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中的社区

2024-06-09

社会学概论中的社区(精选6篇)

篇1:社会学概论中的社区

1.社区:国外社区概念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功利定义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

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社会学大百科指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即人类生活共同体,对社区的认识,社区是社会但与社会不同,它是低于社会即区域社会;社区是群体组织,但与群体组织不同,它是以地域为特征的地域文化;社区是人群但与人群不同,它是具有社会交往的人群,是具有共同意识、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区研究方法:是描述、解释特定社区生活现象的途径和手段的总和,亦称“社区探究

法”,是把特定社区放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对第一手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已达到深入认识社区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发展变化目的,内容包括哲学方式(即思维方式),学科方法研究范式和具体方法(定量和定性)三个方面。

3.社区参与:广义上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

居民参与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的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之成果的分享;狭义上是指居民的参与实践,社区参与就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之分担与成果的共享。综上我认为社区参与是社区参与主体有效介入社区建设中有关决策、实施、管理、监督和利益分享的过程。

4.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5.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反映时代进步特

征,具有城市和鲜明区域特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传统、行为规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6.第三部门:是指具有非营利性、非党派性、一定自愿性、自主管理的致力于社会问题解

决的社会组织,通常又称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non-profitable-organization)、社会中介组织等。

公益

第一部门(政府组织)第三部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政企部分的传统专制体制第二部门(企业、营利组织)

7.社区服务:是在党和政府统一规划领导下,在民政部门倡导组织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社区居民的自主互助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性服务。

8.小城镇社区的结构及其功能

小城镇社区是指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社区区域共同体。

(1)人口结构:文化素质、年龄结构。

(2)家庭结构:家庭数量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家庭生产职能社会化。

(3)经济结构:“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4)小城镇社区的功能: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基地;小城镇是城乡经济、文

化、科学技术交流的枢纽;小城镇是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服务中心。

9.社区研究方法原则

(1)客观性原则:以事实为据,保持价值中立。渗入社区研究过程中,克服个人好恶和主

观判断。

(2)实地性原则:亲临调查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

(3)整体性原则:指社区研究者在社区研究过程中,要系统的收集有关资料。

(4)综合性原则:多学科合作进行。

(5)透视性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点看面。

(6)历史性原则

(7)伦理性原则

10.古典类型学代表人物观点

(1)马克斯.韦伯:将人的行为分为理性行为和传统社区型的行为。

(2)迪尔凯姆:基于传统社区的机械团结,基于现代社区的有机团结;认为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心理上的整合可以由存在于家庭和宗教活动中的亲密的群体关系提供。

(3)齐美尔:从分析都市生活的角度,阐述现代社会与传统社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巨大差别的原因,指出货币的经济作用,金钱变成了所有价值的共同标准,它把一切事物的精髓、个性和它们的具体价值都抹杀了。

(4)沃思:用人口的数量、居住密度和异质性这三个变量来解释现代社会和传统社区及不同类型的都市社区之间的区别。

(5)莱德菲尔德:用实证研究补充了沃思的观点,他发现传统社区社区越小,越是与外界隔绝,越具有同质性,它的生活就越是具有传统的色彩。

11.社区服务的特征

(1)福利性:是社区服务最根本,最本质的特征。

(2)公益性: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是一种社会共同福利服务。

(3)互助性:社区服务强调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社区成员间的自主户主服务以及组织、福利机构等于居民之间的户主服务,满足全体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服务需求,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社区互助网络的建立。

(4)群体性:社区服务从本质上说一种社会化行为,既要政府和社区组织,又要依靠群众,需要政府投资,社区主办,也要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5)地域性:社区服务是一种属地式服务,它以特定的社区为载体,从本社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服务。

12社区服务的功能

(1)

(2)

(3)

(4)

开展社区服务有助于促进社会保障服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整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社区建设主要内容

社区建设主要包括社区组织建设和社区事业建设两部分。

(1)社区组织建设即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这是社区建设的关键,也是社区建设的核

心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党建组织建设、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

(2)社区事业建设包括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

14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

(1)

(2)

(3)

(4)

社区自治路途遥远,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参与程度低。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不清,容易发生矛盾冲突。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薄弱,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15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1)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基本不变。将以对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发 [2000]23号文件和全国民政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2)社区自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形成,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社区其发展

模式呈多样化。

(3)社区服务逐渐系统化,服务居民是社区建设的宗旨。(社区服务社会化、社区服务网

络化、社区服务产业化)

(4)民主自治是社区建设的主题,建设和谐社区是社区建设的目标。(重点培育社区居民

和驻区单位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力培养社区组织,特别是发展社区中介组织、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16村民委员会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成绩

一是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正在逐渐发展和完善,绝大多数农村做到了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村民选举委员,有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普遍设立了秘密写票处,并当场公布结果。二是重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这些经常性民主形式作用的发挥。

三是重视村务公开更加注重实效。

四是直接的村委会干部素质较高,新当选的干部普遍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即党员比例高,致富能力高,文化程度高,平均年龄低。

五是巩固了原来好的村委会班子,加强了原来工作状况一般的班子,调整了原来较弱涣散的班子。、六是逐渐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密切联系群众关系。七是强化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治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一些县干部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如认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不能自治,认为村民自治

会削弱党的领导,削弱乡镇府的权威,容易产生无政府主义。

二、县乡干部干涉村自治的违法现象有时发生

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仍突出。

四、村民对县乡干部干涉村民自治违法现像的集体上访呈大幅增长态势。

五、农村家族势力和具有黑社会性质的非法集团插手村委会选举。

17我国社区参与现状

(1)特点:社区参与自上而下的程度热闹,在自下而上的程度上冷清。

(2)参与意识薄弱,动员式,执行式是参与居民的主要形式。

(3)参与内容有限,非政府参与是居民参与主要内容。

(4)参与率低,社区精英为社区参与的主要群体,参与人员有限,涉及范围不广泛表现出一种精英式参与模式;参与人员的结构不够合理,老年人多,离退休人员多,女同志多。

(5)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参与效益差。居民参与采取运动化的方式推进,一哄而上,一过而忘。

18.我国社区参与改革途径

(一)可借鉴国外基本经验:政府介入是启动社区居民参与的动力;居民要成为社区参与的主体;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和民间团体;完善社区公共设施服务。

(二)加强和改进:

 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组

织开展志愿服务。

 逐步使社区成员的利益社区化,培养社区共同利益,建立自主性参与机制,利益是

参与最重要的动力。

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参与的组织体制,培育和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加强社区生活

中的居民自治。

 在法律中民却社区成员的参与机制。明确参与主体及权利,具体的参与程序。

19政府角色越位:以政代社、以政干社、财政安排的某些“过分投入”。

政府角色缺位: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未能过分演好自己的管理者角色,未能善尽自己应有的责任。

体现在四个方面

 非政府的社会服务机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组织等第三本部门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意识不到位。

 公共财政政策的缺位,缺乏公共社会服务预算以及激励慈事业的税收政策。 大多数基层政府习惯于以领导者角色自居。

 政府管理职责缺失产生社会问题。

20.社区建设中社区管理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键:在于要围绕“政社分开”的核心原则,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性的政府与社会分工合作体制。

首先,“政社分开”原则及在其基础上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分开与合作是社会建设体制创新的根本要件。

其次,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解决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问题,是实现“政社分开”的重要环节。

再次,积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非营利的社会服务组织,尤其是专业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是实现“政社分开”,政府社会职能转变和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最后,改革传统的 财政体制,建立有利于社区建设创新的现代公共财政体系是“政社分开”的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区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水平的物质前提。

21农协的功能

 强化中介和维权的功能。

 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转化,推进了科技兴农。

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专业化生产区域的形成。

 将农民组织起来,并代表农民的权益,向政府表达反映维护农民权益。

篇2:社会学概论中的社区

第一节社区

1.概念: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

出)。内涵:○

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3社区是一个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功能: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保障 3.社区研究的发展

(1)类型学研究(代表:德国的滕尼斯《社区与社会》)(2)人文区位学理论(社区空间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3)社区全貌研究(美国的林德夫妇、代表作《中镇》)(4)中国的社区研究

第二节社区类型

4.农村社区(乡村社区)

概念: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特点:①人囗密度低;

②经济活动相对简单;③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④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形态:散村和集村

5.城市社区(都市社区)

概念:是指以从不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6、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一般认为,中东的美索布达米亚(今伊拉克境内)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可分为古代城市或前工业城市、现代城市或工业城市两个阶段。

7、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

①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

②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③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④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社区发展

8.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领先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和策略。

9.社区发展的目的:(具有双重性)○

1任务目标,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睥能力。

10.社区发展的原则:①民主;②民众需要;③自力;④自下向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11、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12、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本质:p186

原因: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表现为

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

1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事实上由政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政府是城市社会的唯一管理主体,实行和政府科层制相一致的自上

而下的垂直管理;○

2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服务,包括社会成员(及其家庭成员)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福利、娱乐等,无所不包。

市场经济体制后:单位制消解,○

1单位体制外人员增加;○2传统单位的功能性转变。

本质: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13、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1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篇3:社会学概论中的社区

一、社区矫正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再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广义的理解指在生活的急剧转变中, 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 也可以是被迫的、强制的。狭义的理解则专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1]。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 再社会化的过程都需要一个人去纠正和克服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病态与社会失范问题, 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罪犯改造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形式。但是, 人们一般把这种再社会化理解为由全控机构实施的再社会化, 如在监狱进行的再社会化, 而忽略了由社区实施的再社会化形式[2]。其实, 再社会化除了狭义的压制性形式外, 还应包括参与性形式, 即把罪犯放在社会中进行监督改造, 从而使罪犯融入社会之中。罪犯社区矫正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1.从再社会化的概念来看, 对罪犯的改造不能脱离社会进行。再社会化仍然是一种社会化, 而不是非社会化, 所以需要在社会的基础上进行, 不能脱离社会。首先, 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社会性动物, 必须参与到一定社会关系中去。把罪犯放在与世隔绝的监狱进行改造, 本身就意味着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 个人与社会之间被设置了一道墙, 个人与社会难以同步发展。其次, 作为罪犯, 虽然他的犯罪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并且具有人身危险性, 但这并非意味着罪犯没有社会需求。与外界隔绝的监狱矫正方式实际上很大程度地限制或剥夺了罪犯的社会需求, 这虽然能够发挥惩治罪犯的作用, 但教育改造效果并不明显。从监狱矫正的实践来看, 很多罪犯在刑满释放以后, 因为不能适应社会, 不久又会重新走向犯罪道路。

2.从再社会化的效果分析, 社区矫正的效果优于监禁矫正。监禁矫正使罪犯丧失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使罪犯社会化的速度迟滞于正常社会成员, 质量也劣于其他社会成员。罪犯社会化的不足, 势必影响其重新回归社会后对社会的适应, 在一定意义上讲, 意味着罪犯可能被社会淘汰。显然, 监禁矫正与促进社会成员终身社会化的社会发展要求与趋势存在着矛盾。

犯罪行为产生于社群, 也应在社群里得以矫正。社区矫正对象就在社区当中接受教育改造管理, 并没有脱离社会生活。而且, 社区矫正可以塑造一种与正常社会生活相仿的矫正环境, 努力促进罪犯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而达到矫正其犯罪心理与行为恶习的目的。这既符合再社会化的要求, 又能够满足人性化需要。通过社区矫正, 不仅能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 也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

二、社区矫正具有社会建构的意义

社区矫正具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并在实施矫正的同时, 对社会进行了重构。所以, 社区矫正制度是集人本主义价值观念与社会建构于一体的复合性制度, 社区矫正具有重构社会的功能。

1.社区矫正基本上克服了监禁刑存在的各种弊端, 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矫正的任务除了惩罚罪犯之外, 还要帮助罪犯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 只有当他们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 才能真正回归主流社会。在这个意义上, 监禁矫正不是立足于恢复犯罪人员的社会功能, 恰恰相反, 监禁矫正通过隔离的方式, 把罪犯从社会中分离出去, 不仅没有恢复罪犯的社会功能, 反而破坏了罪犯的社会功能, 其矫正效果自然难以理想。社区矫正不是简单地把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员放在社区, 而是要通过各种矫正措施使矫正对象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区, 成为社区中的一员, 在社区正常生活。社区矫正超越了刑法制裁的边界, 使犯罪人员的矫正成为一种社会行动。这意味着社区矫正已由以往的以矫正工作人员为本转变为在坚持社区矫正制度的大背景下以矫正对象需求为本, 具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2.社区矫正在实施矫正的同时, 对政府和社会的功能进行了重构, 具有建构意义。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来看, 在中国很难自发生成社会的自我治理体系。因此, 中国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安排社会的一切, 监禁矫正日益暴露出的某些弊端也能说明这一点。在政府主导建设社会的过程中, 社会自身的利益会逐渐觉醒并反映出来。因此, 中国社会建设将在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中进行, 即这个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社区矫正本质上属于政府的责任, 但政府很难在社区设置机构、派遣政府人员。因此, 政府只能通过在社区组建社区矫正团体, 承担政府矫正犯罪人员的工作。由此, 关键的问题转变为政府与矫正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团体主要都是“政府与民间二重性团体”, 政府并不给社会团体编制, 也不直接给社会团体拨付经费, 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完全属于社会团体聘任的工作人员, 而社会团体经费的获取则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团体服务的方式进行。上海的实践证明, 该类关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且有利于社会团体自主地开展矫正工作[3]。

三、社区矫正研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当代社会学不仅要关注理论问题, 而且要通过社会学范式分析, 及时全面有效地帮助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当代社会学的使命[4]。社区矫正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这种探究活动中, 离不开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

(一)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矫正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特定视野

社区矫正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离不开社会学的特定视角。而“社会学想象力”则可以说是社会学特定视角的最集中概括。社会学想象力中最为重要的观点是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结合起来分析。“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 不同时了解这二者, 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5]这种特定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局部环境中的个体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在我们探讨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种具体现象和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将个体行为与社会整体结构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 将个体变量与结构变量同时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中, 这样才可能真正揭示现象和行为的本质。

(二) 遵循科学研究规范, 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活动, 我们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遵循科学研究规范的思想, 在对社区矫正进行具体研究的过程中, 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研究包括四种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 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 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6]。研究中应根据四种研究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研究条件、研究者掌握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 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处理好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许多不成熟的研究者往往会去寻求最好的方法, 但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不存在最好的方法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能够回答研究者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在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是否合适的问题, 我们应该寻求的是最合适的方法, 而不是最好的方法。

2. 处理方法的科学性与研究结论正确性之间的关系。

每一种特定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都有特别擅长的方面, 同时也都有无能为力的方面。要保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无论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还是具体的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 其方法本身并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关键还在于使用方法的人。所以, 作为社区矫正研究者即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使自己在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具有一种超出普通常识的理论意识, 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 以保证社区矫正研究的科学性。

社会学的深层理念是“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从这一视角看, 推动社区矫正有利于减少和缩小社会代价, 增加和促进社会进步。当然, 在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已全面试行的今天, 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方面, 要想保证社区矫正健康发展, 不仅需要思想上的正确认识, 更需要实际行动中的客观与科学。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社区矫正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社区矫正具有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矫正的同时, 具有重构社会的功能。社区矫正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133.

[2]程琥, 孙霞, 吴丽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J].中国监狱学刊, 2004, (4) .

[3]张昱, 费梅苹.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学视野[J].广东社会科学, 2005, (2) .

[4]张传伟.中国社区矫正京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 2009, (1) .

[5]郑杭生.社区矫正与当代社会学的使命[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5) .

[6]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与社会组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4.

篇4:社会学概论中的社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为研究对象。在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文简称“概论”课)的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

当前,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之一的“概论”课,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集中体现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大学生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概论”课教学的主线之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都应遵循此主线。高职“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和指引,必须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高职师生形成一定的价值共识,让高职师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高职大学生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为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改革、“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概论”课教学与相关改革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才能符合党纪国法,才能为高职师生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才能为他们提供根本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利于更充分地反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利于高职自身进一步明确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利于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如何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概论”课课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概论”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有:

在高职“概论”课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例如,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等内容的教学中,实現中国梦必须坚持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力量的凝聚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因此,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引导高职大学生践行他们的职业梦、个人梦,必须正确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他们的力量。

在高职“概论”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教学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八章,具体来说:

应该在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引领作用,使高职大学生进一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提出的“四个全面”中再次明确了法治的重要性,中国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和认知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而且要以法治的标准,坚持实践法治思维,坚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们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才能做得更好。

应该在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和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职大学生深入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指导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朴实、深刻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内涵,独具特色和优势,是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培育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直接进高职“概论”课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特色和优势,又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杰出成果,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

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开展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向实践学习,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具体做法有:

第一,尽可能利用高职院校所在地的资源,例如高职院校所在地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街道、公司、红色文化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资源,使他们广泛参与高职所在地的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和培育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营造核心价值教育氛围。

第二,丰富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方式,可以采取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方式进行;强调“概论”课实践性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有效衔接,对高职大学生的“概论”课实践进行引导,在他们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同时,深入基层群众,深入开展专业实践,进一步加大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不断突破困扰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种局限,提升高职“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水平,使高职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为社会服务。(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注:该论文是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编号:14G580)、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黄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编号:2013C2041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12月

[2]徐光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科教导刊,2014年3月

篇5:社区概论与社区建设[推荐]

社区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一、社区概论

(一)、社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社区的定义: 第一社区的由来

社区这个概念在社会学界解释很多,最早在社会学的研究上使用“社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他出版了《社区与社会》,使用是“社区”这个词,从此社区成为社会学的专用概念,滕尼斯也因此成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滕尼斯认为,社区首先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血缘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域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第二社区的划分

社区划分的方式很多,按人口数量划分,一般把数百万人口的城市 称为巨型社区,把几十万到上百万人口的,称为大型社区,把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口的称为中型社区,拥有几万人口的称为小型社区。最小的社区单位叫微型社区,我们现在的社区就属于小微型社区。社区还可以按功能划分,按地域划分,我区的社区划分就是按地域划分的。

第三社区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社区就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 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2、社区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定义看,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了居住在本社区内的居民是社区人口的主体,这是社区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扩展看,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它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血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不仅包括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二,从定义看,强调了居民之间“内在”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你只要居住在这个社区,就必然同其他居民就居住环境、卫生、治安、社区参与等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拓展看,社区是人民参与社会活动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在本社区内,人们从事着生产劳动,商业经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各种职业活动,人们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建立了多种人际关系,并借助这些人际关系,互通有无,交流感情,共同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难题,另外绝大多数居民作为社区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会管理,选举人大代表,社区干部的权利。

第三,从定义看,强调了文化维系力的作用。即居民 之间因相同的利益或相同的社会分层而导致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具有多重功能。一是具有经济功能,有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二是政治功能,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三是文化功能,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与体育活动,以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像现在我们各个社区都有乐器室、舞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四是具有社会管理与社会整合的功能,担负着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调节民间纠纷,办理本社区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以及管理流动人员与计划生育等职能。

第四,社区是发展变化的。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社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区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像我们地区,最初有三个办事处,现在变成了十个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

简单说一下什么是社区网格化管理

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对社区在区域位置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从而形成基层治理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这是一个把社区化整为零的过 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第二步就是在社区层面成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在网格层面成立服务团队,包括网格长,联络员等,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社区民意。网格团队的最大优势是从群众中来,便于和居民沟通,使得信息畅通。网格团队在其网格内属于全能型的组织,网格长对网格内的各项事务全权负责。网格团队对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都要主动介入,快速反应,高效处理。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全部事务网格内消化处理。

(二)、社区的主要因素

1、人口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要素是社区的第一要素。人口是社区发展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社区人口要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社区人口数量是指生活在某一时期社区的人数。就是指社区内居民人口的多少;人口是数量决定了社区社会关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它既是衡量社会规模的重要标志,又是确定社区层次的重要依据。我区十个社区中,人口数量较多的是,铁西社区,三公里社区,强达社区,人口较少的像白林社区,苔青社区等。人口质量是指一定时间、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人口质量既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和基础,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和表现。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是四十几岁,现在是平均七十几岁,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区人口的内部组合状态,如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人口分布是指社区内人口密度的大小,也是指居民及其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而人口流动则是指社区居民数量的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2、地域因素

社区是人类社会区域生活的共同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实体,那么一定的地域便自然成了构成社区的要素之一。社区地域要素是社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如气候、土壤、山脉、水面、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他们是社区成员赖以进行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因此,社区地理环境的好坏,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建设有重要影响。

3、组织要素:

社区内成员在一起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机构来协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以满足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社区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如社区党组织,服务中心,银行,学校等。非正式组织,如社会合唱团、舞 蹈队等。

4、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社区文化反应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社区文化能使社区成员获得相似的行为或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使社区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5、心理要素

社区的心理要素是指社区居民在心理和情感上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产生的自豪或羞辱的情感,就是对社区的归属感,人们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一员并愿意承担相应的义务,这就是对社区的认同感。

6、物质要素

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和从事多种活动的基本舞台,人们的活动总是依赖于一定的设施进行,构成生产、生活社会主要包括:社区成员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设施包括厂房、机器、能源、道路、生产资料。社区成员进行日常生活设施包括房屋、家具、交通工具,日用商品等; 社区成员进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活动的基本设施包括学校、文化室、医院(卫生所、医务所)等,社区成员参加管理活动场所,政治活动的基本设施如会议室、办公室等,以上这些设施在规模与范围方面是随着社区发展而发展,是由社区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的。

(三)、社区的问题

第一,根据表面特征罗列的社会问题

1、行为偏差和越轨类的问题

2、社会排斥和孤立的问题

3、社会结构分化形成的弱势群体的问题

4、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权问题、性别问题,族群问题。

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 第二,根据问题的公共性和实质性分类

1、社区中的个人的实质性问题,如贫穷、疾病、住房、家庭虐待、年老失依,孤儿失养等。

2、社区中的个人非实质性问题,缺乏道德标准,行为偏差,吸毒、暴力倾向,个性不成熟等。

3、社区中的公共实质性问题,如基础设施缺乏,社会服务设施缺乏,环境恶劣,公共卫生差,社会治安差等。

4、社区中的公共非实质性问题。人际关系冷漠,社 区内的群体排斥和冲突,缺乏社区的认同,缺乏社区的归属,缺乏民主和平等的公共决策机制等。

(四)、社区与社会及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关系与区别

第一,社区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的纽带,沉浸在共同是世界中,典型的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的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仰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社会的联系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之间通过契约达成彼此的交往。市场交换关系,劳动合同关系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两者具体的区别:其一是,从空间地域、组织范围角度,社区币社会小;其二是,从成员关系角度,社区比社会更具凝聚力。其三是,在社会功能上,社区比社会更具体,更接近生活,社会则更多的执行国家的功能。

两者的联系,其一,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二,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中的关系可能有社会的特点,社会中的关系可能在社区中得以反映。

第二,社区与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是按地域划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 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区群体,如企业,政府,医院,社会团体等,社区的社会组织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

第三,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

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强调依靠血缘、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行政区划单位属于政治的范畴,强调依靠行政力量法定形成的以实现各种职能的政权机构。

二、社区建设

(一)、社区建设的含义、目标和标准

(1)社区建设的概念。2000年11月,中办、国办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具体地讲,社区建设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办法,它的功能在于: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确定社区的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 骤地解决或预防社区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和自决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活质量、提升居民信心和能力,加强其自主性,促进社会转变,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区进步。

(2)社区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就是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3)社区建设的示范标准。

1、文明向上。社区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引导居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知荣明耻、弘扬正气、崇尚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文明礼貌、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积极向上、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做民主法制的实践者,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2、安全健康。社区内安全防范体系、群防群治网络健全,有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社区内居民具有公共安全常识和应对日常生活中公共安全 突发事件的能力。社区秩序井然,预防和减少伤害,社区居 民安全感不断增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综合性服务和心理保健咨询服务,居民的安全、健康权利得到保障。

3、生活便利。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社区特殊群体生活和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4、环境整洁。社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社区环境基础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程度高,社区内绿地完好、清洁、美观,公共场所和居民庭院卫生整洁,居民环保意识强,自觉维护城市公共环境秩序,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生活环境整洁、恬静、适宜居住。

5、民主自治。社区各类组织健全、设臵合理、职责明确,民主制度、民主参与机制和社区公共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和各类组织的优势充分发挥,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强,参与度较高,能够做到思想共识、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软硬件共建、规章制度共同遵守、社区环境共治,形成了社区各个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6、保障有力。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明显,群团组织设臵科学合理,工作体系健全、制度完善,社区工作 者配备合理,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待遇达标,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配套齐全,社区信息化程度高。

(二)、社区建设的工作实务

(一)我区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辖区面积457平方千米。辖下10个社区,两个村委会,总人口5万余人。我们所要讲的,仅指我区10个社区。繁荣社区,河西社区,河东社区,铁西社区,三公社区,钢城社区,松胜社区,强达社区,苔青社区,白林社区。74个工作人员,99个格长。

从社区组织机构上讲,我区各社区主要有四个,即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同时还有若干志愿者组织;从社区工作人员构成上讲,各社区主要由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劳动协查员和协理员、流动人口专管员、社区协理员、大学生社区干部等组织,数量大部分在6-9人之间;从社区服务项目上讲,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城市管理、民政残联、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团建设。同时,各社区也有不同创新内容,例如设臵了政策咨询等服务窗口。

谈到社区的组织机构,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即将上任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或社区居委会主任,所以我想着重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强调一下,使大家有一个简单的思想轮廓。关于居委会,刚才简单地进行了介绍,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 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表述,即:

1、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召集社区居民会议,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服务事业,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群众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管理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推行居务公开;及时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2、依法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

3、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社区居民委员会 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要组织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对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供水、供电、供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在社区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和谐社会基石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十几年始终一贯地从政策上倾斜,从资金上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从2001年社区改制后,绝大多数社区阵地房无片瓦的极度困境到现在社区阵地建设列入市区十件实事之一;社区干部岗位待遇从二、三百元到现在的近千元;社区经费从钱无分文到财政预算8000元;社区工作人员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到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社区干部无任何保障到“五险”俱全、到考录行政事业单位以致提拔科级干部,其间蕴含着历届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社区干部的关心关爱。也正是基于此,社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区干部为摘取多项城市桂冠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区社区整体工作也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西街街道、英雄中路街道和东街街道也相 继荣获了社区建设的不同荣誉称号。我区社区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社区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区社区建设近十几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区工作也成为了人们主动争取的岗位,从而使得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商社区发展计策,共盼社区建设美好前景。但是,毋庸臵疑,社区建设和发展还远远不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艰难地予以推进。

1、社区建设面临四大挑战。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这两个时期是相提并论的,同期而生的。这对于新一届社区干部,必然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面临着人的挑战。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社区人”和“社会人”越来越多,许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和“社会人”。竞争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人的地位改变会引起人的心理不平衡,在原来的单位,单位发工资、发福利,现在单位不存在了,或者他们退休了,到了社区,这一部分或者没有了,或者减少了,使他的收入悬殊暴露出来一些不满情绪。另外工作的紧张也会给人们精神增加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给许多人带来了不适应,人口的流动频繁也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还有一些社会上的消极因素也 会给人们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具体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一些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面临来自发展的挑战。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目标,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把建设上党城市群作为今年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之一,其中一条就是将改善市区居民环境列入重点议题,提出营造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打造亮点突出的魅力新城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又连续多年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全区的工作重点,并要求具体落实到街、巷、楼宇,整个城区从而面临着新一轮的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这些工作必然要具体到每个社区。但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很明显。城市有村,村在城市,对城市整体建设有一定制约。因此,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成为各项城市基础工作的总抓手,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方面,形成抓手于社区,放眼于城市,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的体制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同志们艰难地去协调。

三是面临来自改革的挑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剥离出来的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服务功能,需要有社区这个载体来承接。而传统的的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 越来越不适应,管理形式、管理内容等都亟待创新。而且,改革越深入,社会越发展,城市的这些社会问题和发展的要求也越突出,势必要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四是面临自身发展的挑战。一方面,社区居民与共建单位参与意识薄弱,社区自治主体与机制不健全。由于社区既缺乏现成的社会自治组织可供组织群众。特别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志愿者组织等基本上流于形式,我们的社区工作方法仍然艰难地在行政化倾向中蹒跚,很多工作还大部分属于政府性工作。同时,社区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和驻街单位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已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因此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另一方面,社区建设方面的法律与政策法规不健全,社区建设资金保障十分有限,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实际情况是“点”上成绩斐然,轰轰烈烈,“面”上则抱成守旧,安于现状。令我们高兴的是,去年十一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充分肯定了社区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部门协调配合等方面做了新规定,为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2、社区建设存在四大突出问题。

一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现有社区 干部的工作意识不适应社区发展的需求,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服从行政命令、完成行政任务的层面上,思想方法还比较传统僵化,还没有真正把社区工作内容转变到培养居民 共同价值取向方面。另一方面,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偏低,基本上处于市区最低工资的层面上,这与工作负担重、工作责任大是不相匹配的。所以,社区工作者队伍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特别是在座的同志们,很多是专科或本科生甚至还是研究生,也有一些遭遇过艰难求职经历的同志,之所以要参加社区支部书记和主任的考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就业方面退而求其次或者这个岗位考录行政事业岗位门槛较低的初衷。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客观上对稳定社区工作队伍造成预期不良影响,这是毋庸臵疑的。

二是社区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一方面,财政预算仅仅8000元,只是保证社区办公的基本运转,开展大量的社区服务几乎无法保障。另一方面,驻街单位、企业、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共驻共建举步维艰,共同责任落实困难。

三是社区办公阵地仍然滞后。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很多社区解决或基本解决了办公阵地问题。而且,这一问题从去年列入市区政府十件实事内容之后,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就目前来讲,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很多社区办公场所不足30m,这一点大家在岗位能力测试中应该是有亲身感受的。一定程度上讲,没有阵地就没有凝聚力,社区尚且 2处于房无片瓦的状态,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居民能认可吗?很困难!这一境况的改变,切实需要同志们努力地去争取和协调。

四是社区服务功能还不完善。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事业的重视,很多诸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逐步进入社区。但这只是政策服务的范围,而涉及到居民生活服务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如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管理与小区管理相结合的物业服务、幼儿托管服务等等,都需要大家在实际工作不断拓展和创新。

同志们,以上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客观上主要是我们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晚,这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基本情况是相联系的;主观上主要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到位,整合资源还不到位。正所谓“一张白纸可以画美好的图画”一样,挑战往往昭示着机遇,困难往往蕴含着希望,社区舞台大有作为,因为你面对的是期盼的居民群众,因为你维护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社区工作很有尊严,社区工作很有成就感。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区建设的任务主要是围绕前面我们讲过的社区六个方面的服务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三项职能来开展的。

第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社区党建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 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由辖区内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工作。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党建。加强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市域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关于这项工作,区委组织部的王彦晨科长将作重点讲解,我就不在这里赘述。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共建共享“精神家园”。社区文化是指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只有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才能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等。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着眼于居民素质、品味和提高,围绕广场文化、群众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着力打造社区文化品牌。要发动社区各方力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由社区文化向文化社区发展,努力开发各种社区文化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从而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体现我们城区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区情特点,逐步达到居民精神愉悦、健康生活、聪明学习、快乐工 作的目标。

第三,加强社区城市管理,打造宜居型绿色社区。要加强对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噪声污染治理,整治违章建筑、乱贴乱发小广告行为,整治乱堆、乱放、乱扔杂物、乱停放车辆现象,保持路、街、巷、场管理有序,为居民群众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要不断绿化、美化社区环境,积极动员、组织广大居民义务植树、种草、护绿,建立社区绿化档案,做到绿树有人护、绿地有人管。要加强对社区公共设施的养护和监测,及时排除事故隐患,确保居民使用社区公共设施的安全。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广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倡导绿色消费,使用环保型商品和清洁能源。按照打造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节水、节电、节地、节材等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第四,加强社区信访维稳工作,建设安定有序的平安社区。一是强化防范。即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居委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规范和维护社区生活秩序。二是强化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大力倡导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尤其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三是强化治理。加大对严重危害 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治理,积极创建“无毒社区”,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社区、学校内部以及周边区域的治安整治,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四是强化疏导。即畅通民情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充分发挥社区调委会、居民小组、楼院长、居民中德高望重人员的作用,切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把重点放在多发性、易激化的矛盾纠纷上,抓苗头、抓细微处,使社区内部矛盾得到及时正确处理,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有非正常情况,社区应早知道、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介入做好工作。

第五,坚持以服务居民为根本,建设便民利民的服务社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居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是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重点发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服务,搞好城市低保、医疗、教育等救助。发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领域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针对社区居民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要发展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实现社区与驻地单位的 互助互动,实现双赢。二是创新社区服务方式。要坚持把传统与现代的服务方式相结合,推行、深化“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一条龙”等有效的服务方式。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宗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社区服务组织有一定的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三是整合社区服务资源。要利用好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站)等社区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引导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面向社会联合经营,提高服务资源的社会化程度。要发动和鼓励社区成员之间开展互助性服务,积极开展社区慈善活动,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提高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社区建设的基本方法

第一,善于讲团结,记住“四句话”。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座的各位作为社区主要领导,要做团结的带头人,做到能容人,心胸开阔,能用人,用人所长,凡事多与大家商量,多征求意见,不搞一言堂,工作中讲原则,做到和衷共济,和睦共处,与人为善,互通有无;要有大局意识,做事情,想问题,都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要处理好分工与协调的关系,分工不分心,围绕总任务,在分工的基础上搞好协作,大家分兵把关,共同把社区这台戏唱好。同时,大家一定要记住四句话,就是要“放下架子、定好路子、甩开 膀子、干出样子”。要放下架子,让人尊敬首先得放下架子,你得尊敬别人。让人信服不是端着“架子”才让人信服,而是你是什么“样子”才让人信服。“样子”是平易近人的品德。社区干部是与群众最贴近、最贴心的干部,要扑下身子,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要深入调查研究,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保持谦虚朴素的作风,和群众打成一片。天下没有干部害怕群众的道理,对群众有要见不要躲,要疏不要堵,要热不要冷,要柔不要刚。心要善,口要暖,手要短,要踏踏实实地、真心诚意地位群众办事,这样你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群众在你心中是什么位臵,你在群众心中是什么位臵,凡事要将心比心。社区干部要保持一种连接自律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善于挖资源,着力谋发展。要在整合资源、壮大自身上探路子、求突破。坚持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领域的工作方法,立足服务居民、服务企业、服务单位,积极尝试街居工作主动融入发展大流,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一是整合经济资源,壮大自身实力。稳妥探索“政府支持、社区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社区经济发展路子,从方便居民生活、创造就业机会、强化服务能力入手,不断扩大不同形式的便民商业服务网点,积极拓展小区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物业服务,努力探索居家养老、劳务中介等服务项目,增强社区自身造血功能,着力 夯实自身物质实力。二是整合社会资源,赢得多方支持。坚持“双向服务、双向奉献、双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发挥社区的载体作用,找准驻街单位与社区双向互动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突出工作协调,扩大交流沟通,强化紧密联系,巩固完善党建联谊会、协调议事会等共驻共建机制和平台,不断赢得驻街单位对社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篇6:社区概论总结

1、社区应该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群体或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特征:(1社区是一个小社会。(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3社区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4社区具有多种功能。(5社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区的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社会支持。

2、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社区发展原则:(1民主过程原则。(2全体参与原则。(3广泛合作原则。(4自下而上原则。(5问题解决原则。(6协调发展原则。

社区建设的意义:

(1社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基础环节,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多,只有不断的建设好社区,才能促进社会管

理的完善。(2社区已经成为广大居民群众圣湖的家园,需要社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只有不断的建设好社区,才能促进各种群体和睦相处。(3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会点,对化解社会矛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建设好社区,才能较好的维护社会稳定。(4社区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执政的重要基础,在咫尺党和政府履行执政使命上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只有不断建设好社区,才能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

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

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一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

带的新型社区。(2以扩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要求。(3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产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搭理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社区建设的实现条件:

(1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和健康发展,是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前提和条件。(2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是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有力保证。(3清华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是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关键。(4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4、社区建设的特点:综合性。社会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

社区建设的功能:

(1管理协调功能。(2社区服务功能。(3社会综合管理功能。(4医疗保健计生服务功能。(5环境维护功能。(6文体教育功能。(7社会保障功能。

5、社区建设主要内容: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

上一篇:夏令营六年级作文下一篇:爆破材料的领退