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2024-06-25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精选8篇)

篇1: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秘书处2010——2011学

地理与规划学院团总支

学生会秘书处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秘书处

2010——2011学工作总结

韶华易逝,岁月匆匆。转眼间,本届秘书处的工作已接近尾声。此时此刻,回望我们一年的工作,可谓感慨万千!本届秘书处是根据学院统一安排调整机构后由原秘书处与外联部合并组成的新部门,调整后的秘书处,职能范围扩大,作用更加突出。自新一届学生会成立以来,秘书处积极遵照学院统一部署,在主席团直接领导之下,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方针,牢记“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切实发挥自身职能,忠实履行自身使命。积极配合学院工作,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倡导大学生努力提升个人各方面素质。

现将本届秘书处工作汇总如下:

一、枢纽工作

秘书处是学生会主席团的执行机构,是沟通主席团与各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着重负责将主席团的决策传达给各部门,分配各部工作,协调部门关系,并及时将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给主席团及各部门。秘书处工作关系到整个学生会的正常运转,责任重大,本届秘书处自成立以来,严肃认真负责地履行此项职能,保证学生会各项工作平稳顺利开展。

二、常规工作

1、会议安排工作

(1)学生会例会安排。对于每周一次的学生会员会会议,秘书处切实完成会议的会前安排,及时联系主席团确定会议时间、地点及会议主题,及时向各位部长下达会议通知;安排专门人员认真完成会议考勤和会议记录等任务,并及时归档;会后及时总结近期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2)定期召集主持班长例会。根据团总支老师安排,定期召集主持学院各班班长会议,及时总结现阶段各班学生思想动态、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及最为关心的问题,形成报告,供学院领导及时细致全面把握我院学生动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引导我院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同时有助于加强各班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利于推动我院学风、院风建设!

(3)及时做好临时会议安排。由于各种原因,常需要召开临时会议,对此我部反应迅速,及时联系组织会方和与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安排其人员布置会场,准确下达通知;维持会议秩序,保证会议顺利进行!

2、财务统计与管理工作

(1)清点统计财务。纳新结束之后,我部及时组织干事对001、002、006、113等处物品清点、汇总,并建立电子财务档案,便于学院领导老师查询,同时引领干事初步了解秘书处工作细节。

(2)严格财务管理程序。在延续以往工作制度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对清理之后的学生会物品进行编号管理,安排专人对学生会

物品做好外借、归还记录。

(3)严格采购程序。根据各部所需物品预算,报团总支老师审批后统一采购,统一报销。

3、办公室使用管理工作

(1)科学合理的安排办公室值班工作,根据新分专业情况尽快制定了值班人员安排表;并安排每位部长在值班过程中带一名干事,使干事尽快熟悉基本的值班工作和注意事项;同时确保每节课都有人员值班,及时帮助处理办公室内的紧急事务。

(2)及时疏导进出办公室的同学及学生会成员,以保证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办公室环境,同时保证老师能正常办公。

(3)安排办公室值班表,并及时督促和提醒每节课的值班人员按时到并认真填写值班记录。

4、班级量化评比工作

每月督促各部门及时、认真、仔细、公平、公正地考核各班工作,统计汇总各班量化成绩,完成制作各班班级量化打分表,并在核实无误后及时公示。

5、协助团总支老师、主席团起草各种文件。

三、外联部分工作

1、加强秘书处的基础建设。顺利完成了外联方面本学期的工作任务,为秘书处今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拉赞助。及时安排本部门干事确立赞助小组,着手准备我院组织和参加的各项活动的赞助筹备方案并及时实施:我部干事在部长的指导下,几经周折,先后为元旦游艺宫、英语短剧大赛、五院运动会、校运动会、送毕业生晚会等各项活动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品,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各项成绩的取得提供了坚实的物力支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3、档案建立。建立校际交流档案、合作企业档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作体系,为今后的工作建立了高效运转的工作平台。

4、与兄弟院校间的互相走访与交流。我们把“宣传本院,提高本知名度”以及“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交流”作为外联部分的工作重点,四五月间,烟台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代表团到我院参观访问,两院学生会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增进了两院同学的友谊,推动了我院的对外宣传工作!

四、其他工作

1、干事培养。多次召集部门例会,就秘书处工作职责、文明礼仪礼貌,对外联络要求、业务培训等主题对部门干事进行培训。同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实践,从实际工作来看,达到了预期效果。

2、对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组织条例》和《学生干部管理条例》结合我院发展实际和同学们的建议意见进行审议了修改,并在学生委员会内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

3、协调学生会各部门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协助各部完成了诸如元旦游艺宫,英语短剧大赛等一系列大小型活动。

4、高效率的完成了团总支老师交办的其他工作。

古人云:“是非经过不知难!”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领导老

师的关心指导和主席团的直接领导,在此,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部发展的领导老师、兄弟部门和广大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秘书处全体人员一道,紧紧遵循统一部署,自觉服从大局,克服各种困难,认真踏实、保质保量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切实履行了自身职责,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工作有时过于急切,人员选派不尽合理,思想工作不甚及时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时间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尽管本届秘书处的工作即将结束,但工作中得点点滴滴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命之中,供我们一生去享用回味!同时,我们也无比坚信,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地理与规划学院的明天必将书写更加宏大的华章,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地理与规划学院团总支

学生会秘书处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篇2: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地理与规划学院团总支

学生会秘书处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秘书处

2010——2011学年度工作总结

韶华易逝,岁月匆匆。转眼间,本届秘书处的工作已接近尾声。此时此刻,回望我们一年的工作,可谓感慨万千!本届秘书处是根据学院统一安排调整机构后由原秘书处与外联部合并组成的新部门,调整后的秘书处,职能范围扩大,作用更加突出。自新一届学生会成立以来,秘书处积极遵照学院统一部署,在主席团直接领导之下,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方针,牢记“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切实发挥自身职能,忠实履行自身使命。积极配合学院工作,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倡导大学生努力提升个人各方面素质。

现将本届秘书处工作汇总如下:

一、枢纽工作

秘书处是学生会主席团的执行机构,是沟通主席团与各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着重负责将主席团的决策传达给各部门,分配各部工作,协调部门关系,并及时将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给主席团及各部门。秘书处工作关系到整个学生会的正常运转,责任重大,本届秘书处自成立以来,严肃认真负责地履行此项职能,保证学生会各项工作平稳顺利开展。

二、常规工作

1、会议安排工作

(1)学生会例会安排。对于每周一次的学生会员会会议,秘书处切实完成会议的会前安排,及时联系主席团确定会议时间、地点及会议主题,及时向各位部长下达会议通知;安排专门人员认真完成会议考勤和会议记录等任务,并及时归档;会后及时总结近期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2)定期召集主持班长例会。根据团总支老师安排,定期召集主持学院各班班长会议,及时总结现阶段各班学生思想动态、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及最为关心的问题,形成报告,供学院领导及时细致全面把握我院学生动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引导我院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同时有助于加强各班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利于推动我院学风、院风建设!

(3)及时做好临时会议安排。由于各种原因,常需要召开临时会议,对此我部反应迅速,及时联系组织会方和与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安排其人员布置会场,准确下达通知;维持会议秩序,保证会议顺利进行!

2、财务统计与管理工作

(1)清点统计财务。纳新结束之后,我部及时组织干事对001、002、006、113等处物品清点、汇总,并建立电子财务档案,便于学院领导老师查询,同时引领干事初步了解秘书处工作细节。

(2)严格财务管理程序。在延续以往工作制度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对清理之后的学生会物品进行编号管理,安排专人对学生会

物品做好外借、归还记录。

(3)严格采购程序。根据各部所需物品预算,报团总支老师审批后统一采购,统一报销。

3、办公室使用管理工作

(1)科学合理的安排办公室值班工作,根据新分专业情况尽快制定了值班人员安排表;并安排每位部长在值班过程中带一名干事,使干事尽快熟悉基本的值班工作和注意事项;同时确保每节课都有人员值班,及时帮助处理办公室内的紧急事务。

(2)及时疏导进出办公室的同学及学生会成员,以保证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办公室环境,同时保证老师能正常办公。

(3)安排办公室值班表,并及时督促和提醒每节课的值班人员按时到并认真填写值班记录。

4、班级量化评比工作

每月督促各部门及时、认真、仔细、公平、公正地考核各班工作,统计汇总各班量化成绩,完成制作各班班级量化打分表,并在核实无误后及时公示。

5、协助团总支老师、主席团起草各种文件。

三、外联部分工作

1、加强秘书处的基础建设。顺利完成了外联方面本学期的工作任务,为秘书处今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拉赞助。及时安排本部门干事确立赞助小组,着手准备我院组织和参加的各项活动的赞助筹备方案并及时实施:我部干事在部长的指导下,几经周折,先后为元旦游艺宫、英语短剧大赛、五院运动会、校运动会、送毕业生晚会等各项活动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品,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各项成绩的取得提供了坚实的物力支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3、档案建立。建立校际交流档案、合作企业档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作体系,为今后的工作建立了高效运转的工作平台。

4、与兄弟院校间的互相走访与交流。我们把“宣传本院,提高本知名度”以及“与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交流”作为外联部分的工作重点,四五月间,烟台大学法学院学生会代表团到我院参观访问,两院学生会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增进了两院同学的友谊,推动了我院的对外宣传工作!

四、其他工作

1、干事培养。多次召集部门例会,就秘书处工作职责、文明礼仪礼貌,对外联络要求、业务培训等主题对部门干事进行培训。同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实践,从实际工作来看,达到了预期效果。

2、对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组织条例》和《学生干部管理条例》结合我院发展实际和同学们的建议意见进行审议了修改,并在学生委员会内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

3、协调学生会各部门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协助各部完成了诸如元旦游艺宫,英语短剧大赛等一系列大小型活动。

4、高效率的完成了团总支老师交办的其他工作。

古人云:“是非经过不知难!”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领导老

师的关心指导和主席团的直接领导,在此,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部发展的领导老师、兄弟部门和广大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秘书处全体人员一道,紧紧遵循统一部署,自觉服从大局,克服各种困难,认真踏实、保质保量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切实履行了自身职责,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工作有时过于急切,人员选派不尽合理,思想工作不甚及时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时间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尽管本届秘书处的工作即将结束,但工作中得点点滴滴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命之中,供我们一生去享用回味!同时,我们也无比坚信,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地理与规划学院的明天必将书写更加宏大的华章,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地理与规划学院团总支

学生会秘书处

篇3: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我在做学生就业工作中发现, 我学院毕业生存在如下问题:1.就业目标不明确, 例如同时准备银行和公务员考试, 结果因为时间有限, 反而两个都没有录取。2.自我定位不明, 例如有学生辛苦考上理想学校的研究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又觉得想要参加工作, 可此时招聘季已过, 白白耽误了一些时间。还有学生找到银行的工作后, 还没去上班, 又决定放弃工作, 准备考研。

一、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

学生学习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意义。我院为大一年级学生开设了18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并且教授该门课程的老师经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内容及相关理论、如何做生涯设计等。所以在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意义都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其中一个作业就是每人做一份生涯设计。

(二)

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足够重视。虽然学生们都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但是学生做不到真正去做计划并按照计划一步步实施。究其原因, 还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 动机不强, 导致执行力不够。

(三)

学院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及后期跟踪指导。我院目前专门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设置了独立的一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 根据调查发现, 学生表示从该门课程中收获很多, 并希望按照所学的生涯设计知识去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由于缺乏个性化及后期跟踪指导,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和解决, 以至于最终并没有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二、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一)

调查对象分析。我们向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涉及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保险学四个专业。在316份调查问卷中, 大一学生67份, 大二学生90份, 大三学生55份, 大四学生104份, 调查对象覆盖经济学院的所有专业。

(二) 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 发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力不够, 究其根本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具体表现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能力、性格等的认识不清。只有12%的学生对自己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2. 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不充分。

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以少数民族居多,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回到家乡就业的意愿, 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一般较不发达, 因而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且人才的供给和需要不能很好地匹配。

3. 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

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对自己毕业后打算没有清晰的定位, 多抱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 因而导致大学四年的学习缺乏针对性。从本校的毕业就业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游移不定, 容易出现跟风现象。如有部分学生在签约后仍然举棋不定, 甚至放弃工作机会去考研。受“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影响, 少数民族学生以公务员为就业目标, 因而对其他类型工作的关注度不够, 甚至有学生就算与企业签约, 也会选择考取公务员而放弃就业机会。

三、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分析

(一)

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时, 以实现学生的清晰自我认知为第一目标。对自我的清晰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但是也是非常困难的一步。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 教师应该着重让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剖析自己, 正确地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可以通过让同学、家长、老师和他自己分别评价, 并综合这些评价得到一个最真实的自我认知。

(二)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了解自己意愿就业地的人才需求。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意愿就业地的经济环境和工作岗位需求,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提高人才供给需求的匹配性。同时, 应多了解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 了解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人才需要。

(三)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确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家庭经济环境、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确立一个明确的毕业后目标, 是打算毕业后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读研究生。不要在毕业后才后悔当初选错了以至于浪费时间。

(四)

根据自我分析结果和目标, 作出相应的准备。所有的规划能否实现都取决于是否有切实的行动, 敦促学生尽早做好大学生涯规划, 将最终目标细分化、具体化, 并积极地执行。同时, 学院老师也应该持续追踪并指导学生做出实际的行动。

参考文献

[1]王小玲, 李建梅, 冯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国内五所政法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

[2]丰晓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4) .

篇4: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独立学院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13-02

截至2012年,全国独立学院(校)达322所,在校生约250万人,占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期,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其办学模式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方面,独立学院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选难。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独立学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在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环境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准确定位、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实现所学专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所以,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就业竞争力现状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成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中国约30%本科生的培养任务。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低迷,中国高校招生跨越式发展及独立学院本身的发展限制,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和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今中国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会。然而,由此所产生的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难以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从2008年开始招收的学生,除了要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历证书外,还要颁发独立学院的学位证书。即不再允许独立学院颁发公办学校的毕业文凭,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不甚了解,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更是存在认知上的偏见或在用人问题上持顾虑态度。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就业竞争力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当工作岗位,同时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独立学院大学生向上面临着一本、二本高校学生的竞争,向下面临专科及各类职业学院学生的竞争,就业形势严峻。所以,独立学院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以便顺利就业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但是,由于扩招、专业设置过窄过细、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偏见、知识转化率低、专业教育方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以及学生本身综合素质不过硬、自我评价过高、忽视就业双向选择特征、就业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意识等原因造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乃至大学毕业后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种设计,需要从步入大学校门开始。这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为大学生的就业和自我实现服务的。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不容乐观。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独立学院发展的历程较短,教师队伍年轻化,职业指导师资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以上大课或讲座为主,一般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很少结合独立学院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这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不强。所以,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认识,常常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就业指导或创新教育,同时也难以结合自己本身的情况对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规划。

(二)自我认知

能够知己之长、知己之短、知己所能、知己之所不能,这是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如果要使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本质在于教导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性格、兴趣爱好,认真分析所处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专业特长,对大学的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计划,做出合理安排。据了解,独立学院很多学生在规划自己大学的学习生活的时候,并没有从自身性格、兴趣爱好、专业、能力出发,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对就业形势、择业目标、就业竞争力等问题认识都不够清晰。

(三)对职业及职业环境的认知

职业及职业环境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个人在确立职业理想时,只有顺应职业及职业环境的需要,通过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相对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匹配。但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还不能充分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及其特点,对相关职业的工作环境、职业素养、薪酬待遇以及发展前途等也缺乏认识,也不清楚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资质、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有哪些具体表现等。

(四)对未来职业目标的认知

职业目标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当下,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95后”的一代,在家中多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很强。据了解,有的学生甚至专业的选择都是家长帮安排的。同时由于很少主动走出校园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他们没有考虑过自己未来工作方向,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

(五)职业准备度的认知

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就要有良好的职业准备,即扎实的专业基础、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品德等。研究表明,职业准备各维度和就业竞争力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高考成绩不理想,但他们有较高的情商、交际能力强、处事灵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勇于尝试,这些都是他们在就业中的有利竞争条件。此外,独立学院高收费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因为家庭的资源丰富,所以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求职准备,他们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甚至觉得毕业后一两年内不工作也没问题。同时,在面临求职时,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二本高校学生一样,只会强调自己是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毕业的,而没有结合自己的优势去说明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所以,求职成功率不高。

三、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议

面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从就业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问题是对组成就业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重视不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一种相对能力,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发展。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学业底子较薄、学习能力欠缺;养成习惯较差、个性鲜明突出;家庭条件较好,总体依赖性强;缺乏危机意识,人生规划模糊。结合这些特点制定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第一,独立学院要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加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通过集体备课、培训、学习交流、讲座、进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创造条件,如让教师到企业挂职等使其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需的实践经验。第三,拓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平台,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注重用人单位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条件,加强学生对职业、职业环境、职业目标的认识,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素养、性格特点、专业优势等与职业的需求相结合,不斷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主要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两个问题,目的是通过评估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明确的职业方向对就业行动的效率和成功率起到掌舵的作用。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自我分析方法,如橱窗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向学生提供自我测评软件,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简单雇用测试、斯特朗——坎贝尔个人兴趣调查问卷等,用于测评个人的人格、智力、职业倾向、能力、兴趣等。通过科学的分析,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客观评价自我。独立学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我评估的结果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规划中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在践行规划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择业的方向。

(三)以高质量职业生涯规划带动就业竞争力提升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等同于就业教育,但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此,独立学院应该主动谋求与校内外资源的对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走访并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包括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增减、技能的培养等等。二是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面对面咨询,使学生了解更多社会中有关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制作简历、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由各系代表学校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外实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或者教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四是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是独立学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经历与经验对在校学生非常有说服力,他们创办的或任职的企业也不失为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3).

篇5: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本人欲申请我院招聘的免试推研流动编制辅导员一职,我自信符合该职位的要求。

自2004年9月入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以来,除了对专业学习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外,我还对学生管理工作培养了极大的热情,我由衷地喜欢这项工作,愿意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因此在大学里,我注重自己的能力培养,积极担任各种学生干部,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 具有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目前我认为自己在这个岗位上有以下优势:

A、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政治素质。我高中三年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接受着先进组织的教育领导,另外多年来自己一直能做到坚持集体利益为重,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而在中山大学第十二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上学习后,政治理论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看待时政问题更加客观透彻。

B、学习成绩优秀,大一一学年成绩在班里排第六名,获得三等奖学金,大二一学年成绩在班里排第十二名,获得社会工作类单项奖学金。学习能力较强。

C、丰富的工作经历,有较高组织、管理、调查研究能力,从大一到现在,我曾从事过多种工作,范围覆盖面较广,从班长到三水大学生协会会长,从党章学习小组组长到党支部书记,从学校门诊部助理到学生处助理,这一切让我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D、人际关系良好,由于个人的性格比较随和开朗,在学院中,与很多同级同学,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点有利于自己了解同学们的情况,也使得工作更加容易开展。

脚踏实地,认真负责,我希望能够加入我院服务学生的队伍,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竭尽全力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定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iexiebang.COM

篇6: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2014年,是法学院不平凡的一年,4月份,学校为了法学院的发展,决定迁入东校区,由于设施不能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学校和学院做了大量工作,加大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9月份,学院整体迁入东校区,以此为契机,法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对专业进行了调整,加强各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提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指标。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科建设

(一)学科建设迈上新征途

1、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法学院设立法律系、社会学系两个系;法律系设有法学专业和法学第二专业,设法理、私法、公法三个教研室;社会学系设有社会工作专业,设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教研室;成立山东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基地(省级)、鲁东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和鲁东大学公司法务研究所。

2、学院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法学院自搬入东区以来,新建立了模拟法庭、案例讨论教室、法律诊所、法律技术室、志愿者法律工作站、社会工作实验室、法学科研团队室和社会工作科研团队室。

(二)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院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2014年,新引进博士2名,理论与实务兼备。学院支持5名教师读博,其中4名完成学业回院任教。学院现有博士在教师中的比例达到52%,学历结构实现了重大突破;同时,学院新晋副教授1名,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实现了新的突破。

(三)教师业务培训呈多样化、多类型发展

学院选送1名教师赴国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支持教师参加国内高校各类会议20余次,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贯彻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学院选派一名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任职。

二、科研工作

(一)科研立项及科研成果取得进展

2014年,学院新立省部级项目2项,山东省法学会重点课题项目1项,校级项目4项,4项省部级课题在研;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22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5.48万。

(二)学术活动成效显著

邀请台湾东吴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检察院院长、法院院长,民政局局长、律师事务所主任等来学院开展学术报告会。学院创办的学术杂志《法律与社会》,作为学院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活跃了法学院的学术氛围,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提升学生学术能力。

三、教学工作

(一)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14年9月,学院搬入东校区,学院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教学电脑,并成立了法学科研团队室和社会工作科研团队室,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改善。

(二)教学管理呈内涵式发展

2014年,为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特色名校建设和学分制改革,彰显了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了课程结构。

规范各教学环节,深入研究课堂授课规律。有两名教师获得学校教改立项课题,1篇学位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4名教师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三)课堂教学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

2014年,结合名校工程法学专业的建设要求,学院整合了课程资源,建立课程建设团队,每门课程由一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的专任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

(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1、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方面,学院继续实行法学学位论文合作导师制,聘请资深法官、资深仲裁员和资深律师指导学位论文,提高了论文指导水平。

2、模拟法庭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在第四届山东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中,鲁东大学法学院代表队荣获大赛团体二等奖,范心怡同学获得“优秀诉讼代理人”称号。

(五)二学位教育蓬勃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法学院二学位教育实现了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转变。2014年,二学位毕业生有15人考取研究生、公务员、选调生,有20余人通过司法考试。

四、学生工作

(一)学风建设开创新局面

学院注重学风建设,形成了以学院领导主抓,班主任、辅导员具体抓,以严格的日常管理为基础的学风建设新格局。2014年学院继续完善学生党员学习小组制度,在班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学生活动立足创新,打造精品

一年来,学院获得省级奖13项,获烟台市和校级奖21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山东省大学生志愿者优秀服务团队”,1人被评为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2月份完成了学术活动的结期报告,此次报告是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新的一步。

(三)学生科研意识增强,科研水平提高 1、2014年暑假,4名法学专业学生赴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研习,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科研兴趣。

2、学院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学院积极组织全院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2014年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学院张廉丹等同学参与的“萤火虫”公益项目荣获省银奖。5月份学院通过举办“讲座沙龙周”和“校园福尔摩斯大赛”渲染了科技创新氛围,并取得了同学们的积极反响。

(四)学生就业工作拓宽新渠道 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就业分类指导。学院和烟台职业学校进行合作,为2014届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技能,直接与用人单位签约。

五、导师制工作

(一)导师制进一步加强并深化 2011年,法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不同诉求,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进行了导师制的初步探索。2014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法学院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了导师制,各专业每位教师都负责一定数量的学生。导师制在学生教学管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导师制深化学生素质教育

学业导师在专业素养上指导和引领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选课、考研、考公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行导师制以来,学生的学业素质全面提高。

六、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工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以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三类考试”为抓手,以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导向,人才培养三足鼎立,颇有成效。

(二)司法考试高通过率已呈常态化 继2011年司法考试通过率50.7%,2012通过率57.3%,2013通过率52.1%后,2014年,在学院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司考延续历年来的辉煌成绩,共有70人通过司法考试,通过率50%以上,余曦同学以438分的高分取得烟台市第一名好成绩,法学院通过率远远高出烟台市乃至全国平均通过率。

(三)公务员考试录取率继续保持学校领先地位

2014年我院考取国家公务员3人,省直公务员17人,选调生(村官)8人,事业编7人。截止2014年12月15日,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8.5%,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七、党建工作

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党的群众路线和“四风”活动为载体,牢牢抓住党建工作,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

(一)群众路线活动全面贯彻实施

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学生党员带头学习工作,在省、市、及学校的比赛中获奖50多人次。

(二)党员双管双责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分别在白石街道办事处和儿童福利院成立了2个临时党支部,以司法惠民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法律讲座、心理咨询及多次社工服务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民政局好评。

(三)认真学习“四风”活动,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从“思想道德上、制度上、岗位职责上、业务流程上”查找不足,从根本上杜绝“四风”,制定规范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干部少犯甚至不犯错误。

八、服务地方、校地合作与对外交流工作

(一)“法律惠民”活动成效显著

学院专业教师参与“司法专家服务团”,为政府、企业、学校举办法律讲座和法律咨询,为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等媒体提供法律点评。通过志愿者法律工作站,法学专业师生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在3.15活动中,进行法律宣传与法律咨询,发放调查问卷,为工商管理部门和消费者协会提供了参考。

(二)服务新农村、服务地方、服务社区、支农支教力度进一步加大

组织专业教师对烟台市社工人员提供培训、现场教学10余场,提高社工人员专业素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师生分赴甘肃夏河、招远九曲蒋家村、烟台儿童福利院等地,围绕新农村改造、城镇化建设、孤残儿童等问题开展调研和服务,得到烟台晚报,胶东在线等媒体的关注。

(三)校地合作与对外交流取得显著效果

2014,学院与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深入交流,与烟台市仲裁委员会、烟台市人民检察院、烟台市律师协会、招远市春雨集团、芝罘区民政局和白石街道等进一步加强合作,广泛与地方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外交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九、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法学院现有教工32人,其中专业教师28人,教师数量和结构不能适应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二)高质量的学科团队没有形成。

(三)科研获奖层次偏低,课题层次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要在保持法学院优势领域继续发展的前提下,着力解决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问题,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篇7: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特征: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区域规划的新特征:

1、区域规划由经济型转向综合目标型

2、区域规划由面面俱到逐步演变为重点问题与目标导向型

3、区域规划由目标终极型转向过程型

4、区域规划由虚调控型转向以空间管治为手段的实调控型

5、区域规划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

6、区域规划由指令型、强制性转向指导型、协调型

7、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e)被列入规划程序

8、区域规划方法的现代化和定量化

9、区域规划类型多样化

10、区域规划机构和法律日益完善

区域规划理念的新特征:

1、区域空间整体协调理念

2、以人为本理念

3、全球化的开放发展理念

4、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理念

5、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念

6、以约束条件为前提的优先发展理念

7、区域协商协调的平等规划理念。

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本质上讲,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是追求对区域空间的科学、合理使用。在实际编制中,两种规划应力求相互协调。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区域规划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城市才能和其周围区域协调发展。

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增长极是指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将增长极理论运用到区域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1,不能把增长极等同于城镇,只有具备发动型或者启动型工业的城镇才是增长极2,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联系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的变动,选择启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3,增长极不是布局在原有的城镇中而是在其边缘,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上。4,大力发展启动型工业,建立强大的工业系统,同时大力发展满足区域发展多种社会职能的服务设施。5,从城镇的体系出发构建科学的增长极体系。6,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完善增长中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7,注意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实现均衡发展。

投资环境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概念: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狭义的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广义的投资环境还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以及大的国际投资环境。构成要素: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与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教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

国家竞争力: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涵盖了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政治民主、经济开放和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大环境。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点—轴开发模式进行的步骤: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力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他们的服务、吸引区域。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供给性良好的地带;(5)在原有发展轴线尚未完全形成、发展时,除非是选择错误,一般不宜再开辟新的轴线。

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

(1)根据各个城镇的区位、发展条件,分析其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主要职能、发展方向及其在区内外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中心城镇的吸引范围和辐射范围,选择地位重要、对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大,吸引范围广的城镇;

(2)从区域城镇化水平、历史进程、未来发展速度和规模等方面,分析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轴上各中心城镇的发展规模。发达地区选择规模大的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落后地区,选择较小的城镇作为增长极培育;

(3)根据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在与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上,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使其成为次级发展中心,围绕次级中心,选择三级乃至四级中心城市。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分析

7、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2、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目标

8、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规划

9、次区域和重点空间的规划导引

4、区域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10、区域空间管治与协调规划

5、空间准入与发展时序规划

11、近期建设规划(行动计划)

6、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12、区域发展政策研究

空间准入与发展时序规划:

主要依据空间开发的生态适应性、空间保护的特殊要求以及开发利用价值等综合确定空间开发利用的力度。对不同开发力度的空间,制定不同的开发准入条件,确保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空间发展时序则主要依据空间开发的时效要求和开发条件差异,确定开发的时间顺序与要求,以确保区域空间开发利用的有序性,避免遍地开花造成建设空间资源浪费。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是指基于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宏观谋划。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主要内容: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包括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或行业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确定开发方式、确定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地域开发的策略和措施。

战略目标的内容(P270):

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包括人口总量指标、人口构成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以及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

建设目标:空间结构指标、空间规模指标、建设环境质量指标等。制定战略目标需要注意:

目标要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不能偏低,也不能过高。定性与定量结合,定性是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发展方向;定量是具体的指标。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使需求与供给相适应、需要与可能项结合。突出重点,提纲挈领,不包罗万象,没有重点,就没有战略。

区域投资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

2、产业结构

3、经济政策

4、经济体制

5、通货膨胀

6、金融环境

7、外债 市场环境:

1、市场规模

2、分销网点

3、市场化程度

科技与管理环境:

1、科技水平

2、管理水平

3、技术创新水平资源环境:

1、生产要素资源

2、自然地理资源 文教环境:

1、人力资源

2、文化素质

3、知识环境 基础设施环境:

1、交通状况

2、信息化程度

3、投资水平

社会服务环境:

1、生活质量

2、医疗条件

3、社会服务水平

4、治安状况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单一指标

1、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绿色GDP)

2、平均指标

3、相对指标 综合指标

1、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UNRISD)的指标体系

2、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3、人类发展指数(HDI)

4、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

5、厉以宁的26项指标体系

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定位一定要有层次性,以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基础,由大到小层层定位;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定位的内容应包括经济定位、社会定位、交通定位、政治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定位类型应包括经济性质定位、经济发展功能定位、经济增长阶段定位和经济发展阶段定位等;定位力求准确、精练、全面、通俗、顺口、直观,易于理解,易于记忆和贯彻实施。

城镇体系的定义(P461):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层次性: 动态性:开放性:

内涵:城镇体系是区域的城镇体系,不能把一座城市当做一个区域来研究。城镇体系的核心是城市。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市构成的,城镇之间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差异。城镇体系中各城市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城镇体系兼有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自然社会符合系统。

城镇体系的类型:

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分为:

单中心体系类型(极核型):如青海、甘肃、陕西、西藏、云南等省区; 双中心体系类型(双核型):如河北、广西、内蒙古、吉林、河南等省区; 多中心体系类型(均衡型):江苏、浙江、广东、湖南、贵州、新疆等。

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行政经济区),分为:全国-省域-市(地)域 -县域四级

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划分对象的:如沿江、沿海、三角洲地区、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等; 其他划分方式:如以经济联系、交通干线等。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P473):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规定的十大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规定的九大内容:

1、分析全县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

6、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2、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7、制定专项规划,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3、预测县域人口,提出城镇化战略及目标;

8、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4、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5、协调用地及其他空间资源的利用;

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形式:

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规划图纸。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

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1)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2)城镇体系规划图;(3)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4)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都市圈的概念:

1、由一个或多个大的中心城市以及周边与中心城市有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具有发展成为经济综合体条件的一系列城镇、工矿区和乡村组成的圈层结构地域。

都市圈与单个的城市圈不同,它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镇比较密集、跨越行政区范围的地区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形成的城镇体系。

2、都市圈的类型

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以相邻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

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和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变化。内涵:(发挥)人口、产业、用地规模、市场、文明、素质。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1、城镇化的速度和城镇化水平2、城镇规模结构3、城镇化的质量

城镇体系点的规划:

点的规划:首先,选择区域的若干经济增长极核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和潜在的中心城市),确定它们的等级系统和相互联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其次,择优选择一批县以下的重点发展城镇,关键是突出城镇特色,一般地,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的片区中心城镇、经济实力强的城镇、资源开发前景好的城镇以及有区际意义的特色城镇都应列入重点发展的城镇;

再次,要合理发展一般镇,凡是乡镇合并后确定要长期存在的建制镇,除生态敏感区和少量没有发展条件的以外,一般都要积极发展,重点是通过小城镇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线的规划:

一般省域或地市域可规划2~3个级别的产业与城镇发展轴线;

一级轴线为区域内最重要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的内河航道等,沿线应包括大多数县城及其以上的中心城市;二级轴线多为省道、高等级公路、内河航道等,包括部分地、县中心城市和重点发展镇;三级轴线是县域内的城镇发展轴线。

重点发展轴线不宜过多;

在强调城镇沿轴线布局时,要尽量避免交通干线穿越城镇,城镇新区、工业区及开发区与公路干线的关系要近而不靠,尽量在主干公路的一侧发展。

圈的规划:

一般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都有明显的城市圈。

大城市圈的范围一般以城区中心到外围1小时左右的单程行车通勤距离为半径;

特大城市圈的范围从城市建成区边缘向外1小时左右的单程行车通勤距离为半径;

城市圈地域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城区、近郊区(城乡结合部)、中郊区和远郊区。

城区是连片的、完全市街化的建成区;近郊区既有沿城区向外顺交通干线延伸分布的手指状建成区,也有交错分布的农田、林地和村庄,城郊之间通勤率≥50%;中郊区菜粮兼作,分布着较多的小城镇和半独立的工业区、卫星城镇,企事业单位,与主城的通勤率10~50%;远郊区种植业以粮经作物为主,特大城市的卫星城多在此规划建设,通勤率不超过10%,形成较为独立的卫星城镇。

生态环境补偿及方式:

概念: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方式:(1)经济补偿:a、财政转移支付b、基金c、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

(2)非经济补偿:a、实物补偿b、技术(智力)补偿c、政策补偿

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次区域包括哪些内容:功能规划、空间开发规模、空间结构、空间景观、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等多方面内容。城镇体系职能规划:

基本思路:一是要针对城镇体现状职能的特点和问题,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区域和城镇发展战略、城镇化政策,培育城镇高级生产要素,提高城镇竞争优势。二是要强化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三是要完善城镇的职能层次分级。四是要确定规划期内各城镇的职能类型组合。

篇8: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学生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2009年7月在鲁东大学医院五官科就诊的182例体育运动引起的眼外伤 (不含复诊) 就诊者, 年龄17~25岁。其中男生152例 (83.5%) , 女生30例 (16.5%) 。男∶女= 5.1∶1。162例 (89.0%) 在伤后2 h内就诊。

1.2 方法

对182例眼外伤大学生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受伤眼别、致伤原因、性质、眼部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及结果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受伤眼别

均为单侧眼外伤。右眼伤81例 (44.5 %) ;左眼伤101例 (55.5%) ;右眼∶左眼=1∶1.2。

2.2 182 例眼外伤种类及构成比

眼睑挫伤、结膜挫伤、虹膜睫状体挫伤所占的比例最大, 分别为33.5%, 28.6%, 12.1%;其次是眼睑皮肤裂伤和角膜上皮擦伤, 分别为10.4%, 9.9%, 其他眼外伤所占的比例为0.6%~2.2 %。见表1。

2.3 182例眼外伤的体育运动项目分布

运动中发生的眼外伤主要是在球类运动中发生180例, 占98.9%;在武术中发生2例, 占1.1%。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4 不同性别在运动中发生眼外伤情况

在运动中发生的182例眼外伤, 以篮球运动所致的眼外伤占的比例最大, 占总数的74.2%, 显著高于足球 (15.9%) 、排球 (6.0%) 、网球 (1.7%) 和羽毛球 (1.1%) 、武术 (1.1%)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男生的眼外伤明显高于女生, 造成的损伤也比女生更严重, 如眼睑皮肤裂伤、晶状体挫伤、玻璃体挫伤、视网膜震荡等。男生致伤的前3位原因为篮球、足球和排球, 而女生主要是篮球和排球。

2.5 发生眼外伤的原因

主要有球类直接击伤眼部、肘部打击伤、手指戳伤、拳击伤及头部撞击伤。其中以球类直接击中眼部引起的眼外伤最多 (表3) , 与其他原因所致的眼外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6 眼外伤治疗及愈后情况

182 例眼外伤大学生经及时治疗后有162例愈后良好, 外观及视力均未受影响 (89.0%) , 14 例遗留眼睑皮肤瘢痕, 但对眼睛功能无影响 (7.7 %) , 6例视力下降 (3.3%) 。

3 讨论

大学生年轻好动, 喜欢各种体育运动, 但由于其意外伤害认识较少, 防范意识较弱, 安全知识欠缺, 因此发生眼外伤的机会较多。该校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发生的眼外伤主要是在球类运动中发生, 这与球类运动中, 双方球员直接对抗、身体相互接触或被球直接击中眼部有关。还有一部分戴眼镜的学生因眼镜被击碎而划伤或扎伤眼睛。而田径、体操运动不需要身体接触, 因此一般不会发生眼外伤。外伤的原因主要是球击、头部撞击、肘部打击、指头戳伤及拳击等因素造成, 伤者多在伤后2 h内就诊, 这与大学生求医方便及求医意识较强有关。左眼眼外伤多于右眼, 这可能与右手持械操作及右侧活动能力优势有关。调查表明, 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发生的眼外伤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男∶女= 5.1∶1, 这主要是男生喜爱打球的人数比女生多, 尤其是篮球和足球, 且男生比女生动作幅度大、力量强。因此, 今后应重点预防球类活动中 (特别是男生) 的眼外伤。

为有效预防眼外伤的发生, 建议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大学生健康安全教育, 让学生了解眼外伤的危害, 掌握眼外伤的急救常识, 懂得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在运动时防止意外伤害发生的意识, 并积极地进行自我预防。在教学中, 教师除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外, 还应反复强调体育道德。尤其在比赛中既要注意保护自己, 同时勿伤他人。并建议屈光不正需配镜的学生在运动时配戴角膜接触镜或树脂片眼镜, 以免所戴的玻璃镜片破碎, 伤及自己及他人。有报道证明配戴安全眼镜, 甚至是普通的树脂眼镜都能显著减少眼外伤的机会[1]。同时学校应增加运动场所, 改善运动设施。校医要不断提高对眼外伤的防治水平, 一旦发生眼外伤, 应及早就医、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简单想法——以杭州市龙井村为例下一篇:考后心理辅导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