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2024-05-20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精选10篇)

篇1: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姓名:黎佳琪

学号:140402050 班级:14级英语本科2班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具有民主、平等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完善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有逐渐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作为新时期师生关系走向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主要特征。可以通过转型传统师生观,树立新型师生观;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产物。

师生关系已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纵观师生关系的发展史,无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还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的“儿童为中心”的师生观,都是各执一端的极端化师生观,它们的局限性已在实践中充分凸显。至于我国教学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观,表面看来似乎解决了两种极端的师生观所遗留的问题,既考虑了教师,又照顾了学生。但该学说仍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说法以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主导;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非主体,依然呈现出单一的“主—客”两极模式。总之,以上几种师生观,它们都没有超越“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都受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制约,时代呼唤新型师生观的到来。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2、尊重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3、和谐相融。师生的心理相融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学生和个人之间,在心理上能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教师的行为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响应,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能被教师时时关注,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团结协作,彼此相互依存,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

4、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成语,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5、共创共乐。教师不能守旧,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为教学生会学习的过程,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构建适合自己特点教学新体系,要寻找和运用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创造力,教师的创新能力越强,驾驭教材的效果也就越好,教育教学效果也就越佳,在新课程下具备创新能力以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教师除了自己具备这种能力,而且还应把创新意识投射给学生。创新的特征已成为21世纪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当前课改为师生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空间。在教育教学中师生的“苦”如能转化成“乐”那将成为教与学的巨大潜力,新型师生关系中“共乐”将成为师生相互减压的有效手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要民主平等,相互合作、愉快互动、共同快乐成长,这样学生在快乐中接受了知识,提高了学业成绩,教师则愉快地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共乐,这是课改中对师生关系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新型师生关系中的最高境界。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顺利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了先决条件,是顺利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它必将会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带入一个美好的明天。

新时期师生的关系种类多样:

第一,在教学上的授受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说,老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选择内化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创造性地积极参与这个过程,需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目的最终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后不论学生学习什么,只要他具备这种主体意识,自主学习,教学就达到了基本目的。

第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

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第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正直的有高尚品德修为的人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能量。反之,如何这个老师行为不正,思想偏执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思想品德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它表现在 民主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教师理解学生,一视同仁的与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尊师爱生(学生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尊严,对教师有礼貌,愿意协助配合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热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关心爱护。),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教师),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关系亲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1、民主平等,相互尊重。这种平等首先表现为人格平等,即师生之间没有上下、高低、尊卑之分。双方拥有同样的交往自由和权利,双方都表达自己思想和意志的权利和机会,老师不再依靠自己的权威强制性的灌输自己的思想迫使自己的学生接受,而是与学生共享知识和权利,共同决策与认同。长期以来,传统上的尊卑、上下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单方面的无条件的尊敬老师,这就使得学生尊敬老师处于绝对化、虚伪化、形式化境地。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爱生尊师”,由“爱生”而引发“尊师”。这样的师生关系,自然多于人物,真诚多于虚伪,亲切多于疏远,温暖多于冷淡。这样的“尊师爱生”可以避免由于传统的“尊师”的强硬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愚尊或疏远。

2、师生交往中老师更具主动性。传统的关系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老师在学生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学生慑于老师的敬畏也不可能大胆的接近老师,从而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生疏。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是很希望与老师建立友

好而频繁的交往关系的。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亦师亦友,老师掌握着师生交往的主动权,主动靠近学生,使学生对老师完全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纯粹的朋友关系。老师毕竟是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所以老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对学生不能像朋友那样随意,应亦师亦友。

3、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传统的灌输师教育、应试教育、、、、被他人评论为中国式教育,忽视学生自身的作用,不给学生思考、展示自我的机会,囫囵吞枣,缺乏创新。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间的讨论与联系,大胆质疑,勇敢发问,积极思考,创新思维。新时期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自身和帮助学生的成长。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的发展决定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发展方向,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的校园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姚本先,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省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67-69。[3]邵晓峰,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13-19。[4]唐俊芳,近三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的再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9。[5]樊万奎,段兆兵,仅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67-71。

[6]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李英莉,浅浅构建新型师生应注意的八个问题[J]中小学教育研究,2001

篇2: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师德感悟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也称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和判断教师行为的是非、善恶的准绳。通过学习我的感受很多。使我明白了身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一些行为素质。

1.爱岗敬业,对待工作不能机械应付,要有特殊的教育功能。记住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工作的时候要具有奉献的精神,态度要认真,要有自己的思想宽容和理解帮助学生,所以说爱岗是教育的基础。

2.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它表现在:当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主动嘘寒问暖,送药送饭;对待学生的提问,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地给予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统一起来。

3.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4.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政治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篇3: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当前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尚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

(一) 师德滑坡损害教师形象。

近年来, 随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其他种种思潮涌入学校, 使高校这方净土也变得不纯净。部分高校老师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 不仅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 也使得高校师生关系增添了许多功利主义色彩。例如, 许多老师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评选优干、发展党员等方面夹杂了太多非工作因素, 而致使教育的公正性缺失, 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现象不单单是教师本身道德水平下降使然, 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使然。

(二)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致使教学管理流于形式。

无论从教学规律还是从大学教育的高要求来看, 教师的学术研究都是必要的, 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把研究成果吸纳补充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 而且学术活动还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处理方法等。但即使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大学, 它仍然不是研究所, 大学以育人为本, 教学仍然是大学的要务。当前, 大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 不管是职称评定还是岗位津贴等级评定, 都把科研放在首位, 设立硬指标, 而教学则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其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无暇考虑学生的需求, 更不去考虑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此外, 教学管理的形式主义倾向也分散了教师的精力, 疲于应付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制度常流于形式。大学教师与本科生之间在学问与人品方面, 已少有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 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弊端。

(三) 教师重教书轻育人, 致使师生感情淡漠。

高校教师数量庞大, 专业广泛, 接触学生的机会很多, 但当前高校中师生之间情感缺失、关系异化现象十分明显。在客观上, 高校扩招导致生师比越来越大, 许多高校实行教室流动、合班上课, 教师常常面对上百个学生。这种状况自然减少了师生间接触的机会, 增加了深入交流的难度。主观上, 由于衡量高校教师地位和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学术标准, 高校教师肩负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很多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 除了按时按量上好分内的专业课外, 不愿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教学之外的交流。因此, 师生间感情生疏, 关系平淡, 课堂上尚为师生, 课后便形如陌路。

二、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性的因素, 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调控着学生和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是主体要素, 是有生命的能动性的人。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

在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办学过程中, 在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教育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潜在影响作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应该是一种人格的感染与影响。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高校教师要把一种端正的生活信念、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豁达的心胸教给学生,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 甚至要比单一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信息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都在增多, 在某些方面学生掌握信息量甚至不比老师少。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也应向学生学习, 善于捕捉各种信息, 适应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的特点, 做到新时期教育活动中教学相长。

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新模式

(一) 以学生为本,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 关爱学生,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和谐师生关系要求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关系。这与传统的理念中所遵循的教师威严至高无上、教师与学生只有管与被管的关系, 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和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 面对高校学生独特的个性及强烈的平等、民主、开放的意识, 以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既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理性的社会人来看待, 同时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要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以学生为本, 和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开放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价体系。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师德评价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 是师德建设中关键的一环, 必须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一要完善激励机制, 平衡好科研先进个人与教书先进个人之间的关系。教育育人成绩突出者, 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中要优先考虑。二要完善考核机制, 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要突出教师育人的本质。三要完善监督机制。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批评和处罚, 以儆效尤。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能够使教师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促使教师素质不断优化, 使追求高尚师德蔚然成风。

(三) 要建立学生与教师定期联系的制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因此, 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度, 使师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目前, 我国部分高校正试行导师制或尝试摸索教师走近学生的各种办法, 如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 即组织学科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定点、定人进行因材施教,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

(四)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民主平等的教风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现代大学生独立自立意识强烈,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必须予以充分理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感情的双向交流, 使师生关系始终充满活力。

(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 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 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师生。学校要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加强研究和实践,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 不仅要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最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 而且要把学校建成师生放飞心灵、焕发活力、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

总之, 教师作为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 理应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同样,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都在增多, 适应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的特点,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 善于从学生身上获取知识, 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是发展教育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 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 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聂爱明, 周蕾.浅议现代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构建[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5:248

篇4: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关键词】师生关系;内涵;特征;影响因素

一、内涵与特征

1.健康师生关系

健康的内涵已拓展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健康的师生关系,就是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感到生理的安全,心理的安康,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2.特征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在健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应该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首先,平等性体现在师生的人格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交往主体,双方谁也不能控制谁,或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加到另一方身上。健康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放下架子,改变教师“独尊”的状况,需要用“理解、真诚、同感”的原则与学生建立平等的辅导关系,实现人格平等。

其次,民主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知识权威”自居,要平心静气地和学生探讨问题,有胸怀容纳学生的质疑甚至是抗议。在讨论时,学生能畅所欲言,课堂里听不到教师的呵斥,而是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从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达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思想境界。

最后,和谐是指创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影响因素

1.“师道尊严”的传统

在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体现着“师道尊严”。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弟子,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没有健康心理的教师,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有时可能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造成师生间的矛盾与冲突。因而,很难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3.“消极”人际关系

“消极人际关系”,是指师生间的矛盾、敌视、互不接纳的现象。有时会演变为冲突、僵持状态,如学生之间拉帮结派、集体对抗教师等。消极人际关系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些不经意的错误或误区而导致,如批评过于激愤、过于情绪化,将本来是合情合理的批评演变成责骂,因而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以至引起学生的对抗和怨恨;就事论“人”,将教育变成“人身攻击”;而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芥蒂;没有“一视同仁”、揭人短处等,都会造成学生情感上的排斥,很难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健康师生关系的对策

1.正确认识、尊重学生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采用讽刺、挖苦等方法,使用“语言的刀子”,从而使学生出现抗拒心理,形成难以教育的僵局。因此,教师需要正确认识与尊重学生:①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避免使用伤及学生自尊的话语。②表达出你对学生的关注,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所讲的很感兴趣。③注意学生的异常行为。④相信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布置任务时,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他们的言行正确而有意义时给予关注和采纳,当他们的言行不太合适或犯错误时,给予善意的批评和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⑤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师生之间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⑥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拥有安全感,不可让学生产生对课堂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2.多渠道的沟通与交流

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多层面的。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心朋友、心理辅导者、组织者等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进行多渠道的沟通,如个别谈话、课外交流、家访等。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时候,应注意:首先,表情应亲切、真诚、自然。其次,应学会使用自然亲切、风趣幽默的语言。再次,谈话时可以坐得近一些。可给双方一种促膝谈心的感觉,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最后,恰当运用、选择环境与良好的情绪。针对不同的事件、情况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谈话环境。

综上所述,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

参考文献:

[1]秦淑平,高博.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学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8年7月第5卷.

篇5: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玉溪六中宋润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时期、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受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深化。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并探索策略。

我认为目前师生关系中的问题,主要有:

1、紧张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但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用系列理性法则去规范要求学生,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教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教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

2、偏见型。部分老师对学生有‘偏见’,总喜欢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大多对调皮捣蛋的学生比较反感,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在班上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家里受批评,造成的后果是厌学、辍学,跟人打架,对学校、家庭、社会都不利。

3、疏远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不强,互相不理解,对对方都有所顾忌,这导致彼此之间关系的疏远。

4、矛盾型。在处理某些事时,可能方法不适,造成了学生的反感,就加剧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于是,背后辱骂教师者有之,给教师起绰号者有之,与教师对着干的有之,个别还采取离家出走或自杀方式表示对教师的不满。

5、扭曲型。教师是一种神圣的特殊职业,但由于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工作热情衰退,责任感淡化。不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结果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多了功利,少了真诚,染上了金钱色彩,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力量,玷污了学生心灵。

那么,这些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历史的原因。众所周知,师道尊严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根深蒂固。很多老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认为老师就是老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往往会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不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结果是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也易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逆反等问题行为。

二、社会的原因。时代的变化给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注入了新的内容。以前,教师是社会成员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改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受教育的人口大大增加,家庭文化层次迅速提高,同时社会其它人群的文化层次迅速提高,相比之下,教师文化学历层次提高缓慢。因此,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度降低。

三、教师的原因。其主要表现为师德滑坡、教师观念滞后、教育方法不当及教学能力退化。

1一方面教师由于工作繁重等因素,社会生活信息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教师,日益显现出理论功底不厚、文化底蕴欠缺、技能提升不快的现象。因此,学生对教师的信认度降低了。

四、学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初中生发育加快,身心发展提前。尤其在心理方面,他们正经历着一个叛逆的时期,无一例外的表现为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当面对远比家庭教育规范和严格得多的学校教育时,学生往往一时又习惯不了,所以哭鼻子的有之,与老师顶着干的有之,甚至出走亦有之,表现为对教师的满意度降低。

五、家庭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加之家长对孩子言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造成学生对教师理解度降低。

针对以上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既和谐、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不再只是知道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研究者。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才有可能自觉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活动舞台和心理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

二、尊重学生,平等交流。

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一种朋友的关系。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朋友,敞开心扉,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真诚和理解,多给学生一份尊重和爱护,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头脑思索。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为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也只有尊重,才能在师生间真正架起一座通往美好心灵的桥梁。

三、热爱学生,正确对待学生。

爱是师生关系的溶解剂。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来自于教师热爱学生的真诚,以“爱”感人,以“爱”化人;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赏识学生,激励学生。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它说明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我们的教育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我们教育关注的不是哪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哪些方面更聪明。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然后赏识学生的“发光点”,使之成发“发光面”。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内心世界都潜伏着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我希望每位教师都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付出爱心,激励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讨,学会学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理解、信任学生。

理解、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理解、信任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初中生,好胜心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总喜欢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教师要深入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阂,多为学生着想,耐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必定会把老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六、一视同仁、宽容学生。

一视同仁和宽容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一个班级中的几十名学生,由于基础、智商、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成绩有好有差。教师应公平地、以孩子的心态、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心里想着每一位学生,眼里看着每一位学生,爱心惠及每一位学生。要多倾听学生的呼声、意见和建议,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全面甚至错误,也要让他们说完,容他们辩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要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身上存在的缺点,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七、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

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才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转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墨守成规的紧张课堂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研究型课堂,师生互动,共生共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

学媒体、教学手段,频繁地在课堂中使用。这种“新”无疑容易使学生佩服,既树立了教师的威信,更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只有这样,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才更容易做到民主、尊重与理解。生活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作朋友。

八、加强教育,自觉尊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教育,使他们端正态度,提高尊师的自觉性。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逐步提高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种种权力的意识,更应培养学生尊师的思想,理解教师的育人心情,体察教师的工作甘苦。同时,也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师生关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都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关注师生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使师生真正步入彼此的心,焕发出更大的教育活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对于老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对于学生,老师应该给予理解,应该呵护。爱如空气,人人需要;爱是阳光,谁沐浴它,都会感到温暖。我们尽力做好每一步,让师生情更真切!那么,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提供条件!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全社会尊敬的教师吧!

参考书目:

[1]《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载《教育探索》,200年第4期(总第106期)

[2]《构建21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载《陕西教育》,2003年第四期

[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6: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的会议,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会议中审议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获得一致同意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话题,新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政治路线。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党的工作中的应用,也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峥嵘岁月中,我们党正是依靠群众路线,紧密地把党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把党的宗旨和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战斗、共同发展、共同壮大、共同成熟,直到完成国家的统一。所以说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路线的坚持与推进,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的重要支撑与保障。结合校园建设的实际,我们想到,作为学生党员,了解最深刻、联系最密切的是与老师的关系。当前,在实践“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构建科学发展、和谐共进的良好校园环境的大背景下,联系近期部分高校中出现的师生矛盾、冲突问题,改善师生关系、推进高校贯彻群众路线迫在眉睫。在具体贯彻落实中,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意识,从思想上真正理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意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才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要求所有的工作都应围绕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基本点,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从具体情况来看,首先,高校对于每一项涉及师生的措施的制定,每一次师生参与的活动的策划,每一个影响师生在校生活的变动,都应该体现对广大高校师生的负责的态度,将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外部和谐环境下,师生关系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一切依靠群众”要求开展工作应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从马克思哲学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是按照其本来的规律发展,人的历史是全部的人创造的,这种创造是不自觉的,但其实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历史。因此,历史是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的。领导者或是带头人的任务是有意地引导人民群众去无意地创造历史,让人民群众尽量少走弯路。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历史脉络,敏锐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就要从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当中去寻找,去学习,把获得的正确的认识再去引导群众的实践,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领导者的根本任务是为了人民群众服务,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就要从人民群众中寻找实践经验。在高校的实践中,教师只有多与学生接触交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诉求,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发展,才能为高校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建立健全群众路线的机制,从而从制度上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只有建立健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有效机制,才能真正做到走群众路线,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建立健全群众路线的机制中,应把握三个基本点。知民情是走群众路线的基础,要始终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多深入人民群众中去,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困苦。在高校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各项工作实施前,应深入了解广大学生的在校生活状况,不仅仅包括满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足之处。聚民智是走群众路线的关键。聚民智是开展工作不可忽视的步骤。在高校中,应拓宽聚民智的渠道,多搭建方便广大学生献计献策、与教师顺畅沟通的平台,例如座谈会、师生交流论坛等,积极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增民利是走群众路线的最终目的。知民情、聚民智和增民利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只有切实做好知民情、聚民智,才能达到增民利的要求。教师一切工作的进行,最终的落脚点应回归到为广大学生的宗旨上去,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从而使广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更加美好。

最后,切实落实群众路线,做出让广大群众满意的成果。联系高校的实际,首先要考虑的是为广大学生做出一些实事,例如在学习方面,开展师生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成果交流讨论,方便日常学习和学术研究。在促进师生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调节师生矛盾的机制建立。比如说江西省高校就建立了师生人身损害事故纠纷调处中心,以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总而言之,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指导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以此树立服务意识,从而指导实践工作,切实把群众路线的要求落实于开展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工作的各个领域,才能更加让广大师生互相认可,才能更加使广大师生满意,从而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共进的高校建设。

学生第一党支部

篇7: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的和谐关系

一、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客观状况

(一) 师生关系机械呆板

高校师生之间长期以来都是被动的“你讲我听”的传统授受关系。在我国的规范化教育中, 教师总是施教者, 学生总是受教育者, 普通高校如此, 高职院校更是如此。而随着书籍的普及、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 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 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所以, 高校学生对教师的态度, 从中小学阶段的“盲目崇拜”、“绝对崇拜”, 逐渐演变为“平等交往”。

(二) 师生关系冷漠、疏远

由于高职院校师生之间接触过少, 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冷漠。教师在主观上有误解, 认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辅导员的事, 并不主动地接近学生, 即使交流也仅限于“教”与“学”的某一专业领域;二是疏远。不少教师忙于论文撰写、课题研究, 一门心思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 往往是上课踩着铃声进教室, 下课踏着铃声出课堂, 学生除了上课时间, 基本上很少见到授课老师, 这种状况减少了师生间接触的机会, 老师不了解学生, 学生也觉得老师遥不可及, 导致师生间距离拉大, 关系冷漠、疏远。

二、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定位不准的原因

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上, 一些老师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认为在学生面前要保持教师的威严, 否则就丧失了教师的尊严。因此, 课堂往往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和唯一正确答案的化身, 而学生的批评和质疑得不到肯定和鼓励。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单方面尊重、服从和模仿, 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和自卑、依赖、焦虑、从众等不良人格特征, 使得教师和学生难以在心灵上进行沟通, 学生没有机会和教师平等交往, 难以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

(二) 技能方法的原因

在教学方式上,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技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内容的灌输, 不注重教学技能和方法, 缺乏与学生交流的意识。学生只能机械被动的储存教师传授的知识, 没有思维活动的自由空间, 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而失去了与老师交流的主动性, 师生关系渐渐形成机械呆板的模式。

(三) 教研失衡的原因

从现行的教育体制上看, 当前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与科研, 由于高校教师的升等晋级注重专业学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 使得很多教师为了在所学领域有科技型的创新和学术性的建树, 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术研究和科研上, 其次才是日常的教学。而高校的课程设置专业性强, 课时短、课程多, 经常更换老师, 更减少了师生之间交往的时间和机会, 教师几乎不认识学生, 学生也很难较深的了解教师并建立深厚的感情, 师生关系自然疏远、淡漠。

三、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 突出以人为本

新时期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 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是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平等意义上的“人”, 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 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 并给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活动舞台和心理空间,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勇于探索, 敢于实践, 实现自我。教师不仅要爱护学生, 使他们免受伤害, 而且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能力、观点和想法, 使学生拥有自己的“权利”, 应该像成年人一样得到尊重。

(二) 改变教学方式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和谐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中, 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良师, 又是学生的益友。在课堂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被动的“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 创导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的人性化教育手段, 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意识, 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和教师进行“你←→我”式的双向交流, 从而使学生找到正确的大学学习方法和感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确立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和对未来美好人生的设计。

(三) 转变管理模式

把教师从“挣学时吃饭”、“凭论文升级”的现状中解脱出来, 将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分开, 一部分教师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探索、创新活动, 一部分教师专注于搞好教学, 提高教育质量的教研活动, 以教研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研, 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沟通, 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引导学生学习, 关心学生学业, 把握学生思想脉搏, 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正确对待学生的缺点,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中体会教师的人格魅力。

实践证明, 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教育, 能够在师生关系中发现相应的某些良好特征, 一切扭曲的、失败的教育都可以在师生关系中找到失误乃至错误的源头。要构建新时期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 必须转变师生观念, 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伦理和育人素质,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业进取心, 使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当中, 化解师生矛盾, 减少师生冲突, 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 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现实状况出发, 分析了师生关系存在的机械、淡漠、疏远等客观表现及其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 最后就如何改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 对构建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原因分析,和谐

参考文献

[1]张育琳.试论和谐社会高校的师生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2]张忠璞.浅析大学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1, (8)

篇8:新时期师生关系

一、以理服人胜过以力服人

教育管理理论提出:“教育管理者所管理的是人,对人的管理不但要重视行为上的规范,还要考虑人的情感。”比如,接过初一的新生,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当有了爱心,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付出,也会感到温暖,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感觉不努力对不起老师的一片爱心。但也不能对学生过于温和,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威信,所以,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也要严厉地批评,让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是不能容忍的。同时,在批评初一新生时,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尤其是在处理班里的学生违纪时,一定要查明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给他们讲道理,及时地批评,要以理服人。不能够妄下结论,让学生受委屈,让学生进入初中就在心灵上受到打击,而使教师的威信扫地。

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初中学生与童年时代相比,他们正处于一个心理的“过渡期”,这时的独立意识更强,自我意识也有了新的发展,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还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一个班级里,有几个典型学生是经常的,他们有时会犯错误,违反班级纪律,惹是生非,一味地說教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但有时也正是这些典型学生给班级增添了活力,在班级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宝。这就要求老师深入地了解这些学生,对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解,再用自己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感召他们,不能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因为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优势,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掘,当他们获得了认同感的时候,教师也获得了他们的信任,有利于老师引导他们向着有利于自身成长以及班级建设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教育管理方面,只要老师多看一些、多学一些,对学生更细心些、更尽心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教育的大师,实现桃李满天下的理想。让我们都成为育人的能手,学生的朋友。以上这几点是我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拙劣认识,也是我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知与希望。在教学中,我将尽我所能,以己为春风化雨,做到润物无声,用上自己的爱心,沐浴着学生,去探索一条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正确之路。

篇9: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教师社会角色变迁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从“单位人”到“社会人”转变下的角色冲突

人的社会角色和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在计划经济时代, 高校教师是“单位人”, 住的是单位集体分配的房子, 教学区和生活区相隔无几, 高校教师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象牙塔”里进行科研和教学, 经济压力和社会事务干扰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迅速推广, 出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 教师住房货币化、医疗和保险等企业化运营等情况。一方面社会资本和商业服务全面向高校教师开放, 教师的生活成本提高, 有的还要承受高房价的压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则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 社会生活上的追逐功利与教学研究中的淡然和超脱发生角色冲突。高校教师已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昔日“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 他们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逐步被挤压, 投入在学生身上的精力也越来越少, 师生之间感情的淡漠也随之出现。

2.“角色期望”与“角色行为”对比下的角色失范

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 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望。”自古以来教师就被承担着传递文化、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社会角色, 人们经常冠以“园丁”、“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称赞教师职业, 对教师产生了很高的角色期望, 经过群体的默认和长期的积淀, 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而作为社会精英的高校教师, 这种角色期待的标准就更加严格, 社会和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赋予的角色期待就更高, 更多的寄予其教师、研究者和社会良知的多重角色。但在现实生活中, 高校教师身上的角色期望与实际角色行为并不一致, 有时存在角色失范现象。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近些年爆出很多有关高校教师“学术抄袭”甚至“招生潜规则”等负面新闻, 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利益和感情, 减低了教师的公信力, 降低了社会及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 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的精神实质, 从负面角度解构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3.从“传道”的传统社会到“引导”的信息化社会变迁导致的角色转型

传统中国社会赋予教师崇高的道德使命, 教师代表社会向年轻一代施教, 是礼仪教化的代言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对学生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力。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将这种单向、不对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了。“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 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考者与协调者”, “教师角色变成了一个学习团体中平等的成员。”“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可见, 在信息化社会里, 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传授信息为主, 而是以演绎智慧、塑造人格和培养学生的心智为主。这也是当代信息社会给高校教师提出的角色转型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角色变迁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背景下的角色认同困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高校扩招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 使得大学生在社会成员中的优势地位日益下降, 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巨大转型和变化对大学生的冲击是很大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的角色认同困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大学生”这个角色身份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往日的“精英文化”转变为用高昂学费换取的“文化消费”。遗憾的是, 这种付出极大代价的“消费文化”, 对大学生而言, 并不能达到原来的角色期待视野。这种角色转变, 对这一代青年大学生而言, 意味着痛苦和彷徨。这种心态严重干扰着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诉求, 进而使得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身份和意义产生新的认识, 师生的交流变得迟钝和单调。

2.“接班人”到“创业者”的角色失衡

计划经济体制下, 大学毕业生实行的是工作分配的就业方式, 新形势下, 大学生就业体制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更多的学生而言, 就业其实是“创业”。从“接班人”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 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师生关系产生了各种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 不可能对就业形势视而不见, 他们十分关注当下就业需求和招聘模式, 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 对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常常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 有的甚至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和科研任务。此外, 在就业和创业问题上, 目前大学教育还没有能够充分实现大学生学习改变命运的角色期待, 造成了大学生主体内部角色的失衡和困惑, 而且, 由于家长、学生和高校教师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 使得大学生在由“接班人”到“创业者”角色转变的过程中, 又增加了若干外部角色冲突, 高校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3.“主动求识”到“被动挑选”的信息接收模式带来的角色蜕变

首先, 经历了“十年寒窗”, 意气奋发的学子在迈入大学校门之后很多会突然迷失方向。高中时背负高考重压, 成为笼中鸟。大学是一个选择自由度极高的地方, 没有了高考的目标, 学习生活需要高度自觉。在这个自由空间里, 如果缺少一个新的既定目标, 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了飞行的方向感, 就是一种不知所措的角色迷失, 这一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其次, 互联网把人类带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 给人们提供了更快更好的信息平台, 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习惯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知识。大学生本来就已经很弱的主动求知意愿又被海量的信息淹没, 高校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被各种媒体消解了很多, 这种现实进一步弱化了高校教师的必要角色。

三、角色变迁语境下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1.“物化时代”高校要积极搭建适合师生角色扮演的“人性舞台”

梅贻琦先生曾这样形容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犹水也, 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是从游也, 从游既久, 其濡染观摩之效, 自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梅先生的话说明教师“导”学生“从游”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醒我们“水”的重要作用, 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是十分重要的。鉴于此, 学校管理一定要渗透人文关怀, 理解人、尊重人, 塑造师生互动的“人性平台”, 体现师生人格魅力的互动。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教学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建立的。学校要想方设法搭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 愿意投入更多的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 耶鲁为解决学生人数剧增后引起的摩擦以及导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很好沟通的缺陷, 建立住宿学院制度, 让住宿学院在课程学习之外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为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营造了一种亲密合作的氛围。在耶鲁, 大部分教师都融入了校园生活, 他们经常到住宿学院的餐厅吃饭, 这样就让学生获得了与自己老师随意交流的机会。

2.“数字化时代”师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

数字化时代给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带来了便利, 但是数字化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应把主要任务从单纯传递知识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转移。后现代课程观倡导者多尔将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形容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 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 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因此, 教师要改变自己“传教士”或“园丁”的角色惯性, 尊重、信任、热爱学生, 主动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启发、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应当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解纯粹“受教育者”或“花草”的被动与消极的角色, 以一种求知者的真诚和勤勉去打动老师, 对教师的行为、思想、情感应给予理解。

3.“娱乐消费文化”语境下对终极价值的坚守

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象牙塔内与象牙塔外的界线越来越淡漠, 甚至泯灭了”, “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 政治化了, 市场化了”。校园内外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同化逐渐加快,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难免对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有的教师视科研为名之所在、校外活动为利之所在, 降低了正常教学标准, 不关注学生的需要, 忘记了“师垂典则, 范示群伦”的神圣职责。而收费上学使部分学生感觉与学校形成了一种交易关系, 削弱了师生之间产生更深层次感情关系的基础。

但大学理应是研究学问、探寻真理的地方, 无论人们思想如何浮躁地随波逐流, 高校都应该以一种卓然的孤傲和镇定, 让置身于其中的师生去掉心灵枷锁, 让思想和精神自由成长。因为一个民族需要有一群仰望浩瀚知识星空的人, 无疑高校师生应该成为这群人中的一分子。无论人类发展的轨迹走向何方, 世界上存在的诸如真、善、美、正义和良知等终极价值是不会改变的, 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辉的价值, 值得高校教师在汹涌的商品经济大潮面前, 拥有一份坚定的执着和理想操守底线;值得当代大学生克服目前的干扰和困难, 不懈的追求。这种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必将在新的高度整合当代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关系, 创造一个值得高校全体师生精神向往的高地。

摘要: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高校教师在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由传统的“传道者”到“引导者”转变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对大学生而言, 大众化教育瓦解了他们身上的精英文化标签, 信息化社会改变了原有的知识传播途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的变迁影响着高校的师生关系。增强角色适应, 坚守终极价值, 搭建师生关系互动平台就成为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角色变迁,高校教师,大学生,高校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奚从清, 俞国良.角色理论研究[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843.

[3]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8.

[5]刘述礼.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120.

[6][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38.

篇10:浅谈新时期的师生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难发现:有一些老师,总试图在学生面前保持一份神秘,有的甚至保持着严肃的面孔,以为这样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敬畏之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其实刚好是适得其反,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可是如何“为师”,又怎样“为友”呢?以下是本人十多年来身为班主任的个人体会。

亦师—— 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首先我很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所以其次我做到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负有责任感的形象,并且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 “亦师亦友”师生关系的前提基础。

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更加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孔子说过,“正人先正己”,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我都是从平时做起,在坚决贯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注重言传身教,注重身正为范。实践证明,老师的平常的实际行动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可以起到不令而行。如,08年我所担任的班级学生的个人卫生和集体意识不强。屡教屡说总会有学生乱扔纸屑,每次值日生打扫干净完教室后,总是有人随手将废纸扔到墙角、桌下,影响整洁也影响班级的清洁评比。为此,我在班会上费了不少的神,但是问题总是制而不止。最后我想起了在读师范的时候学校教学大楼挂着的那条醒目的标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己为什么不做一下示范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这班主任也是这个班集体中的一员呢!此后,每次我走进教室时,见到谁的座位下有纸屑垃圾,就弯腰无声地捡起,看到班上的哪个角落脏就自己动手打扫干净。这样几次下来,那些有这种坏毛病的学生倒不好意思了,自觉的改正了自身的毛病。平时周一的升旗仪式,课间操,上课等等我都会早早到场,坚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我的准则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亦友—— 尊重学生

我认为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也是教师教师育人的一个基本的条件吧。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开始。有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也就有了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础。这也是教师开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始。

如何恰当的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呢?我的理解和体会是以下几点: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学生。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我们既要接纳学生的优点也要接纳其缺点,既要接受学生的光明面也不要排斥其消极面。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学习成绩差可是品行好的学生,于是在学期末的班主任评定中,我都会在评语中以欣赏的口吻“放大”他们的优点,给他们以足够的自尊,再以期望的寄语方式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评语,并从中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之心。

(2)尊重意味着对学生一视同仁。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做老师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要能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表扬鼓励不能集中到几个学生,而是任何学生只要有了好的表现,就表扬鼓励他(她)。所以不管学生的相貌美丑,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家里经济贫富,学生的性别,学生的成绩好差等等,作为老师我都是一视同仁,不分厚此薄彼的,我绝不轻视或者奉承哪个学生。如在评定学生对学生进行奖励的时候,我总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的给予奖评。一贯以来,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的称号总是很学生对号入座的。

(3)尊重意味着真诚对待学生。尊重不是一味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放任学生。在教学教育的路上我们总会遇见这样或者那样的学生,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有优生有后进生,而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都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我的真诚换取学生对我信任、信赖,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在学生犯错误时,我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真诚的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好那些“成长的烦恼”。在我带的班级中,曾经有个人人赞赏的学生,他既是班上的班长又是学校的干部。那天他竟然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班的学生当众打架还被学校领导抓住了。最后还查明他理亏。事发后,这个同学感到自己完了,老师再不会信任我了。其他同学也一致认为“他该倒霉了”,因为这件事影响太坏了。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我虽然暂停了他的班干部工作,以“杀鸡骇猴”警示当事人及他人,但我并没有“一棍子打死”他,而是多次找他谈心,让其认识到“哪里倒下的就在哪里站起来”,使他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深刻认识,也使他清楚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这以后,他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最终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恢复了班干部职务,还相继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称号。想当初如果我只是简单粗暴地给他免职、点名批评,自己虽然省心痛快了,但这个学生也许就会“一蹶不振”。我主张在对学生的处理上要真诚对待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恩威并施——事半功倍

以我带的班级为例,在我接手这班之前,有一个学生曾经因为经常违纪、打架被处分,他的档案早就是墨迹斑斑的了,学校里没有谁不认识他的。他不仅自己上课说话、搞小动作,而且还带动了周围一批同学不学习,捣乱课堂纪律。因为别人都“怕他”,所以影响恶劣。我通过与他家长联系,及向他身边的好朋友调查,发现他人很聪明,家庭条件优越,擅长体育,爱“面子”,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于是,我充分肯定了他的优点和长处,让他“放下包袱”向前看,激发他的上进心。当他看到我不仅没有半点歧视他的意思,还多方关照他时很受感动。那年学校举行校运会我极力推荐他参加了800米长跑和4×100的接力赛。感恩之余,他勇夺佳绩。我除了对他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对班级的贡献公开表扬外,还让他担任班的纪律委员。从此,不仅他一个人变得守纪律了,而且管住了一批原来纪律不好的人,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一篇:古典诗歌鉴赏之炼句下一篇:关于真正的勇敢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