,在质量保障上采用生产溯源体系。推广规范化种植100万亩,技术与种植精准到户,对接种植合作社、企业及流通市场,使不少于21万人精准脱贫。

项目5.特色中药材连作障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湘产中药材品种引起连作障碍的因素研究,包括土壤性质改变、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微量元素的释放与缺乏、土壤肥力变化与营养平衡、化感物质释放与累积、病虫害等因素对中药材连作的影响,解决连作障碍中药材的规 范化、可持续的种植关键技术。对引起中药材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危害,解析缺素机理,了解不同药材与土壤、微生物、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土壤中化学成分、营养元素变化和微生物的变化以及病虫害的残留、迁徙规律,摸清不同药材产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形成克服连作障碍的关键技术。通过采用水-旱轮作制、耕-休交替制、与修复物种轮作、清除病虫害栖居或寄居条件、天然屏障隔离、土壤变性改良、元素补充、土壤理化性质修复、土壤有益生物群落恢复等方法,建立相应的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案和措施,形成规范化操作规程和种植模式,开展连片种植,实现规模化推广和应用。

考核指标:阐明5种大宗湘产药材的连作障碍因素机理,获得至少3种解决连作障碍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关键技术,形成3种规模化种植模式,发布至少5种中药材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50个。培养专业技术骨干1500人,培训农户15000人次,编写、印发专业技术资料2万册。扶贫推广20万亩,脱贫4万人。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5件,制定技术标准5项。

项目6.花果药材营养及生殖生长调控技术与扶贫示范 研究内容:以湖南规模化种植的或有发展潜力的大宗花果类药材如枳壳(实)、山/金银花、吴茱萸、栀子、山苍子等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摸清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发育生长规律,通过整形修剪、理想株型培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段,调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使亩产量提高20%以上。总结出花果类药材种植共性技术特点,建立不同类型花果类药材(木本、灌木、藤本、草本)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SOP),涵盖种子种苗繁育、理想株型 修整、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加工等,并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中药材的栽培,从而形成一套在湖南省内可重复、可操作、简单易行的花果类中药材种植技术,以使中药材的质量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推广花果类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单个花果类药材品种核心种植面积不少于2000亩,推广示范不少于5000亩,帮助不少于2万人脱贫;通过技术的实施,使药材的亩产量与对照相比,增产20%以上;开展技术培训,推广花果类药材实用技术;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技术标准15项;在贫困重点县合计推广示范10万亩,帮助脱贫2万人。

项目7.农用中药材标准制订与规范化种植示范与推广 研究内容:选择我省适宜用于畜牧、兽医用药材,建立畜牧、兽医用药材标准;研究栽培技术,建立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积极发掘高蛋白的饲用植物(草)资源,并实现养殖推广,建设饲用植物与兽医用药材规范化种植推广基地。培育和开发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品种,如灵芝、芍药、牡丹、玫瑰、月季、金银花、菊花、辛夷、射干、百合、麦冬、紫苏、银杏、厚朴等中药材园艺品种,创新探索中药材盆景造型与盆栽技术,开发居室药用园艺中药材产品。将中药材应用于现代生态、休闲、景观、养生农业基地,拓展基地功能,依据休闲养生对环境的要求,建立以具有观赏价值中药材为主的中药材园艺景观创意示范基地并推广。

考核指标:制定10种饲用植物或兽医用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和建立5个饲用植物新标准,并争取列入国家饲用资源目录,建设基地20个,在贫困重点县推广示范10 万亩。开发20个居室园艺中药材产品和盆栽技术,示范推广5个中药材园艺景观基地,制定居室园艺中药材技术标准10个。直接扶贫2万人,申请或获得专利5项以上,发表论文15篇。

项目8.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推广

研究内容:开展湖南省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种植密度、施肥试验、灌溉与排水、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最佳采收期和产地加工技术等各生产环节;制订湖南省特色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产地初加工标准操作规程。根据各县市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当地药材生产的历史和群众基础,取得地方政府支持,开展适宜中药材品种和种植基地的规划布局,实施规范化种植,对种植合作社的技术员和生产人员以及农户进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技术培训。开展湖南省特色野生中药材和珍稀濒危适产中药材品种的野生变家种技术研究并制定规范化人工种植技术规程,提高仿野生人工抚育关键技术水平与效益,推广林下或林间药材种植的林、药结合模式,实现植被保护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生态和产业并重。

考核指标:制定并发布不少于50个湖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制定并发布5-10个大宗野生中药材或珍稀濒危道地中药材野生变人工规范化种植或仿野生人工抚育关键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建立湖南省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药材基地100个以上(每个扶贫县2个),野生人工抚育基地5个,林、药结合模式5个。培训基地技术员和生产人员5000人次,农户10万人次,编撰技术资料10万册。推广种植面积总计60万亩,脱贫15万人。 方向

三、中药材产地加工、提取物、饮片生产提质研究与示范

申报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应在本省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新版GMP认证的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资质,上的饮片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有完成项目相关工作基础和必要条件。课题11可由植物提取物企业或组织承担,申报的中药材品种中应有90%以上涉及贫困地区的特色中药材;针对扶贫脱贫目标,应详细说明扶贫的方法、途径及措施,并根据省扶贫办提供的信息,将扶贫任务分解落实到县、乡、镇、村、合作社和种植贫困户。必须对接项目二协议解决贫困户种植的60万亩中药材销售。

项目9.饮片炮制技术及标准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省贫困地区的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展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包括炮制辅料)规范化研究与饮片质量研究,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的可控工艺参数、标准操作规程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开展不同规格中药饮片炮制品的对比研究,建立中药饮片的分级标准;开展湘产药材的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研究,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开展中药饮片加工炮制技术及标准的培训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我省贫困地区50种特色中药材的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包括分级标准)的研究;完成50种特色中药材的配方颗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建成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加工示范生产线3条;完成50种特色中药材炮制加工的产地初加工方法与标准的研究;对接项目二相关课题,协议解决贫困人口种植的40万亩药材的销售。培育产值过亿的饮片企业3~5家;3年实现我省中药饮片企业销售产值达30亿元 以上,收购对接贫困地区中药材4亿元以上。

项目10.鲜药材产地初加工、仓储及饮片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本省贫困地区特色中药材的药用特点展开鲜药材产地初加工方式及选取10味大宗药材进行饮片一体化技术示范研究。开展鲜药材最佳采收集期、采后适宜的干燥方法及仓储方法研究,建立药材等级的质量标准;选取10味大宗鲜药材,展开趁鲜炮制加工成饮片、或配方颗粒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一体化技术示范研究,建立标准的操作规范、产品加工优化工艺及质量标准;开展加工产品贮存方法和包装材料的研究,建立加工产品适宜贮存与包装形式;并建立可溯源的鲜药材初加工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上确保中药用药安全有效。支持有规模的种植企业或合作社集中建设规范药材干燥及仓储基地50个,补偿有一定规模的贫困种植户建设产地初加工小型晒坪或干燥设施1000个,鼓励中成药或饮片加工企业、大健康企业在贫困地区完成建设趁鲜一体化加工生产示范基地3~5个,并制定标准操作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建立50种药材初加工技术或工艺标准,明确其对中药材等级、药用质量影响;制订出50种中药材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确定适宜贮存与包装形式,建立可溯源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鲜药材产地初加工和饮片一体化加工基地30~50个,其中在贫困地区设点建厂的5个,操作规范并具有示范性;建立适用于农户要求的干燥方式3~5种,形成湖南贫困地区50种大宗中药材可靠的初加工技术与饮片一体化加工质量保障体系,协议解决项目二相关课题15万亩的贫困人口种植药材的销售。建成饮片一体化加工的示范基地5个。项目11.植物提取物产品开发及标准体系构建与推广应用 研究内容:以我省主要栽培并有一定产量的植物,如山/金银花、绿茶、博落回、五倍子、虎杖、枳实、橙皮、杜仲、红豆杉、厚朴、藤茶、甜茶、罗汉果、生姜、千层塔、栀子、银杏等针对国际市场基于湘产药材开发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提取物产品,充分利用超临界萃取、动态逆流提取工艺色谱等现代化技术提升提取物工艺水平并完善产品标准,生产出高品质的植物提取物,应用于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饲料等领域或者出口外销。依据农业部“《饲料原料目录》、结合品质成分完成饲用植物提取物功能评价;完成植物提取物(包括饲用)标准化体系构建。

考核指标:开发10种源于湘产中药材的植物提取物工艺及产品,建立其质量标准,实现单品种销售超过2000万元;制定20个饲用植物提取物(或粉)产品标准并完成其功能评价和验证;构饲用植物(粉及提取物)标准生产体系;协议对接项目二相关课题5万亩贫困人口种植药材的销售。

项目12.饮片及中药材初加工生产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3-5种特色含挥发油类成分中药材,3-5种含大量多糖成分中药材,3-5种含热敏性成分中药材,3-5种易褐变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的工艺技术,作为初加工的装备设计参数。研发满足山区使用的可移动式小型中药材产地干燥设备,产地干燥设备采用模块设计,安装拆卸方便,维修简单,方便移动,可适用多种中药材的产地烘干;研发满足基地规模化生产的环保节能型干燥设备;研发适应含挥发油类成分、含大量多糖成分、含热敏性成分中药材烘干的专用干燥设备。研发多种中药材采收后产地初加工装备。以满足传统的捡选、清

洗、切片、蒸、煮、烫、撞、揉搓、剥皮、发汗、保鲜和储藏等加工的需求。同时,开发相适应的机械化设备,建立自动化炮制生产线,使每个过程都能严格按照国家药典的药材质量要求进行加工作业,确保最终中药饮片的质量。

考核指标:完成含挥发油类成分、含大量多糖成分、含热敏性成分、易褐变等中药材5-8种的产地加工工艺参数研究及其装备参数设计,申请专利5项以上。研发满足山区使用的移动式小型中药材烘干设备(每天加工干药材能力不低于1吨)。能满足多种中药材产地烘干的要求,安装拆卸方便,维修简单,移动方便;建立10个以上的示范点,示范点必须落实到贫困县的种植大户或合作社;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研发满足基地规模化生产的环保节能型干燥设备;建立2个生产示范点,示范点必须落实到贫困县的初加工基地;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研发适应含挥发油类成分、含大量多糖成分、含热敏性成分中药材烘干的专用干燥设备;建立2个生产示范点,示范点必须落实到贫困县的初加工基地;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项以上。研发多种中药材品种采收后进行产地加工装备;研发根、茎、叶、花、果实等不同需求生产饮片的炮制过程所需的机械化设备,产业化生产线可供小型移动干燥设备年产超过1000台。

 方向

四、大健康产品创制与示范

申报要求:项目由相关具实力的企业牵头申报。项目13.功能成分发现及有效组分提制工艺研究与成药性评价

研究内容:立足我省贫困山区湘产特色中药资源,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原始创新,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筛选并挖掘新的活性成分(群),对潜在活性成分结构进行修饰和功能评价,优化活性成分提制工艺,对活性成分成药性进行评价,建立活性成分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旨在逐步实现新技术、新产品与企业的无逢转移,为湘产特色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开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发现新成分500个,完成50个成分动物活性评价,完成5个活性成分功能机制的研究和结构修饰;完成5个活性成分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并完善其已有工艺;对5个活性成分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其药物开发的潜能;确定5个中药有效部位候选药物,5个具有一类创新药物开发前景的候选药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0项以上。建立湘产药材活性成分筛选提制工艺研究体系平台的搭建,为提升中药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研究水平和研发效率,为培育可持续中药材需求市场提供科学保障。

项目14.中成药、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等健康产品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我省贫困山区主产黄精、猴头菌、龙脑樟、茯苓、湘莲等湘产特色中药资源为载体,围绕产品的提质和产业链延伸的核心问题,强化应用研究与产品产业的无缝对接,重点突破我省中药资源下游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候选药物、新药、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日用品和环境消毒剂等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同时选择我省优势中成药品种,链接湘产中药资源,强化二次研发,培育大品种,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成湖南省中药材市场,为中药材持久扶贫提供种植市场保

障。

考核指标:完成5个候选药物评价,获得2个天然药物或中药新药的临床批件;研究3个湘产中药大品种材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获批食品加工助剂或添加剂以及保健食品注册批件20个,功能食品、化妆品、日用品和环境消毒剂等产品30余个,培育3个以上大品种;对接项目二相关课题,协议解决20万亩贫困户种植中药材的销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篇以上。形成湘产中药材健康大产业;完成2个五类中药新药或天然药物的临床前研究;申请或获授权相关发明专利20项;实现3个以上单品种上10亿。

项目15:植物源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及产品开发与推广 研究内容:以我省主要栽培或加工企业有实际需求的中药材及饲用植物为主要对象,开展不少于5个活性成分(群)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并进行营养和风味品质评价及“整肠、抗炎、促生长”的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研究;深入开展活性成分调节胃肠道微生物和抗炎的作用机制研究,阐明植物功能成分--肠道微生物--宿主机体抗病及抗炎三者之间的关联作用机理,明确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开发中兽药或药物饲料添加剂替代产品,其相关产品形成良好销售,带动下游种植。

考核指标:开发出植物源饲用抗生素替代的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产品共 5-8个,其中2类中兽药产品1-2个,产品的销售额达到2亿。对接项目二相关课题,协议解决贫困人口种植药材5万亩的销售。申请专利 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篇以上。

 方向

五、中药材物联网与市场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申报要求:由中药材专业市场、信息技术企业、中药电商等相关企业牵头申报。

项目16.湖南省中药材大数据分析精准决策服务研究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湖南省中药材大数据库分析精准决策服务,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整合湖南省中药材信息资源库,全方面整合中药材资源信息;研究开展精准扶贫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支持决策层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研究如何用多技术、多终端形式展示扶贫信息,保证精准扶贫信息公开透明化;制订精准扶贫效果评估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估算扶贫效果。

考核指标:整合中药材资源资源库1个;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一套;利用4种以上终端技术展示扶贫信息;研究制定精准扶贫效果评估模型1套;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4项以上;发表论文6篇以上。

项目17.湖南省中药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研建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构建一个面向全省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中药材综合信息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并进行应用示范,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研建集精准扶贫、公益服务和运营服务一体的全省中药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实时发布和展示中药材的资源分布、种植品种、种植规模与产量、价格、企业需求和贫困人口的动态变化等信息,对中药材产供销信息采集、统计分析,提供行业市场信息精准预测;研究与开发多应用系统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与开发适合中药材精准扶贫供给侧模式的B2B电商系统;研究与开发适合中药材需求侧模式的产供销信息自动匹配撮合技术;联合中药材销售市场、中

药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户进行精准扶贫综合信息服务应用示范推广,行成标准规范实体。

考核指标:行业综合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精准市场信息撮合、市场信息精准预测和网络营销(以B2B为主)等多系统集成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行性运营和示范推广方案1套;联合50家以上中药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建设基层服务站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其中包含EI(SCI)收录3篇以上。

项目18.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溯源平台研建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溯源平台,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并开发湖南省中药材质量安全可溯源平台,整合中药材种植、收购、流通、仓储、加工生产和供应各环节的质量溯源信息,确保中药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透明公开;研究中药材加工生产线智能质量溯源技术;研究中药材物流仓储精准质量溯源技术;研究中药材精细化种植质量溯源技术;研究制订中药材产地溯源与质量标准规范;联合中药材企业、中药材现代物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基层服务站点建设,进行应用示范推广,行成标准规范实体,以点带面扩大服务覆盖面。

考核指标: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溯源平台1个;中药材加工生产线智能溯源系统1套,溯源系统1套,中药材产地溯源与质量相关标准规范2套;联合20家以上中药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示范推广。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4项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其中包含EI(SCI)收录3篇以上。

 方向

六、特色中药材长产业链研究开发与示范 申报要求:由中药企业牵头申报。申报单位要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有省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参与的同时,鼓励与省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协同攻关。

项目19: 研究内容:选择5~10个湘产特色中药材品种,要求综合利用产业市场前景显著;围绕种质创新、栽培技术、饮片或植物提取物、大健康产品开发围绕产业链,布臵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产品创制的创新链,实现产业化示范。

篇6:湖南省堤防工程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发 文 号:豫环文〔2011〕68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发布日期:2011-04-12 实施日期:2011-04-12 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切实落实建设项目各项环保措施,防止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河南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省、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审批权限,对其审批的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环境保护部审批的在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建设的项目,环境监理由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条我省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建设项目开展环境监理:

(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污染行业建设项目;

(二)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建设项目

(三)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需要开展环境监理的其他项目。

第三条环境监理的主要内容为:

(一)环境保护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复意见、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二)建设项目的规模、主要设备装备、应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等建设情况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复意见;

(三)建设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防止与减少环境污染措施落实情况、各种污染因子达标排放情况、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落实情况;

(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监理合同委托单位要求进行监理的其他内容。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按照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保护部门批复要求开展环境监理工作。在工程开工建设前委托已在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的环境监理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理,签订环境监理委托合同,明确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将委托的环境监理单位、监理内容及监理权限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同时报负责项目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报告作为试生产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文件的重要附件。

第六条环境监理单位应根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复意见等要求,编制环境监理技术文件,向建设项目现场派驻机构,负责监理方案的实施。环境监理合同业务完成后,应向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环境监理报告,移交环境监理档案资料,并对环境监理报告结论负责。

第七条环境监理单位在实施项目监理过程中,发现与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复意见不相符合的,应及时通知项目建设单位予以纠正,发现重大问题时,应及时向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督促项目单位进行整改。

第八条河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对国家和省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第九条从事环境监理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能全面履行委托环境监理合同所规定的有关责任和义务;

(二)我省具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资质,或在省内长期从事环境监理工作,有比较丰富的监理经验,且业绩优秀的技术咨询机构;

(三)应有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生态、土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10名以上通过环境保护部或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环境监理上岗培训的持证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应有4名以上注册环评工程师;

(四)具备与环境监理工作相适应的装备和工作条件。

第十条凡在河南省境内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单位,应向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申请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备案的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三)工作场所、场地证明;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

(五)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身份证、环境监理上岗培训合格证、聘用合同和社保基金证明;

(六)上财务报表;

(七)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八)环境监理相关工作业绩(长期从事环境监理业务的技术咨询机构应提交已完成管理项目业绩证明30个以上);

(九)环境监理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有关管理制度。

以上

(二)(四)

(五)项内容需提供原件和复印件。

第十二条经审查备案的甲级资质评价机构可承担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乙级资质评价机构可承担省级及以下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

第十三条环境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与被监理项目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超出合同范围的其他利益关系;

(二)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承揽环境监理业务,扰乱市场秩序;

(三)监理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环境监理单位任职;

(四)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环境监理业务。

第十四条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省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不得为建设项目指定环境监理单位。

第十五条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监理单位实行考核,考核合格的,环境监理单位方可继续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活动,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业务,限期整改到期后仍不合格的,撤销备案。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环境监理单位监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具有审批管理权限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令限期整改、不受理项目试生产和竣工环保验收申请等处理:

(一)建设项目未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评批复要求开展环境监理的;

(二)未于开工建设前委托开展环境监理的;

(三)未按环境监理要求落实相关环保措施的;

(四)未按规定提交环境监理报告的。第十七条环境监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撤销备案等处理:

(一)环境监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工作场所和专职技术人员等基本情况发生变化,未及时报告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

(二)伪造、涂改或倒卖、出借备案文件的;

(三)采取不正当手段承揽环境监理业务,扰乱市场秩序的;

(四)不按规定接受检查、考核或在检查、考核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

(五)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重大问题报告职责的;

(六)环境监理报告不符合环保要求或弄虚作假的;

(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验收及日常监管中,发现确因环境监理责任而发生较大环境问题的;

(八)其他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环境监理职责的。

第十八条从事环境监理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批评,严重的取消环境监理上岗资格:

(一)同时在两个及以上环境监理单位任职的;

(二)未按本办法规定及时履行环境监理报告制度职责的;

(三)参与编制的环境监理报告经审查有虚假内容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

第十九条被撤销备案的环境监理单位及法定代表人,五年不得再次提出从事环境监理工作的申请。

被取消环境监理上岗资格的人员,不得再次申请环境监理上岗培训,不得在本省从事环境监理活动。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下一篇:影视工作室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